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高中生离开宿舍后失踪一个月物理的问题?

在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人们逐步积累并形成了一些处理问题的方法。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处理问题的方法:

思维转化法即将“多个物体的运动”转化为 “一个物体的运动”,试看下例:

某同学观察从屋檐边滴下的水滴,发现滴水是等时的,且第5滴正欲滴下时,第1滴刚好到达地面;第2滴和第3滴水刚好位于窗户的下沿和上沿,他测得窗户上、下沿的高度差为1m,由此求屋檐离地面的高度。

解析:可将5滴水滴的位置转化为一滴水做自由落体运动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置。自上而下相邻点之间的距离比为1∶3∶5∶7,因点“3”“2”间距为1m,可知屋檐离地面高度为×(1+3+5+7)m=3.2m。

在运动学问题的解题过程中,若按正常解法求解有困难时,往往可以通过变换思维方式,使解答过程简单明了。在直线运动问题中常见的思维转化方法除上例外,还有将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通过逆向思维转化为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将平均速度转化为中间时刻的速度等。

等效法就是在保证某一方面效果相同的前提下,用理想的、熟悉的、简单的物理对象或物理过程替代实际的、陌生的、复杂的物理对象或物理过程的思想方法。合力与分力、电阻的串联与并联、交流电的有效值等都是等效法在物理学中的实际应用。

在应用等效法解题时,应明确两个事物的等效只是特定的、某一方面的等效。因此在具体的问题中必须明确哪一方面等效,这样才能把握等效的条件和范围。

如图所示,先让待测电阻与一电流表串联后接到电动势恒定的电源上,读出电流表示数I;然后将电阻箱与电流表串联后接到同一电源上,调节电阻箱的阻值,使电流表的示数仍为I,则电阻箱的读数即等效于待测电阻的阻值。

微元法是指把研究对象或过程分隔成小块的(微元)来加以研究。这种方法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新教材)中体现最为突出。

例:一个人推磨,其推磨杆的力的大小始终为F,与磨杆始终垂直,作用点到轴心的距离为r,磨盘绕轴缓慢转动。则在转动一周的过程中推力F做的功为( )。

解析:磨盘转动一周,力的作用点的位移为0,但不能直接套用W=Flcos α求解,因为在转动过程中推力F为变力,我们可以用微元的方法来分析这一过程。由于F的方向在每时刻都保持与作用点的速度方向一致,因此可把圆周划分成很多小段来研究,如图所示,当各小段的弧长Δsi足够小(Δsi0)时,F的方向与该小段的位移方向一致,所以有:WF=F?Δs1+F?Δs2+F?Δs3+…+F?Δsi=F?2πr=2πrF(这等效于把曲线拉直)。

这是一种能形象地表述物理规律,直观地描述物理过程,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从图像的“点”“线”“面”所含物理意义入手,并结合有特点的实例阐述怎样解决物理问题。

例:如图所示为两电源的U-I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源①的电动势和内阻均比电源②大

B、当外接相同的电阻时,两电源的输出功率可能相等

C、当外接同样的电阻时,两电源的效率可能相等

D、不论外接多大的相同电阻,电源①的输出功率总比电源②的输出功率大

解析:电源的伏安特性曲线是一条斜率为负值的直线,反映的是电源的特征:纵轴上的截距表示电动势,斜率的绝对值表示内阻,因此A对;作外接电阻R的U-I曲线分别交电源①②的伏安特性曲线于S1、S2两点,又因为上述两个曲线在同一坐标系中的交点表示电源的工作状态。电源的工作点横、纵坐标的乘积IU为电源的输出功率,由图可知,无论外接多大电阻,两工作点S1、S2横、纵坐标的乘积都不可能相等,且电源①的输出功率总比电源②的输出功率大,故B错,D对。电源的效率 ,因为电源内阻不同则电源效率不同,C错。

物理图像可以直观形象地揭示物理规律及物理量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应用图像分析求解某些物理问题可达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目的。在物理高考的能力要求中就有一项“应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必要时应用图像法求解物理问题。

除了上述几种方法外,临界分析法、反证法等也是物理教学中常用的处理问题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逐步教给学生,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处理物理问题,做到举一反三。

}


· TA获得超过3.6万个赞

比较重点的有力学,电磁学。包括纯力学、动量、能量、电磁学。
1.纯力学的受力分析---在高一就会有。
2.动量定理,能量守恒定律及动量、能量和力学相结合的问题---应该是在高二学到
3.就是电磁学:包括电学,磁学和电磁感应---应该是在高三会学到的
在高考中占分比较大的是力学和电磁学,也就是上面提到的重点和难点
高考还比较注重创新题的考察,所以必须真正理解上面每一块知识的含义。

怎么学的话,只要上课认真听,尽量多做题基本没什么问题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高中物理思考题及答案 篇一: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物理必修1课后习题答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第1节: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 1、“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水相对地面(岸)的运动,“地球的公转”是说地球相对太阳的运动,“钟表时、分、秒针都在运动”是说时、分、秒针相对钟表表面的运动,“太阳东升西落”是太阳相对地面的运动。 2、诗中描写船的运动,前两句诗写景,诗人在船上,卧看云动是以船为参考系。云与我俱东是说以两岸为参考系,云与船均向东运动,可认为云相对船不动。 3、xA=-0.44 m,xB=0.36 m 第2节:时间和位移 1.A.8点42分指时刻,8分钟指一段时间。 B.“早”指时刻,“等了很久”指一段时间。 C.“前3秒钟”、“最后3秒钟”、“第3秒钟”指一段时间,“3秒末”指时刻。 2.公里指的是路程,汽车的行驶路线一般不是直线。 3.(1)路程是100 m,位移大小是100 m。 (2)路程是800 m,对起跑点和终点相同的运动员,位移大小为0;其他运动员起跑点各不相同而终点相同,他们的位移大小、方向也不同。 4.解答 第3节: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1.(1)1光年=365×24××108 m=9.5×1015 m。 第4节: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1.电磁打点记时器引起的误差较大。因为电磁打点记时器打点瞬时要阻碍纸带的运动。 2.(1)纸带左端与重物相连。(2)A点和右方邻近一点的距离Δx=7.0×10-3 m,时间Δt=0.02 s,Δt很小,可以认为A点速度v==0.35 m/s ?t 3.解(1)甲物体有一定的初速度,乙物体初速度为0。 (2)甲物体速度大小不变,乙物体先匀加速、匀速、最后匀减速运动。 (3)甲、乙物体运动方向都不改变。 4.纸带速度越大,相邻两点的距离也越大。纸带速度与相邻两点时间无关。 第5节: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1.100 km/h=27.8 m/s 2.A.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 B.列车启动慢慢到达最大速度50 m/s,速度变化量较大,但加速时间较长,如经过2 min,则加速度为0.42 m/s2,比汽车启动时的加速度小。 C、汽车向西行驶,汽车减速时加速度方向向东。 D.汽车启动加速到达最大速度的过程中,后一阶段加速度比前一阶段小,但速度却比前一阶段大。 3.A的斜率最大,加速度最大。 aA=0.63 m/s2,aB=0.083 m/s2,aC=-0.25 m/s2 aA、aB与速度方向相同,aC与速度方向相反。 4.解答滑块通过第一个光电门的速度v1?cm/s?10cm/s 滑块通过第二个光电门的速度v2?cm/s?27cm/s 2滑块加速度a??cm/s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描述 第1节: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1.(1)15,16,18,19,21,23,24; (2)如图所示; (3)可认为是一条直线。 2.A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15 m/s;B做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1.9 m/s2的匀加速直线运动;C做初速度为4 m/s,加速度为0.67 m/s2的匀减速直线运动,6 s时速度为0。 3.(1)图2-9,(2)剪下的纸条长度表示0.1 s时间内位移大小,可近似认为速度 v?、.vΔx,纸条长度可认为表示速度。 图2-9 4.略。 第2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1.初速度v0=36 km/h=10 (3)4 s末加速度为零,最小,7 s末加速度为1m/s2、最大。 (4)1 s加速度为正值,7 s末加速度为负值,加速度方向相反。 说明速度、加速度都是矢量,比较矢量的大小是按矢量的绝对值判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5岁高中生离开宿舍后失踪一个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