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是一尺 认识尺这个小学长度单位认识的顺序?

小学数学认识厘米教学教案  教材分析  “认识厘米”是义务教育课程小学数学二年级的内容。要求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按照课程要求,要让学生了解米尺,懂得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思路  1.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认识厘米的教学,就是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引入的。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在学生获得新知以后,教师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估测周围事物的长度,去调查厘米在生活中的运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可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创新空间。  2.合作探究,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取,还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本课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以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求学生通过在尺上找一找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用手比画1厘米的长度,闭眼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以及找一找生活之中l厘米长的物体等活动来建立1—厘米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2厘米、3厘米等几厘米的具体长度,进一步认识厘米。其次,在探究用厘米量、用厘米画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小组合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获得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3.加强估测,发展空间观念。  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正确建立厘米的概念,增强其空间观念与学习兴趣。教学时,教师通过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l厘米以及对周围物体的长度先估计、再量一量的活动,使学生在比照中积累经验,形成初步的估测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l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量线段的长度。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发展空间观念。  4.培养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正厘米的表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尺以及可度量长度的物体若干。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统一认识。  1.找原因。小猪能能可能干啦!有一天,它帮妈妈锄地。它干了一整天,饿极了。晚上回家吃了2碗饭。第二天,它又干了一整天的活,到了晚上,它吃了8碗饭。这可能吗?(碗有大有小。)  2.量课桌。(1)让学生选择一个课前准备好的铅笔、小纸条、文具盒等物体,和自己的课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答案不一。)  3.师:大家说得都对,但为什么所说的数不同呢?(因为我们测量课桌所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我们量的结果一样呢?(大家都用同样的工具去量。)  4.导入揭题:你们的办法真妙!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我们通常用什么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尺子。)今天,我们就要认识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所使用的国际上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这一环节密切联系生活导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五花八门的答案让学生不由自主地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同时,找原因、量课桌这样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也吸引学生对新知学习产生兴趣,对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引起重视。]  二、合作探究,认识厘米。  探究一:认识直尺  1.出示米尺,让学生观察,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或老师发给的米尺,仔细瞧瞧,你发现尺上有些什么?  2.指生交流,相机引导学生认识刻度数、刻度线、刻度“0”。  探究二:认识厘米  1.看一看: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来听一听电脑博士的介绍。  (多媒体动态显示尺上1—厘米的线段,并说明:从刻度0到刻度l,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请大家拿出尺子,好好看看,土厘米有多长?  2.比一比:你能用两个手指比画出1—厘米大约有多少长吗?(师做拇指与食指比画状。)  3.记一记:请小朋友看看这一段距离,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4.找一找:  (1)你还能在尺上找到其他的1厘米吗?  学生自由回答,要求说清“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之间的长度也是土厘米”。  (2)找找看,大家带来的物体中,还有你的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同桌交流后汇报。(手指的宽、牙齿的宽、橡皮的厚度、扣子的直径等。)  探究三:认识几厘米  1.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如:从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从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  2.请同桌的小朋友用手指相互比画一下2厘米大约有多长。  3.小组活动: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3厘米长?从哪儿到哪儿是5厘米长?你还能找出其他的厘米数吗?  4.思考: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  相机点明: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凡匣米;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就有几个1厘米。  [这一环节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认识厘米,形成表象。他们在从尺子上、从周围物体中找1厘米的比照与估计中以及寻求多种答案的过程中,体验了l厘米、几厘米的具体长度,形成了初步的估测能力。自始至终,他们都是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在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他们获得了知识,丰富了经验,培养了能力。]  三、实践应用,练习巩固。  (一)学习用厘米量。  1.量整厘米数。  (1)尝试测量同一学具。  出示书上“量一量”的主题图,要求学生按图上的方法量一根8厘米长的小棒。(师留意不同量法。)  (2)交流测量结果,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3)实物投影演示正确量法与错误量法,进行辨析比较。  (4)小结:量一个物体时,可以把尺子“o”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5)口答“想想做做”第1—题。(媒体出示,关键处闪动识别。)  (6)学生填写书上“量一量”中的铅笔长、线段长。  2.量非整厘米数。  (1)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中的两条线段(红线段与蓝线段),要求男生测量红色线段的长,女生测量蓝色线段的长。  (2)交流:男生可能说红色线段长8厘米,女生可能也说蓝色线段长8厘米。  (3)比较:红色线段和蓝色线段一样长吗?(电脑验证不一样长。)  (4)辨析:红色线段的长是8厘米多一些,蓝色线段的长是8厘米少一些。  (5)指出:像这样的两条线段都可以说是大约长8厘米。以后我们遇到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不正好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看它最接近几厘米,就说它是大约几厘米长。  (6)量一量,,填一填。(“想想做做”第3题。)  (7)学生活动:先估计,再量一量。(“想想做做”第4题。)  先完成的小组还可组织估计、测量其他物体的长度。  交流反馈,追问:你是怎样进行估计的?相机表扬用身上的厘米尺去解决问题的学生。  (二)画整厘米的线段。  1.学生尝试画一条4厘米的线段。有困难可以看书自学。  2.指生上台示范画,要求边画边说画的过程。(注意肯定其他画法。)  3.检验:用尺量一量所画线段是不是4厘米。  4.练习:  (1)“想想做做”第5题。(指生板演,同桌互相检验。)  (2)“想想做做”第6题。(鼓励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可谓学以致用。学生通过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等活动对厘米的认识更加深刻了,对厘米的用途也得到了充分的体验,其估测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更可贵的是,他们尝试着独立解决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与小伙伴合作解决问题,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四、总结延伸。  1.师:通过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2.布置延伸作业。  (1)回家后,以厘米为单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2)课后调查: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作单位的。  [这一环节与课的开始相互照应,使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再一次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大社会成为小课堂的延伸,成为学生获取更多知识的大舞台。]  附:教学小资料  人们在文化发展的最初阶段,是从他们的生活环境中选取计量单位的。例如,以成年人足的长作为英尺,以手指关节的长作为英寸,以千步作为里等等,这样确定计量单位,显然缺乏合理性。1790年,法国的一位科学家他雷兰提出了制定一个世界各国通用单位的建议。  1795年,法国的学者取得世界各国的同意,把地球子午线上从北极到赤道的长度的一千万分之一作为长度的单位,叫做l米。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测量了整整七年,实际还只是仅仅测量了西班牙的巴赛罗纳和法国的敦刻尔克之间的距离。通过计算得到了最初的1米。  后来1960年的国际会议规定:一米为氪(K8)原子在真空中发射的橙色光波波长的1650763.73倍。1米的百分之一就是l厘米。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目标:  1、 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2、 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 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尺子、图钉、纸条等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1、 上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统一长度单位,也用了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进行了测量。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 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设计意图]: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二、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一)、认识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3、 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  4、 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5、 巩固1厘米的表象。  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  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6、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二)、用厘米量  1、 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  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  2、 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3、 交流反馈。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设计意图]: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四、课堂总结  五、随堂练习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认识厘米、用厘米测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3.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数)  4.培养动手能力和主动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具:  刻度尺一把,5厘米的纸条,图钉,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别针,花生。  学具:  刻度尺一把,三角尺,一根绳子,新的铅笔一支,较长的纸条,一角的硬币。  教学过程设计:  一.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情景设置,用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估计和测量  提问:你能说一说你的课桌有多长吗?你知道你的数学课本有多长吗?(提示:左、右小组分开测量。可以用你有的东西比一比,测一测)  2.提出测量中的矛盾问题  (1)在刚才的实际测量当中,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5颗别针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4个三角形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2把小刀那么长。  师:为什么我们都是测量的同一边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呢?  (2)实际生活中人们用不同的测量工具也就是用不同的长度单位测量,这会带来交流的不方便,那么我们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你知道有那些吗?  3.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  (1)我们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请同学们拿出直尺,观察一下,直尺上有些什么?(大小刻度、数字、厘米)观察这把直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1厘米,也就是说直尺以1厘米为单位。)  (2)今天我们来学习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  (3)板书课题。  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1.介绍1厘米: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用直尺上表示出来。  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2.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把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  (2)请你刻度尺和图钉的长比一比,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  (3)请你用刻度尺比一比自己那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4)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3.观察自己的刻度尺:你知道从刻度“0”到哪儿是2厘米长吗?(从0到2)从刻度“0”到哪儿是3厘米长吗?(从0到3)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那么你的刻度尺一共有多少厘米?  三.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方法  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1)这有一张纸条,你知道它有多长吗?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  (2)小组汇报: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2.统一测量的方法  介绍:量物体的时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  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  (1)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  (2)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看练习一的1题中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刻度尺的刻度,怎么量它的长度呢?利用三角板来卡一卡的量。  (3)量一量  你的手掌宽度是( )厘米。(取整数)  一拃: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 )厘米。(取整数)  四.巩固反馈  五.发展练习  1.如果有些东西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那要怎么量出它的长度呢?例如花生的长度和1角硬币的长度。  2.讨论交流,想办法。可以有很多方法。  六.全课小结  今天学了什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页及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会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地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展示台、皮尺、卷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长度单位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咱们先来听一个童话故事。  (出示课件)画外音:在蚂蚁王国里有一座小桥,有一天,一阵狂风把小桥的一个扶手刮断了,这可怎么办呢?小蚂蚁们准备再用木头做一根扶手。同学们,你们知道扶手有多长吗?  师:扶手到底有多长呢?在你们桌上每人都有一根和扶手一样长的小棒,请四人小组合作,选用盘子里的工具,量一量扶手有多长。  (学生操作:选用橡皮、大小回形针、硬币等量出“扶手”的长度)  师:谁愿意大声告诉大家你量得“扶手”有多长?  生:我量得“扶手”有三张纸条那么长。  生:我量得“扶手”有四个1角硬币那么长。  生:我量得“扶手”比两个大回形针短一点儿。  生:我量得“扶手”比三个小回形针长一点。  ……  师:奇怪了,同样长的“扶手”,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生:因为我们选用的工具有的长,有的短,所以结果不一样。  (二)质疑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认识厘米  (一)认识尺子  师:下面咱们就来认识尺子。请大家拿出直尺摸一摸,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汇报,教师课件演示,使学生了解尺子的结构。)  生:在尺子上有很多数。  (课件在尺子上出示0、1、2、3等数)  师:对,有数。你们按顺序自由地读一读。  (生自由读)  师:你们看,尺子最左端的数是几?  生:是0。  师:0咱们以前已经认识了,那你们猜猜看,尺子上的0表示什么?  (课件闪烁“0”)  生: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  师:对,0对着的这根长刻度线就表示起点,咱们给它取个名字,叫0刻度。(课件闪烁0刻度并板书)  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生:尺子上还有很多线,有的长有的短。  生:尺子上还有字母“cm”。  师:“cm”就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今天咱们就一块儿来认识厘米。  (板书课题)  (二)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师:(出示课件)你们看,蚂蚁们为了使小桥更漂亮,还给它涂上五彩的颜色,你们想想看,绿色这一段是多长?  生:是1厘米长。  生:是2厘米长。……  师:到底是多长呢?我们听听“小精灵”是怎么样说的。  (小精灵:同学们,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师:请你们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同桌可以相互验证。  师:你们再看看,尺子上还有哪段也是1厘米长呢?  生:从刻度1到刻度2。(师点击课件反馈)  生:从刻度2到刻度3。(师点击课件)  ……  师: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长。  师:对,尺子上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其实,每一小格的长度也可以用一种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咱们以后来认识。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1厘米是多长,下面我们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  生:小纸条的短边长是1厘米。  生:图钉的长是1厘米。  生:小方块每边条的长是1厘米。(全体验证小方块每条边是不是1厘米长)  生:手指的宽约是1厘米。  (全体学生比一比自己哪个手指的宽最接近1厘米,之后汇报,投影反馈。)  师:用手比画一下,1厘米是多长呢?  (学生比画出1厘米的长度)  师:互相看一看。记住了吗?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呀?(生闭眼想像)  (三)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几厘米又是多长呢?(出示课件)你们看,这一段是几厘米长?  生:2厘米。  师:(出示课件)那4个1厘米是多长?  生:4厘米。  师:你们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长的一段吗?  (生指出后汇报是怎么指的)  三、用厘米量  (一)估几厘米  师:请你们把蓝纸条举起来。咱们先估计一下,它大约是几厘米长?  生:6厘米。  生:4厘米。  生:5厘米。  ……  (二)量几厘米  师:究竟是几厘米长呢?咱们用尺子来验证一下。  (学生试着用尺子进行测量,量好了的可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量的。指名学生上台边演示边介绍量法,其他学生评价他量得怎么样。)  师:请大家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然后在括号内填数字。  师:请同学们按刚才的量法,赶紧帮助蚂蚁们量出“扶手”的长度吧。  (学生测量“扶手”的长度)  师:大声告诉小蚂蚁,“扶手”长几厘米?  生:9厘米。  师:蚂蚁们知道了“扶手”的长度,一定能很快做好一根新“扶手”,你们想不想去看看?  四、巩固练习  (一)判断  (出示课件)画外音: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小桥比以前更漂亮了,从那以后,蚂蚁们深深体会到尺子的作用,于是蚂蚁王国举行了一个“测量大赛”。同学们,你们来当评委,如果你们认为选手量对了就举“对”牌,不对就举“错”牌。好,比赛开始了。  师:请1号选手来量,请评委亮牌。  生:对。  师:谁能说说你为什么举“对”牌。  生:因为1号选手把铅笔的左端对准了0刻度,右端对到了刻度7,所以铅笔长7厘米。  师:请2号选手来量,请评委亮牌。  生:错。  师:为什么举“错”牌?  生:因为2号选手没把瓶底对准尺子的0刻度。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咱们帮它纠正过来,(课件演示正确的量法)你们看,现在瓶子的高度是不是正好6厘米?  生:不是。  师:那瓶口对着的刻度是更接近6厘米,还是更接近7厘米?  生:更接近6厘米。  师:像这样,我们就可以说它高大约6厘米。最后咱们请3号选手来量,请评委亮牌。  生:对!  生:错!  师:看来大家有不同意见了,为了公平,请评委们相互商量商量。(学生讨论,之后汇报。)  生:我们可以把刻度1看做0刻度,再往下数,所以3号选手量对了。  生:小刀刚好有4个1 cm长,所以3号选手量对了。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有道理,其实3号选手的量法也可以,关键是你得看清楚 ,小刀占了几个厘米长。刚才,蚂蚁王国的测量大赛举行得热火朝天,你们想不想也举行个测量比赛呢?  生:想。  (二)测量  师:(课件展示)下面请四人小组合作,量出正方形纸片的边长,铅笔的长,练习本的宽和墨水瓶的高,比比哪组量得又快又准。  (学生合作开展测量比赛,反馈测量结果。)  (三)拓展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厘米,学会了用厘米量,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出色。老师想请你们帮个忙。前几天,我做衣服的时候,需要知道手腕一圈的长度,可用直尺怎么量都不方便,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可以用纸条绕手腕一圈,然后量出纸条的长度就行了。  生:也可以用绳子先量手腕的长度,再来量绳子的长度。  生:可以用软尺量。  师:对呀!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其实人们为了测量更方便,不仅发明了直尺、三角尺、还发明了皮尺、卷尺等(教师边介绍边演示),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尺子。在你们抽屉里都有一把软尺,拿出来看一看。下面你们可以用软尺,也可以用直尺,选择你最想量或最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可以离开座位,也可以和小伙伴合作着量。  (学生开始测量,有的量自己鞋底有多长,有的量同伴的肩宽,有的量自己的腰围,有的量手臂长,有的量桌子的长,有的量椅子的高……之后汇报自己的测量结果。)  五、布置课外练习  师:同学们都特别能干。最后我还想给大家介绍个小知识:在很久很久以前,没有尺子的时候,人们是用什么进行测量的呢?他们有时是有手和脚来量。(课件展示:一拃、一步图样)今天的课外练习,请大家量出自己一拃和一步分别有多长。  教学设想  未来的社会既需要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也需要学生具有应用知识的能力,而知识也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这节课目的在于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之后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引导学生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进行了以下处理。  1.创设童话情境,发挥情境教学的优势。  如果把一堂课比做一首优美的乐曲,那情境的创设就好比是悠扬的和弦。由于厘米是长度单位中较小的,所以我创设了一个以蚂蚁王国为主题的童话故事贯穿于整堂课中,不论是用不同工具测量“扶手”的长度,还是担任蚂蚁王国测量大赛的评委,学生个个都兴趣盎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2.循序渐进,引导、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引导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我在教学设计上通过猜一猜、看一看、指一指、找一找、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引导学生逐步建立并加深1厘米的长度观念。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  3.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在实践运用中体验数学价值。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课堂教学应该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为此,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之后,我让他们用软尺或直尺选择最感兴趣或最想量的物体量一量,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以及作出决策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从而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的第一节内容。  教学思路:  1、 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动手操作。  (皮亚杰)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方式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同时伴有一定的直觉动作思维。本节课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借助动手操作这一直观手段,来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测量和练习,到最后的开放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  2、 建立表象,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本节课,注重学生在脑中建立1厘米的表象,而建立这一表象的过程是让学生不断的感知、思考、测量、判断、验证的活动过程。通过先估计再测量,强化练习、加深表象逐步形成空间想象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3、 注重合作探索,培养创新意识。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认识手中尺子的刻度线,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够在尺子上找1厘米或几厘米,然后由小组合作进行测量物体长度的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此外,还注重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侧面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二)知识与技能  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三)感情、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估测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米尺、学生尺、长短不同的两枝铅笔、棱长1厘米的小方木若干块。  学生准备:学生尺、剪刀、宽1厘米的纸条若干条、1角硬币每人一个、回形针若干个、小刀若干把。  教学设计:  一、 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不同的铅笔。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哪枝短?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一下: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接着出示课本图(幻灯机出示)提问:图中出示的数学课本短边与铅笔盒长边一样长吗?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用手中的学具去比一比、看一看,很快得出:数学课本短边有5个回形针那么长……,铅笔盒长边有5把小刀那么长……。  通过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物体长短难以说清楚,同时给我们带来了测量的不便。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对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的规定,量较短的物体如:粉笔、小刀、文具盒、铅笔等的长度时可以用厘米作单位,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二、 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 认识厘米  (1) 认识刻度尺  ①教师出示刻度尺或米尺图,告诉学生这是“刻度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接着教师拿出一把学生尺,告诉学生这是同学们用的尺子,它是刻度尺的一部分。  ②请同学们拿出自己课前准备的尺子。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问题。  师:尺子上刻有线条,叫刻度线,看看尺子上有几种不同长度的刻度线。生可能回答有:“老师,有3种不同的刻度线,最短的刻度线相邻两个刻度线之间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要及时告诉学生:这表示1毫米),学生会接着问:“比最短的刻度线稍长一点的刻度线又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要进一步引导观察,从开始刻度线到稍长的刻度线有几格这样的1毫米,学生回答有5格,老师告诉学生:“这样一格表示5毫米”,学生还会接着问:“老师,相邻最长的刻度线之间又表示什么意思?”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后告诉学生:这样一格表示1厘米。  同学们,我们认识了尺子上的刻度线及各相邻刻度线之间的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追问:“尺子上除了有刻度线,还有什么?”  学生回答有:①字母cm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要及时给学生解释:这是表示厘米的意思,是一个长度单位)。  ②有数字,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追问:这些数字对着哪些刻度线,它们是怎样排列的?(学生回答:0、1、2、3……)  ③教师引导学生在刻度线上找到“0”教师介绍: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表示刻度从这里开始(这叫尺的0刻度)。  ④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用投影仪指导学生观察)引导学生观察刻度尺“0~1”是几厘米(从0到1是1厘米),从“1~2”是几厘米,从“2~3”是几厘米……(都是1厘米)。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作出说明:这样的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刻度线间隔是相等的。  ⑤认识刻度尺上的几厘米。  从0到2有几厘米,从0到4有几厘米,从0到5有几厘米,从0到6有几厘米呢?……你的尺子上一共有几厘米?教师对回答有困难的学生加于引导。  ⑥同桌指着刻度尺上的具体刻度和长度互相说一说1厘米,几厘米。如:从0到1是1厘米,从0到5是5厘米,从0到9是9厘米,从6到7是1厘米,从1到5是4厘米……  (2) 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  ①让学生动手测量自己所带的物品的长度,在尺子上量一量,如: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②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的实际长度,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看哪个手指的宽约是1厘米,闭眼想象1厘米的长度,进一步形成对1厘米长度概念的表象。  ③让学生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如果学生举出的物体很少,教师可以将在课前准备一些物体提供给学生测量,如:订书针、透明胶带的.宽、瓜子的长、橡皮的厚等。  (进一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简单问题的能力)  三、 动手操作,培养能力。  1、 学习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  (1) 教师在黑板上贴一些纸条,然后提问,你们想知道它们的长度是多少吗?用什么来量?  (2) 教师出示刻度尺。讲解如何量纸条的长度,边示范边讲解量的方法:先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尺子上的刻度是多少,这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如:现在这张纸条的右端对着5,表示纸的长度就是5厘 米。  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第3页纸条上面括号内填5,表示纸的长度是5厘米。  2、 小组合作。  再选取一个物体,测量之前,小组里每位同学先估计一下长度大约是多少,然后再测量,最后汇报估计结果与测量结果的误差,从中让学生实践几次,不断调整自己的估计方法。  (通过先估计再测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估测意识,同时也提高了估测能力)  3、 量课本的长、宽。  以两人一组,先估测再测量,合作量出自己的数学课本的长、宽,教师巡视指导。  4、 深化练习。  ⑴你们还想测量什么?  ⑵让学生把没有测量的物体拿出来。(分小组进行)  ⑶小组讨论,根据本组要测量的对象,怎样测量?  ⑷小组讨论后动手测量。  ⑸汇报。  5、 开放练习。  出示一张学生成绩通知单,提出问题,要印50张成绩通知单,请你去购买白纸。怎么办,小组讨论,全班汇报。  ⑴用估计方法,估计要买的白纸的长和宽。  ⑵用测量工具量出白纸的长和宽。  ①用手指比一比。 ②用眼估计。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 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学会了什么本领?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厘米,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  学会了用刻度尺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总结了测量的方法,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看右端对准尺子上的刻度是几,就是几厘米。在生活中,见到较短物体时,我们应先估测它的长度,再用刻度尺实际量一量,比一比,看谁估测的准。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设计,力图体现新课程理念,本节课通过让学生  识厘米和用厘米量。使学生认识1厘米的长度及用1厘米测量物体,初步体会测量方法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对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与效果进行对比回忆,有以下几点值得探索与反思:  一、 体现问题性。  问题是科研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课程的钥匙。所以我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如在导入时,教师出示的两枝长短不同的铅笔,提问学生:“这两枝铅笔哪枝长哪枝短?”学生很快回答出来,这样的问题是符合低年级学生实际的,教学具有坡度性,体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会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这两枝铅笔有多长呢?”这样课堂气氛才有渲染,达到了以疑激思的良好效果。  二、 体现体验性。  体验能使学生学习进入生命领域。本节课通过学生从认识到动手操作到应用,使学生体验到“厘米”的知识形成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和独立思考,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活力与创造,这样所学的知识记得深、记得牢。  三、 体现合作性。  本节课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然后3人小组和2人小组合作探索测量方法及先估测后测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估计结果,然后进行动手测量,看看谁估计的准。这样能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及估测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探索活动,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  四、 体现多样性。  课堂活动性强,练习形式多样,在课堂活动上体现了全面性、趣味性、多样性的练习,有利于学生全面巩固所学知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变枯燥为乐趣,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数).  3.培养学生观察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学具和教具  投影片,纸条、小棒、各种尺子、钉子、图钉等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让学生们用课前准备好的铅笔、小纸条、钉子等物体和自己的课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答案五花八门:有4拃那么长,8根小纸条那么长……)  2.教师谈话:同学们说得都对,但为什么结果却都不一样呢?(因为我们测量课桌所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3.导入: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尺子)刚才有同学用尺子来量课桌的长,但也不知道用什么单位,课桌到底有多长.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所使用的单位和测量的方法.(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4.师:当我们要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做单位进行测量.(扩展介绍:厘米在国际上,都用字母cm来表示.板书:cm)  二、新授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师:请同学们拿出尺子,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师:好好看看,1厘米有多长呀?  师: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  问:找找看,大家带来的物体中,还有你的周围,什么物体的长度最接近1厘米.(扣子的直径、指甲盖的宽度、牙齿的宽度、橡皮的厚度……)  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如:从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从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  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3厘米长?从哪儿到哪儿是5厘米长?(汇报)  问: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  (1.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2.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3.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就有几个1厘米.)  2.学习用厘米量  尝试测量同一个学具(一根8厘米长的小棒)  师:每个同学都有一根小棒,请你用尺子试着量一量这个小棒有多长?  问:测量的结果是多少?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正确的量法与错误的量法对比(利用实物投影演示两种量法),使学生鉴别出正确的量法.  小结:量一个物体时,要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学生活动:先从自己带来的学具中任选一件,举给同学们看一看,大概估计一下它的长度有几厘米.然后实际测量所选物体的长度,看是否与估计的数值相等.  3.师:通过学习,你们都知道了些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每人拿出一根细绳,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和相邻的同学比一比,看有什么发现?  2.发展性练习  问:假如一个小朋友的尺子被磨的前几个刻度不清楚了,(出示图片“磨损的尺子”),你们有什么办法能就用这把磨损的尺子测量出物体的准确长度吗?  四、归纳质疑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  1.回家后,以厘米位为单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2.课后调查,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做单位的.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cm  当我们要测量比较短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做单位进行测量.  量法: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端对着刻度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教案点评:  导入时先让学生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随后通过一个“为什么结果都不一样”的提问很自然地引出测量单位和测量方法。  教学认识厘米时,先让学生发挥想象,随后通过实物来感受1厘米的长度,实现由抽象到具体的认识过程。  量小棒长度时,老师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主动学习,探索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然后教师以规范的动作,标准的测量方法量给学生看,让学生与自己的操作产生对比,使学生在对比中产生顿悟,从而掌握量的要领;最后再亲自实践,使知识技能的掌握经历了由浅到深,由表及里这样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小学数学认识厘米教学教案】相关文章:小学数学《倒数的认识》教案12-20小学数学《吨的认识》教案09-05《认识时间》数学教案12-21大班数学认识时钟教案11-18认识序数数学教案03-19《认识时钟》大班数学教案11-07 小班数学《认识上下》教案09-21认识梯形中班数学教案10-24小班数学认识数字5教案04-19《认识单双数》大班数学教案11-1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长度单位认识的顺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