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世界开放交流一对比!我们的超级大城市还差的好远!基建还不够刺激震撼!所有超级城市都要做基建狂魔!

★活动★巴西为什么没有成为超级大国?
巴西有成为超级大国的一切国土、人口、地理、资源条件?立国近200年,巴西为什么就没有成为超级大国呢?
活动时间:
<FONT color=#ff年4月24号—号
活动规则:
直接在本贴下面回复即可,如果您的回复优秀,您将获得公分和金币的奖励。
注意:无关回复和灌水将被删除。
铁血社区往期精彩活动内容
军号:8541235
金币:599 枚
工分:71187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说起来对巴西甚至整个中南美洲的国家,我们大多数人都了解得不多,甚至可能还不如有些非洲国家,当然黎叔们是越穷越乱越出名,先不说他们继续话题说巴西。还好趁着世界杯巴西算是在头条火过一阵,我也有机会跟着媒体报道走马观花的粗略了解不少,巴西以及南美大多国家都有个相同的特点。什么?哦,那就要说到巴西独立前的事情了。话说1500年的时候,巴西被葡萄牙的一位航海家发现并上报,然后葡萄牙就把这地儿占了来搞殖民开发。在这之前这里生活着以部族为单位的印第安人,可是这些印第安人居然是各自分成了大小一千多的原始部落,根本没有谁把这些部落整合起来形成过简单的社会分工,或者搭建粗旷社会体系过。而葡萄牙也趁机各种手段齐出,大量运进来移民和很多的奴隶,再就是在印第安部落之间挑起战争,消亡印第安人口减少差异。这样经过了300来年的殖民,平原和靠近平原的森林地区,本地印第安土著部落基本看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以葡萄牙人.意大利人和其他国家少数白种人,上述等人种和土著.黑奴之间混血的大量殖民后代。接着葡萄牙本土和西班牙为独立闹开了,巴西也就此机会摆脱本土的殖民独立建国了。之后拥立过国王又推翻过。被荷兰占领又摆脱独立过。假共和也搞了一段时间,但是不爽就出来个人搞军事独裁。谁知道遇见美国要经营自家后院了,85吧大慨美国用他的‘谁用谁知道’民主制度取代了独裁政府,这一用就用到现在咯。大家看看巴西这一路走来,换国家体制跟换衣服一样,不认真考虑各社会阶层的需要,少数掌权者从不检讨自身做没做错过,反正社会矛盾激化政府无法继续维持统治的时候,天上就飘下六个字:制度不好的事。
顶一下(12)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759509
金币:484 枚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巴西人口众多,自然资源丰富,有广阔的领土和肥沃的土地及漫长的海岸线。毫无疑问,巴西具备成为超级大国的条件和潜力。美国和巴西最初同为欧洲帝国主义国家在美洲的殖民地,并先后摆脱各自的宗主国建立了联邦制的独立国家。他们在客观上具备极为相似的初始条件,然而最终发展的结果却完全不同。我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最重要原因就在于这两个国家在发展初期所存在的一项最显著的差异。美国从建国初期就是以新兴资产阶级为主导的国家,而巴西在建国之初以种植园农奴主为代表的封建守旧势力十分强大。这就导致了这两个国家在发展战略上走上了完全迥异的道路。以新兴资产阶级为主导的美国锐意开拓、积极进取,迅速走上了工业化发展和积极扩张的道路。尤其在南北战争彻底打败国内的封建守旧势力之后,美国借助偏安北美,远离欧洲政治风暴中心,没有外敌威胁的优越条件,闭门一心一意的发展和推进自己的工业化进程。在经历了几代领导人的励精图治之后,迅速追上了欧洲资本主义强国的发展步伐,一跃崛起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在封建守旧势力主导下的巴西,由于统治集团满足于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乐于安于现状,从而缺乏进行社会变革、推动工业化发展的热忱。巴西的发展也因此基本陷于停滞状态。当世界上的资本主义国家迅速推动工业化进程,不断发展和提升自己的综合国力的时候。巴西作为封闭落后的农业国家,偏安于南美大陆,安逸的过着自己舒适惬意的田园生活。等到巴西察觉到自己已经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的发展步伐的时候,都已经是二战结束以后的事情了。巴西就这样在自己发展的黄金时期静静的坐待宝贵的时间慢慢流逝,永远的错失了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的历史机遇。虽然如此,但是巴西现在依然具备崛起的条件和潜力。世上没有千年的帝国。盛极一时的日不落帝国如今已悄然落幕;如日中天的苏联在最强大时却轰然瓦解;沉睡了数百年的东方雄狮正从新抖擞着往日的光辉;万众景慕的自由女神也已然堕落成了令世人万分鄙夷的荡妇。O(∩_∩)O~ 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注定了不可能改变的。因此,我对巴西未来的发展和崛起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我们中华民族也应该以巴西的历史为鉴,切记任何时候都不能安于现状、满足于既得的利益而停下前进的脚步。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要为实现中华崛起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奋斗不息!O(∩_∩)O~毛主席万岁!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万岁!O(∩_∩)O哈哈哈~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2)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708297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国民整体未能形成真正的国家意识。国家意识的形成必须要有铁与血的考验, 只有经历过真正的生与死的较量存活下来的民族,才能形成真正的民族凝聚力。巴西建国本来就很容易,周边亦无明显的侵略与考验,再加上现在帝国主义都学精了,不采用残酷的剥削法,而采用经济文化等侵略,用软刀子慢慢杀,加上国内本来资源就充足,随便卖点什么就够了,每天大肉吃起,舞跳起,小日子别提多美了,谁还会有危机意识啊。此种文化诞生的人,也会出一些精英,但整个民族趋于懒惰,不思进取,所以跑不赢世界强国。现在连真正的工业体系都尚未建成,谈何大国梦。别看阿根廷现在不咋样,有马岛在英帝手中,总有一天阿根廷会在巴西前崛起的。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486048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拉丁白人还是要比西北欧的雅利安白人差一些。不要说巴西,就是宗主国葡萄牙和西班牙水平也不能比西方强国。不要忘了,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发展时间可不短。这2个国家是最早形成现代民族国家的国家,比英国,法国都要早。地理大发现都由这2个国家发起,并且主导了世界上第一次殖民划分。但在拥有了广阔市场和丰富资源后,这2个国家却没有能发展出像样的工业,对后来的工业革命也没有什么贡献。拉丁文化也要消极一些,他们在反封建的问题上也没有建树,依然是天主教国家。而新兴工业国,都必须打破了罗马教皇的统治,改信新教。我有个法国客户和巴西有不少商业来往,据他的说法,巴西的官员腐败比中国还要严重。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建立起比较公平和干净的市场规则,那是不可能强大起来的。某种意义上说,资源反而并没那么重要。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541044 工分:1207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感觉华人更多的是文化的因素 对文化的认同更甚于血统 华人的血统从南到北不知道杂了多少异族 但最后不变的还是那个文化传统 49年后更要加上GCD的执政能力和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 说难听点 哪怕再混几个种族 几代以后 经过这个氛围的教化 融合进去以后 华人依然是华人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489068 工分:472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拉丁人和黑人组成的国家能成超级大国那就是见鬼了,,这两个族群一个贪图享乐一个自由散漫共性就是爱玩~~综合国力强大的国家基本都来自北方,或者祖宗是北方人,除了华人~~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8740855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对比巴西与美国的历史会发现:一、美国的历史在建国后是延续的,从1776年建国至今政府没有被颠覆过,国家一直在不断的发展,且一直坚持着建国理念。而巴西自1822年独立以来,经历了巴西帝国、旧共和国、民粹主义混乱时期、军事独裁时期和民主主义时期;治国理念在不断的变化。二、美国在建国后一直在走资本主义道路,特别是南北战争后资本主义比较彻底,且工业化也不断发展。而巴西走的路经过几次大的转变,工业化程度不高,主要以农业和矿产为主。三、时间点不同。美国在一次大战前几十年完成了南北统一,开始强化工业化进程,使美国在一战时有了出海掠夺的机会。而巴西正处于旧共和时期,主要在发展农业,当时巴西的咖啡产量占世界的4分之3,没有机会出去掠夺财富。四、二战期间,虽然美国和巴西都远离战场,且巴西还没有参战,但巴西正处在民粹主义混乱时期一直到1964年,这时世界大局已定。五、美国是原英国的殖民地,继承了英国的强盗作风。而巴西原是葡萄牙的殖民地,很长一段时间只顾种和挖。综上所述,巴西没有成为超级大国是必然的。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452970 工分:34617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1:离美帝太近,后院岂能有对手!2:国民普遍没有强国意识,拉美人的热情和爱生活。3:地区它最大最强,所以安逸,没危机感。4:民族主义,种族分歧,基础层没有凝聚力。哈哈哈,欢迎拍砖
本贴发自手机铁血网:[]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679760
金币:657 枚
工分:335230
/ 排名:3341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这个东西可以从好几个方面来说。1、气候条件。巴西位于热带地区,热带地区的降雨量是异常巨大的,而巴西恰恰又是平原地形较多,这导致巴西很多地区在雨季时经常发大水,淹没农田村庄,自然条件相对来说不稳定。放眼世界,无论是中国的经济中心(长江三角洲),欧洲的经济中心,还是美国的经济中心,都是位于温带地区,这充分说明,气候条件起到一定的作用。2、矿场资源。其热带雨林面积很大,这样导致巴西全国大部分地区被森林覆盖,这样就不能很好地开发各种矿产资源,或者说勘探都有相当的难度,在热带雨林中,行走都异常困难,更不用说还有携带各种的大型勘探设备。而矿产资源对国家的发展或者潜力是起到很关键的作用,没看到中国的稀土矿产一说减少出口,全世界都大意见了?3、资本的原始积累。无论是英国、法国、德国还是美国等等这些世界强国,无一不是经过资本的原始积累,英国号称日不落帝国,德国在统一后甚至能和英国叫板,法国呢,在北美曾经有大片的殖民地。美国更不用说了,两次世界大战发了大财,资本的原始积累对国家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有钱好办事。即使是中国的今天,改革开放已经过去几十年,但是个人觉得,这几十年也是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而巴西,没有这一过程,这对巴西的很多方面,例如技术研发、科技普及等等都造成很大的困难。4、战争或者是潜在威胁。这个东西貌似跟强国没关系,但是实际上这个东西关系极大,俗话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法国不用说了,和德国打了好几百年帐,英国呢,离这两家伙都很近,不希望这两家伙任何一方强大,又不希望其他一方弱小,德国一战后能保住10W国防军就是出于这种打算。美国呢,更不用说了,到处挑起战争,就连邻居墨西哥都被他打了好几次,到处发战争财。而中国呢,大伙都知道,北有北极熊,东有卫生巾,南有猴子黑佣,西有恐怖主意基地,西南有啊三,统统都是潜在的威胁。绝对是生于忧患。巴西有什么?国界几百年未变,和四周的国家关系是好好的,没什么潜在威胁。安乐到不行了。5、经济结构。德国的汽车、美国的军火、中国的航天技术等等,这些通通都是重工业,或者说都是生产资料,这其中涉及很多的科学技术,这是一个国家的基本。巴西有什么?除了足球还是足球,姑且算多一个美食。这些通通都是消费资料,在全球经济稳定时,能很好维持国家正常水平,但是一旦经济不好或者时局动荡,美国可以卖军火,可以发动战争,巴西可以干嘛?卖运动员?有多少可以卖?经济不好谁买?6、贸易结构。巴西属于第三国家,由于其国内科学技术水平较低,只能提供最原始的原料,而发达国家在较高技术水平的前提下,完全可以低价购买原料,高价卖给你产品,你可以不要,但是你可能不要吗?别人工程师剪3圈电机铜线薪水是1W美元,你组装1个手机是多少钱?在这种剪刀差的贸易中,巴西没有任何的优势。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391821 工分:9743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连帝国思想都没有过,何谈帝国主义。看看人家德国,“德意志,你在哪里?”曾唤醒了德意志人的统一意识。“德意志,你在哪里,我找不到那个地方。如果我站在维也纳,人们会告诉我这里是奥地利;如果我站在柏林,人们会告诉我,这里是普鲁士。德意志,你在哪里?我找不到那个地方……”如今,我依旧找不到那个地方,如果我站在西里西亚,那里的人们会告诉我这里是波兰;如果我站在柯尼斯堡,那里的人们会告诉我,这里是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如果我站在阿尔萨斯或洛林,那里许多讲德语的人们会告诉我,这里是法国……德意志,你在那里,我找不到那个地方?也许很多人会疑问,德国不就是当今的德国吗?不!那绝对不是真正的“德意志”!那里只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只是德意志的一部分而已,完整的、真正的德意志比那大得多,大得多……德意志,你在哪里,我找不到那个地方……我哭泣着呼唤:德意志,你在哪里,我找不到那个地方…… 李斯特找回了德国人的民族认同,普鲁士找回了强力的中央政府,这是一个伟大帝国的基本条件。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8758962 工分:22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原因:1.建国到现在时间短暂,且巴西并没有大国的历史,大国意识不强。2.长时期被殖民统治,国家工业基础薄弱,经济落后,谈何大国梦?3.巴西民族主体成分多为欧洲后裔组成,民族意识不强。4.发达国家主导世界的规则,发展中国家很难突破。5.虽说巴西各种资源异常丰富,但由于巴西地处南美洲,地理位置较为偏僻,与世界主要经济带距离遥远,经济联系不强,制约了巴西经济贸易的发展。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8648018 工分:2478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巴西人学会了美帝的选举方式,可是他们没学会美帝的不要脸。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835424 工分:106402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巴西人香蕉吃的太多了,成天想着烤肉和踢球的国家是成不了大事的,足球天下第一可以这点灭不了美国,足球不能当国防呀,尚球是不能救一个国家和民族的。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8541235
金币:599 枚
工分:71187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说起来对巴西甚至整个中南美洲的国家,我们大多数人都了解得不多,甚至可能还不如有些非洲国家,当然黎叔们是越穷越乱越出名,先不说他们继续话题说巴西。还好趁着世界杯巴西算是在头条火过一阵,我也有机会跟着媒体报道走马观花的粗略了解不少,巴西以及南美大多国家都有个相同的特点。什么?哦,那就要说到巴西独立前的事情了。话说1500年的时候,巴西被葡萄牙的一位航海家发现并上报,然后葡萄牙就把这地儿占了来搞殖民开发。在这之前这里生活着以部族为单位的印第安人,可是这些印第安人居然是各自分成了大小一千多的原始部落,根本没有谁把这些部落整合起来形成过简单的社会分工,或者搭建粗旷社会体系过。而葡萄牙也趁机各种手段齐出,大量运进来移民和很多的奴隶,再就是在印第安部落之间挑起战争,消亡印第安人口减少差异。这样经过了300来年的殖民,平原和靠近平原的森林地区,本地印第安土著部落基本看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以葡萄牙人.意大利人和其他国家少数白种人,上述等人种和土著.黑奴之间混血的大量殖民后代。接着葡萄牙本土和西班牙为独立闹开了,巴西也就此机会摆脱本土的殖民独立建国了。之后拥立过国王又推翻过。被荷兰占领又摆脱独立过。假共和也搞了一段时间,但是不爽就出来个人搞军事独裁。谁知道遇见美国要经营自家后院了,85吧大慨美国用他的‘谁用谁知道’民主制度取代了独裁政府,这一用就用到现在咯。大家看看巴西这一路走来,换国家体制跟换衣服一样,不认真考虑各社会阶层的需要,少数掌权者从不检讨自身做没做错过,反正社会矛盾激化政府无法继续维持统治的时候,天上就飘下六个字:制度不好的事。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824305 工分:203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巴西地缘政治太过安逸,缺少像日本这样的恶狗邻居,你强大时候摇尾巴,你睡着的时候很咬你一口,不让你睡,简直是督促你前进的动力呀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649020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一个国家能否成为一个大国甚至于超级大国,不仅仅看国土面积、自然资源、人口还有他的历史、地理位置、气候、地缘政治、国民认同感、还有国际资本在国家经济的作用!世界上有成为超级大国潜力的国家有三个:中国、印度、巴西!还有一个曾经的超级大国,美国就不说了!现在来说说巴西为什么不能成为超级大国。首先从巴西的历史看,巴西在独立前是葡萄牙的殖民地,大家都知道殖民地在宗主国的经济体系中只是一种被掠夺的地位,看看巴西在独立前后的经济主体就知道了,只是最简单的自然资源出口,并且巴西在独立的时候世界正处在第一次工业革命阶段。美国只不过比巴西早独立了接近五十年时间就跟上了世界的脚步,走上了成为世界超级大国的道路。而比巴西晚几十年开国的日本更是在二战中让美国人很受伤!日本开国是赶上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尾巴!为什么巴西独立后为什么没有发展自己的工业,这与他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可以在这么说,巴西这个国家基本上是被深林和草原所覆盖,气候也无比适合农业与畜牧业的发展,可以这么说巴西根本不用为饿肚子发愁,经济上更不需要去发展什么工业就能把经济搞好,别的矿产资源就不说了,单单那覆盖全国的森林卖木材都可以撑起国家经济。与其耗费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去发展那有可能发展不起来的工业还不如多砍几棵树来的快!在来说说巴西独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巴西的国民认同感,在国民认同感上巴西在独立后做的并不好,看看美国在独立后内战只打了一场,而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没打过内战。但是巴西在这方面就不怎么样了,时不时的就会出现暴动啊革命什么的!在这种情况下巴西能顺利的积累国力算是出鬼了。然后是地缘政治对巴西的影响了,可以说自美国的门罗宣言开始。巴西的超级大国路就算是被堵死了,不说别的那时候巴西已经独立,而门罗宣言有一个意思就是不允许欧洲国家干涉美洲已经独立国家的内政。而当时有能力干涉别国内政的唯有英国,法国那时候已经被反法联盟打趴下,即使没打趴下他也没能力去干涉——海军不如英国啊!但是英国先后和美国打了两仗,但是先后都被美国给干趴了,所以基本上可以说巴西自门罗宣言后就开始生活在美国的阴影下了!但是很显然美国是不可能在他的后花园留一个实力强大的国家的!所以就必须控制巴西的实力,而这种控制就是资本控制了(我并没有接触到关于美国资本影响巴西经济的资料,但是我相信美国资本必定是介入了巴西的经济运行!)。在来说说最重要的,大国的崛起必定伴随着战争,古往今来都是如此!人类最大的能力不是创造而是毁灭,当问题不能通过谈判解决的时候那么就应该述诸武力了,每一个国家的崛起就伴随着这个国家生存空间的扩张。这种扩张必定会对周围国家发动战争!比如:英国、德国、日本、美国、俄罗斯、元朝、罗马帝国等等,古往今来莫不如是!而巴西虽然也可以发动战争称霸一方,也就是称霸南美了!但也仅仅如此了,不说别的美国就是他跨不过去的一道坎,当然这道坎也是每个想成为超级大国的国家必经的一道坎。每一个大国或者说一个超级大国的崛起必定伴随着一个超级大国的衰落!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8383829 工分:22417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为什么是秦统一六国,而不是赵国和楚国?一个国家立国之本决定了国家政策走向,作为一个大国,他的一举一动,都会受世界关注。巴西,一个热爱足球的国度,在他的国民眼里,足球才能改变人的命运,而不是政府努力改变国家政治面貌,才能改变民生。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470441
金币:67 枚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很简单,每一个洲,不会存在两个大国,超级大国或者是一超一大。这是不容辩驳的真理,因为一个洲刚够一个大国或超级大国展开,要是整进去两个,那么按照毛主席的话:整天枪顶着鼻子顶着眼能不走火么?
一走火,另外一个就没了。比如,亚洲有了中国其他国家就鸟悄的猫着去吧。欧洲有了大毛熊,其他国家就别想啰啰嗦嗦,当年毛子在西伯利亚炸了一颗500M吨级的“赫鲁晓夫炸弹”,整个世界都低头啧啧擦汗:这哥们真玩命啊.....美洲的美国,他的领土还是这里抢点哪里买点(价格优惠得吓人,不是什么白菜价了,完全便宜过大粪了!)逐渐啊就肥成现在这样了,周边的国家得罪美国的下场不是开玩笑的,想想可怜的印第安人啊,美国佬对美洲人真下得去手啊。管你什么古巴,什么社会主义,一直踩着你半死不活的,其他墨西哥啊阿根廷啊这些国家,美国瞪一眼,尿就下来了。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078895 工分:63158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打仗打的少! 战争的确很残酷,但是能刺激本国生产力发展,看看现在地球上厉害的国家,哪个打仗打的少了?生于忧患,死于安逸。就是这个道理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4164553 工分:14512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别的不多说,过早的去工业化就注定了这个国家无望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5435646
金币:397 枚
工分:10971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巴西的地缘政治任务 地缘政治任务是一个国家为了安全和发展所必须追求的宽泛、战略性目标。这与意识形态道路无关,是由特定国家的地理和其邻国的地理情况决定。地缘政治任务通常都是嵌套的:第二个任务倚仗第一个任务,第三个任务倚仗第二个任务,凡此种种。然而巴西情况却并非如此。 由于巴西处于十分困难的地缘条件下,它本身就是一个贫弱国家,缺乏资源和制度能力影响周边地区。它前三个地缘政治任务就反映了这一点。所以,完成任务的顺序主要是由巴西近邻的综合作用决定的——这些因素多数都是巴西无法操控的——而不是通过巴西利亚的决策就能完成。所以巴西只能推动完成任务,因为环境并不在其掌控中。 任务一:保护沿海 巴西南部沿海地区分布着这个国家的核心领土。然而,海岸崎岖险峻、孤地之间无法贯通,这意味着若是将沿海地区通过基础设施连通,巴西就失去了保护屏障。保护核心区的唯一方式就是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打消潜在侵略大国的入侵念头。若没有这样一支海军,巴西就会成为一群支离破碎的城邦(很可能彼此敌视)集合。若没有这样一支海军,巴西的出口也只能完全听凭其它海洋大国的支配。 但巴西资金匮乏,无力打造这样一支海军。因此历史上,巴西利亚往往寻求与大西洋的霸主结盟,不管它是谁,以此来抑制强于自己的传统大国阿根廷。在19世纪上半叶,巴西与英国交好。但随着巴西热情接受美国的门罗宣言,对第一个任务的需求变得更强烈了。在西半球所有国家中,巴西基本是唯一一个欢迎美国这项新殖民政策的国家,把欧洲排除在西半球外,这主要是因为巴西没能力单独抵御欧洲大国。 即使在今天,巴西海军也没能力在巴西核心区外海岸线可靠巡逻。因此,巴西与美国保持或者紧密的——若非严格友好的——关系,以保证美国不会把巴西视作隐忧,或视作美国对付其它潜在威胁的障碍。 任务二:有选择地向内陆扩展 发展(或采购)一支海军是保护巴西核心区的一个方式。另一个方式就是把核心区扩展至内陆新区,那里没有暴露在敌对海军面前。巴西在这方面面临几个问题。沿海孤地不够大,无法独立产生规模经济,而向内陆扩展需要花费大量资源,而这正是巴西没有的。所以巴西的内陆扩展进行得犹豫、缓慢、零碎,通常在政府、寡头和外国资本的不和谐推动下进行。这个扩展计划的明确目标是国家南部亚热带、温带地区,而不是北边热带地区。 然而,这些新土地离海岸越远,就越容易与南边资金充足的拉普拉塔河流域整合到一起。讽刺的是,为了达到战略目标改善经济条件,巴西要冒险让自己与邻国完全整合,而这却伤害了核心区的利益。 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现在巴西内陆地区经济和人口规模小,自然倾向于阿根廷的势力范围。但是随着经济和人口规模的增长,最终影响力会达到临界点,这就是即将说到的第三个任务。 任务三:向拉普拉塔河流域扩展 解决方式是增加巴西对南部的影响力,这样那个地区最终会听从巴西的经济政治决策。正如前两个任务一样,这需要几十年的努力才能见成效。巴西也是直到上一代人才开始创造出足够资本,得以进军阿根廷与巴西间的缓冲国玻利维亚、巴拉圭和乌拉圭。巴西对玻利维亚能源和农业进行了大量投资。玻利维亚的大部分粮食产品都出口巴西或通过巴西出口世界。天然气目前是玻利维亚收入的主要来源,也被巴西国有能源公司巴西石油直接管理。在巴拉圭有大量的巴西移民,巴西也是巴拉圭最大的经济投资商——尤其在电力方面,因为这两国合建了伊泰普水电站。巴西(及阿根廷)提供的资金为乌拉圭的金融业注入活力,现在,在巴西出生的乌拉圭公民拥有着大部分乌拉圭的农场。 下一个该考虑的问题就是——也正是普遍不喜欢对抗的巴西人正头疼的问题——掌握经济权力后政治权力并未与之相匹配。这时候巴西人碰到了奇怪的文化上的障碍:不喜欢对抗深植于巴西人的灵魂中。即使在今天,巴西经济持续增长,阿根廷仍在勉力挣扎,巴西政界却普遍认为,巴西需要致力于谋求与阿根廷的平衡,甚至将智利拉入该地区的三足鼎立之势中(而智利人本身想撇清与南锥体的关系,更不想卷入阿根廷-巴西间的势力均衡中)。 实际上,巴西对位于缓冲带这三个国家已经实现了支配——乌拉圭、玻利维亚、巴拉圭基本就是巴西的经济附庸国——但是由于巴西过去一直实行消极的对外政策,所以这些国家毫不避讳朝巴西利亚索取更多好处。乌拉圭对巴西货物征收不合理费用。巴拉圭最近将伊泰普水电站的发电电价抬高为原来的三倍,而这个水电站是巴西唯一、最大的电力来源,而巴拉圭还从巴西和南方共同市场获取惯常金融援助。玻利维亚政府经常对抗半月区的土地所有者,而这群人都是完全融入巴西经济的,玻利维亚还厚颜表示自己要把巴西拥有的能源资产收归国有。如果巴西想保持自己的成果,那么巴西必须在未来某个时刻实施一项策略,将自己对缓冲国的控制形式化。就是说,除了其它方面,巴西还要学会不那么随和。 同时一场意义重大——有可能十分激烈——的竞争若隐若现。巴西至少要控制拉普拉塔河北岸才能真正安全。这就需要巴西进一步渗透巴拉圭并实际控制乌拉圭和阿根廷北部的特定地区。如果巴西做到这一点,那么巴西内陆地区就能直达世界上资本最充足的地区之一。巴西已有的资本创造能力加上这部分地区产生的资本创造能力,会让巴西立刻变成一个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国。 但若做不到这一点巴西就不会变成大国。若不控制那部分地区,不管阿根廷变得多积弱,南锥体地区都将保持势力均衡状态。只要阿根廷具备独立国家的功能,它就很可能会成为巴西的直接威胁,限制巴西创造资本的能力,与区域外的大国建立联盟以限制巴西崛起。 任务四:挑战大西洋霸主 若巴西成功巩固了自己对拉普拉塔河流域的控制,那情况会发生很大变化。到那时,巴西将不再是一个脆弱的、以孤地为核心、发展面临严重挑战的国家。相反,巴西将会控制这片大陆的大部分领土,拥有大面积易开发的耕地。那时巴西将成为该地区的海洋霸主,不再因其它地区海洋大国而畏缩。一旦发生这种转变,巴西将不再把该地区外的海洋大国视作保护自己免受阿根廷威胁的朋友,而将视作限制自己崛起的敌人。 很明显,这项任务要拖到几十年后了。因为巴西的海军远比人口只相当于其三分之一的国家要小,而且巴西离控制拉普拉塔河流域还差得很远。在这些问题解决以前,巴西除了与大西洋的任一主宰国家联盟别无他法。若不这样,巴西的出口及整体经济政治连贯性将受到极大影响。 当代挑战:逃离陷阱 当代巴西面临着三大连锁问题,可能对它好不容易获得的经济稳定造成结构性威胁:货币被高估,南方共同市场,中国。 关于货币,投资者对巴西最近的稳定和假设的增长预期很乐观,因此外部资金大量投入。这导致永远处于临界的通胀担忧更复杂了,除此之外,这些资金对巴西货币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影响,那就是导致雷亚尔在过去两年升值了50%,2003年以来翻了一番。 对巴西大宗农矿产品出口来说——都是以美元结算的——这并无明显影响,但对巴西的工业品出口来说,货币升值能带来灾难性后果。由于巴西的基础设施不健全,而国家又资金匮乏,所以巴西能生产的高附加值产品很有限,只有这种工业才能发展出像德国和日本那样的高产值、低运输成本的经济。相反,巴西占主导的是中低附加值工业品,这种产品的竞争力严重依赖价格。货币升值50%基本上毁掉了巴西通过保护措施建立起的工业优势。唯一从货币升值等变化获益的巴西公司是那些以美元定价的高技术公司,尤其是石油公司巴西石油(Petrobras)和航空公司巴西航空(Embraer)——然而根据国际标准,这些都不能代表庞大的巴西经济结构。 其次,巴西严重受制于高度扭曲、危害严重的贸易网,即南方共同市场(Mercosur)。试回想,寡头政治长期主宰巴西经济,控制着国家大部分稀缺资本,享受经济和政治特权。与其它多数贸易协定——都是政府代表公司协商而定——不一样的是,巴西的寡头政治背景意味着,南方共同市场是寡头代表巴西政府商定的。 过程的反常彻底改变了结果。正常的贸易协定是清除贸易障碍,让所有相关国的公司彼此竞争。而南方共同市场却是为自己拦截所有经济机会,大规模消除外来竞争。于是,巴西的工业部门是与外部竞争隔绝的——甚至与南方共同市场的多数国家隔绝。再加上货币增值50%,巴西的工业基础成为世界上最没竞争力的之一。改造土地、改善通胀、建立一系列经济部门,这些都赢得了国际称赞,并非小有所成。但是基础设施不足、僵化的寡头政治、技术工人缺乏、阿根廷问题的隐约浮现,这些都将继续决定巴西的地位。这种地位的维持主要不控制在巴西政府手里。大宗商品价格由南美大陆外来决定影响着经济。生产这些商品主要依靠基础设施,而基础设施依赖的是外国融资。即使是巴西对南边国家的主导主要也是由于阿根廷没做好而巴西做好造成的。 巴西若想成为本地区外的一个重要大国,必须要列出一个需要解决的内部和地区性问题的长单子。这些包括——且不限于——超越寡头经济体制,保证阿根廷不再威胁自己,将自己对边界三国玻利维亚、巴拉圭和乌拉圭的主导地位形式化。做到这些并不容易,但如果巴西人不想再接受别人设计的环境,而想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就必须这样做,这是必须付出的代价。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5435646
金币:397 枚
工分:10971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巴西的通胀陷阱 巴西最大的问题是——从殖民地据点建立起直至今天——无法保证可持续的稳定增长。世界其它地方发展经济也是有通胀倾向的:对耕地、劳动力、交通、资金和资源的需求会导致所有这些投入的价格上涨。在大多数地方,这种增长能一直持续到通胀压力出现并最终超过增长带来的任何好处。到那时,由于成本高昂增长难以为继,经济开始不景气。而巴西要承受的压力是土地、劳动力、交通基建和资本都处于极端匮乏的状态,以至于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立刻会转化成通货膨胀。耕地、交通基建和资金情况已经在研究中,而劳动力问题则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尤其要考虑巴西目前1亿9千4百万的人口。 劳动力问题是巴西寡头经济制度造成的,而寡头经济制度也有地缘政治原因。巴西的问题在于资本投入高和资本产出低——这与世界多数经济中心情况相反。在那些地方,资本分布相对均匀,因此保证了经济强国的民主化。 美国当时的情况是,任何人都可以离开城市前往大密西西比河流域闯荡,不出一两年就能向美国和欧洲城市输出农产品。而巴西明显不同,单是在大峭壁上修路都需要大量资金。一个普通市民在那种环境下企图自己谋条经济出路显然不现实,只有带着存款进入巴西的人才有能力“建设”巴西。所以那时的美国——后来出现了工业化——是由欧洲乡下穷人移民过去塑造的,而巴西则是由那些带着钱的富裕葡萄牙人塑造的。 美国小企业文化在独立前很久就出现了,而巴西企业直到19世纪晚期的移民潮才开始出现。在一个资金稀缺却急需的地方,寡头不愿与任何人分享自己建设的基础设施——甚至不愿与其他寡头分享——就不足为奇了。 并发的问题是巴西早期并没有完全开发出法国大小的耕地——大面积耕地位于大峭壁另一侧内陆地区。热带气候严重限制了农业耕种选择。直到20世纪中期,唯一能种植的农作物还是种植园作物,最初也是最出名的是糖,后来变成了咖啡、柑橘、香蕉和烟草。传统粮食作物每年只需照料几周,而这种热带作物却不同,从种植、料理、收割到运输都需要大量劳力。烟草需要收割、晒干,糖需要收割、煮、提炼。一片粮田能很快收割完成装入货车,而收割、运输香蕉要花更多时间。 这些特征从两个方面深刻影响着巴西。 首先,这类种植园需要大量资本投入,所以像美国那样的小农就被排除在外了。没有小农意味着无法形成小城镇,而小城镇是教育和工业化的前提。相反,种植园意味着公司镇(company town)出现,即经济寡头催生政治寡头。不久,政治经济权力不平衡导致了20世纪巴西军政府的建立。即使现在,巴西地理更偏好寡头种植园农业,而非家庭农场。现在美国85%的农场——美国因工厂化农场享有盛名——面积小于等于500英亩,而70%的巴西农场面积大于等于500英亩。 时间并没有缓解这种情况,反而加强了这种趋势。在20世纪后半叶,巴西启动了大规模农业多样化计划,其中包括在内陆开发大面积土地,一部分在塞拉多,一部分远在玻利维亚边界的内陆。除了其它农产品,有的新土地适合种植玉米和大豆,种植此类作物通常所需资金不多。而塞拉多在发展农业之前就需要大量投入,而且距巴西常年过度使用的港口超过1000千米。在此处复制别处的发展和基础设施需要高昂代价,最终加强了巴西农业体系的寡头性质,以至于巴西那时产生的“新”农场平均相当于“老”农场六倍大小。 第二,种植园农业需要非技术劳动力,这种情况延续至今。与新大陆(北美)殖民地情况不同——新大陆殖民地交通便利、资本容易积累,产生了城市化、教育制度和分工——巴西依靠的是农奴。巴西1888年才**奴隶制,是整个西半球最晚的国家。 缺乏技术工人带来的影响之一就是中产阶级规模小,国内消费不及其它同等发展水平国家。结果是,巴西有一小部分是地主精英,绝大部分是穷人。2011年,超过四分之一的巴西人在巴西贫民窟勉强糊口。根据基尼系数,即社会学衡量收入不平等的指标,巴西连续几十年被评为世界大国中最不平等的国家。 总体说来,巴西在增长的每个阶段都面临着通胀障碍。开始经营需要资金,然而资金不足且主要掌握在特权阶层。运输货物需要基础设施,然而基础设施稀缺、无法满足需求、价格不菲且通常掌握在特权阶层手中。若是扩大资金或基建需求,会导致相关花费更多投入更多。扩大经营需要技术工人,由于技术型劳动力储备不足,雇佣技术工人会导致工资投入增加。而且巴西城市间至今无法连通,阻碍了所有发展,因此无法形成规模经济。在巴西,增长引发通胀的程度远甚世界其它地方——这会毁掉经济增长。 所以,巴西几百年来都是增长低于平均水平而通胀高于平均水平,因此与多数其它发展中国家相比,工业都欠发达。即使不考虑寡头偏好,任何有意义的基础设施工程都必须有能力在国外盈利,所以可建设的工程就缩小为农业和矿业(所有商品都是美元计价)。 正因如此,巴西除了生产和提炼诸如糖和铁矿石一类的初级产品外别无选择。这些产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不仅会加强寡头体制,而且也会导致经济产出扭曲。2010年,至少70%的巴西出口都是美元计价的,按价值计算其中45%是初级产品。这也许能让巴西(美元计价)勉强保本,但却无助于改善基础设施、劳动力、不平等和通胀等长期面临的问题。 因此巴西至今仍未成为世界大国就不足为奇了。若想发展经济必然产生通胀,无异于自杀。不幸的是技术工人储备和资本市场都无法满足需求,而寡头为保护既得利益不想改变现状。即使采取措施尝试摆脱这些陷阱最终却稳固了这一体制。除此之外,巴西近年来取得的经济发展主要是由于商品价格上涨,以及为获取这些商品外国资本对巴西基础设施进行大量投资,并非因为巴西自己做了什么。 但这并不意味着巴西是个失败国家,也不是说巴西未来注定像过去一样失败。这说明的是巴西若想成为大国,必须要改变。实际上现在有两个情况已经变化了:阿根廷,以及巴西人对自己国家的看法。 现代阿根廷的衰落 阿根廷拥有成为世界大国所需的一切条件。土地平坦气候温和,河流通航且相互贯通,与主要竞争对手有一定缓冲距离,充足的自然资源能保证大国崛起。确实,在独立后的一个世纪里,阿根廷迎接了一个又一个胜利——首先是打败巴西,然后是巴拉圭,然后跻身世界最富国家排行。站在阿根廷的阴影下巴西人自然产生出一种谦卑和消极倾向,不愿挑战富庶、充满活力的南方邻国。 三国同盟战争之后,阿根廷经历了历史上著名的繁荣期。大批欧洲移民加入,拉普拉塔遍地机会,大量资本在这里被创造和消化。在所有拉美国家中,阿根廷是唯一一个产生庞大中产阶级的国家。但是阿根廷有两个弱点,所以大概从1930年后,阿根廷开始走下坡路了。 首先与英语美洲不同的是,阿根廷土地并没有广泛分配给个人所有。阿根廷与拉美其它国家一样,起初形成的是地主寡头体制,大多数人在经济上依赖一小撮富有精英。成功发动的劳工骚动推翻了这种专制制度,民粹主义庇隆政权建立。 通过对底层和中产阶级的政治动员,庇隆主义的遗产是独裁的加强。在这种体制下,领导人权威毋庸置疑,对整个国家制度具有绝对影响力,在这样的领导人的控制下,权力得以巩固。其它机构权力远小于总统,结果就是,在一段时间里阿根廷的决策高度依赖掌权的个人。连续几十年来,政策倾向满足民粹主义需求,而非常规政策,于是阿根廷在接近一世纪的时间里出现了缓慢不规则的衰退。 第二,阿根廷与世界其它国家距离远极大影响了阿根廷人的观念。阿根廷隐蔽在大西洋一端,是世界上最偏僻的国家之一。巴西和巴拉圭的地区威胁被控制后,能威胁阿根廷的最近的国家就是1万2千千米之外的英国了。如美国一样,这样的远距离造成了很大程度的文化孤立和国民储蓄。(没必要保持一支规模庞大的常备军。) 但是美国与阿根廷的情况又有本质区别。美国与潜在竞争对手距离要近7000千米,时不时受到提醒,他们实际并非孤立的。诸如1814年英国火烧华盛顿、南北战争期间英国不愿遵守联邦封锁、1941年轰炸珍珠港,以及最近发生的911事件,毫无疑问都对美国人的心智造成了很大影响。这些事件告诫美国人不要自满,鞭策他们对世界存在的“意外事件”过度反应。美国人随即采取了一系列行为重塑自己。这个过程对美国和世界都造成了大量破坏,但却保证了美国人的适应能力。 阿根廷与世界事务距离很远,意味着这块地理天堂没有受到入侵,因此也没有经历遭入侵后的复兴过程。三国同盟战争已经是140年前的事了。福克兰群岛(被阿根廷称为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是阿根廷尝试与外部世界互动的一个著名案例。布宜诺斯艾利斯发动了一场与远方的超级军事强国——英国——的战争,而结果是政治和军事上的惨败,这不仅摧毁了阿根廷常备军队,还导致了军政府的衰落和倒台。尽管福克兰群岛战争对阿根廷政治产生了巨大影响,但却没有为阿根廷繁荣的根本因素带来挑战,于是阿根廷也就没有出现持续的改革和自我完善。结果,阿根廷忽略了几十年来积攒的国家问题。 近期的变化加强了这一趋势。年的经济危机使一个新的民粹政府上台,该政府宣布债务违约,使得布宜诺斯艾利斯不必再支付债息。然而,阿根廷并没有抓住这个计划调整经济政治制度,发挥地理优势,改良经济政治基础,相反,国家把省下的钱用在大规模补贴以显示自己的民粹特征上。政策带来了高增长,但也付出了高昂代价,国家资本储备被掏空,基础产业——从养牛业、到小麦种植业到发电业——都开始萎缩,经济扭曲。高税率、大规模补贴导致的高消费以及物价管制严重削弱了企业主和农场主等。补贴政策也问题重重,补贴政策导致政府只能不断增加支出,满足人民索求的恩惠,这在民粹主义政治下成为民众的权利。结果是,阿根廷只在南美洲发挥着有限影响,而在南美大陆以外毫无影响力。 尽管这样,阿根廷仍是南美唯一发展道路清晰的国家。它仍控制拉普拉塔河网,仍控制南半球最好的农场潘帕斯草原。阿根廷没搞清楚的是如何利用它优厚的地缘条件。只要情况一直这样——只要这个南锥体中的天生大国继续衰落——其它国家就有一线崛起希望。所以我们可以继续讲巴西。 现代巴西的成就 巴西面临的问题有很多,但是本质上就可以归结为两个问题:巴西的地缘条件与自己作对,经济陷入通胀陷阱。巴西人已经花了几十年时间来尝试解决这两个问题,最终他们上一代人取得了显著进展。 巴西与地理条件的角力 如前所述,巴西沿海核心区要想发展面临各种无法克服的困难。而巴西在内陆开发了广泛的耕地,那里更平坦,气候温和,地形条件基本单一——难点在于如何把大峭壁东侧的沿海地区与内陆联系起来,而不伤及国家政权。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巴西人发展策略一直相对明确:向内陆耕地区发展基础设施,一千米一千米地艰苦劳作。与通胀和交通瓶颈限制巴西沿海核心区发展不同,这部分能开垦的领土部分克服了这一问题。尽管由于鼓励对阿根廷的经济联系,早期的内陆扩展确实削弱了中央权威,但这种扩展是自食其力做到的,而且还发展出了规模经济,内陆成为巴西巨大的经济引擎。尽管巴西仍没有脱离拉普拉塔河流域交通网,但巴西幅员辽阔,足够发展独立的经济力量。在这种情况下,把巴西内陆与沿海联系起来就不再是一个经济灾难,而是一个经济难题。 到20世纪70年代,一些连锁因素共同巩固了内陆的发展成果:阿根廷更加萎靡降低了拉普拉塔河网的吸引力。 巴西最终清理出足够的内陆土地,因此便于运输的传统谷物开始大批量生产,使得巴西农产品运输的单位体积价值有所增加,某种程度上又缓解了运输问题。 巴西向内陆的扩展一直进行到玻利维亚、巴拉圭和乌拉圭边界,在小做试探之后,巴西开始穿过国境线将基础设施与资金带到边境三国的农业土地上,三国最终整合入更广泛的巴西经济体。阿根廷基本没做抵抗。阿根廷一点点丧失了对这三国的影响力,到2011年这三个国家已经成为巴西实际的经济附庸国。 外国投资商发现巴西内陆充满商机,愿意大笔投资承包巴西内部发展项目,也承包了巴西同化近邻三国的工程项目。 令人惊奇的是,对内陆的开发为巴西政治自由化提供了基础。寡头经济体制的问题之一就是政治会变得跟财富一样集中。然而巴西在开发土地的过程中创造了许多人工贸易线路——公路——使得一些巴西人能够独自经营(尽管这比河流效率低)。现在巴西大约260万个土地所有者拥有5至100英亩的农场(再小一点只能自给自足,再大一点就属于资本密集的工业化农场了)。这260万个家庭经济独立——因而也政治独立。在其它地方,这些人就叫中产阶级。尽管环境代价高昂,但若没有这个新兴的土地所有者阶级,巴西民主的基础会相当不稳定。 向内陆扩展并没有解决沿海的瓶颈问题,但其综合效力确实让巴西的发展变得容易许多。不过,向内陆扩展最重要的意义应该在于它使巴西不再只是地理概念了。内陆重要性逐渐增强——1960巴西首都迁往内陆城市巴西利亚是最好的标志——改善了国家对沿海城市的倾斜。内陆人第一次把自己视作巴西人,随着这种身分认同逐渐加强,政府最终获得了足够的庄严和尊重,开始解决国家面临的其它重大问题。 通胀 不论采取哪种经济策略,巴西都无法发展出自主决定、高速增长与低通胀率的神奇组合。巴西至多能达成两项。20世纪的很长时间里,巴西政府更倾向于保增长,以克制社会动荡并为政府筹集资源,即使代价是通胀也在所不惜。由于通胀会对穷人造成更大伤害,所以寡头与其他人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2006年以来,全球商品价格上涨,巴西经济得以迅速增长,但造成这些商品价格上涨的因素完全不由巴西掌控。与其它波动周期一样,现在的商品价格上涨情况总会结束,那时将再次引发巴西的经济混乱,巴西人对此太熟悉了。 当然除非巴西政府对此做出改变——它已经这么做了。 现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加上上世纪90年代一系列政府出台的政策,被称为“雷亚尔计划”(以巴西货币雷亚尔命名)。这个计划的本质就是放弃巴西以往不惜任何代价保增长的传统策略,转而追求不惜任何代价控通胀的策略。整个经济的零售业都不再有补贴,认为消费会引发通胀。贷款——不管是政府、私人、国内还是国外——都受到极大限制,认为巴西体制无法做到既不通胀又有增长。政府支出和赤字性支出都被大幅削减,认为应当尽量减少所有形式的刺激政策以避免通胀。 实践过程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被多数经济学家形容为正统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包括极低的政府债务,极有限的政府行为以及完全资本化、管理严格、保守的银行。这些限制通胀的政策保证了经济的高度稳定。年通胀率从2000%骤降为个位数。但是这些成果付出了代价:年间,巴西从世界经济增长最快、通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变成通胀率最低增速最慢(如果不规范地说)的国家之一。 但雷亚尔计划并不是正统(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经济正统源于这样一种信念,即通过控制贷款、有限政府和低通胀是最大化增长的政策工具。正统政策是手段,而非目的。雷亚尔计划刚好相反,高增长是敌人,因为高增长能导致恶性通胀导致经济、政治和社会不稳定。因此,控制贷款、有限政府和低通胀是雷亚尔计划的目标,而非手段。这种区别非常重要,值得再重复一遍:雷亚尔计划的敌人是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不是目标。 结果是,巴西人的想法与现实并无太大差别,是巴西政府想做的事与国际市场认为的有很大差别。全世界的投资商都认为雷亚尔计划目标就是手段——他们认为这个目标完全符合自己的利益。所以外国投资商都投资支持巴西和雷亚尔计划。巴西的对内投资达到空前规模,巴西央行2011年外商直接投资计划吸收资金高达600亿美元。 而这些投资却与雷亚尔计划的目标冲突:引进了外国贷款,但政府想要控制贷款;给银行过度拨款,而政府想要严格管理银行;鼓励政府支出却被政府视为危险动作。因为国外的低息贷款,巴西人也许觉得更富了,但对政府来说,环境却越来越恶劣,威胁到雷亚尔计划维持的来之不易的稳定 雷亚尔计划的真正成果在于保证了经济稳定,最重要的是控制力。巴西的地理和社会问题让人望而生畏,如果不能首先控制当地宏观经济力量,不管哪个政府能无法解决这些问题。从这点来说,雷亚尔计划完成了初衷。尽管通胀没有完全解决,但也受到了抑制——这给了政府空间,去解决国家面临的其它种种问题。 与内陆扩展计划一样,雷亚尔计划的成功改变了巴西人对自己国家的看法。当通胀让穷人的储蓄极度缩水,毁掉几千万穷人的生计时,人们对中央政府的信心微乎其微。雷亚尔计划虽然没有带来高增长或更多财富,但却保证了物价稳定——于是人们可以为自己的未来打下有限根基。一年又一年,储蓄保值。购买力稳定。本来这些是发达国家基本的经济政策,人们认为理所应当,但对这一代巴西人来说却不熟悉——巴西人将此归功于中央政府。 正如内陆扩展计划让巴西所有的州都在巴西的事业中拥有既得政治利益,雷亚尔计划让巴西所有的州在中央政府中拥有了既得经济利益。并不是说雷亚尔计划消除了巴西通胀问题的结构性和地缘条件原因——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是这让巴西人知道,他们的国家能够经济稳定,他们的政府能够为巴西整体的利益努力,而不是哪个州出总统就为哪个州服务。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5435646
金币:397 枚
工分:10971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南美洲是一块地理位置不好的地方。大部分领土位于赤道带内,北部三分之二领土都位于热带。丛林地区是人类开展经济活动最困难的生态群落。只是清理土地就需耗费繁重代价。那里土地贫瘠,疾病肆虐。气候过于潮湿,谷物难以生长。即使是可通航的河流,河堤泞沼不宜建设,亚马孙河即如此。 由于大部分位于热带地区,南美洲的经济政治历史一直是个棘手问题。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和法属圭亚那完全位于热带,正因如此,它们面临经济政治不稳定问题,虽然委内瑞拉发现石油改善了这个国家的经济方向。在整个热带地区,几乎所有人口都住在距海岸线几十公里的范围内,而大部分地区的海岸天然就不适合与外部世界产生互动。天然港口少之又少,且彼此距离远,大部分是深水区等。 不过,这块大陆上单一的热带环境中也有两个例外的地理特征。 第一个是安第斯山脉。安第斯山脉绵延于大陆西部边缘,因此一些滨海文化和山地文化得以产生,由于与大陆东部区块隔开,西部国家得以不受外来干涉自我发展。哥伦比亚共和国和厄瓜多尔的一部分位于热带,部分位于安第斯山,经济核心区域并不位于沿海,反而在安第斯山谷更凉爽干燥的环境发展出经济中心,某种程度上避免了热带气候的困难。往南是贫瘠的山地国家秘鲁和玻利维亚。某种程度上来说秘鲁的发展只勉力依靠首都,实际上是利马城邦,其他大部分领土除了开采资源,基本不用。相比而言,玻利维亚是内陆国家,常年受困于高原穷人与半月区(Media Luna)低地富庶农业区的争斗中。 山地与丛林极大地限制了该弧形地带国家之间——从东北的法属圭亚那到西南的玻利维亚以及他们与外界的整合程度。所有的基础交通都极端困难;热带疾病问题严峻;缺乏优良港口;与其他传统粮食生产区相比,该地区农业既属劳动密集型又属资本密集型;气候湿热阻碍了传统谷物生产;山地崎岖增加了所有事情的成本。 以往,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的唯一方式是依靠其他国家(通常是本地区以外的国家)提供的投资。否则,这些国家连满足独特而庞大的基础设施需求的资金都没有。结果就是这个广阔的区域严重欠发达,大多数国家的居民都非常穷。不过有一些国家在环境的正确组合下达到了相对富裕,不过也没能力成为一个重要的地区大国——更别提世界大国了。 南美洲热带气候的第二个例外是南锥体国家的温带地理特征。在这里,夏季足够干燥,传统谷物能够成熟,而清凉的时候——尤其是冬季昆虫死亡限制了疫病的影响。与安第斯山地人口分散的情况不同,南锥体地区绵延着平坦、水量适中的土地。这块土地分布于阿根廷,还有一小部分分布于乌拉圭、巴拉圭和巴西。这块大陆上还剩下一块位于温带南锥体与安第斯山地交会的地方:智利,它是世界上地理位置最孤立的国家之一。从智利首都圣地亚哥飞到秘鲁首都利马的时间比从伦敦飞到莫斯科的时间还要长,从圣地亚哥航行前往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时间比从纽约航行至伦敦的时间还要长。所以智利对南锥体的政治活动较少参与。 山地和丛林占据着南美洲的绝大部分土地,与此形成鲜明对比,南锥体的平原是这块大陆上最肥沃的土地。它平坦的天然大草原降低了建设成本,温带气候造就了富饶的农业区。但真正优势在于该地区的河道结构。巴拉那河、乌拉圭河、巴拉圭河与拉普拉塔河——形成巨大河口,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和蒙得维的亚(乌拉圭首都)间注入大西洋——大部分河段都可通航。 与卡车运货相比,水运成本要节省10到30倍。因此,这些水运体系与陆运体系相比很容易就产生了大量财富。这个水系合起来覆盖了这块农业平原,即拉普拉塔河流域。 拉普拉塔河等河流的存在对农业区意义非凡。像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单位体积价值低——远途运输耗资巨大。水运能降低运费,不仅能将粮食作物便捷运送到下游,还能通过海洋运送到世界其它地方。与拉普拉塔河流域相比,俄罗斯的情况就截然相反。俄罗斯发生饥荒主要原因在于无法将粮食作物高效运至城市,因为俄罗斯通航河流所处位置不当——意味着粮食作物只能通过卡车或火车运送。 南美大陆最重要的地理情况是拉普拉塔河流域的河流都是通航河流,而且通过运河和水闸可连成体系。只有北美的大密西西比河网可与此相媲美,大密西西比河网流域更广,互相连通,可通海洋。互相连通的河网能形成更大规模的经济,创造出更多的资本,养活更多的人口,极大地增强了建立单一国家政权的可能性。与此相反,北欧平原河流互不相通,因而形成多个互相敌视的民族。阿根廷控制着拉普拉塔河口和大部分通航河段。因此处于该地区的乌拉圭、巴拉圭和巴西处于不利地位。(总体上巴西实力超过阿根廷,但并非在资本创造能力绝佳的拉普拉塔河流域取胜。) 巴西地理 巴西大部分领土不位于南锥体地区。相反,巴西850万平方公里面积中大致有三分之一是大面积的丛林,其中最棘手的部分位于亚马孙河流域。尽管那里有许多开采矿产的机会,但由于基建代价高昂让人望而却步。 亚马孙流域南部有一个独特地区叫塞拉多(cerrado),这是一片广阔的热带稀树草原地区,土壤酸性很高。不过,与丛林地区相比,这里的湿热程度有所缓解,所以塞拉多能够通过强权发展经济。然而,代价巨大。除了要克服大量的基建困难——塞拉多缺少通航河流——这片土地还必须经过完全改造才能使用:清理、平整、变肥沃,付出大量劳力才将其改造得适宜种植传统农作物。还有就是距离问题。塞拉多地处内陆,所以往这运送任何补给或往外运送农产品都运费高昂。巴西过去三代人基本都在参与这种宏伟工程。 幸运的是,并非所有的巴西领土都如此难以开发。巴西大约有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传统意义的可耕地。尽管这只占巴西领土的7%,但这片可耕地面积却相当于得克萨斯州或法国的面积。这部分土地都位于巴西南部。但是大部分都地处内陆,交通不便。巴西的核心区只占了这片可耕地的四分之一,相当于突尼斯的大小,位于热带地区边缘,一直绵延至温带南锥体地区。这部分地区在早期殖民时代就是巴西的传统定居点,也是巴西存在三百多年来人口集中所在地。正因为如此,此处地形几乎对巴西发展起到决定性的影响。理解该地地形及其演化有利于理解未来几年巴西发展成大国的动力是什么——阻碍是什么。 这块巴西核心区有两大明显特点。首先,气候是亚热带气候,所以该地发展遇到的困难小于前面提到的热带区。第二,也是更重要的一点,巴西内部是个隆升高原——叫巴西地盾——紧邻大西洋海岸,几乎巴西的全部东南陆地边界。从地盾到大西洋地势骤降,从大西洋远看,好像铜墙铁壁屹立在海岸——形成巴西沿海城市引人注目的背景。这堵铜墙铁壁被称作大峭壁(Grand Escarpment),巴西核心区的大多数城市——里约热内卢、维多利亚、桑托斯和阿雷格里港——都位于大峭壁与海洋之间的孤立、平坦的小块地带。 这种孤立地形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如何建成“规模经济”。标准的城市发展模式是,城市围绕某种核心经济优势建立,典型情况是河流通航终点(一定吨位货轮能最远到达的内陆地点),或是一个港口,又或是一个其它运输交叉点。随后城市可以以此扩展,主要是沿着运输通道发展,因为运输通道通往何方,意味着那里存在更大的经济机会和低廉的经济成本。只要沿线土地还算平坦,城市就能一直以较低成本延展下去。附近城市会逐渐合并,相互间共享劳动力、资本、基础设施和服务。由于协同效应,规模经济激增,这种大都市会逐渐创造更多资本和技术工人。 大都市——诸如纽约、洛杉矶、伦敦、巴黎、东京、布宜诺斯艾利斯、伊斯坦布尔和上海——构成了全球经济体系的中心。这种“标准”发展模式在全世界被复制。最初的美国模式是美国东海岸从华盛顿到波士顿的巨大城市带,主要有巴尔的摩、费城、纽约、哈特福德和普罗维登斯。欧洲的类似城市群囊括了德国莱茵河谷的许多城市。这两个例子中,大小城市组合为城市/郊区群,共享资源互相支持。所有案例共同特点是城市扩展依靠的土地。 这种土地恰好是巴西核心区所缺乏的。在整个巴西南海岸,大峭壁直插入海洋。所以巴西城市被迫建立在大峭壁没有延伸至海洋的相对平坦的几个小块孤地上。缺乏海岸平原意味着主要城市间无法形成小城市。一个城市无法分享另一城市的基础设施成果,若想连通这些城市需要先爬上峭壁登上地盾,然后穿越地盾,再爬下峭壁到达另一城市,这种方式极端困难,并且糜费时间和工程。巴西没有能直接到达拉普拉塔河的通航河流,所以不得不四处筹资用于建设这个资本密集型工程。土地的根本局限性也拉高了成本,一开始就要注入巨资,增加了开发成本。孤立地形并不是能“逐渐摆脱”或“改变”的东西。地形是恒定的,这些城市就是不能互相整合——现代的、低成本城市无法建在悬崖边上。而且,由于巴西与外界沟通的主要城市都位于孤地上,所以这对巴西的发展能力造成了永恒限制。 迄今为止,巴西的主要公路和铁路也寥寥无几,即使地形允许,比南部国家更平坦地区相比建设起来造价更高。由于峭壁太陡,距海岸太近,巴西缺少一条主要的沿海道路系统。观察巴西海岸线就能明白,为什么巴西的沿海道路基本只是双车道,而沿海城市极小,勉强把能用的小块土地都凑上。巴西大部分地区仍没有铁路,巴西以出口大豆、玉米和大米而闻名,而这些货物是通过卡车运至港口,这种方式是散装货物运输造价最高的方式。 在巴西南部的大部分地区大峭壁都是直接伸入海岸。这个图片生动说明为什么大峭壁残酷地限制了里约热内卢的发展。由于缺少世界其它主要城市的那种传统海岸,巴西南部沿海城市的发展遵循相似模式。 圣保罗州是例外,中心是圣保罗市。只有圣保罗有足够的平坦土地,按标准模式发展,形成规模经济。圣保罗也是巴西唯一代表着现代的、基础设施整合式的传统发展模式的地区。所以这一地区贡献了巴西GDP的三分之一以上也就不足为奇了,尽管该地人口只占全国五分之一。就在不远的1950年,圣保罗州的经济产出占全国的一半以上。 不幸的是圣保罗并非沿海城市。圣保罗的峭壁太陡,沿海孤地——桑托斯港——太小,无法充分发掘圣保罗的潜能。圣保罗坐落在巴西地盾顶部,海拔800米,距海岸70千米。(而美国密西西比河通航终点明尼苏达州的明尼阿波利斯尽管距海岸3000千米,但海拔不到200米。)巨大海拔差缓和了沿海地区亚热带气候的影响,但却极大增加了连通沿海城市和州的高成本和工程量。所以尽管圣保罗确实是个主要经济中心,但却无法与巴西沿海城市以及世界紧密相联。 缺乏规模经济、地区基础设施整合困难造成了发展瓶颈。尤其是限制了沿海孤地与外部世界的沟通——在巴西港口——于是这成了巴西经济突破面临的最重大的限制因素。巴西是许多原材料的主要出口国,但由于地理条件限制运输,城市难以整合,港口发展遭到彻底限制。巴西七大港口吞吐量总和不及美国第一大港新奥尔良,所有巴西港口吞吐量总和远远不及美国两大港新奥尔良和休斯敦总和。 巴西无法通过沿海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为那里没有足够土地,带动整个国家的发展。而爬上大峭壁发展内陆也面临新的问题。 大峭壁顶部的沿海山脉把河流切割开来。距东南沿海的几十千米的范围内,南美河流向西流,而非向东,最终注入拉普拉塔河网。早期巴西城市尝试发展内陆腹地,而最终却发现这些腹地向南与阿根廷和巴拉圭地区联系更划算,而不是与东部本国其它地区。对内陆许多地方来说,沿河顺流直下,将货物运至布宜诺斯艾利斯这种大港口更便宜、便捷,而拖着这些货物攀上并翻越巴西沿海山脉、再爬下大峭壁到达不连贯的二流巴西港口并非明智之选。同样,沿着大西洋海岸南下,顺着拉普拉塔河上溯,进入巴拉那河,比糜费巨资建立陆地基础设施更容易。巴西早期在内陆尝试整合,而结果却削弱了巴西内部联系,加强了对南边邻国的经济依赖。 这些南方邻国利用了巴西这一弱点,使巴西勉力控制国家完整。美国独立的情况是,所有殖民地都受同一行政机构管理,一起作战反对殖民地领主。而南美与此经历不同,南美是不同实体之间的松散拼凑,在历史上的那15年里,为各自的独立而战。巴拉圭1811年获得独立,阿根廷1818年独立,巴西1823年独立。一旦独立,这个地区的新国家立刻开始了争夺水路控制权的斗争,水路控制权是在南锥体地区成为主导的、综合的经济大国的关键。由于巴西是该地区最后脱离宗主国控制的国家,所以它在独立后没有充分时间巩固自身,准备独立后的战争,与其它南锥体国家相比,它的天然孤地特点让这种巩固整合难上加难。所以巴西在后来发生的战争中表现不佳。 这些早期战争造成的结果是,乌拉圭从巴西分裂出去,巴西失去了所有拉普拉塔河流域河流通航终点的控制权。所有河流的通航河段现在都被阿根廷、巴拉圭和乌拉圭控制着,而缺乏资金的巴西只能退居在高原亚热带地区。阿根廷和巴拉圭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迅速增长,而巴西只靠种植园农业默默无闻超过一个世纪。 之后两代人的地区竞争集中于阿根廷与巴拉圭之间,两国争夺拉普拉塔河海运系统。年的三国同盟战争是竞争的白热化阶段,阿根廷、巴西和乌拉圭最终残忍地打败巴拉圭。至少90%巴拉圭男性死于这场战争,巴拉圭国基本被消灭,直到20世纪90年代人口还没有恢复平衡。巴西折翼,几乎所有称得上是对手的国家都被毁了,阿根廷把巴拉圭和乌拉圭改造成经济附庸国,利用这个地区的河流体系发展成一个世界经济大国。1929年,阿根廷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四。而巴西之后数十年仍深陷贫困和相对孤立。 巴西也不统一。受到阿根廷及其河流的经济吸引,以及沿海孤地不连通的影响,地方主义成为巴西政治的一个主要特征。巴西内部不同地区之间联系困难,而与外界联系却相对容易,这让巴西的政治经济文化整合变得非常困难。 由于各州之间、州与联邦政府之间竞争激烈,地区主义一直是巴西政治的一个主要问题。在20世纪初期,大部分权力掌握在富裕州手中,即米纳斯吉拉斯州和圣保罗州。中央政府的控制权在这两个州中交替。这让其它州受到政治孤立,刺激他们从国外寻求经济机遇,倾向于地方认同。在大半个世纪里,“巴西”更像是一个地理概念,而不是一个民族国家概念。比如,里约热内卢州和南里奥格兰德州开始在许多方面如独立国般行事。这种事态直到最近才发生变化。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5435646
金币:397 枚
工分:10971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回首当初的抉择,正如一首民谣里唱道:“因为掉了一枚钉,马掌脱落了;因为马掌脱落了,战马掉了队;因为战马掉了队,信使没传到信;因为信使没传到信,仗打输了;因为仗打输了,王国覆灭了。”阿根廷和美国的不同抉择,造就了如今它们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难以想象,短短一个世纪以前,美国和阿根廷还是竞争对手。在19世纪末,数百万渴望逃离贫穷家乡的意大利和爱尔兰移民曾为了去布宜诺斯艾利斯还是纽约而踌躇不前,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降临之前,全世界最富裕的十个经济体里,阿根廷还名列前茅,但百年之后,二者突然没了可比性,在美国和阿根廷之间做选择,丝毫没有一丝障碍。
它们都曾是欧洲羽翼下的年轻国家,都有着富饶的农场和信心百倍的出口商。为什么最初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两个国家,美国有机会发展成世界头号强国,而阿根廷至今还走不出债务违约的泥淖。回首发展经历,美国历史不超过360年,但有一半时间是作为世界第一强国,其余时间的一半也基本上是前四号强国之列,那么是什么成就了美国这种持续强大的地位呢?学者们也在不断作出假设:如果美国遵循阿根廷的轨迹,会从第一世界国家沦为第三世界国家吗?而阿根廷如果像美国那样好好把握每一次危机,它会一直跻身世界发达经济体之列吗?政府的抉择:
集权派还是联邦派
两国在19世纪下半叶的相似之处很多,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处在平行轨道上。和非洲、亚洲的殖民地不同,美洲的殖民地一般很早就从欧洲宗主国手里获得了独立。1773年,北美13个殖民地宣布独立,1789年结成了一个新国家美利坚合众国。在美国独立的鼓舞下,当时横跨秘鲁大陆,附属于西班牙帝国的阿根廷总督辖区,于1810年被反抗军推翻。接着,英国人两次试图夺取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均遭失败。1816年,阿根廷正式成为独立的共和国。
建国之后,两国为建立何种政权都存在一些内部斗争:一些人希望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另一些则希望州或省手里能保留权利。在美利坚合众国,制宪会议开了很久,吵得一塌糊涂,在最初的13个殖民地里,只有5个派代表参加了1786年的第一次制宪会议。人口最多的佛吉尼亚想要强权的中央政府,并按照人口规模直选议员;最小的新泽西,希望各州权力平等。但在美国人的意识里,一切认同必须始自宪法的确立。当政治处于一盘散沙、经济形势混乱、军事力量受限制以及阶级矛盾尖锐时,迫切需要制定新宪法,这就是1787年宪法制定的大背景,从而正式拉开了美国走上联邦制的序幕。
在阿根廷,最初也纠结于中央集权派和联邦派,前者希望所有税收都要通过国家政府之手,后者希望各省保留税收。1853年通过的宪法,采用了中央和省分享税收的制度。但此后紧张局面并未缓解,一直到1880年政府镇压了布宜诺斯艾利斯省爆发的一场武装起义,付出了2500人伤亡代价后才告一段落。此后,中央权力获得了强化。 经济的抉择:
大地主还是拓荒者
从经济上看,两国的情况也差不多:都是不断向西部蛮荒草原推进疆界的农耕国家。在阿根廷,人民崇拜高乔文化,而美国的牛仔也是勇气、独立和坚韧的民族象征。但差异在于:美国是把新的土地划成了小块,分给个人和家庭;阿根廷则将之交到了少数富有的农场主手里。
自打殖民地成立之初,美国幸运地输入了来自英国、德国和荷兰来的移民,这些移民带来了纯熟的农业技术,并习惯以小块土地为生。阿根廷则继承了西班牙及其贵族精英带来的传统,让少数富有的农场主掌握大量财产。两个国家都朝西部扩展,美国朝着太平洋,阿根廷朝着安第斯山脉,但方式方法有所不同。
美国支持拓荒者,阿根廷则支持大地主。由于缺乏资金,又拼命要西进,阿根廷发现,鼓励移民的最好方法就是提前把尚未从土生印第安人手里夺来的土地卖掉,或着给军队提前作出许诺:打不赢就没农场。可当战争打赢了,胜利者们被耗得精疲力竭,缺乏优秀农业劳动力的现象也很普遍。大部分新土地所有者只好把大片的草原用带刺的铁丝网围上,把它们变成牧场,特权阶级由此得到了强化。然而,当少数有权势的家庭控制了人口稀少、面积庞大的牧场后,拓疆本质没变,阿根廷对欧洲移民的诱惑力日趋下降,原本是为了逃避旧大陆上贵族掌控土地的局面,但来到阿根廷,一切还是老样子,所以他们最终选择前往美国。移民的抉择:
布宜诺斯艾利斯还是纽约
在建国之初,美国仅有大西洋沿岸,密西西比河以东的 13 个州,即现今美国的东部地区。之后就开始了由东向西的扩张过程 ,仅几十年时间就把它的疆界从阿巴拉契亚山山脉和密西西比河向西推进了1500 英里,历史上将这个过程称为“西进运动”。
“西进运动”不仅是一个领土扩张运动,而且是一个群众性移民运动,更重要的还是一个大规模的经济开发运动。这场西进运动对美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政府有意识地鼓励家庭持有土地的制度,就算要卖出大块土地,也对强权大地主的出现做出了限制。拓荒者一拿到适合全家人定居的土地,所有权就获得承认,这就为西进的移民创造了大规模效法的动机。截至19世纪50年代,美国一年要输入25万移民。
移民们也去了阿根廷,一段时间内,移民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比美国还要大。但这部分移民来得晚,大约在19世纪最后十年才到来,且大多来自意大利和爱尔兰,受教育水平低,也没什么技术,就算越过了大西洋,工资还是少,贫困依然困扰着他们。据悉,到1914年,1/3的阿根廷人仍然是文盲。对那些选择阿根廷的移民来说,他们没有类似“美国梦”的激励措施,好多意大利和西班牙移民都是“候鸟”,每当收获季节后他们就返回家乡。1850年至1930年间,只有5%的移民归化成阿根廷国民。1934年,意大利靠着队里的3名阿根廷选手赢得了世界杯,由于他们都是意大利血统,于是意大利便认为他们都是自己的国民,顺利成章地从阿根廷国内联赛征用了他们,惹得阿根廷球迷很恼火。两国也同样出现过排斥外来移民的举动,最终,美国因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占了上风而放弃了排外。但阿根廷却犯了大错误,当本土和外来劳工越来越少时,大量土地无法有效利用,腐败横行,移民文化很难融入社会。工业的抉择:
欧洲观念还是欧洲外债
美国和阿根廷农业有很大的竞争优势,彼此之间还势均力敌。然而,当全球化的第一波“黄金时代”即1880年至1914年,商品、资本和人力市场开始出现大融合时,美国在南北战争中抓住机会扩大了出口工业品。而阿根廷因大部分收入都落入了拥有大片牧场的庄园主手里,比起扩大出口,庄园主们更喜欢把钱花在购买进口消费品或购买更多土地上。
一段时期,统治者认为,单纯依靠农业,经济根本无法发展,于是英国引领世界发展工业化。不过,同样是在学习英国,阿根廷选择囫囵吞枣,而不是融会贯通。阿根廷从英国贷了款,但是美国人还从英国人那里学到了经验,比如钢铁冶炼等技术和吸引欧洲的海外游资。
美国学得很快。尽管受益于农产品贸易和英国投资,但它从来不像阿根廷那样依赖两者。外国资本在美国的投资总额所占不超过10%-15%,而在阿根廷却占了1/3。美国从英国进口的最重要的东西,既不是资金也不是商品,而是观念,尤其是,它领悟到,建立制造业能让它获得更好的技术。
当工业化正式降临之时,阿根廷主流的偏见限制并推迟了这一进程。在他们看来,与其把钱长时间地投入到不确定的项目(可能还危及农业收入),还是炫耀性消费更具吸引力。尽管移民在19世纪末大量涌入,但阿根廷终于面临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没有足够的新阿根廷人来填补工厂的空缺。
阿根廷把农业部门僵化的那一套保守和寡头政治倾向照搬到了工业化上,喜欢受政府法令和条例保护的舒适、安全的垄断事业,而不喜欢竞争残酷的风险投资。刚刚建立的工业基础因一直被国家经济的其他部分拖着往前走,几乎失去了动力。而且阿根廷的经济健康严重依赖农作物价格相对于工业制品的价格来保持稳定,以及全球市场的继续开放。阿根廷的制造业是小规模的手工工场,而不是大规模的产业工厂,它使用的是进口资本和技术,它的劳动力欠缺技能,且始终无法改变这一局面。久而久之,随着新技术和新出口市场的不断开拓,阿根廷过分重视农耕经济的做法让其在工业革命中最终处于落后地位。
相比之下,如果没有南北战争,美国看起来恐怕更像阿根廷。战前的美国南方各州和阿根廷很相像:少数富有农场主把持着大面积的土地,劳动力的薪水普遍低下。它向世界其他地方出口农作物,尤其是棉花,但没什么能力扩大和多元化。可以说,美国的崛起始于南北战争。它成为了19世纪首次现代化型态的战争,铁甲舰、左轮手枪、机关枪在此大放异彩;世界上首次战地新闻报道也出现在此时;战争中首次使用摩斯密码与电报通讯。另外,南北战争也使用火车运输士兵与火炮开赴前线,热气球被首次应用于军事侦察。诸如潜水艇、机关枪、连发枪、火箭炮、撑衣架、棒球运动、炼乳、罐头食品等不可胜数的事物都是在这一时期发明。这次战争让美国深刻意识到,制造业和金融必然取代农业,因为没有哪个国家会一直停留在农业时代,同时又跟上领先者的步伐。
当人们意识到,未来会落到城市的投资者和工业家手里时,一般会出现一起标志性事件。在英国,这一决定性时刻是1846年《谷物法》的废除。该法旨在保护英国谷物免受外国竞争,以进口关税的形式人为提高了土地价格。在美国,这一决定性时刻是南北战争,工业化的北方打败了农业化的南方。在阿根廷,最接近的事件是胡安·贝隆的城市支持者焚烧了赛马会,但这已经是英国废除《谷物法》一个多世纪以后的事了。
19世纪90年代,美国商业、金融和产业体系在确立中经历了另一波恐慌。南北各州的农民看到由于全球供应过剩导致了农产品价格下跌,希望美元跟产量更大的银价挂钩(当时原本与金价挂钩),本质上也是希望政府多印钞票,于是“民粹主义”政治运动兴起。但投资者和商人认为,美国要成为金融和贸易中心,美元与金价挂钩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只有这样,美元的价格才能对其他主要货币保持坚挺,维持原有的购买力。这一金本位的想法在1896年的总统选举后得到支持,而民粹主义的关键需求遭到了否决。
19世纪末的阿根廷情况每况愈下。几乎所有肥沃土地都用光了,再没有更多的边疆可以向前推进,故此,尽管人口稳定增长,农业生产率不断提高,但阿根廷的农业还是把国家从竞争力成绩榜上给活生生地拽了下来。而刚刚迈入20世纪的美国,或许还是农业国家,但它的未来躺在芝加哥、匹兹堡和克利夫兰等黑乎乎的工业地带,就像是曾经的英国靠曼彻斯特、谢菲尔德和格拉斯哥起家一样,走在了时代的前列。1890年,阿根廷也背上了赖债的臭名声,当时,英国著名的巴林银行由于对阿根廷放贷过多,几近破产,而阿根廷政府,不得不在1891年宣布延期偿付债务。阿根廷赖债的做法承袭了西班牙,16世纪的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是历史上第一个多次违约的君主,曾经四度欠债不还,而身为西班牙帝国之子,阿根廷很显然继承了家族的传统。
战争的抉择:
贝隆主义还是罗斯福新政
国际资本和贸易流在1914年达到了巅峰,金钱和枪械的突然短缺,对美国这个拥有大量资本和工厂的国家来说,的确是个发财的好机会。美国懂得构建一套灵巧的卖方金融制度,借钱给欧洲人买自家生产的武器装备,让他们自相残杀。一战末,美国的工业正式跻身世界第一梯队,并且从欧洲资本的借款方,摇身一变成为了净债权国。而漫长的战争加上俄罗斯投资全部泡汤,欧洲国家尤其是法国开始在全球变卖资产,但美国却乘机捡了一些便宜。
阿根廷却没办法靠战争发财。它太依赖外国贷款,当国际投资下降,尤其是英国变卖资产套现对它来说是威胁并非机遇。1914年,阿根廷一半的固定资产,包括铁路、工厂、电报、肉类加工厂,都为外国人所拥有。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尤其是1929年大萧条之后的压力,美国和阿根廷正式分道扬镳。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来临后,纽约这个全球最大金融中心的股市崩盘,美国对崩盘的反应是,意在拯救市场经济,而不是要埋葬它,尽管很多人对自由民主和自由市场经济的价值产生了根本怀疑。富兰克林·罗斯福1932年在危机与绝望中当选总统,他推行改革,支持银行系统,进行公众投资,实行有限的联邦赤字,让政府开支负担部分疲软的经济。阿根廷也爆发了一系列沉重的政治危机。1912年扩大选举权,1916年新执政党上台但并未带来新气象。小麦和牛肉等出口遭遇打击后,各地农业和农产品出现过剩,加上危机期间需求减少,20世纪20年代出口到欧洲大陆的肉类较1924年的水平下跌了2/3以上。由于大规模的借贷和债务违约,吓跑了外国投资者,传统的政治家不得不把共和国变回了殖民地,但真正的殖民地享受到的好处它又沾不上边。
在美国,大萧条带来了罗斯福和一个更积极主动的联邦政府。在阿根廷,则带来了集权专制。二战爆发后,出口需求再度猛跌,阿根廷的自由民主试验算是走到尽头。1940年,部长费德里克·费内多提出了一套小规模的阿根廷版“新政”,包括为制造商提供贷款,削弱对原材料以及其他基础产品的进口关税。但后来因精英阶层出现内讧而计划夭折。1943年胡安·贝隆这位来自军队的独裁主义者上台,发动军事政变,取代了文人政府。1946年正式当上总统后,他致力于推进国家的工业化,于1947年颁布了旨在发展国有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贝隆还采取有利于工人阶级的政策,大规模扩大了加入工会的工人数量,帮助建立了劳工总同盟。他将此称为介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后被人称为“贝隆主义”。他反对美国和英国,没收了这两个国家在阿根廷的大量资产,在他的允许下,二战后阿根廷彻底成了纳粹战犯的避难地。
值得注意的是,贝隆主义的想法也曾到访过美国,但是没人当回事。美国也有军人出身的政治家,比如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他也曾领悟到了贝隆的独裁思想,1930年他曾动用催泪瓦斯镇压了华盛顿游行示威反对削减养老金的退伍军人,可当杜鲁门解除其指挥官职权后,麦克阿瑟的个人声望立刻在公众压力下烟消云散。
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样,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在道义上和金融上都打了胜仗。二战后的整整30年,它都跟全球货币体系挂钩,在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安排下,美元成了硬通货。美国经济在正确的航道上安然无忧,依靠贸易、技术和发展潮流不断增长,所有西欧国家也在这一潮流中顺势兴起。有人认为,1945年后的30年是第二次黄金时代,较之第一次黄金时代,世界经济的融合程度稍微逊色,但发展的好处得到了更广泛和持续的传播。
这一期间,阿根廷却关起门来搞工业化。大规模的关税壁垒围绕它的新兴产业建立起来,20世纪60年代初,它的关税平均为84%;而在同期的欧洲发达国家,以及欧洲与澳大利亚、美国与加拿大之间,关税均大幅下跌到了个位数。除了征收进口税,它还征收出口税:阿根廷的商品仅供阿根廷。这个19世纪末全世界经济最开放的国家,出口锐减到国民收入的2%。
在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后,美欧开始了第一轮削减贸易壁垒的全球对话,消除大萧条时期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而阿根廷则盲目偏离了轨道,挑衅似地对抗着开放贸易的原则,在贝隆主义的影响下,1961年,阿根廷无缘加入富国俱乐部经合组织(OECD)。
回首当初的抉择,正如一首民谣里唱道:“因为掉了一枚钉,马掌脱落了;因为马掌脱落了,战马掉了队;因为战马掉了队,信使没传到信;因为信使没传到信,仗打输了;因为仗打输了,王国覆灭了。”阿根廷和美国的不同抉择,造就了如今它们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5435646
金币:397 枚
工分:10971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美国的航天工业除了太空计划外,很重要的就是在月球发展基地,其中外太空农业是很重要项目,太空农业(Space Agriculture)是继地球农业、海洋农业以后,以航天技术为基础,开发利用太空环境资源而开辟的一个崭新的农业领域。其中包括利用卫星或高空气球携带搭载作物种子、微生物菌种、昆虫等样品,在太空宇宙射线、高真空、微重力等特殊条件作用下,诱发染色体畸变,进而导致生物遗传性状的变异,快速有效地选育新品种的空间诱变育种;利用卫星和空间站在太空环境下直接种养生产农产品,用于解决太空人员的食物来源,想要在太空中生活,食物是必备的。科学家认为太空探索可以推动农业科技革命,因为宇航员进入外层空间生活,必然要面对自己种植蔬菜和植物的过程,而地面补给不是长久之计,因此在太空中种植蔬菜就成了太空科技的发展方向之一。美国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有了“太空农业”的想法,曾对月球表面进行广泛考察,并搜集大量月球风化层样本。月球风化层是由灰尘、泥土、碎石和其他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松散地覆盖在固体岩床之上,这种混合物被叫做“月球土壤”。美国研究人员将阿波罗11号和阿波罗12号带回的月球土壤样本,撒在35种植物的根部和叶片上,这些植物仍然能够茁壮生长。同样,动物实验也表明,同月球样本的接触并没让动物受到不良影响。这样,将来在月球上建立温室,控制水热,利用月球自身的土壤开发农业,是完全可能的。
美国有研究认为,设立“太空农场”,用机器人种植蔬菜、谷物给宇航员食用,比不断从地球往太空运送这些食物便宜。太空农场可让植物的根、茎浸在有营养物质的水流里,吸收其中的营养成分和水。植物所需的阳光可由太阳光收集器,并由光纤传送至植物生长区。这些植物还能循环利用太空站的某些废物,既是肥料来源的一部分,又起到消除污染的作用,还可进行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换成宇航员所需的氧气。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579940 工分:355
左箭头-小图标
现在是2015年了。。。可以负责任地说,08年之后中国突然成了世界上最不可或缺的国家了,这是咋回事呢。。。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5475473 工分:13473
左箭头-小图标
这帖子,有点象巴西人向中国讨教如何发展超级大国的钓鱼帖啊!帖子一出,全国人民献计献策!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976858 工分:10165
左箭头-小图标
其致命伤就在于其冻土地带实在是太多太广,就一个现在的俄罗斯冻土地带就够当时其他地方吃一壶的!历史上也正因为当时得没有国际法得野蛮19世纪。当时冻土地带当时得时代只知道那里不适合大规模得生存,没有人知道那地下有资源。而且知道也很难开采而且也不需要开采。20世纪初期得时候得全球化时代还未形成得时候交通技术条件土地越大对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是负担和制约因素而非优势。所以俄罗斯人才能轻易得占据那么多得土地。韩国难道是世界强国了?韩国可不只是出口原材料吧?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976858 工分:10165
左箭头-小图标
美国得地理位置得正好再东西大洋得国际资本流通分配得要道上。面控全球得主要大陆。两次世界大战成就了美国得世界超级大国得地位。所谓得以海制陆。而巴西虽然也孤悬海外新大陆。有漫长的海岸线。但是它那个位置上没有面控欧亚大陆。主要国际交通媒介。所以也没有驻扎全球树立什么货币霸权。同时南美洲得经济是依靠给北美洲配套生产得。所以其好坏也严重取决于北美洲得发展好坏 。殖民地得畸形经济特征严重。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011885
金币:104 枚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无论个人,民族,国家,成功要有两个条件:一是自身条件,一是成功的欲望。两者兼备,才有成功的可能,再加上天时,则必然成功,如果两者不全具备,天上可能掉一个 馅饼,不可能整天掉,可能富强一时,绝不可能富强代代。对于一个国家是否能强盛,国民精神和人口资源是根本要素,欧洲的强盛,是文艺复兴的后果,当时的欧洲有勇于探索的精神,而同时的中国是八股的世界,这是国民精神的不同导致发民的方向的不同,这里有一人反证:日本,日本人正学着八股文,被人揍了一顿,觉得八股不行,改学欧洲,很快就富强起来。人口条件,包含人口基数和人口质量,人口质量就是智商和教育程度,从长期来看,就是智商。很可惜,为了不搞岐视,没有人敢于讨论国家的智商区别,但这是根本,从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来看,欧洲是第一波,美加澳是第二波,日本是第三波,亚洲四小龙是第四波,曾经的阿根庭又回到了发展中世界,曾经独数一帜的南非沦落为普通发展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怀祖国 放眼世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