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想上学孩子爱玩游戏怎么办,有没有可以劝学的老师?

《劝学》?不劝我也学
1972年,正在读高中的我读到了荀子的《劝学》,一方面是语文老师常致善课讲得好,声情并茂,栩栩如生,由浅入深,震撼心灵;一方面是课文对学习的道理讲得实在是太深刻,给我年幼的心灵以强烈的震撼。虽然是文言文,可读起来一点也不生涩,还琅琅上口,就像一位博学的长者对后生晚辈解读自己的学习体会。《劝学》所讲的朴素道理和深刻精髓,在我的思想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并影响了我的一生,改变了我的人生道路。
我的家乡在河南南部大别山的边缘,穷山恶水,播下的种子能否收获要看老天爷的态度,一年红薯半年粮也时常吃不到嘴里,我妈妈的奶奶一生最大的愿望是吃一顿大米稀饭,可到去世也没有实现这个愿望。这是至今留在我内心深处的痛!
我们村几百号人我是“开天辟地”第一个高中生,我们初中班42个学生也只有我一个人考上了高中。背负着全村人的期望,怀揣着个人的美好理想,我跨进了12里外的马振扶中学大门,开始了为期两年的高中学习。
在我们农村,读书对于一个农家孩子来说,既是梦寐以求的好事,又是改变命运的惟一途径。我珍惜这不可多得的上学机会,如饥似渴地吮吸着知识的滋养。学农基,尽可能跑在前头,多做实践;学数学,尽可能先预习,多做练习;学语文,尽可能多阅读,勤于思考。当学到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荀子)的名篇《劝学》的时候,预习中就被它深刻的思想内涵所吸引。“学不可以已”。“君子博学而日三省吾身,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架,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我从中学到了“学习要努力,学习要刻苦”的道理,学习成绩一步一个台阶地向上迈进。当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再读《劝学》,反复琢磨其中的道理。“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由此,我更加专心致志,沥血奋发,早晨第一个起床背课文,背公式;晚上最后一个离开教室,做习题,搞预习。就这样,我把一个个困难踩在脚下,把一个个难题抛在身后,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作文多次作为范文在班上讲评。高分数的取得,老师的表扬,更加激励了我的学习热情,成绩一个劲地往上窜。
当年我们这些少男少女来自全公社12个生产大队,家庭经济条件都比较差,两个红薯就是一顿饭,为了多挤出时间学习,同学们就在教室的课桌上把红薯给吞下肚,然后继续阅读或写作业。你弄不懂的问题可以问我,我解不开的题目他可以帮助,同学间互相帮助,你追我赶,整个学习气氛十分浓厚,我们顺利地完成了学业。
高中毕业之后,因父亲支援边疆建设我们一家人来到云南昆明,由于高中的学习基础打得很扎实,文化比一起参加工作的明显高出一截,能讲会写,还整天抱着书本肯,当了半年的工人就进机关当了干部。当了干部之后又自加压力,没黑没明地干工作,不要命地学文化,很快就取得了大学自学考试毕业文凭,成为单位的“小笔杆”,发表各类作品数百篇,很快又被调到省里一所中等专业学校当老师,每个学期开两门新课,很快就成为骨干教师。后来进了政府机关,政府工作报告写了好几年,在人民日报、新华社、云南日报、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等报刊发表作品上千篇,报告文学《高楼背后的小屋》拍成电视报告文学片在中央电视台及全国各电视台播出,人民日报发表的长篇通讯《一位残疾人的奉献》得到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的批示。我写的评论、杂文、散文、随笔、通讯、报告文学等文学样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影响面不断扩大,10年前云南省杂文学会创立就当选为副秘书长。
知识改变命运,读书乐趣无穷。虽然时间过去了35年,可至今我开口就能背诵《劝学》的句子段落。是《劝学》使我明白了学习的道理,是《劝学》给了我终生学习的启迪,是《劝学》改变了我人生的命运轨迹。几十年来,学习已经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已经成为我不可缺少的生活内容。
劝学?不劝我也要学!我将活到老,学习到老。
真实姓名:杨达千&
通讯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十里长街佳湖花园2幢1单元301室
邮政编码:650034
联系电话:0871-6701808
作者为云南省杂文学会副秘书长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李二堡中心学校五年级学生冶阿西亚,家住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李二堡镇康各代村寺儿沟拉社,因父亲交通事故死亡,母亲改嫁,家中只有残疾奶奶和爷爷,为了照顾家人她于六年级辍学。经老师、村干部多次家访劝学,爷爷最终同意让小孙女复学。9月1日,冶阿西亚又回到了昔日的学校,最让冶阿西亚担心的落下的课程,也由学校专门安排的课外辅导老师帮助她课补了回来。冶阿西亚重返校园,是我省开展“控辍保学”工作的一个缩影。
  为进一步加强“控辍保学”工作,近年来,我省制定了一系列的“控辍保学”工作实施方案,并在全省形成了政府、社会、家庭、村组和学校齐抓共管、常抓不懈的“控辍保学”良好局面。
  全覆盖,全过程,精准落实贫困生资助政策
  “爸爸,我想去省外上大学,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在今年的高考中,就读于乐都一中分校的焦兴辉考上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成了全家人的骄傲。
  “高兴归高兴,难题也来了,去省外上学,花销更大。”焦兴辉一家是海东市乐都区中岭乡草场村贫困户,父亲焦玉祥坦言到。
  当他们得知考上大学县里有补贴,很是兴奋,“教育扶贫给儿子带来了走出大山的希望。”焦玉祥说。
  “一年一度的高考录取已结束,我省将有近4万学子怀揣高校录取书步入新的殿堂。按照教育部的统一要求,我省将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确保今年考上大学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三不愁’”省教育厅学生工作管理办公室主任张普权介绍道。
  一是入学前不用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通过申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解决学费和住宿费问题。我省今年生源地助学贷款仍然坚持“应贷尽贷”的原则,不设贷款规模和贷款人数的上限;扶贫部门对建档立卡的学生在上学期间每年都有专项资助;各地方政府对考上大学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有资助政策;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予以路费补贴,考入省外院校1000元、省内院校500元。
  二是入学时不用愁。对一时没有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没有筹集到上学费用的学生,可以通过学校的“绿色通道”直接报到入学,缓交学费和住宿费。
  三是入学后不用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在高校申请国家助学金、校内助学金、勤工助学等多项资助。
  为了让贫困家庭子女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我省实施的15年免费教育是发挥教育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举措,按照普惠加特惠的原则,更加注重教育脱贫。从2016年春季开学起,我省建立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对六州所有学生和西宁、海东两市贫困家庭学生学前三年、义务教育九年、普通高中和中职三年实施15年免费教育,“十三五”末前覆盖全省。资金测算表明,现行资助政策每年支出资金总额16.94亿元,受益学生近80万人。实施15年免费教育后,2016年共需资金19.6亿元,新增资金2.66亿元。其中学前教育和普通高中受益学生新增加6.6万人,直接减少家庭教育费用支出6580万元,人均约为1000元,其中大多数为贫困家庭学生。
  从“读书不如回家种地”到“学知识才能改变命运”观念转变
  有些家长和学生认为读书没有用,去学校学习不仅给家庭造成经济上的负担,还浪费时间,很多孩子都想趁年轻出去打工,多挣些钱补贴家用。为改变这种思想观念,我省结合实际,积极开展了一系列“控辍保学”宣传活动,比如其中一项,是干部与老师进村、进户家访,宣传“控辍保学”工作。
  “最开始,有些家长不能理解让孩子上学的重要性,看到我们去,有的直接把门都关上了。但我们不气馁,经过多次反复教育、开导,这些家长大多数最后都愿意让孩子重返课堂。”民和县教育局精准扶贫办公室主任李春香说。
  春季开学已有一星期了,就读于甘沟乡中心学校六年级学生苏林至今还没有来报名,学校班主任等多次家访劝返,了解得知苏林已经订婚,且已收了男方5万元彩礼钱,家长认为,苏林是个女孩子,长大了就要出嫁,读书还不如在家里帮忙做农活,坚决不同意学生返校复学。
  民和县结对干部,老师及乡镇干部多次家访劝学,“女孩子读书、学文化也很重要,将来她有出息了,一样也会记得父母的培育,会更体贴老人,照顾父母。现在不让孩子读书,学文化知识,你难道让孩子也像你一样受没有文化知识的苦吗?”干部和老师一方面宣讲政策、一方面帮助解决家庭困难。他们家的住房改善列入了政府危房改造项目,为了帮助苏林家庭有更好的发展,帮助修建了羊棚以发展养殖业;乡镇司法所干部对家长讲解了《义务教育法》《婚姻法》中的相关规定,告知未成年人父母亲送子女入学接受义务教育是应尽的法律责任。
  在帮扶干部的多次劝说下,学生家长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苏林的母亲感动地对入户干部说:“国家、政府有这么好的政策,以后我看病不用愁了,丫头的阿大(爸爸)在家里养羊发展产业,也不用出门挣钱给我看病了,我要把丫头的婚约退了,好好送丫头上学,以后要成为像你们一样的女干部啊。”一旁的苏林悬着的心也终于落下了,高兴的对前来接她去报到的老师说:“老师,我多么想早日回到同学们身边,早日回到你身边啊,以后要好好上学,用知识改变命运,长大了好好孝顺我的阿大阿妈。”9月1日苏林回归学校,恢复正常学习。
  “现在,无论是住在县城的人还是生活在农村的群众,都知道学到了文化知识,才能改变命运,才能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省教育厅副厅长钟泽海说,2016年全省学前三年毛入学率达到81.2%,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7%,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2%。
  有效控制学生流失强化“控辍保学”工作力度
  教育是民生之本。我省着眼脱贫攻坚大局,把控辍保学作为教育扶贫的关键和基础,持续加大控辍保学工作力度,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
  为此,各地按照“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高度重视“控辍保学”工作,成立“控辍保学”工作领导小组,层层分解目标任务,签订责任书,将“控辍保学”工作作为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年度重点考核内容,严格考核,狠抓落实。海东市明确各乡镇“一把手”是控辍保学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辍学指标超过规定标准的乡镇,依据有关规定对乡镇长进行问责,并与年终综合考核挂钩,实行“一票否决”制度。海南建立了教育、发改、财政、公安、司法、民宗等部门联系机制,明确职责,落实任务。各部门根据各自职责,认真履职,形成有关部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各负其责,协同配合的“控辍保学”工作合力。果洛落实“控辍保学”工作“五到位”。即:认识到位、组织到位、宣传到位、谋划到位、奖惩到位。
  同时,各地把提高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加强“控辍保学”作为义务教育工作重点,常抓不懈,逐步走上了常态化、制度化、法制化。海南严格落实小升初“就近入学”要求,并在小学和初中之间建立交接制度,确保初小升完小、小学毕业生全部升入初中学习。海北建立了“一天不到校的学生,由教师进行查问,两天不到校的学生,由学校组织人员进行家访,三天不到校的学生,学校上报各乡镇人民政府,由各乡镇政府组织人员进行劝返”的工作制度。海东规定每年3月、9月为控辍保学工作宣传月,各县(区)教育机关组织工作人员下乡包校,协助乡镇政府、学校进行宣传、动员,确保学生全员入学。黄南各县严格实行“控辍保学”工作月通报制度,每月通报各乡镇及学校控辍保学工作开展情况,并积极采取各项措施,加大辍学学生劝返力度。
  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我省各级干部群众坚守永远不变的初心,把“控辍保学”工作常抓不懈。“控辍保学”任重而道远,一直在路上。(赵静)
省政府信息
视力保护:
控辍保学:让该上学的孩子一个都不落下
来源:青海日报
  李二堡中心学校五年级学生冶阿西亚,家住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李二堡镇康各代村寺儿沟拉社,因父亲交通事故死亡,母亲改嫁,家中只有残疾奶奶和爷爷,为了照顾家人她于六年级辍学。经老师、村干部多次家访劝学,爷爷最终同意让小孙女复学。9月1日,冶阿西亚又回到了昔日的学校,最让冶阿西亚担心的落下的课程,也由学校专门安排的课外辅导老师帮助她课补了回来。冶阿西亚重返校园,是我省开展“控辍保学”工作的一个缩影。
  为进一步加强“控辍保学”工作,近年来,我省制定了一系列的“控辍保学”工作实施方案,并在全省形成了政府、社会、家庭、村组和学校齐抓共管、常抓不懈的“控辍保学”良好局面。
  全覆盖,全过程,精准落实贫困生资助政策
  “爸爸,我想去省外上大学,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在今年的高考中,就读于乐都一中分校的焦兴辉考上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成了全家人的骄傲。
  “高兴归高兴,难题也来了,去省外上学,花销更大。”焦兴辉一家是海东市乐都区中岭乡草场村贫困户,父亲焦玉祥坦言到。
  当他们得知考上大学县里有补贴,很是兴奋,“教育扶贫给儿子带来了走出大山的希望。”焦玉祥说。
  “一年一度的高考录取已结束,我省将有近4万学子怀揣高校录取书步入新的殿堂。按照教育部的统一要求,我省将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确保今年考上大学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三不愁’”省教育厅学生工作管理办公室主任张普权介绍道。
  一是入学前不用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通过申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解决学费和住宿费问题。我省今年生源地助学贷款仍然坚持“应贷尽贷”的原则,不设贷款规模和贷款人数的上限;扶贫部门对建档立卡的学生在上学期间每年都有专项资助;各地方政府对考上大学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有资助政策;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予以路费补贴,考入省外院校1000元、省内院校500元。
  二是入学时不用愁。对一时没有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没有筹集到上学费用的学生,可以通过学校的“绿色通道”直接报到入学,缓交学费和住宿费。
  三是入学后不用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在高校申请国家助学金、校内助学金、勤工助学等多项资助。
  为了让贫困家庭子女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我省实施的15年免费教育是发挥教育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举措,按照普惠加特惠的原则,更加注重教育脱贫。从2016年春季开学起,我省建立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对六州所有学生和西宁、海东两市贫困家庭学生学前三年、义务教育九年、普通高中和中职三年实施15年免费教育,“十三五”末前覆盖全省。资金测算表明,现行资助政策每年支出资金总额16.94亿元,受益学生近80万人。实施15年免费教育后,2016年共需资金19.6亿元,新增资金2.66亿元。其中学前教育和普通高中受益学生新增加6.6万人,直接减少家庭教育费用支出6580万元,人均约为1000元,其中大多数为贫困家庭学生。
  从“读书不如回家种地”到“学知识才能改变命运”观念转变
  有些家长和学生认为读书没有用,去学校学习不仅给家庭造成经济上的负担,还浪费时间,很多孩子都想趁年轻出去打工,多挣些钱补贴家用。为改变这种思想观念,我省结合实际,积极开展了一系列“控辍保学”宣传活动,比如其中一项,是干部与老师进村、进户家访,宣传“控辍保学”工作。
  “最开始,有些家长不能理解让孩子上学的重要性,看到我们去,有的直接把门都关上了。但我们不气馁,经过多次反复教育、开导,这些家长大多数最后都愿意让孩子重返课堂。”民和县教育局精准扶贫办公室主任李春香说。
  春季开学已有一星期了,就读于甘沟乡中心学校六年级学生苏林至今还没有来报名,学校班主任等多次家访劝返,了解得知苏林已经订婚,且已收了男方5万元彩礼钱,家长认为,苏林是个女孩子,长大了就要出嫁,读书还不如在家里帮忙做农活,坚决不同意学生返校复学。
  民和县结对干部,老师及乡镇干部多次家访劝学,“女孩子读书、学文化也很重要,将来她有出息了,一样也会记得父母的培育,会更体贴老人,照顾父母。现在不让孩子读书,学文化知识,你难道让孩子也像你一样受没有文化知识的苦吗?”干部和老师一方面宣讲政策、一方面帮助解决家庭困难。他们家的住房改善列入了政府危房改造项目,为了帮助苏林家庭有更好的发展,帮助修建了羊棚以发展养殖业;乡镇司法所干部对家长讲解了《义务教育法》《婚姻法》中的相关规定,告知未成年人父母亲送子女入学接受义务教育是应尽的法律责任。
  在帮扶干部的多次劝说下,学生家长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苏林的母亲感动地对入户干部说:“国家、政府有这么好的政策,以后我看病不用愁了,丫头的阿大(爸爸)在家里养羊发展产业,也不用出门挣钱给我看病了,我要把丫头的婚约退了,好好送丫头上学,以后要成为像你们一样的女干部啊。”一旁的苏林悬着的心也终于落下了,高兴的对前来接她去报到的老师说:“老师,我多么想早日回到同学们身边,早日回到你身边啊,以后要好好上学,用知识改变命运,长大了好好孝顺我的阿大阿妈。”9月1日苏林回归学校,恢复正常学习。
  “现在,无论是住在县城的人还是生活在农村的群众,都知道学到了文化知识,才能改变命运,才能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省教育厅副厅长钟泽海说,2016年全省学前三年毛入学率达到81.2%,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7%,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2%。
  有效控制学生流失强化“控辍保学”工作力度
  教育是民生之本。我省着眼脱贫攻坚大局,把控辍保学作为教育扶贫的关键和基础,持续加大控辍保学工作力度,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
  为此,各地按照“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高度重视“控辍保学”工作,成立“控辍保学”工作领导小组,层层分解目标任务,签订责任书,将“控辍保学”工作作为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年度重点考核内容,严格考核,狠抓落实。海东市明确各乡镇“一把手”是控辍保学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辍学指标超过规定标准的乡镇,依据有关规定对乡镇长进行问责,并与年终综合考核挂钩,实行“一票否决”制度。海南建立了教育、发改、财政、公安、司法、民宗等部门联系机制,明确职责,落实任务。各部门根据各自职责,认真履职,形成有关部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各负其责,协同配合的“控辍保学”工作合力。果洛落实“控辍保学”工作“五到位”。即:认识到位、组织到位、宣传到位、谋划到位、奖惩到位。
  同时,各地把提高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加强“控辍保学”作为义务教育工作重点,常抓不懈,逐步走上了常态化、制度化、法制化。海南严格落实小升初“就近入学”要求,并在小学和初中之间建立交接制度,确保初小升完小、小学毕业生全部升入初中学习。海北建立了“一天不到校的学生,由教师进行查问,两天不到校的学生,由学校组织人员进行家访,三天不到校的学生,学校上报各乡镇人民政府,由各乡镇政府组织人员进行劝返”的工作制度。海东规定每年3月、9月为控辍保学工作宣传月,各县(区)教育机关组织工作人员下乡包校,协助乡镇政府、学校进行宣传、动员,确保学生全员入学。黄南各县严格实行“控辍保学”工作月通报制度,每月通报各乡镇及学校控辍保学工作开展情况,并积极采取各项措施,加大辍学学生劝返力度。
  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我省各级干部群众坚守永远不变的初心,把“控辍保学”工作常抓不懈。“控辍保学”任重而道远,一直在路上。(赵静)
来源:青海日报中学教师为劝孩子上学与家长打架
[摘要]在今天“到校率”低是一些新疆农村学校的的首要难题,校老师和相关部门因为劝学的事情跟家长吵架是常事... 在多数时间里,阿卜力米提·麦提托合提校长和全部老师的最重要工作不是怎么提高教学质量,而是如何让学生回到学校。“到校率”是最重要的指标塔瓦库勒乡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一条沙漠公路连接着它与86公里外的和田市区,除此以外,它被沙漠紧紧地包裹着。上午10时,塔瓦库勒乡中学的孩子们陆陆续续到达学校,开始一天的课程。两节课后的大课间休息,孩子们会集中在学校北面的土操场上,各班班主任清点人数,统计每个班级的学生到校率。最后,由校长将数字汇报给乡政府教育办主任。每每看到操场上密密麻麻的学生,塔瓦库勒乡中学校长阿卜力米提·麦提托合提总是有些激动。“到校率终于从以前的30%左右,提升到现在的95%以上。”以前学生都不愿意来学校,老师想教学,教室里却没有学生。学生为什么不愿意去学校?当过几年班主任的玉麦尔江·阿克木江说,孩子不来上学,多数原因在家长。“家里劳动力本来就少,得让孩子帮忙做家务。”“上学有什么用?还不如直接去外地打工赚钱。”“村里有些孩子毕业回家后还不是没事可做?”“你们凭什么强迫我的孩子去上学,我又没犯法。”这是一些家长不想让孩子上学的说辞。抓“到校率”是学校老师和村干部的主要任务。每周五,各班班主任和各村村委会主任组队家访,挨家挨户地劝说孩子来上学。面对这种家访,有的家长和老师、村干部捉迷藏。一会儿说孩子不在,一会儿说孩子病了,就是不想让孩子去学校。更有的家长说自己的孩子死了,结果警察去查户口时发现这个家长在撒谎。学校里的一位双语老师回忆,因为劝学的事情跟家长吵架是常事,打架的事情也时有发生。每天上完课,就要骑着摩托车去找那些没来上课的孩子,自己备课的时间少,陪家人的时间更少。在老师和村干部不停地“打扰”劝说下,一些家长迫于无奈开始让孩子们重返校园,但在上学前,必须先做完家务。让学生准时到校,也是一件很难的事。22岁的李晨晨(化名)老师忘不了她在塔瓦库勒乡中学的第一堂课。2013年10月初,李晨晨来到这所乡中学任教,她的第一堂课恰好是那天的第一节。走到教室门口,门紧锁着,一个学生也没有。李晨晨跑去找该班班主任,班主任告诉她:“第一节课一般都没什么人,习惯就好。”李晨晨愣在那里,她怎么也想不通,这也叫学校?自己没能完成这堂课,居然是因为没有学生来上课。直到下课铃声响起,班里才坐了5个学生。走出教室的那一刻,她自己也困惑了,“这以后怎么上课呢?”从2014年起,乡政府开始组织力量提升“到校率”。村主任每天早晨在广播里大声通知孩子们上学的时间,催促孩子们上学,或直接到家里去叫。而乡政府教育办主任卡哈尔·麦麦提明每天的工作就是——保证学生按时到学校。乡政府的参与让学校老师松了口气,不必每天再为让孩子上学跟家长吵架而烦心。慢慢地,学校里学生多了起来,每天第一节课的情况也有了好转。9年级学生果海尔妮萨·麦提如孜终于可以按时上学了。因为所住村子距离学校远,学校将她归为免费住宿生。没住校时,她每天都要帮助家人种地、喂牛羊、做饭,7岁时就已能为家人做出所有饭菜。如果家里家务活吃紧,她只好旷课,她的班主任也常到家里叫她去上学,“可家里事情多,我也没办法”。住校时想家了,她就跑去校旁的公用电话亭给家里打电话,或是借用同班男生的手机。学校里的男生基本人手一部手机,果海尔妮萨说,她身边没有女孩子用手机,因为家长担心女孩子通过手机学坏。截至2014年年底,该中学第一堂课的准时率由以往的不到5%,上升到70%以上。自从南疆地区推行了十二年义务教育,再加上乡政府的不断家访,该中学走进高中的学生由2012年的30多人,上升到2014年的600多人。不过,卡哈尔也坦言,每到春播、秋收季节,到校率的管理相对较松。因为有些孩子的家庭确实有困难,家里的农活实在离不开他们,对于这样的情况他只能理解。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进入冬运模式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大秦网官方微信,更懂城市更懂你
陕西地界最全娱乐消息全知道
打造陕西最有影响力的美食平台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wycadet9]
热门搜索:
target="_blank"<a
target="_blank"
target="_blank"<a
target="_blank"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新闻热线:021-
莱芜一名锅炉工的劝学诗:没有好好上学的遗憾
&nbsp&nbsp&nbsp&nbsp陈立峰是莱芜五中的锅炉工,负责全校的冬季供暖。这一天,正在回忆过去的老陈,看到校园里有学生不好好学习,想联系自己给学生点警醒。思来想去,老陈心里有了几句话,于是老陈拿起粉笔,在锅炉房的大门上写下了他发自肺腑的喟叹:&nbsp&nbsp&nbsp&nbsp“当年我学习不用功,在家务农大半生。如今又干锅炉工,推炭也怪累,推渣也不轻松,烟熏火烤不干净。叫声学生们,老师讲课要认真听,千万别当耳旁风,命运孬好在高中,不然你不如锅炉工,起码吃苦你不行。(好自为之)”&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几句话费了大工夫&nbsp&nbsp&nbsp&nbsp因取暖锅炉要烧到夜里11点,第二天凌晨4点又开始烧,几乎睡不好觉,莱芜五中的取暖锅炉是老陈和老刘两人轮流上班照管。&nbsp&nbsp&nbsp&nbsp12月9日下午2点,老陈比平时早了一个多小时来到学校,放下摩托车,他看到记者第一句话是:“我是不是犯错误了?”原来,老陈一听说有记者要来采访他,以为他的那几句感想有什么不妥的地方,担心惹了麻烦,一路忐忑不安。等听到否定的回答,老陈这才松了一口气。&nbsp&nbsp&nbsp&nbsp打开锅炉房的门,老陈指着门上的粉笔字,笑着说:“这是我前两天随手写的,想把自己作为反面例子,教育学生好好学习。”&nbsp&nbsp&nbsp&nbsp“你别看就这几句简单的话,可是费了我好大工夫,还写了好久。”老陈说,还是因为自己文化水平低,有些字也不会写,“&不然你不如锅炉工&这个&不然&我本来要写&否则&呢,&否&字是&不&和&口&字会写,但是&则&字不会写,想写拼音吧,小时候学的不好,不会拼音。只好换成&不然&了,这个&然&字我还怕写错了呢。”老陈指着门上涂改的字迹,不好意思地挠挠头。&nbsp&nbsp&nbsp&nbsp不一会,下课的学生围了过来,一边读着老陈写的句子,一边七嘴八舌地说:“大爷,这是你写的啊。”“大爷,你真有才。”“大爷,你要火了啊。”老陈一边告诉学生们要好好学习,不要像他一样只能当个锅炉工,一边领着记者走向锅炉房旁边的小屋。&nbsp&nbsp&nbsp&nbsp“打开机器后,锅炉房里都是煤气,我们都在这休息。”一间10平米左右的小屋,放着三张床,老陈坐在其中一个床的床沿上,开始讲诉自己的遗憾。“我常看到有学生不好好学习,有的上课时还偷偷跑出来。那天我坐在炉子旁又想到自己上学的情形,就想了几句话,也是想给学生们说说,现在不学习,将来会后悔的。”老陈说,自己就是不好好上学的反面例子。&nbsp&nbsp&nbsp&nbsp小时候没好好上学&nbsp&nbsp&nbsp&nbsp老陈出生在1951年,那个时候,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整个国家一穷二白。&nbsp&nbsp&nbsp&nbsp老陈兄弟3个,姊妹四个,虽然在当时这样的家庭组合是很常见,但负担远比想象中的更重。老陈是家里的老四,上面有一个哥哥,二个姐姐。&nbsp&nbsp&nbsp&nbsp“大哥上高中时当的兵,退伍后还进修学习,分配了工作,现在已经退休,每个月拿着退休金,过的很舒服。”家里除了大哥,其他弟妹都和老陈一样学问不深,在老陈的眼里,大哥就是个榜样。&nbsp&nbsp&nbsp&nbsp“我小时候没好好上学,那时我大哥当兵去了,家里弟弟妹妹多,又没劳力,我就想着多给家里分担一些。我上的学少,也没想着上学多重要。”说完大哥再说起自己,老陈眼里的光亮变弱了,“因为在家要照看弟弟妹妹,我没上小学一年级,直接上二年级。”&nbsp&nbsp&nbsp&nbsp老陈上学晚,还要边上学边照看弟弟妹妹,学习格外吃力。每天放学之后,学校老师还会让老陈留下来多学一会,没过多久老陈竟也慢慢就跟上了。“那时候,赶上闹饥荒,填不饱肚子根本不能安心学习,上完小学,初中没怎么上,我就不上了。现在想想很后悔,为啥不好好上学呢。”三年大饥荒,再加上之后的文化大革命,老陈在学校里也没有学到太多知识,也没有意识到学习会和自己以后的命运连在一起。&nbsp&nbsp&nbsp&nbsp当了一辈子农民&nbsp&nbsp&nbsp&nbsp不上学了之后,老陈就在家和父母一起下地干农活,“大哥当了兵,家里没劳力,那时候是集体生产队,要以工分吃饭,我也下地干活挣工分。”&nbsp&nbsp&nbsp&nbsp老陈干活细心又不怕苦,村干部有意委以重任。“我记得下地干活没多久,村干部就让我整理村里入团人的材料,我骑着村里唯一的自行车,去调查他们的社会关系。”随后,老陈在生产队当上了民兵排长和生产保管员,带领民兵训练、抢险及看守庄稼粮食。&nbsp&nbsp&nbsp&nbsp但文化水平不高一直是老陈的困扰,上个世纪70年代,老陈所在的村子和另一个村子合在一起,办起了初中。老陈也去上了,“本来想好好学的,可我的底子差,很多课都听不懂,特别是算术,听天书一样。”没上多久,老陈就回家了&nbsp&nbsp&nbsp&nbsp上个世纪80年代,集体生产队被解散,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家庭生产责任制,老陈也分到了地单干。&nbsp&nbsp&nbsp&nbsp老陈有眼光,又不安于现状。在30岁时,老陈学了理发的手艺,在家里开了个理发店。“那时候开理发店的很少,因为老伴娘家人有学理发的,我也跟着学了这手艺。”俗话说“艺多不压身”,老陈和老伴一边种地,一边经营着理发店。&nbsp&nbsp&nbsp&nbsp干了30年的理发,年纪大了之后,老陈感觉自己眼睛不如以前,再加上现在理发店越来越多,就关了自家的理发店,边种地边在周边打点零工。&nbsp&nbsp&nbsp&nbsp寄托在孩子身上的希望破灭&nbsp&nbsp&nbsp&nbsp为了儿女改变命运,不再重复他的人生。老陈曾把希望都寄托在自己的下一代。“我因为没文化,只能当农民,有了小孩之后,我就寻思要让他们上学,我对孩子们说,只要你们想上,我就会一直供你们上。”&nbsp&nbsp&nbsp&nbsp孩子却没能让老陈如愿,“三个孩子没一个上出来的,最多就上到了高中就辍学不上了。”老陈说,孩子早早下学,没能考上大学,也是他心里的遗憾。“没学问到哪都不行啊,我就吃了这个亏,在家当了一辈子农民。好在现在不比当年,以前没学问只能当农民,现在还可以在外面打工。”老陈说。&nbsp&nbsp&nbsp&nbsp老陈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大儿子初中没上完就去外开车了,几年前不幸出车祸去世了。小儿子初中毕业没考上高中,就去干了餐饮行业。女儿也一样,高中毕业之后,就参加了工作。如今,小儿子和女儿早已成家,前几年都去了新加坡打工。&nbsp&nbsp&nbsp&nbsp儿女不在身边,老陈和老伴也没有闲着,除了种着家里的5亩地,农闲时他就在外面打零工。“这不,冬天地里没活,我就在学校烧锅炉,到明年3月份就结束了,正好赶上农忙,不耽误干活。”&nbsp&nbsp&nbsp&nbsp以己为例告诫学生好好学习&nbsp&nbsp&nbsp&nbsp从2013年开始,老陈已经在莱芜五中干了三年,之前和老伴两人在宿舍当楼管,还管着冬天取暖的锅炉。因老伴腿疼,老陈辞了楼管,只在冬天为学校烧锅炉。&nbsp&nbsp&nbsp&nbsp在学校待久了,老陈经常回忆自己的上学时光,“那时候,吃不饱穿不暖,我既要照看弟妹,还想为家里挣工分,咋能学好习。现在学生的条件多好啊,我经常想,我上学那会要有现在的条件,我估计也当不了农民了。”老陈说,高中是最紧要的时候,在学校看到有不好好学习的学生,他心里格外着急。&nbsp&nbsp&nbsp&nbsp在锅炉房外面,有一堆大块大块的煤炭,老陈和老刘每天的工作就是把这些煤炭砸成小块,放到锅炉里燃烧,给全校师生一个温暖的冬天。&nbsp&nbsp&nbsp&nbsp轮到自己上班,下午3点半,老陈准时来到学校的锅炉房前,“机器打开后,我就一边烧炉子,一边砸炭推炭,把一晚上用的煤炭都准备好。烧到晚上10点,关了炉子,收拾一下,到旁边的小屋里睡一会,但是得定上闹钟,第二天凌晨3点半起床,4点把炉子打开,再烧到早上9点左右,这一天的工作才算结束。一晚上要烧3000斤煤炭呢,全靠自己往里推。能不累吗?”老陈说,下班之后,他要回家里补觉一直睡到下午。&nbsp&nbsp&nbsp&nbsp12月初的一天,老陈说那天是周日,他就把感想写在了锅炉房最显眼的地方。“写好没多久,就有俩学生过来看,说我还怪有文化,我说我要是有文化,就不在这烧锅炉。我是想教育你们好好学习呢,不要像我一样一辈子当个农民,当个锅炉工。学校老师退休的一个月能有五六千,我这干4个月才比上,还是有学问好啊。”正说着,老陈看了看手机上的时间,“快3点半了,我要干活了。”说完,站起身就去了锅炉房。走到那扇大门前,又看了一眼自己写的字。&nbsp&nbsp&nbsp&nbsp“我最遗憾的就是没好好上学,文化水平不高,我这一辈子就亏在这。锅炉工又脏又累,这机器一开,满屋都是灰。”老陈说着拿起用得发黑的大手套,清点好干活的家伙,示意记者离远些。&nbsp&nbsp&nbsp&nbsp走出校门,再回头望去,锅炉房的烟囱已经升起了青烟。
东方网(eastday.com)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莱芜一名锅炉工的劝学诗:没有好好上学的遗憾
日 12:24 来源:山东商报
&nbsp&nbsp&nbsp&nbsp陈立峰是莱芜五中的锅炉工,负责全校的冬季供暖。这一天,正在回忆过去的老陈,看到校园里有学生不好好学习,想联系自己给学生点警醒。思来想去,老陈心里有了几句话,于是老陈拿起粉笔,在锅炉房的大门上写下了他发自肺腑的喟叹:&nbsp&nbsp&nbsp&nbsp“当年我学习不用功,在家务农大半生。如今又干锅炉工,推炭也怪累,推渣也不轻松,烟熏火烤不干净。叫声学生们,老师讲课要认真听,千万别当耳旁风,命运孬好在高中,不然你不如锅炉工,起码吃苦你不行。(好自为之)”&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几句话费了大工夫&nbsp&nbsp&nbsp&nbsp因取暖锅炉要烧到夜里11点,第二天凌晨4点又开始烧,几乎睡不好觉,莱芜五中的取暖锅炉是老陈和老刘两人轮流上班照管。&nbsp&nbsp&nbsp&nbsp12月9日下午2点,老陈比平时早了一个多小时来到学校,放下摩托车,他看到记者第一句话是:“我是不是犯错误了?”原来,老陈一听说有记者要来采访他,以为他的那几句感想有什么不妥的地方,担心惹了麻烦,一路忐忑不安。等听到否定的回答,老陈这才松了一口气。&nbsp&nbsp&nbsp&nbsp打开锅炉房的门,老陈指着门上的粉笔字,笑着说:“这是我前两天随手写的,想把自己作为反面例子,教育学生好好学习。”&nbsp&nbsp&nbsp&nbsp“你别看就这几句简单的话,可是费了我好大工夫,还写了好久。”老陈说,还是因为自己文化水平低,有些字也不会写,“&不然你不如锅炉工&这个&不然&我本来要写&否则&呢,&否&字是&不&和&口&字会写,但是&则&字不会写,想写拼音吧,小时候学的不好,不会拼音。只好换成&不然&了,这个&然&字我还怕写错了呢。”老陈指着门上涂改的字迹,不好意思地挠挠头。&nbsp&nbsp&nbsp&nbsp不一会,下课的学生围了过来,一边读着老陈写的句子,一边七嘴八舌地说:“大爷,这是你写的啊。”“大爷,你真有才。”“大爷,你要火了啊。”老陈一边告诉学生们要好好学习,不要像他一样只能当个锅炉工,一边领着记者走向锅炉房旁边的小屋。&nbsp&nbsp&nbsp&nbsp“打开机器后,锅炉房里都是煤气,我们都在这休息。”一间10平米左右的小屋,放着三张床,老陈坐在其中一个床的床沿上,开始讲诉自己的遗憾。“我常看到有学生不好好学习,有的上课时还偷偷跑出来。那天我坐在炉子旁又想到自己上学的情形,就想了几句话,也是想给学生们说说,现在不学习,将来会后悔的。”老陈说,自己就是不好好上学的反面例子。&nbsp&nbsp&nbsp&nbsp小时候没好好上学&nbsp&nbsp&nbsp&nbsp老陈出生在1951年,那个时候,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整个国家一穷二白。&nbsp&nbsp&nbsp&nbsp老陈兄弟3个,姊妹四个,虽然在当时这样的家庭组合是很常见,但负担远比想象中的更重。老陈是家里的老四,上面有一个哥哥,二个姐姐。&nbsp&nbsp&nbsp&nbsp“大哥上高中时当的兵,退伍后还进修学习,分配了工作,现在已经退休,每个月拿着退休金,过的很舒服。”家里除了大哥,其他弟妹都和老陈一样学问不深,在老陈的眼里,大哥就是个榜样。&nbsp&nbsp&nbsp&nbsp“我小时候没好好上学,那时我大哥当兵去了,家里弟弟妹妹多,又没劳力,我就想着多给家里分担一些。我上的学少,也没想着上学多重要。”说完大哥再说起自己,老陈眼里的光亮变弱了,“因为在家要照看弟弟妹妹,我没上小学一年级,直接上二年级。”&nbsp&nbsp&nbsp&nbsp老陈上学晚,还要边上学边照看弟弟妹妹,学习格外吃力。每天放学之后,学校老师还会让老陈留下来多学一会,没过多久老陈竟也慢慢就跟上了。“那时候,赶上闹饥荒,填不饱肚子根本不能安心学习,上完小学,初中没怎么上,我就不上了。现在想想很后悔,为啥不好好上学呢。”三年大饥荒,再加上之后的文化大革命,老陈在学校里也没有学到太多知识,也没有意识到学习会和自己以后的命运连在一起。&nbsp&nbsp&nbsp&nbsp当了一辈子农民&nbsp&nbsp&nbsp&nbsp不上学了之后,老陈就在家和父母一起下地干农活,“大哥当了兵,家里没劳力,那时候是集体生产队,要以工分吃饭,我也下地干活挣工分。”&nbsp&nbsp&nbsp&nbsp老陈干活细心又不怕苦,村干部有意委以重任。“我记得下地干活没多久,村干部就让我整理村里入团人的材料,我骑着村里唯一的自行车,去调查他们的社会关系。”随后,老陈在生产队当上了民兵排长和生产保管员,带领民兵训练、抢险及看守庄稼粮食。&nbsp&nbsp&nbsp&nbsp但文化水平不高一直是老陈的困扰,上个世纪70年代,老陈所在的村子和另一个村子合在一起,办起了初中。老陈也去上了,“本来想好好学的,可我的底子差,很多课都听不懂,特别是算术,听天书一样。”没上多久,老陈就回家了&nbsp&nbsp&nbsp&nbsp上个世纪80年代,集体生产队被解散,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家庭生产责任制,老陈也分到了地单干。&nbsp&nbsp&nbsp&nbsp老陈有眼光,又不安于现状。在30岁时,老陈学了理发的手艺,在家里开了个理发店。“那时候开理发店的很少,因为老伴娘家人有学理发的,我也跟着学了这手艺。”俗话说“艺多不压身”,老陈和老伴一边种地,一边经营着理发店。&nbsp&nbsp&nbsp&nbsp干了30年的理发,年纪大了之后,老陈感觉自己眼睛不如以前,再加上现在理发店越来越多,就关了自家的理发店,边种地边在周边打点零工。&nbsp&nbsp&nbsp&nbsp寄托在孩子身上的希望破灭&nbsp&nbsp&nbsp&nbsp为了儿女改变命运,不再重复他的人生。老陈曾把希望都寄托在自己的下一代。“我因为没文化,只能当农民,有了小孩之后,我就寻思要让他们上学,我对孩子们说,只要你们想上,我就会一直供你们上。”&nbsp&nbsp&nbsp&nbsp孩子却没能让老陈如愿,“三个孩子没一个上出来的,最多就上到了高中就辍学不上了。”老陈说,孩子早早下学,没能考上大学,也是他心里的遗憾。“没学问到哪都不行啊,我就吃了这个亏,在家当了一辈子农民。好在现在不比当年,以前没学问只能当农民,现在还可以在外面打工。”老陈说。&nbsp&nbsp&nbsp&nbsp老陈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大儿子初中没上完就去外开车了,几年前不幸出车祸去世了。小儿子初中毕业没考上高中,就去干了餐饮行业。女儿也一样,高中毕业之后,就参加了工作。如今,小儿子和女儿早已成家,前几年都去了新加坡打工。&nbsp&nbsp&nbsp&nbsp儿女不在身边,老陈和老伴也没有闲着,除了种着家里的5亩地,农闲时他就在外面打零工。“这不,冬天地里没活,我就在学校烧锅炉,到明年3月份就结束了,正好赶上农忙,不耽误干活。”&nbsp&nbsp&nbsp&nbsp以己为例告诫学生好好学习&nbsp&nbsp&nbsp&nbsp从2013年开始,老陈已经在莱芜五中干了三年,之前和老伴两人在宿舍当楼管,还管着冬天取暖的锅炉。因老伴腿疼,老陈辞了楼管,只在冬天为学校烧锅炉。&nbsp&nbsp&nbsp&nbsp在学校待久了,老陈经常回忆自己的上学时光,“那时候,吃不饱穿不暖,我既要照看弟妹,还想为家里挣工分,咋能学好习。现在学生的条件多好啊,我经常想,我上学那会要有现在的条件,我估计也当不了农民了。”老陈说,高中是最紧要的时候,在学校看到有不好好学习的学生,他心里格外着急。&nbsp&nbsp&nbsp&nbsp在锅炉房外面,有一堆大块大块的煤炭,老陈和老刘每天的工作就是把这些煤炭砸成小块,放到锅炉里燃烧,给全校师生一个温暖的冬天。&nbsp&nbsp&nbsp&nbsp轮到自己上班,下午3点半,老陈准时来到学校的锅炉房前,“机器打开后,我就一边烧炉子,一边砸炭推炭,把一晚上用的煤炭都准备好。烧到晚上10点,关了炉子,收拾一下,到旁边的小屋里睡一会,但是得定上闹钟,第二天凌晨3点半起床,4点把炉子打开,再烧到早上9点左右,这一天的工作才算结束。一晚上要烧3000斤煤炭呢,全靠自己往里推。能不累吗?”老陈说,下班之后,他要回家里补觉一直睡到下午。&nbsp&nbsp&nbsp&nbsp12月初的一天,老陈说那天是周日,他就把感想写在了锅炉房最显眼的地方。“写好没多久,就有俩学生过来看,说我还怪有文化,我说我要是有文化,就不在这烧锅炉。我是想教育你们好好学习呢,不要像我一样一辈子当个农民,当个锅炉工。学校老师退休的一个月能有五六千,我这干4个月才比上,还是有学问好啊。”正说着,老陈看了看手机上的时间,“快3点半了,我要干活了。”说完,站起身就去了锅炉房。走到那扇大门前,又看了一眼自己写的字。&nbsp&nbsp&nbsp&nbsp“我最遗憾的就是没好好上学,文化水平不高,我这一辈子就亏在这。锅炉工又脏又累,这机器一开,满屋都是灰。”老陈说着拿起用得发黑的大手套,清点好干活的家伙,示意记者离远些。&nbsp&nbsp&nbsp&nbsp走出校门,再回头望去,锅炉房的烟囱已经升起了青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孩子爱玩游戏怎么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