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酸亚铁与亚铁和双氧水离子方程式反应方程式

高中化学分为必修和选修,高一化学有许多需要记忆的知识,例如化学方程式、化学实验、化学元素等等。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化学高中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

化学高中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整理

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分离的物质,应注意的事项,应用举例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如石油的蒸馏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

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

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离子,所加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小编推荐: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结构框架图

五、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把含有6.02,×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3.阿伏加德罗常数:把6.02,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n,=N/NA

5.摩尔质量(M)(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2)单位:g/mol,或,g..mol-1(3),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6.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n,=,m/M,)

1.气体摩尔体积(Vm)(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2)单位:L/mol

2.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气体摩尔体积n=V/Vm

七、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浓度。(2)单位:mol/L(3)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CB,=,nB/V

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1)基本原理:根据欲配制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用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方法,求出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在容器内将溶质用溶剂稀释为规定的体积,就得欲配制得溶液.

a.检验是否漏水.b.配制溶液,1计算.2称量.3溶解.4转移.5洗涤.6定容.7摇匀8贮存溶液,注意事项:A,选用与欲配制溶液体积相同的容量瓶,B,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C,不能在容量瓶内直接溶解,D,溶解完的溶液等冷却至室温时再转移,E,定容时,当液面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滴管,以平视法观察加水至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相切为止.

3.溶液稀释:C(浓溶液)?V(浓溶液),=C(稀溶液)?V(稀溶液)

高中必修一化学方程式总结

42、氮气与氧气在放电下反应:N2 + O2 放电 2NO

45、二氧化硫与氧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2SO2 + O2 催化剂 2SO3

7、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 O2 点燃 CO2

8、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 + O2 点燃 2CO

17、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2H2O 通电 2H2↑+ O2 ↑

物质与氧气的反应方程式

(1)单质与氧气的反应:

(2)化合物与氧气的反应:

几个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相互关系

课本是知识的依据,我们对新学的知识必须认真细致、逐字逐句阅读其概念,掌握其实质和含义,只有把课本读懂了,才能深刻理解,应用时才能挥洒自如。如:“烃”的定义及其分类中说:“烃”是仅有碳和氢两种元素组成的一类物质总称。包含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等。其中石油和煤的产品绝大多数是各种烃的混合物。由此可知清洁燃料压缩天然气(CNG)和液化石油气(LPG)都是烃类,它们的主要成份都是碳氢化合物。

有些同学害怕化学,原因之一就是化学“繁,难,乱”。这时可以用归纳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1、我们可以从知识点出发用知识结构为主线,把所学化学知识归纳起来。如研究卤素知识点结构可知其教学顺序:结构→性质→用途→制法→存在→保存等。可得⑴结构的规律性:最外层电子数,核外电子层数,原子半径等。⑵性质的规律性:由最外层电子数为7,可推知单质的氧化性较强,得电子后形成离子还原性较弱,而其它含有卤素(正价)的化合物大多数都有较强的氧化性等等。

2、依据物质的特点,把所学过的一类物质归纳起来,如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可以归纳出学过的原子晶体有金刚石,单晶硅,碳化硅等。

3、根据典型的习题可归纳出常用解题方法,如高一化学的物质守恒计算、混合物计算等等。

化学高中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整理相关文章:

}

硫酸亚铁氧气和水方程式怎么配平求步骤

硫酸亚铁氧气和水方程式怎么配平 求步骤

亚铁离子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为三价铁离子。如果溶液中没有加酸,那么,分析过程如下:1、1molO2得电子4mol,1molFe2+失电子1mol,氧化剂得电子一定等于还原剂失电子。故1molO2能够氧化Fe2+4mol。2、氧化产物之一为Fe2(SO4)3,根据硫酸根守恒,FeSO4的化学计量数一定是3的整倍数。两者结合考虑,FeSO4的化学计量数先取12,相应的O2的化学计量数取其1/4倍为3,故得12FeSO4+3O2+6H2O=4Fe2(SO4)3+4Fe(OH)3其它物质配平方法为:先用硫酸根守恒酸Fe2(SO4)3为4,再用铁守恒配Fe(OH)3为4,再用氢元素守恒配H2O为6,最后用O元素守恒检验正确。小技巧:硫酸根是个整体,它里面的O不看作O,可以使配平和检验速度大幅度加快。

如何配出硫化亚铁和氧气和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呈现出你的思路。

就是亚铁被氧化成三价铁4fe2++o2+4h+=4fe3++2h2o这个是离子方程式,本质就是氧气氧化亚铁,在酸性条件下,生成水

展开全部 就是亚铁被氧化成三价铁4fe2++o2+4h+=4fe3++2h2o这个是离子方程式,本质就是氧气氧化亚铁,在酸性条件下,生成水

硫化亚铁和氧气反应怎么用双线桥

双线桥亚铁离子失电子生成三价铁 箭头就由亚铁指向三价铁 氧气得电子生成负二价氧 箭头就由氧气指向负二价氧

不是.硫酸亚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反应生成碱式硫酸铁(化学式:Fe(OH)SO4),呈深褐色.因此,晶体硫酸亚铁上常有褐色斑点硫酸亚铁溶液的保存:加入少量硫酸,必要时可加入铁钉

实验室常用硫化亚铁(FeS)固体与稀硫酸(H2S04)在常温下反应制

(1)硫化亚铁(FeS)固体与稀硫酸(H2S04)在常温下反应制硫化氢气体和硫酸亚铁(FeS04),配平即可,故答案为:FeS+H2S04=H2S↑+FeS04;(2)硫化亚铁(FeS)固体与稀硫酸(H2S04)在常温下反应制硫化氢气体和硫酸亚铁(FeS04),因此不需要加热;硫化氢气体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它的密度比空气大,可溶于水,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答案为:B;D;(3)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水和氧气,要注意配平;B装置中锥形瓶可用广口瓶或烧瓶代替;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实验室是用锌粒和稀硫酸在常温下反应制氢气的;故答案为:2H2O2MnO2 .2H2O+O2↑;B;广口瓶;C;D;二氧化碳;氢气;

硫化氢(H2S)的实验室制法是:用块状的硫化亚铁跟稀硫酸溶液混

(l)硫化氢气具有臭鸡蛋气味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硫化氢的物理性质.故填:物理.(2)制取硫化氢气体的发生装置不需要加热,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装置需要加热.故填:不能.(3)硫化氢能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硫化氢的密度比空气大,可以用向上排气法收集.故填:向上排气.(4)硫化氢气体燃烧时的化学方程式为:2H2S+3O2点燃.2H2O+2SO2.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硫化氢(H2S)的实验室制法是:用块状的硫化亚铁跟稀硫酸溶液混合,..”主要考查你对 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气体的思路,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文字表达式,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和应用 等考点的理解。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亚铁与双氧水反应方程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