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新建了一个长方形的文化广场它的周长是200米宽是40米这个文化广场的面积是多少?

  平江县冬塔乡总体规划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3、《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

6、《湖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3年―2020年)》;

7、《岳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8、 国家的其他有关法规、规范;

9、 地方意见、建议及其他有关资料;

11、《平江县总体规划(2005-2020)》;

12、《平江县域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

13、《平江县综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年)

本次规划年限为20年(2010―2030年)

乡村体系规划范围为冬塔乡所辖行政区域,即全乡域。

镇区规划范围为冬塔乡现状建成区及因建设发展需要规划控制的区域。具体范围为位于丁洞村、红星村以及黄柏村,面积约7.79平方公里。

1、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合理利用土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动冬塔乡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积极贯彻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以小城镇建设为突破口,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合理引导农村产业发展和村庄建设,努力实现建设冬塔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任务。

3、尊重本地生态资源,传承历史文化遗韵,在规划中凸显出冬塔乡的特色。

4、强调规划的可实施性,从冬塔乡的现实经济条件和建设实际出发构思规划方案。

5、突出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加强总体规划的综合调控职能。

第5条  规划强制性内容

文本中下划线的内容为强制性内容,强制性内容具有法定的强制力,必须严格执行,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得违反。下位规划不得擅自违背和变更规划确定的强制性内容,设计规划强制性内容的修改,必须按照法定的程序进行。

第一节  集镇发展目标

 以基础设施为基础,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根本,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进包括农业现代化在内的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扩大主镇区规模,加强冬塔区域中心集镇职能;积极主动拓展交通网络,全面提高竞争力,将冬塔建设成为平江县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生态城镇。

近期2015年,乡域经济仍保持现有增长速度,按年增长10%计算,地方生产总值达到0.89亿元,到2030年,全乡地方生产总值达到2.82亿元,年均增长8%以上。其中,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突破0.8亿元,年均增长4.5%;第二、三产业生产总值达到1.5亿元,年均增长10%。财政总收入达到1亿元,年均增长10%;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以上。

社会公共服务得到加强,基本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高中毛入学率达到80%以上。建立健全的集镇医保体系,农村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100%。城市公共交通投资占城市交通投资比例近期达到20%,远期达到30%。规划期末,确保实现村村通村级公路,集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集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污水集中处理率均达到100%。

加强中心镇区的建设,完善乡村体系各项基础设施,积极推进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规划期末镇区人口达到1万人,集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0平方米,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镇区电话普及率达80%,集镇垃圾无害化处理核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集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人均公共绿地达9平方米以上,建成区面积达到0.8平方公里。   

第8条  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冬塔为目标,以增加区域发展力和产业竞争力为核心,以科教兴镇和改革开放为保障,以改善人民生活为根本。加快以新型工业化为重点的“三化”进程,积极推进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实现全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优化经济结构,合理开发本土资源,打造良好的招商引资平台,以农产品加工发展推进全乡经济的跨越发展。有条件地吸纳企业,推动发展地方新技术产业,加速新技术因素对传统产业的渗透改造,提高集镇经济发展水平,扩大集镇经济总量。

3、紧紧抓住撤乡并乡的有利契机,实施“农业稳乡、企业富乡、科技兴乡、边贸活乡、城建拓乡”的发展战略,积极培育中心集镇,加强镇区的辐射和集聚功能。

4、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以建立专业基地为依托,加强“三高”农业示范区建设,实现生产经营的规划化、集约化、一体化,进一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促进农业的高效发展。

5、加大改革力度,优化传统工业经济结构,增强发展后劲,牢固树立抓住机遇,稳中求进的思想,高起点地调整产业结构,积极优化产业结构,确保结构、速度和效益的相互协调,继续深化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理顺转制企业的运作机制,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积极创造宽松的投资环境,积极扶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

6、深化对市场竞争新趋势的认识,确立市场导向、勇于竞争、培植优势的思想,扩大内引外联,发现规模经济,创建地方特色经济,提高经济的规模水平、规模效益,增强市场的竞争力。

7、按照“城区现代化、乡村集镇化、集镇一体化”和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高起点地规划基础设施,全面提高冬塔乡的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

8、培育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新机制、新方式,保证社会稳定发展和人民生活健康、富裕。

9、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注重环境效益,保护有限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营造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

第三章  乡村体系规划

第一节 发展目标和思路

通过本次规划,使乡域内的村庄形成一个层次分明、分工明确、规模布局合理的乡村体系,完善乡村之间的交通联系,形成覆盖全乡的公共设施网络,提高乡域的城镇化水平,使集镇整体经济实力得到明显提高,全乡人民都能享受到社会进步带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

1、发展中心村,完善乡村体系结构。

2、实施“强化镇区,以点牵线,以线带面”的空间发展战略。

3、培育东部和西部的经济增长点,形成相对均衡的乡域经济格局。

4、建议对规模较小,生存条件恶劣的村庄实施迁并。

第二节  乡域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

第11条  乡域人口总量预测

2009年底冬塔乡总人口22245人,集镇人口3000人,冬塔乡近期和远期乡域总人口预测为:近期2.3万人左右,远期2.4万人左右。

2009年冬塔乡城镇化水平为13.49%,规划确定冬塔乡到2015年近期城镇化水平为20%、2030年远期城镇化水平为39%。

第三节  乡村体系规划结构

第13条  规模等级结构规划

结合极核发展战略和点一轴发展战略,将冬塔乡乡村体系分为镇区――中心村――基层村三级结构,对镇区和中心村及乡域发展轴带的发展作政策上的倾斜,以达到培育发展极核、推动发展区域的目的。

第一,做大做强中心镇区区。冬塔乡作为平江北部片区的北大门,由于自身发展的不足,其辐射带动作用有限,今后继续加强镇区建设,扩大规模,提高乡域发展质量,带动周边村的发展。因现状集镇范围主要位于丁洞村与红星村,而规划集镇范围仅将黄柏村一小部分划入,且集镇的发展重点仍在于丁洞村与红星村,完善其公共设施,使其尽快融入镇区,突出镇区的发展,促进人口和产业向各级中心村集聚。

第二,加快中心村发展速度。近期首先提升苍霞村在乡村体系中的地位,建设为乡域中心村,远期可考虑将谈桥村、德胜村作为中心村建设。苍霞村主要发展天然绿色蔬菜素以盛产豆角、

}

不知不觉中,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40个年头。从1978年至2018年,在这近半个世纪中,西安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87年,西安南大街(图:赵利文)

80年代的钟楼有着未经修缮的陈旧,也有着那个时代的古朴。钟楼四周人们从事着各种各样的商业活动,摆着各式的零售摊。当年的钟楼,周围电线杆比比皆是,空中的电线像蜘蛛网,周围小商铺拥挤不堪,卫生状况较差,抽烟、扔垃圾、随地吐痰随处可见。

2018年,西安南大街(图:大旅行家)

如今的钟楼,有开元、钟楼饭店、金花广场一起和钟楼邮局簇拥环抱,城市发展的蓬勃在车流量和建筑物的变化中历历在目。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马路延伸拓宽。西安,一座四方的古城,40年来挣脱了城墙的束缚。

1980年代,西安大雁塔(图:西安市档案馆)

80年代的大雁塔被成片的农田环绕,显得格外闲逸安静。64米高的大雁塔,30多年前是西安少有的“高层建筑”,堪称“定海神针”。

2018年,西安大雁塔(图:大旅行家)

如今的大雁塔脚下,大雁塔广场是亚洲最大的唐主题文化广场,成为西安百姓宜赏宜聚、观光休闲的一处文化旅游胜景。

1983年,西安骡马市(图:赵利文)

骡马市早在明清时期就辉煌一时。1983年,当时的西安市碑林区政府创办了骡马市服装街,没过多久这里便发展成为西北地区最活跃的服装经营、批发集散地。很长一段时间,这里成了西安市青年男女追逐时尚的前沿阵地。当时流行一种说法,西安服装看广东,西北服装看西安,而在西安,骡马市就是其典型的代表了。

2018年,西安骡马市(图:腾讯大秦网)

作为古城西安的城市名片,骡马市的兴衰变迁无疑最能体现这个城市在改革开放40年期间的巨大变化。这条不足400米的老街不仅见证了古城西安的发展,同时也以自身的变迁不断地创造着西安商贸业的一个又一个神话。

1980年代,南门瓮城(图:西安市档案馆)

2018年,南门瓮城(图:大旅行家)

1980年代的小寨(图:西安档案馆)

80年代的小寨是一个农贸市场,每天都会有大量的商贩进进出出,这里曾是重要的城市商业点。

2018年,西安小寨商圈(图:陕西日报/刘强)

如今的小寨早已不是一个市场的概念,而是西安重要核心商业区域,小寨天桥、美食、购物等等已是都市男女离不开的体验。目前也是西安市最具青春、活力的商圈。

1980年代,东大街华侨商城(图:严建设)

据《西安市志》记载,1954年10月,中山大街百货商店建成开业,成为建国后西安市第二家新建的大型百货商店。当年的市民俗称中山大楼此后,中山大楼一直是西安城内三大百货大楼之一,另两个是民生大楼和解放大楼。商店于1979年9月1日更名为华侨商店。

2018年,西安东大街华侨商城,目前已经成为全新的购物中心(图:腾讯大秦网)

夜幕笼罩下的东大街,到处是灯火通明和流光溢彩,每逢到了平安夜、圣诞节更是水泄不通,如今华侨商店荡然无存,新大楼拔地而起。碑林区规划把东大街打造成集商贸、旅游、餐饮、购物、观光于一体的步行街。

21世纪初,大明宫铁路工房外成为一片废墟。(图:秦岭)

2005年,为了能更好地保护和展示大明宫遗址,西安市政府开始对大明宫周边进行拆迁改建,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将面临一场大迁移。

2018年春节,大明宫丹凤门上演3D灯光秀(图:腾讯大秦网)

从2007年开始,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建设如火如荼,直到2010年,丹凤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主体竣工,成为西安的又一地标性建筑。2014年6月2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丹凤门是唐大明宫中轴线上的正南门,东西长达200米,其长度、质量、规格为隋唐城门之最,被文物考古界誉为“盛唐第一门”。

1980年代,西安纺织城(图:西安市档案馆)

老一辈人都知道,西安纺织曾代表了陕西纺织业的辉煌。占地5平方公里的西安东郊“纺织城”,整个城区因这个产业而兴起,“纺织城”也因一度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纺织工业基地而闻名全国。然而,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市场竞争加剧和生产工艺的落后,纺织城地区企业纷纷倒闭,纺织城也由辉煌时期的西安“小上海”变为全市贫困落后地区之一。

2018年,西安现代纺织产业园(图:腾讯大秦网)

这是灞河东岸的西安现代纺织产业园区,作为传统纺织产业搬迁改造和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承接地,对老厂区进行全面改造,实现纺织老城全面振兴的新构想,并于2009年对西北一印、国棉三、四、六厂及大华等5家企业进行了整合重组,以全新形态亮相。

80年代末的西安电视塔(图:西安档案馆)

塔楼似一盏宫灯的电视塔曾是西安第一高,孤独的矗立在城南陕西师范大学旁边。该塔于1984年5月动工兴建,1987年竣工使用。

西安电视塔航拍(图:李念)

如今,以电视塔为中心的西安南郊日新月异,也方显大都市气派。

1987年,回坊大麦市街回民小吃街(图:西安档案馆)

众所周知,西羊市是回民街最繁华的区域,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将这条街道推向市场,这里保存了完整穆斯林风情,琳琅满目的清真美食,吸引着海量的国内外游客前来品尝。

2018年,西安回民街(图:腾讯大秦网)

近年来,回民街成了外地游客来西安旅游的必去之处。所有有关西安的旅游攻略中,都会提及这条虽然不长但却有无数美食的小街。熙熙攘攘的人群都是边逛、边吃,玩累了还可以到鼓楼广场的座椅上歇歇脚,一切都充满市井的烟火气。

1990年春节,西安桥梓口(图:赵利文)

西安市民喜欢过春节买腊牛肉,几十年来的习惯从未改变。有时不单只为这口鲜嫩美味的牛肉,排队前后谝着闲传,临了相互道别讲句新年好,这才热闹。

2018年春节,西安桥梓口(图:腾讯大秦网)

每到年关,西安坊上各种腊牛羊肉店生意火爆,每天店门口排队的场景早已成常态。在桥梓口一家老牛肉店门口,前来买肉的市民排起了20多米长队,虽然寒风凛冽,但市民们自觉排好队,秩序井然。

1987年,西安新城广场(图:赵利文)

新城广场作为城市的中心广场见证了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也记录着平民百姓的喜怒哀乐。去新城广场看升国旗仪式是一代人美好的记忆,许多孩子第一次亲身体验到庄严的仪式,激发了强烈的爱国主义。即使不是周末,新城广场上也会吸引人们跳舞、拍照,好不热闹。

2018年,西安一家酒吧(图:腾讯大秦网)

西安城墙根下的顺城巷,这些年聚集了不少装修别致,独具风格的酒吧和夜店。年轻人沉浸在动感的音乐中,他们在现代都市的喧嚣、浮躁和纷扰中享得几许超然和愉悦。

特别鸣谢:关于西安老照片的图片由摄影师赵利文、严建设、秦岭拍摄,部分老照片由西安市档案馆供图;西安新照片由大旅行家供图;关于西安老照片部分的文字注释为《本地》团队及特邀作者撰写。

}

为加快蒲城县城乡社会经济建设步伐,有序推进全县城乡一体化的进程,遵循“统一规划、循序渐进、市场运作、体制创新、城乡联动、双向推进、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的原则,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陕西省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编制办法》、《蒲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划,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的范围为蒲城县行政区划范围,具体包括14个镇、10个乡,分别为城关、罕井、兴镇、荆姚、党睦、孙镇、永丰、东陈、龙阳、高阳、苏坊、陈庄、洛滨、坡头等14镇,贾曲、三合、翔村、东杨、原任、龙池、椿林、大孔、上王、平路庙等10乡。总面积约1583.58平方公里,涉及人口近77万。

本规划期限,基期为2009年;近期:20102015年;中期:;远期:20162030

规划提出“分区指导、产业支撑、生态保障”的城乡发展战略。

1、分区指导:按现状城乡一体化程度将全县划分为城乡重点发展区、城乡拓展区和城乡起步区三个不同发展区域,特对三大区域进行分区指导如下:

重点发展区是指与城区发展密切联系、距离城区较近且交通方便的区域,具体包括:主城区及辐射周边的翔村镇、椿林镇等几个城镇的部分区域。该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点是逐步消除城乡差别,加快城镇社会经济发展,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及新型农村社区集中,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城乡共享。规划到2015年底,城乡重点发展区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达到城乡的全面融合。

城乡拓展区是指现状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较好、人口规模较大、交通相对便捷的区域,主要包括城乡重点发展区以外的桥陵区、孙镇区、荆姚镇的大部分区域以及罕井区、陈庄区、龙阳镇、党睦镇、兴镇、苏坊镇、高阳镇、洛滨镇、永丰镇所辖区域。该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点是加快城镇的带动作用,到规划期末(2030年),城乡拓展区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的延伸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共享,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城乡起步区,指除城乡重点发展区和城乡拓展区以外的区域,主要指上王镇、龙池镇及桥陵区、孙镇区、荆姚镇域范围原大孔乡、平路庙乡、原任乡所辖区域部分。该区域在规划期内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点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提升城镇的综合实力和辐射能力,同时,实现土地向规模化经营集中,优化第一产业,通过经营方式的转变实现乡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到规划期末,城乡起步区发展程度至少达到现状城乡拓展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使得农民生产生活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得到最基本的保障。

2、产业支撑: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农林牧资源综合开发为重点,以各大工业园区为平台,引导产业的集群化和集约化发展。同时大力支持农林牧业发展,培育发展农副产品生产及加工业,加快产业多元化步伐,实现以工促农目标,以工业的强势推进促进县域综合实力的显著增强。

3、生态保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生态建设与发展特色产业结合起来,积极推进“生态立县”战略,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之路。以创建生态示范县、生态示范镇和生态示范村等活动为目标,加强城乡生态保护及建设,重点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和流域治理等工程,为县域产业发展提供优良的环境基础。

1、全省新型农村社区推广试验区

2、关中地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

3、关中地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示范区

积极推进“三大集中”、完善“四项制度”、实施“五个加快”、推进“六个一体化”。最终实现城乡居民在政策上平等、产业发展上互补、资源共享上均等、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实现全县域的城乡一体化宏伟目标。

1、城乡空间布局的高度融合

2、城乡功能结构的高度互补

3、城乡人口流动的高度通畅

4、城乡基础设施的高度共享

5、城乡社会事业的高度统一

6、城乡生态环境的高度协调

7具体分项目标见附表3-13-23-3

1、确立小区域多元化的推进原则

2、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

1、中心城区(“一城四区”区域)以城乡互融的“合农模式”为主,其他发展模式为辅

2、重点镇所在区域以以城带乡的“拉农模式”和农业现代化模式为主

3、一般镇以全面整容的改农模式为主

近期(2015年):县域总人口为84万人;

中期(2020年):县域总人口为90万人;

远期(2030年):县域总人口为96万人。

近期(2015年):县域城镇人口约为44.0万人;城镇化水平约达到52%

中期(2020年):县域城镇人口约为55.0万人;城镇化水平约达到61%

远期(2030年):县域城镇人口约为68.0万人;城镇化水平约达到71%

第11条  城乡空间一体化布局的基本思路

1、中心城市空间布局调整

将现状城区及北部的罕井,东部的孙镇(由原孙镇、东陈镇、平路庙乡合并而成),西部的桥陵(由原大孔乡、坡头镇、三合乡合并而成),南部的陈庄确定为新的中心城市,构建“一城四区”的城市形态。

2、城乡居民点空间布局

规划形成“一核、四心、多点、网络状”的城乡空间布局体系

“一核”指中心城区——为全县城乡空间布局的核心;

“四心”县域发展副中心,指由北部的罕井区、南部的陈庄区、西部的桥陵区,东部的孙镇区分别形成蒲城县域的东南西北四个中心。

 “多点”由重点镇、一般镇、中心村、基层村等组成的作为城乡空间结构的点,承接核心城市和县域副中心的经济辐射,并借助由县域道路形成的网络状结构来促进和带动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

“网络状”指县域内以西禹高速公路,渭白高速公路,省道S106,省道201和省道305等以高速公路及一、二级公路为主体,县道和乡道以及通村公路为辅助所组成的覆盖县域东西南北各个方向的网络状发展轴线

城市——中心城区:主要承担以能源、电力、建材、农副产品加工和现代工业、旅游业为的综合性现代化城市职能。城市性质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渭南副中心城市,大唐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

罕井区:县域片区中心。重点发展煤炭、石灰石、铁、陶土资源开采加工业、教育产业及现代服务业,成为县域信息服务、物流的片区中心,工矿型城镇。

孙镇区:主要发展煤化工方面的载能工业及物流业,成为蒲城县电力、载能工业基地,县域东部经济、政治副中心。

陈庄区:依托通用航空产业集群和现代农业两大产业基地,发展现代制造业和高新农业产业,成为县域重要的工业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桥陵区:以桥陵为中心的唐代帝陵文化发展相关旅游产业,形成旅游服务功能区,成为县域性旅游中心。同时积极发展煤炭采掘、苹果销售、加工、建材、服务及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

党睦镇:依托卢阳湖综合产业开发区,大力发展现代轻工制造业、服务外包产业以及以航空博览、湿地特色和乡土风情为主题的旅游产业,形成集旅游、商贸、工业于一体的综合性城镇。

荆姚镇:重点发展涉农工业,在巩固传统优势企业的基础上,开发果蔬脱水、食品深加工等领域,延长产业链。同时,巩固其商贸中心内城镇职能,并逐步实现其县域西部副中心的目标。

兴镇:是蒲城花炮产业的生产、销售中心,规划期内将建成西北花炮生产基地。

高阳镇:重点发展煤炭采掘、加工、建材、苹果销售、服务及农副产品加工业。

洛滨镇:以粮、果生产为主,养殖为辅。同时大力发展煤,石灰石,铁,陶土等资源开发。

坡头镇:完善煤炭采掘、苹果销售、加工、建材、服务及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的同时,积极发展旅游服务业。

永丰镇:通过建设集贸市场、文化商业设施等大力发展商业贸易,同时将永丰镇打造成县域内以生产水泥、加工、服务及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中心基地。

龙阳镇:县域西部经济、文化、教育基地,以农副产品加工为支柱产业的现代农业型重镇。

苏坊镇:以农副产品加工和手工工艺为支柱,以高效农业为基础的高效农业型城镇。

上王镇:蒲城县东北部集集贸、文化、居住为一体的高效农业型城镇。

翔村镇:蒲城县北部集政治、文化、商贸为一体的现代农贸型城镇。

椿林镇:以葡萄种植、林果业、畜牧业、建材业、旅游业为主的现代农贸型城镇

龙池镇:以发展西瓜、棉花、酥梨、畜牧养殖及高效农业示范区、造纸业为主。

中心村:中心村作为新型农村社区的中心,将带动周边一定区域村庄的发展,因此中心村的职能一方面依托自身条件发展特色产业,另一方面要完善文化、教育、商业、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

基层村:以各村自然条件和特色为基础,发展具有本地优势的特色产业,如果蔬种植、畜牧养殖、花炮生产、建材及旅游服务等,实现一村一品格局。

按照“中心城市——重点镇—一般镇——中心村——基层村”五级规模,形成县域城乡一体化完整的居民点等级体系。

便于公共服务设施的共享,以1个中心村及周围与中心村联系较密切的基层村划分为一个社区,到2030年,规划形成农村社区77个,每个社区人口规模都在3000人以上。对于本镇域内较偏远的基层村,规划打破行政区划界限,与相邻镇较近的中心村共建新型社区。

1 规划城、镇、村等级规模

龙阳镇、苏坊镇、洛滨镇、高阳镇、

龙池镇、上王镇、椿林镇

2 分期城镇人口规模统计表

1、适宜建设用地:主要是县域中部,包括城关、党睦、龙池、龙阳、陈庄、椿林、孙镇、翔村等建制镇及洛滨、东陈镇的西部区域。

2、改善后可建设用地:主要是县域西部、西北部和东部的区域。

3、不适宜建设用地:主要是北部山地及洛河沿岸的阶地区域。

规划到2030年,县域城乡建设用地总面积控制在89.7平方公里以内。其中: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38.0平方公里以内;建制镇建设用地控制在27.3平方公里以内;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控制在24.5平方公里以内。

域空间划分为四类主体功能区:禁止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重点发展区域、适度开发区域。

指依法设立的各类保护区。包括洛河、白水河、大浴河、唐桥陵、惠陵、景陵、光陵、泰陵以及高力士墓,张家山、尧山风景区,大峪河风景旅游区,以及本次规划范围内的旅游名胜六龙壁、文庙、运麾将军墓碑、杨虎城纪念馆等。该区域要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相关要求,按照相关规划实行强制性保护,限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等的干扰,严禁不符合其定位的开发活动。

限制开发区域,指境内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弱,不适宜人口与产业大规模集聚区,并关系到全国或较大范围的生态安全区域。包括区内地质灾害区、水土流失区、林地分布区、牧业用地区等。该区域的生态功能以生态恢复、生态保育和水源涵养为主,经济功能以发展各种林业、果业、生态农业基地为主。

重点发展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主要包括“一城四区”、建制镇等建设用地的选择区域。该区域的建设必须符合城市规划及国土等相关规划要求,经规划许可后方可进行建设开发。

适度开发区域为城乡发展优先选择的地区,主要包括集镇及村庄的规划建设区。该区对生态环境影响不大,可作大规模或强度较大的开发利用,但建设行为须根据资源环境条件,严格按照相关规划等科学合理地确定开发模式、规模和强度,协调好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的关系。

(二)重要空间要素控制规划

高速公路两侧30米控制为禁建区。

国道两侧20米控制为禁建区,在城区段按照城县道路标准后退红线,其中乔木种植区按照道路横断面形式布置。

省道两侧15米控制为禁建区,在城区段按照城市道路标准后退红线,其中乔木种植区按照道路横断面形式布置。

县道两侧10米控制为禁建区,在城区段按照城市道路标准后退红线,其中乔木种植区按照道路横断面形式布置。

其他通村公路两侧控制不少于5的禁建区。

按照《城市绿地管理办法》的规定,对规划区范围内的绿线进行严格控制。城市绿线范围内的公共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道路绿地、风景林地等,必须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进行绿地建设。

河道规划宽度<8,两侧防护景观绿化用地≥3,两侧30米控制为禁建区。

河道规划宽度8,两侧防护景观绿化用地宽度10,两侧50米控制为禁建区。

河道规划宽度20,两侧防护景观绿化用地宽度30,两侧100米控制为禁建区。

重点景观河道的两侧防护景观用地控制宽度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排水、电力、电信、燃气等市政管网廊道控制要求,按相应工程规划技术管理规范设置。

应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及相关规划所确定的范围保护控制。

由中心城区、罕井区、孙镇区、陈庄区、桥陵区组成的中心城市以及县域副中心荆姚镇,作为本次规划的重点区域。

规划区范围:东至渭蒲高速,西至十里铺村以东,南至农化产业园以南700,北至包西铁路和五陵路,用地面积120平方公里。

发展方向与建设要求:宜以向东、西、南三个方向发展为主,蒲白铜公路以西建设工业区、以东为生活服务区,南部结合西禹高速、西延铁路发展物流产业。规划期内人口达到40万,建设用地控制在38.0平方公里以内。

发展方向与建设要求:宜以向南、向东发展为主。规划期内人口达到4.8万,建设用地控制在5.28平方公里以内。依托现有煤炭、建材产业基础,重点发展煤炭、石灰石、铁、陶土等资源开采加工业、教育产业及现代服务业,承担起县域北部副中心的职能。

发展方向与建设要求:将孙镇(由原平路庙乡、东陈镇、孙镇合并而成)改设为孙镇区,规划依托现状蒲城电厂发展载能工业和煤化工工业,并逐步吸纳转移部分域内具有污染性的企业,将孙镇区打造成蒲城电力、载能工业基地,以及域东部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孙镇区用地发展应以南发展为主。规划期内人口达到4.5万,建设用地控制在4.95平方公里以内。

发展方向与建设要求:宜以向北、向西发展为主。规划期内人口达到1.8万,建设用地控制在1.98平方公里以内。主要依托通用航空产业园,发展航空训练及机械加工等相关服务产业,成为县域重要的工业与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发展方向与建设要求:作为县域中西部帝陵旅游服务功能区。规划期内要加强桥陵区的基础设施和相应的旅游服务设施的配套,处理好景区与服务区的关系,所有建设不得破坏景区的环境。同时积极发展煤炭采掘、苹果销售、加工、建材、服务及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规划人口远期将达到2.3万人,用地为2.53平方公里。

发展方向与建设要求:以向北发展为主。规划期内人口达到2.4万,建设用地控制在2.28平方公里以内。以发展涉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工商贸协调发展的县域副中心城镇。因而,在城镇建设方面应提高教育、文化、商贸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标准,完善镇区基础设施,改善镇区环境,同时结合航空产业园区建设旅游服务设施。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走稳粮、增畜、优果、扩瓜菜、重加工的农业发展之路。

进一步做大做强电力、建材、花炮和涉农加工四大支柱产业,积极培育和发展农药生化产业;改造提升纺织、机械、化工和食品加工四大传统产业;突出园区发展战略,以园区、基地为载体,构筑工业经济发展平台。

培育发展专业旅游开发公司。繁荣壮大商贸、服务业。启动实施商业网点规划,优化布局结构,建设专业市场和特色商业街区。加快发展信息咨询、电子商务、金融保险、广告、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体育消费、住房消费、文化消费。

(一)现代农业发展策略

1、大力发展和提倡现代农业,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道路,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2、大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发展特色产业,走有区域特色的多功能农业发展道路。

3、提高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培养新型都市化、科技化农民

(二)工业发展的合理选择——优选、集聚、分离

优选:工业项目的引进和发展,首先要满足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

集聚:促进工业在空间上的相对集中布局和集群化发展,合理引导工业向县域内各大工业园区集中。

分离:把工业、农业、旅游业在空间上适度分离,限制工业项目、特别是大型工业项目的分散布局。

(三)现代服务业体系的建立

中心城区作为县域一级商贸服务中心。

罕井区,兴镇、荆姚镇,孙镇区、党睦镇和陈庄区等镇政府驻地、区政府驻地,形成县域商贸服务二级中心。

建设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重点发展旅游业。在近期优先开发的景点附近布置餐饮、休闲、娱乐、住宿等服务设施,发展相关服务业。

(四)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出路——整合、挖掘、提升

1、整合自然生态与历史文化资源,推动旅游业发展

2、挖掘文化内涵,增强旅游的文化凝聚力

3、借助市场力量,提高旅游经营服务水平

按照区位、土壤、气候条件重点发展“五大农业产业基地,一条农副产品加工带”。

 “五大农业产业基地”——南部高蛋白玉米、瓜果、酥梨基地;中部优质油葵、双低油菜、反季节蔬菜基地,以及奶牛、肉牛、笼养鸡、生猪基地;北部建立苹果、葡萄、核桃基地;西北部建立杨树、泡桐为主的经济林基地;洛河沿岸水产养殖基地。

“农副产品加工带”指沿西禹路一线规划布局的石羊油脂饲料、西荆油脂饲料、华星食品、果蔬冷冻深加工,亚秦果汁厂、天菊面粉、天养面粉等知名企业组成的横贯全县东西全境的农副产品加工带。

工业形成以中心城区为中心,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辐射的工业空间布局形态。即由位于中心城区的机械加工工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园及农化产业园形成的中部工业园;南部的农药生化工业园及卤泊滩航空产业园:东部的孙镇区煤化工业园及载能工业园;北部跨高阳、桥陵、罕井、洛滨三镇一区的煤炭工业区;西部以兴镇为核心,遍及荆姚、苏坊、城关、桥陵、翔村等四镇一区的花炮产业园。

(三)第三产业空间布局

1、金融、保险、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及大型专业市场主要布局在中心城区。

2、商贸、教育、文化、艺术、体育、卫生等传统服务业的高端和公共服务业仍在中心城区,同时在罕井区、孙镇区、陈庄区、桥陵区以及各级城镇形成层级分明、功能相对完善的空间发展格局。

3、房地产业以主城区为主体,以罕井区、孙镇区、陈庄区为补充,形成各有侧重、相互补充的格局。

4、物流业主要布局在省道、高速公路、铁路沿线。

5、依托卤泊滩(阳湖)通用航空大会,积极发展会展、服务外包、创意产业等新型服务产业。

6、在党睦镇、荆姚镇、兴镇三个重点镇布局建设商业超市和配送仓库网点,并将超市网点延伸到行政村,形成上接县域城区、下连新型社区的商贸服务网。

7、其它镇的第三产业以集镇贸易为主,有条件的镇辅以旅游业。

8、在新型社区内配备便民商店及农贸市场等,形成较完善的商业流通服务网络。

9、在蒲南新村规划建设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各类金融机构,创新融资方式,形成城南金融交易中心。

发展观光游览、休闲度假、果业旅游为主,以科考教育、疗养健身、商务会议等为辅,将蒲城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品味高、收益高的旅游综合区域。

五个景观片区:北部自然风光旅游区、中西部唐陵旅游区、中心城市旅游区、南部卤泊滩旅游区、东部洛河流域旅游区。

根据蒲城旅游资源空间开发布局以及主要交通线路,形成四条主要旅游线路。

北线——以渭清公路和罕井到高阳的乡级公路为依托,连接张家山—岳王山休闲度假区和尧山风景区,并通过渭清公路与其它线路连接起来的休闲度假与旅游观光走廊。

西线——以中心城区以北的五陵路为依托,以直通唐代五陵及陪葬墓的县乡道为支架,形成中线唐陵旅游观光走廊。

东线——以永丰至孙镇区县乡路为依托,连通大峪河风景旅游区和常乐温泉旅游区的温泉体验与风景观光走廊。

南线——以渭清公路南段为依托,以党睦镇为服务基地,开发工业、科教旅游区,构成蒲城旅游规划的工业科教体验走廊。

1、交通布局原则:按照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建立和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交通主路网与国家高速路网对接,通达乡镇驻地的公路达到二级公路标准,通中心村的公路基本上达到三级公路标准,基层村实现村村通油路,形成以中心城区为中心,镇、村相互通达的区域交通网络。配套乡村公交客运站点设施,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完善广场、停车场、加油站等静态交通设施。

全县公路划分为县、镇、村三个层次。并基于这一路网体系构筑县域“六横六纵三辐射一环”的公路网络。重点建设省道S106,西禹高速两条横线及省道S201,渭白高速两条纵线,通过与蒲城立交,东杨枢纽立交及蒲城东立交的连接形成“二横二纵”横贯东西,通达南北的主骨架。提升县乡级公路等级,远期需达到三级公路以上标准,在主城区外新修建一条二级环城公路。县域内与主干公路相连的通村公路均应达到四级公路以上标准。

全县铁路划分为铁路主干线和铁路专用线两个层次,重点建设包西铁路复线,预留足够的铁路用地,保证铁路安全通畅运行。对新建和改建铁路,预留足够的铁路建设用地,并处理好其与公路网的关系。对现有铁路,保证铁路安全顺利运行,并逐步搬迁、拆除铁路禁建区的永久性建筑。

3、规划将蒲城县汽车站改建为一级客运站,将罕井区、孙镇区的五级客运站改建为四级客运站,在桥陵区、陈庄区各修建四级客运站一处,在高阳镇、苏坊镇、龙池镇、翔村镇、上王镇、椿林镇和永丰镇各修建五级客运站一处,改善其他镇现状客运站的场站设施,每个中心村配套停靠点。在远期,随着公路网络的完善,在全县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100%的中心村通公共汽车。

货物流通中心:在中心城区南部新建一个大型的货物流通中心。

建制镇驻地及中心城区都应严格按照《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及《陕西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要求,在总体规划及修建性详规阶段规划停车场和建筑配建的停车位。在各城镇规划广场,保证全县的17个镇、区至少各有一处广场。

1、城乡供水目标: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城乡统管、优化配置的原则,合理开发利用区域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优先解决城乡生活用水,为城乡人民群众生活用水提供安全可靠的水源保证。近期首先在现状供水分区的基础上提高供水覆盖率,重点解决全县尚处于饮用水不安全状态的人畜饮水问题,提高自来水普及率;改造袁家坡供水系统,适时增大供水规模,完善城区及重点城镇的供水设施建设,提高城镇供水保证率。远期以改善乡村供水设施建设为重点,有条件的供水区域应立足实现联网运行,全面提高城乡供水保证率,实现全县城乡水质安全合格率达到100%

2、需水量预测:全县城乡最高日用水量29.4万立方米/日,年用水量8105万立方米/年。其中,城镇最高日用水量25.75万立方米/日,年用水量6962万立方米/年;乡村最高日用水量3.66万立方米/日,年用水量1143万立方米/年。

3水源选择:境内“380岩溶水,是县域内现状城乡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规划也作为期内城乡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同时大力发展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实现污水资源化利用,以之作为区内城乡用水的辅助水源,此外,东雷二期抽黄地表水也是蒲城县水源之一,二期抽黄工程总干渠饮水量40立方米/秒,灌溉面积126.5万亩,年供水4.9亿立方米。东雷二期抽黄工程除满足灌溉外,可向工业及城市供水1.68亿立方米。

近期首先以提高全县自来水普及率为目标,重点解决全县尚处于饮用水不安全状态的苏坊、椿林、孙镇、洛滨、永丰、荆姚、永丰、罕井、高阳、上王等镇的人畜饮水问题;其次以完善中心城区、陈庄区、罕井区、桥陵镇、孙镇区、荆姚等城镇的供水设施建设为重点,改造完善袁家坡供水系统、桥陵供水系统、罕井供水系统,建设孙镇能源化工工业园石羊供水系统,保证全县重点城镇近期用水需求。

远期以改善乡村供水设施建设为重点,全面提高城乡供水保证率,实现全县城乡供水水质安全合格率达到100%。规划在现状供水分区的基础上,整合现有供水分区,将全县划分为袁家坡供水分区、韩家河供水分区、翔村供水分区、桥陵供水分区、高阳供水分区、罕井供水分区、永丰供水分区七个供水区域,尽可能提高城乡供水保证率。

5供水安全保障:加强对县域内各水源地的保护,合理划分水源地保护区的范围,严格按照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及相关的饮用水水源防护规范执行,县域内各类开发建设活动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水源保护区防护规定。

6、节水规划:在县域内积极推广节约用水、高效用水技术,将节约用水视为维持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建设节水型城镇、节水型社会,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1、城乡排水发展目标:以保护区域生态环境为目标,完善区域内城乡排水设施建设,保持区域内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规划期内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乡村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

2、排水体制:建议中心城区、主要小城镇及规划工业园区等采用雨、污分流制排水系统。其余建制镇与村庄可根据自身特点和建设条件,采用雨、污分流制或截留式合流制进行收集。

3、污水量预测:全县城乡平均日污水量14.21万立方米/日,年污水量5188万立方米/年。其中,城镇平均日污水量12.38万立方米/日,年污水量4520万立方米/年;乡村平均日污水量1.83万立方米/日,年污水量668万立方米/年。

4、城镇污水处理:按照城镇污水达标处理和资源节约与再生利用的原则,建设蒲城中心城区、罕井区、陈庄区、桥陵区、孙镇区、兴镇、荆姚镇、党睦镇、永丰镇、龙阳镇、高阳镇、苏坊镇、洛滨镇等人口较为密集的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蒲城中心城区、陈庄区、孙镇能源化工工业园区应同时考虑再生水利用工程,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5、乡村污水处理:原则上以村庄为单位进行收集与处理,如相距较近有条件统一收集的村庄也可合建一座小型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处理工艺上原则采用投资省、运行费用低、适合当地实际的污水处理模式,达到既节省投资又满足排放要求的运行效果。

1、负荷预测:全县近期最大负荷为17.2kW,用电量7.6亿kWh;远期全县最大负荷为42.7kW,用电量19.2亿kWh

2.电网将形成以330kV桥陵变为电源点,110kV环网为骨干网架,35kV环网接线,开环运行,电源点布局合理的主网架结构。

3、电网电压等级为33011035100.4kV五级。规划建设110kV贾曲变和110kV苏坊变。

4、新农村电气化建设达到“户户通电、供电可靠、安全经济、供电和谐”的目标要求。计划在2012年前14个镇的农村电网达到电气化镇要求。变电站全部实现双电源、双回路供电。县城中低压网线路全部达到“手拉手”供电要求。

5现状35kV及以上线路在建成区内的应按规划安排调整,相对集中布置在预留或已有走廊内。建成区外围的35kV及以上线路采用架空形式,设置高压走廊。走廊内宜作为农田或绿地,但不应种植高大乔木,走廊宽度及环境要求符合有关法律和规程规范要求。

1、电信有限用户预测:规划末期电信主线用户为38.4万,电信总容量为43万门,电信主线普及率40线/百人。

2、积极开展新型业务,采用先进技术,不断提高通讯现代化。积极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推动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业务应用。积极采用光纤接入技术,大力发展用户宽带接入网。推进数字化区域建设,建成有线、地面和卫星三位一体的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全面推进数字电视业务发展。长途传输网以大容量光缆为主,微波传输为辅,加强至渭南方向直通数字微波电路,同时建设卫星通信设施。

3、在中心城区及重点镇,电信和广电实现光缆到户,光缆到大楼,在其它镇及农村实现光缆到村,建成区内新敷设线路采用埋地敷设。

4、近期扩大广播电视网络建设,积极实施网络改造,建成广播电视宽带综合网。远期实施对偏远镇广播电视网络的建设,实现有线电视到镇的覆盖率达到80%,电视节目从现在的30套增至100多套。

5、建立和完善立体型邮运网,在中心城区及重点镇设邮政支局,逐步完善邮政网点,在居住区及主要道路设立邮政报刊亭和信箱,其他镇设邮政营业网点,农村设立邮政代理网点,方便群众用邮。

1、中心城区供热:热源为城西区的燃煤电厂,经改造为热电联产后成为城市热源厂。管网采用支状分布。对于不能进行集中供热的部分可考虑采用天然气进行分散采暖。

2、镇区供热:采用集中供热的方式。集中供热普及率为40%~50%。集中供热的热源为燃煤锅炉房,各镇区均设一座锅炉房。对于罕井区、兴镇、荆姚镇、党睦镇、孙镇区、陈庄区、以及桥陵区采用二级供热系统,其它镇区采用一级供热系统。

3、村庄供热:农村中小学、卫生院等公共建筑,根据各自的条件优势,可利用浅层地能热泵等技术解决中小学校采暖需求;也可建设太阳房,利用被动式太阳能采暖方式为教室等供暖。农村居民住宅,根据不同的条件,可考虑地能热泵技术采暖、低温敷设电热膜采暖系统、沼气采暖、秸秆气化炉采暖。

1、中心城区规划:中心城区以天然气作为主要气源,液化石油气为辅助气源;到规划期末,以高压长输管线为蒲城市区供气;管网压力级制为中压,主管网布置采用环网;保留两处液化石油气储配站。

2、镇区规划:以液化石油气作为主要气源。保留罕井区、荆姚镇和孙镇区的液化石油气储配站;在兴镇和党睦镇各建一座液化石油气储配站,每个储配站的储量为80吨;重点镇或经济条件较好的镇区,可考虑采用液化石油气混空气技术,实现镇区管道燃气,以便于使用天然气时进行置换。

3、村庄规划:各乡村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选取适合自己的方式解决居民的生活燃料问题。

1、规划目标:到2030年,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布局合理化、办学条件标准化、教育手段现代化、教育管理规范化、办学水平均衡化。幼儿入园率、小学、初中入学率均达到100%,高中入学率95%以上,劳动人口继续教育率80%以上。

2、教育资源布局:到2030年,全县布局小学64所,初中19所,高中7所(普通高中4所、职业高中3所),幼儿园65所(本次规划教育资源布局不考虑民办学校)。

3、在全县各镇设置农民教育学校。针对农民就业进行培训,加强技术指导和学习;在中心城区设置县级的农民教育培训学校,逐步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1、规划目标:以加强公共卫生为重点,全面推进城乡卫生一体化,保障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尤其是改善农村地区农民就医看病条件。到2030年,城乡实现医疗卫生设施均等化,全县每千人将拥有5张开放床位、3名执业医师、6名卫生技术人员、至少3名注册护士。

2、医疗卫生设施布局:按县级医院、镇卫生院、村三级配置。中心城区设置县级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和中医医院等医疗卫生设施,共9处。四区及建制镇医疗机构的设置分为二类:罕井区、孙镇区、陈庄区、桥陵区应设置镇中心医院、保健站、防疫站等;兴镇、荆姚、党睦、永丰、龙阳、高阳、苏坊、洛滨、翔村、椿林、上村、龙池等12镇,应设置卫生院、计划生育站等镇级医疗卫生设施,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达到房屋设备配套、医疗设备齐全、人员配备合理、基本功能完善,具备提供急救、常见病诊治和一般预防保健服务的条件。

3社会福利设施布局:在中心城区设置社会福利设施——敬老院3处,在罕井区、孙镇区、东陈区、桥陵区各设敬老院2处,其余建制镇各设敬老院1处,各敬老院内设居住、饮食、护理、医疗、康复、保健、学习、娱乐、关怀等服务,以满足当地老人的养老养生问题。

1、规划目标:到2030年,城乡文化体育设施的布局实现均衡化。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建制镇为依托,以社区为重点,大力发展县、镇、社区、居民点文化设施和活动场所,构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2、文化体育设施布局:建立县、镇、社区三级文化体育设施网络。在中心城区增设县级体育运动中心两处。在重点镇建设区域型文体活动中心;在一般镇建设综合文化体育中心;农村社区建设社区级文化体育中心,在居民点建设文化服务站和体育健身公园。到2030年,规划建成1个县级文体中心,7个区域型文体活动中心、9个综合文体中心和77个社区级文体中心。

1、城区:保留现有各市场,完善提升基础设施,积极引导向规范化方向发展。在中心城区东南部集中设置市场及仓储,形成物流中心区。

2、建制镇:罕井区、陈庄区、孙镇区、桥陵区各设一处蔬菜副食品市场、百货市场,同时在罕井区设工业品市场一处,孙镇区、陈庄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一处,桥陵区设旅游产品市场一处。

其他镇区各设蔬菜副食品市场一处;同时在荆姚镇、党睦镇各设农产品市场一处;兴镇设花炮市场一处。

第34条  城乡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一体化

规划措施:加快蒲城县人力资源中心市场和各镇、社区市场建设。整合劳动就业培训资源。消除劳动就业歧视性观念。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推进城乡养老保险协调发展。建立完善失业保险制度。深化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改革传统的城乡社会救助制度,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救助体系。

1、总体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有效控制环境污染,实现生态良性循环,使人们工作和生活在和谐、优美、舒适的城乡环境中。最终把蒲城县建成人与自然和谐、人文景观独特、城县景观高雅、自然生态秀丽,以发展能源、电力、建材、农副产品加工和现代工业为主,旅游业发达的渭北中心城市。

近期,森林覆盖率达到20%以上,县城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5平方米,城区空气质量近期好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远期进一步改善。集中式生活饮水水源达标率100%,县域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重点镇近期建立以人工湿地处理工艺为主的污水处理站,污水处理率达到60%;县城垃圾收集率达到100%建制镇垃圾收集率达到8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

远期,森林覆盖率达到25%以上,中心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平方米以上。集中式生活饮水水源达标率100%,县域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0%。所有村庄建立以人工湿地处理工艺为主的污水处理站,污水处理率达到80%;县城垃圾收集率达到100%建制镇垃圾收集率达到9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

根据对县域生态系统相关因子的综合分析和分区划定的原则,将蒲城县域划分成北部生态农业保护区、中部水土保持区、南部平原城镇化地带共三个生态分区。

蒲城县域风景名胜区全部范围

除工业用地和风景名胜区以外的区域

2.地面水环境功能分区

3.城镇声环境功能区划

注:0类标准适用于康复疗养区等特别需要安静的区域。

1类标准适用于居住区、机关为主的区域、乡村居住区等需要保持安静的区域。

2类标准适用于城县中心区、商住,或者居住、商业、工业混杂,需要维护住宅安静的区域。

3类标准适用于工业区、仓储物流等需要防止工业噪声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区域。

4类标准适用于交通干线两侧一定距离之内需要防止交通噪声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区域。

1、工农业污染防治: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淘汰、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工艺、设备和企业。推进工业企业污染排放的全面达标,推进清结生产和积极发展生态工业和环保产业,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力度,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2、水污染治理:加强优化环境设施建设的方针指导下,使蒲城县饮用水源地全部达标,生活污水处理率在90%以上,达标率100%,按照水环境容量要求,对排放污染物实行总量控制,确保洛河、白水河和大峪河各监测断面达标。

建立起功能完善的节水工程体系、科学合理的用水定额体系和运行有效的节水管理体系;主要节水指标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基本实现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和优化配置。

3、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垃圾填埋厂设在中心城区西北的柴峪沟内,生活垃圾处理厂设在五陵路。在城区附近规划工业固体废弃物填埋场一座,在各镇建设垃圾中转站,各行政村建设垃圾收集点,实行“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集中处理”的模式,医疗废物送渭南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处理。

4、废气和噪声控制:严格控制北部采石区飞尘污染,巩固“烟尘控制区”,进一步改造工业锅炉和水泥工业窑炉,新上节能、清洁燃油炉,控制工业烟尘污染。创建“噪声达标区”,对工业和生活噪声点源进行合理控制。煤化工等工业园区严格执行环境管理,按照工业园区规划环评要求,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

5、电磁辐射环境:所有电磁设备装置参照《北京市移动通信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规定》(试行)和《500千伏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HJ/T24-1998)执行。

1、建立支持社区综合利用发展的中心城区结构

2、修改交通建设的优先权,强调就近“出行”。

3、修复中心城区自然环境。

4、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中心城区绿化项目,实现社区的花园化。

5、加强中心城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3、强化生态环境保护调控政策

1、防洪标准:根据蒲城县洪涝灾害成因及区域地形条件,全县可划分为三个区域。黄土台塬区主要受塬洪及内涝影响,规划提出该区蒲城县城采用二十年一遇洪水标准设防,各小城镇采用十年一遇设防标准,村庄采用五年一遇设防标准;北部低山丘陵区主要受山洪影响,规划提出该区各小城镇采用十年一遇设防标准,村庄采用五年一遇设防标准;河谷阶地区主要受河洪影响,规划提出沿河各小城镇采用二十年一遇设防标准,沿河村庄采用十年一遇设防标准。

2、防洪规划:一是洛河沿岸设防区,包括洛滨镇、孙镇、永丰镇、龙阳镇、龙池镇部分区域及沿河工程单位,以防河洪为主。二是北部山塬设防区,包括洛滨镇、上王、罕井镇、高阳镇、桥陵及蒲白矿务局、私营煤矿等区域,以防山洪为主。三是南部卤泊滩设防区,包括陈庄、党睦、荆姚及排碱管理站,以防内涝为主。

1、消防站规划:依据县域城镇分布与发展规模,中心城区及各小城镇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的消防站设置规模设置。蒲城中心城区应设置4座消防站,罕井、荆姚、兴镇、孙镇、党睦、陈庄等镇分别设置1座一级普通消防站,永丰、洛滨、龙阳、高阳、桥陵、苏坊等分别设置1座二级普通消防站。规划提出县域内各消防站以中心城区为中心,组建并完善消防指挥系统。

2、消防给水:一般由城镇市政给水管网提供,同时沿河城镇建议尽可能利用地表水作为消防水源,建立专门的地表水取水设施。各城镇在给水系统设计、施工中应充分考虑消防用水的要求,并在各城镇主要道路上设置消防栓,消防栓最大间距不超过120米。

3、消防通讯:建立和完善各城镇消防通讯控制系统。形成以消防站为中心,以通讯机构及供电、电讯、急救中心、重点消防单位为结点的通过计算机自动监控、有线通讯与无线通讯相结合的完善、先进的消防通讯控制系统。

4、消防通道:合理规划、建设各城镇、村庄道路,保证消防通道的畅通。消防道路宽度应不小于3.5米,净空高度应不小于4米,尽端式消防通道回车场尺度应不小于15×15米。

1、地质灾害分区:地质灾害发育程度主要依据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密度、活动现状与地质环境条件、人类工程活动强度、降水量等,以定性评价为主,定量评价为辅,将全县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划分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地质灾害不易发区四类。

2、地质灾害防治:蒲城县地质灾害以煤矿采空诱发的地面塌陷为主。因此,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点应落实到矿区的合理开发利用上,对蒲白矿区范围内受采空区地面塌陷威胁的居民以搬迁、避让为主;古地道诱发的地面塌陷区和沿河岸边的崩塌灾害以加强监测为主,并采取相应的综合治理与防范措施。

1、防御目标:当遭受多遇地震影响时,区内功能正常,建设工程一般不发生破坏;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影响时,生命线系统和重要设施基本正常,一般建设工程可能发生破坏,但基本不影响区内整体功能,重要工矿企业能很快恢复生产或运营;当遭受罕遇地震影响时,区内功能基本不瘫痪,要害系统、生命线系统和重要工程设施不遭受严重破坏,无重大人员伤亡,不发生严重的次生灾害。

2、抗震设防标准:蒲城县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相应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规划要求县域内新建、改建、扩建一般建设工程,应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规范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县域内重大建设工程、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的工程必须依法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进行抗震设防。

3、抗震设防要求:对县域内已建成的重要建筑物、构筑物和生命线工程中的主要建筑等应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抗震性能鉴定,根据鉴定结果采取必要的加固措施。新建工程应严格按照抗震设防要求的规定进行设计和施工,实行从选址定点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管理。

4、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立足于突发地震灾害或其它突发事故灾难发生后的紧急疏散,按照就近便利、安全可靠、条块结合、统筹安排的原则组织疏散。主要利用绿地、广场、体育场、停车场及其它开阔地段。中心城区人口密度较大,在建设时应充分重视避难疏散场地的布局。老城区建议结合旧城改造,在建筑密集区须开辟一定的广场、绿地,作为应急避难场所;新区在规划布局时应结合广场、绿地、体育场、停车场等用地布局充分考虑应急避难场所的布局。各建制镇在规划用地布局时就应充分重视应急避难疏散场所的布局。各村庄原则上以村庄周边的开阔地带、农田为主作为地震发生后村庄临时应急避难疏散场所。

1、设防标准:依据国家防空标准划分,蒲城县属于一般性设防地区。

2、规划原则:坚持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的方针,实现人防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与经济建设相协调。

3、规划目标:有效组织区域内人防设施的布局,保护区域内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对区域内重要的经济目标,如重要的工矿企业、科研基地、交通枢纽、通信枢纽、桥梁、水库、仓库、电站等,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并制定应急抢险抢修方案。

4、人防规划:蒲城县人防的主要设防区域是中心城区,城区现状人防工事较少,大多数建筑未按规定修建地下人防工事。规划提出中心城区人防建设应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全面规划,协调发展。重点完善战时人员与物资掩蔽、防空指挥、医疗救护与抢险救援人民防空三大系统。

1、做强做大“五大农业产业基地”的同时,加快现代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2、突出发展卤泊滩航空产业园的航空装备产业、机械加工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具有比较优势的现代产业,扩大工业经济实力和经济总量。加快北部煤炭工业园扩井改造项目,提高北部煤炭工业园项目产业力度和经济总量。利用“基地+公司”的产业思路,对个体花炮生产企业进行整合提升,近期实现花炮产业“保安全、上规模、扩效益的”的目标。

3、重点加强西部唐陵的旅游业发展力度。同时,依托南部卤泊滩航空产业园开展芦苇湿观光游、假日避暑度假游及乡土风情游。

1、中心城区:近期人口为20万,建设用地控制在25平方公里左右。以旧城改造、西部工业区及东南部居住区建设为重点,同时加强城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绿化系统。

2、孙镇区:孙镇近期城镇人口为3.0万人,近期综合片区主要进行公共服务带的建设,并完善东西两侧的居住用地的组织安排,完善南部入口区的建设;东陈片区近期需完善现状社区的规划建设,并在西南侧发展适量的工业用地。

3、荆姚镇:近期城镇人口规模为1.6万人。重点完善镇区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提高镇区商业服务设施档次,在镇初中对面建设文化体育广场及体育馆,同时改造街道两侧建筑,形成全新现代化小城镇的风貌景观。

4、党睦镇:近期城镇人口规模为1.8万人。重点改造拓宽镇区主干路,同时改造街道两侧建筑,形成全新现代化小城镇的风貌景观雏形;提高商业服务、文化娱乐、医疗卫生设施的规模和档次;完善镇区市政基础设施。

5、兴镇:近期城镇人口规模为1.5万人。重点改造现状过境路,同时改造街道两侧建筑,加强道路两侧绿化建设,形成全新现代化小城镇的风貌景观;加强镇区给排水设施建设。

近期搬迁位于文物保护控制区范围内的村庄及地质灾害高发区的村庄。完善城乡重点发展区农村社区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把这些社区作为进行“新农村社区建设”的试点,力争通过 “试点村”建设的样板作用,带动其他社区的发展。

(一)近期县域道路交通建设一览表

罕王公路(Y341)、金十公路(Y412)、十宜公路(Y413)、陈甜公路(Y351)、陈蒲公路(Y353)、龙三公路(Y108)、椿黎公路(Y349)、大孔乡—赵家坡—高阳镇的村道、三里村—董楼村—樊家村的村道提升至三级(共84.7公里

罕井镇、孙镇、兴镇、荆姚镇、党睦镇、龙阳镇、洛滨镇

罕井镇、东陈镇、陈庄镇、孙镇、兴镇、荆姚镇、党睦镇、龙阳镇、洛滨镇各建广场一处

罕井镇、东陈镇、陈庄镇、孙镇、兴镇、荆姚镇、党睦镇、龙阳镇、洛滨镇各建停车场一处

(二)近期城乡给水排水建设项目一览表

袁家坡供水系统改造工程

水源工程、输水工程、水厂、配水管网改造等,供水规模60000立方米/

供水规模5000立方米/

孙镇能源化工工业园石羊供水系统

包括韩家河、翔村、高阳、日光、东山、泰陵、永丰等供水工程

蒲城县城消防站建设工程

县域内重点地质灾害点治理工程

重点地质灾害点的治理与区内居民搬迁、避让

(三)近期城乡电力电信建设项目一览表

10兆瓦太阳能光伏发场

(四)近期城乡供热工程建设项目一览表

改造县城西区的燃煤电厂、2公里城市一级供热管网、热力公司管理总站和三个小区换热站

一台10.5MW燃煤热水锅炉,1.5公里管网

一台29MW燃煤热水锅炉,1公里一级管网,两个换热站

一台10.5MW燃煤热水锅炉,1.5公里管网

一台29MW燃煤热水锅炉,1公里一级管网,两个换热站,

(五)近期城乡环境卫生工程建设项目一览表

24座(每个乡镇一座)

24座(每个乡镇一座)

(六)近期城乡综合防灾建设项目一览表

蒲城县城消防站建设工程

县域内重点地质灾害点治理工程

重点地质灾害点的治理与区内居民搬迁、避让

第50条  树立城市规划新理念,强化城乡规划实施管理

1、建立城乡统筹规划新格局。

2、切实强化规划管理。

第51条  组建专门工作机构,强化统筹城乡行政推力

1、组建县统筹城乡发展委员会。

2、建立上下联动体系。

第52条  强力推进“五项改革”,扫除统筹城乡制度障碍

1、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2、深化就业制度改革。

3、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4、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5、深化农村综合体制改革。

第53条  建立良性投入机制,突破统筹城乡资金瓶颈

1、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3、全力启动民间资本。

4、大胆探索创新符合农村需求的信用新模式。

5、加快和扩大农村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

6、积极探索适合农村特点的担保抵押方式。

第54条  建立完善配套政策,形成统筹城乡整体合力

1、清理消除歧视性政策。

2、调整强化惠农支农政策。

59规划文本和图纸具有同等效力,说明书为附件,作为实施规划的参考。

60规划经上级部门批准后,即成为指导蒲城县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法定文件,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城区进行各种建设活动,均应按规划进行。如需改变的需经原批准单位同意后方可执行。61本规划解释权归蒲城县人民政府。

62本规划自批准之日起实施。

63规划区范围内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必须服从本规划,同时还应符合国家现有的有关标准与规范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遵守本规划的义务。

63文本中带下划线的部分为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某大学校园的面积大约是2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