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伦当时造出来的纸是白的吗?

蔡伦是东汉时期造纸术的改良者,在汉武帝在位时,被任命为九卿之一和尚方令,之后一举革新了传统造纸术,创造了“蔡伦纸”,使纸张从此变得更加低廉耐用,书写起来也更加顺滑,彻底改变了人们的书写方式,逐渐取代了沉重的竹简,这对世界的文化传播来说,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蔡伦也被后人尊称为“纸神”,改良后的造纸术也成为了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

在纸张还没有发明的时候,人们大多是以竹简、丝绸以及甲骨等进行记录,不是过于材料昂贵,就是太重携带不便,后来随着桑蚕产业的发展,人们逐渐以蚕丝的漂絮物制作出了最初的纸张,但当时的纸张手感粗糙,而且纤维条分布不均,凹凸不平,根本无法用于书写,大多只能用于包装。

直到汉武帝时期,蔡伦才结合之前的造纸经验,以一些廉价的破布、渔网、树皮、麻料等,浸泡白天后,经过捶打和搓洗将这些树皮和麻料褪去皮和壳等坚硬的部分,再涂抹上石灰水,之后蒸煮八个昼夜,冷却后取出,利用草木灰进行浆洗,又开始重复蒸煮和涂抹石灰水的过程,十多天之后所有的材料就会变为浆糊状,碾磨后用方格工具平摊捞起,经过几天的晾晒,就做出了一种更加顺滑且轻薄耐用的纸张。

之后蔡伦纸在汉和帝时期,就被皇帝推广开来,刚好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又逐渐的传入到中亚和西欧,就这样蔡伦纸便流传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一时之间蔡伦造纸术几乎影响了整个世界,之后的朝代也在这一造纸术的基础上,不断的进行改进,陆续出现了以竹子、麦秆、桑皮等原料制成的纸张,韧性更强,更加耐用,方式也是越来越多,后来甚至还出现了染色工艺。

很多人都认为蔡伦是,但实际上他只是改良了前人的方法,虽然不能否认蔡伦的功劳,但造纸术的创造,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脱不开联系。

}
重要提示:点击下方【关注】然后点进入

众所周知,每个朝代的造纸业都有着自己的特点,每个时期的纸,也有各自代表性的使用原料。

因为古纸原料有时代性和地域性,古代造纸的原料,总是因时因地而变化,品种也逐代增加。

今天,我们以一些著名的古代书画作品为例,来介绍一下这些不同原料的古代书画用纸。

麻纸是我国最早应用于书画的纸种,迄今传世的最早的书法是故宫博物院所藏西晋文学家陆机的章草《平复帖》。

该帖先前曾有人将其鉴定为“蚕茧纸”,经潘吉星先生多次检验,确认该帖为早期的麻纸。

因其年代久远,几经装裱,纤维老化,致使纸面呈灰色间米黄色,纸表有部分裂纹。

晋代陆机《平复帖》象牙色麻纸本墨迹,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以高倍放大镜观察,《平复帖》本幅纸表面纤维束甚多,甚至有未及捣碎的成股的麻绳头,帘纹不显,似不曾有效地研光,纸吃墨力差,制作相当原始,与出土汉纸相仿佛。

《平复帖》上的墨迹写的是章草(草隶),笔意古朴,是陆机在西晋武帝泰始初年在南方仓促间写的一封书信。

此帖流传有序,年代确切可考,又出于名家之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有年份可查的珍贵纸本法书。

▲虞世南摹《兰亭集序》卷

虞世南摹《兰亭集序》卷,麻纸,灰色,有纤维束,制作不够精细。

隋末的虞世南《北堂书钞》卷一0四引《陆云集》中陆云致陆机书云:“前集兄文为二十卷,书工,纸不精,恨之。”

言陆机写字属稿不曾用良纸,与文献记载相吻合。

这也说明当时南方所造的纸不及北方曹魏时闻名的左伯纸精良。

*左伯纸:在蔡伦以后,别人又不断把他的方法加以改进。蔡伦死后大约八十年(东汉末年)又出了一位造纸能手,名叫左伯。他造出来的纸厚薄均匀,质地细密,色泽鲜明。当时人们称这种纸为“左伯纸”。

至隋唐五代,法书用纸也仍以麻纸居主要地位。

例如故宫博物院藏唐代杜牧的题款为大和三年(829)的(《张好好诗》就是麻纸,纸面呈灰色,表面平滑,制作相当精细,但个别部位可见有明显的麻纤维束。

▲欧阳询《卜商帖》白色麻纸 表面平滑 制作较精细

▲米芾《韩马帖》白色麻纸 正方形 纸厚 纤维束少

▲颜真卿《湖州帖》白色麻纸 平滑 纤维束

▲王献之《东山松帖》浅米色麻纸 制作不精细

▲欧阳询《季鹰帖》(别称《张翰贴》)麻纸 纸薄

▲杨凝式《神仙起居法》

五代书法家杨凝式的著名草书《神仙起居法》,用的也是麻纸,呈深灰色,字里行间有纤维束遗存,制作似不很精细。

以上说明唐五代书法家不只是在创作时用麻纸,而且在临幕汉、晋法帖借以练功时也用麻纸。

从绘画的传世作品来看,唐以前作画多用绢本,唐以后,纸本画才逐渐多起来。

1969年新疆吐鲁番唐墓中出土的三幅纸本设色花鸟画,每幅长201厘米,宽141厘米,各由若干小纸粘连而成,纸质为白麻纸,纸较厚,表面平滑,部分表面似施过白粉。

这种用麻纸画的设色画,过去在新疆还出土过。在敦煌石室中也有用麻料写经纸的背面或正面作画的,有的还是工笔人物画。

继麻纸之后,我国又发明了皮纸。

虽然据《后汉书·蔡伦传》说,早在东汉已发明了皮纸,但汉代皮纸一直未见。

皮纸大约在晋、南北朝时才定型,隋唐以后始见发展。

我们所看到的早期实物也都属于这个时期。

以下这些古代字画,便是用皮纸创作的,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皮纸的范本。

▲王羲之《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局部

唐代冯承素的《兰亭集序》神龙年间摹本就是用的皮纸。

此纸白间浅灰色,表面平滑,似经研光,纤维束少见,但有纸须,制作精细,是皮纸中的上品。

同一手卷的后幅,即北宋熙宁九年(1076)的题跋,其用纸也是白色皮纸。

两宋以来,皮纸的制造技术愈见精良,能制造出精美的大幅皮纸,在质量、形制和幅面上满足了书画家的要求。

北宋米芾曾带头以皮纸挥毫,他的法帖《苕溪诗帖》就是用的研光过的褚皮纸。

此纸浅灰色,细横帘纹,每纹约粗0.1厘米,表面平滑,且施以白粉,紧薄可爱,制作相当考究,在这种纸上写字也相当飘逸。

此纸目前的特征是在灰色纸地上呈现一些浅黄色毛斑、块状斑、束状斑,如夜空中的群星。

▲米芾的《淡墨秋山诗》局部

米芾的《淡墨秋山诗》和苏轼的《人来得书帖》,亦为褚皮纸。

二帖用纸均经研光,平滑受墨,纤维匀细。

苏轼的《新岁未获帖》、宋徽宗赵估的《夏日诗》、李建中的《同年帖》也是皮纸。

《新岁未获帖》白间米色,填以白粉,平滑受墨,纤维束少见,纤维细,纸精。

至于赵信为《季鹰帖》作题跋用的纸,则洁白光滑如镜,纤维捣得很细,交结匀紧,精美如蚕丝,但却是一种褚皮纸,是宋纸中的佳品,代表了宋代造纸术的最高水平。

▲褚遂良摹《兰亭集序》

其他如褚遂良摹《兰亭集序》、李建中的《贵宅帖》皆为皮料纸。苏轼的《三马图赞》则为桑皮纸,浅米色,纸上加蜡,纸面有纸须。唐宋时期的画家,也一改过去的习惯,这时候少见的开始以皮纸作画。

重要提示:点击下方【关注】然后点进入
重要提示:点击下方【关注】然后点进入
}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没头脑的文物ys

作者:“没头脑”文物医生

  大家好,欢迎乘坐没头脑的文物快车,我就是风靡万千少女,改进社会风气,玉树临风的没头脑的文物医生。今儿个我们就来讲讲纸张泛黄后应当如何处理。光知道纸怎么变黄又如何修复可是远远不够的,且来听听没头脑给大家讲一段关于纸的历史小故事吧!

   纸是如何造出来的

  马涧河弯弯绕绕,流经偃师市缑氏镇这一段,古时曾称为“造纸河”。说起“造纸河”的来历,当地流传着东汉蔡伦造纸的故事。

  相传蔡伦于东汉明帝刘庄永平十八年,进京城洛阳的皇宫里当了太监,他先是掌管皇宫内院事务,后来成为监制各种御用器物的皇家工场的负责人。

  平时,蔡伦看皇上每日批阅大量简牍帛书,劳神费力,就时时想着能制造一种更简便廉价的书写材料,让天下的文书都变得轻便,易于使用。

  传说,有一天,蔡伦带着几名小太监出城游玩,来到了离城不远的缑氏县陈河谷。正赏景间,蔡伦忽见溪水中积聚了一簇枯枝,上面挂浮着一层薄薄的白色絮状物,不由眼睛一亮,蹲下身去,用树枝挑起细看。只见这东西扯扯挂挂,犹如丝绵。

  蔡伦想到工场里制作丝绵时,茧丝漂洗完后,总有一些残絮遗留在篾席上。篾席晾干后,那上面就附着一层由残絮交织成的薄片,揭下来,写字十分方便。蔡伦忽然想,溪中这东西和那残絮十分相似,也不知是什么物件。

  他立即命小太监找来河旁农夫询问。农夫说:“这是涨河时冲下来的树皮、烂麻,扭一块儿了,又冲又泡,又沤又晒,就成了这烂絮!”

  蔡伦望去,满眼绿色,脸上漾起笑意。

  几天后,蔡伦率领几名皇室作坊中的技工来到这里,利用丰富的水源和树木,开始了试制。剥树皮、捣碎、泡烂,再加入沤松的麻缕,制成稀浆,用竹篾捞出薄薄一层晾干,揭下,便造出了最初的纸。但一试用,发现容易破烂,又将破布、烂鱼网捣碎,将制丝时遗留的残絮,掺进浆中,再制成的纸便不容易扯破了。为了加快制纸进度,蔡伦又指挥大家盖起了烘焙房,湿纸上墙烘干,不仅干得快,且纸张平整,大家心里乐开了花。

  蔡伦挑选出规正的纸张,进献给和帝。和帝试用后龙颜大悦,当天就驾幸陈河谷造纸作坊,查看了造纸过程,回宫后重赏蔡伦,并诏告天下,推广造纸技术。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了,那纸张为什么会泛黄呢

  不用急,大家接着往下看

  就中国古籍保存来说,最大的问题是纸张发黄和污迹问题,中国古籍纸张经常由于酸化导致发黄变脆,而污迹则分为霉斑、油迹、指迹、墨渍、苍蝇便迹和蚊虫污迹等,污迹影响古籍原貌,同时会随着温度湿度环境发生不同程度的扩散效应,也严重影响古籍保存。

  根据相关统计表明,纸叶的 PH 值高于 6.2(PH7 为中性,数值越小酸度越高)只会慢速变质,而低于 6.2 就会快速变质,低于 5.0 则会迅速变质,后果就是纸张成为发黄的碎片。

  纸张发黄后应当如何处理

  这时候,就要注意防潮防尘;避免阳光直射,将书摆放在阴凉的地方,并经常轻轻翻动,翻动同时使用微量去酸性溶液,如氢氧化钙溶液。有时对特殊古籍酸化严重时,可参照国家图书馆的处理方法处理。

  把书叶一叶叶放入网纱中,用网纱夹住书叶,然后放入清水中浸泡,使纸张纤维浸透后,放入 2‰的氢氧化钙溶液里中和去酸,时间为 2-4 小时。处理时间很长,阴干场地面积要求大,而且处理后部分书叶时不时会附着未溶解的氢氧化钙颗粒,这种处理方式去酸效果良好,但效率很差。

  据说意大利已经使用直径只有纳米大小的氢氧化钙(熟石灰)固体粒子喷洒在古籍上,但西方古籍纸张与中国古籍纸张材质相差较大,未做过试验也没有条件试验。

  污迹处理则根据污迹种类不同,使用草酸溶液、醋液、双氧水等处理。

  请注意此处划重点:古籍保存时,中国古籍必须远离一切西式纸张,二者隔离,因为西方纸张存在一定腐蚀性,特别是民国时的西方纸张,同时在书柜中放置天然樟脑、冰片及灵香草、芸香、檀香等中草药及其制剂防虫,严禁使用化学杀虫剂防杀蠹虫;绝对不能用化学胶水、化学浆糊、玻璃胶纸等修补古籍。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蔡伦是怎样造纸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