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供的菩萨,老人去世后,把菩萨送寺庙去要钱吗?

去寺庙烧香拜佛,是很多人都会去做的事情,尤其是在春节等节日的时候,更是很多人都会去寺庙这里的,那么什么时候去拜佛最是合适,需我们注意了解一些什么呢?小编这就给大家整理一些信息吧!

寺庙烧香拜佛什么时间好

一、按照传统的烧香文化,每个月的初一、十五是固定的烧香时间。因为每月这两天百无禁忌,都是可以去烧香拜佛的。所以,每当初一十五就会有广大群众到寺院烧香礼拜。

二、佛教朝拜日有很多,佛教朝拜日也是非常适合去寺庙烧香拜佛的。在佛教朝拜日中,最为出名的烧香时间是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因为这三天是观音的诞辰,所以前去拜佛求神的人最为多。

三、去寺庙的具体时间:去寺庙最好是在早晨去比较好,因为寺院许多法会都是在上午举行的,早上去容易遇到寺院法会,可以参加。另外,每个寺庙都有开门关门的时间,最好要提前了解一下。

寺庙烧香拜佛有什么讲究

一、烧香礼佛的真实意义

寺院是佛教徒培福修慧的场所,古称丛林,通常在寺院大雄宝殿上供奉的叫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教主,被佛弟子尊为“世尊”、“本师”等。

烧香礼佛的真实意义在于表达对佛陀的尊敬、感激与怀念。去染成净,奉献人生,觉悟人生。如此而行,自然福慧具足,心想事成。

二、供养佛、菩萨一定要烧香吗?

不一定。供养佛、菩萨方法很多,通常用鲜花(表因)和水果(表果),如果条件不具备,仅供一杯清水(表清净平等)也行。但是,绝对不用酒肉来供养佛菩萨。

通常用“香、花、灯、涂、果、乐”六供养,其中之一均可。

三、烧香的含义是什么?

第一、表示虔诚恭敬供养三宝,以此示范接引众生。

第二、表示传递信息于虚空法界,感通十方三宝加持。

第三、表示燃烧自身,普香十方,提醒佛门弟子无私奉献。

第四、表示点燃了佛教徒的戒定真香,含有默誓“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喧、痴”意,佛并不嗜好世间大香贵香,但却喜欢佛弟子的戒、定真香。

四、烧香求财可以得到吗?

佛经上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关键要懂得其中道理,求财要如理如法去求。燃香成灰是表示无私的奉献,即佛门所说的“布施”。

这启示我们:众生求财求福,先要舍财种福。财布施是因,得财富是果。舍是因,得是果,舍得不二。

所以,一个人的福报是自己修来的,不是佛菩萨施舍给你的。佛门常讲:“命由己造,福由己求。”

烧大香就发大财吗?这纯属“以凡夫之心,度诸佛之腹”。

大彻大悟、大慈大悲的诸佛菩薩,又怎会像凡夫众生一样,去在意你大香小香而分别赐富呢?当然不会。

五、有人一定要烧大香、高香怎么办?

寺院是公共活动场所,一般会限制烧大香,加上节假日人流量多,烧大香稍为不慎就会灼伤他人,浓烟滚滚,不利环保,也易引起火患,如此,求福不成,反造无边罪业。

一定要烧大香的信众,可将大香交给寺院管理人员,统一安排焚烧,焚烧时,寺院里的法师也会为你们祈祷。

每年的除夕夜,来自海内外各地的游人与信者不约而同地相聚于峨眉山报国寺,在高僧引领下敲响祈福钟声迎接新的一年,并点燃一柱心香,祈福求祥。

六、烧香礼佛应当许什么样的愿?

烧香礼佛时应当心地清净,果能一尘不染,获福无边。

若要许愿,当放弃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念头,发利益社会、利益众生之大心愿,则功德无量。佛经上讲“礼佛一拜,灭罪河沙;念佛一声,福增无量”是也。

七、礼拜佛菩萨,上几支香为宜?

上三支香为宜。此表示“戒、定、慧”三无漏学;也表示供养佛、法、僧常住三宝。这是最圆满且文明的烧香供养。上香不在多少,贵在心诚,所谓“烧三支文明香,敬一片真诚心”。

八、寺院里供的佛菩萨很多,给每个佛、菩萨都要烧三支香吗?

不一定。一般在大雄宝殿前上三支香就行了,其他各殿合掌礼拜,效果是一样的。当然,也可以按照寺院的规定,根据寺院香炉分布的情况自行决定,但每个香炉中不超过三支香为宜。

九、把点燃的香拿在手上拜佛正确吗?

不正确。把香点燃后应插在香炉中间,第一支香插在中间,心中默念:供养佛,觉而不迷;第二支香插在右边,心中默念:供养法,正而不邪;第三支香插在左边,心中默念:供养僧,净而不染。

上完香后,应对佛像,肃立合掌,恭敬礼佛。现在有人将一把香点燃以后拿在手上拜佛,既可能引起火患,烧伤他人或自己,也容易烧坏拜垫和器物,更造成浓烟滚滚,污染环境,危害健康,实在是不文明不如法。

十、什么方法供养佛菩萨功德最大?

佛经上说:“一切供养中,法供养第一。”所谓法供养就是佛经上的教导,如理如法受持诵读,自行化他,为人演说。即在日常生活和待人处世中:“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掌握好这些信息,大家一定要去怀着虔诚的心去烧香拜佛,心诚则灵,还有就是大家注意烧香也要注意安全,不要碰到别人,注意烧香的礼仪和注意事项啊!

}

  去寺庙上香礼佛是佛弟子甚至不是佛弟子都会做的事情!这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节假日,寺庙尤其旺盛!大家会在佛菩萨面前祈愿求得天下众生身体健康、财源广进等等。慧书今日要跟师兄们说一下上香礼佛的那些规矩,希望对师兄们有用!

  一、身体要干净、服装要朴素

  去寺庙上香礼佛切记不能脏兮兮,可以在家里沐浴之后前往!这里有一点要提醒,女性朋友不可能浓妆艳抹的,也不能穿太暴露的衣服,在寺庙如此端庄的地方,一定要严肃,众佛菩萨才会保佑你!

  二、见到寺庙僧人记得礼拜

  寺庙的僧人,又称为“法师”!当我们遇到了僧人的时候可以双手合十礼拜!当然,如果手中有东西可以不用礼拜,说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佛号就可以,如遇法师在打坐、诵经、饮食或者睡眠的时候不可以打扰!

  如果是游客,没有自带香烛,可前往寺庙“请”!切记,不可以说买。要说“请”,请代表恭敬的意思!三支香就可以,代表着戒、定、慧!(戒就是戒除自己的恶习;定就是坚定自己做一个好人;慧就是菩萨保佑自己增长智慧。)

  四、不可大声吵闹或和菩萨拍照留念

  寺庙是严肃的地方,有些师兄会带孩子进去,一定要看好自己的孩子,不可以让他们在寺庙嬉戏打闹!师兄们也切记,不可以和菩萨拍照留念!佛是殊胜无比的,千万不可以做这些不雅的动作!

  五、寺庙的东西不可以随便动

  寺庙的东西千万不能乱动!例如:木鱼,不能自己去敲!大人们一定要看好自己的孩子,孩子可能会去把给菩萨的供果、供花拿来吃,拿来玩,因为小孩子不懂,他们很好奇,所以,一定要看好自己的孩子!

  佛教的主张是人人平等,学佛不是迷信,是正信!正确学佛,恭敬上香礼佛能让你更快的得到菩萨保佑!我们随时随地要提醒自己学习佛的慈悲心、智慧心,用佛的力量去感化人心,人人皆是未来佛!



『帝神算★命网』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

“寺庙”二字在现代汉语语境中,我们习惯将两者连起来,表示佛门庙宇的意思。但是实际上在古代,“寺”和“庙”的表意有着本质的区别,通常不会组合起来使用。

秦汉以前一直到唐宋时期,“寺”和“庙”两个字的意思,各有所指。简而言之,“寺”指官府特定机构或者办公场所,是给活人使用的地方;“庙”则是祭祀祖先或者神灵,是专门为死人准备的地方。庙里有菩萨泥偶,寺里面住的反而不是和尚。所以不要进错了寺庙,拜错了菩萨,闹了笑话。

汉字的变迁,总有一个过程。那么毫不相关的“寺”和“庙,怎么就有了联系,变成了一个组合词呢?

寺,读音为“sì”,在今天多多用来指代佛教寺院,也就是僧人居住的地方。但是在古代,寺其实一开始指的是特定的官僚办事机构。

《说文解字》中记载:“从寸,之声。寺,廷也,有法度者也。”“寸”字表意,指代执法的程度。《三苍 》中说:“寺,治也,官舍也。”也就是说,寺其实是一种政府官员处理地方事务的办公机构,也可以充当官员居住的官舍。

在秦汉以前,朝廷设有“五寺”,分别处理不同的事务。五寺包括大理寺,负责刑事案件的审核、查探等一切有关刑法的事情;太常寺,负责宗庙祭祀、礼乐制度的制定,还有风俗节日的颁发等事情;光禄寺,负责朝廷的钱粮预算制定,官员的薪酬发放等事务;太仆寺,负责皇帝出巡,宫廷禁卫以及军事上的一些工作;鸿胪寺,负责宫廷宴会的食物酒水供应,以及皇家如常的衣食住行等事务。

对应的一个“寺”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办公机构,有具体的职责划分,设有寺卿一人或两人,作为机构的总体负责人,另外设有寺丞数人不等,作为辅助寺卿的业务人员,还有其他负责具体事务的小官。

我们今天理解的寺,多数用来指代僧人居住修行的场所,而且很多深山古寺,历史悠久,大有来历。那么“寺”这个字,是怎么产生了意思的演变呢?

隋朝以后,作为官僚机构的寺虽然存在,但是寺逐渐衍生出“寺庙”的意思,和佛家产生了关系。唐朝诗人杜牧的《江南春·绝句》一诗中就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的“寺”就是指代佛教僧人修行的寺庙。

“寺”如何与佛教产生关系呢?《广韵》记载:

“寺,汉西域白马驮经来,初止于鸿胪寺,遂取寺名,创置白马寺。”

讲的是佛教在汉朝传入中国的事情。佛教传入中国,史书上最早的记录是公元前二年,中亚一个叫大月支国的国王派使者伊存来到汉朝的首都长安,他口授佛经传给叫景卢的人。

一般公认的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是汉明帝永平十年,也即公元67年。第二年,汉明帝派去访求佛法的使者,从印度带回来经书和佛像,还有一同回来的印度僧人,在洛阳建成中国第一个佛教寺院——洛阳白马寺,白马寺的“白马”二字,取自于驮载经书和佛像的白马。

白马寺建成,是专门为皇家服务的。所以这个“寺”,依然带有一种官府色彩。到了后来佛教的流行,全国各地新修寺院,以至于到了“南朝四百八十寺”的地步。寺就逐渐剥离官府的色彩,褪变成佛教僧人修行居住之所。

白马寺是“天下第一寺”,自此之后,一切佛家的供奉之地,以及僧人居住修行之处,就被统称称为“寺院”。在唐宋之后,儒、道、释的并行发展,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更加广泛之后,“寺”的意思与佛教关系越来越贴近,反而原本作为“官方办事结构”的本义却逐渐被忽视了。

庙,汉字读音为“miào”,在今天多指代佛教供奉之地,但是道家供奉之地,也可以称之为庙,比如“土地庙”、“关帝庙”、“娘娘庙”。但是在古代,庙更多的是指代祭祀祖先的地方,称之为家庙。

《说文解字》中记载:“廟(庙),尊先祖皃也。从广,朝声。”也就是说,庙是祭祀祖先的地方,有“家庙”、“宗庙”的说法。古体的“廟”上“广”而下“朝”,就是在屋宇之下低头朝拜的意思。

在古代,祭祀祖先有严格的等级制度,根据社会地位的不同,庙的规模也有不同的规定。《礼记·王制》中记载:

“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大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大祖之庙而三。士一庙。”

也就是说,根据周礼,天子祭祀祖先的庙宇有七:三昭庙,三穆庙,一大祖之庙;诸侯降一个等级,庙宇有五:二昭庙,二穆庙,一大祖之庙;一般官员,大夫之家又降一个等级,庙宇有三:二昭庙,二穆庙,一大祖之庙。下级官员呢?或士绅之家,有一大庙即可;一般的普通老百姓呢,可无庙,直接在家中祭祀即可。

到了汉朝之后,庙与一些宗教崇拜的神社逐渐融合,主要是和本土的道家产生了关系,人们开始为道教的神灵新建庙宇,祈求平安和保佑,于是就有了灶王庙、土地庙、帝君庙等。

魏晋之后,一些著名的人死掉之后,由于在民间拥有巨大的影响力,人们纷纷筑庙祭祀,祈求平安护佑,于是就有了文王庙、关帝庙、岳王庙等,专门对古代文人武士专门祭祀的场所。

佛从西来是为神,但是随着佛教的盛行,在底层人民中的传播,人们把佛教的佛,与道教的神相提并论,寺院开始出现了与庙宇相同的祭祀、祈祷文化。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祭祀文化从道家向释家过度,佛教本土化之后,兼而有了祭祀的功能。渐渐地,在唐宋之后,也就和寺相融合,成了今天惯用的“寺庙”一词。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家里老人去世晚辈禁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