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新型婚育文化?

  本报讯(融媒体记者池银花通讯员杨晶廖文婷)在第24个全国计生协会会员活动日即将到来之际,昨日上午,由中国计划生育协会指导,省计划生育协会联合省卫健委、省农业农村厅、省妇联以及龙岩市计划生育协会主办的“倡新型婚育文化促人口均衡发展——2022年‘5.29会员活动日’喜迎党的二十大”主题宣传服务活动在我市举行。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计生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王培安以视频连线方式致辞,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省计生协会会长彭锦清,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溢,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市计生协会会长冯添桂出席活动。

  王培安在致辞中指出,人口问题是“国之大者”,事关国计民生、长远发展。希望福建省各级计生协会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群团改革和计生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主动融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战略,全面深化计生协改革,在促进人口发展、家庭建设、生育支持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在新起点上续写新时代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新篇章,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龙岩作为福建省唯一的“全国新型婚育文化建设试点地区”,要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精神,打造新型婚育文化建设龙岩样板、创造福建经验。

  活动现场,通过精彩的文艺表演,婚育政策、健康知识有奖竞答、新型婚育文化主题摄影展、灯谜竞猜以及省市专家健康义诊、侨龙公司生育奖励政策采访、婚育新风倡议动员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向群众宣传普及新型婚育文化,提倡婚事新办、婚事简办、适龄婚育、优生优育。

  活动结束后,省、市有关领导深入市计生协会和新罗区西陂街道青春健康俱乐部,详细了解我市建设新型婚育文化和创建生育友好城市工作开展情况。

(文章来源:闽西日报)

}

为纪念第24个“5·29会员活动日”,重庆市计生协围绕“倡新型婚育文化 促人口均衡发展——喜迎党的二十大”主题,聚焦婚育等民生关切,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宣传服务活动,以实际行动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在大足区,当地计生协通过推荐评选、文艺演出、趣味游戏、科普讲座、征文演讲、知识竞赛等活动,提倡适龄婚育、生殖健康、优生优育、男女平等、夫妻共担育儿责任、破除高价彩礼等婚嫁陋习,尊重生育的社会价值,培育新型婚育文化。活动期间,区计生协走进婚姻登记大厅开展了志愿服务活动,新人集体合影、孕前检查讲解等服务获群众点赞。

在沙坪坝区,计生协开展了专题培训、主题宣传、走访慰问、才艺表演、义诊等系列活动,以贴心服务为民办实事。万州、巫溪、巫山、奉节等地计生协组织开展了富有特色的生殖健康咨询、优生优育指导、普惠托育、计生家庭帮扶、权益维护、家庭健康促进等惠民服务。九龙坡、南岸、璧山等地计生协组织志愿服务活动,重点走访慰问计生特殊家庭、流动人口等群体。

各地还结合实际情况,策划开展了“说说我家幸福事”“晒出全家福”“孕育日志”“爸爸带娃”“孝亲敬老”等群众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网络互动活动。活动期间,重庆市首个中国计生协“向日葵亲子小屋”项目点于忠县启动。

市计生协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5·29会员活动日”期间,各区县计生协以宣传《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精神、构建新型婚育文化、加强生育支持为重点,依托线上线下的活动阵地,开展了群众喜闻乐见的集中宣传服务活动,推进“六项重点任务”落实落细。

}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发布,作出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重大决策,《决定》立足于我国人口基本国情和婚育现状,提出了一系列提振生育、关怀孕育、保障养育的配套组合措施,其中明确指出要“尊重生育的社会价值,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鼓励夫妻共担育儿责任,破除高价彩礼等陈规陋习,构建新型婚育文化。”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邀请专家就相关问题进行解读。

  重塑婚育文化 推进社会性别平等层面的配套政策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健表示,构建新型婚育文化,首先要提振20~44岁青年人的生育信心,加强适龄青年婚恋观、家庭观教育引导。“中国总和生育率下降主要是因为一孩总和生育率的低迷所引起的,生育政策宽松化所带来的二孩总和生育率的上升不足以弥补一孩总和生育率的下降,青年人群的婚育意愿和行为成为生育水平能否有效提振的决定性因素。”

  重塑婚育文化,提倡适龄婚育。宋健表示,当下因为教育年限的延长挤占了育龄期生育空间,“晚婚晚育”已经成为社会现实,同时,就业压力,养育成本,人口流动导致的夫妻分离等因素也在加速生育意愿的下降。她指出,针对青年日益多元化的婚育观念和行为,我们需要正视人口发展的新格局,秉持新理念,加强适婚青年婚恋观、家庭观教育引导,营造适龄婚育和生育友好型社会文化氛围,消除年轻人对生育的焦虑和恐惧。

  从各方面提振生育信心,营造生育友好型社会环境。此次《决定》中从多维度出发,围绕降低“生、养、教”三育成本提出了一揽子支持举措。“很多青年人面临着诸多现实压力,晚婚、晚育、不婚、少育成为主动或被动的选择,国家应解决好适龄人群在教育、婚育、工作等多领域的角色冲突和时间资源压力问题,在灵活工作时间、女性就业权益保障、0~3岁幼儿托育服务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

  宋健进一步强调,要做好“强调育儿责任的社会性和夫妻共担的必要性”的宣传工作,推进社会性别平等层面的配套政策,例如可以考虑“生育假夫妻双方共同参与”制度,引导男性分担家庭劳动,积极承担育儿责任,减轻女性的生育负担;按照育儿周期进行设计方便家庭的照护,细分托幼阶段、学前阶段不同的照护需求,为家庭提供长期全日制、寄宿制、临时托班等差异化服务;规定用人单位在招聘和升职等环节给予男女职工同样的机会,切实保障在职女性生育期间福利待遇权益。她认为,“社会支持和情感支持会增加妇女就业和生育之间的兼容性。”

  积极培育“多子女”家庭观。宋健还提到,受小家庭氛围影响,独生子女一代在“多孩”生育意愿上表现得更为保守、犹豫。“他们缺乏对大家庭、对同胞兄弟姐妹生活状态的了解和认识,我们的文艺作品、新闻宣传以及互联网自媒体,可以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多子女家庭’的好处,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大家庭中的陪伴、良好的手足关系对孩子成长的益处。”

  发挥群团组织作用 引领文明健康平等的婚育新风

  上海市婚姻家庭研究会副会长,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包蕾萍认为,针对当前婚育文化中存在的封建陋俗、盲目攀比、盲目追求个性解放等问题,首先需要“遵循家庭幸福、性别平等、依法依规”的原则,积极倡导以尊重生育、性别平等、互敬互爱为核心的婚育习俗和社会风尚。

  包蕾萍指出,针对婚嫁陋俗、天价彩礼等违反公序良俗的行为,需要专项治理、村民公约和舆论引导三管齐下,将基层自治、法治、德治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把抵制婚嫁铺张浪费、随礼攀比、低俗婚闹作为居民公约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村(居)民议事会、人民调解委员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发挥妇联、共青团等群团组织作用,为农村青年群体宣传婚恋新风尚;从村落和家庭文化建设入手,通过树立典范,优秀婚俗文艺作品展演等方式弘扬传统婚恋美德,推广喜事新办。”

  近年来,民政部积极推进婚俗改革,在提升婚姻登记服务水平、治理婚嫁陈规陋习、加强婚姻家庭辅导等领域开展多项专项措施。包蕾萍建议,在提升家庭婚姻服务和婚俗文化倡导方面,可以更多尝试采取新科技手段,激活宣教服务渠道。

  “例如,民政系统积极探索大数据手段为居民提供便捷的服务,特别是疫情期间通过网络预约提供婚姻登记服务,反响不错。”包蕾萍提到,上海目前在探索婚姻服务的数字化场景,通过婚姻文化展示馆、孝亲文化展示馆、传承家谱家训数据库等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倡导健康文明婚俗;将1952年以来的婚姻档案补登录和数字化,定期发布婚姻大数据,都是值得推广的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婚姻家庭文化的智能化服务手段。

  另外,包蕾萍建议在婚姻家庭大数据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婚姻动态趋势的跟踪研究,对于集中了中华民族智慧和传统美德的家风家训进行系统梳理。“这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婚姻家庭和谐稳定,有利于鼓励健康文明的婚姻家庭文化是尊重和巩固婚姻家庭的基础。”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徐阳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型婚育文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