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对琉球王国的措施和设置机构

七下历史材料题复习卷答案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赠送免券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部分付费文档8折起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七下历史材料题复习卷答案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1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您现在的位置是: &
康乾盛世下中国、日本、琉球三国关系研究
摘 要:康乾盛世时期是中、日、琉球关系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中、日对琉球的不同政策进一步导致了中国对琉球的影响之日益衰落和日本对琉球的影响之日益增强。通过康乾盛世近二百年时间,日本极大地增强了对琉球的实际控制。而与此相反,中方的琉球宗主权相对于日本而言却在日益衰落。
  内容提要 康乾盛世时期是中、日、琉球关系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中、日对琉球的不同政策进一步导致了中国对琉球的影响之日益衰落和日本对琉球的影响之日益增强。通过康乾盛世近二百年时间,日本极大地增强了对琉球的实际控制。而与此相反,中方的琉球宗主权相对于日本而言却在日益衰落。
  关键词 三国关系 康乾盛世 中国 日本 琉球
  〔中图分类号〕K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7)03-0126-10???
  康乾盛世时期中、日、琉三国关系的发展状况对此后三国关系的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说,近代中国最终失去琉球的宗主权、日本最终吞并琉球只是康乾盛世下三国关系发展之结果。因此,要了解清末日本为何最终能吞并琉球,中国为何最终失去了琉球宗主权以及琉球为何最终亡国,很有必要往前追溯康乾盛世时期三国关系的发展状况。
  具体而言,清代中前期三国关系的发展状况则显示出不同的发展路径。自清代初期以来,清方就积极从事建立中琉宗藩关系。至顺治时期,这一关系虽经历了诸多曲折,终于建成。而到了康乾盛世时期,清方进一步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去完善这一基于友好基础上的传统关系。清方通过对琉球经济上的“厚往薄来”、政治上的“怀柔远人”、文化上的“宏宣德化”等措施,使中琉宗藩关系在康乾盛世时期达到了清代历史发展之顶峰。在清方的努力下,琉球对中方的宗藩关系也进行着积极的回应;它从政治上、文化上仿效清方体制,从社会心理上接受清方宗主国地位。但是,康乾盛世时期也是日本对琉球进行渗透、控制、扩大自身影响力的重要时期。受地理条件和中日琉球政策不同等多方面因素之影响,这一时期中方的琉球影响相对中国历史发展的纵向比较而言虽得到了增强,但是相对同时期日本对琉球影响之增强而言,却日显衰落。随着中日在琉球王国竞争之发展、随着中方传统琉球宗藩政策之不变和日本对琉球控制和影响之增强,当东方步入近代世纪,当日本从封建社会步入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后,它必将最终吞并琉球。基于以上内容,本文力求探索出康乾盛世时期中、日、琉球三国关系之发展状况,以及此发展对整个清代、尤其是近代以后中、日、琉球关系之影响。
  一、康乾盛世下清方发展中琉宗藩关系之努力
  自明代中后期以来,中、日对琉球的争夺就已开始。自明万历十六年后,日本就开始对琉球施加“影响”;而万历三十七年萨摩藩侵入琉球后,琉球从此则成了日本萨摩藩的臣属,并遭到萨摩藩的严格控制。对于中方而言,更为不幸的是:明、清政权过渡时期却又是中方琉球影响的最低潮时期,日本借此机会进一步增强了日本的琉球影响。清初政权的确立虽为中国琉球传统关系的再度建立提供了条件,但是清方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致使中国琉球传统关系并未能迅速恢复。不仅如此,相对于日本对琉球影响日益增强的发展趋势而言,清初中国对琉球影响却相对削弱。因此,当清廷统治步入康乾盛世时期,清方能否借助盛世的铺垫挽回中方日益削弱的琉球影响、抵制日本的琉球扩张行为,将关系到整个清代以及近代时期中、日、琉球三国关系发展的最终走向。
  而就清方康乾盛世时期而言,清廷为迅速恢复中、琉传统关系的确采取了许多措施,做出了诸多努力。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上对琉球国王及时“册封”
  康乾盛世时期,清方要迅速恢复中方对琉球影响的最好办法就是对琉球国王的册封。因为根据封建宗藩体制理念,清方对琉球国王册封仪式的完成,表明琉球从此纳入了“中国”范围,琉球国王和子民从此成为中国皇帝的臣民。因此,康熙帝刚一即位就抓紧时机增强中国的琉球宗主权。康熙元年,派使臣张学礼等(注:〔清〕王之春:《清朝柔远记》,中华书局,2000年,第67页。)出使琉球,对琉球国王进行册封。至此,本应在顺治三年完成的册封琉球国王的行为在推迟了16年之后,终于在康熙元年得以实行。此后清廷于康熙七年在福建重建怀柔峄,以便琉球国使臣居住。
  康熙二十一年,清廷又派汪辑等出使琉球,册封琉球国王尚贞。康熙帝亲赐琉球国王御书“中山世土”匾额,以表对琉球的怀柔。康熙五十六年琉球新君尚敬请册封,康熙五十七年六月派海宝、徐葆光等为册封使出使琉球,册封琉球国王尚敬。
  雍正朝,清方无册封琉球行为。乾隆朝成功地册封琉球国王也仅有一次。乾隆十六年,琉球国王尚敬卒,新国王尚穆于乾隆十九年才上书清廷请求册封。清廷于乾隆二十年五月派出全魁、周煌到琉球又一次册封琉球国王。乾隆五十九年,琉球国王尚穆卒,其后新国王尚温直到嘉庆三年八月才向清廷请求册封。清廷于嘉庆四年派出赵文剀、李鼎元等为册封使到琉球册封琉球国王尚温。其具体册封情况见下表:
  以上清廷的五次册封事件中,除了第一起册封事件是因清方原因而拖延外,其他几次册封被推迟的原因均来自琉球。虽然清方第二次册封是按时进行了,但其他的三次册封与正常的册封相比,都推延了三、四年,甚至十几年。如第三次册封:琉球国王尚贞死于康熙四十一年,但到了康熙五十六年琉球方面才向清廷“请封”,相隔达15年之久。
  自康熙二十一年以后的几次册封推迟的原因均来自琉球而非清廷。因此,就康乾盛世时期而言,清廷对琉球国王的册封还是相当积极的;一旦琉球向清廷提出册封请求,清廷立即派出册封使对琉球新王进行册封,从琉球方面提出请求“册封”到清廷派出册封使之间一般不超过一年时间。而清方之所以没有马上派使册封,其原因在于等待季风季节的到来,以便顺风出发。相反,琉球在请求册封方面却比清廷册封方面在时间比较上有着更长的间断。其间固然有多方面原因作用其间(如气候原因等),但其主要原因极大可能是日本萨摩藩的干涉。因此,就此等时间差距之比较而言,清方在传统宗藩体制所容许范围内在处理琉球问题上,特别是巩固清方在琉球的宗主权方面,做出了自己积极努力,尽量及时地册封琉球国王,以巩固中琉传统关系。
  (二)经济上对琉球的“厚往薄来”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在处理宗藩关系时,都遵循“厚往薄来”政策,以此来怀柔远邦,达到“四夷归附”的目的。清代遵循“古先哲王柔怀群辟,卒以厚往薄来为常经”的原则并坚守“不贵异物,不宝远物”的传统做法,(注:潘相:《琉球入学闻见录》,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62年,第25页。)以此来发展邻邦关系。这一宗藩体制内传统的“厚往薄来”朝贡政策针对康乾盛世下的中琉宗藩关系而言,主要体现在“薄来”与“厚往”两个方面。
  首先,通过“薄来”方式,增强中方的琉球影响力。按照《明会典》定例,琉球旧有贡物种类如下:金银罐、金银粉匣、金银酒海、泥金彩画屏风、泥金扇、泥银扇、画扇、蕉布、?苧布、红花、胡椒、苏木、腰刀、大刀、枪、盔甲、鞍马、丝绵、螺盘等(注:⑥托津:《钦定大清会典》(嘉庆朝),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国79年[1990]卷七十二,礼部三十三,第3723页。)。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数量巨大。自康熙朝开始,清方就对琉球实行积极的“薄来”政策,以此去恢复传统的中琉关系。康熙三年,清廷做出了“外国慕化,来贡方物,照其所进收受,不拘旧例”的规定(注:托津:《钦定大清会典》(嘉庆朝),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国79年[1990]卷502,礼部三十三,第820页。)。康熙四年琉球方面补进庆贺贡物在梅花港口因遭风漂失,有基于此,清廷决定免其补进。但是康熙五年琉球国王仍然派人补进方物,并加贡红铜六百斤、黑漆、鱿鱼、螺十个。(注:《中山世谱》抄本,殷梦霞编:《国家图书馆藏琉球资料续编》下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第260-261页。)。康熙帝为了作到“怀柔远人”之目的,仍将琉球所补进的金银器皿等“著发回”(注:⑧托津:《大清会典事例》,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国79年[1990]版,卷503,第820、828页。)。随后康熙七年,清方对琉球的“外贡”又一次进行了削减,减去了外贡里的黑漆、龙画盘十个。康熙十九年清廷对琉球贡物又实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减免。康熙帝要求将琉球旧例贡物中的金银罐、金银粉匣、金罐酒海、泥金彩画围屏、泥金扇、泥银扇、画扇、蕉布、苧布、红花、胡椒、苏木、腰刀、火刀、枪、盔甲、鞍马、丝绵、螺盘具等加以免除。此后琉球的常贡中只保留有马、熟硫磺、海螺壳、红铜等物。康熙二十年,康熙帝又免去了琉球贡马的负担,至此所保留下的常贡物品只有:熟硫磺一万二千斤、海螺壳三千个、红铜三千斤为准。?⑥但是康熙二十九年,清廷又将琉球常贡中的海螺壳三千个减免,至此,琉球的常贡物品仅剩下熟硫磺和红铜两样。(注:《中山世谱》抄本,殷梦霞编:《国家图书馆藏琉球资料续编》下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第272页。)
    康熙一朝,清廷对琉球贡物进行了规模较大的减免,从而使清廷达到了从经济上“怀柔远人”的目的。雍正、乾隆两朝继续实行着康熙朝对琉球的减贡政策,但是,因康熙朝已将琉球贡物减少到最低限度,所以雍正、乾隆两朝不可能再通过减少常规贡物、贡额的方式来向琉球传递“天朝”对属国的恩赉。他们将琉球方面的“表谢方物”留至两年甚至是多年后抵做“正贡”的运作方式来传递“天朝”对属国的恩惠。
  雍正三年,琉球派人表谢方物,以谢雍正二年清帝御书“辑瑞琉阳”和赐物赡恤琉球官生等行为,雍正帝为表达自己怀柔琉球之用意,命将其抵做雍正四年正贡。当雍正四年琉球再次表谢方物时,雍正帝又将之留做雍正六年正贡。当雍正六年琉球再贡方物时清廷将它留做八年正贡。依次类推,以后琉球方面的表谢方物,几乎都被清廷按照向后推迟两年的方式留做此后的正贡。
  乾隆时期,清廷在传递“怀柔属国”的减贡方式运作上与康熙、雍正朝一样。乾隆二十二年,琉球国王尚穆进贡册封谢恩礼物。其礼物有金鹤、盔甲、金锦、腰刀、银饰腰刀,漆饰镀金枪、漆饰镀金哀刀,黑漆马鞍、金彩画围屏、扇、丝绵,练芭蕉布,纹芭蕉布、苧布、白银、锡、红铜等凡十六种。乾隆帝出于对传统宗藩制度和宗藩精神的坚守,同时也是对清朝传统“怀柔外邦”政策的继承,特下谕旨,将此次礼物“留做下次正贡。”⑧乾隆二十四年,当琉球国进贡乾隆二十三年贡物时,乾隆帝又命将它抵作二十五年正贡,而二十五年正贡抵作二十七年正贡。
  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在对琉球“厚往薄来”方面均做出了各自的努力,它们以期通过“薄来”的方式达到“柔化”琉球、增强中琉宗藩关系的目的。这一做法虽然因日本萨摩藩控制琉球“朝贡”活动使其作用有所削弱,但在当时看来,对恢复中方的琉球影响而言,还是起到积极作用。
  其次,通过“厚往”的赏赐方式,增强中方的琉球影响力。
  清康乾盛世时期清方在增强中琉宗藩关系时,“厚往”的赏赐方式对恢复中方的琉球影响上也起到一定作用。“厚往”政策主要体现在朝贡活动中清方日益增加对琉球的“赏赐”数量。具体而言,康乾盛世时期,中方通过“厚往”方式去增强中方对琉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琉球的每一次朝贡活动中清方对琉球贡使或国王日益增多的赏赐上。其具体情况见下表。
  (三)文化上对琉球“宏宣德化”
  康乾盛世时期清廷不仅通过经济上的“厚往薄来”和政治上的“册封”等活动去加强清朝同琉球的宗藩关系,同时也通过文化上的交流去加强中琉之间的传统关系;其中发展琉球留华官学生教育和中琉民间文化交流就是其中的代表,清方企图以此来增强双方关系。
  中国自明代洪武、永乐以来,闽南“三十六姓”移民壮举就曾为中国文化输入琉球作出了巨大贡献。正是有琉球久米官之汉人后裔在琉球“能言,教以汉语;能书教以汉文”(注:李鼎元:《使琉球记》,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59[1970];黄景福《中山见闻辨异》P241,《清代琉球纪录集辑》诸家,台北台湾大通书局民国73年[1984],第179页。)的积极宣传中华文化,才有琉球官方自明代以来以汉文作为官方文书书写的结果。
  康乾盛世时期,清方在文化输出方面秉承明朝做法,积极教授琉球方面派来的留学生,以期实现“国家声教覃敷,无远弗届”之目的。(注:王士桢《琉球入太学始末》《清代琉球纪录集辑》诸家,台北台湾大通书局民国73年[1984],第17页。)同时清方企图让琉球留华官生通过“沾雨露之湛斯”,来达到对清朝宗主国“望苍云而入贡”的目的。(注:潘相:《琉球入学闻见录》,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62年[1973]。)就琉球方面而言,自明代至其被日本吞并为止,中华文化仍然是琉球官方文化中较具影响力的文化。正是因为中方文化对琉球具有较大吸引力,才促使琉球方面多次主动向清方派遣官生,入太学学习。其具体情况见下表:
  同册封事件一样,清方对琉球入学行为表现得非常积极。每次琉球方面提出入学要求时,清廷从无反对之表示。琉球的入学官生在康乾盛世下仅有三次,而乾隆二十五年派出的四人又因传染性疾病使其三人卒于馆。因此从总体上讲,清朝康乾盛世时期琉球官学生的教育影响与作用则不及明朝。但是就当时情况而言,这一教育方式对于双方关系的巩固与发展而言还是起到一定作用。前两次官学生中,梁成辑归国后历任通事,蔡文涛官至紫金大夫,阮维新也官至紫金大夫,郑谦任官存留都通事,梁允治任官外间亲云上。他们在学习期间,“笃志向学”,更有甚者,手抄《四书》、《五经》,著《四本堂集》,《服制辨义》。大多成为琉球国内的“学术之师”。琉球方面正是通过他们来教育更多的琉球官家弟子,学习中华文化。(注:②王士桢《琉球入太学始末》《清代琉球纪录集辑》诸家,台北台湾大通书局民国73年[1984],第17、19页。)通过这些留清的琉球官学生,中华文明通过官方渠道传播到琉球,其影响虽不像清代时人所期望的“其国声名文物,必且月异而岁不同矣”,②但对琉球社会还是具有较大的冲击力。
  清康乾盛世下中华文化还以非官方、非正式方式暗在地传播到琉球。它主要是通过琉球两年一贡的来华贸易人员来实现的。清方自康熙十七年起,就允许琉球每次朝贡时派贡船二只,接贡船一只到达中国,其人数初定为150人。但到了康熙二十七年,在琉球的请求下,清方将琉球每次贡船人数增加至200人(注:《中山世谱》抄本,殷梦霞编:《国家图书馆藏琉球资料续编》下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第272页。)。这样一来,在两年一贡中,琉球每次向清方均派出近200人的巨大商队。在朝贡过程中,除了接贡船在清方停留的时间较短外,其他两船在清方停留的时间动辄大半年,甚至更长。这些人在同清方贸易时,不仅对清方官方文化,而且对中国民间文化进行着比较与吸收。正是这些人数众多的群体对推动中方文化向琉球的传播起着更大作用。潘相在《琉球入学见闻录》中特别指出了这一点。他称“盖其三十六姓本系闽人,朝贡往来,止闽动辄三岁,闽又有存留馆,留馆通事之从人多秀才,假名入闽以寻师者。或寓闽数年而后归,日与闽人为友,故能知儒先之书。”通过这一更为广泛的“群体”,康乾盛世时期中方文化在琉球社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传播。
  (四)运作上对出使琉球敕使的严格管理
  康乾盛世时期在建立和巩固属国的宗藩关系的另一努力则体现在加强清方出使琉球敕使的管理上。清康乾盛世时期派往琉球的册封使行次数虽仅四次,但从这四次敕使册封活动中仍能看出清廷在敕使管理上的努力。乾隆二十二年前的敕使册封琉球国王时,琉球方面例赠敕使宴金一百九十二两。但是每次清方敕使都不曾接受该银两,而是琉球方面通过下一次朝贡贸易时再将它带到清方,只有当清帝允许后,出使琉球的中方使臣才可接受此笔礼金。但到了乾隆二十二年,当琉球方面将宴金一百九十二两照例带到清方时,乾隆帝却禁止敕使接受。乾隆帝称“使臣奉命册封,自应仰体朕意,不欲滋扰外藩”,从而要求将所送宴金“仍令该国使臣带回。”(注:周煌:《琉球国志略》,台北台湾大通书局民国73年[1984],第215页。)不仅如此,同时清廷还通过惩罚该次敕使随行人员在琉球的不法行为来达到加强中琉宗藩关系之目的。该年,清方敕使出使琉球时,使行人员中部分兵役发动“政变”,他们胁迫使臣、要求琉球方加赏“恤银”。其结果是琉球方共花费银两达五万一千余两后,才将他们打发走。而且这些人在琉球还犯有嫖宿娼妓、“殴打、从凶”等不法行为,使得清方宗主国之形象在琉球面前大为削弱。因此清廷决定对此事件加以严处。其结果是将其中的渠魁、翁元、黄登等判为斩立决,朱华、朱文彩、林赐、欧元德等拟为绞监,秋后处决;任贵、梁大有、林升、刘光国等发往黑龙江地方当差,郑孝本、苏四等各杖100,枷号一个月发落。(注:徐艺圃主编:《清代中琉关系档案选编》,中华书局1993年,第52-54页。)同时,清方赔补了琉球国王的全部花费。正是因为该起案件,使得此后的使行人员到琉球格外小心,并且对此后中国使行人员的琉球贸易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清方正是想通过规范使行行为来达到巩固中琉宗藩关系之目的。它虽没有日本萨摩藩对琉球进行直接控制有效,但在当时的时段内的确达到了加强中琉宗藩关系的目的,给琉球树立了清朝宗主国的良好形象。
  二、琉球对清朝宗主国友善宗藩关系之反馈
  清初自中琉宗藩关系建立之始,清廷就为巩固宗藩关系做出了诸多努力。对中琉宗藩关系的巩固起到了一定作用。这一作用主要表现在琉球对清朝宗藩关系的积极响应上。
  琉球对清朝宗主国宗藩关系的积极响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制度上仿效中国体制
  清康乾盛世时期,琉球对清朝宗主国宗藩关系的积极响应体现在政治体制方面是琉球对清方政治制度进行仿效,其中最主要的是仿效清方的官制和刑法。黄景福在《中山见闻辨异》中就记载了琉球方面仿效中方政治体制的做法。他称“先王之制,凡属国止封其君,而其臣之爵秩不与闻焉。琉球爵秩,亦分为九品如中国例;《志略》较《徐录》所载为详。”(注:②《清代琉球纪录集辑》诸家,台北台湾大通书局民国73年[1984],第239页。)
  按黄景福的考证,琉球国官制也分为九品十八级:
  国相为正一品,法司官为从一品;紫金官、紫金大夫加法司衔为正二品,不加法司衔为从二品;耳目官为正三品,正议大夫加耳目官衔为从三品;吟味官、正议大夫为正四品,那霸官、中议大夫、长史为从四品;正殿当官、都通事为正五品,副都通事,加当官为从五品;正殿势头官为正六品,加势头官为从六品;里之子亲云上、副通事为正七品,筑邓之亲云上为从七品;正殿里之子为正八品,里之子座为从八品;正殿筑登之为正九品,筑登之座为从九品。?②
......(未完,请点击下方“在线阅读”)
特别说明:本文献摘要信息,由维普资讯网提供,本站只提供索引,不对该文献的全文内容负责,不提供免费的全文下载服务。
金月芽期刊网 2018元朝时在琉球设立了什么?
元朝时在琉球设立了什么?
台湾隋朝称“流求”;元朝称之为“琉球”,在元朝,政府在台湾地区设置了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与台湾.这是中国政府在台湾正式建立的行政权力机构.
我有更好的回答:
剩余:2000字
与《元朝时在琉球设立了什么?》相关的作业问题
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规定台湾省隶属福建省管辖
澎湖巡检司 台湾因为大陆对台湾岛行使管辖权,要到清朝1684年台湾府的设置.不过由于澎湖属于台湾府\现在的台湾省,所以也算是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
元朝版图只纳入澎湖 台湾并未被纳入 因为台湾离大陆十分遥远 管理不便在澎湖设立澎湖巡检司 目的在防台(防海盗) 而不在治台
C宣政院宣政院掌管西藏地方的军事、行政、司法和宗教等各项事务,是西藏和其他藏区的最高管理机构.西藏地方官员的举荐、任用,以及在西藏地方调解纠纷、审理案件,完善驿站体系、实施户口调查等等,都是在宣政院的主持下进行的.宣政院的院使和高级官员经常前往西藏地方办理各项事务,考察调研,以为施政之资.有元一代,宣政院在处理佛教和吐
是元世祖的边疆地区管辖措施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管理全国的行政事务.管辖范围大致在大都及其附近地区相当于今天河北省、山西、山东、内蒙的地区,地方:大都以外的其他地区设置的机构是行省.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那元朝是如何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的?西藏:(唐朝与吐蕃的关系.
巡检司元代,祖国大陆与台湾之间的政治关系有了新的发展.至元时,在澎湖设立巡检司,“隶泉州晋江县”.元朝通过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与台湾.这是中国政府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权力机构
三国时期:孙权派大将卫温去夷洲隋朝:隋炀帝三次派人去琉球元朝:设澎湖巡检司清朝: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正式设台湾府、《马关条约》日本占台湾、1945年日本归还台湾民国:1949年国民党播迁来台湾
作用:第一,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第二,使宰相的权力——分为三,三省长官的品级又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厂皇权.在秦汉,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每当皇帝无能,丞相就可能专权.三省六部制的设立,三分相权,有利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强
大元的疆域空前广阔,今天的新疆、西藏、外蒙古、云南、东北、澎湖及南海诸岛,都在大元统治范围之内,还包括西伯利亚大部分(一说东到白令海)、锡金、不丹、克什米尔东半部、缅甸北部、泰国北部、老挝、朝鲜东北部.领土面积超过2000万平方公里(一说2200万平方公里),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国家.元朝也是中国历史上国土面积最大的
一、 行省制度和对西藏、台湾的管辖 元朝空前统一,疆域是我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一个朝代,这样一个大国,如何对地方进行有效的管辖,如何加强中央集权制度,是关系到政权能否巩固的大问题.因此,元朝在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实行了行省制度.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元朝对全国的统治.① 大都周围邻近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辖,其他地方设
巡检司 元代,祖国大陆与台湾之间的政治关系有了新的发展.至元时,在澎湖设立巡检司,“隶泉州晋江县”.元朝通过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与台湾.这是中国政府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权力机构 http://www.geocities.com/chinacomment/chihistory/dyn_hist/gds018.htm
公元1335年,元朝正式在澎湖设立“巡检司”.巡检司,级别不高,属九品.“职巡逻,专捕获”,捕捉罪犯,兼办盐课,但这是中央政府派驻台澎地区的第一个行政执法机构.自此以后,中央王朝开始派员管理台澎地区.澎湖巡检司,归泉州同安县管辖,澎湖巡检司刚设立时(1335年),泉州是隶属江浙行省的.等到1356年,元朝又设置了福建等
  是的,名单如下:  行省分布  ①陕西行省  ②甘肃行省  ③辽阳行省  ④河南江北行省  ⑤四川行省  ⑥云南行省  ⑧江浙行省  ⑨江西行省  ⑩岭北行省  此外,大元还于高丽置征东行省,但行省丞相由高丽国王兼任, 除上述统治各大地区的行省外,大元还设过几种专主大征伐的行省.一为征宋时所设,只称“行中书省”,不
元朝称之为“琉球”, 在元朝,政府在台湾地区设置了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与台湾.这是中国政府在台湾正式建立的行政权力机构. 秦朝称台湾为“瀛州” 三国时期称为“夷州” 隋代改为“流球” 宋朝称“毗舍耶” 元朝时,又称台湾为“琉球”. 明初又叫做“东番”,后来则有“鸡笼山”、“北港”、“笨港”、“台湾窝”等诸种称谓 明代万
你好,你的三个问题答案都是肯定的. 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即位后﹐始采用中原官制﹐设立中书省以总理全国政务﹐为最高行政机构.其设官沿袭金尚书省之制﹐长官中书令由皇太子兼任﹐未立皇太子时则缺.实际长官为右丞相﹑左丞相(元制尚右﹐故右在左上)﹐各一员﹐或仅置右丞相﹐总领省事﹐统率百司.平章政事四员﹐为丞相之副贰﹔右丞﹑
260年3月,忽必烈在汉族地主阶级及部分蒙古宗王的支持下于即大汗之位;4月,忽必烈设立中书省,总管国家政务;5月,忽必烈颁布《即位诏》法令,并建元中统.由于忽必烈在中原汉地自行集会称汗,并且推行汉法,明显违背了蒙古传统,引起了阿里不哥和蒙古正统派的强烈不满,忽必烈与阿里不哥随即展开了四年的汗位战争.1264年阿里不哥战
宋朝天禧四年(1020年)由祯州改为惠州,始有“惠州”之称.元朝时设“惠州路”明清时设“惠州府”最早是隋开皇十年(590),在梌山(今中山公园)设立循州总管府,辖归善、博罗、河源、新丰、兴宁、海丰6县.隋大业三年(607)改龙川郡,辖归善、博罗、海丰、河源,兴宁5县.唐武德五年(622)改为循州总管府,管循、潮二州、循
解题思路: 见解答过程解题过程: 1、疆域辽阔 元朝基本上奠定了我国的历史疆域。为国内各民族的和平友好往来、为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创造了条件。 元朝统一全国,无论从整个中国历史,还是从蒙古族的历史发展角度看,都应加以肯定。元朝建立以后,实现了空前的大统一。其版图&有汉唐之地而加大&,从漠北到海南,
  1.蒙古族是由成吉思汗统一大漠并在大漠建立了当时的“大蒙古国”后的彻头彻尾的大侵略,而中国算是大蒙古帝国侵略期的受害者之一.  如果到宋朝都说没有文明,那法制、军队也就不复存在,亚欧大陆这次灾难绝不是一场自然灾害,而是蒙古帝国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  满清当时努尔哈赤所属的建州有明朝管辖,它的父亲和祖父都是明朝的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琉球独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