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行使权利的三种形式

  1. 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的是

  2. 国务院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称为

  A、基本法律 B、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 C、行政法规 D、行政规章

  3. 在我国,制定行政法规的机关是

  A. 国务院 B.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 国务院各部、委、局 D.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4. 法律规范由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两个部分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故意伤人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的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这一规定中的法律后果是

  A.故意伤人致人死亡 B.严禁故意伤人致人死亡

  C.以特别残忍的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 D.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5. 法律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模式、标准、样式和方向。这体现的是法律的

  A. 概括性特征 B. 普遍性特征 C. 规范性特征 D. 严谨性特征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此规定属于法律规范中的

  A. 委托性法律规范 B. 命令性法律规范 C. 禁止性法律规范 D. 授权性法律规范

  7.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宪法和法律的解释是

  A. 立法解释 B. 司法解释 C. 行政解释 D. 学理解释

  8. 能够直接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条件或情况是

  A. 法律权利 B. 法律义务 C. 法律后果 D. 法律事实

  9. 在我国的法律监督体系中,从国务院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法律监督是

  A. 社会性的监督 B. 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C. 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 D. 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

  10. 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法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对二者关系的表述错误的是

  A. 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法律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

  B. 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法律都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产物

  C. 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法律都是由社会主义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D. 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法律都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11. 违法犯罪行为应依法受到制裁和惩罚。这体现了法律的

  A. 指引作用 B. 强制作用 C. 教育作用 D. 预测作用

  12. 依照适用范围的不同,法可以划分为一般法和特别法。下列属于特别法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D.《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

  13. 法律按照不同的标准有着不同分类,按照制定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可以划分为

  A、一般法和特别法 B、国内法和国家法 C、根本法和普通法 D、成文法和习惯法

  14. 法律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重要特点之一在于

  A、法律是由国家制订或认可的 B、法律可以调整市场经济关系

  C、法律具有强制力 D、法律为人们提供了行为模式

  15. 按照规定的内容、法律地位和制定的程序的不同,可以把法律划分为

  A.根本法和普通法 B.一般法和特别法 C.国内法和国际法 D.实体法和程序法

  16. 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治国基本方略的是在

  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B.党的十四大 C.党的十五大 D.1982年宪法

  17. 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外,( )适用我国法律。

  A.与人类社会同生共存的 B.从奴隶社会开始产生后永远存在下去

  C.从奴隶社会开始产生,到共产主义社会消亡 D.从原始社会开始产生,到共产主义社会消亡

  19. 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渊源的是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的各部、委、局可依法制定

  A.基本法律 B.行政法规 C.行政规章 D.自治条例

  21. 一个国家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划分的本国同类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总称是

  A.部门法 B.法律渊源 C.法律体系 D.法律历史类型

  22. 法律规范依行为模式的不同一般可分为

  A.确定性规范和委托性规范 B.强行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

  C.授权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 D.禁止性规范和准用性规定

  23. 法律关系是由主体、客体和内容三种要素构成的,其中法律关系的内容要素是指

  A.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 B.法律后果和法律责任C.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D.法律制裁和法律监督

  24. 法的历史类型的划分是按照法律的

  A.适用范围 B.制定和实施的主体 C.制定和表现的形式 D.阶级本质和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

  25. 我国的司法机关包括

  A.人民法院 B.自治区人民政府 C.监察部 D.人民代表大会

  26. 法律编篡是指对散见于不同规范性法律文件中的属于某一部门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进行审查、修改和补充,编制成更加完善并具有特色结构的、统一的部门法典的活动。法律编篡属于一种

  A.立法活动 B.执法活动 C.司法活动 D.宣传活动

  27. 法律制裁是国家为保护和恢复法律秩序而对违法者实施的措施。某人因过失伤害致人重伤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两年,这属于法律制裁中的

  A.违宪制裁 B.刑事制裁 C.行政制裁 D.民事制裁

  28.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渊源中有

  A.刑法 B.根本法 C.民法 D.行政规章

  29. 按照制定和实施法律的主体不同,可以划分为

  A.国内法和国际法 B.根本法和普通法 C.一般法和特别法 D.实体法和程序法

  30. 近代意义上的宪法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它集中表现各种()的对比关系。

  A.政治权力 B.经济力量 C.阶级斗争 D.政治力量

  31. 宪法的制定与修改都要经过区别于()的特别程序。

  A.普通法律 B.一般法律 C.特别法律 D.基本法律

  32. 我国的政体是

  A.民主集中制 B.政治协商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33. 根据我国宪法和选举法的规定,下列关于我国选举制度基本原则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A.秘密投票的原则 B.选举权的平等性原则

  C.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用的原则 D.代表不受选民和原选举单位监督的原则

  34. 我国行使监督宪法实施职权的机关是

  A.更高人民法院 B.更高人民检察院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D.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35. 规定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国家根本法是

  36.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由

  A. 各省、市、县的人民代表大会选出的代表组成

  B. 各省、市、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军队选出的代表组成

  C.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选出的代表组成

  D.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和军队选出的代表组成

  37. 决定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的国家机关是

  A. 国务院 B. 中央军事委员会 C.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38. 下列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不设立常务委员会的是

  A. 省人民代表大会 B. 乡人民代表大会 C. 县人民代表大会D.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39. 我国宪法规定,公布法律的权力属于

  A. 国务院 B. 国家主席 C.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40. 下列公民的基本权利中,属于社会经济权利的是

  A. 劳动权 B. 受教育权 C.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D. 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建议的权利

  41.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国家结构形式是

  42.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

  A. 人民政府和人民法院 B. 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C. 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D. 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43. 在我国,更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

  A、国务院 B、更高人民法院

  C、中央军事委员会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44. 我国现行宪法规定了公民广泛的权利和义务。宪法不允许任何公民只享有权利而不履行义务的现象存在,也不允许任何公民只履行义务而不享有权利的现象发生,这体现了

  A、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性 B、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广泛性

  C、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现实性 D、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

  45. 我国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是

  A、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主集中制 D、政治协商制度

  46. 我国现行宪法是( )年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

  47. 我国宪法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 )决定。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国务院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48. 根据我国宪法规定,( )不属于国家机构体系的组成部分。

  A.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B.中央军事委员会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49.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

  A.全民所有制 B.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C.多种所有制 D.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50. 下列职权中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行使的是

  A.解释法律 B.提名国务院总理人选

  C.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

  D.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51.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是

  A.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B.地方各级人民法院

  C.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 D.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5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下列选项中属于公民政治权利的是

  A.继承权 B.选举权 C.休息权 D.物质帮助权

  53.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有的是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有的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下列选项中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

  A.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B.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C.设区的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D.市辖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54.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   )人民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制度

  A.各少数民族 B.汉族 C.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 D.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

  55.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

  A.基本制度    B.政治制度    C.社会主义制度   D.基本政治制度

  56. 属于我国公务员的有

  A.乡镇人民政府工作人员 B.中央人民政府工勤人员 C.军人 D.直辖市人民法院审判员

  57. 下列有关我国公民基本权利或义务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政治权利和自由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参加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权利和自由

  B.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尊重社会公德

  C.公民无权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但有权对其违法失职行为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

  D.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58. 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国家机构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B.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

  C.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D.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

  59. 行政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的

  A.内部行为 B.民事行为 C.政治行为 D.对其外部行使公共权力并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

  60. 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权只能由( )行使。

  A.人民法院 B.人民检察院 C.公安机关 D.人民政府

  66. 行政法有一般行政法和特别行政法之分,属于一般行政法的是

  A、行政组织法 B、民政行政法 C、科技行政法 D、卫生行政法

  67. 有关行政法律关系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必须有一个是国家行政机关

  B、行政法律关系是国家行政机关在行使管理职能的过程中产生的

  C、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在行政管理活动过程中的地位是平等的

  D、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的权利义务都是由行政法律规范预先规定的

  68. 下列各项法律、法规中不属于行政法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69.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行政处罚措施的是

  A、罚款 B、警告 C、行政拘留 D、拘役

  70. 有权行使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权的机关是

  A、公安机关 B、检察机关 C、审判机关 D、立法机关

  71. 行政法是调整( )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A.行政关系 B.行政法律关系 C.行政管理关系 D.行政监督关系

  72.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下列处罚措施中属于行政处罚的是

  73.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下列选项中属于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是

  A.违反消防管理规定 B.策动国家工作人员叛变

  C.盗窃公共场所的公共财物 D.违反政府规定种植罂粟等毒品植物

  74. 在诉讼活动中,承办案件的审判人员和法律规定的其他人员,如与案件有利害关系或其他特殊关系,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审理的,依照法定程序不能参与该案中的审理活动。这是诉讼法基本原则中

  A.回避原则的要求 B.合议制原则的要求

  C.保障诉讼参与人诉讼权利原则的要求 D.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则的要求

  75.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规定,行政处罚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

  A.人民法院管辖 B.人民检察院管辖

  C.县级以上地方人民代表大会管辖D.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中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管辖

  76. 行政法律关系的当事人,特别是行政机关的行为,不仅要合法而且要合理,也就是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行为要做到合情、合理、恰当和适度。这表述的是行政法的

  A.行政法治原则 B.行政合理性原则 C.行政合法性原则 D.行政应急性原则

  77. 特别行政法,是指对特别的行政关系加以调整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下列选项中属于特别行政法的是

  A.公务员法 B.教育行政法 C.行政处罚法 D.行政程序法

  78. 对投资主体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集体企业,其中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占企业全部财产的比例一般不低于

  79. 私营企业是指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雇工达到()人以上的营利性的经济组织。

  80.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权力机构是

  A.经理 B.股东会 C.董事会 D.监事会

  81. 某商场经营者拒绝答复消费者就商品性能提出的询问,该商场经营者侵犯了消费者的

  A.自主选择权 B.公平交易权 C.人格尊严受尊重权 D.商品真实情况知悉权

  82. 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社会保障法是指

  A.调整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B.调整关于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C.调整婚姻家庭包括人身关系和由此产生的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D.调整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方面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83. 流转税是指对商品和劳务的流转额所征收的税,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关税。其中增值税是指

  A. 对销售不动产的营业额征收的一种流转税

  B. 对特定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征收的一种流转税

  C. 海关依照关税法律规定对进出境的货物、物品征收的一种流转税

  D. 以商品生产和劳务的各个环节的增值因素为征收对象的一种流转税

  84.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规定,劳动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但试用期更长不得超过

  85.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由法定人数的股东组成、股东以其出资额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是

  A. 合伙公司 B. 有限责任公司 C. 无限责任公司 D. 股份有限公司

  86. 以生产经营为其活动内容,实行独立经营核算,自负盈亏,向国家纳税的单位称为

  A、企业法人 B、非企业法人 C、事业单位法人 D、社会团体法人

  87. 一日,某职员要求与公司马上解除劳动合同,该职员所提的理由中符合《劳动法》规定的是

  A、试用期已满 B、另有公司高薪聘请

  C、公司未按约定支付工资 D、工作比别人辛苦,业绩比别人好,却未得晋升

  88. 税收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依法对经济组织和个人无偿征收货币或实物的经济活动。国家对特定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征收的税是

  A、增值税 B、消费税 C、营业税 D、企业所得税

  89. 下列属于环境保护法的规范性文件是

  A、《水法》 B、《森林法》 C、《土地管理法》 D、《野生动物保护法》

  90. 承担无限责任的企业是

  A、合伙企业 B、国有独资公司 C、有限责任公司 D、股份有限公司

  91. 当发生劳动争议时,当事人的下列做法中不正确的是

  A、当事人一方直接到人民法院起诉 B、当事人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

  C、当事人一方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D、当事人所在单位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调解不成,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92. 在以低于成本价格销售商品的行为中,属于不正当竞争的是

  A、季节性降价 B、因清偿债务降价销售商品

  C、处理有效期即将到期的商品 D、为与对手竞争、扩大销售、占领市场降价销售

  93. 由我国《公司法》规范的企业是

  A、合伙企业 B、外国公司 C、个人独资企业 D、有限责任公司

  94. 合伙企业财产不足清偿到期债务的,各合伙人应当承担( )责任

  A.有限 B.无限 C.无限连带 D.按份

  95.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抽奖式的有奖销售,更高奖的金额超过人民币( )元的,为不正当销售行为。

  96.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规定,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是公民应尽的义务,并将每年的( )定为全国统一的“植树节”。

  97. 环境法主要包括自然资源法和环境保护法。下列选项中属于环境保护法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98. 消费者和经营者就消费者权益产生争议而采取的解决途径,不符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是

  A.与经营者协商和解 B.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

  C.请求人民检察院解决 D.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99.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规定,下列选项中属于政府对国有企业行使的职权是

  A.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决策 B.对企业生产经营行为的监督

  C.对企业员工工资、奖金的分配 D.对企业各级领导干部的任免、奖惩

  100. 下列选项中属于国家宏观调控方面的法律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一、单项选择题答案

}

1、原始人的生产劳动历程(理解)

①石器,是人类制作的最初工具,在原始社会很长一段时间有决定意义。②火的使用,特别是摩擦生火的发明,对远古人类的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③畜牧业和农耕业的产生和发展,在人类生产史上具有深远影响。

2、生产力的含义和原始社会生产力的特点(理解)

(1)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叫生产力。(2)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表现在:①生产工具极其简陋;②劳动对象范围狭窄(最初仅限于植物的果实、根茎、小动物,后来才扩展到土地、种子等);③原始人生产经验很少,劳动技能和知识水平很低。

3、生产关系的含义(理解)

(1)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叫生产关系。(2)原始社会没有剥削和压迫。①生产资料集体所有;②平等、互助合作的劳动关系;③平均分配消费品。

4、原始社会其它相关知识(理解)

①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和最低级阶段;②氏族是原始社会人们共同生活和劳动的基本单位,原始人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③原始社会后期以金属工具的出现为标志,社会生产力有了新的发展。个体劳动、私有制先后出现。

▲5、阶级和国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的过程(理解)

①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战俘就成为剥削奴役的对象,随着 私有制的产生和氏族制度的瓦解,战俘成为最初的奴隶,氏族首领成为最初的奴隶主;②随着氏族成员之间贫富分化日益加剧,穷人遇到天灾人祸向富人借债,无法 还清债务时,就被迫把子女和自己卖为奴隶,成为债务奴隶;③随着奴隶劳动日益普遍,整个社会逐渐形成两大对立阶级: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④阶级的出现, 使原来为整个社会公共利益服务的氏族机构逐渐瓦解,奴隶主阶级统治的工具——奴隶制国家出现了。⑤在阶级社会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的本质)

6、奴隶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的表现(理解):

①金属工具的使用;②农业和畜牧业的显著发展;③手工业的兴起;④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7、文字出现的意义(理解)

①有利于生产经验和社会知识的继承、积累和传播;②为科学文化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条件。因此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8、奴隶制是最野蛮的剥削制度(理解)

奴隶主不仅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还占有生产劳动者——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从事最繁重的劳动。

9、奴隶社会其它相关知识(理解)

①在奴隶社会,文字的出现以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为科学文化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②几种现象出现先后顺序:生产力提高——个体劳动——私有制——奴隶和奴隶主——阶级——国家

10、封建社会比奴隶社会具有明显进步性的表现(理解)

①农民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能够比较自主地进行劳动;②农民可以有自己的劳动工具,部分农民还有少量的土地;③农民的劳动成果,除大部分作为土租缴纳给地主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11、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理解)

①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封建社会,土地是主要的生产资料。地主阶级掌握了绝大部分土地的 所有权,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却没有土地,或者只有少量的土地。②农民为了进行生产,维持生活,不得不租种地主的土地。③这样,农民就不得不依附于地 主,得不到真正的自由,并把大部分劳动产品作为地租,交给地主,受地主的剥削。

▲12、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方式(理解)

主要方式:榨取地租。其它方

式:①放高利贷②苛捐杂税③服徭役。

13、封建的统治罗网包括(理解)

①建立自上而下的等级从属关系,以维护地主

阶级的统治秩序。②不仅依靠暴力统治,还利用封建迷信、封建道德,宣扬“君权神授”,扶植教会势力,以禁锢劳动人民的思想。

14、封建制度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表现(理解)

①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日益扩大的市场要求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但残酷的封建剥削,使农民极端贫困,无法提高购买力;②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把农民紧紧地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使生产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市场、劳动力都得不到解决。

15、封建社会其它相关知识(理解)

①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是农民反抗地主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②西欧进入封建社会的时间比中国晚得多③中国封建社会的科技文化成就,代表了全人类在封建时代所达到的水平,是世界科技文化发展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能够列举中国封建社会的科技文化成就)。

▲16、三次科技革命发生的时间、标志和影响(理解)

(1)第一次科技革命(工业革命或产业革命):①含义: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在 欧美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发生的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重大变革。②标志: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③影响:是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力的巨大进步,具有重 大的历史意义。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出现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狂飙式的发展,不仅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第一次飞跃,创造出以往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巨 大社会财富,还使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起来。

(2)第二次科技革命:①时间:19世纪最后几十年②标志:电力的广泛应用③影响:人类从此跨入电气时代。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并导致生产关系发生新的变化,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3)第三次科技革命(新科技革命):①时间:20世纪40年代开始。②标志:以电 子计算机、原子能和空间科学技术的发明和运用。③影响:使生产劳动从电气化发展到自动化、智能化,使劳动对象发生重大变革,极大地扩展了劳动对象的范围, 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局部的调整,以进一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新的科技革的兴起及影响表 明,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

17、资本家剥削的秘密(识记)

①资本家通过订立契约或合同,以工资的形式购买了工人的劳动力。在资本主义企业里, 工人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自己所得到的工资。②除去工资,由工人劳动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叫剩余价值。资本家就是靠无偿占有工人所 创造的剩余价值而发财致富的。③资本主义剥削带有隐蔽性。

18、资产阶级的本性(识记)

①惟利是图是资产阶级的本性。②最大限度的榨取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进行生产的直接目的和根本动机。

19、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关系没有改变(理解)

①在当代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但这是以资本家更多地榨取了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为前提的。②资本家给工人支付“高工资”,主要目的在于获取高额利润,这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阶级关系,也不可能改变工人阶级被雇佣、受剥削的地位。

▲20、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性质没有改变(理解)

①资本主义国家始终是资产阶级统治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工具。②第一,资本主义国家政权,一直掌握在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手里,始终代表着资产阶级,特别是大资产阶级的利益。第二,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始终是少数人的民主,是为巩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

21、为什么说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

①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已经社会化了。生产的社会化客观上要求全社会对生产实行统一管 理。但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却属于资本家私人所有。生产当然难以

完全按照社会发展的要求进行。②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是资 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③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虽然可以得到一时的缓解,但不能根除。只有消灭生产 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才能进一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④所以,社会主义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 求,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22、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理解)

①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阶级的成长。②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

23、十月革命意义(理解)

①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消灭了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②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③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24、如何看待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艰难与曲折(理解)

①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来看,封建制度代替奴隶制度,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虽 然是以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但都经历了相当长时期反复斗争的曲折过程。②社会主义制度不是以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而是从根本上消 灭人剥削人的制度,消灭剥削阶级,其斗争的复杂性、曲折性和长期性是不可避免的。

▲25、当今国际社会的基本事实(理解)

①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共存和斗争是当今国际社会的基本事实;②在这种情 况下,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和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建立各种关系,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社会创造出来的先进生产力和文明成果,发展自己。另一方面,社 会主义国家要对资本主义世界敌视社会主义的势力保护高度警惕,严防他们的一切颠覆活动。

26、资本主义社会其它相关知识(理解)

①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②主要矛盾: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基本矛盾反映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

27、近代中国人为了救中国进行的探索和失败的原因(识记)

①太平天国运动——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②戊戌变法——脱离广大的劳动人民;③辛亥革命——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的胁迫。

28、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原因(识记)

①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谋求强盛;②中国的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相勾结,极力反对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③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具备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条件。

▲2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区分新旧民主革命的标志(理解)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②区别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

30、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理解)

①区别: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相对于旧民主主义革命而言,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而社 会主义革命是消灭剥削,消灭阶级,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革命。可见,二者的性质不同。②联系:两者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 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无产阶级独立自主的领导权,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性因素。

▲31、“三个代表”的含义和意义(运用)【要求能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①含义:指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②意义: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集中体

32、新中国成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和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主客观条件(理解)

(1)主要矛盾: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2)条件:①工人阶级掌握国家政权;②人民政权有能力

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③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民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

33、社会主义改造的对象、完成时间及重大意义(理解)

①对象: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②完成时间:1956年底③意义: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结束了几千年的剥削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34、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主要特点(理解)

①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②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③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35、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解)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6、半个世纪以来,新中国发生的历史性巨变(运用)【要求能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①实现了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②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掌握了自己的命运;③改变了旧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经过50多年的建设,初步实现了国家的繁荣富强。

37、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曲折的探索历程(运用)

①1956到1966年是探索中曲折前进的十年;②1966到1976是空难深重的十年;③1978年开始进入建设的新时期。

38、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及重大意义(运用)

①主要内容: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②重大意义:改革开放由此开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由此开辟;表明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39、“一国两制”的含义和重大意义(理解)

(1)含义:①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党和政府制定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基本方 针,简称“一国两制”。②“一个国家”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③“两种制度”,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2)重大意义:是完成祖国统一的最佳方式

40、我国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的原因(运用)

由于旧中国的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的破坏,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起点很低、基础太差。

▲41、我国社会主义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的原因(运用)

①从总体上看,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②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③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

4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运用)

①由于剥削阶级的残余势力还存在,剥削阶级思想的影响还存在,国际国内敌对势力从未 放弃过对我们的渗透,颠覆和分裂活动。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矛盾在一定范围内还将长期存在,但已不是主要矛盾。③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 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3、确立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依据和原因(运用)

①依据:基本国情(初级阶段、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等)和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 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②原因: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看,新的社会制度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新的社会制度最终战胜旧的社会制度,归根到底也要 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优于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之所以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就在于社会主义能够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 因此,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所有问题的根本标准(运用)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45、人口现状的特点:(理解)

(1)基本特点:①人口基数大;②新增人口多;③人口素质偏低。

(2)其它特点:①农村人口多;②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

46、人口问题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原因(理解)

①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②影响人口素质的提高。

47、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和要求(理解)

①目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②要求:鼓励公民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

48、我国的资源现状和面临严峻资源形势的原因(理解)

①现状: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人均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②原因:人均占有量少,自然资源分布不平,气候、地形条件的限制,多年来开发利用不尽合理、科学,造成资源的巨大损失和浪费。

▲49、环境问题的含义、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和造成我国环境问题的因素:(理解)

①含义:指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②基本状况: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③因素:来自人口的压力,构成对中国生态环境的最大威胁;工业的发展往往以损害环境为代价。

▲50、如何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运用)【要求能结合实际对保护环境提出建议】

加强资源和环境法规及知识的教育,提高全民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意识;②要全面规划,科学布局,保护生态平衡、防治环境污染;③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

09、环境的含义(理解)

[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凡是以人类为中心,影响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要素,都是环境要素。如大气、水、森林、野生生物,风景名胜区、城市、乡村等都属于环境要素。)

10、环境问题的含义和表现(理解)

(1)含义:指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破坏。(2)表现:①向自然环境任意排放废弃物,污染环境;②不适当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环境。

11、环境问题的危害(理解)

①威胁生态平衡;②第二,危害人类健康。(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具有影响范围大,接触时间长,潜伏时间久等特点。)③直接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与人口和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

12、我国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框架(理解)

由上而下是:①宪法的有关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这部法律,是我国环保领域的基本法,又是制定专门 性环保单行法规的基本依据。③环保专门法律和行政法规。(如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森林法、矿产资源法、土地管理法等。)总之,我国已形成以宪法 为基础,以环境保护法为主体的环境法律体系,环境保护已经建立在逐步健全的法制基础上。

13、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理解)

①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②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核心是“防”, “防”是着眼于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源;“治”是解决已经产生的环境问题;“综合治理”是既防又治,采用多种手段综合治理,才能变消极被动的应付为积极主动的 防治)。③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④依靠群众保护环境。(保护环境既是公民的一项权利,又是应尽的义务)

14、追究违反环境法者的法律责任(运用)【要求能结合具体案例分析】

于违反环境法规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受给予行政处罚。②对于违反国家环保法防止污染的规定,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③对于违反环境法律法规和刑事法律,严重污染和破坏环境,造成人身伤亡或财产重大损失,构成犯罪的,要追究其刑事责任。

15、自觉履行环保义务(运用)【要求能结合具体案例分析】

①提高环保意识;②增强法制观念;③落实环保行动。(如:清洁、美化生活环境;

开展保护环境的宣传活动;参加义务劳动;搞环境调查,提出保护环境的建议等。)]

51、初级阶段的含义(识记)

①就社会性质而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②就发展程度而言,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

52、党的基本路线的内容(识记)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核心内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53、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含义和意义(识记)

①含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在初级阶段各项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把集 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位。②意义: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 质文化需要,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54、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和意义(识记)

①内容: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②意义:是全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基础,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政治保证。是立国之本。

▲55、改革的实质和目标(识记)

①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②目标: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

56、实行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原因和必要性(识记)

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封闭只能导致落后;只有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所创造的一切先进的文明成果,才能发展社会主义,推进现代化进程。

57、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理解)

①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②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58、为什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理解)

①才能不断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③这是我们的事业能够经受风险考验,顺利达到目标的最可靠的保证。

▲59、“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关系(理解)

①它们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 践;②首先,必须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保证改革开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顺利发展;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解放和发 展生产力,使社会主义制度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两个基本点,一个是立国之本,一个是强国之路,同等重要,缺一不可。③其次,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 都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经济搞上去,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60、怎样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理解)

①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②在实际工作中要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

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大局。

61、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运用)

敏锐地把握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62、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运用)【要能结合实际谈认识或体会】

①改革开放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②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坚持对外开放,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相关知识参见考标P90面

63、第三课其它相关知识(理解

①当代中国最基本国情和其它几个国情②20多年来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使我国经济建设、人民生活、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③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64、国有经济的含义及作用(理解)

①含义: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体人民共同所有的公有制经济。②作用:国有经济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技术设备,积聚着我国最先进的生产力,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担负着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的生产和流通的重要任务。③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65、集体经济的含义及作用(理解)

①含义:集体经济是生产资料归一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一种公有制经济。②作用:作为分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经济体现着共同致富的原则,可以广泛吸收社会分散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财富和国家税收。

66、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内容和作用(理解)

①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②作用:在促进经济增长、繁荣市场、方便人民生活,解决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67、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是由什么决定的?我国分配制度是什么?(理解)

①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②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③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68、如何理解共同富裕(理解)

①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同等富裕。②实现共同富裕 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一部分地区,一总分人先富和慢富的问题。③只有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 经营先富起来,形成示范效应,并通过先富者带动后富者,才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④要实现共同富裕,既要反对平均主义,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又要防止人们之间 的收入差距过分扩大,出现两极分化。⑤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共同富裕有不同的内容。

69、十三大制定的我国实现宏伟目标的战略部署(理解)

①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②第二步,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③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70、如何理解小康(理解)

①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②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

71、我国21世纪的奋斗目标(理解)

①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②经过一段的努力,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将有较大提高,国际竞争力将大为增强,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72、我国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理解)

目前,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是,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水平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

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在全面建设小康 的目标中,最关键的目标是,力争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 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73、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要求(运用)

①含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②要求: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能够认识到自己对自然、对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

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及采取的措施(运用)【要求能结合实际分析和举例】

(1)必要性:从我国面临的严峻人口、资源和环境形势分析。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人口的过快增长、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等矛盾尤为突出,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措施:为此,我们 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

▲75、我国人民怎样当家作主(理解)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②广大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选出代 表,由他们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组成国家权力机关。再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行政、审判、检察等机关,分别行使管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的各项权力。③因此,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机构。

76、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理解)

①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拥有决定国家大事的最高权力;②选举国家主席,决定国务院总理,任命中央政府的重要组成人员,都是它的权力;③行使立法权,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主要职权,也是它的经常性工作。

▲77、如何理解依法治国的重要性(理解)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78、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和政策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履行维护民族团结义务?(识记)

①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②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

▲79、我们是国家的小主人(运用)【要求能结合实际】

(1)依法行使民主权利:①有权提出批评建议;②有权求得公正待遇;③有权揭发违法、失职行为;……

(2)不同形式行使监督权:①可以向人民代表反映情况,表达我们的意见;②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③可以给有关国家机关写信,打电话或直接向有关人员反映情况。

80、发展先进文化的含义(理解)

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81、决定我国文化事业性质和方向的是什么?(理解)

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决定着我国文化事业的性质和方向。

82、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理解)

它们集中体现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永不褪色的旗帜。只有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才能有效抵制和消除落后的、腐朽的思想文化影响,不断创造和发展先进的、健康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83、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什么?基础工程是什么?(理解)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

科学、文化建设。①中心环节: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②基础在程:发展教育和科学。

▲84、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内容(理解)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85、民族精神的意义和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内容(识记)

(1)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2)中华民族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86、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是什么?(运用)

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87、怎样营造美好的文化环境?(运用)【要求能结合实际谈做法】

必须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要努力掌握和发展各种现代传播手段,积极推动先进文化的传播,要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88、第四课其它相关内容

①法律的本质是保护人民,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离开人民的参与、支持和监督,要实 现依法治国是不可能的。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③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④在当今时代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 要的任务。⑤我国的文化发展,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效形式。

▲89、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识记)

从总体上看,人类社会的发展,要先后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人类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一般过程。

90、各具特点的发展道路的原因和特殊性的表现(识记)

①原因: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历史条件的差异。②表现:社会制度的具体形式、社会变革的具体方式不同;跨越某社会阶段跳跃式地向前发展。(一般过程与多样性是统一的;特殊过程最终要归于一般过程中去,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的总趋势不会改变)

▲9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理的具体内容(理解)

①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 就要相应地发生变化,于是,新的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较高的社会发展阶段代替较低的社会发展阶段。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 ③正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决定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

▲92、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理解)

①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这就必然要发生两方面的关系:人与自 然的关系——生产力:人与人的关系——生产关系。②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总是处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之中。生产力是社会发 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人又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作用的因素。③生产力要求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就要相应地发生变化。④生产力与生产关 系的矛盾,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决定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因此,人类社会的发 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

93、衡量历史进步还是倒退的主要标准是什么?(理解)

是这个社会的生产关系是否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相适应。

9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经历,不可逾越的原因(理解)

①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不可逾越,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所决定的。②有什么样的生产 力,就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它相适应。生产关系会促进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只有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才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③根据生产关 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理,一种社会制度的建立或消亡,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判断的主要标准,就在于这个社会的生产关系是否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 相适应。④我国生产力水平比较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生产力发展状况所决定的,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95、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的关系(识记)

①共同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高理想是共产主义。②实现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要准备和必经阶段。实现最高理想,是实现共同理想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的。

96、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的含义及它们的关系(理解)

①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②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发展的问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③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97、霸权主义的危害、含义、核心思想、主要动因和表现形式(理解)

①危害:一直是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②含义:强国、大国不尊重弱小国家的 主权和独立,蛮横地对别国进行干涉、控制和统治,推行侵略扩张政策,谋求一个地区或世界霸权地位的行径。③核心思想:“强权就是真理”;④主要动因:最大 限度地攫取利润,追逐利益。⑤表现形式:赤裸裸的侵略;政治高压、经济制裁和文化侵略。当代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

▲98、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迎接国际竞争的挑战(运用)【要求能结合实际】

①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和标志,并对社会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进步深 刻改变了当代的社会生活和世界面貌。②国际形势总体上趋向缓和,但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其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③新的科技革命对于世 界各国的发展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关键是能不能及时制定有效的发展战略,提高本国的创新能力。④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我们只有采取积极的 态度,抓住机遇,发展高新技术,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⑤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要高度重视人才问题,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99、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理解)

(1)机遇:①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争取较长时间的国际和平环境是可能的;②世界范围内科技革命突飞猛进,也为我们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2)挑战:①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经济、科技上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国家在实施持续发展战略的同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科技竞争、经济竞争、军事竞争及至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100、科技进步的新特点(理解)

①科学发现到技术创新的间隔时间缩短;②技术创新到生产应用的间隔时间缩短;③技术过时的速度加快。④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增高。

101、为什么需要永远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理解)

①艰苦奋斗集中表现为创业精神,创业实践需要创业精神的支持和鼓舞。②艰苦奋斗精神 不是某个时代所特有的精神,而是与人类社会发展同在的。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生产劳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人类艰苦奋斗的创业史。社会越发展,人类 越进步,改造世界的工程也就越艰巨。③艰苦创业,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是一项充满艰辛和创造的伟大事业,更需要大力倡导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102、增强民族创新能力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理解)

①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超越的过 程。②当今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③在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新世纪,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 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越来越决定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进程。④在这样的形势面前,想不想创新,敢不敢创新,能不能创新,关系到整个建设有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103、我们应该怎样把握成才目标(理解)

①要符合社会的发展要求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正确选择成才目标的前提和标准。②要从实际出发,是选择成才目标的出发点。

104、时代赋予当代中国青年的崇高使命是什么?人们社会责任感最集中、最重要的体现是什么?(理解)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事业需要我们去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在我们手中逐步实现。

(2)热爱祖国,报效祖国。

105、第五课其它相关知识(识记)

共产主义社会包含两个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和共产主义阶段。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我们通常所学的共产主义,是指其高级阶段

01、什么是公民[运用]

①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的人。(国籍是一个人属于某个国家的一种法律上的身份)②我国宪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③因此,只要具有中国国籍,不论年龄、性别、职业、民族和种族、政治倾向等,都是中国公民。

②什么是公民的人身权利?

公民的人身权利包括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等内容。它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是公民享有其他一切权利的先决条件。

③公民的通信关系到公民的切身利益。通信是公民隐私权的重要表现。

④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因国家安全或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可以对公民的通信进行检查或扣压,但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和程序进行。对无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未满10周岁)和精神病患者的信件,可以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代为开拆。

02、什么是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

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是指公民的人身由自己支配和控制,非经法定程序不受逮捕、拘禁、搜查和侵犯的权利。

03、我国法律对公民人身自由权利的规定: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①公民的生命健康权不受非法侵犯。生命健康权由生命权和健康权两部分组成。对每个人 来说,生命和健康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法律规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不容他人侵犯。伤害他人的生命,要承担法律责任。伤害他人的健康,包括伤害公民的肌 肤、器官、机能等,也都为法律所不容,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生命健康权是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权,保护公民生命健康权是国家法律的重要任务之一。

②公民的身体不受非法搜查。我国宪法规定,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是侵犯革命人身权利的行为。因此,搜查必须由执法机关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进行。

③公民不受非法逮捕和拘禁。我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

04、什么是人格尊严?

人格尊严是指公民的名誉和公民作为一个人应当受到他人最起码的尊重的权利。

05、人格尊严的内容:

①肖像权:侵权行为:未经本人同意,其他任何人以营利为目的、丑化、损毁、或者进行人身攻击。

名誉权:是社会成员对一个公民的品德、声望、信誉等方面的评价

。侵权行为:任何公民以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的名誉。公然辱骂他人,捏造事实中伤、道听途说诋毁他人等。

③ 荣誉权:是社会、国家、组织给予公民的一种美名或称号。属于一种精神鼓励。

④ 姓名权:是该公民区别于其他公民的称号。侵权行为: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

⑤ 隐私权:隐私是涉及个人心理、生理以及社会交往过程中的秘密。不具有社会危害性。

[要能区分每一种权利合法与非法的现象。

06、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含义:

①公民权利是指公民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以作为和不作为的方式取得利益。

②公民义务是指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必须履行的责任。

07、如何理解公民的住宅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不受侵犯[理解

①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是指公民起居的住所不受非法侵入和搜查,以保障公民的安定生 活、正常工作和人身安全。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是与公民人身自由密切相关的一项基本权利。②司法机关为了执行任务,依法进入公民住宅或依法对公民住宅所进行 的搜查,要严格按照法律程度进行:一是必须持有搜查证;二是必须由公安人员进行;三是只能针对犯罪嫌疑人及可能隐藏罪犯或罪证的人的住处和其他有关地方。

08、如何理解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理解

①通信自由是指公民有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进行通信,不受他人干涉的权利。③公民的通信涉及个人生活、思想活动、社会交往等广泛的内容,关系到公民的切身利益。通信是公民隐私权的重要表现。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

④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因国家安全或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可以对公民的通信进行检查或扣压,但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和程序进行。对无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未满10周岁)和精神病患者的信件,可以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代为开拆。

09、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的人身权利受特殊保护的有关内容[运用]【要能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

(1)妇女:①专门法律:妇女权益保障法。规定妇女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对妇女的 人身权利予以特殊保护,法律对女职工有特殊保护规定,劳动法等法律法规对保护做出了相应的规定;②法律严厉打击拐卖妇女的犯罪行为。拐卖妇女是一种犯罪行 为,它严重侵害了妇女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

(2)未成年人:①专门法律:未成年人保护法;②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宪法规定,儿童受国家的保护。国家培养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③另外有民法通则、刑法等有专门条款规定。

(3)老年人:①专门法律:老年人权益保障法;②理由:老年人在青壮年时为国家和社 会做出过贡献,步入老年后,身体和生活状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理应受到社会的尊重和法律的特殊保护。③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的情 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在城市,国家对无依无靠、无法维护生活的老年人给予必要的救济和安置;在农村,实行“五保”[保吃、住、穿、

(4)残疾人:①专门法律:残疾人保障法;②国家对残疾人特别关怀,依法维护残疾人 的合法权益。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③为了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发展残疾人事业,保障残疾 人平等充分地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物质文化成果,国家制定了残疾人保障法。

10、什么是教育?[理解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经验的必要手段。

11、什么是受教育权?它的基本要素是什么?[理解

①含义:指公民有从国家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以及获得受教育的物质帮助的权利。②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公民均有上学接受教育的权利

;二是国家提供教育设施,培养教师,为公民受教育创造必要的机会和物质条件。

12、受教育权的内容有哪些?[理解

公民受教育权包括以下内容:①学龄前儿童有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②适龄儿童和少年有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③符合一定条件的公民,有接受高级中等教育及继续深造的机会;④成年人有接受成人教育的权利;⑤公民可以从社会其他合法教育机构、合法途径接受教育。

13、如何理解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理解

①只有接受教育,掌握知识,才能获得良好的就业机会,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才能丰 富和完善自己,享受现代文明。因此,从公民的自身发展和对国家的要求来讲,受教育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②教育是促进社会进步、经济繁荣的物质力量,是国 家发展的先决条件。每个公民都有责任通过受教育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提高业务水平,力争为国

家的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多做贡献。因此, 从国家的繁荣发展和对公民的要求来讲,受教育又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③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14、什么是义务教育?它有什么特征?[识记

①义务教育含义: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②特征:国家强制性、普遍性、免费性。

[在我国目前情况下,实施义务教育还难以做到免收一切费用,还要向学生征收少量的杂费(不是学费

15、普及义务教育的法律依据是什么?[识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保障公民受教育权的具体体现。

16、义务教育法确认并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各项权利,主要包括哪些?[识记

①是入学的权利;②是接受规定年限教育的权利;③就近入学的权利;④免交学费的权利;⑤完成规定学业,获得相应证书的权利。

17、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在实施义务教育中各自应负的责任[识记

①国家的职责:制定规划,认真组织落实;兴办学校,保证必备条件;筹措经费,帮助贫困学生;培养师资,提高教师待遇。

②社会的职责:捐资助学,尊师重教,拒招童工,维护学校的教学秩序和场地设施等。

③学校的职责:及时组织其入学;不得随意开除学生或勒令其退学;贯彻教育方针,保证学生安全、健康和全面发展。

④家庭的职责:使适龄子女按时入学,保证适龄子女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18、国家怎样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运用]

为保障公民享有教育的权利,国家采取了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等一系列措施,特别是为公民享有受教育权提供法律保障、物质保障和师资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我国教育的基本法律。

19、公民应怎样履行教育的义务?[运用]【要求能结合实际谈做法】

为了自己的发展,为了国家的富强、社会的进步,我们一定要珍惜受教育的机公,为中华民族的腾飞而刻苦学习。从法定责任的角度,我们要认真、自觉地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按义务教育法的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应承担的最基本的义务有三项:一是应当履行按时入学的义务;二是应当履行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的义务;三是应当履行遵守学校纪律,尊敬教师,努力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义务。

20、什么是财产?[识记

财产就是指物资以及可换成物资的钱财。广义地说,包括了生产和生活需要的物质资料,即可能是物体、物品、物件、物产等;还包括了精神产品,如著作、专利、发明权等智力成果。

21、什么是财产所有权?它包括哪些内容?[识记

①含义: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②所有权的内容,即占有权(是指公民对属于自己的财产的实际控制

权)、使用权(就是根据财产的性能和用途加以利用的权利)、收益权(指公民在经营、使用的财产上取得经济利益的权利)、处分权(指的公民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处理其财产的权利,即公民决定其财产的命运的权利。它包括事实上的处分权和法律上的处分权两种形式。)

22、合法财产的含义[识记

所谓合法财产,主要是指财产取得的方式、方法、内容符合法律规定。

23、民法和刑法怎样保护公民的合法财产?[识记

(1)民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保护方法:①请求确认所有权;②请求恢复原状;③请求排除妨害;④请求赔偿损失。

(2)通过刑事法律手段保护公民的合法财产,打击各种侵犯财产的犯罪行为,是最严厉也是最有效的保护方法。

24、什么是被继承人、继承人、遗产、继承权?[理解

①被继承人:在继承中,遗留财产的死者;②继承人:依法继承死者遗产的人;③遗产:被继承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④继承权:继承人依法取得被继承人遗产的权利。(具体规定我国继承制度的法律是继承法)

25、哪些属于遗产?[理解

遗产包括:①公民的合法收入;②公民的房屋、储蓄和生活用品;③公民的林木、牲畜和家禽;④公民的文物和图书资料;⑤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⑥公民的著作权、专利权中的财产权利;⑦公民的其他合法财产,如股息、红利、房租等。

26、遗产继承的方式有哪些?[理解

我国公民的财产继承权主要是通过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两种方式实现的。

27、什么是法定继承?法定继承人有哪些?法定继承的顺序是怎样的?遗产分配的原则是什么?[理解

(1)法定继承是指由法律直接规定继承人范围、继承顺序、遗产分配原则的一种继承方式。

(2)继承人的范围包括:①配偶;②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③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④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同父异母或者同母异父的、养兄弟姐妹、有扶养关系的继兄弟姐妹;⑤祖父母;⑥外祖父母。

(3)按继承法的规定,遗产按下列顺序继承。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4)遗产的分配的原则:①一般情况下,应当均等分配;②特殊情况下,继承人协商同 意的,也可以不均等。(对生活有特殊困难的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应当予以照顾;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扶养义务或者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的继承人, 分配遗产时可以多分;有扶养能力和扶养条件的继承人,不尽扶养义务的,分配遗产时应当不分或者少分。)

28、什么是遗嘱继承?遗嘱继承的条件是什么?[理解

(1)遗嘱继承:指被继承人生前可以立遗嘱将个人合法财产指定由法定继承人的一人或 数人继承。(2)遗嘱继承必须具备以下法定条件。①遗嘱人必须具有立遗嘱的能力,并且是立遗嘱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同时遗嘱必须合法有效。②遗嘱继承人必须 是法定继承人范围的一人或数人,但不受继承顺序的限制。

29、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基本法律是哪部?[理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30、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地位是什么?[理解

①在众多的具有保护消费者权益内容的法律法规中,它是一部综合性、专门性的法律。②它是国家对消费者进行保护的法律根据。③它是保护消费者权利的依据。④它规定了切实可行的多种法律手段,用以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31、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障我国消费者享有哪些权利?[理解

①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②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真实情况的知悉权。③对商品和服务的自主选择权。④

公民平交易权。⑤依法求偿权。⑥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得到尊重的权利。

[①表现:生产、销售伪劣商品;伪造货币或出售、购买伪造货币;伪造国库券、股票;使用伪造、作废的信用卡;以暴力、威胁手段,强买强卖商品,拒不缴纳税款,利用广告虚假宣传等。②意义:保护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顺利进行。

法律规定我国经济活动中的各种规则(运用)【要求能结合具体案例分析】

(1)几部重要的经济法律:民法通则、合同法、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2)各种经济活动规则都依据和体现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等原则。①平等原则。它主 要是指买卖双方的地位平等;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的地位平等,不得歧视个体、私营企业。②公平原则。商品交换中要买卖公平;竞争过程中要公 平竞争。(如采用限制他人竞争的行为,或采用假冒他人商标、诋毁竞争对手、进行虚假广告宣传等手段都属不正当竞争。)③诚实信用原则。它要求人们在经济活 动中不弄虚作假,要言而有信。(如不擅自变更或解除合同,生产者生产的产品质量不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危险,不以次充好等。)

07、经济活动的所有参与者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及依法规范自己经济行为的要求(运用)【要求能结合具体案例分析】

(1)生产者是经济活动最主要的参与者。切实做到:①不得生产国家明令淘汰的产 品;②不得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以及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③生产产品,不得掺杂、掺假,不得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不得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 品;④限期使用的产品,要标明生产日期和安全使用或者失效日期等。

(2)销售者是经济活动的重要参与者,是连接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纽带和桥梁。切实做 到:①不得销售失效、变质的产品;②销售产品,不得掺杂、掺假,不得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不得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③不得利用有奖销售的手段,推销 质次价高的商品;④保证其提供的商品商品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等要求。

(3)消费者也是经济活动的参与者。①依法做到公平交易;②遵守市场市场和商店的秩序。]

32、劳动者享有哪些权利?[运用]

劳动法规定公民享有五项权利:①劳动者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②劳动者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③劳动者有休息和休假的权利。④劳动者有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⑤劳动者有接受技能培训、享受社会保险的权利。

33、为什么劳动者要履行劳动的义务?劳动者有哪些义务?[运用]

(1)原因:只有劳动者辛勤劳动,创造出日益丰富的社会财富,才能使祖国繁荣昌盛,才能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所以每个公民都要自觉履行劳动的义务。(2)劳动者主要有三基义务:①是完成劳动任务;②提高职业技能;③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34、什么是税收?它有什么特征?[运用]

①含义:税收是国家依照税法的规定,凭借国家权力,职得财政收入的一种重要手段。②税收具有三个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35、为什么要依法纳税?[运用]

我国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依法纳税是利国利民的大事。纳税是公民的义务,现代公民要增强自觉纳税的意识,不偷税、不漏税、不拖欠税款。纳税是光荣的;欠税、偷税、抗税是可耻的,是要受法律制裁的。对违反税法、应负法律责任的公民,规定了不同的制裁措施。

36、什么是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为什么要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理解

(1)①选举权是指公民按照法律规定享有选举国家代表机关代表或其他由选举产生的国家领导人的权利;②被选举权是指公民按照法律规定享有的被选举为国家代表机关代表或其他由选举产生的国家公

(2)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统称选举的权利,居于我国公民政治权利的首位,它是公民参加国家管理、组织国家政权、实现人民民主的重要途径。

37、我国选举的方式有哪两种?[理解

①在我国选举的方式有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②据选举法规定,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县以上各级人大代表是由下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

38、公民行使选举权要有什么资格?[理解

公民行使选举权必须符合以下的条件:①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②年满18周岁;③没有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即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除下列三种人以外,都享有选举权:①外国人,即不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②未满18周岁的人;③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

39、选举的法律程序是怎样的?[理解

①选民登记[按现行选举,我国实行经登记确认的选民资格,“一次登记,长期有效”的 原则;②提名候选人[候选人的条件:代表候选人应当能够代表人民,反映人民的意见和要求,密切联系群众,为人民服务;应当具有一定政治经验,文化水平和专 业知识;应当具有宪法和法律意识,有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参政议政能力

③投票选举[全国和地方各级人大代表的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法。

40、什么样的选举才是有效的选举?[理解

①如果所投的票数多于投票人数则无效;少于投票人数则有效。②每一选票所选人数多于规定应选的代表人数,该选票作废,少于规定应选代表人数的有效。③选区全体选民的过半数参加投票,选举有效。④代表候选人获得参加选举的选民的过半数的选票始得当选。

41、我国是怎样保证公民行使选举权的?[理解

我国的选举,国家从物质、法律两方面保障选民能够真正自由地参加选举。①物质上的保障。选举法规定,全国所有选举经费由国库开支。②法律上的保障。为了保证广大选民真正自由地行使选举的权利,我国刑法对破坏选举的行为规定为犯罪并处以刑罚。

42、公民的政治自由包括哪些内容?[识记

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政治自由是公民参加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基本权利,是民主政治的基础,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本形式。

43、什么是言论(自由)?形式怎样?有什么限制?[识记

①含义:是指公民通过语言表达意思的自由。②形式很多,有口头的和书面的,包括公民 在会议上发言、发表演讲,也包括讲学、新闻报道、广播等形式。③言论(自由)不是无限制的绝对的自由。言论(自由)受到两方面的限制,一不得利用言论(自 由)教唆煽动他人实施危害国家和社会,二不得利用言论(自由)来侮辱、诽谤他人人格。

44、什么是出版自由?它受哪些条件的制约?出版的内容有什么限制?[识记

①含义:是公民以出版物的形式表达其思想和见解的自由。②它的实现需要依赖两个条 件:一是在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地发展出版事业,增加出版投资。二是从法制建设方面保障公民的这一自由。③《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 法》是保障公民出版自由权利的重要法律,我国禁止黄色、淫秽以及散布封建迷信、没落思想的出版物。

45、什么是结社自由?结社可分哪几类?结社应注意什么?[识记

①含义:是公民为一定宗旨,依照法定程序组织或者参加具有持续性的社会团体的自由。 ②社会团体主要有两种:一类是政治性团体,如党派、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另一类是学术性团体,如各种协会、学会。③法律保护公民享有结社自由,又禁止和 取缔不法分子假借这种自由搞非法组织和破坏活动。

46、什么是集会、游行、示(威)自由?三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识记

(1)①集会自由是指公民有聚集在一定场

所,发表意见、表达意愿的权利。集会分为露天集会和室内集会两种。②游行自由是 指公民在露天公共场所、公共道路列队行进,表达共同意愿的自由。③示(威)自由是指公民在露天公共场所或公共道路上以集会、游行、静坐等方式,表达要求、 抗议或者支持、声援等共同意愿的自由。④三者的相同点都是若干人共同表达意愿,而不同点是表达的方式、方法有所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 法》,对集会、游行、示(威)的有关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47、什么是批评,建议权?[运用]

①批评、建议权是人民监督权的一种,是我国宪法和法律所保护公民的一项民主权利。② 批评权是公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缺点、错误有提出批评意见的权利;③建议权是公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的权利。④公 民享有的批评建议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的。

48、为什么需要批评建议权?(批评建议权的意义)[运用]] 【要求能结合实际谈做法】

只有加强人民的监督,保证公民行使批评、建议权,才能使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勤政、廉洁,才能使政府取信于民、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49、我国是怎样从制度上保障公民的批评建议权的?[运用]

我国公民的批评建议权是有制度保障的。这制度就是:①代表联系群众制度;②信访举报制度;③新闻监督制度;(新闻监督是公民行使批评、建议权的最有效和最直接的手段)④其他监督制度。

50、如何理解同违法犯罪做斗争,是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理解

①同违法犯罪做斗争,不只是执法机关的任务,还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积极地同违 法犯罪做斗争,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受侵害,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②公民同违法犯罪做斗争,具有重要的意义。既可以协助执法机关及时地侦破案件, 惩罚违法犯罪,又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犯罪,同时公民还可以从中受到教育、得到锻炼。

(同违法犯罪做斗争,也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积极同违法犯罪做斗争,是公民忠于祖国、忠于社会主义事业、有高度社会主义觉悟和集体主义精神的表现。)

51、为什么青少年既要敢于又要善于同违法犯罪做斗争?[理解

青少年是未成年人,应该受到社会、学校、家庭的精心保护,因此,青少年既要敢于又要 善于同违法犯罪分子做斗争。一是违法犯罪分子往往是凶恶狡猾的,青少年与其做斗争时,要讲究智斗,力求在免受伤亡的前提下,比较巧妙地或者借助社会的力量 将不法分子抓获。二是同违法犯罪分子的斗争,要有行为有效的方法。如面对歹徒行凶,设法稳住歹徒,记住歹徒相貌,了解歹徒的去向,及时拔打“110”报警

52、什么是控告检举?它有哪些方式、什么作用?[理解

①每个公民都有控告检举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的权利和义务。②控告检法,是指公民 为了维护国家、人民的利益,向执法机关控告违法犯罪事实、检举犯罪嫌疑人,并要求依法处理的行为。③方式:既可以是用书面形式提出,也可以口头提出。④作 用:公民积极控告检举违法犯罪,有利于执法机关迅速侦破案件,及时制裁违法犯罪分子。

53、什么是正当防卫?正当防卫必须同时具备哪些条件?[理解

(1)含义: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告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2)只有同时具备以下四个条件,才能实施正当防卫。①必须是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②必须是非法侵害行为正在进行时;③实施正当防卫只能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④正当防卫不能明显超过必要的限度。

为了鼓励公民敢于实施正当防卫同犯罪行为做斗争,我国刑法还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

、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54、公民受到非法侵害时怎么办?[识记

受到了非法侵害既不能忍气吞声,也不能采用非法手段进行报复。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55、检察、公安、人民法院的职能、义务是怎样的?三机关各自受理的案件范围有什么不同?[识记

(1)职能:①公安机关,是国家的治安、保卫机关;②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③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

(2)义务:三者都属于国家的执法机关,共同担负着保卫人民民士,保护社会主义公共财产和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和社会秩序,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光荣任务。

(3)①公安机关依法受理: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以外的其他刑事 案件;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件的案件。②人民检察院依法受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贪污、受贿,侵犯公民民主权利以及渎职等犯罪案件。③人民法院依法受理:一是 自诉刑事案件;二是民事案件;三是经济纠纷案件;四是行政案件。

(为及时揭露和打击犯罪分子,有效地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法律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对于报案、控告、举报,都应当接受。)

56、什么是诉讼?它可以分为几类?[运用]

诉讼,即“打官司”。按其内容的不同,一般分为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三种。

57、什么是刑事诉讼?公诉案件的诉讼程序是怎样的?自诉案件的程序是怎样的?[运用]

①刑事诉讼是国家执法机关为追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刑事责任而进行的诉讼活动。其 诉讼程序的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②由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向法院提起的诉讼,属于公诉案件。其诉讼程序可以划分为立案、侦查、提起公 诉、审判、执行五个阶段。(我国绝大多数刑事案件都要经历上述五个诉讼阶段。审判是中心环节。)③由公民个人向法院提起的诉讼,属于自诉案件。自诉案件的 诉讼程序一般包括立案、审判、执行三个基本阶段。

58、什么是民事诉讼?民事诉讼的程序是怎样的?[运用]

①民事诉讼是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审理民事案件,解决民事纠纷的活动。其遵循的原则、制度和程序的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②民事诉讼程序一般包括:起诉和受理,审理和判决、裁定,执行(执行不是必经阶段)三个基本阶段。

59、什么是行政诉讼?其程序是怎样的?[运用]【要求能结合具体案例分析】

①行政诉讼俗称“民告官”。“民”是指公民、法人等;“官”指的是我国的各级人民政 府,它不包括我国的权力机关、司法机关和居委会、村委会等群众性的自治组织。行政诉讼是人民法院为解决行政纠纷,在当事人的参加下,审理行政案件的活动。 其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②行政诉讼的程序一般包括起诉和受理,审理和判决,执行三个基本阶段。(行政诉讼具有被告始终是行政机关,人 民法院依法审理行政案件不能通过调解结束诉讼等特点)。

60、我国采用什么样的审判制度?什么是两审终审制?[运用]

①我国实行两审终审制。②诉讼当事人如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 送达之日起法定时间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上诉案件,应当组织合议庭,开庭审理;也可直接进行判决、裁定。第二审人民法院的判决、 裁定,是终审的判决、裁定,当事人不得再上诉。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国公民行使权利的方式有哪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