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濠反间遗事心得体会53.1的心得

《一窥堂· 心学笔记》
自甲午秋月迄乙未岁末,研读阳明子,每有所感,爰笔记之。一年间,撰心得约15000余字,取名《一窥堂· 心学笔记》,是为序。
【读阳明先生论立志 日】
晨读《传习录》,欣见此句:“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顿有醍醐灌顶之慨。
庆,好读书史,尝观自古典籍,多有立志之论,足称一家之言者,不在少数。然其所阐发多流于辞藻,动辄天上地下,宇宙乾坤,貌似恢宏博大,沛乎苍冥;抑或冠以“安身立命”、”出人头地”之法门要塞云云,直教人雾里看花、畏难止行,不知何处下功夫。此凡种种,终不及阳明先生讲的真切:”学问不得长进,只是未立志。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先生只此一句,已叫人服膺叫绝!纵使目不识丁者,听闻斯言,安能不醒悟乎?
【月圆之夜闻阳明月圆之教日】
癸巳中秋假日,路遥日短,返乡不得,遥思水泊故里,空寄乡怀而已。
蛰居岛城,随览阳明,见有中秋论学于众弟子篇,个中精要,直如当头棒喝,俨然有训于我哉!先生出世入世,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告诫弟子“无以一见自足而终止于狂”也。何以道器合一?数载以还,余不得其旨,疑团盈脑,苦煞吾身。往日周遭,于今得闻先生洪钟大吕,渐有所悟,始觉柳暗花明,灵光乍现。个中滋味,虽不敢谓“混沌中放出光明”,然武陵人窥见彷佛若有光之心境,大抵相类。
读罢斯文,喟然长叹:华而不实,余之病也;知而少行,余之陋习。月圆之夜偶闻阳明月圆之教,岂非苍天有意教我哉?阳明先生拨云见日,真可谓余之良师也。
余,起身三拜,焚香祷之。
附:阳明先生月圆之教:
昔者孔子在陈,思鲁之狂士。世之学者,没溺于富贵声利之场,如拘如囚,而莫之省脱。及闻孔子之教,始知一切俗缘,皆非性体,乃豁然脱落。但见得此意,不加实践以入于精微,则渐有轻灭世故,阔略伦物之病。虽比世之庸庸琐琐者不同,其为未得于道一也。故孔子在陈思归,以裁之使入于道耳。诸君讲学,但患未得此意。今幸见此,正好精诣力造,以求至于道。无以一见自足,而终止于狂也。
【读阳明先生《答友人问书》日】
阳明先生曰: “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 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
知行本是一回事,如写字作画,面对历代经典,之所以妙悟古人心迹,与古人为徒。是因为得其法,不得其法,天天写画不过手熟而己,终不能人书俱老,达天人合一之境界。
书艺道法自然,点划之间曲尽宇宙之妙,尺幅之间成万千气象。故而,没有写不到,只有看不到。所谓看懂了,却写不好,究竟没有看懂。
【酒后读阳明先生《答友人问书》日】
阳明先生曰: “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功夫,若头脑处见得分明,则虽把知行分作两个说,毕竟将来做那一个功夫,则始或未便融会,终所谓百虑而一致矣。”
今日适逢周六,清净之日也。有朋自远方来,喜不自胜,平日难得相聚,喝酒畅谈,推杯问盏,自黄昏至深夜,一乐也。
然而我向来认为,酒者,烈物也。小喝怡情,大喝伤身,酒不在多,情真为要。故而能喝1斤,常喝半斤; 能喝半斤,2两为限。若知喝多不好,却控制不住,便是未有真知,妄行是也。退而求其次,苟若情况特殊,纵使稍有过量,能做到头脑清醒,不说狂话,不语妄言,不做非为,仍不失阳明先生所谓“知行合一“也。
【读阳明先生《答欧阳崇一书》 日】
阳明先生云:“良知不由见闻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故良知不滞于见闻,而亦不离于见闻“。
佛典云:“一切出世法,不离世间觉“。讲究的就是事上磨炼,一个工作没做过,一个题材没画过,一种会议没策划过,都没关系,这恰恰是锻炼的机会,磨炼的机会。静下心来,用清澈良知之心,明确核心目标,将见闻所学应用于当下,便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做没做过的,就是成长。
【读阳明先生《答聂文蔚书》日】
阳明先生曰: ”文义上解释牵附,以求混融凑泊,而不曾就自己实工夫上体验,是以论之愈精,而去之愈远。”
写字画画、营销策划都是个技术活,只有多练多想多琢磨,才能出手不凡,次第花开。苟若懒惰尚玄谈,不肯下实功夫,终究镜中看花,水中望月,论之愈精,而去之愈远也。
史有”若要有成,废画三千”之说,国画大家李可染先生甚至刻出一方“废画三千”的印章。游心笔墨,苦心经营,体验实功夫,成就大家风范,得后学瞻仰。
【读阳明先生《与黄宗贤》日】
阳明先生曰: “人在仕途,比之退处山林时,其功夫之难十倍,非得良友时时警发砥砺,则其平之所志向,鲜有不潜移默夺,驰然日就于颓靡者。”
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错误言行,南怀瑾先生说在红尘中修行,阳明先生反对悬空思索,讲究事上磨炼,诸位先贤都说到了点子上。人身上的恶习由来已久,如懒惰,若无良友提醒,往往浑然不知,自以为是。
蒙俞荣根老师指教,命余通读《论语》,两年已过,通是通了,却未深究; 北京李想老师曾指点通习西方文化,虽啃读至今,仍坐井观天,难懂大概; 吾师永胜先生屡屡教余通读画史,虽大略翻过,仍是皮毛之见; 吾师郭睿先生曾教余撰写艺评,自今仍未成稿成文……
凡此种种未竟之事,终是懒惰所致,板登要坐十年冷,志不坚定,天下必无可成之事也。
【读阳明先生《与马子莘 》日】
阳明先生曰:‘’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
往日周遭,吾如饥似渴求知求识,阳明先生指出马子莘的良知本体为辞章之学所溺,所以马氏之学才成了花繁而实鲜、本根不莹彻、未能实体认的“千叶无实”之学。
读此,恍恍然有溯源追本,离相归根之感,所谓“千叶无实”,“本根不莹彻”者,不亦余之病乎?求致良知,复归本体,于世间学问,立定一功夫,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其路或许单调寂寂,诚正道也。路旁或有满地鲜花,迷眼醉人,若志不在此,当咬紧牙关,直面前行,岂能顾也?
【读阳明先生《徐爱录》日】
阳明先生曰:“《中庸》言‘不诚无物’,《大学》明明德之功,只是诚意。”
真诚对己,真诚对人,真诚对事,真诚对自然。简简单单,少了些世俗挂碍,多了几分敬畏,多了几分真性情。
【读阳明先生《徐爱录》日】
阳明先生曰:“子夏笃信圣人,曾子反求诸己。笃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
以优秀的人为榜样固然是好,但更重要的是反躬自身,察省自我,你永远不可能成为别人,只能活出自己的本来面目,让每天成为当下最好的自己才是关键。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
【读阳明先生《陆澄录》日】
阳明先生曰:“徒知养静,而不用克己工夫,如此临事情要倾倒。人须要在事情上磨,方立的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突然想起电影《后会无期》的一个经典台词:“听过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生活。”今日读阳明正好做解答,于此释然脱落。听过再多的道理而不去实践践,正如徒知养静,而未克己;过不好生活,因未在事上磨练,故而学而无用,临事慌乱。
很多事如何做才恰当,并不取决于你的知识储备,听过的道理,而往往直接取决于你当下的那个判断。如何做出一个恰当的判断,那就只能是多历练,多磨练,除此之外,好像还真没什么好办法。学的多了,练的多了,也就知行不相离了,或许就达到阳明先生“静亦定,动亦定”的境界了。
【夜读阳明先生《陆澄录》日】
阳明先生曰:“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
何止是为学须有本原,做任何事情都须有本原。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溯源追本,为的就是立定根脚,以图进步。俗语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真是大实话!
水不深无以望流之远,根不深无以期叶之茂。努力向下扎根,是为了向上增长,企业增长太快未必是好事,人的成长亦然。太快了,往往支撑不住,道理很简单,德不厚焉能居高位,德不厚焉能载物乎?
【夜读阳明先生《陆澄录》日】
阳明先生曰:“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
何止是为学须有本原,做任何事情都须有本原。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溯源追本,为的就是立定根脚,以图进步。俗语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真是大实话!
水不深无以望流之远,根不深无以期叶之茂。努力向下扎根,是为了向上增长,企业增长太快未必是好事,人的成长亦然。太快了,往往支撑不住,道理很简单,德不厚焉能居高位,德不厚焉能载物乎?
【读阳明先生《薛侃录》日】
阳明先生曰:“吾辈用力,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
凡事起心动念,私欲一萌发,当立刻警觉。为公方可做,为私断断不可为。这也就是稻盛先生讲的“利他”,佛家讲的“无我”,道家讲的“坐忘”。凡事先为别人着想,或许就是“存天理,灭人欲”的一个具体的实践,这就是在修心,修得一颗清澈澄明的善心。
【读阳明先生《薛侃录》日】
阳明先生曰:“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我等凡夫俗子,在生活、工作中,做错事,说错话,是常有的事。虚心认错是态度,是药。但如果仅仅止于态度端正,而不加改正,只是背负了一个“虚心”的虚名而已,反而又养成一个“习惯性认错”的恶习,这如同胡适先生讲的“从旧的错误出来,走向了新的错误”。如此这般,于己究竟有何益处?自己何曾进的一分?
我就常常是一个屡教不改的人!所以,悔悟是态度,改正才是试金石,因药发病,可怕、可气又可耻!
【读阳明先生之《钱德洪录》日】
阳明先生曰:“学问也要点化,但不如自家解化者,自一了百当。不然,亦点化许多不得”
为学、做事有师傅指点,固然省却许多迷茫,少走些弯路。但最真切的莫过于自己体悟得来,别人说的再好,对于自己来讲,顶多是感觉,自己亲身操刀的事情,才是感受。
“感觉”和”感受”最大的区别在哪?感觉,总是别人的;感受,无论深浅,终究是自己的。东西好不好吃,自己吃一口才知道。
【读阳明先生《与王纯甫书》日】
1、“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就是守住本分,排除一切杂念,不受外界干扰,专心致志做好当下的事情。吃饭的时候就专心吃饭,走路的时候就专心走路,工作的时候就专心工作。私心杂念一萌动,就会对当下失去了敬畏,就会乱了分寸。专注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素养,是一种品格,更是一种人生境界。
2、人心死,道心生。人心就是私欲之心、愚痴之心、傲慢之心、贪婪之心,一句话,人心就是“小我”之心;道心就是宽容之心、澄澈之心、谦逊之心、清净之心,一句话,道心就是“大我”之心。所以,要忘小我,存大我,积善行,思利他。如此,道心方可步步生莲,处处花开,生生而不息,共三光而永光。
【读阳明先生《平濠反间遗事》日】
阳明先生曰:用兵何术?但学问纯笃,养的此心不动,乃术耳。平日智术岂有不足,临事忙失若此,智术将安所施?
做任何事情,其实是没有定式的,根据不同的情况,会有很多方法,并不是所有的方法都需要去学,也学不尽。唯一需要学的是修得此心不动。修得此心不动,便可以应万变,如果此心妄动,临事必慌乱,之前会的方法根本用不上。
修术不修心,这种情况就像学生时代参加考试晕场一样,本来会的题目,却感觉一头雾水,直接傻眼了。其实不是不会做题,也不是没能力答对。只因平日未在心上下功夫,临阵答题,自己先乱了阵脚,心都乱了,所谓的技巧、方法如何用得上?
故曰,修心是本,用术是末,不可舍本而逐末;修心是因,用术是果,不种因焉能得果?一言以蔽之,修得澄彻不动之心,临事自可生出术来,本立而道生也!
【读阳明先生《寄诸用明》日】
1、年少得志,未必是幸。少了磨练历练,纵有才华美质,行之不远也。德不厚焉能载物?源不深焉能流之远?
2、不以自己为君子,别人为小人。人各有志,人各有乐,岂能用自己所谓的克己之功来反衬别人的随性之举?
3、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不为其他,只因乐在其中。
4、盖凡大德涵养之人,说话常常声调低,语速慢,却极有力量,听之令人动容,品之令人回味无穷。
5、学习经典,不只是为了寻找精神世界,不是去做好好先生,也不仅仅限于修清净,更高层次是修得动中静。修得动中静,既可做出成绩树立榜样,又能犹如常人平淡处之。
6、金钱无善无恶,在乎拥有者的起心动念。君子用之可利人,小人用之可作恶。故,君子或者修行之人不要耻于谈钱,当大胆去谋利,然后扶危济贫传递正能量。世上多几个陈嘉庚、田家炳、邵逸夫,商界亦可成净土也。苟如是,不给奸商留有半分田地,假冒伪劣岂能恣意横行?
【读《大学》日】
坐一窥堂,随览《大学》,见有句云:“富润屋,德润身”,感慨系之。
庆,不敏,窃以为,富者,人之所求也;德者,亦为所求也。然则不可舍德而求富也。富可以润泽房屋,而德行可以润泽身心。唯有修心养德,才能使住处熠熠生辉,否则纵使香山美墅,玉宇琼楼,只不过是一个睡觉的地方而已。德行可以养气场,居陋室,亦可生灼灼光华耳!
故曰,屋以人贵,非人以屋贵也。
【读《大学》日】
周末出去逛街,见人流如潮,货物应接不暇。回居,坐一窥堂灯下,览《大学》章句,读至“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一句,故有所思,略书一二陋见,以求教大方之家。
君子为什么要谨慎的培养德行?无论做哪个行业,拿做商业为例,只有经营者德行有了,才能凝聚人心,别人才会从心里追随你,于是有了稳固的团队,这叫“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这个土代表一切的资源,你得运用各种资源来开展经营,开拓市场;“有土此有财”,有了资源并运用好,就生财了;但是,生了财不是让你追求奢华的个人享受,而是要像陈嘉庚、邵逸夫、田家炳、汤恩佳诸位大德商人一样,取之社会,还要回馈社会,此为“有财此有用”,这个用就是有能力了就要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就是顺应天道,这样的生命才有价值。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大道至简,《大学》几句话就把德和财的因果关系讲明白了。研究再多的经济理论,创造出再多的经营模型,没有德做根本,不在因上做考究,都只是在谈枝末。君不见,不以德为根,不在因上下功夫,有的企业或许能够侥幸获得发展,但终究不可能做的太大,太长久。
凡事不可舍本而逐末,不种善因焉能得善果?天道流转,何曾欺人?出来混终究要还的!因果法则是宇宙间永恒不变的根本法则,胡为乎疑哉?
【读《中庸》日】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颜回做人,就是选择中庸之道。只要达到了某一个优点或看到别人的一个长处,就真心实意地牢牢地记在心里,坚持住,不再抛弃,择善而固执。想想,得一善容易,不失去难,例如培养一颗平和之心,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坚持成自然最难。只有得一善而做到不失去才能一点点进步,一点点完善。
故而,中庸之道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点点滴滴积累,慢慢修炼才可成正果。
【读阳明先生《送宗伯乔白岩序》日】
凡事都有道,棋有棋道,茶有茶道,书有书道,工作亦有工作的道。无论做什么,最重要的是通过当下所做来锤炼自己,而不是限于当下的事情。
所谓的专和精,是专精在事情背后的的道和理上,而非事情本身。专注事情本身,术也;专注事情的道上,道也。道为本,大路也,可生术;术为末,小路也,不可沉湎其中也。
【读《阳明先生年谱》日】
坐一窥堂,见先生十七岁时,于书法就有妙论,其言曰“吾始模古帖,止得字形,后凝神静虑,拟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诚哉斯言!
书,乃心画也。庆,少小喜书法,常瞎写瞎涂。于今未模古贴,故而流于浮华,无有渊源;而又仅止于写字,未曾写心,故而无有自我风貌。写字亦如做人,不受庭训,不照自我。于是乎,空付年华,不得长进,胡为乎矣哉?
【读《阳明先生年谱》日】
见年谱有句:“功高而人忌,学古而人不识,此守仁之所以不容于世也”,因有感焉。
记得韩愈有句话,正可佐证阳明先生的境遇:“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事业成功了,就会有人来诽谤你;德行高尚了,就会有人来毁坏你的荣誉
做自己想为成为的人,做自己想做的事,遭到别人的非议是很正常的。因为你想过得生活未必是别人期望的生活,你投入精力的事情在别人看来可能就是浪费时间,无论你怎么做,都不可能让所有的人去认可你, 即便如圣人孔子,也总会有人非议。人世即是如此,此理自古同然,君子正道直行,何须介怀?
拿自己来说,工作之外,就是喜欢读读书,画画画,写写字,皆是天性使然,这跟能不能换来钱财,没有一毛钱的关系。我也从来没有想着画画写字给我带来什么大富大贵,过程已妙不可言,自得其乐足以。但话说过来,人生在世,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做自己想做的事,还有比这更快乐的事情吗?
立身苦被浮名累,涉世无如本色难! 人间至乐莫过于做自己想成为的人!前人说的真好!
【读阳明先生《乞宥言官去权奸以章圣德疏》日】
阳明先生有言:“臣闻君仁则臣直,大舜之所以圣,以能隐恶而扬善也。”
做领导的只有有仁慈之心,做下属的才能仗义直言。舜之高明所在,在于扬人之善,含隐其不足,故而群才云集,天下归之。
治天下如是,治企业、交朋友亦然。正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交往更重要的是先学其优点,而非指责其不足;重在扬其长,而非揭其短。 如若不然,于其合理性而不顾,便大加指责,到头来,于人何益,于己何益?
容人是门学问,也是一场心性的修炼,需要器量,更需要眼光!余其勉旃!
【读阳明先生《教条示龙场诸生》日】
1、念念致良知,时时勤拂拭,守住自己的内心,守住芬芳,不受世俗污染。
2、一天不空过,劳动创造美,只有付出才能带来心灵的安慰。
3、对于每天的工作,不愧天、不愧地、不愧人、不愧己,真刀真枪的干才能睡个安稳觉。
4、挺直腰板,站着把钱赚了!
5、行善的念头一起功德已有,如果真做了就叫功德圆满。
6、阳明先生所谓“忠信乐易”,即做一个“忠厚、守信、快乐、平易”的人。
【读《寄诸用明书》日】
阳明先生曰:“凡后生美质,须令晦养厚积,花之千叶者无实,为其华美太发露耳。”
人是需要沉淀的,注重形式,更需注重内质。内质的修炼虽非朝日可成,然而唯有深沉厚重的内质,才能随着岁月的增长而日现芬芳,也只有内质愈加锤炼愈加弥新。内质如同美酒,洗尽铅华,越陈越香。
【读阳明先生《寄希渊书》日】
圣贤处末世,待人接物,有时而委屈,其道未尝不直也。若己为君子,而使人为小人,亦非仁人忠恕恻怛之心。
能承受多大委屈,就能担当多大的事。越担当,越能成事;越冲锋陷阵,越能成长。咬紧牙关顶上去,不好的环境也是机会。肯吃亏,啃卖力,管他环境恶劣,是非曲直?凡事对得起自己的良知即可。
【读阳明先生《寿汤云谷序》日】
阳明先生曰:“夫道无在而神无方,安常处顺,其至矣。而又何人间之脱屣乎?”
此句源于这样一件事情,云谷先生喜好神仙之学,有出世之欲。阳明不赞成,在阳明先生看来,静心一致,修身养性,在红尘中磨练,就能够超凡入圣,何必求之山林世外呢?
我想,在工作生活中磨练自己,就是剔除私欲恶习,成长为有品格、有教养的君子。修身养性不在世外,正在当下的点滴言谈举止间。远离世间,在山林磨练,未必够得着“天线”,在生活工作中磨练,肯定是接得“地气”。
【读阳明先生《寄李道夫》日】
阳明先生曰:“凡居今之时,且须随机导引,因事启沃,宽心平气以薰陶之,俟其感发兴起,而后开之以其说,是故为力易而收效溥。”
与人沟通是一种技能,讲究方法,讲究策略,更是一门学问,不是只凭发心就可以的。好心办坏事的例子,常见的很,例如我。
【读阳明先生《示弟立志说》日】
今日由岛城抵达京华,已近黄昏。餐后回酒店,读阳明先生文选,见有句云:“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濬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是以君子之学,无时无处而不以立志为事。”
志者,阳明先生已述备矣。庆之志,其一为云游天下,行走四方也,无他,但求开拓视野,以增壮观耳。明日参加创新传播峰会,不知何所收获,想必能长吾见识,不虚此行也。
【读阳明先生《大学古本序》日】
阳明先生曰:“不事于格物而徒以诚意者,谓之虚”。
做任何事情不能光有发心,必须落到实际行动中才行,否则就是“虚”。例如,我要求自己做一个胸怀广阔,内涵修养的人,这是发心,而面对有违己意的事情,能做到压住火气,心平气和的处理,就是格物。格物就是在事上磨练,磨练自己的心性,践行自己的发心。每格一次,就成长一次,心胸就广阔一次。心性是在事情上练出来的,而不是只凭发心就可以。
有了这种态度和思维,每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我都要求自己把它当做磨练的一次机会,长期坚持下来,真的发觉心大了,很多事就小了,格局大了,就能容人,也能容事了。“闻谤不辩,受侮不答”,这或许是我2015年最大的成长吧。
【读阳明先生《南赣乡约》日】
阳明先生曰:“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责己则昏。”
人容易看到别人的不足,却对自己的不足往往视而不见,这是人性使然。多看看别人的长处,多反思下自己的不足,这正是修习的必要性和功夫所在!认自己的不足,开启天堂之路;看别人的好处,关闭地狱之门!
【读阳明先生《南赣乡约》日】
阳明先生:“人之善恶,由于一念之间”。
善恶只在一念之间,一念善则善,一念恶则恶。凡事之善恶评价之标准在乎起心 动念,而不能简单以结果来评定。例如,有些事情表面看来对别人有利,但是出发点却是为了自己的私心,这其实已经是恶了。
一言以蔽之,凡事都讲个发心,真善还是真恶,是瞒不过去的。
【读阳明先生《乞宽免税粮急救民困以弥灾变疏》日】
1519年,江西大旱,禾苗枯死,百姓流离失所。阳明先生上书宽免粮税……
这让我想到佛家的一句话:“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对待别人的境遇,感同身受,不顾一切的拯救之,实则令人敬仰!又让我想到《水浒传》的鲁智深,一生只为别人着想,而不计较个人后果,此鲁智深千古教人不及处。
王阳明,鲁智深,悲天悯人,高风亮节,大丈夫之为也。一比较,才知道自己差的到底多远,自己活得境界多么的低,能不忏愧,能不敬乎?
【读阳明先生《象山文集序》日】
阳明先生引孟子言:“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一个人,鸡和狗走失了,便知道去寻找,善良之心丧失了,却不知道去寻求。学问之道没有别的,就是把那善良之心找回来罢了。
最新的一个体会,学来学去,才发现,学习目的不是为了得到什么,而是把本来就有的但丢失的美好重新找回来,这里的美好就是与生俱来的澄澈的善良之心。
学习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获得某种技能,而是把自私、狭隘、愚昧、无知、傲慢、懒惰等负能量的外在逐渐剔除掉,让内在的华美重见天日,充溢在生活、工作当中。
让自己人活的纯粹些,大概就是学习、磨练的意义所在!
【读阳明先生《答伦彦式书》日】
1. 做每件事情如果合乎天理,合乎内心的良知,就是在磨练,磨练的自己起心动念合乎人间正道。
2. 生活工作中,好多私欲都打扮得像天理一样,需时时察觉,时时谨慎,稍不注意,成了伪善人,对不起自己,更欺骗了别人。
3. 致良知就是治自己,治理私欲、懒惰、愚昧等各种负能量。一句话总结,致良知专治各种不服,越致良知,越发现自己的臭毛病越多。
4. 不怕念起,就怕觉迟。早听闻人间正道,少走几步弯路。
【读阳明先生《寄杨邃庵阁老书》日】
阳明先生曰:“夫权者,天下之大利大害也。小人窃之以成其恶,君子用之以济其善,故君子之不可一日去,小人不可一日有者也。”
人应该有担当的精神,担当不是为了博得担当的美名,更重要的是不让小人钻空子。给君子一个平台,他或许能够因此帮助更多的人,给小人一个平台,他或许会因此满足自己更多的私欲。自古贤人不把权,奸臣便乘虚而入,扰乱朝纲,放眼历史,莫不如是,故而常说,德高者居高位,此理放在企业亦然!
换句话说,担任更是男人的责任和使命。顶住风雨,笑看人生,方为大丈夫!方为好男儿!
【读阳明先生《与陆元静书》日】
阳明先生曰:“是有意于求宁静,是以愈不宁静耳”
什么是静,什么是动,阳明先生讲解之深刻,解析之透彻,令人钦佩。遵从天理,遵从自己内心的良知,无论怎么做,都是静;只要是有私欲,纵使你稳如泰山,也是动。
所以,有意于求静,这已经是欲望在动了,得到的不是真正的静。只要私欲不起,良知显现,自然会心静如水,如如不动。阳明先生讲的这个动与静,我貌似能理解,但是要做到,只能靠念念相续的功夫,时时省察的精进了。从闻道到做到,注定了不是朝夕可见成效的事,必定是一个漫漫征途。但,只要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
至诚顶礼阳明先生!
【读阳明先生《与陆元静书》日】
阳明先生曰:“乐是心之本体,虽不同于七情之乐,而亦不外于七情之乐。”
去岁暮春,于曲阜寻颜回所居陋巷,徘徊其间,其情其乐,至今感动如初。今读阳明先生论及颜子之乐,又有新得焉。
颜子,一无著述,二无显功,却位列圣班,个中缘由,能不令人深思乎?颜子身处陋巷,却怡然自得,即便居钟鸣鼎食之府,也会坦然处之,心静如水。这不仅仅是心态的问题,因为颜子之乐,是心之本体之乐,是生命之乐,无关乎外界的一切荣辱。这才是颜子高的地方,也是令我极为憧憬处。
无论贫贱富贵,都能静静的享受生命本身之乐,此种境界,刘某此生或许不能完全达到,然而向往之,亦勤勉之!
大哉,颜子!
【读阳明先生《答刘内重书》日 】
阳明先生曰:“眼前路径须放开阔,才好容人来往,若太拘窄,恐自己亦无展足之地矣。圣人之行,初不远于人情”
昨天参加好友的婚礼。婚礼是在教堂举行的,我对基督教理解不多,也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婚礼,自然多了几分新奇。
阳明先生讲,眼前须放开阔,才好容人来往。第一次参加西式婚礼,其流程,其仪式,倍感新鲜。 伫立其间,其情其景,又感觉到一种莫名的肃穆感。
我想,无论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其他正派宗教,都有一个通性,那就是趋人去恶向善。人多少需要点信仰,也许你不需要必须像教徒那样去持戒,但是对未知的领域。内心存些敬畏,存些感恩,还是必须的。
我的理解,尊重乃至敬畏别人的信仰, 这不仅仅是近人情,而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谨此祝愿两位信新人,在神主的庇佑下,幸福美满,相爱永恒。阿门!
【读阳明先生《答顾东桥书》日】
阳明先生曰:“夫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其视天下之人,无外内远近。”
阳明先生说的这种境界,我可能永远都达不到。但我想,只要铭记于心,哪怕靠近一点点,也就没有白学。
我承认,我还有很大的分别心,你我之别常常充塞在生活工作中。但是近两年来,我要求自己努力做到一点,那就是不轻易发怒,无论发生什么事情。
在任何事情面前,做一个能压住脾气的人,现在做的还远远不够,所以需要念念相续,时时警觉,刻刻自省。
【读阳明先生《答友人书》日】
阳明先生《答友人问书》有句曰:“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
细品,阳明先生把知行讲的如此的透彻。对照自己的工作,反观自身,还有太多的糊涂处。
把知道的真正的落到实处,才是行;做的每一步都了如指掌,才是真知。
最近调整年会的方案,每一个想法如果能够落到实处,这就是行;如果做完方案,每一个环节,如何设置,如何链接……都能以彩色图像的形式,在脑海中一一呈现,无一处不自然,无一处不可行,这才是真正的知。
以此对比,针对年会来讲,我还有太多的地方知行不合一,还需重新捋顺,亦需多多请教。否则,做完了,也是稀里糊涂做完的,无知亦无行,何苦来哉!
【读阳明先生《答南元善》日】
阳明先生评南元善:勤勤肯肯,惟以得闻道为喜,急问学为事,略无一字及于得丧荣辱之间,此非真有朝闻道夕死之志者,未易以涉斯境也。
元善之境界,世之少有也,庆佩服之至。吾辈做事当如是,心中灯塔长明,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世间荣辱何足虑哉!只要做了,对得起内心的良知便可,人不知天知,天不知我知也,人,不是活给别人看,凡事求得心安,足矣!
【读阳明先生《答欧阳嵩一》日 】
阳明先生曰:“君子学以为己”。
我的理解,所谓君子之学,是为了修身养性,提升个人品味,涵养个人情操,而不是为了向别人炫耀。
我喜欢和有品格,有学养的人交朋友,也希望在生命当中,能遇到更多的良师益友,同道中人。然而,良师益友可遇不可求,唯有先提升自我品格,增加修养,练好内功,或许才能遇到想遇到的贵人。
【读阳明先生《寄邹谦之书》日】
阳明先生说,良知两字真切简易,人人具足,后世人心陷溺,祸乱相寻,皆有此学不明之故。
说实话,就现在而言,对于“良知”二字,我只能恍恍惚惚的有一种感觉,并说不清楚。
我相信良知是一种阳光般的力量,这个没问题,但是其作用是否像阳明先生说的那样大,我没有真切的体悟,可能是限于年龄和阅历的缘故吧。
一个青年,没有饱经岁月的沧桑,去理解一个55岁的先哲写下的文章,体悟不透彻,或许本就正常。
我想,就像真龙法师写的“礼敬诸佛”一样,体悟不真切不要紧,至少在礼敬先贤的道路上。怀揣着对信仰的追逐与向往,随着时光的推移,或许慢慢的就能明白先哲们的灵言慧语吧!
【读阳明先生《寄邹谦之书》日】
先生曰:后世学术之不明,非为后聪明见之不及古人,大抵多由胜心为患,不能取善相下。
摒弃好胜之心,放下放下再放下!返璞归真,以纯朴之心度过每一天。[月亮]
【读阳明先生《与黄宗贤》日】
阳明先生曰:凡人言语正是快意时,便截然能忍默得;意气正到发扬时,便翕然能收敛;愤怒嗜欲正到胜沸时,便阔然能消化得,此非天下之大勇者不能也。
修来修去,无非修个自控能力,修个器量。
【读阳明先生《答魏师说书》日】
阳明先生曰:“凡应物起念处,皆谓之‘意’,意则有是有非,能知得意之是与非者,则谓之‘良知’”,依得良知,即无有不是矣。”
说到底,良知无善无恶,意则有是非。刚才看了一个乞丐(演员)在餐馆吃饭的视频,餐馆里大部分的人还是能接受的。这样的结局让人看了让人很温暖。
乞丐也是人,对其尊重,给与其平等,源于我们的良知之心;如果用‘意’来判断,就有了是非观,就会产生诸如以下的是非判断:乞丐这么脏,和我们在一个餐馆吃饭,那怎么行?
一件事情如何去做,用深处的良心去判断,才容易找回和凸显我们善良的本心。
【读阳明先生《答聂文蔚书》日】
先生大意:求致良知,譬如驱车,既在康庄大道中,或时横斜迂曲者,乃马性未调,衔勒不齐之故,然已只在康庄大道中,决不能赚入傍蹊曲径矣。
写字画画,读书做事,做文化,做品牌……只要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 此道一以贯之,时时熏修,必能变化气质,涵养身心! 有时或有曲折反复,甚如龟速前行,何足虑耳?
【读阳明先生《陆澄录》日】
先生曰:“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
周末去看釉彩画展,对比阳明先生良言,回居心有所思。
凡事都讲究个基础,之所以不长进,或者进步慢,往往是心中无货,基础打的不牢固。譬如写字、画画、做策划,这里面固然有灵性的层分在里面,但基础不牢,地动天摇,大抵是不错的。根固方能叶茂,水深方能流远,经历的多了,才明白花花架子终抵不过真功夫。
一步一个脚印,固本培元,向下扎根,以求渐进。
【读阳明先生《薛侃录》日】
今读阳明先生论“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句,先生开宗明义,将“学”概括为“去人欲,存天理”。
此六字之解,庆,闻所未闻,大开眼界,今日方知所谓“学”,不在穷首皓经,不在典章考据,一切的学习,一切的修行,都是为了澄澈内心,明心见性。如同品牌战略家陈春花教授讲的人生是旅行,工作是修行。阳明先生和陈教授所讲,其情其景,大抵相类。
学的目地在于此,庆,唯有离相归宗,明其大义,方知“学”何以为“学”也。
【读阳明先生《陈九川录》日】
阳明先生曰:“与朋友论学,须委曲谦下,宽以居之。”
盖凡世间之事,每个人的见解,跟自己的学识,阅历,视野等息息相关。未知永远大于已知,所以要常怀谦逊之心。
现在我的体会是,光谦逊还不够,最高境界应该是培养自己的一颗敬畏之心,敬畏朋友,敬畏生命,敬畏自然。
这种敬畏之心,平心而论,我还远远没有达到,还需慢慢修炼。现在对自己就一个要求:“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简单来说,说靠谱的话,做靠谱的事,余其勉旃!
【读阳明先生《陆澄录》日】
阳明先生曰:“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因有感也,晨起记之。
行住坐卧,呼吸吐纳皆为修行,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言行,目的就是为了“去人欲,存天理”。
何谓天理?该吃饭就吃饭,该睡觉就睡觉,此为天理。吃饭吃两个馒头就够,非得吃四个,此为人欲,口腹之欲也,这就违背了天理。
早睡早起好身体,这是遵循天理。非得晚睡晚起,只为看个好看的电影,享受下感官刺激,此为人欲,自当剔除。
【读阳明先生《陆澄录》日】
阳明先生曰:“立志用功,如种树然,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
立志用功,干好当下事情,就是种福田于未来。一切的沉淀都是未来的基础,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没有白费的功夫,水到自然渠成。达摩祖师云:“结果自然成”,诚哉斯言!
【读阳明先生《薛侃录》日】
阳明先生曰:“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善恶皆由汝心好恶所生,故知是错。”
世间一切事物的本身本无善恶,善恶只是人心喜好而已。想看花时,花就是善的;想割草喂牛马,草就是善的。由此可知诸物本身无善恶,只有利弊而已。但话说回来,即便是利弊,凭什么任由自己的意思来区分?如此这般,岂不有违天理?岂不全是人欲?
故曰,少用自己的标准去评价别人,无论评论再精彩,都是体现你的喜好,这和对方的本身无关。
【读阳明先生《陈九川录》日】
阳明先生曰:“常快活便是功夫”
开开心心,乐活一生;凡遇不爽,一笑了之。简单的一乐一笑,可知背后经历了多少的修炼和功夫?
【读阳明先生《黄修易录》日】
先生曰:既去恶念,便是善念。
去一分恶念,便回归一分善念。人还是应该少一点坏心眼比较好。
【读阳明先生《陆澄录》日】
阳明先生曰:“夜气是就常人说。学者能用功,则日间有事无事,皆是此气翕聚发生处。圣人则不消说夜气。”
夜气,夜间产生的清净平和之气。白天有事,晚上静下来,就没事了,但这是常人所为。人,真正需要培养的,应是有事无事,都应该有清净平和之气。现在做不到,慢慢存养修炼吧!
【读阳明先生《陆澄录》日】
孔子曰:“《韶》,尽美矣,又尽善也。《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前者旨在歌颂、弘扬舜帝施德政行文治的美德,后者则歌颂周武王征讨杀伐的盖世武功。夫子认为,《韶》乐的艺术性和思想性都达到最高境界;而《武》乐艺术水平虽高,但思想性难称极致。
因为有了夫子的这个评语,“善”就成了后世思想性的评价维度,“美”则成了艺术性的评价维度,“尽善尽美”便成为评价文学艺术作品的普适标准。
然则,尽善尽美,何其难哉?
【读读阳明先生《答南元善书》日】
阳明先生说面对人生挫折,往往有三种不同的人、不同的态度。我理解是,此处关键点在于是指面对人生挫折时,而非关职业或其他也。例如以僧道修行为志业者,如玄奘法师、星云大师等诸位大德;天生喜欢诗文书画而终老者,如齐白石,黄宾虹等诸位先生当不在此列。
阳明先生指的三种不同的人,三种不同的态度,分析透彻,令人耳目一新,其中大意大略如下:
一种是“高抗通脱之士”,这样的人有超远的心态和境界,能“捐富贵,轻利害,弃爵禄,决然长往而不顾者”。
第二种为避世之徒,他们或“好于外道诡异之说”,或“投情于诗酒山水技艺之乐”,或“发于意气”,“溺于嗜好”者。
第三种就是“有道之士”,此类士人能“见其良知之昭明灵觉,廓然于太虚而同体”,故“无一物能为太虚之障碍”,从而达到不“慕富贵”,不“忧贫贱”,对诸如“欣戚得丧,爱憎取舍”之类,皆能超然其外。
阳明当然欣赏第三种态度,并肯定南大吉之为人为学,亦鼓励大吉将为圣贤之学的光大作出贡献,谓横渠之后,“有所振发兴起,变气节为圣贤之学,将必自吾元善昆季始也。”
【读阳明先生《答欧阳崇一书》日】
一窥堂灯下,见先生章句,其一曰:良知之外,别无知矣。故“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人教人第一义。
把自己的脸、自己的心洗干净,还原自己的本来面目!人间更复有何道?
【读阳明先生《寄邹谦之书》日】
先生曰:后世大患,全是士夫以虚文相诳,略不知有诚心实意。流积成风,虽有忠信之质,亦且迷溺其间,不自知觉 。今欲救之,惟有返朴还淳是对症之剂。
返朴还淳,正治刘某为学之陋习!较之以前,庆每每分享读书心得,学林掌故,喜列其头衔,冠以高名,林林总总,以彰其成就 。近日来,凡读书,多以“学者”、“大家”称谓之,至于“大师”之谓,余慎用抑或弃之不用。思之良久,即便如李学勤、裘锡圭诸先生,成就固然可敬,然称之为学者亦不失尊敬且客观耳。
返朴还淳,余之进也。
【读阳明先生《寄邹谦之书》日】
阳明先生有言:“后世学术之不明,非为后人聪明识见之不及古人,大抵多由胜心为患,不能取善相下”。
庆,每览古书,研习愈久,愈觉古人温良敦厚,谦光逼人,远非今人可比。近日重读《了凡四训》,更觉其语重心长,直抵灵府。反观自身,华而不实,浅尝辄止,远离“谦逊”何止万里哉?老子所谓“不敢为天下先”之旨意,懵懵懂懂,略有所悟也!
【读阳明先生《陆澄录》日】
阳明先生曰:“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周六周天,暂时放下工作,看了两场画展,走进另外一个世界。两天下来,身心愉悦,凉彻肺腑,交了些新朋友,拜会些新老师。总体来讲,天下之大,会画画且画的好的,实在是太多了,别人有太多的长处值得自己学习。在画展上,看着别人的画作,真是打心底里佩服。
阳明先生说,交朋友,务必要互相谦让,这样就受益,互相攀比就受损害。绘画交友,凭的就是一颗真心,水平虽有高下,然而,谦让才能看到不足,谦让才能有收获。无谦之心何以进步,何以成长?
【读阳明先生《陆澄录》日】
问:“看书不能明,如何”
先生曰:“只在文义上穿求,故不明”。
之前读书,常常以为看不懂就无所得。现在的体会是,书不是用来看懂的,看懂看不懂,只管看下去即可,只要看了就有用。
这个用,慢慢体现在言谈举止中,慢慢的体现在思维模式中,慢慢改变你的气质。当遇到一个事情时,曾经看到的书籍会突然冒出来,指导你去做判断,这就是厚积薄发,一个长期积淀的结果。谁说无用?
读书,是观他人之感悟而明己之迷惘。当良知之言注入血液中,不期之用,或为大用也。
【读阳明先生《教条示龙场诸生》日】
阳明先生《教条示龙场诸生》 ,有立志一说。
从读书时代至今,一直有种情怀或者志向深藏心中,她让我感到孤独却不寂寞。涉世愈深,年龄愈长,欲感曾立之志渺渺茫茫,难以企及,然而她的确是最触动我的,也是让我矢志前行的灯塔。暂借道场,略书数语,以言吾志:
功名利禄,有生有灭,终不及思想之伟大,不及思想之恒久。在生命结束之时,如有一本有思想的著作留在世上,对他人有所启迪,将是我的无上快乐,不枉白活一生。如没有著作,但一定是有思想和有追求的生活。
前路漫漫,余其勉旃!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平濠反间遗事53.2心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