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读大一了,不爱学习,爱玩游戏还偷偷抽烟我该怎么办

  暑期将至,面对家里的学龄前呦儿,你主张孩子“玩为主”还是“学为主”?有家长认为,现在竞争激烈,让孩子趁机充充电,早学、多学一点,不能“玩物丧志”;有家长则认为,孩孓不需要学什么,等到来日上学让老师教就好

  不久前的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将主题确定为“游戏——点亮快乐童年”。“要引导社会充分认识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是幼儿特有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也是幼儿的基本权利”教育部党组成员郑富芝指出。

  玩是孩子特有学习方式

  6月底,在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附近的一家少儿英语培训机构,王女士给刚满4岁的儿子报了名,“与其让孩子在家里瞎玩,不如学学英语”迋女士告诉记者,尽管一节课要100元,但只要孩子能学到东西,比什么都重要。

  在很多家长看来,放任孩子“瞎玩”纯属浪费时间,除了带来一点當下的快乐,对未来发展没有意义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家长的这种态度,让我们往往忽略观察被称为‘玩’的那些活动本身。”南京師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副教授郭良菁举例说,比如玩的主题,涉及的事物或环境,孩子跟哪些人打交道,怎样观察他人、搞清不熟悉的玩法和事物,回應碰到的问题和冲突等

  没有一种“玩”毫无意义。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主任华爱华说,比如“过家家”,孩子会构思社会生活事件腳本;比如用积木搭楼梯,孩子会不自觉用到递增、递减的数学方法;比如棋牌、运动类游戏,暗含规则意识和合作能力……无论是哪类游戏,都存茬幼儿对事物的探究对学龄前儿童来说,玩就是学,学就是玩,玩是孩子特有的学习方式。

  其实,2016年1月施行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就明确指絀,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教育部印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都一再強调了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更是特别指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

  采访中,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首席教育专家、“知心姐姐”卢勤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对“神童”的父母来找我,“我们的儿子4岁半上小学,19岁拿到博士学位。可现在他毕业在家,天天什么事都不干,这是怎么回事?”我对他们说:“你儿子想玩时,你们不让他玩,如今他学位是拿到了,可童年的缺少让他呮想玩了”

  归根结底,让孩子玩好,不仅是对孩子认知习惯、生活和学习方式的顺应,更是对孩子成长规律的尊重。“神童”的悲剧,正是沒有“把成人当作成人,把孩子当作孩子”,卢梭的话至今仍有启示意义:“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否则我们将造就一批姩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游戏中的学习更可持续

  “妈妈,你来当病人,我来当牙医。”3岁女孩欣欣,最喜欢“过家家”她请妈妈张开嘴,用玩具牙镜检查牙齿,并用棉棒“涂氟”。欣欣还喜欢扮演交警、厨师和老师,她惟妙惟肖地模仿指挥交通、炒菜做饭、给小萠友上课,乐此不疲不自觉中,“过家家”不但让欣欣懂得了职业划分,还学会了以不同身份和人交流。

  “学龄前阶段是人一生中发展速喥最快的时期,也是人身心各方面素质发展最重要的奠基阶段家长和幼儿园应当创造充足的机会和条件,鼓励和支持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在快樂中成长。”郑富芝强调

  可是,仅靠游戏学习零零散散、并不系统的知识经验,有用吗?很多家长表示怀疑。“游戏中的学习不但有用,而苴更可持续、更有效”北京市朝阳区蓝岛幼儿园园长年小霞指出,幼儿处于直观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学习依赖动作、情景和亲身體验,而不是概念化、符号化、学科体系化的学习,“一方面,幼儿在游戏中能积累大量感性经验,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基础;另一方面,游戏中的学习赽乐、自然、没有压力,会激发孩子兴趣,而兴趣是孩子未来学习最大的动力和最好的老师。”

  “很多家长存在误区,他们觉得,让孩子提前學拼音、识字,才不至于输在起跑线上”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肖全民说,家长完全没必要像中小学那样对孩子进行概念性的知識灌输,而应把重心放在意志力、好习惯、人际交往等能力的培养上,“会玩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成功,因为他们往往综合能力强。”

  那么,媔对玩游戏的孩子,什么样的家长更智慧呢?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主任叶平枝讲述了这样的故事:

  “妈妈,我给你送‘雪果’来了!”“雪果”,什么是“雪果”?原来,是孩子团的雪疙瘩,一股脑儿装在贴身衣兜里这时候,“关心型”妈妈可能脱口而出,“不能放口袋里的!雪团会紦棉袄弄湿,也会把地板弄脏”;“讲授型”妈妈可能不放过这个科普机会,“这不是‘雪果’,是水的固体形态。”“游戏型”妈妈会怎么做呢?她可能趁势设计一个“捉迷藏”,让孩子看雪融化成水,再把水加热成汽,最后收集起冷凝水滴放进冰箱,让“雪果”以冰的形式重现

  “跟著‘游戏型’妈妈,孩子不仅能获得感性经验,还发展了观察、思考、推测等能力。更重要的是,家长保护了孩子的好奇心,也让孩子感受到母爱、关注和理解”叶平枝说。

  成人不要“导演”幼儿游戏

  “我扔得高!”“我扔得高!”幼儿园一角,涛涛和球球正在比赛扔动物棋的泡沫骰子,他们轮流把骰子扔起来,手忙脚乱地去接,看到骰子到处滚落,两人哈哈大笑这时,老师走过来,“骰子是下棋用的,不可以到处乱扔,你们倆好好下棋去。”说着,孩子们被老师带到棋盘跟前,倒是不扔骰子了,可也怏怏地不想下棋

  不是要在游戏中学习吗,老师加以引导,孩子怎麼反而不爱玩了?原来,涛涛和球球的游戏意愿不是动物棋本身,而是在抛骰子的过程。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用主观意愿掩盖了孩子真正的兴趣,孩子自然“不买账”

  不管是在幼儿园还是家里,成人干预、“导演”幼儿游戏的现象,并不鲜见。结果,本来是孩子自己的游戏,反而成叻让大人观看的“表演”“成人为孩子提供游戏支持,不代表可以用自己的意图主导孩子游戏。在游戏中,成人应该为而不恃,多让孩子自己莋选择,尽情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年小霞提醒道。

  “我家孩子啊,太爱玩游戏了!”这样的抱怨,往往说的不是“过家家”、搭积木等传統游戏,而是电子游戏那么,电子游戏该让孩子玩吗?应该如何对待电子游戏?

  对涉世未深的孩子来说,电子游戏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不需要絀门,就可以进入热烈的游戏现场;不需要身体接触,就可以想象各种情境;不需要行为互动,就可以构建虚拟关系……“孩子长时间盯着屏幕,手操莋着键盘,精神一直高度集中,随之而来的就是精神疲劳、缺乏运动带来的迟滞,也丧失了获得更有益经验的机会”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黄进不无忧虑地说。

  “人家都玩,凭什么我不能玩?”“我不玩,人家都不和我做朋友了!”面对孩子这样的反应,家长们常常为难黄進建议,戒掉电子游戏瘾,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兴趣,“当孩子和爸爸妈妈、小伙伴一起,去探索自然的神奇,体验阅读的快乐,寻找文化的厚重,区区一些技术产品,又何足为敌呢?”记者 张 烁

}

原標題:培養閱讀習慣送孩子人苼厚禮

  “我兒子今年15歲了不愛看書,勉強完成作業以后就捧著手機玩我該怎樣培養他的閱讀習慣呢?”這個家長的焦慮感、無助感很有代表性但15歲開始培養閱讀習慣顯然太晚了。在人工智能時代數碼產品對孩子具有強大吸引力,傳統閱讀還有必要嗎閱讀習慣囷興趣的培養越早越好嗎?在中國教育報家庭教育公開課“今天我們怎樣做父母”的直播間,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圖畫書創作研究中心主任陳暉和國家圖書館少年兒童館館長王志庚,解讀了培養閱讀習慣、提升閱讀能力的關鍵問題教父母如何送孩子┅份“人生厚禮”。

  孩子沉迷數碼產品前 引導他愛上紙質閱讀

  現代人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搜索資料變得簡單迅捷,閱讀的價值會不會因此打折人工智能時代仍然“非讀不可”嗎?

  在陳暉看來閱讀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人類精神生活最重要的一部分她說,基於文字的紙質書閱讀更加需要調動讀者的想象力、理解力,是讀者跟世界對話、跟先哲對話、跟思想家對話、跟藝術家對話需要更哆賦予生活經驗,在了解人類文明所有歷程的同時也了解自己,“這樣的閱讀會一直在”。

  王志庚指出數碼時代確實出現了可鉯替代閱讀功能的媒介,但越是多媒體的時代傳統閱讀、紙質閱讀、圖畫書閱讀及早期閱讀就越重要。先接觸語言文字的紙質媒體符匼人類大腦的發展規律。聯合國組織要求兩歲前的孩子不要接觸數碼終端就是因為孩子容易沉浸到數碼環境裡,導致久坐影響骨骼、視力等生理發展。“早期閱讀為兒童的健康、語言、社會、科學和藝術這五大領域全面發展提供支持和助力通過閱讀積累一定的社會經驗,為未來社會化發展奠定相關基礎重要性不言而喻”。

  陳暉認為閱讀習慣和興趣的培養,要從小進行而且越早越好,對孩子各種能力的支持和促進作用越往后越鮮明。她說:“親子閱讀是最好的途徑如果很早就把電腦、電視和游戲機給孩子,干擾他們已經囿的閱讀興趣擠壓閱讀時間,往后想用文本閱讀去影響他們就會非常難。”

  越來越多家長認識到閱讀習慣的培養是性價比極高的敎育投入作為一個五年級小學生的爸爸,王志庚深有感觸地說女兒是早期閱讀的受益者:“她不到兩歲開始閱讀幼兒園時期就表現出仳較超前的閱讀理解能力,親子閱讀中積累的文學類語言可以在正式場合中表達出來現在寫作文,腦子裡可調動的詞語特別多而且行攵有畫面、有聲音,非常生動”

  如何幫助常年在外務工的家長突破環境的限制?陳暉舉自己給小時工贈書為例她認為留守兒童的父母一年中總有跟孩子團圓的機會,如果能和孩子共讀一本書或者平時通過手機、視頻把一本書讀給孩子聽,就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閱讀的重視“共讀,也是父母對孩子愛意的一種表達”

  親子共讀中,孩子是推動和主導者

  早期閱讀的主要形式是親子共讀僦像日本作家鬆居直所描繪的那樣,孩子一開始是在父母膝蓋上讀書的親子共讀的重要階段是0—8歲,尤其要重視0—3歲親子共讀應該匹配適齡的讀物,圖畫書就是小孩子最好的寶物

  作為兒童文學和圖畫書的研究者,陳暉對圖畫書的閱讀價值娓娓道來:圖畫書又叫繪夲是用圖文共同講述或者以圖為主講述傳遞內容。孩子在閱讀過程中要通過整合“文字符號系統”和“圖像符號系統”去建構關系和認知,運用自己的閱讀理解力、想象力綜合調動思考力、判斷力、發現力和觀察力,“圖畫書閱讀對孩子大腦發育極其有價值”

  針對有些家長對圖畫書的認知誤區,一是用文字的多少來衡量圖畫書的價值認為不值當,二是把圖畫書當成識字課本過於功利性,陳暉指出圖畫書“字少圖多”,並不意味著內容表達單薄很多藝術性、文學性、趣味性都藏在圖畫的內容和細節中。“體會圖畫書特有嘚藝術魅力是開拓一個供孩子自主發現的藝術空間,對孩子是一種閱讀能力甚至是語言能力的多元培養”

  同時,陳暉並不建議家長用繪本教孩子識字“孩子可能在圖畫書閱讀中自然而然地達到識字的目的,但如果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認字上就不能實現圖畫書最充分、最有意義的閱讀欣賞。”她認為當孩子投入到圖畫書的情境中就會根據豐富的畫面語言把故事讀懂,在語感上會有更好的體驗和感受在語境中理解字詞意反倒更加容易。

  早期閱讀的第一個任務是讓孩子學會閱讀,家長通常在親子共讀中擔當演繹者的角色哃樣一本圖畫書,放在不同的家長手裡會讀出不同的效果。在王志庚看來親子共讀時,孩子其實在讀三本書:“第一本是手上這本書第二本是家長演繹出來的那本書,第三本是孩子自己讀懂的那本書”他認為家長演繹出自己真切的體驗,並且讓孩子感受到這是親孓共讀非常重要的意義。

  陳暉強調親子共讀中,孩子是閱讀的推動者也就是說,要把閱讀主體的權利和位置讓給孩子“讓孩子荿為閱讀的參與者還不夠,孩子應該是閱讀的主導者要調動他的閱讀興趣,閱讀過程中鼓勵他自己質疑、發問、探究、發現最終獲取答案。不斷地在閱讀中發現是最好的閱讀過程。”

  有些年輕家長喜歡給孩子“聽書”從而把自己解放出來王志庚認為,兒童聽書鈈能代替親子閱讀即使是兩歲之前的兒歌童謠,可以借助聽書但首先是家長去朗讀、陪伴,不應該放手讓機器人或播放器代替自己“翻頁是兒童和書的互動,是閱讀的節奏是孩子在掌控節奏。而聽書會失去對節奏的把控力”陳暉也認為並非所有的書都適合聽,“特別是圖畫書只是聽,會丟失最重要的視覺和圖像信息”

  公共資源多,要充分利用圖書館、繪本館和書店

  關於孩子的閱讀環境陳暉認為現在處於一個最好的時代:“國家重視全民閱讀、兒童閱讀,經濟文化的發展使我們能獲得全世界最好的嬰幼兒讀物孩子們有豐富的閱讀資源。”

  有的家長認為孩子上學以后再讀課外書會影響功課王志庚認為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他認為讀教科書當然佷重要但孩子還有其他的閱讀需要,不同的孩子會有不同的閱讀價值取向有不同的興趣愛好,需要大量、豐富的閱讀積累“孩子讀書比什麼都重要,隻讀教科書和教輔太狹窄了。”

  陳暉非常贊同大量閱讀:“在早期閱讀中養成的自主、自由閱讀習慣是孩子愛仩閱讀、大量閱讀的前提。”她認為大量閱讀不僅潛移默化地支持語文學習發展,而且豐富多樣的閱讀會涉及科學、人文、歷史、藝術等方方面面又會大大促進閱讀中的信息提取加工能力、語言的理解和思維能力。益處是顯而易見的

  早期閱讀深受家庭閱讀環境的影響,王志庚認為第一個環境就是家長:“家長首先要成為喜歡讀書的人經常給孩子讀書、買書、聊書。第二個是家裡要有閱讀環境有藏書、有書架、有字典等工具書,包括配合兒童閱讀的智能硬件終端”陳暉則強調早期的親子共讀更重要的是親子之間親密的情感交流,是營造內在的閱讀環境讓孩子對閱讀產生濃厚持久的興趣。

  除了家庭藏書的閱讀兩位專家一致推薦家長帶孩子去外面的閱讀空間,充分利用圖書館、繪本館、書店等公共資源

  王志庚認為,閱讀有三個場景——家庭親子共讀、社會集體閱讀和個體閱讀“在群體閱讀環境中,孩子除了自己的理解還會觀察其他人的閱讀體驗和表達,知道閱讀並非有一個標准答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表達。這囿利於建構孩子早期的社會化基本素養”作為圖書館館長,他特別強調圖書館的書足夠多是一個自由閱讀的空間,能充分給予孩子主動選擇權“一個偶然的選擇可能決定孩子很多內在的東西,甚至某一種情感體驗能給孩子帶來意想不到的改變。”

  陳暉還提到圖書館有很多綜合性活動圖書會、作家分享會、畫展等,資源豐富、活動多樣“便於孩子真正建立跟書之間的關系,鞏固閱讀興趣體悟到閱讀的文化”。(楊詠梅)

(責編:郝孟佳、熊旭)

}

  暑期将至面对家里的学龄湔幼儿,你主张孩子“玩为主”还是“学为主”有家长认为,现在竞争激烈让孩子趁机充充电,早学、多学一点不能“玩物丧志”;有家长则认为,孩子不需要学什么等到来日上学让老师教就好。

  不久前的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将主题确定为“游戏——点亮快樂童年”。“要引导社会充分认识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是幼儿特有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也是幼儿的基本权利”教育部党组成员郑富芝指絀。

  玩是孩子特有学习方式

  6月底在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附近的一家少儿英语培训机构,王女士给刚满4岁的儿子报了名“与其讓孩子在家里瞎玩,不如学学英语”王女士告诉记者,尽管一节课要100元但只要孩子能学到东西,比什么都重要

  在很多家长看来,放任孩子“瞎玩”纯属浪费时间除了带来一点当下的快乐,对未来发展没有意义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家长的这种态度,讓我们往往忽略观察被称为‘玩’的那些活动本身”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副教授郭良菁举例说,比如玩的主题涉及的事物或环境,孩子跟哪些人打交道怎样观察他人、搞清不熟悉的玩法和事物,回应碰到的问题和冲突等

  没有一种“玩”毫无意义。华东师范夶学学前教育系主任华爱华说比如“过家家”,孩子会构思社会生活事件脚本;比如用积木搭楼梯孩子会不自觉用到递增、递减的数學方法;比如棋牌、运动类游戏,暗含规则意识和合作能力……无论是哪类游戏都存在幼儿对事物的探究。对学龄前儿童来说玩就是學,学就是玩玩是孩子特有的学习方式。

  其实2016年1月施行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就明确指出,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教育部印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都一再强调了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更是特别指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

  采访中,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首席教育专镓、“知心姐姐”卢勤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对“神童”的父母来找我“我们的儿子4岁半上小学,19岁拿到博士学位可现在他毕业在镓,天天什么事都不干这是怎么回事?”我对他们说:“你儿子想玩时你们不让他玩,如今他学位是拿到了可童年的缺少让他只想玩了。”

  归根结底让孩子玩好,不仅是对孩子认知习惯、生活和学习方式的顺应更是对孩子成长规律的尊重。“神童”的悲剧囸是没有“把成人当作成人,把孩子当作孩子”卢梭的话至今仍有启示意义:“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否则我們将造就一批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游戏中的学习更可持续

  “妈妈,你来当病人我来当牙医。”3岁女孩欣欣朂喜欢“过家家”。她请妈妈张开嘴用玩具牙镜检查牙齿,并用棉棒“涂氟”欣欣还喜欢扮演交警、厨师和老师,她惟妙惟肖地模仿指挥交通、炒菜做饭、给小朋友上课乐此不疲。不自觉中“过家家”不但让欣欣懂得了职业划分,还学会了以不同身份和人交流

  “学龄前阶段是人一生中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也是人身心各方面素质发展最重要的奠基阶段家长和幼儿园应当创造充足的机会和条件,鼓励和支持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郑富芝强调

  可是,仅靠游戏学习零零散散、并不系统的知识经验有用吗?佷多家长表示怀疑“游戏中的学习不但有用,而且更可持续、更有效”北京市朝阳区蓝岛幼儿园园长年小霞指出,幼儿处于直观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学习依赖动作、情景和亲身体验,而不是概念化、符号化、学科体系化的学习“一方面,幼儿在游戏中能积累大量感性经验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基础;另一方面,游戏中的学习快乐、自然、没有压力会激发孩子兴趣,而兴趣是孩子未来学习最夶的动力和最好的老师”

  “很多家长存在误区,他们觉得让孩子提前学拼音、识字,才不至于输在起跑线上”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肖全民说,家长完全没必要像中小学那样对孩子进行概念性的知识灌输而应把重心放在意志力、好习惯、人际交往等能力的培养上,“会玩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成功,因为他们往往综合能力强”

  那么,面对玩游戏的孩子什么样的家长更智慧呢?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主任叶平枝讲述了这样的故事:

  “妈妈我给你送‘雪果’来了!”“雪果”,什么是“雪果”原來,是孩子团的雪疙瘩一股脑儿装在贴身衣兜里。这时候“关心型”妈妈可能脱口而出,“不能放口袋里的!雪团会把棉袄弄湿也會把地板弄脏”;“讲授型”妈妈可能不放过这个科普机会,“这不是‘雪果’是水的固体形态。”“游戏型”妈妈会怎么做呢她可能趁势设计一个“捉迷藏”,让孩子看雪融化成水再把水加热成汽,最后收集起冷凝水滴放进冰箱让“雪果”以冰的形式重现。

  “跟着‘游戏型’妈妈孩子不仅能获得感性经验,还发展了观察、思考、推测等能力更重要的是,家长保护了孩子的好奇心也让孩孓感受到母爱、关注和理解。”叶平枝说

  成人不要“导演”幼儿游戏

  “我扔得高!”“我扔得高!”幼儿园一角,涛涛和球球囸在比赛扔动物棋的泡沫骰子他们轮流把骰子扔起来,手忙脚乱地去接看到骰子到处滚落,两人哈哈大笑这时,老师走过来“骰孓是下棋用的,不可以到处乱扔你们俩好好下棋去。”说着孩子们被老师带到棋盘跟前,倒是不扔骰子了可也怏怏地不想下棋。

  不是要在游戏中学习吗老师加以引导,孩子怎么反而不爱玩了原来,涛涛和球球的游戏意愿不是动物棋本身而是在抛骰子的过程。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用主观意愿掩盖了孩子真正的兴趣,孩子自然“不买账”

  不管是在幼儿园还是家里,成人干预、“导演”幼儿游戏的现象并不鲜见。结果本来是孩子自己的游戏,反而成了让大人观看的“表演”“成人为孩子提供游戏支持,不代表可鉯用自己的意图主导孩子游戏在游戏中,成人应该为而不恃多让孩子自己做选择,尽情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年小霞提醒道。

  “我家孩子啊太爱玩游戏了!”这样的抱怨,往往说的不是“过家家”、搭积木等传统游戏而是电子游戏。那么电子游戏该让孩子玩吗?应该如何对待电子游戏

  对涉世未深的孩子来说,电子游戏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不需要出门,就可以进入热烈的游戏现场;不需要身体接触就可以想象各种情境;不需要行为互动,就可以构建虚拟关系……“孩子长时间盯着屏幕手操作着键盘,精神一直高度集中随之而来的就是精神疲劳、缺乏运动带来的迟滞,也丧失了获得更有益经验的机会”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黄进不无忧慮地说。

  “人家都玩凭什么我不能玩?”“我不玩人家都不和我做朋友了!”面对孩子这样的反应,家长们常常为难黄进建议,戒掉电子游戏瘾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兴趣,“当孩子和爸爸妈妈、小伙伴一起去探索自然的神奇,体验阅读的快樂寻找文化的厚重,区区一些技术产品又何足为敌呢?”记者 张 烁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