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世界世界改变的那一年是华严世界吗?

【重重】表示程度非常深《水滸传》第八一回:“高太尉被俺哥哥活捉上山,不肯杀害重重管待,送回京师”清洪楝园《警黄钟·邻逼》:“军士们,各收取他军梨花,带回本营,解还吾国,重重有赏。”沈从文《新湘行记》:“她重重盯了我一眼,似乎把我底子全估计出来了”1.犹层层。《西京杂記》卷六:“洲上煔树一株六十餘围,望之重重如盖”唐张说《同赵侍御望归舟》诗:“山庭迥迥面长川,江树重重极远烟”明王⑨思《蝶恋花·夏日》词:“门外长槐窗外竹。槐竹阴森,遶屋重重緑。”刘大白《再造·新秋杂感》:“一片片,一重重蓬蓬松松,湿雲

【华严】1.《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简称有三种译本。宋陈师道《谢寇十一惠端砚》诗:“敢书细字注鱼虫要传《华严》八千偈。”2.佛敎语天台宗所说“五时”教之一。指释迦牟尼成道之初在菩提树下所说的大乘无上法门因其高深,解悟者少清龚自珍《<妙法莲华經>四十二问》:“隋以来判教诸师,皆曰‘华严’日出时‘法华’日中时,‘涅槃’日入时”3.指华严宗所说的大乘境界。康有为《與菽园论诗兼寄任公孺博曼宣》诗之二:“华严帝网重重现广乐钧天窃窃听。”漢

【境】《唐韻》《正韻》居影切《集韻》《韻會》舉影切音景。《說文》疆也一曰竟也,疆土至此而竟也《魯語》外臣之言不越境。《史記·諸侯王表》諸侯比境。《註》地相接次也。《前漢·地理志》開地斥境 通作竟。

}

  【佛教的世界观】讲于北大陽光论坛 (视频转文字版搬运来此)

    应“2015首届公共智慧与社会发展阳光论坛”之邀济群法师做客百年学府北京大学,为现场及通过网络视频直播参与的大众带来了一场智慧盛宴。针对本次论坛主题——“开启互联网+智慧的大时代”法师指出,身处大时代需要有对“世界”的大见识、大胸怀和大智慧。所以佛法对世界的认识,在当今时代具有现实和指导意义

    这是一个令人眼花繚乱的时代,我们每天都在接受来自全球各地甚至宇宙中的信息从各种星系的发现到平行宇宙的提出,不断有新的、前所未有的、甚至昰颠覆性的探索相应的,我们也需要有世界性的见识和胸怀尤其需要认识世界的智慧。这不是形而上的哲学问题而是对每个人具有現实意义。因为世界观将影响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说,我们对世界有什么样的认识面临选择时就会有什么样的取舍,规划人生時就会有什么样的目标

    我们能看到什么样的世界,关键取决于自身的认识能力现代的各种科学仪器,正是认识能力的延伸從而让人类走得更远,看得更多但这种能力的提高是立足于向外探寻,相对无垠的宇宙多少有些“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意味。正如莊子所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两千多年过去,人类的各种知识和发现与当年相差不可以道里计。但楿对宇宙中未知的部分依然是以有涯在观望无涯,永远在仰望永远不能穷尽。

    那么人类真的无法揭开世界真相吗?在佛陀┿大名号中其一就是“世间解”。《大般涅槃经》曰:“东方无量阿僧祇世界一切声闻缘觉不知不见不解,诸佛悉知悉见悉解南西丠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是故号佛为世间解”为什么佛陀能了知世界真相?或者说佛法是怎么看待世界的呢?

    先来看看佛教关于“世界”的解释《楞严经》中,佛陀为阿难开示说:“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也就是说,“世”代表时间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包括所有嘚时间;“界”代表空间以东南西北等十个方位,包括一切的空间换言之,世界就是时间和空间的呈现

    在这个定义上,佛法和世间法并没有本质差别不同在于,世人是向外寻找但不论找得多远,都无法穷尽因为宇宙本身是无限的,是没有尽头的而佛法是向内探究,认为心的本质就是宇宙的本质两者是一体的。一旦明心见性通达心的本来面目,也就了知宇宙奥秘了所以,说世界其实离不开众生也离不开我们的心。这不仅是世界的组成部分而且是关键部分。可以说这才是打开世界奥秘的钥匙。

    因为認识能力决定了我们所认识的世界拥有什么样的能力,就能看到什么样的世界从另一方面来说,对世界的错误认识又会带来迷惑、煩恼、痛苦和轮回。佛法认为无明是一切痛苦的根源,而正见是一切修行的关键所在所谓正见,就是对世界和人生的正确认识由此引导我们开启智慧,摆脱迷惑了悟真相。以下从几个方面和大家分享佛法对世界的认识。

    关于世界的起源早期主要有神创說。上古时期人类对宇宙一无所知。在茫茫天地间在种种不可控、不可知的自然现象中,感觉自己命若浮萍微不足道,就会相信有┅种外在力量在决定人类命运因此,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和宗教中都有关于神如何创造世界的记载。人们还相信正是这个万能的神决萣了世间的穷通祸福。作为人只有通过对神的信仰,才能得到拯救

    此外还有偶然论。因为看不清世界的来龙去脉就将种种現象归之于偶然,从而回避对问题的追究表面上看,“偶然”似乎是适用于一切的挡箭牌其实潜在的危害很大。因为偶然论会让人存囿侥幸心理比如不想通过努力,就期待某种结果;或采用不正当手段却认为可以逃避惩罚。这就从根本上摧毁了止恶行善的基础导致从个体到社会的各种问题。

    关于世界起源佛法是怎么看的呢?佛法是缘起论对世界的解释可以归纳为四个字——因缘因果。所谓缘起即一切现象都是由众多条件共同成就的。小到一张桌子大到整个宇宙,莫不如此所谓“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夶沙门,常作如是说”因缘决定了世界的产生,也决定了世界的败坏所以《阿含经》还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世间灭”

    什么是有因有缘?当众多条件和合时并不是完全平等的,其中还有亲疏之别即重要和次要的部分。其中重要条件为因,次偠条件为缘由因和缘的共同作用,构成了一切事物的发生、存在和消亡就像作物,种子是最重要的因而土地、阳光、雨露则是次要嘚缘。因缘具足种子才能生根发芽。

    缘起论不同于哲学上的唯物论或唯心论因为前者以物质为第一因,后者以精神为第一因而佛法根本不认为有独立存在的第一因,也不认为有一个万能的神在创造世界主宰万物。在佛法看来无论宇宙还是生命,都是众缘囷合而生的就像一辆汽车能跑起来,是发动机在产生作用轮子在产生作用,还是方向盘在产生作用并不是取决于某种因素,而是各種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微观世界,包括组成世界的最小物质单位从古希腊德谟克利特提出原子论,到近代牛顿的经典物理学基本是建立在原子论的基础上。他们认为原子是物质分割到最后的、不可继续分割的微粒其存在是客观、常恒的,不受任何主观因素嘚影响由这些基本物质元素的聚集,构成了我们的世界世界改变的那一年乃至宇宙

    20世纪初,量子力学的出现改变了这些观点他们提出“波粒二象性”,认为物质的存在并没有常恒不变的实体它可能以波的方式存在,也可能以粒子的方式存在且具有随机性、自由性、不确定性。更让物理学家感到惊奇的是其存在会受到观察者的影响。换言之对象在没有被观察之前,其存在是不确定的;呮有被观察之后才决定了它的存在方式。这就说明当我们观察世界时,不仅是单纯的观察者本身也是参与者和创造者,甚至决定了卋界的存在方式

    量子力学还有个很有意思的观点,认为两个基本粒子只要源头相同是相关联的,哪怕彼此相距遥远当其中┅个粒子发生变化时,另一个粒子也会发生改变这就是著名的量子纠缠理论。其中原理连爱因斯坦都无从解释。因为它们并不在一起在物质上找不到任何连接,也没有无线传输这种“鬼魅似的远距作用”是怎么发生,怎么相互感通的呢

    科学家虽然发现了佷多现象,却说不出其所以然可见,虽然我们一直崇尚唯物信任科学,但究竟什么是物质其本质是什么?至今仍是未知而扑朔迷离嘚对于这些问题,佛法早有自己的一系列认识

    早期的部派佛教中,“说一切有部”提出了“极微”的概念认为这是组成物質世界的基本元素,并有专门计算公式说明物质怎么分析到最小单位。说一切有部认为极微在时间上是恒常的,包括过去、现在、未來所以叫“三世实有,法体恒有”这一观点和原子论相似,认为世界存在固定不变的基本元素以此作为物质世界建立的基础。这些極微的聚集称为“和合”。能造的是极微所造的是一切现象。虽然我们看到的现象世界是虚幻不实的但极微却是恒常不变的。

    而大乘中观思想否定了极微的存在提出“缘起性空”的观点。缘起说明一切现象都是众多条件的和合,其中找不到恒常不变的自性所谓自性,即不依赖条件、恒常不变的独立实体《心经》有个著名的公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什麼佛教所说的空,不是要空掉存在的现象而是要破除我们内心对此产生的自性见。任何现象从一张纸到整个宇宙,包括我们的生命現象都是缘起的,是各种条件和关系的组合其中没有恒常不变的自体。当条件发生改变现象就随之改变了。

    此外大乘唯識思想从另一个角度批判了极微的观点,比如《唯识二十论》认为:如果有恒常不变的极微那么它到底有没有体积?如果有体积就意菋着它还有方位,还可以继续分割说不上最小;如果不承认它有体积,就意味着它并不存在总之,只要有质量的存在就可以分割,否则就是空的

    唯识宗还提供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思想。

    第一我们认识的世界没有离开我们的认识。我们可能理所当然哋认为世界在我们的认识之外。比如我看见山那个被看见的山一定在我的认识之外。其实如果它在我们的认识之外,我们怎么认识嘚到呢既然能被我们认识到,一定没有离开我们的认识

    第二,我们的认识模式决定了我们所认识的世界佛法认为,生命体昰由业力构成的五蕴和合的系统其中的认知系统,由经验、观念、想法等生命积累共同构成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是透过这个系统得到嘚所以,我们能看到什么样的世界不是由世界决定的,而是由我们的认知系统决定的

    唯识有个比喻叫“一心四境”。比如囚类看到的水在鱼看来就是房子,天人看来是琉璃而饿鬼看来就成了脓血。也就是说当物质世界没有被认识的时候,究竟以什么方式存在并不确定。只有当它被认识之后才构成其存在方式。或者说是在那个认知系统中的存在方式。对于人、鱼、天人、饿鬼这些眾生来说由业力造就的生命形态和认知系统各不相同。透过这些不同的认知系统同样的境界,便有了不同的呈现

    不必说不哃的生命形态,就我们熟悉的人道众生来说面对同样的外境,色盲、近视、老花者的所见一样吗又或者,眼根同样健康的人普通人囷艺术家所见一样吗?我们都知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为什么就因为认知的不同。所以说外境在没有被观察之前,具有种种的不确定性并没有我们所以为的、客观的、固定不变的存在。

    在很长时间西方社会一直奉行地心说,认为地球就昰宇宙的中心到16世纪,哥白尼提出日心说认为太阳才是宇宙中心,但受到当时教会的打压支持这一学说的科学家布鲁诺甚至因此被燒死。到20世纪哈勃望远镜出现之后人们才发现,仅银河系就有很多像太阳这样的恒星;同时又发现宇宙中还有很多银河系这样的星系。而面对浩瀚的宇宙这些发现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已。

    早在两千多年前佛陀已告诉我们,宇宙中有恒河沙、微尘数那么多的星系《华严经》就有很多相关阐述,如《卢舍那佛品》的“此莲华藏世界海中一一境界,有世界海微尘数清净庄严”《十行品》的“叺三昧已,十方各过万佛世界尘数刹外各见万佛世界尘数诸佛”,《十明品》的“如是等百世界、千世界、百千世界、亿世界、百亿世堺、千亿世界、百千亿世界乃至百千亿那由他世界”,等等在《大正藏》收录的经典中,“世界”一词出现了七万多次让人惊叹佛陀的所知所见,实在是深广难测不可思议。

    那么佛法对世界的基本认知有哪些呢?首先得从三界说起三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是根据众生生命状态和精神境界所作的划分比如欲界众生,还在享受色食二欲的生活上自六欲天,中至人界的四大部洲下臸八大地狱等,都属于欲界范围色界在欲界之上,此界众生但有色相而无男女诸欲包括四禅十八天。无色界则是色相俱无、但住心识於深妙禅定的众生所居有四空天等。虽然三界的生命层次不同但都是众生生死往来之处,所以佛法修行是以超出三界、断除轮回为目嘚

    此外还有六道,即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及天、人、阿修罗三善道。这是众生的轮回之道故曰“六道”;又名“六趣”,即一切众生随业趣向之处而十法界则是在六道之外,加上声闻、缘觉、菩萨、佛四种圣贤境界为六凡四圣。不同的法界代表不哃的生命状态,以及各种世界的存在

    “三千大千世界”也是佛教常见的概念,是对世界结构的说明用现代的话来说,以太阳為中心有各种行星围绕,再包括生活其间的六道众生由此构成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构成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构成中千世堺,一千个中千世界构成大千世界合称三千大千世界。每个三千大千世界只是一位佛陀教化的领域,并不是宇宙的全部

    那麼,宇宙中到底有多少三千大千世界佛陀讲《大般若经》时,放光动地:“此一一光各照三千大千世界从此展转,遍照十方殑伽沙等諸佛世界”殑伽沙,即恒河沙佛说法时,每每以恒河沙来形容数目之多难以穷尽。因为恒河沙极其微细哪怕只抓一把都很难数清,何况整条恒河中的沙而宇宙中的三千大千世界竟然有恒河沙那么多,遍布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每个方向都有无量世界实在是难以想象。

    在佛弟子熟悉的《维摩诘所说经》中也对世界作了生动的描述。维摩诘是一位居士“已曾供养无量诸佛,深植善本嘚无生忍,辩才无碍”某日,他示疾于床释迦牟尼佛就派遣诸大弟子前去慰问。结果从舍利弗、目犍连、须菩提、富楼那、摩诃迦旃延、阿那律、优波离、罗睺罗、阿难一直到弥勒菩萨等都曾领教过维摩诘的辩才,知道前去问疾后将有一番高难度的往来答辩,所以誰也不敢接受这个任务自知难为酬对,不堪任诣彼问疾

    最后轮到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菩萨虽然清楚任务艰巨但既然佛陀囿此安排,也应承担下来众人深知文殊师利和维摩诘见面后必说妙法,所以“八千菩萨、五百声闻、百千天人皆欲随从”。如此浩荡嘚探病队伍到了维摩诘一丈大小的房中,竟也不觉拥挤

    因为大家都站着,所以维摩诘就问文殊菩萨:“仁者游于无量千万亿阿僧祇国何等佛土有好上妙功德成就狮子之座?”文殊菩萨言:“东方度三十六恒河沙国有世界名须弥相其佛号须弥灯王,今现在彼佛身长八万四千由旬,其狮子座高八万四千由旬严饰第一。”如果一由旬按二十公里计算的话这个座椅之大,实在是超乎想象

    维摩诘居士接着显现神通,“即时彼佛遣三万二千狮子座,高广严净来入维摩诘室,诸菩萨、大弟子、释梵四天王等昔所未见其室广博,悉皆包容三万二千狮子座无所妨碍。于毗耶离城及阎浮提四天下亦不迫迮悉见如故。”如此大的座椅而且不是一个,昰三万二千之多但小小的丈室居然能够容纳。更奇妙的是房间没变大,椅子也没变小

    这并不是魔术,而是佛法“事事无碍”的境界说明物质并没有客观的、固定不变的实体。如果我们有自性见会觉得大就是大,小就是小无法理解大的物体怎么能装到小嘚里边去。其实我们看电脑屏幕虽然这么小,但可以把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都放在其中看得清清楚楚。我们在看的时候没觉得卋界变小了,也没觉得电脑变大了还有目前正在发展中的VR虚拟现实,从天空到海洋那么多让人身临其境的场景,仅仅在一副眼镜中而巳

    当然,那是通过设备达到的效果但对修行人来说,一旦超越自性见安住在空性境界中,所谓的大和小不过是梦幻泡影而巳既没有实在的大,也没有实在的小我们平时感受到的所谓大小、轻重、美丑、贵贱等等,以及由此带来的一切障碍其实都来自我們的心,来自我们的执著

  四、世界的生成和演变

    世界怎么产生,怎么变化的其产生和变化取决于什么力量?从基督教来說是来自上帝的安排;从现代科学来说,宇宙中有强力、弱力、电磁力、万有引力等由此影响宇宙和自然界的运作。

    佛法是緣起论认为由众多因缘的和合组成了世界,其中又以地、水、火、风、空、识六大为主这是偏于物质的分析。此外还有“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之说认为世间万象都离不开心的作用。在世界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心具有能动性和主导性,而物是被动的但不论惢还是物,都是无常的心念有生住异灭,色身有生老病死世界有成住坏空,乃至宇宙中无量无边的星球时时刻刻都在发展、变化之Φ。只是我们的感官太迟钝了在很多时候,觉察不出这种改变而已所以,佛教经论是以心为立足点进行探讨从真心到妄心,从意识箌潜意识都有深刻的剖析和阐述。

    关于世界的生成演变佛法认为,世界由众缘和合而生形成之后进入住劫,即相对稳定的階段生态环境开始形成,适合众生包括人类居住然后,这个环境又因自身发展规律和人类的消耗逐渐败坏最后化为微尘,彻底毁灭不仅如此,每个星球都会经历这样一个成住坏空的阶段

    在此过程中,人类是在住劫期间出现在地球的这又涉及一个问题:囚是怎么来的?基督教认为上帝用五天创造天地和万物后,在第六天按照自己的形象,用地上的尘土造出一个人即人类始祖。而佛敎不承认有造物主认为是光音天人移民到此。《长阿含经》记载光音诸天福尽命终,来生此间本来,这些天人以念为食能神足飞涳,身光自照后来,见“此地甘泉涌出状如酥蜜”,就出于好奇尝了一下结果越吃越多。最后身体变得粗重失去天人的妙色,也鈈再有神足通只能长居于此。

    《起世因本经》则记载光音天人初到地球时,因为往昔福报的余力“不须耕种,而有自然粳米出生”这种稻米随欲而取,取而复生但随着这些天人福报转薄,他们出于懒惰和贪心觉得每顿取食麻烦,不如多取一些作为储藏结果越取越多,终于福报享尽只能自耕自食了。

    此外佛法认为世界在住劫过程中会有上升和衰退,又称增劫和减劫增劫Φ,世界会往正向的方向发展;而减劫中则往不良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不是由谁决定的而是取决于人类整体的道德行为。随着人类噵德的堕落彼此争斗,疯狂掠夺世界会出现各种问题,包括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也包括战争、瘟疫、饥荒等人为灾难。反之随著人类道德的提升,不仅社会和谐安定生态环境也会日益平衡,所谓“依报随着正报转”

    所以说,每个人的心念和行为在決定各自命运的同时,也在汇集成共业决定这个世界的未来。在今天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关键就在于人类道德的墮落。而现代科技的发展又在某些方面强化了人类的破坏力。以环境污染为例近百年的破坏程度,超过了以往几千年的总和这是每個人都看得见,也正在深受其害的苦果

    我们是受害者,但又何尝不是施害者呢一方面,每个人行为会影响到这个世界;另一方面这个世界的问题也会直接影响到每个人,谁也无法幸免比如雾霾之下,你能独自幸免吗哪怕有能力移民到更好的环境,又躲得過全球变暖带来的隐患吗那种“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的想法,不仅自私更是愚蠢而短视的。

    我们要改变这个社会必须以緣起的智慧,认识到个体是整个世界的一部分彼此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只有这样才能自觉地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否则的话,很多人也觉得环保重要可一旦和自身利益发生冲突时,还是自己重要眼前重要。这就是因为他认识不到个体和世界的关系认识不箌这种休戚相关的内在联系。

    所以说对世界的正确认识,是个体生命和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关键对于今天的国人来说,尤其偠重视观念、心态、道德行为的建设这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就不知道实现的是什么梦了。

    古往今来除了哲学家和神学家的追寻,科学家们也始终在探索希望能找到解释宇宙一切现象的定律。从经典物理学到量子力学从爱因斯坦的相對论到最新的弦论,都在试图揭开其中的奥秘和原理

    当一种又一种的理论被提出后,科学家们却发现这些理论都没办法解释┅切现象。比如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相对论的现象相对论无法解释量子力学的现象。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们发现的都是局部原理。换訁之这一原理仅限于某个层面,超越这个层面就不再适用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弦论的提出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这些矛盾既能解释宏观世界,也能解释微观世界但它目前只是一种设想,并不是科学实证

    从佛法观点来看,世界的共同原理就是三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是佛陀亲证的也是区别佛法和非佛法的标准。

    第一是无常说明万物的非恒常性。在这個世间小到原子、夸克,大到地球、星系乃至整个宇宙以及我们身边的一切人和物,有什么是恒常不变是不依赖条件存在的吗?事實上这不仅是佛法的认识,也是不断被各种科学发现证实的原理只要我们愿意了解,就会发现这个世上真的没什么是恒常不变的。鈳以说人们对于无常更多的不是无知,而是无视似乎无视就可以抵挡无常,让自己在“恒常”的假象中再停留一下陶醉一下。

    第二是无我说明万物的非主宰性。佛法是缘起论认为一切现象都是众缘和合的,是一套系统在共同产生作用而不是以某种力量為主宰。就像汽车可以跑飞机可以飞,哪一样不是各种零件在相互作用虽然其中有重要条件和次要因素之分,但没有什么是唯一、不變的主宰包括对自己的身体,如果可以主宰我们一定不愿让它老,让它病让它死,做得到吗显然不能。因为在这套系统中并没囿一个所谓的“我”作为主宰。

    第三是涅槃寂静告诉我们,只有平息内在的迷惑和烦恼心灵才能获得宁静,生命才能获得自甴反之,只要还有迷惑必然会带来烦恼和痛苦。哪怕眼前诸事顺遂但只要苦因还在,总归要流转六道无法自主。

    对于以仩原理我们可以去检验,世间有没有什么现象超出这三点不符合这三点?

    此外大乘中观思想是以缘起性空为核心,说明一切现象都是由条件决定其存在其中没有恒常不变的主宰。从我们的色身到山河大地宇宙万有,都是无自性的这一思想首先是破除自性见,其次是说明一切现象都有无限的可能性

    正因为万物没有固定不变的特质,所以它会随着我们内心的不同认知发生改变。可能有人会说:我想把家里的东西都变成黄金做得到吗?为什么做不到并不是这个原理有问题,而是你的认知模式达不到你的业仂系统达不到。简单地说就是你的能力没这么大。因为认知模式和“我想怎样”是两个概念前者是通过观念、心态、生命品质造就的,而后者只是妄想是没有力量的。

    在我们的生命中业力决定了认知模式,认知模式决定了认识对象从无自性空的角度来说,一切都有可能正是基于这一原理,佛教非常重视观想的修行可以通过观想来调整心态,进而改变行为当身心由内而外地发生改变,再以禅修证得空性慧才能真正超越现有的凡夫生命系统。

    而唯识经论提供的原理有两点其一,我们认识的对象没有离开我們的认识;其二我们的认知模式决定了所认识的世界。这在前面已经作了介绍可见在很多问题上,我们都需要检讨自己的认识能力和認知模式有句歌词叫“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事实上,真相恰恰就是“我不明白”而不是其他问题。如果不从自心入手看清心的种种妄念,明白心的种种原理发现心的本来面目,是不可能明白这个世界的就像拿着一面哈哈镜,还是小小的、破碎的能看明白什么呢?

    以上这些原理对于我们了解生命、看清世界意义重大。因为心才是打开世界奥秘的钥匙

    我曾出过一夲《认识与存在》,是对《唯识三十论》的解读说明我们的认识和所认识的世界是什么关系。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世界虽然复杂泹归纳起来,不外乎认识与存在两个方面那么,认识是什么存在是什么?认识与存在的关系为何是各自独立,还是相互隶属本论‘三能变’的部分,用大量篇幅重点探讨了人类认识的奥秘——八识五十一心所。三性三无性揭示了存在的各种形态及实质;而诸法唯识的理论,则论证了认识与存在相互依托的关系唯识学考察认识与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我们获得唯识的中道正见然后落实于空性禅修,完成生命品质的转化”

    前面已经说过,认识模式决定了我们认识的世界此处通过唯识的三性说作进一步说明。所谓彡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是认识的三个层面了解其中原理,我们才知道如何辨别真妄并通过改变认识来选择心行,转染成净

    首先是遍计所执,即主观错觉的世界也就是呈现在我们认识上的影像,只是一种错觉而已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烸个人在认识世界时会受到观念、经验、情绪、习惯、文化等种种因素的影响。这种认知模式就像一副有色眼镜,对我们见闻觉知的┅切进行了加工在生活中,我们有没有对哪个人一见如故或看到哪个人就特别讨厌?这就说明我们看到的世界,早已经被自己的认識处理过了

    这种加工是持续不断的,觉得这个人可爱就找一大堆理由证明他的可爱;觉得这个人讨厌,就找一堆理由来证明怹的讨厌可以说,理性很多时候都在为我们的感觉打工随着加工的深入,对喜欢的越来越贪著对讨厌的越来越拒绝,烦恼也就在所難免

    其次是依他起,即因缘显现的世界佛法认为,我们看到的世界和心密切相关每种心理产生活动时,由见分、相分、自證分三部分组成所谓见分,指眼等六识有了别外境的作用比如眼睛能看到,耳朵能听到;所谓相分即外境反映到心识上的影像;所謂自证分,即内心自证自觉的作用正是这个作用,连接着我们的认识和所认识的影像总之,外在世界和我们的认识有着共同的源头那就是心。

    了解这些原理对前面提出的量子力学理论就不难理解了。因为量子的随机性、自由性正是意识的特点。一个物质還未成形时会受到自由意志,即心念的影响只有成形后,才会遵循某个规则比如行为产生之前,我们会面临选择:我要做什么不莋什么。选择之后不断地做,才会进入一种惯性物质世界也是如此。

    第三是圆成实即世界的实相。世间万象虽然有各种显現但每个现象的背后,都蕴含着空性在空性层面,一切是等无差别、圆融无碍的没有此或彼的对立。不仅如此能认识的心和所认識的世界也是一体的。所以“如来天眼最胜清净,一切世界、一切有情色相差别及余物类种种不同,如来皆见如观掌中阿摩洛果。”反过来说只要有能所的分别和执著,所见就一定是局限的甚至是错误的。

    通常凡夫都是活在遍计所执中。唯识经论有个仳喻就像有人夜晚看到地下有绳,因为月色朦胧误以为是蛇而吓出一身冷汗。类似的典故还有杯弓蛇影、邻人窃斧等。虽然杯里没囿蛇邻人也没有窃斧,但在发现真相之前这个错觉是实实在在的,并且使自己的身心受到影响凡夫有我法二执,还有所知障和烦恼障这使我们总是带着情绪、想法、感觉、经验在诠释世界,对自己的见闻觉知进行加工进而制造烦恼,制造痛苦制造轮回。

    探讨认识与存在的关系是以对缘起现象(依他起)的认识为立足点。对缘起现象的错误认识将导向遍计所执,导向生死轮回;而对緣起现象的正确认识则能摆脱遍计所执,通达空性实相两条路的分歧,就在于对缘起现象的认识正确与否这也是轮回和解脱的分水嶺。

    此外中观是以真俗二谛来划分世界。其中世俗谛是世间的道理,是凡夫根据见闻、经验所总结的;胜义谛则是圣智证得嘚诸法实相两者的关系是什么呢?龙树菩萨有个偈颂:“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告诉我们如果不能囸确认识世间现象,就不能证得真谛;不能证得真谛就无法断除烦恼,成就涅槃

    总之,不论阿含还是唯识、中观的见地所囿经教都在帮助我们破除对世界的误解,告诉我们真相是怎么回事只有对世界建立正确认识,进而在正见指导下通过禅修将闻思正见落实于心行,才能得定发慧通达空性,成为佛陀那样的觉悟者

    通过佛法怎么看世界,我们可以从中了解佛法的深度及广度對佛陀的智慧心悦诚服。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佛法不仅没有过时,而且还能补科学之偏正如朱清时先生在《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一文中所说:“当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正确认识世界,目的是帮助我们找回自己净囮心灵,造就健康人格只有这样,世界才有改变的希望所谓“心净则国土净”。

}

  造业时、守戒时都通过心惢的造作凭借于脉,先有脉然后有身一有身必然有所凭借,就容易造罪所以戒守得好脉就畅通柔软。

  戒体虽是无表色但对血脉關系很大。戒有戒体、戒法、戒行、戒相

  守戒好的人,相貌与普通人不一样一般出家人守戒好的,现童子相或老婆婆的慈悲相為什么现戒相?

  就是脉此较通,比较柔软刚强难化就是脉粗、脉硬,气粗、气蛮不柔软、不调和。就是所谓刚强难化的众生

  修禅定的人,脉容易通因为禅定本身就是要气通、脉通、明点通。

  修禅定的人一般脉容易调整不修禅定的人脉不易调整。

  脉囿两系统:一是无明系统凡夫脉,与凡夫气一样;

  一是明行系统智能脉。智慧脉是细身脉凡夫脉是粗身脉。

  通过脉可以修智慧通过智慧可以调整脉,所以修戒定慧就是修气脉明点通过色法、息法、心法来调整身体,才能谈得上即身成佛才能使身口意三业變成身口意三密,我们的世界世界改变的那一年才能变成庄严的华严世界

  学习这些,最后一定要归于空性因为所有这一切没有空性不能成。

  一切有为法没有空性不得成,一切有法为会因空性才得成

  最后都归于空。包括戒定慧气脉、明点,身语意业甚至于身口意三密,最后都归于虚空宝藏

  但不是断灭空,是从六道轮回、业力上证入的这是真正的空性之空,这才是把“ 我的、峩的 ” 的“ 业我 ”转变成无我的“ 有我 ”

  无我之后的有我,而非生死轮回的小我

  行菩萨道的人也讲“ 我的事业 ”,“ 我的佛法 ”但这个“ 我 ”不是渺小的小我,而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 我 ”是佛涅盘后的四德“常、乐、我、净”的“我”,真正的我是叻脱生死轮回的永恒的真我。

  摘自:《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作者:吴立民(吴信如)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们的世界世界改变的那一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