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的厦门大学博士生单人间有多少人。

您现在的位置: >
全球博士就业观察报告:发达国家难找合适工作 发展中国家质量堪忧
  拥有博士学位的科学家们往往自带光环,毕竟他们已经得到了学术精英界的入场券,但这条精英之路如今却坎坷了许多。在1998年-2008年的十年间,博士们的科研经费已经增长了约40%,没有任何减缓的趋势,大多数国家都在建造自己的高等教育系统,并将受教育的人才作为经济增长的关键点。但现如今的博士毕业生却很可能已经没有太大的机会施展身手了。
  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人们耗费了大量精力和金钱培养研究人员,但研究人员的工作机会却越来越少(不仅在学术圈,就连工业界也提供不了多少适合博士就业的职位),供需不平衡导致许多毕业的博士也面临失业的境地。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和印度,博士们虽然暂时不用担心自己无处可去,但是毕业博士生的质量却跟不上。只有少数国家成功解决了这个问题,比如德国人就重新定义了博士生的身份,他们经过足够的训练后,能够胜任学术圈之外的高级职位。
日本:体系告急
  在众多国家之中,日本博士毕业生面临的现况无疑为最糟糕的其中之一。早在20世纪90年代,日本政府出台政策,增加三倍的博士后数量(达到一万人),这种速成法可以让日本的科研能力短时间内与西方媲美,但问题是,政策制定者们似乎没有考虑到如此多的博士后将何去何从?于是,日本学术界开始将博士们拒之门外:18岁进入高等教育的人逐渐减少,大学也不需要教职工。就连日本工业界都逐渐放弃了专门为新毕业的博士生设立职位的传统。日本的科学教育机关没什么办法,只好从2009年开始,给各大公司将近400亿日元(折合4.7万美元)的资金,用于接受国家1.8万的博士后。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Jap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gency)的负责人北泽宏一(Koichi Kitazawa)称,给博士后在各大公司里安排适合的职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意味着日本现在适合博士们的工作特别少,2010年,在日本自然科学领域获得博士学位的学生达1350人,但只有746人毕业后找到了全职工作,其中162人从事学术科学技术工作,其他的有250人去了工业部门,256人从事教育行业,38人在政府部门就职。这样惨淡的工作预期导致攻读博士学位的人越来越少,日本筑波大学科学技术人力资源研究中心(Research Center for University Studies at Tsukuba University)专家小林信一(Kobayashi Shinichi)说:&人们对于博士的工作市场的未来大都持悲观态度。&
中国:数量大于质量?
  2009年,中国的博士生数量已达到峰值,各个领域共涌现5万名博士,虽然在数量超过了其他国家,但毕业生的质量却成了主要问题。据中国华东师范大学认知神经学家周永迪分析,3年的博士培养期太短,甚至连许多博士生导师的资历都不够,博士入学门槛没有进行严格质量管控,同时没有明确的淘汰机制导致有些学生滥竽充数。即使是这样,众多的中国博士还是能在国内找一份工作,因为中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经济建设期所拥有的产能给人才市场提供了足够多的职位。北京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说:&相对而言,在中国学术界工作比美国要容易很多,工业界也如此。&但博士毕业生要是闯入了国际竞争激烈的学术界也会遇到麻烦。想在其他国家顶尖大学或研究所找一个岗位是需要进修的,比如博士后。但矛盾的是,许多研究者出去之后就不会回国了。博士生质量问题需要招募国外更多的学者进入中国学术界来解决,现在,许多机构都在引进论文委员会和小组轮换(thesis committees and rotations)等制度,而不是让学生仅仅依靠一个导师。
新加坡:全方位发展
  而新加坡又是另外一番欢愉景象。过去的几年里,新加坡在大学教育和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进行了巨大的投资和扩张,包括新建立两所公立大学,吸引了国内外很多学生。在过去的几年里,新加披的博士招生数量增长了60%,共789人覆盖了所有学科。新加坡积极招收来自中国、印度、伊拉克、土耳其,乃至东欧等更远的外国研究生。由于新加坡的大学体系尚未发展成熟,很多博士并未在学术领域 就业,但大学不断扩招博士生会产生更多的就业机会。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生物多样性的专家Peter Ng说:&并非所有博士生毕业后都从事了自己所学专业方向的工作,他们当中有些人成为了教师,有些人当了银行家,但都是一份好工作。&博士毕业后的发展前景还是很不错的,毕业生的平均月薪至少有4000新加坡元(大约合2902美元),相比之下顶尖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平均月薪大概3000新加坡元(大约合2176美元)左右。皮特还说:&我认为攻读博士不仅仅能够精通学科知识,更能训练强大的思维能力,如果他们选择毕业后从事自己精通的领域是极好的。当然,他们也可以去新的领域发展,并且有能力赋予该领域更多的价值。&
美国:供VS求
  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经济学家Paula Stephan是研究博士发展趋势的专家,他认为如果美国政治家们继续说博士短缺是非常&可耻的&(scandalous)。美国是全世界授予博士学位第二大国,仅次于中国。仅2009年一年,美国就授予了预计19733位生命科学与物理科学博士学位,这个数量还在呈上升趋势。但Stephan称,除非国会不再只加大供应投入,而是想着给这些博士毕业生投资创造就业机会,否则没有人会赞成这种趋势。数据显示,很多工作根本不需要博士,Stephan说:&这就是一种资源浪费,我们耗巨资培养了这些学生,然而他们出去找的工作都不对口。&就业市场的不景气让很多准备读博的学生失去了勇气。但美国博士的产生速度仍旧飞快,外国学生的流入更加助长了博士的增加速度。一些美国大学现在开始实验新的博士项目,帮助毕业生为学术领域外的职业做准备。麻省理工研究所和哈佛大学的细胞生物学家Anne Carpenter正尝试给现有的博士生创造工作机会,同时拒绝培养新的博士生。在四年前建立自己的实验室时,Carpenter雇佣的都是签订永久合同且经验丰富的科研人员,而不是她的实验室里建立博士后和在读博士研究生的混搭模式。她说,这种金字塔科学规划对她的意义并不大,她无法昧着良心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像生产流水线工业化产品一样去培养上百个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 。但是Carpenter需要努力证明员工的成本合理性。她说:&每个科学家80000美元的花费,我怎么去跟那些用40000美元培养博士后的实验室竞争呢?&尽管她仍然会坚持自己的理念,但她说她的实验室以后也会开放博士后职位的申请。
德国:稳步前进
  德国是欧洲博士生毕业人数最多的国家,但在2005年只有7000名博士毕业。在接下来的20年内,经过对博士教育的重新设计,德国在解决博士供应过剩问题上稳步前进。德国培养的博士不仅是为了学术,更是为了在职业道路上追求更好的职业,开拓更广阔的劳动市场。德国科学和人文科学委员会的博士教育研究员Thorsten Wilhelmy说:&只有6%以下的博士毕业生最终进入学术界做全职工作,大多数会在职场或工业邻居从事研究工作。德国学术人员收入相对较低,迫使得很多博士做出更好的选择&&离开学校。&
印度:飞速发展但博士缺乏
  2004年,印度有近5900名技术和工程等领域的博士毕业,目前该数字增长到每年8900人,仅仅是中国和美国的零头。为了适应经济和人口的爆炸性增长,印度还存在巨大的博士人才缺口 。目前印度政府在加大对于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的投资,同时从国外大学吸引投资。印度的目标是到2020年博士毕业生的数量达到每年20000名。作者:红枫 来源: 发布时间: 10:27:32
选择字号:小 中
博士过剩如何消化
科学家支招解决全球博士生供过于求问题
我们需要对研究生教育&量体裁衣&,使其满足学生的需求,同时又不违背作为科学家的教育原则。
Oliver Munday制图
&从1977年开始,我们就在向研究生部门建议对生源采取限制,但是这个意见根本没人听。&在今年10月份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举行的一个研讨会上,Paula Stephan对200多名博士后和博士生参会者说。
Stephan是亚特兰大佐治亚州立大学著名劳动经济学家,她在研究经济学和科学的关系上花费了大量精力,尤其是在生物医药科学领域。在一个名为&科研未来&的专题研讨会上,Stephan提出了一个很多人视而不见的问题:学术研究系统招募后继者的比例过高。以生物医药领域为例,Stephan说:&我们无疑正在制造远远超过研究岗位需求的博士生人数。&
数据显示,新制造的博士生正在源源不断地从&输油管&一样的大学校园被输入社会。2003年,美国有21343名科学领域的博士生,到2013年,人数增长了41%,其中生命科学领域的博士生人数增长最快。这一趋势在全球其他地方也是如此。根据2014年一份关于亚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中34个国家的统计,在过去17年中,完成高等教育拥有博士学历的人数已经从0.8%增长了一倍,达到1.6%。
尽管并非所有博士生都希望从事学术研究,但很多人都是如此,问题在于并没有足够的学术职位和如此多的博士生人数相匹配。由于博士生人数和可获得职位之间的缺口日益扩大,很多学生毕业后不得不在博士后岗位上经历漫长、不稳定的过渡期,这个问题在美国已经引起广泛关注。
尽管拥有博士学位者的失业率在美国相对较低&&2013年约有42%的生命科学领域的博士生没能找到工作,而10年前这一比例为28%。&但是仍然有很多学生在削尖脑袋往博士队伍里钻。&Stephen在2012年一本题为《经济如何塑造科学》的书中写到。&为什么呢?为什么工作前景如此黯淡,还有人不断考入研究生院呢?&
其中一个原因是,几乎没有哪些制度不激励他们这么做。教职员希望依靠廉价的博士生和博士后,因为他们希望用研究经费尽可能地作出最多的成果。大学也知道,博士生可以帮助教职员工产出更多属于其名下的世界一流成果。&生物医学研究系统就是由一大群博士生和博士后组成的生力军构成的。&马萨诸塞州哈佛大学法学院劳动经济学家Michael Teitelbaum说,&很多人一谈到改变就觉得问题尴尬而棘手。&
但也有迹象表明,这一问题正在变得不那么&禁忌&。今年9月,一个富有声望的科学家团队(Harold Varmus、Marc Kirschner、Shirley Tilghman和Bruce Alberts,被称为&四大明星&)成立了&拯救生物医学研究&网站,科学家可以在那里就如何&修复&面临崩溃的美国生物医药研究系统中的各个方面提出建议,其中包括博士生问题。&我们应该如何提高研究生教育,从而建立一支更加有效的科研劳动力队伍,同时又能够减少不断扩张的寻找生物医学研究领域职位的研究生劳动力呢?&
近日, 用同一问题采访了33名博士生、科学家、博士后以及劳动经济学家,收集了一系列关于如何建立更好的博士生系统的意见,这些意见小则涉及评估体系,大则指出应彻底改革。所有受访人的共识是:改变迫在眉睫。&学术界实在可以说是被连踢带喊地拖进了21世纪的大门。&马萨诸塞州塔夫茨大学博士后、&未来科研&论坛组织者Gary McDowell说。马里兰州美国国家医学科学研究所主任Jon Lorsch说,改革需要从现在做起。&我们需要在5年内改变研究生教育系统,这个任务十分迫切,势在必行。对于科学家和科学来说,这都是紧要关头。&
一种方法是用严酷的事实说话:向学生和主管展示博士生未来进入学术研究领域或是其他行业的几率。很多学生&对他们真正想做什么或者他们最适合做什么并没有战略上的思考。&马里兰州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科学培训项目主任Patricia Labosky说。
2015年,《自然》对于3400多名全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博士生进行了调查,研究表明很多人对他们留在科学界的几率过于乐观。大约有78%的受访人表示,他们&可能&或是&很可能&从事科研职业,其中51%的人认为,他们在1~3年内就能够获得一个永久职位。然而事实上,在美国仅有26%的博生后获得了终身研究员资格或是终身职位,而且获得这一职位的时间也要漫长得多。
今年10月,加州斯坦福大学公布了一项跟踪毕业5年或10年后的博士生的职业情况调查。调查表明,近年来生物医学博士生走向博士后的人数已经从原来的41%下降到了31%,很多人转向了商业、政府或非营利机构的职位。这可能反映了学术研究岗位日益紧缩的瓶颈问题,同时商业领域的就业机会正在蓬勃发展。
纽约大学经济学家Julia Lane正在领导一个叫作UMETRICS的更加综合的项目,这个基于密歇根大学的项目旨在跟踪博士生的职业走向。通过把美国统计局的收入、工作地点、工作职位等与大学的匿名人力资源和管理数据相结合,UNETRICS将根据毕业生的职业状态生成校园报告。比如,一名对化学感兴趣的博士生可以通过检索校园报告,查看此前的毕业生在做什么工作,去了哪里以及薪资水平。Lane表示,这可能要花费数年时间才能产生第一批数据,但是一旦这些数据生成后,&学生就可以睁开双眼,非常清醒地选择是否攻读博士学位&。
很多博士生都会经历几年自由研究阶段,然后成功转入其他领域。但是很多学生希望可以在此之前作更充分的准备和培训,比如积累管理、预算或是谈判方面的技术和经验。&很明显,你需要在额外时间学习这些事情,因为作为博士生和博士后都需要把时间花在研究上。&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博士后Joanna Klementowicz说。
当前,很多国家的研究生教育系统都是以学徒制模式为基础,因此研究室领头人主要向年轻研究人员传授研究技巧。事实上,这种教育系统自19世纪初期开始,当柏林大学授予首个&现代&博士学位之后就开始流行。尽管从那时起科学事业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博士生系统并未发生改变。推进博士生教育体系现代化,可以提高从研究重现、实验设计以及创新精神等方面的训练,还能够通过让博士生掌握软技能解决博士生教育的瓶颈问题,无论他们走到哪里都能够得到更好的雇佣。&我们需要对研究生教育&量体裁衣&,使其满足学生的需求,同时又不违背作为科学家的教育原则。&华盛顿特区美国科学促进会首席名誉执行官Alan Leshner说。
一些自主机构和研究机构已经开始采取类似措施。2013年,NIH设立了拓展经验科学训练(BEST)计划,该计划斥资370万美元,其设计目的旨在加强对生物医学博士生和博士后的培训。&我们从雇主那里得到了许多反馈,他们表示博士毕业生总是没有准备好校园外的职业。&该项目主任Labosky说。
在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参加BEST项目的博士生在管理、面试、交流等方面接受了9个月的培训,在此期间,他们还被分成小组合作探索目标职业。&这个项目让我可以直接参与实践:我学会了寻找我可以申请的职业、我的技术与哪些职位相匹配,还有像我一样的博士生会从事什么工作。&参加该项目的博士后Klementowicz说。
一些科学家还希望强化团队合作,这也反映了自然科学研究合作日益增强的本质。哈佛医学院研究生教育系主任David Golan正在考虑如何把团队合作更多地融入研究生校园经历中。&我们曾有过让研究生在申请研究生院之前组成团队的想法。&他说。他们在培训过程中可能会被要求合作完成一个项目,甚至可能要放在一起评估。
此外,科学家们还提出了诸如&&分离&博士生&,即将一部分博士生往非学术方向培养;以及&剔除博士生&,即粗暴地减少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数等想法。(红枫)
《中国科学报》 ( 第3版 国际)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目前已有0条评论博士生,你们的压力也是中国的压力_网易新闻
博士生,你们的压力也是中国的压力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是一名博士生。苦读了20多年的书,以为马上就能为学术建设添砖加瓦了。现实却是,卡在拿“Dr”称号的路上,上不去,也下不来……
本文系网易沸点工作室《哒哒》栏目(公众号:dadatime)出品,每周五期,聚焦年轻人关心的科普话题。谈到博士生,首先浮现在人们脑海中的场景可能是一个个在象牙塔中的忙碌的身影。他们掌握着撬动学科之门的钥匙,尽享着知识带来的快乐。然而,事实却不似追梦者们所期待的。现在的博士生们,在半只脚迈入学术圈时,就已经承受了超乎常人的压力。放眼世界,博士生的精神状态都因巨大的压力而处于亚健康状态。一篇欧洲学者发表的论文中提到,32%的博士生都患有较严重的精神疾病。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博士数量从2000年的15.8万增长到了2012年的24.7万,提高了56%。博士群体也因此面临着更激烈的竞争。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2015年的一项研究发现,47%的博士生情绪低落沮丧,有抑郁倾向。许多人无法按时毕业,滞留在博士学位的时间长达5-10年甚至更长。博士生中抑郁症发病率很高。工作时间长,职业前景有限,薪酬水平低,都是抑郁症高发的帮凶。在中国,博士学位授予数在2008年就已超过美国,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生产国”。而博士生由于精神压力过大而自杀的事件也频频发生。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生产国”2014年,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单人宿舍里,32岁博士研究生的张东文服下了1克足以致命的毒素秋水仙素,结束了年轻的生命。生前曾称,压力无处不在。日晚,西北工业大学友谊校区,发生一起博士生坠楼事件。坠楼学生为航天学院的博士生,他曾被同学亲密地唤作“旭哥”。该生所在西北工业大学精确制导与控制研究所整顿学风通知根据该博士生昔日同学的回忆:“旭哥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学习成绩优异,又很刻苦勤奋,在当年的教改班里边也是属于优秀的人。这样一个人走上了这条路,不应该把全部原因推到一个逝去的人身上。”当博士生自杀事件的频发,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博士生们的生存现状。在博士生的研究生涯中,最重要的是指引方向的导师们。而有些导师忘记了作为老师的根本职责,将博士生当作廉价劳动力压榨,没有真正关心过学生的需求。有调查显示,近13%的博士生每月与导师交流不到1次,甚至还有3%的博士生反映未与导师交流过。几乎占一半的博导同时指导的学生超过7名,最多的甚至高达47名。在中国,博士生导师除了是一份职业,也是一种声誉。这意味着博士生导师除了指导学生的论文还承担着很多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声望越高、资历越深的导师以挂名方式或者同时指导的学生数量就可能更多。导师指导的学生数量越多,每个学生得到的导师指导就越有限。而在美国博士生才是科研的主力军,博导更多的是寻找资源、构筑科研平台。现在我国的“博导制”既不同于欧洲的“导师制”,也不同于北美的“老板制”。在学生需要导师提供项目和经费、导师需要学生参与课题的“利益驱使”下,师生关系更像是一种“雇佣关系”。国外对导师的满意度较高 |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大多数的博士生认为,他们承担了导师课题一半以上的任务。而对于发表论文要把导师列为第一作者的“潜规则”,很多博士生都表示不满。但在“雇佣关系”之下,导师在很多方面对学生发展具有决定权,学生又不得不接受。甚至有部分导师把博士生当作廉价的高级劳动力,故意使学生延期毕业。部分导师的不负责任使得博士生所背负的压力倍增。而在许多高校所盛行的价值观的影响之下,写不出论文,毕不了业的学生们,就如同是工业流水线上的残次品,被彻底边缘化。没人告诉他们,人生的宽广岂是一条工业流水线能够涵盖的。生活中的种种压力不但影响着博士生们学术方面的精力投入,同时也是造成博士生情绪低落和精神紊乱的另一大原因。博士面临的压力不仅仅要搞研究,写论文,“还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了清贫。”在复旦读博的王同学十分无奈,“生活上有挺大压力的,关键是没钱。现在博士也要交学费了,每月学校给的补贴又少的可怜,长这么大了有时还不得不跟家里要钱,很不好意思的。”绝大多数博士生已为成年人,需要自己负担吃穿用度甚至负担起整个家庭的生活费用。而中国目前的博士生待遇与国外相比差距较悬殊。中国博士生的收入来源主要包括几个部分,助学金、奖学金、导师的课题收入补贴、兼职。伴随着物价的持续走高,博士生每月的生活补贴可以说是杯水车薪。大部分博士生只能寻求家庭支持,或者做兼职,影响了对学习的时间和精力投人。经济上的紧张是生活压力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来自于个人情感。而更令人压力倍增的是来自父母的催促,同辈的对比和社会舆论的压力。博士生中,15.2%的博士生未婚,甚至没有男(女)朋友,另有39.6%属于已有男(女)朋友的未婚博士生――已婚博士生不到一半。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一位博士生谈到自己的情况:“我到了这个年龄,父母虽然不会特别催促我,但平时聊天还是能够感受到他们的担心和焦虑。其实身边同学父母“催婚”的还不少。而且来自社会的压力也很大,比如前不久新闻中提到相亲市场中女博士排在相亲鄙视链的最末端。”女博士、医生和护士等在相亲时遭遇“鄙视”对那些正在一段感情中或已婚的博士生来说,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以及与配偶长期分居等原因,也存在很多不稳定因素,这也是博士生群体产生精神压力的原因之一。对博士生来说,学术研究同家庭事务之间的冲突常常在所难免,工作与家庭往往难以兼顾。博士生一般都对未来职业寄予厚望。但相对于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生由于研究内容的专一性,就业范围更窄,博士生毕业后主要就业渠道包括知名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公务员,出国等。现在,随着高校扩展,博士生人数的增加,学位含金量也在不断下降,高校教职也已趋于饱和,越来越多的博士放弃科研之路,转投政府、企业。然而随着高学历人才消费热的降温,就业形势发生转变,对于未来就业的担忧也是困扰博士群体的一个主要问题。一个法学女博士为了读书放弃了年薪20万的工作,博士毕业之后,投了几百份简历才发现,再也进不去那种单位了。许多的博士生梦想着能够在“象牙塔”中拥有自己的一方天地。然而,现实可能将他们的梦击碎。博士生的生活就像糖衣药片般,外边看上去是甜的,其中的味道只有各自品尝。南开大学的胡同学说,“如果重新来过,我可能不会选择读博。一方面读博真的比我想象的要辛苦,另一方面这个圈子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美好纯粹。”博士生居于国民教育培养体系顶端,是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这一群体的生存状况和精神状态关乎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每个推动知识边缘扩大的博士生,都是拿命在拼。参考文献:[1]周光礼. 中国博士质量调查[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2]范皑皑, 沈文钦. 什么是好的博士生学术指导模式?——基于中国博士质量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51.[3]杨霖华. 浅析我国博士生心理压力及培养对策[J]. 科园月刊, -100.[4]The 7 biggest problems facing science,according to 270 scientists.[Online]Available:https://www.vox.com///science-challeges-research-funding-peer-review-process[5]Education: The PhD factory.[Online] Available: http://www.nature.com/news//full/472276a.htmls=news_rss
[6]Levecque, K., Anseel, F., Beuckelaer, A. D., Heyden, J. V. D., & Gisle, L. (2017). Work organization and mental health problems in phd students.?Research Policy,46(4), 868-879.聚焦青年话题,搜索关注哒哒微信公众号(dadatime),每天用最短的时间,看最酷的世界。
本文来源:哒哒
责任编辑:胡玉兰_NBJS4960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2018年,我们国内大概总共有多少研究生毕业,多少博士生毕业。? - 知乎有问题,上知乎。知乎作为中文互联网最大的知识分享平台,以「知识连接一切」为愿景,致力于构建一个人人都可以便捷接入的知识分享网络,让人们便捷地与世界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发现更大的世界。5被浏览<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分享邀请回答1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0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写回答博士生们都在干什么? - 知乎有问题,上知乎。知乎作为中文互联网最大的知识分享平台,以「知识连接一切」为愿景,致力于构建一个人人都可以便捷接入的知识分享网络,让人们便捷地与世界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发现更大的世界。<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2被浏览<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666,910分享邀请回答youtube.com/watch?v=5FmgamVJpig优酷:有欢笑,有泪水,有无所事事,也有不眠之夜。从科研角度讲,那一年我尝试了五个研究课题,平均每一个多月就要投一次稿,却一整年也没中过一篇(投不中是常态);不过正是那一年的工作,打下了我博士论文课题最重要的基础。我做的是计算机的数据挖掘方向,所以守在电脑前写程序、写论文是我最主要的日常。我们学校在离芝加哥100英里的村子里,视频里可以看出周一到周五的生活比较单调,除了写论文做实验就在家和实验室之间的路上。我作息并不规律,状态好的时候激动得睡不着,经常通宵,状态不好的时候每天去实验室晃一圈就下楼去校园里散散步思考人生,然后一睡14个小时。5%的时间干了95%的活。也去过几个不同的城市开学术会议或者参加讨论,有很多地方我是第一次去。不过博士生活也不全是科研,我女朋友在芝加哥,开车过去也不算太远,每周末的生活都过得很丰富(换句话说,主要是找各种地方吃吃吃,从中餐到各种国的餐)。我们也去了几个不同的地方:纽约、华盛顿、匹兹堡、圣路易斯;随着开车技术提高,从战战兢兢上路,到第一次开两整天车横跨小半个美国,玩遍芝加哥附近中小城市,北上密歇根看红叶等等。生活中也会有各种琐事,从车被贴罚单了,到要帮回国的邻居养家里的豚鼠,从修手机修电脑,到自学编程和演讲,从开车带学弟学妹买菜,到和师兄师姐聚会烧烤涮火锅(还是吃吃吃)。从另一方面讲,生活也并不单调,学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技能,从装空调到做海报,从修车到做各种口味的面包,我这种喜欢折腾的性格连做菜都会想着变些花样,把超市里一些没见过的菜买回来尝试。也结识了为数不多却关系很好的朋友,多亏有他们,生病了觉得自己要被埋在异国他乡的时候有朋友来做一碗稀饭陪我吃。当然也玩游戏,也看剧,也听音乐会,也去电影院,也去打球,去看比赛,去关心总统辩论,去田野骑马——不仅是放松自己,也是朋友间闲聊的谈资。很遗憾的是在美国读博士并不能经常回家看看,上次回家都是两年半以前了。不过每年的半小时视频都会给父母看,让他们知道我并不孤独,能少些牵挂。8589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2.2K258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博士生的个人陈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