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这个妻的谎言新闻发布会会的地址?

爱情公寓4发布会求正确地址_百度知道
爱情公寓4发布会求正确地址
我有更好的答案
PPS上可以直接看的。
采纳率:42%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爱情公寓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转载]关于新闻发布制度和新闻发布会
好文,收藏关于新闻发布制度和新闻发布会
外交部新闻司&&
邹建华参赞
一、为什么要建立和完善新闻发布制度
目前,建立和完善新闻发布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满足公众的知情要求,以获得公众的支持。近些年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信息传播越来越快,国内公众对内政、外交的知情意识和参与意识逐渐增强。建立和完善发言人制度,向公众及时通报有关重要信息,让公众及时了解政府的重要决策和重大事件的发生、发展情况,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可最大程度地争取国内民众对政府内政外交政策的支持和理解。
  2、引导舆论走向。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多元化的社会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舆论引导工作越来越有必要,无论对政府还是企业或其它部门都不能再忽视这一问题。江泽民主席曾指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建立和完善发言人制度,及时主动发布新闻、提供信息,能够做到把握先机,争取主动,引导舆论的作用。非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非典前期,由于处理不当,对国家形象和国家利益都造成很大损害。不仅对国家如此,对企业也不例外。一则虚假报道就可能会毁掉一个企业。据报道,
2003年一则“国有股减持”的不实炒作,就使国内股市缩水300多亿人民币。
  3、树立中国政府良好形象。通过发言人及时、准确地公布各类信息,宣传和阐述我在重大国际、国内问题上的观点立场,让国内外公众及时了解中国政府的重大举措、重要政策以及发生的重要事件等,不仅有利于掌握舆论导向,而且还有利于树立公开、高效、务实和负责任的政府形象,树立开明、开放、和平、友好、合作、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4、改变国际舆论被动局面。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逐渐上升。但我国的国际舆论处境却与我大国地位很不相称。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拥有核武器,所以在政治、军事上与西方大国是平等的。在经济和贸易上,中国市场巨大,中国与西方大国是互惠的,也是平等的。但在舆论上,中国却明显处于挨打的地位。世界上能够在舆论界起主导作用的通讯社、电视、报刊都控制在西方大国手上,中国的声音在国际上仍很弱小。西方媒体上每天都充斥着大量有损中国形象的报道。建立和完善新闻发布机制可增加中国政府在国际上的声音,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引导舆论走向,减少不利报道。&&
二、新闻发布制度的起源
  发言人制度最早出现于十九世纪初的美国。
19世纪30年代,美国报纸开始出现,从此有了记者这一职业。美国政府为了应付对新闻总是具有无限兴趣的新闻记者,开始设立总统新闻发言人。据说,美国总统安德鲁·杰克逊是最早发明发言人的人。但此时的新闻发言人都是作为总统的私人助理出现,不是政府工作人员。20世纪初伍德罗·威尔逊总统才正式确立了总统新闻发言人制度。
  西方国家普遍建立新闻发布机制,是二战后的事。二战后,媒体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紧密相联。为了适应这一变化,从20世纪50年代后,各国政府纷纷效仿美,建立新闻发布制度,设立发言人。 
  据统计,美国目前大约有4万名发言人左右。总统、副总统有发言人、州长、市长也有自己的发言人,各部门也不例外,如国务院发言人、五角大楼发言人等。稍有规模的企业都设立专职的新闻发言人,即使是小企业,也设兼职新闻发言人。
 我国早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就已开展新闻发布工作。周总理曾多次举行记者招待会,争取国际国内舆论支持。解放后,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也曾多次举行记者招待会。
1980年,我国政府又举行了两次新闻发布活动。一次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召开了一次新闻发布会,由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曾涛作为发言人,向中外记者发布关于审判四人帮的决定。
  同年,发生“渤海二号”石油钻井船翻沉事故,为了向国内外公众发布关于事故调查和处理的结果,中国政府召开了另外一次新闻发布会。 
日,时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的钱其琛同志就中苏关系发布消息,这是外交部第一次以发言人形式举行新闻发布会。钱其琛同志在《外交十记》中这样描述外交部的第一次新闻发布会:“外交部的第一次新闻发布会是一次没有座位的新闻发布会。那是(1982年)3月26日,地点在当时外交部主楼门厅处。当时没有专门进行新闻发布的场地,七八十位中外记者受邀出席,大家就站在我周围。当时担任翻译的是现任外长李肇星。”
  1983年2月,中央要求外交部和对外交往较多的国务院各部门建立新闻发布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发布新闻。
日,时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的齐怀远向中外记者宣布:中国外交部从即日起建立发言人制度。 
  1983年下半年,中央提出建立全国新闻发言人制度。 国家统计局、外经贸部、国台办等部门发言人也逐渐走上前台。
  1988年中央进一步明确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新闻发布制度。此后,中国政府的新闻发布工作从此进入了制度化建设阶段。 
  目前,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和对外宣传工作的需要,随着公众知情权意识和参与意识和的增强,新闻发布制度建设又进入一个新的普及阶段。   
三、新闻发布有哪些形式 
 & 新闻发布的形式有主动和被动发布、正式和非正式之分。  
 &&(一)主动发布新闻顾名思义就是主动对外发布消息,如发表政府声明、外交部声明、外交部发言人发表谈话等,被动发布主要指应询回答记者提问。
  (二)正式发布新闻就是通过一种正规的方式传达信息。方式主要有:
  1、新闻发布会。这是使用最多的一种新闻发布形式。一般的做法是:在一个大厅或专门的新闻发布厅内,主持人和发言人都在主席台上就座,先由主持人作开场白,然后发言人先发布新闻,再回答记者提问。被主持人允许提问的记者,一般要求通报自己代表的新闻机构。外交部新闻发布会过去采用这一形式。但现在流行一种新的做法,即不设主持人,发言人自己上台发布新闻,自己点记者。不设座席而改为立式发布台。现在外交部新闻发布会和国台办新闻发布会都采用这一形式。新闻发布会的优点是,可以正式地、大范围地对外传播信息,并通过回答提问,比较系统地讲清楚某个问题,起到宣传自己、引导舆论的作用。&&
  2、记者招待会。记者招待会是一种更正式的、更大范围的发布新闻方式。在新闻发布厅内或更大的大厅举行,一般要设主持人和主席台。先由主持人作开场白,简单介绍被邀请的来回答记者问题的客人的身份和背景,然后由客人回答记者的提问。记者招待会上一般不先发布新闻。被主持人允许提问的记者,一般要求通报自己代表的新闻机构。
  记者招待会的优点是,可以更正式地、更权威、更大影响地对外传播信息。
3、网上发布新闻和网上在线交流。这是一种全新的新闻发布形式。随着网络的影响越来越大,通过网上发布新闻、网上论坛和网上在线交流等形式,阐述政府政策和立场的做法越来越常见。外交部新闻司经常请部领导和各司局负责人与网友就热点问题和群众关心的问题交谈,回答提问,很受欢迎。
  4、冷餐会或酒会。这一形式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与新闻发布会或记者招待会合并使用。通过这一形式,可以轻松地将有关想发布的信息传达出去。
  5、接受记者单独专访或多家联合采访。采用这种形式是为了透露重要信息,扩大影响。一般挑选影响比较大的媒体。另外,领导人出访前,为了引导舆论、制造声势,也采用这一方式,接受往访国重要媒体的采访。
&  6、发送新闻稿。
  在国外,向新闻机构发送新闻稿是政府部门和大公司为争得新闻界的支持、利用新闻界宣传自己的常见形式。一般做法是,把具有新闻性的信息,由专门人员写成新闻稿,以传真、电子邮件、普通邮件等方式,传送给新闻界,请新闻界发表或在撰写新闻时参考。
  撰写新闻稿需注意几个基本要求:
(1)、内容要有新闻价值,而不是泛泛的宣传资料。发放新闻稿的目的虽然是宣传自己,但稿件宜尽量减少或避免宣传味。 
(2)、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后果等一些基本要素,并在最显著的段落中写入最需要让记者了解的内容。
(3)、要力求简洁明了,直切主题,减少套话和空话。发布一条新闻,一般写一两页纸就够了。
(4)、新闻稿的事实要求准确,经得住记者的挑剔,内容不浮夸。
&& (5)、注意政策。不能与中央政策相违背。
  (6)遣词用句要有吸引力。 关于这个问题,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史安斌曾在讲课中举过一个例子:
美国宾州政府要出台一个《网络隐私保护法案》,事先弄了一份新闻宣传提纲。提纲开头是这样写的:“今天我们来介绍一下《网络安全保护法案》的一些情况”。史安斌教授认为这样说太直白,引起不了听众的注意力。他认为应改为:大家在上网购物时一定担心过自己的信用卡会不会被盗用,这才有了现在这个《网络隐私保护方案》。这样能从听众亲身体验入手,唤起注意。或者改为:你愿意让一个陌生人把你的信用记录从头到尾看一遍吗?作为政府职员,我们更担心州政府的预算报表被人窜改。因此,有必要出台这个《网络隐私保护方案》。他认为这样用提问的方式开场,容易吸引观众注意力;而且还能由个人体验引申到政府工作。  
上述几点,主要是着眼于新闻稿能引起记者注意,取得效果。如果一条新闻稿到达编辑和记者的手里,一下吸引了记者,他一定要看并可能采用;如果稿件没有开门见山,尽管稿件里面有新闻内容,记者也不会耐下心来去研究,那么稿件将面临被扔进纸篓的危险;如果稿件内容有误或有水分,记者便可能去炒作与稿件有关的负面新闻。新闻稿的发送,可以给每一家新闻机构,争取广种薄收;也可选择信息要传达到的特定国家和地区的新闻机构;有时只送给精心挑选的个别新闻机构。无论何种方式,都应注意时效问题,迟到的新闻稿即使在“过去”有新闻价值,也会被记者抛弃。因为是新闻稿,比较简明扼要,因此记者可能回过头来咨询更详细的情况,作深入报道,这样就可以进一步向记者提供有关的背景资料和观点,甚至可以接受记者的单独采访。&
(三)非正式发布新闻的方式主要是:
  1、公开场合交谈。
作为一个发言人,经常会应邀作客许多场合,如开幕仪式或酒会等,而这些场合也常会邀请记者出席。一般而言,记者去这一类场合,并非或并不完全为了报道开幕式或酒会,而是去捕捉他们感兴趣的人物并在交谈中挖掘新闻,或寻找新闻线索。在这种场合,发言人有权不谈记者提出的话题。但作为发言人,从宣传本部门工作,或从与记者建立良好关系的角度考虑,有时却有必要与记者聊聊天。这样,发言人不但有机会在记者面前树立一个比较好的形象,而且能与记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使他们在报道新闻时,掌握更多的知识和背景,在写一些负面新闻时能够更多地注意你的看法。
  在这些场合与记者交谈,需尽量使话题轻松一些,不对严肃的问题轻易表态,因为你手头可能没有详尽的资料,或对有关的政策把握不准。同时,在这种场合谈话很可能被其他事情打断,影响你观点的表达,容易让记者断章取义。所以,当记者问到严肃问题的时候,如果你没把握,可以坦诚相告;或者给对方名片,约记者下次再谈;如果话题敏感,干脆不给记者名片,而只要求对方留下名片,称有时间将与他联系,以求脱身。
  作为发言人,也常有“有话要说”的时候。为了把一些想发布的内容和观点讲出去,在公开场合即使记者不提问,也可主动向记者透露消息或发表看法。  
2、背景吹风会。
背景吹风会是一种非正式发布新闻的渠道。一般在遇到不愿炒热,但又需在一定范围内传播的问题时采取背景吹风形式。 这种形式气氛比较轻松,可邀请为数不多的记者,在一个小会议室或发言人办公室里,甚至在咖啡厅或者饭桌上举行。背景吹风会的优点是,因不如新闻发布会正式,能说一些在正式场合无法说的话,从而建立与记者的友好关系。吹风会内容的报道,可以有几种情况:一是可以报道(on
the record)和不可以报道(off the
record),有的内容由于时机不成熟等原因,不供即时报道,只供报道时作背景参考;二是可具名(attributable)和不可具名报道(non-attributable),也就是说内容是可以报道的,但不能讲出消息来源,我们常见美国媒体报道称国务院某高级官员,白宫某官员说,即是这一种。是否可以报道,是否可具名事先要声明。背景吹风会邀请的记者一般是小范围的,应邀者大多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媒体或关系融洽的记者。如内容只涉及某个国家,与其他国家关系不大,则可只请这个国家的记者参加。有时发言人只看中了电子传媒,那也可只邀请电子传媒的记者参加。方式多种多样。
  外交部现在比较重视这一形式,经常邀请有关部门负责人在设立在外交部对面泛利大厦的外国记者新闻中心举行背景吹风会。每年达十几次,很受记者欢迎。
3、向个别记者提供重要信息。总理1964年将12张关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照片交给斯诺在日内瓦发表,轰动世界,影响比我们新华社发稿要大得多。
4、请记者吃饭。通过请记者或有关人员吃饭的形式,传递或透露某些信息。
四、新闻发布会与记者招待会的区别  
新闻发布会与记者招待会是有区别的,但现在国内对两者的称呼上有些混用。外交部每周举行两次新闻发布会,虽然频繁,但对此基本也没作区别。外交部新闻发布会也常被其称之为外交部记者招待会。
实际上,新闻发布会,顾名思义,是发布新闻的活动。一般由发言人先发布新闻,再回答记者提问。而记者招待会往往不先发布新闻,而立足于回答记者提问。
新闻发布会一般指政府或部门发言人举行的定期、不定期或临时的新闻发布活动。规格较低,活动时间较短,一般半小时至一小时左右。如外交部新闻发布会、国台办新闻发布会等等。记者招待会更适用中央领导、部长或部门领导人。如总统记者招待会、总理记者招待会、部长记者招待会或大使记者招待会等等。
  新闻发布会现在的趋势是由发言人自己主持,自己发布新闻,自己点记者提问、自己回答提问。但记者招待会一般设一主持人,主持人不回答问题,回答记者提问的是由他请来的总理、部长或其他领导。也有例外,如美国总统的记者招待会,不设主持人,也不设座位,而是由总统本人站着回答问题,并亲自点记者提问。 
记者招待会时间一般较长,一个多小时或更长。回答问题的范围更广泛。因记者招待会权威性更高,所以更受媒体和公众重视,记者出席的人数更多,影响也更大。因对方位尊权重,出于礼貌,记者一般很收敛,不会发生在新闻发布会上常见的唇枪舌战。 
  五、什么情况下需要举行新闻发布会
  有些部门的新闻发布会是例行的,有固定的时间,如外交部新闻发布会,国台办新闻发布会,不存在考虑选择什么时间举行更合适的问题。但如果不是例行的新闻发布会,就要考虑这一问题了。
  举行新闻发布会的目的,一是本部门有新的举措,希望媒体报道,以扩大舆论影响,二是澄清事实,以正视听。 如果没有其他更好的新闻发布形式达到宣传的目的,就应该考虑举行新闻发布会。新闻发布会的主题要突出,如果主题不明确,为开而开,是不可取的。有些部门和企业有时并没有重大的新闻,但为了保持一定的影响力,为显示自己的存在,没话找话,时不时地开个发布会。这样做,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在下面几种情况下,一般可积极考虑举行新闻发布会:
  1、重要会议结束前后。召开重要会议,一定有很重要的内容,或与民众息息相关。会议前后举行新闻发布会,加强与民众的沟通,有助于得到民众的支持和理解。
  2、重要政策出台时,举行新闻发布会是必要的。
重要的政策,绝大多数需要取得社会的了解和认同,政策的内容需作广泛宣传。
过去,政府制订政策的过程往往是半透明的,外界对政策出台的背景、政策的内容、目的、作用等缺乏系统了解,猜测很多,政策出台后执行时有不少负面舆论。因此,在政策出台前举行新闻发布会,把该解释的讲清楚,既可树立本部门的开放形象,又可减少政策执行过程的阻力。
  在新闻发布会上直接宣布新出台的政策和措施,是最吸引记者的做法。过去,各部门的重大政策和措施,有时以会议形式发布,有时以文件形式发布,有时则通过官方媒体发布。其实,这些内容大多都有很高的宣传价值,政策出台前,宜仔细分析一下,用什么方式对外发布能发挥最大的宣传效益。如果只用官方传媒对外发布的形式,外国记者会认为得到的是第二手资料,报道的兴趣会受影响,报道的倾向和详细程度也会打折扣。如果为了与记者建立相互信任关系,对外树立开放形象,提高宣传效益,可考虑把大部分即将出台的政策拿到新闻发布会上公布。这样做丝毫不影响官方传媒的权威,外国记者觉得有优先权。&
&&&&3、谣言横行时。
过去,我们有一套辟谣的方法,但多数是就事论事,消除负面影响的作用有一定局限。如果社会上的谣传涉及自己的部门,这时可选择的方法之一,就是举行一次或多次新闻发布会,既可辟谣,又可更系统充分地发布正面信息,解惑释疑。 
&&&&4、出现突发事件时。&
  突发事件包括突然发生的重大的政治社会事件、社会冲突、恶性事故、涉外和涉台港澳事件等。我们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和报道,经历了一个从封闭到逐步开放的过程,现在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以往出现突发事件时,我们的处理方法尤其是对外新闻发布工作,有时给人留下我们在回避问题或在隐瞒事实的印象。 
  突发事件发生后,新闻官员应该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参与有关处理工作,了解事件发生和处理的全过程,并充分考虑事件的复杂性、敏感性和可能造成的影响,从有利于我国改革、发展和稳定,有利于维护我国的国际形象考虑,尽快制定出对外报道和新闻发布的方法。在这一前提下,事件的真相和处理进程,应及时、适当向新闻界通报。一般而言,突发事件及时向新闻界通报,利大于弊。这在后面“新闻发布策略”中还要专门论述。
在国外,由于政治经济的原因,任何突发事件发生后,都必须把面对传媒与处理事件一并考虑,把事件真相及时告诉公众,否则将承受很大的压力。 
六、新闻发布会如何准备
  举办新闻发布活动是难度很大的工作,每一次新闻发布会和记者招待会会前都应做好充分准备。发言人如事先不知记者会提什么问题,从而进行必要的准备,现场回答问题就会濒于应付,处于被动局面,甚至有表态失误的可能,特别是发言人的讲话,新闻媒体将予以广泛报道,任何一点失误都将造成极大的影响。正是由于这一特点,新闻发布会的准备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确定新闻发布会的目的后,就应努力进行准备,首先必须要全面跟踪和研究全世界的形势, 既要注重宏观研究,也要注重对具体事件和热点问题的微观研究。要不断跟踪形势的发展,掌握动态,做到对每天发生的国际国内重大事件心中有数,并对其背景,经过,对我影响如何,事件的现象本质以及内在联系都要了解清楚。只有搞清了这些问题,发布工作的准备工作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具体来看,新闻发布会的准备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了解出席新闻发布会记者的成份
  发言人对于哪些记者出席新闻发布会应事先做到心中有数。来自不同性质和不同国家媒体记者兴趣点不同,提问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和角度。一般国内记者主要关心国内的问题,香港、台湾的记者更多关心本地区的问题,西方记者问的问题涉及面广,除外交问题外,还非常关注中国国内的政治、社会及经济等各方面的情况,并且提问的角度较偏、有时甚至很刁钻;我领导人出访时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当地记者参加较多,关心的重点是本国的突出问题和与访问有关的问题。所以,了解哪些记者参加新闻发布会对预测记者可能提出哪些方面的问题,从什么角度提以及对发言人临场应对至关重要。
  (二)准备问题
  了解记者成分后的另一个工作就是站在记者角度设想记者可能提出的问题,这是新闻发布会成功的关键。美国前白宫发言人弗莱舍每天5点就要起床,首先看当天报纸和其它媒体的报道,设想记者可能会提的问题,他说他的大脑永远不能闲着,我总在设想记者们又要提出什么问题。 掐算得准不准,直接关系到新闻发布会的效果。虽然记者的思想难以捕捉,对他们在新闻发布会上会提什么问题不可能有绝对的把握,但他们提什么问题也有一定规律可循,有各通讯社报道的消息供参考。只要平时注意跟踪国际形势,掌握广泛的资料,掌握记者不同风格,发布会上的问题大多数是可以预测到的。当然有些问题是很难算准的,如有的记者突然冒出一个问题:对于中国工人下岗问题,毛主席会如何看?或突然问发言人如何评价基督等。这种问题只有靠现场发挥了。
  从外交部新闻发布会看,设想问题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大国关系。首先要了解大国关系的近况,有无新动向,因为大国关系的变化直接影响国际形势的全局。中国是发展中大国,记者对中国与大国关系的发展与变化以及大国之间关系的变化十分关注,我们自己也有必要在这些问题上表明态度。
2、热点问题。这是国际舆论关注的重点。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对热点问题的表态是有份量的,记者重视我们在这些问题上所持的立场。
3、突发事件。突发事件有两类,一类是突发的国际事件,对此类事件及时作出反应,不仅显示我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快速反应能力,也有利于扩大我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另一类是涉外的突发事件,如外国人在中国寻衅闹事被驱逐等等。中国对这些事件的立场是记者必问的问题。
4、敏感问题。有些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在一定的时候会重复出现或有新的变化,例如,南沙问题、日本战争赔款等过一个时期就会都变得十分敏感一次。当形势有变化或国际上出现新的外交动向时应考虑与此有关联的老问题是否可能会旧事重提。
5、由近及远。记者参加新闻发布会的目的是获取新闻,而新闻是贬值最快的商品,时效性很强。一般来说,记者的兴趣和注意力主要放在临近新闻发布会的一、两天内发生的事情上。因此,这两天内发生的国内外大事在准备问题时应给予充分细致的考虑,其次才是前几天的问题,由近及远、主次分明。这样做既可节省精力,又少有疏漏。
&& 其它部门新闻发布会的准备工作,基本上也应是这一套路。
  (1) 跟踪和研究国内国外舆情,做好日常调研工作。
  国际国内舆论对自己部门的工作有哪些看法?正面的有哪些?负面的有哪些?可能出现的又有哪些?哪些对我不利,需要澄清?哪些虽然对我不利,但不宜炒热?哪些对我有利的信息被忽视掉了?这些都需要经常性的跟踪和分析。否则,在新闻发布会上既不知道记者会问什么,也不知道我们怎么回答效果更好。 
  跟踪国际舆情,阅读外刊外报、收听外台、上网阅览等,都是重要的渠道。充分调研国内外舆情后,就可有针对性地做准备工作,加上发言人对新闻内容和背景的了解要比记者专业、深入,在记者会上就能表现自如。
  (2) 准备新闻背景材料。
  有时,由于时间的限制,发言人在发布会上不可能所有想讲的话都讲完,尤其是一些解释性的背景材料,并不是记者最感兴趣的,却是记者需要的。因此,如有可能,最好准备一份与发布内容密切相关的书面背景材料,使记者便于准确报道有关内容。背景材料的内容,可以是发布会上发言人将要发布的详细内容加上政策阐述,也可以不是发言人直接讲述的内容。但无论如何,一定要与发布的内容有直接关系。背景材料的撰写,同样需要注意新闻性,简明扼要,避免空话。
  (3) 准备答问口径。
无论发言人对发布的新闻内容多么熟悉,都要根据调研资料和发布的内容,准备答问口径。敏感问题的口径,常需要请示上级同意或与其他部门会签;跨部门的问题可能不完全属于发言人的回答范围,但也要有所准备,以防止面对记者的摄影镜头时措手不及。跨部门问题的答问口径一般需要与有关部门协调确定或向上级请示。
& & (4) 准备多媒体资料
除口头和文字、图片资料以外,还有更多直观的形式可以帮助传递发言人要表达的信息,比如电视录像片、多媒体图表等。发言人在台上回答问题时,台下的助手可以配合演示一些多媒体图表资料,以便更能说明问题。一些用文字较难表达的专业问题,做这方面准备的必要性更大一些。
在有些情况下,发言人也可暂时离开讲台,到屏幕面前讲解自己的内容和观点。这种形式是摄影和摄像记者喜欢的,因为他们通常需要有发言人身体语言的镜头。
  使用多媒体材料的目的是争取更好的宣传效果,加深记者对重要新闻的理解和印象。
一场发布会,可就某一个专题发布新闻并回答问题,也可对部门所涉及的全局工作作介绍和回答问题。但无论如何,发言人对新闻发布的内容及其涉及的政策和法规必须十分熟悉。既要明确将要给记者讲什么,如何讲,也要明确不能给记者讲什么,如何回避自己不愿回答的问题。发言人在出席记者会前,还应考虑与助手一起作一些彩排。一些与传媒打交道很有经验的老手,在接受采访前都要一再彩排,而且每一次都这样做。
最后,应该跟踪媒体对新闻发布会是如何报道的,世界反响如何,是否达到预期目的等等。通过跟踪研究分析,进行总结,从中找出不足和问题,为下次发布会做准备。 
  七、新闻发布会时间和地点的选择
新闻发布会的目的就是为了造声势,扩大影响,因此为了吸引更多的记者参加,提高记者的出席率,时间上就应有选择。首先,发布会一般应安排在下午,这样一方面是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准备,另外也更符合记者的生活习惯。许多国家新闻发布会也大都安排在下午。其次,避免周未或假日。 第三,要避开重要的政治事件和社会事件,媒体对这些事件的大篇幅报道任务,会冲淡你的发布会的传播效果。第四,如果要请外国记者,应注意避开外交部、国台办、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等部门的发布会和记者招待会。如选择与这些部门新闻发布会时间同时进行,外国驻京记者出席率肯定会大打折扣。
在地点选择上,除了要考虑与主题内容贴切外,还要考虑地点的选择。一般新闻发布会都选择在名声较大的、交通便利的饭店或其它场所进行,以便于记者寻找。
  八、新闻发布会时间以多长为宜
  新闻发布会的时间一定要掌握好。基辛格说,电视采访一般在三分钟。新闻发布会一般情况下时间也不应过长。半小时左右为宜,
最好不要超过一个小时。时间太长,准备的东西有限,言多必失。
另外,一般来说,每次新闻发布会都有一个重点。有需要媒体多报道的,有希望媒体少报道的或不希望媒体炒作的内容。时间太长,易节外生枝,冲淡主题,影响预期目的。再则,新闻发布会不是做报告。做报告可以将一些问题讲深、讲透。新闻发布会则不可能。并且,即使你长篇大论,讲透了也没有用,因为记者不会将你的全文发表,他们只会从发布会中找几条有新闻价值的消息发表。
从记者角度来看,时间长了,也不太受欢迎。一是新闻发布会持续半个多小时后,部分记者想赶快回去抢发新闻,但新闻发布会还没有结束,他们不敢走,担心走后漏点什么,二是一般半个小时后记者问的问题一般都不是带普遍性的问题,听下去又没什么价值,但离开又怕万一爆出什么有新闻价值的东西。只好无可奈何地坚持下来。
  国际上新闻发布会一般都在半小时到一个小时之内。美国国务院的新闻发布天天进行,发布会时间也只半小时。中国外交部的新闻发布会虽没有时间限制,直到问题问完为止,但无如突发事件,一般发布会也都在半小时左右结束。
九、目前,驻华的外国媒体有哪些?这些媒体各有什么特点
  世界上所有的大的媒体在中国都有机构。目前驻华外国记者有430多名,来自42个国家,240多家媒体。其中包括在上海、广州和重庆常驻的80多名记者。
  美国现有驻华新闻机构37家,记者95名。其中,
1、美国联合通讯社简称美联社,是美最大通讯社,由1300家报刊和3400家广播电视台合股而成,业务范围十分广泛,不仅是美国内报纸的主要消息来源,也为全球110多个国家约8500个媒体提供新闻。
2、《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和《华尔街日报》是美最有影响的4大报纸。具体说来,《华邮》注意报道联邦政府、国会和国际消息,《纽约时报》以报道政府重要文件和重要人物言论为主。《洛杉矶时报》重视对亚太报道。《华尔街日报》以刊登金融和贸易消息为主。
3、《时代》、《新闻周刊》和《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是美3大主要新闻期刊。《时代》杂志是美最早、最大的新闻周刊,着重报道国际重大政治事件,《新闻周刊》侧重于政治和外交,《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是集军事、政治和经济的综合性报道与评论杂志。
4、美国之音是美政府经营的最大对外广播电台。 
5、电视界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为电视界的龙头老大,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6000万客户,是包括美政府在内的许多国家领导人必看节目。 
  英国主要传媒在华共设立15个分支机构,派有41名常驻记者。英国媒体在世界上的影响仅次于美国。其中,
  1、《每日电讯报》是英发行量最大的一家报纸。
  2、《经济学家》在美大、欧洲国家的政府和知识界影响较大,有西方舆论带头羊之称。
3、《泰晤士报》主要反映官方观点。
4、《卫报》是代表英学术界的报纸。
5、《金融时报》侧重经济金融。
6、路透社在75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122个分社,派驻750名记者,其驻京分社是目前最大的外国驻华新闻机构。
7、 英国广播公司(BBC)是英传媒中影响最大的一家,包括5家电台,2家电视台。 
  法国在北京现有常驻机构18家,常驻记者24名。法国影响较大的几家媒体是法新社、《世界报》、《费加罗报》、《解放报》、《观点》杂志和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等,均在北京派有常驻记者。
1、法新社是法语国家唯一的世界性新闻社,也是法国媒体的领头羊,法新社在四大通讯社中以抢新闻快著称。
2、《世界报》是法国消息最广泛、影响最大的报纸,多反映法国政府的观点。
3、《费加罗报》是代表法国右翼观点的主要政治大报。
&  4、《解放报》属左翼报纸,以维护民主、人权的斗士自居。
  德国在北京共有27名常驻记者。德国的主要媒体包括两个全国性电视台,即德国电视一台和电视二台,其中电视一台在全德的覆盖率为33%,最高时达66%。一个通讯社,即德意志新闻社,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派有常驻记者。5家全国性报纸,即《法兰克福汇报》、《世界报》、《南德意志报》、《法兰克福评论报》和《总汇报》,前两家主要反映基督教民主联盟的观点,后两家反映社会民主党的观点。两家杂志,即《时代》周刊和《明镜》周刊。 
日本在中国有常驻新闻机构30家(包括驻沪、驻广东)共近80名常驻记者。主要媒体包括《朝日新闻》、《日本经济新闻》、NHK电视台、《每日新闻》、《读卖新闻》、《产经新闻》、共同通讯社和朝日电视台。
作者邹建华简介:
外交部新闻司参赞,曾为我驻日内瓦代表团参赞。
1983年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法语系。1989年外交学院双学位毕业后进入外交部新闻司。
1997年至2003年担任外交部新闻发布处领导工作。在此期间,作为外交部发言人的主要助手,协助过沈国放、崔天凯、唐国强、朱邦造、孙玉玺、章启月、孔泉等发言人的新闻发布会,参与了中国政府对许多重大国际、国内问题的对外新闻发布活动。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