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中以下哪种职分不用必须受膏,在圣经中哪里有记载

耶稣 跑步圣经 圣经故事 圣经在线阅读 圣经讲道 圣经名言 圣经下载 圣经朗读 圣经故事第一季 圣经歌曲

那与我说话的天使又来叫醒我,好像人睡觉被唤醒一样。
他问我说,你看见了什么。我说,我看见了一个纯金的灯台,顶上有盏灯,灯台上有七盏灯,每盏有七个管子。
旁边有两棵橄榄树,一棵在灯盏的右边,一棵在灯盏的左边。
我问与我说话的天使说,主阿,这是什么意思。
与我说话的天使回答我说,你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我说,主阿,我不知道。
他对我说,这是耶和华指示所罗巴伯的。万军之耶和华说,不是倚靠势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灵,方能成事。
大山哪,你算什么呢。在所罗巴伯面前,你必成为平地。他必搬出一块石头,安在殿顶上。人且大声欢呼,说,愿恩惠恩惠归与这殿(殿或作石)。
耶和华的话又临到我说,
所罗巴伯的手,立了这殿的根基。他的手也必完成这工。你就知道万军之耶和华差遣我到你们这里来了。
谁藐视这日的事为小呢。这七眼乃是耶和华的眼睛,遍察全地,见所罗巴伯手拿线铊就欢喜。
我又问天使说,这灯台左右的两棵橄榄树,是什么意思。
我二次问他说,这两根橄榄枝,在两个流出金色油的金嘴旁边,是什么意思。
他对我说,你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我说,主阿,我不知道。
他说,这是两个受膏者,站在普天下主的旁边。

《圣经》(拉丁语:Biblia,希腊语:Ββλο,英语:Bible,意为莎草纸)可以指犹太教和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和基督新教)的宗教经典。犹太教的宗教经典是指《塔纳赫》(或称希伯来《圣经》),而基督宗教的《圣经》则指《旧约》和《新约》两部分,《圣经》是全世界译制本、发行量最大的书籍。长期以来,在全世界各类的畅销书中,《圣经》的年出版量和发行量一直在全球保持遥遥领先的地位,联合国公认《圣经》是对全世界影响最大的一本书。不相信三位一体论和救恩的著名科学家艾萨克·牛顿说:我从《圣经》中所找到的真理事实多过任何属世的史书。
《圣经》不仅仅只是一本宗教读物,其中融合着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它与希腊文明一起,形成了今天的欧美文化。
  《圣经》从最早成书的约伯记在3500年前左右(约公元前1500年)到最后成书的启示录(公元90-96年之间),历经1600年左右,共有超过40个作者。这些作者多为犹太人,其文化水平、身份地位和职业各有不同,其中有君王、先知、祭司、牧人、渔夫、医生等等。各作者受神的默感,描述神给各人的启示各自成文。此后口耳相传,最后由各宗教组织权势团体集结成册。并各自宣称正统《圣经》。

圣经,在中国指儒家经典,就是正统的儒家十三经。也是对佛教或其他宗教经典的泛称,如佛教的《金刚经》、《心经》等。犹太教经典,包括《律法书》、《先知书》和《圣录》三部分。基督教经典,包括《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

}

基督教是什么?怎么创立的,怎么发展的,教众主要是那些人?

基督教是什么?怎么创立的,怎么发展的,教众主要是那些人?只是犹太人自己的宗教么?
  •  基督教是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据估计,全世界约有1/4——1/3的人口是基督教徒。 
    对于基督教的起源,历史上一直争论不休,但是一点毫无疑问的,即基督教是由犹太教脱胎换骨而来。公元之初,犹太教内部分化为四个宗派:撒都该派、法利赛派、奋锐党、艾赛尼派。
    经过现代学者对《死海古卷》的研究,认为基督教可能由艾赛尼派发展而来。至于耶稣,也是众说纷纭,但是几点可以肯定:耶稣是犹太人;生活在公元1世纪初;30岁左右在加利利和犹太各地传教;曾收12个人为门徒;遭到犹太教上层分子的嫉妒;以反罗马罪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耶稣一方面肯定了犹太教律法和先知预言的基本信仰,另一方面又提出“爱”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把爱当作信仰的核心内容和道德的最高境界,提出神是慈爱的天父,神与人关系不仅是造与被造的关系,而且是父亲与儿子的关系,因而人不仅要敬神,而且要爱神,同时还有爱人如己等等主张。
    在这一点上超越了犹太教的传统信仰。 传说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后3天复活,并在复活后40天升天。耶稣死后,他的门徒以耶路撒冷为中心形成了犹太教中一个新派别,他们尊崇基督教为主,他们相信耶稣就是弥赛亚,已经复活、升天,不久又要再次降临审判世界,建立千年王国。
    耶稣门徒宣扬耶稣的生平和他的思想以吸引更多的人到基督这一方面来。这一时期在基督教历史上被称为“基督教社团”时期。 初期基督教社团由耶稣的门徒彼得、雅各、约翰邻导,起初的活动范围在耶路撒冷周围,后来逐步扩展,他们派 使徒向外宣传福音,尤其是保罗的传教活动,使基督徒社团获得巨大发展,地中海东部沿海各大城市中几乎都是他们的组织,大批非犹太人也加入了社团,使基督徒社团逐步脱离犹太教而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宗教组织。
    基督教教义存在于《圣经》 和《信经》 之中。尽管基督教各派强调的重点不同,但其基本教义为各派所共同承认和遵守。这些基本教义是: (1)“三位一体”上帝说。基督教认为,世界和宇宙中存在一种超自然和超社会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上帝。他是独一无二、无所不能、创造有形和无形万物的神。
    由于他具有三个位格一圣父、圣子、圣灵,所以称他为“三位一体”的上帝。因圣父在天,称他为天父,被认为是至高无上、主宰一切的力量。他是“三位一体”中的第一位。圣子为耶稣基督,受圣父的派遣降临人间,以自已在十字架上的流血牺牲拯救世人的苦难。他是“三位一体”中的第二位。
    圣灵是上帝与人的中介,启迪人的智慧和信仰,使人弃恶从善。他是“三位一体”中的第三位。这三个位格不是各自独立的三个神,而是同一本体,三者组成上帝的统一整体。 (2)上帝创世说。基督教认为,宇宙万物(包括人类)都是上帝创造的。《旧约·创世记》记载:上帝用5天时间创造出了自然界万物,第6天造人,第7天歇息。
    上帝创世说是基督教的核心。因为上帝创造一切,他才被说成是至高无上、全能全知、无所不在的唯一真神,是宇宙的最高主宰。 (3)原罪说 。基督教认为,人本性有罪。宣扬上帝造了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他们被安置在伊甸园,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后来夏娃在魔鬼的引诱下,怂恿亚当偷吃了伊甸园内能知善恶树上的果子,即禁果(智慧果),因而触怒了上帝,被驱逐出乐园,“下放”到地上劳动。
    亚当和夏娃的罪一直传到他们所有的后代,成为人类苦难的根源,即整个人类的原始罪过。即便是刚出世即死去的婴儿,虽未犯何罪,但因其有与生俱来的原罪,仍是罪人。 (4)救赎说。基督教认为,人类既然有了原罪,又无法自救,于是上帝派遣其独生子耶稣降世人间,为人类的罪代受死亡,流出鲜血,以赎人类的原罪。
    只有相信和依靠一个救世主耶稣为人类赎罪,人才能求得死后永生。 (5)天堂地狱说。基督教认为,人世间充满了罪恶,将来基督从天降临、审判地上的活人和死人,信基督者将进入天国获永生,不信基督者将被抛入地狱受永罪。基督教会把天堂描绘成一个极乐世界。
    它是“黄金铺地、宝石盖屋”,“眼看美景、耳听音乐”,“口尝美味,每一感官都能有相称的福乐”。地狱则到处是不灭之火,蛇蝎遍地,可怕到了极点。天主教和东正教还在天堂与地狱之间设立了炼狱 ,认为有一定的罪,但不必下地狱者,就被暂时放在炼狱里受苦,等所有罪过炼净,补赎完了,方可进入天堂。
    (6)忍耐顺从说。基督教号召人们做到忍耐、顺从、听话,不反抗。《新约·马太福音》说,要爱你们的仇敌,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有人拿你的内衣,连外衣也由他拿去。《新约·罗马人书》讲,要人们顺从掌权者,因为权是神给的。
    因此,抗拒掌权的就是抗拒神的命令,抗拒的必自取刑罚。《新约·彼得前书》又说,你们作仆人的,凡事要忍耐,顺从主人,不但要顺从那善良温和的,就是那厉害的也要顺从。 世界基督教包括罗马公教(我国通称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又称基督教)。"基督"一词,希腊文的意思是"受膏者"、"君王",宗教含义是"上帝差遣的救世主"。
    基督教是世界上传播最广,信徒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宗教。基督教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新教"在我国被称为基督教(或谓耶稣教)。它是指16世纪二十年代,首先由马丁·路德在德国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由此陆续产生一批脱离罗马公教(天主教)的各宗派,都被统称为新教,即我国称谓的基督教(或谓耶稣教)。
    到16世纪中叶,新教已形成有三个宗派,即马丁·路德创立的路德宗,加尔文创立的归正宗和作为英格兰国教的安立甘宗。18世纪后,从新教的三个主要宗派中又不断分出许多宗派。新教于19世纪初传入中国,而新教大规模的传入,是在鸦片战争后。从鸦片战争前后开始,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就利用基督教作为侵略中国之工具。
    许多外国传教士鼓吹发动甚至参与侵略战争,参与签订不平等条约,为其国家攫取最大权益出谋划策,他们深入内地,刺探情报,为非作歹,欺凌百姓,引起人民的反抗,以至"教案"迭起。当时中国教会绝大多数控制在外国差会手中,宗派林立,彼此攻击。在解放战争时期,许多教会上层支持美国的侵略政策和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为美蒋反共反人民效劳。
    但也有一些进步人士和教徒,同情、支持或参与反对美蒋统治的人民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广大爱国基督教徒在吴耀宗等的倡议下,开展了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成立了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基督教的教义取源于《圣经》。
    虽各宗派说法不一,但基本教义大致相同,主要可归纳为下述四个方面:其一,"创世说"。《旧约·创世纪》说,神用五天时间造出了自然界万物,第六天造人,第七天歇息。神创论是基督教重要教义之一。基督教认为上帝是至高、至美、至能、无所不能;至仁、至义、至隐无往而不在;至坚、至定、但又无从执持,不变而变化一切;无新、无故,而更新一切。
    在至高无上的上帝面前,人越谦卑,就越能得到上帝的恩宠。其二,"原罪说"。基督教经典称,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由于受蛇的诱惑,吃了禁果,违犯了上帝的禁令,被逐出伊甸园。从此,人类世世代代都有了罪。人一生下来甚至在母腹中就有了罪。基督教认为,人的本性就是有罪的,所以,人在尘世的最高职责就是向上帝赎罪。
    三,救赎说。基督教认为,整个人类都具有与生俱来的"原罪",是无法自救的。人既然犯了罪,就需要付出"赎价"来补偿,而人又无力自己补偿,所以上帝就差遣其子耶稣基督为人类受死亡,流出宝血以赎信徒的罪。"人只有信耶稣基督,才能免去一切罪。"其四,天堂地狱说。
    基督教认为,现实物质世界是有罪的,也是有限的,世界末日迟早会到来。人的肉体和人生是短暂的,最终都要死去和过去,而人的灵魂则要永存。人死后其灵魂将根据生前是否信耶稣决定上天堂或下地狱。    圣诞节是基督教最重要的节日,为庆祝耶稣诞生,定于每年的12月25日为圣诞日。
    12月24日通常称为圣诞夜,一般教堂都要举行庆祝耶稣降生的夜礼拜(根据圣经耶稣降生于晚上),礼拜中专门献唱《圣母颂》或《弥赛亚》等名曲。像国际礼拜堂、沐恩堂、景灵堂都以圣诞夜音乐崇拜水准较高而闻名于基督教界。又如清心堂,华东神学院等每年圣诞节都有朝圣表演,再现耶稣诞生时的情景。
      为纪念耶稣复活的节日。据《圣经·新约全书》载:耶稣受难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第三天复活。根据公元325年尼西亚公会议规定,复活节在每年春分后第一个圆月后的第一个星期日,一般在3月22日至4月25日之间。基督教多数教派都纪念这个节日。
    庆祝活动的具体内容各地不一,最流行的是吃复活节蛋,以象征复活和生命。   受难节是纪念耶稣受难的节日。据《圣经·新约全书》:耶稣于复活节前三天被钉在十字架而死。这天在犹太教的安息日前一天,因此规定复活节前二天星期五为受难节。
    基督教多数教派都纪念这一节日。   圣灵降临节,亦称五旬节。据《圣经·新约全书》载:耶稣复活后第50天差遣圣灵降临,门徒领受圣灵后开始向世界各地传布福音。教会规定每年复活节后第50天为圣灵降临节。基督教多数教派不守此节。
      感恩节为美国基督教的习俗节日,起源于1621年,初为迁居美洲的清教徒庆祝丰收的活动,后经美国总统华盛顿、林肯等定此节为全国性节日。具体日期多经更改,1941年起定为11月第四个星期四举行,教堂在这一天举行感恩礼拜,家庭也举行聚会,通常共食火鸡等。
    中国基督教部分教派守此节,并举行感恩礼拜。 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各教派统称,亦称“基督宗教”。包括天主教、正教、新教三大教派和其他一些较小教派。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按其信仰人数和地域分布情况为世界上最大的宗教。 公元1世纪,基督教起源于巴勒斯坦,相传为犹太的拿撒勒人耶稣所创立,在罗马帝国后期流传于帝国全境。
    继承犹太教的《圣经》,信仰上帝(天主)创造并主宰世界,认为人类从始祖起就犯了罪,并在罪中受苦,同时又提出只有信仰上帝及其独生子耶稣基督才能获救。相信耶稣乃上帝的道成肉身 ,通过马利亚受圣灵降孕而生于人世,故为神子和救主。耶稣降生牺牲自己,救赎人类,标志着上帝与人类重立新约,带来上帝救世的福音,宣告《旧约》时代的结束。
    耶稣在宣道过程中招收12个使徒,后来以在十字架 上的牺牲,为世人赎罪。耶稣死后3天复活,复活后第40天升天,于第50天差遣圣灵降临。1世纪30一40年代由其使徒以领受圣灵为“灵召”,以耶路撒冷为中心开始传教,建立初期基督教教会,史称早期基督教 。
    这一阶段的基督教分为前后两期。反映基督教从产生到定型的历史发展及演变。其前期即原始基督教 时期,处于原始状态中的基督教刚从其犹太教母体分裂出来,在思想上和组织上体态尚不完备,其宗教信仰上的“自我意识”亦不明显。最初其信奉者多为犹太人,曾被视为犹太教的异端派别,因而具有浓厚的犹太色彩。
    教会成员则以下层民众为主,体现为被压迫者的群众运动。40年代后期,随着保罗等人向非犹太人的传教,教会突破犹太民族之限而走向世界化,相继在叙利亚的安提阿、埃及的亚历山大、罗马、君士坦丁堡等地建立教会,形成各自的文化背景,在受罗马帝国统治的古代各民族中广泛传播,由此开始早期基督教后一阶段的发展,即在思想信仰上逐渐建立起独立的理论体系,在组织结构上形成日趋完备的教会制度。
    基督教或基督徒之词始见于2世纪初早期教父依纳爵(安提阿的)所写《致马格尼西亚教会书》和罗马史学家塔西陀的《编年史》等文献中,由此表明此乃以追随基督为特征的新宗教,从而与犹太教明确区别开来。早朝基督徒大都是贫民和奴隶,曾受到罗马帝国的10次大迫害。
    后因教会提倡的忍辱负重、寄希望于基督再临人世伸张正义、实行审判等主张得到注重和理解而使罗马执政当局开始对其改变态度,并最终取消反教政策。随着社会知识阶层和较富裕者不断入教,教会的社会成分及其经济状况发生了变化,对罗马帝国统治上层的影响亦不断扩大。
    此时基督教遂进入其古代公教会 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基督教逐步建立其稳定的教会组织及领导体制,开始向主教集权制过渡。在古代公教会后期,基督教已逐渐受罗马帝国当局利用,并于392年被定为帝国国教,由此完成了基督教的国教化。 教会因与罗马帝国政权相结合而开始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其神学亦成为一切意识形态的核心和各门学科及其众多理论的基准。
    在继承、扬弃犹太宗教传统和结合、改造古希腊罗马思想文化的基础上形成较为完备的教义神学体系,其内容包括上帝论、三一论、基督论、救赎论、圣灵论、创世论、人性论(原罪论)、末世论 、教会论、圣事论、恩宠论、圣母论等,并将信、望、爱列为其三种神学美德和耶稣的三大纲领。
    其中,“信”关涉人与神的关系,指世人接受上帝的感召、对上帝启示和耶稣教诲表示信奉和遵从;“望”即表现为对基督复临和最后审判所迎来的新天新地和信者永生之希望,其基础是对上帝普世救赎之意志的确信;“爱”则指上帝对人之爱和人在信仰中所表现的对上帝及世人之爱,以爱上帝和爱邻人为其最根本准则,称爱之律法为最大律法。
    在与国家政权结合形成正统教会及其正统教义过程中,内部出现神学争论、兴起各种异端 教派运动。其神学上的异端、人学上的异端和基督论上的异端等受到正统教会的谴责。其教会体制的一大特点,是在原始基督教社团隐修生活的基础上于3世纪逐渐发展出隐修制度,建立起各种修院。
    基督教创立的初期,即在罗马帝国境内形成东部希腊语地区的东派和西部拉丁语地区的西派。325年尼西亚公会议后两派分歧加剧。330年君士坦丁一世迁都君士坦丁堡后,两派又公开争夺全教会的首脑地位。罗马帝国395年分裂为东西两部后,古代公教会时代也随之结束。
    西派教会以罗马为中心形成天主教传统。根据罗马主教乃耶稣第一个门徒彼得的继位人、具有教会首席地位,发展出其教皇制。东派教会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形成正教传统,根据古代教会在罗马、亚历山大里亚、安提阿、耶路撒冷、君士坦丁堡五大教区设立的牧首,构成其牧首制。
    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的牧首曾为各正教会的最高首领,享有“普世牧首”的尊号。1054年东西两派教会正式分裂,东派 自称正教(即东正教),西派 自称公教(即天主教)。 在天主教与东正教各成体系、分别发展的过程中,西罗马帝国于476年被推翻,教会随之进入漫长的中世纪基督教发展阶段。
    其间东正教会因东罗马帝国的衰落及其最后灭亡,逐渐分化为15个相互独立的正教会即自主教会,形成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语言的多元局面,并相继建立各成一体的牧首制,其中君士坦丁堡牧首在各正教会中保留荣誉上的首席地位。西方天主教会在中世纪发展中经历教权与王权之争,于13世纪达到教会权力的鼎盛,形成以罗马为中心、跨越国界的西欧天主教世界。
    其修会体制亦不断变革,曾兴起各种军事修会和托钵修会 。天主教会为遏制伊斯兰教的影响,在夺回圣地的口号下,从1096至1291年近二百年时间里,先后组织向东地中海沿岸各国的8次十字军东侵,并为镇压异端建立宗教裁判所,残酷镇压异端和具有进步思想的人士及自然科学家。
    在重建西欧基督教文化体系的进程中曾促成加洛林王朝文化复兴和12世纪文化复兴,推动中世纪欧洲学校、图书馆的建立和大学的兴起,形成基督教文化教育及文学艺术发展的基本特色。在神学理论上通过唯名、唯实论之争,以及改造利用亚里士多德哲学,建立起体态完备的经院哲学,并确立以托马斯·阿奎那思想理论为主体的天主教正统神学哲学体系。
    随着14世纪以来兴起的突出人文主义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以及16世纪教会内部爆发的宗教改革运动,天主教又一分为二,陆续分化出脱离天主教会、被统称为新教的一些新宗派,形成旧教、新教的对立。从此开始近代基督教的发展,其三大派系(天主教、正教、新教)基本定型,并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造成全球性影响。
    宗教改革运动促成天主教会内部实行一些革新措施,并产生出新型修会耶稣会。其会士不穿僧衣,不住修道院,深入到世界各地开展广泛的传教活动,兴起天主教会海外传教高潮。为巩固其信仰地位,天主教在19世纪下半叶提出“教皇首席地位”和“教皇永无谬误”的信条,并宣布阿奎那的神学体系为天主教唯一真正的哲学,由此促成新经院哲学的诞生。
    20世纪的现代基督教以教会革新与对话运动、其本色化和多元化趋势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时代发展的适应为特色。罗马教廷在中世纪曾形成位于意大利中部、以罗马为首都的教皇国,19世纪后期其大部分领土并入意大利王国,1929年《拉特兰条约》签订后改称梵蒂冈城国,1984年又与意大利政府签署协定,不再把天主教作为意大利的国教,但罗马教廷仍为世界天主教会的中心和最高权力机构。
    基督教自325年以来曾多次召开称为“公会议 ”的世界性主教会议。天主教承认历史上共召开过21次公会议,但正教只承认325—787年之间召开的前7次公会议,新教则不承认宗教改革后天主教所召开的公会议。1962一1965年召开的第21次公会议即第二届梵蒂冈公会议,标志着天主教会进入适应社会发展、推行全面改革的现代发展阶段。
    会议的倡导者和最初主持者教皇约翰23世提出“跟上时代”的口号,迈出天主教革新和现代化的重要一步。1966年教廷宣布取消《禁书目录》。1978年波兰红衣主教卡罗尔·约瑟夫·沃伊蒂瓦当选为教皇即约翰·保罗二世,从而结束自1522年以来教皇一直由意大利人担任的局面。
    罗马教廷于1979年宣布撤销1633年对做伽利略的谴责,约翰·保罗二世又于1992年正式为伽利略平反 。为调整其对科学的态度,梵蒂冈于1936年成立罗马教廷科学院,1994年成立教廷社会科学研究院。天主教的现代发展受到来自保守和激进两个方面的挑战。
    教廷于1979年传讯激进神学家施莱毕克斯,停止孔汉斯在杜宾根大学天主教神学系讲授神学的职务,于1988年对擅自祝圣主教的保守派领袖勒费弗尔大主教处以绝罚 。 新教诞生后在其不断分化中又形成繁多的派系,并衍生出偏离其正统教义的各种新兴宗教。
    新教的发展曾影响到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奠立。随着近现代以来启蒙运动、大觉醒运动、唯理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思潮的不断涌现,以及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震荡,新教神学理论亦呈多元和分化局面。一些被压迫民族利用宗教为其生存而斗争,则使基督教有了新的政治色彩。
    1910年以来,教会内部开始形成基督教“普世合一 ”运动。新教各派曾于1921年成立国际宣教协会,此后新教和东正教各派又于1948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正式成立世界基督教协进会(即世界基督教教会联合会)。东正教在近现代继续形成新的自主教会和自治教会。
    苏联解体后,乌克兰正教会于1992年脱离俄罗斯正教会而新建其自主正教会,宣布成立基辅牧首区。为了商讨东欧分化后出现的各种新问题,各东正教会首脑于1992年出席在普世牧首府邸——法纳尔举行的高峰会议。据1996年的统计,基督教各派已分布在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信徒人数达19。
    55亿之多,约占世界总人口的7%。但其发展也受到政教分离、社会世俗化和现代化的影响与冲击,经历内部的革新与重建,原主流教会人数减少,教派分化加剧,并出现各种本色教会和自立教会运动。 基督教聂斯脱利派曾于唐贞观九年(635)传人中国,称“景教”,会昌五年(845)因朝廷下诏禁绝佛教而被波及,在中原地区中断传播。
    元代时又曾传入天主教和聂斯脱利派,通称“也里可温教”或“十字教”,但流传不广,至元亡又告中断。明万历十年(1582)天主教由耶稣会传教士再度传入,18世纪因“中国礼仪之争”而被清廷禁止。17世纪末叶俄 罗斯正教传教士开始在黑龙江流域建堂立院,随之亦在北京设立教堂。
    1715年沙俄派出第一届驻北京传教士团。清雍正五年(1727)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后,其传教士团成为驻华常设机构。从1715至1956年,共有20届俄罗斯正教驻北京传教士团来华活动。1807年新教传教士马礼逊到广州传教,此乃新教传入中国之始。
    鸦片战争后基督教各派再次大量传入中国,因其传教受到不平等条约的保护而触发多起教案和1922年的非基督教运动。中国 教徒自20世纪初开始要求实行中国教会自立。1919年五四运动后,天主教在中国推行“中国化”措施,大量起用中国籍神职人员。新教各派亦于1922年在上海召开全国基督教大会,提出“本色教会”的主张和“自养、自治、自传”的“三自”原则,并成立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
    1949年后中国教会逐渐割断与外国传教修会及差会的联系,进人其自立发展时期。 基督教经典为《圣经》,包括《旧约全书》(继承犹太教经典)和《新约全书》。其圣事有洗礼、坚振、告解、圣体(东正教称圣体血)、终傅、神品和婚配七件,但经过礼仪改革后的新教一般只承认洗礼和圣餐为圣事。
    基督教多以星期日为“主日”,因而有各种主日崇拜及礼仪活动,如唱诗、祈祷、诵经、讲道、领圣体等。其主要节日有圣诞节、复活节、圣灵降临节等。在中国,通常专指基督教新教,又称耶稣教。
  • 基督教是一种宗教,只不过它没有创始人。
    伊斯兰教有创始人,佛教有释迦牟尼,道教有创始人,天主教创始人是康斯坦丁。世界级大宗教中唯一一个没有创始人的
    当耶稣死后过了一些年月,主允许使徒们去给外邦人传教,因为时机到了。于是宗教就发展了。
    教众有欧洲人,犹太人,美国人,北非人等
    但可悲的是其中有了偏离主之道的各个派别。
     
}
基督是神的受膏者,在受浸时被圣灵所膏;作为受膏者,在地上的第一项使命就是传福音给贫穷的人。这不单是物质上贫穷的人,更是在属天、属灵和神圣的事上贫穷的人,并宣扬主的禧年。

祂是行走在黑暗之人的大光;这光就是基督自己作生命的光,照耀在人身上,就是照在黑暗及死亡的境域和荫影中。彼得、安得烈、雅各和约翰就得蒙光照,受到吸引,跟从了主,并一直到底。

我们还将在本期继续为您讲到基督就是神所兴起的申言者,说出神来是耶和华的仆人;也是温柔之王,骑着驴驹,来到耶路撒冷。

耶稣基督地上职事的预言与应验

一  神的受膏者,传福音给贫穷的人,并宣扬主的禧年

以赛亚预言基督是神的受膏者,传福音给贫穷的人,并宣扬主的禧年。在旧约时代,神要设立一个君王(治理神子民的人)、祭司(事奉神的人)的时候,总是先用膏油膏他们。膏油乃是表征神的灵。基督作为神所设立的君王、祭司,乃是神用祂的灵所膏的受膏者。耶稣出来尽职的时候,年纪约有三十岁。

祂出来尽职之前,先来到祂的先锋、施浸者约翰那里,在约但河里受约翰的浸,尽全般的义。耶稣虽是神的儿子,却不是以神的身份,乃是以一个典型的人的身份来受浸,把自己摆在死的地位上。“耶稣受了浸,随即从水里上来,看哪,诸天向祂开了,祂就看见神的灵,仿佛鸽子降下,落在祂身上。”(太三16)这就是耶稣的受膏。祂受浸后,就被圣灵所膏。

以赛亚书六十一章一至二节说,“主耶和华的灵在我身上,因为耶和华膏了我,叫我传好信息给困苦的人;祂差遣我去为伤心的人裹伤,宣扬被掳的得自由,被囚的得开释;宣扬耶和华悦纳人的禧年”。这预言应验在路加福音四章。耶稣来到拿撒勒,就是祂长大的地方,在安息日,祂照例进了会堂,站起来要念圣经。有人把以赛亚书递给祂,祂展开书卷,找到一处上面写着:“主的灵在我身上,因为祂膏了我,叫我传福音给贫穷的人,差遣我去宣扬被掳的得释放,瞎眼的得复明,叫那受压制的得自由,宣扬主悦纳人的禧年。” (18~19)祂是受膏者,传福音给贫穷的人,并宣扬禧年。读了这段话之后,祂把书卷卷起来,交还堂役,就坐下。然后祂宣告说,“今天这经应验在你们耳中了。”(路四21。)

主耶稣作为受膏者,在地上的第一项使命就是传福音给贫穷的人。这里贫穷的人,不单是物质上贫穷的人,更是在属天、属灵和神圣的事上贫穷的人。主所宣扬的禧年,乃是指整个新约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罪的俘虏得释放,不但得着永远的生命,更归向神,得着神作我们永远的产业和福分。

二  如大光,照在黑暗和死荫里的人

以赛亚书九章二节预言:“那行走在黑暗中的百姓,看见了大光;那些住在死荫之地的人,有光照耀他们。”这预言应验在马太四章十五、十六节。基督临到人时,乃是大光。彼得、安得烈和约翰在加利利海边工作、谋生时,并不领悟他们是在黑暗中。他们不知道自己是在死荫里。当彼得与安得烈正将网撒在海里时,基督这大光照耀在他们身上。

基督职事的开始不是凭着属地的权能,乃是凭着属天的大光。这光就是基督自己作生命的光,照在死亡的荫影中。主虽然没有外面的佳形美容来吸引人,但祂在加利利海边走近那四个门徒时,祂这大光照耀在他们身上,就是照在黑暗及死亡的境域和荫影中。那时候,彼得、安得烈、雅各和约翰就得蒙光照,受到吸引,且被俘虏;他们立刻撇下工作,跟从了主。他们成了主耶稣忠信的跟从者,一直到底。

三  神所兴起的申言者,说出神来

旧约申命记十八章十五和十八节,摩西预言说:“耶和华你的神要从你们弟兄们中间,给你兴起一位申言者象我,你们要听从祂。……我(耶和华神)要将我的话放在祂口中,祂要将我一切所吩咐的,都告诉他们。”耶稣来应验了这预言(约一45,徒三22~23)。主耶稣基督是伟大的申言者,说出神,并预告许多关于神的事。四本福音书里所记载一切基督的话,都是神的话,说出神、神的救恩、以及神永远的经纶。

四  耶和华的仆人,不喧嚷,不扬声;压伤的芦苇,祂不折断;将残的火把,祂不吹灭

以赛亚四十二章一至三节预言,基督在祂的职事,祂的事奉里,是耶和华的仆人,不喧嚷,不扬声;压伤的芦苇,祂不折断;将残的火把,祂不吹灭。这预言应验在马太十二章十七至二十一节。马太十二章十九节说到基督:“祂不争竞,不喧嚷,街上也没有人听见祂的声音。”主在祂的职事里,没有与别人争竞,也没有标榜自己。祂没有在街上设法使自己为人所知。祂没有名声,也没有为自己得名。祂非常隐藏。

马太十二章继续说:“压伤的芦苇,祂不折断;将残的火把,祂不吹灭,直到祂施行公理,至于得胜。外邦人都要仰望祂的名。”(20~21)这指明祂满了怜悯。犹太人用芦苇作笛子。当芦苇压伤了,他们就折断。他们也用麻燃油作火把。油用尽了,麻冒烟,他们就吹灭。主的百姓有些就象压伤的芦苇,不能吹出乐音;有些就象冒烟的火把,因为没有油而不能发出亮光。然而主不折断压伤的芦苇,也不吹灭冒烟的火把。

五  温柔之王,骑着驴驹,来到耶路撒冷

撒迦利亚书九章九节预言到,耶稣在地上尽职的末期进耶路撒冷的情景。撒加利亚预言说:“锡安的女子啊,应当大大欢腾;耶路撒冷的女子啊,应当欢呼!看哪,你的王来到你这里。祂是公义的,并且施行拯救,卑微柔和地骑着驴,骑着驴驹,就是驴的崽子。”这里锡安的女子是指耶路撒冷的居民。这里预言到,耶稣虽然是君王,却不是骑着高头大马,耀武扬威地进到圣城耶路撒冷,乃是谦卑柔和地,骑着驴驹来到耶路撒冷。祂乃是温柔之王。祂来到耶路撒冷,不是要在外面作王统治人,乃是要上十字架受死,为人类完成救赎。

这预言应验在马太福音二十一章六到十节说,他们就去,照耶稣所吩咐他们的行,牵了驴和驴驹来,把自己的衣服搭在上面,耶稣就骑上。群众多半把自己的衣服铺在路上,另有人从树上砍下枝子铺在路上。前行后随的群众喊着说,和散那归与大卫的子孙!在主名里来的,是当受颂赞的!至高之处的和散那!耶稣进了耶路撒冷,全城都震动了,说,这是谁?”

门徒把自己的衣服搭在驴和驴驹上,让主骑上,借以尊崇这位卑微的君王;群众也把衣服铺在路上,让主通过,借以尊崇祂。“和散那”这希伯来文,意求你拯救。百姓这样的呼求和热烈欢迎,表明他们承认耶稣就是他们所期待的君王救主,尽管祂是以卑微、温柔的方式来到。

往期精彩回放,欢迎点击打开: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圣经中南国犹大一共有几任君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