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了13200要还17900卡没有超过36%但是超过了24%。能不能不还24以上的

    本部分规定了火力发电厂运煤系統煤尘防治设计的基本原则、内容和要求

建、改建的燃煤电厂的煤尘防治设计。50MW级机组容量以下

燃煤电厂的煤尘防治设计也可参照使用600MW级容量以上的

新建或扩建燃煤电厂的煤尘防治设计可参照使用。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嘚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

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部分“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

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

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固体燃料中单独以晶体状态存在的二氧化硅。

    沉积於设备和围护结构表面上的粉尘在外力作用下重新悬浮于空气中的现象。

    由自然力或机械力产生的能够悬浮于空气中的固态微小颗粒。国际上将粒径小于75μm的固体悬浮物定义为粉尘在通风除尘技术中,一般lμm~200μm乃至更大粒径的固体悬浮物均视为粉尘

    捕集、分离含塵气流中的粉尘等固体粒子的技术。

    对于机械、转运中的设备等在生产运行过程中采取防止粉尘外逸的措施。

    利用喷水雾加湿物料减尐扬尘量并促进粉尘凝聚、沉降的除尘方式。

    用于捕集、分离悬浮于空气或气体中粉尘粒子的设备

    借含尘气体与液滴或液膜的接触、撞擊等作用,使尘粒从气流中分离出来的设备

    由电晕极和集尘极及其他构件组成,在高压电场作用下使含尘气流中的粒子荷电并被吸引、捕集到集尘极上的除尘器。

    粉尘的电阻乘以电流流过的横截面积并除以粉尘层厚度也称电阻率。

    一般情况下指由局部排风罩、风管、通风机和除尘器等组成的用以捕集、输送和净化含尘空气的机械排风系统。

    单位体积的排放气体中所含有害物质的质量

    为改善生产和苼活条件,采用自然或机械方法对某一卒间进行换气,以造成卫生、安全等适宜空气环境的技术

    在室内外空气温差、密度差和风压作鼡下实现室内换气的通风方式。

    能喷出幕状热气流用以隔离室内、外空气的交换。也称热空气幕

    特指将具有一定压力的水喷射成分散嘚细小水滴的元件。

    附着在煤粒表面可在空气中自然风干,或在试验室用45℃~50℃烘箱干燥失去的水分

    燃煤经外部交通运输到达电厂后,从卸煤开始(包括贮存)到将粒度合格的煤输送至锅炉煤仓的整个工艺布置系统。

    由驱动装置、拉紧装置、输送带、中部构架和托辊組成的连续输送散碎物料的机械设备

    接卸火车来煤的、底部出口为长缝式结构的混凝土煤沟。

    用于缝式煤槽沿高架轨道行走,利用叶輪将煤拨到带式输送机上的给煤设备

    将燃煤破碎到锅炉制粉系统所需粒度的碎煤设备。

    防止气流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防止煤粉非正常鋶动的设备。

    用于煤仓配煤可沿带式输送机金属构架往复移动的机械装置。

  将转运点落下的煤导入带式输送机的胶带居中位置以防煤

鋶偏移导致胶带跑偏的机械设备。

    将偏移的煤流借助机械办法改变流动方向的装置

    将煤泥水进行分级沉淀处理,并回收煤泥的机械和建築设

  用于蓄积煤泥冲洗水的地坑

4.0.1  火力发电厂运煤系统煤尘防治工程设计应采用综合防治措施,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对防尘、除尘、清掃系统和煤泥水处理及回收系统应进行统一规划

4.0.2运煤系统煤伞综合防治设计应符合DL 5000的下述标准:

 l煤尘中含有10%及以上游离二氧化硅时,工莋地点空气中含尘浓度不应大于2 mg/m3呼吸性矽尘浓度不应大于l mg/m3。

当空气中呼吸性矽尘浓度大于lmg/m3时应采取个人防护措施;除尘系统向室外排放浓度不应大于60 mg/m3。

总含尘浓度为:时问加权平均容许浓度不应大于4 mg/m3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不应大于6 mg/m3,呼吸性煤尘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不應大于2.5 mg/m3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不应大于

3.5 mg/m3。当空气中呼吸性煤尘浓度大于2.5 mg/m3---- 3.5 mg/m3时应采取个人防护措施:除尘系统向室外排放浓度不应大于120 mg/m3。

4.0.3火仂发电厂工作场所粉尘浓度限值应符合GBZ 2的要求

4.0.4  运煤系统在充分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应减少转运环节降低煤流落差。运煤系统带式輸送机的选择、布置和转运过程中的设计应有密闭、防尘和防止煤撒落的措施

4.0.5  对于表面水分偏低、容易产尘的煤宜进行加湿。加湿水量應避免对运煤系统、制粉系统和锅炉效率造成不利影响

4.0.6运煤系统的栈桥、地下卸煤沟及转运站、碎煤机室、拉

紧装置小室、驱动站、圆筒仓、煤仓间带式输送机层等地面应采用水力清扫。

4.0.7煤仓间带式输送机层的设备、管道及带式输送机可利用

锅炉房的真空清扫系统进行定期干式清扫

4.0.8  运煤系统的煤加湿、除尘和地面清扫用水,宜设置独立的供水系统应根据电厂实际情况和用水点水质要求,本着节约用水嘚原则通过技术经济比较选用水源。

4.0.9运煤系统除尘设计应综合考虑下列因素。

4.0.10对运煤系统的地下卸煤沟、隧道及地下转运站等应设置

4.0.11  運煤系统的防尘、防火、防爆、防潮及防腐设计应符

5.1.1  对于表面水分偏低、容易产尘的煤,宜在卸车前和从煤场取回后加湿使表面水分達到不产尘的要求。

    在确定煤不产尘的表面水分的设计值时应在综合运煤系

统、制粉系统的正常运行,以及锅炉效率前提下根据煤的粅理特性,经试验或运行经验确定

    当缺少必要的数据时,煤加湿后的表面水分的设计值可按将煤表面水分提高到8%~10%选取。

5.1.3  当采用注水機对煤加湿时其注水速度应与卸车设施的出力相适应,供水系统的能力及水压应根据注水机的技术参数确定所需注水量可按下列公式計算:

   dl煤的原始表面水分(dl按进厂煤的分析数据采用,当无分析数据时最低可按3%估算),%:

5.1.4  当采用向带式输送机上的煤喷水加湿时所需沝量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当多处喷水加湿时总水量为各点加水量之和。

5.2.1  贮煤场应设置覆盖整个煤堆面积的喷洒设施喷洒设施从煤场两側喷出的水流应在煤堆上空相交叉。

5.2.2煤场的喷洒水量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Grp――每日喷洒水量t/h;

Gxp――每小时喷洒水量,t/h;

qp――每个喷頭的流量t/h;

 N1――允许的同时开启的喷头数:

 m――每日喷洒次数,可取2次~4次;

    设计时可根据电厂当地的气象条件及全厂水量平衡

    煤场应汾区喷洒喷头前水压可为0.50MPa ~0.70MPa。当煤场过于庞大每次累计喷洒时间过长时,经技术经济比较后供水泵的最大流量可以超过150t/h。

5.2.3  煤场喷水宜采用防尘喷头喷头的布置方式和数量可根据煤场的面积和煤堆高度、喷头性能、风力、风向、喷洒强度、布水均匀性诸因素确定。

5.2.4  煤場喷洒水母管的敷设应与煤场设施布置相协调在喷洒水母管的入口处应加设总的放水阀门井,连接喷头的支管在地面以上部分应有防冻措施喷洒系统可采用就地操作,也可采用程序控制

5.3.1  在计算缝式煤槽容积时,应留有不小于距拨煤平台

5.3.2  煤槽出口应加设挡煤帘(板)擋煤帘上方应设置悬挂装

5.3.3  新建电厂应选用鼓风量较小的碎煤机,碎煤机应有风量调节装置;对扩建电厂当继续使用已有鼓风量大的碎煤機时,应对其进行技术改造

5.3.4  煤筛及碎煤机前后的落煤管、钢煤斗以及各转运点的落煤管连接处,应加填料密封

5.3.5  当前后带式输送机为垂矗交叉布置时,应降低转运点落差但不宜采用可逆短带式输送机。

5.3.6  当采用移动带式输送机或卸料车卸煤时应有落煤口的密封措施。

5.4.1  转運站的煤流如为横向进入或可能偏心进入下一级带式输送机时可在进入导煤槽的落煤管端部加设导流挡板或其他具有纠正煤流功能的设備。

5.4.2  导煤槽的后端应布置在带式输送机最后一组上托辊之前

5.4.3  带式输送机受料点的导煤槽,其长度应与胶带运行速度相适应分别按以下兩个公式计算,取其较大值:

    导煤槽与胶带之间密封用的橡胶板宜按导煤槽总长度整条配制;在需要通过导煤槽回收撒落在地面上的燃煤时,导煤槽尾部宜有长度不小于500mm带活动盖板的受煤段如装设喷雾装置或除尘器,则导煤槽长度还应满足相应的要求

5.4.4  在带式输送机的凅定受料点安装缓冲托辊,在导煤槽范围内托辊间距宜为300mm~400mm缓冲托辊的排列应注意与

落煤管、导煤槽的位置相对应。导煤槽两端宜各设┅组托辊主要煤流应落在两组缓冲托辊之间。

5.4.5  带式输送机头部滚筒处应装设胶带承载面清扫器,头部漏斗尺寸应能接受清扫下来的积煤在尾部滚筒改向前和垂直拉紧装置第一个改向滚筒前(靠头部滚筒一端)的胶带非承载面应装设窄段清扫器。

5.4.6单向运行的带式输送机承载段上托辊可选用前倾槽形

托辊,每10组上托辊应安装l组自动调心托辊

    回空段下托辊宜采取平形下托辊和V形下托辊兼用的方式,每5组丅托辊应安装l组自动调心托辊在靠近头部滚筒的回空段可配用适当数量的具有清扫功能的下托辊。

    双向运行的带式输送机宜采用普通槽形上托辊,上下双向自动调心托辊的设置方法与单向运行的带式输送机相同

5.5.1  当转运点落差大于4m时,落煤管出口宜加设缓冲锁气器、缓沖滚筒或缓冲煤斗

5.5.2  当采用犁式卸料器卸煤时,其卸料头应装设锁气挡板

5.5.3  当采用翻车机、螺旋卸车机、链斗卸车机卸煤时,宜选用设备夲体上带有喷雾装置的机型

5.5.4  当煤场设备采用悬臂或门式斗轮堆取料机时,宜选用在设备本体的落煤点处带有喷雾装置的机型

5.5.5  当采用抓鬥式或连续式卸船机卸煤时,宜选用在设备本体的落煤点处带有喷雾装置的机型

5.6.1  储仓式制粉系统,根据需要可设置输粉设施输粉设备鈳选用链式输粉机或其他形式的输粉机,输粉机应具有密封措施确保本体严密。

    当采用合适布置方式使细粉分离器落粉管能向同一台炉楿邻的两个煤仓直接供粉时可不设输粉设备。

5.6.2煤粉仓和输粉机构均应装设吸潮管应按DL / T 5121的要求设计。

   5.6.3  落粉管销气器、木屑分离器、插板門和挡板式换向装置的结构应安全可靠,密封防尘挡板式换向装置其内部结构亦应防止产生积粉,关闭时严密不漏

6.1.1  转运站、碎煤机室、煤仓(斗)及圆筒仓等扬尘点,应采用机械除尘、水喷雾降尘方式

6.1.2卸煤沟的地上部分,宜采用水喷雾降尘方式

6.1.3  卸煤沟的地下部分,宜采用水喷雾降尘、机械自动跟踪除尘等方式

6.1.4翻车机室扬尘点,宜采用水喷雾降尘方式

6.2.1  转运站(包括煤斗下部给煤机采料点)的除塵抽风量,

    l  当运煤系统落煤管上不加任何锁气装置时可参照附录A数据选用;

    2  当运煤系统各部位密封较好,落煤管上加装锁气器、导料槽內安装二级橡皮挡帘时其除尘抽风量可参照附录A数据的1/3选用。

6.2.2  碎煤机的除尘抽风量可按下列要求选用。

    1)碎煤机由制造厂家提供鼓风量數据也可通过计算确

    2)当运煤系统各部位密封较好,落煤管上加装锁气器、   导料槽中吸尘口前不少于安装二级橡皮挡帘时其除尘抽风量應按环锤式碎煤机和环锤式碎煤机下落煤管的风量之和选用。其碎煤机下落煤管除尘风量可按相同条件(落差、皮带宽度、带速)转运站除尘抽风量选用。

    2  当运煤系统装设煤筛时其除尘抽风量应按碎煤机和煤筛下落煤管的风量之和选用。其煤筛下的落煤管除尘风量可按相同条件(落差、皮带宽度、带速)转运站除尘抽风量选用。

6.2.3  煤仓(斗)、圆筒仓上部扬尘点的除尘抽风量可参照附录B数据选用。

6.3.1  除塵器的选择应根据下列因素,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1  含煤尘气体的化学成分、腐蚀性、温度、湿度、流量及含尘浓度:

    2煤尘的化学荿分、密度、煤尘的粒径分布、吸水性、粘结性、比电阻、可燃性和爆炸性等;

6.3.2  在运煤系统除尘设计中,宜选用湿式除尘器、袋式除尘器戓电除尘器々

6.3.3湿式除尘器应按下列要求选择

    l  选用湿式除尘器时,应有煤泥水回收和处理措旌湿式除尘器耗水量指标可参照附录C数据选鼡。

    2保证湿式除尘器的正常运行应有可靠的供水系统

    3  当冬季采暖室外计算温度在O℃以下时,湿式除尘器应设置在室内并宜设采暖设施。

6.3.4  袋式除尘器应按下列要求选择

    l  袋式除尘器宜选用大气反吹型袋式除尘器、回转反吹型袋式除尘器或脉冲袋式除尘器等。袋式除尘器的叺口初始浓度宜小于20g/m3.

    2袋式除尘器的滤料宜选用强度高、防静电、不粘尘的

    3袋式除尘器的过滤风速应充分根据清灰方式、粉尘特性、

滤料特性、入口含尘浓度及设备阻力等因素,可参照附录D数

    4当选用脉冲袋式除尘器时应具备可靠的压缩空气气源。

压缩空气耗量可参照附录E數据选用

6.3.5  电除尘器按适应下列条件选择:

6.4.1  当运煤系统为双路皮带(其中一路备用)时,每路皮带宜单独设计一套除尘系统当两路皮带匼用一套除尘系统时,其风量按一路皮带运行所需风量附加15%~20%的裕度计算此

时吸风管应装设切换阀门。

6.4.2对于多层转运站在条件允许时,各层同时工作的吸风点宜合设一个除尘系统其除尘风量,应按其全部吸风点同时工作计算

6.4.3煤仓(斗)及圆筒仓宜设置独立的除尘系統。当设置集

中式除尘系统时除尘器应配置两台风机,一台运行一台备用。

6.4.4  当煤仓间煤仓(斗)及圆筒仓在不配煤时除尘系统设

计Φ应定期对煤仓(斗)进行通风。

6.4.5除尘器收集的煤尘(或煤泥)应设有回收设施。干式除尘器的卸灰设施应有防止二次扬尘的措施

6.4.6  除塵系统各并联管段间的压力损失差值不宜大于10%,当通过调整管径无法达到上述数值时应装设调节阀门。

6.4.7  选择除尘风机时其风机压头应仳除尘系统阻力损失计算值附加15%~20%的裕度。

  除尘器后风管的最小风速不宜小于8.00m/s

6.4.9吸尘罩位置及罩面风速为:

    1  吸尘罩的外边缘到落煤管外边緣之间的距离不宜小于皮带宽度;

6.4.10风管荷重不应支撑在风机和除尘器上,除尘设备荷重不

6.4.11  除尘系统风管应符合下列要求。

    2风管宜垂直或傾斜敷设倾斜敷设时水平面的夹角应大

于45°。小坡度或水平敷设的管段应尽量缩短,并应采取防止积尘的措施。

    3支管宜从主管的上面或側面连接;三通管的夹角宜采用

 4在异形管件附近,应设置密封清扫孔

    6除尘系统上的风管应设置必要的测试孔,其位置和数量

厚度不宜小於3.00mm

6.4.12采用湿式除尘器时,其用水量根据除尘器本体的要求确

    m――每台湿式除尘器每日换水次数一般每班换水一次,

6.4.14除尘系统应与相应的膠带输送机、犁式卸料器等连锁启

6.4.15  当采用电除尘时与电除尘器配套的风机的电动机应为

6.5.1  卸煤沟的地上部分,当设计煤种的表面水分在7%及鉯上时可不设喷雾除尘;当设计煤种的表面水分在7%以下,宜采用喷雾除尘其水雾应覆盖住全部扬尘面。对应各节车位宜设单独控制的管段及电磁阀喷嘴安装位置不应妨碍操作。

  6.5.2  卸煤沟的地下部分在给煤机拨煤口和落煤点导料槽内,宜分别安装喷嘴水源应能适应给煤机移动的特点及满足操作方便、运行可靠的要求。

6.5.3  使用翻车机卸煤时宣采用喷雾除尘,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2翻车机室应设置单独的喷霧水泵间。水泵的扬程应满足喷嘴前压力不低于0.25MPa的要求水泵入口应设过滤装置。

喷雾水泵不宜频繁启停

    3喷雾水质按照8.1.1条。冬季宜将部汾蒸汽采暖凝结水通入水箱

    4喷雾水箱容积根据喷雾水量和补水方式确定.但不宜小于5.00m3。水箱应设水位计并设自动调节水位高度的补充沝系统。

6.5.4  喷雾系统每排喷嘴分支管端部应装阀门喷雾管道坡度宜大于0.3%,在最低点设置放水阀门

6.5.5其他扬尘点有导料槽时,喷雾除尘宜按丅列要求设置

    l  当导料槽上有除尘系统吸尘点时,宜靠近导料槽出口处  装设喷嘴并在喷嘴两侧加挡水侧板,其两端侧板加橡胶挡帘

  6.5.6  卸煤、筛煤、给煤及转运设备的喷雾除尘用水量可按下

  列公式计算确定:

Gx――水喷雾小时用水量,m3/h;

Gr――水喷雾日用水量m3/d;

g――每个喷嘴嘚喷水量,m3/h;

t――每日喷水的小时数h/d。

6.6.1  运煤系统的栈桥、地下卸煤沟、转运站、碎煤机室、圆筒仓、煤仓间、拉紧装置小室、驱动站等采暖、防冻措施等设计应按DL/T 5035的要求设计。

6.6.2  运煤系统的地下建筑宜采用自然进风,机械排风的通风方式通风量可按夏季换气次数不小於每小时15次计算,冬季通风量可按换气次数不小于每小时5次计算通风机的电动机应为防爆式。

6.6.3地下建筑通风的进风口宜设在室外空气較洁净的地点。

6.6.4地下卸煤沟内设置凝结水箱和凝结水泵的地点应设置

6.6.5  煤仓间带式输送机层,当无通向室外的侧窗时可设置机械排风,換气量按每小时5次设计煤仓间带式输送机层不宜设置机械送风和暖风机采暖系统。

6.6.6通风换气的气流组织应合理车间内工作地区的风速鈈

6.6.7冬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低于或等于-10℃的地区,翻车机

室大门宜设置热空气幕高于-10℃的地区,经技术比较后亦可设置热空气幕热空气幕宜采用双侧送风,不得采用地面送风

7.1.1  运煤栈桥(道)、转运站、碎煤机室、圆筒仓、煤仓间带式输送机层、拉紧装置小室及驱动站等建(构)筑物各层地面积尘的清扫,应采用水力清扫.煤仓间带式输送机层不宜水冲洗部位的积尘应采用真空清扫。对于翻车机室的地仩部分宜采用水力清扫。

7.1.2  为方便清洗水的排出输煤栈桥和栈道的水平长度应尽量缩短,当其超过l5m时宜采用小角度布置。

7.1.3  为方便地下卸煤沟地面清扫缝式煤槽宜选用桥式叶轮给煤机。

7.1.4  为减少地面清扫工作与煤场斗轮堆取料机配合使用的煤场带式输送机,当为折返式咘置时宜在进入尾部转运站、

驱动站前加设犁式卸料器;当采用贯通式布置时,宜在进入头部转运站前加设犁式卸料器将堆料时撒落茬带面上的煤卸至煤场。

7.1.5  运煤系统转运站及碎煤机室各楼层在设备布置中,应有将撒落在楼板上的燃煤清扫后经回煤孔送回系统中的装置

 7.1.6  运煤建筑物内宜选用不易积尘,便于清扫的采暖散热器

7.2.1  采用水力清扫的运煤系统应在各栈桥(道)、转运站、碎煤机室、圆筒仓、煤仓间带式输送机层、拉紧装置小室及驱动站等建(构)筑物的各层设置数量足够的冲洗接口,保证冲洗水能

达到所有应冲洗的部位

7.2.2  水仂清扫的冲洗水供水量可参照下列公式计算确定:

}

长期以来广大农民在胶州大地仩辛勤耕耘,形成了以种植业为主体的农业经济1936年(民国2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2728.7万元其中种植业为2708.4万元,占98.9%时值战乱,生产力低下且70%的耕地被少数地主、富农占有,而广大农民仅有30%的耕地80%的农民以租、典、雇等形式耕种土地,劳动所得不及所产半数苼活穷困至极。1949年全县粮食平均亩产79公斤人均占有205公斤,多数粮食集中在地主、富农和部分富裕中农手中广大贫苦农民的粮食,去掉賦税捐租所剩无几,典卖妻儿、下关东者多不胜记。

解放后经过土地改革、互助合作、人民公社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生产关系不斷改善治理土地,推广农业机械实行科学种田,生产力不断提高到1987年全市粮食亩产达到494公斤,比1949年增长415公斤全市粮食总产35424.4万公斤,比1949年增长3.2倍人均占有粮食544公斤,比1949年增长339公斤各种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有较大发展,蔬菜瓜果油料等种植面积1949年占总耕地的12.9%,到1987年提高到22.85%各种经济作物的单产大幅度增长,胶州大白菜盛名不衰又建成了大椒干基地,1979年大椒干的出口量占全省的2/3经濟作物比重和产量的增加,提高了广大农民的收入

37年来,农业的经济结构不断趋向合理种植业产值比重1949年为99.04%,到1987年下降为70.06%;林业产值比重1949年为0.04%到1987年上升为1.04%;畜禽业产值比重1949年为0.69%,到1987年上升为21.52%;渔业产值比重1949年为0.23%到1987年上升为4.92%;家庭副业1987年的产值比重为2.46%,里岔黑猪肉鲜味美胴体长,瘦肉率高在全国120个良种猪中名列前茅,被誉为国宝1987年,全市农业总产值为30068万え是1949年的11倍;农民年人均所得715元,普遍过上了温饱生活

建国后,胶州市土地利用构成变化迅速1949年共利用土地133.99万亩,占土地总面积嘚82.99%其中耕地123.29万亩,占92.01%;林果地2.4万亩占1.8%;房屋和道路用地8.3万亩,占6.19%未利用土地27.46万亩,占17.01%到1952年,土地利用面积有所扩大达到142.2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8.68%其中,耕地130.68万亩林果面积2.5万亩,建设交通用地扩展到9.1万亩未利用面积18.16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1.32%到1980年,土地利用面积达到150.0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92.94%,其中耕地面积减少到103.59万亩林果面积扩大到14.68萬亩,建设、交通用地扩大到31.78万亩未利用面积11.4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06%1987

年,全市土地利用面积达到150.22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93.96%,耕地面积减少到96.59万亩占土地利用面积的64.21%;林果面积扩大到19.16万亩,占土地利用面积的12.74%;加之修胶济铁路复线建引黄济圊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交通用地扩大到3447万亩,占土地利用面积的23.05%未利用面积11.1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04%

封建社会,胶州汢地皆为私人占有贫富相当不均。1946年胶县土地占有的情况是地主、富农人口占10%,拥有70%的耕地;中农人口占40%有2l%的耕地;贫农、雇农人口占50%,只有9%的耕地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运动,在胶县从减租减息开始经过土改分田、土改复查、结束土改等阶段,彻底结束了农村的封建剥削制度

1944年5月,胶县抗日民主政府公布了减租减息法令9月,胶县北部解放区开始减租南王珠附近村庄400多个佃农參加了减租讲理大会。1945年胶县部分地区获得解放,区、村人民政权相继建立胶县、胶高两县的民主政府进一步组织开展减租增资斗争,减租按3~5成扣减,租地5年以上者按5年计减不足5年的按实际年份计减,计减的租资由地主1次向佃农退清;增资是地主给雇农增加原笁资的1倍、半倍、1/3不等,在地主家连续干5年以上的长工按5年计算不满5年的,按实际年份计增计增的工资由地主1次向雇工算清。

1945年5月4ㄖ中共中央对解放区发布了关于实行土地改革的指示。6月中共胶县县委和胶高县委先在城南、墨河、城西、联屯、丰隆、北都、胶莱等解放区的51个乡、252个村庄中开展了土改分田运动,清算汉奸、恶霸、地主的罪行没收他们的部分土地,分给贫雇农1947年春,中共胶县县委又在新解放区的48个乡、247个村庄内发动了土改分田运动进行至3个月时,因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发动武装进攻而中止是年夏,中共胶县縣委根据中共滨北地委指示在已土改的老区内,开展了土改复查工作8月又因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发动进攻而中止。冬国民党军队彻底溃退,全县各区又开展了反奸诉苦和土地改革斗争对一些反攻倒算的不法地主进行了清算,调整了土地初步确定了地权,部分村庄頒发了临时土地证

至1947年底,全县共没收土地47万亩有17万农民分到了土地。

1950年秋中共中央山东省分局下达了今冬明春结束土改的指示,9朤13日胶州地委派出工作组在胶县龙山区的大连沟屯做结束土改试点工作。中共胶县县委于11月上旬在全县15个区各选择一个村进行结束土妀的工作,至1951年春耕以前又没收土地13666亩1951年5月,中共胶州地委和胶县县委分别组织了工作组在十区和七区试点各区组织工作组在本区两個乡中同时进行彻底结束土改的试点。6月中旬中共胶县县委召开了全县脱产干部大会,布置了全面开展彻底结束土改的工作并集中训練了300名半脱产的干部组成了工作组,分赴各村月底,218个试点村彻底结束了土改到9月初,全县土地改革运动全部结束又没收土地8341亩。臸此共没收土地492007亩,分给了39629户贫苦农民接着发放了土地证,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胶州市土改前后耕地占有统计表

胶县治山治岭,1956姩列出规划并在南部迟家屯搞水平梯田试点随后又在宾贤、河西郭、张应、里岔搞封山育林和鱼鳞沟保水固土试点,带动了群众性的治屾治岭南部山岭区大部挖了鱼鳞坑,栽上了树艾山、庙子山、明山岭等山沟中修建缓洪拦沙坝,树木开始成林植被覆盖面积大大增加。1958年后因重点建设水库等蓄水工程治山治岭停滞。“文化大革命”时期治山治岭所取得的成果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1974年全县重点治理了回龙关岭、杜村南岭、巩家庄岭和黄埠岭。当年组织施工建起了水平梯田、三合一梯田,并在山沟内建谷坊、修塘坝在梯田边、路边、沟边上植树种草、拦缓流水、固沙保土,改变了生产条件和自然面貌

1977年以后,治山治岭由河流发源地至汇口处自上而下统一規划,综合治理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并重。沟两岸土地全部整治为等高梯田沟岸植树种草,沟中建竹节缓洪拦沙坝和蓄灌工程通过這种综合性的全面治理,解决了山岭小流域内的水土资源流失到1987年底,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70.7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面积的72%,修水岼梯田15.68万亩谷坊808座,水库塘坝318座小流域治理完成9条,封山育林14.27万亩

胶州市有低洼地26处,面积21.72万亩其中万亩以上的大洼地有店口洼、柏杨洼、撑角埠洼、沽河洼、闸子洼、宋家屯洼、柏兰洼、七城洼、苑戈庄西洼、洋河崖洼等,多分布在沿河两岸

    历代劳动人囻想出了许多改造涝洼地的好办法,明代农民在涝洼地挖沟筑围堰埝上种植;清代,对半洼地每隔几丈挖沟抬土平铺在地面上,以抬高地面降低水位,每年汛期虽然洼地积水但台田地作物仍然生长茂盛,年复一年小片台田逐渐发展成大片台田,对发展生产起了重夶作用

建国后,根据国家“固堤防治排除内涝”为主的水利方针,开展了疏浚河道挖沟洫建涵洞,筑台田、条田等治涝工程1956年在七城洼、店口洼搞沟洫田试验,总结了台田经验采取修路挖沟,顺势排水从单纯以蓄为主的台田,向着排蓄兼施的条田过渡1957年,以閘子洼、柏兰洼为重点进行了大面积的条田工程拉好大框,台田沟分大、中、小三个级别沟沟相通,小雨则蓄大雨则排,以排为主惜工程未全部完成,次年停工

1963年冬,对七城洼、柏杨洼进行了周密勘察设计分为一个独立排水区,实行统一规划蓄排结合,拦截叺洼水源整修河流,疏挖排水沟采取围田、台田、条田、沟洫畦田相结合的方式,到1974年全县涝洼地已基本普治一遍。但缺乏全局性嘚统一规划和分割水势尚经不住较大雨汛的考验。从1975年以后开始着手打破乡村界限,实行大面积的统筹规划已完成胶县农场大面积治涝试点工程,解决了一片洼地内的一般内涝

胶州市盐碱地主要分布在沿海及河流入口两岸地区,质地细密地势低洼,土壤内含碱度夶全市盐碱地面积5.11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5%对这些盐碱地进行过不同方法治理。一是蓄淡压碱。拦蓄天然雨水使表层盐分随沝下降。二是碱地压沙。每年冬季将河沙均匀平铺于碱地上每亩50~100立方米,减少地下蒸发使盐分不致停留在表层,春耕后还能改良汢壤三是,地面起碱当返碱旺盛期,地面呈现白色盐霜扫起运走,减少地面盐碱浓度四是,起垄淋碱将碱地深深挖沟起垄,经過一两年雨水透淋使碱随水渗透,然后整地耕种五是,深翻改碱碱地深翻后,土壤的含水性扩大下层土壤变松,抑制返碱效果顯著。六是晒坷垃赶碱。春耕秋耕以后不立即耙地,秋种后也不把坷垃打碎晒坷垃以提高地温,并利用坷垃切断毛细管减少地下沝

的蒸发,把盐分控制在耕作层之下七是,建台条田对大面积的盐碱地,按照涝洼地要求统筹规划一次施工,分方排水除碱方内為小块,30米以内田块为台田50米以内为条田。台田沟即是排水沟又是降低地下水位的排碱沟。建国后对沽河农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胶州农业生产场盐碱地进行了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利用云溪河水源,把沿岸低洼碱地改种稻田一年麦稻双丰收。从1964年开始将部分水源條件较好的盐碱地改种水稻。是年冬首先在沽河公社的南部洼地种水稻次年单季水稻丰收,随后得以推广1981年后连续严重干旱,稻田面積减少

1956年秋,县政府在北部平原区修路挖沟顺势排水,对发展农业生产起了一定作用1976年,打破社队界限合理划分排水范围,实行屾、水、田、林、路、村、电综合治理的大面积划方整地铁路北为一个标准,铁路南根据地形特点划为3个施工区设19个战场,农闲大干农忙小干,长年施工一片一片的完成。入冬后投入施工少则上千人,多则数万人上阵

1976年6月25日组建了胶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专业队,专业队设指挥副指挥,内设政工科、工程科、后勤科下设营连,2300人常年在全县范围内参加土地综合治理的重点工程,同广大农民┅起苦战4年多将全县60万亩崎岖不平的土地,移高填洼、划方挖沟、整修道路建成了一大批高水平的涝能排、旱能灌和旱涝保丰收的稳產高产田。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胶州农业生产皆为农民私营。地主阶级不参加农业劳动靠出租、典赁、雇工等形式耕种土地享收成的50%左右;中农自己耕种土地,自得收成;广大贫苦农民靠租入、典进、合种等形式耕种土地所得不及收成半数的粮粟维持生活。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引导广大农民走互助合作、人民公社化的集体经营道路,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广了联产承包制度。每次经营淛度的改变都带来农业生产的发展。

长期以来胶州有许多个体农户,常以两户劳力、牲畜、土地相当的人家搿为一体名曰“搿犋”呮统一耕种,其它农活自理1945年以后,根据战争和生产的形式要求人民政府领导解放区农民办起了许多变工组,几户农民自由结合互幫互助,既支援了前线又加快了农活。土改后人民政府又号召“组织起来,发展生产”领导农民兴办互助组,1950年冬全县兴办了18417个互助组,其中常年组13786个,季节组4631个参加互助组的农民68308户,占全县总户数的73.5%墨河区小刘家瞳村纪述古互助组在找工、付酬、劳力使用等方面安排合理,户户增产增收被誉为“三大合理组”。开展互助后全县1950年的粮食亩产达到121.5公斤,比1949年增长25%1952年又比1950年增长15.4%。

二  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1年春胶县出现了联屯区小王戈庄的杨继周、丰隆区温化乡的管相云等人为首组织的6处农业生产合作社。秋后铨县相继办社25处,入社农民达397户占全县总户数的0.4%。1953年12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决议》后,胶县农业生产合作社运動出现了第一个高潮是年冬,全县新办社达274处入社农民4440户,占全县总户数的4.4%到1955年秋,全县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1304处入社農民达28983户,占农民总户数的30%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由社员民主选举社长、副社长,设会计和现金、物资保管员入社后,耕畜、农具仍归農民所有土地除按5%的比例安排自留地外,其余土地由农业合作社统一耕种,以社为单位进行生产劳动按劳动量发给工票,社员的農具实行公用公修并给折旧费耕畜私有私养公用,集体每年按定量补给饲草使役时按量计酬。年终纯收益一般按土地占40%劳力占60%嘚比例进行分配。

兴办初级农业合作社提高了生产效益,195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3684万元比1949年增长了42%;粮食亩产由1949年的85.5公斤提高到126.5公斤,增长了48%

1955年冬,中共胶县县委分别在沽河区的和平庄、联屯区的小王戈庄、墨河区的小行试办了高级农业合作社1956年底,又将全县729处初级社合并为332处高级社1957年,除4处初级农业合作社外并转为259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年有高级社59l处入社农民达97894户,占农民总户数的97.9%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土地全部归集体所有,耕畜、大型农具作价入社社内统一调配劳力,组成各种不同的劳动组织一般下设生產队、饲养组、菜园组、修理组、副业组、护坡护场组等。年初制订计划按土地远近、耕作难易、农活质量要求等因素制订各种农活操莋规程和计酬标准。农活干完经验收合格后发给应得工票。

收益分配中取消了土地分红,实行了按劳动工分和人口照顾的办法进行分配其中,粮食部分人口分配占60~70%,劳动工日分配占40~30%现金部分,全部按劳动工分分配当年分配的部分只能占全年总收入的70%,其余部分留作公积金和公益金

胶县互助合作社情况统计表

中共中央1958年8月发布《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定》后,中共胶县县委和膠县人民委员会立即行动先在铺集、牛沟两乡试点,将两乡合并建立了胶县第一处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定名为东风人民公社在之後20天内将其余24处乡镇合并建成14处人民公社。 人民公社建立后不久全县展开了“生产大跃进”和“大炼钢铁”运动,各人民公社“组织軍事化,食宿集体化”进行大协作和“大兵团”作战,打破了村与村之间的界限将土地统一划片,由管理区统一安排生产生产大队設连、生产队设排,劳力由管理区(协作营)统一调动使用各连、排统一建立公共食堂,取代了传统的一家一户的自炊形式一时刮起了“囲产风”、平调风、瞎指挥风、强迫命令风和浮夸风。破坏了生产力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

1959年2月,胶县县委开始糾正“五风”明确了生产大队是基本核算单位,生产队是组织生产的基层单位允许生产队有部分自主权,并且明确规定把劳力、土地、耕畜、农具等固定给生产队使用不得随便平调,允许社员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小规模的家庭副业1962年,开始贯彻中央《关于改变农村囚民公社基本核算问题的指示》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即六十条)把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从生产大队下放到生产队,規定人民公社实行公社管理委员会、生产大队和生产队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管理体制使生产队有了更多的洎主权,解决了生产队之间的平均主义问题在劳动管理上,实行了以小段计划、小组作业、小段包工定额、小段检查验收为主要内容的“四小管理”推行了定农活、定质量、定报酬的三定责任制。

1970年全国北方地区农业工作会议之后,县内掀起了农业学大寨高潮在劳動方面,强调政治挂帅思想领先,各生产队批判“工分挂帅”和“物质刺激”以“自报公议”的大寨记工法,取代了“四小管理”的計酬办法同时,部分生产队又急于向大队为核算单位过渡把社员的自留地和经营的家庭副业,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使广大农囻的生产积极性,再次受到严重挫伤

1984年4月,全县将原19处人民公社改建为20处乡镇12月,将823个生产大队改建成823个行政村历时26年“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从此解体。

1980年后全县贯彻落实中央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指示,先推行了“联產计酬”为重点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后又发展成为以“大包干”为主要内容的生产责任制。

1981年初县委、县政府先以43个生产队为基点,进荇联产计酬责任制试点至年底,全县3580个生产队全部实行了联产计酬责任制。其中联产到劳的有2425个生产队占总队数的67%;包产到户的苼产队580个,占总队数的16%;联产到组的486个生产队占总队数的14%;实行小段包工的仅有89个生产队,占总队数的3%

 联产到劳是将土地的60%莋为口粮田承包到户,40%按劳力强弱承包到人所承包土地,按土地质量的好坏定产按承包亩数记工分,其生产成本仍由生产队负担農户只负责收、种及田间管理。年终结算时超产部分,全部归户所有;完不成指标的减产部分,由户包赔奖罚以现金和粮食找平。包产到户是生产队根据不同土地不同作物的亩产指标,以户为单位按人口承包奖罚办法同联产到劳。

  联产到组是将原生产队划分为几個承包小组按统一种植计划,定出每组各种作物的面积按不同的土地等级,订出不同的亩产指标以投肥和生产用工计算包工数;以種子、化肥、农药、机耕、灌溉等计算包工费用。按规定完成指标后超产部分30%奖给承包者;除自然灾害外,完不成指标的减少部分,一般全罚

胶县的大包干生产责任制,在青岛地区首先推行1981年11月,县委书记秦玉生、县长刘可德带领全县19处公社党委书记和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农委、计委、多种经营办公室等部门的负责人到聊城地区参观学习农业生产责任制经验召开了全县三级干部会议,號召全县推行大包干生产责任制先是在部分生产条件较差的生产队推行。土地按人口承包到户承包者自负生产成本,自己支配收入泹应按规定缴足农业税和集体提留粮款,完成国家征购任务1982年春,全县70%的生产队推行了大包干责任制广大农民一致认定:“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是一种简便易行的责任制形式,至1983年春全县除9个队办工副业基础较好,农业收入比重很小的生产队外都落实了“大包干”生产责任制,占全县总队数的99.8%1984年春,全县823个生产大队全部推行了大包干生产责任制。

 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推行根除了建立人民公社以来农业生产中长期存在的“大锅饭”和生产上的瞎指挥等弊端。农业产值和粮食产量年年增长1987年农业总产值达30068万元,比1980姩增长了128%年递增12.5%;粮食亩产494公斤,比1980年增长37%年递增4.6%;粮食总产35424.4万公斤,比1980年增长26%年递增3.4%;农民人均纯收入715元,比1980年增长509%年递增29.5%。

胶县第一农场  1952年成立隶属胶州地委,场地约100亩场址在今北关办事处齿轮厂路北,有12名农场工人1953年,农場改建为胶县拖拉机站

胶县第二农场  位于铺集镇铺集村西2公里处。1952年胶河县成立胶河农场,1953年6月撤销胶河县农场移交胶县,遂改名為胶县第二农场1956年撤销,在原址建成麻疯病医院

胶县匡家庄农场  位于南杜村乡匡家庄村。1960年因修八一水库匡家庄移民黑龙江省,以其闲散土地成立匡家庄农场隶属胶县农业局。1962年八一水库报废移民返回,原土地、房屋交还农民农场撤销。

胶州市农牧工商公司农場  位于营房镇王家滩村东共有土地10860亩,粮田1500亩职工200余人。以种植水稻为主兼植小麦、大豆、玉米及牧草等,年出口草籽2万多公斤1964姩驻胶部队在此始建,1971年移交营海公社农田水利专业队管理1977年改为胶县农场。1979年7月改称青岛市胶县知识青年农场1981年3月改为胶县农场。1987姩4月改名为胶州市农牧工商公司农场

五四八六二部队生产基地  1964年12月,山东省公安厅把原沽河农场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五四八六二部队莋为生产基地俗称沽河部队北农场。占地11000余亩其中耕地9386亩,分一、二、三、四、五号围田初,有4台54式东方红拖拉机和2台90马力柴油机1966年以来,全场进行了统一规划和建设拉上了高压电,兴建了东风扬水站、红旗扬水站、曙光排水站、二级提水站以及红卫水闸、朝夕沝闸等旱能浇、涝能排的一系列水利配套设施

1970年因土地规划,五四八六二部队把五号围田567亩土地移交给了胶县人民政府1978年又根据上级機关指示把二号和三号围田中的2844亩土地划给了五四八六六部队。五四八六二部队生产基地今有耕地面积5520亩有大型收割机4台,东方红拖拉機7台等其它农业机械耕种管收全部实现了机械化。由于大沽河的干涸云溪河水的严重污染,1980年后不再种水稻主要作物为小麦、大豆。基地内还造成片林120亩

五四八六六部队生产基地  建于1976年,俗称沽河部队南农场共有土地7000余亩,可耕地3756亩分为二号围建国前,胶州农業以种植业为主虽有林、牧、副、渔各业,但占构成比例很少1936年(民国2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为2728.4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2708.4万元,占98.9%;林、牧、副、渔业产值20万元仅占1.1%。这种比例长期变更不大收益徘徊不前。1936年全县粮食总产量为9778.48万公斤,平均亩产102公斤;1949年铨县粮食总产量8494万公斤平均亩产79公斤。建国后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产业结构,生产力步步提高农业效益迅速增加。田、老三号围田、新三号围田建场初期,有25.73千瓦拖拉机2台36.75千瓦拖拉机2台,18.75千瓦拖拉机1台55.13千瓦拖拉机2台,牵引收割机1部脱粒机3台,快速打稻机1台柴油机3台,大中型抽水机各1台1986年,架设4公里长的高压线用上了照明电。1987年农机具达到21台(部)其中55.13千瓦拖拉机3台,44.1千瓦拖拉机2台自走式东风收割机1台,铁牛55千瓦1台泰山8.82千瓦1台,24行播种机3部扬场机2部,重四铧犁4部圆盘耙4部,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

建国前,胶州农业以种植业为主虽有林、牧、副、渔各业,但占构成比例很少1936年(民国2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为2728.4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2708.4万元,占98.9%;林、牧、副、渔业产值20万元仅占1.1%。这种比例长期变更不大收益徘徊不前。1936年全县粮食总产量为9778.48万公斤,平均亩产102公斤;1949年全县粮食总产量8494万公斤平均亩产79公斤。建国后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产业结构,生产力步步提高农业效益迅速增加。

1951姩结束了土改运动后随着农业合作化的普遍推行,到1956年全县粮食总产量14607.5万公斤左右,农民人均口粮206公斤1958年以后,受“大跃进”和洎然灾害的影响全县粮食总产量大幅度下降,1960年全县粮食总产量仅达4396万公斤农民人均口粮59公斤。1961年以后经过国民经济调整,开展农畾水利基本建设和农业学大寨运动粮食总产量稳步增长。到1978年全县粮食总产量增长到23929.5万公斤,农民人均口粮达242.5公斤1979年,党中央關于对农业生产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除1981年遭受特大旱灾,粮食总产量降低外其余均年年大幅度增长。1987年全市粮食总产量为35424.4万公斤农民人均口粮544公斤。37年间粮食平均亩产由79公斤提高到494公斤,增加了5.25倍

胶州市粮食产量及分配情况表

建国以来,胶州市的农业总产徝除了受“大跃进”和自然灾害影响的年份外,都是逐年增加农业经济结构趋向合理。1949年全县农业总产值2593万元。其中种植业总产徝为2568万元,占99.04%;其他林、牧、副、渔统称为副业产值共为25万元,占0.96%1958年“大跃进”时,农业大办工副业但短时间下马,对改變农业经济结构和提高农业总产值并没有带来实效到1962年,种植业和副业的结构有比较明显的变化是年,全县总产值为2529万元其中,种植业总产值2236万元占88.42%;林、牧、副、渔业总产值293万元,占11.5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种植业和林、牧、副、渔业的结构迅速变囮1981年,全县农业总产值为16363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8626万元占52.49%;林业产值162万元,占2.05%'牧业产值3266万元占19.38%;副业产值4089万元,占24.25%;渔业产值220万元占1.83%。1987年全市农业总产值为30068万元,其中种植业21069万元,占70.1%;林业产值312万元占1%;牧业产值6469万元,占21.5%;副业产值1478万元(此时乡镇村企业已列入乡镇企业统计)占4.9%;渔业产值740万元占2.5%。

胶州市农业产值构成及分配情况表

清末至民国初胶縣总耕地面积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90%1936年,全县总耕地面积123.3万亩其中,粮田占89.8%;经济田占10.2%建国后的头20多年中,单一粮喰的种植结构虽有所改变但变化缓慢。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仍占82~88%70年代期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调整到80%以下1980年鉯后,又做了进步调整到1987年,压缩到74.3%经济田扩大到25.7%。

在经济作物中的比重又逐渐增大,1987之后又略有减少1975年以后又增加到15%以上;地瓜栽种面积,1936年的比重为15.8%建国后至1970年增至41.6%左右,以后又逐年下降1987年,降为28%谷子、大豆、杂粮等作物播种面积嘚比重急剧减少。

在经济作物中花生播种面积所占比重始终较大,1936~1965年其比重为经济作物面积的65%左右。1970年后随着棉花种植面积比偅的增加和大椒等新经济作物的出现,花生面积的比重相应减少1980年仅达35.5%,1981年后花生面积在经济作物中的比重,又逐渐增大1987年年達到64.76%。棉花1949~1979年县内开始大面积种植,其中50年代呈逐渐增加趋势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大幅度减少1965年以后,又迅速上升所占比重朂大的年份是1970年,占经济作物面积的24.2%以后,又逐渐减少1987年仅占经济作物的0.05%。大椒1964年开始种植,且面积逐年增加1984年占经济莋物的12.5%。各种蔬菜1936年,仅占经济作物面积的13%1949年以后,蔬菜面积比重逐渐增大1975年后增到21.2%,1987年增加到27.67%

胶州市种植业内蔀结构变化表

经济作物占经济田面积%

是市内的主要粮食作物,栽培历史悠久1936年,全县种植面积为44.4万亩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32.8%。1949~1957姩全县小麦的种植面积从44.7万亩逐渐增加到51万亩。1959~1963年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到40万亩以下,1959年仅有27.4万亩1964年开始回升到44万多亩,到1976年達到56.2万亩1977~1982年,由于秋种期间连续干旱种植面积减少到50万亩以下。1983—1987年又增加到55—60万亩‘。建国前境内小麦单产平均50公斤左右。1960~1963年因遇上严重的自然灾害,下降为35~40公斤1964~1973年又提高到50公斤以上。1974~1982年单产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除1978和1982两年因严重干旱而低于100公斤外其余6年均在100公斤以上,1979年最高达166公斤1983—1986年,全市平均单产200公斤以上并涌现出大批平均单产过300公斤的农户和超500公斤的地块。1987年铨市播种小麦58.05万亩单产247公斤,总产14320.3万公斤

为市内栽培历史较短的粮食作物。民国初年开始引进种植秸秆细小,籽粒稀少单产僅三四十公斤,称之为“关东禾子”后种植面积逐渐扩大,1936年种植面积已达2.7万亩,单产60公斤左右1949年,播种面积为3.9万亩平均亩產量49.5公斤。建国后玉米的播种面积迅速扩大,1955~1959年均在12万亩以上,其中1956和1958两年均达23万亩以上。单产也由1949年的50公斤提高到105公斤成為县内的主要粗粮作物。1960年县内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和前几年工作的失误,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为3.6万亩单产仅为32.5公斤。1964年又回升箌12万亩左右到1974年已达17多万亩,单产提高到150公斤左右1984年为210多公斤。1987年种春玉米3.34万亩单产381公斤,总产1273.7万公斤;

种秋玉米19.89万亩单產359公斤,总产7143.4万公斤

清乾隆初年,由福建商人贩入胶州种植逐渐广为种植。至民国期间已成为县内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1936年全縣种植面积为21.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6单产140公斤(折粮,下同)1949年种植面积为30.5万亩,单产123.5公斤总产量3776.8多万公斤,占粮食总产

量嘚36%1950~1972年,全县种植面积扩大到35万亩左右1973年为45.9万亩。从1975年后逐年减少,到1987年已减至30万亩以下,单产1950—1957年由1949年的123.5公斤,提高箌150公斤左右1958年开始下降,最低年份的1960年仅45.5公斤。直到1972年仍在200公斤以下。1973年以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由200公斤逐步提高到400公斤朂

高年份的1984年,达到421公斤1987年,全市种地瓜24.74万亩单产401公斤,总产9932.8万公斤

清末至民国期间,年种植谷子一般为30万亩左右占总耕地媔积的20%,单产一般在50~75公斤1949~1955年,年播种面积均在20万亩左右后随着玉米种植面积的扩大,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1956年,减少到不足6万畝仅占粮食总种植面积的4%,单产由1949年的47公斤提高到79.5公斤1958年,全县仅种植谷子1万亩1960年,单产仅28公斤1961年,种植面积回升到7万亩1964姩后逐渐下降,到1966年全县种植

面积仅为3.6万亩1967—1974年,种植面积一直保持在5万亩以上其中:1970年因扩大夏播谷子的种植面积,全县谷子总種植面积达到14.3万亩1975年后,种植面积为3万多亩单产1975—1977年3年均在50公斤以上。1978年后均在150公斤以上,1982年达到230公斤1987年全市种春秋谷子2.1万畝,单产207公斤总产434.8万公斤。

清末民初年种植面积30万亩左右,占总耕地面积的28%单产50—100公斤。后随着玉米面积不断扩大种植面积逐渐减少。1936年全县种植面积为12.3万亩,单产62公斤建国后,高粱的种植面积大幅度下降1952—1955年为8万亩左右。1958年仅为2.6万亩1959年后,种植媔积扩大为4~10万亩到1975年后,又减少到3万亩以下1958年县内的高粱单产由1948年的43公斤稳步提高到75公斤,单产最高年份的1983年达到91.5公斤1959~1964年,單产下降为50公斤左右最低年份的1960年仅为18.5公斤。1965—1987年单产提高到100~150公斤,最高年份的1980年达到154.5斤1987年,全市种春秋高粱2.4万亩单产225.6公斤,总产541.5万公斤

在境内的种植面积虽小,但历史已久清代初期,大沽河、云溪河下游一带水、旱稻已有种植。并有籽粒小米色血红的“香稻”优良品种。麻湾一带种植的水稻米质优良久负盛名。1943年日本东洋拓殖株式会社占去胶州塔埠头一带滩地万余亩,建立农场种植水稻日军投降后,农场暂废1958年3月,胶县人民委员会建立了稻改指挥部抽调干部组成稻改办公室,从河北省和北京市郊區聘请了两名水稻技术员在沽河、洋河、店子河下游,进行第一次稻改插秧5万多亩。后因干旱缺水,实际收获2.9万亩单产为75公斤。秋后稻改指挥部及办公室

撤销。1959年后稻改区内仅有小面积的水、旱稻种植。1965年胶县人民政府恢复了稻改办公室,又在山洲、王吴、青年三个水库灌区和洋河、沽河下游作为稻改区进行第二次稻改,当年改成水稻万亩左右秋季收获面积7000多亩,单产61.5公斤因山洲囷王吴两个水库灌区的绝大部分稻田漏水严重,植稻收益不如旱作1966年后即全部改种旱播作物。其它稻区继续种稻并新辟了胶莱河下游嘚井灌“稻改”区。全县种植面积仍达万亩左右平均单产提高到124.5公斤。此后水稻面积逐年扩大,

到1972年达到2万亩平均单产223公斤。1980年叒扩大到3.79万亩平均单产365公斤。凡水源条件较好的地区均开始种植水稻但1981年后连续干旱,水源无保证水稻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到1984姩全县仅为1100亩1985年后,虽有回升趋势也仅有三四千亩,且多为旱稻

    黍子  胶城北部平洼地带所产的黍子为优。1959年联屯公社曾被定为黍孓生产基地,安排种植5000多亩专供青岛市区居民食用,1961年后停止种植

    糁子  1950年以前,境内种植较多后逐渐减少。1959~1961年农民为了战胜自嘫灾害带来的饥荒,又广为种植1964年后又很少种植。

    荞麦  正常年景县内种植面积很小。夏秋季遇上涝、雹等严重自然灾害翻种其它作粅已过晚时,大多改种荞麦有“一种三翻不收谷,只有荞麦补”的农谚今境内很少种植。

县内有皮大麦和米大麦两种农民习惯种植於场园,河套地和低洼滩地一般不在好地大面积种植。传统的大麦品种单产仅50公斤1985年后,引进了啤酒大麦品种试种单产高达200~300公斤。

1949年全县种植面积为4万多亩,单产47.5公斤1950年以后,种植面积逐渐减少年种植面积在2万亩左右。1960年全县面积扩大到6万多亩,1963年后叒下降到2万亩左右。1965~1972年县外贸部门安排种植出口保加利亚豌豆,全县豌豆种植面积又扩大到4万亩左右1973年后,因出口受阻种植面积茬万亩以下。

    绿豆  较大豆抗病力强在大豆重发病地块,农民多改种或翻种绿豆栽培的主要品种为“小爬蔓”和“大桃杆”两种,面积鈈足干亩

多种植在沟边、地边、圩埂等处,无大面积种植产量不高。1980年以来县外贸公司安排红小豆出口,农民大多数在麦收后拿出恏地种植单产创汇达100~140美元。

清末至民国期间年种植面积均在10万亩左右,单产100—150公斤1950—1958年,党和人民政府重视发展花生生产县内種植面积由1949年的8.2万亩,逐年扩大到15万亩左右最高年份的1956年达到17.4万亩,单产由1949年的79公斤提高到100公斤左右最高年份的1950年平均单产126.5公斤。1958年秋收以后由于没有留足花生种子,致使1959

年春播时出现丁严重的缺种现象全县仅种植花生1.2万亩。1960年县内又遇严重自然灾害,婲生种植面积为2.5万亩平均单产仅28.5公斤。1961年后县内的花生生产开始恢复,到1965年种植面积逐渐扩大到9.2万亩,平均单产86.5公斤1966~1968姩,种植面积增加到14~16万亩平均单产均在85公斤以上。其中1966年为花生丰收年,全县种植面积14.5

万亩平均单产为112.5公斤,总产量达1623万公斤平均单产最高的城南公社为254公斤。沽河、和平、马店3处公社的平均单产均达150公斤以上1969年,种植面积减少为12万亩平均单产下降为42公斤,是建国以来第二个严重减产的年份1971年,成立胶县花生办公室花生产区的公社均配备花生技术员,花生生产本应出现新的局面但甴于工作上的偏差,国家政策规定供应和奖售的花生专用化肥及返还的油饼不能按规定兑现挫伤了农民发展花生生产的积极性。同时由於片面抓粮食生产单纯追求“跨纲要”、“过长江”,花生产区的不少社队出现了少种多报收获面积与上报面积差距甚大。单产均不超过100公斤个别年份只50公斤左右。1981年县内旱灾严重,全县10.6万亩花生单产仅48.5公斤,为第三个严重减产年1982年后,全县农村落实了大包干生产责任制推广了花生地膜覆盖新技术,花生种植面积扩大到20万亩左右单产大幅度提高,1982年平均单产达到140公斤1985年,又猛增到217.5公斤并出现了一批单产超过400公斤的农户和500公斤以上的地块,花生生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1987年,全市播种面积18.71万亩单产225公斤,總产421

为市内的主要油料作物清末民初,年种植面积一般在30万亩左右单产为50~75公斤。1936年种植面积为22.4万亩,占粮油作物总面积的16.3%平均单产为53.5公斤。1949~1956年种植面积均保持在25万亩以上,其中1953年的种植面积为33.2万亩。1957—1966年县内的大豆种植面积开始减少到20万亩左祐,之后面积逐渐减少,到1980年仅种植7~8万亩。年播种面积最少的1978年为6.4万亩1982年,开始推行生产责任制大豆的种植面积又开始回升箌10万亩以上。1984年达到17万亩但1985年后,由于大豆孢囊线虫病和根腐病大面积发生全县种植面积又减少为14万亩左右。县内的大豆单产因受旱、涝、病、虫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年际间的波动很大最高单产是1982年,为132.5公斤最低的是1960年,为29公斤

为市内的小量油料作物。1952年前全县很少种植。1953年后面积仅几百亩至千亩左右,单产一般为25~35公斤1956年,单产最低为18.5公斤1958年,单产最高为60公斤1959~1960年,全县种植媔积突增到1.92万亩和1.3万亩单产为14公斤。1961~1965年期间年种植面积又降至千亩以下,一般单产为25公斤左右其中最高的1963年为63公斤,最低的1961姩为10.5公斤1966年后的十几年间,很少种植1980年后,又恢复种植面积一般为0.2~0.3万亩,单产提高到75~100公斤1987年,全市种植100亩单产250公斤,总产2.5万公斤

胶州大白菜,远在唐代即有种植经历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培育,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优良晶系称为“胶白”。質嫩、汁白、味美、纤维少、叶帮薄、净菜率高的优良品质被誉为山东名产,在国内外久负盛名1949年,种植面积4500亩单产1450公斤。1956年以后国家每年拨出专用优质化肥和饼肥供菜农种植“胶白”。1959年大白菜专家莱阳农学院教授李家文来胶,在城南丁家庄村拜老菜农为师總结民间栽培经验,对“胶白”的良种选育提纯、栽培技术、病害防治诸方面进行为时一年的系统研究考察写成了《胶州大白菜》专著。“胶白”按其园艺特征分为大叶、二叶、小叶三个品系。大叶胶白为晚熟品系生长期110

天左右,平均单株重量10余公斤肥水足时可达20哆公斤。二叶胶白为中熟晶系生长期100天左右,单株重量7.5公斤左右肥水条件充足可达10公斤以上。小叶胶白为早熟品系生长期80天左右,平均单株重量5公斤左右1987年全市种植大白菜2.57万亩,单产4950公斤比1949年提高283%。

春季萝卜主要为小红水萝卜多适合于城郊种植。夏季种植的主要为水萝卜秋季种植的萝卜多为大青萝卜。境内各地均有种植以里岔、张应一带种植较多。孝源、小行、小高等地所产的品质較佳境内闻名,一般亩产为5000公斤左右1987年,全市种萝L 0.66万亩单产3715公斤,总产2451.9万公斤

    胡萝卜  零星种植于境内各地,皮色有红、黄、紫3种以黄红品种居多。

芥菜  俗称辣菜疙瘩多种植于园边,莱畦垄背及畦头近年来,县蔬菜公司也安排部分村大面积种植芥菜头大哆用于腌制咸菜。

西红柿  1945年前后由瑞典耶稣教传教士传入,初在教堂园内种植以供观赏。1950年开始食用。1960年后遍及全县广为种植。

夶蒜  境内农民久有种植大蒜的习惯后屯乡的北台村、水牛村,西祝村乡的大行村、小行村一带种植面积较大尤以北台村,种植历史较長种植经验丰富,年种植面积均在四五百亩亩纯收入300元以上。

为境内之大宗蔬菜各地均有种植,三官庙乡为集中产区1958年以前,境內的韭菜大多露地种植仅有小面积的风障韭菜。1958年丁家庄村建立起第一个温室种植韭菜。此后保护地韭菜的面积不断扩大,今塑料夶棚、塑料小弓棚等保护地韭菜的种植面积已占韭菜总面积的30%以上

1965年开始引入,但仅零星种植面积较小。1970年胶县蔬菜公司从外地聘请了技术人员来胶县指导圆葱生产,并以联屯公社肖家屯、北台等村为生产基地大面积推广种植圆葱。自此圆葱在境内遂广为种植。境内种植的圆葱以红皮为主也有一小部分黄皮圆葱,一般单产为3000—4000公斤

此外,境内还种植茄子、菜椒、菠菜、芹菜、芫荽、小白菜、芸豆、豆角等食用蔬菜还种植黄瓜、稍瓜、甜瓜、面瓜、茭瓜、方瓜、冬瓜等生熟食瓜类。1980年以来引进了平菇、香菇、草菇、银耳等喰用菌类菜

建国前,胶州西南里岔、张应、冷家村、南杜村等丘岭地区农民利用园边沟旁种植木瓜,产品部分供果农烘柿子用部分售给药店入药用,年产鲜果不足1000公斤农民零星种植的药材有洋金花、鸡冠花、凤仙花、瓜蒌、丝瓜、紫苏、牵牛、芍药、牡丹等,供药鼡的数量较少40年代,墨水河两岸部分村庄开始引种莱阳沙参年产量约1000公斤左右。

建国初开始注重发展药材种植,并纳入国民经济计劃1957年,全县药材种植面积达60亩1958年后,每年药材种植面积在1000亩以上并先后在马店公社周家河头、洋河公社大周村、和平公社河西店、裏岔公社河北、铺集公社沙河和北张家屯、杜村公社王家屯建立了7处药材生产基地。全县种植面积最多的是1960年有4335亩种植品种最多的是1972年囿64个。产量最高的是1976年有24.39万公斤。

款冬花  1964年开始引种花蕾供药用。1968~1971年全县种植面积分别为157亩、178亩、184亩、210亩,单产均达40公斤左右

建国前胶县墨水河两岸有部分村庄引种莱阳沙参,生产量约1000公斤左右1958年开始种植北沙参,1963年种植面积19亩平均单产125公斤。1967年种植面积540畝平均单产185公斤。70年代每年种植面积均在200亩上下最高单产达200公斤左右。

元胡  1970年开始在胶县引种成功每年种植面积20亩上下,平均单产鮮元胡300公斤左右

云木香  1969年开始在胶县引种,1971年试种成功单产干货200公斤左右。

黄芪  1969年开始在胶县引种1970年试种成功。70年代每年种植面積100亩上下,单产干货200公斤上下

白术  1969年开始在胶县引种,1970年试种成功单产干货200公斤左右。

川芎  胶县引进种植后单产干货170公斤左右。

生哋  1959年开始在胶县引种当年试种成功,单产鲜生地500公斤左右

怀牛膝  1961年开始在胶县引种,1962年试验成功单产干货150公斤左右。

菊花  1962年开始在膠县种植单产150公斤左右。

元参  1961年开始在胶县引种单产250公斤左右。

金银花  1970年开始在胶县大面积栽培1976年洋河、艾山、张应、铺集等公社種植33.5万墩,最高年产量是1975年全县收购干花1525公斤。

建国前胶县西南里岔、张应、冷家村、南杜村等丘岭地区农民利用园边、沟旁种植木瓜产品部分供果农烘柿子用,部分售供药店入药年产鲜果不足1000公斤。1958年开始大面积采用分株法栽培至1976年杜村、洋河、张应、城西、馬店等公社发展到54200株,最高年产量是1984年全县产干果4139公斤。

1930年前后由外地传入县城东铁路附近的部分农户小面积种植,供自用后逐渐姠城西、城北扩展。1936年全县种植面积为492亩,至建国前种植面积达一二千亩。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重视棉花生产,1952年胶县被列为专署新开棉产区,面积扩大为6.75万亩1953—1956年,年种植面积均保持在4万亩上下单产皮棉10—15公斤。1957年后棉花种植面积减少到3万亩以下,单产皮棉10多公斤1960~1964年,县内棉花生产严重受挫种植面积减少到万亩以下,单产仅5公斤左右1965年后,县内的棉花生产再次大发展面积又扩夶到五六万亩。1970年建立了胶县棉花生产办公室。城关、和平、胶莱、马店、联屯、墨河、铺集、里岔、张家屯、营海10处植棉公社也都设竝了棉花办公室从农民技术员中聘请了30多人充实到各公社棉办,每1500亩棉田设有1名技术员生产大队和生产队也都配备了专职干部和技术員。到1978年全县年种植棉花均在5~6万亩,单产皮棉达35~40公斤1979年胶县属青岛市辖后,不再大面积种棉1982年,原棉产区的联屯、马店、胶莱、和平等处公社为增加经济收入发展棉花生产,是年共种植棉花6000多亩·但由于从外地调入的鲁棉一号种子纯度差,病害重,发芽率低,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经济收入。此后,仅有个别农户小面积零星种植,多自产自用。1987年,后屯乡种植0.01万亩单产100公斤,总产1万公斤

1963年從益都引进羊角椒试种。1964年种植面积扩大到1500亩收购大椒干45吨,经山东省土产进出口公司昌潍支公司验收合格向国外出口25.26吨。1975年种植面积已达到万亩以上,1978年种植面积猛增到2.4万亩1979年种植3.6万亩。1983年收购大椒干压级、压价出现交椒难的现象,挫伤了农民的种椒积極性1984年全县种植面积下降为0.78万亩。1985年县外贸公司通过与农民签订种植、收购合同,预付奖售优质化肥等措施调动了农民种椒积极性,大椒面积又扩大到1.6万亩1987年,全市种植面积已达2.43万亩单产155公斤,总产376.65万公斤

1978年,胶县酿酒厂建成制糖车间县计划委员会咹排马店、联屯、和平、洋河4处公社种植甜菜3500亩,共产甜菜205万公斤1979年后又扩大到10处公社种植,面积为8000亩总产量为1000万公斤。1981年后酒厂淛糖亏损停产。仅有联屯、城西、墨河等处公社为高密县糖厂种植甜菜5000亩左右总产量650万公斤。1987年全市仅种100亩,单产1380公斤总产13.8万公斤。

1975年县内从南方引进部分种子,在麦田畦埂上试种获得单产100多公斤的好收成。此后逐渐扩大种植面积到1978年后,年种植面积达2000~3000亩单产均为100公斤以上。1981年油菜在越冬过程中,受冻全部死亡而绝产1982年,油菜种植面积减少到373亩平均单产为115公斤。1983年又扩大到1200亩平均单产为104.5公斤。是年5月青岛市在胶县召开了全市油菜生产现场会,参观了城西公社逯家屯、西祝村等大队的麦田间作油莱胶县计划茬全县范围内推广小麦油菜间作,但因其不是主要油粮作物所产菜籽在收购和加工等方面不配套,又加之油莱本身不耐低温产量不稳,农民普遍不喜欢种植1984年废种。

俗称石刀柏1981年,胶县外贸公司从美国引进种子在和平公社店口、圈子大队试种20亩,到1984年便采收鲜芦1510公斤自此之后,进一步扩大了种植面积在李哥庄、冷家村、前店口、小麻湾、北王珠、三官庙、后屯7个乡镇建立了芦笋生产基地,面積达到2500多亩年总产量为90多万公斤,成为青岛市的重要芦笋出口基地1987年,全市种芦笋0.14万亩单产80公斤,总产11.2万公斤

市内种植的麻囿大麻和胡麻。胡麻在本地气候条件下不结种子1950年以后从广西等地调进种子种植,今已成为主要麻类大麻只是零星种植。1949~1972年全县麻类的种植面积一般都在0.2~0.6万亩,单产多在20—50公斤1967—1970年连续4年平均单产在70公斤左右。1949年最低单产为7.5公斤。1955年最高单产为86公斤。1973—1978年全县麻类面积均在0.6万亩以上,平均单产为75~100公斤1979年,种植面积增至1.58万亩单产提高到127.5公斤。1980年后因麻类滞销,种植面積逐年减少1987年,全市种麻共200亩

铺集、张家屯、里岔等乡镇的部分村庄受诸城影响,也广为种黄烟产品大多销往诸城的烟草收购部门。土烟在境内种植历史较长,多种植于菜园地、自留地苑戈庄、西祝村、马家村、北台一带种植较多,麦丘、西佛乐、庸村、马家村、前观音堂、王家庄等处所出产的土烟品质上乘在境内市场颇为闻名。1987年全市种植黄(土)烟2100亩单产222公斤,总产46.64万公斤

建国前,胶县無系统的种子推广体系农民所用种子均为自选自留,优良种子的传播途径主要是亲朋邻里间的相互串换种子更新换代十分缓慢,影响農作物产量的提高1950年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种子的推广工作县内种子推广体系逐步健全。1954年胶县农业局内设立了农业技术推广站,负责良种推广工作1955年后,建立了胶县种子站1958年后,各公社均设立了农业技术推广站大部分生产大队设立了农科队。1962年县成立叻良种公司。1976年11月后各公社又相继建立了种子站。1983年全县落实大包干生产责任制以后又出现了一批农业科技带头户,承担各种农作物噺品种的试验、示范和繁育任务使全县的良种推广工作形成了网络,加快了良种推广工作的速度各主要农作物的种子约为四五年一次哽新换代,基本实现了良种化玉米等作物普及了杂交种子。各主要农作物种子的纯度均达到95%以上

良种繁育,建国初期的种子工作方針是:就地选种、就地繁育、就地推广农民以自留互换为主,国家购贮供应为辅1959年确立了“四自一辅”的种子工作方针,即农民以自選、自繁、自留、自用为主国家调剂为辅。1978年后全县的种子工作向着“四化一供”,即品种布局区域化、种子生产专业化、种子质量標准化、种子加工机械化以县良种公司统一组织供种的方向发展。

常规蓑育在农作物成熟之前,县府每年都组织干部、农技人员和农囻进行一次主要农作物良种的鉴定和评选活动确定出适合本地需要的优良品种,然后由农技种子部门负责在条件较好的村队建立帅子畾,扩大繁殖以供互换推广。

杂交制种市内利用杂交制种的作物主要是玉米和高粱。玉米杂交制种始于1956年管相云等农业生产合作社,利用“小粒红”和“金皇后”两个农家品种杂交配制“坊杂二号”玉米种子,年制种三四亩主要自用,剩余部分亦串换给邻社1963年後逐步开始大面积配制玉米和高梁杂交种,县种子站建立亲本繁育基地集中繁殖玉米自交系和高粱不育系、恢复系、保持系。各公社选擇基础条件较好的队做配制杂交一代种子的基地,所产种子除就地互换调剂供应外,剩余部分由县种子公司收购调往外地1978年以后,按照“四化一供”的要求各公社的杂交制种基地大部分取消,由县良种公司统一安排专业制种队做杂交种繁育基地,形成了种子生产嘚专业化种子供应也由县统一计划,统一分配各公社种子站为县良种公司的代营点。

南方育种1971年,为解决县内杂交高粱一代种和制種亲本不足的矛盾县革委生产指挥部选拔农业技术人员近百人组成繁育良种队,赴海南岛和广东省海康县配制高粱杂交种和繁殖玉米、高梁的制种亲本1200多亩,产种38500公斤此后,县种子站又于1975—1977年连续3次组织了3~10人的育种小组,赴海南岛的崔县和陵水县繁殖玉米自交系进一步解决了县内制种亲本的不足。

种子检验1960年前,县农科所、县农校设有恒温箱、干燥箱、水测仪、天平等仪器做小量种子的发芽率、含水量分级干粒重等检验。1962年县种子站分期分批购置了全套种子检验仪器,安排专职人员按季、按要求对种子繁殖田、种子田囷大田使用的种子进行纯度、净度、水分、发芽率、发芽势等检验,及时处理不合标准的种子1985年春,县种子站一名专职种子干部到省培训学习,取得了省农业厅颁发的种子检验员证书和印章是年冬配备了种子检验专用车,增添了格式分样器、台式放大镜、粮食快速测沝仪等仪器对境内生产、调入、调出的种子均按规程检验,并签发合格证未经检验和不合格的种子一律不准用于生产。

市内耕地主要囿冬耕地和秋耕地春耕地甚少,夏耕地除菜园外一般没有夏播作物多为借茬抢种。冬耕地多是翌年春种植春播作物的土地秋收结束後进行耕后不耙,让其犁垡自然保留以利于冬季蓄积雨雪。翌年春返暖后再行耙地,这样经过一冬的冻垡土酥软绵,以利于作物生長但冬季雨雪少的年份,也会遍地坷垃影响春播及作物生长。秋耕地主要是播种小麦的土地,在早秋作物收获后立即耕地,随耕隨耙破除坷垃,将地整平准备秋播。1950年以前耕地农具一直沿用木犁,耕地深度多在10—15厘米1952年后开始引进五寸步犁、七寸步犁、双輪双铧犁等新式犁具,耕地深度增加至20厘米左右1955年后开始用拖拉机耕地。70年代后机耕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1/3以上,耕地深度加大到25厘米左右

胶州农民对农作物历来精心中耕,除小麦外其它作物一般中耕三五遍不等。对谷类作物先用小手锄开苗定苗,再用大手锄多佽锄耘“谷锄八遍没有糠”,锄的遍数多则粮食籽粒饱满。对豆类的中耕也很讲究豆苗出土后15~20天内抢锄2遍,第一遍灭茬平地;第②遍松土铲芜对薯类除反复耕耘锄外,还要在雨季用木犁穿沟培土以加厚根块发育土层和防涝。对各种瓜类的中耕更为精细有时多臸10余遍,有时以手代耙破土培土,平地凹畦建国后,对小麦逐渐有了中耕习惯一般划锄二三遍,入冬划锄一遍返青拔节前再划锄┅二遍。以保持水分提高地温,同时铲了麦田杂草提高了小麦产量。

胶州耕作有一年一作、二年三作、一年二作和一年多作4种以一姩一作和二年三作见多。一年多作仅限于菜园一年一作是在春季播种棉花、地瓜、花生、高梁等作物,秋季收获后即冬耕休闲翌年春洅种植作物,一年内收获一季;二年三作是春季种植玉米、谷子、高梁等作物秋季收获后再种植小麦,次年小麦收获后再种大豆、秋地瓜等作物;一年二作是小麦收获后种植大豆或秋谷子,收获后再种小麦1936年,县内农作物的复种指数为124.3%建国后,县内一年一作的媔积减少1957年,全县农作物的复种指数由1943年的137.2%增加到143.3%1958年后,为提高粮食单产、扩大春地瓜的种植面积一年一作的面积扩大。1962姩全县农作物的复种指数下降到138.3%。1965年后随着夏播早熟作物品种的推广普及,春谷子、春玉米、春地瓜、春高梁的播种面积减少夏播作物的面积增加,一年二作的面积逐年扩大二年三作的面积逐渐减少。一年一作的面积仅占很小比重到1976年,全县农作物的复种指數达到148.7%1986年后又增加到150%以上。

境内主要是蔬菜作物间作民国初期出现粮食作物间作,主要有谷子间大豆谷子间绿豆、高粱间地瓜等。直到建国前间作面积很小。建国后人民政府推广间作套种。主要有玉米、大豆二二或二四比例间作;玉米、谷子二四比例间作;玉米、地瓜二四比例间作;玉米、绿豆二一比例间作等其中玉米间大豆、玉米间谷子的面积最大。1965年县内推广麦田套种玉米,即在播种小麦时留有套种行套种行以小麦畦埂33厘米、畦尺66厘米最为普遍。麦收前15~20天在畦埂上套种两行玉米。小麦收获后畦面再直播一荇玉米或间作大豆、绿豆、谷子、黍子等作物。全县间套面积一般在20万亩左右1970年后间套面积进一步扩大,间套方式更为多样化除小麦套种玉米间大豆外,又出现了小麦间棉花玉米间作土豆等。1980年后随着夏直播玉米新品种的普及推广,麦田套种玉米逐渐被夏直播玉米取代

第五节  农作物保护

1954年,胶县农业局配备了专业植保干部对县内各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情况进行预测预报。1975年先在气象站良种場设立农作物病虫害测报站对县内各种农作物的主要病虫害进行预测预报,并被列为山东省13个重点测报站之一承担全省玉米螟、粘虫粟灰螟、农田害鼠的系统测报任务。之后又先后在大麻湾、铺集、冷家村、王家河头、北王珠设立了5处中心测报点各公社分别设立一二處测报点,全县上下形成了以县测报站为中心、公社测报点为骨干、村测报点为基础的测报网络县测报站和各测报点均设置了20~40瓦黑光燈,配有糖醋酒液的诱蛾器、性诱芯、杨柳枝把、谷草把、双管解剖镜和显微镜等测报仪器各测报站、点每年从3月10日至10月10日期间执行测報任务,对测报资料按照省统一规定的时间和格式编制电码模式向省站传递并及时编印出刊《病虫情报》,在县内分发指导对病虫害的適时防治

是1970年引进“白蚰包”小麦种子时传入的新病害。1971年先在城南公社丁家庄、旃檀庵和艾山公社的董城3个大队发现。随着小麦种孓的调剂逐渐在全县传播蔓延。1980年全县已有16处公社229个大队的麦田发病3万多亩,重病地块几乎绝产县植保站采取了严格种子调运检疫,禁止有病种子传播在发病区内推广多年换茬,禁止用有病的麦草沤肥和饲喂牲畜用粉锈宁农药拌种和苗期喷药等综合防治措施,对控制小麦全蚀病的危害和蔓延起了一定的作用

为市内小麦的多发病害,以5月中下旬为发病盛期秋季播种过早和年前高温地湿的麦田,苗期也有发生以条锈(黄疸)为主,亦有叶锈(褐疸)和杆锈(黑疸)1965年,全县小麦大范围发生锈病“辉县红”等感病小麦品种几乎绝产。先后嶊广过用石硫合剂、敌锈纳、敌锈酸纳、粉锈宁等农药防治小麦锈病但其效果较差,且成本高防治的主要途径是选用抗病品种,有目嘚淘汰感病品种自1950年以来,县内小麦品种5次大更换对控制锈病的危害起了重要作用。

1975年以来随着小麦水浇面积的扩大和小麦群体的增大,全县各地的水浇麦田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高肥水地块较重,发病植株叶片的正反面出现许多圆或椭圆形的白色霜层后逐渐变成咴白色或暗褐色,致使叶片发黄枯死千粒重一般下降3~5克,严重者达10克以上1980年以来,推广使用粉锈宁农药在发病初期喷雾防治,效果较好

主要有麦蚜、灰飞虱、叶蝉等传毒媒虫造成蔓延发病,以近路、沟、渠的麦田发病较重受害植株多于起身后开始出现叶片变黄、丛缩。生长后期表现不抽穗、不结粒的症状1980年以来,发病面积逐渐扩大县内各地均有发生,并由点片零星发生发展到连片发生,對此病害的防治至今尚未引起重视防治者甚少。

小麦其它病害  小麦线虫病、杆黑粉病、散黑穗病和腥黑穗病均系历史性病害。自1950年以來由于采用了选取无病种子,用泥水、石灰水浸种和用西力生、赛力散、菲醌等农药拌种等综合防治措施分别于1965年、1970年和1975年基本绝迹。

玉米病害  市内玉米的主要病害有大、小叶斑病、黑粉病、青枯病均零星发生危害。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及时淘汰感病品种,选择抗疒品种未曾用农药防治。

是随调引“胜利百号”时传入县内的病害并随面积的扩大蔓延全境。1964年以前是危害高峰广多造成贮存种薯期間的烂窖、育苗期间的烂床、栽植后的死秧和结瓜后出现黑疔斑病薯味极苦,人畜误食后会引起中毒1964年后,推广用401、402、代森铵等农药囷53℃的温水在育苗前浸种火炕育苗,建2级采苗圃高剪苗和选用无病种薯育苗,及时淘汰了“胜利百号”、“696”等感病品种等综合措施到1980年,病害基本得到控制

地瓜线虫病  是1972年从外地调引地瓜种薯和种苗时传入的病害。为控制蔓延县内各地采取了严格选用无病种薯。在发病地块3年之内改种其它作物等综合措施今危害较轻。

谷子病害  市内谷子的主要病害为白发病(俗称枪杆)、黑穗病(俗称乌霉)、谷瘟病囷谷锈病均因其发病较轻不予防治。对白发病和黑穗病农民习惯在谷子生长中后期到田间将病株割除。1982年县植保站试用“瑞毒霉”农藥拌种防治谷子白发病效果显著,但尚未推广应用

高梁病害  市内高粱的主要病害是黑穗病,俗称“乌霉”、“灰包”、“黑疸”其疒菌是经土壤传播的。发病后高粱植株的穗部被破坏,使全穗或部分籽粒变成灰包一般零星发生,为害较轻对发病植株,农民多在其灰包破裂之前拔除病株或剪除病穗,集中掩埋

市内大豆的主要病害是孢囊线虫病。1975年始发生于马店公社韩家村农民称为“地黄病”。1980年以来蔓延遍及全县,尤以胶城以北的马店、联屯、胶莱等公社发生危害严重一般减产30~40%,严重的发病地块基本绝产自1984年以來,推广应用甲基异柳磷农药于大豆播种期间处理土壤收到了较好的防治效果,其发生危害程度有所减轻

市内花生的主要病害是叶斑疒。分为褐斑病和黑斑病两种类型均发病于叶部严重时也侵害叶柄和茎。褐斑病一般在花生开花前发生。黑斑病则多在花生开花期開始发生。病斑先在植株下部叶片上发生逐渐向上部叶片蔓延。生育中后期为发病盛期以重茬地块发病较重,严重发病地块造成大量葉片脱落农民多实行轮作换茬和冬季深耕、冻垡等措施抑制叶斑病的发生。药剂防治主要是在花生发病之前或发病初期喷1 c1;200倍的波尔多液或65%的可湿性代森锌。1980年以来西南部花生集中产区试用百菌清瑞霉等农药防治,效果较好但使用面积一直很小。

另有根结线虫病囷枯萎病均发生较轻,多采用轮作换茬精选无病种子等措施防治。

 市内棉花的主要病害是黄萎病和枯萎病均由外地调引棉种时引入。黄萎病一般在棉花初蕾期开始发病,以花铃期危害最重枯萎病,一年内有两次发病高峰第一次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第二次在9月中旬县内植棉期间,对此两种病害主要采取选用无病、抗病棉种、轮作换茬挖除病土和深埋病株的防治措施,其危害始终未得以控制

夶椒病害  市内大椒的主要病害是落叶病。年内有两次发病高峰第一次为6月中下旬,第二次为8月下旬至9月上旬发病后的大椒植株叶片大量脱落,严重者落成光杆死亡农民多用300倍的退菌特或1 c1;100倍波尔多液在发病前和初期防治,有明显的效果

一般在9月下旬,白菜连座期后開始发病包心期发病最重。病感初期个别外叶中午萎蔫早晚又恢复原状,严重时茎基部腐烂,外叶塌落包头极易折倒,并发出臭菋除危害白菜外,还为害甘兰、萝I、等十字花科蔬菜菜农多采用高垄栽培、轮作换茬、耕翻晒茬和选用抗病杂交品种等防治措施。农藥防治者为数不多

 一般4~5月在种子田发生。9~10月在秋季大白菜的连座期和包心期发生连续降雨,雨后温度高最易引起大流行。较老嘚叶片比嫩叶易发病播种期过早脱肥的植株发病也重。病斑多数发生在外叶然后向内部扩展,初在叶片正面出现淡黄色斑点后变黄褐色,天气潮湿时其背面产生白霉,严重时使叶片大部或全部干枯。菜农主要采用发病前追施速效肥料增强抗病力的防治措施,发疒期内亦有用50%的可湿性退菌特农药加以防治。

从苗期到结球期都有发生苗期先在嫩叶上发病,叶脉透明沿叶脉退绿,叶片向一边卷曲皱缩不长,叶脉逐渐产生褐色坏死条纹及小圆点;包心后期发病多数仍能结球,但叶片上常出现褐色坏死斑点幼苗在六叶期前朂易感病,高温干旱播种过早蚜虫较重的地块多发病重。菜农多采取加强肥水管理促进生长增强抗病力的农业措施,未曾用农药防治

4月底至5月初开始发生,5月下旬至6月中旬为发病盛期降雨次数多,湿度大发生蔓延迅速。发病初期叶片上发生淡黄色小斑点叶背是沝渍状斑点,后逐渐扩大慢慢连接成片,叶片变为黄褐色而枯萎脱落,甚至整株死亡菜农多采用轮作换茬、生茬种植的农业措施和茬发病初期用代森锌、代森铵、波尔多液、链霉素等化学农药防治。

从幼苗到收获期均有发病结瓜期危害最重。幼苗期发病全株萎蔫丅垂,茎基部变褐色收缩倒伏而死亡成株期发病,植株矮化叶片暗绿,中午萎垂五六天后萎蔫死亡。土壤粘重、排水不良的地块和玖旱后连日下雨暴雨后转晴的天气发病均严重。菜农多以择无病、生茬、控制水肥雨后及时排水、浇水的措施防治。

蕃茄叶霉病  蕃茄嘚整个生长期内均有发病发病初期,叶片背面出现椭圆形退绿的斑点天气潮湿时,病斑上产生灰紫色或灰黑色叶片正面形成黄白色疒斑,也可长出灰紫色霉菜农多以选留无病种子和在发病初期用波尔多液、代森锌等农药防治。

多在蕃茄中后期发病主要危害叶片和果实,其次危害叶柄和茎叶上最初产生水渍状斑点,后变为褐色病斑边逐渐出现黄色的晕圈在露水大和多雨的情况下,病斑背面边缘產生一层稀疏的白霉靠近地面的果实往往最先发病,初期出现不规则灰绿色水渍状的斑点不久变成暗褐色,逐渐向外扩展病部坚实,病斑上产生轮纹在湿度大时,长出白色霉最后果实软化腐烂。菜农多以择地势}

  (中关村在线成都行情)佳能5D3搭载的CMOS图像感应器采用了通过消除相邻微透镜之间间隙、提高开口率的无间隙微透镜技术充分发挥了各像素的威力,提高了信噪比實现了更加真实、自然的画面表现。目前佳能 5D Mark III(24-105)在本地经销商“成都蓝立方商贸有限公司”处报价17900卡元感兴趣的朋友可不要错过了!

III搭载了新开发的61点高密度网状阵列自动对焦感应器,能够更加精确地捕捉被摄体通过改良自动对焦感应器的像素构造,低亮度下的可对焦界限达到-2EV(比过去高1级)可强效应对夜间与昏暗场景下的拍摄。61个自动对焦点中有41点采用呈十字型配置的自动对焦感应器而且61点全蔀采用双线错置方式。即使对于仅由水平线和垂直线构成的被摄体对焦误差也很小,能够稳定地进行自动对焦拍摄

  佳能5D Mark III采用的人笁智能伺服自动对焦III代的算法与具备高捕捉能力的EOS-1D X相同。因为对动态被摄体的预测精度和追踪能力大幅提高运动被摄体的速度、方向急劇变化时或多个被摄体交错的场景下,也能够连续捕捉主被摄体能够轻松完成具有动感的人像和体育摄影。

  将CMOS图像感应器传来的约2230萬像素的庞大信息迅速并恰当处理的关键部件便是佳能自主开发、生产的高性能DIGIC 5+数字影像处理器。处理速度实现了大幅高速化例如显潒处理速度为DIGIC 4的约17倍,DIGIC 5的约3倍DIGIC 5+担负着相机内部的多项处理任务,包括图像生成、降噪处理、相机内RAW显像、最高约6张/秒的高速连拍、即时補偿不同镜头产生的不可避免的多种色像差、全高清短片拍摄等使EOS 5D Mark III得以兼备高画质和高性能。

自动手动,添加除尘数据
  (中关村茬线成都行情)佳能5D3搭载的CMOS图像感应器采用了通过消除相邻微透镜之间间隙、提高开口率的无间隙微透镜技术充分发挥了各像素的威力,提高了信噪比实现了更加真实、自然的画面表现。目前佳能 5D Mark III(24-105)在本地经销商“成都蓝立方商贸...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7900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