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有多大?有没宇宙有外星人存在吗?一宙会不会也只是一个星球?人的始祖又是什?

冰岛雷克雅未克,摄影:Timjune"世界是一本书,而不旅行的人们只读了其中的一页。"数千年前的古希腊哲学家奥古斯狄尼斯就曾如此言及旅行。而上世纪一生旅行不辍的美国作家保罗·索鲁也写下过时代名言"我是所有我读过的作家、去过的地方、在所有时代遇见和爱过的人。"旅行是万众的权利,每个人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但不同的人生基调,会让每一段旅途呈现不一样的色彩。过去的一年,无数人再次走出家门,奔赴远方、享受旅途,景区重现人潮涌动,街区再次热闹非凡。全新的旅行需求和选择,多样化的旅行方式,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旅行风貌,也让旅行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地理移动,成为了一种具有个性化标签的生活态度和方式。2024年伊始,我们特别邀请了9位游走于世界各地的旅行生活家,与我们分享珍贵的旅途记忆与感悟。翻开他们的旅途记事本,发现不同的"旅行人格",或许能收获新年旅行新灵感。新的风景,新的经历,终将我们引向一个新的自己。一个i人会怎样旅行?发呆、逛公园、坐在海边写生一整个下午,这是插画艺术家卤猫在世界各地的出行笔记。作为旅行者的他,用画笔将四季流转、风景变迁描摹得自然妥帖。从巴黎的街头、南法的田野,再到台北的巷弄,卤猫的2023年不仅经历了地理上的多重穿梭,也被启发出对生活的全新理解。 南法虽然是出生在秋天的处女座,作为旅行者的卤猫却是个随性派,全靠朋友做计划。于他而言,旅行的意义在于风景,但是再特别的风景也有一个审美疲劳的期限,"7天可能就会腻,我的上限是15天。"而只有真正生活在其中,与不同的人和生活方式产生摩擦、碰撞,才能保持新鲜感。喜欢植物的他,每到一个新的城市都会去公园看看。卤猫觉得,每座城市对待公园的方式都很有趣,对他来说,公园和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很忙碌的部分是平行的,"它是一个让大家生活的空间。""变化",是卤猫这几年间经常提到的词。不论是世界在各个层面上发生的变化,还是他自己创作和生活的变化。现在的他,心境更平和,更乐于接受不同的可能性。这样的心态,在旅行中,则是更沉浸于当下的风景和处在风景中的自己。他说,冰岛是他去不腻的地方,不止因为独特的地貌和风土人情,而是因为每每身处冰岛,就能进入世界尽头的冷酷仙境。租一个郊区的房子,和朋友们在里面生活,有一种特别的舒适感和安全感,"像小时候我在自己的房间里,会在桌子下面搭一个空间,把所有的物资搬进去。"也许,翻遍世界这本书之后就会发现,我们需要的,不过是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小天地。 冰岛Q:在2023年的旅行中,哪个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卤猫:比较深刻的是在南法,我一个人在一个叫昂蒂布(Antibes)的小城市呆了两三周。我当时是在巴黎,想到去了法国那么多次,都没有去过南法,然后就带上颜料水彩过去了。南法有一种缓慢的节奏,很多人就在海边站着、躺着、坐着,公园里面有人在打球,也有人在烈日下坐在长椅上聊天吃雪糕……这些场景让我能够完全沉浸在其中,偶尔画两笔感受一下。回来之后,慢慢地在创作中也会反复回想起这次的旅程。Q:每到一座城市你一定会去的地方是?卤猫:我本身很喜欢植物,所以去每座城市都会去逛逛公园。每座城市的植物都很不一样,公园呈现的状态也很不一样。纽约的中央公园给我印象很深的,因为它很大,又是在城市的中心。英国伦敦的话,我很喜欢邱园,它是英国皇家园林,有非常丰富的植物。台北我很喜欢那些社区公园,很有生活气息,走两步可能就会遇到一个小小的但很生活化的公园。还有法国巴黎的杜乐丽花园,是巴黎最古老的花园,真的非常美。Q:旅行中你有没有过什么奇妙的际遇?卤猫:不同的景色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但是跟当地人的互动也非常有趣。比如在巴黎的时候,我遇到好几次跟陌生人聊天的际遇。有一次是我在街上走着,看到我前面有一对法国情侣,推着两辆自行车,我当时就觉得他们的自行车挺好看的。这个念头闪过去,然后我就跟他们擦肩而过了。结果男生突然在后面拍了拍跟我说他认识我,有在关注我的作品。我觉得很有意思,这是一种很奇妙的缘分。后来我们就在一个咖啡店聊了两三个小时。他们问我为什么来巴黎,我说想要换换环境,走出舒适圈。他们说,他们刚才就在讨论舒适圈这个话题。所以说我觉得有时候跟陌生人间的际遇真的很神奇,很难去描述,但是你能感受到当下的那一种默契。从博客时代开始,旅行作家阿Sam一直在坚持分享旅行中的理智和情感,按下快门、写下文字的每个瞬间,都化作了可读可感的旅行笔记,一页页形成了有关"在路上"的书。第一本书《去,你的旅行》以上海常德公寓为起点,开启了"绕着地球走半周"的旅行。在悉尼的Bondi海滩和大海做朋友,在东京穿梭于涩谷、表参道、下北泽,在台北寻找三毛走过的痕迹……"写完第一本书,我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学着去丢弃,那些曾经自以为是的骄傲,那些曾经自以为是的爱以及那些讨厌我的人和谈不上交集的朋友。于是,花了半年的时间,有了这一本《趁,此身未老》。"两年后,他又出版了"生活美学三部曲"终曲《不过,一场生活》,将细腻的触角探触到身边的朋友和那些令人难忘的记忆里,用带有情绪美感的图文分享故事里的悲欢离合。 意大利卡普里岛在完成"生活美学三部曲"三本书的出版后,他离开了工作十年的周刊潮流杂志,开始全职旅行作家的生活,当旅行真正成为了一种生活常态后,他"在路上"的时间越来越多,也更加频繁地飞行在世界各地,写作的素材和故事灵感往往就发生在旅途中的某个瞬间。2017年出版的第4本书《孤独远行》就完成于塞舌尔海岛旅行中,在这本书里,他用25篇安静的文字,探讨孤独远行的无限可能。如今,阿Sam的世界之旅还在继续,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会去看建筑、逛公园、吃美食,他认为自然是最特别的,而建筑蕴含了每座城市独有的、千百年累积至今的个性,尤其是老城区里的博物馆、美术馆,"我十几年前去卢浮宫完全就是走马观花,现在会花好几个小时在我喜欢的展馆,我相信这些潜移默化的热爱会改变生命的一些美学、视角或者态度。" 葡萄牙里斯本 日本京都Q:在2023年的旅行中,哪个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阿Sam:里斯本。本来是疫情前就想去了,因为一次波尔图之旅对葡萄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里斯本都非常具有立体感,有点海边重庆的感觉,有轨电车和各种彩色的房子,无论建筑、文化还是食物都很有趣,物价在整个欧洲来说都很低,大家也都非常安居乐业,是一个想住上一段时间的城市。Q:哪座城市是你不管去过几遍也不会厌倦的?阿Sam:京都是我会一直反复去的,春天的樱花,夏天的青苔,秋天的红叶,冬天的大雪,京都人以鸭川为邻,吃四季的食材,用四季不同的祭祀来贯穿全年,每一次去其实都会有很多惊喜,而京都的店铺也是全世界最特别的,比如大家熟悉的星巴克,爱马仕等等,到了京都无论从货品到店铺设计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也造就京都人的性格之一,保持距离又拥有一直自我感,很难有人会不喜欢这座城市,看寺庙,吃东西,新开的时髦酒店,太多可以做的事情了。Q:2024年你最想要去哪座城市?阿Sam:不丹。其实很早就在计划之中,但是一直没有找到机会去,首先是时间再就是旅伴,要愿意负担高额旅费又有时间的朋友其实并不太多,所以可能最后变成我自己去,想去体验几家心仪已久的酒店以及当地的文化和自然之旅。"旅行带来的松弛感,是深入自然中,卸下一切防备……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学会拥抱遗憾,学会与所谓的‘无意义’和解。"四处旅行的一年将要结束,时尚博主lulu在自己的日志中记录下了这样一段话。刚刚过去的2023年,对她来说无疑是忙碌而充实的,大部分出行是因为工作,行程紧凑、计划完全,只有少数能够在异国他乡寻得一些滋养的时刻。她坦言,五一假期的埃及游是2023年最让她惊喜的旅程,"去之前没有特别的期待,但是一切都非常超出预期。"从开罗一路向南,途经红海,沿着尼罗河上溯,直至埃及最南端的阿斯旺,沿途看到的人文、历史景观都令lulu赞叹不已。 埃及阿斯旺lulu定义自己是"散漫"的体验派旅行者,作为常年在路上的旅行者,她通常在行前只做好基本的规划——酒店、路线、简单的日程,而把余下要去看、去玩的项目留到当地再去找寻,"比如说去问酒店或者当地朋友的意见,只要你保持一颗好奇的心,或者说你有探索的欲望,哪怕一个人轻装上阵也没问题。""松弛感",是lulu为自己的2023年总结的关键词。对她来说,松弛就是保持轻松的心态,接受一切的发生。这种豁达的心态,与常年在路上的经历不无关系。lulu坦承,旅行改变了自己的价值观,"以前我会钻牛角尖,有很多想不通的东西,但是后来我就发现,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时间真的很短,很多事情真的不是事。"也许,当你志在四方,就只能带上简单的行囊,冗余的背负和烦恼,就让它们随风飘逝吧。 希腊雅典Q:相比以往,今年的旅行有给你带来新的感受吗?Lulu:2023年的旅行还挺不一样的,首先是现在全球经济都在比较特殊的时期,最直观的就是所有的旅行开销都增加了很多,尤其是去欧洲的机票和酒店,跟2019年比起来真的很贵。我觉得这点会让旅客更加谨慎,因为不像原来那样可以说走就走,出行的选择没有以前那么丰富了。所以过去一年我特别珍惜每一次远行,即使是疫情前去过很多次的地方,再回去还是会想认真看一看。Q:每次去到一个目的地,哪里是你一定会去打卡的地方?Lulu:博物馆、美术馆和当地的市场、市集。每个地方的市场都不一样,包括布局和设计,当然也包括食物,都体现了当地的文化。比如说在哥本哈根,你会发现整座城市的人饮食都特别健康,没有什么油炸的东西,几乎都是水果和三明治。到了马德里,会发现当地人特别喜欢吃海鲜,各种炸煮煎炖的做法。Q:作为旅行博主,旅行占据了生活很大一部分,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改变和影响吗?Lulu:多多少少会对我的性格有影响吧,尤其是当你看到了那么多让人震撼的人文或是自然的景观,会自然地觉得人真的很渺小,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时间那么短。同时也让我觉得,很多事情都不是事儿了,对我的为人处世或者待人接物都有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旅行让我看到了这个世界的很多面,有好的也有坏的,这些都会反映到我如何面对这个世界的方式。陶立夏在新作《迟来的告白》中写道:"在这个世界里,无所作为是浪费生命,一味劳碌奔波同样也是,只有将生命耗费在寻找美好有趣的事物之上,并从中实现自我精神世界的完整与丰富,才算值得。"生活、旅行和读书,一直是她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如果说生活是"留在此间",旅行和阅读就是"看向别处"。在此间和别处之间,她用细腻温暖的文字与照片表达着自己对人生更深的体验和思考。 南非2023年的陶立夏,从春天高楼林立的纽约,到秋天充斥着阳光的巴黎与戛纳,再到冬季的加那利群岛和法属波利尼西亚的大溪地、波拉波拉和茉莉雅,她"别处"的生活依旧丰富而灿烂。而当2023年行至末尾,她翻看着大溪地旅行时的照片,在自己的微博写下这样的话:"降温又下雨的日子里,更觉得旅行是生活的备用电池。"Q:在2023年的旅行中,哪个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陶立夏:2022年冬天和朋友们一起去过一次巴黎,2023年再去是一个人,第一次感觉到自己的改变好像要比世界改变得更多一些。纽约和波拉波拉岛,属于一直想去却因为各种原因耽搁的目的地,2023年终于都去了,感觉到意念力的神奇。Q:近期的旅行体验有没有引发了你的新思考?陶立夏:我们没有要寻找一个改变了的旧世界,我们要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这世界就像季节,看似周而复始,但从不相同。Q:作为一位作家和摄影师,你在旅行期间会如何收集创作的灵感?陶立夏:拍照片,和当地人交流。所以有了关于十三个岛屿的游记《岛屿来信》和关于南非的《落日航班》。Q:通常你会从哪几个方面去探索和发现一座城市的个性?陶立夏:当地的居民。从向导开始,餐厅的服务员,酒店的侍应生,咖啡馆的邻座,为你指路的路人,让你和他们宠物玩的人。Q:2024年你最想要去哪座城市?陶立夏:想再去伦敦小住,然后去一下周边,牛津、巴斯、肯特。想去探访伍尔夫的故居,德里克·贾曼在海边的花园。在英国,坐火车旅行很不错,比开车要轻松一些。在伦敦求学,移居柏林,也曾于纽约工作……艺术家叶子乐多年来穿梭在世界各地的城市生活和工作,带着他创作的可力乐熊一同四处旅行,用它的视角记录着旅途所见所感。不同国家多元的文化创意氛围滋养着他的创作灵感,也因此诞生了他跨越多个领域、具有"成人童话"般叙事感的艺术作品。 约旦瓦迪拉姆沙漠2023年年初,叶子乐暂别上海,搬到巴黎居住了一段时间,像当地人一样不紧不慢地去体验这座城市真实的生活,他说:"今年的梦想就是四处流浪。"无论是一时兴起搬至巴黎的旅居生活,抑或是后来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奇幻而神秘的约旦之旅,在他看来,这个世界瞬息万变,旅行带给他的意义就是感受"活在当下"这件事。时间从来不语,但却回答了所有问题。 约旦死海Q:在2023年的旅行中,哪个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叶子乐:约旦真的让我非常震撼。我包车一个人前往约旦,有一位当地的司机作为向导。因为约旦的交通不发达,独自旅行还是比较困难的,但也正因如此当地具有非常浓郁的异域风情。旅行中,我住了沙漠中心、温差极大的奢华酒店还有一天直接睡在外面,和真正的贝都因人一起睡在山里,对我来说真的是很难得的体验。当时你跟不认识的当地人睡在一起,可能会感觉自己像是一个"homeless",但我觉得它会让你明白你眼见的可能并不为实。睡在漫天繁星之下,没有网络、远离手机,听到周围隐隐传来各种动物的叫声,真的让人感觉到很自由,大自然真的非常值得敬畏。我觉得旅行很奇妙的地方就在于这里,我在约旦住了他们当地最奢华的酒店,同时我也像他们当地人一样,以天为盖地为炉地在山里度过了一夜。我认为最好的旅行就是尽我所能让自己像当地人那样生活。Q:旅行中最必不可少的某个物件是什么?叶子乐:我会带上陪伴我多年的可力乐熊,给它拍照片,跟它一起去世界各地旅行,以它为载体、透过它的眼睛去探索这个世界。Q:旅行2024年你最想要去哪座城市?叶子乐:我想重回纽约,因为我很久没回纽约。我曾经也在纽约工作,由于疫情也有四五年没有回去过。我最近的工作重心之一就是为百老汇经典音乐剧《大彗星》做视觉艺术总监,2024年1月会在上海进行亚洲首演,重燃了我对纽约的兴趣,我也想看看纽约这座城市的新变化。当然,我也很想去南美、拉丁美洲这些之前没有去过的地方,都很热情洋溢。2024年是龙年,我也希望新的一年有更多这样的活力和热情。对于视觉艺术家、摄影师Timjune来说,旅行中的创作并不只停留在当下的那一瞬,他更愿意把注意力放在对不同生活的观察、感受和体悟上,将途中的所见所闻拍照记录、装入行囊,在旅行结束后的漫长时光里,依然可以取出回忆、唤醒创作的灵感。在三年前的特殊时期,他浏览了在新西兰、柬埔寨以及国内旅行时拍摄的照片,将它们进行再次组合,用想象力重新经历了一场旅行,完成了《La Luna y el Hacedor》摄影系列的创作。在全球旅行重启的2023年,Timjune从常驻城市赫尔辛基出发,用相机记录了瑞典、丹麦、塞尔维亚、德国、法国、拉脱维亚、立陶宛、爱沙尼亚、波兰等地的风景,目前作为驻地艺术家在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旅居。"冰岛拥有一种异乎寻常的美,无论是被金色夕阳笼罩的雪山,还是前不久Sundhnúkagigar火山爆发的夜晚,都令人赞叹它的不凡。" 冰岛雷克雅未克Q:你一般比较侧重于旅行哪方面的体验和感受?Timjune:我很享受一个人探索的过程。最近我在风雪里徒步去看一座遗世独立的灯塔,其实灯塔不是目的地,而是在走向灯塔的路上,以及灯塔的光芒转向我时,我所感受到的一切都是那段旅程的意义。当然,我也很喜欢旅行中人与人的连接,时常觉得每个人都像是这片无垠宇宙中的星星,旅行中能够和从前遥远的星星建立一段或深或浅的连接,多么美好。Q:与三年前相比,最近的旅行心态有没有一些改变?Timjune:我好像进入了一个新的状态,似乎在旅行前不再有兴奋和期待的心情,而是比较平淡,似乎旅行渐渐成为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可能这样能够在抵达的那一刻,再全身心地感受一个新的环境带来的未知和惊喜。Q:你通常从哪几个方面去探索和发现一座城市的个性?Timjune:我喜欢从城市的建筑、音乐和人来感受这座城市。比如巴黎美不胜收的古典建筑和街道,给这座城市增添了厚重的历史文化氛围,古典与先锋并存的音乐环境,休闲自在的人们有着独特的生活轨道。每个人对巴黎浪漫的解读都不一样,于我而言,浪漫更多在于这座城市许多使人会心一笑的可爱之处,在这方面,巴黎的确给予旅客们浪漫慷慨的拥抱。Q:有没有哪座城市是不管去过几遍也不会厌倦的?Timjune:目前来说可能是雷克雅未克。虽然城市很小,基本靠步行就能到达绝大部分地方,但我依然想继续探索迷人的艺术、音乐氛围。我在雷克雅未克认识了一位来自柏林的音乐人朋友,她几乎每年都会回到冰岛一段时间,她说雷克雅未克仿佛成为了"第二故乡",这样一个小小的城市拥有着蓬勃的艺术创造力。旅行、写书、为杂志专栏供稿、制作纪录片……喻添旧的生活轨迹常常在出发与抵达之间。"当我们行过世界,回头看那长长的旅途,才发现山河海野的美好早已化作心头乐事。记忆中曾吹得风衣鼓起的大洋大陆的呜咽,也变成一首首唱给旅人的歌。"里斯本、杰拉尔顿、夏洛瓦、哈瓦那、基辅……在全球旅行按下暂停键的2020年,喻添旧整理了多年来的"旅行回忆录",把20个关于城市和人的故事放入了出版书籍《步履如歌》中,字里行间的灵感全部来源于一场场旅行,在梳理文字的过程中,他也再一次回顾了走过的旅途。 美国纽约、泰国曼谷、中国杭州在多年的旅途中,写作已经成为喻添旧习以为常的、记录旅行的方式,这也形成了他观察城市的角度——事实上,每到一个目的地,他都会去探寻当地文化名人或文学作家的故事,完成一次特别的文化散步之旅。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Q:在2023年的旅行中,哪个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喻添旧: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土耳其是个颇具包容度的国家,今天的土耳其人可以在任何时候选择改变自己的信仰和生活方式,这让人感觉整个社会是了不起的。值得一提的是,伊斯坦布尔新机场是"中国游客友好机场",旅行的安全性和体验度都很好。Q:你一般比较侧重于旅行哪方面的体验和感受?喻添旧:美食很重要。作为旅行者,如果要想融入一座城市,首先要"活"得像当地人,而要想成为一个当地人,首先要学会像当地人一样去吃。Q:你通常从哪几个方面去探索和发现一座城市的个性?喻添旧:我很喜欢去探寻文化名人或者文学作家的故事,对于我来说,每一座城市最初的印象都是他们给的。当我真正到达的时候,想看看他们是不是跟我一样——在写作的时候胡说八道。我非常喜欢包容的地方,今年我还去了几次杭州,过去的三年里我也反复去,我喜欢那里也是因为"包容"两个字,好几次无家可回的时候,恰巧总是被杭州"收留"。感谢旅行中每一个待我如家的城市。Q:2024年你最想要去哪座城市?喻添旧:说实话我不确定。经过这三年,我感觉越来越多地偏爱故地重游。曼谷、成都、纽约,都是去过很多次并且一次比一次更喜欢的地方。如果再去,真的想好好躺上几天,做个当地人,珍惜可以随时出发与抵达的时光。"雨后有车驶来,驶过暮色苍白,旧铁皮往南开,恋人已不在,收听浓烟下的诗歌电台。"这首由歌手陈鸿宇演唱的民谣歌曲《理想三旬》,收录在他的首张个人专辑《浓烟下的诗歌电台》里,舒缓的吉他弹出了时光里淡淡的味道,将人生旅途中的故事娓娓道来。陈鸿宇在余姚玉兔岛(摄影:山野画夫)对于总在各地巡演的陈鸿宇来说,工作和旅行似乎已经结合在一起。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他还参加了一档人文旅行综艺,在旅途中遇见了许多有趣的人和事。如果说吉他给予了陈鸿宇音乐创作的动力,那么一次次的出行则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也让创作灵感变得更为悠长而深刻。他喜欢在大理温润的阳光里看风景,喜欢透过出租车的窗户观察一座城市,喜欢在巴厘岛探索森林和海滩,也喜欢在老城区走街串巷、体验当地人的生活……这些碎片化的旅行记忆,会跟随他一路返程,在日后的某个瞬间幻化为一段音乐旋律。 印度尼西亚巴厘岛Q:在2023年的旅行中,哪个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陈鸿宇:以旅行状态前往的应该是巴厘岛。去巴厘岛之前以为那里只有海滩和度假,得益于一个生活在当地的朋友引领,也看到了巴厘岛的乌布森林地貌、不同于一般海滩的仓古,还有不少数字游民根据地。如果第一次去某地旅行,找当地人或朋友引领一下能获得不少小众入口。Q:作为创意工作者,你在旅行期间会收集创作的灵感吗?陈鸿宇:创作需要集中大量的精力采摘环境里的信息,在旅行中其实不太有创作的感觉。往往是旅行归来后许久,再回顾一些旅行中经历和碎片化的故事时,才会感到一些翻涌的创作灵感。Q:通常你会从哪个方面去探索和发现一座城市的个性?陈鸿宇:我认为最直观的探索方式应该是交通。到达一座城市后,通常在坐上出租车时,就能从司机的状态和城市道路里发觉城市的性格。Q:有没有哪座城市是你不管去过几遍也不会厌倦的?陈鸿宇:大理。我很喜欢那儿的自然风景、舒适的天气、友善的人,饮食吃喝也都在线。总的来说,在大理可"疯"可"躺"。Q:2024年你计划去哪儿旅行?陈鸿宇:澳大利亚。2024巡演中有两站会放在澳洲,预计时间安排在3月份,到时候刚好去玩一圈。从小到大,Chris Shao总是辗转不同的城市和国家求学、工作,在东西方交融的环境中诞生了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身兼多职的他是室内设计师、策展人、画廊主、收藏家,他在不同的身份中切换自如,不变的则是对创意以及美的追求。 墨西哥卡波圣卢卡斯虽然Chris早已习惯由于工作满世界飞的繁忙行程,但旅行像是养料,已经深深融入了他的生活和工作。正如他自己所说:"每次旅行都是我的一次大型素材搜集活动"。他在旅途中发现各式各样设计材料的运用方式,也被不同国度的文化和传统激发出创造灵感,并思考如何和谐巧妙地融入中国元素,这是他旅行最大的驱动力。Q:在2023年的旅行中,哪个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Chris Shao:最难忘的还是去菲律宾的海岛,第一次如此安静地和自己相处,是一个完完全全的"me time"。因为我的工作属性还有常年往返纽约上海的行程,有的时候真的已经忘记自己在哪一个时区。菲律宾的海岛非常原始,让我第一次完整感受到与世隔绝带给我内心的平静。Q:每到一座城市你一定会去的地方是?Chris Shao:健身房。我是一个举铁爱好者,运动可能是唯一一个我旅行中的坚持。旅行中的拉伸是绝对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Q:你一般比较侧重于旅行哪方面的体验和感受?Chris Shao:我喜欢感受当地不同的酒店,有的时候即使是三晚的行程,我可能也会安排上三家不同的酒店。我喜欢在旅行中感受不同的设计。Q:你觉得旅行在多大程度上会启发你的灵感?Chris Shao:因为我的本职是一位室内设计师,每次旅行都是我的一次大型素材搜集活动。从布料到瓷砖这些材料再到各地的生活习惯、美食特色,我的相册里有各式各样的素材,这也是我旅行最大的驱动力。我在旅行中不断学习运用不同的设计风格,更大的挑战是要思考如何去融合中国文化。Q:2024年你最想要去哪座城市?Chris Shao:我想去奥地利滑雪,我发现现在很多滑雪的地方都非常主流,越来越大众化,我之前看到奥地利有很多小众滑雪地以及设计酒店,我觉得或许能够带来雪地旅行的新感受。编辑、采访— Luzy撰文— 拉风、Haruka、栗子、Amber人物插画— 石鱼丁新媒体设计— 苹果图— 由受访者提供}
  我的朋友前几天来电话诉苦,对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前景深感担忧。我告诉他:“我不担忧”。他有些不爽:“你倒是很淡定”。我说:“科学性又不是打群架,人多势众。是不是高校里的教授都把马克思挂在嘴上了,马克思主义就科学了呢?是不是高校里的教授都不待见马克思主义,像躲瘟疫一样躲着它,马克思主义就伪科学了呢?”  面对市场经济反复无常的命运,面对改开以来意识形态的起起落落,曾经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似乎越来越不知所措。瞧瞧诸位那种随时准备与时俱进的政治机灵劲儿,我就忍不住想“嘿嘿”。  艾瑞克.霍姆斯鲍姆说:“十分明显,马克思的许多论述已经过时”。就连霍姆斯鲍姆这样“死不悔改的共产主义者”,都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缺乏自信,更何况那些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者”了——也难怪,马克思在世时苦笑着说:“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我经历过坚守马克思主义所遭受的歧视和冷漠,在“国内的语境”下,对歧视和冷漠,我早已安之若素,坦然待之。然而,当我看见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面对“中国的语境”既无奈又懦弱,而不得不屈服于资本的压力时,我实在是“嘿嘿”不起来了。  这时,我才理解“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的真正含义。  下面,我回答上一回提出的问题:  (1)空谈理论有神马用?  答:  大家都知道一句名言:“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要联系实际”。理论的来源和归宿,是实践,是实际。所以,理论要接地气,不要“空谈”,这是必须的。但是,不要“空谈理论”,不等于“不谈理论”。  今天听这个讲座的,基本上都毛泽东思想的信仰者。毛主席说:“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毛主席说的这个“文化”是什么呢?这个“文化”,不是“认识几个字”就ok了。这个“文化”还要包括“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 只有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这种“文化”,我们才能战胜敌人,对不对?  毛主席说:“我党真正懂马克思主义的人不多”。正因为不多,我们就应该谦虚一点,耐心一点,认真一点,努力学习一点马克思主义,使懂得马克思主义的人,越来越多起来。  (2)理论的力量究竟何在?  答:  理论的功能有三个:一是刻画事实(是什么?),二是探究因果(为什么?),三是预测未来(会怎样?)。能够完成这三个功能的理论,就是一个好的或比较好的理论。  理论也是一种力量,什么力量?精神力量。精神何以力量?答曰: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精神力量转化成物质力量,就会发挥巨大作用。马克思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理论怎样才能掌握群众呢?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  力量不是自封的。现代经济学觉得自己很有力量,这自信来源于什么呢?海龟教授给出的理由是“偶有模型”。如今评价一篇论文学术水平的高低,是“模型做得漂不漂亮”。有模型就有力量吗?模型漂亮力量就很大吗?笑话。2008年诺贝尔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说:“主流经济学没有一个模型预测到了这次金融危机”。这不就是笑话么?  (3)科学也是迷信,凭什么要信科学?  答:  说“科学也是迷信”,这话也对也不对。所谓迷信,就是盲目的信仰。比如王林大师的神功,说他可以几千里之外发功戳死司马南;再比如当年的法轮功信徒——也是一个社会科学专家,指着一块李大师摸过的肥皂说:“有神力云云”。  科学与迷信是有本质区别的,这个区别就在方法论上,我在前面已经讨论了,不再重复。但是,如果盲目地信仰科学,科学就成了迷信——比如现在的主流经济学,盲目迷信数学模型到了花痴的地步,这就是迷信。  有人读了我的这个讲座稿受不了了,跟帖说:“你别拿科学唬人,就算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科学就是好东西吗?就值得顶礼膜拜吗?”  还有更牛逼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科学又能咋样?我就不信科学,你能把老子咋样?”我当然不能把你咋样。至于你是相信科学,还是相信上帝?这是个人选择,别人无法强迫。  如果要我在科学与神学中选择,我会选择科学。为什么?因为,科学方法是凡夫俗子都能够听懂的方法,而神学是那些具有超自然理解能力的牛人(比如上面那位“就不信科学”的牛逼),才能理解的。  我是凡夫俗子,我只能理解实证和理性的方法。所以,我只能把神学留给那些具有超自然理解能力的牛人去信仰了。  (4)如何解读:“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答:  前一句是时局:搬个凳子看戏吧;后一句是预测: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暴风雨快来了。  曾经有朋友告诉我:“你注意没有,很多算命先生不是瞎子,就是瘸子,反正有点残疾。”我问:“为什么?”朋友说,“泄露天机,上天报应”。这有点像西西弗斯盗取天火,就被宙斯惩罚一样。  《乌有之乡》为什么被封口?右派说“活该”!要我说,“天机不可泄露”。你整点八卦也就罢了,如果泄露了天机,那就得承担泄密风险。  老实讲,余孽以后有好一阵,我都很郁闷,以为自己就是和谐社会的一扫把星。后来才知道,自己哪有那本事。有人一边说民意就是一个屁,一边却拿草民的屁说事,对民意极尽羞辱之能事,这才是居心叵测其心可诛也。按“帮倒忙”的逻辑,那左派天天去挺私有化,是不是就能把万恶的私有制给埋葬鸟?  看下棋的有句话:“观棋不语真君子”。那么“叽叽喳喳”呢?当然就是“乌鸦嘴”了。但我仍要继续“乌鸦嘴”下去,不为别的,就为了让南霸天、胡汉三的美好生活不那么美满。  (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宇宙有外星人存在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