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十三铠是一个铠甲勇士拿瓦第十三集,还是唐朝13个主战铠甲勇士拿瓦第十三集,明光铠,光要铠,细鳞铠等等

唐十三铠甲详细介绍。【华夏文化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965贴子:
唐十三铠甲详细介绍。
唐朝十三款铠甲详细介绍来源: 迷客军事  唐十三铠中,明光、光要、锁子、山文、鸟锤、细鳞甲是铁甲,后三种是以铠甲甲片的式样来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则是以制造材料命名。在铠甲中,仍以明光甲使用最普遍。  锁子与山文是并列的两种铠甲。鱼鳞甲.罗圈甲.山文字甲鱼鳞甲.罗圈甲.山文字甲,这些甲都属于一种范畴,它们不是全身甲。但是,它们的某些防护能力是不同的,象山文字甲,它的“倒丫”甲片中间凸两边凹,由多片甲片相互扣合成整片甲,这样甲表面形成无数的凹凸面,非常利于防箭。唐军的铠甲抛弃了魏晋的具装铠,演变为以明光铠为代表的唐十三铠,重量更加轻,但是防御力却大大的提升。而且造型相当美观。 唐十三铠明光铠  唐朝的甲制共有13种,其中明光铠、光要铠、细麟铠、山文铠、乌锤铠和锁子甲都是铁甲,由铁制成。  在唐朝,前代流行的两当铠已经被淘汰,在汉末晋初出现的明光铠成为唐军装备的最主要的铠甲,名列《唐六典》的甲制之首。明光铠除了继承了两当铠的优点以外又对铠甲进行了改进,比如:加了披膊,膝裙和对头盔也进行了改进,另在两肩装有类似皮革制作的披膊,胸背以及肩部等处还露出彩带结头。日后军队常用的锁子甲,在唐朝也列如有甲制中。明光铠的形制基本上与南北朝时期相同,只是腿裙变得更长。这种铠甲的样式很多,而且繁简不了:有的只是在裲裆的基础上前后各加两块圆护,有的则装有护肩、护膝,复杂的还有数重护肩。身甲大多长至臀部,腰间用皮带系束。  明光铠一词的来源,据说与胸前和背后的圆护有关。因为这种圆护大多以铜铁等金属制成,并且打磨的极光,颇似镜子。在战场上穿明光铠,由于太阳的照射,将会发出耀眼的“明光”,故名。 锁子甲  锁子甲在中国古代又称“环锁铠”。一般由铁丝或铁环套扣缀合成衣状,每环与另四个环相套扣,形如网锁。由西域传入中国,最早记载见于《先帝赐臣铠表》。《晋书.吕光载记》描述此类铠甲 “铠如环锁,射不可入。”唐代极为盛行,并将此甲列为13种甲制之一明代和清代还仍有沿用。锁子甲是一种用铁链衔接,互相密扣,缀合而成衣形的铠甲。这种甲穿起来柔和便利,比大型坚甲轻松。 皮甲  从出土的实物来看,古代战甲,多以犀牛、鲨鱼等皮革制成,上施彩绘;皮甲由甲身、甲袖和甲裙组成;甲片的编缀方法,横向均左片压右片,纵向均为下排压上排;胄也是用十八片甲片编缀起来的。铠甲材料最好是使用皮革。皮革铠甲的使用年代久远,即使后来出现了金属铠甲,但是由于皮甲轻便、价廉,所以仍被普遍使用。  相传甲也是蚩尤发明的,是一种用皮革制的皮甲。这虽是神话,但是从中说明,铠甲最初使用的材料就是皮革。  到了唐代前后,一改以前甲片的缀合方式,出现了把几层皮革重叠起来使用的新型皮甲。这种皮甲一直沿用到十七世纪,成为中国具有代表性的铠甲。 步兵甲  为适应步兵野战的需要,在唐代供步兵使用的步兵甲有了很大发展。据《通典》所记,当时每队战士有60%的人装备有铠甲,而汉代军队披铠甲的士兵仅占总数40%。这种步兵甲的基本形制是:身甲前后片在双肩上用带联扣,两肩所覆披膊作兽皮纹,腰带下垂有两片很大的膝裙,上面叠缀着几排方形的甲片。宋代的“步人甲”就是由这种铠甲演变而成的。  补充说明:中国宋代的步人甲(步兵铠甲)是中国历史上最重的铠甲,根据《武经总要》记载,北宋步人甲由铁质甲叶用皮条或甲钉连缀而成,属于典型的札甲。其防护范围包括全身,以防护范围而言,是最接近欧洲重甲的中国铠甲,但是也没达到欧洲重甲那种密不透风般的防护程度。根据宋绍兴四年(1134)年的规定,步人甲由1825 枚甲叶组成,总重量达29KG,同时可通过增加甲叶数量来提高防护力,但是重量会进一步上升。为此,皇帝亲自赐命,规定步兵铠甲以29.8KG为限。此后,又把长枪手的铠甲重量定为32-35KG;由于弓箭手经常卷入近战格斗,其铠甲定为28-33KG;而弩射手的铠甲定为22-27KG。 唐十三铠绢布甲  唐代胄甲,用于实战的,主要是铁甲和皮甲。除铁甲和皮甲之外,唐代铠甲中比较常用的,还有绢布甲。绢布甲是用绢布一类纺织品制成的铠甲,它结构比较轻巧,外形美观,但没有防御能力,故不能用于实战只能作为武将平时服饰或仪仗用的装束。 唐十三铠马甲  《唐六典》列举的十三种铠甲中,最后一种名为“马甲”。有人以为是当时战马所着,其实不然。根据东晋以后的习惯,只有人穿的胄甲才能称“甲”,马着的甲衣只能称“具装”,而不叫“马甲”。(迷客军事网整理)
陆金所2011年成立,注册用户超3600万,服务超数10万高净值人群,资产管理规模近5000亿.注册资本金8.37亿元,国际化专业团队,提供包含网贷/基金/保险等4000余种投资产品!
越看越看不明白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特价】甲胄复原中国盔甲将军铠盔甲道具摆件明光铠盔甲中国铠甲盔甲骑士_步街网
品质6道人工质检+低价全网最低价=步街网每天10点独家开抢每天最多可赚:20&积分&后才能签到&&|&&
& 甲胄复原中国盔甲将军铠盔甲道具摆件明光铠盔甲中国铠甲盔甲骑士甲胄复原中国盔甲将军铠盔甲道具摆件明光铠盔甲中国铠甲盔甲骑士市场价:¥86,000.00折扣价: ¥86,000.00 &10.0折已售出:200 件分享品牌:&峰仕/madefuns外观造型:&人物材质:&金银风格:&明清古典产品说明:牵涉到影视广告道具有客户特定的要求,链接所指库存一律为半成品,可方便根据贵方需求进行一定范围内修正。作品依据国家合同法签订正规的商业合同。敬请贵方先行跟客服联系后再行拍下。宝相麒麟明光铠&& “明光铠”一词的来源,与胸前和背后的圆护有关。因为这种圆护大多以铜铁等金属制成,并且打磨的极光,颇似镜子。在战场上穿明光铠,由于太阳的照射,将会发出耀眼的“明光”,故名。这种铠甲的样式很多,而且繁简不一:有的只是在裲裆的基础上前后各加两块圆护,有的则装有护肩、护膝,复杂的还有数重护肩。身甲大多长至臀部,腰间用皮带系束。明光铠较早的参战纪录是《周书&蔡祐传》中如下的话:“祐时着明光铁铠,所向无前。敌人咸曰‘此是铁猛兽也 ’,皆遽避之。”明光铠因为反光强烈,在战场上是很醒目的,因此在它还不普及时,能够给敌人以很大的视觉冲击。《唐六典&武库令》曰:“甲之制十有三:曰明光甲,光要甲,细鳞甲,山文甲,乌锤甲,白布甲,皂绢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锁子甲,马甲。......元和九年七月甲戌,命淮浙江西荆南,造甲以进。”明光金铠(宝相麒麟明光铠):唐代甲胄,尚书仆射代国公李靖原型,配一品武官十三金銙腰带,净重35公斤,整高1.85米,共2734枚镀金甲片链接,黄牛皮护身,整体24K镀金嵌23块缅甸翡翠玉。按人体工程配置,纯手工制作,等身可穿戴。另配甲胄箱,樱桃实木底座展示柜,射灯等配件。作品长120cm宽92cm高237cm,总重约210公斤。每套作品均有独立的身份编码。&〈噶瑪巴九百週年紀念〉系列活動聖地煙供 祈請第一護法瑪哈嘎拉主法上師:第十七世法王噶瑪巴鄔金欽列多傑蔣貢康楚仁波切、嘉察仁波切參與法會上師:噶舉傳承各大仁波切:創古仁波切、天噶仁波切、明就仁波切、堪布羅卓東由仁波切、巴佑仁波切時間:日上午5:00~9:40地點:印度菩提迦耶德噶寺旁祈願法會舞台攝影:噶瑪善治、噶瑪諾布、班瑪歐色多傑、廖國明報導:黃靖雅&甲胄复原师江峰&&&江峰,男,出生于1971年8月,籍贯上海,甲胄复原师。&&&&& 多年来从事中国古代铠甲复原工作,曾历时三年复原大唐麒麟明光铠,并成功复原出国内第一套山文甲。央视1套《科技博览》、《科技之光》央视十套《探索发现之秘境追踪》、上海广播电台、《新民晚报》、《青年报》、《上海日报》、《东方体育报》、《城市生活周刊》、《移居上海》、凤凰传媒等多家媒体曾对此时事报道。&&&&& 中国历史悠久,在灿烂的文化遗产中,有一件珍藏至今还鲜为人知的瑰宝——中国古代甲胄。在欧美、日本等国家,传世珍品极为丰富且在国家政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甲胄,但遗憾的是,目前甲胄文化的传承在中国却是一种“断层”状态。现在我们只有在戏曲舞台、影视剧中才能见到中国铠甲的影子,作为衣冠古国的华夏子孙,这无论怎么说都是一种遗憾。&&&& “雨抛金锁甲,苔卧绿沉枪”“戈铤金甲,耀照天地。”雍容华贵的唐卷草,金光耀眼的鱼鳞甲,巍然耸立的将军铠。这不再是史书上的文字,壁画上的图案。作品以严谨的态度,参阅大量的史料和出土实物,并对各时期的甲胄特点做了细致的总结,集数年的研究实践复原出炫目的明光金铠,该套甲胄的各个部件严肃忠于历史,每一细节都严格按照相关史籍的记载。每个图案、花纹都仔细推敲,凸显唐代特色。在工艺上,放弃匠气十足的现代机器,坚持全面手工制作,更增添了铠甲的历史厚重感。&&&&& 凭借着继承发扬华夏文明的责任感,江峰于2005年成立上海峰仕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着重恢复中国铠甲文化,并设计制作影视道具,cosplay等服装类工艺品,把还原再现中国古盔甲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广泛吸收多元化的艺术灵感,在历史的尘埃中谨慎探索,缜密构画,经过不断的努力,使中华尚武精神和中正之道之载体的甲胄,达到审美与纪实共存的效果。他制作的每一套作品都具有独一无二的气质。得到了各学术界的高度肯定和赞赏。&上海峰仕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上海峰仕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一家拥有设计,美工、制版、塑型、模具等一系列成熟完整的工艺设备和专业人才结构的制作公司。自主研发、独立制造,承接来自个人、企业个性需求的高端产品定制业务。“峰仕”精通运用各类材料,熟悉各种加工工艺,以最佳的成本、时间为客户提供最完善解决方案。公司2005年运营至今,先后与国内外一流的传媒公司、企业、各界名流深入合作,获得高度认可、一致好评。& “上海峰仕”多年来从事中国古代铠甲复原,以及各类影视场馆道具等创作工作,曾历时叁年时间复原大唐宝相麒麟明光铠,并成功复原出国内第一套山文甲。中央电视台综合1套《科技博览》“峰仕”专辑、中央电视台科教10套《科技之光》“峰仕”专辑、《探索发现之“秘境追踪”》专辑、央视9台、12台峰仕专题、韩国国家电视台(KBS)、上海电台、电视台、青年报、新民晚报、Shanghai Daily、东方体育日报、生活周刊、移居上海杂志、凤凰传媒等媒体的专题采访和报道。&&公司下属四个主要业务部门:1:峰仕经典创作社。定制各类中华甲胄,峰仕经典参阅大量的史料和出土实物,坚持全手工制作,增添铠甲的历史厚重感。使中华尚武精神和中正之道之载体的甲胄,达到审美与纪实共存的效果。得到了各学术界的高度肯定和赞赏。峰仕定制铠甲,每一套都具有独一无二的气质。2:个性化礼品。承接各类个性化礼品的创意和定制业务,着重于创意礼品的效果。不限于定制量的多少,在于个性。3:影视道具、商业道具、舞台场馆、定制、出租。为各类艺术团体和展馆定制各类影视道具、商业道具、舞台道具,包括服装、器皿、装饰物、盔甲类、展馆布置所要求的特殊道具等,善解美工意图,制作周期短,强化作品视觉效果。4:cosplay道具定制。本公司承接定制企业、个人的cosplay道具,熟悉各类材质,追求极致的高仿真度。根据客户提供的原型图片及穿着者的身高体型数据即可开始解析创作。峰仕产品-媒体资料库:央视视频资料库:http://my.ku6.com/watch?v=tOUkz1xTWdnVYbp88E7Hxg..#share峰仕文化-中华铠甲复原之工艺篇(央视9套)&http://my.ku6.com/watch?v=wXgebeRkrUp1UdMeFXAgNw..#share&(央视12套)&http://my.ku6.com/watch?v=iMZDmihp9jyuqMj8fNbRFg..#share峰仕文化-探索发现栏目记录大唐明光铠&(央视1套、央视4套、央视10套)&http://my.ku6.com/watch?v=KHrX8t6VFNWSifMFzm2WCQ..#share峰仕文化-科技之光栏目之神甲复活(央视10套)&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A3OTM0OTk2.html峰仕文化-中国铠甲中华甲胄明光铠&韩国国家电视台(KBS)&http://weibo.com/funsjiang峰仕新浪微博(江峰-峰仕经典)(实名)&http://blog.sina.com.cn/madefuns峰仕新浪博客&http://hi.baidu.com/new/madefuns峰仕百度空间(产品图)峰 仕 铸 造 经 典电话:01388msn : 飞信 :QQ&: &官方网址http://www.madefuns.comEmail : 猜你喜欢¥2.002.00元&&10.0折¥69.0069.00元&&10.0折¥12.9913.00元&&10.0折¥9.009.00元&&10.0折¥10.0515.00元&&6.7折¥9.9028.00元&&3.5折¥23.9924.00元&&10.0折¥16.8042.00元&&4.0折¥5.905.90元&&10.0折¥16.7123.80元&&7.0折¥12.1612.80元&&9.5折¥29.6037.00元&&8.0折添加:温馨提示:提交订单后可在中查看订单情况,确认收货后即可获得积分(100积分=1元)Copyright (C) 2010 - 2015 步街网◆今日订单0◆◆◆列表◆◆◆意见反馈◆返回顶部◆【转】唐十三铠【说唐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7,293贴子:
【转】唐十三铠
百科名片唐十三铠即唐代的铠甲,据《唐六典》记载,有明光、光要、细鳞、山文、鸟锤、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锁子、马甲等十三种。其中明光、光要、锁子、山文、鸟锤、细鳞甲是铁甲,后三种是以铠甲甲片的式样来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则是以制造材料命名。在铠甲中,仍以明光甲使用最普遍。
明光甲及戎服唐十三铠中,明光、光要、锁子、山文、鸟锤、细鳞甲是铁甲,后三种是以铠甲甲片的式样来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则是以制造材料命名。在铠甲中,仍以明光甲使用最普遍。   锁子与山文是并列的两种铠甲。鱼鳞甲.罗圈甲.山文字甲鱼鳞甲.罗圈甲.山文字甲,这些甲都属于一种范畴,它们不是全身甲。但是,它们的某些防护能力是不同的,象山文字甲,它的“倒丫”甲片中间凸两边凹,由多片甲片相互扣合成整片甲,这样甲表面形成无数的凹凸面,非常利于防箭。唐军的铠甲抛弃了魏晋的具装铠,演变为以明光铠为代表的唐十三铠,重量更加轻,但是防御力却大大的提升。而且造型相当美观
明光铠唐代时,中国军队无论装备、素质、士气还是将帅能力都达到了冷兵器时代的一个高峰。当时唐军野战常用的阵形之一是“锋矢阵”,冲在最前面的是手执陌刀(一种双刃的长柄大刀)、勇猛无畏的轻装步兵,接着是步、骑兵突击,后列则有弓弩手仰射,直到完全击溃对方。陌刀的攻击力极为可怕,列阵时“如墙而进”,肉搏时威力不减,李嗣业便是一员善使陌刀的猛将。骑兵方面则是轻重骑兵结合,一般使用马槊和横刀。唐代改进了冶炼技术,灌钢法取代了百炼法,使铁制战刀更加锋锐。唐军的铠甲抛弃了魏晋的具装铠,演变为以明光铠为代表的唐十三铠,重量更轻,但防御力却有所提升。
青年报报道上海江峰制作唐明光铠甲实物初唐的铠甲和戎服的基本保持着南北朝以来至隋代的样式和形制。贞观以后,进行了一系列服饰制度的改革,渐渐形成了具有唐代风格的军戎服饰。高宗、则天两朝,国力鼎盛,天下承平,上层集团奢侈之风日趋严重,戎服和铠甲的大部分脱离了使用的功能,演变成为美观豪华,以装饰为主的礼仪服饰。“安史之乱”后,重有恢复到金戈铁马时代的那种利于作战的实用状态,特别是铠甲,晚唐时已形成基本固定的形制。   唐代的甲种类繁多,式样各异,却主要供骑兵穿着,战马一般不披甲,这样在作战时骑兵机动性大,以轻捷快速而取胜。另外,唐代制甲,还讲究外观华美,往往涂上金漆或绘有各种花纹。唐太宗李世民还是年轻将领时,曾身披金甲,陈铁骑1万人,甲士3万人,在太庙前举行凯旋礼。那时仪仗典礼等隆重场合下都有金盔银甲的壮观场面。唐代大诗人杜甫曾写下“金锁甲、绿沉枪”的诗句。宋代大诗人陆游的《出塞曲》也有“三军甲马不知数,但见银山动地来”的名句,形象地描绘了众多兵士身着铠甲,在阳光的照耀下,像银山一样烁烁发光的壮观景象。
明光铠  
唐-明光铠唐朝的甲制共有13种,其中明光铠、光要铠、细麟铠、山文铠、乌锤铠和锁子甲都是铁甲,由铁制成。   在唐朝,前代流行的两当铠已经被淘汰,在汉末晋初出现的明光铠成为唐军装备的最主要的铠甲,名列《唐六典》的甲制之首。明光铠除了继承了两当铠的优点以外又对铠甲进行了改进,比如:加了披膊,膝裙和对头盔也进行了改进,另在两肩装有类似皮革制作的披膊,胸背以及肩部等处还露出彩带结头。日后军队常用的锁子甲,在唐朝也列如有甲制中。明光铠的形制基本上与南北朝时期相同,只是腿裙变得更长。这种铠甲的样式很多,而且繁简不了:有的只是在裲裆的基础上前后各加两块圆护,有的则装有护肩、护膝,复杂的还有数重护肩。身甲大多长至臀部,腰间用皮带系束。   明光铠一词的来源,据说与胸前和背后的圆护有关。因为这种圆护大多以铜铁等金属制成,并且打磨的极光,颇似镜子。在战场上穿明光铠,由于太阳的照射,将会发出耀眼的“明光”,故名。 锁子甲  锁子甲在中国古代又称“环锁铠”。一般由铁丝或铁环套扣缀合成衣状,每环与另四个环相套扣,形如网锁。由西域传入中国,最早记载见于《先帝赐臣铠表》。《晋书.吕光载记》描述此类铠甲“铠如环锁,射不可入。”唐代极为盛行,并将此甲列为13种甲制之一明代和清代还仍有沿用。锁子甲是一种用铁链衔接,互相密扣,缀合而成衣形的铠甲。这种甲穿起来柔和便利,比大型坚甲轻松。 皮甲  
胄甲从出土的实物来看,古代战甲,多以犀牛、鲨鱼等皮革制成,上施彩绘;皮甲由甲身、甲袖和甲裙组成;甲片的编缀方法,横向均左片压右片,纵向均为下排压上排;胄也是用十八片甲片编缀起来的。铠甲材料最好是使用皮革。皮革铠甲的使用年代久远,即使后来出现了金属铠甲,但是由于皮甲轻便、价廉,所以仍被普遍使用。 相传甲也是蚩尤发明的,是一种用皮革制的皮甲。这虽是神话,但是从中说明,铠甲最初使用的材料就是皮革。   到了唐代前后,一改以前甲片的缀合方式,出现了把几层皮革重叠起来使用的新型皮甲。这种皮甲一直沿用到十七世纪,成为中国具有代表性的铠甲。 步兵甲  
马甲为适应步兵野战的需要,在唐代供步兵使用的步兵甲有了很大发展。据《通典》所记,当时每队战士有60%的人装备有铠甲,而汉代军队披铠甲的士兵仅占总数40%。这种步兵甲的基本形制是:身甲前后片在双肩上用带联扣,两肩所覆披膊作兽皮纹,腰带下垂有两片很大的膝裙,上面叠缀着几排方形的甲片。宋代的“步人甲”就是由这种铠甲演变而成的。   补充说明:中国宋代的步人甲(步兵铠甲)是中国历史上最重的铠甲,根据《武经总要》记载,北宋步人甲由铁质甲叶用皮条或甲钉连缀而成,属于典型的札甲。其防护范围包括全身,以防护范围而言,是最接近欧洲重甲的中国铠甲,但是也没达到欧洲重甲那种密不透风般的防护程度。根据宋绍兴四年(1134)年的规定,步人甲由1825枚甲叶组成,总重量达29KG,同时可通过增加甲叶数量来提高防护力,但是重量会进一步上升。为此,皇帝亲自赐命,规定步兵铠甲以29.8KG为限。此后,又把长枪手的铠甲重量定为32-35KG;由于弓箭手经常卷入近战格斗,其铠甲定为28-33KG;而弩射手的铠甲定为22-27KG。 绢布甲  
铠甲穿戴展示图唐代胄甲,用于实战的,主要是铁甲和皮甲。除铁甲和皮甲之外,唐代铠甲中比较常用的,还有绢布甲。绢布甲是用绢布一类纺织品制成的铠甲,它结构比较轻巧,外形美观,但没有防御能力,故不能用于实战只能作为武将平时服饰或仪仗用的装束。 马甲  《唐六典》列举的十三种铠甲中,最后一种名为“马甲”。有人以为是当时战马所着,其实不然。根据东晋以后的习惯,只有人穿的胄甲才能称“甲”,马着的甲衣只能称“具装”,而不叫“马甲”。
帮你盖到500楼
帮你盖到500楼
帮你盖到500楼
帮你盖到500楼
帮你盖到500楼
帮你盖到500楼
帮你盖到500楼
帮你盖到500楼
帮你盖到500楼
帮你盖到500楼
帮你盖到500楼
帮你盖到500楼
帮你盖到500楼
帮你盖到500楼
帮你盖到500楼
帮你盖到500楼
帮你盖到500楼
帮你盖到500楼
帮你盖到500楼
帮你盖到500楼
帮你盖到500楼
帮你盖到500楼
帮你盖到500楼
帮你盖到500楼
百度小说人气榜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唐朝十三款铠甲详细介绍
  唐十三铠中,明光、光要、锁子、山文、鸟锤、细鳞甲是铁甲,后三种是以铠甲甲片的式样来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则是以制造材料命名。在铠甲中,仍以明光甲使用最普遍。
  锁子与山文是并列的两种铠甲。鱼鳞甲.罗圈甲.山文字甲鱼鳞甲.罗圈甲.山文字甲,这些甲都属于一种范畴,它们不是全身甲。但是,它们的某些防护能力是不同的,象山文字甲,它的&倒丫&甲片中间凸两边凹,由多片甲片相互扣合成整片甲,这样甲表面形成无数的凹凸面,非常利于防箭。唐军的铠甲抛弃了魏晋的具装铠,演变为以明光铠为代表的唐十三铠,重量更加轻,但是防御力却大大的提升。而且造型相当美观。
  唐十三铠明光铠
  唐朝的甲制共有13种,其中明光铠、光要铠、细麟铠、山文铠、乌锤铠和锁子甲都是铁甲,由铁制成。
  在唐朝,前代流行的两当铠已经被淘汰,在汉末晋初出现的明光铠成为唐军装备的最主要的铠甲,名列《唐六典》的甲制之首。明光铠除了继承了两当铠的优点以外又对铠甲进行了改进,比如:加了披膊,膝裙和对头盔也进行了改进,另在两肩装有类似皮革制作的披膊,胸背以及肩部等处还露出彩带结头。日后军队常用的锁子甲,在唐朝也列如有甲制中。明光铠的形制基本上与南北朝时期相同,只是腿裙变得更长。这种铠甲的样式很多,而且繁简不了:有的只是在裲裆的基础上前后各加两块圆护,有的则装有护肩、护膝,复杂的还有数重护肩。身甲大多长至臀部,腰间用皮带系束。
  明光铠一词的来源,据说与胸前和背后的圆护有关。因为这种圆护大多以铜铁等金属制成,并且打磨的极光,颇似镜子。在战场上穿明光铠,由于太阳的照射,将会发出耀眼的&明光&,故名。
  锁子甲
  锁子甲在中国古代又称&环锁铠&。一般由铁丝或铁环套扣缀合成衣状,每环与另四个环相套扣,形如网锁。由西域传入中国,最早记载见于《先帝赐臣铠表》。《晋书.吕光载记》描述此类铠甲 &铠如环锁,射不可入。&唐代极为盛行,并将此甲列为13种甲制之一明代和清代还仍有沿用。锁子甲是一种用铁链衔接,互相密扣,缀合而成衣形的铠甲。这种甲穿起来柔和便利,比大型坚甲轻松。
数据统计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立场,也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价值判断。
2014年04月刊
·VOL.10-->
历史人物更多>>
和熹邓皇后 -------------------------------------------------...
历史 (9.8)在位,在位8月明宗,名和世,元武宗长子。...
商纣王(商纣)子寿 在位52年 商纣,姓子名辛,一名受,古音受,纣...
李白 (701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
(一) 舜帝,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号有虞氏,故称...
Copyright@http://www.hxls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图片】给大家介绍下 中国历史上最好的铠甲 明光铠【大明全面战争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685贴子:
给大家介绍下 中国历史上最好的铠甲 明光铠
随便教育下洋奴
“明光铠”一词的来源,据说与胸前和背后的圆护有关。因为这种圆护大多以铜铁等金属制成,并且打磨
新民晚报报道江峰历时两年复原的明光铠的极光,颇似镜子。在战场上穿明光铠,由于太阳的照射,将会发出耀眼的“明光”,故名。这种铠甲的样式很多,而且繁简不一:有的只是在裲裆的基础上前后各加两块圆护,有的则装有护肩、护膝,复杂的还有数重护肩。身甲大多长至臀部,腰间用皮带系束。明光铠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铠甲,在胸背甲上有一椭圆形,称作护心镜的金属板。提高了胸部与背部的防御力。名称即因护心镜而来。
南北朝的明光铠  南北朝的明光铠   明光铠是在网上炒得很热的盔甲。许多网友对它有一种近乎崇拜的情绪。在查阅了许多资料之后,认为这种“崇拜”是有道理的。明光铠不仅表现了当时中国盔甲技术的优势,而且它是一个机会,如果把握住了这个机会,中国盔甲将长期保持世界领先的地位——遗憾的是因为种种原因,这个机会并没有被把握住。北魏  三国时代北魏国曹植在他的《先帝赐臣铠表》中记载有明光甲。说明那时候已经有了这种盔甲。至于文物证据,最早的是孝昌元年(525年)元熙墓陪葬的手按大盾的陶俑,它所披铠甲的胸、背
部分都是由左右两片近似椭圆形的大型甲板组成的,腰间束带。建义元年(528年)元邵墓中陪葬的陶俑也有穿着明光铠的。这类陶俑高30.8厘米,而同墓中普通士兵俑高不过19.1厘米左右。可见明光铠在当时是军官阶层的豪华装备品。   明光铠最主要的特征是胸前、背后大型圆形或椭圆形甲板,这种甲板经过打磨,在阳光下有耀眼的反光,就好像一面镜子。而汉代镜子上常有“见日之光,天下大明”的套话,明光铠因此得名。明光铠较早的参战纪录是《周书·蔡佑传》中如下的话:“佑时着明光铁铠,所向无前。敌人咸曰‘此是铁猛兽也 ’,皆遽避之。”我想,明光铠因为反光强烈,在战场上是很醒目的,因此在它还不普及时,能够给敌人以很大的视觉冲击。
南北朝  南北朝时期装备了明光铠的证据如下:河北赞皇东魏武定二年(544年)李希宗墓中陪葬持盾陶俑、北齐天统二年(566年)崔昂墓中陪葬陶俑、陕西咸阳北周建德元年(572年)墓陶俑,等等。总的来说,北朝后期表现出明光铠逐渐排挤两当铠的趋势。   上面所说穿着明光铠的陶俑所戴的头盔,中脊起棱,额前伸出突角,两侧有护耳,护耳上又有一层突起(术语叫护)。这种头盔流行于北魏末年到隋朝。 隋朝  隋朝盔甲技术和装备情况跟北朝晚期相差不大,只是明光铠基本上已经排挤了两当铠。大业七年(611年),中国征高句丽,主力骑兵四个团中有两个团装备马铠和明光铠,而没有一个团装备两当铠。   隋末发生了中国军事史上一件大事:重装骑兵从汉族军队中消失。与之相对应,马铠不再是汉族骑兵的重要装备了。发生这个突变的原因应该是这样的:蒙古马很矮小,平均体重只有300公斤。若骑兵的体重以55公斤计,其装备总重以20公斤计,马铠如前面所说,以40公斤计,这样,战马若披铠,载荷就超过了体重的1/3,这确实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即使勉强承受,其机动性也要大受影响,而在中国这样辽阔的地方,军队的机动性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知道军队的威力由打击力、防护性和机动性三部分组成。三部分若不能达成一定的平衡,总体威力就要大受制约。   隋末就发生了这样的事情,隋朝重装骑兵面对农民军轻装长矛手和轻骑兵,没有体现出与其昂贵成本相称的战斗力。蒙古马不能承受沉重的马铠,重装骑兵在机动性方面的表现也就非常糟糕。而农民军轻装部队利用机动性优势,在辽阔的战场上战胜了笨重的隋军。继隋朝而起的唐朝,在血淋淋的经验和教训面前,也就无法产生对于重装骑兵的“崇拜之情”。轻装骑兵成了必然的选择。从唐朝开始,中国的汉族政权不再把重装骑兵视为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装骑兵在战场上的地位一落千丈,以至于到了可有可无的程度。与之相适应,马铠也就越来越找不到市场,实际上唐以后一直发挥着作用的只有礼仪性的马具装。   上面的话的证据是著名的“昭陵六骏”、新疆阿斯塔那永昌元年(689年)墓出土的骑兵俑,这些艺术品所表现的战马都是不着铠甲的。而敦煌的莫高窟这个唐代洞窟中表现骑兵作战的壁画,所表现的大部分战马也是没有穿着马铠的。
唐朝  唐朝军队盔甲装备比例比前代有了很大增加。从《通典》和《神机制敌太白阴经》卷四《军械篇》可以知道,唐朝的标准是着甲士兵占士兵总数的60%。虽然并不是都穿着铁甲,但这个比例比起前面说过的汉代军队着甲比例,还是有很大进步的。唐军在开元年间的数额是54万,若足额装备,需要盔甲32.4万副。能够满足这个需求,说明了生产力的发达,时代相近的世界上只有最盛时的东罗马拜占庭帝国军队比唐朝军队人数多,而它们的装备大体上是一样好的。   在盔甲种类方面,《唐六典》卷十六提供了资料:“甲之制十有三,一曰明光甲、二曰光要甲、三曰细鳞甲、四曰文山甲、五曰乌鎚甲、六曰白布甲、七曰皂绢甲、八曰布背甲、九曰步兵甲、十曰皮甲、十有一曰木甲、十有二曰锁子甲、十有三曰马甲。”在这些盔甲中,不知道布背甲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从上面的盔甲种类可以看出:   1.明光铠被认为是最好的盔甲,唐朝是明光铠的全盛时期。   2.即使是盛唐时期,很多盔甲也不是铁质的。这有战术需要的原因,也有生产能力制约的原因。关于盔甲的生产过程,我下面还要详细提到。   3.锁子甲似乎已经实现国产化了。但对它的评价并不很高。从锁子甲的性能来看,它得到这样的待遇也是应该的。
唐朝明光铠  下面说说全盛时期的明光铠。   唐朝明光铠按年代先后顺序可以分为五型。   隋代胄甲、初唐胄甲、盛唐胄甲、中唐胄甲、晚唐胄甲 第一型:天王雕像  以龙门石窟的潜溪寺的天王雕像为代表。该雕像完成于650年以前,穿着铠甲的形制是甲带十字形在胸前打结,左右各有一个大型圆甲板,有披膊。腰带下左右各有一片膝裙,用以保护大腿,小腿上也有保护层,术语称为“吊腿”。 第二型:郑仁泰墓  以鳞德元年(664年)郑仁泰墓出土的涂金釉陶俑为代表。头戴头盔,有护颈和护耳。身甲也有护颈,身甲前部分成左右两片,每片中心有一小型圆甲片,背部则是整块大甲板。胸甲和背甲在两肩上用带扣联,甲带由颈下纵束至胸前再向左右分束到背后,然后再束到腹部。腰带下左右各一片膝裙。两肩的披膊有两层,上层作虎头状,虎头中吐露出下层金缘的绿色披膊。我认为这个陶俑是很美观的。唐朝二型明光铠跟第三型并存了一段时间。 第三型:李爽墓  以总章元年(668年)李爽墓出土的陶俑为代表。其中一件99.5厘米高的贴金彩绘俑,所戴头盔左右护耳外沿向上翻卷,身甲向上伸出护颈。披膊呈龙首状。胸甲从中分成左右两部分,上面有凸起的圆形花饰,在上缘用带向后与背甲扣联。自颌下纵束甲带到胸甲处经一圆环与横带相交,腰带上半露出圆形的护腹,腹甲绘成山纹状,同墓出土的另一件标本,腹甲绘成鱼鳞状。腰带下左右各垂一片膝裙,小腿缚扎吊腿。神龙三年(707年)任氏墓出土的陶俑,也属于第三型。不过在同期咸阳苏君墓中也出土了两件着第二型盔甲的陶俑,说明两种铠甲的并存。 第四型:独孤君妻元氏墓  以长安三年(703年)独孤君妻元氏墓出土的彩釉陶俑为代表。头盔护耳上翻,顶竖长缨。护颈以下纵束甲带,到胸前横束至背后,胸甲中分为左右两部分,上面各有一块圆形甲板。腰带下垂膝裙、鹘尾,下缚吊腿。披膊作龙首状。这种盔甲形态在唐朝出现得很多。莫高窟唐窟中也常见这一型盔甲。 第五型:神王雕像  以敦煌第194窟的神王雕像为典型标本,敦煌文物研究所将它定为中唐(763-820年)的作品。头盔的护耳部分翻转上翘,甲身连成一个整体,背甲和胸甲相联的带子,经双肩前扣,胸部和腰部各束一带,腰带上方露出圆形腹甲。披膊作虎头状,腿缚吊腿。同样的标本有榆林窟第25窟内壁画的南方天王像。五型盔甲是明光铠的最后一种形制。请注意它的护耳向上翻卷的头盔,已经类似于五代的头盔形制。   除了明光铠以外,唐朝比较重要的盔甲还有“步兵甲”,其代表是乾封二年(667年)高氏墓出土的彩绘陶俑。头戴头盔,身甲前后在双肩上用带联扣,两肩披膊作兽皮纹,腰带下垂两片很大的膝裙,上面绘出几排方形的甲片。李崇润墓中一种着虎头形头盔的陶俑,所穿的铠甲也属于步兵甲。步兵甲是后来宋朝步人甲的前身。   此外,铁甲中的光要、细鳞、山文、乌鎚和锁子甲,也都是精坚的盔甲。   从前面的唐朝盔甲种类介绍中,可以发现很多用丝绸或者布料制作的盔甲。专家认为这种盔甲是礼仪性质的,而不是实战装备。
制作  盔甲这玩艺,被封建统治者视为军事威力的重要保证,所以严禁人民拥有。唐律规定:“诸私禁兵器者,徒一年半。”《唐律疏议》记载:“私有禁兵器,谓甲、弩、矛、矟、具装等,依令私家不合有。。。甲一领,及弩三张,流二千里。甲三领,及弩五张,绞。私造者,各加一等”。 下有注:“甲,谓皮、铁等。具装与甲同。即得阑遗,过三十日不送官者,同私有法。”“造未成者,减二等。即私有甲、弩,非全成者,杖一百。”也就是私自制造盔甲的,无论是否制成都要处罚。   《新唐书·徐商传》记载徐商在山东宽乡征集兵员的时候曾经“襞纸为甲”。按记载这种“盔甲”也可以防御弓箭,但现在的砖家出于某些原因,一般认为它对防御武器的伤害毫无用处,它唯一的用处大概是愚弄士兵,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作为唐代十三种盔甲之一,一般认为这种甲是通过大漆将厚纸一层一层黏合,其原理类似现在的复合装甲,特别是浸湿之后,对于穿刺攻击有相当不错的防护能力,自南北朝到宋代都有不少相关记载:   《南史·齐本纪》云:东昏侯时,北魏兵压境。“(帝)乃聚兵为固守计,召王侯分置尚书都坐及殿省。尚书旧事,悉充纸铠”。   徐商守蒲州,有兵士千人,“襞纸为铠,劲矢不能透”。(《新唐书》卷113)   “民间又有自相率、以纸为甲、农器为兵者,号白甲兵。”(《南唐书》卷三)   唐朝负责制造盔甲的部门是贞观六年(632年)设置的“甲坊署”,据《六典》,甲坊署长官为令一人,品级正八品下。该部门其他官员有丞一人,品级正九品下;监作二人,从九品下。同时,在北都军器监,也制造盔甲,成品存入武库。   作为主要的护体用品,铁甲的制造是相当耗费工时的。工序如下:首先将铁制成甲片;之后打札、粗磨、穿孔、错穴、并裁札、错棱(左边应为“禾”)、精磨;甲片加工完毕后,用皮革条编缀成甲。里面还要挂衬里,防止磨损皮肤。根据日本延长五年(927年)仿效唐制撰定的《延禧式》卷四十九《兵库寮》,制造一副铁甲,需要192到265个工作日。修理一副盔甲,都需要41名工人。   根据《唐书·马燧传》,唐朝的盔甲,分成大、中、小三种尺寸规格,按体形发给。因为铁甲重量很大,所以在选择兵员时,一个重要的条件是“胜举衣甲”,一个穿了盔甲就无法行动的人,当然是不适合当兵的
组成详解   中国有5000年的历史,是东亚文化圈的中心。各朝各代的甲胄是社会体制,宗教信仰,民族精神的载体。可是,这种文化连同盔甲戎服已经渐渐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如今在我们意识里中国的盔甲也许只是墙上的年画和舞台上的京剧武生......我们民族祖先的尚武精神也渐渐沦落为大众娱乐消遣的工具而被淡忘,无论怎么说这都是一种遗憾。!   中国的甲胄从商周开始一路演变,发展至隋唐明光铠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甲胄的成熟,隋唐以后的各个时期(元清除外),甲胄虽各有不同但从形制上看都具有相近特征。我国唐代被誉为最强盛的时期,统治时间长达289年.完善的社会制度,海纳百川的民族特性,宗教,艺术,科技成果辉煌。外来文化的融会,科技的发展,思想的进步,使之国力强盛,唐王朝的皇帝更是被尊为“天可汗”。军备上,依托发达的冶炼铸造和手工业技术,针对时代兵器的特性,承传历代的制铠技术,制造的明光铠贯通东亚。影响力之大,普及性,重要性,是其它铠甲无可替代的。可以想象盛唐的将军们身着金光闪闪的甲胄,骑着汗血宝马凯旋于长安的朱雀街,那是何等的豪迈......   唐代的盔甲到底是什么样子?峰仕经典参阅了大量的史料和出土实物,并对各时期的甲胄特点做了细致的总结,集数年的研究实践终于复原出了炫目的明光铠甲,该套甲胄的各个部件严格忠于历史,每一细节都能找到出处,甚至甲片的厚度、材质、数量和排列方式都严格依据可查史籍记载。最为难得的是在作品上,峰仕的艺术家放弃了匠气十足的现代机器,坚持全手工制作,这更增添了铠甲的历史厚重感。得到了各学术界的高度肯定和赞赏。可以说,峰仕的每一套盔甲都具有独一无二的气质。   整套基本是全镀金的,全身2800多片甲片,铁环编缀连接,装饰的是缅甸玉石,全高1.85米重35公斤   “明光铠”一词的来源,与胸前和背后的圆护有关。因为这种圆护大多以铜铁等金属制成,并且打磨的极光,颇似镜子。在战场上穿明光铠,由于太阳的照射,将会发出耀眼的“明光”,故名。   这种铠甲的样式很多,而且繁简不一:有的只是在裲裆的基础上前后各加两块圆护,有的则装有护肩、护膝,复杂的还有数重护肩。身甲大多长至臀部,腰间用皮带系束。   本件作品严格遵循相关史籍和考古资料按照1:1精确复原。总重35公斤,高1.85米。   明光铠较早的参战纪录是《周书·蔡佑传》中如下的话:“佑时着明光铁铠,所向无前。敌人咸曰‘此是铁猛兽也 ’,皆遽避之。”明光铠因为反光强烈,在战场上是很醒目的,因此在它还不普及时,能够给敌人以很大的视觉冲击。
青年报报道江峰打造的大唐麒麟明光金铠[1]  头盔:   是整套盔甲的重心,部件镀24K金,黑金相间,富丽堂皇,气势磅礴。额头饰有结聚天地精气,人神相通的绿色美玉;左右和后面缀方型圆头扎甲;内用黑色牛皮打底,红色麂皮绒衬里。两侧有皮质护颊。   牡丹是富贵,繁荣昌盛的象征,唐代常被称为盛世牡丹。峰仕巧妙地将这一美好喻意置放在铆钉上,遍布整套甲体。头盔顶部饰有象征佛国的圣花-金色莲花,暗示出唐代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完美融合,示意吉祥与佛陀护佑的平安。
江峰打造的头盔实物复原[2]
明光铠头盔细节护肩:威严庄重   吞肩是唐代铠甲的特点之一,起到防御和震慑作用。兽头以麒麟为原形创作雕刻成型,造型凶恶,怒目圆睁。镀金之后更显其霸气,使整个盔甲拥有正气之色。吞口下缀方型圆头甲片护住臂部。衬牛皮,铆接。
明光铠肩兽连披膊
护肩细节[3]身甲:最耀眼的光芒   传统的前后挂甲具有时代性,具备代表当时铠甲的先驱意义。全身2800余片镀金甲片,以铁环编缀连接,其强度可谓甲之王者。前后甲身用黄牛考皮铆接,内衬红色麂皮绒。前身甲缀有以麒麟为原形的金腹兽,用以护住腹部和卡扣腰带。
上面的图没了 ,重新发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唐朝明光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