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成瘾究竟胃疼算不算病病?

关于游戏成瘾被列为精神疾病,你以为的可能都是错的_创事记_新浪科技_新浪网
关于游戏成瘾被列为精神疾病,你以为的可能都是错的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新浪科技 一笑
  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最新版《国际疾病分类》(ICD-11),把“游戏障碍”、即通常所说的游戏成瘾列为疾病。对于这一事件的评论大概有三种声音,吃瓜的、拍手称赞的,以及请求入院治疗的。
  那么,游戏成瘾真的是精神疾病吗?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真正应该关心的是什么?
  WHO并没有正式决定将游戏成瘾列入精神疾病
  《国际疾病分类》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疾病分类方法,你可以把它理解为WHO给全球卫生专业人员和医疗保险公司提供的一种工具书,帮助其了解已经存在的和最新出现的疾病。
  事实上,大部分新闻媒体并没有说清楚ICD-11究竟是什么。其实WHO上所有的信息和文件都是向公众开放的,根据WHO官网信息,这次发布ICD-11跟电子游戏有关的诊断有两条:一条是游戏障碍(Gaming disorder),另外一条是有害的游戏行为(Hazardous gaming)。
世界卫生组织官网截图
  “游戏障碍”和“赌博障碍”放在一栏,属于一种有害的成瘾行为,官方的定义为:
  “即一种游戏行为(“数码游戏”或“视频游戏”)模式,特点是对游戏失去控制力,日益沉溺于游戏,以致其它兴趣和日常活动都须让位于游戏,即使出现负面后果,游戏仍然继续下去或不断升级。
  就游戏障碍的诊断而言,行为模式必须足够严重,导致在个人、家庭、社交、教育、职场或其他重要领域造成重大的损害,并通常明显持续了至少12个月。”
  可以看出判定标准是非常严格的,要长期、要反复、造成重大损害、还要不后悔。
  另一条“有害的游戏行为”指的是一种不健康的玩游戏的模式,对本人或周边其他人造成了生理或心理上的伤害。与“缺乏运动”放在同一栏,不算病,但是属于有害的生活方式。范围比较宽广,你因为打游戏得了腱鞘炎也属于这一类。
  但是如果你打游戏打到腱鞘炎还不停,打到腱鞘钙化还接着用脚打,那就属于上面的游戏障碍了。
  还有重要的一点,ICD-11这次发布的是预先预览版,2019年5月召开世卫组织大会时正式批准该清单,也就是明年五月需要经成员国投票,能否通过另说,通过了也是日生效。
  如何界定游戏成瘾?各界争议不断
  国内很多报道写得好像这件事已经盖棺定论了,而实际上充满了争议。虽然有相当多的临床医生和家长对此表示支持,也有许多反对的声音。
  首先是游戏业界:任天堂、万代南梦宫、腾讯、华纳兄弟等游戏机制造商及软件公司所组成的业内团体“娱乐软件协会”(ESA)发出了反对声明。
  声明中称,“电子游戏是没有上瘾作用的,这是已经被客观证明了的……世界上有20亿以上的人都在享受着游戏,如果将这些用户看做是病患的话,那么抑郁症等原有的精神疾病会被置于微不足道的位置上……”ESA以此来强烈要求世界卫生组织重新评估其方针。
  学界方面:牛津互联网学院(Oxford Internet Institute)心理学家专家Andrew Przybylski称,这种紊乱的确诊与关键词“游戏”之间的具体联系不大。
  Przybylski对于电玩和精神健康进行了多年的深入研究,他说游戏成瘾这里的“游戏”可以被替换成任何行为,比如“性”“食物”“观看世界杯”(成瘾),我们明确地知道“鸦片制剂”与“尼古丁”的药理成瘾机制,但对于“游戏”完全没有类似的研究证据。“游戏成瘾”的定义没有明确地包含哪类游戏或者游戏中的什么特性可能会导致成瘾,因此这种定义太过宽泛。任何活动行为或者态度都可能成立,Przybylski称“生活中的每个方面都可能最终归于病态。”
  此外,国际上精神疾病的诊断主要有两大标准,一个是WHO的ICD,另一个是美国精神疾病协会发表的《精神障碍与统计手册》(DSM)。
  2013年发布的DSM-5虽然首次设立了“行为成瘾”的分类,但是并没有把游戏成瘾列为正式诊断,而是把它列在了附录的“尚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观察的精神障碍”中。DSM-5认为,目前缺乏足够的临床实证研究来确定统一的游戏成瘾诊断标准,玩游戏到何种程度应列为成瘾也缺乏共识,因此建议应进一步研究。
  杨永信们现在是不是就真的名正言顺了?
  目前各国研究和医疗机构对游戏成瘾主要采用的是心理治疗方法,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对酗酒行为的治疗。
  韩国禁止年轻人在午夜至早上6点间登录在线游戏网站,还拨款资助了一些治疗游戏成瘾问题的诊所。
  美国有一个叫做“ReStart”的网瘾康复项目,一次安排6名患者(通常是男性)一起接受治疗,患者被安置在一处农村休养所,远离电子产品,同时接受教导,学习如何社交与锻炼。
  我国是唯一一个曾经对网瘾进行电击“治疗”的国家。“电击疗法”并不被业内人士认可,实际上是将孩子当做“小白鼠”。游戏成瘾被认定为精神疾病,无疑给杨永信之流对未成年人进行的残忍电击治疗手段等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
  《国际疾病分类》也曾经将同性恋列为精神疾病,直到1992年ICD-10才取消。化学阉割、切除脑前页、电击治疗、“厌恶治疗”等各种不人道的治疗手段都曾用于“同性恋治疗”。
  我们真正应该警惕的,是WHO出于人类健康目的所作的新诊断标准被滥用,最终可能成为成为进行一些严酷治疗的借口,类似“电击疗法”“军事化戒网瘾”“暴力治疗游戏成瘾”等将可能由暗转明,甚至被合法化,成为不良商家光明正大赚钱牟利的依据,令更多未成年人遭受伤害。
  沉迷于游戏,确实给不少人带来了困扰,甚至造成身心健康的损害。据娱乐软件协会的数据显示,目前全世界共有26亿电子游戏玩家,游戏不是电子海洛因,玩游戏的人很多,但真正成瘾的只是少数,不能简单化地认为玩游戏就一定会上瘾。
  与其谈游戏色变,不如健康地玩游戏。游戏只是生活娱乐的一部分。正如电影《头号玩家》的结局,游戏固然美妙,我们终究还是要回到现实。
  毕竟,在人生这场游戏中,你只有一条命。
  参考资料:
  1、WHO官网
  2、《游戏成瘾是精神疾病吗?》,果壳网
  3、《Here’s why experts are skeptical of the‘gaming disorder’diagnosis》,The Verge
  4、科学松鼠会成员箫汲的微博
  5、《在美国接受网瘾治疗是什么样的体验》,机核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Keep calm and Swing it
游戏成瘾真的是精神疾病吗?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真正应该关心的是什么?
身为一个肩负有社会责任感,并且自己早已成功戒烟的著名制作人,小岛秀夫在其作品中向青少年玩家揭示吸烟危害性的做法,其实是相当必要的。
最近,不少网友发现,在Papi酱的视频里,那两只不定期出现的猫咪长大了。“第一网红”甚至为它们开辟了专门的微博号,并在短短的时间内,成功吸粉高达60万。
是3500还是5000,个税起征点定在什么位置,是非常有讲究的。
FCoin在最近两周的时间内,稳稳把住交易所的头把交椅,交易量甚至是第2名到第7名的总和。
Copyright &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游戏成瘾”究竟是不是一种病?-科技快豹-快豹
& “游戏成瘾”究竟是不是一种病?
“游戏成瘾”究竟是不是一种病?
来源:新浪科技 时间:日 15:14:00
“游戏成瘾”究竟是不是一种病?工人日报有人认为,将“游戏成瘾”列入精神疾病,会使玩游戏过度的孩子家长乱贴标签,不利孩子成长——“游戏成瘾”究竟是不是一种病?专家表示,游戏成瘾成因复杂,应调动各方力量“群防群治”7月16日18时30分,晚饭后,32岁的赵鹏像往常一样,点开机箱电源,喊上几位好友一起“吃鸡”。游戏成瘾列为精神疾病引争议6月18日,在世界卫生组织 今年发布的第11版《国际疾病分类》 中,加入了“游戏成瘾”概念中的“游戏障碍”,并列为精神疾病。《青少年成瘾行为调研报告——基于青少年健康行为网络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数据显示,我国有18%的青少年每天玩电子网络游戏超过“4~5小时”。
&2015 - 2018 - 快豹(R),服务于海外华人的互联网内容聚合平台。快豹(R),倡导快速阅读;快豹(R),中文快速阅读第一站。
本站为轻量级搜索引擎,采用以深度机器学习为基础的人工智能技术。机器采集,难免偏差,但请足够相信我们会越做越好。
本站为理念实践型网站,不以盈利为目的,婉谢所有形式的广告。您的点击就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感谢一路上有您。
客服邮箱:当前位置: >
> 人民日报五问“游戏成瘾”:游戏玩到啥程度才算“病”?
人民日报五问“游戏成瘾”:游戏玩到啥程度才算“病”?
发表时间: 11:27:36来源:网络发布:桑野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最新一版的《国际疾病分类》中,将游戏成瘾纳入精神疾病一事引发了轩然大波,对此事件,社会各界人士莫衷一是,有些人认为游戏是&洪水猛兽&,加强管理是迎合了社会的期待,有些人则认为此事游戏颇有躺枪之嫌,不应小题大做。
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发布了一篇名为《游戏玩到啥程度才算&病&》的文章,对此事进行了详细的评论。文章指出,游戏不是洪水猛兽,不要谈游色变。要把游戏变为生活的有益部分,而不是人生的毁灭者。
在文章中,人民日报海外版从五个问题入手,对游戏成瘾的原因和定义进行了解读。以下是文章主要内容&&
问题一:世界权威标准是怎么说的?
&游戏障碍&&游戏成瘾&指同一种现象
此次世卫组织发布的《国际疾病分类》中,所添条目为&游戏障碍&,而不是游戏成瘾,和人们常说的&网瘾&也根本不是一回事。
什么是游戏障碍?根据世卫组织官网原文,&游戏障碍&指一种游戏(&数码游戏&或&视频游戏&)行为模式,其特点是对游戏失去控制力,日益沉溺于游戏,以致其他兴趣和日常活动都须让位于游戏,即使出现负面后果,游戏仍然继续下去或不断升级。按照条目包含关系,游戏障碍与赌博共同列入&成瘾行为障碍&类别,与酒精、尼古丁、毒品等并列在&物质使用和成瘾行为障碍&类别。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游戏障碍&&游戏成瘾&等概念,其实指的是同一种现象。
世卫组织的这个判断在国际上另一个精神疾病诊断的权威标准&&美国精神疾病协会发表的《精神障碍与统计手册》(DSM)中也可以得到印证。需要指出的是,DSM-5并没有将网络游戏障碍列为正式诊断项目,而是把它列在附录的&尚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观察的精神障碍&中。
同时,世卫组织此次发布的《国际疾病分类》并非马上实施,需要在2019年世界卫生大会上审议通过,日开始实施。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特诊科主任田成华看来,ICD-11实施尚需时日,各国的实施时间表也相差巨大。如ICD-10于1990年发布,最早实施的是1994年的泰国,而美国2015年才开始实施。
不过,从2013年美国精神疾病协会的&进一步研究&,到2018年世卫组织正式列入精神疾患,游戏障碍无疑已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重视。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二科主任牛雅娟表示,世卫组织发布的《国际疾病分类》是通过大量有证据的临床调查,并经由各国专家达成共识后的结果。&这至少说明,游戏障碍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了一个不得不正视的问题。&牛雅娟说。
问题二:哪些人属于游戏成瘾者?
那些被游戏控制的人
爱玩游戏并不代表着成瘾,二者不是一回事。&对于普通游戏爱好者来说,是他们控制着游戏,而对于游戏成瘾者来说,他们是被游戏控制了。&
而在操作过程中,把就医者认定为网络游戏障碍也有着非常严格的标准。&我们在精神疾病的诊断中,必须要同时符合症状学标准、病程标准、严重程度标准这3个维度才可以做诊断。真正能被这个标准容纳的人是非常少的。&牛雅娟说。
国际最新诊断标准同样强调了多维测量的重要性。ICD-11认为,就游戏障碍诊断而言,患者行为模式必须足够严重,导致在个人、家庭、社交、教育、职场或其他重要领域造成重大的损害,并通常明显持续了至少12个月。DSM-5也同样要求,只有当手册给定的9条症状标准中匹配了5项或更多时,患者才能被诊断为网络游戏障碍。
因此,普通游戏爱好者不必恐慌,只要能够有效控制自身的游戏行为,想要满足游戏障碍的条件并不容易。
问题三:游戏会被再次妖魔化吗?
网络游戏没有原罪
此次游戏障碍入&病&,也引来了部分学者对游戏产业被再次妖魔化的担忧。
&网络游戏没有原罪。&中国艺术研究院学者孙佳山直截了当地说,&不管我们愿不愿意面对,新一轮的媒介迭代周期已经向我们走来。&据孙佳山介绍,中国自主研发的网络游戏实现了500亿元规模的海外营收;电子竞技也将入选2022年杭州亚运会比赛项目。在他看来,这意味着网络游戏及其所依托的网络文艺,将成为未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文化产业中的排头兵,中国绝不应该放弃这块新兴的沃土。&对于游戏要理性化、规范化地探讨,不能简单贴上&电子海洛因&&精神鸦片&标签,一概拒绝。&孙佳山对记者说。
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海波也持相近看法。在他看来,网络游戏已经逐渐成为孩子娱乐的主要方式。&网络游戏和任何一个网络产品一样,问题在于使用者如何善用。&张海波认为,网络游戏一方面给学习压力较大的孩子一个娱乐和释放的空间;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孩子玩游戏时间过长,并有可能受不良内容影响。&这需要家长和孩子建立合理的娱乐生活规则、政府部门出台游戏内容分级制度、企业建立防沉迷系统、学校加强教育引导。&
问题四:戒网机构能继续生存吗?
没有规范化诊断就没有规范化治疗
如果说把游戏妖魔化为&电子海洛因&是一种极端言论,那么把游戏障碍治疗一概等同于电击、体罚,认为游戏障碍列入精神疾病会导致&网瘾电击疗法&卷土重来,则是舆论场里的另一种极端。
长期以来,关于游戏成瘾是否是病、如何治疗在国内存在诸多争议。在牛雅娟看来,世卫组织设立的权威标准,或许恰恰可以有助于减少争议。一方面,科学规范的标准有助于把游戏障碍患者尽早识别出来,避免延误治疗;另一方面,或也有利于控制相关医学概念的滥用,避免可能存在的过度治疗。
&没有规范化的标准,就没有规范化的诊断,更谈不上规范化的治疗。&一些治疗游戏成瘾的民间机构负责人对此感受颇深。
&10多年来,我们一直被这个行业鱼龙混杂的现状困扰着。&拥有医疗资质的游戏成瘾治疗机构&&中国青少年成长基地主任陶然告诉记者,除他们基地外,中国目前拥有医疗资质的民间游戏成瘾治疗机构仅有3家。因此,陶然十分支持世卫组织将游戏障碍纳入精神疾病,他认为此举将使相关治网瘾机构的医疗资质审批更严格,&网瘾戒除,应由具备精神疾病诊疗资质的医院来治疗&,这将大幅提高准入门槛,淘汰一批&戒网瘾学校&。
问题五:如何让孩子安全网游?
借新契机推动网游行业规范发展
多数受访人员认为:孩子游戏成瘾本身是一个社会问题,应借用诊断标准规范化契机,通过多方治理,推动网络游戏行业规范化发展。
其中,政府角色至关重要。张海波认为,政府应促进建立健全未成年网络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同时将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网络安全教育纳入公共教育体系中。对有可能被未成年人接触并广泛使用的游戏产品,相关制作方应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并将道德伦理等贯穿到产品设计、开发、运营中,而不是简单地将责任推给&算法&。
在各方角色中,家庭是预防孩子游戏成瘾的&第一防线&。在陶然看来,孩子游戏成瘾有很多共同特征,家庭教育不得当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除了对游戏成瘾的孩子进行心理干预,孩子父母也需要进行亲子教育的系统培训。
对于未来,陶然希望能借世卫组织新标准,唤起政府、社会对于游戏成瘾治疗行业的重视和支持。他坦言,如今机构运营成本仍然很高,即便每月收取每名就医者1万多元的费用,也仅是勉力维持。陶然说:&如果游戏企业能设立戒除网瘾基金,国家能将游戏成瘾治疗纳入医保,对戒网瘾机构给予支持,我们的收费就能大幅降低,帮助到更多游戏成瘾的孩子。&
最新产业:
相关阅读:
手游专题:游戏成瘾被列疾病 这是真的吗?
  的普及,给人们带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带了一部分问题,比如:有部分人会沉迷游,形成网瘾,进而影响到自己的正常生活。那么,游戏成瘾被列疾病,这是真的吗?
  游戏成瘾被列疾病,并不是开玩笑,而是真实存在的。世界卫生组织(WHO)在今年初宣布,该组织将在今年发布的第11版《国际疾病分类》(ICD-11)中,加入“游戏成瘾”(gaming disorder),并列为精神疾病。相关规定将自6月19日起生效,WHO将通知世界各国政府,将游戏成瘾纳入医疗体系。
  游戏成瘾是否应该列入精神疾病范畴,是个争议性很大的话题。今年初WHO拟将其列入精神疾病目录时,也曾引发一次比较激烈的观点交锋,是否会如期实施,也有不同猜测。如今尘埃落定,包括国内的疾病分类,估计也会很快遵循WHO的建议进行更改,严重的游戏成瘾有望很快正式被当作一种精神疾病看待。
  长期以来,国内对于游戏成瘾的看法复杂多样,所采取的行动也差别较大。
  一个极端,是不少人认为游戏成瘾不算什么,不仅不应该被当成精神疾病来看待,反而被当成是个性与自由。另外一个极端,是一些人尤其是部分学生家长,对游戏成瘾的危害性感到很焦虑,并根据主观意愿加以应对,导致过度或不当干预。
  认识不足与行为过激在社会上同时并存。所以面对孩子游戏成瘾,许多家长往往也不知所措,要么放任自流,要么将孩子送往一些强制性的戒网瘾的机构。尤其是,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不少戒网瘾机构,且由于诊疗标准缺失,很多机构只是根据经验行事,采用电击、超强体育锻炼等不靠谱的戒断方法来治疗网瘾,严重危害到青少年的身体与心理健康,甚至有学生因此丧命。
  其实,所有极端的看法或做法,应该说,都不利于我们正确认知游戏成瘾,更难以预防和诊疗游戏成瘾。不重视或不认可它是一种疾病,部分游戏成瘾者可能长期忍受疾病带来的痛苦,却无法得到应有的关注和治疗,得到医保基金的保障、获得公共卫生资源等就更加无从谈起。过于担心和焦虑,又会让过激诊疗受到鼓励,从而可能损害孩子健康。
  所有极端看法或做法,本质上,都是因为对于游戏成瘾没有一个准确的衡量尺度所造成的。而将游戏成瘾列入精神疾病范畴,则恰恰可成为认识游戏成瘾的一个契机。以此为契机,对不正确的观点进行检视,抛弃极端的偏见,方能让我们尽快端正对游戏成瘾的认识。
  更要看到的是,对于游戏成瘾,更值得我们担心的,其实并非将游戏成瘾列入精神疾病,而是让它长期处于疾病范畴之外,导致诊断门槛较低或诊疗标准混乱所带来的问题。
  许多人不愿意将游戏成瘾归为精神疾病,那是因为对精神疾病四个字有一些错误的。其实,精神疾病,并不等于我们通常所说的“疯子”,也并不是“精神不正常”。只要去掉对精神疾病四个字的认知恐惧,将游戏成瘾列入疾病的范畴,显然是利大于弊的一件事。
  游戏成瘾这件事,对于许多缺乏自制力的孩子来说,客观存在,不容否认。许多家长也因此而苦恼不已。这种苦恼,不该轻视,更不该以“游戏成瘾不是一种病”而无视之。不妨将游戏成瘾纳入精神疾病,当成一个确定标准和尺度的开始,最终进一步明确其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常规。这也是对游戏成瘾者尤其是青少年负责的一种态度。
责任编辑:林音子
* 声明:本文章为网友上传文章,如果存在出处、来源错误,或内容侵权、失实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代表原媒体及作者观点,不代表比特网立场。
猜你感兴趣“游戏成瘾”究竟是不是一种病?
社会新闻' />
  有人认为,将“游戏成瘾”列入精神疾病,会使玩游戏过度的孩子家长乱贴标签,不利孩子成长――
  “游戏成瘾”究竟是不是一种病?
  专家表示,游戏成瘾成因复杂,应调动各方力量“群防群治”
  7月16日18时30分,晚饭后,32岁的赵鹏像往常一样,点开机箱电源,喊上几位好友一起“吃鸡”。赵鹏在沈阳一家银行工作,平时压力大,他喜欢玩游戏“解压”,每周平均游戏时间32小时,中午玩手游王者荣耀,晚上玩绝地逃生。今天他在等待游戏进入时,看到弹出的这样一条新闻:游戏成瘾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精神疾病!“我多玩一会儿游戏就成‘精神病’了?”赵鹏对此颇为不解。
  什么样的状态该被确诊为“游戏成瘾”?什么样的程度该去医院治疗?……像赵鹏这样,中国4.21亿网络游戏玩家心中都会有这些疑问。连日来,记者采访了多位游戏玩家、精神卫生科医生和社会学专家,他们告诉记者,游戏成瘾成因复杂,不应一概认定为精神疾病,预防和治疗还需各方“群防群治”。
  游戏成瘾列为精神疾病引争议
  6月18日,在世界卫生组织(WHO)今年发布的第11版《国际疾病分类》(ICD-11)中,加入了“游戏成瘾”概念中的“游戏障碍”,并列为精神疾病。即,对游戏的自控力低下,愈发将游戏优先于其他兴趣和日常活动之前,即便会有负面情况也依然会持续进行游戏或增加玩游戏的时间。明年举行的世界卫生大会上会员国批准后,日将会生效。
  “这说的不就是我儿子嘛”,看到这则消息时,大连市家长刘轩雨更焦虑了。刘轩雨是单亲妈妈,在房地产行业工作,工作忙碌而无暇照顾孩子,家里12岁的儿子小明整天拿着iPad玩王者荣耀,一玩就是好几个小时,有时候作业不写、饭也不吃。小明为了买游戏皮肤、装备已花了8000多元。“我儿子说玩游戏就得花时间,还得花钱。他问我要钱,有时嫌麻烦我就直接告诉他银行卡密码”,刘轩雨说。最近,她预约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儿童医院儿保科医生,想带小明去看看。
  在中国,是否判定“游戏成瘾”为一种疾病的争议更大。2008年,由当时的北京军区总医院制定的中国首个《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通过了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的专家论证,但是未获得当时卫生部和中国精神医学学会的认可。如今,游戏成瘾列为精神疾病引出新一轮争议:什么样的状态该被确诊为“游戏成瘾”?什么样的程度该去医院治疗?
  WHO表明,持续至少12个月就可确诊,如果症状严重,确诊前的观察期也可缩短。赵鹏质疑说:“我从读研究生就开始玩,DOTA、英雄联盟、王者荣耀、绝地求生……到现在8年了。按逻辑算是重度患者,可我工作也找了,老婆也娶了,儿子都两岁了,难不成还要去医院进行强制治疗?”
  青少年对游戏认知错误的背后
  “为什么要打游戏,不打了不行吗?” 记者问 。
  “那我就是班里的大傻子。因为不玩网游,要么他傻不会玩,要么他不是男生”,13岁在沈阳市就读初二的小健说。
  小健的偶像是Uzi(专业电子竞技选手),手机壁纸是偶像成名的英雄“薇恩”。课间,几个男生会一起讨论最近流行的英雄和打法,还有热门的赛事。小健的段位是华贵铂金,他一直以游戏打的好为傲。
  记者随机采访了20位青少年网络游戏玩家,像小健这样有着“男生必须擅长网络游戏”观念的有18人。而这样的错误观念比比皆是,“小孩子游戏打得好就是聪明”,“我打网游出色照样也是一个成功者”。
  沈阳市某三甲医院的儿保科大夫丁秀丽认为,这些认知错误的孩子不应被乱贴成“游戏成瘾”的标签,他们只要加以确诊、指导就能更正。而更多的状况是家长给孩子物质上的满足,而忽视精神、情感上的慰藉。
  14岁的欣蕊在抚顺市某中学读初三,平时成绩排名班级前三名。后来她突然变了个人,逃课玩起了游戏,连续3个月不洗澡,还不和同学说话。无论父母怎么管教都不起作用。一天凌晨1点,母亲一气之下用烟灰缸砸烂了显示器,欣蕊发疯似地夺下烟灰缸要拼命,撞伤了胳膊,被父母拉到医院后休学半年。事后欣蕊对主治医师说,自己已经很努力学习考第二名、第三名,可母亲还是不满足,非要考第一。平时父母开饭店忙生意,总是后半夜到家,自己经常一个人在家,玩游戏为了舒缓压力,谁知道一玩就上瘾了。
  《青少年成瘾行为调研报告――基于青少年健康行为网络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数据显示,我国有18%的青少年每天玩电子网络游戏超过“4~5小时”。在“每天玩4~5小时”时间段,留守儿童占比18.8%,而非留守儿童为8.8%。相关专家表示青少年玩游戏的频率主要与便利性、监管性有关。留守儿童身边没有家长监管,基本上就是放开了玩。
  丁秀丽表示,生活中,许多焦虑的家长一看孩子在网上逗留时间长了点,就认为他们上网成瘾,就想着要给孩子做医学鉴定和诊疗。这样做会让孩子“很受伤”,使他们产生自我怀疑,更容易深陷于游戏不能自拔。
  需调动各方力量“群防群治”
  近年来,缓解游戏成瘾的办法多种多样,除了医疗手段,充分调动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力量来“群防群治”,更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综合治理办法。
  2006年,中国成立了第一家拥有医疗资质的游戏成瘾治疗机构――中国青少年成长基地。然而,截至目前,拥有医疗资质的民间游戏成瘾治疗机构仅有3家,剩下100多家多以培训学校形式开办的“戒网瘾学校”。
  丁秀丽认为,我国应该尽快规范“游戏障碍”的预防及治疗。一方面让真正属于‘游戏障碍’的患者可以得到确诊和治疗,另一方面可以把“游戏过度者”区别开来,得到正确的引导。在以往的门诊中,基本上都不是以游戏成瘾的诊断来“对症下药”,而是采用比如情绪障碍治疗、行为障碍治疗的方式,更有甚者以限制人身自由、电击等不科学的方式治疗。
  游戏直播博主“苍狼三号”则认为,最重要的是父母的陪伴与疏导,不要粗暴地禁止。他以亲身经历告诉记者,初中时,自己沉溺星际争霸,放学就跑网吧,自己的父亲不是“逮”他回家,而是陪他一起上网,慢慢了解他为什么打游戏,甚至还给他送过饭。这些让他不好意思起来,和父亲沟通,最后大幅减少了游戏时间。
  辽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王磊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应健全游戏市场体制,成立“游戏分级制度”,针对不同年龄层的群体设立相应的内容限制,同时限制游戏时间。另外,游戏公司应当承担社会责任,拿出一定比例的盈利用来成立“游戏成瘾治疗基金”,建立公益性质的治疗中心,为经济困难的游戏障碍患者提供治疗经费。
  (文中青少年游戏玩家皆为化名)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
健全和完善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一系列举措,精心打造“高校英才进东营...
07-22 09:41东营网-黄河口晚刊
立足扶贫推攻坚 实干为民抓巩固―贫困户识别不精准、退出不精准、扶贫成效不精准、群众对扶贫工作满意度偏低等扶贫领域的难点问题,损害了贫困群众切身利益,也影响着党...
07-22 09:40东营网-东营日报
7月17日,经山东省篮球运动管理中心推荐,中国篮协审核,我市篮球一级裁判员闫涛涛和篮球一级裁判员彭波荣膺国家级裁判员称号,同时在中国篮协网公示。记者了解到,闫涛...
07-22 09:40东营网
7月19日,记者从市统计局获悉,根据2017年度全省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结果,东营市2017年末65岁及以上人口已达到31.73万,占常住人口的14.73%,表明我市已经步入深度老龄...
07-22 09:39东营网-东营日报
缤纷七月黄河口,宾朋云集石油城。7月21日上午,黄河三角洲(中国?东营)第十届油品贸易洽谈会暨河口区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推介会隆重开幕。
07-21 19:29大众网东营频道
7月20日上午,省工商联十三届二次常委会议暨2018年山东民营企业100强发布会在我市召开。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工商联主席王随莲出席并讲话,市委书记李宽端,省委统战...
07-21 15:44东营网-东营日报
Copyright (C)
&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主办 Email: &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宫寒算不算得上是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