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高级神经学说是机械唯物主义学说

1.上表课程学分含实践性环节学分。

课程性质、任务初学习要求

一、《教育学》是一门系统讲授教育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形成教育基本技能的课程。它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研究人类社会的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诸如教育的本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途径等都是教育学研究的内容。

二、《教育学》是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也是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的一门公共课。本大纲是为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共课教育学而制定的。本门课程共四个学分。

三、通过《教育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的基本思想和理论,认识教育的客观规律,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培养学生正确地分折教育现象,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从事教育工作奠定初步的理论基础。

一、自学考生要根据本大纲规定的基本内容和范围,认真学习和理解指定的教材,阅读有关的教育论著,务求对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并在掌握“三基”的基础上,注意了解国内外教育动态,及时地获得新的教育信息,吸收新的教育研究成果,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二、理论要联系实际。教育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自学考生要注意结合我国教育战线及自身教育工作的实际,包括家庭教育的经验,深入地进行学习。在可能的条件下,辅之以短期的教育见习或教育调查,并用所

学的理论分析教育现象,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三、要注意学习相关学科,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和社会的其他各种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具备相关学科的知识,如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等,才能学好教育学。尤其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这种联系已不限于社会科学的范围。自然科学、特别是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和方法,以及计算机、数学统计等对学好教育都是大有稗益的。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现阶段我国教育学是研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和各种建设人才的科学。

教育学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普通教育学主要研究中小学教育现象和规律的一门科学。

二、学习与研究教育学的意义

学习教育学可以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

学习与研究教育学对于家长的重要意义。

学习与研究教育学对学校领导干部、教师、以及其他教育工作者具有特殊意义。

三、学习与研究教育学的原则和方法

学习与研究教育学的原则,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马列主义的教育理论和毛泽东教育思想为指导,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中外教育遗产,注意学习相关学科。

学习与研究教育学的主要方法,教育观察法,教育实验法,教育调查法,研究和总结先进的教育经验等。

第一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

广义的教育与特点。狭义的教育与特点。

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生活和劳动的需要。

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具有永恒性。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否认人类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否认教育的社会性是不对的。

教育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组成要素,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具有历史性。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阶级性。

原始形态教育的特点,教育与劳动和生活相结合,教育内容和方法简单,受教育权平等。

古代教育的特点,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要形式,具有阶级性,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缓慢。

现代教育的特点,教育事业发展较快,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内容与方法逐步科学化,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在现代教育中,资本主义教育与社会主义教育有质的差别。

第三节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政

一、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一)教育被生产力所制约,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与速度,制约教育的目的和学校教育制度的结构,制约教学的内容与方法。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积极作用,教育为发展生产力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整理、传播和发展科学技术。

教育具有生产性,但并非生产力,经济建设要注意教育先行,教育发展要考虑生产力发展所能提供的物质基础。

二、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一)教育被政治经济所制约,政治经济决定教育的性质、教育领导权与受教育权、教育的目的、制度、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等。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的积极作用,教育为维护政治经济制度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传播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规范。

第四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我国教育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

(二)我国教育是不发达的现代教育,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

二、我国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我国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处在突出的战略地位,具有重要作用,提高人民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专门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二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关于人的发展的概述

人的发展包括人类和个体两个不同的层次。教育学主要研究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

了解人的特征是掌握人的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前提。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自然与社会的统一,个体与群体的统一,体力与脑力的统一。

人的发展是指人的身心两个方面的发展,即身体的发展,知识、技能的获得,思想、品德、审美观的形成,也就是德、智、体、美、劳几方面的发展。

三、几种主要的人的发展现

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教育万能论等。

第二节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

包括遗传素质、非遗传性的先天因素、成熟速率以及生理上的后天损伤等。

生物因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

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和社会文化等。

社会因素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指人的主观能动性。主体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的相互关系。

第三节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教育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一、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的活动是科学地遵循了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规律。

(三)学校教育有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承担教育的工作。

二、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的基本条件

(一)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二)符合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规律。

(三)合理地组织各种有利于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

(四)注意培养和激发受教育者的积极性。

(五)协调其他影响人的发展因素。

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培养目标是不同类型、层次的学校和专业培养人的具体要求。

教育目的是教育思想的核心问题,是一切教育工作、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教育活动中,教育目的具有导向、调控、评价的功能。

二、教育目的的客观制约性

(一)教育目的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历制约。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教育目的,在阶级社会中,教育目的具有阶级性。

(二)教育目的受时代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所制约。不同的时代,由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不同,对教育目的提出不同的要求,教育目的具有时代的特征。

(三)教育目的受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所制约。

第二节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的基本观点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

(二)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生产的客观要求,

(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

(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第三节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

一、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战略目标制订的。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和各种建设人才。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培养人才的层次、类型、质量等的原则规定。

二、现阶段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目标

三、实施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一)树立整体育人观念,进行全面发展教育,

(二)端正教育思想,明确教育目的,

(三)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结构

(一)层次结构,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二)类型结构,普通教育,专业教育,特殊教育。

三、学制建立的主要依据

依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儿童身心发展的规

四、当代学校教育制度发展的一般趋势

重视学前教育,加强基础教育,逐步延长普及义务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与结合,高等教育的多样化与综合化,成人继续教育的迅猛发展。

第二节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壬寅学制,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壬戍学制,国民党执政时期的学制。

1951 年学制改革,1958 年学制改革,1985 年教育体制改革。

三、当代我国学校的主要类型与系统

(一)学校的主要类型。

(二)普通教育、专门教育、成人教育的学校系统。

四、我国学制改革的原则

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原则,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积极而稳妥的原则。

教育内容是指学校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等的总和。它包括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谙方面的教育。

教育内容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是学校组织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和准绳。

二、制约教育内容的主要因素

制约教育内容的主要因素,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具体的教育目的任务,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规律,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

三、教育内容的改革与发展趋势

教育内容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科学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变革和发展。学科课程论,经验课程论,结构课程论,马克思主义的课程论。

中外教育内容改革与发展趋势,教育内容的现代化、综合化、体系的结构化,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我国教育内容由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来构成。

一、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技巧

向学生传授系统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技巧的重要意义。

在教育过程中,主要向学生传授,本民族语文、数学、外国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技巧。

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内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革命理想教育,无产阶级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自党纪律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文明礼貌教育。

三、体育知识和技能技巧

对学生进行体育有着重要意义。

我国中小学体育的主要内容,田径运动,体操,球类运动,游戏,军事体育活动,武术,游泳,利用其它自然条件锻炼等。

四、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

对年轻一代进行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教育的重要意义。

对年轻一代实施美育的具体内容,文学艺术的美(即文学、音乐、舞蹈、绘画、影剧欣赏等),大自然的美,社会生活的美。

劳动技术教育的具体内容,工业生产劳动和手工业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术,农业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服务性劳动、公益劳动的知识和技术,管理生产的知识和技能。

第三节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教育的内容具体体观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之中。

教学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订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教学计划规定着,教学科目,各门学科开设的顺序和教学时数,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等。

教学计划是遵循下述原则制订的,学科的设置必须保证教育目的的实现,各学科安排的顺序和时数要合理,要注意各教育阶段教育内容的相对完整性和衔接性,既有统一要求,又要区别对待。

教学大纲是以纲要形式规定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教学大纲是国家对一门学科统一要求的体现,是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也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它对统一教学要求,保证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

教科书是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法的要求,系统而简明扼要地叙述各门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亦称课本。

教科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基本材料,是实现教学任务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编写教学大纲和教料书的基本要求是,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科学体系与教学法要求相统一,理论与实际相统一,教科书的形式要符合教学法和技术上的要求。

教师的职业产生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社会发展中。它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几方面全面发展的新人。

教师的劳动对象是人,教师的劳动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脑力劳动。

教师劳动的具体特点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塑造与改造的统一,言教与身教的统一。

三、教师的素养和职业道德

教育者必先受教育。人民教师必须德才兼备,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精通本学科的专门知识,懂得教育科学,具有一定的教育技巧和语言素养。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关心教师集体,尊重学生的家长是人民教师优良的职业品质。

一、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又是学习的主体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教师进行教育工作的客体。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是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德、智、体、美、劳几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

二、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年龄特征的概念。

学龄期儿童的年龄特征。

在教育过程中,既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又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第三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一、师生关系的社会制约性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在教育领域中的具体反映。

师生关系既受社会关系的制约,又受教育、教学规律的制约。

“教师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的片面性。

二、社会主义新型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完成教育任务的必要条件。

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

第七章 教学工作(上)

第一节教学的意义和任务

(一)教学的概念。教学是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一种共同活动。

我国学校的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生积极自觉的参加下,教师以一定的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技巧武装学生,发展学生的智能,形成学生共产主义世界观和思想品德,使他们的身体得以正常发育、健康成长,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人才的一种教和学的共同活动。

(二)教学的重要意义。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必须以教学为主。

教育史上“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对教学任务的认识及其片面性。

我国学校教学应完成的具体任务:

(一)传授和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的技能技巧,发展智力、

(二)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三)使学生的身体得到正常发育,健康成长,

(四)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五)形成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技能,

(一)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基本因素所构成,

(二)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是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

(三)教学过程是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从而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

二、教学过程的科学基础

教学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必须以一定的科学为基础。

(一)教学过程必须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理论基础。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二)教学过程必须以心理学为基础,

(三)教学过程必须以生理学、特别是高级神经活动学说为基础。

中外教育家提出的教学原则。

二、我国学校的教学原则,

(一)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原则,

(二)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相结合原则,

(三)教学中的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四)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积极自觉性相结合原则,

(八)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

第八章 教学工作(下)

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教和学生学所采取的方式和手段的总称。

教学方法是受教育目的和内容、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水平所制约。

(二)教学方法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传授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工作效率和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手段。

二、我国学校常用的教学方法及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

(一)我国学校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实验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参观法、练习法及其基本要求。

(二)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

三、当代国内外提出的主要教学方法

(二)“纲要信号”图示教学法。

(四)“掌握学习”法。

(六)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教学法。

一、电化教育的含义及优越性

电化教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幻灯、电影、电视、录音、录像、广播、语言实验室、电子计算机等电器设备和手段进行教学。

(二)电化教育的优越性

电化教育能提高传授科学知识的效果,电化教育在培养学生共产主义思想品德中也起着重要作用,电化教育使教师获得了新的工作、学习条件,电化教育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途径。

二、我国学校常用的电化教育手段

(一)我国学校常用的电化教育手段主要有,幻灯、录音机、电视机、录像机、投影器、语言实验室等。

(二)在教学中运用电化教育手段的基本要求。

二、我国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是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辅以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等形式。班级授课制有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复式教学等具体形式。

课堂教学的类型和结构。

说场教学及其重要意义。

组织现场教学的基本要求。

复式教学及其重要意义。

组织复式教学的基本要求。

三、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一)备课、备好课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对备好课的基本要求。

(二)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对上好课的基本要求。

(三)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继续。课外作业的种类。布置和批改课外作业的要求。

(四)课外辅导是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课外辅导的意义和形式。

(五)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学业成绩检查的方法与要求。学生学业成绩评定的方法和要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是相互联系的。

第九章 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上)

第一节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和任务

一、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

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对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特殊意义。

(一)学生正确思想和道德品质的形成,需要教育、培养和灌输,

(二)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

(四)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是抵制旧的剥削阶级思想残余影响和外来资产阶级思想侵蚀所必需的,

(五)学校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也是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所要求的。

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任务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总任务。

具体任务包括三个方面,社会主义政治方向教育,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科学世界观教育。

第二节思想品德教育过程

一、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概念

思想品德教育与思想品德形成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和阶级的需要和要求,对受教育者在思想意识、道德行为所施加有意识、有目的的影响过程,以养成教育者所希望的道德面貌。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指学生政治的、思想的和道德方面的认识、

情感和行为习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旧质到新质的矛盾运动过程,是知、情、意、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自身内部矛盾运动过程。

二、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特点

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特点,主要完成德育的任务,具有同时性,没有固定的教学时间表,具有实践性和情感性,注意道德实践训练和道德情感熏陶,具有广泛的社会性,社会各种因素对学生思想品德都有影响。

三、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具有统一性和多端性,

(二)学生思想品德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实践性和社会性,

(三)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思想矛盾发展的过程,具有矛盾性和转化性,

(四)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长期、反复、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

四、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中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处理好科学知识与道德实践的关系,

(二)处理好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

(三)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四)处理好家庭、社会、学校各方面教育力量的关系,

(五)处理好塑造与改造、教育与管理的关系。

第三节思想品德教育原则

一、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原则的概念和提出的根据

二、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原则

(一)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

(二)言行一致的原则,

(三)积极引导、正面教育的原则,

(四)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五)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六)注意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的原则,

(七)集体教育的原则,

(八)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第十章 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下)

第一节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一、思想品德教育方法的概念

二、思想品德教育方法的类型

(一)语言说服方法类。包括说服法、谈话法、讨论法等,

(二)形象感染方法类。包括榜样法、参观法、讨论法等,

(三)实际训练方法类。包括常规训练法、活动锻炼铁等,

(四)品德评价方法类。包括奖励法、惩罚法、评比法和操行评定。

第二节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

学校思想品德教育途径包括,思想品德课、各科文化课教学、生产劳动和公益劳动、各种课外和校外活动、学生集体组织、班主任工作等。

思想品德课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其它途径所不能代替的,各科教学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

生产劳动和公益劳动是训练和磨练学生道德意志的社会实践活动,是进行道德实践锻炼的有效途径,

课外和校外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效的,不可忽视的途径,

学生集体组织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好形式。

一、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任务

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观察法,谈话法,研究有关书面材料,调查访问。

(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班集体应具备的条件,共同的奋斗目标,经常开展各种集体活动,选择、培养和使用学生干部,培养良好的班风。

(三)结合学习任务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教育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纪律。

(四)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

(五)做好学生家长工作

第四节思想品德教育的新课题

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经济改革开放和搞活,向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提出了许多新课题。

要求转变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旧观念。

要求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必须把重点转移到着重培养学生道德思维和判断能力上。

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内容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要求学校培养学生具有开拓精神和社交能力。

第十一章 体育、卫生保健工作

第一节体育的意义、任务

体育的概念。体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提高民族素质、建设现代文明,

(二)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养合格人才,

(三)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增强学生体质。

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学校体育的具体任务是,

(一)组织学生开展经常性的体育锻炼,养成良好体育习惯,

(二)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技巧,

(三)结合体育运动的特点,培养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四)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体育过程主要是在锻炼身体的活动中,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健康水平。

体育过程必须适应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

二、体育过程的基本阶段

开始阶段,准备阶段,基本阶段(初步掌握动作,改进与提高动作,动作的巩固与运用),结束阶段。

第三节体育的基本要求与组织形式

(一)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中心,全面完成体育任务,

(二)坚持体育锻炼的全面性,

(三)循序渐进与经常锻炼,

(四)注意学生的年龄,性别和个别差异,

(五)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二、学校体育的组织形式

(三)课间活动、课间操、眼保健操,

(四)课外群众性体育活动,

一、学校卫生保健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学校卫生保健工作对保护学生健康成长,提高健康水平和移风易俗,改造社会、建设精神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卫生工作的任务,保护学生健康,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对学生进行卫生知识教育,培养良好卫生习惯,改善学校环境。加强防病措施,促进学生正常发育,提高健康水平。

二、学校卫生保健工作内容

(一)向学生进行卫生保健知识教育,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改善学校的环境卫生、设备卫生、食宿卫生,

(三)做好学习卫生、劳动卫生、体育卫生,

(四)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贯彻劳逸结合,

(五)定期进行身体检查,预防疾病。

第十二章 课外和校外教育工作

第一节课外和校外教育工作概述

一、课外和校外教育工作的意义

课外和校外教育工作的含义。

课外和校外教育工作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促使其智力的发展,形成学生的共产主义世界观和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点和能力,发展他们的艺术兴趣和创造才能,增强体质,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因材施教,培养各种人才。

二、课外和校外教育工作的任务

课外和校外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一代。

课外和校外教育工作应完成,诱发动机,推动学习,掌握道德规范,形成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积极休息,促进身心健康,增强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基本生产技能等具体任务。

三、课外和校外教育活动的特点

课外和校外教育活动具有组织的自愿性,内容的广泛性,管理的独立性特点。

第二节课外和校外教育活动的内容、

一、课外和校外教育活动的内容

社会公益活动,生产劳动,体育活动,科技活动,艺术造形和文学影剧欣赏活动。

二、课外和校外活动的形式

课外和校外活动的具体形式主要包括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等。

三、课外和校外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课外和校外教育工作,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有明确的目的,符合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兴趣和特长,把学生和教师或辅导员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

第三节课外和校外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

课外和校外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是本着统一思想分头实施原则进行的。

学校课外教育活动的组织与领导。

共青团、少先队活动的组织与领导。

校外教育机关教育活动的组织与领导。

学校要积极主动地加强各方面的联系,协调各方面的工作。

家庭教育是课外和校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年轻一代的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搞好家庭教育指导,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是课外和校外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家庭教育的作用与意义

家庭是孩子的早期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保证学校教育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二、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与要求

家庭教育的内容,是以保证孩子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根据家庭教育的条件和特点,使孩子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得到发展。

为社会育人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循序善诱的教育素养。以身示范的严谨作风和刻苦精神。

指国家对整个教育事业的管理。狭义的教育行政专指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事业的宏观管理。教育行政管理具有规划、组织、指挥、控制的职能。

二、教育行政的产生与发展

自学校产生即有教育行政管理存在,经历了长期的事务管理阶段后进入理论研究时期。教育行政的理论研究有三个发展阶段,强调科学管理阶段,强调人际关系阶段,教育行政管理科学化阶段。

(一)贯彻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针,保证教育与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相适应,有效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促进教育体制改革。

(三)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第二节教育立法与教育行政机构

(一)教育立法的意义,

1.为教育行政管理提供法律依据,明确教育行政部门的权力与职责。

2.协调教育事业与国家其它事业的关系。

3.加强教育行政干部和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素质。

4.保护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保护学校的合法权益。

(二)我国《宪法》关于教育的规定,教育的战略重点地位,教育制度与学校体系,中央统一领导与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领导体制。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三)教育法规,综合性教育法规,单项性教育法规,全国性教育法规,地方性教育法规。

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的性质、职能和机构。

地方教育委员会,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设置、职能和机构。

第三节教育行政管理的基本内容

(一)人事管理的意义。

(二)人事管理的基本环节,培养与任用,考核与定职,晋升与调动,确定工资待遇,奖励与惩罚。

(一)财务管理的意义。

(二)教育经费的筹措,政府对教育事业拨款。包括上级政府列入财政预算的

拨款,地方政府财政的拨款和按国家规定征收教育附加,学生缴纳学费,学校勤工俭学收入,团体或个人集资助学。

(三)教育经费的分配与管理,教育经费的合理分配,教育经费开支的原则。

(一)业务管理的意义。

(二)业务管理的主要内容,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检查、督促学校执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指导教改实验,培养与提高教师队伍,指导学校对学生全面负责,统一安排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贯彻学籍管理制度,

组织招生工作,做好教材征订与供应工作。

教育行政管理的人事管理、财务管理、业务管理相互渗透,密切联系,在科学管理过程中统一进行。

第四节学校评价与教育视导

(一)学校评价的意义。

(二)学校评价内容,学校总体目标评价,学校工作计划评价,教学工作评价,思想改治教育工作评价,体育卫生工作评价,学校美育评价,劳动技术教育评价,学生课外活动评价,教师集体评价,校风评价,学校管理评价,校长评价。

(三)学校评价方法,自我评价,同行集体评价,专业人员评价,毕业生、上级学校或用人单位评价,社会性评价。

(一)教育视导的意义。

(二)教育视导的种类,普通视导,专项视导。

(三)教育视导的基本原则,点与面相结合,一般视导与专题调查相结合,调查与研究相结合,视察与指导相结合。

(四)视导人员的责任。视导人员必须具备的条件是,深刻理解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知识比较渊博,熟悉中小学教学计划与各科教学大纲,掌握教育理论,懂得教育规律,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品德高尚、作风正派。

第一节学校管理体制与行政

指整个学院领导与管理的制度。管理体制的中心问题是领导体制。我国学校实行过多种领导体制。

校长负责制,上级机关任命校长为学校行政负责人,校长统一指挥学校工作,对国家负责。校长接受民主监督,负责调动全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共同完成学校教育任务。

校长与学校党组织的关系。

三、学校行政领导人员的职责与要求

(一)校长的职责,贯彻教育方针、政策,执行上级指示,领导、管理教学工作,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组织、建立教师集体,领导学校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工作,领导学校行政工作,建立规章制度,开展勤工俭学。

校长的权力,提请上级任命校长助手,组建领导班子,对本校工作改革、实验、制定规章制度作出决策,聘任或任命教师及其他工作人员,决定学校经费开支。

校长的素质,强烈的教育事业心与责任感,高度的马列主义理论和政策水平,渊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深刻的教育理论修养,丰富的实践经验,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与民主作风。

(二)教导主任、总务主任的职责与要求。

(三)校务委员会、教工代表大会和家长委员会的职能。

第二节学校管理的基本原理

一、学校管理的科学含义

指遵照教育活动规律,协调人、财、物、时间、信息诸因素,实现学校教育效果最优化。

二、学校管理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教育科学理论,管理科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

三、学校管理的基本原理

整体性原理,反馈性原理,民主性原理,最优化原理。

学校科学管理的过程,包括计划、实行、检查、总结四个基本环节。

学校工作计划的意义。管理目标的确定。制订学校工作计划的步骤。制订计划与民主管理。计划的实践要求。

计划与决策付诸行动的环节。实行计划过程中的管理工作是,动员、组织、指导、协调。

是对实行计划的监督与推动,是对决策与指挥的信息反馈、检查的种类、检查工作的要求。

是对学校计划执行结果的分折与评价,是学校管理一个周期的终结。学校工作总结的种类。总结的要求与方法。

学校管理过程的计划、实行、检查、总结四个环节紧密联系,彼此制约,相互促进。每一管理周期的循环运转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梯。

}

中华民国和纳粹德国有什么关系,一、中华民国和纳粹德国有什么关系整个二战中德国和中国的关系真的是不清不白,一方面中国是和西方一样的反法西斯国家,另一方面从抗战处的德国援华武器装备,到德国军事顾问团帮助国民政府制定抗日战略,并训练了/zhidao/75508),素材来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请发邮件至,我们将第一时间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

1三神的内涵与外延的界定

1.1识神-主司意识思维活动“识神”原是佛教的概念,指轮回思想中接受世间因果报应的灵魂实体。道家借来表示思虑、意识等心理活动,故也称其为“思虑之神”,《医学衷中参西录》“:识神者,发于心,有思有虑,灵而不虚也。……盖用识神则落于后天,不能返虚入深,实有着迹象之弊。”它是以元神为基础产生的一种活动,产生后还可以扰乱元神。故道家养生,多排斥“识神”。现代医家多认为识神是在大脑中形成的可以控制生命体行为的意识体,也是大脑皮层神经电化学活动的体现。大脑具有加工各种生物信息的功能,且大脑功能与信息能量之间可以产生能量旋机,形成大脑思维,然后通过不断复制、演化、创造和提炼新的信息,使大脑内的信息快速膨胀,信息能量也随之增大,形成信息能量场,具有能量感应性。这种感应性不断增强,又产生在大脑中,最终与大脑机能一起合成了具有分辨功能和控制身体功能的意识体,这就是识神。

1.2欲神-一种本能性的欲望所谓“欲神”,泛指人源于其个体生物本能的一类欲求冲动及相应的行为,食、色、性及趋利避害是其主要体现,它与人类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紧密相关。从实质上说,此种行为在动物中多为生理性的,是在无意识下引发的,多数情况下,机体能清晰地意识到这类冲动的萌发,并借助意识作出相应调控,同时还伴有某些情绪体验。

心身关系是中医心理学的理论核心,对机体的健康和疾病的判断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追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我们不难发现,三神学说对中医学心身关系和心身结构的构建起到了奠基作用,也为心身疾病的辨治提供了重要的靶点,这主要体现在三神学说与心身关系层次紧密相关性上。

2.1从“身”到“心”关系层次-欲神这是一个低层次的身心关系,在这层关系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要素多是躯体方面的。相关研究也表明,控制这类行为的调节中枢位于古皮层、旧皮层,也称边缘前脑。可以说本能性的欲求冲动多为这些系统的功能所控制。然而,传统理论多认为:“识神”可以诱发或抑制“欲神”。从生理原理来看,则是大脑皮层的感知及意识等活动所伴有的皮层神经电化学反应对皮层下较低层次中枢调控的结果。本质上,这种关系是皮质电化学反应对边缘系统功能的下行性作用,这是“身”与“身”之间的相互作用。此外,一些医学家则认为“欲神”亦可以沿着神经通路向上扰乱元神,影响大脑皮层的精神心理活动,但从侧重的要点来看,上行性有可能次于并弱于识神对欲神的把握。

2.2从“身”到“身”的关系层次-元神就解剖构造而言,元神与欲神位置接近,不仅包含低层次的内侧皮层(边缘系统)也囊括了脑干、下丘脑等局域结构的调控作用在内。且这些部分主要依赖自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对内脏的功能进行调节。这些功能多是与生俱来的,其调控中枢为边缘系统。故多认为“元神”是一种神经电化学活动,属于“身”的范围,而且这种活动也受到大脑皮层的调节,即所谓“识神”主宰“元神”。因其解剖位置相近,且有的则是同一结构的不同功能,故欲神与识神之间多是紧密关联的。

2.3最高层次的身心关系-识神识神多被看成是大脑皮层神经电化学活动所产生的感知觉、思维、意识等高级精神心理活动,这些活动多是以皮层下较低层次的脑的活动(亦即元神)为物质基础,并接受了大量外界刺激后产生的。现代脑科学研究发现,意识、思维、感知觉等精神心理活动是以大脑皮层乃至全脑整体的神经活动为前提而彰显出来的;皮层下的结构对感受到的神经信息起到了向上传递和向下通达的作用,也可以使皮层始终处于觉醒状态。这些均是思维、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相关研究也证实,大脑半球后部的皮层和神经电化学活动是直接引起感知觉和意识等心理现象的最终整合部位,而且上述的心理现象则是依靠其余地方的神经活动引起相应部位的大脑皮层的神经电化学活动的最终产物。由此可见“,识神”是心身关系的最高级层次,也是最为错综复杂的。由于意识、思维等精神心理活动是在大脑皮层及整个脑部神经电化学活动的基础上凸显,故“身”是“心”发生的基础,而“心”则赖“身”来表达。就这一层心神关系而言,大脑皮质及其活动即“身”是物质基础,意识、思维即“心”是“身”凸显的结果。但识神一旦突现,又会对“身”及低层次的心、身产生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三神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更是中医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学说,通过对三神的内涵与外延及三神与身心分层关系的探讨,我们不难看出,三神学说是中医心理学的结构,这可以看作是身心疾病靶向治疗的理论基础,对于临床心理性疾病的诊疗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赵艳青滕晶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

研究人和动物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一门科学。心理学的英文Psychology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灵魂在希腊文中也有气体或呼吸的意思,因为古代原始人认为人的生命依赖于呼吸,呼吸停止,生命就完结了。随着科学的发展,心理学的对象由灵魂改为心灵(mind),心理学是对心灵的研究,或称心灵哲学(Philosophyofmind)。直到19世纪初叶,德国哲学家、教育学家J.F.赫尔巴特才首次提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人在生活实践中与周围事物相互作用,必然有这样或那样的主观活动和行为表现。这就是人的心理活动,或简称之为心理。具体地说,外界事物或体内的变化作用于人的机体或感官,经过神经系统和大脑的信息加工,就产生了对事物的感觉和知觉、记忆和表象,进而进行分析和思考。人在实践中同客观事物打交道时,总会对它们产生某种态度,形成各种情绪。人在生活实践中还要通过行动去处理和变革周围的事物,这就表现为意志活动。以上所说的感觉、知觉、思维、情绪、意志等都是人的心理活动。心理活动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由客观事物引起、在头脑中产生的主观活动。任何心理活动都是一种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可称为心理过程。人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中,各自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特点,各人的心理过程都表现出或大或小的差异。这种差异既与各人的先天素质有关,也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学习有关。这就是所说的人格或个性。心理过程和人格都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心理学还研究人的个体的和社会的、正常的和异常的行为表现。动物心理学研究动物的行为,这不仅是为了认识动物心理活动本身,也有助于对人类心理活动的了解。在高度发展的人类社会中,人的心理获得了充分的发展,使他攀登上动物进化阶梯的顶峰。心理学是人类为了认识自己而研究自己的一门基础科学。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只有很短的历史,但却有一个漫长的过去。心理学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哲学思想,哲学和宗教很早就讨论了身和心的关系以及人的认识是怎样产生的问题。古希腊哲学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王充等都有不少关于心灵的论述。

在西方,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中叶,人的心理特性一直是哲学家研究的对象,心理学成为哲学的一部分。这段时期,英国的F.培根、T.霍布斯、J.洛克等人,以及18世纪末法国的百科全书派思想家都试图纠正中古时代被神学歪曲了的心理学思想,并给予符合科学的解释。培根的归纳科学方法论对整个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霍布斯提出人的认识来源于外在世界,洛克最早提出联想的概念,这都推动了心理学的发展。法国百科全书派J.O.拉梅特里在《人是机器》一书中干脆把人说成是一架机器。这些虽然不免有机械唯物论的观点,但都有进步意义。19世纪中叶,由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自然科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科学的威信在人们的头脑中逐步生根。这时,作为心理学孪生科学的生理学也接近成熟,心理学开始摆脱哲学的一般讨论而转向于具体问题的研究。这种时代背景为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奠定了基础。

现代心理学是在1879年建立的。这一年,W.冯特在莱比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学从此宣告脱离哲学而成为独立的科学。冯特是一位哲学家兼生理学家,他的心理学实验室主要研究感知觉心理过程,所用的主要是生理学的实验技术,所以他称自己的这种研究为“生理心理学”,也称为“实验心理学”。从此,现代心理学经历了110多年的历史。在这期间关于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讨论有过几次大的反复。最初,冯特认为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直接经验或意识的科学,复杂的心理活动是由简单的单元构成的。心理学的任务就是把心理活动分解为一些心理元素。例如,对一本书的知觉是由长方的形状、一定的大小、绿色的书皮等感觉成分相加而成的。这种看法无疑受到当时化学发展的影响。化学采取了分析的方法,化学元素才不断被发现。正因为如此,后人才把冯特的心理学体系称作元素心理学或构造心理学。冯特晚年还开展了民族心理学的研究,这是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先导。冯特在莱比锡招收了欧美各国大批进修生,他们学成归国后,分别建立心理学系和心理学实验室,使这门新兴的科学得到迅速推广。

冯特所创立的心理学只兴盛了三、四十年就遇到困难。问题出现在“心理学是研究意识的科学”这个定义上。因为要承认这个定义,首先就要求承认意识的存在。但是,这不是心理学界所有的人都能同意的。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J.B.华生首先向冯特的心理学提出挑战。华生指出,心理学如果要成为一门科学,能和自然科学其他学科处于平等地位,就必须来一场彻底的革命,就要放弃意识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华生说意识是主观的东西,谁也看不见、摸不到,更不能放到试管里去化验,这样虚渺的东西决不能成为科学的研究对象。他认为科学的心理学要建立在可以客观观察的东西上面。人和动物的行为是可以客观观察的,因而行为才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它要探讨一个刺激使有机体发生了什么反应,在什么环境下产生了什么行为。至于头脑内部发生的过程,由于只能推测,不能肯定,所以不必给予理会。华生在心理学界掀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行为主义运动。行为主义心理学对在美国的中国早期留学生也产生了影响。例如,郭任远回国后便推行了行为主义,索性要把心理学改名为“行为学”。

20世纪40年代前后出现了新行为主义,强调在实验操作的基础上研究人和动物的行为。新行为主义者B.F.斯金纳最大胆的尝试是把行为主义原理用于改造社会。他写过一本小说《沃尔登第二》,是以日记的形式描写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这是一个集体农庄,它有极完善的社会组织,用工分计劳动报酬,完全用行为主义原理来培养训练儿童。在这个社会里没有竞争和剥削,人与人之间都能和睦相处,互相友爱,人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自私和欺诈。这样一个事先设计好的社会体制避免了现代资本主义各种弊病。斯金纳把这种社会设计称作“行为工程”,并把这样一个社会的实现寄托于中国。20世纪60年代,美国卷入越南战争,社会危机四起,人们开始怀疑美国的社会制度,向往一个理想社会,于是这本书便不胫而走。

行为主义在美国影响很大,从20年代到50年代,行为主义一直统治着美国心理学。现在看来,行为主义的理论太简单化和绝对化了,不能因为头脑中的活动看不见,就否认人的思维和意识的存在。同样,在物理学中,原子、分子、电子也不能被肉眼见到,但仍可以用仪器或其他工具进行研究。人的思维等心理活动同样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客观的研究。心理学毕竟要研究人的心理的内部过程。再者,人的社会活动极为复杂,不是简单的行为工程所能阐明的。

在行为主义兴起的同时,在欧洲又出现了两大心理学派别,一个是格式塔学派,另一个是精神分析学派。格式塔心理学诞生于德国,它反对冯特的构造心理学的元素主义,其代表人物是M.韦特海默、K.科夫卡和W.克勒。格式塔是德语Gestalt的音译,意思是整体、完形。这个学派主张心理学研究人脑的内部过程,认为人在观察外界事物的时候,所看到的东西并不完全决定于外界,而是在人的头脑中有某种“场”的力量把刺激组织成一定的完形,从而决定人看到的外界东西是什么样的。当时,物理学中正流行着“场”的理论,格式塔学派则认为人的大脑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所以物理规律可以同样适用于人脑的活动。格式塔心理学还对猿猴的智力进行了研究。克勒观察猿猴如何把几只木箱叠起来,爬到木箱顶上拿到悬挂在屋顶上的香蕉。猿猴还能把棍棒连起来取得被栏杆挡住的食物。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人和动物解决问题是靠突然发生的“顿悟”。格式塔学派反对冯特学派只强调分析的做法,而认为心理现象是一个整体,整体决定其内在的部分。这种强调整体和综合的观点对以后心理学的发展是有益的。科学研究不应只从分析的观点看问题,整体中的相互关系是更重要的一面。

精神分析学派来源于精神病学。它给予心理学以巨大的冲击,以致在讨论心理学对象的时候不能不提到它。奥地利医生S.弗洛伊德利用催眠术和自由联想法让精神病患者回忆往事,以找出致病的原因。他发现患者的幼年经验,特别是儿童与父母的情感关系非常重要。他还发现做梦往往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在心理矛盾,所以分析病人的梦也是一种治疗方法。弗洛伊德认为,一方面人的内在生物性的是最基本的冲动;另一方面人的社会习俗、礼教和道德又约束着这种原始冲动的发泄,将其压抑到无意识中去。意识的内容是理智的、自觉的;无意识的内容多是与理智、道德相违背的。当理智与无意识的矛盾激化,就造成神经症。为了治病就需要对病人的无意识进行心理分析。这就是精神分析。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心理学是研究“无意识”的作用。其主要兴趣在于探讨人在生活中基本的心理动机。认为人的根本心理动机都是无意识的冲动。正是这种强有力的“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在人的生活中起着决定性的根本作用。至于有意识的心理过程则只是显露在表面的一些孤立的片断。近年的新精神分析已不再那么强调生物冲动的作用,而更为重视人际间的社会关系。在西方社会中精神病发病率很高,许多病因都与道德堕落有关,所以精神分析理论很容易被接受。

在心理学的发展上,苏联心理学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心理学是有原则性区别的。沙皇时代的俄国心理学最初也是从西欧国家引进的。但是俄国的一些生理学研究为今天的苏联心理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И..谢切诺夫以大脑的反射为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稍后的В..别赫捷列夫写了《反射学》一书。接着,И.П.巴甫洛夫专门研究了条件反射。他的条件反射学说促进了美国行为主义的兴起。巴甫洛夫学说对苏联心理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其理论基础之一,也直接影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以及一些东欧国家的心理学。然而,在苏联对巴甫洛夫学说的学习曾一度出现过绝对化的倾向,排除了对其他先进科学思想的吸收。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不久,苏联心理学者就主张要把心理学建立在辩证唯物论的基础之上,试图从反映论的角度来说明心理现象。这种理论认为心理是脑的功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的反映功能是有主动性的,表现为心理活动的选择性。在人的心理发展中,劳动和社会交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中国,现代心理学开始于清代末年改革教育制度、创办新式学校的时候。在当时的师范学校里首先开设了心理学课程,用的教材多是从日本和西方翻译过来的。1907年王国维从英文版重译丹麦H.霍夫丁所著《心理学概论》。1918年陈大齐著《心理学大纲》出版,这是中国最早以心理学命名的书籍。1917年北京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1920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建立中国第一个心理学系。1921年成立了中华心理学会,张耀翔任会长。1929年中央研究院设立心理研究所,唐钺任所长。这时,构造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等都被介绍到中国来,中国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心理学研究。在30年代前后,郭任远的鸟类胚胎行为研究,黄翼的儿童绘画研究,孙国华的新生儿行为研究,艾伟、沈有乾等人的汉字研究,陆志韦、萧孝嵘等人的心理测验研究,卢于道、汪敬熙等人的生理心理学研究,陈立、周先庚等人的工业心理学研究等都做出了成绩。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北方和沿海地区的多数大学迁到西南,心理学的教学虽然继续进行,但是研究工作几乎停顿。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各大学迁回原址复校,心理学研究才得以恢复。此时,全国约有10余所大学设有心理学系,其教学与研究主要受美国心理学的影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1年便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曹日昌为第一任所长。在几所大学和各师范院校设立了心理学专业和教研室。当时中国心理学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学,同时学习苏联心理学和巴甫洛夫学说,开展条件反射和高级神经活动的心理学研究。中国心理学家认为心理是脑的功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实践活动是人的心理发生发展的源泉。此时,还展开了对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的讨论,以及对西方心理派别的评述。潘菽提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60年代初期,中国心理学的重点转向联系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结合中国的情况,在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劳动心理学方面都进行了探讨。

然而,中国心理学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曾一度因所谓“生物学化”而受到错误的批判,在“”期间又被作为伪科学而取消,直到70年代初才恢复其科学地位,重新受到重视。

80年代前后,中国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杭州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设立了心理学系。许多师范大学也成立了心理学专业和心理研究所。中国心理学会的会员增至2600余人。1982年成立了中国社会心理学会,陈元晖任会长。在生理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理论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工业心理学等领域内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开展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共创办了十几种刊物,出版了上百种书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不断为心理学提出新的任务。可以预见,中国的心理学面临着极为美好的前景。

几十年来,心理科学获得了迅速的发展。这从参加这一领域的科学家和从业者的人数,以及基础研究和应用课题的数目日益增长便可以明显看到。这种发展的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是心理学各派之间的争论已经不再激烈,而是趋向求同存异,各家的合理思想被保留下来,使它们之间的区别缩小了。这种在心理学对象、方法问题上争论的减弱表明心理学逐渐走上成熟的道路,心理学家把更多的精力致力于专门问题的研究,在具体问题上展开学术争鸣。心理学问题被划分得更为精细,以便于更深入地加以探讨。当代心理学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跨学科和多学科性质。心理学和一些邻近学科的重叠,已使它们的某些部分难于区别。心理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分支众多、边界模糊的科学。心理学是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种属性的科学。一方面,它与生物科学结合,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它伸展到技术科学领域,与计算机科学相联系,促进了认知科学的发展。心理学还研究人类个体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关于人的认知能力和个性社会化的发展观。另一方面,心理学与社会科学结合,研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以及人际交往中的社会心理现象。时至今日,心理学发展得更加宽广庞杂,这就要求从哲学的高度对它进行理论概括。理论心理学就是从宏观上探讨心理学的思想体系。

由于心理学的研究范围相当广阔,不同复杂程度的心理活动可能需要不同的理论模式和研究手段,因而当代心理学是把人和动物的复杂心理活动分成不同的层次,在不同的水平上加以研究的。心理学问题概略地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生理心理学生理心理学从生理学的水平研究各种心理现象。在早期,巴甫洛夫用条件反射方法研究动物的学习活动,提出人的心理活动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现代的生理心理学用神经生理学、生物物理学和生物化学的手段来研究感知、学习、记忆、思维、情绪等过程,目的是阐明各种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由于生物医学技术的进步,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D.H.休伯尔和T.N.维厄瑟的感受野研究,K.W.斯佩里的割裂脑的研究最为著名。休伯尔和维厄瑟在动物的大脑视觉皮层的细胞上插入微电极,当视网膜的某一部位接受光刺激时,便引起与之相联系的大脑皮层细胞的兴奋,产生微弱的电活动,经过放大而被记录在仪器上。他们的研究发现,大脑皮层细胞对视觉刺激有精细的分工,某些细胞感受明暗刺激,另一些细胞感受圆形、尖角、边界等刺激,还有些细胞感受有一定方向的线条刺激等。与这些皮层细胞相联系的不同视网膜部位称为感受野。斯佩里通过割裂两侧大脑半球方法治疗癫痫病人对大脑心理功能的研究,发现左半球主要负责言语和思维活动,右半球主要负责图形、音乐知觉和身体的运动。以上两项研究曾在80年代初获得了诺贝尔奖。

在记忆方面,人们相信既然经验可以在头脑中长久地保存下来,那么大脑的生理结构必定发生了某种物质变化,或遗留下某种痕迹。人们还设想,在识记时大脑的某些神经通路会不断地传导神经冲动,因而在这条通路上的神经元与神经元的接触处──突触膜上,必然发生生理的和结构的变化,而降低了神经冲动的传导阻力。研究发现,在记忆时随着突触的电传导的次数增多,细胞内的核糖核酸也增多,由于突触膜受体的蛋白质合成与核糖核酸的变化有关,于是认为核糖核酸就是要寻找的记忆物质。研究还发现,能促进蛋白质合成的药物可以加速学习过程,抑制蛋白质合成的药物则阻止长时记忆的发展。这些关于记忆的脑化学研究增进了对心理过程的了解。80年代以后,中国心理学家也研究了记忆的大脑机制,以及应激状态下的脑化学变化。

生理心理学主要用动物做实验,有时也结合医疗实践进行临床研究。它采用生物科学的通用研究方法,主要是在控制条件下实施手术或使用药物的实验法。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者不只有心理学家,还有神经生理学家、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家等。生理心理学有时也被列为神经科学的一个分支。

认知心理学这是20世纪60年代新兴起的心理学方向。认知心理学是从反对行为主义发端的,同时继承了格式塔心理学的观点。前面已经谈过,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只能研究可观察的行为,不能研究人脑的内部过程。这种观点长期阻碍了人们对人的心理过程的了解,使心理学几乎陷于停滞状态。认知心理学突破了这一限制,以研究高级心理活动,特别是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为主要目标。这一点正是格式塔心理学的主张。

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以外的其他科学对心理学发生影响的典型例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迅速发展起来的通信技术,特别是信息论和控制论的出现,使心理学家看到人类认识过程与通信系统有一定的相似性,于是借用通信工程师描述信息通道的概念来描述人的认识过程。人的认知过程被看成是信息通道的输入、编码、译码、存储、提取、输出等处理信息的过程。另外,行为主义关于语言是条件反射学习的看法,经受不住后来兴起的心理语言学的冲击,以致一败涂地。心理语言学的代表人物N.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有某种先天的内在规律,是由遗传决定的。儿童所表现出学习语言的惊人的能力,就足以证明这一点。认知心理学在心理语言学的基础上,研究言语理解和智力操作,无疑扩大了传统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认知心理学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方法来研究人的认知过程。除了应用反应时测量、记忆测验等一般实验心理方法外,还对口语记录进行分析,以了解心理活动的内部过程。认知心理学根据研究结果,建立关于心理活动的认知模型。认知模型只是关于内部过程的一种假设,并不一定代表脑中的真实生理机制。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U.奈瑟写出第一本以《认知心理学》为名的书籍,心理学界以此作为这一新方向的开始。

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是信息加工理论,所以又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50~60年代,A.纽厄尔和H.A.西蒙把人类所具有的概念、观念、表征等脑的内部过程看作是物理符号过程。人脑是一个物理系统,脑内的活动是对这些符号的操作。计算机也是一个物理系统,其工作原理是对磁场的模式或符号的操作。任何物理事件只要能用符号形式表示,就能用计算机模拟出来。因此,人类思维中的概念和符号操作可以比拟一个计算机物理系统对符号的加工处理。这就是当代认知心理学中极为重要的物理符号系统假设。这一假设在人脑的思维活动和计算机的信息操作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从而在信息加工心理学的研究基础上,可以设计计算机程序来模拟人的心理过程,特别是思维、问题解决等高级心理活动。认知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相结合,产生了人工智能这一新学科。80年代初期以来,中国心理学家开始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对汉字的学习记忆过程有了一定的认识。李家治等在机器理解汉语的人工智能研究方面取得了结果。80年代后期,认知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相结合,提出认知的平行分布加工模型,可能给人工智能研究带来惊人的突破。这一学科的发展前景将是会振奋人心的。当然,这不是说对认知心理学的方法论就没有争议了。

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人从出生到老年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人的身体和心理在时间进程中表现出量和质两方面的变化。人的发展在量的方面的变化是明显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身高体重会增加,词汇量不断扩大,知识范围越加广阔,这些都是可以计量的。人的发展在质的方面的变化就更为复杂,也难于定量测量。人的思维、言语、情绪等心理过程都有发展的阶段性。发展心理学研究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并试图找出学习能力的关键期。例如儿童的言语和技能都有最佳的学习时期,一旦超过一定的年龄阶段,再学习就会更加困难了。青春期的青少年会表现出明显的心理和行为的改变。人的心理发展,不论是在量的方面还是在质的方面的变化,总是受内在生理因素和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人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它是一个前进而不可逆转的过程。

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心理学研究角度可以把人的发展分为身体、智力和人格发展三个方面。这种划分是人为的,因为每一方面的发展都会影响其他方面的发展,而且人的发展又有个别差异。总的来看,人的心理发展是有规律性的。J.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阶段论是一种有代表性的理论。每一发展阶段都有其特有的智力行为特点。人格的发展主要是社会化的过程。这方面的发展更为复杂,主要受社会环境和人际交往的影响。

发展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比较活跃的一个分支。由于采用了新的研究方法和仪器设备,特别是录音和录像记录的使用,使得这个领域的研究获得了许多新的发现。现在认为,儿童在婴幼儿期已经具备了一定水平的认知能力,如1岁幼儿已有很高的知觉辨认能力,3岁儿童已具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等。人们还发现婴幼儿会进行许多过去认为是不能完成的活动。在长久以来进行的遗传和环境相对重要性的争论上,这些发现无形中造成了对先天遗传因素的重视。中国的儿童发展研究具有悠久的传统,从20世纪上半期开始便开展了比较深入的研究。近期朱智贤、刘范等结合中国的特点,进行了儿童智力和思维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在国际上,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研究也有很大进展,形成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几个重要理论体系。这些理论体系不仅支配着研究工作的方向,而且在更广阔范围上影响着人们对心理发展的看法。

自从19世纪人们把儿童发展作为一门科学探讨以来,虽然都知道发展是指从胚胎一直到死亡的历程,但是以往的人类发展研究却只局限于研究某一发展阶段,很少着眼于整个生命过程。今天许多心理学家认识到,发展贯穿于人的一生之中,生命的每一阶段都受前一时期的影响,同时又影响到以后的发展。一个称作毕生发展心理学的新的研究方向正在形成。它从人的生命的全程发展着眼,研究从产前到死亡的全部心理和行为变化。由于许多国家的人口都趋向老年化,老年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因而这方面的研究受到重视。

社会心理学它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相互作用中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发生和变化的规律。社会心理学在两个水平上对人际关系进行分析,即个体和社会群体的水平。就个体来说,人从一出生就处于一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之中,环境对儿童产生各种影响。儿童也对环境作出反应。儿童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成为社会的人。社会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发展的社会化过程,包括儿童的交往,言语的发展,伙伴、家庭、居住环境以及学校对人的影响,这些影响以什么规律起作用;在成人个体的交往中,又有什么社会心理规律起作用。社会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就是说明在人际交往中,人是如何为某种行为找出解释原因的。归因问题是当前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中心课题之一。

人属于一定的团体、阶层、民族、国家。在各种各样的群体中,人相互交往和影响,使其心理活动带有某一群体所特有的倾向性。人在群体生活中所产生的社会心理现象,如群体内部的交往结构、无形的群体规范、态度、种族偏见、侵犯行为等,都是社会心理学所要研究的问题。例如,社会心理学中所谓的集体就是成员比较多的一种大群体,它们具有一些共同特征,如在这种群体中成员间不一定有直接的接触和交往,而是通过某种共同的活动联合在一起的。在大群体中,风俗、习惯、传统观念对行为发挥着特殊的调节作用。大群体又分为无组织的和稳定的两种。前者是偶然地自发产生的,存在的时间相当短。在一定场合集聚起来的大规模群众动乱,足球比赛场上观众的骚动,都是这一类大群体行为的典型例子。在相当长时期中存在的稳定的群体有职业、社会阶层、民族、种族的群体。它是由具体的社会关系体系决定的,或是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这两类大群体中的社会行为规律,都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问题。

几十年以来心理学一直朝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它以物理学、生物科学以致技术科学为榜样来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这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一定程度的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的倾向。正在这个时期,西方文化中流行的人道主义社会思潮渗入心理学,出现了社会心理学中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A.马斯洛和C.罗杰斯等人反对心理学中的机械决定论,认为传统的走自然科学道路的心理学不足以解决更复杂的人类心理学问题,特别是涉及价值观和信仰的问题。人本主义心理学以研究意识经验为出发点,探讨人格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他们认为人在自然进化过程中已获得一些高于一般动物的潜能,包括友爱、自尊、创造性以及对价值的追求等。这些潜能表现为高级需要,它们在人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可能成为支配人的动机和行为的力量。自我实现能使人的这些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精神病态是社会环境不良影响使人脱离自我实现的一种异化表现。心理学的任务就是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潜在美德的实现。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动机的作用,它把人的特殊性和人的价值加以拔高,强调发挥人的本性,促成自我实现;然而事实上它所强调的仍然是人性的自然因素的一面,相对忽视了社会因素的作用。在我们看来,所谓的人性决不是什么脱离社会环境影响的人的内在自发力量。这种心理学是否真正找到了所谓人类自我改善的途径,还是有疑问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把心理学引上了一条完全人文科学的道路,并不一定能最后解决心理学的问题。

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它们所研究的是同一社会现象的不同方面。社会学从比较宏观、概括的水平上研究社会问题,社会心理学则是从比较具体的、微观的水平上研究人际交往活动。由于人的社会生活的极端复杂性,虽然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存在着许多困难,但是从人的心理的社会制约性出发,必定能总结出人的社会心理学规律。

理论心理学它是从哲学的高度探讨心理学的方法论问题,包括讨论心理学的对象和方法,意识的起源和发展,身与心的关系,以及评述心理学的思想体系等。广大的中国心理学家坚持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学,特别重视理论心理学的研究。他们试图从宏观上总结心理学的发展历史,研究心理学的现况,并引导心理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潘菽对于发展中国的理论心理学作出了贡献。高觉敷等人编写了中国和西方心理学史的著作。

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学认为心理活动不是物质世界以外的纯精神的活动,也不是某种物质实体。它的实质可以由四个方面去认识:①心理活动是脑的功能或作用,脑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器官。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的组织又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演进和发展的。物质的组织发展到较高级阶段就会出现新的功能。心理现象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和演化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与脑的发展演化密切联系着。人脑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心理功能是在脑的生理功能的基础上产生的。人脑是能够思维的物质。②心理活动是由客观事物所引起的主观反映。心理是脑的功能是指产生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而言的。心理活动同时又是由作用于人的客观事物引起的。客观事物作用于人,人便以它特有的心理活动以及相应的行为给予回答。没有客观世界中种种事物的影响和作用,人的心理活动便无从产生。另一方面,人们对事物的反映和行为并不是被动的,人是一个积极活动的主体,他与周围世界的相互作用总是受以往在一定的生活条件下形成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等个性特征所制约。③心理活动是一种主观活动,同时它和生理功能一样又是一种客观事物,具有主观和客观的二重性。说它是主观的,首先因为它总是属于一定的主体,没有独立于任何人之外的心理活动。再则,客观事物与它所引起的心理活动是处在相对地位的。具体的客观事物和它在人头脑中的主观映象确是不同的。另一方面,人们的心理活动又确实具有客观性,因为心理活动终归是人的活动,人又终归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所以它是客观存在的。当我们观察一个小孩的心理活动时,他的心理活动就成为我们认识的客观对象了。可见,人的心理活动在同客观事物相对比时是主观的,当把它看作是客观事物的一部分时就具有客观性了。④心理活动与人们的生活实践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心理活动是因生活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在生活实践中,客观事物作用于人、影响着人。人一方面接受这种作用和影响,同时也以自己的方式作用于客观事物,这就是认识它、变革它。这样,人们便产生了对事物的感觉、知觉、思维以及对它们采取这样或那样的态度、意图以及行动。可见,人的心理活动对生活实践起着调节和指导的作用,从而使人具有自觉能动性。人的心理活动还要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地受到检验并得到发展。当人们在一定的认识指引下从事实践活动时,如果取得成功,达到了预定的目标,那就证明这种认识基本上是正确的。反之,行动没有取得成功,则证明很可能是认识有偏差,或者是由于什么别的原因。这时就需要修正自己的认识使之符合实际。在这样反复的实践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也就得到了发展。正是因为人类有高度发展的心理活动,才有自觉能动性,这是人类区别于并高出于动物而成为“万物之灵”的本质特征所在。

心理学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它对人类生活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其应用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心理学家能参加解决教育、医疗、工业、商业、军事及各种社会问题。下面列举的就是心理学在一些应用领域中所形成的分支学科: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揭示教育过程和心理发展的关系,把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去。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受教育者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心理的个别差异,道德品质的形成,教育者应有的心理品质等。教师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学科教学心理学研究语文、算术等课程的内容和教法,也属于教育心理学的范围。德育心理学研究儿童道德动机、道德判断的形成过程,探讨培养优秀道德品质、正确信念和理想的有效途径。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直接关系到教育改革和人材培养的重大任务。近年来,中国心理学工作者进行的一些教学改革实验,如语文和数学的自学辅导教学法等,对于教学实践具有积极的作用。

医学心理学它是关于疾病和健康的心理学研究,探讨心理因素在维护健康和致病方面的作用,并研究在医疗中医护人员与病人的行为特点。医学心理学家在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特别是在精神病医院中发挥作用,他们用心理测验诊断病人,找出心理障碍的原因。医学心理学还研究精神药物的作用,探讨心理治疗的方法。病人的康复过程也是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目的是调动病人的心理因素,使他尽快恢复健康。医学心理学家也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卫生工作,对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提供指导与帮助。医学心理学近年来在中国发展较快,心理测验已在临床诊断中应用。目前,全国的精神病医院和部分综合医院都开设了心理咨询门诊。

工业心理学主要包括工程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研究现代工业中人与机器的关系,又称人机系统,这是在工程设计中使设备适应人体的活动特点,从而使工作效率达到最高。工厂的温度、照明和工作条件,航空工业中飞机座舱的仪表显示,车船驾驶系统的合理性都是工程心理学研究的课题。它还研究工业劳动中,职工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管理心理学研究职工的选拔、训练、评价、使用等人事组织问题,还研究工作动机、鼓励手段、意见沟通、组织结构、领导行为等心理学问题。这些研究的目的是调动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的潜在能力,形成和谐的工作气氛和提高工作效率。中国的工业心理学有比较久的历史,近年来在工程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结合照明、显示器设计、交通信号,以及工业企业的领导行为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了良好效益。

商业心理学研究商业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商品流通过程中有关的行为问题。它包括市场心理学、消费者心理学和广告心理学。市场心理学研究市场供求关系中心理因素的作用。消费者心理学研究商品生产、商品流通,以及服务行业中消费者的心理规律,包括购买动机的分析、购买行为的特点等。广告心理学研究商标、包装、广告的设计,其心理效果的评价等。商业心理学的研究在以市场经济为主的国家里很受重视,成为商业竞争的重要手段。中国这方面的工作尚待开展。

法律心理学研究人们在司法活动中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法律心理学根据不同的方面,又可分为犯罪心理学、侦察心理学、审判心理学等。犯罪心理学研究犯罪的动机及对罪犯的教育改造等问题。侦察心理学研究在侦破案件过程中所应依循的心理规律。审判心理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分析犯人供词及证人证词的可靠程度。法律心理学的另一重要分支是司法鉴定心理学。这是运用临床精神病学专业知识,对被怀疑有精神障碍的被告或其他诉讼当事人进行心理鉴定,为确定其法律责任提供科学依据。中国的法律心理学工作者,结合本国实际对犯罪的心理特点及应采取的对策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军事心理学研究人在军事活动条件下的心理学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军事人员的选拔和分类,掌握军事技术和武器的学习过程,军事活动所要求的个性心理特征,心理战术,宣传与反宣传等。军事心理学把军事组织看成是一个小的社会整体,研究其中的社会过程,如指挥员和士兵的关系,战争条件下群体内部情绪的相互影响,军队士气的作用等。根据兵种的特点,军事心理学又可分为航空与航天心理学和航海心理学。航空与航天心理学除研究一般军事活动的心理规律外,还研究宇航员的意志和品德的培训,在失重、超重条件下的心理变化及适应能力等。航海心理学则要研究在长期离开陆地情况下的心理变化,海上战斗和舰艇操纵中的特有心理学问题。世界各国的军事心理学研究都属于保密的范围,只有在失去军事价值的时候,才能够公开发表。

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不仅是一门理论性强的基础科学,而且发展成为一门应用范围广泛的应用科学。它与许多实践部门有着广泛的横向联系。当前,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为心理学提出许多研究课题,如工业企业的管理、人口问题、独生子女政策、家庭结构、医疗保健、体育竞赛、犯罪等都有待心理学参与研究解决。现代心理学可以广泛地为社会实践服务。

1心理学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

考核重形式,轻内容。心理学专业英语课程的考核形式大部分为考查课,从态度上学生不重视,因为大家都一致认为,所谓的考查课就是开卷考试。也导致了教师授课的不重视,形成恶性循环。从试卷上可以看到,试题多以名词解释、英译汉和汉译英为主。而且笔试部分占到了70%,平时成绩占到30%,和其它的普通课程是一样的比例,学生缺少对心理学专业英语课程特殊性的深入了解。

2心理学专业英语教学的重新思考

转型后的许昌学院更加强调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在这个背景下,培养外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显得尤其重要。基于以上做出的心理学专业英语教学现状的分析,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重新思考心理学专业英语的教学问题。

(1)思想上重视,政策上保障,行动上落实

心理学专业英语教学是基础英语教育的延续,是从学习英语到用英语学习的一个关键过渡,是语言学习到信息交流的发展,侧重语言的应用及有关专业方面的知识。在许昌学院转型后的今天更能凸显它的优势。故学校、相关院系应该从思想上重视、政策上保障、行动上落实心理学专业英语的教学工作。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①增加心理学专业英语课时,由原来的一周2个课时增加到4个课时,原来的开设一学期增加到两个学期,即第五学期和第六学期,保证学习的连续性。

②大学英语教学部不但要设置基础英语教研室,还要设置专业英语教研室,从教学机构上彻底解决专业英语长期存在的问题。

(2)强化心理学专业英语教师培训工作

许昌学院的转型给教师的职业发展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从目前来看,教育科学学院的心理学专业英语教师是一名有心理学基础的英语教师来担任,虽然教师能够流利的运用英语来给学生交流,但是在专业知识方面,难免会有空白,这对于学生的专业发展也会有影响,故强化心理学专业英语教师的培训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来实现:

①心理学专业英语教师可以通过自学方式来获取相关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可以到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向心理学教研室主任和心理学专业任课教师请教切磋问题;

②由院系牵头,请一些心理学专业领域的一线知名专家以报告的形式来传授知识;

③委派心理学专业英语教师到美国、英语等其它国家学习。毕竟心理学是舶来品,要想学到成熟的、前沿的理论,更应该到国外去熏陶和感悟;

④学校可定期聘请企事业单位的精英来学校开展讲座,帮助专业英语教师、学生掌握相关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同时,也应鼓励教师到相关企事业单位实地考察,保证心理学专业英语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3)改革教法学法,突出讲授内容多样性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社会是一个动态的社会,教学是社会中的子系统,不能拘泥于同样一种教学方法的实施,学生和教师都会产生倦怠的状态。教师要积极去研究教法和学法的改革,从而使改革后的教学能推动许昌学院转型后的发展,更能凸显心理学专业英语教学的素质教育本色。改革教法和学法的核心是凸显授课内容的多样性,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可以从两方面来才尝试:在教学模式上,除了课堂讲授(阅读+翻译)之外,还可以采取专题讨论、实验室听力口译训练、分角色阅读、录音、录像、辩论会等模式来完成授课任务。在讲授内容上,讲授内容是改革的核心部分,教师在内容的设计上要精细,更要符合专业英语学习的应用性目标。除了设计一些英译汉和汉译英的翻译内容之外,还可以考虑设计一些心理学专业英语写作课、听力课程和口译课程。数据表明,有90.8%的企业都认为一个合格的复合型人才听和说方面的能力最重要,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员工能够流利地用英语和客户交流。

(4)加大教学资源整合力度,提供硬件支持

教学资源是中介手段,没有了中介手段的依托,心理学专业英语课程的培养目标就很难实现。加大教学资源整合力度,整合心理学专业英语教材方面的资源。通过研究发现,国外的原版教材虽然心理学的原汁原味没有改变,但是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为里面涉及到一些复杂的长难句。国内教材在知识的系统上保持的非常完美,但毕竟是翻译过来的内容,失去了心理学的原汁原味。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学专业英语的特点编制校本教材,达到学以致用。在编制教材时,可以同时吸收原版外文教材的原汁原味和国内教材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整合学校教学实验室和院系教学实验室,开设大量的听力和口译课程,使心理学专业英语课程开展的有滋有味。

(5)丰富考核形式,合理设定比例

目前,心理学专业英语的考核形式依然以卷面分数为主,占到70%的比例,看起来素质教育的阴影阴魂不散。而许昌学院转型后更加强调素质教育,更加强调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这样的定位,要求重新思考考核形式,从而来合理设定比例的分配问题。在借鉴许昌学院ISEC项目中的评价方式的基础上,可以设计心理学专业英语的考核形式:卷面40%、出勤10%、学习态度、课堂表现和家庭作业30%、其中考试20%(不能用卷面测试的形式完成,可以考虑以英语小论文、英语辩论赛等形式来完成)。此种考核形式把大量的比重放到了平时,减少了学生考试之前的临时抱佛脚,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到平时的课堂上,实现了终极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的有效结合。教学大背景的转变需要教学的各个方面重新作出思考,在论述过程中,由于能力有限,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教学改革工作就是一个不断探索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作者:马莹莹 单位:许昌学院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级神经活动学创始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