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一orz搜个给明明

&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fe482f7d7c9f7d486dcbd7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4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fe482f7d7c9f7d486dcbd7_r.jpg&&&/figure&&p&近两年,我渐渐发现身边有着这样一群人:他们带着诸如“内向”、“低自尊”或者“敏感”这样的标签,可一旦深入接触,就会发现他们内心其实觉得自己非常“特别”、“重要”。&/p&&p&&br&&/p&&p&心理学家Jonathan Cheek开发了一套测题,列出了一系列这个人群典型的内心独白,其中包括:&/p&&p&&br&&/p&&p&o 我很容易就陷入自己感兴趣的世界,忘记了他人的存在&/p&&p&o 我感到自己的气质和大多数人都不同&/p&&p&o 当我走进一间屋子时,我总感觉其他人都看我&/p&&p&o 我很容易被其他人的批评伤害&/p&&p&o 我经常觉得别人在针对我&/p&&p&o 当其他人来诉说他们的烦恼,占用我的时间并期望得到我的同情时,我会暗地里感到麻烦&/p&&p&o 我总是以自己的方式来解读他人的评价&/p&&p&o 我并不想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成就和荣誉&/p&&p&o 我不愿意待在一个团体里,除非我知道里面很多人都欣赏我&/p&&p&&br&&/p&&p&如果你发现以上陈述道出了你的心声的话,你可能正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这类人:&b&隐秘自恋者&/b&。&/p&&p&&br&&/p&&p&&b&今天的文章,请自恋但不一定自知的各位捂好玻璃心,系好安全带,因为你对自己的认知可能会自此被颠覆。&/b&&/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adfdebe4c1bcd0bc10824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21& data-thumbnail=&https://pic2.zhimg.com/v2-adfdebe4c1bcd0bc10824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adfdebe4c1bcd0bc10824_r.jpg&&&/figure&&p&&br&&/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d1f5afe74b0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080& data-rawheight=&52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d1f5afe74b0_r.jpg&&&/figure&&p&&br&&/p&&p&&br&&/p&&p&说到“自恋”这个词,我们更容易想到的,可能是张扬、强势、自吹自擂的这样一种典型的形象。但事实上,还有另外一种类型的自恋者,&b&他们虽然披着内向、羞怯的外衣,丰富的内心戏却完全不输那些高调的自恋者。&/b&&/p&&p&&br&&/p&&p&“隐秘自恋者”这一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纪30年代,《科学美国人》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安静的自恋者”的文章。加州伯克利大学的PaulWink进一步提出,自恋者其实应该分为两种类型:自大暴露狂(Grandiosity-Exhibitonism;也叫显性自恋)和脆弱敏感型(Vulnerability-Sensitivity;也叫隐性自恋)。&/p&&p&&br&&/p&&p&来一起看看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p&&p&&br&&/p&&p&哈佛医学院的心理学教授Craig Malkin指出,所有的自恋者身上都会表现出三个特点,他将其称为“3个E”。&/p&&p&&br&&/p&&p&&b&1. 充分利用&/b&(exploitation):&b&自恋者会做一切让自己感觉到“我很特别”的事情。&/b&为此,他们会不计后果地利用周遭的资源和人。因此,他们通常也都很会操控他人,只是两者使用的策略可能有一些差别。Malkin认为,&b&越是对追求“我很特别”这件事上瘾的人,自恋程度就越高。&/b&&/p&&p&&br&&/p&&p&&b&2.&/b& &b&&u&&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p.weixin.qq.com/s%3F__biz%3DMzA4NjcyMDU1NQ%3D%3D%26mid%3D%26idx%3D1%26sn%3Da15ef4ee47476a2bedffaa1dechksm%3D9fc53f7aa8b2b66c04c7e8d7fa54a479c359d5d6aafbc71b4e144a42aa0a1c0928c%26scene%3D21%23wechat_redir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特权感&/a&&/u&&/b&(entitlement): 他们都相信自己是高人一等的。显性自恋会明显地表现出来,而隐性自恋虽不会如此直白,&b&但却会在行为和言语中体现出一种莫名的“别人/这个世界都欠我”或是“我脆弱所以理应被呵护”的感觉。&/b&当自己的特权感受到威胁时,他们会表现出极强的敌意和攻击性。&/p&&p&&br&&/p&&p&&b&3. 共情匮乏&/b&(empathy impairments):自恋者并不真的关心他人。如果他们表现出共情,多半是为了营造自己的人设,或者事件本身也与自己的利益挂钩。&b&自恋者本质上是冷漠而自私的。&/b&在人际交往和亲密关系中,他们只想谈论自己的事,只关心自己的烦恼和利益。当话题与自己无关时,他们通常会表现得很敷衍,希望主题尽快回到自己身上。&/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ab3ec46e285a3f4cfb646d72d3214326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245& data-rawheight=&245& data-thumbnail=&https://pic1.zhimg.com/v2-ab3ec46e285a3f4cfb646d72d3214326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45&&&/figure&&p&&br&&/p&&p&&br&&/p&&p&除了两种自恋者的一些共性,自大型自恋和脆弱型自恋者在更多方面是很不一样的。&/p&&p&&br&&/p&&p&研究发现,在大五人格测试中,显性自恋者的“外向”(Extraversion)程度很高,而在“神经质”(Neuroticism)和“宜人性”(Agreeableness)这两个维度上得分特别低(Miller & Campbell, 2008; Paulhus & Williams, 2002)。外向包括了热情开朗、自信、喜欢和人接触等特点。神经质水平代表一个人的情绪稳定性,以及个体体验消极情绪的倾向 。而宜人性则与社会亲和力,合作能力,以及人际和谐度有关。&/p&&p&&br&&/p&&p&&b&显性自恋者其实情绪比较稳定,但社会人际关系很差。&/b&而隐性自恋的人则展现出了非常高的神经质水平,但在外向和宜人性上得分很低(Hendin& Cheek, 1997; Miller et al., 2010)。&b&隐性自恋者反之,情绪波动很大、敏感易受伤,但他们在社会人际关系中也一样会显得不和谐。&/b&&/p&&p&&br&&/p&&p&他们在人际交往中都会显得冷酷、有攻击性且多与人不睦。但Miller等人(2010)的研究指出,&b&在这一点上,两类自恋者依然有着不同的表现和内在原因。&/b&&/p&&p&&br&&/p&&p&他们发现,显性自恋的低宜人性主要体现在他们在人际中自大、膨胀的态度,他们喜欢主动发起攻击,贬低或轻视他人,&b&而他们这样做是为了自我拔高&/b&(self-enhancement)。&/p&&p&&br&&/p&&p&但,与隐性自恋的低宜人性最相关的因素,是他们&b&对世界和他人的不信任&/b&。由于他们的低调和内向,这类自恋者不仅很少显得自大,甚至可能看起来是谦逊的。而隐性自恋者在人际中的攻击性则主要表现在他们&b&极高的防备心&/b&。&/p&&p&&br&&/p&&p&由于他们极其敏感,并倾向于过度解读他人的言语和行为,他们很容易认为别人在攻击、针对自己,然后立刻对此作出回应,比如对他人进行反击。&b&这种对他人动机的曲解和妖魔化,是隐性自恋者身上常见的一种敌意归因偏差&/b&(hostile attribution bias)。&/p&&p&&br&&/p&&p&因此,从研究结果上来看,&b&显性和隐性自恋者确实是看起来性格完全不同的两种人。&/b&&/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bf6c958a6fbd823c1cc68d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080& data-rawheight=&52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bf6c958a6fbd823c1cc68d_r.jpg&&&/figure&&p&&br&&/p&&p&&br&&/p&&p&隐性自恋者时常被拿来和内向、高敏和低自尊人群一起讨论。的确,隐性自恋和这几类人存在一些类似的特质,但他们本质上又是完全不同的。&/p&&p&&br&&/p&&p&&b&· 隐性自恋、高敏感和低自尊的“玻璃心”:&/b&虽然都对外界的声音和评价敏感,但&b&低自尊和高敏感人群&/b&在面对责备、伤害或挫败时,更多的是感受到&b&伤心和丧气&/b&,并倾向于&b&向内归因&/b&(认为是自己的问题)。&/p&&p&&br&&/p&&p&而&b&隐性自恋者&/b&却会感到&b&愤怒和怨恨&/b&。&b&他们完全无法接受他人说自己任何不好,&/b&且倾向于外归因(认为都是别人或环境的问题)。&b&隐性自恋者抱有一种“世界对我不公平”、“我应该被更好地对待”的执念。&/b&&/p&&p&&br&&/p&&p&&b&· 隐性自恋者与真正的内向者:&/b&真正的内向者享受内在状态,真心的喜欢独处。&b&而隐性自恋者更像是一种“伪内向”,因为他们其实非常渴望关注,也并不能从独处中获得快乐。&/b&&/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efc89b060a04fe3817ffd9d133f08a2a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7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efc89b060a04fe3817ffd9d133f08a2a_r.jpg&&&/figure&&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b9e3adfaf93c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080& data-rawheight=&52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b9e3adfaf93c_r.jpg&&&/figure&&p&&br&&/p&&p&&br&&/p&&p&隐性自恋者最大的痛苦,在于&b&他们身上那些显性自恋者所没有的脆弱、纠结和矛盾。&/b&&/p&&p&&br&&/p&&p&&b&1. 自恋与低自尊,是他们身上分不开的两个面&/b&&/p&&p&&br&&/p&&p&在针对自恋和自尊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中,隐性自恋和自尊始终呈负相关关系。(Miller & Campbell, 2008; Pincus et al., 2009; Sedikides et al.,2004)。也就是说,&b&隐性自恋与低自尊往往是共存的。&/b&&/p&&p&&br&&/p&&p&所以,&b&脆弱的他们一面无法接纳自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另一方面,又隐秘地怀揣着“我其实很独特”的幻想。比如,他们可能一边为自己不讨人喜欢而diss自己,一边又抱着一种“是那些普通人都不能理解我”的自命不凡。但事实上,他们无法像显性自恋那样毫不心虚地自吹自擂,也是因为他们在内心没有那样的自信和勇气。&/b&&/p&&p&&br&&/p&&p&&b&2. 他们在关系中让对方痛苦,也让自己痛苦&/b&&/p&&p&&br&&/p&&p&一方面,由于隐性自恋者并不像显性自恋者那样容易辨识,&b&所以往往越是亲近的人,才越能感受到他们身上冷漠、自私、敏感和充满攻击性的一面。&/b&另一方面,隐性自恋者自身的敏感、脆弱,以及无法信任他人的特点,也会给他们自己带来痛苦。&/p&&p&&br&&/p&&p&相较之下,显性自恋则要“幸运”许多。纵使他们也会给身边的人带来痛苦,但他们自己却安然无事,因为他们在关系中总是安定地以自我为中心,既不敏感,也不多疑,更不会感受到对方的痛苦。&/p&&p&&br&&/p&&p&&b&3. 他们饱受情绪问题的煎熬&/b&&/p&&p&&br&&/p&&p&前文提到,隐秘自恋者的神经质人格,使得他们的情绪经常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他们比其他人更容易情绪化,且容易感受到更多的“负面情绪”——焦虑、担忧、害怕、挫败……都是他们的日常体验。Miller等人(2011)的研究进一步指出,&b&这些隐秘的自恋者真的更容易被诊断出焦虑症、抑郁症等和情绪有关的心理疾病。&/b&&/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1f3bd74412fef6d5dbf0099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268& data-rawheight=&140& data-thumbnail=&https://pic3.zhimg.com/v2-1f3bd74412fef6d5dbf0099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68&&&/figure&&p&&br&&/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a7baf04d114f357888ce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080& data-rawheight=&52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a7baf04d114f357888ce_r.jpg&&&/figure&&p&&br&&/p&&p&自恋型人格的研究者们表示,&b&隐性自恋的形成可以追溯到童年&/b&(Miller et al., 2010; Otway &Vignoles, 2006)。从研究结果上来看,&b&只有隐性自恋与童年虐待和负面教养模式呈现出了显著的相关关系。&/b&&/p&&p&&br&&/p&&p&&b&隐性自恋的形成,被认为与父母的完美主义和不稳定的教养模式有关。&/b&一种常见的情况是,父母对他们有极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和期待。&b&当达到标准时,父母会将他们“捧到天上去”&/b&——“我的儿子/女儿果然是最棒的”,并喜欢在外人面前将孩子作为谈资,说一些夸张的话(e.g. “我们家XX,是他们全班最聪明的”)。&/p&&p&&br&&/p&&p&&b&而当他们未能满足父母的要求时,就立刻会被贬低得一文不值&/b&——“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孩子”。在这样的教养模式之下,隐性自恋者身上往往的确存在着一些比较出众的、能够为之骄傲的地方。但同时,他们并没有建立起健康的自尊感。他们的经历告诉他们,“缺点”是不好的、不被接受的,只有“优点”有存在的价值。&/p&&p&&br&&/p&&p&前面提到,隐性自恋者的攻击性更多的源于&b&对世界的不信任&/b&。当隐性自恋表现出攻击性的时候,&b&他们不是在为自己争取利益,而是在“保护”自己。&/b&即使他们对他人的恶意揣测大都是错误的,但他们依然会如此往复。&b&而这正是因为他们潜意识里一直在避免回到过去熟悉的人际模式中&/b&——生怕自己哪一点没有做好,就被质疑、被否定、被攻击的日常。&/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bdffa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719& data-rawheight=&63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19&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bdffa_r.jpg&&&/figure&&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c2c1fa58733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080& data-rawheight=&52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c2c1fa58733_r.jpg&&&/figure&&p&&br&&/p&&p&&br&&/p&&p&对于隐性自恋来说,承认自己自恋是困难的。他们往往能够隐约察觉到自己一方面以自我为中心,另一方面又特别虚弱,但也通常会压制对自己的自恋的认知,选择不去相信和面对。&/p&&p&&br&&/p&&p&但如果,你已经意识到,且愿意面对真实的自己了的话, 我们想将以下几条建议分享给你:&/p&&p&&br&&/p&&p&&b&1. 把注意力从自己身上挪开,培养对他人的关心和善意&/b&&/p&&p&&br&&/p&&p&Raposa, Laws和Ansell(2016)的研究发现,与没有做出利他举动的志愿者相比,那些被要求向他人释放善意、帮助他人的志愿者在事后表示心情变好了,且这种好心情会持续较长的时间。此外,针对那些处于高压状态的人的实验结果显示,&b&为他人做事尤其有利于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b&&/p&&p&&br&&/p&&p&Roposa等人指出,主动帮助他人可以增强一个人的意义感和自我效能感,并促进催产素和多巴胺的分泌,及时地提升我们的幸福感。所以,&b&经常感到焦虑和心情低落的隐性自恋者,如果学着把对自己的过分关注分给他人一些,可能反而会变得比较轻松和快乐。&/b&&/p&&p&&br&&/p&&p&&b&2. 将他人放到和自己平等的位置上,练习说出自己的感受&/b&&/p&&p&&br&&/p&&p&隐秘自恋者难以与他人亲近,表达自己的感受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b&他们时刻都想表现出一种“我比你厉害/我比你特别”的感觉。&/b&一旦在他人面前显露出自己的弱点或脆弱,他们就会有一种“这样我就输了”的感觉。&/p&&p&&br&&/p&&p&&b&但事实上,不管是与朋友、伴侣还是家人的关系中,适当地暴露自己的脆弱,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都是建立真正的联结不可少的一部分。&/b&放下心中那种“别人都在等我犯错,等着嘲笑我”的预设,练习在下意识地想要率先发起攻击来“保护”自己时,先告诉对方你此时的感受。&b&这样做并不代表你的虚弱,而是在向对方传达:我想努力和你好好相处。&/b&&/p&&p&&br&&/p&&p&&b&3. 学习真正的、健康的自尊&/b&&/p&&p&&br&&/p&&p&自尊与自恋的区别在于,&b&自尊是指在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与缺点的情况下,依然喜欢自己,接纳自己。&/b&而不是靠着没有依据的、空洞的“我很特别”、“我很厉害”来支撑自己。自尊和自信的来源不是优越感,也不是关于自身完美的幻觉,而是从内心肯定自我的价值。&/p&&p&&br&&/p&&p&当你真正能够面对并接受,你像每个人一样,有闪闪发光的优点,也有不那么讨喜的缺点,是这些特质共同组成了你。缺点没有让你显得更虚弱,也不会让你成为一个不再值得被爱的人。能如此想,或许才是真正的喜欢自己。&/p&&p&&br&&/p&&p&以上。&/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5a7f5a56e5abda834b3a3c91b223d588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5a7f5a56e5abda834b3a3c91b223d588_r.jpg&&&/figure&&p&&br&&/p&&p&&br&&/p&&p&References:&/p&&p&Hendin,H. M., & Cheek, J. M. (1997). Assessing hypersensitive narcissism: Areexamination of Murray's Narcism Scal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31(4), 588-599.&/p&&p&Malkin,C. (2017). What’s the Single Greatest Danger of Covert Narcissism? PsychologyToday.&/p&&p&Miller,J. D., & Campbell, W. K. (2008). Comparing clinical and social‐personality conceptualizations ofnarcissis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76(3), 449-476.&/p&&p&Miller,J. D., Dir, A., Gentile, B., Wilson, L., Pryor, L. R., & Campbell, W. K.(2010). Searching for a vulnerable dark triad: Comparing factor 2 psychopathy,vulnerable narcissism, and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Journal ofPersonality, 78(5), .&/p&&p&Miller,J. D., Hoffman, B. J., Gaughan, E. T., Gentile, B., Maples, J., & KeithCampbell, W. (2011). Grandiose and vulnerable narcissism: A nomological networkanalysi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79(5), .&/p&&p&Otway,L. J., & Vignoles, V. L. (2006). Narcissism and childhood recollections: Aquantitative test of psychoanalytic predictions. Personality and SocialPsychology Bulletin, 32(1), 104-116.&/p&&p&Paulhus,D. L., & Williams, K. M. (2002). The dark triad of personality: Narcissism,Machiavellianism, and psychopathy.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36(6),556-563.&/p&&p&Pincus,A. L., Ansell, E. B., Pimentel, C. A., Cain, N. M., Wright, A. G., & Levy,K. N. (2009). Initial construction and validation of the PathologicalNarcissism Inventory.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21(3), 365.&/p&&p&Raposa,E. B., Laws, H. B., & Ansell, E. B. (2016). Prosocial behavior mitigatesthe negative effects of stress in everyday life. Clinical PsychologicalScience, 4(4), 691-698.&/p&&p&Sedikides,C., Rudich, E. A., Gregg, A. P., Kumashiro, M., & Rusbult, C. (2004). Arenormal narcissists psychologically healthy?: Self-esteem matters. Journal of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7(3), 400.&/p&&p&Wink,P. (1991). Two faces of narcissis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psychology, 61(4), 590.&/p&&p&&br&&/p&&p&&b&KY作者 / 咯咯&/b&&/p&&p&&b&编辑 / KY主创们&/b&&/p&&p&&br&&/p&&p&想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心理问题,请关注KY心理课:&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m.genshuixue.com/i/knowyourself%3Ffrom%3Dsinglemessag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KnowYourself】KnowYourself,宇宙中最酷的泛心理学社区,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会喜欢。-跟谁学官网&/a&&/p&&p&&i&点击查看过往高赞回答:&/i&&/p&&p&&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年轻人千万别碰哪些东西?&/a&&/p&&p&&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有哪些看似很傻,实则聪明的行为?&/a&&/p&&p&&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恋爱中不合适就分手是什么心态?&/a&&/p&&p&&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为什么一部分女性不喜欢生孩子?&/a&&/p&&p&&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有哪些细微但是高效有用的习惯?&/a&&/p&&p&&i&点击查看相关微信文章:&/i&&/p&&p&&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mp.weixin.qq.com/s/tchNNXcRnh83lkHDHZVhng&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我内向、敏感、玻璃心,但又其实觉得自己很特别 | 到底是自卑还是自恋&/a&&/p&
近两年,我渐渐发现身边有着这样一群人:他们带着诸如“内向”、“低自尊”或者“敏感”这样的标签,可一旦深入接触,就会发现他们内心其实觉得自己非常“特别”、“重要”。 心理学家Jonathan Cheek开发了一套测题,列出了一系列这个人群典型的内心独白,…
&p&说说最近观察到的身边人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b&习惯性的逃避。&/b&&/p&&p&我有一个朋友总是在我们面前说自己想恋爱,但每当遇到还不错的对象时,她又会在对方尝试靠近时逃得远远的。因为她觉得自己无法处理亲密关系中的问题,也害怕受伤。&/p&&p&在工作中也是如此,她会因为害怕面对领导的期待,而在很多本可以做得更好的事情上刻意有所保留,但同时她又并非是不在意职业上的发展。&/p&&p&身边不乏有这样的人:&b&感觉有困难的问题出现时,他们的第一反应都不是面对,而是回避。干点别的,想点别的。而因为这种习惯性的逃避,他们似乎错失了不少难得的机会,也错过了一些本可以抓住的人。&/b&&/p&&p&&br&&/p&&h2&&b&逃避有几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可能是你没想到的&/b&&/h2&&p&&br&&/p&&p&在心理学的语境中,&b&回避型应对&/b&(avoidant coping)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应对机制,指的是人们&b&回避那些会让自己害怕或焦虑的特定场合、对话、关系或是信息&/b&。&b&处理不了的人和事,彻底躲开就好了。&/b&&/p&&p&说到“逃避”,我们通常会想到的一个画面就是&b&一个人对自己的恐惧源或压力源避而远之,最好是永远不用有任何接触。&/b&然而,在生活中,完全避开某一些事情其实是很难做到的。&/p&&p&所以,“躲得远远的”并非回避应对唯一的形式,“逃避应对”很多时候会以其他形式表现出来:&/p&&p&&br&&/p&&blockquote&&b&· 拖延&/b&&/blockquote&&p&“越是紧急,越是重要,越是要拖到最后一刻……”相信这是很多拖延者的真实写照。实际上,&b&人们拖延背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逃避。比如,明明知道手上的任务很重要,却一拖再拖,实质上是怕自己无法完成好,用拖延作为借口,来回避自己可能能力不足的事实。&/b&&/p&&p&又或者,正由于任务越是关键和重要,自己越无法承担失败的后果,于是因为害怕面对这个后果而一直拖延——就仿佛这样那个令人恐惧的结果会到来得慢一些似的。&/p&&p&&br&&/p&&blockquote&&b&· 否认&/b&&/blockquote&&p&和我那位朋友不同,还有不少不敢开始一段亲密关系,怕自己受伤害的人,喜欢不断告诉自己和他人:“我可不想谈恋爱”。就像小时候得不到玩具的一些孩子,会立刻改口:“我才不想要呢”。&b&明明想要却说自己不想要,明明在意却假装毫不在意,这就是在以“否认”这种形式来逃避直面自己无法获得的事实。&/b&&/p&&p&除此之外,常见的否认还有:因为不愿面对自己无法承受的噩耗(比如亲人过世),而用否认——“我不相信,Ta没有死”来逃避现实。以及,怎么都看不见一个人对自己不好、不喜欢自己的事实,总认为“ta一定是爱我的,只不过有这样那样的原因“。这也是用否认的方式在逃避面对痛苦的现实。&/p&&p&&br&&/p&&blockquote&&b&· 压抑&/b&&/blockquote&&p&压抑与否认的不同之处在于,&b&压抑不是有意识地否认事实,而是无意识地“忘记”事实——一种被自我潜意识激发的遗忘(motivated forgetting)、一种有目的的遗忘&/b&(purposeful forgetting)。&/p&&p&比如,一个人因为童年时无论如何当一个乖孩子,如何拼命讨好,也得不到父亲的爱,于是压抑了自己对父爱的渴望,为了保护自己,渐渐地“忘记”了自己想被父亲关爱的事实。&/p&&p&长大后,这个人总是爱上不爱自己的人,而且在明知如此的情况下还会费尽心机去讨好那些不爱Ta的人,并不断重复这个过程,连Ta自己都不明白为什么。而事实上,原因可能就是Ta在当年用压抑来回避了自己对得不到的爱的渴望,但这种渴望其实并没有消失,并在成年后依然在潜意识里影响Ta的行为 。&/p&&p&&b&人们不断重复着悲剧的发生,却忘记了自己真正的愿望是什么。只有记起那个源头的愿望,承认那个愿望可能永远无法达成,为这样的自己感到深深的哀伤和悲恸,一切才会过去。&/b&&/p&&p&&br&&/p&&blockquote&&b&· 转移注意力&/b&&/blockquote&&p&“我太忙了”在很多时候都是常常被拿来使用的一句借口。“我是工作太忙了才没办法过节回家看看父母”,“我太忙了所以一直没时间学画画”,“等我有时间了就约Ta出来”……&/p&&p&&b&但其实,当你发现自己迟迟不去做某件事的原因总是“太忙”,甚至刻意用其他事情来转移注意力,占据自己的时间,让自己达到“忙到没时间去做那件事”的状态,那么那件事可能就是你想要逃避的。&/b&&/p&&p&&br&&/p&&h2&&b&为什么我们说习惯性逃避不应该碰?&/b&&/h2&&p&&br&&/p&&p&虽然常见,但实际上&b&逃避,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不健康的应对机制。&/b&大量、频繁地使用逃避应对,是能够区分一些有心理疾病的人和其他人的主要标志之一(Boyes, 2013)。&/p&&p&首先&b&,逃避的效果是临时的、短暂的,它很少能真正解决问题。&/b&因为就像之前提到的,绝大多数我们用回避来应对的问题都不是可以一逃了之的。一时的回避可能可以给我们带来暂时的安乐,但&b&它会像梦魇一般一次又一次地侵袭你,干扰你的快乐。&/b&&/p&&p&不仅如此,人们对逃避应对的依赖本身,就是通过&b&负强化&/b&达成的。什么意思呢?就是说,&b&每一次在你成功地暂时躲避掉那些负面体验时,你获得了片刻的放松,此时,你对这种应对方式的依赖就被加强了,你会觉得逃避某种程度上有用,因此下一次就会更加抑制不住地想要逃。而每一次逃避都会让你再次确信:“我非常害怕这件事”。&/b&&/p&&p&越恐惧、越焦虑就越想逃;越是逃,下一次再次面对这件事时就会更加恐惧和焦虑。也就是说,&b&问题不但得不到解决,还一直在累积,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b&&/p&&p&此外,&b&长时间的逃避同一件事还会使我们对其的恐惧泛化——你会开始害怕和逃避和那件事相关的其他事。&/b&比如,你刚开始可能只是逃避工作中的演讲,但当你一次次地逃掉了,当你同时变得越来越不敢做这件事,那么你可能会渐渐开始恐惧在工作以外的其他场合时当着很多人的面表达自己。然后,你甚至可能会因此排斥各种各样的社交活动。&/p&&p&&br&&/p&&p&&b&&i&当然,有时,回避也是一种健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i&&/b&在面对确实的危险,或者并非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时,回避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因为我们的确没有必要去解决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当你明确感受到,自己的力量目前无法处理这个问题时,先逃开,给自己空间喘息和成长,未尝不是一个好办法。&b&只是你要知道,这种逃避只是为了有一天,你能有更好的能力去最终面对这个问题。&/b&&/p&&p&但,&b&如果一个人反复在同一个问题上逃避、逃避一个自己其实无论如何也需要面对,或是自己其实很想要的东西时,&/b&逃避就是有问题的。&/p&&p&&br&&/p&&h2&&b&怎样才能停止逃避,开始面对?&/b&&/h2&&p&&br&&/p&&blockquote&1. 发现逃避其实真的没有用—— 记录&b&“逃避的代价”表格&/b&(Boyes,2015)&/blockquote&&p&a. 首先,完成以下几个句子&/p&&p&- 我最想要摆脱和去除的想法是:____________&/p&&p&- 我最想要摆脱和去除的情绪是:____________&/p&&p&- 我最想要摆脱和去除的(身体)感觉是:____________&/p&&p&- 我最想要摆脱和去除的回忆是:____________&/p&&p&&br&&/p&&p&b. 接着,&b&花一些时间写下你为了逃避这些想法/情绪/感觉/回忆所做的事,&/b&它们可以是任何行为或是思维方式。比如,不去参加任何社交活动,总是故意在本可以回家看看的节假日把时间表排得满满当当,等等。&/p&&p&&br&&/p&&p&c. 在完成了第二个步骤之后,一条条阅读你列举的逃避方法,并同时回答以下三个问题:&/p&&p&&br&&/p&&p&- 这种行为/思维方式有在&b&长期&/b&帮我摆脱那些我不想要的想法/情绪/感觉/回忆吗?&/p&&p&- 这种行为/思维方式有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和有意义吗?&/p&&p&- 如果上一个问题的回答是“否”,那么这种行为/思维方式有在某种程度上消耗我的时间,能量,金钱,健康,和与他人的关系吗?&/p&&p&&br&&/p&&blockquote&2. 学习忍受让你不舒服的想法和感受&/blockquote&&p&除了认识到逃避本身就无法解决问题,而且可能只会让情况更糟以外,&b&明白经历一些负面情绪本就是人生常态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b&那些在你眼中看来很幸福的人,比你优秀的人,也会有他们的焦虑和恐惧。而你恐惧的那些事,可能也是大多数人都觉得有难度的事情,就比如社交。&/p&&p&因此,在习惯性地想通过行为去回避这些让你不舒服的感受时,你需要提醒自己:这些负面的感受可能是正常的,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有一些事情在做的时候可能就是会让你感觉到不舒服,让你焦虑、害怕,但如果这是一件你需要做的、对你而言很重要的事,那忍受这些不舒服的感觉就是完成它所必经的一步。&/p&&p&&br&&/p&&blockquote&&b&3. 进行对你的恐惧的现实检验&/b&(reality test)&/blockquote&&p&正如文中和大家提到的,逃避是一种让你的恐惧和焦虑“滚雪球”的工具——逃了一次,下一次就会更害怕,于是就更加要逃得远远的。而即使最初对这件事情的恐惧是基于现实经历的,后面这种越积越多的恐惧,则更多是被自己的想象放大和夸张后的结果。&/p&&p&对于一个一直在逃的人,他人的经验和劝告其实并不会是最有效的;对他们而言,最可信的是自己的体验,是现实体验明明确确地告诉Ta:这件事并不像你想得那样可怕,你是可以做到的。因此,你需要做的就是&b&打破这个恶性循环,用现实去检验你被放大和夸张数倍的恐惧。&/b&&/p&&p&你只有鼓足勇气,第一次面对一件始终被你逃避的事,你变好的过程才会被真正开始。&/p&&p&&br&&/p&&p&此刻你有在逃避面对的事么?读完这个回答,你愿不愿意尝试着去面对?&/p&&p&以上。&/p&&p&&br&&/p&&p&原文发表于:&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 class=&internal&&KnowYourself-知乎专栏&/a&&/p&&p&了解更多与心理相关的知识、研究、话题互动、人物访谈等等,欢迎关注&a href=&https://www.zhihu.com/org/knowyourself-1/activities& class=&internal&&KnowYourself - 知乎&/a&&/p&&p&&i&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学社区,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会喜欢。&/i&&/p&
说说最近观察到的身边人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习惯性的逃避。我有一个朋友总是在我们面前说自己想恋爱,但每当遇到还不错的对象时,她又会在对方尝试靠近时逃得远远的。因为她觉得自己无法处理亲密关系中的问题,也害怕受伤。在工作中也是如此,她会因为害怕…
最喜欢说跳槽的问题了。&br&&br&&b&先给出观点:建议目标性跳槽,不建议盲目跳槽。&/b&&br&&br&前段时段在豆瓣看到某资深HR(名字忘记了,懒得翻帖子了)在给新人的职业规划建议上有这么一句话:“如果一个人的简历上没有一份工作超过三年,那我就会直接将它搂成一团丢尽垃圾桶”,意为三年是一个员工忠诚度极为重要的判断依据,甚至是生死符,其实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很多HR也知道员工忠诚度在涉及到人事上许多成本因素,但在我看来,&b&工作年限紧紧是判断一个员工忠诚度的一种依据,它的占比我认为不应该超过&/b&&b&50%&/b&&b&,&/b&因此,跳槽的各种思维风暴,来了。&br&&br&其实我一直都认为,&b&工作好比感情,比如大多数情况是,喜欢的工作工资不高,或许工资高福利好的你不喜欢;感情亦是如此,有钱的你嫌弃不帅不美丽,帅气美丽的总是少了钱,其实其中道理,真是一样的。一个人,三分之一的人生是在睡觉,三分之一的人生在婚姻,三分之一的人生奉献给了工作。&/b&&br&&br&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人花心,交过好几个恋人,如同一个人不忠诚,换过好几个工作,但理由是一样,不开心,不顺心,不满意,厌倦了,烦了,等等,都有。说了这么多,总归想说一句,很多爱情上面的道理,真是适用于工作的,反之亦然。&br&&br&跳槽,频繁跳槽,确实是件糟糕的习惯,因此在这里,我要提出两个概念,即习惯性跳槽与目标性跳槽;我对这两个词语的解释为:习惯性跳槽(常规性跳槽)指因频繁跳槽引起的心因性焦虑,促使需要跳槽行为来缓解因长期重复性工作带来的心理压力;目标性跳槽(职业性跳槽)指有目标有原则的跳槽,通过跳槽行为达到既定目标目的。&br&&br&&b&我知道,不管何种跳槽,都是HR&/b&&b&痛恨的&/b&,但是这里要申诉的是,&b&目标性跳槽的员工是可以给企业带来创造性效益的&/b&。&br&&br&我在和很多人辩解或者反驳跳槽利弊观点的时候,经常指出一个例子,三个月轰轰烈烈的爱情与三年浑浑噩噩的爱情你选哪个?就好比三个月激情澎湃的工作和三年敲打木鱼的工作?哪个会在你的人生留下灿烂?&br&&br&对我来说,我一定会选择三个月的轰轰烈烈。&br&&br&在此,我再次提出我对HR用人的观点,即&b&“三年极限理论&/b&”,我认为,&b&一个员工在一个公司同一岗位具备创造力或者说能给公司带来正毛利的时间,只有三年;意为如果一个员工在一个公司三年内没有任何变化或者提升,它在这个公司就属于失败品,不再能为公司提供利润&/b&。&br&&br&如果把员工看为产品,那他在一家稳当前进的公司的话,1~9个月属于引入期,这时候员工转正,接受转正待遇及权限,仍然需要适应;9~18个月属于成长期,基本适应公司文化,能独立完成工作;19~27个月属于成熟期,习惯和专业已经可以影响新员工;28~36属于衰退期,染上坏习惯,老油条,出现习惯性偷懒等嗜好;个别成长较快的企业这个年限会相应缩短在1~2年,我所在的万达,我认为这个年限是2~3年之间。&br&&br&因此,一般来说,员工入职一年后,如果不给他新的机会和挑战,那他不会进步,入职两年后,如果他没有升职或者给他新的机会,他一定会有跳槽的想法,如果三年后他职位未变还是没有跳槽,那我一定会质疑他给公司带来的利润(这个前提是公司工作坏境尤其是人际因素对员工情绪的影响接近0)。&br&&br&因此,&b&一定意义上来说,入职一年的员工是问题产品,入职两年是明星产品,入职三年的现金牛产品,超过三年,就是瘦狗产品。这个周期也会因个人的因素和公司文化因素前后波动。&/b&因此,一个人的工作履历上没有三年稳定工作经历,是保守及缺乏逻辑性的判断,对我来说,这是一种陈旧性观念。&br&&br&&b&其实这个世界上,只要你有一点点的成就和权力,就有了说教别人的权利,我觉得这些人丑恶的嘴脸常常令我作呕,我认为这个世界上每个依据和判断,都是具备概率性的,&/b&比如频繁跳槽,我们只能说,这个员工的忠诚度的概率较低,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个员工有想法,富有勇气;那三年乃至十年未跳槽的,我们只能说或许,他真心喜欢这个工作,或许他思想保守固执,缺乏勇气去接纳新的环境新的改变,另一面透露出来他的懦弱和无为,甚至缺乏自信和独立能力。很多时候,这个世界如何更多取决于你站在什么角度看世界。&br&&br&我想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业规划和目标,或许有些人没有特殊的想法,安安分分也是一种态度。&b&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成功,把自己过去的经验以及掺合的运气扯上逻辑,打上成功学的符号去教育别人,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成功是无法复制的,他人的经验只是能让我们将自己在职场生涯不容易被人击倒。&/b&说实话,我一直认为我自己是运气极为不好的人,同时我也认为一个人的升职或者发财是有很多运气成份的,在我看来,我只需要吸取别人的经验让运气不好的事情更好的发生在自己身上,我就成功了。&br&&br&人生是别人的,别人分享的经验终究是别人的,这个世界,很多事情,总是要自己经历过,才会看的更加明白,这个世界也没有什么狗屁弯路捷径,只是一些前人的经验和经历,让我们对未来,有着更美好的憧憬,更清晰的目标,如是而已。
最喜欢说跳槽的问题了。 先给出观点:建议目标性跳槽,不建议盲目跳槽。 前段时段在豆瓣看到某资深HR(名字忘记了,懒得翻帖子了)在给新人的职业规划建议上有这么一句话:“如果一个人的简历上没有一份工作超过三年,那我就会直接将它搂成一团丢尽垃圾桶”…
&p&hum,转产品经理了,AI方向,欢迎大家多交流。&/p&&p&**************************&/p&&p&世界那么大, 牛人那么多.&/p&&p&要努力, 要奋斗.&/p&&p&但是切记, 不要被自己感动.&/p&&p& update.&/p&&p&*************************&/p&&p&刚结束校招,拿到几个offer,虽然是研究生,但是上研的时候基础为0。介绍一下自己的经验。&/p&&p&&br&&/p&&p&首先介绍一下自己的背景。&/p&&p&教育经历:本科和研究生都在西北边陲某一电器维修学院就读,电子/通信专业,纯非计算机。大一上过C语言,61分飘过;大三上过一门课叫《软件技术基础》,到研一才发现居然是数据结构;大四毕业暑期,下决心做码农,不会用VS写“Hello,World”,回去和室友说VS这个IDE好高大上,不会用。&/p&&p&技术能力:在实验室的项目只用matlab,自学C/C++,代码不超过2k行。没有能拿出的作品,没有完整的工程项目。&/p&&p&专业能力:到研一才知道ACM是什么,由于女朋友去北大就读不在身边,多出来的时间看了N多书(CS+金融+哲学+历史)。从小爱扯淡,本科混过辩论队,吹牛能力极强,不管专业非及专业都能侃一会。补充一下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发过一篇国内论文(best student paper),申请两项专利。研究生的研究也是从零开始,不过论文和专利都极水。&/p&&p&实习经历:在西北边陲某一创业公司(研发人员10+)呆过不到一月,了解了一些开发上的事情,对创业公司运作有了一定了解,技术上纯打酱油;14年暑期去帝都新浪微博做算法工程师,幸运地没有打酱油,从头到尾实际地做了一个东西,对面试吹牛有极大的帮助。暑期没有去BAT这样的公司实习的原因是各种原因挂了,人家不要我。&/p&&p&&br&&/p&&p&然后我给你讲一下一个这样的小白是如何通过2年学习拿offer的。&/p&&p&&b&所需品质:&/b&耐得寂寞,坚持追求,坚定方向,身体要好。&/p&&p&
耐得寂寞:别人在玩,你在学,很好理解。&/p&&p&
坚持追求:请不要降低自己的追求。&/p&&p&
坚定方向:路有很多条,互联网是一个大路,大路中还有pm、运营、rd等小路,想怎么走看你自己。&/p&&p&
身体要好:科学学习,养护眼睛、脊椎、腰椎。我不是开玩笑。我坚持运动。&/p&&p&&b&内功准备:&/b&看书、编程、思考、总结。&/p&&p&
看书:各种经典书,扩展视野。我待会列个书单。&/p&&p&
编程:实际上手做东西,东西不需要高大上,但需要你实际去敲。&/p&&p&
思考:&b&编程是练脑子不是练手指肌肉,不会思考必挂。&/b&&/p&&p&
总结:看书、编程、思考不停的loop,然后不停觉得自己菜,总结自己菜在哪。&/p&&p&&b&去找实习:&/b&校招预演、认识自己、认识朋友、实践学习。&/p&&p&
校招预演:各大公司都有暑期实习招聘,不去投递的,浪费了一半机会。&/p&&p&
认识自己:面试的过程中,你会不断认识自己的不足。&/p&&p&
认识朋友:如果你是认真准备并严肃对待,你会结识很多志同道合的牛人。&/p&&p&
实践学习:如果拿到offer,去公司实践,要主动找活干,不要被边缘化。&/p&&p&&b&面试准备:&/b&狂刷题、写简历、多面试、拿offer。&/p&&p&
狂刷题:《剑指offer》《编程之美》《编程珠玑》《Crack over the code interview》TopCoder Leetcode&/p&&p&
写简历:不认真写简历的求职者都是耍流氓。&/p&&p&
多面试:面多了你才有感觉。&/p&&p&
拿offer:去痛哭一场,为了你的付出。&/p&&p&&br&&/p&&p&
下面的东西我在&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cnblogs.com/rainer-liao/p/4026706.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两年,从纯小白到腾讯阿里,应届非计算机毕业生的2014互联网求职之路&/a& 中写了,这里再贴一下。&/p&&p&&br&&/p&&p&&br&&/p&&p&&b&技术语言书籍推荐:&/b&&/p&&p&一,《C程序设计语言》。C语言圣经,废话不说,适合多看几遍。谭书入门看一遍即可丢。&/p&&p&二,《C++Primer》。过两遍,记住C++语法。中文翻译还不错,但有些地方仍有小瑕疵。建议看英文版,此书英文版非常容易看懂,且你从头到尾看完一本英文原著,对英文能力提高巨大。英文能力对程序员来说是重要的,先进技术、最新书籍都是英文版,且牛逼网站stackoverflow和github也是英文,作为程序员巨头大的问题——变量命名,英文水平的提高也是非常有帮助。API什么的我就不多说了。当然,看英文书籍速度是没有中文书快的。建议在看中文书籍对句子不理解的时候,翻看英文原版。&/p&&p&三,《Effective C++》。适合有一定实际经验者观看。&/p&&p&四,《Inside the C++ Object Model》。看完这个妈妈再也不担心面试官问我多态虚函数什么的啦。&/p&&p&五,《C和指针》。一般,不过其中一道课后题错了,自己敲出来后发现不对,去stackoverflow上提问,还增加了reputation,开心。&/p&&p&《More Effective C++》《STL源码剖析》《C++标准库》《C++程序设计语言》买了,翻过一些,没有时间细看。&/p&&p&&br&&/p&&p&&b&操作系统(底层)书籍:&/b&&/p&&p&一,《现代操作系统》。Modern Operating System。重点关注进程和线程、死锁等概念。&/p&&p&二,《程序员的自我修养——链接、装载与库》。见过一个本科学弟看完这本书后在自己简历中写精通语言底层的链接、装载等,窃以为还没到那个地步。&/p&&p&三,《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CSAPP。中文书名很奇怪。&/p&&p&四,《鸟哥的Linux私房菜》。至少知道如何装linux,如何打开shell写个echo hello world。&/p&&p&五,《Unix环境高级编程》。APUE。看完MOS后看看,要实际敲代码。&/p&&p&六,《Linux命令行与shell脚本编程大全》。用了脚本语言你才能知道妈蛋C/C++真是烦。&/p&&p&&br&&/p&&p&&b&数据结构与算法书籍:&/b&&/p&&p&一,《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C语言描述》。小白刚开始看,真心累死。课后题很不错,适合都做做。&/p&&p&二,《算法导论》。后悔听信旁人言,说这么厚的书没必要看,到要用的时候再看。其实若能安心从头到尾看完算导,帮助极大。限于时间问题,我只看了此书的某些章节。&/p&&p&&br&&/p&&p&&b&逼格提升书籍:&/b&&/p&&p&一,《黑客与画家》。当散文随笔看。&br&&/p&&p&二,《Unix编程艺术》。在不同阶段看有不同感悟。&/p&&p&三,《代码大全》。翻翻看,学生阶段不看完全可以,不过有助于提高逼格。期待在工作后有更多感悟。&/p&&p&四,《浪潮之巅》、《数学之美》。当小说看,开阔视野。&/p&&p&五,《人月神话》。10个女人花1个月的时间是不可能生出一个孩子滴。&/p&&p&&br&&/p&&p&其他的都是重复,不贴了。&/p&&p&知识深度和广度,作为一个校招生,还没太多资格去评论。&/p&&p&期待更多面试官们来回答。&/p&&p&&br&&/p&&p&最后一句话:养成良好习惯。因为,优秀是一种习惯。&/p&&p&&br&&/p&&p&*******************************************************************************************************&/p&&p&补充一下:&/p&&p&一,发现&a href=&http://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怎么进入BAT的研发部门? - 知乎用户的回答&/a& 其实很好回答了题主的问题。觉得知乎应该设立一个“重复”按钮,类似stackoverflow,告诉题主,类似的问题已经有人问了。&/p&&p&二,列出的书单都是比较认真看了的。之前发现很多人喜欢贴书单,我也喜欢。我也贴一个我床上的书,占我总书量的一半。都是正版。&/p&&p&三,不赞同纯看书,理论+实践是王道。&/p&&p&四,BAT很大,人很多,工号都是几万后。嗯,就这样。&/p&&p&五,上铺同学说下铺的我是个大2逼。&/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b3dd4f5dc327a1fee0e620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3264& data-rawheight=&24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264&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b3dd4f5dc327a1fee0e620_r.jpg&&&/figure&
hum,转产品经理了,AI方向,欢迎大家多交流。**************************世界那么大, 牛人那么多.要努力, 要奋斗.但是切记, 不要被自己感动. update.*************************刚结束校招,拿到几个offer,虽然是研究生,但是上研的时候基础为0。…
&p&因为努力方式有问题,这世界上的许多努力都是没有希望的。&/p&&br&&p&本来我想用这句话结束回答,却看到了支持率最高(超过1万)的答案竟然是:&b&“不要缓解努力带来的焦虑!不要缓解努力带来的焦虑!不要缓解努力带来的焦虑!”&/b&于是,我决定多说几句。原因是,焦虑是一个人的身心健康的临界态,焦虑本身已经在削弱人的免疫功能,再过一点儿就变成抑郁,对身心功能的伤害更大。不要缓解焦虑意味着加速死亡。所以,这个答案,我无论如何都不能认同。&/p&&br&&p&而事实是1万多人都赞同这个“不要缓解焦虑”的答案,那么问题很严重:或者是我出了问题,或者是这许多人出了问题。背后的原因,将是意味深长的。&/p&&br&&p&让我们回到这个听起来反常,却又极其普遍的状态:越努力越焦虑。这是知乎上关注度高达4万多的一个问题,足见这种状态的普遍程度。显然,焦虑的原因并不复杂。&/p&&br&&p&&b&所有的焦虑都来自某种持续的心理矛盾。&/b&&/p&&br&&p&努力带来的焦虑,自然是包含努力在内的两种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冲突:&b&一方面相信努力是必须的,努力必有回报,另外一方面,却又清晰的感知到一如既往的努力下去可能永远都无法得到你想要得到的东西。&/b&无论这种东西是成绩、业绩、职位、爱情、金钱、或者是愉快的感觉,哪怕是短暂的回报、甚至仅仅是进步。于是,这两种持续的相互矛盾的心理状态,产生了焦虑。&/p&&br&&p&简单说来,没有希望的努力让人焦虑。&b&在没有希望的情况下,越是努力就越焦虑。因为,努力越多,白白浪费的光阴和感情就越多。&/b&&/p&&br&&p&相反,如果你每努力一分,就感到距离目标进了一步,那么这带来的是成就感,继而是越来越多的喜悦,而不是焦虑。&/p&&br&&br&&b&人生的一个基本事实是,我们身处迷宫之中,我们做的任何一件事都是在迷宫中寻找道路并走出迷宫。&/b&&br&&br&&br&&p&&b&越努力越焦虑的罪魁祸首是:“努力”在我们这个时代已经成了神话,而无视迷宫的存在。&/b&&/p&&br&&br&如果想要从“越努力越焦虑”的境况中解脱出来,就必须打破这个神话。但是,如果完全扭转过来,从越努力越焦虑扭转为越努力越兴奋、越愉悦,至少需要还需要5个步骤。我们一步一步来。&br&&br&&b&1.打破“努力”的神话&/b&&br&&br&&p&“努力”的神话意思是说,努力必有回报,甚至你可以凭借努力得到某些匪夷所思的东西。&/p&&br&&p&“努力”的神话起初仅仅是某些谚语,例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或者某些成语,例如“天道酬勤”。但这些年有关“努力”的造句比赛已经把它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神话。&/p&&br&&p&如果你在京东图书上搜索“努力”两个字,然后,屏幕上出现了N本有关努力的畅销书,如下只列举了出现在第一个页面的大作(日的记录)。&br&&/p&&br&&p&《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p&&p&《你的努力,终将成就无可替代的自己》&/p&&p&《你不努力,就别怪世界残酷》&/p&&p&《我喜欢这个功利的世界:这世界承认每一个人的努力》&/p&&p&《越努力,越幸运》&/p&&p&《我比谁都相信努力奋斗的意义》&/p&&p&《你做梦时总有人在努力》&/p&&p&《努力,是为了不辜负自己》&/p&&p&《未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努力的自己》&/p&&p&《你受的苦总有一天会照亮你未来的路》&/p&&p&《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拼命的自己》&/p&&p&《你的努力终将成就无可替代的自己》&/p&&p&《你必须很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p&&p&《比你优秀的人一定比你更努力》&/p&&p&《努力,只是遇见更好的自己》&/p&&p&《像一无有所有那样去努力 》&/p&&p&《你那么年轻,还不懂努力奋斗的意义》&/p&&p&《没有办法一直努力的人生 》&/p&&p&《努力,才配有未来》&/p&&p&《没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p&&p&《每一个女神都活得很努力》&/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3f6bd897afb_b.jpg& data-rawwidth=&1315& data-rawheight=&81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15&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3f6bd897afb_r.jpg&&&/figure&&br&&p&以上全都是中国作者的作品。但如果你以为只有中国人才对努力情有独钟,那你就错了。这第一页的畅销书中也包含外国人的作品。&/p&&br&&p&例如韩国人诸葛铉烈和金度润写的,《没有翅膀,所以努力奔跑:写给也被现实伤到的你》,副标题是:给有梦想却没资本的年轻人的社会生存指南。&/p&&br&&p&再比如美国人托德·亨利(Todd Henry)写的,《努力就是为了不苟且地活着》。这本书的额副标题极长:有一种努力叫做死而无憾,它既不为谋生,也不为赞赏,只为给自己畅快淋漓活一次的机会,激励无数人努力奋斗的年度励志书。&/p&&br&&p&“努力”的神话,从学校到职场,无处不在。因为,我们都有良好的愿望,而且欲壑难填,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努力又何妨。凡是告诉我们一定要努力的句子准没错。这些年最著名的应该是这句话,「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p&&br&&p&我看过咪蒙写的《我喜欢这个功利的世界:这世界承认每一个人的努力》。其余的书我都没看过。每一位作者所指的努力的含义,我并不了解。但这些书的名字里似乎都在告诉我们:努力必有回报。通过努力甚至能得到一些匪夷所思的东西,例如“无可替代的自己”。&/p&&br&&p&是的,“努力必有回报”这个印象在不断得到加强,甚至在许多年前就已经提升到了自然法则的层次,例如“天道酬勤”。&/p&&br&&p&但如果反过来问,你该如何作答呢?天道果然酬勤吗?这个世界真的承认每一个人的努力吗?或者,这个世界真的承认每一种努力吗?&/p&&br&&p&如果你还有些犹豫,那让我们从“努力”神话的理想王国回到残酷的现实吧。&/p&&br&&p&在职场上,要是在以前,只要你努力工作,老板就会注意到你,“有个人应当提拔一下”。而现实情况是,几乎所有人都在加班,你不加班都会感到不好意思。或者说,你不加班,你都不能确定你将失去什么。&/p&&br&&p&于是,用不了多久,其他人每天工作7小时,你会工作8小时。如果其他人每天工作8小时,你就会干上9个小时,周末还要加班。这就是所谓的鞭打自己。&/p&&br&&p&根据路易斯-哈里斯公司(Louis Harris and Associates)的调查,与1973年相比,如今美国人平均每周的工作时间多了20%,而闲暇时间则少了32%。显然,中国有过之而无不及。&/p&&br&&p&斯蒂凯斯(Steelcase)办公家具公司做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49%的办公室员工表示他们已经工作到了极限。注意,不是更加努力的工作,而是“工作到了极限”。在职场竞赛中,这样的鞭打实属常见。显然,中国有过之而无不及。&/p&&br&&p&通常奋斗者们在刚刚步入职场(或者刚刚步入高中)的时候每周额外工作一两个小时,随后慢慢加量。如果加班没有带来晋升,也没有赢得表彰,他们就会拿出鞭子,更加用力地抽打自己。过不了多久,他们就会觉得疲惫不堪了。&/p&&br&&p&你不会感到好奇嘛?这么多人如此努力,大家过得很好吗,如愿以偿了吗?显然不是啊。不然“越努力越焦虑”这个问题怎么会受到如此多的关注呢?因为,确实有很多人越努力越焦虑啊。&/p&&br&&p&那么,为什么他们依然一如既往的努力呢?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么多书都在告诉他们必须努力。包括支持率最高的答案,甚至直接绕过问题,告诉你:“不要缓解努力带来的焦虑!”而那句「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直接让你羞愧难当。&/p&&br&&p&事实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条定律告诉我们努力就一定有收获。&/p&&br&&p&不是说,成功人士往往都努力工作吗?是的啊。任何时代,对市面上的成功人士(无论哪种成功)做一次大规模的调查研究都会发现,绝大多数都是非常努力的。我们观察自己周围比较成功的人,也能发现这一点。所以,我们自然会相信努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由于我们愿意相信我们相信的,以及我们只想看到我们想看到的,所以这些书才畅销,所以你会看到越来越多你想看到的。直至,我们相信了努力的承诺:努力能带来我想要的东西。&/p&&br&&p&但问题是,努力的人里面成功的比例究竟有多大?同样,我们再在各个时代的人里面调查,我们一定会得出同样的结论,比例不大!即便观察周围各种各样努力的人们,也能发现这一点。但我们却往往选择忽略这个事实。&/p&&br&&p&你不觉得很奇怪吗?我们宁愿相信努力就有回报,却选择性的忽略许多很努力的人并不怎么成功(甚至没有多少回报)。为什么?&/p&&br&&p&原因很简单,前者太容易理解了。从很小的时候,我们跌跌撞撞的学走路的时候开始,我们自身的经验就在告诉我们这个道理了。我们的所得,是通过努力获得的。&/p&&br&&p&相比而言,而后者实在令人费解:努力却不成功,为什么?努力却没有显著的效果,为什么?&/p&&br&&p&这个问题会有无穷无尽的解答。即便在“努力”这两个字上,文章都大了去了。世界上努力的方式千千万万,方式不对,绝不可能成功。如果努力方式如果对头,那么,不但可能取得显著的效果,还可以不需要像“狗”那样的努力。&/p&&br&&blockquote&“企业家们工作得太努力了。我二三十岁的时候,把大部分时光都浪费在了毫无必要、完全神经质的工作中了。我陷入了拼命加码、努力工作、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企业家神话中无法自拔。那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态度,根本没有必要。那种心态不够健康。你不用那么做,一样可以成为成功的企业家”。&/blockquote&&br&&p&说这话的人是克里斯.惠特尔(Chris Whittle),惠特尔通讯公司的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1988年,他把这公司卖给了时代公司,获得了1.85亿美元。他所说的极具破坏性、不健康指的是什么呢?这个不难理解。例如,用户量上千万的“春雨医生”的创始人却累死了。&/p&&p&还有一个人态度更明朗,&/p&&blockquote&“如果有人跟我说‘我每周工作90个小时’我就会说‘那就可大错特错了。’我周末会去滑雪,周五则与朋友出去玩儿,参加晚会。你也得这么做,不然你就亏大了。列出20件让你工作90个小时的事情,其中有10件肯定毫无意义。”&/blockquote&&br&&p&说这话的人是通用电气的董事长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p&&br&&p&不管他说的是真是假,你需要考虑的是:你做的哪些事情是毫无意义的?或者,你的哪些努力方式是毫无效果的?还有,韦尔奇的滑雪,或者玩而,或者参加晚会,难道不是一种努力生活(或者工作)的方式吗?只不过这种对生活和工作起促进作用的努力,也是一种享受。&/p&&br&&p&&b&回到那个基本事实:导致成功或者不成功的因素都是无穷尽的。&/b&&/p&&p&如果,你想要得到的东西一定能得到,想要的效果一定能实现,那你要知道,你需要满足的条件是无以计数的,你所做的努力只是其中之一,包括你所作出的努力方式也只是其中之一。这就是人生的事实。接受这个事实的人,常常说,“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旷达着,心胸开阔,头脑更加灵活。无奈着,垂头丧气。而不接受的人,必然屡屡受挫。&/p&&br&&p&&b&智者的态度是,尽力而为,不断增加成功的可能性。这是我们唯一能做的事情。&/b&&/p&&br&&p&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增加成功的可能性?如何让努力的过程不焦虑?&/p&&br&&p&当你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你会发现,这远比相信努力必有回报并且一如既往的努力要困难的多。这种认知的努力,变革思维方式的努力,变革努力方式的努力,与那种蛮力的努力迥然不同。&/p&&br&&br&如果从这样的理性认知出发,我们不难得出一个认知:&br&&b&你可以将成功的可能性无限放大,直至无限趋近于100%。&/b&&br&&br&&b&这就是我们人生最大的光明。&/b&&br&&br&想一想,火箭发射这么复杂的事情,达到目前的成功率是何等的惊人。想一想手机如此精密的东西,居然可以上亿部的批量制造。虽然仍然有失败率,有残品率,但是对于手机来说,良品的成功率已经很接近100%。&br&&br&这一切有赖于认知,极其精密的认知,有赖于形成一套精密的操作模式,有赖于协同配合。&br&&br&对于个体而言,为了达到想要达到的目标,你必须做的就是:打开你的认知大门,看到通往目标、愿望、成功的更多的可能途径。&br&&br&&b&2.构建你的认知地图&/b&&br&&p&为了增加成功的可能性,除了那件事情具体的努力方式,例如学习方法、工作方法、知识管理方法等等知识和必要的技能需要学习之外。还有另外一类重要的知识,我称之为认知地图。&/p&&p&其中一类认知地图,是关于事件本身的。例如当年超火的美剧《越狱》。&/p&&br&弟弟为了救被陷害身处牢狱而且马上要处死的哥哥,策划了一个惊天的逃狱计划。在哥哥反复的重申自己没有杀人的情况下,弟弟决定救哥哥出来,逃过死刑。&br&&br&弟弟调查了监狱里所有关键人物的资料。接受监狱的翻修工程,获得监狱地图。用三个月时间将地图纹在身上。销毁所有准备资料。举枪抢银行。等警察到来。在法庭上不辩护。被判5年。进到监狱。监狱地图,是所有行动的基础的基础。&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e2a29e3e53fac944d625aeff8a258d5b_b.jpg& data-rawwidth=&687& data-rawheight=&34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87&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v2-e2a29e3e53fac944d625aeff8a258d5b_r.jpg&&&/figure&&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f58705acc7de1d7dbe48_b.jpg& data-rawwidth=&624& data-rawheight=&35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24&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f58705acc7de1d7dbe48_r.jpg&&&/figure&&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b5ebc1dd97adf79f4ee1_b.jpg& data-rawwidth=&624& data-rawheight=&35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24&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b5ebc1dd97adf79f4ee1_r.jpg&&&/figure&&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333e78c81c3ab515b5724a_b.jpg& data-rawwidth=&624& data-rawheight=&35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24&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333e78c81c3ab515b5724a_r.jpg&&&/figure&&br&看看这兄弟为了画地图花了多少功夫。与跟其他人拼命相比,这种努力需要何等的耐心、何等的思维、何等的远见?&br&&br&如果是知识学习。既然你要在知识的疆域上攻城略地,为什么不画一画地图,或者流程图呢?例如这样的。&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9e6fefe67f71f8c247a7e9d3b37d8e38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52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figure&&br&即便小孩子做一道题目,都懂得画图了啊,例如这样的:&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02fd10564bcd0aee77e8289129edbec9_b.jpg& data-rawwidth=&1200& data-rawheight=&9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02fd10564bcd0aee77e8289129edbec9_r.jpg&&&/figure&&br&&br&所以那句话是对的,不要用战术上的努力掩盖战略上的懒惰。战术上无论多么正确、多么努力,如果战略错了,那就是死路一条。而之所以绝大多数人都宁愿用战术上,甚至更低级的行动上的努力来掩盖战略战术上的的懒惰,是因为,后者需要动脑子!那是一件更艰难的事情,然而回报却更大。&br&&br&如果你曾亲手绘制过类似认知地图这样的东西,或者写过一篇很长很长的文章,你就会发现,你此前的思维究竟是何等的混乱。在混乱的状态下,再大的努力,又能产生多少效果呢。&br&&br&&p&另外一类认知地图,我称之为人生地图,它们是经验之谈,但却是总结了许多人的经验,花费大量时间、人力得出的研究结果。&/p&&br&&p&例如,《人生定位》是在人生地图这个意义上的罕见作品。特劳特用轻松幽默的语言向读者讲述了通向成功的方法。更努力地工作、更坚定地相信自己、更积极地思维,并不能让你取得成功。成功不是你能自发产生的结果,成功的关键是你能与外界因素产生怎样的合作、联姻和耦合。&/p&&br&特劳特不惜用下面的话来警醒那些傻傻努力着的人们:&br&&br&&blockquote&&b&没有人能够让你成功,但是其他人的所作所为能够帮助你成功。教皇不是他自己推选出来的,董事会主席也不是他自己任命的。&/b&&br&&br&&br&&b&如果你觉得这样看待人生这场游戏堪称冷酷、愚钝、阴谋,那么你的感觉没错。&/b&&br&&br&&br&&b&冷酷、愚钝、阴谋,但却有效。&/b&&/blockquote&&br&&p&特劳特把人生比喻成赛马。每一种学习、工作、生活类型的人,度赔率都不同。例如完全依赖努力型的人,赌赔率只有100:1。也就是说单靠个人努力,只有百分之一的成功几率。&/p&&br&&p&特劳特把人生旅程分成高中低三大类风险类型。&/p&&br&&p&&strong&高风险赛马&/strong&&/p&&p&努力型赛马:100∶1&/p&&p&智商型赛马:75∶1&/p&&p&教育型赛马:60∶1&/p&&p&企业型赛马:50∶1&/p&&br&&p&&strong&中等风险赛马&/strong&&/p&&p&高风险赌注意味着完全依赖自己身上的某种东西,买中等风险的赛马就是认为成功要部分依靠自己,部分借助外力&/p&&p&才华型赛马:25∶1&/p&&p&爱好型赛马:20∶1&/p&&p&地利型赛马:15∶1&/p&&p&宣传型赛马:10∶1&/p&&br&&p&&strong&低风险赛马&/strong&&/p&&p&低风险的赛马就是把成功的希望全部寄托与外界重要因素的联姻上。&/p&&p&产品型赛马:5∶1&/p&&p&创意型赛马:4∶1&/p&&p&他人型赛马:3∶1&/p&&p&伙伴型赛马:5∶2&/p&&p&配偶型赛马:2∶1&/p&&p&家族型赛马:3∶2&/p&&br&&p&如果你想去一个名为“香格里拉”的地方。如果你不知道地图和路线。原则上,你跑到死,都可能到不了哪里。即便就在你所在的城市,随便指定一个地点,如果你不知道达到那个地点的路线图,结果也会是一样。&br&&/p&&br&&p&所以,为了达到你期望的目标,或者愿望,你首先要有一副地图,这个地图是认知地图。这个地图会携带着抵达目标的各种各样的路径。值得注意的是,许多路径是死路。&/p&&br&&p&对于不具备这种认知的人来说,上述结论是触目惊心的。如果你想在事业上有成,在这个社会上过上有尊严的生活,那你就得好好思考自己的定位了,你要绘制自己的人生地图,于是才能知道该在什么样的游戏里开启怎样的打怪升级的旅行。这一切以努力为基础,但蛮力类型的努力却是远远不够的。&/p&&br&&p&&b&3,重新确认目标。&/b&&/p&&p&当你有了认知地图之后,可能你最先要审视的并不是路线,更不是到达那里的方式,而是重新确立目标。&/p&&p&如果你想去的那个名叫“香格里拉”的地方十分遥远,而且很危险,而你原本的目的只是找个风景秀丽的地方散散心。那么,符合这个要求的地方很多很多。如果,你已经有的资源不足以让你抵达哪里,尤其是即便你看到的最简单的路径、最省钱省时间的方式,都是你承担不了的。那么你最好换个地方,起码,暂且换个目的地。不然,你就要对你的这种较劲方式赋予超凡的意义了。&/p&&p&&b&4,更换正确的努力方式。&/b&&/p&&p&而你乘坐的交通工具,你动用的资源(包括买票的钱、带的背包、穿的鞋、给养,以及是不是要带同伴,什么样的同伴等等),都属于努力方式。&/p&&p&通过努力过程带来愉悦,这个相对简单,是个技术活。只要不断把目标细化,细化到只要努力总是可以达到为止,不断重复这个努力过程,就会很有趣。正如一次常规的旅行,从准备那一刻,从踏上行程,已经开始愉悦了。&/p&&p&但显然,绝大部分焦虑不是过程问题,而是结果问题。实际上,是你在努力的过程中,已经隐约的感觉到,无论再怎么努力都无法实现你想象中的结果。&/p&&p&那么问题一定出在路径和认知上。所以,下面这个环节很挂念。&/p&&p&&b&5,检验你的行动和认知。&/b&&/p&&p&如果你感到你的努力是没有希望的,一定要检验你的认知和行动。&/p&&p&首先,你的努力是否给你带来了可检验的、可感受到的进步。如果没有,那么你的认知和行动,一定有问题。或者二者之一有问题,或者二者都有问题。&/p&&p&事实上,90%的人都在这一点上出了问题。是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不对,以至于努力却没有带来可以感受到的进步。&/p&&p&其次,如果你的努力已经带来了可检验的、可感受到的进步,那么你要确认你的认知地图是否完整,你的路线图是否清晰,是否还有更好的路径。&/p&&p&事实上,永远都有更优路径,这取决于你的见识、格局。而见识格局又取决于你读过多少书,走过多少路,阅过多少人,等等。&/p&&p&&b&6,耐心&/b&&/p&&p&当你的路线图和努力的方式都没有大的问题,你也能感到自己每天都在进步,都在离目标越来越近的时候。此时你的心中已然升起了希望,哪怕是渺茫的希望。焦虑仍在,不确定性仍在,前途仍未可知,此时,你需要的是耐心。&/p&&p&正如《肖申克的救赎》里,妻子的不忠、律师的奸诈、法官的误判、狱警的凶暴、典狱长的贪心与卑鄙、落井下石残酷无情的陷害,将正处在而立之年的安迪一下子从人生的巅峰推入了世间地狱。在这个人间地狱中,他一层一层的,不断跌落的更深,在每一次的非人折磨中,似乎看不出安迪还有多少人生希望,看不出,他还能挺多久就会翘掉。但哪怕一点点的希望,都仍然有生命的光彩。&/p&&p&二十年的监狱生涯,安迪从不让自己停下来,他帮狱警们和典狱长做个人理财顾问,他建起肖申克的图书馆,他亲手打磨了一副石头棋子儿,他教授犯人通过中专考试。当然,没有人知道,他还一直不停地挖着一条瑞德断言600年才可挖通的“希望通道”。&/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ea3dedfb642b106e06f11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57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ea3dedfb642b106e06f11_r.jpg&&&/figure&&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4f5b3c0c224d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3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4f5b3c0c224d_r.jpg&&&/figure&&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a816f66e4c249f6d083ecb67adc1241f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36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a816f66e4c249f6d083ecb67adc1241f_r.jpg&&&/figure&&br&&p&二十年,海华丝已不在,梦露已魂归天堂,但希望从没有离开。希望在不断变更的海报背后,慢慢延伸,直到1995年冲破这个禁锢灵魂的死亡监狱。&br&&/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b3bfbc0dfefd68f454a97d5_b.jpg& data-rawwidth=&637& data-rawheight=&31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7&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b3bfbc0dfefd68f454a97d5_r.jpg&&&/figure&&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28d0e70becffb0e4338e_b.jpg& data-rawwidth=&581& data-rawheight=&3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1&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28d0e70becffb0e4338e_r.jpg&&&/figure&&br&&p&在通往自由的道路上,安迪顺便把典狱长送入地狱,让老友瑞德过上了有尊严的晚年生活,还给我们留下熬过漫漫长夜的铭言:&/p&&br&&blockquote&&b&First you hate 'em, then you get used to 'em. Enough time passes, gets so you depend on them. That's institutionalized.&br&&br&&/b&&p&&b&这些墙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叫体制化。 &/b&&/p&&br&&br&&p&&b&I guess it comes down to a simple choice: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 &/b&&/p&&br&&p&&b&生命可以归结为一种简单的选择:要么忙于生存,要么赶着去死&/b&&/p&&br&&br&&p&&b&You know some birds are not meant to be caged, their feathers are just too bright. &/b&&/p&&br&&p&&b&你知道,有些鸟儿是注定不会被关在牢笼里的,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b&&/p&&br&&br&&p&&b&Fear can hold you prisoner, hope can set you free. A strong man can save himself, a great man can save another.&br&&/b&&/p&&br&&p&&b&懦怯囚禁人的灵魂,希望可以令你感受自由。强者自救,圣者渡人。&/b&&/p&&br&&br&&p&&b&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 &/b&&/p&&br&&p&&b&希望是美好的,也许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b&&/p&&/blockquote&&br&&p&&b&7,超越成败。&/b&&/p&&p&任何人的努力,只为两样东西。一样东西是努力所带来的结果,可能是成绩,可能是职位,金钱,爱情,或者相伴随的各种。另外一样东西是努力过程带来的愉悦和意义。&/p&&p&如果你定了太高的目标,有太美好的愿望和理想,以至于你根本不相信能够实现,但即便如此,你依然愿意付出努力。那么,你不但有勇气、魄力,而且有了尊严,承担失败代价所带来的尊严。而这必定是因为你对那件事情赋予了超越成败以外的意义。&/p&&p&这样的意义有很多,例如亲情、友情,或者某种言语无力承载的感情。&/p&
因为努力方式有问题,这世界上的许多努力都是没有希望的。 本来我想用这句话结束回答,却看到了支持率最高(超过1万)的答案竟然是:“不要缓解努力带来的焦虑!不要缓解努力带来的焦虑!不要缓解努力带来的焦虑!”于是,我决定多说几句。原因是,焦虑是一…
&p&通过的爆料,我觉得你这个朋友如此热爱学习,体现了他的懒惰和懦弱。&/p&&p&我现在才知道逻辑思维这个app是多么的深谙人性,通过游戏中的成就和奖杯的方式来给人造成满足感的假象,还什么电子结业证,笑死我了。&/p&&p&你如果在网上自学了微积分,或者就算画油画也好,好歹也是下功夫学了。但是那些都是些啥玩意呢。&/p&&p&这就牵扯到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其实学习这种活动,是一种相对简单的脑力脑洞。&/p&&p&真正困难的,是创造新的知识,搞一些新东西。&/p&&p&了解已经存在的知识,跟着别人的思路走,主要是一个体力活,一旦让你进入一个新的领域,自己去创造一些东西,这就远远不是体力活了,首先就伴随着巨大的痛苦和不适,让你天然的排斥,用你们喜欢的话说,这叫走出了“舒适区”,更不要说真正做新的研究的时候那种迷惘,以及成倍数增加的脑力劳动强度,真的掉一层皮。&/p&&p&而学习,太轻松过了,就是“舒适区”嘛。&/p&&p&所以很多人,以学习为借口逃避,你看着一直在学习,其实不是一个勤奋的人,恰好是一个懒人。&/p&&p&我的室友是一个新的博士生,虽然是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但是现在什么都在学,空间计量也在学,matlab也在学,latax也在学。但是当我问,你自己的研究内容呢?答案是没有,而且很可能这些都用不到,因为正经的老师排斥数学。&/p&&p&我不忍心说什么,因为学习总不是错的,更何况在这个有悠久正经历史传统的学校,能学这些已经很难得了。但是我总感觉这种学习有一种逃避的意味在里边。大家做经济学研究,都知道大多数计量的知识和技能,是在着手进行经济学研究的时候,一步一步巩固完善的,而这个过程,伴随着随时冒出来的,无处不在的困难,需要你不断的搜索资料、推导理论,再加上很多苦苦的思考。而学计量,这还不简单?上课就是放松嘛。&/p&&p&可以说逻辑思维这种造成人在学习的假象,特别抓住了一些青年的心,这些人没有毅力和勇气走出舒适区,创造新的东西,所以逃避在学习的假象之中。&/p&
通过的爆料,我觉得你这个朋友如此热爱学习,体现了他的懒惰和懦弱。我现在才知道逻辑思维这个app是多么的深谙人性,通过游戏中的成就和奖杯的方式来给人造成满足感的假象,还什么电子结业证,笑死我了。你如果在网上自学了微积分,或者就算画油画也好,好…
人跟自己处理不好关系的时候,跟谁恋爱都不合适。&br&&br&&br&8.11【补充】:最近没怎么上网,看到很多私信问我怎么样才是处理好关系,以及如何处理好跟自己的关系等问题。我想我还是简单讲一下。&br&&br&如何才算和自己处理好关系?&br&&br&抽象一点表达的话:&b&就是你坐在那里,不会急着去抓住一些什么惴惴不安,也不总是去懊恼错过了什么患得患失。身上容易表现出来的戾气与浮躁慢慢抹去,觉得一切来来去去都很平静,做着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对未来有信心,对现在有耐心。&/b&&br&&br&这种状态下,你跟自己相处是愉快的,自信的,只要多点勇气和积极,便会遇到合适的对象走入爱情。&br&&br&那么比较理性的角度说的话,我觉得有以下三点。&br&&br&&b&第一,自我认知与接触链的认知基本一致。&/b&&br&&br&一个人对自我的评价与认知,往往与现实所表现出来的有偏差。&br&很多长得还行的姑娘都喜欢自拍,感觉自己有内涵纯真善良要求不高长相中等偏上等...&br&很多天天看动作片的宅男都觉得自己内心淳朴忠诚专一看透人性幽默风趣等....&br&....&br&不一而足,不多举例以免误伤。&br&所以常常会出现一些所谓极品,基本上都是自我认知与他人的评价严重反差。&br&&br&不管你是优秀还是平庸,是美丽还是普通,只要你对自己有客观的认识,对自己的认知与所接触的人印象与评价基本算是一致,那是与自己终于处好关系的第一步。&br&&br&就像一个产品,自己的产品定位和特质都搞不清楚,你让目标客户怎么选择你?&br&自己都不认识自己,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真正的需求与渴望,还找什么合适的对象。&br&&br&&br&&b&第二.说过的话,许出的承诺,行动率和实现率都足够高。&/b&&br&&br&第一是心理层面的话,第二就是行动层面了。当你能客观认识自己,比如意识到自己胖,丑,搓,穷,傻等等。(逗号表示or,不是 and,不然好惨...)&br&&br&&b&接受不能改变的,改变可以改变的。这点很重要。&/b&&br&一个人对自己说出的话都不能负责,怎么对另一个人负责?&br&&br&大话谁都会说,可真能下决心去做到的,却是少数。喊着减肥的却依然天天吃夜宵,说着梦想奋斗的打开电脑依然是游戏和刷微博。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喊着要辞职跳槽的一次次拖延恐惧。想学点语言或技能却始终坚持不下去。&br&&br&这样子的人,题主问题描述中的——&br&&br&&blockquote&航海不怕远,不怕艰险,怕没有方向,怕不知道去哪儿。&/blockquote&&br&你觉得可能吗?可能吗?可能吗?&br&&br&估计前一分钟还说我喜欢大海,大海自由,oh,我要做海贼王!&br&下一秒看到波涛汹涌就说咱们还是洗洗睡吧。&br&&br&如果对当下迷茫,就少说多想。如果有了方向,那就默默耕耘。&br&心嘛收不住,嘴嘛管不牢,腿又迈不开,脑子又不肯动。那也别奢望太多了,找个看你顺眼的肯在一起的已经很幸运了,就别扯那么高大上的爱情观了。&br&&br&对一个合适的人来说,承诺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兑现承诺更是无与伦比的品质。&br&&br&&b&第三.现在的工作和努力,不仅仅是为了生存。&/b&&br&&br&如果当下所做的一切努力,都仅仅是为了生存。那我奉劝还是不要谈恋爱了,最基本的东西你都没搞清楚。合适的人也好,真挚的感情也好,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一种更高级的精神需求。&br&&br&没有物质保障的爱情,不用风去吹,自己就会被琐碎打败。&br&人可以为自己心爱的人吃苦受累,但也都是为了将来更好的生活质量。如果意识还停留满足生存,而不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或实现自己的潜在价值与能力,那也无非是找个人互相饲养,彼此慰藉罢了。&br&&br&满足这三个的,不出意外,人生会越走越正,自己关系处理好,自然会散发出舒服的气息和生活状态,这个时候你才会放开自己的心,去感受遇到的人是否有相同心境与感受。而且你会讶异地发现,原来有趣的精彩的可爱的人,竟然有那么多!&br&&br& 与诸君共勉。&br&&br&ps:&br&&br&当然如果你所谓的合适,只是梦想有人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是疯狂爱上你,而且又是你满意的类型。&br&&br&那我只能诚挚的祝福你,美梦成真。
人跟自己处理不好关系的时候,跟谁恋爱都不合适。 8.11【补充】:最近没怎么上网,看到很多私信问我怎么样才是处理好关系,以及如何处理好跟自己的关系等问题。我想我还是简单讲一下。 如何才算和自己处理好关系? 抽象一点表达的话:就是你坐在那里,不会急…
&p&前面很多答案回答的已经非常好了。&/p&&p&但是我想补充一些东西。&/p&&p&&b&其实程序员的成长过程,也是一个自己的代码库的积累过程。&/b&&/p&&p&一个别人写的库,你无论使用的多么熟悉,即使源码也看懂了,但是遇到问题也是非常难以解决的。例如库里的bug,或者一些需求上的不满足需要修改。&/p&&p&有过多年工作经验的程序员都会发现,基本上公司越大,使用开源库越少,只是小公司为了降低开发成本才会大量使用开源软件和库。&/p&&p&为什么?&/p&&p&就是因为别人写的东西针对的都必然是一些应用场景,有其相应的权衡。而作为使用方,同样也有自己的权衡和考量,不可能完全匹配。&/p&&p&所以,公司越大,就越是喜欢自己写东西,中型公司会自己写各类插件或者库,稍大的公司就会自己开发各类系统、例如监控系统、上线系统、测试系统等等。再大的公司甚至连一些数据库、缓存等软件都会自己开发。再牛逼点的像google,连开发语言都会自己写,例如go和dart。&/p&&p&而一个程序员的能力成长路径也会非常的类似。&/p&&p&先是完全使用开源库,练习的是一个胶水能力。&/p&&p&然后开始写自己的库,要写的比开源库至少某些方面有优势,才算合格。不然全方位的弱于开源库,那写了也只是玩具。&/p&&p&随着自己的库的积累,开发效率会越来越高,工资水平也就越来越高。&/p&&p&之后,就就是锻炼自己写开源软件的能力。例如缓存系统、数据库等。&/p&&p&&br&&/p&&p&我的成长也是经历过这样的道路,我写过PHP框架和库、golang框架和库、还写过一些C++的库,还写过缓存软件等。&/p&&p&————————————————————————&/p&&p&补充一下,看到评论,有人说全部都自己开发会严重拖累开发效率。也有人说写库根本无法提升编程水平。&/p&&p&对此,其实,我前面的表达已经比较清楚了,在水平低的时候,如果什么都自己写确实会严重降低效率。&/p&&p&为什么?就因为你的水平低。还没学会走,就想着跑,当然欲速则不达。&/p&&p&什么时候去写基础库?到达一定层级还要提升水平,还要提高效率的时候。&/p&&p&去实现一套别人已经实现过的东西,在开始的时候肯定会耽误时间,但是什么叫“磨刀不误砍柴工”。自己写的东西永远会比别人的用起来顺手、改起来方便。这是为了提高以后工作效率的,除非你每半年换一门技术,没有机会积累。&/p&&p&而且,如果自己开发的东西能给公司同事使用,甚至开源出去给别人使用,那更是需要苛刻的优化实力和设计功力。&/p&&p&如果这样的场景不能提升实力和效率,那么国外那些大神们都是怎么弊出那么强大的实力的。&/p&&p&&br&&/p&&p&而且,我从来也没有说要自己写全部用到的东西。这个要看投入产出比。举个例子:&/p&&p&像PHP框架、Go框架这种东西,没有标准,网上一搜一大堆,那你费劲熟悉一个别人的框架,最后换个公司换个项目又要换个框架。何苦呢。&/p&&p&再有,像go的标准库,json解析,效率低,net/http效率低。等等都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想提高,为什么不自己写下呢?&/p&&p&相反,如果那些已经久经考验,性能、稳定性都无可挑剔的库,如果单纯为了提高开发效率,肯定是不推荐自己写的。除非想挑战下自己的开发水平。&/p&&p&&br&&/p&&p&最后,提升编程能力从点赞开始,谢谢。&/p&
前面很多答案回答的已经非常好了。但是我想补充一些东西。其实程序员的成长过程,也是一个自己的代码库的积累过程。一个别人写的库,你无论使用的多么熟悉,即使源码也看懂了,但是遇到问题也是非常难以解决的。例如库里的bug,或者一些需求上的不满足需要…
&p&搞计算机的确实已经烂大街了,但那仅限于大学软件专业打了四年LOL的;培训班学了三个月只会编简历的;只会用百度搜答案粘贴代码的;对算法、库一无所知,恨不得靠十年前学会的语言吃一辈子的;入行不到半年就受不了代码的枯燥准备转型管理或产品的……&/p&&p&高端人才一直都稀缺,对技术感兴趣的、不断进步的软件工程师永远是HR、CTO们眼中的香饽饽,就算在原有企业中一时不得志,也不会埋没太久,很快会被高薪挖走的。&/p&&br&&p&但是,&/p&&p&如题主这种「只是对计算机有兴趣,但是零基础,目前只会打游戏看小说,曾经幻想当程序员」,却从未花过什么精力多了解一下自己幻想的这个行业需要做什么学什么的人,&/p&&p&无论男女,&/p&&p&99.9%去搞计算机都是没出路的。&/p&&br&&p&这不是空口断言,完全是多年亲眼所见的结论。&/p&&br&&p&所谓没出路,指的并不是这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deepin搜索文件内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