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爱吃手怎么回事吗?

宝宝发烧是再常见不过的事情,然鹅,常见≠爸妈会正确处理,别的不说,光一个退烧药就让爸妈有一肚子的话要说:能不能吃?吃什么?怎么吃?先来看看新闻:河南一2岁宝宝吃了小诊所开的退烧药反而更严重了,当爸的发现孩子不对劲时才发现原因,原来那药根本就不是<8岁以下儿童吃的。退烧时爸妈容易踩的坑:一发烧就要求挂水。反复发烧就反复去医院。退热针的效果最好,快安排上。低烧就开始吃退烧药,到了高烧又怪退烧药没用。捂汗退烧,长辈们的执念。招招都是猪队友,宝宝的烧还能顺顺当当退下去么?退烧的正确打开方式:退烧药什么时候吃?1、根据最新的美国儿科学会指南,并没有规定超过多少度必须吃退烧药,而是强调宝宝的舒适度,一旦宝宝发烧了,舒适度大打折扣,就可以使用退烧药了。2、目前国内公认还是建议一般超过38.5℃,可以口服退烧药。我家宝宝吃哪种退烧药?遵医嘱。对于不同剂型的,优选口服制剂,因为口服能根据宝宝的体重来换算剂量,更准确;但对于特殊情况,比如宝宝吃了就吐或抗拒得厉害,再选择肛栓剂。对于普通宝宝,两种给药方式都需要肝脏代谢,都有副作用,没有谁更安全一说,用什么参考2即可。对于高热惊厥的宝宝,推荐用肛门栓剂。因为宝宝已经意识不清了,常规退烧药喂不下去,肛门栓剂能迅速控制宝宝的临床症状、体温,操作起来也方便。PS:<3个月的宝宝,只要发烧,不管几度,不管精神好不好,都要去医院,以防严重疾病引起的发热。复方感冒药不推荐:有的爸妈不放心,觉得退烧药吃了体温还会反复,最好用复方感冒药“巩固”一下。真心不建议,理由如下:一些复方感冒药中可能含有与退热药相同的成分,很容易让宝宝药物摄入过量。如果确实需要同时使用,要注意累计剂量不要超过推荐范围。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怎么选?目前常用退热药有两种: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爸妈就犯愁了“我家宝贝吃哪种?”一般来说,可以这么选:按月龄。(如图)安全起见,不要同时服用多种退烧药,“择一”而吃,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都行(宝宝满6个月后)。看退烧效果。一般对乙酰氨基酚的降温效果能维持3-4小时,布洛芬则为6-8小时。如果对乙酰氨基酚吃下去4小时后宝宝还没退烧,可以换布洛芬。如果超过72小时都没退烧,去医院。严格按照说明书或遵医嘱服药,退热药每天服用次数≤4次。对阿司匹林过敏的宝宝,建议咨询医生后服用退烧药。儿童禁用的退烧药:这些有退热效果的药物,大写加粗的禁止,爸妈一定要多看两眼,不能给宝宝使用:安乃近。阿司匹林。尼美舒利。氨基比林。柴胡注射液。消炎药。总之,宝宝发烧本是小事,爸妈可别一顿操作猛如虎,小事化大了。也祝宝宝们少生病!财经自媒体联盟}
#百万创作者计划#做菜的时候加了料酒,还能给孩子吃吗?市面上的料酒,所含的酒精在10%vol左右,是啤酒的2-3倍。那么经过高温烹饪之后,其中还剩下多少酒精残留呢?一、高温能把酒精挥发掉吗?能,但即使在高温环境下也不能完全挥发掉所有酒精。据美国农业部发布的数据显示:将酒精进行高温燃烧,持续燃烧15分钟也还有40%的酒精残余,那么持续1小时,也才挥发掉75%左右的酒精,就算高温燃烧2.5小时以上,依然会有5%酒精没有挥发掉。看到这里,就可以看出酒精在高温环境下很难完全挥发干净。如果孩子吃了,怎么都会摄入点酒精。而酒精对处在大脑发育的孩子来说,非常不利。除了影响大脑发育,还会损伤孩子的肝,胃等器官,长时间摄入会导致孩子发育落后,出现睡眠紊乱、低血糖,脱水等现象,甚至导致死亡等!虽然目前还没有权威的资料说孩子到底多大能接触料酒烹饪的食物,但出于谨慎考虑,建议6岁前不要给孩子吃任何用料酒烹饪的食物。对孩子来讲,“0”酒精才是最安全的。当然,如果妈妈前面有给孩子吃用料酒做的菜,也不要过于焦虑,正常料酒只是佐料,用量不会很多,另外,孩子也不会把菜全部吃完。二、巧用天然食物,也能调味去腥料酒在烹饪中最大的作用就是提鲜去腥,但有这功能的并不是只有料酒,还有一些天然食物,不仅营养,还兼顾了口味。常见的调味食材有小葱、生姜、大蒜、洋葱、大葱,还有一些酸性食材,如柠檬、番茄、菠萝等,虽然去腥效果没有料酒那么有好,但最重要的是对孩子来说比较安全,并且食物搭配也更丰富。具体使用是妈妈在煮肉汤、鱼汤过程中,可以直接把大葱、生姜一起弄到锅里慢慢熬制。当然在制作肉馅时,也可以加入一些葱姜水,结合肉一起搅拌,这样可以去腥,也可以增加肉的水分含量,有弹性和口感。正常葱:姜:水按照1:1:10的比例,简单就是把这三样东西切成碎末,加入开水,然后放凉就好。总之,很多天然食材自带千滋百味,完全可以作为“天然调味料”使用,不仅安全还营养,相信宝宝也会喜欢。三、警惕生活中的“隐形酒”那么除了让孩子远离酒精,让“天然调味料”代替料酒、醋等来烹饪食物之外,就够了吗?事实上情况比这个更加复杂,很多时候,酒精并不仅仅存在于料酒、醋、果酒、啤酒、白酒、红酒中,一些被认为“不含酒精”的食物种其实也常常藏有酒精,我们称为“隐形酒”。尤其是下面这些食物,家长要注意了:超市里最常见的蛋糕面包,例如美味的蛋黄派、草莓派、巧克力派、还有各种面包等,很经常厂家为了保存其中的水分,而添加了“食用酒精”。另外一些对孩子充满诱惑的酒心巧克力,以及我们经常使用的酒精类药物,例如藿香正气水、十滴水、洗手液、漱口水等,看看成分表,酒精含量至少都在40%以上,可以说一瓶药,半瓶酒。所以,爸爸妈妈在给孩子买吃的或用东西时,一定要多看下配料表,如果有酒精,那就不要买了。回归到现实中,孩子的酒精摄入一部分可能源于食物的自然发酵和分解,另外一部分可能包装上有注明含酒精,但家长并没有引起重视。孩子年龄越小,酒精的危害越大,一定要让孩子远离酒精,最重要是家长要甄别好那些含有硬性酒精的各种食物和药品,避免孩子摄入。儿科鲍奶奶1383万获赞 143.8万粉丝匠心计划创作者,北京协和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匠心计划创作者,北京协和医院儿科主任医师,优质亲子领域创作者}
各位母乳亲喂的妈妈们,下面的场景有没有似曾相识?儿保医生说宝宝体重长得慢,不达标 ...总是不知道宝宝吃了多少,担心宝宝没吃饱 ...宝宝吃得太慢,吃上一个多小时,睡着了,一个小时左右又要吃 ...
于是,很多妈妈都选择了吸出来瓶喂母乳。然而后来又发现吸出来瓶喂实在太麻烦,想要改为完全亲喂。可是宝宝已经习惯了瓶喂,即使妈妈奶量不少,但亲喂依然存在很多困难。是的,亲爱的母乳妈妈们,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们今天就来好好了解一下母乳亲喂和瓶喂的是是非非。亲喂VS瓶喂究竟有何不同?1妈妈跟宝宝的相处方式不同母乳喂养是婴幼儿最佳的喂养方式,但这里包含了两个意思:母乳和喂养。除了吃到母乳给宝宝带来的好处以外,妈妈和宝宝胸贴胸腹贴腹的肌肤接触,是妈妈和宝宝情感链接的最佳方式,最有利于宝宝的大脑神经系统发育,最有利于宝宝安全感的建立,也最有利于妈妈很快进入母亲这个角色,帮助产生更多乳汁。2吃到的母乳量不同我曾经写过配方奶喂养容易过度喂养的文章,不仅配方奶喂养会过度喂养,母乳瓶喂也会过度喂养。而且有研究发现,母乳瓶喂可能会影响到宝宝对于进食的自我调节能力。0到3个月瓶喂母乳的宝宝中67%在3-6岁时对饱足感不太敏感,0-3个月乳房喂奶的宝宝在3到6岁是有很好的自我调节食欲的能力。3吸吮方式不同宝宝吮吸妈妈乳房时,他的嘴巴会张得很大,上下嘴唇外翻,当吸吮时宝宝的舌头和下颚开始有节奏的一起运动。这种下颌关节的运动有利于宝宝颌面部的咬合,牙齿的发育,奶瓶喂养不需要使用舌头和下颚有节奏的吮吸,更容易出现颌面部咬合不良,地包天等情况。4更有利于乳汁产生和移出亲喂时妈妈跟宝宝的情感交流以及宝宝独特的吸吮方式更有利于妈妈分泌泌乳素和催产素,更容易刺激产生奶阵让乳汁流出。而吸奶器刺激奶阵效果不如亲喂好,很容易发生乳汁淤积堵奶情况,以及使乳汁量减少。如何破解亲喂时遇到的各种困惑?1吃奶时间长,没吃多久又要吃小宝宝的确很容易吃吃睡睡,吃奶的有效性不高,如果妈妈能每次哺乳时挤压按摩乳房,可以提高哺乳的有效性。从另一方面来说,吃吃睡睡,没吃多久又要吃也是小宝宝的天性,这样可以减少宝宝婴儿猝死综合征(SIDS)的发病率。少吃多餐也不会增加善未发育完全的消化道的负担。月子里妈妈母乳喂养的确是会很辛苦,尽量做到宝宝睡妈妈也睡,泌乳时分泌的泌乳素会促进妈妈很快入睡。千万不要拿瓶喂母乳让宝宝一次吃很多可以睡很久的状态来跟亲喂母乳的状态相比,因为亲喂才是自然状态。2体重增长慢首先想问问判断宝宝体重增长“慢”的标准是什么?是隔壁生长曲线85%以上的宝宝,还是自己宝宝生长曲线没有达到50%?其实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的生长发育曲线,并不是50%才达标,只要沿着自己的生长轨迹,≥3%都是正常的。按照WHO的生长曲线标准,女宝宝要达到3%的生长曲线,第一个月只要长388g,第二个月只要长519g,第三个月只要长321g。很多儿保医生判断宝宝体重不达标,其实他们是以50%的线作为标准。但请注意,宝宝不是越胖越好,小时候的肥胖会增加成年后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的发生机率。3无法判断宝宝吃了多少,有没有吃饱母乳喂养的妈妈们请忘掉刻度吧!每个宝宝都跟别人不同,要吃多少没有标准答案。我们很难判断宝宝一顿吃饱了没有,就像大人一样,我就想问一句,你会每一餐都吃得一样多吗?你对于自己吃饱的判断标准是什么?宝宝可能这一餐吃的多一些,下一餐吃的少一些,最主要是看24小时的总摄入量是否充足。可以从大小便和宝宝的生长发育情况来判断。
母乳喂养(亲喂)是哺乳动物最自然的繁衍生息的状态,用吸奶器吸出来瓶喂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才需要,如产后母婴分离、宝宝口腔结构异常、宝宝早产儿吸吮力弱等。如果你觉得自己亲喂有问题,在想吸出来瓶喂以前,先找个专业母乳指导评估一下吧。否则真会画蛇添足,自找麻烦哦~▲END编辑
马小骉图片来源
网络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孩子爱吃手怎么回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