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高峰上最小的平原

世界上最小的山:埋于农田之中,高度不足1米,却被列为重点保护文物
在我们的认知里山多以高大险峻而著称,以大而称“最”的数不胜数,但是以小而称“最”的却闻所未闻。但是在山东潍坊市寿光境内,却有这么一座小巧玲珑的山,由于山体一直都没有增高,而得名“静山”。
静山位于寿光县城西南8公里孙家集与马家庄之间,静山海拔48米为寿光最高点,是寿光境内唯一的“山”。
静山东西最长处1.24米,南北最宽处0.7米;北高南低,最高处距地面0.6米,最低处仅0.1米。静山露出地面部分虽小,但其在地表以下逐渐扩展庞大,莫测其深。被称为埋在农田下的高山!
静山之所以被称作山是因为寿光本来是退海之地,是由多条河流冲积而成的平原,境内非常的平坦。然而正因为它平的出奇而乏味,想找一个小小的土岭也不容易,因此寿光人想得到一座山的愿望,于是寿光平原上这一座不足一米高的石山却让寿光人欣喜若狂,为它取名“静山”。
在古代,当地的文人墨客们多有为它题诗作画者,官府衙门还设立了“静山区”以示对它的尊崇。在旧《县志》中也重重地记了一笔。改革开放后又命名了“静山路”和“静山小区”。可见这座山在寿光人心中是有多么的重要,也因正因为如此静山还被列为寿光县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当地村民介绍,一直以来慕名前来的游客、专家络绎不绝,或是参观或是考察,皆因静山以小著名。
但小编最后像说一句:静山此“山”并非山。
你身边是否也有趣有料的故事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一言不合就关注了,哈哈!
没有暴脾气,在这里其实可以看世界。没毛病!
别的不说了,看标题就知道一言不合就点击。你懂的
今日搜狐热点在七大洲中,面积最大的是______洲,面积最小的是______洲;各大洲中,地形以平原为主的是______洲,地形_百度知道
在七大洲中,面积最大的是______洲,面积最小的是______洲;各大洲中,地形以平原为主的是______洲,地形
在七大洲中,面积最大的是______洲,面积最小的是______洲;各大洲中,地形以平原为主的是______洲,地形以高原为主的是______洲;有“世界屋脊”之称的大高原是______,世界上最大的内陆湖是______.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七大洲中,面积最大的是亚洲,面积最小的是大洋洲;各大洲中,地形以平原为主的是欧洲,地形以高原为主的是非洲;“世界屋脊”指的是青藏高原,世界上最大的内陆湖是里海.故答案为:亚;大洋;欧;非;青藏高原;里海.
采纳率:65%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七大洲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成都平原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chéng dū píng yuán]
成都平原(Chengdu Plain),又名川西平原、盆西平原,四川话称之为“川西坝子”,是位于中国西部的一处,包括四川省各区县及、、、、等地的部分区域,总面积1.881万平方公里
,是中国最大的平原。
成都平原发育在东北—西南向的构造基础上,由发源于的、及其支流等8个冲积扇重叠联缀而成复合的冲积扇平原。整个平原地表松散,沉积物巨厚,地势平坦,平均坡度仅3%~10%,地表相对高差在20米以下。
成都平原四周有群山环抱,基底由和下碎屑岩(红层)组成,平原主体物质由第四系松散堆积物组成。平原内四季分明,日照少、气候温和,降雨充沛,属暖湿亚热带太平洋东南季风气候区;其水系格局特殊,呈,河流出山口后分成许多支流奔向平原,分枝交错,河渠纵横。
成都平原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一般海拔600米左右,土壤肥沃。又有自古闻名的灌溉工程,水渠纵横,农业发达,物产富饶,人口稠密,是中国重要的、、、产区,自古有 “” 的美誉。
成都平原地理环境
成都平原地质构造
成都平原在构造位置上,处于中国新第三沉降带——西南缘,围陷于龙门山隆起褶皱带和、褶断带之间,北部受、和兴场旋卷构造制约,具有断陷盆地的特征。
成都平原地质构造示意图
●龙门山隆起褶皱带
龙门山隆起褶皱带属华夏系构造体系。是一个褶皱、断裂活动强烈,多期复合、规模巨大的构造带。由一系列北东向隆起,坳陷、单式和复式褶皱,压性、压扭性断裂组成,其中就包括龙门山断裂带。组成地层为一,并有多期岩浆岩分布,该构造带以安县一灌县断裂带与成都平原西部边缘相邻。
●龙泉山褶皱带与雾中山褶断带
龙泉山褶皱带与雾中山褶断带属新华夏系,第三沉降带之川西褶皱带,位于龙泉山以西,向北东插入龙门山,南西过峨眉山,走向北北东,分为两支,东支将龙泉山褶断带,西支名雾中山褶断带,其间为成都断陷。
龙泉山褶皱带:紧邻成都平原东侧,由一系列北东20-30°展布的褶曲断裂组成。组成地层为侏罗一白垩系,且以龙泉山断裂与成都平原东缘接界。
雾中山褶断带:紧邻成都断陷以西,亦由一系列北东向展布之褶曲、断裂、飞来峰组成。组成地层为三叠系一第三系地层。
●绵阳、合兴场旋卷构造
合兴场旋卷构造位于成都平原北东,德阳、罗江、中江、金堂之间。由东、西帚状构造与被改造了的华夏系构造组成。组成地层为白至系以前的老地层。绵阳环状构造,位于平原北部边缘,占绵阳、盐亭、射洪、中江之间地域。组成地层为上侏罗系至白垩系地层。
●成都(断陷)
成都平原受新华夏系、雾中山褶断带、龙泉山褶皱带夹持,在侏罗一白垩纪沉降的基础上,陷落成为接纳巨厚松散堆积的断陷盆地,其范围北起安县秀水,南到、,西起、、东止成都龙泉骚、金堂。其长轴呈北30-40°东方向延伸,为西陡东缓的不对称凹陷盆地。这一断陷盆地内,形成了一系列北东向延伸的凹陷、隆起,且发育北东向、南北向延伸的隐伏断裂。断陷边缘由系列北东一北北东向褶曲、断裂构成。因此断陷又分为三部分:西部边缘构造;东部边缘构造;中央凹陷。
①西部边缘构造,由一系列北北东走向的不连续梳状褶皱以及北东向、南北向隐伏断裂组成。褶曲东翼陡,西翼缓,东翼20-90°,一般西翼10-25°,构造面大都倾向北西。自东向西为邓峡一大邑一彭县断裂,悦来金马场背斜,聚源一关口断裂等。邓峡一大邑一彭县断裂,为西部边缘构造与中央凹陷的分界,该断层地表未见出露。断裂由一组北东向断裂和南北向次级断裂组成。断裂在侏罗系沙溪庙统以上的地层内,倾北西,总体走向北东,属压扭性,断距200-400米。
②东部边缘构造:由一系列箱状短轴背斜及其间宽缓向斜组成,轴向北东30°,呈雁形排列。这些褶曲西陡,倾角15-80°,甚至直立倒转,常伴生逆掩断层,东翼缓,倾角10-40°,有挠曲现象。自西至东是:苏码头背斜、  盐井沟背斜、牧马山一普兴向斜、总岗山熊坡背斜、蒲江一新津断裂、双流一成都隐伏断裂、磨盘山断裂、新都一广汉隐伏断裂、绵远河隐伏断裂。蒲江一新津断裂,与双流、成都、磨盘山、新都、广汉断裂,是断陷东部边  缘构造与中央凹陷的分界。蒲江一新津断裂西南段出露地表,长30千米左右,倾向南东,倾角45-55°,北东段在被第四系所覆。该断层北过新津,总长超过80千米,总体走向北东,断层面倾向南东,倾角25-35°。在境内最大垂直断距达3300米,水平断距米,到双流王家山后即不明显。断裂向北东延伸,过成都西可能与磨盘山断层相接,隐伏延伸至广汉以西。
成都平原等高线示意图
③中央凹陷:形成于邓峡一大邑一彭县断裂与蒲江一新津断裂及其隐伏延伸断裂之间,系一向斜型的凹陷,延伸方向受两断裂控制。凹陷内主要存在两组隐伏构造:北东向断裂,如灌县青龙一唐县一彭县、怀远一什郁高骄断裂、大邑新场一郸县红光断裂、邓峡桑园一崇庆集贤断裂;南北向次级断裂:邓峡西河断裂、灌县上元场一崇庆道明场断裂等。受构造控制,凹陷内发育更深的凹陷和相对隆起,主要有彭县竹瓦凹陷,崇庆一大邑凹陷,这些凹陷,西翼陡而东翼缓,沉降中心均偏西侧。相对的隆起有高山镇隆起,聚源崇义铺隆起等。
成都平原地形地貌
成都平原四周群山环抱。龙门山山脉(邓峡山)斜列于西,龙门山横拦于东,南连名邓冰汛形成之高台地,北接安县秀水一带山地丘陵,地形上形成南北对峙,东西夹持,从平原中心向周边阶梯状抬升的、封闭的菱形盆地景观。平原内部地形平坦,南北长约200千米,东西宽近90千米,地面高程730-460米,由北西向南东倾斜,地面比降3-11‰。从地形上可将平原分为扇状平原和周边台地两大部分。前者位平原主体,称为平坝区;后者围绕平原周边断续分布。
●冲洪积扇群
群主要分布在平原西测山前地带,自北向南主要由干河子一绵远河扇,石亭江扇、渝江扇、山民江扇、西河扇和南江扇。各扇地势,均自北西向南东倾斜,联缀成群。扇前缘,犬牙交错的叠置于晚更新统之上,与河流漫滩,阶地呈渐变关系,扇间位低洼地带。其中崛江扇规模最大,其范围可由都江堰至郸县犀甫、永定一带。
●冰水堆积扇
冰水堆积扇由晚更新统冰水一河流堆积组成。广泛分布在平原东、南、南东部,以2-3‰的比降向东及南东微倾。表面形态有“大平小不平”的特点,沿河分布时,为河流的二级阶地,比高4-17米,但有时与一级阶地之间不具明显的陡坎,呈条梗状或覆舟状,构成河间地块。近平原边缘部位,表现为基座。阶地分布高程440-700米。
●河漫滩及一级阶地
河漫滩、心滩呈舌形、条形、新月形分布于河心与岸畔,高出水面0-2米,往往不具明显陡坎,滩面倾向河心,组成物为灰白砂砾石层。一级阶地,分布在平原南东侧河流中、下游地段,及名邓高地河道内。呈条带状顺河断续展布,嵌叠于冰水扇状平原上,比高2-4米。阶面平整,微向河床或下游倾斜。各河以崛江阶地最发育,阶面宽可达数公里,长度数十千米。为全新统砂卵砾石层所组成。名邓高地或部分山麓河流,因再造一、二冰期堆积或红层母岩风化物混入,色调偏黄棕。
●冰碛—冰水台地
冰碛—冰水台地由中、下更新统冰债和冰水堆积组成,断裂环绕于平原周边形成台地,台面由西向东呈缓坡倾斜。名邓台地平均比降‰,平原内显示三个台坎,比高因地而异。
成都平原气候特征
成都平原四季分明,日照少、气候温和,降雨充沛,属暖湿亚热带太平洋东南季风气候区。平原西北龙门山山前一带,气温较低,降水充沛,蒸发量略低,向东及东南有雨量略减、气温略高的趋势。
成都平原区气温变化小。多年平均气温为16.1℃,年最高气温一般出现于7、8月份。从多年资料看,最高月平均气温不超过26℃,最低月平均气温一般不低于4℃。因此冰冻极为少见,无土壤及地下水冻结现象。
降雨充沛是成都平原气候特色之一。龙门山横亘于平原西侧,对大气降雨影响甚为显著,东来水汽受龙门山屏障阻挡,形成地形雨,致使雅安一都江堰一安县出现多雨地带,年平均降雨量达毫米,向东南方向雨量递减,温江、郸县、新繁、广汉一带降雨量在1000毫米左右,致金堂、成都、新津、龙泉山麓为900毫米左右。降雨在季节上分配不均。6-9月受热带海洋暖湿气团的控制产生大
量降水,四个月的降雨总量为753.7毫米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6%。冬季,在大陆干冷气团的控制下,气候干燥,降水稀少。
成都平原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2.1%,多年平均蒸发量为994毫米,最高1151毫米,最低960毫米。夏、秋季降水大大超过蒸发量,冬、春季降水量小于蒸发量。地域上存在西部山区向龙泉山麓递增的趋势。
成都平原水系情况
成都平原西侧为地表水系进口,发育、两大水系。岷江和沱江进入平原后,呈扇状分流,在平原东侧龙泉山山麓收束,于金堂、苏码头、新津三处流出平原。平原内河流众多,平均每隔2.5千米即有一条河流。
岷江水系:岷江于都江堰山口进入平原,且由水利工程分为内外而江。内江分为、、、。外江分为、羊马河、沙黑总河。此外,尚有龙门山山前地带发育的文锦河、、南江、等均纳入金马河正流,于新津流出区外。
沱江水系:主要由、、渝江组成,三大河流入平原后呈扇状分流,并接纳山前发育的马尾河、射水河等于金堂流出区外。
渠系密集是成都平原水系分布的重要特点。区内主要干渠多自然河道略加改善而成。在干渠的基础上,支、斗、农、毛渠密如蛛网,从而构成了平原区水网化的态势。
成都平原核心区水系分布图
成都平原土壤类型
成都平原的土壤类型主要以、为主,形成的土壤既有地带性、,也有非地带性和水稻土,以及、紫色土等岩性土。平原内耕地土层深厚,质地适中。
成都平原涵盖区域
涵盖地级市 区域中东部中部南部北部西北部东北部
成都平原形成演变
成都平原是在中生代前陆盆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第四纪断陷盆地,但范围明显缩小在龙门山中南段的山前地带,而且盆地的沉降中心也发生迁移,时沉降中心在江油一带,时沉降中心迁往大邑、灌县地区,沉降中心已迁往郸县竹瓦铺一带。
时,龙门山山前推覆构造带中南段首先活动,沿绵竹一彭县一大邑一线发生逆冲运动,导致南东侧相对沉降,形成向北西倾斜的单侧断陷。该种现象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解释,其一是竹瓦铺断陷最早,其二是同时断陷但竹瓦铺断陷最深。
时,山前推覆构造带继续活动,东侧的蒲江一新津一成都一德阳断裂复活,开始了向北西的逆冲运动,此时成都平原内部的深断陷开始形成。中更新世沉积厚度基本一致的事实表明此时深断陷东西两侧的沉降幅度大体相同。中更新世后期,龙门山前山推覆构造带中南段开始活动,向南东逆冲抬升,断陷扩大,成都平原的西边界移至龙门山前山断裂带。
时,西坡断裂复活并向北西逆冲,使之成为成都平原的东南边界。虽然晚更新世和全新世沉积覆盖了成都平原,但自西向东厚度减小,粒径变细以及沉积物年龄逐渐变新的现象表明,晚更新世以后四川盆地的沉降作用仍然是由北西向南东推进的,再度表现了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在成都平原形成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控制成都平原第四纪沉积分布的断裂活动时代表明有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变新的基本规律,成都平原的形成过程则是平原中心断陷向两侧扩大的过程。成都平原形成、演化的历史反映了成都平原断裂的活动史,这些断裂的近代活动水平不但影响成都平原的地文特征。
成都平原自然资源
成都平原水资源
成都平原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总量为42.98亿立方米,其中,当地降水入渗补给12亿立方米;灌溉入渗补给量12.76亿立方米;河道入渗补给量11.72亿立方米;渠系入渗补给量6.40亿立方米。成都平原多年平均(年)年降水量929.4毫米,可换算为61.9亿立方米/年。
成都平原土地资源
成都平原共有土地资源1331800公顷,人均地资源占有量约0.1044公顷/人。2010年,成都平原耕地资源总量为478069公顷,占平原幅员面积的35.90%,占该区域农用地总面积的42.36%,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仅约为0.0375公顷。
成都平原生物资源
成都平原自然环境复杂,动植物种类繁多。据《·地理志》统计,成都平原共有578种,兽类112种,鸟类384种,两栖类24种,爬行类29种,估计昆虫总数在一万种以上;各种植物三千多种,其中53种,占中国裸子植物总数的27.5%,占全川裸子植物总数的60.2%;2699种,占四川的三分之一。
成都平原自然灾害
成都平原洪涝
成都平原河网密集,易爆发洪灾,平原的洪涝灾害是由于暴雨汇流的滞后时间短,暴雨过程尚未结束,各处洪流即已纷纷向平原内地势最低的两处汇口集中,等待排出,而两处出口均有泄洪能力不足的缺点,于是先期到达的洪流尚未排完,后面又来了新的洪流,以致在汇口冲刷扇范围内形成涝灾。
公元前256年望、丛两帝兴建工程,经过历代劳动人民不断维修和改建,都江堰工程起到了“引水以灌田,分洪以减灾”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其渠首工程设在灌县崛江上,因此分洪作用也主要针对来自眠江上游的洪水,对于来白平原西北暴雨中心的洪水(分别为邓妹南河及沱江源头的十余条支流汇流区)造成的洪涝灾害的消减作用就不明显,故成都平原局部洪涝灾害几乎年年不断,全流域洪涝灾害依然时有发生。
日至7月6日,成都平原出现一次历时长、范围广、雨量大的降雨过程。特大洪水使成都城区、府河沿岸、岷沱两江严重受灾。成都市80多条街道被淹,市区尽成泽国,安顺桥被冲毁。
1981年7月中旬,成都平原部分地区爆发特大洪水,被称为“81.7”特大洪水,望江楼水文站洪峰流量1050立方米/秒、重现期为70年。“81.7”暴雨主雨时段出现在7月12~14日,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暴雨笼罩面积大;二是前期降雨频繁;三是暴雨时间集中,时程分布恶劣;四是暴雨区走向与江河流向一致,形成雨洪同步,洪峰叠加。基本上雨峰伴着洪峰前进,雨洪同步,洪峰叠加,形成三条江的特大洪水。成都市是“81.7”洪水的重灾区,全市绝大部分县(区)被灾,68个场(镇)、243个乡(公社)被淹,其中:金堂县赵镇、双流县黄龙溪、新都县石板滩3个镇被洪水围困,成为孤岛。全市直接经济损失达3亿元以上。
成都平原地震
成都平原是扬子地块的一部分,其基底至少在八九亿年前已经形成,没有发现有深大断裂存在的证据,因此是一个稳定的地体。故成都平原具有完整和稳定的基底,不具备发生灾难性大地震的大地构造背景条件。
成都平原边缘和中部仍然存在断裂,但其规模小、连贯性差、活动性弱,无法和相比。并且这些断裂大都在几公里深度下消失在沉积岩层中,后者强度差,不会积累强的地应力而酿成大型地震。
成都平原自身不会发生大的地震,但会受到其它地方地震波的影响,处于地震波影响带。如有的时候可以感受到来自、、、等地的地震。
成都平原环境问题
成都平原大气污染
成都平原地处,盆地特殊静小风气象特征导致大气环境容量极为有限,远小于扩散条件好的沿海城市。在相同排放条件下,成都平原会比扩散条件好的城市更容易受到污染。成都平原风速小、云雾多、湿度大、中性及稳定性天气多、逆温出现频繁且强度高等气象特征是形成该地区空气流动不畅、阻碍大气污染物扩散、迁移的不利气象条件。
成都平原区域内的成都市高污染燃料占比较重,2012年,成都市全社会
煤炭消费量为895.19万吨标煤,燃煤占全部能源消费的比例仍高达25%以上。燃煤贡献了大气中约90%的二氧化硫、约40%的氮氧化物。
成都平原及周边地区,川南、川北、川东地区工业企业众多,各类废气排放量大。加之四川省能源结构是以燃煤为主,燃煤在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超过50%。当废气扩散条件不利时,大气污染随之加重。
成都平原河流污染
成都平原河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入,由于不同地区的工业结构、规模,人口密度及自然条件不尽相同,排入河水的污染类型、数量和河流的自净能力也有差别,因而河流的水质污染各有其特点,主要分为成都区、青白江区、温江区等3大污染区。
成都市区的河水以、等有机污染为主,石油含量及细菌数量也较大;整体上,成都市河水以有机污染为主,重金属污染影响不大。青白江区是工厂集中分布的地方,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大,水质以、COD污染为主。温江地区河水中污染物含量较小,水质较好。
成都平原土壤污染
成都平原作为四川省经济中心和粮食主产区、工业集中区,工业中的点源污染和农业上的面源污染日益加剧,直接造成了平原大量粮田不同程度受到重金属的污染。
成都平原土壤重金属中以、污染相对较大,其中以镉的生物有效性最高,镉污染相对严重的地区有、、、周边等地。
成都平原人文历史
成都平原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的成都平原文明自成一体,被后代称为“古蜀文明”,并与中原文明齐驾并驱,一同形成了中国文明多元一体的结构。古蜀文明源自于崛江上游的河谷地区,历经蚕丛王、柏灌王的带领逐步迁移到成都平原,并且形成了宝墩文明。此后继任者鱼鬼王则初步统一了成都平原,建立了以三星堆古城为中心的古蜀王国,这标志着三星堆文明的来临,这也代表了成都平原地区由酋邦到国家的转变过程。随之杜宇王取代了鱼鬼王建立杜宇王朝,进入了十二桥文化时期。杜宇王时期的古蜀王国,经济发展,文化昌盛,并且逐步成为中国西南地区的强国。公元前600年左右,开明因治水有功,取代杜宇王成为新的统治者,古蜀王国进入了全面繁荣时期。
的繁荣一直持续了好几个世纪,直到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派张仪、司马错等人灭蜀,古蜀王国覆灭,其文明就此终结。秦惠王九年,按照秦国的郡县制,在蜀地设蜀郡。
成都平原秦汉时期
汉代承秦制,仍设蜀郡,但从成都平原东北分出广汉郡,汉代在全国设置13刺史部,蜀地置益州刺史部,治成都。益州之名延续了1000多年,直到元代终止。自秦朝置蜀郡以后,蜀郡之名一直沿用到唐代,唐置成都府,成都府的行政区划,一直延续到民国。从秦国置蜀郡始,成都平原行政区域内各个县的边界二千多年基本保持稳定。自秦设置蜀郡以后,成都平原就成为国家的主要粮食供给地之一,汉朝建立起来战国至西汉之前,人们将关中渭水平原称之为“天府之国”,但在东汉初,在《两汉赋》中则说“郊野之富,号曰近蜀。”由此可知成都平原的富庶己超过了关中地区,“天府之国”的美誉此时转移到了成都平原,以汉末在《》“益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为始。
成都平原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在成都称帝,史称蜀汉,分益州和梁州,其下置24郡,其中有16郡在四川境内,而16郡中大部分是在成都平原。两晋时期,因为战乱,成都平原迎来了第一次移民高潮,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由于为适应政治形势的需要,隋朝不断调整四川的政区建置,对旧有的郡、县进行大量的省并,四川(包括重庆地区)共设24郡,174县,成都仍为蜀郡治。
成都平原唐朝时期
建立以后,对地方行政机构不断调整,形成了道、州(府)、县制三级制,并将全国分为巧道,四川地区分属剑南、山南、江南三道。因“安史之乱”唐玄宗逃难于成都,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时,成都一度成为唐朝的另一统治中心“南京”。唐朝,成都平原的经济发达,就在《成都记》中将扬州和益州(即成都)作了比较,明确阐释成都在各方面己经超过了扬州,“大凡今之推名镇为天下第一者,日扬、益,以扬为首,盖声势也。人物繁盛,悉皆土著,江山之秀,罗锦之丽,管弦歌舞之多,伎巧百工之富,其人勇且让,其地肢以善熟,较其要妙,扬不足以件其半。”
成都平原五代两宋
时期,成都先后成为割据政权前蜀和后蜀的都城,并在军
成都平原(农村)
事基地设“军”,在灌州(今都江堰市)置“永康军”。基本沿用唐朝的地方建制,只是代改唐代的“道”为“路”,并成为一级行政权力机构,形成地方路—(州、军、监)—县三级行政区划,四川地区设四路,其中益州路治成都。两宋时期,成都平原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农业商品经济发展迅猛。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成都平原地区产生了交换的纸币“”,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成都平原元代时期
实行行省制,巴蜀合一为四川省,治成都。元朝末年,明玉珍在四川境内建立大夏政权,复置了元朝废黔的州、县,并且对地方政区进行了调整,即“分蜀地为八道,更置府、州、县官名。元初,成都平原因受战乱的影响,经济一度受到波及,但在元代中后期,经济在逐渐恢复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威尼斯商人曾经描述成都平原河流上货物来往的繁华景象“商人运载货物往来上下游”。
成都平原明清时期
时期一直沿用元朝的中书行省制,清朝只是在省之下增设了道。明朝时期的成都平原经济较为平稳地渐进式发展,但在明末清初,成都平原地区遭遇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战乱,人口骤降,经济遭受了巨大打击,与商品经济高速发达、资本主义萌芽的江浙地区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距。到了清朝,政府通过劝耕免税等措施促进生产,以及凭借成都平原良好的自然条件,经济逐渐走向了复苏,个别手工业部门中,资本主义因素萌芽已经非常明显。清朝末期时期,国家败落,成都平原军阀割据,民不聊生,但得益于都江堰水利工程,成都平原的粮食产量一直相对稳定。
成都平原民国以后
时期,撤道设行政区(专区),成都平原的范围涵盖多个行政督察区的范围。成立以后,通过对灌溉系统的修复,荒地的改造,成都平原的耕地面积大幅度逐步增加,成都平原的经济得到了长远稳步的发展。改革开放之后,城镇化进程迅速,经济快速发展,成都市居于整个平原的中心首要地位甚至成为带领着西南地区发展的,尤其是联同成为中国首个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影响广泛。
成都平原发展现状
成都平原地处四川省的中心地带,经济发达,是经济社会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是四川盆地主要的粮食、蔬菜等农产品生产基地,也是中国人口分布高度密集的区域之一。
成都平原以成都市为核心,产业产品特色明显,包括成都的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制药产业,的重型机械装备制造业,的电子信息产业、核工业和航空航天工业,的电子元器件、医药化工、建材产业等。
成都平原交通通讯条件不断改善,成都中心城市辐射力较强,是四川省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园区的集中之地,也是外资、港澳台资投资四川的主要区域。另外,成都平原区内以旅游为龙头,交通、商业、餐饮、金融、通讯、文化、娱乐、租赁、房地产及相关服务业优势突出,区内还广泛分布着各类现代农业基地,各县区还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和产品。
成都市区(夜景)
成都平原交通运输
成都平原以成都为枢纽,公路、铁路呈放射性分布,公路四通八达,构成以高速公路为主体,国道、省道、县道为辅助的密集运输网络,主要包括、、、成灌高速、成彭高速、、、国道G108、G213、G317、G318、G319、G321等;、、、四条铁路主干线,连通全国;民航以成都为依托,连接中国国内各大城市以及国外主要城市。
成都平原川蜀文化
成都平原川话
是以由中原移民带来的为主体,并接受巴蜀古语影响的地方方言。它作为汉族西南官话方言的一个分支,使用范围包括四川全省、陕西南部的8个县、湖北西部的2个县和甘肃南部的1个镇,大致相当于西南官话分片中的成渝和灌赤两个片,使用人口达1亿多,是中国使用人口最多的汉语支方言之一。
四川话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曲折而漫长的历史时期,它发源于上古时期的巴语和蜀语,并不断地接受中原地区北方官话的影响,形成了梁益方言;最后以由明清时期植入四川的湖广移民所使用的西南官话为主体,吸收当地的梁益方言,涵化形成。
在地域上虽处于川西,但受古蜀语的影响较少,而更接近中原官话,是四川话中无古音的方言支系之一。成都方言发音婉转,具有吟唱风味和阴柔之美。所以在北方官话语系中,成都方言最易被北方人听懂。故说成都方言是一种标准化的四川官话。
成都平原蜀绣
,又称“川绣”,起源于四川,是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刺绣的总称。因古代川西平原属蜀国,所以被称为蜀绣。蜀绣早在晋代就已出现。据《》记载,晋代的蜀绣与蜀锦齐名。盛唐时期,蜀绣一直是民间艺术,没有大规模生产。清道光年间,蜀绣渐渐形成规模,成为一种行业。
蜀绣的原料以软缎、彩丝为主,题材多是山水、人物以及花鸟鱼虫等。针法有套针、旋流针、晕针、斜滚针、编织针等一百多种。蜀绣织品多是日常用品,如被面、枕套、衣服、鞋面等,除此以外还有工艺品,如台屏、挂屏等。北京人民大会堂四川厅的蜀宫乐女演乐图挂屏和双面异色的水草鲤鱼座屏都是蜀绣中的代表作。
成都平原川菜
历史悠久,最早较为系统地记述川I菜的烹饪原料、烹饪技巧和川菜筵席的,是西汉辞赋家的《》。据《》载,此赋对川菜烹饪有“调夫五味,甘甜之和,芍药之羹…五肉七菜,朦厌腥臊,可以练神养血”等描述。西晋文学家的《》对四川的物产、风俗、饮食习俗的描写更为详尽。如描写宴请宾客有“若其旧俗,终冬始春,吉日良辰,置酒高堂,以御嘉宾”的句子,所谓“金莹中坐,肴桶四陈,觞以清醺,鲜以紫鳞”则说的是以什么酒菜待客。宴席期间还有歌舞助兴。东晋史学家在《》中记四川的饮食习俗是“尚滋味”、“好辛香”,说明川菜的特色已经明显地表现出来。唐代大诗人流寓四川时曾被川菜的魅力所吸引,称赞“蜀酒浓无故,江鱼美可求”。北宋文学家不仅是个美食家,而且擅长烹饪,他创制的“东坡肘子”和“东坡鱼”仍为四川名菜。南宋诗人对川菜也称赞有加,他在返回老家浙江后曾感叹“未尝举著忘吾蜀”,在《》诗中写他对川菜的回味是:“老子馋堪笑,珍盘忆少城。流匙抄薏饭,加糁啜巢羹...”川菜菜系的正式形成大约在清代。明末清初,大量外籍官员入川,随行厨师将南北各地的饮食习惯和美味佳肴带进四川。川菜便吸收南北各家烹饪之长处,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全面而又独具特色的烹饪技艺。清乾隆年间,李调元在《函海·醒园录》中总结了腌、酥、煮、熏等30多种川菜烹调方法,使川菜烹饪技艺上升到理论化阶段。自此,川菜菜系正式形成,并与鲁、苏、粤菜一起,被列为之一。
川菜的特点是突出麻、辣、香、鲜、油大、味厚,重用“三椒”(辣椒、花椒、胡椒)和鲜姜。调味方法有干烧、鱼香、怪味、椒麻、红油、姜汁、糖醋、荔枝、蒜泥等复合味型,形成了川菜的特殊风味,享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美誉。川菜的烹调方法很多,火候运用极为讲究。众多的川味菜式,是用多种烹调方法烹制出来的。川菜烹调方法多达几十种,常见的如炒、、炸、爆、蒸、、、煮、焖、、炖、、卷、煎、、、腌、卤、熏、拌、、、、酿等。川菜的十大经典菜有:、、、、、、、、、。
成都平原茶道
四川茶史最早可追溯到3000年前,顾炎武在《》里说:“自秦人取蜀之后,始有茗饮之事。”意思是,秦汉以前,只有四川一带饮茶和有茶的商品生产。
四川也是中国最早种茶、饮茶、售茶的地区之一,茶文化源远流长,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历史上,川茶成为历代中央政府政治稳定边疆、经济富裕边疆、文化兴旺边疆的重要载体。
川蜀饮茶习俗源于,成都特有的矮桌竹椅和茶碗、茶盖、茶船子的“三年头”茶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茶船文化,也叫盖碗茶文化。茶馆、茶肆遍布巴蜀城乡和街巷,或隐于闹市,或立于郊野,置身于其中,品茶者不但可以品茗养性,还可以听评书、看围鼓,体味巴蜀的风土人情。
成都平原旅游景点
成都平原武侯祠
成都肇始于公元223年修建刘备惠陵时,其是中国唯一一座君臣合祀祠庙和历史人物、及蜀汉英雄纪念地。1961年,武侯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成立成都武侯祠博物馆,2008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武侯祠博物馆分为文物区、西区和锦里三部分,总面积230亩(15万平方米)。
成都平原三星堆
,即三星堆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兴镇鸭子河南岸。最早于1929年(一说1931年)在遗址上发现一坑玉石器,1934年试掘。20世纪60年代对遗址范围内的月亮湾遗址等进行发掘,80年代以后又历经多次发掘。遗址为东、南、西三面有城墙的城址,面积12平方千米。城内发现有房址、祭祀坑、作坊遗址、墓葬等遗迹。其中,1986年发掘的两个器物坑出土了大批青铜器、金器、玉器、石器和象牙等。三星堆遗址的早期遗存属于,主体遗存属于商时期的。
成都平原杜甫草堂
,又称杜甫草堂博物馆,坐落于畔,是中国大诗人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杜甫先后在该地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唐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今草堂占地面积近300亩,仍完整保留着明十三年(公元1500年)和清十六年(公元1811年)修葺扩建时的建筑格局。1955年成立杜甫纪念馆,1985年更名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成都平原金沙遗址
2001年2月,在成都市区发现的金沙遗址,分布范围约5平方公里,是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距今约3200年—2900年)长江上游古代文明中心——古蜀王国的都邑。金沙遗址发现的重要遗迹有大型建筑基址、祭祀区、一般居住址、大型墓地等,出土金器、铜器、玉器、石器、象牙器、漆器等珍贵文物5000余件,还有数以万计的陶片、数以吨计的象牙以及数以千计的野猪獠牙和鹿角。
成都平原明蜀王陵
位于成都市十陵镇正觉山山麓及青龙埂等地,是明代(公元年)藩王蜀王的家族陵墓群。明蜀王陵以僖王陵为中心,包括僖王赵妃墓、僖王继妃墓、黔江悼怀王墓、怀王墓、惠王陵、昭王陵、成王陵、成王次妃墓、半边坟郡王墓10座明代蜀王、蜀王妃、郡王及郡王妃的墓葬,形成了一处类似北京十三陵的王陵墓葬群遗迹。
.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引用日期]
《中国西部开发信息百科·四川卷》编委会.中国西部开发信息百科 四川卷: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0
王杰,王保畲,罗正齐.长江大辞典:武汉出版社,1997-06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中国西部开发信息百科 综合卷: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07
四川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四川百科全书 Encyclopaedia of Sichuan:四川辞书出版社 ,1997-12
张洪.中学教师实用地理辞典: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07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引用日期]
马志刚,成都平原卵砾石层地震响应研究,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5月
刘顺,成都平原的地下地质结构与地震,四川省情,2008年第6期
黄成毅,成都平原耕地资源系统协同性分析与调控研究,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3月
钱洪,董荣昌,成都平原的形成与演化,四川地震,1997年第3期
郑义加,成都平原地下水资源分布的初步分析,四川水利,2005年第4期
黄婷婷,成都平原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5月
何一民.成都学概论:巴蜀书社,2010:46
刘尚忠,成都平原水患治理方向的探讨,四川地质学报,1990年6月第10卷第2期
.华西都市报[引用日期]
.四川新闻网[引用日期]
.四川新闻网[引用日期]
刘顺,成都平原的地下地质结构与地震,四川省情,2008年6月
.新华网[引用日期]
.中国环保在线新闻网[引用日期]
刘源,成都平原的河水污染特点及区划,四川环境,1986年第5卷第2期
李冰、王昌全、谭婷、李焕秀、杨娟、李启权、袁泉,成都平原土壤重金属区域分布特征及其污染评价,核农学报 ):308~ 315
杨茜,成都平原水系与城镇选址历史研究,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黄钧儒.中国西部开发信息百科:贵州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307
徐杰舜.雪球 汉民族的人类学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玮珏.异彩纷呈 杂项收藏与鉴赏.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5:57-58
张承隆.天府之国四川 1:中国旅游出版社,2015:93-94
.网易[引用日期]
.凤凰网[引用日期]
.新华网[引用日期]
.新浪网[引用日期]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引用日期]
王巍.中国考古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414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引用日期]
.新华网[引用日期]
.金沙遗址博物馆[引用日期]
.中国网[引用日期]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最大的高原是哪个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