生存战争怎么玩精英贴在哪里?

& & 生存战争攻略
生存战争攻略相关文章精英主义(英语:Elitism)是从现实主义出发来理解和阐释政治与社会的结构及其发展的一种理论,认为应该由少数具备知识、财富与地位的社会精英,来进行政治决策,主导社会走向。共和制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仍然是精英把持的,新加坡也是很典型的精英主义社会。精英理论也一直存在。精英主义是否有问题?全民普选是否有必要(除了照顾少数族群的权利)? 少数服从多数是否合理?
哪怕他们读过《五号屠场》,《第二十二条军规》,《西线无战事》等书籍或者身临其境,亲身经历。处在宏观调控的前提下,他们依然存在极大可能性或者在妥协下(什么?反对战争?为什么我们要反对一件无法被反对又无法被阻止的事情?)把战争当做一场RTS(即时战略游戏),很多东西都必需量化成纸面上的数据。--------------------60年前,他们曾经是最可爱的人,60年后 他们已永远走不出心中的战场可惜知乎贴不了这个视频-----有空的话,希望大家能点击观看---------------美国作家库尔特o冯内古特曾在1969年出版的《五号屠场》中,以黑色幽默的方式,还原了自己二战时的亲身经历以及由此落下的巨大心理创伤。战争带给他的痛苦几乎毁掉了他战后的正常生活,就像他在小说中所言:“即便战争并未如冰川般接踵而至,仍然有无尽的赤裸裸的死亡。”小说里写到:他在战后,当了个警察记者。在新闻里描写意外事件。有次他看到一具給升降机压成肉酱的男尸。別人问他,如何。轻描淡写的说,没什么,在战争里,看过更多更差的。So it goes-----《五号屠场》------------------志愿军20军58师174团三连副班长马玉堂,却是因恐战而成了精神病人。1951年,刚从第20军后勤部抽调到一线战斗部队,马玉堂就流露出了强烈的恐战情绪。某次高地阻击战时,敌军炮火猛烈倾泻,身为副班长的马玉堂竟躲到了防空洞里,直到被副排长强行拖出。从那以后,马玉堂一直情绪低落。“我身体不行了,但现在还没有复员条件。”他时常和战友念叨。部队也注意到他回国训练时,“工作不起劲,拒绝参加政治学习”,进而拒绝进食、声称“班长要拿冲锋枪打死他”、“班长说我是特务”。当人们开始觉得马玉堂“似有神经错乱”时,他已经在反复念叨“要死,自杀”之类的字眼。几天后,马玉堂支开看护他的两名战友,以“身体直立、两脚平行”的古怪姿势从楼上跳下。送医院救治时,马玉堂咬紧牙关,显得很痛苦。但军医检查后认为并无大碍。因此,组织鉴定结果认为,马玉堂并非真的想死,而是“想通过自伤的方式尽快脱离现役”。1955年5月,马玉堂终于退役,原因是得了精神分裂症、已经“不适合服役”。退役后,马玉堂转到湖州三院长期休养。因“战争应激反应”产生的心理、精神异常,往往会被视为贪生怕死。士兵也可能因此受到严厉处罚,如关监狱,强迫加入“突击队”,送上军事法庭,甚至处决。然而,至今仍有很多军事人员坚持认为那是违反军纪。因为“真正的违纪行为,与心理应激性违纪行为之间的界限不易确定”(“如果你能证明你发疯,那就说明你没疯-”--突然想起《第二十二条军规》里的这句话,这个社会似乎只能服从于这种有组织的混乱、一种制度化了的疯狂的逻辑当中)军医院事后对马玉堂跳楼事件的分析报告也认为,马玉堂所在部队的基层领导及身边战友,都存在认识不当的失误。即不应该表露出强烈鄙视其“贪生怕死”的态度,“这个态度进一步刺激了马玉堂,导致其精神失常加重,最后选择跳楼”。但当时部队的组织结论仍然强调马玉堂“贪生怕死、思想落后”。在今天的浙江省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老年精神病区,75岁的蒋振娟,思维仍然停留在56年前,医生护士都叫她“小蒋”,问到年龄,她永远的回答都是“17岁”。而她的病友,87岁的胡久昌,已经卧床不起。他们在医学上被称为“战争应激反应”患者(“战争应激反应” 军人可能会在战争结束后的数周、数月、数年间,都一直处于战场上才会有的特殊亢奋状态,最后会到达”崩溃点”,然后出现严重精神萎靡不振、反应迟缓,甚至记忆、语言功能退化、战争噩梦、终日独处脱离群体,以及其他轻重不等的抑郁症状。)当年共有417名志愿军人来到这里,其中146人长期留在这里休养终老,而现在,只有蒋、胡二人尚在,在混沌中走到一生的末段。护理了老兵们30多年的俞静如说,在此之前,他们就已丧失记忆,丧失语言能力,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不同类型的病症还伴随不同的怪异行为,“千奇百怪,匪夷所思”。详情:----------------3月11日,英国媒体报道称,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场返回的2.1万名英军士兵出现严重精神疾病,即焦虑和抑郁症状。此前,代表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观点的福克斯新闻台也宣布,有6.4万名从伊拉克和阿富汗返回国内的美军士兵患有精神病。战争创伤给这些士兵带来了无尽的痛苦,有的不堪折磨而自杀,有的甚至虐杀妻儿亲人。仅在2005年,就有22名驻伊美军士兵因精神疾病而自杀。-----------------------------------------------------------------------------and so on1当我们第一次目睹死亡的时候,我们这些人的信念就灰飞烟灭了,战场上的第一次轰炸惊醒了我们:自己的这些信念都是错误的。 这只是一场 “每一具被炸得粉碎的尸体,都救了我们每个人的命”的浩劫。 只有没打过仗的人才会把战争当成一场儿戏。 在休息闲谈的时候,谈到为什么要来打仗,大家都有点迷茫。谈到为什么要射杀敌人,大家也都不是很明白,只能拿出我只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观点。2战场上的醒悟但早先对我来说,你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敌人。这就引起了我的本能反应。我刺的是这“抽象”的敌人,但是现在,我第一次看清原来你是一个和我一样活生生的“人”,我过去只把你当做一个“抽象”的敌人,只想到你的手榴弹,你的刺刀,你的步枪;而现在,我才“看”到你的妻子,你的面孔,你和我们一样“都是人”宽恕我,这位兄弟,可惜我们的悔悟常常为时已晚。 “一道命令使他们成为我们的敌人,另一道命令也可以使他们成为我们的朋友。” 3"How old are you ?" "sixteen"那些稚气的脸,他们本不应该面对这么多沉重的生死离别他们都被剥夺了青春和自然成长的机会,他们根本无法设想未来。4严酷的现实使我们都精疲力尽,我们像商人一样理解荣誉,像屠夫一样争取生存的基本条件,我们不再平静和安宁,我们曾渴望上战场,但战场能让我们活下来吗?5“我很年轻,现在才二十岁,但我所认识的人生,无非是绝望、死亡、恐惧以及与苦难的深渊联系在一起的无意义的浅薄。我看到各国人民都被迫相互敌视,并且默默地、无知地、愚蠢地、顺从地、无辜地相互杀戮。” 6一名士兵冒着生命危险背回战友的尸体时,却受到了连长卡特钦斯基的批评:“它只是一具尸体,无论是谁的都不重要了。” “他不再是你的朋友,他只是一具尸体。”连长再次强调 士兵克默里希在奄奄一息时因“右腿痛得撕心裂肺”呻吟不停,并未察觉它早已被截肢了; 没有人会关心他,一旁的战友却直勾勾地盯着他那双漆黑油亮的优质大统靴。 可在那种时候,都被当成一种“无可厚非”的行为。 7每一个战士看待死亡,除了看待死亡的本身外,往往更多的从当初一腔热水,充满英雄梦的梦想变成了对这一场战争充满了疑问“这该死的战争究竟是为了什么?!”。他们对死亡麻木了,但他们充满了疑问,疑问为何会被蒙骗,疑问为何要打这场战争,甚至对整个社会制度都产生了深深疑问(以下因政策原因省略XXXX字) 8保罗回乡时看到前来迎接的乡亲们“激情民族”的欢呼,自己学校老师还在不断鼓动年青人们上战场?(甚至表现得好像拿起步枪上战场就是胜利。)为什么有那么多狂热的战争份子鼓动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上战场?为什么年青人也会狂热的想上战场? 当他在学校 “被”当做“英雄模范”“被”要求讲讲战争的时候“战争就是互相拼杀,想法设法不被人打死。”从一个英雄梦的青年变成了一个在战场上只为躲避死亡的实用主义者。 但老师们却说“不。。不。。保罗,但是你不应该只谈论这些。” “我听到你在这里,歌颂那些老掉牙的东西,你想要创造更多的铁人,更年轻的民族英雄,你还是认为为国捐躯是一件美丽而甜美的事,对不对?我们一直那么相信你的话,知道第一次被敌军炮火袭击,我们才觉醒,为国捐躯是一件既肮脏而又痛苦的事,当为国捐躯的时刻来临时,我宁愿选择活下去,已经有上百万个人而为国捐躯了,那又怎么样呢?你要我告诉他们,祖国有多需要他们?他是在告诉你们“去送死吧”,老实说,这样耍耍嘴皮子,要轻松的多,“懦夫”!你骂的很轻松,那是因为你没有亲眼目睹过战争的残酷,讲这些都没有用,你不会了解的,只是我离开那么久了,从我踏出这个教室的那天起,我还以为这个世界会汲取教训,你们现在竟然把小孩送上战场,他们绝对活不过一星期,我不该休假回来的,在前线,我们只需要担心自己的死活,一切都是那么的简单明了,没有谎言,在前线,我们也值得不论死活,我们的人生都已经完蛋了,我们忍受了三年了,已经快四年了,每个白日和黑夜都那么漫长,简直度日如年,我们的身体化为大地,而我们的思维化为泥土,我们和死亡肩并肩的一起作息,我们完蛋了,是因为在经历战争后,我们不可能再回到从前,我不该休假回来的,我明天就回去!我一刻也呆不下去了,我明天就回去!“   以上这段是保罗的愤慨之词。 “懦夫,懦夫”学生们愤怒的的吼叫着 9记得翻拍的电影里的开头有这么一段话 ,老师对课堂的年轻学生说“难道你们的父亲会如此忘恩负义,以至认为自己的儿子比祖国更重要吗?难道你们的母亲会如此脆弱敏感,以至无法承受将儿子送去保卫这片生养他的土地吗?且再退一步,难道多一点点经历,对男孩来说会是一件坏事吗?既然年轻的姑娘们钟情于那身军装,又何必不对此感到自豪呢?” -- 《西线无战事》打仗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但死亡,战争的创伤终究只是一个人,一个家庭的事情。
谢谢邀请。这个问题很大,我尝试讲一讲,可能会有不少的疏漏。先得说说,什么是精英主义。精英主义就是说社会主要由“精英”来进行决策。精英是这样一群人,他们是社会中的少数,但是具有较高的“决策合法性”。注意,这里的“合法性”是legitimacy,也就是其决策权威受到民众尊重的程度,也可以说成是“权威的合理性”,与法律没有必然联系。而这种尊重来源于什么呢?西方中世纪的精英,其合法性来源于血统。换言之,西方中世纪,出身高贵的人才是精英。出身高贵,理应拥有更大的决策权。这在今天看来显然是荒谬的。凭什么一个人的父亲是国王,他就天然比一个农村子弟更有资格进行决策?所以说白了,精英主义的最大问题在于“谁才是精英”,也就是精英资质的判定。这在今天也是一样(下面会详细讲)。———————————————————————————————很多人上来就谈“真正的精英主义”、“真正的精英”。精英主义出现了问题,就号称这不是“真正的”精英主义,而这些精英也不是真正的精英。更号称“真正的精英”和“真正的精英主义”根本不存在这种问题。这明显是一种“没有真正的苏格兰人”的逻辑错误。陷入了这个误区,就不可能有效地讨论、评估现实社会出现的问题。———————————————————————————————如果我们把精英主义和民粹主义来进行对比,就可以把“决策合法性”的问题看的更清晰一些。民粹主义不认为有一批“精英”能够超然于人民至上。任何一条决策的合法性,应该来源于民众的许可。因此,甚至有人声称“只有民众才有权利做决策。即便是错的决策,也是民众自己达成的。而少数人对多数人强加的决策,就是僭越,是不合法的。”民粹主义在这个问题上是天然自洽的。民众受到决策影响,因此民众应该有决策权。而精英主义,则显出了自己的虚弱之处。少数人做决策,而要多数人接受。着总要有一个理由吧?比方说,国王统治民众,其理由可以是“君权神授”。国王是受上帝授权的,因此民众必须服从。这在今天来看,显然是荒谬的。那么今天精英主义的合法性在哪里呢?在于专业性。而这也恰恰是民粹主义的虚弱之处。现代意义上的精英主义的逻辑可以简单归结为一句话:更专业的人应该有更大的权威。很显然,一个正常人绝对不会在不舒服的时候,在大街上随机抽12个人来组成“陪诊团”,然后让他们集体投票决定你是不是该吃药或者开刀。正常人一定会找一个医生。这个医生本身越专业、经验越多,成绩越好,就越受欢迎。如果一个刚从三流医学院毕业的医生和一个从一流医学院毕业有着20年行医经验的医生有不同意见,我们常常会听从后者的诊断意见。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对于更专业的人,我们就愿意给与更大的权威。这是基于一个简单的利益判断:更专业的人更可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因此有这些人来进行决策,给我们带来的收益可能更大。民粹主义就难以保证这一点。这种“专业性”带来的“合法性”可以视为一种“绩效合法性”,也就是如上所说,民众是因为这些人决策能给自己带来更大利益才尊重这些人的权威。所以说,现代精英主义,是一种其实大家在潜意识里非常能够接受的思路。越专业的人,理应享有越高的权威。——————————————————————但是“专业性”带来的“合法性”并不十分明晰。第一,一个领域的权威并不是所有领域的权威我们来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医生是不是在诊断上应该有更大的权威呢?未必。因为他可能是个牙科医生,而需要诊断的其实是心血管疾病。在这种情况下,一个资深专业人士,未必比一个经过一定水平的自行科普的人士,更有决策能力。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前者并不比后者更“精英”。但精英主义之中,却在这个问题上常常犯下严重错误。因为,在一般人的概念里,“精英”的身份是固定的,不分领域的。人们总觉得应该把一个在专业领域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放到更广泛的决策岗位上。这是完全错误的想法。一个领域的权威,放到另一个领域,很可能就不再是权威。因此精英的身份,仅限于非常狭小的专业领域。出了自己的领域,就不应该再享有决策的合法性。这一点,是很多人忽视的。一些人热衷于“爱因斯坦对于某问题的看法”、“拿破仑说中国是沉睡的巨人”,其实就是在这方面犯了错误。第二,“向下认证”模式的漏洞权威身份的判定有两种形式。最常见的是更高权威的认可。比如说,某公司要招一个机械设计工程师。甲是机械工程本科毕业,但是没做过实际的机械设计。乙是美术学院毕业生,也没有做过机械设计。两个人都没有绩效。之所以公司会招甲而不招乙,是因为甲的专业能力得到更高权威(某大学机械系教师)的认可,并以学位证书进行了证明。博士毕业,需要得到博士导师的认可。律师资格的考取,需要得到当前资深法律学者命题考试,进行认可。美国医生要入职,不但要经过资格考试,还要住院实习,得到医院资深医师的认可。也就是说,获得精英身份的一种途径就是由资深精英予以认可。但是,这显然有其天然的问题。首先,最高级的精英是没有人可以给与认可的。因为没有比他们更资深的精英了。因此在一个领域里,“最高水平”、“最高权威”的认定永远不可能由这种途经产生。其次,精英圈子始终可以控制自己的数量,使得自己身价倍增。这个现象在美国医生职业中看得很清晰。美国医生有一个协会,他们可以考试、认证新的医生,也能够有效控制医学院的数量。美国医生从业标准极高,导致医生不足。这样医生总是可以有极其丰厚的报酬。这部分导致了医疗成本高昂。而最后付出代价的,则是整个社会。第三,总是由老的精英判定新的精英,这导致老的精英可能会按照自己的利益而不是真正的专业能力来认证新的精英。比方说,美国常春藤盟校毕业生往往被认为比一般学校毕业生“更精英”,但实际上,成功人士可以通过资助而把自己水平低下的子女塞进常春藤盟校。这就更不要说常见的政府中任人唯亲的问题了。第四,即便我们假定老精英对新精英的认证总是公正的,也不能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很多的精英认证,需要有特殊的、与个人能力无关的程序。而满足这些程序都需要投入极大的成本。这使得一些可能满足精英标准的人得不到认证。比如说,正规大学的专业文凭需要长期在校学习才能得到。有可能有人通过自学也达到了相关的标准,但却只能得到一个效力低下的自学考试文凭,不可能得到类似于正规大学文凭那样的高效力认证。要得到正规文凭就要花金钱、时间,去上课、写作业、做实验、考试。第三、绩效认证的不可靠性如果要回避上下级认证中存在的问题,就不能把精英的认证交给经营自己完成,这就只能把认证的权力交给大众。大众对于精英的认证,是通过其成绩来进行的。做出更好成绩的,就是更高水平的精英。这就是绩效认证。无论有无资深精英的认证,如果一个人有着多次成功的经历,那么人们往往就会授予其相关领域的权威地位。一个人就算没有机械工程的文凭,只要多次设计出好的机械设备,自然大家会认可其机械工程师的身份,认为其具有专业能力和权威。但是,绩效认证总是极为困难的。因为绩效的获取,需要物质和社会条件。在一些情况下,在授予权威前根本不存在进行绩效认证的可能性。比方说,现在要选美国总统。出来两位候选人,谁也没有当总统的经历,谁也没有全国执政的成绩。像奥巴马这样,更是连州政府的执政经历都没有,怎么可能通过绩效认定其权威/精英身份,并给与更高的决策权呢?如果绩效认证是不可行的或不及时的,那么最高水平的精英就无从认证。由于精英常常是由高到低逐级对进行下级认证,如果一个领域出现了这种问题,那么这个领域所有精英的实际专业能力恐怕都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另一方面,绩效认证由于总是需要基于物质和社会条件,而这些条件的分布并不公平。因此一个做出了好成绩的人,未必就是专业能力强,也有可能是其物质和社会条件远优于其他人。举个简单的例子,两个官僚,都主管环保工作,一个在海滨城市,一个在盆地城市。海滨城市的雾霾远比盆地城市少。那么海滨城市的官僚一定就更有能力、更“精英”、更值得提拔么?未必。这个问题在商业界出现的更多。——————————————————————————————————————因此可以看到,权威认证这个问题上,就充满了漏洞。总结一下就是:1. 除了绩效认证,没人能认证最高水平的精英。2. 绩效认证并不总是可行的或及时的,甚至不是可靠的。在很多领域,绩效认证所需的物质和社会条件本身分布不公平,因此绩效认证并不能完全确认当事人的专业能力。3. 如果最高水平的精英本身认证不靠谱,那么由此而来进行认证的整个精英圈子的实际专业能力都有可能是有问题的。4. 精英可能会把一些合格的人不予认证,从而控制精英数量,保证精英的稀缺性和收益率。5. 精英可能会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把不合格的人认证为精英,使得不合格的人有进行决策机会。6. 精英的认证途径往往并不是对所有人都平等开放。——————————————————————————————————————那么即便所有的精英的认证全都没有问题,精英主义仍然存在一个根本性的漏洞。那就是精英本身的决策未必是对的。精英可能会为了自己的利益或其他原因而故意做出错误或次优决策。医生可能会为了自己提成而故意开出高价低效的药物。学者可能会为了出论文而故意伪造数据。政客可能会为了筹集竞选资金而与公司进行交易。因此,单纯假定一个更专业的人士就能做出更好的决策,这本身就靠不住。心理学实验中证明,越是有钱人,越喜欢侵占利益。这就是人性。所以,精英自肥,可以说是精英主义不可能解决的问题。并不是靠宣扬“真正的精英”就能避免的。——————————————————————————————————————回归到精英主义的定义,精英主义的问题也就很清晰了。现代精英主义认为具有专业权威、专业能力的才是精英。但是专业权威、专业能力的认证具有上述6个问题。另一方面,现代精英主义假定具备更高专业能力的人就能做出更好的决策,这个假定本身也往往是靠不住的。然而在很多领域,精英主义显然是必需的(比如没人会找个“陪诊团”而不找医生)。而对于精英主义的问题,其解决方案往往要在某种程度上诉诸民粹主义。当然,这并不是说精英主义的对立面——民粹主义就更好。民粹主义同样有自己的根本性问题。不过那就是另一个话题了。从某种角度上可以说,精英主义和民粹主义的斗争与互补书写了近现代政治演变的历史。——————————————————————————————————————最后说一下题主在问题描述中的两个疑问。全民普选为什么有必要(除了照顾少数族群的权利)? 少数服从多数是否正确?全民普选不存在必要性。全民普选是一种对主要民众群体和利益集团的保护性措施。在当前民粹主义和精英主义均存在致命缺陷的条件下,全民普选能够对执政精英起到较强的牵制作用。它存在有自己的问题。全民投票表决说白了是一种民粹主义措施。它不可避免地继承了当前民粹主义的根本问题——决策不专业(或者说决策的盲目性)。要把民粹主义的问题谈清楚恐怕也得要写这么长,所以这里就不谈了。少数服从多数未必正确,需要特别的限定和语境。人类到现在为止发展出的政治体制,每一个都有根本性的漏洞。不要指望说有一种体制特别好,一切都基本合理,没有大毛病。每一种都有,区别是谁的漏洞更大,谁的漏洞更不可回避。美国的共和制问题也不少,只是一直很好的进行了回避。现在美国国会越来越对立,立法效率越来越低,这不是偶然,而是美国体制设计的诸多根本问题导致的。
历史上探讨这个问题的很多。我就从最近的一次说起好了。Christopher Hayes,美国《国家》(the Nation)杂志的主编在他2012年所出版的《精英的黄昏:贤能政治之后的美国》里比较系统地分析了精英执政在美国所遇到的困境。我认为是一个不错的解释。有兴趣读长文的可以看这篇,下面我就概述一下他的观点。然后补充我的看法。根据Hayes,精英执政(这里我广义地使用这个定义,Hayes的论述主要集中在政治层面)有两个基本出发点:差异原则流动性原则差异原则说的是人的能力存在着差别,而精英主义要人们接受这种差异性(也就是默认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是常态,是普遍现象)。那么精英主义所要做的就是让那些最有才能的人去做最困难的、最重要、同时也可能是报酬最丰厚的工作。这事实上是新加坡的李光耀所宣称的一个道理。但同时精英执政必须是建立在贤能政治(Meritocracy)之上的——这个词也可以翻译成任人唯贤。也就是说不管是怎样的精英集团统治一个国家,社会流动的通道必须是畅通的。在一定的竞争性选拔的过程中,社会中下层的人群可以通过一定的法则进入精英集团,人们必须能够根据其表现在社会层级的阶梯上上升或者下降(而不是比方说,子承父业)。一个有活力的精英执政集团应该是充满流动性的。Hayes的论证(基于美国战后的数据)是,这个理想遭到了现实的颠覆。原因在于差异原则最终跃于流动性原则之上,那些爬上去的人会想方设法把梯子踢掉,或者是确保自己的子女、亲戚、亲信可以用更低的标准爬上来,最终导致寡头政治。但是美国的现实是,父母一辈的精英会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孩子继承这种精英地位——通过各种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的传递,如私立教育。各大最好的私立大学都预留了校友子女入学通道——而教育本应该成为great equalizer最大的平等调节机制。这只是其中一个例子而言。在Hayes的书里他还例举了从收入分配到国会议员选举等各种例子来佐证这一点。在这个体制之下,上去的人不愿意下来,且想方设法堵住下面人想要爬上来的路径(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造成从长期来说社会流动性降低,精英集团不断僵化,最终丧失了精英属性。事实上在美国,精英集团的巩固和普选是并行不悖的(形式民主和实质民主、精英执政和大众民主,这是复杂得多的问题,许多的政治理论家,从左到右都思考过这个问题,再次不再展开)。在亚洲,新加坡可能是最直截了当宣称他们实行的是精英制的国家。但是同时他们也遇到了相当大的问题。在李光耀最近的一本书里(),他是这么看待新加坡的那些精英的:It’s a divide between the successful and the less successful which happens in every society. The successful have forgotten that without the peace and stability that made their education, their job or their business opportunities possible, they would never have made it. But having made it, they think they made it on their own. Some students from the top schools like Raffles Institution or Hwa Chong, they go abroad and they think that they had done it on their own. They don’t owe the government or society anything. They are bright chaps, but how did they make it? Because we kept a balance in society. We peace, stability, we built up our education system and enabled the brightest to rise to the top. Even those who are less bright were given the opportunities to go as far as they can. (p.68)他认为精英制的另一个缺陷就是会给精英(特别是第二代、第三代)制造一种幻觉,认为他们是一种脱离社会和国家的独立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全球化极大地促成了这一点),而他们不对社区、社会、民族承担任何的责任。这是李本人所构想的精英制很不同的。“他本人并不持庸俗的精英决定论,而是看到了一个社会里社会个阶层保持和谐的重要性。只不过在他的计算里,精英是提供这个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而普通人则是保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罢了。但是要做到这些,对于新加坡来说不是自然的,而是需要被人为塑造的。”(以上摘自我写的一个书评)在这个意义上,精英制并不是只精英当权而已。也即是不能把目光仅停留在“如何把精英选出来”这个Hayes所关注的层面上。更深层次的危机在我看来是如何在精英和其他社会阶层之间建立一种普遍的代表性问题。简单来说,可以以新加坡为例,新加坡的人民行动党是一个很传统意义上的精英党,其成员几乎囊括了新加坡社会里的各种精英。但聪明人组成的党未必就是一个好党。作为政党,如何代表人民/选民?如何形塑国民意识、深入人民之中了解其疾苦等等因素不是一个简单的精英制就能够完成地了得。否则成功如人民行动党,为何会遇到不断下降的民众支持度和选举的失利呢?我认为不应该只关注与抽象意义上或者结构意义上的精英制。而同时应该考察精英和其所代表的民众之间的代表性问题
流汗冠军/禁酒主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存战争怎么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