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6240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米怎么算


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
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
展开
展开全部
一个是面积单位,一个是长度单位两者无法进行比较如果是1平方分米,那么等于0.01平方米如果是1分米,那么等于0.1厘米希望这个对你有所帮助
已赞过已踩过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评论
收起',getTip:function(t,e){return t.renderTip(e.getAttribute(t.triangularSign),e.getAttribute("jubao"))},getILeft:function(t,e){return t.left+e.offsetWidth/2-e.tip.offsetWidth/2},getSHtml:function(t,e,n){return t.tpl.replace(/\{\{#href\}\}/g,e).replace(/\{\{#jubao\}\}/g,n)}},baobiao:{triangularSign:"data-baobiao",tpl:'{{#baobiao_text}}',getTip:function(t,e){return t.renderTip(e.getAttribute(t.triangularSign))},getILeft:function(t,e){return t.left-21},getSHtml:function(t,e,n){return t.tpl.replace(/\{\{#baobiao_text\}\}/g,e)}}};function l(t){return this.type=t.type
"defaultTip",this.objTip=u[this.type],this.containerId="c-tips-container",this.advertContainerClass=t.adSelector,this.triangularSign=this.objTip.triangularSign,this.delaySeconds=200,this.adventContainer="",this.triangulars=[],this.motherContainer=a("div"),this.oTipContainer=i(this.containerId),this.tip="",this.tpl=this.objTip.tpl,this.init()}l.prototype={constructor:l,arrInit:function(){for(var t=0;t0}});else{var t=window.document;n.prototype.THROTTLE_TIMEOUT=100,n.prototype.POLL_INTERVAL=null,n.prototype.USE_MUTATION_OBSERVER=!0,n.prototype.observe=function(t){if(!this._observationTargets.some((function(e){return e.element==t}))){if(!t
1!=t.nodeType)throw new Error("target must be an Element");this._registerInstance(),this._observationTargets.push({element:t,entry:null}),this._monitorIntersections(),this._checkForIntersections()}},n.prototype.unobserve=function(t){this._observationTargets=this._observationTargets.filter((function(e){return e.element!=t})),this._observationTargets.length
(this._unmonitorIntersections(),this._unregisterInstance())},n.prototype.disconnect=function(){this._observationTargets=[],this._unmonitorIntersections(),this._unregisterInstance()},n.prototype.takeRecords=function(){var t=this._queuedEntries.slice();return this._queuedEntries=[],t},n.prototype._initThresholds=function(t){var e=t
[0];return Array.isArray(e)
(e=[e]),e.sort().filter((function(t,e,n){if("number"!=typeof t
isNaN(t)
t1)throw new Error("threshold must be a number between 0 and 1 inclusively");return t!==n[e-1]}))},n.prototype._parseRootMargin=function(t){var e=(t
"0px").split(/\s+/).map((function(t){var e=/^(-?\d*\.?\d+)(px|%)$/.exec(t);if(!e)throw new Error("rootMargin must be specified in pixels or percent");return{value:parseFloat(e[1]),unit:e[2]}}));return e[1]=e[1]
e[0],e[2]=e[2]
e[0],e[3]=e[3]
e[1],e},n.prototype._monitorIntersections=function(){this._monitoringIntersections
(this._monitoringIntersections=!0,this.POLL_INTERVAL?this._monitoringInterval=setInterval(this._checkForIntersections,this.POLL_INTERVAL):(r(window,"resize",this._checkForIntersections,!0),r(t,"scroll",this._checkForIntersections,!0),this.USE_MUTATION_OBSERVER&&"MutationObserver"in window&&(this._domObserver=new MutationObserver(this._checkForIntersections),this._domObserver.observe(t,{attributes:!0,childList:!0,characterData:!0,subtree:!0}))))},n.prototype._unmonitorIntersections=function(){this._monitoringIntersections&&(this._monitoringIntersections=!1,clearInterval(this._monitoringInterval),this._monitoringInterval=null,i(window,"resize",this._checkForIntersections,!0),i(t,"scroll",this._checkForIntersections,!0),this._domObserver&&(this._domObserver.disconnect(),this._domObserver=null))},n.prototype._checkForIntersections=function(){var t=this._rootIsInDom(),n=t?this._getRootRect():{top:0,bottom:0,left:0,right:0,width:0,height:0};this._observationTargets.forEach((function(r){var i=r.element,a=o(i),c=this._rootContainsTarget(i),s=r.entry,u=t&&c&&this._computeTargetAndRootIntersection(i,n),l=r.entry=new e({time:window.performance&&performance.now&&performance.now(),target:i,boundingClientRect:a,rootBounds:n,intersectionRect:u});s?t&&c?this._hasCrossedThreshold(s,l)&&this._queuedEntries.push(l):s&&s.isIntersecting&&this._queuedEntries.push(l):this._queuedEntries.push(l)}),this),this._queuedEntries.length&&this._callback(this.takeRecords(),this)},n.prototype._computeTargetAndRootIntersection=function(e,n){if("none"!=window.getComputedStyle(e).display){for(var r,i,a,s,u,l,f,h,p=o(e),d=c(e),v=!1;!v;){var g=null,m=1==d.nodeType?window.getComputedStyle(d):{};if("none"==m.display)return;if(d==this.root
d==t?(v=!0,g=n):d!=t.body&&d!=t.documentElement&&"visible"!=m.overflow&&(g=o(d)),g&&(r=g,i=p,a=void 0,s=void 0,u=void 0,l=void 0,f=void 0,h=void 0,a=Math.max(r.top,i.top),s=Math.min(r.bottom,i.bottom),u=Math.max(r.left,i.left),l=Math.min(r.right,i.right),h=s-a,!(p=(f=l-u)>=0&&h>=0&&{top:a,bottom:s,left:u,right:l,width:f,height:h})))break;d=c(d)}return p}},n.prototype._getRootRect=function(){var e;if(this.root)e=o(this.root);else{var n=t.documentElement,r=t.body;e={top:0,left:0,right:n.clientWidth
r.clientWidth,width:n.clientWidth
r.clientWidth,bottom:n.clientHeight
r.clientHeight,height:n.clientHeight
r.clientHeight}}return this._expandRectByRootMargin(e)},n.prototype._expandRectByRootMargin=function(t){var e=this._rootMarginValues.map((function(e,n){return"px"==e.unit?e.value:e.value*(n%2?t.width:t.height)/100})),n={top:t.top-e[0],right:t.right+e[1],bottom:t.bottom+e[2],left:t.left-e[3]};return n.width=n.right-n.left,n.height=n.bottom-n.top,n},n.prototype._hasCrossedThreshold=function(t,e){var n=t&&t.isIntersecting?t.intersectionRatio
0:-1,r=e.isIntersecting?e.intersectionRatio
0:-1;if(n!==r)for(var i=0;i0&&function(t,e,n,r){var i=document.getElementsByClassName(t);if(i.length>0)for(var o=0;o展开全部不能比. 平方分米是面积单位而米是长度单位. 1平方分米= 0.01平方米 . 1分米=0.1 米展开全部没得比的。1平方分米等于0.01
平方米
就有
展开全部面积与长度单位不同展开全部0.01
收起
更多回答(3)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扫描二维码下载
×个人、企业类侵权投诉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类别色情低俗
涉嫌违法犯罪
时政信息不实
垃圾广告
低质灌水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说明
做任务开宝箱累计完成0
个任务
10任务
50任务
100任务
200任务
任务列表加载中...
}
三年级下册数学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下册数学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三年级下册数学数学教案1  (1)利用课件演示例1:提出问题,引出笔算。  学校运动会开幕式即将就要举行了,需要布置会场。小朋友先般来15盆花,他们打算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老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来分一分。  (2)动手操作:请同学上讲台进行分一分  (3)提问思考:有15盆花,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15盆花有没有摆完?想一想15里面有几个5?  (4)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15÷5=3(组)  (5)加法和减法中,我们都能用竖式来计算,那么除法如何列竖式来计算呢?  (6)(课件出示:竖式)仔细阅读课本P50页,看看这个竖式中的每一个数和符号表示什么意思?同时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7)练习:竖式计算(并说出各部位的名称)  27÷3=三年级下册数学数学教案2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  本单元的口算乘法主要包括两项内容,第一项内容是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它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第二项内容是估算,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它是在学生学过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和掌握了乘法的基本口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估算的基础。教材先安排口算,在扩大学生的口算范围的同时,为学生学习新的估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做好必要的准备。并且,在估算和笔算教学活动中,又可以进一步巩固口算。这样,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本单元的笔算乘法的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接着,编排进位的,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需要进位的笔算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  本单元加强了“解决问题”的教学。首先,把计算内容都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如送报纸(送信)、估座位、购书等。让学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计算方法。然后,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有意义的、联系生活的情境材料,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是十分有利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  第三课时  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61~62页练习十四第6、9、10、11、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估算方法,提高口算速度。  2、通过估算步骤的推导,初步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能正确进行口算,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促进思维条理化。  3、结合形式多样的练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淀数学意识;人人参与口算,使学生佯称积极动脑、认真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1、练习十四第6题。  比一比,那组摘得多?  2、练习十四第9题:夺红旗小游戏。  以小组为单位,按箭头号所指的方向开始计时。请优胜组代表说一说你怎样估算的。  3、练习十四第12题。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二、估算练习  1、练习十四第7题。  (1)出示统计表,提出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  (3)全班交流。  2、练习十四第8题。  (1)理解题意。  (2)小组合作,收集估算所需要的数据,估算结果。  (3)全班交流。  3、练习十四第11题。  (1)指导看图,弄清题意。  (2)独立完成。  (3)组织交流。  三、课堂小结  通过练习,你有哪些收获?三年级下册数学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2、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师:每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师: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师板书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师:每相邻两个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下面我们就来动手动脑研究一下.  (师边说边板书课题: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推导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师:课件出示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谁来说说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如果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用平方厘米做单位,是多少平方厘米呢?请同学们拿出你手中的学具,开动脑筋,四人一小组动手操作一下。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小组汇报操作结果。  生1:我们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在这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上,横排每排摆10个,竖排每排摆10个,一共可以摆100个,所以这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用平方厘米做单位是100平方厘米。  (教师出示一面画有100个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的正方形。)  生2:我们是用直尺去量  师:还有想法吗?  生3:我是直接把1分米换算成10厘米,那么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0×10=100(平方厘米)  师:总结并板书: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学生齐读。  2、知识迁移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师:仿照刚才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吗?小组在一起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师巡视,生汇报。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因为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1米=10分米,10×10=100(平方分米)  (板书)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学生读。  师:现在,谁来告诉我每相邻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师在黑板上贴字条) 去掉“相邻”行吗?为什么?平方米和平方厘米相邻吗?它们间的进率是多少呢? 生回答师板书:1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  师领读生跟读(正读反读这三个关系式)  3、根据进率,进行换算  师:应用这些关系,你能推算出2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吗?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说出因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2平方分米就是2个100平方厘米,也就是200平方厘米)  15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呢?  反过来8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呢?你又是怎么想的?2400平方分米=( )平方米?你能学着老师的样子举几个例子吗?(生举例)  三、深化新知,巩固练习  (一)、火眼金睛(下列说法对吗?)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  每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 )  我们学校教室的面积大约是50平方米,合500平方分米( )  1平方米=1000平方厘米( )  (二)、神机妙算(你能很快说出答案吗?)  6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3平方米=( )平方分米  1000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36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8平方米=( )平方厘米  (三)、大显身手  一个正方形桌面的周长是360厘米,边长是多少厘米?这个正方形桌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合多少平方分米?  四、回顾整理、总结生成  1、回顾一下我们今天所学内容,并把例题补充完整。  2、谁想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收获呢?(生畅所欲言。)  3、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共同解决。  五、布置作业  1、83页做一做  2、练习二十第四题  六、拓展延伸  (智力闯关)  小红家用边长5分米的方砖铺地,客厅正好用了96块方砖,小红家客厅面积是多少平方米?三年级下册数学数学教案4  一、素质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体育中的实例,探索队列中蕴涵的数量关系与比赛中的搭配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意识。  二、教材分析  体育中的数学是通过研究体育中体操队列与安排比赛场次的问题,将基本的数量关系与组合问题融合在一起。通过体操队列的变换队形,探索行数、每行人数与总人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突出表现为用列表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安排比赛场次来研究组合问题,探索运用图示、列表、计算、连线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学会有序思考。  教材将两个知识点与学生接触较多的体育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解决两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来获取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充分体现数学的实际价值。  三、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一年一度的体育节要到了,体育节中会遇到好多问题,为了让同学们在体育节上有出色的表现,我们先来解决一些比赛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师:说一说在体育节上可能会有哪些数学问题?  (二)新课  1.比赛项目一:体操表演  (1)(出示图片)这是我们年级体操队彩排时的队形,如果要变换队形站成4行,每行要站多少人?  (从队形可以看出,这个体操队有6行7列,总人数为67=42(人),要站成4行每行人数应为424=10(人)2(人),每行可以站10人,另外两个人可以在前面领操。)  (2)如果站一个方队(正方形队伍)可以怎样做?  (队伍有6行7列,要站成方队,可以去掉一列或是增加一行。观察图片。)  (3)为了出场时的队形是方队,我们只出场36名队员,他们可以站成一个几行几列的方队?  (方队的行列相等,因为66=36,因此所站成的方队是一个6行6列的正方形。)  (4)在表演过程中要不断变化队形,这个方队可以变成哪些长方形队伍,请你找一找?  (因为无论怎么样变化,总人数36不变,136=218=312=49=36,所以可以站成1行36列、2行18列,)  (5)把结果整理填写在书中的表格内。  2.比赛项目二:拔河比赛  (1)四年级的1,2,3,4班要进行几场拔河比赛。  (1班和2班,1班和3班,1班和4班,2班和3班,2班和4班,3班和4班。)  注意:进行过一次比赛的两个班级不能重复。  (2)能不能用一种更加简单的方法来表示。  ①可以用连线的方法。  ②可以用计算的方法。  3+2+1=6  ③还可以画线段图。  (3)提供列表格的方法,请同学们根据表格来说一说这种方法的含义。  (在表格中,两个班级交叉的表格代表两班之间的一场比赛,自己班级和自己班级不能比,用斜线划去,而斜线将表格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代表各班之间的比赛,而另一部分是重复的,舍弃。)  (三)作业  1.如果我们班的学生要站成方队,可以怎样做。  2.完成教材77~78页的问题。  四、教学反思  研究体育中的数学问题,目的就在于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每一个教学契机,让学生经历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在体操表演中,要站成4行后又余2人,我请学生将数学问题的解决与生活中的实际紧密联系,让学生进行实际设计,怎样站才能更美观呢?学生设计出让这两个人领操,给人感觉此举很有意义。在突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还关注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突出数量之间的关系。  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但学生的内在潜力是无限的。在比赛中列表格的方法对学生来讲偏难,但通过呈现方式的改变,将表格放手交给学生,请他们来分析这种方法的道理,在探究表格意义的同时,学会用列表格的方法解决搭配问题,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三年级下册数学数学教案5  教学时间:总第1课时  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  课题: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及估算方法。  2.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口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口算练习。学生计算,汇报交流。二、交流共享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1页例1(2)探究算法。  提问:如何算出10盒有多少个?把算法说给同桌听一听。全班交流。(3)试一试。师小结:整十数乘整十数,只要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两个0即可。  2.教学例2。  (1)出示教材第2页例2。指名读出例题表格中的数据。  师小结:有的比30千克少一些,有的比30千克多一些。每袋蒜头都差不多重,而且每袋大约重30千克。  (2)完成教材第3页“想想做做”第5题。  集体交流,指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分别把两个乘数看作与它们接近的整十数来计算。  三、反馈完善  完成教材第2页“想想做做”第1题。  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时间:总第2课时  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究的意识。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  口算。7×8+3=6×6+4=5×9+7=2.用竖式计算。23×3=21×2=32×4=指名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说一说笔算过程。二、交流共享1.教学例3。  (1)出示教材第3页例3主题图。提出问题: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2)估算。  提问:谁能估算一下大约需要多少个?你是怎样估算的?(3)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教师适时指导有困难的学生。组织小组交流。(4)归纳总结。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4页“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交流汇报,教师展示一些典型的错例,组织讨论,纠正错误。提问:通过计算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各自观察题目,找到错误原因,在小组内交流。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时间:总第3课时  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2.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经历稍复杂的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二、交流共享  1.出示教材第5页例4。  提问:每箱迷你南瓜24个,53箱一共有多少个?该怎样列式?追问:谁能说一说这个算式是什么意思?2.探究算法。  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发现:和之前不同的是,计算时每一个乘数乘两位数所得的积都要进位。  引导思考:我们在前面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要进位时,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引导学生回忆“乘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的算法。  3.归纳小结。  4.检验算式。学生用竖式计算得出53×24=1272。完成后,让学生先说一说具体的计算过程,再集体订正。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6页“想想做做”第1题、第2题。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并验算。教师巡视,指名板演,集体交流。2.完成教材第6页“想想做做”第3题、第4题。让学生作出合理的假设,再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时间:总第4课时  课题:练习一第4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进行笔算,会用调换乘数的位置的方法来验算乘法。2.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教学过程:一、知识再现  1.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1题第2题。  出示题目,全班分为四组,每组计算两题,学生独立完成。评讲:计算的正确率和验算的方法.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3题。  让学生先阅读表格,明确题意,再独立填写表格。  评讲:怎样填出“一共的枝数”,请归纳出本题的数量关系。2.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4题、第5题、第6题、第7题。让学生先读题,说说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三、综合练习  完成教材第8页“练习一”第8题、第9题、第10题。让学生独立解决,集体交流,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四、反思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谁能说说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要注意什么?三年级下册数学数学教案6  一、 创设情景、构造例题:  1、播放一段鼓号队检阅的录象。(其中有队列变换的片段)  2、师:今年九月份,常熟市也要举行了鼓号队的比赛,现在各个学校都在抓紧训练,这是我们学校训练的场景。(出示图片)。  (1) 看了这个队形你有什么感觉?(很整齐);  (2) 看到这个长方形的队列你马上想知道什么?(一共有多少人);  (3) 怎样才能很快地知道一共有多少人呢?(出示每行12人,排成了4行);  (4) 这是他们出场时的队形,如果要能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你能否给他们提些建议?(进行队形的变换)。  3、出示:  同学们进行鼓号队比赛,出场时每行12人,排成了4行。退场时如果每行排16人,_________ ?(学生补充问题:可以排几行?)  二、合作探究:  1、 探究“退场时”的队形变换。  (1)启发猜测:  ①不管队列怎样变换,什么是不变的?(总人数)  ②在总人数不变的情况下,原来每行12人,现在每行16人,那行数与原来相比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  (2)独立尝试,小组内交流方法。  (3)交流汇报:  ①求一共多少人?  12×4=48(人)  ② 以排成几行?  48÷16=3(行)  答:可以排成3行。  (4)感知规律。  我们发现,在总人数不变的情况下,每行的人数从12人到16人是增加了,而行数从4行到3行,是减少了。你猜对了吗?  2、 探究“比赛中”的队形变换。  (1)在比赛过程中,他们还可以变换成怎样的队形,你能否帮忙设计一下?  出示:同学们进行鼓号队比赛,出场时每行12人,排成了4行。比赛中 , ?  (2)学生自主编题,同桌讨论?  (3)出示:同学们进行鼓号队比赛,出场时每行12人,排成了4行。比赛中如果排成6行,每行排几人?  >>  (4)猜测:在总人数不变的情况下,排的行数从4行到6行是增加了,那么每行的`人数与原来相比应该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  (5)计算验证。  (6)汇报交流:  ①求一共多少人?  12×4=48(人)  ②每行排几人?  48÷6=8(行)  答:每行排8人。  5、比较小结:  刚才,我们解决了鼓号队比赛中的两个数学问题。(板书:解决问题)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和地方?(都是先求出总数。)为什么要先求出总数呢?(求出总数后我们可以用总人数÷每行的人数=行数。用总人数÷行数=每行的人数。)  三、巩固应用:  其实象这样用先求出总数的方法来解决的问题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  1、 请你解决。  (1)学校组织同学们参加夏令营,如果租每辆乘48人的大客车,刚好需要3辆。后来联系旅游公司,他们只能提供每辆乘36人的中客车,现在应该租几辆车? (学生解答、评讲。)  (2)学校给每辆车上的36人配了3箱“农夫山泉”饮用水,平均每人能分到几瓶?  ① 学生尝试解答。(学生发现缺少条件,需要补充“每箱矿泉水多少瓶”)  ② 怎样才能知道“每箱矿泉水多少瓶”呢?(打开看一看;看外包装)  ③ 解答评讲。  2、 请你参谋。  小明一家准备暑假里到北京去旅游,这是他了解到的信息。  坐汽车 每小时行80千米――――15小时到达  坐火车 每小时行100千米――――?小时到达  坐飞机 每小时行?千米 ――――2小时到达  (1)你从图上知道了什么?  (2)学生选择相关信息解答。  (3)如果你是小明,你会选择哪种交通工具,说说你的理由?  3、 请你当家。  双休日,小芳家来客人了,小芳帮妈妈去买水果,下面是了解到的市场信息。  XX市场水果价目表  品名 单价(元/千克)  香蕉 6  芒果 12  桂圆 8  芦柑 2  妈妈给我的钱刚好买4千克香蕉  小芳可以怎样买,正好把钱用完?  (1) 你从图上知道了什么?  (2)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3) 全班交流:  只买一种:(略)  买两种:(略)  买三种:(略)  (4)小结:不管怎样买,都应该先求出一共带了多少钱。  四、总结反思:  今天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先求出总数,再求出其他的问题。)三年级下册数学数学教案7  (1)课件演示例2:同学们打算将班级联欢会的会场用鲜花布置,同学们将校园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会场,还是每5盆摆一组,最多可以摆成几组?  (2)23盆花平均每组摆5盆,用什么方法来计算?(除法);如何列算式?(23÷5)  (3)动手操作:让学生小组合作,用学具代替23盆花来摆一摆。看看每5盆摆一组,能不能全部分完?还剩几盆?剩下的够不够再分一组?  (4)尝试列式:23÷5=4(组)……3(盆)  (5)认识余数: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我们就把这3盆叫做余数,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6)观察比较: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发现了当余数是0,也就是没有余数,刚好能被分完.而有余数表示剩下的不能分的部分)  3、小结余数的含义  余数就是不够再分而剩余下来的数,就像分5盆一组,3盆因为不够分成一组,而是剩余下来的,所以余数要比除数小(板书: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完成51页做一做。  2、现在从小袋子中拿出50个小方块,平均分给8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剩余几个?你会列算式和列竖式吗?(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四、归纳小结,结束全课。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五、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1、余数表示剩下的不能分的部分  2、余数要比除数小三年级下册数学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口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理解乘法的意义,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乘法  教学难点:一位数乘两位数(进位)口算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教师教学设计学生的活动教学反思  一、复习。  教师出示上节课所学的口算乘法练习。  二、新授。  1、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  2、教师提出问题:卖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  3、教师板书学生的方法,并问:12×3怎样计算?  4、学生将答案写在书上。  5、出示第二个问题: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6、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怎样计算:15×3  与12×3有什么不同  7、学生将答案写在书上  三、练习。  完成P3第1~4题  1、2题可独立完成。  2、4题对部分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可适当的辅导。  四、评价  你觉得这节课学得怎样?哪些地方还需要提高?  学生听算,做完后集体订正。  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说说图片中的数学信息。  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并列出算式:1、12+12+12=361、12×3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计算方法。教师板书:10×3=302×3=6所以12×3=36  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并尝试解答。  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可以用笔算的计算顺序来解答也可有其他的方法,必须掌握扎实,多复述。  做完后小组交流  学生自评、互评。  板书设计:  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12×3=3615×3=45  10×3=302×3=610×3=305×3=15  30+6=3630+15=45  第3课时:练习一  教学内容:练习一第1~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联系,巩固前面所得的口算乘法,使学生能够熟练计算。  2、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乘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教学难点:在能够正确迅速计算的同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教师教学设计学生的活动教学反思  一、复习。  1、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练习。  2、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3、一位数乘两位数(进位)  二、练习。  完成练习一的第1~6题。  1、教师组织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组织学生看图,思考,列式,计算,写答语。  第2问有学生自己提问题并解答,教室可组织小组进行交流  3、先出示题目,问学生应该先做什么,再比较,哪些题还有其他方法?  4、本题数字信息较多,问题由简单到复杂,可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后再个别辅导。  5、先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然后再解答。  6、爸爸的年龄学生计算是没有问题的,妈妈的年龄,可给与一定的提示。  三、课堂评价  你觉得口算乘法掌握得怎样,你能解决那些实际问题?  学生听算,集体订正,并与同伴交流计算的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并说说计算是要注意什么。  先观察图片从中获取数学信息,然后思考问题,列出算式最后解答。  学生提出问题后自己解答,并在小组内交流。  比较大小的方法不,可先算出结果,也可观察因数的变化。  学生先观察图片,获取信息,再根据问题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解答。可以请求教师帮助。  学生弄清楚运算顺序后再解答,最后订正。  先独立思考,在完成题目。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可与他人交流自己的不足,互相帮助。三年级下册数学数学教案9  (一)学前准备  1、闹闹寻宝。  (1)课件演示  (2)学生交流多种寻宝路径。  (3)提问:闹闹向北、向南、向西、向东走分别能寻找到书包、铅笔盒、水和画笔四件宝,那么在方格中还有字典、电脑、跳绳、钢琴四件宝,闹闹怎样才能拿到呢?  2、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3。  (1)出示指南针。  (2)全体到操场。  (3)提问:谁能说出校园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4)教师指着校园厕所,问:厕所在什么方向?  (5)用指南针验证。  (6)师生返回教室,回顾刚才学习过程。  师根据回顾的内容板书:  (7)观察东北、西南这两个方向在什么位置。  (8)由此推出西北角、东南角的位置。  师板书:西北北东北  西东  西南南东南  (9)说一说校园西北和东南方向分别有什么建筑物。  2、巩固新知。  (1)集体拿出小动物卡片。  (2)游戏:给小动物找家。  (3)按要求把熊猫馆、爬行馆、水族馆、飞禽馆分别安置在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4)同桌互查。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请学生指出教室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2、看一看自己座位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的同学分别是谁。  3、教材第7页的“做一做”。  (1)说明题目要求。  (2)集体参与,分组学习。  把自己家的位置在黑板上标出来。  4、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1题。  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十字路口四周的店铺分别在什么位置上。  (四)思维训练  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3题。  (1)教师读题,学生理解题意。  (2)按要求独立完成。  (3)订正。三年级下册数学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判断、举例等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并会直观地区分这两种现象。  2.通过观察推断、操作验证等,正确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初步感悟平移的本质。  3.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感受平移的几何特征。  过程与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及动手实践、发挥想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使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和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现象  正确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初步感悟平移的本质。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初步感悟平移的本质。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课件,学具纸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  师: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许多丰富多彩的运动画面,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些,你们想看吗?  生:(想)  师:不过呀,在没有看画面之前,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就是认真观察的同时要开动你聪明的脑筋思考:它们的运动方式也就是运动的样子一样吗?同学们还可以边看边用手势表示出它们运动时的样子。好,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出示课件:火车,电梯,缆车,轮船,风扇,钟摆)  (学生认真观察)  师:那你能根据它们不同的运动方式,也就是运动时的样子分分类吗?同桌之间交流一下,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要这样分?  根据学生的回答:火车,电梯,缆车的运动分为一类,它们的运动路线都是直的;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的,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板书:平移)轮船,风扇,钟的指针的转分为一类,它们都是转动的。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转动这样的现象,我们把他叫做旋转  (板书:平移、旋转)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趣的“平移和旋转”。(把课题补充完整)  游戏:  『二』 初步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点。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平移和旋转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你能正确判断出下面的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吗?  (出示课件:判断平移和旋转)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呢?(指名举例)。  师:同学们通过你们刚才的学习,你能用自己的动作把平移和旋转做出来吗?  师: 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细心的同学一定会发现它的,同学们猜想一下,大楼在现实中会平移,旋转吗?  师:刚才有的同学说会,有的说不会;下面老师就领着大家一起去看一下工程师们是如何让整栋大楼平移的。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上海音乐厅,始建于1930年,是当时上海的一流电影院,1959年改成音乐厅。为了更好的保护它,上海市政府决定对它整体平移,20xx年从原址向东南整体平移了约66米,使得上海音乐厅终于重放光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具体的过程。  师:同学们,听了这件事,你们说神奇不?  师:是啊,真是太神奇了!这体现了人类的智慧,这就是知识的力量!只要我们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就能为我们的生活服务,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下面让我们也来研究研究平移吧!  『三』:探究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1.认识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1)创设情境,感知平移的距离。  情景: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老师要给图中的这座房子搬家,请同学仔细的观察小房子是在做什么运动?(平移)向哪边平移的?(右边),你们能判断一下这小房子到底是平移了几格吗?  师: 好的,同学们,先别说出答案,请你拿出你们手中的这两张卡片,自己动手移一移,移动一格,数一格,然后说出这个房子是向右平移了几个格呢?也可以两个人商量商量看,好,现在开始。  师:同学们小房子向右移动了几个格子。(6个)  师:同学们,其实要看一个房子平移了几格,你看的这个点不能变,你不能说一会看这个点,一会看那个点。  师:同学们看老师来演,我们先在原来小房子上找到一个定点,然后在移动后的小房子上找到这个点,这个点平移了几格,这个图形就平移了几格。  (2)动手实践,理解平移的距离。  师:好的同学们,这个问题咱们搞明白了,如果给你一幅图让你来判断它们分别向哪平移几格,你能准确的作出判断吗?  生:能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移一移,数一数。  【四】. 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师:刚才孩子们又能移,又会数,如果请你们在纸上把平移后的图形画出来你们会吗?  师:比如说我想请你把这个三角形向右平移6格之后的图形画出来,你们能吗?  生:能  师:别急着动笔;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来演示。  师:先找到图形中的一个点把它平移,再找到其余各个点,把它们平移到相应的格子,然后把各个点连接起来,就可以得到平移后的图形。  师:请大家把平行四边形向下平移5格后的图形,画出来,自己用刚才的方法画画看  (学生动手画图)  『五』总结  师:随着钟表指针的旋转,这节课也即将结束,孩子们我们来回顾一下,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习的是(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像什么样的运动方式是平移,像什么样的运动方式是旋转呢?  (学生自己总结,老师补充)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平移和旋转的例子,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身边更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好吗?课堂的最后让我们一起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欣赏一下有平移和旋转得到的美丽的图案,去感受一下平移和旋转带来的艺术之美吧!三年级下册数学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  课本第88、89页例1  教学目标  1、会认、读、写小数,初步感知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2、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小数的现实意义,懂得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3、培养主动探索的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会读、写小数,懂得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小数  1、猜价格游戏。  2、出示文具标价牌  书包45元文具盒18元圆珠笔
3.50元  铅笔0.8元橡皮
1.52元日记本5元  (1)、区别整数与小数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文具的标价,你能不能把这些文具标价中的数分成两类?怎样分?  (2)反馈交流,引出小数  A、左边的这组数是我们以前学习过的整数,右边这组数有一个什么特点?  B、像右边这样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小数。其中这个小圆点我们把它叫做小数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数王国去认识小数。小数是怎么来的呢?  一、认识小数  1、设疑:对于小数,你了解多少?  2、根据学生的回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试读小数  A、根据已有经验试读  B、方法小结。读小数的时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部分读法来读,(整数部分是0的读作“零”),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顺次读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2)试写小数。  A、请写一个你最喜欢的小数  B、方法小结,强调小数点的位置。别看小数点小小的,圆圆的,它的作用可大了,它的左边是整数部分,它的右边是小数部分,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中间偏下的位置就是小数点的家了。  C、再写出上面的其它小数。  (3)找找生活中的小数  A、生活中你还在哪儿见过小数?(生自由说)  B、小结: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看来大家平时真是善于观察,其实生活中小数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老师也找到了一些小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C、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小数,指名读,齐读。  3、认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意义  (1)引入:同学们可真了不起!自己学会了读、写小数!那,这些商品又表示几元几角呢?  (2)独立完成课本88页的表格。  (3)反馈汇报,理解意义。  A、课件出示表格,指名回答。  B、理解意义:你知道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什么意思吗?(几元)小数点右边第一个数表示什么意思呢?(几角)小数点右边第二个数表示(几分)。  (4)举例加深理解。  4、自主探究例1  (1)课件出示例1插图:说说他们在干什么?  (2)自学例1要求:  A、自由阅读,读懂例题1的一、二部分。  B、独立思考:130厘米=()米。  C、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3)反馈交流演示评价  (4)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测量自己的身高,现在你能用刚才学的知识,把它换为用米作单位吗?  一、实践应用、拓展练习  第一关:猜谜语,我能行。  师说动物名称,学生猜测后阅读相关资料。  第二关:我会填。  1、做一做中的练习。  2、6厘米=()分米7元2分=()元  0.6元=()角7.6米=()米( )分米  第三关:配钥匙  第四关:我创意,我做主  用0、1、2这三个数字和小数点组成小数,看谁写得多!  二、总结延伸  1、时间过得可真快,不知不觉一节课就要结束了,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呢?  2、如果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满分是10分,你能用小数为自己组的表现评分吗?三年级下册数学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让学生经历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的口算过程,自主探索口算方法。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3、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以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口算思路,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方法:  启发式和尝试教学法  教具:  题卡、小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建立联系  看卡片说得数(表内乘除法)  二、提出问题,引入新知  刚才的口算题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表内乘除法口算,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经常会遇到许多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口算除法。(板书课题,提出目标。)  同学们请看黑板上的挂图,你从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指名回答)  根据我们获得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自己轻声说一说)  师有重点地板书如下:  生1:赵伯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黄瓜?  生2: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生3:李阿姨平均每人运多少箱?  生4:李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生5:李叔叔平均每次大约运多少箱?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数学问题!  指第一个问题,会列算式吗?(指名列式)  请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会读吗?指名读(顺读、倒读)  三、思考交流,探索新知  1、60÷3=20(箱)你们是怎么算出来的呢?自己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口算方法。  2、小组选代表全班交流  方法一:想乘法算除法――――20×3=60,所以60÷3=20。  方法二:去添0法――――6÷3=2,所以60÷3=20。  方法三:摆小棒的方法来验证。  方法四:6个十÷3=2个十=20。  小结:同学们的口算方法都不错,说一说自己喜欢的方法。我们做题时不管采用哪种口算方法,只要算得又对又快就行了。  4、生独立解决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并与同桌说说第三题的口算方法。  5、指名回答,师板书。强化两种读法。同时说出第三题的口算方法。  6、刚才我们所学的知识就在14――15页,同学们看书填空,有不懂的就提出来。(4、5题下节课再研究)  通过上面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撑握了各种各样的口算方法。下面我们就用这些方法进行练习,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四、活动体验,巩固运用。  1、做一做1、2题。  (1)题独立完成。  (2)题独立完成,指名说口算方法。再观察一列(还可再加两题),看看能发现什么?  师生总结: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商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师:计算时,应根据题目条件灵活计算。  (3)学习“你知道吗?”了解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让生感受数学符号产生过程和数学家的智慧。同时让学生查阅课外资料,了解一些有关除法史料以及对学生渗透数学文化。  2、看算式,写得数。(小黑板)  480÷6640÷8420÷7540÷9400÷5210÷7800÷8 100÷5200÷4320÷8450÷9280÷4300÷6560÷8  指名核对,并选题说计算方法。  3、列式计算。  (1)、320里有多少个4?  (2)、90除以3等于多少?  (3)、7除420得多少?  (4)、被除数360,除数是9,商是多少?  独立完成,指名核对。  4、在□填上合适的数  180÷□=30210÷□=30  1500÷□=300 3000÷□=600  五、回顾全课,畅谈感受。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哪些哪些收获?三年级下册数学数学教案13  教学重点:  被除数中间不够商1怎么办。  教学难点:  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有0的笔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32÷8 45÷5 63÷7 42÷6 54÷9 25÷5  13÷4 26÷8 33÷6 52÷8 46÷9 61÷8  2.列竖式计算,并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760÷4 405÷2  3.被除数末尾或中间有0时怎么办?  二、新授  1.出示例7:星光小学832名学生分4批去参观天文馆,平均每批有多少人?  ⑴读题,做什么方法,为什么做除法?怎么列式?  ⑵ 832÷4=?自己列竖式算一算,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请两个学生板演  ⑶汇报:你是怎么算的?3÷4不够商1,怎么办?为什么要写0,不写行不行?还有没有不同的写法?  ⑷打开书31页,看看书上的两种写法,你认为哪种好?为什么?  2.做一做:615÷3 624÷6 218÷2 525÷5  ⑴同桌任选一题列竖式计算,再同桌交换检查,说说算法。  ⑵请学生板演  ⑶集体订正  3.判断对错33页,第2题  ⑴这些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⑵集体订正  4.总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三年级下册数学数学教案14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姓名笔划数统计表每人一张。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平均数作为统计知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常用的一种“特征数”。教材中所介绍的是一堂求算术平均数的课,从基础知识来看,一是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二是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前者属于数学思想,后者属于数学方法。对于本课我从统计的角度出发,在考虑这节课“教什么”的问题时,根据教材特点,把教学目标定位为:重点教学平均数的意义,其次才是求平均数的方法。在考虑“怎么教”的问题时,首先从学生方面考虑,因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传授给学生,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再根据教材特点,我主要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深刻感悟平均数的意义,从而更好地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灵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具体如下: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思考、交流等数学过程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平均数的特征,并且会运用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让学生探索平均数的求得方法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感受计算方法与策略的巧妙,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我们的姓名,谁愿意把自己的姓名向大家介绍介绍。(学生高声的介绍自己的姓名)  师:谁又能知道老师的姓名呢?  学生说一说后,出示自己的姓名。  师:能完成这表格吗?(学生数一数,完成表格)  笔画数  师:能否把你自己的姓名与笔画数也制成这样的表格,比一比,看看谁制作的最漂亮。(学生动手制作表格)  师巡视指导,搜集、选择教学信息。学生完成后作简单交流。  (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  1、在解决问题中感知概念  师:请观察老师姓名的笔画数,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生(1)每个字笔画数的多少?  (2)比多少?  (3)发现数字间的规律。  (4)求总数?(师追问: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师:知道了笔画数的总数,你现在又能解决什么问题?  预设生:可以求出平均每个字的笔画数。  师:平均每个字的笔画数,你是怎么得来的?  预设生(1)通过计算(7+5+9)÷3=7  (2)通过移多补少得到。  2、在对话交流中明晰概念  师:胡老师的姓名平均笔画数7画,这又表示什么?  预设生(1)表示胡必泛三个字笔画数的平均水平。  (2)表示老师姓名笔画数的一般水平。  师:那这7画与胡必泛这三个字的笔画数之间还有关系吗?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讨论完毕,开始全班汇报交流。)  预设生(1)有关系的,是他们的中间数。  (2)平均笔画数比笔画最多的少一些,比笔画最少的多一些。  (3)平均笔画数在笔画最多的数字与笔画最少的数字之间。  (4)平均笔画数就在这三个字笔画数的中间位置。  师: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发现,平均笔画数反映的既不是这三个字中笔画最多的那个,也不是反映这三个字中笔画最少的那个,而是处在最多和最少之间的平均水平。我们把7叫做胡老师姓名笔画数的--平均数。(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算出自己姓名的平均笔画数。(师巡视指导,选择、搜集有价值的信息。)  师生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3、在比较应用中深化概念  出示教师巡视时搜集的三个学生的姓名笔画数统计表。(一学生姓名两个字,一学生姓名三个字,一学生姓名四个字。)  师:比较他们姓名中每个字的笔画数,你有什么方法?  预设生(1)比笔画数的总数。  (2)比平均笔画数。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组织全班汇报交流。)  预设生(1)比总数好比,能够很清楚明了的知道谁的姓名笔画数多,谁的姓名笔画数少。  (2)比平均数公平,因为他们三个人的姓名字数不一样多,分别是2个、3个和4个,比总数的话字数越多,笔画数相对就会多起来,这不公平,而平均数却能反映每个字笔画数的总体情况,与字数的多少无关,这就比较公平合理。  学生运用平均数进行比较,然后组织交流。  师:比完后你有什么感想?(生回答略)  师:假如用这三个字姓名的笔画数与胡老师的姓名笔画数相比,那又可以怎么比呢?  预设生:既可以用平均数来比,也可以用总数来比。  师:同学们做得很好,在比较时考虑到了字数的多少,公平与否。  出示(1)文成县实验小学四年级平均每班有学生56人。  (2)四(3)班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平均分是81分。  师:你猜这些数据是怎么得来的,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用处?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汇报交流。)  预设生(1)56是四年级总人数除以班级数得来的,表示四年级每班人数的平均水平,不一定每班就是56人,但可以预测每班的大致人数。  (2)略  (三)尝试解题,自主归纳  师出示例题:  有一个篮球队的5个同学,身高分别是148厘米、142厘米、139厘米、141厘米、140厘米。他们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  师:谁来估计一下这个小组的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并说说你的理由。  预设生的估计数在139--148之间,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则要组织讨论所猜的数值为什么不可能,从而加深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  学生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选一个学生板书列式,(148+142+139+141+140)÷5  师:你们知道这位同学是怎么想的吗?  预设生:我先求出这个小组5位同学的身高和,然后除以小组人数。  学生计算,注重计算方法的选择。然后交流。  师:大家能不能总结一下求平均数的方法?个人先想一想,然后小组内交流。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看法,教师参与讨论。)  学生汇报后,教师简单小结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总数÷份数=平均数。同时说明有时也可以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对计算答案的过程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在此暂时不作总结提升,留待练习课中予以落实。三年级下册数学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两个分数相加等于1和相应的减法的过程。  2、会计算两个分数相加等于1和相应的减法。  3、在自主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生谈话引入本课。  二、新授:  1、填符号、写算式。师出示小黑板,呈现(1)组图,先分别用数表示两个图中的涂色部分,再提出在○中填上合适符号的要求,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如:两个图形一样大,两个1/2合起来等于1。接着在○里填“=”。  2、在前面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写出加法算式。接着鼓励学生:你能写出一个减法算式吗?在学生交流写出的减法算式时,重点了解学生是怎样想的。  3、(2)组图可仿照上面进行。  三、看图列式计算:  1、让学生独立观察图,说一说图表示的意思。  2、鼓励学生写出加法算式,并计算。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思路。  3、看图写减法算式,仿照上述过程进行。  教材只呈现了1-1/3=2/3的算式思路,教学时,还应启发学生写出1-2/3=1/3。  四、练一练:  第一、二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第三题,先鼓励每个学生都讲一讲图中的故事,并提己想到的问题,再根据问题列出算式。如,4/4=1,1-1/4=3/4,1-2/4=2/4等。  五、:说说本节的收获及教法、学法。【三年级下册数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小班下册数学教案02-28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3-14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7-06三年级下册数学数学教案15篇01-14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10-01三年级下册口算除法数学教案10-06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篇12-31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9篇12-30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篇)12-3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40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