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杨振宁为什么也在网络上火了一阵子?

不久前,清华大学高规格庆祝了杨振宁的百岁华诞。45岁的妻子翁帆身着一袭红裙惊艳亮相,爷爷孙炼再次登上热搜。

中国网民对杨振宁的评价,主要在于钱学森、邓稼先等人能不畏艰难险阻,为祖国献出生命、洒热血。然而,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杨振宁却觊觎美国优越的物质生活。他老了来中国养老,82岁娶了一个28岁的姑娘。

事实上,杨振宁在物理学上的成就和他对中国的贡献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让我们先来看看杨振宁在物理学方面的成就。

2000年,英国权威科学杂志《自然》曾进行过一次评选活动,选出人类千年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全人类只有20人入选。杨振宁排名第18。他和牛顿、爱因斯坦、薛定谔、玻尔、海森堡等科学巨擘一起榜上有名。杨振宁是当时唯一在世的物理学家。他也是唯一的中国物理学家。这表明杨振宁在物理学中有很高的地位。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丁肇中曾说过,当提到20世纪物理学中的里程碑时,我们首先会想到三件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狄拉克的量子力学和杨振宁的规范场。

美国物理学家、诺奖得主赛格雷加尔评价杨振宁是几十年来世界上可以称得上全才的三位理论物理学家之一。

杨在物理学上的成就接近爱因斯坦的水平,是近几十年来物理学发展的理论奠基人。杨振宁是10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院院士。诺贝尔奖的宇称不守恒定律只是这位物理学家辉煌的开始。他至少有几项成果有实力获得诺贝尔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杨-米尔斯理论。这一理论为20世纪50年代以后高能物理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1994年鲍尔奖授予杨振宁时,颁奖词说:“这个理论模型已经与牛顿、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的成就并驾齐驱,而且必然会对未来产生不可比拟的影响。”

后来,其他七位物理学家利用杨振宁的杨-米尔斯方程直接获得了诺贝尔奖,几十个诺贝尔奖和诺贝尔奖都与杨振宁的理论有关。

但对于坐在小板凳上看戏的网友来说,枯燥的科研哪里比名人八卦更有趣?在科技板块看到杨振宁远不如在娱乐板块影响力大,印象深刻。正如大家对林与几个男人的感情纠葛的兴趣远远超过她对古建筑历史保护的贡献的兴趣。

有人污蔑杨振宁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不回国工作。

有人问钱学森:“杨振宁为什么不回国?”时,他的回答是:

“是国家希望他留在国外,他在国外的作用远大于国内。”

获得诺贝尔奖并成为美国公民后,杨振宁认真考虑过回国,但当时科学家会受到美国的阻挠。考虑到杨振宁从事尖端物理研究,国家希望他留在国外,因为留在美国对国家发展更有利。

在中国两弹一星的发展过程中,杨振宁一直非常热心地提供帮助。

20世纪70年代美国向中国发放签证后,杨振宁开始在中国长期生活,帮助中国发展科学研究。

2003年回国定居清华任教,为国家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017年甚至宣布放弃美国国籍。

杨振宁说,“我的生活就像画一个圆。我从一个地方出发,去了很远的地方,现在回来了。”

杨振宁先生一生都在画一个圆。这位世界著名的顶级物理学家在每一点上都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也从未停止为祖国做出贡献。

至于82岁的已婚28岁的梅娇娘,杨振宁在她死后娶了妻子,翁帆离婚后再婚。没有重婚,没有第三者插足,他们的结合没有伤害任何一个家庭。现在结婚18年了,我们还是形影不离,恩爱如初。这不是爱情故事吗?

}

假如今天有人问我,你觉得你这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我会说,我这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改变了中国人自觉不如人的心理作用。

——杨振宁在颁发诺贝尔奖贺宴上的讲话

《杨振宁的最后一战》刷爆全网,

今天,我就来说说杨振宁吧!

关于杨振宁,一直存在三大非议。

第一:杨振宁被过誉了。

“有的人说他比霍金厉害,如果他真那么牛,为什么我不知道他?”

“在祖国最困难最需要他的时候,他不但没有回来,还加入了美国国籍。”

“现在中国发展好了,他又加入中国国籍,回清华大学养老圈钱,太鸡贼了。”

不但没被过誉,他反而被大多数人低估了。

是当今国际物理会议后的集体合影,

与会者都是当今著名物理学家们,

比如“夸克之父”盖尔曼。

但被大家一致推举站中间C位的人是谁?

可见杨振宁在当今物理界的地位。

“既然杨振宁这么牛,为什么我们都不知道他?”

我们在生活中不会直接接触。

我们普通人一般也理解不了。

所以,他的学术成就注定很难被传播。

下面我来简单科普一下。

在说杨振宁的学术成就之前,

我先来说说“路径依赖”。

在牛顿时代和之后的200年,

物理学家是怎么做研究的?

最后用数学公式来解释此规律(找到对称性),

牛顿三大定律就是这么得来的。

当时的物理研究几乎都这样:反复实验—发现规律—找到对称性。

就越容易让后来者产生“路径依赖”。

也限制了物理学的发展,

爱因斯坦在做物理研究的时候,

无论怎么做实验也解决不了。

“我能不能换一种研究方式呢?

我可不可以先找到对称性,

再根据对称性推导出理论,

然后再用实验来证明它。”

大家都在走老路的时候,

爱因斯坦选择了一条新路:找到对称性—建立理论—实验证明。

正是打破了对前辈大师的路径依赖,

爱因斯坦发现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我再来说一个名词——宇称守恒。

“宇称,就是指一个基本粒子与它的镜像粒子完全对称。

镜中的影像和真实的自己,

总是具有完全相同的性质——包括容貌、装扮、表情和动作。

同样,一个基本粒子与它的镜像粒子,

在杨振宁之前的物理学大师,

包括费曼、泡利、朗道等,

在研究遇到瓶颈的时候,

都不愿意假设宇称不守恒。

这时杨振宁和李政道站出来,

于1956年发表了论文《对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

诺组委立马把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杨振宁和李政道。

1956年提出宇称不守恒,

1957年即获得诺贝尔奖,

这个获奖速度,在诺奖史上创下纪录。

“它影响了整个物理学界的方方面面,是囊括了分子、原子和基本粒子物理的一个基本革命。”

但并不是杨振宁最重要的成就,

他最重要的成就是“规范场论”。

在说“规范场论”之前,

我来说说“大一统理论”。

“大一统理论”是什么?

它简称GUT,又称万物之理。

这个宇宙中存在着四种力,

引力、电磁力、强力和弱力。

就是找到可以统一解释这四种力的理论,

从而揭开上帝创造世界的秘密。

可以统一解释这四种力的理论,就是“大一统理论”。

谁能建立“大一统理论”,

谁就能成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

接着麦克斯韦降服了电磁力。

麦克斯韦降服电磁力后,

问题出现了——麦克斯韦方程组和牛顿力学框架居然是矛盾的。

大家议论纷纷,不知所措。

这时爱因斯坦站了出来:

“他俩谁都没有错,只是需要升级一下。”

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

这个理论很好地安置了电磁力,

爱因斯坦随后又提出广义相对论,

这个理论很好地安置了引力。

在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归化下,

引力和电磁力可以愉快地玩耍了。

接下来物理学最重要的任务,

就用把引力和电磁力统一了。

可爱因斯坦穷尽了后半生,

也没能完成这个统一大业。

不但没完成统一,还诞生了另外两个“贼寇”——强力和弱力。

在原子核内部发现了两种新的力:强力和弱力。

强力就是把质子和中子结合在原子核中的那种力。

弱力就是让原子核发生衰变的那种力。

所有物理学家对此一筹莫展,

连如何描述它们都不知道。

这时候,一个人横空出世,

给迷雾重重的物理学指明了方向,

杨振宁带着学生米尔斯,

提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论”。

规范场论统一了另外三种力,

朝着“大一统”迈出了非常关键的一步。

规范场论的核心是“杨-米尔斯方程”,

是直接利用“杨-米尔斯方程”拿到的;

是和杨振宁提出的理论有关;

还有6个“数学界诺贝尔奖”,

也是研究“杨-米尔斯方程”得到的。

几乎奠定了整个20世纪后半叶基础物理学的总成就。

}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与李政道分享)

1980年:拉姆福德奖

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1993年:美国哲学会将其最高荣誉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授予杨振宁,指出“杨振宁教授是自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20世纪物理学出类拔萃的设计师”,赞其成就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事件”,是“对物理学影响深远和奠基性的贡献”。[27]

1994年:富兰克林研究所鲍尔科学成就奖(杨振宁是获此项殊荣的第1位物理学家)[27][15]

1995年:爱因斯坦奖章

1996年:博戈柳博夫奖

1999年:拉斯·昂萨格奖

2000年:《自然》评选了人类过去千年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全人类总共只有20多人上榜,杨振宁先生在这个评选中名列18位!

2001年:费萨尔国王国际奖

2007年:获得“2006影响世界华人盛典”终身成就奖

杨由于在理论物理学中弱作用力宇称不守恒方面的研究工作,被授予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58年,中央研究院院士

1965年,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83年,世界科学院创院院士

1994年,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0年,日本学士院荣誉院士

2015年,香港科学院名誉院士

2016年,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

杨振宁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2个中国人之一(最早获得提名的华人是在清朝政府任职的马来西亚医学家伍连德),也是目前成就最高的华人物理学家。关于宇称不守恒的研究在发表的次年就获得诺贝尔奖,这么快的获奖速度在诺贝尔奖历史上是第一次出现,而且在此后也非常少见。杨振宁的事迹鼓舞了不少后辈华人物理学家。实验物理学家朱棣文就是其中之一。

美国石溪大学由于杨的贡献和杰出表现,特别聘请当时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担任教授的杨到任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的所长兼任教授。杨也是石溪大学一位杰出的老师,自1966年以来对于石溪大学的学术研究发展有重要贡献。

2005年,荷兰物理学家杰拉德·特胡夫特主编了《杨-米尔斯理论50年》,记录了半个世纪以来杨-米尔斯理论对粒子物理学后续发展的持续影响。

1997年,中国南京市紫金山天文台将其发现的一颗国际编号为3421号的小行星命名为“杨振宁星”。

杨振宁的故事曾收录于中国大陆的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物理科学家杨振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