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去北大青鸟学计算机晚吗?

【每日一黑马】80后IT包工头刘光琳的大生意:贩卖人才年入数千万

10:04 黑马 软件外包 刘光琳 北大青鸟 IT培训

北大青鸟是中国最大的IT培训机构,文思海辉是中国最大的软件外包服务提供商。而假如把北大青鸟和文思海辉的商业模式结合在一起,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而这正是1984年出生的刘光琳所畅想的。

来源:i黑马 作者:王根旺,王静静

【导读】北大青鸟是中国最大的IT培训机构,文思海辉是中国最大的软件外包服务提供商。而假如把北大青鸟和文思海辉的商业模式结合在一起,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而这正是1984年出生的刘光琳所畅想的,他的大连沅铂科技是一家做免费IT培训+人才外包的公司,创办两年来年收入已经达到数千万元,员工达到五百多人,他也是的角逐者。

2007年,23岁的刘光琳毕业于东软信息学院,但认为软件公司生活比较枯燥的他并没有承袭既定的IT民工生涯,而是开始了自己第一次创业冒险——在大连做一本给外国人看的杂志,这本小有名气的杂志让他认识了不少外企高管并带来了投资,但最终却无疾而终。

“这群外国人纯粹为了兴趣而做,不想杂志有什么样的商业模式,但我要赚钱养活自己,所以这个问题上我们有很大分歧,2008年10月我索性就把杂志彻底卖给了他们?不管了。”

?之后,自感有点苦闷的刘光琳在广州休养生息了一年,于2009年10月重返了曾经折戟的大连,苦于创业无门的他也开始重新打量自己的老本行——软件外包业。而此时,他就发现了软件外包行业存在的一个弊病,“因为人才比较稀缺,这个行业整天要琢磨去挖人,但是人才资源是有限的,总有一天会变成一个无人可挖的局面,或者是把用工成本提高到很高的高度。”此外,在他看来,北大青鸟这些IT培训公司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人才进入是没有门槛的,只要有钱就能去;其次,只负责培训不管分配工作。

“北大青鸟+文思海辉”

而这种观察也直接孕育了刘光琳自认为比较新颖的商业模式——“免费IT培训+人才外包”,有点类似“北大青鸟+文思海辉”的模式。于是,2010年5月,26岁的他又开始了第二次的创业之旅——大连沅铂科技。

所有软件外包公司都面临着两个核心点:项目资源和人才资源。概莫能外,作为软件外包公司,大连沅铂科技也面临着这两个问题,不过在刘光琳看来,自己在解决人才资源上有着杀手锏。“我们的培训都是免费的,最长的达一个月,不过招收学员有学历等一定的门槛,而承接外包的项目也就解决了他们的出口问题。” 在刘看来,这是自己的培训业务最有特色的地方。此外,大连沅铂科技的老师一般都是项目上的成员,相对比较实战。而对学员来说,大连沅铂会一直免费培训他们到上岗为止,这使他们对公司产生了一定的归属感,不过期间学员违约的话,则需要支付赔偿金。这让刘取得了人才存储的同时,也颇为戏剧性帮他赢得了第一个项目资源。

“2010年,我谈成了第一个客户柯莱特集团,我就去跟他说,我手上有很多人才可以帮你做项目,基本上没到一个小时就谈妥了,因为那时候我正好积累了很多学员。”

而此后的成功也水到渠成,刘光琳开始在深圳、上海、北京和成都等地开始复制这种模式来拿项目,他现在已拥有华夏、中兴和武钢集团等30多家大客户。伴随而来的是员工人数的剧增:2010年年底220人,2011年年底300人,2013年6月500多人。

与传统的软件外包公司一样,不管派遣到哪家公司,所有的员工都是和大连沅铂科技签的一纸合同,而刘光琳赚取的也是差价,“比如花旗银行给我派遣员工的工资是1万元,我可能只给他发7000元,剩下的3000元就是我的利润。”在刘光琳看来,自己的员工应该能够理解这种差价行为,“因为我的培训是有成本的,课程研发是有成本的,更重要的我给的工资是跟社会水平保持一致的,并没有盘剥他们。”

此外,刘光琳还不得不支付另外一个成本——员工过渡期的工资,因为不是所有的员工都能在项目结束后立马过渡到下个项目,有2%—3%的员工最长需要两个月的时间才能结束过渡期。而期间,刘依然需支付员工每月1800元的最低保障工资,对于一个初创公司来说,这是一笔不菲的支出。

“我们缓步发展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想扩大规模就不容易实现。”与大多数2B企业一样,刘光琳也面临着长不大的烦恼,而在他看来,这多少源于现金流的限制,自己不敢把所有的钱投入到一个地方。同多数外包公司一样,大连沅铂科技也面临着账期的问题,员工工资是每月发一次,但大多数项目是长达半年甚至一年才借款,所以只能用上个项目的钱来养下个项目。

不过,在扩大公司规模这一问题上,刘光琳流露出一种淡然,“我们存在资金紧张的可能性不是特别大,因为我们知道在什么阶段做多少的量,所以我们对资金使用情况是有一个基本保证的。”

【每日一黑马】是i黑马网倾力打造的原创报道栏目。我们将利用创业家传媒的全部资源每天推一个有潜力、高成长的黑马企业。推广资源包括网站首页轮播图,330多万粉丝的创业家杂志官方微博首页轮播图、微博,i黑马网官方微博,创业家杂志微信。目的是把黑马企业找出来、推出去,让它成为创业之星。如果你是憋足了劲想爆发的黑马,如果你想获得融资,欢迎你主动向i黑马求报道,资料请发送至wanggenwang#授权,未经授权,转载必究。]

}

人生之所以痛苦,是不知道未来的路在何方,当前的选择是否正确。没有背景和资源,我们只能靠自己去摸索,亲身实践。人生不是打游戏,觉得不好了可以重新来一次,所以伴随着迷茫的还有沉没成本。希望我们的下一代可以活得轻松自在点,快乐随意点。

这两天读了一篇文章,是有关80后程序员面临的“中年危机”。80后程序员面对婚姻、家庭和工作的抉择处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在大家纷纷指责这些文章贩卖焦虑的背景下,我逐渐感到之所以这样的文章层出不穷,有说被裁员想不开的,有说拼不过年轻人的,有说不敢奢望爱情的,或许是因为80后的程序员也许真的遇到了一些人生的坎从而让他们备受关注……

或许这是一个永久的命题。但作为一个80后的程序员,我只想说说我身边的和我自己的事情,不想贩卖焦虑,只想畅言迷茫。无论怎样,如果你无法明天就改变你的生活方式,你就还是得在明天早上从床上爬起来去赶奔赴公司的那班通勤车,对吗?

我是80后,准确的说我正好是85仔。我一直觉得80后是过渡的一代,或许是冷静奋斗踏实工作的情怀同激荡青春敢作敢为的激情互相碰撞的一代。80后是见证了互联网蓬勃发展的一代,比起70后或许更能接受网络带来的新事物的冲击,而比起90后,却被认为保守和古板,毕竟我们的童年还能玩弹球打“大型”丢沙袋这种活动,而90后电脑游戏更加冲击着他们的视觉和思维,从而让互联网延续着激情。作为85仔,我又是80后这个十年的中间者,过渡的过渡,比我大的80后,他们中间有的程序员能服务一个企业达到10年以上,以极大的忠诚度和热情,不争不抢地劳作,视每天能够写代码为快乐;而比我小的80后却敢做改为,追捧诗和远方,不顾及即使是远方也有苟且的事实,作为程序员他们跃跃欲试,学习新技术为替代我们这些老鸟而摩拳擦掌。

当年的我们,创业是个新鲜词,80后李想的创业事迹还是从鲁豫有约这档电视节目中遇见的,那时觉得很耀眼。而如今,90后已经每天都在开始复制着一个又一个创业的故事。时代的变迁永远重复着一代更比一代强的铁律,不管是工业社会还是信息时代,我们终将在某一天,或许是纪念自己毕业十年的聚会上,用停止敲击键盘的手指端起酒杯庆贺,追忆过往,审视自己,不知该为自己日渐稀少的额发唏嘘不已还是欣慰自己享受了互联网的黄金十年。

诚然,2002年到2011年毕业的80后程序员,他们开始迅速崛起,从最初的苦逼租房憧憬未来,到买房买车想着财务自由。就拿我自己来说吧,07年毕业,坐标天津,土著,统招二本,实习工资1K,08年遭遇金融危机遇冷,工资2K,09年到12年2K-6K徘徊,13年到14年出现质的飞跃,得到13K,15年到17年,中间一段帝都经历冲到25K,父亲生病回家,在天津找到16K,如今冲到税后28K。公司从小私企到大国企,从股份制银行到外资银行,从传统企业到互联网公司,有人质疑我跳槽频繁,有人觉得我在准二线的天津拿不到现在的工资高点,我只想说,一次次的跳槽让我的技术经验在涨,让我的工资在涨,如果你的平台够好,又何必怕我跳呢。

其实,我也经历过黑夜,那些彻夜不眠写代码的日子,那些披星戴月加班的日子,清冷的风伴随着车窗外沉睡城市的霓虹,我曾经觉得那是最平静最舒心的日子,有梦想有希望。每月从工资卡里取出2000,想着要是能每月取5000该多好,等取到了5000,又想着取10000该多好,直到有一天,觉得够多了,别太累了,不能再高了吧,我知道我迷茫了,激情退了,也许这就是“中年危机”来了……

其实,程序员,在我们那个时代似乎并没有从一开始就吸引人们的眼球。而金融就不一样了。金融作为一个古老的黄金职业,是主导我们那个时代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的一个专业,我的妹妹是90后,她考上南开大学金融系的时候正好是我参加高考的十年后,那时候金融系仍然是分数线最高的专业。我查过清华大学2017年分数线最高的专业仍然是经济与金融,无论文理。我想,学校的名气是需要同个人的能力综合起来的,也许我的身边缺少做金融做得厉害的人物,但是我相信,金融仍然是最赚钱的职业,基金、融资或者是分析师,他们的收入甚至能超出我的想象。但是,我的妹妹本科毕业以后进了保险公司,月薪4K。

我只想说,各行各业都有佼佼者,人数不多才能叫“佼佼者”,他们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训练,同时,机遇、性格、沟通力、人脉、金钱、背景以及人性魅力的综合作用下,将他们在某一天推上一定的高度。而大部分人只是普通人,他们或许出身名校或许能力强一些,从基层做起,一步一步,接触社会,认同领导,开会出差,加班赚钱,到了三十多岁,工资卡每月还是只能取出大几千。大部分行业都是这样,辛苦很多回报很少,工资平平,无欲无求。

直到有一天,普通人发现,世界变了。作为普通人,起初误打误撞学了计算机,或者差了分数学不了金融转而学了计算机,又或者有别的可能,只有少部分人是以程序员作为毕生的追求而报考这个专业的,同样也不是因为能改变命运赚大钱而报考这个专业的。但是大家殊途同归,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逐渐进入了状态,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一个屌丝能够逆袭的世界。

虽然大学的生活已经很模糊了,还记得的是那时候的我们有C、VB、程序员论短长的日子。实习期拿着1000块的“高薪”,加班、聚餐、喝酒和抽烟,放肆的笑,仿佛有了70后眺望远方般的情怀。于是,接下来的某一天,学机械的、学通讯的也来了,再后来学生物的、学英语的都来了,北大青鸟此时登上了历史舞台,6K、7K、8K,北京10K了!时代下的这个行业几近疯狂,然后就是08年金融危机的降温,但是挺过那段时间的人都知道,接下来的日子还是旺了起来。到了2013年,也就是房价节节高的那几年,也是拿到红利的那些普通的程序员买房买车的几年,互联网、大数据成了关键词,35K的工资冲击着我们的视觉和神经,大家忽略了出身培训还是科班,Android开发、IOS开发,伴着笔记本的微光我们一直在学习的路上,为了冲击工资的置顶体验,疯狂地狙击着市场的程序员岗位……

我想,同貌似是金字塔尖的金融精英比起来,程序员是让更多的普通人,收获了人生质的飞跃的一个职业,它不神圣,但是它改变了一些事情。

2017年7月那个夏天,斑驳明媚的阳光洒在林荫道上,蝉鸣仿佛又把时光拉回到了校园的记忆,那是初恋的记忆,一穷二白但是没有加班的记忆,单纯而快乐。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我除了会借钱买房以外,还会多留下几张照片,留下自己年轻时的样子。以普通人的身份抢夺程序员身份的时代红利的代价就是,脱发和大肚,以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学习和工作。因为程序员们发现,多看一本书,多改几个BUG,竟然真的能在日后变成你要薪水的砝码。于是有些人全情投入,奋不顾身,而有些人在那些不忙的日子里谈了几场恋爱,认真了,付出了,结婚了,转行了。那些奋不顾身的人却还在坚持着那个孤岛,习惯着敲击键盘的声音,仿佛是跟自己心灵的对话。

肖申克的救赎里安迪爬过了臭屎坑,为自己争取了自由向往的生活。其实大部分人都在爬一个臭屎坑,我们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就看着前面的微光接着爬。总是想,等自由了去沙滩晒太阳的时候碰到那个对的人,等有钱了去旅行在站台上映着晚霞一回头看见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等生活可以不用顾及眼前的苟且的时候好好对她,等着等着,卫生间里的镜子开始在你刷牙的时候展露出连你自己都讨厌的一张脸的时候,穿衣镜里你褪去白色的T恤连自己都有想吐的冲动的时候,你明白了代价的意义,你安慰自己,你只是一个普通人,认真的看书,认真的面试,认真的加班,认真的争取,校园里的承诺,你都做到了,但是你把她也丢了。臭屎坑的尽头不是美好,而是孤单。

其实,文章开头,只想说说为什么不结婚的事,也许会用图表数据或者统计分析的方法论,展示一下程序员,真正的程序员的恋爱婚姻的全景,甚至会推导到这个社会,最后说出结论:你看,不是程序员的问题吧,是一个个性问题。然后憧憬未来,警钟长鸣般的让你改变自己,给你加油,给你打气,然后完成了这篇不贩卖焦虑的文章。但是,事与愿违,看着自己的文字,就当是回忆了心路历程吧,焦虑也好,迷茫也罢,我的文章我做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大青鸟都有哪些课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