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伶俐_御寒,打一肖

——记“书法神童”张晓博的成长历程

提起“书法神童”张晓博,人们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他是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的故乡陕西省铜川市阳光中学初一年级学生。

张晓博今年12岁,两岁半就开始识字、写字,六岁时开始学习软笔书法,现在能熟练书写柳楷、欧楷、隶书、篆书、行书和硬笔书法,他的作品多次被《书法报》、《华商报》、《铜川日报》、《创新与决策》等报刊刊登,先后获得“中国好字帖”全国首届汉字书写大赛第一名、第三届、第四届“少年中国梦”全国青少年书法美术大赛第一名、第二届、第三届“柳公权杯”青少年书法大赛一等奖、“翰墨铜川 书香校园”铜川市中小学师生书法大赛小学组一等奖,陕西省大、中、小学万人书写《道德经》大赛一等奖,2020年、2021年铜川市“阿龙杯”青少年书法大赛一等奖、铜川市《书画公园杯》青少年书法大赛特等奖、陕西省少儿才艺大赛铜川赛区冠军、铜川市“牢记总书记嘱托,传承红色基因”主题教育中小学师生书画摄影展软笔书法一等奖、铜川市首届“柳范杯”少儿书画大赛一等奖,2019年在教育部主办的全国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获得艺术作品一等奖。首届中日青少年书画交流友好大赛特等奖,第二届中华经典诵读写大赛“笔墨中国”汉字书写大赛一等奖,张载千年祭——陕西省第三届中小学生书法大赛一等奖,铜川市第四届“柳公权杯”青少年书法大赛小学组软笔特等奖、2021年铜川市青少年才艺大赛书画类“十佳选手”、第六届全球少年书画艺术大会书法100强等等。去年春季,参加了教育部书画等级考试软笔书法达到九级(最高级)。

张晓博在央视《中国少年说》节目中演讲《一字一世界一笔一乾坤》

纵观张晓博的书法,真草篆隶、以楷见长,工笔正楷、行云流水。观其力而不失,身姿展而不弯。在央视即各有关省市电视台邀请他录制的节目中挥洒自如,展现才华。

他不仅书法见长,还对汉字文化有自己深刻的理解。他在中央电视台《中国少年说》节目中演讲到“中国汉字的每一撇、每一捺都是一段非常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就像是一座大桥,把古代的历史和现代的文化连接在一起。我喜欢汉字,因为汉字让我了解了许多的文化知识,我喜欢汉字,因为我能感受到汉字之美,美在形体、美在风骨、美在精髓、美在真情。我也希望,可以通过我的演讲,让大家对一横一竖、一撇一捺的中国汉字更感兴趣。”

在江苏卫视《了不起的孩子》节目中,晓博和孟爷爷畅聊秦国历史,现场书写“春华秋实”并题写《了不起的孩子》,在江苏卫视2018春晚节目中,大秀书法“幸福中国年”。2017年,7岁时在“江西灵山至德杯”万人书写《道德经》大赛中荣获一等奖。“更西安”栏目称他为“发光的孩子”。先后多次登上铜川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人称:“天赋宝宝才气暀,铜川宝贝晓博强。”

近几年春节前夕,晓博义务为市民书写春联550幅、福字200个,参加铜川禁毒宣传片拍摄,两次去新区福利院看望孤寡老人和残障儿童,传递爱心。

张晓博在老师指导下,为农村村民书赠春联和“福”“寿”二字·照片。

今年春节前夕,铜川市兰亭书法学校组织张晓博等十五位优秀学员,顶风冒雪到铜川市新区石仁村、长丰尚层小区等处开展“兰亭书法迎新春、义写春联送万家”活动。尽管“雪压冬云白絮飞”,但孩子们却热情高涨、暖意融融,龙飞凤舞、挥毫泼墨、一气呵成。孩子们精湛的书法技艺,使现场欣赏的村民津津乐道,纷纷竖起了大拇指。一幅幅寓意平安和谐、吉祥如意的春联,带着辞旧迎新的美好祝愿,实现了村民们“总把新桃换旧符”的心愿。这次活动恭送春联300幅,“福”字150个。既为今年春节增添了浓浓的喜庆气氛;也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孩子们受到了锻炼,增长了知识。

张晓博应邀参加山东电视台《超级萌宝秀》节目照

近年来,晓博先后受邀上过央视一套《牛爷爷的书法》、央视十四套《中国少年说》、央视体育频道《走进人文铜川》、江苏卫视《了不起的孩子》、江苏卫视2018春晚、山东电视台《超级萌宝秀》、湖北卫视《奇妙的汉字》、湖南卫视《书法大会》、二更视频《更西安》、铜川电视台《2020、2021年少儿春节联欢晚会》、《铜川新闻联播》等栏目,被多家新闻媒体报道。2018年第11期《少年月刊》《“高手”是这样炼成的》栏目专题进行了报道。

2020年暑假期间,晓博先后三次在铜川书画公园分别为陕西省委书记刘国中、原铜川市委书记杨长亚、市长李智远等省市领导书法展演,其作品在北京中华世纪坛,西安藏宝楼、铜川柳公权纪念馆、铜川大耀城、金谟小学、铜川书画公园、新区第一幼儿园等处展出,获得领导、主持人和参观者的一致好评。这样的骄人成绩是怎么历练出来的呢?

一、翰墨传后世 知识育英才。

人常说一个家族要出一位人才,没有三代人的培养是不行的。张晓博的故乡是陕西省周至县。周至在尧舜代时,即为古骆国,夏属古雍州,商称郝国,周秦之际,置之内史,地属京畿,汉武置县,即名周至,相沿至今。

《元和郡县图志》称:“山曲曰盩(zhou),水曲曰厔(zhi)。陕西盩厔县,其地山环水复,因名‘盩厔’。”如今更名“周至”,简则简矣,而其“山环水复”之义顿失,是一大憾事。但周至古属京畿之地,周至的楼观台是老子讲经之地,是老子创作“道德经”的圣地。其文化对后世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张晓博的祖上就是周至县竹峪乡南西沟村人。这个乡村就在山区与平原之间,秦岭北坡的高原地带。位于周至高原区的最西端,境内全是山洪冲刷而成的“个个山谷”四字合为二字即为“竹峪”,是秦岭七十二峪之一。倘若沿横贯周至的南环路从东往西行,就会发现一种奇妙的现象:南环路沿山边一带横穿了七个乡镇,前六个虽七折八拐却都一路平坦,唯独进入竹峪地面却是一百多丈深的大峡谷和雄壮的大土梁一道挨一道横亘不断,公路就在深谷大梁间一上一下地斜行盘旋。村子是平地与山谷的分界线,村子东面皆是山谷,村南、村西村北却是比较开阔的平地。

到了竹峪,你的视野会一下子扩大了几十倍,视觉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不由得人心胸开阔,情绪变得爽朗豪迈起来。

从唐太宗害死村姑的害姑岭,到秀才因赴京赶考将麦子烂在地里的烂麦原,再到贾岛“禅庭高鸟道”的善兴寺,寻觅出生在竹峪苍颉的造字造书契,看周文王的姬家遗址,再进敬德开山炼铜的石门子,还有佛探头、走马岭、中军岭、落马梁、丹阳观、擂鼓台......每个地名都有一个优美动人的神奇故事,每处景观都有一个曲折离奇的古老传说。

南西沟村就坐落在竹峪乡西端与眉县青化乡石马寺交界的塬上。村子南面四五里远就是秦岭,它葱郁而沉稳地在那里蜿蜒,寻不到去处,也望不见来处,厚实雄浑地作为小村的一道屏障,日夜不息的守护着这个不知名的小山村。仰望秦岭,岭天一线,高不可攀,峰峰耸峙,昂首天外。从秦岭山泥浴河流出的清泉水养育了方圆十几个村子的一代代人。

西南边就是太白山,“太白积雪六月天”,是小孩懂事的时候就感受到的,它的山头终年白雪皑皑,即使是六月盛暑也依然如故。太白山下汤浴温泉,位于太白山森林公园的入口处,又名“凤凰泉”、“西汤浴”,这里山环水绕,古木丛郁、景色如画。

站在村南岭上,向北极目远眺,渭河如一条玉带般飘动在绿野之间,渭河之水缓缓东流,风景如画。

“渭水秋天白,太白晚照红”,那是多么美丽的一幅景象。

村子里最有人文及历史价值的当数当年贾岛曾经在此禅修过的“善兴寺”了,该寺的位置十分特殊,除了北面低深,两边各是南北走向的长长的沟壑外,凸起的部分真如一个千年大龟静卧在那里。寺的北面从低到高依次重叠着四层土坎,远看犹如龟的四个嘴一样,所以,人们称它为四嘴庙。山门为五间牌坊,正厅中央,塑有一尊高约五米的佛像,左殿为太白殿,右殿为三霄宫。善兴寺,已成为一个佛道合一的修行去处,显现着“禅庭高鸟道,回望极川原”的雅致和超脱,每年大年初一,附近各村的村民都敲锣打鼓抬着贡品前来进香。

家居这样历史悠久、文化厚重、风景优美的京畿故地,受其古都文化、儒佛道文化的熏染,其祖上的人们对文化的崇尚与追求是不言而喻的。

张晓博的祖父张训明老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位长者。他要求儿女们再穷再苦也要上学学文化,他说:“希望你们一定要学好文化,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他还要求在学好文化的同时“一定要把字写好。字是人的门面。”在儿孙们的共同努力下,老人的愿望一步一步的实现了。

首先,张家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张训明老先生坚持送孩子上学读书,先后培养出了张引才弟兄三人。在秦岭山里的小村子里传为美谈。

张晓博的父亲张引才自幼好学上进,但因为环境差、家里穷,他遵循父亲的教导,历尽艰辛、坚持苦读,终于如愿以偿。

他上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村里的小学在西场的老爷庙里,老爷庙雕梁画栋,庙里有许多壁画,一看就是明代的庙宇建筑。当时在庙里上学学生都有恐惧感,感到害怕,特别是人少的时候。引才回家问父亲老爷庙的历史,父亲说庙堂的历史很久远了,庙里壁画的内容是二十四孝,到教室仔细一看,确实画的是二十四孝。知道了壁画的内容,不但没有了恐惧感,反而成了他们学习和受教育的内容。小学二年级快结束的时候,老爷庙被村里拆掉了。引才失去了学校,当时很伤心。三年级时,村里租用村民闲置的民房给学生做教室,课桌是胡基(土坯)盘的,上学要从自己家带小板凳。引才家里没有小板凳,从邻居家借了一个小板凳才上了学。

小学三年级结束后,村里小学撤销了,要到离村三里远的东方红学校去上学,每天来回跑三趟。小学四五年级及初中都是在哪里上的,也在那里引才考上了周至中学。

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的孩子想跳出农门,唯一的途径就是考学。引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中的幸运者。他说:“我的成功归功于父母的言传身教和我初中就读的东方红学校的老师们,我在这里奠定了比较稳固的学习基础。这些老师的水平高,敬业。我初中的班主任董嫦娥老师、教数学的徐信策老师和教语文的张亮瑞、邓培文老师等,都是非常优秀的老师,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他们的。”

那个时候,学校的教学环境很差,春天,老师组织学生勤工俭学,到秦岭山去采药,卖药的钱给学生买资料,买学习用品;夏天,学生就躺在自己的课桌或长条凳上午休;秋天,帮村民们拾棉花,挖红薯;冬天,天气很冷,教室里没有炉子,就用塑料薄膜钉在窗子上挡风御寒。晚上上自习经常停电,老师们给学生每人买了一个煤油罩子灯,大家在煤油灯下勤学苦练。

引才说:“小时候家里没有表,母亲经常看房子在月亮下的阴影走到那个地方了,估计大概时间,然后叫我起来上学,每次我都比别的同学起得格外早。早晨五点多钟,教室里就出现灯光,我已在学校晨读了;晚上十点多钟,我才上完晚自习摸着黑走几里路回家。”

那时候的农村,不上学基本上就只有回家种田。引才小小年纪牢记的是其父亲给他说的那些鼓励学习的话。从那时起,他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有点出息。他说:“我从来没敢与别人的孩子比吃穿。在学校里,我穿得最寒碜,吃的最差,用的是别人用过的东西。没钱买本子,我捡过坟头纸。每次过生日,妈妈要给我煮个鸡蛋,我不让妈妈煮,我要把这个鸡蛋换一个本子。放了学,我就去打猪草,割柴禾,挖药材,卖了给自己攒学费。为了割野草卖给附近的养殖场,挣点学费,我和大姐钻秦岭山,被头顶上、树枝上的大蛇,吓得大哭。又一次大姐不慎跌入沟底,摔坏了腿,当时医疗条件差,家里也没钱及时治疗,为了我能够上学,导致大姐落了个终身残疾。这也是我终身的心痛呀!”说到这里,引才落下了伤心的泪水。“没雨伞,就戴个草帽,多少次被雨淋的像个落汤鸡;没雨鞋穿,就光着脚去学校,脚板常被瓷瓦、爪刺划破,鲜血直流。春初秋末,赤脚走在泥水里,那种揪心的冰凉和酸楚,现在让我想起来还在打冷颤。”艰苦的过往,是压力,也是动力。从此,引才决心努力学习,长大了要有出息,报答父母和姊妹们的养育之恩。

由于他学习很努力,每次考试在班级都是前几名,初一期终考试,他几门课的平均成绩是97.4分,考了个全级第一。学校组织作文竞赛及百字竞赛,他都取得了第一名。当他第一次站在全校同学面前领奖发言的时候,他激动地不可自已,拿着发言稿的双手直发抖,头上直冒汗。

好学生老师当然喜欢,安排他当班干部,给他吃些“偏锅”饭。有一次,他连续几天发烧,吃不下饭,也没钱去看病,想想扛过去就行了,班主任董嫦娥老师发现后,立即带他去医疗站诊治,老师付了药费,还把她给自己孩子买的奶粉送给了他。

引才的钢笔字(硬笔书法)写得好,经常帮学校刻蜡版、油印复习资料、试卷。引才尝到了小有成就的快乐。

引才是个知恩图报的孩子。那年六一儿童节,学校给每个学生发五颗水果糖,他舍不得吃,拿回家给父母和姐姐弟弟吃。五年级毕业前,班里用班费给学生买了桃子,每人发了五、六个,桃子水多而且很甜,不硬也不软,他只吃了一个,感觉非常好吃,其余的都带回家让全家共享。

张引才学生时代照片(家属提供)

一九七八年九月,陕西省重点周至中学刚刚恢复教学,引才就是恢复教学后第一届考入该校的学生,那年全乡共考上八名,引才就是其中之一。

考上了周至中学,第一次远离乡村,到县城去读书。当时周至中学新校正在建设,临时学校在县城东北四十多里的富仁乡渭河沙河岸边(原周至共大),条件非常艰苦。学生的宿舍是几十人住的大房子,没有床凳床板,全部打地铺,地铺下面铺些稻草。窗子没有玻璃,冬天河岸刺骨的寒风吹进宿舍,冻得学生一晚上难以入睡。吃的是苞谷面做的“黄黄馍”;喝的是渭河的窖水,咸咸的。交通方面,这里不通班车,到县城靠步行,引才两礼拜回家一次,由于家里日子非常清苦,经济很困难,没有路费,没有自行车,只能靠步行,大多数同学到县城后都坐车回家,引才家离县城还有四十多里,到县城后还得继续往回走。从中午十二点放学直走到太阳落山才能到家。回家的主要任务就是背馍,不过大家都穷,谁也不笑话谁。引才的母亲每次给他准备几个大瓶子,里面装着辣子和萝卜丝,那就是他的菜;背的馍几天吃不完,放的时间长了,都长毛、拉丝了,但还得吃。每次回家拿的哪两元或五元钱,要精打细算,筹划着花。他说:“每到了开饭时间,看到别的同学从学生灶打的肉菜、粉条、洋芋片,我是多么的羡慕呀!我只有在宿舍里吃我自己从家里带的干粮,到学生食堂吃饭也是我的奢望。但是,在这里我感到心胸一下宽阔起来,这里有全县最好的老师,最优秀的同学,这里离县城较远,环境清静优雅,是个读书的好地方。条件差点算什么,那样才能磨练自己,激励奋进。”

高二的时候,学校搬迁至周至体育场东边(现在是周至教师进修学校),学习环境、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每天早晨,朝阳撒在身上,呼吸着新鲜空气,随着广播里洪亮的声音做广播操,倍觉神清气爽。也就是在这里,经过引才不懈的努力,终于不负众望,圆了他的求学梦。

上学时的张引才(家属提供)

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了铜川,做了一名公务员。他背起行囊从南山到了北山。

其实北山也不错。北山和南山一样,也是京畿之地。北山有北五台(药王山)、凤凰山、文王山、武王山、华家岭等等,——都是名山。北五台因纪念药王孙思邈而改名药王山;文王武王山因二王在此猎丰(打猎)而得名;乔山山脉的照金、马栏、南梁华家岭一带更是革命前辈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二三十年代创立红色政权、成立红26军,建立了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地方。这里有杨五郎镇守金锁关旧址;鬼谷子创办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军事学院;有孟姜女故里及祠堂;有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陶瓷六大窑系之一的耀州窑等等。更重要的是这里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圣四杰”的诞生地。“一圣四杰”之一的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著名画家范宽就是铜川市耀州区人。这为引才及其子女学习书法、绘画艺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张引才早年工作照(家属提供)

引才、引才,你能引出什么样的才呢?大家拭目以待

二、小苗才露尖尖角,施肥灌水勤育浇。

2010年1月28日,又一个小生命降临在他们幸福的小家里。引才夫妇观察到这个小子聪明伶俐、见教就会,于是给他取名“晓博”,希望他自小懂得拼搏和博学的道理。

张晓博与父亲在一起(家属提供)

张引才本就是一位喜欢汉语的才子。他虽然学的是理工,但他更爱学习文科。他熟读四书五经、善讲秦皇汉武、盛唐故事;喜欢书法绘画、舞文弄墨,嫣然成了单位上的“文科状元”。从小张晓博就爱听爸爸讲历史故事、书法绘画、汉字趣事。在父亲的熏陶和影响下,晓博对汉字有了浓厚的兴趣。

晓博一岁多,张引才发现了他反应灵敏,聪明过人的特点,于是有意买了识字卡片来培养孩子的兴趣。孩子两岁时,已经认识了三百多个汉字。后来,家里人带他出门去溜弯 , 每到一户贴着对联的人家, 他都会停下来凝视好久大红对联上的字, 遇到不认识的就问,直到把对联背会,还欲取而得之,大人劝说良久,才肯离开。除了背诵对联外,他还主动将父亲买回来的《分享阅读》中一百二十篇故事从头背到尾。张引才先生说:“我给他买的碟片,本来想给他灌灌耳音,结果他看着屏幕跟读两三遍,就能背下了。我们大人都很难做到。”对于张晓博的记忆力,家人也表示惊讶。

聪明的张晓博在两岁七个月的时候就进了幼儿园,在此期间,他将一千五百字的《三字经》背的滚瓜烂熟。除此之外,背涌《朱子家训》和《增广贤文》《百家姓》等有难度的国学经典,他也是不在话下。娃娃喜欢古汉语、诗词、楹联,引才更高兴。引才正愁将这块才向那个方向引呢?这不正好码?书法绘画!从此,引才夫妇起早贪黑,陪伴着晓博学习书法和绘画。

两岁多时,引才夫妇就教晓博用铅笔写字。张晓博开始拿起铅笔,把以前认识的一些字凭借自己的记忆写出来。有一次, 他在幼儿园的黑板上写了一个“招聘园长”的消息,落款处还留了父亲的电话,无论是格式还是用词,都没有任何同题,引得园长和老师们哈哈大笑。张晓博说,他是在路边看到小广告上面是这样写招聘信息的,于是他就照猫画虎写了出来。

父母考虑到小孩的指骨还不成熟,到了快六岁,开始让他学写毛笔字,别看晓博年纪小,练习学写书法的劲头可大的很。他每天少则100字,多则300字,无论冬夏,从不间断。夏天热了,他光脊梁练字;冬天冷了,小手冻成了红萝卜。晓博从不叫苦,一心苦练。功夫不负有心人。学习书法仅仅半年,他敬录下了毛主席的诗词大作《长征》,创作出了他人生路上的第一幅书法作品。

2015年8月,晓博该上学了。引才满心欢喜的领着儿子去铜川新区某小学报名,没想碰了一鼻子灰。学校因年龄不足予以拒绝。引才不甘心,第二天又找到了校长。校长仍然坚持原则,不予录取。引才急了,但又控制了一下感情,强装笑脸、谦恭的对校长说:“你说孩子年龄不足,请你看看娃写的字,行不行?”

“看看就看看呗!”校长慢条斯理的说。

晓博不慌不忙恭恭敬敬的递上了自己在家里写的字。

六岁写的第一幅书法作品《长征》(家属提供)

校长搭眼一看,吃了一惊。又将眼镜向上凑了一下,仔细端详娃写的这幅好字,半信半疑的问道:“这是孩子自己写的吗?”引才让晓博拿起笔,现场写了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著名诗歌《鹿柴》。晓博写着、校长看着,写完后校长连说:“好字,好字!年龄不足,字却写的比小学五年级的学生都好!”晓博说:“我还会背二、三百首诗歌、《三字经》《弟子规》《朱子家训》呢。”校长高兴的说:“是个好娃,是个好娃!我决定开个先例,破格录取。”就这样晓博凭着一手好字,破例上了小学。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上学后的每天早上,引才夫妇每天五点半起床,妈妈做好早饭,爸爸准备学习资料,六点钟晓博开始晨读,早饭后爸爸送他去上学。

晓博在父母的严格要求和引导下,养成了一个好习惯,每天下午放学后一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放下书包、拿起毛笔去练字。少则100字,多则300字,完成任务后再去玩,节假日也从不间断。

寒暑假、双休日,每天清晨,引才带孩子去新区沮河大桥桥头,植物园等处,陪伴孩子读书。长此以往,孩子背诵的每一首诗文、写成的每一个字、每一幅作品,引才几乎都守在身边。引才是晓博的第一任老师,他真是一位好爸爸、好老师!

六岁那年,晓波完成了他一生的第一幅书法作品。

小苗才露尖尖角,还需施肥灌水勤育浇呀。

三、精选名师手把手,扶摇直上快步走。

晓博的书法作品使引才夫妇看到了希望。但下一步怎么引导他走上快速良性发展的正确道路呢?引才夫妇想。

一是为孩子找到专业的、著名的书法老师。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尤其是启蒙老师,是指导学生专业发展方向的关键之师,至关重要。几经打听,引才找到了周扬帆老师。

周扬帆,男,1969年11月生,大学学历,陕西省书协会员,陕西省青年书协理事,铜川市书协副秘书长,铜川市青年书协主席,铜川神州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圆形习字格发明人,铜川书法教育领头人。晓博这时刚刚六岁,就这样步入了周扬帆创办的柳公权书法学校,正式开始跟着周杨帆老师学习书法。

在周扬帆老师的启蒙教育下,一年多时间里他从启蒙开始,打好基础,能流利地书写柳楷、行书,还喜欢写地书。期间,曾获得铜川市首届“柳公权杯”书法大赛“优秀奖”、“翰墨铜川书香校园”铜川市中小学师生书画现场大赛学生组“一等奖”、陕西省第一届中小学生书法大赛“优秀奖”、第二届“柳公权杯”书法大赛“一等奖”、陕西省少儿才艺大赛铜川分赛区“冠军”等多项奖励。

2016、2017春节参加“义写春联”活动,共义务为群众书写春联一百五十多副,俨然成为了活动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考虑到晓博对书法兴趣高、锦进步快,要靠书校每周一次的书法学习时间显然不够,就想给晓博找一位专职老师一对一辅导,这样或许娃的进步会更快一点。

为了找一位优秀的一对一书法老师,引才先生讲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他说:“有一次晓博在铜川市耀州区永安广场写地书,引来了许多围观的人,大家议论纷纷,赞叹不已。这时有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走过来拉着晓博的手,问这问那。我看他精通书法,忙向旁边的人打听,他们告诉我,这个老人就是耀州书协的林引第老师。我忙上前表示敬意,并与林老师简单交流后,林老师把晓博带到了他家中的书法工作室,让晓博写毛笔字。看了孩子写的字后,林老师大加赞赏。他对我说:‘我年纪大了,精力达不到了。这个孩子了不起!需要好的老师带,我给你介绍一位老师,他写了近三十年的柳体楷书,你去找他。’我再三表示感谢。于是,在林老师的推荐下,我找到了赵罗升老师,赵老师痛快的答应了我的请求,晓博正式拜赵罗升老师为师,开始了一对一的书法学习。”

张晓博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照

赵罗升老师是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大专文化、原耀州区书协秘书长,从事书法创作近三十年,主攻柳体楷书、兼攻行草。其柳体楷书在铜川独树一帜、享有盛誉。曾多次在省、市书法大赛中获奖。

在赵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晓博的书法学习,每天都在进步着。两年下来,晓博的书写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赵罗升老师手把手的教育方法,对于张晓博书法写作水平的提高和后来的成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国家级书法名家田英章老师,也对张晓博的书法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

田英章是书法研究生,先后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日本东京学艺大学。任国务院书写员、国家人事部中国书画人才研修中心主任等职,曾出版书法字帖、教材、录像带、光盘七十余种。

田英章老师约见并指导张晓博的合影照

2018年4月15日,在田英章老师的盛情邀约下,引才携领晓博赶往西安,面见了自京来西安的田英章老师。田英章老师在百忙之中专门抽出时间,接待了这位来自煤城铜川的“书法神童”张晓博。张晓博现场为田英章老师书写书法,请教书法技巧与经验,聆听田老师的教诲和亲自指导,和田老师一家人合影留念。晓博高兴的接过田老师赠送的一套毛笔,激动地连说:“谢谢田老师!我一定以您为榜样,学好书法,争取更大的提高和进步。”在田老师关怀指导下,晓博受到了极大的鞭策与鼓舞,更加坚定了晓博学习书法的信心和决心。

期间铜川职业技术学院郝水平副教授、白福才副教授及铜川书画家吴水洲老师也先后受聘为晓博指导书法。

与著名主持人孟非在江苏卫视《了不起的孩子》节目中

铜川电视台工作人员和张晓博合影

郝水平副教授,清瘦的脸上刻满了学者纹,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放射着智慧的光芒。他是国家级骨干教师、陕西柳范书画研究会会员、铜川市老年书画协会副秘书长。长期从事书法教育,撰写书法教育、教学论文二十多篇,在省市获奖或在刊物上发表十余篇。主攻书法教学,擅长楷书、行书,作品多次在省市获奖。教学严谨、成绩突出,荣获“陕西省教学改革能手”铜川职业技术学院首届“十佳教学改革能手”等光荣称号。荣获铜川市教学竞赛一、二等奖。被评为“铜川市优秀党员”。

白福才副教授、长了一幅学者面孔,高高的鼻梁上架了一幅深度近视眼镜,看上去学府颇深。他大学学历、主要从事书法课程教学工作,公开发表专业论文十余篇。教学之余,坚持学习书法艺术,以柳体为基础,继研褚遂良的《九成宫》王羲之的《兰亭序》等古碑贴,又学时人启功行草书、田英章楷书、于右任草书,参加全国、省、市、区书法展览,多次获奖。作品入选《铜川书画》《柳公墨情》《光耀神州》等十余部书画集。现为省老年书画协会会员、陕西柳范书画研究院研究员、铜川市老年书画协会新区分会副会长。

吴水洲老师,铜川著名书画家,其作品被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等海内外权威单位收藏或刻石。现为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铜川市文联委员,市文联“德艺双馨”优秀会员,铜川市书协副主席,铜川书画院特聘书法家,省书协陕北书法工作委员会委员。主要指导晓博学习柳体楷书、兼学行、欧。

晓博也先后受到牛宝义等全国著名书法老师及西安文理学院马伟教授等名师的真传及指导。

牛宝义老师也是全国著名的书法大师,现受邀出任中直机关书画协会副会长。牛宝义老师的书法格外受到中央领导人的喜欢。

2019年3月,晓博受聘在牛宝义老师的带领下在中央电视台《牛爷爷的书法》栏目共同制作了10期节目,期间受到牛宝义老师手把手的教诲和鼓励。

马伟老师是引才先生的老乡,陕西周至人。现为教育部中国书画等级考试陕西省考务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陕西省教育书法研究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陕西慈善书画研究会副秘书长;西安艺术教育学会副会长;西安文理学院中国书画艺术研修中心主任。

晓博与陕西省教育书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马伟教授在一起

晓博现在一对一的指导老师是冯卫国老师、

提起冯卫国,笔者不由的要多说两句。

冯卫国老师授课照(学校提供)

冯卫国,大专文化,铜川市书法家协会会员。自幼酷爱书法,多年笔耕不辍。尤长柳楷、欧楷、行书和硬笔书法。尤其使人感动的是在外干活期间,别人下班吃完饭后,就去打牌下棋玩麻将,唱歌跳舞寻欢乐,卫国却卷起铺盖在床板上练写字。工地上、雪地上,阳光下、月光下,操起树杆就是笔,时时处处都是他练习写字的好地方。人常说:“世上没有白下的苦!”久而久之,功到自然成。他终于喜获“书画公园杯”铜川市书法大赛成人组特等奖。

良师遇益友。铜川市书法大赛这天,有一个人已经在现场从头至尾盯了好长时间不肯离去。他一定要看这个特等奖花落谁手,是光脸、还是麻子?是骏马、还是驴子?终于等来了结果。特等奖——冯卫国!一个年轻帅气的小伙站在了领奖台上。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过后,冯卫国满面春风的捧着奖杯和鲜花通过了簇拥的人群。突然,一个彪形大汉扑上去,一下子抱住了他,高兴的操着洪钟般的声音激动地说:“我可等到你了。”

卫国不知所措,一脸茫然,笑着问来人:“先生不必客气,有事便讲。”

来人说:“我是张晓博的父亲张引才,想请您做我儿子的书法老师。不知你意下如何?”

卫国说:“这事有何难哉?培养书法后代是咱们共同的、义不容辞的光荣责任,是好事嘛,完全可以,可以。”------。

就这样简单的几句话,为晓博找到了一位年富力强、书法技艺高超的好老师。现在,冯卫国还是晓博手把手、一对一的书法指导老师。

晓博在冯卫国老师的指导下,书法创作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相信晓博在冯老师的精心指导下,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由于篇幅所限,其他老师不能一一介绍。还请见谅。

张晓博应邀参加湖南卫视《书法大会》节目照

二是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书法绘画学习环境。

晓博的父母不光重视了师资力量,还为晓博创造了优雅大气的学习环境。

晓博慢慢长大了,小板凳、小桌子写字不合适了。引才先生说:“孩子的书法暂露头角了,老在自己家里写字,氛围不好;到老师家里去写,又怕影响老师的家人。我在想,是否要创造条件,给孩子找一个固定的书法书写场地。这个想法,得到了大家的支持,于是在新区林家铺子步行街,找了一个比较大的房子,开始了给晓博上课。晓博因书法写得好,也有了一些名气,铜川新区的少儿书法爱好者闻讯纷至沓来,都想和晓博一起学习书法。一不做、二不休。晓博的父母亲都是喜欢孩子的热心人,干脆为孩子们开办一所书法学校,大家一起学习书法,互帮互学、岂不更好!

要办校,可不是一件简单事。首先得起个名字吧。

引才想,著名书法家柳公权是耀州人,以他的名字命名最好,但以这个名字命名的书法学校,已经有了。晓博喜欢背诵和书写《兰亭序》等古文,兰亭就是王羲之等历史上的著名书法家、文人聚集之地,联谊之处,是《兰亭序》的创作源泉之地。于是建议就叫“兰亭书法学校”吧。

从此,他们夫妇马不停蹄、跑前跑后。上门聘请书法名流做老师、购买桌椅板凳、教具、教材、教学器材,办理申请手续------。

兰亭书法学校照(学校提供)

在各位老师和朋友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兰亭书法学校”终于开学了。这个学校的开办,一方面为晓博创造了一个合适的书法学习环境;更重要的是为铜川新区的儿童书法爱好者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得天独厚的书法学习园地,使孩子们共同茁壮成长。

可见张晓博的父母为了娃学习书法,找了这么多的名师,创造了这么好的学习环境,加上晓博的悟性及艰辛努力,他能不进步嘛?

四、书法无巧法,“勤”“坚”能成家。

总结张晓博成才的历程,主要是“勤”“坚”“悟”三个字。

“坚”要做到“四坚”和“两头坚”。

“四坚”即“坚定、坚决、坚强、坚持。”

坚定,就是要坚定学习书法的决心和信心。

坚决,就是学习书法的态度。

坚强,就是要一条道走到底,绝不半途而废。

坚持,就是持之以恒,遇到困难不低头、不后退,勇敢向前冲。坚持数年,必有成效。

“两头坚”,是指大人和小孩都要坚持“四坚”和“五勤”。

勤要做到“五勤”即“大人勤、小孩勤、早勤、晚勤、节假日勤。”

“悟”是指孩子的悟性要好。当然还有勤能补拙。

张晓博家的大人和孩子都是这么做的。

张晓博从两岁半开始学习硬笔书法、五岁半开始学习软笔书法至今,他的父母和孩子都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就是一定要把晓博培养成才。

晓博他爸张引才先生说:“给孩子留再多财产都不如给他教一身本领,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陪伴。”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为了孩子,家里的电视没看过,很多的应酬拒绝了,打牌、酒宴,从不参加。他和夫人每天早上五点多起床,一人准备早饭,一人陪晓博读书,然后吃饭、送娃上学。下午放学接回后,放下书包就开始做作业、习字,完成作业和书法练习,检查合格后才可以。父母为孩子培养成了一个好习惯。这样的好习惯一直坚持了多年,直到现在已经成了晓博雷打不动的自觉行动。

张引才认为:“别看晓博现在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他毕竟是个孩子。所以,作为家长,要陪伴在孩子的身边,培养孩子的兴趣和习惯,培养他积极向上的品质和战胜困难的毅力。”

张引才写给儿子张晓博的励志名言是:“晓博的天赋可能是好一些,但是所有成功都离不开汗水,离不开坚持和勤奋。无论是否拥有天赋,坚持和勤奋永远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看到,为了培养儿子的兴趣和习惯,培养他的毅力和品质,张晓博父亲的确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张引才笔记本里记录的名言即激励着自己也照此教育着儿子。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安于小成,然后足以成大器;不诱以小利,然后可以立远功”“在奋斗的过程中,常会遭受挫折,惟有坚持到底,才会获得最后的成功”“成功就像一座平衡的秤,一边是努力,一边是快乐;付出的多,收获的也多”“毅力,是千里大堤一沙一石的凝结,一点点地累积,才有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壮丽;毅力,是春蚕吐丝一缕一缕的环绕,一丝丝地坚持,才有破茧而出重见光明的灿烂;毅力,是远航的船的帆,有了帆,船才可以到达成功的彼岸。”“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你可能没有骐骥的力量,可是你一定拥有驽马锲而不舍的精神,所以你一样会成功,坚持就是胜利。”等等。

张引才说:“在张晓博练字遇到困难的时候,在他早上想懒床的时候,在他听到别的小孩在楼下嬉戏欢笑的时候,在他晚上打瞌睡的时候,我都会陪伴在孩子的身边,用名言来鼓励他,也让他背诵名言、抄写名言、记住名言,将这些励志的名言内化于心,化为他前进的动力!几年来,张晓博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早上洗漱完毕后,6点开始读文背诗,他写的诗都要先背下来,理解了。现在,晓博已经能够背诵600多首诗,读过四十多篇经典散文。下午放学回来后,先写学校的作业,再练一个小时的书法。不管怎样,他也还只是个孩子,贪玩是孩子的天性,我每个礼拜都要抽时间带晓博出去玩,让他到大自然中、在游乐场里释放压抑的情绪。其实我不愿意让孩子参加节目,后来想想,读书是精神的旅游,旅游是身体的阅读。觉得参加一些节目还能顺便带他玩玩,增长一些社会知识。也就有选择性地答应了部分邀请,参加了一些活动。”

有人看到张晓博的成绩突出,就说,张晓博就是书法神童,是现代版的方仲永。对此问题,张引才和作家王玲有一段精彩的对话:

张引才笑笑对王玲说:“王老师,对此您先谈谈您的看法吧?”

王玲说:“我认为肯定是不会的!张晓博与方仲永有着本质的区别。一是方仲永没有学习就成才了。‘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二是方仲永的父亲不让他继续学习。‘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才导致方仲永‘泯然众人矣’。张晓博不一样啊!张晓博的天赋比别人好,但是,他的成功是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的,况且张老师您作为父亲,对他要求严格,也培养了他良好的习惯!”

张引才欣慰而自豪地说:“谢谢您!王老师。您说的对,晓博是通过后天努力取得的成绩。我认为:给孩子留再多财产都不如给他教一身本领,我也用行动去支持着张晓博拓展视野,发挥特长。作为父亲,我不能抹杀他的爱好或是磨灭他的天性。我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给他最好的环境,让他健康快乐地成长!从我这一方面说,我会一如既往地严格要求晓博,培养他良好的习惯,让他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领略到成功的喜悦,不断地制定更高的奋斗目标。从晓博这一方面说,他学习的欲望还是满满的,他自身对书法很感兴趣,喜欢诵读经典,而且很有自信。现在又爱上了素描,暑假期间,主动要求去学,并向我保证不影响学习书法。我想,他应该是每天在超越自己!”

事实上,晓博的父亲张引才先生为了儿子的成才,付出了常人难以做到的坚辛。他工作再繁忙,总是抽出时间陪孩子练书法,带他看看外面的世界。他说,孩子的喜怒哀乐就是父母的一切,我不想错过他成长中的任何一个美好瞬间。见证孩子的成长是一种幸福,陪伴孩子的学习是最大的快乐。除此之外,张引才还是一位赏识教育的践行者,他说:“不管孩子做得好坏与否,我总是喜欢时不时地表扬他,对他伸大拇指。他感受到自己获得赞赏,就会更用心,更全力地去做好一件事儿了。”

由于父母、老师和晓博的共同努力,晓博的书法日渐进步。

晓博主修的柳楷精到。现在,他的柳楷更加有骨力,更加老道,笔笔到位、字字精准、笔法娴熟、从容淡定。

另外,他还对欧楷的拿捏和掌控非常到位。将欧楷的险绝之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不拘一格。字形上变瘦长为方正,更加彰显楷书的正大气象。

他书写的隶书《曹全碑》也彰显独到之美。

他的每一幅书法作品都使人赏心悦目、叹为观止。嫣然一位大家形象。

晓博还是个孩子,难道他就不爱玩吗?不是,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但对于玩和学习,晓博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和看法。他说:“玩,什么时候不能玩?长大了也能玩,老了也能玩。但现在我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学知识、学本领。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前提下,尽情的玩。”这话不像是一个小孩说的话,倒像是一个小小哲学家。

晓博的悟性好,天生聪颖。小小年纪已经能背诵300多首诗歌,能将《三字经》《百家姓》《增广贤文》《朱子家训》等古文背诵的滚瓜烂熟。这些成绩除悟性好外。是与晓博父母和他自己的“五勤”是分不开的。

但我想,即是悟性差点的孩子,只要能做到“四坚”和“五勤”。勤能补拙嘛,残疾人张海迪以及残奥会上的运动员们,不管他们拿不拿金牌,应该说都是孩子们勤能补拙的光辉榜样。更何况我们这些天真烂漫的正常孩子们呢!

世界上没有做不到的事,只有想不到的事。

五、小树已经成才,参天还须努力。

晓博生长在一个优秀的知识分子家庭,自小接受好爸爸的熏陶,喜欢上了书法绘画,加之父母及一大批著名老师的言传身教,已经成长为翰墨小子“书法神童”。但他年纪尚小,今后的路子还很长很长。目前更重要的是学好文化课,上好中学、大学,以至攻读自己喜欢的各类学位,达到一个理想的境界。

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倪萍和晓博

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倪萍和晓博做完节目,抱着晓博爱不释手。倪萍对晓博说:“咱们到后台再说·------。”

我想,树小但没弯没叉、长的直溜溜的端,向着白云深处钻去,家庭、父母、老师、学校、领导,再施点肥、浇点水,让小树发粗发壮、茁壮成长,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是完全有希望的。

什么高官厚禄、嗟来之食?只有真才实学、高超技艺,成之大器、国之栋梁,才是真正富有的人。

让我们拭目以待,期盼着晓博在不远的将来,成为中国书法界的泰斗式人物!

1、张晓博部分书法作品

张晓博书写的“福”字。

2、晓博部分获奖证书及田英章为晓博的题字。

李晓信、男、陕西省铜川市人,大学文化、EMBA、高级经济师、主管药师、陕西省作协会员,先后任多家省、市医药(集团)公司企业领导、顾问,铜川神州书画研究会文学艺术顾问。出版有文集《感悟-古都情缘》《感悟-沧桑岁月》;著有《药品GMP认证培训教材》等书;在国家、省市报刊、网络,发表了诸多文学作品和学术、管理论文。曾获得省、市级多项荣誉称号。被誉为“是我省医药行业资深的专家和模范”。

2021年12月16日至31日晨四时 西安 一稿。

2022年2月4日晨 西安 改就。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欢迎转发支持 关注铜川大视野
  • 铜川人乘火车去西安、阎良、咸阳、宝鸡有更多选择
  • 近日 铜川市民可凭有效身份证件免景区门票
  • 铜川各区县最新防疫政策!
  • 铜川北市区公园路道口修平整了
  • 站在那曾经的热土上——我的铜川啤酒厂 文\王卫华 公示:铜川新区北部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今天 合铜高速公路全线通车 铜川道东 那里曾经有家的地方
  • 你知道铜川知名的”五大牌匾“上的字出自谁手?铜川东站票房上的“铜川车站”四个字获奖四袋面粉
  • 关注铜川大视野,走铜川观天下
}

本帖最后由 湘江诗人 于 18:11 编辑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聪明伶俐打什么数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