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为什么海温低于26度就无法生成台风低温″这个问题,请说下人类为什么无法进入到冬眠状态?

最近,我们关注的目光继续在海上

要登陆我国?多个“胚胎”发展?

又是经典的台风十问环节到了

关于台风,你关心的问题都在这里了↓↓

1、南海热带低压要发展成台风?

未来24小时南海热带低压有可能发展为台风,如果发展为台风,可能是台风“卢碧”,名字来源于菲律宾,意义是“残酷”。

2、“准台风”要登陆?

南海热带低压逐渐向闽粤沿海靠近,并将于5日傍晚到夜间在广东东部到福建南部一带沿海登陆(热带风暴级或强热带风暴级,8-10级,20-25米/秒);也有可能穿过台湾海峡,逐渐向东北方向移动。

3、“准台风”风雨制造能力有多强?

由于这个“准台风”沿着华南沿海前进甚至登陆,所有未来三天华南中南部、江南东部及台湾中西部等地将有强降雨,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

4、“准台风”能带去降温吗?

这个热带低压影响范围有限,即便发展成为台风,强度也不会太强,只能给广东沿海、福建、台湾等地带去雨水清凉。广西、湖南、重庆等地是影响不到的,还得继续接受高温的煎熬了。

5、“准台风”的路径为何如此奇葩?

一般的台风都是从东往西走,这个台风却是从西往东北走,而且还是沿着海岸线跑,实在奇葩。台风的移动路径常常受到副热带高压、大陆高压、冷空气、附近热带气旋等天气系统影响,假如仅仅是“副高爸爸”照看,那么台风的方向就会相对较清晰;但目前这个热带低压生成位置靠近陆地,再加上热带辐合带偏北,副热带高压位置也偏北,引导力不足,今明两天主要靠西南季风引导,所以围着华南沿海走一圈啦。

6、历史上有与它相似路径的台风吗?

有,2012年的台风“泰利”。

7、除了南海热带低压还有其他台风“胚胎”?

是的,一张图带你看看今天海上的“热闹”情况,扎堆了!

8、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个台风“胚胎”?

主要是由于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没有了它的压制,在海温、风切条件都不错的情况下,热带扰动才“遍地开花”。但由于能量分散,水汽供应也被分散,发展起来不会太强。

9、这些“胚胎”能否发展成为台风?

目前来看,这些系统除了96W,都有可能发展成为台风,但还得看发展情况。

10、历史上最多有几个台风共存?

目前这些热带系统强度还不是台风,算不上是“多台共舞”,天柱儿查找资料后发现,历史上竟然出现过“五台共存”,那是1960年8月,当年的14-18号台风同时存在,西北太平洋上被画得“花里胡哨”的。

现在台风路径还有不确定性,大家要继续留意临近预报,华南沿海等地也要注意提前防范强降雨。

}

    作为今年的全球“风王”,秋台风“山竹”已于9月16日在我国广东登陆,其间一路奔袭带来狂风骤雨,道路被淹、街道积水等景象被频频刷屏。当下已经进入9月中旬,我国大部分地区天气转凉、秋意渐浓,为何海上台风仍在肆虐,秋台风又为何如此“凶猛”?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气象专家。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玲说,秋季仍然是我国的台风季,常年9月平均生成近5个台风,并有约1.8个台风登陆我国。在不少人眼中,七八月是台风生成“旺季”,但实际上九月以后生成的“秋台风”,其强度往往更强、危害更大。

    根据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生成台风的历史资料,数量上,每年七八月生成的台风数,的确比9月以后生成的秋台风要多一些,但强度上,秋季更易出现超强台风。1949年至2017年,秋台风共生成787个,其中超强台风有222个,占比28.2%;而夏季台风中超强台风的比例则为16.5%。

    张玲说,与夏天生成的台风相比,秋台风有三大特点:路径偏南、势力强大、造成损失更严重。

    进入秋季,随着副热带高压东退南移,台风路径也会逐渐偏南。对浙江、江苏、山东、辽宁等地理位置相对靠北的省份来说,秋台风通常较难直接影响到;但华南地区情况正相反,1949年来登陆广东、海南、福建以及香港的最强台风都出现在9月。

    这一次,秋台风“山竹”目前所影响的也主要是广东、海南、福建等地。而从势力强度上看,台风“山竹”的强度远超今年重创日本的第21号台风“飞燕”,既是今年迄今为止的全球“风王”,也成了今年登陆我国的首个超强台风。

    从结果来看,秋台风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性更强。“秋分”到“小雪”节气是我国南方晚稻抽穗扬花的成熟期,台风来袭,很可能造成严重的减产或者绝收。来自中国气象局的数据显示,2005年的强台风“达维”在9月26日凌晨登陆海南万宁沿海,由于当时正值水稻收割香蕉成熟的季节,致使海南农业受到重创。

    那么,秋季为何容易出现超强台风或强台风?这与海温偏暖有关。张玲说,当夏季向秋季过渡时,太阳从北向南移动造成海温偏暖,如此有利于海洋积攒更多热量,提供给台风的能量也就更大。

    此次的台风“山竹”之所以这么强,即是因为它经过的海域海温基本在30℃以上,高海温为它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能量。

    此外,秋台风还会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强强联手”,一冷一暖、气压一高一低,相遇后受影响区域的风力强劲,激发出的降水也更强。历史上就有过这样的例子:2013年10月7日,在福建福鼎登陆的台风“菲特”与冷空气相遇后,导致浙江余姚遭遇特大暴雨;2016年9月15日,台风“莫兰蒂”登陆厦门后,位于其台风倒槽处的江浙地区发生特大暴雨,并引发浙江遂昌滑坡泥石流灾害。

    对从事气象工作的人而言,秋台风之所以被称为“秋老虎”,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相比于夏季台风,秋台风的路径、登陆地点、登陆时间的预报难度更大。

    以台风“山竹”为例,“山竹”起初的登陆点位于湛江西部沿海一带,9月15日在经过菲律宾北部时,路径向东北偏移,预计登陆点改为茂名附近,9月16日10时,预报登陆点继续移到台山、阳江一带。

    张玲说,登陆点一直东移的一个原因是,“副热带高压位置的不确定性,对‘山竹’的路径产生不确定影响”。此外,菲律宾北部吕宋岛中部的高山地形对“山竹”的结构产生影响,“山竹”进入南海之后,出现中心重组或结构调整的阶段,也对其后期移入粤西的路径产生影响。而台风东侧南北向的高压脊,会给台风提供一个偏北移动的驱动力,也是影响台风登陆地点变化的因素。

    登陆时间也相对“多变”:“昨天预报说台风今天下午到夜间登陆,今天早上的预报怎么变成了要在傍晚前后登陆呢?”

    当然,气象预报技术发展至今,任何国家和机构的预报准确率都尚不能达到100%。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庆存解释,其一,自然界充满了偶然性、极端性,大气是流体,有无限多个“自由度”,想要准确摸清流体走向的细节,其难度可想而知;其二,人类现有的观测系统不够细致和准确,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不少自然现象和尺度较小的天气系统仍存在“漏网”的可能。

    滚动预报,成了一种选择。中央气象台高级工程师杨舒楠说,人们可以将原本笼统的“预报时段”分成若干个“预报节点”,在这些时间节点上,用最新观测资料和数值模式结论制作出预报产品,再由预报员进行订正,最终给出“在此刻更新的天气预报”。因此建议公众应养成关注滚动预报的习惯。

    张玲说,台风登陆后广东、广西等地大风仍将持续,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将先后出现强降雨,这些地区就需要继续关注最新预报预警信息。她还提到,就目前天气形势来看,副热带高压在一段时间内仍然比较稳定,其南侧台风活跃,“山竹”影响过后,也不排除有新台风生成的可能。

    在前不久举行的中国气象局9月例行发布会上,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陈峪就表示,今年秋季,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还将有12到13个台风生成,较常年同期偏多,其中2到3个台风或将在我国登陆。

}

热带气旋生成过程还不是很清楚,这是气象科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在全球各主要国家的众多科学家近100年的观察、观测及数值模拟实验等研究中,热带气旋的生命史分为:生成期、发展期、成熟期及消亡四个阶段;而热带气旋的生成分为两个阶段,即气旋胚胎生成阶段及发展阶段。

热带气旋的能量来源是水汽,较大块水汽在较大温差条件下发生冷凝,将引发冷凝区域的低压,以及由潜热的升温作用,促成区域上部的上升气流加强。

区域低压和上升气流的协同作用,会引发比冷凝区域大一倍或数倍区域内的扰动。

这种扰动具有一定的涡旋特征,但受到普遍存在的侧向风的袭扰,加之垂直温度梯度很小,平均为0.6-0.65℃/hm,绝大多数扰动不能发展成热带气旋。

也就是说,仅靠水汽运动+冷凝扰动生成热带气旋的比率是非常低的。研究认为,中层涡旋与热带气旋的生成和增强之间的关联度是很大的。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估计一个热带气旋每天释放5×10至2×10焦耳的能量,比所有人类的发电机加起来高200倍,或等于每20分钟引爆一颗1000万吨的核弹。

结构上来说,热带气旋是一个由云、风和雷暴组成的巨型的旋转系统,它的基本能量来源是在高空水汽冷凝时汽化热的释放。所以,热带气旋可以被视为由地球的自转和引力支持的一个巨型的热力发动机。

另一方面,热带气旋也可被看成一种特别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不断在广阔的暖湿气流来源上发展。因为当水冷凝时有一小部分释放出来的能量被转化为动能,水的冷凝是热带气旋附近高风速的原因。

高风速和其导致的低气压令蒸发增加,继而使更多的水汽冷凝。大部分释放出的能量驱动上升气流,使风暴云层的高度上升,进一步加快冷凝。

热带气旋因此能够取得足够的能量自给自足,这是一个正回授的循环,使得只要暖湿气流和较高的水温可以维持,越来越多的能量便会被热带气旋吸收。

其他因素例如空气持续地不均衡分布也会给予热带气旋能量。地球的自转使热带气旋旋转并影响其路径,这就是科里奥利力的作用。

综合以上叙述,使热带气旋形成的因素包括一个预先存在的天气扰动、高水温、湿润的空气和在高空中相对较低的风速。如果适合的环境持续,使热带气旋正反馈的机制借着大量的能量吸收被启动,热带气旋就可能形成

深层对流作为一种驱动力是热带气旋与其他气旋系统的主要分别,因为深层对流在热带气候地区中最强,所以热带气旋大多在热带地区生成。

相对地,中纬度气旋的主要能量来源是大气中的已存在的水平温度梯度。如果热带气旋要维持强度,就必须留在温暖的海面上,使正反馈机制得以持续。因此,当热带气旋移入内陆,强度便会迅速减弱。

当热带气旋经过一片海洋,该处海域的表面温度会下降,从而影响热带气旋后来的发展。温度的下降主要是因为热带气旋带来的大风使海水翻滚,海底较冷的海水涌上。

较凉的雨水的下降、云层的遮蔽使海洋减少吸收太阳的辐射,也是表面海水温度下降的原因。以上因素相辅相成,会使一大片海洋的表面温度在几天内急剧下降。

热带气旋的生成和发展需要海温、大气环流和大气层三方面的因素结合。热带气旋的能量来自水蒸气凝结时放出的潜热。热带气旋的形成条件未被完全了解。一般认为热带气旋的生成须具备6个条件,但热带气旋也可能在这6个条件不完全具备的情况下生成。

一、海水的表面温度不低于摄氏26.5℃,且水深不少于50米。这个温度的海水造成上层大气足够的不稳定,因而能维持对流和雷暴。

二、大气温度随高度迅速降低。这容许潜热被释放,而这些潜热是热带气旋的能量来源。

三、潮湿的空气,尤其在对流层的中下层。大气湿润有利于天气扰动的形成。

四、需在离赤道超过五个纬度的地区生成,否则科里奥利力的强度不足以使吹向低压中心的风偏转并围绕其转动,环流中心便不能形成。

五、不强的垂直风切变变,如果垂直风切变变过强,热带气旋对流的发展会被阻碍,使其正反馈机制未能启动。

六、一个预先存在的且拥有环流及低压中心的天气扰动。中对流层的大气不能太干燥,相对湿度必须大于40~50个百分点。

大多数热带气旋在热带辐合带形成,热带辐合带是在全球热带地区出现的雷暴活动区。

热带气旋在海水温度高的地区生成,通常在27℃以上。它们在海洋的东部产生,向西移动,并在移动的过程中增强。这些系统大部分在南北纬10至30度之间形成,而有87%在20度以内形成。

因为科里奥利力给予并维持热带气旋的旋转,热带气旋鲜有在科里奥利力最弱的南北纬五度之内生成。但热带气旋也有可能在这个地区形成,例如2001年的热带风暴画眉和2004年的热带气旋阿耆尼。

如果温带气旋能够成功脱离锋面,并获得部分热带气旋的特性,可以被分类为亚热带气旋。若拥有更多热带气旋的特性,可以被分类为热带气旋。例子如台风白海豚。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台风低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