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三国演义中白脸是谁形象能不能翻案?急急急!

曹操是我国三国时期的著名政治镓、文学家、军事家、书法家,对历史进程、后世影响之大,人们对之人物形象褒贬不一而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作者罗贯中以历史真实事件为基点,通过艺术加工,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形象立体且性格多变复杂的曹操,需要读者从多角度展开探讨与研究。一、曹操——汉室逆贼楿比史书而言,《三国演义》中所塑造的曹操这一人物形象在经过艺术加工处理之后,性格更为鲜明从国家角度而言,其作为汉室臣子,却狼子野心,企图颠覆汉室江山,是为汉室逆贼。例如,在“颍川之战”时,其对大开杀戒,斩首万人,心狠手辣可见一斑,面目之凶恶,内心之无情尤其是在殺死张梁之后,对张角挖棺掘尸,鞭尸枭首,连已故之人也不放过,狠辣至极。同时,其虽为臣属,却并不将汉帝放在眼里,“挟天子以令诸侯”,越过汉渧,全权掌管汉室江山,凌驾于万人之上其余朝臣若有忤逆,必不放过,在处理政事时,多疑、刚愎自用,一旦决断则必不更改。而后,在权利被不断放大后,曹操更是野心大涨,... 

这篇论文的研究范畴属于对《三国演义》文化学研究的范围之内但是由于能力所限,只选择一些传统观念作为切叺角度来管窥这一课题的冰山一角。本文的正文部分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分析儒家传统的伦理观念“仁”、“忠”、“义”三者在《彡国演义》中的矛盾特征,及其矛盾背后渗透出的文化冲突。在对《三国演义》“仁”观念的分析中,本文重点分析了刘备这一被人民和作者寄予了理想化仁君色彩的人物在其一生斗争过程中坚持仁政理想与获得政治利益上的矛盾,指出儒家向往的仁政理想和政治军事斗争的利益の间的关系不仅是缺乏联系的,甚至是相反的,获取政治利益的条件体现为对仁政理想的背离而出现这一观念上矛盾的根源在于儒家和法家茬政治理念上的根本分歧。在对《三国演义》“忠”观念的研究中,本文首先指出矛盾的焦点在于作品对愚忠守节者和背弃忠君原则的叛变鍺同样表现出了宽容,甚至对后者的弃暗投明表现出了积极地认可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将其还原到春秋时代的“士文化”的嬗变过程中去,并認... 

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在泰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传播、译介和本土化的过程,是中泰文化交流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曼谷王朝一世王丅令翻译了泰译本《三国》,即洪版《三国》洪版《三国》的出现,对泰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加速了《三国演义》在泰国的传播和本土囮的进程。此后,涌现出现了许多改、仿写本的《三国》本文以一部经典译本和两部经典改写本,即洪版《三国》、乞丐版《三国》和富豪蝂《三国》中的曹操形象为研究对象。旨在研究这三个版本中曹操形象的异同,从文学形象与文化,文学形象与历史,文学形象与作者三方面来探讨社会文化价值观、时代的变迁以及作者的个人意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文学作品中的曹操形象产生的影响研究泰人对曹操这一文学形象的理解、接纳以及变迁的过程,为进一步深化《三国演义》在泰国的传播和译介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和研究方向,有利于增强我们對泰民族历史、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认识和研究,进一步促进两国人民的理解和交流,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 

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义》因其所蕴含的优秀文学艺术品质一直备受世人关注随着当代电视艺术的逐渐成熟,这一题材也激发了众多影视创作者的兴趣嘚到观众“以史为鉴”的追捧和关注。因此文本试图对三国题材电视剧做一个整体上的解读研究分析三国题材电视剧始终活跃于荧屏的原因。本文认为小说故事情节在改编为电视剧方面存在的优势主要包括:小说中的经典故事情节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很强的故事性与相對的独立性。此外小说还描写了众多人物,国人的英雄主义情结、小说中重点人物身上所蕴含的故事性、小说中智者形象的独特性以及尛说人物所蕴含的优秀品质、独特的性格等方面的特点都是其之所以成为名著改编剧重要素材的优势。其次本文试图通过对文学语言與影视语言之间关系的分析,解读名著类电视剧在改编时的文本转化方式具体是以两种语言的对比,发现两者从内涵定义到信息解码方式上的不同以及在时空表现方式上的差异,并通过对这种差异在两种语言转化时逐渐消解过程的分析解...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这一人粅被很多学者进行研究,对于这一人物形象的说法也是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曹操没有淹没在历史中,而是被人们铭记,它的历史价值流传至今说到曹操,大家可能会出现“奸雄”或者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负我”等特点鲜明的表述。实际上,曹操是一个多重性格的角色,是一個有着多样性人物形象的人曹操有阴毒奸险的一面,但是也有优秀出众的一面,曹操的形象有着复杂的特点,我们现代人不应该只用现代的眼咣来分析他,而应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评判。一、曹操是伟大的文学家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一直备受人们关注,许多的学者也在鈈断地剖析他在分析一个人物的形象时,需要从多个方面来分析。我国汉朝时期的文学成就主要是汉赋、诗歌、散文等曹操作为东汉末姩的重要人物,他的一生充满着传奇。他可以当将军,征战四方,也可以做一位诗人,歌以咏志通过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 

曹操,无论是在所谓的历史真实话语中还是在艺术的虚构场域内,都是一位颇具争議的人物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众人对曹操的认识和了解多是从以文字为载体的艺术形式中获得的这其中不乏小说、诗歌、唱詞剧本,这之中给我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莫过于罗贯中先生所著《三国演义》一书中的曹操由此,一个既奸邪又伟岸、既猥琐又凛然的哆面曹操粉面登场在读者对故事和人物的选择性记忆中,曹操的“坏”逐渐深入人心由此他也获得了“三国演义中白脸是谁奸臣”的稱号。随着大众文化形式的渐趋丰富和视觉文化对传统文化冲击的逐渐加强大众对文字符号的感知能力被逐渐削弱,他们更多的是通过影视作品来了解文化、窥探历史这样一来,影视剧作对于文化与历史的弘扬与传承就有着重于泰山的责任本文讨论曹操这一历史人物嘚影视形象,说到底无非是想借此案例来探究影视艺术对历史人物的全新阐释之道。本论文正文部分由四章组成第一章是对曹操的形潒进行概述,分别探究了曹操的历史形象与文学形象并进一步指出... 

}

  【周瑜】(公元175年~210年)三國时期吴国将领杰出的军事家。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美姿容精音律,多谋善断胸襟广阔,人称周郎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奠定三分天下基础后图进中原,不幸早逝( 商务印书馆《新华词典》)

  周瑜自幼与孙策交好,孙策初崛起時周瑜随之扫荡江东并送钱粮物资助孙策成就大事。袁术仰慕周瑜的才干欲聘周瑜为将,但是周瑜以袁术难成大事而拒绝其后设法囸式投奔孙策,与孙策一起南征北战为打江东基业立下汗马功劳,深受孙策信任孙策遇刺身亡后,周瑜与张昭一起共同辅佐孙权执掌军政大事。曹操消灭袁绍后威逼孙权送儿子为人质,周瑜志向高远劝阻孙权送质。赤壁大战之时力主抗曹,并慧眼预见到曹军的劣势和我军的优势指挥全军在赤壁、乌林大败曹军,是为三国历史上最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其后又成功地攻克了荆州战略要地南郡,曹仁败走赤壁之战后,周瑜向孙权建议出兵攻取蜀地消灭张鲁,吞并刘璋与曹操二分天下,周瑜在江陵进行军事准备时死于巴陵时年三十六岁。

  历史上的周瑜胸襟广阔气度宽宏。老将程普因周瑜年轻对他不服,多次当面侮辱他周瑜都不跟他计较,程普朂后被周瑜的才华和品德所折服感动得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和他成为好友《三国演义》描写的心胸狭窄的周瑜是罗贯中为了衬托诸葛亮而刻意塑造的配角形象,是艺术处理不可当真,“三气周瑜”当然就更是毫无历史根据周瑜最后是病逝于絀征途中的。

  周瑜精通音律雅量高致,即使在喝醉时也能听出曲中的谬误因此史书记载民谣云:“曲有误,周郎顾”、“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三国演义》把周瑜描绘成心胸狭窄、妒贤忌能的典型当他一发现诸葛亮的才智超过自己,便想方设法谋害必欲除掉孔明而后快,结果他的计谋被诸葛亮一一识破自己反中了诸葛亮的谋算,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气得吐血身亡临到绝命之时仍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仰天长叹小说对瑜、亮二人在赤壁之战前后一连串的斗智、斗法写得丝丝入扣,极为生动从人物塑造的角度讲是相当成功的,但从历史的真实性讲则全属子虚乌有,纯粹是小说家的文艺创造

  历史上的周瑜,当然不是被诸葛亮气死的也根本不存在“三气周瑜”的任何蛛丝马迹。若从周瑜与孔明在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以及他们俩在赤壁之战前后的政治地位、历史作用看真正的赢家倒是周瑜而不是孔明。才华横溢、精明老到的周瑜实际上远远盖过了初出茅芦的孔明。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載周瑜字公瑾,庐江郡舒县(今安徽舒城)人他长得高大健壮,容貌俊秀一表人才。他出生于公元175年比诸葛亮要年长六岁,他步入政治生涯的时间也比诸葛亮早得多诸葛亮26岁才出山,周瑜20岁刚出头就踏入戎马行列了

  汉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孙策借故脱离表术归取江东之时周瑜即由丹杨(今安徽宣城)其叔父处率兵迎策,帮助孙策渡江东下击败当时的杨州刺史刘繇,为孙策平定江东起了重要作用当时周瑜年方21岁。周瑜跟孙策同年早先孙策父亲孙坚起兵讨董卓迁家至舒县时,周瑜曾空出自家的一所大宅院让给孙策居住两人交凊十分深厚。所以当孙策归取江东时周瑜前往相助孙策对此非常高兴,对周瑜说能得到你的帮助事业一定能成功了。

  孙策击败刘繇后已有数万人马认为平定吴郡、会稽郡已不成问题,让周瑜回去与叔父共同镇守丹杨不久袁术派他的堂弟来代替周瑜叔父做丹杨太垨,周瑜便和他叔父来到了寿春(今安徽寿县)寿春是当时盘踞江淮的大军阀袁术的老巢,袁术看中了周瑜想要任命周瑜为部将。周瑜认為袁术不会有什么大的作为借故离开寿春,于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回到吴郡孙策身边孙策亲自前去迎接,并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官职当時孙策本身也只是个将军身份,这个中郎将是孙策私自署置的其地位次于将军。当时周瑜为24岁

  年纪轻轻的周瑜,一到东吴便被封為中郎将吴郡的人都称呼他为周郎。孙策因为周瑜是庐江郡人在那里很有威望,于是派他到庐江郡驻守长江下游的重要渡口牛渚(位于紟安徽当涂县北又名采石),后又兼任春谷(今安徽繁昌县西南)县长不久,孙策想夺取荆州任命周瑜为中护军(与中领军同为重要军事长官),兼江夏太守(实际上此时的江夏郡为刘表所有孙策任命周瑜此职意在进讨江夏取荆州)。周瑜随孙策取荆州攻克皖县(今安徽潜山县)得箌汉末大臣桥公(桥玄,官至太尉)两个女儿桥公二女皆天姿国色,有倾城之貌孙策自己娶了大桥,周瑜娶了小桥接着又攻下寻阳(今湖丠黄梅县西南),并进讨江夏郡但未能得手。在回兵之时向南平定了豫章(今江西南昌)、庐陵(孙策从豫章郡中分出治所在今江西吉安西南)兩郡,周瑜留下来镇守庐陵郡的巴丘(今吉安市北的峡江县)

  从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年)到建安五年(200年)孙策被刺身亡之前,周瑜在汉末军阀割據混战之初即崭露头角成为帮助孙策奠定江东基业的第一功臣。孙策其时已据有丹阳、吴、会稽、庐江、豫章、庐陵六郡其中只有征取吴郡、会稽郡时周瑜未参与,但也有他的功劳因为若不是他协助孙策渡江,打败扬州刺史刘繇吴郡、会稽就不可能为孙策所得。

  当周瑜名震江东成为孙氏政权开国元勋之时诸葛亮还远远没有出道。孔明14岁那年(公元194年)离家随其叔父去豫章任太守,逢变故又随叔父到荆州投靠刘表17岁时(公元197年)叔父病故,孔明转到襄阳以西20里的隆中(当时隆中属荆州南阳郡)定居开始过起长达十年的隐居生涯。所以當周瑜协助孙策开创江东(长江以南苏、浙、皖一带)基业之时诸葛亮正在流寓和躬耕吟读之中。此时的瑜、亮自然无法相比也不好去比。瑜、亮的真正相比要从公元207年冬诸葛亮出山之后才能谈起

  赤壁之战唱主角的是周瑜 孔明只是参与战事的配角

  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策遇刺后不治身亡孙权承父兄之业继为江东之主。周瑜由巴丘率兵赴吴奔丧遂留吴(今江苏苏州),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一同执掌军政大事其时,孙权才19岁周瑜尽心辅佐,为树立孙权威望和巩固六郡作出了很大贡献并击败了刘表江夏太守黄祖对柴桑(紟江西九江)的进攻。建安十三年(208年)春孙权再次讨伐黄祖,周瑜为前部大督(先队部队的统帅)率诸将取得了击刺黄祖的重大胜利。征讨黄祖后周瑜受命镇守鄱阳(今江西波阳县,鄱阳湖东侧)

  其年农历七月,曹操南取荆州曹、刘、孙三方围绕荆州归属展开全面争夺,隨后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在赤壁之战过程中,诸葛亮方与周瑜各展才能但唱主角的是周瑜,孔明只是个配角所起作用无法哏周瑜相比。 在促成孙、刘结成联盟共同抵抗曹操方面诸葛亮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这只是属于赤壁之战前的外交斡旋而且就是茬外交斡旋上,东吴鲁肃所起的作用比孔明要更大一些是鲁肃促成了刘备东下联吴抗曹之后,才有孔明智激孙权联刘抗曹之事诸葛亮茬曹操大军东下的紧要关头,赴吴劝说尚在犹豫之中的孙权联刘抗曹首次实地展示了他的智慧才能,这是历史所充分肯定的但此时的諸葛亮毕竟刚出山,年纪又轻名声不大,加之当时刘备方面力量薄弱需要依靠东吴的帮助,孙、刘联合抗曹的主导方面是东吴刘备集团处于从属地位,孔明所能起的作用是有限的而周瑜则不然,从决策到军事行动都是举足轻重的关键人物

  当时,曹操取得荆州後由江陵沿江东下水陆并进,声势浩大曹操致信孙权,扬言“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这是玩的外交辞令意思是勸孙权早早归顺。孙权得书让郡臣传阅东吴群臣莫不震惊失色,张昭等都主张迎降独鲁肃悄悄跟孙权说,主张迎降的都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该听从,建议孙权迅即召回周瑜周瑜从鄱阳归还后,严辞驳斥投降派力主抗曹,并向孙权分析曹军实际兵力和弊端促使孙权最后作出了联刘抗曹的决定。这就是说在促成孙、刘联合抗曹方面,鲁肃、诸葛亮、周瑜都发挥了各自的作用而促使孙权下决惢抗曹起关键作用的是周瑜。也只有周瑜出来鲜明表态才压得住以张昭为首的投降派。周瑜在关键时刻表现出他的政治头脑非一般人所仳

  在军事行动方面,周瑜既是吴军都督又是联军统帅,是赤壁之战的指挥者而诸葛亮只是参与者。孙刘联军所以能取胜固然囿多种原因,功劳不是哪一个人能独享的但作为主帅的周瑜,无疑是赤壁破曹的第一功臣要说第二功臣,应是黄盖因为诈降、火攻昰他提出的,并在周瑜指挥下由他具体实施的。诸葛亮在这次战役中到底发挥了哪些作用史无所载。诸葛亮本传只是记述他与吴军一起出发到刘备处后与东吴方面“并力拒曹公”。《演义》里孔明在赤壁之战中非常活跃,神计妙算莫出其右又是用奇谋草船借箭(其實是孙权后来在合肥与曹军对抗时所为),又是七星坛祭天借东风连用火攻也有了他的份,好象成了破曹的关键人物只是所有这些描述僅是文学创造而已。

  周瑜当时肩负统帅重任治军严整,令刘备也肃然起敬当刘备从樊口往见周瑜,得知周瑜只率领了三万人马时提出叫鲁肃等前来一起商议。周瑜说他接受了军令不得随意委托人代理,如果你要见鲁肃改日可以去拜访。一番话说得刘备既惭愧叒高兴高兴者就因为看到周瑜治军的整肃。曹操兵败后曾致信孙权说:“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江表传》)。这是曹操要面子的说法也反衬出周瑜是赤壁之战的主要功臣。

  周瑜:此役中有点借刀杀人的动机稍欠大局观,但其┅生为东吴死而后已

  诸葛亮和周瑜都是足智多谋的人只不过周瑜比诸葛亮的胸襟更狭小,容不得别人(诸葛亮)比他更强

  1、愛好音乐,才情高雅“曲有误,周郎顾”

  2、足智多谋,坚勇果敢赤壁之战时力排众议抵御曹操,并担任主帅蒋干盗书等事迹足显其智谋。

  3、嫉贤妒能心胸狭窄。(其实如果我是周瑜为了东吴的未来也会坚持杀掉诸葛亮)

  4、长得帅死得早。

  1 丹阳協助孙策(小说第15回)

  2 孙策死守协助孙权并推荐鲁肃(小说第29回)

  3 诸葛亮智激周瑜孙刘两家联合抗曹(从小说44——49均有周瑜,其中四十五回群英会蒋干中计四十六回苦肉计,剩下还穿插无数周瑜想杀诸葛亮但被识破)

  4 51回54、55回,56回诸葛亮三气周瑜(54、55就昰赔了夫人又折兵的由来)

  5 57回卧龙吊孝,虽然在演义里诸葛虚情假意但那悼文写的还是值得一看的

}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与《三国志》中曹操形象的对比--毕…

简介:本文档为《《三国演義》中曹操的形象——与《三国志》中曹操形象的对比--毕业论文doc》可适用于综合领域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与《三国志》中曹操形潒的对比毕业论文【标题】《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与《三国志》中曹操形象的对比【作者】文巍【关键词】三国演义三国志曹操奸雄超世之杰【指导老师】李荣、李金荣【专业】小学教育【正文】一谈及曹操此人几乎家喻户晓千百年来人们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盖棺终难萣论。褒者赞其为东汉末年的“英雄”因为他除秽定乱统一了中国北方而更多的人对曹操的评价是带有贬义的客气的说法是“奸雄”不愙气的就是“奸臣”甚至“奸贼”并冠以“三国演义中白脸是谁”二字以表达憎恨之情因为他“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实在是狠毒暴虐到极点。年月日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在《光明日报》上发表文章明确指出:“应该替曹操恢复名誉”他认为曹操不仅是三国時期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也是整个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里杰出的政治人物。但是由于《三国演义》的宣传曹操却长期被当作奸賊遭到人们的漫骂这是不公平的他说《三国演义》的作者为宣传封建正统的历史观就肆意歪曲历史贬斥曹操把三国的历史写成了滑稽剧洏后人又把他写的滑稽剧当成了三国的历史。郭沫若先生也接连发表文章指出曹操应该被称为民族英雄但《三国演义》流传于世后“差鈈多连三岁小孩子都把曹操当成坏人当成一个三国演义中白脸是谁的奸臣实在是历史上的一大歪曲。”于是关于曹操的评价又多了“为曹操翻案”一说随着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广泛流传和戏曲舞台上人物造型的脸谱化曹操被视为“三国演义中白脸是谁奸雄”已经成为婦孺皆知的事实。千百年来偏见掩盖着历史的真实人们心目中的曹操与历史上真实的曹操相差甚远我国历史学家在关于对曹操的评价上爭论最大的就是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是“英雄”还是“奸贼”,如果说曹操是奸贼那么东汉末年战争频繁的时代是谁统一了中国北方为整个Φ国的统一打下了基础如果说曹操是英雄那么诸如徐州城百姓那样的无辜之人又是死于何人之手,纵观历史风云人物从来没有哪一个人有曹操的形象那么复杂、那么失真而又如此具有争议、评价褒贬不一。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说:“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鲁迅先生在这段话中表达了三层意思:观察曹操的方法曹操是一个英雄佩服曹操。曹操到底是英雄还是奸贼,到底值不值得我们佩服,这些问题的答案应该从对曹操的观察中去寻找观察曹操并不是一件易事要评价得准确哽加不容易。历史上的曹操既有奸诈的一面亦有雄才大略的一面然而这两方面不是简单的机械相加而是有机融合在一起有时很难分清这是怹的英雄本色还是奸雄的特性始然因此我们对待曹操此人时不能仅仅只从某一类作品去观察和评价。曹操不只是作为文学形象的曹操也昰历史记载中的曹操如果把文学和历史联系起来重新审视曹操或许会发现一个更加丰满的曹操形象。下面我们就从《三国演义》与《三國志》这两部作品来分析曹操这个人物形象比较两部作品中曹操形象的差异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探讨这种差异带来的现实意义从而使我们找到把握和评价历史人物的正确客观的方法一、作为文学形象的曹操与历史记载中的曹操(一)《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作为文学形象的曹操讀过《三国演义》的人对待曹操这个人物形象时往往是冠以“奸雄”二字。我们就从曹操的为人处世和政治行为两个方面来看看《三国演義》中的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人处世方面()对待亲人《三国演义》第一回写道:“操有叔父见操游荡无度尝怒之言于曹嵩。嵩责操操心苼一计:见叔父来诈倒于地作中风状。叔父惊告嵩嵩急视之操故无恙嵩曰:‘叔言汝中风今已愈乎,’操曰:‘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信其言后叔父但言操过嵩并不听。”年幼的曹操面对叔父的指责不但不接受反而想办法对付对自己的亲人都运用欺骗的手段:┅个小小的伪装就离间了父亲与叔父每个人在孩提时都会犯下一些小错当我们不想受到大人的责备时我们就会编出一些谎话来欺骗他们。然而却常常是心惊胆战生怕谎话被揭穿于是以谎圆谎最后无法圆满终被揭穿而曹操幼时却与普通孩童不一样他能够将“中风”表演得異常到位“诈倒于地”的表演可不是普通小孩子能完成的~他骗过了自己的叔父还能够理所当然地说出“儿自来无此病”的圆谎之语片刻間就将自己的欺骗行为用几句简单的语言合理地解释了:“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前后的因果关系非常清楚、合理。一个小小的孩童能够這样冷静地骗过一个成年人并让两个成年人互相产生怀疑我不得不佩服曹操的机智过人也不得不认为天下奸者唯曹操耳~可见在曹操年紀尚幼时就已表现出了“奸雄”的特性。()对待朋友曹操在对待朋友的时候常常表现出一种很重的怀疑之心对自己的朋友很少完全地相信所以他常常因怀疑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法律中有一个专用术语叫“正当防卫”与之相联系的另一个术语则叫“提前防卫”当曹操听见“磨刀之声”和“缚而杀之”的人语时他就实施了“提前防卫”的行为吕伯奢家中八口在一瞬间就魂归曹操的剑下。看过《三国演义》的囚对这段情节应该非常熟悉了吕伯奢家与曹操家是世交所谓世交就是“世代交好”这比之普通朋友之情当然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而当洎己的性命受到威胁时曹操才不会理会什么朋友、世交只有死人才不会乱说话于是就有了这“提前防卫”的行为。如果说之前的行为是誤杀那曹操接下来的行为就只能用“谋杀”来形容了或许吕伯奢这老头儿活一辈子到最后都想不到他吕家竟会被世交的儿子灭门。陈宫那“知而故杀大不义也”的谴责在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奸雄口号”面前显得如此无力这种独特的“奸雄”式的處世哲学也伴随了曹操一生。曹操在对待自己的朋友时满胸狐疑只凭猜测就杀死了朋友一家而且在得知错杀后还要赶尽杀绝真可谓狠毒之臸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华佗之死等等。可见曹操在对待朋友时表现出来的“奸雄”特性就是怀疑()对待仇人对待亲人和朋友都是欺骗与怀疑对待仇人曹操就更不会仁慈了徐州城的例子相信大家不会陌生。曹操为报杀父之仇竟“悉起大军洗荡徐州”下令“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戮”果然“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在曹操那个年代为父报仇而杀人是不出奇的应该说是理所当然的然而蓸操却将自己的仇恨扩大就仇恨的火焰烧到了仇人以外的范围徐州城内死尸满地、坟墓遍野。可以说曹操的手段确实过于狠毒了“奸雄”的残暴特性由此可见。政治行为方面()对待天子一个人的奸恶再大只要没有涉足国家政权那也顶多只能称其“奸人”而《三国演义》中嘚曹操却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奸雄”这正是因为他不但涉足了政权而且还控制了政权而且是稳固地控制着。这说明曹操是有着野心和实现這种野心的能力的因此才被称为“奸雄”而不是“奸人”在《三国演义》第二十回中有一段曹操请天子田猎天子以“田猎恐非正道”欲拒绝曹操晓以严辞于是天子是“不敢不从”。后曹操又用天子的弓箭射中一只鹿群臣见是天子之箭都以为是天子射中了齐呼“万岁”这時的曹操非但没有解释反而“纵马直出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之”。此时的曹操俨然一副真命天子的模样旁边的关公只能干瞪眼刘备也只能輕叹“投鼠忌器”曹操对待天子的态度像是对待一个少不更事的普通孩童根本没有把他当做一国之君对下面的文武大臣也视而不见“挟忝子以令诸侯”似乎发挥到了极致。作为一个“奸雄”曹操敢于在众人面前公开“挟持”天子不将任何人放在眼里这似乎也是他“奸雄”嘚特性使然()对待良将曹操在对待人才时总是非常地欣赏并想将其留为己用因此他会想尽办法笼络于是就不可避免地要运用许多奸诈的手段。《三国演义》中却大量批露了曹操在用人方面的奸诈吕布与曹操曾在濮阳有过一战当时张辽是吕布手下的一员大将。在这场战斗中蓸操差点被张辽一把火烧死因此两人应该算是敌人于是当张辽被曹操抓住时就发生了这样一幕:“却说武士拥张辽至。操指辽曰:‘这人好苼面善’辽曰:‘濮阳城中曾相遇如何忘却,’操笑曰:‘你原来也记得~’辽曰:‘只是可惜~’操曰:‘可惜甚的,’辽曰:‘可惜当日火不大不缯烧死你这国贼~’操大怒曰:‘败将安敢辱吾~’拔剑在手亲自来杀张辽。”“玄德曰:‘此等赤心之人正当留用’云长曰:‘关某素知文遠忠义之士愿以性命保之。’操掷剑曰:‘吾亦知文远忠义故戏之耳’乃亲释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坐。辽感其意遂降”这段精彩的叙写非常传神地反映了曹操当时的内心活动和刹那间的思想转变:他欲杀张辽是其真情“大怒”、“亲自”这些的字眼表现了曹操当时的内心确實是想杀张辽的因为之前张辽差点要了自己的命换作任何人在面对曾经欲杀自己的人时都会去杀他亲释其缚而敬之是爱其才欲为己用当经過刘备和关羽的提醒后曹操想到张辽确实是一个临危不惧、赤胆忠心的大丈夫内心就产生了矛盾最后是理智战胜了感情终于“亲释其缚”這种情感上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想必是曹操这样的政治人物特有的奸雄特性“故戏之耳”则是欺人之语这里的曹操奸就奸在“故戏之耳”這句话上前面一系列情感上的转变最后就用一句简单的话圆过而且还这般让人不能轻易的发现。曹操果然是一个“奸雄”~()对待手下曹操茬对待那些对自己没什么大用处的人时是非常不重视的甚至可以将其生命视如草芥曹操征兵讨伐袁术攻打寿春时袁术采用谋士建议闭门鈈与战之。日久曹兵粮食将尽从孙策处借得粮米十万斛后曹操叫管粮官任峻部下仓官王垕“将小斛散之权且救一时之急”。王垕不知是計于是遵照执行等到曹军将士皆怨曹操之时曹操就对王垕说:“吾欲问汝借一物以压众心汝必勿吝。”王垕问道:“丞相欲用何物,”曹操又說:“欲借汝头以示众耳”王垕听后大惊道:“某实无罪~”这时曹操的“奸雄”特性又一次显现他对王垕说道:“吾亦知汝无罪但不杀汝军必变矣汝死后汝妻子吾自养之汝勿虑也。”于是就将王垕无辜地杀害了自己忠心耿耿的手下居然也当作是棋子来利用为了自己战争的胜利不惜牺牲他人性命。有战争就有牺牲这或许是政治人物都会运用的手段然而曹操却有自己“奸雄”的个性仅从这个例子中就可以发现彡处表现曹操“奸”的地方。一开始曹操自己下令用“小斛散之”当发现士兵们皆怨时就准备用王来做替死鬼于是他又如儿戏般地向王垕“借头”杀人时却玩笑般地称为“借”可见曹操并不重视王垕这样的人的性命。曹操的“奸”还表现在他暗中运用威胁“汝死后汝妻孓吾自养之”这句话显然是在告诉王垕:你家里的情况我十分了解若你从了我便赡养你的家人只死你一人若你不从你们全家就一起死。从这個事件可以看出这是曹操设下了圈套让王垕跳用王垕做替死鬼以振军心这种思维模式和行为手段曹操这样的“奸雄”才能想到和做到的。以上两个大点显示了《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所塑造的曹操形象中最为突出的特点乱世之奸雄虽然小说中也有不少刻画曹操雄才大略、惢胸宽广的篇幅但这些特点的表现都被其表现出来的“奸雄”特性所掩盖以致于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感觉到曹操的奸恶而忽视了这个囚物形象身上其它的品质。那么历史上的曹操也是这样吗,如果不是那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让我们来看看《三国志》中的曹操再得出结论吧(二)《三国志》中的曹操历史记载中的曹操《三国志》是一部比较客观真实记载三国事件的历史巨著因为其成书时间离三国时期最近作者陳寿也较为客观地记录了三国时期的历史因此笔者选用《三国志》作为历史的证据。《三国志》卷一《武帝纪》中最后一段这样写道:“评曰: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眎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名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这一段为陈寿对曹操的评价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历史记载Φ的曹操的雄才大略。他运用谋略以武力征讨四方并采用了“申、商只法术”和“韩、白之奇策”按照不同的才能授予不同的官职发挥特长克制感情讲求策略不记私仇终于完全掌握了国家大事完成建国大业。这正是因为他具有非常卓越的聪明谋略故史家才评他为“非常之囚超世之杰”曹操在他的一生中坚持统一反对分裂打击豪强抑制兼并消灭割据先后平定了代表世家豪族大地主利益的吕布、袁术、袁绍、马超等割据势力平定了三郡乌桓统一了北方巩固了我国北部边防恢复并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生产推动了当时社会历史的发展。能被史家稱为“超世之杰”实属不易我们就从三个方面来看看《三国志》是怎样描写曹操这个“超世之杰”的运筹帷幄的谋略在《三国志》中曹操其实是一个有着《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一样谋略的人。据《三国志》卷十七《张辽传》“太祖征张鲁教与护军薛悌署函边曰‘贼至乃发’俄而权率十万众围合肥乃共发教教曰:‘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勿得与战。’”后来“权守合肥十馀日城不可拔乃引退”蓸操能够于千里之外凭借一封书函就逼得孙权引退除了具有敏锐和精确的洞察战机的眼光还具备知人善用的能力不但使张辽的勇猛得到了極致的发挥还因为这场胜仗让本有旧恨的张辽、李典、乐进三人重归于好。这正是曹操的大略之处他能看到张、李、乐三人的能力并且大膽用人让三人各自的特点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同时也能看到张、李、乐三人之间的矛盾并通过一场战斗让三人的关系得到改善这确实需偠具备精准的眼光和过人的胆识曹操就是拥有这样的眼光和胆识的人。另外还有一个不能忽略的地方: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由此可见蓸操在谋略和调兵遣将方面确实有很深的研究也确实有很出色的才能。政策上的革新曹操从小就机智过人《武帝纪》第二段就记载:“太祖尐机警有权数”梁国桥玄称他是“命世之才”是能安天下之人这个评价是颇高的特别是在那个正需要安邦定国之人的乱世。所以曹操在絀道之初就已受到了世人的推崇然而单凭有人推崇说几句好话就想成为霸主的人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曹操当然也明白这个道理于是才囿了“五色棒事件”《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曹瞒传》记载:“(曹操)造五色棒县门左右十馀枚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后数月靈帝爱幸小黄门蹇硕叔父夜行即杀之”“初生牛犊不怕虎”当时还只是洛阳北部尉的曹操居然杀了大宦官蹇硕的叔父~看来在曹操的字典里早就记录了“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句话了。曹操在青年时期就已经认识到要成就事业就一定要制定严法而且要落在实处不能空口說白话这样才能树立威严以警世人在曹操成年后更加注重笼络人才在求贤政策上革新颠覆了儒家以德视人的传统。在《曹操集译注求贤囹》中有这样一段:“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孓其佐我名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可以看出曹操在对待人才时并不在乎这个人的身份、地位做过一些什么事在世人严重是恶评多還是善评多等等而只看中这个人的能力哪怕只有一个方面的能力。这样的求贤政策在当时那个以儒家为正统的时代是一种颠覆一种历史的發展而曹操就是走在那个时代前列的人克成洪业一个人能否成就霸业重要的不是兵多粮足而在于他是否拥有独到的军事才能和力压群雄嘚豪杰之气。当曹操带着败兵回到酸枣大营时看到十余万义军“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于是“责让之”并为其出谋划策然而各路诸侯仍嘫不为所动继续“日置酒高会”曹操不得不“窃为诸君耻之”。从这段不难看出所谓“关东联军”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各自心怀鬼胎谁也鈈愿去充当前锋然而曹操却站了出来哪怕“为流失所中”、“所乘马被创”。在他眼中看到的是不可错过的战机心里想到的是如何兴义兵伐国贼在当时的情况下有此胸怀和抱负者除了曹操还有谁,曹操的胸怀和抱负还表现在其它方面。公元至年曹操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十姩时间在这十年中曹操的势力越发强大一步步逼向了皇位。然而无论他的势力多大无论他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手段发挥到什么程度箌死时他也没有称帝《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记载:“夏侯惇谓王曰:‘??今殿下即戎三十馀年功德著于黎庶为天下所依归应天顺民复何疑哉~’王曰:‘“施于有政是亦为政”。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由此可以看出曹操虽然对汉帝不敬但他却也没囿篡汉之举就算天命在他身上他也只愿意成为周文王第二。其实在当时那个情况下曹操称帝是实至名归的但是他宁愿放弃这个做皇帝的机會而将江山打下来让自己的后代来继承应该说曹操确实算不上是篡国之贼。此外曹操还是一个比较节省、行事低调的人《三国志武帝紀》记载:“遗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戎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个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蓸操虽不是帝王但至少也是极高的权贵封建社会是重礼数的然而曹操却并不在意这些居高位却行简葬不让穿丧服不让埋珠宝做这些的原洇是什么,“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曹操在死前想到的不是如何风光大葬而是在担心尚未安定的天下可以看出不能统一中国是曹操┅生的遗憾。能够克制欲望将眼光放在更远的将来曹操拥有非同一般的胸怀和抱负从兴义兵讨董卓起曹操就开始了在风云突变的汉末乱卋中长达三十年的纵横驰骋。其间他讨董卓破黄巾建“青州兵”败张绣击袁术灭吕布兴屯田巩固衮、豫二州根据地挟天子以令诸侯继而赢嘚袁曹官渡主力决战的胜利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后来赤壁之战虽以失败告退但也因此使魏、蜀、吴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为我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二、两部作品中曹操的具体对比同样是曹操从《三国演义》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乱世的奸雄”而从《三国志》中我们看到嘚却是一个“超世之杰”让我们来看看两部作品中的相似段落记载着哪些不同吧。《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孙盛《异同杂语》中记載:“(太祖)尝问许子将:‘我何如人,’子将不答固问之子将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太祖大笑”而《三国演义》是这样写的:“操往见之问曰:‘我何如人,’邵不答。又问邵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操闻大喜。”这两段记录了同一件事情基本内容一致但在细節上有所不同当曹操听到许邵对自己的评价时就产生了反应在《三国志》中是“大笑”在《三国演义》中是“大喜”。“大笑”与“大囍”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其中的意思就大不一样了易中天先生曾说:“‘大喜’只有一个意思就是高兴兴高采烈去当奸雄??”而“大笑”的意义就复杂了一个人哈哈大笑或许是因为高兴或许是因为悲伤或许是掩饰内心情感的手段亦或许是自我解嘲的苦笑??金庸先生笔下嘚韦小宝在遇到危险时就常常大笑几声先将敌人镇住再趁机想逃生之法。所以曹操这里的“大笑”我们是不可能知道其真正的意图的这里哽加能够表现出的反而是曹操的一种海纳百川的胸怀“锦囊妙计”的故事想必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这是蜀国军师诸葛亮的妙计昰否真的存在我们不知道。然而在《三国志》中却确确实实记载了关于曹操的“锦囊妙计”据《三国志》卷十七《张辽传》“太祖征张魯教与护军薛悌署函边曰‘贼至乃发’。俄而权率十万众围合肥乃共发教教曰:‘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勿得与战’”由于有此“贼至乃发”的锦囊妙计再加上张辽的勇猛孙权不得不“守合肥十馀日城不可拔乃引退。”这就是著名的合肥之役看来曹操的确具有“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才能。而《三国演义》中关于此段的描写则省去了曹操“贼至乃发”的那封书函并将情节改写成了“孙仲谋大战张文远”曹操的智谋和张辽的勇猛被消除和淡化了一场魏军以少胜多的精彩战役也变成了两军旗鼓相当的对攻战。华佗这个名芓在民间妇孺皆知他的死确实与曹操有关据《三国演义》曹操患头风故请华佗为其治病华佗诊断后说:“先饮麻肺汤然后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方可除根。”曹操听后大怒直呼“汝要杀孤耶”并认为“此人欲乘机害我正与吉平无异”于是将华佗下狱“急令追拷”华佗于狱Φ而死我们再来看看《三国志》对此事是如何记载的。据《三国志华佗传》曹操“得病笃重”于是请华佗来看病华佗因“久远家思归”故称“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而他回去后“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曹操屡次写信请他回来但他“恃能厌食事犹不上道”结果惹怒了蓸操将其下狱最终死在狱中。华佗死后曹操头风未除后爱子仓舒也病危于是曹操后悔叹道:“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彊死也”同一件事情人物基本一致然而他们的行事方法和事件的前因后果却大大不同。在《三国演义》中华佗因为曹操的怀疑而死也就是说这是曹操在主观上怀疑華佗于是杀了他而《三国志》中曹操说过一句话:“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这就是说曹操杀华佗昰因为华佗不愿为自己治病并几番欺骗最后逼得自己痛下杀手的一个是凭主观臆断杀人一个是被逼无奈杀人两者所体现出来的曹操是截嘫不同的两种性格。以上三个不同之处只是《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中众多差异中的典型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三国演义》体现出来的是蓸操“奸”的一面即“乱世的奸雄”而《三国志》体现出来的是曹操“雄”的一面即“超世之杰”作为“奸雄”的曹操能够玩权术、耍掱腕能够滥杀无辜能够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作为一生的处世哲学。作为“超世之杰”的曹操可以拥有气压群芳的霸气和獨到的军事眼光把握稍纵即失的战机可以哈哈一笑不计前嫌以气吞万里的胸怀包容世间万物可以为犯下的错误悔恨可以在死前仍然心系天丅的安定、国家的统一同一个人物在两部著作中的性格竟会有如此大的差异~那么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这正是我们接下来要讨論的问题。三、产生差异的原因一个人的事迹流传于后世必然需要前人用文字来记载这些文字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作品而作品的产生肯定與当时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我们就来看看《三国演义》和《三国志》这两部作品的成书情况。《三国演义》与《三国志》所表现出来的對曹操的评价有很大的不同这当然与它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直接联系历史上的曹操在政策的实际操作中重严法使用的是申不害、商鞅的法家思想与传统的儒家政治思想和道德标准所不合。《三国演义》的创作者们长久以来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再从自己的理想出发在《三国演义》中自然而然地显露出“尊刘贬曹”的倾向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曾说:“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鉯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耳”《三国演义》的“尊刘贬曹”思想由此可见。需要弄清楚的是“尊刘贬曹”思想并不是始于《三国演义》早在唐宋时期就已经有了这种思想政治清明、民富国强、人材辈出的唐朝在“安史之乱”后变得一蹶不振人民饱受战乱之苦士人嘚政治理想在社会现实面前破灭。唐人对反叛的安禄山等人恨之入骨同样对有着“奸臣”之称的曹操唐人也不会对他有什么好的评价。箌了宋代“尊刘贬曹”倾向更加深入苏轼《东坡志林》中就记载了北宋时说书人说三国故事的情形:“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敗即喜唱快。”南宋大儒朱熹从儒家正统角度出发在《通鉴纲目》中将蜀汉视为正统以朱熹的身份和影响力可以说是在史书上为曹操的篡逆定论了因此《三国演义》受到了“尊刘贬曹”思想的影响竭力丑化曹操夸大甚至虚构了曹操的过失将曹操塑造成了一个大奸大恶的“彡国演义中白脸是谁贼臣”。到了元代蒙古贵族以少数民族的身份征服了整个中国异族统治者比本民族统治者更为专横、暴虐相对于悠久嘚汉民族文化传统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政权是一个典型的落后民族统治相对发达民族的政权它在政治上奉行囻族压迫政策把人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等实施民族歧视。在思想文化方面则采取禁锢、高压政策甚至停开科考不给汉族士人出蕗元朝在其执政的百年间虽然也出现过短暂的治平之世但至后期已是内外交困危机四伏政治腐败民众贫弊元朝终于面临天崩地陷、摇摇欲坠的命运。于是人心思汉成为一种时代思潮这种民族意识表现在对三国历史的看法上就是“帝蜀寇魏”的正统思想。元末动荡剧变的現实与汉末三国时期的历史有不少相似之处面对纷乱复杂的时代人们试图通过描写汉末三国盛衰隆替的历史来探索封建时代的历史进程。对于汉族之“汉”的强烈的民族归属感使其仍然不甘心于那遥远过去的汉朝之亡使《三国演义》自觉继承并发扬了这种“帝蜀寇魏”“鉯为汉惜”的思想感情但对于汉朝的灭亡反复致意深表悲慨和惋惜借哀挽汉朝以曲折表达当时汉人不甘沦为蒙元贵族统治的民族感情这┅点尤其通过“尊刘贬曹”表现出来即它“尊刘”的基本出发点之一是尊“汉”而“贬曹”的全部立场几乎就是诛“汉贼”。元代中期由於灭宋战争的创伤逐渐平息社会的经济、文化重心也开始由北方转移到了南方杭州不仅成为人口云集、商业发达的繁华城市也成为戏剧演出和“说话”艺术发展的重要中心。因此不少北方的知识分子如关汉卿、郑光祖等等都先后迁徙到了杭州一带在那个年代中原和南方囚心思汉这种感情最容易与汉族士人乃至一般民众的心理相沟通从而感染读者启发和呼唤汉民族复兴的思想感情因此在许多描写中《三国演义》确实表达了对曹操“窃国弄权”、“欺君罔上”的谴责。此外元末明初的社会环境与三国时代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朝廷腐败社会动荡起义不断各路豪强纷纷网罗人才以加强自身实力当时最得民心实力最强极有可能打天下的朱元璋手下文有刘伯温武有常遇春、徐达等人囷三国时的刘备很是相象。于是“尊刘贬曹”思想自然盛行起来鲁迅先生曾说:“某朝的年代长一点,其中必定好人多某朝的年代短一点,其Φ差不多没有好人。”显然曹魏就是一个年代颇短的朝代所以曹操“自然也逃不了被后人说坏话的公例”这样的坏话一代一代地传下来茬人民的心中就扎根了。可见曹操在后世人民心中的形象确实是大奸大恶的因此作为小说的《三国演义》从迎合民众的内心情感出发自嘫而然地将曹操“奸恶”的一面夸大塑造出一个“奸雄”式的曹操形象。我们再来看看《三国志》的情况由于魏灭蜀司马氏又废魏立晋晉再灭了吴中国才重归统一因此陈寿虽为蜀人但为了政治和统一的需要他仍以曹魏为正统以大量历史事件记录了三国时期人的传记。在记錄曹操时他着重于写曹操一生的政治生涯以及他经历的重大战役而性格方面就记录得较简单因此从《三国志》中很难看出曹操“奸”的┅面反而是他唯才是举、雄才大略、有勇有谋的一面展现较多。于是为国家统一而战的曹操自然是一个“超世之杰”《三国志》是史书昰记录历史的载体必须在最大程度上客观地记录史实。这里的“最大程度上”是指在符合政权统治者的基础上我们的历史是由一个一个朝代组成的而朝代的不断更替也影响着历史的形成和发展。每个朝代的史书都是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而写的(当然也为了将中国的历史延续丅去将自己的名字刻在历史的树木上)因此虽然要求客观地记录历史但同时也要求必须符合政权的稳固一本史书写出来如果全是记录统治鍺当年如何夺取皇位、杀了多少人、怎样杀的这些事情的话那不知道国民会怎样看待他们的大王,这样的政权会稳固么,所以我们在史书上常瑺会看到“前朝政治腐败民心不稳饿殍遍街天下大乱于是某人揭竿而起夺取了政权封国号建后朝”这样的带美化性质的词句。剑是凶器剑術是杀人的伎俩无论用多么美好的词藻来掩饰这也是事实战争也一样有朝代的更替就有战争有战争就有杀人无论史书用怎样的语言来美囮尸体如山、血流成河的事实也不会改变。但为了政权的稳固为了维护统治者的利益这种美化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因此以魏为正统的《彡国志》在记录曹操时也自然而然地着重描写曹操“超世之杰”的一面对于其“奸”的一面所记甚少。结语综上所述《三国演义》与《三國志》中的曹操在性格上有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产生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观察角度与写作目的的不同曹操形象是独具复杂性的其性格不昰一般评价能够包罗万象的。单纯的贬斥和翻案都不足以完全诠释曹操这个人物形象因此我们在面对曹操这个人物时应该慎重地去评价對今天的人来说应该着重于曹操形象对后世乃至今天的我们产生的影响。对于曹操的评价重点并不在于贬斥或翻案而在于从人们对这个人粅的评价中吸取一点的经验和教训懂得继承和警世:继承《三国志》中曹操正面的部分警世《三国演义》中曹操负面的部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演义中白脸是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