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MacBook Pro2018款大概能使用2018年7月1日是建党多少年年(不玩游戏)

MacBookPro2017值不值得买?
又到了岁末年终,自从找了新工作,已经有一年多没有来张大妈写(pian)原(jin)创(bi)了。一个月前老板刚刚批了一台2017款的13寸MacBook Pro,用上了酷炫的Touch Bar。另一方面,同时由于比较好的键盘手感,2015年款的MacBook Pro至今还受到不少人的肯定。正好手上的2015款也还没有退休,可以来做一个简单的对比。离17款发布已经过去了五六个月,各种测评和跑分也随处都能搜到,为了让这篇文章不至于炒剩饭,跑分之类的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结合一下小众的工作,来聊聊怎么使用Mac,和15款有什么使用上的区别。去年的一篇原创“我的笔电进化史”中我稍微介绍了一下Mac的使用,这次根据我个人工作中的不同需求,芟繁就简的具体聊聊。
首先来张对比照,今后两款我都选择的13寸,主要是希望比较便携(当然还有穷)。图上可以看到,同为13.3寸屏幕,2017款比2015款要小上一圈,同时薄了不少。官方数据来看,2015款的重量为1.58kg,2016/17款的重量为1.37kg,2015款重量差不多是2017款本子加上充电器。此外17款由于轻薄化,去掉了A面的信仰灯,让好多人觉得逼格顿失不少,不过在我看来还是轻薄来得比较实在。
打开上盖,2015款和2017 with Touch Bar款的主要区别便显现出来。
这里Touch Bar到底好不好用之后再说,先说一下这个被苹果吹上天的二代蝶式键盘到底怎么样。其实结论就一个,很简单:不如老款。但是!用久了好像也没有什么不妥。其实人就是这么奇怪,如果硬要把这两块键盘放在一起比较,其实很容易觉得键程长的2015款打起来更加舒服,但17款一个月使用下来,打字的效率好像并没有受到影响,而且习惯以后觉得这个蝶式键盘的反馈其实挺足的,也不觉得很累。此外17款的触摸板有所加大,但实际使用中我个人感觉没什么太大变化,还是会出现拖拽距离不够的情况。
另外一个主要区别在于音频系统。应该可以这么说,17款带Touch Bar的音质好过15款两个JBL GO。虽然JBL GO只是最普通的小型便携音箱,但好歹人家还是外置音箱,而17款音频系统的中频实在超出JBL GO太多,15款对比起来基本只能算作能出个声。
搞物理的用电脑都干些啥
既然题目说了要搞物理,那也得说说搞物理的用电脑到底要干啥。Mac在各种测评中向来是被推荐给设计师,摄影师和码农人群等。一大众民间高手,捧的就说Mac逼格高,损的就说Mac性价比是个渣还不能玩游戏。其实逼格和性能,都还是要看用的人的期望和需求。Mac由于其系统的稳定性,以及对各种Unix命令和软件的原生支持,受到了欧美科研界和学生的追捧。另外如果真要看各大PC品牌的同等级商务机,性价比这个问题还得另说。
作为一台笔记本,首先需要满足的功能便是收发邮件,浏览网页,视频听音乐等等日常需求。除此之外,作为低端学术人群,我对笔记本的需求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 阅读+笔记+思路
- 数据处理+可视化
- 某些,对于像我这样搞点理论的,需要在服务器上算算小算术,所以需要连接服务器或者集群
- 写论文,做Slides或者Poster
以上需求从广义来看,除了第四条,其实人人都可能会在不同场合碰到。我在开始使用Mac的时候也经常寻找一些所谓的效率利器,但几年使用下来,发现各种软件打着解决痛点的旗号,最终增加了不少学习和适应成本。再当看到我老板拿着纸笔画草图算算术写日程,却年年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杂志上发论文的时候,回头想来,其实这些所谓的效率利器,如果没有真正的核心需求,往往都是浮云,还会让我们在使用过程中分神。于是在不断的使用和摸索中,我对各种软件的选择标准最重要的一条便是简洁,同时在不十分影响效率的情况下,能用一个软件解决的便不用第二个。下面分别介绍我在MacBook Pro 2017上满足以上需求用到的工具或者小技巧。
首先要说的是17款的接口,从15款转到17款后接口丰富程度骤然减少,只剩下四个USB-C的Thunderbolt口,无Touch Bar版本更是只有两个。老实说对这种统一接口的做法个人是很拥护的,但是目前USB-C的普及程度还不够,导致必须使用转接器。由于原装转接头太贵,我目前使用的第三方Baseus的一个USB-C转HDMI和两个USB-C转USB-A接头,价格合适,感觉够用。
浏览器我目前是Safari和Chrome同时使用,Safari为主力。Chrome的优势在于跨平台和数不清的插件,而Safari的杀手锏是MacOS和iOS之间的Handoff与钥匙串同步。如果不是特别依赖各种高级的密码管理软件,就钥匙串同步这一点几乎就让我放弃了Chrome。
收发邮件方面,我认为Mac原生Mail已经足够好用,加上MaigTag这个神奇的插件,可以对多个邮箱内容同时归类或者标记。比如我在不同阶段曾经有过四五个不同的邮箱和不同的人联系,但主题有相近的或者讨论的同一个内容,希望把这些邮件放在一起添加关键词归档,由于项目主题比较多,所以系统自带的旗标标记方法并不够用。尝试过很多客户端,但目前只找到MailTag这个插件能实现这个功能。
此外如果没有这个需求,Mac上也还有很多其他强大且颜值高的客户端,例如Readdle出品的Spark;也有老牌Mozilla出品的Thunderbird,优势是可以和其他平台共用相同的Profile。
视频播放推荐IINA这个Github上的开源项目,由苹果原生的swift语言编写,功能非常强大,美观且免费。
音乐播放的话,如今各大流媒体当道,我还是用的老早就使用的网易云音乐。本地播放使用VOX,其实原生iTunes也不错,不过交互相对复杂,不如VOX轻量快捷。这里顺便提一句,修改文件默认打开软件的方法与Windows上有所不同,只需直接在要打开的文件上点击右键之后获取信息,或者选中后直接cmd+i,在Open with一栏选中想要的程序后点击“Change All”,这样以后打开同类型文件就会使用刚刚指定的默认程序打开了。
同时推荐一些非常实用的小工具。Moom或者Magnet,这两个软件可以帮助调节窗口大小,我基本只使用左右分栏和窗口最大化这三个,需要的话还可以进入软件设置各种不同的分栏比例。注意这里的最大化和Windows上的窗口最大化逻辑是一致的,仅仅是在本桌面最大化窗口,而不是进入全屏模式。
Popclip和Paste是我觉得很值的另外两个小工具,都是在打折的时候入手的。Popclip的作用是在选中字符旁添加类似iOS的选中选项,如图所示。里面有非常多的后续操作选项,且支持扩展。我比较常用的是复制,去格式粘贴,搜索,高亮,在终端中运行代码和在豆瓣上搜电影等功能。Paste是一个颜值非常高的剪切板记录工具,由两个俄罗斯小伙开发,最近他们也在加紧开发iOS版本,支持同一账号下MacOS与iOS共享剪切板,可能会比原生的通用剪切板要好用点。
还有几个免费软件。Irvue是一个自动换壁纸软件,图片来源是大名鼎鼎的Unsplash,无版权,所以精美壁纸可以任意下载。Scroll Reverser提供鼠标滚轮的方向设置,且可以指定触摸板和鼠标分别设置。CleanMyDrive 2提供像Windows一样的外接磁盘集中管理,想要一次推出多个磁盘的时候非常方便。
芟繁就简,其实还有一些我在老本子上安装了的工具,在新意过后基本就没怎么使用了的这里就不介绍了。换新本子也正好帮助我挑选出那些真正需要的软件。下面开始根据上面列出的需求介绍所谓的生产力工具。
阅读+笔记+思路
作为一个搞物理的人,阅读文献是日常基本工作,但阅读也不仅限于文献的阅读。我平时主要接触的文本形式主要是pdf和网页。所谓pdf阅读器来说,Mac原生的预览工具我认为已经做的足够好,轻量且强大,高亮,添加注释等都不在话下,更重要的是能够很方便的拼接文档和删除某些页面,只需打开侧边栏缩略图,选中要删除的页面直接点击键盘上删除,或者直接从其他pdf文档中拖动要导入的页面到本文档缩略图中的合适位置。
然而阅读这个需求的核心其实不是打开文档,而是管理文档和对文档的笔记。对于学术论文,我目前使用的是Papers,界面和老牌的Endnote或者Mendeley大同小异,我选择它的主要原因是相较于Endnote的天价和Mendeley丑陋的界面,Papers价格适中颜值高,并且有学生优惠。基于Mac开发,这一点上比从Windows上移植过来的Endnote和Mendeley也好很多。同时,Papers对BibTex和Markdown的编辑提供了很好的支持,默认情况下引用文献时只需双击control,便能调出搜索窗口,选定文献后可以直接在文档中插入文献的key,支持pages,word自动生成文献列表。同时,如果使用内置阅读器,软件会自动识别在文档中做的笔记,以供之后在搜索窗口中搜索笔记。
除了文献笔记,有时候开会或者做实验需要做记录的时候,也需要一个方便的工具来记录。早前我是使用Evernote的,不过之前一段时间Evernote似乎有些不思进取,各种周边搞得风风火火,而客户端却越来越臃肿,而且免费版限制登陆设备数量。现在基本被我用来和它自家的剪藏配合来收集知识片段了。目前的主力笔记工具我用的Notion,一个独立开发者开发的纯笔记应用。免费版支持600个block,也就是所谓的笔记单元,早期通过邀请好友可以达到无限条。订阅版每个月8美元,可享受无限条block以及上传文件无限体积和无限分享等服务。Notion的优势是完美支持Markdown以及各种多媒体文件,插入数学公式和图片等也很方便,全平台且支持在线编辑。各平台界面风格非常统一,且类似Ulysees等一众优秀Markdown编辑器。主要问题其实是价格,如果没有早期邀请好友的无限条笔记优惠,其实我会选择订阅Bear。
在写论文或者各种报告之前一个帮助理清思路的办法就是思维导图。Mac上比较著名的导图工具便是大名鼎鼎的MindNode,同时也有iOS版本,可以通过iCloud同步。这里我就不多介绍了,唯一阻碍是价格……于是我用的是一支笔和一张纸……需要展示的时候就在keynote或者PPT里面随便画画,而且要做示意图的话笔和纸要方便很多……当然,如果有ipad的话,iOS版本没有那么贵,效果也不错。
数据处理+可视化
下面终于到了真正的日常工作了,搞物理的人,无论是偏理论还是偏实验,总避免不了处理大量的数据,不过感觉在不远的将来这个职业会被AI取代掉。我的数据处理工具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变化,和很多人一样,大致说来从最初的Excel到后来的Origin再到现在Python Matlab或者R任选一。不知道为啥,在科研界Excel貌似从来都是不入流的,其主要问题可能在于数据拟合功能比较弱,早期使用Excel做拟合的速度确实很慢,弃用之后很久没用Excel做过类似任务了,不知道最新版有没有改进。作为国内科研界被盗版最多的软件之一,OriginLab出品的OriginPro可以说大致成为了不愿写代码的科研人员作图标准工具,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各种非线性拟合,离散计算,信号处理等等都不在话下。直到我开始从实验转向做一点模拟仿真工作,要处理的数据成几何增长,突然发现鼠标点点点的数据处理方式实在太低效了。虽然OriginPro内置了LabTalk脚本语言,但“人生苦短,我用Python”。尽管LabTalk语言能够完成Origin内几乎左右的任务,但由于Origin最初由C语言写成,后来加入了C++和C#的特性,使得LabTalk语言对初学者不太友好,总感觉有些地方逻辑会混乱。Python如今这么火而且免费方便易学,没有什么理由不选择它。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OriginPro没有Mac版本,要使用的话必须安装虚拟机或者双系统,在本就不大的硬盘里面划出一部分来装不是那么必要的虚拟机,比较不能忍。
IDE选择Spyder,像极了Matlab。数据基本会录入Pandas这个包中的DataFrame结构来管理,在Spyder中可以很方便的查看,很像Excel和Origin的数据表格,可以轻松对行、列或者某一个数据单位进行操作。作图我用的最多的是Bokeh这个包,优势是可以生成HTML格式图片,用任何浏览器可以方便打开,且支持交互,比如数据选择,放大缩小等等,并能保存为svg矢量图,强烈推荐。
此外还有一个免费绘图小工具值得推荐,Plot2。作为一个仅仅9M的免费软件,内置非常强大的2D绘图功能,可以直接拖拽数据表格进入绘图区,能对图上所有元素进行精确调整,支持修改数据,并提供简单的曲线拟合功能。我目前的使用流程是用Python完成数据处理,将最终需要展示的数据输出到ASCII格式直接拖入Plot2调整最后出图,其交互性比Bokeh还是好很多。Plot2唯一的槽点是拖入的ASCII文件的首列必须是横轴坐标值,目前我还没有发现可以在Plot2中指定坐标轴的方法。
绘制示意图的话,我使用的是Affinity Designer,一个类似Adobe Illustrator的软件,终身制,价格不到Illustrator的N分之一。此外开源的Inkscape在Mac上也可以使用,不过需要安装XQuartz 跨平台的图形界面,相较于Windows版本会显得很不流畅。
接触仿真工作后要和Linux系统打交道,这也是我选择Mac的重要原因,原生支持Unix系统的shell命令,逻辑极其相似的软件管理机制(Homebrew),以及不用任何配置就能直接使用的终端。除了直接使用终端ssh与服务器和集群交互,一个叫做Filezilla的免费软件可以方便的与服务器之间传输文件,支持FTP,SFTP等等协议,在家玩树莓派也是很好的工具。
此外Mac上还有一个替代默认终端的工具iTerm,诸多优点我在此就不详细叙述了,目前已经用它完全替代原生终端了。此外2017款有指纹识别,现在在终端中sudo的时候也再不需要手动输入密码了。
此外,有Homebrew这个软件管理器存在,很多软件都不用自己编译了,比如分子动力学模拟软件LAMMPS,可以直接用brew tap homebrew/science && brew install lammps --with-mpi一条命令安装。平常提交任务的话,先在笔记本上测试一下输入文件,之后就可以用Filezilla上传服务器计算了。这里17款用的7代i5比15款用的同等级5代i5计算能力还是有明显提升的,在内存都为16Gb的情况下,无论是处理数据还是测试LAMMPS输入文件大概都有20%提升,这一点与GeekBench的跑分也基本一致。
? 分子动力学模拟
写论文+Slides+Poster
输出工作也算是每一阶段对工作的总结了。相信诸多搞物理的人写论文都用Latex,在上一篇里我简单介绍了一下Sublime Text 3 + TexLive的组合。不过最近Markdown语言的兴起也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作为标记语言,Markdown比Latex更加简洁易上手,且有了Pandoc这个神器的存在,可以很方便的将Markdown文档转成Latex文档或者,docx文档。这样无论是需要什么样格式的文本,都可以用Markdown写成,然后用Pandoc轻松转换。下面就介绍几个我觉得不错的Markdown编辑器。
Atom& Sublime Text
严格来说这两个并不是专门的Markdown编辑器,但用编辑器届的超级瑞士军刀来形容它俩绝不为过。Atom是Github 开源的文本编辑器,完全使用Web技术构建。优势是内置Packages管理器,相当于Chrome的插件管理器,很多小众或专业软件的脚本高亮插件都能在上面轻松找到,比如我算算术用的LAMMPS,各种支持Markdown的插件就更不在话下。最大槽点是由于使用Web技术,可以将其看作一个Chrome文本编辑器,相较于C语言写成的Sublime Text或其他编辑器显得比较“卡”。这篇原创的原稿本来是用Atom写的,但由于其对Mac原生中文输入法的支持貌似还有问题,每输入一段中文后都会卡顿,不得不放弃,不过只写西文的话还是没有问题的。Sublime Text是一个老牌文本编辑神器,也支持各种插件,不过安装过程比Atom麻烦,而且有些插件质量不如Atom上同类的,比如Markdown中对图片插入的支持,Atom上有提供直接粘贴图片生成代码的插件,而ST上并没有支持Mac的版本。ST优势是速度,优势是速度,优势是速度!一些超大log文件用ST打开不费吹灰之力,而Atom几乎就要死机了。目前这两个文本编辑器加起来几乎解决了我所有编辑问题。不过,由于以上陈述的Atom输入中文的问题和ST插入图片的问题,让我重新启用了专门的Markdown编辑器,Typora。
Typora是全平台通吃的免费Markdown编辑器。它并不需要你记住任何标记,需要的格式在菜单栏上都可以找到,使用起来跟word等类似的WYSIWYG编辑器相同,同时如果你熟悉Markdown语法,你也可以直接输入,这样就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最重要的是,它对图片和表格的完美支持,让我快要抛弃掉Atom和Sublime Text作为Markdown编辑器的功能。同时,Typora原生支持导出到docx, OpenOffice, LaTeX, MediaWiki, Epub等格式。这篇文章除了引言部分全部是在Typora完成,强烈推荐。
其实前面介绍的Notion笔记工具也可以算作一个Markdown编辑器,但我并不想把它当作单篇文章的写作工具,主要是因为Notion主打是笔记,写作的话由于里面功能过多,且结构比较复杂,反而会影响注意力。
参加各种学术会议需要准备大大小小的Slides或者Poster,这些我目前主要是用Mac自带的Keynote完成。很多人更熟悉PowerPoint,在我看来其实PPT在编辑方面更加强大,但同样也是希望各方面更加简洁,我慢慢从PPT转向Keynote。其实在完善好几代之后,原来Keynote的杀手锏神奇移动在PPT中也已经加入了,两者真没有什么高下,无非是更倾向于功能强大还是界面简洁了。好的Slides和Poster核心本不在用什么软件做,而在于工作的意义以及做的人的展示逻辑。
之前挖了一个坑说Touch Bar,要说与without Touch Bar版本的差距值不值那RMB2500,其实我觉得要说值,也更多的算在CPU和散热上(without Touch Bar版本CPU和散热有所缩水,但是续航比Touch Bar版本好)。目前来说除了设计软件,其他各种软件对Touch Bar的支持仍然不足,我觉得它的实用性并不大。倒是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发现Typora对Touch Bar的支持很不错,插入图片和链接功能都默认放到了眼前,也算是提高了一点效率。
一个月使用下来,对于新到手的2017款MacBook Pro 13" with Touch Bar还是很满意的。虽然键盘手感对比起来不如2015款,Touch Bar功能也有待完善,不过它有更小的体积和重量,边框虽不如Dell XPS那样惊艳,但也比2015款减小不少。CPU的提升在日常使用中,特别是在数据处理中还是能够感受到的。同时在不跑计算的正常使用情况下,个人感觉续航比15款并没有减少太多(从大约7-8小时减少到6-7小时,非严谨测试),也能满足基本需求。购买的话,如果手上已有2015及之后版本的MacBook Pro,无论带不带Touch Bar,若不是要换屏幕大小,建议可以观望2018。不要钱的话大家就随便上吧。
最后,祝大家新年愉快!搞物理的童鞋来年多发PRL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全美好物,尽收囊中!票选尖货投票赢大奖!
与千万网友交流购物经验,更多内容请点击下载什么值得买APP
今日搜狐热点2018款MacBook Pro评测:能跟工作站较劲的笔记本
编辑:北极风 关键字:&&&&
& &&自动播放15寸2018款Macbook Pro上手体验2018款15寸屏 Pro开箱图集1/27苹果新一代15寸的Macbook Pro将配有第八代酷睿i7和i9处理器两种版本,处理器最高频率达到2.9 GHz,处理速度最快可比上一代提升 70%。Turbo Boost最高可达 4.8 GHz。内存最高可扩展32GB DDR4,硬盘可支持4TB固态硬盘。新增Apple T2 芯片,以及新增原彩显示技术。分享|评论(0)01020304050607080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  图文/晓光 视频/中奇 苏航  两周前的某个周四晚上,苹果公司毫无预兆地更新了一下自己官网,2018年新款MacBook Pro就这么发布了。2018款新MacBook Pro  这并非他们第一次这么干。在之前,Mac系列电脑也有过多次升级核心配置(俗称换CPU),但外观屏幕等其他配置均未变化的更新。相比之下,这次更新升级不止换了CPU,还有True Tone原彩显示,T2芯片等新功能加入。这升级类似从iPhone 6到6s,外观没什么变化,但内部已经是两款产品。  外观对比没变化  像汽车行业一样,笔记本厂商也大多是3-4年才来次大更新;中间基本都是每年跟着英特尔的节奏换处理器小幅更新,外观不变。  苹果也遵循这个节奏。我们往前倒,上一代Retina屏MacBook Pro定型于2012年6月,用到2016年才换了模具。所以这代新MacBook Pro没更换模具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我自己甚至觉得如果不是为了Touch Bar,苹果在16年也不会换模具……)。第一款Retina屏MacBook Pro发布在2012年六月开发者大会上  既然外观没变,也就仍有很多人纠结边框宽窄问题,好在MacBook优秀的工艺为它挣回了很多分,这颇像以前iPhone 4时代的情形:很多安卓手机都号称在某一方面超过了iPhone,但总体比较下来,还是差了一筹。新MacBook Pro外观对比去年没变化仍是左右个各两个USB-C接口  外观没变化,我们手上这台机器外观可说的并不多:不再发光的抛光金属logo,一体化的金属转轴,屏幕下方“MacBook”字样都跟去年一样。具体可以看这段视频:  屏幕借鉴iPhone,加了个新技能  这届15寸MacBook Pro的屏幕分辨率依旧像素,这也是从12年首款Retina屏MacBook Pro就确定的标准,到现在未变过。苹果这几年不断强化这块屏幕,6年过去了,它依旧鲜艳细腻,依旧是行业标准。这快屏幕仍是笔记本行业的标准  今年苹果给屏幕加上的是True Tone原彩显示功能。这其实是一种软硬件结合的色温调整方式,最早出现在9.7英寸iPad Pro上,之后延展到10.5寸iPad,以及iPhone X,它利用屏幕边缘的感应器收集环境光线,调节屏幕的色温。  原彩显示并非第一眼美女,两年前我自己用iPad Pro时候其实一直是关闭状态,直到iPhone X时候才习惯了,到现在反倒觉得蓝色的屏幕颜色不习惯了。原彩显示最初用在iPad Pro上面  这功能是为呵护一般用户,而不是给设计者用的。MacBook Pro那块屏幕出厂就已经足够好,开了原彩显示,反倒会让专业设计师感觉色彩不准确。苹果大力推广原彩显示,显然是希望用户在台灯下阅读或户外强光下使用时,都能让眼睛更舒适。开机设置界面让用户自己感受关闭原彩显示的感觉。关(左)和开(右)的对比  第一次开机进入系统时候,苹果就设置了这么一个界面,点一下能看到没有原彩显示的屏幕是啥样。也就是说,原彩显示是默认开启的,可见苹果推广这功能的决心。  至于摄影师或设计师们,这项可以手动关掉。当然,未来苹果如果能设计一种智能化的自动模式会更好,比如打开PhotoShop之类的软件,原彩显示功能自动关闭。  一个需要注意的事,原彩显示可以拓展到外界显示屏上,但笔记本上盖不能合上,否则传感器收不到周围光线自然没法True Tone了。  “嘿 Siri“来了  十年前苹果抓住了一次手机上的交互革命,已经称霸手机行业十年;在电脑这边,他们同样的想发动一场交互革命,外在代表是Touch Bar,内在则是Siri。  Touch Bar在这代上没啥可说的,因为硬件和功能本身没什么变化,关于这一窄条操控栏的生态也还走在半路上;Siri则是iOS已经验证完成的轻车熟路,因为Apple T2芯片加入,它也支持语音唤醒了,从旧款的“动手”变成了“动嘴”。TouchBar如故  同样是从开机步骤苹果就引导用户启用Siri,在录制时候就能感觉它跟iPhone用途不一样:都是“帮我打开文件夹”这种。“嘿 Siri”唤醒电脑成为现实  这意味着苹果希望用语音帮人们减少点手上的操作——嗯,我知道你们要说TNT了。  但苹果没把希望值定那么高,至少目前为止,电脑上的Siri能帮人完成的,还是一些步骤复杂、语义明确的功能,比如:用Siri找“昨天的视频文件”,它能理解“昨天”+“视频文件”的意思或者添加个备忘录  整体试下来它的反应算是很灵敏的,我最常用的情景是正在编写个东西,喊Siri“帮我搜一张乔布斯的图片”或“今天新浪股价”这种。    当然要通过语音助手提升效率,除了技术问题,还需要克服两个现实问题:  1 环境:在办公室里,跟Siri说话并不需要大声喊——不会特尴尬。如果你在家办公那是最好,如果你的办公室都是干活时鸦雀无声的人,那当我没说;  2 习惯:99%的人习惯用自己双手按键盘鼠标,而不是手嘴并用。实际用熟了,类似“帮我找一张7月23日在上海拍的照片”,远比鼠标点四五下效率高(主要是可以手嘴并行工作)。这种很简单的键盘+语音交互,交给Siri问题不大,人们对TNT失望,大概就是因为老罗把期待拉得过高了。  正面刚的笔记本  这代最关键的升级就是配上了第八代酷睿处理器,15寸版本有i7和i9可选,速度最高可达2.9 GHz,Turbo Boost最高可达4.8GHz,最高可扩展32GB DDR4内存。就是我们手中这台评测机,15寸版本,2.9GHz主频的i9处理器+32GB RAM+2TB固态硬盘,还有AMD出品的Radeon Pro 560X显卡。  如果你看上面这堆字觉得晕,记住这句简单的就好:这台机器除了硬盘不是4TB版,其他各方面都已经是今年顶级水准。  也是有史以来最强悍的MacBook笔记本。  在评测它的处理器性能时候,我们使用的是Geekbench 4跑分,单核得分5600分上下,多核将近24000多分。不服跑个分  这个得分是啥水准呢? 苹果官方说它的性能比上代提升了70%,我们觉得跟笔记本类比较,已经体现不出它的强大(和身价),来看一下这两张图:Geekbench网站单核5000分以上榜单,新MacBook Pro列第二(我们测试可以到5630分,跟第一非常近了)在Mac类榜单,新MacBook Pro是Geekbench多核20000分俱乐部;唯一的笔记本产品  先说前提,我们手里这台机器跑分时候没有插电源纯靠电池供电,也没放在散热风扇上。  在Geekbench网站上的Mac电脑中,新MacBook Pro单核得分已极其接近27寸iMac;多核得分榜虽然排名不那么靠前,但能跟它较劲的都是采用至强处理器的工作站或高性能台机,对手是220V供电的,而我们这台新MacBook Pro在跑分的时候,始终是电池供电。  也就是说,苹果造了一台笔记本,它的性能可以跟自己的顶级工作站拼一下。  关于处理器,有个小插曲是关于macOS 10.13.6的升级,我们这款产品第二天,苹果就来了一次升级,解决了机身发热后变慢的问题,  “在对许多工作负载进行了广泛的性能测试后,我们已经认定这款固件缺少了一个数位钥,影响到了温度管理系统,并可能导致新款MacBook Pro的时钟频率在严重热负载的情况下降低。今天发布的macOS High Sierra 10.13.6补充更新包含了修复这个bug的内容,建议用户安装。我们向遭遇了新系统性能表现不理想问题的任何用户表示抱歉。如我们网站上的性能测试结果所示,新款15英寸版MacBook Pro的速度最高将可提高70%,配备Touch Bar触控条的13英寸版MacBook Pro则可最高提速一倍。”  苹果这段发给CNBC的文字没具体讲问题详情和他们是怎么解决的,但从文字看问题其实就是发热CPU降频了。我们猜,最初的系统固件没有调到最优,导致发热后风扇响应不积极,处理器降频慢了。  在更新固件后,能看两者差别,在同时转码一个4K视频的时候,温度曲线更平稳一点。用新固件前后主频和温度曲线对比  除了CPU,另一处明显提升是固态硬盘,17款的硬盘写入1800,读取2600MB/s,当时已经觉得很快;到了今年,苹果又升了一档,写入2800,读取3000MB/s以上。AJA测试硬盘速度(分辨率, 4GB文件测试)  读取写入提升带来的直观好处是软件秒开,但对新MacBook Pro来说,绝不只是为了这个。作为一台高端生产力工具,它的目标用户就是摄影师,开发者,视频剪辑师等,在处理照片/3D素材/视频素材等内容时候,这个读取写入速度本身就能带来很大优势。  最后,说两句新键盘  前两个月蝶式键盘出问题的不少,以至于苹果在美国被用户集体诉讼。最终,苹果出台免费维修方案,这件事算告一段落。  在新MacBook Pro上,苹果带来了第三代蝶式键盘,他们给键盘下放了层硅胶膜,阻挡灰尘进入,根据外媒之前的验证,灰尘确实是进不到键盘结构里了。第三代蝶式键盘,手感软了一些荧光粉吹落测试,没有进入键盘内部键盘敲击声也因为这层膜小了一些。对比
关键字:&&&&
引用地址: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果本网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公开自由传播,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关注eeworld公众号快捷获取更多信息
关注eeworld服务号享受更多官方福利
说起人工智能领域,它能够让全球诸多知名的科技公司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焦点上,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过近两年,一些科技大佬便都将目光投向了VR产业上,VR行业的吸引力不禁让人唏嘘。&据外媒报道,苹果打算在未来发布一款全新的VR头显产品,该公司希望这款VR产品在硬件上搭载8K显示屏,然而最好是不需要连接移动设备,当然也可以通过高速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配合专用机顶盒使用。&虽然想法很超前,但苹果还只是在测试阶段,有相关人员表示,苹果近期聘请了一位虚拟现实应用开发者人员,它是斯特林.克里斯平。这是苹果在VR领域的最新一次招聘。在LinkedIn上的信息显示,克里斯平于2018年5月加入苹果,担任“原型研究员
全球市场即将见证首支市值万亿的股票诞生。在美股周四开盘后,苹果公司股价一路高歌猛进,如果触及207美元,就将成为收支晋级万亿美元市值俱乐部的公司了。&多家媒体提到,苹果破万亿美金市值大关,但实际上,由于苹果回购了股份,总股本在减少,根据最新的财报数据,目前总股本为48.299亿股。按照截至发稿时股价205.52美元计算,市值应为约9926亿美元,也就是说,当苹果股价上涨到约207美元的时候,才会触及万亿美元市值。&受二季度强劲的财报推动,苹果公司股价周四开盘延续周三的涨势,大涨超过2%,股价一举突破205美元的历史新高,这样两个交易日累计涨幅超过7%,只要再涨2%,苹果市值就将站上万亿美元大关。&nbsp
据国外媒体报道,市场统计机构IDC刚刚发布了全球平板电脑最新的统计数据。从报告结果来看,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已经连续15个季度同比下滑。今年第二季度,出货量同比下降13.5%,全球出货量仅为3300万,去年同期这一数字为3820万。&更糟糕的是,去年这种下滑的比例仅为个位数,但今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出货量同比下滑的幅度已经连续达到了两位数。在IDC的统计范围中,包括了键盘和屏幕可分离类型的产品。具体来看,二季度苹果依然占据了平板电脑出货量第一的位置,三星和华为分别排名第二和第三。在排名前五的厂商中,出货量共占全球总出货量的71.2%,高于去年同期的65.8%。&苹果的平板电脑出货量同比增长了10万台,市场占比
苹果今天发布的财报数据显示,第三季度售出了 372 万台&Mac&电脑,这是自 2010 年第三季度售出 347 万台以来,苹果单季度售出的 Mac 数量最少的一个季度。这也是自 2013 年第三季度以来,苹果第一次单季度售出少于 400 万台 Mac 电脑。&去年,苹果在 Q3 的 Mac 销量为 429 万台,所以与去年同期相比,苹果今年 Q3 的 Mac 销量下降了 13%。Mac 的收入也比去年同期下降了 5%。出现这样的结果有很多可能的解释,包括消费者越来越多地转向 iPhone 和 iPad。这些设备加在一起,占了苹果上个季度收入的 65%,而 Mac 只有 10%。&&nbsp
据国外媒体报道,苹果周二盘后发布了强劲财报,截至6月底的第三财季营收同比增长17%,远超预期。受此推动,苹果在亚洲的零部件供应商的股票周三早盘交易中全线上涨。&在台湾,iPhone摄像头镜头制造商大立光电股价上涨3.2%,创2017年11月以来新高。核心处理器芯片供应商台积电股价上涨0.8%,而主要组装商鸿海精密股价上涨了0.4%。&日本显示器供应商夏普股价上涨5%,创6月以来最大单日涨幅。日本显示器公司股价上涨1.4%。韩国LG显示器股价上涨1.9%。&日东电工股价上涨5.4%,该公司生产智能手机屏幕上使用的导电膜。智能手机摄像头零部件供应商阿尔卑斯电气的股价逆市下跌0.6%。&在香港
一般名人都有一个雅号,比如马云被称为Jack马,雷军被称为雷布斯,这些都听着很不错。但有一个人在外面的名号就不那么雅致了,他被网友戏称为大嘴,他就是余承东。&你要问:余承东为什么被称为大嘴啊?&说过很多人惊呆的经典句子,比方将来2年国产手机要死掉多半,就剩2-3家存活,而华为则会是存活的那个。还有华为定然会超越苹果等等。&其实,大家称呼余承东为“余大嘴”,主要还是因为他爱讲话,这个看他的微博就可以看出来了,吓人的技术就是他曝光的。&&但是,有一点你不得不服余承东,依靠华为强大的技术实力,这些年他吹下的牛竟然一个一个的实现了,包括超越苹果!&8月1日,根据IDC的最新报告
热门资源推荐
■有奖直播:TI MSP430TM集成可配置信号链模块在传感测量领域的应用
最新手机便携文章
最新视频课程
相关热搜器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8年7月1日是建党多少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