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用三根线段摆一个等腰三角形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


(定义)数学课上,陈老师对我们说,如果1条线段将一个三角形分成2个等腰三角形,那么这1条线段就称为这个三角形的“好线”,如果2条线段将一个三角形分成3个等腰三角形,那么这2条线段就称为这个三角形的“好好线”.(理解)如图①,在△ABC中,∠A=36°,∠C=72°,请你在这个三角形中画出它的“好线”,并标出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度数.如图②,已知△ABC是一个顶角为45°的等腰三角形,请你在这个三角形中画出它的“好好线”,并标出所分得的等腰三角形底角的度数.(应用)(1)在△ABC中,已知一个内角为42°,若它只有“好线”,请你写出这个三角形最大内角的所有可能值______;(2)在△ABC中,∠C=27°,AD和DE分别是△ABC的“好好线”,点D在BC边上,点E在AB边上,且AD=DC,BE=DE,请你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并求∠B的度数.
八年级数学解答题困难题查看答案及解析
定义:经过三角形的一个顶点的线段把三角形分成两个小三角形,如果其中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另外一个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相等,那么把这条线段定义为原三角形的“和谐分割线”.例如如图1: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就是一条“和谐分割线”.(1)判断(对的打“√”,错的打“×”)①等边三角形不存在“和谐分割线”    ②如果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两倍,则这个三角形必存在“和谐分割线”    (2)如图2,Rt△ABC,∠C=90°,∠B=30°,AC=2,请画出“和谐分割线”,并计算“和谐分割线”的长度;(3)如图3,线段CD是△ABC的“和谐分割线”,∠A=42°,求∠B的度数.
八年级数学解答题中等难度题查看答案及解析
定义:如果两条线段将一个三角形分成3个小等腰三角形,我们把这两条线段叫做这个三角形的三分线,在△ABC中,∠B=30°,AD和 DE是△ABC的三分线,点D在 BC 边上,点E在 AC边上,且AD=BD,DE=CE,请写出∠C所有可能的度数________.
八年级数学填空题中等难度题查看答案及解析
在一次“探究性学习”课中,数学老师给出如下表所示的数据:请你认真观察线段a、b、c的长与n之间的关系,用含n(n为自然数,且n>1)的代数式表示: a=          b=         c=         猜想:以线段a、b、c为边的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并说明你的结论.
八年级数学解答题中等难度题查看答案及解析
定义:三边长和面积都是整数的三角形称为“整数三角形”.数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从32根等长的火柴棒(每根长度记为1个单位)中取出若干根,首尾依次相接组成三角形,进行探究活动.⑴ 小亮用12根火柴棒,摆成(如右)示意图所示的“整数三角形”;⑵ 小颖用小亮的方法分别用24根和30根火柴棒摆出直角“整数三角形”;⑶ 小辉是一个爱动脑筋,喜欢创新的学生,他受到小亮、小颖的启发,分别摆出三个不同的等腰“整数三角形”.请你画出小颖和小辉摆出的“整数三角形”的示意图.(友情提示:在所画的示意图中每边须标出所需火柴棒根数.)
八年级数学解答题中等难度题查看答案及解析
操作与探究图(1)定义:三边长和面积都是整数的三角形称为“整数三角形”.数学学习小组的同学从32根等长的火柴棒(每根长度记为1个单位)中取出若干根,首尾依次相接组成三角形,进行探究活动.小东用12根火柴棒,摆成如图所示的“整数三角形”;小颖分用24根火柴棒摆出直角“整数三角形”;小军受到小东、小颖的启发,用30根火柴棒摆出直角“整数三角形”;(1)请你画出小颖和小军摆出的直角“整数三角形”的示意图;(2)你能否也从中取出若干根,按下列要求摆出“整数三角形”,如果能,请画出示意图;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①摆出一个等腰“整数三角形”;②摆出一个非特殊(既非直角三角形,也非等腰三角形)“整数三角形”.
八年级数学解答题中等难度题查看答案及解析
定义:三边长和面积都是整数的三角形称为“整数三角形”.数学学习小组的同学从32根等长的火柴棒(每根长度记为1个单位长度)中取出若干根,首尾依次相接组成三角形,进行探究活动.小亮用12根火柴棒,摆成如图所示的“整数三角形”;小颖分别用24根和30根火柴棒摆出直角“整数三角形”;小辉受到小亮、小颖的启发,分别摆出三个不同的等腰“整数三角形”.(1)请你画出小颖和小辉摆出的“整数三角形”的示意图;(2)你能否也从中取出若干根,按下列要求摆出“整数三角形”?如果能,请画出示意图;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①摆出等边“整数三角形”;②摆出一个非特殊(既非直角三角形,也非等腰三角形)“整数三角形”.
八年级数学解答题中等难度题查看答案及解析
定义:三边长和面积都是整数的三角形称为“整数三角形”.数学学习小组的同学从32根等长的火柴棒(每根长度记为1个单位)中取出若干根,首尾依次相接组成三角形,进行探究活动.小亮用12根火柴棒,摆成如图所示的“整数三角形”小颖分别用24根和30根火柴棒摆出直角“整数三角形”小辉受到小亮、小颖的启发,分别摆出三个不同的等腰“整数三角形”.(1)请你画出小颖和小辉摆出的“整数三角形”的示意图.(2)你能否也从中取出若干根,摆出一个非特殊(既非直角三角形,也非等腰三角形)“整数三角形”.
八年级数学解答题中等难度题查看答案及解析
定义:三边长和面积都是整数的三角形称为“整数三角形”.数学学习小组的同学从32根等长的火柴棒(每根长度记为1个单位)中取出若干根,首尾依次相接组成三角形,进行探究活动.小亮用12根火柴棒,摆成如图所示的“整数三角形”;小颖分别用24根和30根火柴棒摆出直角“整数三角形”;小辉受到小亮、小颖的启发,分别摆出三个不同的等腰“整数三角形”.⑴请你画出小颖和小辉摆出的“整数三角形”的示意图;⑵你能否也从中取出若干根,按下列要求摆出“整数三角形”,如果能,请画出示意图;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①画出等边“整数三角形”;②摆出一个非特殊(既非直角三角形,也非等腰三角形)“整数三角形”.
八年级数学解答题中等难度题查看答案及解析
阅读下面材料:在数学课上,老师提出如下问题:尺规作图:已知:线段a,b.求作:等腰△ABC,使AB=AC,BC=a,BC边上的高为b.小涛的作图步骤如下:如图(1)作线段BC=a;(2)作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MN交线段BC于点D;(3)在MN上截取线段DA=b,连接AB,AC.所以△ABC即为所求作的等腰三角形.老师说:“小涛的作图步骤正确”.请回答:得到△ABC是等腰三角形的依据是:①_____;②_____.
八年级数学填空题简单题查看答案及解析
}
四年级数学三角形知识点  等腰三角形中,两腰相交于一点形成的夹角是顶角;两腰与底相交形成的两个夹角是底角。接下来,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四年级数学三角形知识点。  1.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2. 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3个顶点。  3.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4. 三角形有3条高,3个底。  5.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易变形。  6.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7.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8. 快速判断任意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看两条较短的线段之和是否大于第三条线段。  9. 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互为底和高。  10.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11.有一个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12.有一个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13.三角形按角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13.三角形按边分:普通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14.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按边)  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按角)  15.有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按边)  有三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按角)  注:课本83页三角形集合图。  16.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17.等边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18.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两个底角相等。  19.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三个角也相等,都是60度。  20.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  21.等腰三角形中,两腰相交于一点形成的夹角是顶角;两腰与底相交形成的两个夹角是底角。(P84图)  22.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23.多边形的内角和=180度×(多边形的边数-2)  24. 任意一个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  25.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四边形。  26.最少用2个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最少用3个等边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等腰梯形。  最少用2个等边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菱形。  27.无论是什么形状的图形,没有重叠、没有空隙地铺在平面上,就是密铺。  28.把任何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角。  29.所有的等边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  30.有三个角的图形一定是三角形。(×)  31.有两个锐角的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因为也有可能是直角三角形。  32.等腰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因为等腰三角形中可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等腰锐角三角形、等腰钝角三角形。  33.一个大三角形和一个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是不相等的。(×)  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34.一个钝角三角形里最多有两个钝角。(×)  因为任意一个三角形里至少有两个锐角,如果有两个钝角或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内和就大于了180度,根本拼不成三角形。  35.两个三角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因为必须是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6.用两个直角三角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因为必须是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才能拼成一个长方形。  37.由三条线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因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38.三角形的底越长,这条底边上的高就越短。(√)  39.一个三角形的每一条边的长度确定后,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就再不发生变化。(√)  40一个三角形只有一条高。(×) 因为每个三角形都有3条高。  4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的和是90度。(√)  42.有一个角是60度的等腰三角形一定是正三角形。(√)  43.0.15时=15分(×)因为每相邻两个时间单位的进率不是100。  44.0.3与0.30的大小相同,但表示的意义不同,计数单位也不同。(√)  45.四个完全一样的正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大三角形。(√)  只要大家脚踏实地的复习、一定能够提高数学应用能力!希望为大家准备的四年级数学三角形知识点,对大家有所帮助!【四年级数学三角形知识点】相关文章:数学初二三角形知识点07-09数学三角形的知识点02-23数学三角形的知识点整理02-24关于数学三角形的知识点02-24中考数学三角形知识点整理11-06数学三角形的分类知识点讲解02-24数学相似三角形的知识点归纳01-26全等三角形数学知识点02-24小学四年级的数学三角形知识点02-24三角形知识点四年级数学02-24}
三年级数学教案(合集1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三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页内容及第13页“看一看、说一说”题。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1、结合欣赏民间艺术的剪纸图案,以及服饰、工艺品与建筑等图案,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现象。  2、通过折纸、剪纸、画图、图形分类等操作活动,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能画出简单的图形的对称轴。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归纳概括能力。使学生能画出简单的图形的对称轴。  4、渗透图形美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对称图形的特征,能画出简单的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  1、判断对称图形,按要求画出对称轴。  2、能正确找出全部的对称轴。  教学准备  1、教具:投影片、图片、剪刀、彩纸。  2、学具:蝴蝶几何图片、彩笔、剪刀和三张手工纸。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出示一些对称图形,引导学生观察:  你们看这些图形好看吗?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你能举出一些特点和上图一样的物体图形吗?  从哪儿可以分为左边和右边?请同学到前边来指一指。  你怎么知道图形的左边和右边相同?还有别的办法吗?  用手中蝴蝶图形动手试一试,互相讨论。(对折,图形左右两边完全合在一起,也就是完全重合。)  你能不能很快剪出一个图形,使左右两边能完全重合?可以讨论,看一看其他同学是怎么剪的。(把纸对折起来,再剪。)  二、学习新课  1、对称图形的概念。  以剪出的图形为例,贴在黑板上。  问:你们剪出的这些图形都有什么特点?  师:像这样的图形就是对称图形。(板书课题)  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画在图上)。  问:现在谁能准确说出什么是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  2。加深理解概念。  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你刚才剪的图形叫做什么图形?为什么?  画出自己剪的图形的对称轴。注意对称轴是一条直线,两端可以无限的延长。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1、电脑出示第13页“看一看、说一说”题: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不是对称图形?为什么?指出对称轴。  生:蝴蝶、脸谱、天安门等是对称图形。花布图不是对称图形,无论怎样折,两侧都不能完全重合,因此它就没有对称轴。  2、拿出自己课前准备的图形,折一折,看一看哪些是对称图形?请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投影出示,折一折,说明是否是对称图形,并数一数一共有几条对称轴?  生边回答老师边填在投影片上,试用小棒摆出对称轴。  (二)拓展练习: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与数字、汉字和字母打交道,你们知道吗?在这些字母中有许多也是对称的,不信你找找看。  1、你的学号是多少?这个数字是对称的吗?  2、你的名字中的哪个汉字是对称的?  3、你名字的拼音中,哪个字母是对称的?  4、你还发现了哪些有趣的对称?  四、全课总结三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二级运算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含有乘除混合以及带有小括号的三步式题.  2.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混合运算顺序,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探索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  【演示动画“混合运算”】  出示:  8+3×7 9×2+4×3 6×(50-46)  36÷3-5 63÷9×6 (48+32)+5  教师提问:以上各式中都含有哪些运算?它们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使学生明确:当只有加减或乘除法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如果有小括号,先算括号内后算括号外.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1:计算74+100÷5×3  (1)请学生读题,教师提问:看到题目后你想给同学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①这道题包含哪些运算?  ②按照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分小组讨论上述问题并汇报  (3)学生动手独立完成例1,全班共同订正:  教师提问:你能按照这道题的运算顺序读题吗?  请学生两人一组用数学术语尝试读题.  教师订正:74加10 0除以5所得的商再乘3的积,和是多少?  (4)教师将上题变成74+100×3÷5和74―100×3 ÷5两题.  教师提问:谁能按照运算顺序读出题来?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  (5)先说出下面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指名板演并订正)  65-6×4÷2 38+56÷7×3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演算这几道混合运算式题,你有什么发现?  使学生明确:在一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的混合式题里,应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乘除连在一起,或加减连在一起,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2.出示例2:计算(440-280)×(300―260)  (1)学生自读题目:440减280的差乘300减260的差,积是多少?  (2)引导学生思考:这道题含有哪些运算,与前边的习题比较有什么不同?应该怎样计算?  (3)学生试做.  可能出现两种不同解法,板贴出来:  让学生比较评议以上两种解法,哪种解法更简便?  教师提问:看到这道题的简便解法你联想到什么?这种格式与复习的哪道题相似?  (4)教师让学生先按照运算顺序用数学用语读题再独立完成.  (59+21)×(96÷8) (220-100)÷(15×2)  教师提问:通过计算这三道题,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三、巩固提高.  1.计算下面各题(试着用术语读出下面各题)  700-8×5×4 (275-35)÷(17+43)  480÷(96÷16+6) (15×40―360)÷6  注意强调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要明确:括号里有两级运算,同样先算乘除法,后做加减法,小括号要照抄下来.  2.按照各图制定的运算顺序,在□里填上得数.  填数后,根据运算顺序列出综合算式,订正.  四、课堂小结.  要完成一道混合运算,它的计算步骤是:  ①审题,看清运算符号、数字、有没有小括号,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②计算.  ③检验,包括运算顺序,计算是否正确.  五、布置作业.  14+16×4-50 74+(96÷6-8)  72-45+121÷11 2520÷18×(806-799)三年级数学教案3  千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千米的认识  教材分析: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公里)的使用信息,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正确观念的形成。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直接性”和“可视性”的体悟或者从感受经验比较抽离,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会在走路上学、乘车旅游、参加运动会等生活经验中接触到千米(公里),这就使得本节课很容易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考虑到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实际长度概念时选用学生熟悉周围环境,这样既能有效化解难点,又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相应的换算。  2、通过实践活动,亲身体验“1千米究竟是多长”,形成对“千米”的量感。  3、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千米,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教学难点:  通过体验,形成对“千米”的量感  教学关键:  通过亲身体验充分感知1千米究竟有多长。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我们之前已经学过了关于长度的单位,说一说,你学过哪些长度单位?你能不能把它们从大到小排列一下?  板书:米(m) 厘米(cm) 毫米(mm)  请说一说它们之间的进率。  板书:1米=100厘米 1厘米=10毫米  下面的括号中填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课桌的长度约是100( )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492( )  学校运动会比赛跑200( ) 一枚一元硬币的厚度约是2( )  (说明:既复习了旧知,又为探索新知做好铺垫,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系统性。)  3、师:国庆节,老师从上海出发到南京,指示牌显示距离南京还有268(?),后面应该是哪个长度单位呢?  4、揭示课题:用米、厘米都太短了。上海到南京的距离比较远,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  板书:千米的认识  (说明:从现实生活出发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感受到认识千米的必要性。)  二、探究  (一)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如:  1、出示图片。  图1:路标。  图2:限速。  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小结:表示铁路、公路等比较长的距离时,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  板书:(公里)km  (二)新课展开:  1、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师:各位同学,请大家看运动场的跑到图,它的环形跑道一圈是200米,这样跑几圈刚好是1000米?(5圈)  我们可以写成  1千米=1000米 (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  练一练:  2千米=( )米 (让学生说想法)  想:2千米就是2个1千米,即20xx米  5千米=( )米  想:5千米就是5个1千米,即5000米  2、再次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师:1千米到底有多长?  出示学校周边地图:这是我们学校周围的'地图,从校门口出发,你认为走到哪里是1  千米呢?(学生讨论,交流,反馈)  (说明:以情激趣,使学生感到生边处处有数学,由抽象的“千米”形成正确的表象,从  而加深对“千米”的认识。)  三、练习巩固  1千米在你们头脑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让我们来做一些练习,看看同学们的掌握  情况。  1.填空  8千米=( )米 4千米400米=( )米  3千米25米=( )米 2750米=( )千米( )米  让学生独立尝试,加深对千米的认识。  (2)交流反馈。  2.选择题  鸵鸟是世界上最大的鸟,身高约4( ),每小时能跑40( )  A.厘米 B.米 C.千米  海拔最高的大河位于我国西藏自治区的雅鲁藏布江,平均高度约为海拔4( )  A.厘米 B.米 C.千米  四、联系生活,学会应用  1、十一期间,小丁丁没有选择出门旅游,他在少年宫参加完活动准备去图书馆,请问,有几条路可以选择?  620m  620m  小丁丁觉得路太远了,他决定打车,请你任选走法,计算一下长度,如果选择出租车,你的选择起步价够吗?  五、课后实践:  1、实地走一走1千米的路。  2、估一估走一千米需要多长时间。  (说明:千米的实际长度的感知,只有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才能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六、板书:  千米的认识  千米(公里)km 米(m) 厘米(cm) 毫米(mm)  1米=10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000米=1千米三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在游戏比赛中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知道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  2、通过判断,辨析和验证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和理解,并认识对称轴,根据特征会找和画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让学生初步感知几何图形的美,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并理解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教学难点:根据特征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准备:媒体、图形等。  教学过程:  一、比赛引入,初步感知。  1.女同学和男同学比眼力,老师分别给你们看一个图形的一部分,猜一猜是什么?出示:相关图形的一半,  女:蝴蝶、飞机、  男:木梳、电筒、  宣布比赛结果,激化矛盾  男生觉得比赛内容不公平,女生猜的图形另一半与看到的一半一样,他们猜的图形两边不一样。  女生猜的图形两边真的一样吗?(媒体演示)你发现了什么?  认识完全重合(板书)  5.再次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A.出示:半张电话图形,男生猜一猜是什么图形?  B.能用最简单的方法验证电话图形两边完全重合吗?  C.演示:“对折”、“完全重合”  D.学生动手验证树的图形两边是否完全重合,同桌互说验证结果。  学生得出结论: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板书)  6.认识对称轴  二、自主探究,体验新知  1.判断下列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双喜图在判断中进一步明确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中间的直线是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同一方向的一双鞋对折后,图形两边没有完全重合,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C、两条相对的鱼  D、叶子图  2、用手式比划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字母:E T 汉字:中田)  3.判断图中红线是对称轴吗?(小组讨论)  只有沿红线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红线才是图形的对称轴。  4.小结:我们怎样来判断图形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三、动手操作,内化新知  1.以小组为单位挑出轴对称图形  A、每组都有一张信封,信封内有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圆各种图形,学生动手验证出轴对称图形。  B、学生动手找出各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C.小组汇报  2.小结:有的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有的轴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有的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  四、课堂总结,拓展提升  生活中有许多轴对称现象,你能举例吗?  媒体出示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欣赏对称的美。  3,学生制作轴对称图形  总结:你是怎么剪的?三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教学用具:挂图、幻灯、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秋天到了。秋天师播种的季节,为了今后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满绿色,今天我们就要去进行植树活动。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挂图,观察图片,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解决“每组3人,可以分多少组?”可以怎样列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学生列出“36÷3”的算式后,引导学生思考怎么计算。  3、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提倡算法多样化)  三、拓展应用  1、 46÷2 84÷4 630÷9 96÷3 66÷3 100÷5 720÷8 48÷2 2、在()里填上“>”“  48÷4()84÷4 720÷8()720÷9 24×3()24×2 26÷2()26×2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计算,可以先用除数去除被除数中整十的部分,再去除被除数的个位数,然后把两次除得的结果合起来。如果有道理,也可以用你喜欢的其他方法来计算。生活中有很多问题的解决都要用到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同学们要做一个有心人,下课后,我们可以试一试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还能解决哪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三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和欣赏各类徽标,体会对称与不对称的区别,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2、通过设计徽标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审美意识。  3、在设计徽标的活动中活动积极的情感体验,体会数学与艺术、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  4、在欣赏图形运动所创造出的美丽图案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的美,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运用对称、平移、旋转规律发挥想象,设计出有创意的作品。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以及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引入。  1、联系生活,欣赏生活中的美丽图案。小小设计师  谈话:同学们,老师在课前收集了一些美丽的图片,请同学们一起欣赏。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一组精美的图案)这些图片好看吗?请同学们想一想,在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这样的图案?学生自由回答。  2、激趣引入在我们生活当中有许多这样的图案,你们说,这样的图案设计起来容易吗?不过,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同学们会改变你的想法。(设计意图:把生活中有规律的图案以多媒体的形式动态展现,让学生感受到亲切自然,激发了学生对生活美的产生,引发学生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探索学习的兴趣。)  二、从图案到图形,认识图形的变换  1、从给定的图案中找到基本图形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插图)这个图案,可以看成几个部分的组合?每个部分的图形形状一样吗?师:这4个部分的形状一样吗?(形状一样,方向不一样)指其中一个问:它叫什么图形?(基本图形)在你们的桌子上还有其他三个图形,你们能不能也像这个图型一样,找出它的基本图形?(课件出示72页四幅插图)师:找到了吗?哪个同学愿意上台给大家指一指,圈一圈  2、动手操作,体验图形的运动  师:同学们都找到了它们的基本图形,还知道了这些图形都发生了运动。这些基本图形到底发生了怎样的运动呢?下面就请两个同学一组探讨一下,这些图形到底发生了怎样的运动?(师贴出四幅基本图形)  师:研究清楚了吗?谁愿意上来说说发生了怎样的运动,才变成了这些图形。指名到黑板上说一说基本图形怎样运动才得到一幅美丽的图案。(第一、二幅)同时板书:平移、轴对称、旋转  师:刚才同学们发现同样一个图形可以用不同的运动方式得到,看来不同的运动方式也可以得到同样的一幅美丽的图案。同学们想不想看看这两幅图是怎样的运动方式?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第一、二幅图的运动方式时)师:最后的这两幅图型谁可以一次性地把它们运动方式说一说?  三、独立操作,感受一个图形的变换  师:同学们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了这几个图形的运动方式,它们都是通过那个图形在运动?(基本图形)下面请你从桌上的四幅图中拿出一个基本图形,把它放在前面看一看,它复杂吗?(不复杂,很简单),老师手中的这个基本图形它只有一笔,这么一个简简单单的图形,通过运动,就得到了这么美丽的图案,看来简约也能创造美,你们想不想用这个简单的图片自己来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课件演示一组图片制作过程)  师:请同学们选取自己的图片素材,运用学过的图形运动方式,设计出与老师不同,自己喜欢的图案。注意,在设计的'同时,要思考你的基本图形发生了怎样的运动。开始。师:谁手中有这样素材的作品也拿来与大家分享一下。(分别展示4个基本图形呈现的作品。展示的同时,说出所设计的图形的运动方式。)  师:你们觉得哪幅图形运用了旋转的运动方式?还可以看做哪种运动方式?不同的运动方式也可以得到同一个美丽的图案。你们觉得他的图案像什么?  师:一个如此简单的图形,在同学们的精心设计下,变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案,你们真是了不起!小黄狗把你们的作品送去了织布厂,可是织布厂的工人觉得你们的图案太小了,我们的布很大啊!接下来怎么办啊?谁来说说?(可以用基本图形平移)课件出示图样。  问:我们可以用哪个图形平移?(大的正方形图片)怎么平移?师:刚才都谁是这么拼的?接下来我们就现场拼一拼。  师:之前我们是把基本图形拿来运动,现在我们是把整个图形运动,这也就是说,我们把这么一个整个图案看做了基本图形进行平移,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比较方便)现在我们有了这样一个基本图形,(指大的)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做?可是我要的布比这大得多怎么办?(可以把整块布进行平移或旋转)(设计意图: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索,很好地突出难点。)  四、自主设计,尝试设计  师:老师只教了你们把基本图形进行运动,你们却能举一反三,这是一个很好地学习方法。刚才是老师给你们提供了基本图形,你们想不想通过自己的双手来创造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呢?课前那些美丽的图案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呢?(课件演示制作过程。)师:先做出基本图形,接下来再做基本图形的运动。再看一组图片(课件展示)师:老师给你们每个同学都发了四张中间有复写纸的纸,你们可以把你们喜欢的图案画在上面,然后把画好的图案拼在大的正方形纸上。开始吧!(师行间巡视指导)师:如果完成了,可以涂上颜色,同座互相交流一下,告诉他你的作品是怎样运动出来的。(设计意图:这个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巩固了新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这里是把美术学科与数学学科的整合,通过同学们动手画图,培养学生对设计产生的浓厚兴趣,进一步感受数学的无处不在。从而创造美。)  五、回顾反思  师:同学们都可以运用不同的运动方式制作出不同的图案,你们真是了不起。是我们生活中的小小设计师。板书课题:小小设计师。今天这节课就要接近尾声了,这节课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谁来说一说?老师用一首小诗来总结图形的变换,请大家一起读一读。(课件出示)图形变换真奇妙,简简单单换新貌。学习数学练本领,美化生活乐淘淘。师:只要利用我们聪明的智慧,勤劳的双手,一定能创造出生活中更美丽的图案!【设计意图:用这首小诗做结尾,不禁能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还能激发学生创作热情及对生活的热爱。这里也是语文学科、思想品德学科与数学学科的整合。】三年级数学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旅游中的数学”中“快餐店”这一具体情境,体验到日常生活中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丰富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认识,让学生应用小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主动探索的精神。  3、培养学生初步的合作和评价意识,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教材分析  小数的初步认识拓展了数及其应用的范围,小数概念的理解是学生对“数”的概念理解的一个关键环节,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学生在本册的第一单元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已经能正确地认、读、写简单的小数。而这节课,是新教材中增加的内容之一??实践活动课,是让学生应用小数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巩固、应用、拓展数学知识为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教材中为我们提供的是一个快餐店的情境图,它体现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经历一个“数学建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将解决现实问题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要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合理性。这不仅需要学生具有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选择创造一定的数学方法的能力,而且还要有合作学习的群体意识。这样一来,就留给我们教师更多的创造空间,进行创造性的数学课堂教学。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教学条件与本县同类学校比较属于中等水平。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热情很高,特别是对于生活化的、具有挑战性的数学课堂,他们尤为喜欢。几年来,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我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在独立思考之上的小组合作的意识。《标准》总体目标明确地提出:教学目标要真正实现知识、能力、态度的整合,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各方面的能力。  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特定的生活与社会文化氛围,这就导致学生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所以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知识的特点,在设计这节课时,以“介绍菜单、合理的点菜、配菜、定价位”为情节,对各个环节进行串联,力求体现数学知识的生活化,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生活的气息和挑战性,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主动探索的氛围和空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积极的态度。  四、课堂实录(一)情境引入  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快餐店的店面图。  (二)介绍菜单  师:请一位同学扮演服务员向顾客介绍本店的菜单,谁想试一试?  生1:本店有拌豆腐、土豆丝、炒芹菜……(只介绍了菜名)  生2:我觉得我能说得更好、更全面。顾客您好!本店现有凉菜拌豆腐3元、土豆丝4元、水果沙拉6元;热菜有鱼香鸡丝7元、炒芹菜4元,……(此学生不但报出了菜名,还报出了价格。)  师:通过刚才两位同学的介绍,你还发现什么?  生1:我发现本店最贵的菜是鱼香鸡丝,的是拌豆腐。  生2:我发现土豆丝与炒芹菜的价钱一样。  生3:我发现各种饮料的价格都一样。  生4:我还发现水果沙拉比烧茄子贵一些。  ……  (学生意犹未尽。)  (三)合理点菜  1、顾客1  师:本店的第一位顾客就是老师。老师点什么呢?共花多少钱?请大家都来帮我想一想,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1:我想老师应该要一个水果沙拉,因为能美容,还要鱼香鸡丝有营养,再要一个烧茄子、一瓶饮料、一碗米饭。一共花21.50元。  生2:太浪费了吧!刘老师吃得了吗?我认为刘老师应该点一个鱼香鸡丝、一碗米饭、还有一瓶矿泉水就足够了,一共花10.50元,比生1的便宜。  生3:我知道刘老师喜欢吃土豆丝,所以要一个土豆丝、一碗面条、再加上一瓶果汁,一共花8.50元。比他们的方法便宜一些,也很合算。  ……  2、顾客2  (1)师:假如你们一家人到本店吃饭,你们想吃什么?共花多少钱?请大家设计一个最合理的方案。  (2)学生设计消费方案,并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3)汇报。  生1:我家有三口人,我要点一个水果沙拉、一个鱼香鸡丝,还有一个土豆丝,外加三碗米饭、2瓶果汁、一瓶汽水,一共花27。50元。  生2:我家也有三口人,我和妈妈都喜欢吃土豆丝,所以我们要一个土豆丝花4元,爸爸爱吃豆腐,我们再要一个拌豆腐3元,再加上3碗米饭,每种饮料来一瓶,一共花17。50元。  生3:我们家是第一次来本店,所以我每一种菜都要一个,一共花……(还没有等生3说完,其他学生已经着急地站起来想打断他的发言。)  生4:我反对生3的做法,快餐店的菜这么多,你每一种都要,你们一家吃得了吗?太浪费了吧!  生5:我也有同感,假如你们是为了尝一尝本店的菜,你们可以分成几次来,每次点不同的菜,就可以了。  生3:好吧!我接受。让我再想一想。  生6:我家有4口人,所以我要点4个菜才够吃……  ……  (四)新菜定价  师:李叔叔在经营快餐店的同时,顾客都反应肉食太少了。于是,他就加了一道辣鸡块的菜。这个菜色香味美,比鱼香鸡丝的本钱要高一些,假如你是快餐店的老板,你打算卖多少钱?生1:我认为这是新菜,应该便宜一些推出,所以定价8元。  生2:我认为它的本钱比较高、味香,所以定价12元。  ……  师:根据大家的定价,假如在刚才你们一家点的菜上减去一个菜,再加上这个菜的话,你们要花多少钱?  生1:我们一家要花的钱是27。50?6=21。50(元),21。50+8=29。50(元)。  生2:17。50―4=13。50(元),13。50+12=25。50(元)。  ……  (五)合理配菜  1、师:同学们,现在本店隆重向大家推出了20元三菜一汤并赠米饭的活动,假如你是快餐店的老板,你打算怎样配菜?怎样配菜才合理呢?请大家想一想,在小组内设计出一种合理的配菜方案。  2、学生小组交流,设计方案。  3、汇报。  生1:为了吸引顾客,我们小组认为三菜可以是:鱼香鸡丝、水果沙拉,烧茄子,再加一个三鲜汤。  生2:我们反对,假如这样配菜的话,快餐店肯定要亏本了。我们小组认为三菜一汤应该是,土豆丝、鱼香鸡丝、炒芹菜,再加一个紫菜汤,正好20元,这样能保证不亏本,也能给顾客赠送米饭。  ……  (六)总结三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识归一应用题的结构特点,能正确地分析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解答规律;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归一应用题.  2.培养学生学会有条理有根据的进行思考,提高分析、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动脑分析、仔细检验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归一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教学难点 线段图的画法及检验方法.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引入.  课前,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调查各自所用的`学习用品的价钱)  1.教师:我想买些学习用品做奖品,但是不知道哪种好,价钱又合适.正好同学们做了调查,谁愿意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如:这种钢笔很好用,每支8元. 师问:我要卖6支,需要多少钱?用到了我们学过的哪一数量关系? 列式:8×6=48(元)单价×数量=总价  2.教师:刚才我看到××的铅笔很好看,他告诉我买这3支铅笔共花了4元5角,我想买这样的10支,要花多少钱呢? 此时,学生可能会答出也可能答不出.如果有答对的,请他说说是怎样算的;如果没有,教师则问:要想知道10支这样的铅笔要花多少钱,就要先求出什么?(单价) 根据哪一数量关系求单价?(总价÷数量=单价)  3.教师导入:生活中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样的问题.  二、尝试讨论,学习新知.  1.出示例3:学校买3个书架,一共用75元.照这样计算,买5个要用多少元?  (1)请学生自由出声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小组讨论:尝试用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并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  (3)教师提问:“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按照题目的意思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各组汇报,全班重点围绕“线段图的画法”、“照这样计算”的含义展开讨论:  “照这样计算”即按照3个书架是75元这样的单价去计算5个书架的价钱.每个书架就是75÷3=25(元),  (5)按照刚才的思路解题.  a.每个书架多少元? 75÷3=25(元)  b.买5个要用多少元? 25×5=125(元)  教师让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并订正:75÷3×5 教师提问:这道题怎样检验?请检验这道题.  教师指名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解题思路.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第三个条件改为“6个、9个、12个”,问题不变,仍求要用多少元?怎样列式?为什么?  2.将第三个条件改为“200元”,问题改为“可以买多少个书架?”成为例4.  出示例4:学校买了3个书架,一共用75元.照这样计算,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 让学生独立画线段图,理解题意.  重点讨论:线段图应该怎样改?这道题要先求什么?  ③学生独立解题  .a.每个书架多少元? 75÷3=25(元)  b.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 200÷25=8(个)  ④共同讨论:怎样列综合算式?为什么要给75+3加上小括号? 200÷(75÷3)  ⑤教师提问:这道题怎样检验?  ⑥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是什么?改为“400元”、“800元”、“1000元”,问题不变,应该怎样列式?  3.请同学们自己试做下面两道题.  ①一辆汽车2小时行70千米.照这样计算,7小时行多少千米?  ②一台磨面机5小时磨小麦250千克.照这样计算,磨1750千克小麦,需要几小时?  订正:  ①a.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70÷2=35(千米)  b.7小时行多少千米? 35×7=245(千米)70÷2×7  ②a.每小时磨小麦多少千克? 250÷5=50(千克)  b.磨1750千克小麦需要几小时? 1750÷50=35(时)1750÷(250÷5)  请学生分别说说各题的解题思路是什么?  教师提问:比较例3、例4和试做(3),每两道题之间的相同地方是什么?不同地方是什么?解题思路上有什么相同地方? 使学生明确:从应用题的结构上看,前两个条件相同(给出了总数量和份数),都有“照这样计算”的语句,第三个条件和问题不同.从解题思路上看,第一步都要求出单位数量(即每份数是多少、单价、速度等),教师点题,出示课题:归一应用题.  三、巩固练习,发展思维.  1.独立分析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找出先求什么,再列综合算式. ①小林看一本故事书,3天看了24页.照这样计算,7天可以看多少页? ②小林看一本故事书,3天看了24页.照这样计算,全书128页,多少天可以看完?  2.在正确的算式后面画“√”,并说出为什么.  ①小明5分钟走300米,照这样的速度,他家离学校720米,要走多少分钟? A.300÷5×720B.720÷(300÷5) C.720÷5÷300D.720÷300÷5  ②小明5分钟走300米,照这样的速度,他从家到学校要走15分钟,他家离学校有多少米? A.300×5×15B.300×(15÷5)C.300÷5×15  (3)用不同的方法解答下面的应用题.  某食堂4天用大米800千克,照这样计算,1600千克大米够吃几天?  四、课堂小结,质疑问难.  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应用题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先求出一份数是多少)解题的思路是什么?解题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同学们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  1.三年级同学在校办工厂劳动,5个同学糊了35个纸盒.照这样计算,12个同学一共可以糊多少个纸盒?  2.三年级同学在校办工厂劳动,5个同学糊了35个纸盒.照这样计算,要糊154个纸盒需要多少个同学?三年级数学教案9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需要学生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来估测从家到学校的距离。本节课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回顾、讨论、交流,在必要的时候适当予以指导、提示,而不是过多地干涉学生的活动,让学生自觉地获取知识,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  1、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通过解决“估一估,从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来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总结估测的方法,在交流中体会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并针对不同情况结合学生的经验加以估测方法上的指导,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2、及时总结,促进知识的生成。  在教学中,当学生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之后,教师作以恰当的总结,帮助学生把没有表达清楚的'地方进行完善。这样,不仅使学生受到了启迪,更提高了表达的技巧和能力,从而得到成功的体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直尺  教学过程  ⊙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你能用手势表示它们的长度吗?  2、估测一下面前的橡皮、铅笔有多长,书桌有多高,再用尺量一下,看谁估得准。  3、揭示课题:大家估测的结果与实际长度十分接近,这节课我们就来挑战一下估测更长的距离,你们有信心吗?(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先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并让学生用手势比划一下,加深学生对这些长度单位的理解。再让学生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为本节课的学习进行预热。  ⊙联系实际,学习估测方法  1、(课件出示教材27页例6)估一估,从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想一想自己上学采用的是哪种交通方式。(步行、骑自行车、坐公共汽车等)  (3)每天上学在路上要花多长时间?  2、小组合作,探究、交流估测的方法。(出示课堂活动卡)  (1)汇报估测结果。  预设生1:我走200步大约是100米,从家到学校需要走600步,大约是300米。  生2:我从家到学校需要坐3站公共汽车,每站地约500米,大约1500米远。  生3:走100米我大约要用2分钟,从家到学校我大约要走10分钟,约500米。  (2)说一说你喜欢哪种估测方法,从你家到学校的距离适合用哪种方法来估测。  3、总结估测较长距离的方法。  方法一步数估测法。先看走100米需要走多少步,再数出从家到学校一共走多少步,然后换算出结果。  方法二时间估测法。先看走100米需要多长时间,再统计从家到学校一共需要多长时间,然后换算出结果。  方法三站点估测法。公共汽车走一站地大约是500米,只要知道从家到学校需要走几站地就能估算出结果了。  师小结:同学们的估测方法真多,也都很巧妙。大家在估测的时候都知道要确定一个单位长度,然后看从家到学校有几个这样的单位长度,就能估算出结果了。  4、反馈练习。  完成教材27页下面“做一做”。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估测,并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使自己的估测更合理、更准确;然后对大家的估测方法进行总结提炼,加深学生的理解并形成技能。三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不同题型,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练习(练习三第1题)。  6×7+4= 2×8+6= 7×9+5=  5×5+3= 3×9+7= 8×6+4=  2.提问: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乘法计算顺序是什么?在竖式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练习三第2题。  43×8= 7×44= 39×5= 75×6=  3×284= 9×263= 6×724= 355×8=  学生分组计算,教师巡视指导,注意连续三次进位的题目,指名回答时要让学生说清楚千位、百位、十位各是几,是如何得到的。  2.练习三第3题。  (1)出示题目中条件,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小云有5本相册,每本96张照片;小兰有4本相册,每本126张照片。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小云有多少张照片?  小兰有多少张照片?  (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练习三第4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说说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你打算怎样解答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4.练习三第5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说说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你打算怎样解答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5.对比练习(练习三第6题)。  13×3= 2×14= 24×2=  16×3= 4×14= 24×3=  先让学生观察每组中上下两道题,说一说有什么不同?你是如何发现的?再动手计算。  三、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生,你获得哪些解决问题的经验?三年级数学教案11  教材简析:  这部分教材是这一单元内容的综合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更好地体会小数的含义,掌握一位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以及加减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并比较。  2、熟练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了解小数的产生,知道一些事物的发展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地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过程:  1、用小数表示下面各图的涂色部分:(图略)  读完题目要求,让学生说说题目要求中的关键词。(小数、涂色)  把答案写在书上,交流。  指出:完整的一个正方形,我们可以用“1”表示。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小数(题略)  同样,读完题后要求学生说出题目要求中的关键词。  学生练习,并交流。  3、三位小朋友储蓄的钱数如表,说说每人储蓄的钱是几元几角?谁最多?谁最少?  你还能发现什么信息吗?  4、在□里填上合适的小数  注意:1后面是一点几,2后面是二点几,数的时候要数完整,前后要兼顾。  在填出的数中,哪个最接近0。5,哪个最接近2?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如果没有“在填出的数中”这一要求,你会怎么考虑呢?  5、加减对比练习:  0.5+0.32.6-0.87.8+1.16.2-3.9  0.5-0.32.6+0.87.8-1.16.2+3.9  提醒学生看清楚加减符号,再计算。  6、绳子长10。5米,绑树苗用去3。2米,修篱笆用去4。6米  两次一共用去多少米?还剩多少米?  7、爸爸和小明做衣服用布的米数如表(表略)  (1)爸爸做一套衣服用布多少米?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注意指出:一般我们会提一些求和、求差的问题,在提的时候,要联系生活实际去考虑该问题是否有实际的意义。比如说这道题,如果把爸爸做上衣用布和小明做裤子用布合起来,显然是不合适的,那就不要问这类问题。  更明显的例子:两个学生跳高,我们只能比他们谁比谁跳得高多少,而不能算他们合起来一共跳得有多高,显然后面这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意义的。  所以提问题也不能随便提,还要考虑到现实的情况。  8、你能根据每一组数排列的规律,接着往下写吗?  先请学生说说每一组的'规律是什么?自己是怎么发现的。再说说按照这个规律接着往下写,应该写什么。  9、0。□gt;0。□□。4lt;3。□  先请学生说说自己在填写之前的思路。比如说前一题,整数部分都是0,那就只要看小数部分,答案有很多。  而后一题,先考虑整数部分,□比3小,可以填0、1、2甚至是3,如果填了前几种,那小数部分怎么填可以;但如果是填了3,那整数部分就变成了一样大了,要比小数部分4比几小。。。。。。  比小数,先要比整数部分,然后再考虑小数部分。  教学“你知道吗?”:  重点理解“小数就是十进分数”,即我们前面上课讲的“0。()=”  了解用低一格摆算筹的方法来表示小数;了解小数的演变过程。  知道在400年前,小数就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样子。  问:学习了这一段,你有什么想法?  (可能再过若干年,小数又会变成新的模样,  这些变化是使得小数看上去更加简便易懂。。。。。。)  课后小记:  书上的第107页的思考题,难度过大了,很多学生看见题目后都不知道怎么下手,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很刻意的讲解我觉得也没有多大的意思。我觉得思考思考题应该至少要有小部分的学生能自行解决,更多的是有点模糊的感觉,这时老师的讲解可以让他们茅塞顿开,才是有效的,而这道题我觉得对学生而言太难,反而学生会没有兴趣。三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下面那些话是表示重量的?  2.实践体验。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秤。  问:你见过下面哪几种秤  2.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你知道哪个是重量单位吗?  观察图像,看看他们在说什么?  3.总结:生活中,我们常用千克和克表示物体有多重!  ⑴称一称。  ⑵掂一掂。  ⑶估一估。  ⑷找一找。  ⑸猜一猜。  ⑹拎一拎。  ⑺说一说。  4.单位换算。  ⑴让学生通过称一称、算一算等活动,理解1千克=1000克。如可以通过称2袋500克的盐,也可以称5袋200克的米等活动。  ⑵用“kg”表示“千克”,用“g”表示克,并让学生说说再哪儿看见过这种符号。  三、拓展应用  1.说一说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说出下面的物品各重多少克?  2.2kg=()g4000g=()kg  7kg=()g8000g=()kg  3.算一算  4.想一想: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  四、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中有何收获?三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三年级第一学期第56-58页  【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分类(2)》是小学数学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五单元《几何小实践》中的图形概念教学内容,本内容的教学分为2个课时,教材第一课时呈现了小亚动手拼搭三角形框架的情境,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颜色的小棒来拼搭三角形框架,也就是不同长度的边来拼搭三角形,并通过观察、比较按边的长短的特征对三角形进行分类从而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并体会它们之间的包含关系。教材第二课时是通过“折一折”与“画一画”等具体操作活动来发现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并利用对称性了解等腰三角形两底脚相等,等边三角形三个角相等。本节课为第一课时教学。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已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还知道了三角形按角可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在日常生活中也对三角形有了一些接触和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拼搭三角形框架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在操作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观察、比较按边的长短的特征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并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发现它们之间的包含关系。  3、在动手操作中初步探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特征的过程中发展空间想象能力,渗透分类思想和数学思考的逻辑性。  【教学重点】  能按边的长短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认识各类三角形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教学准备】  彩色小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入课题  复习三角形知识  谈话引入: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礼物---出示帆船。这艘帆船是由多个不同形状的三角形组成的。  回忆:关于三角形你还知道哪些知识?  2、反馈: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有三个角,三个顶点。  三角形按角分类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三角形的知识。(板书:三角形)  【策略说明:通过复习回顾已有的有关三角形知识并揭示课题。对于能够很好反馈出二年级所学三角形相关知识的学生,老师应该予以肯定。】  二、实践操作,探求新知  1、拼搭三角形框架  (1)观察学具盒:不同颜色的'小棒长度不同,相同颜色的小棒长度相同  操作要求:选好学具先在桌面围三角形,能围成三角形的再进行拼搭。  小组合作:用所提供的学具拼搭三角形框架,比一比哪组拼搭的不重复的三角形最多。  合作要求:轻声讨论怎样搭不重复,再独立拼搭。  (3)交流展示:以小组为单位把拼搭的三角形框架展示在黑板上。  【策略说明:学生已经对三角形有了初步的认识,二年级已学过三角形按角的大小分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学生用小棒拼搭三角形框架的过程中,为了搭出更多不同的三角形框架,会思考寻找一定的方法,从而提高了有序思维的能力,同时为三角形按边的特点进行分类奠定基础。并且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能合理分工,体现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分类比较,探究特征  (1)分类比较  同学们真聪明,利用小组合作出了这么多不同的三角形框架。谁搭的和他们不同呢?  看来查找不方便,有什么好办法能让寻找起来了更方便?(让学生思考方法,体现分类的需求)  小组讨论:还有没有新的方法将这些三角形分类?  预设:三角形可以按角来分,分成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三角形可以按颜色来分,分成三根小棒颜色都相同的三角形、两根小棒颜色相同的三角形、三根小棒颜色都不相同的三角形。  小结:三角形按颜色分,其实也就是按边的长短来分。  汇报交流  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黑板将自己拼搭的三角形按边分类,边分边介绍方法。(其他小组一起分类)  特例分析  思考:为什么用两根蓝色的小棒和一根红色的小棒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  因为两根蓝色的小棒的长度和与一根红色小棒的长度相等,所以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策略说明:在寻找能拼搭的所有不重复三角形的活动中,渗透数学思考的逻辑性,不重复、不遗漏的有序思考思想。在查找分类的过程中组织学生研究有特例“用两根蓝色的小棒和一根红色的小棒能否拼搭三角形框架”,来完善学生的认知。】  探究各类三角形的特征  (1)认识三角形名称  归纳:这一类是三条边都不等的三角形。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板书)  (2)小结并补充课题: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把三角形按边的长短来分类。  (3)巩固复习:请同学们轮流将自己搭的三角形框架放回学具篮,边放边说它是个什么类型的三角形。  (4)同桌互评:在整理学具的过程中,同桌已经知道按边来分这些三角形的名字的小朋友举手。  【策略说明:通过整理学具巩固新知,学生之间的互评也是对新知掌握情况的及时评价。】  归纳总结,完善分类  (1)介绍等腰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人们形象地将等腰三角形两条长度相等的边叫做等腰三角形的腰,另一条边叫做底。两条腰所夹的角叫顶角,一条腰和底所夹的角叫底角。  观察:每个等腰三角形都有2条腰,1条底。有1个顶角和2个底角。  找一找:等腰三角形框架中的腰  (2)提问:你能在等边三角形里面找到腰吗?(等边三角形中有三组相等的边)  反馈: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3)完善分类  小结:由此看来,三角形按边的长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三条边都不等的三角形,一类是等腰三角形,而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三、练习巩固,内化知识  判断下面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用手势表示。  1、等腰三角形  2、等边三角形  3、三边不相等的三角形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在书本p56-58,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边看边想,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还想知道什么?  【策略说明:通过翻书阅读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自主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同时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激发学生不断思考求知的学习欲望。】  五、作业布置:练习册P73三年级数学教案14  单元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几何直观图,使学生了解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不超过两位的小数,并能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经历比较的过程,学会比较一位小数的大小,能解决简单小数的比较问题。  3.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  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认识小数对学生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小数的认识,小数的`大小比较,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小数加减的实际应用。这些内容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见过小数甚至用过小数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旨在将日常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初步认识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地运用小数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加、减法的计算。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的数,会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初步认识了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并且学习了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这里是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材中出现的小数的小数部分都只有一位或两位,小数的计算也只涉及一位小数的加减,这两部分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是小数的初步认识为小数加、减法的学习做准备,而在小数加、减法的学习中,学生对小数的认识更加深刻,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课标分析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小数,发展数感。  2.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能读、写小数,会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会进行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  4.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5.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三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  例1:横向条形统计图  简单的数据分析  例2: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例1: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求平均数  例2: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13――14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两种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会看这两种统计图,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学重点:  会看两种统计图  教学难点:  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1课时第38页例1  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横向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会看这种统计图,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图意)  如果超市的王经理,现在很想知道超市上周四种品牌矿泉水的销售情况,还想知道下周该进些什么品牌的矿泉水。你有什么好办法?(统计)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出示空白的纵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  说说这个统计图与以前见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2、它的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3、根据统计表,你能完成下面这份统计图吗?  3、学生讨论并说明如何完成统计图。  4、提问:如果用横轴代表销售量,用纵轴代表不同的品牌,该怎样设计这样的统计图?  5、小组合作学习  6、小组汇报  7、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完成。  你能跟同学说说完成这样的条形统计图时要注意什么?  8、讨论:如果下周要进货,哪种品牌的矿泉水应该多进些?哪种品牌的矿泉水应该多进些?你能说说理由吗?  三、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在前几个学期,我们已经学会了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统计、、、、、、让学生理解、体验统计的1、展示数据2、科学预测、决策作用。  四、巩固练  课本40页第一、第四题  五、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第2课时例2  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会看这种统计图,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我们学校的校医非常关心我们同学的身体健康,经常要了解我们同学的体重,身高等,(出示班级座位图)  如果老师想要了解三(5)班第一组6位同学的身高的情况,你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一眼就看明白?  2、提问:你打算怎样完成这份统计图?  3、出示几个空白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根据统计表尝试完成条形统计图。  4、如果用条形统计图表示这个小组学生的身高,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比较合适?  5、出示教材上的.统计图,让学生观察,讨论。  你能说说破这个统计图跟我们以前学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吗?  用折线表示的起始格代表多少个单位?  其他格代表多少个单位?  这样画有什么好处?  6、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汇报。  在统计图的纵轴上,起始格和其他格表示的单位量是不同的(第一个图中起始格表示137厘米,其他每格表示1厘米。)  7、让学生按照例子把其他两个同学的条形补充完整。  8、学生讨论:什么情形下应该使用这样的统计图?这种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  9、观察体重统计图,看看这个图中的起始格表示多少个单位?其他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  9、这个统计图跟我们刚才学习的学生身高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10、独立完成书上的统计图  小组进行学习小结。  这种统计图一般在以下情形中加以使用:各样本的统计数据的绝对值都比较大(如本例中学生的身高都在138厘米以上,体重都在32千克以上),但不同样本统计数据之间的差异值又相对比较小(如本例中身高和体重的最小差异分别是1厘米和1千克)。当出现这种情形时,会出现一种矛盾:如果每格代表的单位量较小(如第一个统计图中每格表示1厘米或2厘米),统计图中的条形就会很长,如果每格代表的单位量较大(如第二个统计图中每格表示10千克),又很难在统计图中看出不同样本之间的差异。所以,为了比较直观地反映这种差异性,采取用起始格表示较大单位量,而其他格表示较小单位量的方式,就避免了上述矛盾。在这种统计图中的纵轴上,起始格是用折线表示的,以和其他的格有所区别。  10、通过完成这一份统计图。你得到了哪些信息?进一步体会统计的作用。  11、你想对这些同学说些什么?  出示“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引导学生把学生的身高、体重与正常值进行对比,找出哪些学生的身高在正常值以下,哪些学生的体重超出了正常值,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实践作业)让学生从报纸、书籍上找到更多形式的统计图表,并找出相应的信息,可以培养学生从各种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巩固练习:40页2、41页3、5【三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三年级的数学教案09-20三年级数学教案11-06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01-10三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案02-27数学教案三年级上册03-16三年级下数学教案01-14三年级趣味数学教案12-27三年级数学教案02-04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6-24关于三年级数学教案09-2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个等腰三角形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