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应急救援装备清单装备不超过多少斤

应急管理-瑞金人民政府网
瑞金市防汛抗旱应急预案
信息分享:
信息时间:日
所属栏目:应急管理
                                  
                                           
瑞府办发〔2011〕106号
瑞金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瑞金市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
《瑞金市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O一一年六月三日
瑞金市防汛抗旱应急预案
二O一一年六月
为了防止和减轻洪水灾害,做到有计划、有准备地抗御各类洪水,保障全市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同时加强防旱抗旱工作,增强干旱风险意识,提高抗旱应变能力和抗旱主动性,减轻旱灾影响和损失,保障瑞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结合我市实际,组织编制本预案。
二&基础资料
  &2.1 流域概况
 & 2.1.1 地理位置和地形
瑞金市位于江西省的南部,赣州市东部,距省会南昌市410Km,距赣州市149Km,地理座标为:东径115°42′-116°22′,北纬25°30′-26°20′,东西宽约65公里,南北长约90公里,国土面积2448平方公里。分别为江西省、赣州市总面积的1.47%、6.22%。境内交通较为便利,即将建成的赣龙铁路、昌厦一级公路、206、319、323国道交叉于市区,还有即将开工的昆厦高速公路等,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四邻界址为:东与福建省长汀县交界,南与会昌县为邻,西连于都县,北接宁都、石城二县。
瑞金地处武夷山脉西侧,属赣中南中低山与丘陵区。境内群山环抱,峰峦起伏,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境内最高山峰是日东乡的仙人湖岽,海拔高度为1138.3米。谢坊的石角海拔162米,为市境最低点。境内一般山峰海拔400-800米。主要山峰有东部的陈埜岽、大隘岭,东南的仙人湖岽、火星岽,南部英城岽、石水牛,西部的哑基岽、火焰嶂,西北的铜钵山,北部的莲山碗、莲花山等。
本市地处武夷山南段西侧,武夷山主、余脉贯入境内东北、东南、东部和南部,低山丘陵分布广泛,仅中部绵江及西部九堡河沿岸分布一些岗地和平原,地势由东北倾向西南,境内山地占总面积的20.1%,高丘占47.3%,低丘、岗地和平原占32.6%。
按成因类型和形态特征分类,境内地貌可划分为5类。
1、中低山山地,海拔800m以上,平均标高903.2m,面积为71.3Km2,占全市总面积2.9%。
2、低山山地,海拔500-800m之间,平均标高633.2m,总面积为421.7Km2,占全市总面积的17.2%。
3、高丘丘陵:海拔300-500m之间,平均标高397.1m,面积为1153.4Km2,占全市总面积的47.3%。
4、低丘丘陵:海拔200-300m之间,平均标高251.6m,面积为683.2Km2,占全市总面积的27.9%。
5、盆地:境内平原和岗地,海拔200m以下,平均标高168.9m,面积为115.8Km2,占全市总面积的4.7%。
2.1.3气象、水文
瑞金地处华中气候区与华南气候区的过渡带,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型。境内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境内年平均气温为18.9℃,年最高平均气温为24.2℃,年最低平均气温15℃,气温的年较差为9.2℃。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为7.6℃,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8.5℃,月较差20.9℃。酷暑出现在7月份,严冬出现在1月份。极端最高气温为39℃,出现在1984年7月29日,极端最低气温为-5.8℃,出现在1967年1月17日。平均无霜期268天,最长达329天,最短224天。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38.2小时,最多为2405.6小时(1963年),最少为1414.1小时(1982年),年际差991.5小时。年平均蒸发量为1374.4mm,最大为1628mm(1964年),最小为1209mm(1975年),年内蒸发量的季节变化明显。以7-9月为最大,达551.8mm,占全年蒸发量的40%。年平均降水量1649mm,降水量最多的年份达2398.2mm,最少年份仅1065.1mm。年际差为1333.1mm。年平均降雨日163.7天,最多200天,最少132天,降雨集中在4月初至6月底。其中6月份降雨最多,平均为311.5mm,占年降雨量的18.3%;11月份降雨最少平均为47.6mm,占年降雨量的2.8%。最大一日降水量175.6mm(1962年),最大三日降雨量256mm(1968年)。降水的时间分布为春夏多、秋冬少。多年平均降雨量3-6月为980mm,占全年雨量的59.4%;7-10月为405mm,占全年雨量的24.5%;11-次年2月为264mm,占全年雨量的16.1%。
境内多年平均径流深889.2mm,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20.83亿m3。历年最大径流总量37.6亿m3(1975年),历年最小径流总量8.46亿m3(1963年)。
市区内于1956年设立了水位观测站,对城区绵江河防洪安全进行水位观测、预警预报。据水文提供资料,绵江多年实测最大洪水涨幅为7.88米,最大洪水历时18小时(),一般洪水历时10小时,洪峰历时40分钟左右,梅江最大洪水涨幅13米,最大洪水历时30小时,一般洪水历时15小时,洪峰历时90分钟。九堡河最大洪水涨幅为3.6米,最大洪水历时5小时,一般洪水历时3小时,洪峰历时20分钟。
2.1.4区内主要河流分布情况
市境内水域属贡江水系。全市河溪252条,流域面积20Km2以上的河流有34条,总流程1850.6Km,河网密度为0.76Km/Km2,除拔英乡境内的两条小溪注入福建濯田河外,其余水域均注贡江。主要河流有绵江、九堡河、万田河和梅江。
①绵江河:为瑞金第一大河,发源于瑞金、石城与福建长汀三县交界的石寮岽。其干流从日东水库至会昌湘江口,全长130Km(境内长119Km),平均坡降为0.82‰,有大小支流190条,流域面积1860.5Km2(境内为1599Km2),年平均出境流量43.43m3/s,年平均径流量为13.7亿m3。最大洪峰流量为2300m3/s。最大洪水涨幅7.88m,最大洪水历时18小时(),一般洪水历时10小时,洪峰历时40分钟左右。
绵江河中上游河床礁石甚多,有砂砾卵石堆积,下游多有积沙覆盖,中游(武阳下洲至牛栏前)河道陡窄,水流湍急,属山区性河段。流域内丛林茂密,植被良好,是境内木竹主要产区之一,下游(牛栏前至湘江口)河床曲折平缓,属丘陵平原性河段。绵江沿河两岸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境内主要产粮区和经济作物区。流域内人口密集,城镇村庄密布,涉及11个乡镇175个村居委会,人口48.6万人,耕地22.81万亩。
②九堡河:为贡水支流澄江上游段,源出大柏地乡肖岭村。于三河村出大柏地乡境入九堡镇环溪水库,经官仓、九堡镇,于小陂入云石山陂下村、于大坝村安子上出境入会昌西江镇境内,全长81.5Km。境内干流长52.2Km,平均坡降7.3‰,有大小支流24条,流域面积314.6Km2,大坝村河口年平均流量8.2m3/s,最大洪峰流量494m3/s,年平均最小流量0.5m3/s,年平均径流总量2.59亿m3。该流域涉及乡镇2个、村居委会40个、人口9.93万人,耕地4.87万亩。该河最大洪水涨幅3.6m,最大洪水历时5小时,一般洪水历时3小时,洪峰历时20分钟左右。
该河属卵石河床,河道狭窄曲折,中、下游两岸常有洪水为患。上游峰峦叠嶂、竹木繁茂、植被良好,是境内木、竹主要产区之一,由于四面环山,两岸构成狭长的九堡盆地,中下游属丘陵山地,植被较差,水土流失较严重。河岸两侧分布有小块平原,沿河两岸土地肥沃,是粮食、烟叶的主产区。
③梅江:发源于宁都县肖田乡王陂嶂,自东北向西南流经黄石乡营下村与石城琴江汇合后流入本市丁陂乡山溪村,南流至卧龙村西折经长沙村流入于都县境,本市境内流程29.2Km,河宽100-230米,流域面积(长沙出口以上)5645.5Km2,境内流域面积401.3Km2,长沙出境处的年平均流量165.50m3/s,最大洪峰流量4244m3/s(1964年于都汾坑站),年平均最小流量23.5m3/s,年平均径流量52.19亿m3。最大洪水涨幅13m,最大洪水历时30小时,一般洪水历时15小时,洪峰历时90分钟,该江流域面积涉及我市3个乡镇(瑞林、丁陂、冈面)、33个村居委会,人口6.16万人,耕地4.86万亩。
④万田河:发源于于都沙心乡火星岽。主河道长25.3Km,流经本市万田乡7.5Km。流域面积45.7Km2,流入于都黄麟乡后与九堡河汇合,平均坡降3.91‰,年平均流量1.25m3/s,年径流量0.39亿m3。涉及我市1个乡、8个村,人口1.35万人,耕地1.44万亩。
湖泊:绿草湖,位于市区8Km的黄柏乡境内。为天然淡水湖。水面约300亩,蓄水量46万m3,灌溉面积210亩。古时湖水清澈,大旱不涸,满湖白莲,美不胜收。后因长期无人管理,泥沙淤积,渐长绿草,遂名“绿草湖”。
2.2&社会经济状况
瑞金市辖17个乡镇,其中10个乡,7个镇。市区位于绵江河畔的象湖镇,地处市境中部偏东。城区总面积15Km2,绵江河在叶坪乡新院村自东向西流入象湖镇黄埠头村后,再由北往南呈“S”形穿城而过,把整个城区分为两半。穿城河长6.3Km,在这段河道上有公路大桥7座,古石桥2座,人行混泥土桥1座。把两半连为一体,交通十分便利。
建国后的60年间,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来,瑞金的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达483359万元,工农业总产值401468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8820万元,财政收入37749万元。
2.2.1人口、耕地
据2008年统计资料显示,全市总人口643630人,其中农业人口519884人,非农人口123746人。经济活动人口303910人,在岗职工人数20339人,乡村劳动力人数250265人。全市实有耕地面积324664亩,其中水田290593亩,旱地34071亩。
建国前的瑞金工业几乎为零,只有几处零敲碎打的手工业作坊。建国后的60年来,全市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至今已建立电力、电机、电线、农机、机床、化工、塑料、五金、制糖、制药、制革、采矿、建材、陶瓷、纺织、制衣、发制品、印刷、铅笔、食品、果品、啤酒、饮料、水产品、肉类加工等门类较全的工业体系。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4家, 2008年全市工业总产值1932681万元。
瑞金市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业,主要农作物为粮食、甘蔗、烟叶、油菜、大豆、花生等。近年以脐橙为主的果业发展迅猛。2008年实有果园面积13.61万亩,其中脐橙面积10.74万亩。2008年全市农业总产值173454万元,比上年增14.5%,农作物总播种面积894681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23781亩,粮食作物总产量179918吨。
2.2.4交通设施
瑞金交通近年发展迅速,赣龙铁路横贯全市5个乡镇,昌厦一级公路、206、319、323国道交织于市区,已通车的赣瑞高速、鹰瑞高速形成发达的路网格局。同时市乡公路已全部水泥硬化,乡、村公路硬化率已达90%,至省会南昌市过去行程历时十几个小时,现缩短为5个小时,至赣州市不要2小时。
2.2.5&纪念场馆及军事设施
瑞金有红色故都之称,纪念场、馆主要有叶坪旧址群、沙洲坝旧址群,城区有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革命烈士纪念馆、中央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全市有革命旧址14处,纪念建筑11处,历史文物18处。其中有国家级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16处,省级保护单位1处,县级保护单位10个,军事设施有市人民武装部机关驻地,武警瑞金中队、武警瑞金消防中队、二炮部队等驻军。
2.3&水利工程基本情况
瑞金市现有中小型水利工程4101座,总蓄水量21680万m3。其中:中型水库4座,小㈠型水库19座,小㈡型水库63座,塘坝4016座。陂坝1610座,其中灌田千亩以上的有18座,小型灌区有243座。有效灌溉面积19.64万亩。
全市目前有水库86座,其中中型水库4座,小㈠型水库19座,小㈡型水库63座。下面,对重点小㈠型以上水库作分别介绍。
日东水库:位于日东乡湖陂村绵江上游峡谷出口处,属中型综合型水利枢纽工程。水库控制流域面积200Km2。坝址距市区上游32Km。坝顶长113m,顶宽5.5m,坝型为浆砌石圬工重力坝,坝顶高程267m,最大坝高33m,堰顶高程260m,溢流段净宽24m,弧形闸门3孔,每孔宽8m,总库容6700万m3,正常库容4980万m3,防洪库容1070万m3,调节库容4370万m3,死库容610万m3,校核洪水位265.87m,1#、2#副坝校核洪水位266.24m,设计洪水位264.57m,正常高水位263.00m,死水位250.00m,历史最高洪水位264.70m(),多年平均径流量1.732亿m3,校核洪水位下泄流量727m3/s,正常运用下泄流量499m3/s,灌溉面积4.5万亩,对市区防洪有严重影响。
龙山水库:位于壬田镇车头村绵江一级支流三官河下游峡谷出口处。坝址距市区上游17Km,属中型水库,始建于1958年,1960年冬基本竣工。其后1979年开始先后对大坝、溢洪道、副坝、隧洞、发电厂房及渠道等建筑物进行续建加固,1987年12月大坝上游坝坡发生滑坡,1988年10月至1991年6月进行修复加固。龙山水库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80Km2,坝型为粘土心墙坝,大坝高程131m,坝高31m,坝顶宽5m,大坝顶长287.36m,溢洪道高程127m,溢洪道宽60m,开敞式,设计洪水位129.67m,校核洪水位130.39m,死水位117m,正常高水位127.00m,历史最高洪水位127.88m(),设计洪峰流量674m3/s,校核洪峰流量958m3/s。总库容2807万m3,死库容579万m3,调节库容1476万m3,防洪库容751万m3,装机容量500KW,年发电量115万KW·h,灌溉面积2.7万亩,对市区防洪有严重影响。
上长洲水电站和留金坝水电站属于径流电站,通过闸门控制洪水,水位保持在汛限以下。
陈石水库:位于壬田镇大垅村境内,处日东水库下游,属梯级开发工程,距市区20Km的绵江上游,大坝以上控制流域面积237Km2,坝顶高程241m,溢流坝顶高程233m,坝顶长111m,坝顶宽4m,溢流坝顶长80m,大坝为圬工重力坝。最大坝高26m,属重点小㈠型水库,总库容780万m3,有效库容89万m3,设计最大泄量1210m3/s。灌溉面积4.16万亩,装机容量1400KW,年发电量550万千瓦,对市区防洪有直接影响。
中迳水库:位于壬田镇柏坑村境内,地处市区东部上游20Km,拦蓄旅游区罗汉岩溪水,属绵江水系。控制流域面积3.1Km2,坝顶高程244.3m,最大坝高18.2m,坝顶长68m,顶宽4m,溢洪道底高程242.1m,底宽11m,最大下泄量25m3/s。设计洪水标准2%,校核洪水标准0.2%,总库容374万m3,兴利库容323万m3,调洪库容49万m3,正常库容325万m3,汛限水位240m,正常水位242.1m,是以灌溉为主的水利工程,灌溉面积4000亩,挂靠陈石水库管理。对市区防洪有直接影响。
南华水库:位于泽覃乡光辉村境内,地处市区3Km的下游,属绵江一级支流罗基河,控制流域面积152Km2,心墙坝、坝顶高程60.4m(假设),最大坝高20.4m,坝顶长度126m,溢洪道底高程54.5m,宽55.3m,最大下泄量1305m3/s,设计洪水标准2%,校核洪水标准0.2%,总库容680万m3,兴利库容81万m3,调洪库容442万m3,正常库容238万m3,装机容量960KW,年发电量190万千瓦,灌溉面积5000亩,是一座以人饮供水、灌溉、发电、防洪的综合性工程,担负着市区供水任务,对市区防洪有一定影响。
富溪水库:位于黄柏乡富溪村境内,地处市区北15Km的上游,属绵江二级支流黄柏河的上游,控制流域面积17.4Km2,坝顶高程122.5m,最大坝高24.6m,坝顶长度105m,顶宽5m,心墙坝,溢洪道底高程119m,宽25.6m,最大下泄量177m3/s,设计洪水标准2%,校核洪水标准0.2%,总库容813万m3,兴利库容705万m3,调洪库容93万m3,正常库容720万m3,汛限水位117m,正常蓄水位119。装机容量200KW,灌溉面积1.2万亩,对市区防洪有直接影响。
沙洲水库:位于黄柏乡黄坑村境内,地处市区北上游8Km的黄柏河支流上,控制流域面积5.36Km2,粘土心墙坝。坝顶高程120.3m,最大坝高20.3m,坝顶长度264m,顶宽5m,溢洪道底高程116.5m,底宽8.3m,最大下泄量31m3/s,设计洪水标准2%,校核洪水标准0.2%,总库容565万m3,兴利库容442万m3,调洪库容121万m3,正常库容444万m3,汛限水位115m,正常水位116.5m,是一座以灌溉为主的小㈠型水利工程。灌溉面积9000亩,对市区防洪有直接影响。
沙陇水库:位于九堡镇沙陇村境内,地处市区西培养费25Km的九堡河一级支流兴田河下游峡口。属贡水澄江水系,控制流域面积26.8Km2,心墙坝,坝顶高程128.4m,最大坝高28.4m,坝顶长度160m,顶宽5m,溢洪道底高程123.5m,底宽24m,最大下泄量220m3/s,设计洪水标准2%,校核洪水标准0.2%,总库容875万m3,兴利库容628万m3,调洪库容237万m3,正常库容638万m3,汛限水位121m,正常水位123.5m,装机容量350KW,灌溉面积1.2万亩,对云石山乡及会昌西江镇防洪有直接影响。
环溪水库:位于九堡镇富村村境内,地处市区西北部35Km的九堡河主流上游。控制流域面积37.7Km2,心墙坝。坝顶高程127m,最大坝高27m,坝顶长度90m,顶宽5m,溢洪道底高程121m,底宽20m,最大下泄量333m3/s,设计洪水标准2%,校核洪水标准0.2%,总库容834万m3,兴利库容470万m3,调洪库容314万m3,正常库容520万m3,汛限水位119m,正常水位121m,装机容量260KW,灌溉面积7000亩。是一座以灌溉兼发电防洪为主的小㈠型水利工程。对九堡镇、云石山乡、会昌西江镇的防洪有直接影响。
小㈠型水库19座,总库容7029万m3,有效库容3725万m3。
小㈡型水库63座,总库容1610万m3,有效库容921万m3。
塘坝4016座,总库容1708万m3,有效库容1024万m3。
2.3.2&堤防
全市有大小堤防20条,总长度16.5Km,保护耕地面积1.9万亩,保人口2.6万人,其中保护耕地千亩以上河堤10条,总长度11.2Km,保护耕地面积1.5万亩,保护人口1.8万人。
2.3.3&水电站
全市拥有小水电装机15519KW,年发电量4500万KW·h,其中40KW以上装机55座113台15519KW,有调节的水电站21座,装机38台,总容量7683KW,无调节的水电站45座,装机75台,总容量7836KW。
2.3.4&机电泵站
全市机电泵站375座477台,总装机4456KW,设备保有量3119KW。
本预案是在现有防洪工程设施条件下,针对可能发生的各级别洪水灾害而预先制订的防御方案、对策和措施。是全市抗御洪水的作战方案,是市政府及市防汛指挥机构实施指挥决策、防洪调度、抢险救灾的依据。
三&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第四十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以及《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国家防洪标准》、国家防总办公室制订的《防洪预案编制要点(试行)》、《赣州市防洪预案编制要点(讨论稿)》等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各级政府规范性文件的规定和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护法》;《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办法》;《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关于加强城市抗旱工作的意见》;《江西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国家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文件;地方性相关法规;瑞金市年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瑞金市水中长期、水资源规划等。
第一篇&瑞金市防汛预案
一&编制目标
根据上级规范性要求,结合我市地形、地貌及地理位置。流域分布和范围面积、人口、耕地及经济地位,确定防洪重点。我市防洪重点是绵江,其次是九堡河、梅江。绵江流域面积占了全市总面积的65.3%,覆盖范围11个乡镇,人口41.65万人。瑞金市城区象湖镇座落于该江中游盆地上,周围群山环抱、峰峦起伏,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集雨面积内河流由北、东、南三个方向集中于城区附近汇流,于西南方向沙洲坝清水村的峡口(赖婆垇)流出市区,绵江流域内有大小水库46座,占全部水库的60.53%,蓄水量1.63亿m3,占全市蓄水量的86.2%。其中:中型水库2座,小㈠型水库12座、小㈡型水库36座。是全市防洪工作的重点。本案的编制目标:是在现有工程设施条件下,针对可能发生的各等级洪水灾害而预先制订防御方案,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措施,做到有计划、有准备地防御洪水,有效地控制洪灾漫延和发展。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人员伤亡,减轻灾害损失。
二&编制原则
编制防洪预案的基本原则是:贯彻行政首长负责制,以防为主、防抢结合、全面部署、保证重点、统一指挥、统一调度、服从大局、团结抗洪、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尽可能调动全社会积极因素。结合各有关部门及行业的职能特点,做到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切实做好相应的防洪准备和实施工作。
本市的行政首长对所辖区域的防洪预案实施负总责。市长担任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的总指挥,负责本市防汛抗旱的全面工作。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市人民武装部部长、市水务局局长担任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的副总指挥。与防汛有关的市政府组成部门或工作部门以及驻市有关单位为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的成员单位,并指定一名领导具体负责防汛工作。根据各部门的特点,做好本部门的防汛工作,同时要按市防汛指挥部的统一要求和防洪法规的有关规定,做好防洪预案中规定的准备和实施工作。
本预案结合全市防洪工程现状、社会经济状况,因地制宜地进行编制,并在实施过程中,根据情况的发展变化将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
三&洪水特征
3.1 降雨特征
据瑞金市内各雨量站、水位站及水文站的资料统计分析,全市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649mm,降雨最多的年份达2398.2mm,最少年份仅1065.1mm,年际差为1333.1mm,年平均降雨日163.7天,最多达200天,最少为132天。雨季集中在4月-6月,其中6月是全年降雨最多的月份,平均为311.5mm,占年降雨量的18.3%,11月降雨最少,平均为47.6mm,占年降雨量的2.8%。降雨的空间分布为东南部大于西北部,一年中有几个相对集中的降雨阶段,清明至谷雨的“桃花水”,立夏至小满的“龙船水”,芒种至夏至的“梅雨”。
市境内的暴雨形成主要有锋面气旋,空低涡、高空切变线及台风等多种环流形成,以锋面气旋频繁因素最为明显。由于受地形及其他因素的共同影响,市境内暴雨出现的次数、历时、强度、范围在空间分布上有差异,锋面暴雨主要出现在4-6月,其降雨强度大、范围大、历时长,受地形影响,易形成山洪暴发,危害严重。台风雨一般出现于7-9月间,其特性为强度大、范围大、历时短。分布不均,局部易形成洪涝灾害。市境内最大一日降雨量175.6mm(1962年),最大三日降雨量256mm(1968年),有记载的49次大洪涝中,35次是夏季暴雨形成的,平均3年发生2次。
3.2 历史大洪水情况
(1)洪水特征
境内水灾多发于每年的4-6月,此时,冷暖气流频繁冲击形成暴雨,境内群山环抱,峰峦起伏,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河溪支流多呈扇形分布,源短流急,集中汇流时间短,极易发生山洪暴发,形成水害。由于城区地形为盆地,河床坡降小,水流相对平缓,洪水历时长,易成洪涝,市区进水,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据水文资料显示:境内洪水最早出现于3月,但一般峰量不大,称之为“春汛”。5-6月为洪水季节,尤其是6月往往形成峰高量大的洪水,称之为“夏汛”,7-9月由于台风频繁登陆福建夏门至广东汕头一带,境内受其影响较大,常发生短历时洪水,称之为“秋汛”。从危害程度看,夏汛为最大。由于绵江上游主流及各支流河床坡降陡,水流急,河床滞流作用小,洪水陡涨陡落。
(2)历史大洪水的主要洪涝灾害简述
市境内绵江、九堡河、梅江流域内洪涝灾害均时有发生。下面分别叙述如下:
①绵江:洪水危害性最大。是本市区域内覆盖范围大,流域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65.32%,为1599Km2,耕地面积占全市的70%,为22.81万亩,人口众多,城镇密布,涉及11个乡镇,175个村(居)委会,48.6万人,为全市人口的80.83%。象湖镇是瑞金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是全市防洪工作的重点。绵江穿城而过,极易受洪水灾害的侵袭。由于城区防洪标准低(仅达5年一遇标准),属基本未设防城市,沿河两岸仅依靠天然河岸水位落差防洪,稍遇大洪水,大水便进城。据《瑞金县志》记载,明洪武十年(1377年)至1949年的572年间,有记载的大洪水发生过44次,几乎全部发生在4-6月间,其中县城水深丈余,冲坏云龙桥的水患达12次。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水利建设,发动和组织群众大兴利,提高蓄水抗洪能力,大大减少了洪水灾害。但由于工程标准不高,洪涝灾害仍时有发生,从建国后的1949年至目前,境内发生大洪水19次,成灾面积在0.4万亩至5.64万亩之间。
1952年6月7-8日,全县连降大暴雨,过程雨量达230mm,洪水泛滥,淹没耕地4000亩,冲毁水陂87处,倒塌房屋200间,日东陈埜村33间房屋全部倒塌。
1962年,特大洪灾,4-6月降雨量达1330.8mm,超过历年同期降雨量的70%,从6月1日至7月3日,连续降雨33天。6月30日,县城降大暴雨175.6mm,东北部壬田龙山水库一带降雨178mm,西部九堡沙陇水库一带降雨220mm,据当时受灾的35个公社,214个大队不完全统计,冲毁民房2481间,牛栏、厕所7255间,淹田9.64万亩,成灾面积5.64万亩,颗粒无收面积8188亩,全县因灾减产粮食1466万斤。晚稻谷种损失145万斤,冲毁水利设施1792处,各种桥梁873座;损失农具、家具、牲畜难计其数。直接经济损失653.4万元(当时经济价格计算),此次洪水仅次于1915年大洪水,绵江河水位达195.18米(相当于30年一遇洪水),超过警戒水位4.18米,由于瑞金城区未设防,城区受淹持续14天之久,洪峰流量1180m3/s,沿江两岸一片汪洋。
1964年6月10日-16日,连降暴雨,14日,县城降雨138.3mm,东部壬田大垅一带降雨223.2mm,西北部大柏地山河一带降雨222.3mm,16日,西部九堡沙陇一带降雨249.1mm。形成了全区域的洪水泛滥,绵江水位达194.72m,超警戒水位3.72m,洪峰流量1120m3/s,县城95%的面积被淹,毁坏房屋534间,毁坏桥梁362座,受灾面积3.7万亩,成灾面积1.77万亩,死亡3人,造成经济损失220.5万元。
1988年6月13日,从凌晨4时至14时,10小时暴雨量达217mm,城区降雨119.4mm,城区淹没面积达90%以上,绵江洪峰水位194.59m,超警戒水位3.59m,洪峰流量1080m3/s,受灾面积3.5万亩,成灾面积1.62万亩,毁坏房屋375间,冲毁水利设施953座(处)。各种桥梁284座,直接经济损失981万元。
②九堡河:流域覆盖范围小,面积也小,但河床坡降陡,洪水陡涨陡落,遇大暴雨或长时间大雨极易形成山洪暴发,破坏性也极具威力。但发生频率不会很高,10年或20年一遇不等。
近几十年来,发生或出现过2&次水害。
1973年5月11日,环溪水库第一副坝发生溃坝,500多万m3库水向下游奔涌,给下游造成严重灾难。毁房1739间,毁坏农田2757亩,冲毁桥梁30座,公路22Km,水利设施192座(处),死亡18人,造成经济损失250万元。
2004年7月7日,九堡河流域普降大暴雨或特大暴雨,上午8时至12时,4小时内降雨量达114mm,岗面降雨110mm,九堡河出现二十年一遇的大洪水,沿河两岸一片汪洋,大量村庄和农田被淹。九堡圩进水深1.5米,云石山乡的陂下村、云石山村、沿坝村严重受淹,被困群众489人。倒塌房屋211间,毁坏房屋231间,农作物受灾面积1.55万亩,成灾面积7650亩,减产粮食5万kg,毁坏公路13Km,毁坏水利设施98座(处),死亡1人,直接经济损失250万元。
③梅江:流域面积大,主要受上游宁都、石城两县大范围降雨影响,但由于是市内过境河流,涉及淹没范围小,从我市丁陂山溪村入境,流程29.2Km,于瑞林镇长沙村出境入于都县境。由于河面宽阔,河宽200-400m之间,量大峰高的频率相对较小,加之河岸两边均以群山为主,因此受灾范围、淹没面积、房屋和人口也相对较少。主要受淹地为瑞林镇及圩场范围较重。还有部分沿河岸村庄和部分耕地等。梅江洪水灾害的情况,由于史料上较难查找,因此,只能从简表述。
 & 3.3&灾害较大的洪水特征分析
 & (1)1962、1964、1988年3次洪水特征分析
市境内遭遇较大洪水一般来说均为洪涝灾害同时出现,造成洪涝灾害的主要因素可归纳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暴雨或集中降大雨时间较长,如在连续6小时以上降雨量达150mm以上时,极易发生洪水灾害。二是在时间上主要出现于4-6月,从历史上的洪水发生时间看,绝大多数洪灾发生在此期间。三是局部洪灾时有发生,由于降雨在空间分布上存在较大差异,局部遭遇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的可能性很大,出现时间一般在7-9月间。四是城区部分地段及沿河两岸一带地势低洼处河水倒灌现象时有发生。
1962年4-6月降雨1330.8mm,从6月1日至7月3日,连续降雨33天,6月30日降大暴雨,在水库、江河水位较高的情况下,日降雨量达175-220mm不等,6月30日晚洪峰水位达195.18m,超出警戒水位4.18米,整个城区一片汪洋,瑞金二中九间教室、15间住房全部冲毁倒塌。这次洪水历时长,绵江河水位超警戒历时14天之久,在历史上是少有的。洪水频率达50年一遇。
1964年全年降雨为1642.5mm,4-6月降雨达1064.8mm,占全年降雨量的58.6%,而6月降雨又达590.2mm,6月15日降大暴雨,日雨量138.3mm,洪峰水位194.72m,超警戒3.72m,洪峰流量为1120m3/s。洪水历时24小时,洪水频率为二十年一遇。
1988年,年降雨量为1687.7mm,4-6月降雨730.9mm,低于历年平均值,但在短时间内降雨量相对集中,从6月13日凌晨4时至14时,10小时内全市出现大暴雨到特大暴雨,平均降雨119.4mm,局部达217mm,洪峰水位达194.59m,超警戒水位3.59m,洪峰流量达1080m3/s,洪水持续时间72小时。此次洪水如果没有日东水库拦洪削峰的作用,水位会超过1964年,灾害将更加严重。
瑞金市城区代表年洪涝灾害损失表(万元)
②流域内洪水传播历时情况分析
瑞金市境内主要河流是绵江,其次是九堡河、梅江。绵江是瑞金防洪工作的重点,它涉及的范围广、面积大、河流长、危害性也最大。它是赣江的发源地,源自瑞金、石城和福建长汀三县交界处石寮岽石城境内,主河长130Km,市境内119Km。全流域面积为1860.5Km2,市境内1599Km2。1966年在上游日东乡湖陂村白蚁段峡谷出口处,动工兴建中型水利工程——日东水库,1972年基本建成拦蓄洪水,发挥出显著的防洪作用。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200Km2,多年平均流量5.49m3/s,多年平均径流量17320万m3。日东水库下游的绵江支流,如合龙河、黄柏河、古城河等,河床坡降陡,比降为8.2‰,流程短、范围广。三条河流的流域面积为711Km2,各支流汇流时间快,而且汇流时差小,极易形成洪峰,对防汛抗洪带来很大压力,绵江上游洪水到达城区的传播时间为6-8小时,洪水最大涨幅为7.88m,最大洪水历时18小时,一般洪水历时10小时,洪峰历时40分钟,梅江洪水最大涨幅13m,最大洪水历时30小时,一般洪水历时15小时,洪峰历时90分钟。九堡河最大洪水涨幅3.6m,最大洪水历时5小时,一般洪水历时3小时。洪峰历时20分钟。
不同频率洪水成果表
&3.4&洪水预报
 & (1)洪水预报公式
 & Q峰=+Q谷+Q放
式中:Z——汇流历时(小时)
    & ——汇流面积f随汇流时间r而变化的变化率
    & Q谷——起涨时流量
    & Q放——产生叠峰水库放水流量
    & L——主河长
    & M——汇流参数
    & J——平均比降
四&防御洪水方案
  &4.1&防洪预案所属流域
瑞金市防洪预案主要是绵江流域。其次是九堡河(澄江流域),还有梅江(过境河流)。瑞金市国土面积为2448Km2,绵江流域面积为1599Km2,占全市国土面积的65.32%。绵江是赣江发源地,系赣江二级支流。由日东河、三官河、合龙河、黄柏河、古城河、七堡河、罗基河、新中河、大迳河、黄田河、山千河、兰田河等大小190条支流组成 ,是瑞金境内最大河流,绵江在会昌城东与湘水汇合后为贡江,流经于都、赣县、赣州与章江汇流成赣江。
4.2&流域概况
绵江属赣江水系,是赣江较大的二级支流,发源于瑞金、石城和福建长汀三县交界的石寮岽石城境内。流经石城县龙岗镇、瑞金日东乡、壬田镇、叶坪乡、象湖镇、沙洲坝镇、泽覃乡、武阳镇、谢坊镇入会昌县境,全长130Km,流域中上游呈扇状形,下游呈狭长叶形,平均宽度18.6Km,河床坡降0.82‰,流域上游为山地,植被良好,中游为低山丘陵,河谷平原,下游为山地或岗地。
4.3&流域洪水特性和历史洪水
4.3.1洪水特性及成因分析
本流域的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暴雨类型主要有锋面雨和台风雨。洪水出现时间多在4-8月,年最大洪水多出现在6月。流域内河床坡降、上游和下游较陡,集流时间较短,中游河床平缓,滞流时间较长,洪峰持续时间约为40min,洪水历时1-2d,一次洪水的洪量主要集中在1d以内。
4.3.2历史洪水
①流域内历史洪灾情况
据《瑞金县志》记载,自明洪武十年(1377)至1949年的572年间,有记载的大洪水发生过44次。建国后的50多年间,共发生大洪水19次。几乎全部发生在4-6月间,而年,县城发生日暴雨50mm以上达122次,平均每年5、6次,最多的年达11次(1973年)。
1952年6月7-8日,连降大雨,淹田4000亩,冲毁水陂87处,房屋200间,日东陈埜村33间房屋全部倒塌。
1962年,特大水灾,4-6月降雨1330.8mm,超过正常年景汛期水量70%,从6月1日至7月3日,连续降雨33天。6月30日,县城降大雨175.6mm,东北部壬田龙山水库一带降雨178mm,西部九堡沙陇一带降雨220mm。据不完全统计,这次大水冲毁民房2481间,牛栏、厕所7255间,淹田9.64万亩,成灾面积5.64万亩,绝收面积8188亩,减产粮食1466万斤,冲毁水利设施1792处,桥梁873座。
此次洪水洪峰水位为195.18m,超警戒线4.18m,绵江洪峰流量1180m3/s,瑞金二中水深2.5m,其中9间教室、15间住房被毁。直接经济损失615.2万元(当时价)。
1964年6月10-16日,连降暴雨,14日,县城降雨138.3mm,东部壬田大垅降雨223.2mm,北部大柏地三河一带降雨222.3mm,16日,西部九堡沙陇降雨249.1mm,山洪泛滥成灾,6月15日,绵江出现洪峰水位194.72m,超警戒水位3.72m,洪峰流量为1120m3/s。淹没良田3.7万亩,成灾面积1.77万亩,毁坏各种桥梁362座,毁坏房屋534间,死亡3人,直接经济损失253.4万元。
1973年5月12日,由于连降暴雨,山洪暴发,九堡环溪水库因工程质量差,第一副坝发生倒塌,淹死18人,毁房1739间,毁田2757亩,毁农作物6223亩,冲毁桥梁、道路及水利设施几百处,经济损失数百万元。同时31日,全县普降大到暴雨,南部降雨201.7mm,西部降雨177.2mm,城区降雨169.5mm,溪水猛涨,淹田3.66万亩,成灾1.81万亩。
1976年8月10日,受台风影响,拔英公社4小时降雨130mm,山洪冲毁公社礼堂及卫生院,冲走粮食2万斤,受灾农田1.18万亩。
1977年5月31日,境内西北部3小时降雨117mm,冈面、瑞林、下坝、大柏地等乡的31个村168个生产队受灾,淹没农田1万多亩,冲毁耕地2112亩,水陂、塘坝73座,水轮泵站5座,小水电站178座。倒塌房屋157间,牛猪栏131间,经济损失51万元。
1983年汛期,万田、黄柏、大柏地淹田1.8万亩,毁上段小学校舍1幢,桥梁及水利设施冲毁甚多。
1985年,全县连降7次暴雨,山洪危害全县,淹田12.7万亩,绝收面积6812亩,经济损失158万元。
1988年6月13日,从凌晨4时至下午14时,历时10小时,平均降雨165.4mm,局部达217mm,市区雨量119.4mm,绵江洪峰水位194.59m,超警戒线3.59m,洪峰流量1080m3/s,洪水持续时间72h,直接经济损失981万元。
1994年6月14日,境内瑞林、丁陂、下坝三个乡镇10小时内降雨210mm,上游宁都、石城的洪水汇流,更加重了灾害程度,梅江瑞林圩水位淹没达2.91m,有21个村受灾,并出现人员伤亡(房屋压死),直接经济损失1098万元。
1995年6月15-17日,在48小时内降大暴雨衣和特大暴雨,降雨量达246.9mm,最多的日东乡达299.2mm,其中16日降雨127.5mm,17日降雨103.3mm,日东、龙山两座中型水库水位暴涨,分别达到264.61m和128.1m,双双超过历史最高水位0.71m、0.70m。日东水库最大泄量达206m3/s,龙山水库最大下泄量为119m3/s。绵江水位194.05m,超警戒3.05m,梅江水位也超过警戒线3.15m(宁都县城),全市21个乡镇(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5000多万元。
2000年5月26-27日,瑞金发生全市性特大暴雨,17小时降雨达186.8mm,其中26日21时至27日9时,12小时降雨达170mm。这次暴雨范围广、强度大,持续时间长,致使境内全流域山洪暴发,绵江、九堡河水位猛长,绵江洪峰水位192.69m,超警戒水位1.69m。据统计,受灾乡镇19个,受灾行政村、居委会223个,受灾人口20.2万人,因灾死亡2人,农田受灾面积6.3万亩,成灾面积3.86万亩,减产粮食8160吨,冲毁各种水利设施315座,倒塌房屋506间,面积1.1万m2,直接经济损失3282万元。
2004年7月7日,瑞金境内先后普降大到暴雨,局部特大暴雨,4小时降雨量达100mm以上,九堡环溪水库降雨量最大114mm,冈面次之110mm。由于降雨集中、强度大、范围广,致使山洪暴发,泛滥成灾,绵江、梅江分别超警戒水位,九堡河出现了20年一遇的大洪水,沿河两岸一片汪洋,九堡圩镇进水深达1.5m。受灾农作物面积8.5万亩,成灾面积5.52万亩,绝收面积2.02万亩,毁坏公路26Km,损坏输电线路29Km,损坏通讯线路1.6Km,损坏护岸135处,毁坏水利设施442座(处),死亡1人(洪水冲走),直接经济损失4240万元。
②历史洪水调查与复核及洪水重现期分析
根据历史资料考证和龙山水库、日东水库初设时对水库坝址的洪水位调查,1859年为历史最大洪水,依次为1858年、1820年、1915年、1962年,考虑当时河床断面基本情况还原估算值,1859年的洪峰水位为196.84m,洪峰流量为1548.5m3/s,重现期为100年,1915年的洪峰水位为196.26m,洪峰流量为1370.8m3/s,重现期为50年,1962年的洪峰水位为195.18m,洪峰流量为1180m3/s,重现期为20-30年。绵江河水位各种频率设计洪水成果如下:
流量(m3/s)
  &4.4&流域内水利工程现状
4.4.1蓄水工程现状
截止2010年底,全市拥有蓄水工程4102座,总库容28542万m3,内有中型水库4座,蓄水量18195万m3;小㈠型水库19座,蓄水量6513万m3;山塘4016座,蓄水量1708万m3。这些蓄水工程共有滞洪库容4729万m3,对本市防洪起主要控制性作用的日东水库,有滞洪库容2180万m3;龙山水库有滞洪库容751万m3,其余小型水库的滞洪库容对于境内主要河流来说作用很小,日东水库在瑞金的防洪调节作用非常明显,自工程竣工(1972年)运行以后,50年一遇洪水机率相对较小。上长洲、留金坝水库在梅江河瑞林段。
4.4.2堤防工程现状
我市流域面积在20Km2以上的河流有34条,其中以九堡河、绵江河及其一级支流古城河为主要河道,两岸约有5万余亩农田,由20条总长80Km主要堤段进行保护。其中保护面积在亩的有官仓、谢村、坝溪、黄渡、中潭、洗心、松坪河堤等8条;保护面积在2500亩的有谢坊上坝河堤,还有绵江河一级支流古城河堤保护面积3000亩。由于近四、五十年来森林覆盖的严重破坏,土壤植被的减少,引起水土流失,大部分河床被泥砂淤高近2m,致使大部分河堤虽然每年冬修水利时会进行加高,但由于河床的上升和加高时一般很少进行培厚加固,所以抗洪能力远不如从前,九堡河、绵江河及其一级支流古城河的堤段尚能基本满足五年一遇洪水的抗洪能力,一些支流则连续五年一遇洪水也很难满足安全渡汛要求。我市境内的大部分河堤均为沙土填筑而成,高度自1,0-5m不等,堤顶宽0.8-4m,内外坡1:0.8,内外坡1:0.8至1:2,许多堤段高度和坡比达不到设计标准,且是砂质河堤,当外河水位高于堤内水位时,河堤很易发生管涌等现象,因此溃堤决口事故时有发生。
4.5&重点防护对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等法律法规及国家有关防灾减灾的方针政策,结合瑞金市的实际情况,确定重点防护对象,这些对象主要是水库城市、人口密集的乡镇、重要工矿企业、重要交通干线、革命、历史文物、重要设施等,具体如下表:(从上游至下游)
重点防护对象一览表
54.5(假设)
上长洲水库
留金坝水库
重点防护对象一览表
革命纪念馆
沙洲坝旧址
红都水产食品公司
瑞金三九药业
金瑞发制品有限公司
冠瑞食品工业有限公司
惠诚手袋有限公司
汇峰矿产品公司
浦江县矿产品公司
瑞金电线厂
化工机械公司
  &4.6&防御设防标准内洪水方案
本预案编制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方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社会经济协调、快速、可持续发展战略,变被动抗洪为主动防御,充分利用现有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保障全市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降低洪灾损失,做到设防标准内洪水能安全下泄、畅通无阻。
防御洪水方案的基本原则是: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蓄泄兼施、以泄为主、相互配合、上下协调。根据洪水特性和洪灾特点,防洪保护区社会经济的重要性,制定相应的防洪标准,做到确保重点、兼顾一般、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动员全社会力量做好防洪抗灾工作,夺取防御洪水的每一次胜利。
4.6.1&水库防御标准以内洪水方案
(1)大坝工程满足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可以按工程设计正常防洪调度运行的水库;
这类水库为一类安全水库,共55座,中型水库4座、小㈠型水库18座,小㈡型水库33座,。在服从防洪总体安排,保证水库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协调下游防洪兴利及各用水部门的关系,充分发挥水库防洪、蓄水兴利的最大综合利用效率,按照“蓄泄兼顾、以泄为主”的调度原则,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各类水库最大限度拦蓄洪水,另一方面应视下游河道的水位涨落情况,科学合理确定水库的泄洪流量和泄洪时间,保障洪水安全下泄,避免或减轻各种危害。
中型日东水库控制流域面积200Km2,总库容6700万m3,正常库容4980万m3,防洪库容2180万m3。龙山水库控制流域面积80Km2,总库容2807万m3,正常库容2050万m3,防洪库容751万m3,设计洪水位129.67m,设计洪峰流量674m3,设计洪水位129.67m,设计洪峰流量674m3/s。对下游防洪将起显著作用。
(2)大坝工程基本满足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但存在一些问题。在汛期,需要控制水库蓄水的水库;
这类水库小㈠型水库1座,小㈡型水库29座,这些水库正在除险加固。
4.6.2&河道防御设计以内洪水方案
瑞金河道设防标准很低,基本上没有象样的堤防,近年在右岸建了几段堤防工程也是断续的,洪水来时,很难发挥正常作用。城区低洼处及沿河两岸较低的房屋及耕地,将部分受淹。为此,市防汛指挥机构应根据水情变化,及早通知有关单位和居民提前做好人员和财产的转移工作。一旦出现局部险情,应快速调集抢险队伍全力抗洪抢险。市防汛指挥部还应要求和指定市直各有关单位及各乡镇储备一定数量的抢险物资,工程管理单位应将抢险物资存放在工程附近,以备抢险应急用。
4.7&防御超标准洪水方案
4.7.1水库防御超标准洪水方案
由于受自然、地理、气候诸因素的影响,瑞金发生暴雨的机率较多,因此,超标准洪水有可能发生。在超标准洪水情况下,河道排泄能力,水库调蓄能力均已饱和。因此,必须贯彻“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方针。
(1)大坝工程满足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可以按工程设计正常防洪调度运行的水库。
此类水库应密切注视水情预报,加强水库调度,根据水情预报,认真分析保护区可能出现洪水的时间,最高水位,作出水库预泄或滞洪的调度决定,在确保水库大坝安全的前提下,水库应极大限度地拦蓄洪水,即使要泄洪,也要错开洪峰汇流时间,以减小下游河道的行洪压力。
(2)大坝工程基本满足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但存在一些问题,难以按设计防洪标准进行调度的水库。
此类水库应严格按市防汛指挥部下发的度汛方案执行,按限制蓄水位进行调度,密切注意水库出现的各种险情,严肃防汛纪律,落实领导责任,备足防汛物资,组建抢险队伍,在保证水库大坝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发挥其拦蓄洪水作用。
(3)大坝工程不满足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存在严重工程质量问题,并影响大坝安全的水库。
此类水库数量不多,主要是部分小㈡型水库及部分山平塘。由于这些水库建设年代早、运行时间长,工程老化存在不同程度的各种问题。对此类水库,市防汛指挥部应在下达的度汛方案上,责令其空库度汛,不能蓄水。另一方面,这些水库均为小型水库,且分布大多在偏远山区,人口、耕地相对稀少的地方,即使垮坝失事,对下游安全不会构成大的危害。故只要加强管理,加强戒备,密切关注水情预报,损失还是可以避免的。
4.7.2河道防御超标准洪水方案
主要应加强河道的清障和疏浚工作,提高现有河道的行洪能力,绵江河、九堡河部分河段已形成不少大小不一的沙丘、河中小岛,存在少数河中树木及少数地方种植高杆作物,还有人为侵占河滩地种植现象,个别地方还存在侵占河滩建房的严重违法问题。这些问题,都严重地影响了河道的正常行洪,河道主管机关应按照《河道管理条例》提出清除计划,由市防汛指挥部责令设障单位或个人限期清除,对一些自然形成的沙丘、小岛等严重影响行洪障碍,河道管理机关应组织队伍,采用机械作业清除。
同时,应动员全社会力量投入到抗洪抢险之中,要以乡镇为单位,城区要分区域、分地段有序地向指定地点进行人员和财产转移,把洪灾损失降至最低,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人员伤亡。
4.8&防御突发性洪水方案
每年汛期,持续降雨,江河湖库水位不断上涨已成规律。尤其在主汛期,我市境内连续10天以上降雨紧接着降大暴雨或特大暴雨的事件时有发生。因集中性暴雨引发的山洪灾害年有出现,城区地处绵江中游,集雨面积大,汇流时间短,为城市防洪带来巨大压力,城市防洪应特别引起重视。
突发性洪水是指因防洪工程失事(如溃堤、垮坝)而造成的洪水。这种情况我市历史上也曾发生过,如沙陇水库1962年6月30日遇上220mm日雨量,因溢洪道未建成,被迫破副坝泄洪,库水位急剧下降,引起大坝内坡滑动,副坝从130米急剧降低至104米,造成一定灾害损失。1961年9月12日,龙角水库小㈡型垮坝失事,1973年5月11日,环溪水库第一副坝发生溃坝,造成严重灾害等。教训惨重,故应有防御突发性洪水方案。
4.8.1现有水利工程可能发生突发性洪水的初步分析
瑞金城区以上绵江流域面积为911Km2。上游分布有中型水库2座,小㈠型水库5座,小㈡型水库16座,这些水库一旦失事,洪水都将流经市区,而距市区3Km的南华水库洪水虽然在市区下游汇流,但因库容较大,对市区防洪安全也有严重影响。
日东水库、龙山水库的现有防洪标准,明显高于境内其它各类防洪工程,分别达到500年和千年一遇,若出现超过千年一遇的暴雨洪水,其它工程则多数要被毁一空,日东、龙山水库也不能保证不出险情。
其它小型水库现有防洪标准均已达200年一遇。但由于这些水库建设年代早、质量较差,经过几十年的运行,工程或多或少存在某此问题。近几年对小一型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据查全市有二类病库30座,其中小㈠型水库1座,小㈡型水库29座,现正准备进行除险加固,有的已经开工了。如果管理不善,水情得不到控制,水库失事的可能性较大。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型水库垮坝的可能性较小,小型水库即使失事对保护区的安全也构不成严重威胁。
现有堤防的防洪标准低,实际防洪能力几乎无法显现,不能正常发挥作用。
4.8.2防御突发性洪水的措施和对策
1、防御突发性洪水的措施
①各工程管理单位要加强暴雨洪水的监测预报工作,尽可能提前作出准确预报,为全市防洪抢险争取主动权,市防汛办应加强信息收集和数据的统计,及时掌握雨情、水情、工情和险情,一旦工程出险一方面组织抢险队伍全力抢护,另一方面组织保护区的人员迅速安全地转移,最大限度地减少洪灾造成的损失。
②应加强抢险工作的组织领导,有关责任领导及主要领导应亲临现场指挥,统一调度,避免慌乱,使各项抢险救护工作井然有序地进行。
③严肃防洪纪律,在防洪抢险工作中必须重申“个人服从组织,下属服从上级,局部服从全局”的纪律,强调高度集中的统一指挥权限。在情况紧急时,市防汛指挥部有权调用辖区内任何部门和单位的人、财、物投入抗洪抢险,任何部门和单位必须服从。
2、防御突发性洪水的对策
 & ①做好人员转移安置,保障生活供给
当防洪工程失事,灾情发生后,各级政府、各部门应当认真履行自己的法定职能,积极组织广大干部群众迅速做好抗洪救灾及有关的善后工作。低洼积水及受洪水威胁的居民和单位应快速实施撤离转移和安置工作,转移安置工作由所在地乡镇政府组织实施。
a、工程失事地人员的安全转移
一些水利工程下游及附近地居住人员,在接到上级及工程单位的险情通知后,应在第一时间组织实施转移,时间就是生命,决不能等待、观望。
b、积水受淹区人员的转移安置
根据水文测算,洪水淹没区以下人员必须立即组织转移,并指定线路、指定地点实施转移并安置。
在撤离转移工作中,应遵循就近、就高、安全,先保人员后保财产的原则;人员转移要严密组织、严防混乱,党员、干部、共青团员应起模范带头作用,发扬“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的高尚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灾民生活供给
灾害发生后,对被转移安置的灾民的生活必需品,民政、粮食、供销、商业等部门应当做好有关物资的供应工作。按人定量发放,以保证灾民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地方住。所发放食品的经费由民政部门在救灾款中解决一部分,乡、镇、村给予适当补贴,除特困灾民外,不足部分由灾民自负。
②开展生产自救,修复水毁工程
洪灾发生后,各级政府应积极组织和帮助灾区群众恢复和发展生产,水利、电力、邮电、交通等部门一方面应加强水毁工程修复的指导,另一方面要筹措资金保障水毁工程快速修复,尽快发挥各类基础设施的正常功能,为重建家园,恢复生产提供充分必要的条件,保险公司应及时派员深入灾区调查了解灾情,对投保单位和个人及时作出赔付;民政部门要做好房屋全倒户、特困户重建家园及生产、生活的救济工作;农业部门应加强农业生产必要的种子、肥料,并提供农技指导,确保灾区尽快恢复农业生产。
③做好医疗防疫工作,防止疾病流行
市卫生部门及市各乡镇的医疗卫生单位应派出医疗队到各自的责任区域,加强灾区群众的治病防疫工作,并采取必要措施做好疾病防疫工作,防止疾病流行,确保灾区人民防疫安全,确保灾民健康生活。
④搞好灾情调查统计
灾情发生后,各级及有关部门应深入灾区调查灾情,逐村、逐组、逐户进行核实和统计,并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上报。有关单位和个人必须密切配合,不得虚报、瞒报、伪报、篡改。
五 &防汛预案实施措施
  &5.1&实施措施
防洪预案实施措施是指各类防洪调度方案实际应用中的具体操作措施。它包括洪水的监视、预报、警报、防洪工程监视、防洪工程防护抢险、人员转移安置、救灾防疫、水毁工程修复以及有关职责制度等。
5.2&洪水预报
洪水预报在防汛抗洪工作中起着重要的耳目作用,尤其在遇到超标准洪水时,根据超前准确预报,就可为指挥决策赢得时间,就可有计划地采取措施,实行蓄、滞、分洪等手段,使洪水灾害降至最低限度。做好洪水预报工作是实施防洪预案的前提条件,因此,洪水预报对防洪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5.2.1洪水的监测监视和报汛
目前,我市境内绵江流域有日东、龙山、湖洋、大陇、黄鳝口、南华、富溪、沙洲、新迳、新中,九堡河有三河、环溪、沙陇、岗面、梅江有岗面、万田河有冈面、茶亭等15个常设雨量站,城区有瑞金水文站,执行汛期报汛任务的有日东、龙山、陈石、富溪、沙洲、南华、沙陇、环溪8个站,这些站点都有程控电话及手机保证通讯,基本上能做到汛期每天观测,测得准,报得出。我市已建立了47个自动雨量测站,随时能对各个测站的雨量进行测报。能满足下游控制站洪水调度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市将不断完善测控设施,实现报汛的现代化。
5.2.2洪水预报的资料准备和来源
瑞金市城南设有瑞金水文站,观测资料系列从1956年至2004年一直有历年最高洪水水位及洪峰流量资料。本市的洪水位、洪峰流量和洪水总量计算,均以瑞金水文站几十年的实测资料进行分析计算,本站控制流域面积911Km2,属国家基本站网。本代表站实测的洪水位、洪峰流量,最大一日、三日暴雨量及频率计算成果如下:
表5.2.1       各频率下最大一日暴雨量表
查图值(mm)
点面换算值(mm)
点面析减系数0.987,多年平均一日暴雨量H日=92.8mm,H3日=134.6mm。
&表5.2.2     & 各频率下最大三日暴雨量表
查图值(mm)
点面换算值(mm)
洪峰流量计算
根据绵江所在地理位置,省水文手册附图16及流域所在地处Ⅱ区,查附图17及流域下渗强度u=1.0mm/小时,由L/j1/3=299.5,查附图18及汇流模数M=1.13。
市区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积F=911Km2,由于上游建有中型水库2座,小㈠型水库5座,小㈡型水库16座,其拦截流域面积281Km2,则计算洪峰流量和洪水量的集雨面积为630Km2。
Q=0.278(a-u)·F
根据推理公式
式中:a=   & S=1.14H日·24n2-1
a——暴雨强度mm/h,
n——暴雨递减系数  n1=0.53   n2=0.07
S2%=1.14×186.8×0.385=81.99mm
S3.3%=1.14×174.8×0.385=76.7mm
S5%=1.14×157.6×0.385=69.2mm
S10%=1.14×138.0×0.385=60.6mm
S20%=1.14×116.7×0.385=51.2mm
&表5.2.3     & H日P:各频率下一日暴雨量
暴雨强度:  a2%=81.99/240.7=8.86
       a3.3%=76.7/240/7=8.3
       a5%=69.2/240.7=7.5
       a10%=60.6/240.7=6.6
       a20%=51.2/240.7=5.5
洪峰流量:
 & Q2%=0.278×(8.86-1)×630=1376.6m3/s
 & Q3.3%=0.278×(8.3-1)×630=1278.5m3/s
 & Q5%=0.278×(7.5-1)×630=1138.4m3/s
 & Q10%=0.278×(6.6-1)×630=980.8m3/s
 & Q20%=0.278×(5.5-1)×630=788.1m3/s
&表5.2.4      求得各频率下的洪峰流量
洪量及洪水过程线的推求
①洪量采用24小时暴雨量三日洪量计
Wp=0.1(Hp-tu)·p
表5.2.5    运用最大一日暴雨量推求各频率下24小时暴雨量
&表4.2.6    &   求得各频率下洪水量
②洪水过程线的推求
采用30年一遇作为洪水设计频率。
洪水历时:T=9.63×=71.5h(小时)
&表5.2.7     洪水过程线(以概化多边形计)
采用20年一遇作为洪水计算。
洪水历时:T=9.63×=71.2小时
5.2.3&洪水预报方案
 & 1、历史资料的整理与计算
按表4.2.1——表4.2.8提供数据计算
2、洪水预报方案制作步骤
(1)瑞金水文站控制断面洪水预报综合相关图的制作。
根据瑞金水文站历年洪水水位资料及其断面施测资料和历年暴雨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合流域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特征及各类防洪工程运行状况,采用降雨径流预报经验相关方法编制而成。
(2)查图对洪水预报
3、应用单位线法预报洪水过程
假设水文站控制断面以上流域内的下垫面因素(如流域的大小、形状、坡度、河槽特征、河网密度等与汇流有关的因素)不变,由实测的雨洪资料求得的单位线形状不变。根据流域面积,选择假定一日降雨量为实测雨洪资料,获得时段径流深和地表径流深所形成的雨单位净雨过程,由这两个单位过程流量再加上地下径流量就得到预报的控制断面洪水过程。
5.2.4&预报成果的校核审查发布和适时修正方案
(1)采用降雨径流预报方法制作的洪水预报综合相关图及应用单位线法预报洪水过程的计算方法,其成果通过实测资料相应影正和校核,基本达到精度要求,但存在着很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事实上同一流域面上各处的湿润情况总是很不均匀的,影响径流洪水产生的主要因素一是流域的下垫面因素,二是气象与土壤的湿润情况这一因素,降雨强度及暴雨的集中对产洪流量的大小影响是十分显著的。
(2)由于影响预报的因素错综复杂,受观测条件和资料收集以及计算技术等诸多条件的限制,目前还不能对全市各主要流域的洪水要素作准确的考虑,很难做到确切定量准确的分析,因此,对于本预报综合相关图的预报精度及误差还有待于收集大量的实测资料加以检验和修正。
(3)全市要建立一支健全稳定的洪水监测、预报队伍,充实和完善现有的水情雨情观测站、报汛站,加强和完善情报预报站的现代化建设,使之在暴雨洪水来临之时能行动快、测得准、报得快,在非常时刻和紧急情况下,要灵活机动地运用一切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以最快的速度预报出流域内控制断面的洪峰水位,流量和洪峰出现时间,为防洪调度提供准确的决策依据。
(4)市防汛指挥机构要加快防汛计算机网络建设,增加必要的资金投入,开发防汛指挥综合运用系统,包括地理信息系统,防汛历史资料调用系统,情报收集、汛情通报系统、指挥决策系统,尽快实现防汛现代化和正规化。
5.3&防洪工程监测
5.3.1河势监测
瑞金市主要有绵江河、九堡河和梅江几条主要河道,绵江属赣江二级支流,流域面积1680.5Km2,占全市国土面积的65.3%,是境内最大河流,绵江中上游河床礁石甚多,亦有砂砾卵石堆积,下游多有积沙覆盖,上游河道陡窄,水流湍急,河岸时有崩塌发生,中下游河床弯曲,河势较为稳定。主要险段有中潭至高轩段,长约2Km,叶坪岭脑至松坪段,长约1Km,汛期必须加强观测监视这两个险段主要对耕地造成危害,对房屋及人员危害较小。九堡河原卵石河床,河道陡窄曲折,中下游常受洪水侵袭,主要险段有清溪至谢村长约2Km,是九堡河监测的重点地段,汛期九堡镇应加强对该段河势的监测。
5.3.2&堤防工程监测
堤防工程在防洪抢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必须严密对其监测。监测内容有堤身沉降、浸润线变化、裂缝、管涌、渗漏、滑坡、塌陷等。
1、现有的防洪工程堤防
全市防洪工程堤防主要分散在各处,且多数为不连续土堤工程,年代较久远,堤身质量差,绵江主要有中潭至高轩段,岭脑至松坪段、城区段、谢坊段,对防大汛起不了多大作用,一般洪水即会漫堤淹没。
2、堤防工程实行监测责任划分
为明确各防洪堤段的监测责任,将各堤段划分到各乡镇或有关单位具体负责,地处各乡镇辖区堤段由所在乡镇具体负责。
3、建立堤防工程监测定期检查制度
负责各堤段监测的单位,应按《河道堤防工程管理通则》进行认真的监测和监护,对堤防工程进行经常性检查,定期检查和特别检查,检查的内容包括堤身有无雨淋沟、是否有滑坡、裂缝、塌坑、洞穴、渗漏和沉降等现象。对检查发现的隐患应及时处理并报告市防汛指挥部。
5.3.3&水库工程监测
全市共有中小型水库86座。其中中型水库4座,小㈠型水库19座,小㈡型水库63座。分布在绵江、九堡河和梅江流域面上。这些水库工程运行的状况,水库的蓄洪泄洪对下游河道及城区防洪都有直接的影响,特别是两座中型水库的泄洪流量,直接影响着下游及城市的防洪安全。因此,日东、龙山水库应严格按照《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和《水利工程管理通则》进行各项目的监测,并对水库监测的成果或资料按以下要求报告市防汛指挥部办公室。
1、汛期(每年4月1日—9月30日)每日8时的库水位、蓄水量、入库流量、出库流量及降水量的情况汇报一次,遇暴雨,洪水过溢洪道时要随时加报。非汛期(每年10月1日—次日3月31日)在每月25日集中汇报一次。
2、其他项目的观测资料与水文站的观测资料经年终整理分析,连同水库运行总结一并于元月底前报市防办。
3、遇水库险情,水位超过汛限水位,设计水位及其它异常情况应随时报告市防汛指挥部。
4、重点小㈠型水库每年汛期中每逢4、9、14、19、24、29日将五天来的降雨、水位、蓄水量逐日报市防汛办。
5、其余的小型水库由所在乡镇水管站对所辖水库实行经常性监测,原则上每月25日向市防办集中报告一次,遇特殊情况随时报告。
5.4&防洪工程防护抢险
5.4.1建立巡堤查险情况上报制度
各种抢护方案的制定,必须依靠准确的险情信息,为此,建立情况上报制度应作为防洪抢险的重要环节认真抓好。全市各主要河流及各类水库的巡堤查险情况应逐级及时上报。各地的防洪工程一旦出现异常情况,监视人员应立即向当地政府和工程单位负责人报告,然后由监测主管部门报市防汛指挥部,情况紧急时应及时报告有关部门和领导,并可直接报告市防汛指挥部,不得拖延。
5.4.2熟悉重点险工险段的位置,切实加强对险工险段工程的守护
各级工程管理单位应将检查中发现的险工险段列为重点,认真观测工程的运行变化,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和处理,力争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中,严防险情继续扩大。
 & 5.4.3&各类险情的抢险措施
根据现有堤防进行险情分析,有可能出现渗水、管涌、坍塌、浸溢、裂缝、决口等现象,针对出险情况可按有关防汛抢险知识进行抢护,各种险情的抢护方法及措施见表4.4.1。
表5.4.1       各类险情抢护措施
临水截渗、背水导渗,降低浸润线,稳定堤身
1、背水坡开沟导渗;
2、临水筑戗截;
3、背水坡筑透水压渗台
1、忌背水坡用不透水材料;
2、导渗沟反滤料要有合理级配。
反滤、导渗、控制涌水留有渗水出路
1、反滤围井;2、反滤盖;
3、减望而却步围井;
4、透水压渗台。
1、背水坡抢护忌用不透水材料;2、反滤层减压围井的井背壁埝要有足够高度和强度。
前截后导,临背并举
1、查决洞口;2、临水面堵塞洞口;3、背水导渗;4、挖槽中堵。
1、任何方法最后应有足够土料闭气;2、临河洞口未堵前,出水口切忌打桩或用不透水物强塞硬堵。
固基,护脚防冲,缓流促淤
1、抛石固脚,外消内帮;
2、外土戗内加帮;3、挂柳缓流促淤。
避免在堤岸上打桩,以防震动加重险情。
顶部抢筑子埝,全段同时开工
1、土料子埝;2、土袋子埝;3、桩柳子埝;4、单层木板子埝。
1、抓紧时间抢在洪水到来这前完成子埝;2、务必全线同步开工;3、要保证子埝的质量。
横向及较深的纵向裂缝应及时处理
1、开挖回填;2、槽墙隔断;3、封墙缝口。
伴于滑坡和坍陷险情出现的裂缝,应先处理滑坡、坍陷险情。
先堵下游口门,后堵上游,先堵小口,后堵大口
1、先将堤头裹护;2、立堵法;3、平堵法;4、混合法
1、要抢做裹头;2、堵口施工要稳妥迅速;3、修复堤必要时要做抛枕,抛石护脚防滑等加固工程。
在实施抢险中,均应遵循如下总原则:
①抢险队伍应以出现险情地段的乡镇组织为主,调集队伍由近到远的原则,以便争取时间,迅速赶赴现场,各抢险队伍及人员必须服从抢险领导小组的统一调度和指挥。
②各类抢险物资应以就近就地解决为主,如有困难由市防指统一调配储备物资。
③抢险技术指导由市水利部门负责,并派出工程技术人员现场指导。
5.4.4抢险物资的调运方式和线路
抢险物资原则上由工程所在地的乡镇、村和工程单位储备,事前应将抢险物资运送存放在距工程最近处,由于市境内大多数防洪工程交通条件较差,一旦出险,应根据各自的交通状况和设施,以汽车、拖拉机、三轮机动车或船只、竹筏等作为运输工具,沿最短路径(走捷径)到达工程现场,无上述交通工具或无条件使用以上工具的,组织当地群众以人力运送。
抢险物资应选用当地乡镇、村级的储备,无法满足需要时,经主管防汛的市领导批准调用其他单位的储备物资。
5.5&人员转移安置
5.5.1明确预见期内灾区人员财产的转移安置任务
本市境内绵江流域、梅江流域、九堡河和万田河两岸地域,当洪水预报将发生20年一遇的洪水遭遇时,市乡两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领导应当立即到岗到位,积极组织和动员广大干部群众迅速行动,做好防洪抢险的各项准备工作。立即将低洼积水区、预见洪水淹没区内的人员、财产,按事先确定的转移路线和地点,快速实施转移撤离和安置,转移安置工作由当地乡镇政府组织实施。各地在实施人员财产转移工作中,应当遵循就近就高,先保人员后保财产的原则,人员、财产转移应听从指挥,服从调度,做到紧张有序、忙而不乱。党员、干部、共青团员应起模范带头作用,顾全大局,严防混乱局面发生。做到转移撤离工作安全、有序,确保人员财产的安全撤离。有关各地的人员转移和安置地点参见表4.5.1。
表5.5.1     & 有关洪灾人员转移安置实施计划表
转移安置地点
负责实施单位
日东、龙井、湖洋村
日东乡政府
大垅、中潭、高轩、
洗心、青龙、圳头
附近山岗、高地
壬田镇政府
松坪、岭脑、云集、
叶坪、洋溪、腰布
往国道两边就近就高
叶坪乡政府
绵江路、八一南路、河背街、解放路等
按城市防洪方案规定地点
市防指象湖镇政府
日东、龙山、南华水库
光辉、五龙、石水村
就近就高转移
泽覃乡政府
东风、红卫、五旨坑等
七堡、清源、河坑、大布、清水等
富溪、沙洲水库
向阳、柏村、太坊、鲍坊、瑞兰、马荠、合溪
就近就高疏散
黄柏乡政府
弓礤、平地、杨梅水库
弯子、院溪、大柏地、元坑等
大柏地乡政府
绵江、香山坑水库
石阔、国兴、罗石、陈布、下洲、中赖、凌田
按该镇防洪预案执行
武阳镇政府
绵江、兰田河、龙脑、久益陂
大胜、云龙、红星、谢坊、水南、乐村
按该镇防洪预案执行
谢坊镇政府
礤迳、火烟龙水库
大富、赤沙、小富
拔英乡政府
环溪、沙陇、梅坑山水库
陂下、上坑、回龙、沿坝、田心
按该乡防洪预案执行
云石山乡政府
环溪、沙陇水库
石角、沿岗、清溪、谢村、松燕、山塘、小陂、下宋
按该镇防洪预案执行
九堡镇政府
万田、板仓
上礤岽、炮楼、后背山
万田乡政府
深水渡水库
岗面、罗陂、上田村
冈面乡政府
丁陂、山溪、山潭
丁陂乡政府
河堤、水库
民主、龙卧、山龙、瑞红居委会,大坪、建设
按镇防洪预案执行
瑞林镇政府
 & 5.5.2&灾民转移安置的组织实施
 & 1、工程失事地区人员的转移安全
当遇特殊水情防洪工程堤防决口失事无法抢护的情况下,各级政府接到信号或报告后,应迅速组织调度,实施人员转移,按事先规定的路线、安置地点、安全顺利地快速撤离,确保人员安全。
2、积水受淹区人员的转移安置
对于绵江、九堡河、梅江沿岸预见期内人员、财产的撤离转移,各乡镇应作出详细的实施方案,规定转移路线、地点,做好安置工作。对已进水受淹区或被洪水围困人员,各地政府应适时组织调运船只、竹筏及汽胎等工具实施救助,将人员、财产尽快转移到安全地带。
5.6&救灾物资及防疫
4.6.1救灾物资的储备、调拨、供应计划
为了在防洪救灾工作中做到有备无患,全市各乡镇和易洪水威胁的单位、防洪工程管理单位,应当储备一定数量的防汛救灾物资。市级防汛救灾抢险物资储备,由市政府指定有关单位代储,并明确品种、数量、规格,各有关单位应坚决执行,不得违抗,且每年应对储备的物资进行清理检查,数量不足的应及时补充,质量不行的应及时更换。每年的汛期,各地各单位的各种物资储备情况必须向市防汛指挥部报告,有关工程管理单位也要按本单位的工程实际,储备足够的抢险救灾物资并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并报市防汛指挥部,以便市防汛部门统一调拨、供应,以利全市各地的抢险救灾之急用。
&表5.6.1     市属有关单位主要防汛物资储备计划表
负&责&单&位
成员单位各500只、水务局1000只
5.6.2救灾食品和生活品的供应范围、发放办法
出现灾情后,对被转移安置的灾民,一般从第二天起,粮食、供销、物资和商业等部门都应做好有关食品和生活品的供应工作,按人定量发放,以保证灾民不受饥饿,所发放的食品经费由民政部门在救灾款中解决一部分,市、乡、村给予适当补助,除特困灾民外,不足部分由灾民自行负担。
4.6.3制定预防流行疾病的措施
洪灾发生后,市乡镇各医疗单位必须迅速组织防疫医疗队,带足医疗器械及防疫药品等到各自的包干地段对灾区人民进行防病治病工作,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做好医疗防疫工作,防止疾病的流行漫延,确保灾区人民的身体健康。
5.7&岗位责任制
市、乡镇各级防汛部门要认真做好防洪预案的组织编制和审查工作,做好预案中的执行协调工作,做好防汛指挥决策的参谋工作,防洪工作职能单位的工作人员要根据业务的具体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防汛工作事关重大,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积极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动员全社会力量,做好防汛抗洪和洪涝灾害发生后的恢复和救济工作。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参加防汛抗洪的义务。
(1)建立防汛工作行政首长负责制。《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规定,防汛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依据法律规定,全市的防汛工作应由市长负责。各乡镇的防汛工作应由乡镇长负责,各部门、各单位的防洪工作必须由其主要负责人负责。
(2)分级分部门负责制。有防汛任务的部门和单位,应做好本部门本单位的防洪工作,同时要围绕防汛工作中各个阶段的中心工作,按照各级防汛指挥部门的统一部署和《防洪法》的有关规定,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防洪工作,保证完成防汛指挥部下达的有关防汛任务。
5.8&技术责任制
全市各级防汛机构及水文、气象、电信等部门为提高防洪指挥决策的科学性,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专长,对预报、抢险等要建立岗位技术责任制,对重大的技术决策要组织有关专家咨询,充分听取专家意见,避免和减少失误。当暴雨和洪水来临之前,水文、气象部门应及时向防汛指挥机构提供天气、水情的实时信息预报,电信部门应优先提供防汛抗洪通信服务、运输、电力、物资材料等供应部门应当优先为防汛抗洪服务,农业、水利、交通部门要做好救灾与水毁工程修复的技术指导工作,其他各有关部门也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服务工作。
5.9&抢险队伍
每年的汛期,全市各有关部门、各乡镇、各重点工程单位及有防汛任务的村,要根据防洪工程的实际情况,结合防汛工作有关规定,组建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专业与常备相结合”的防汛抢险队伍。这支以基干民兵为骨干的防汛抢险队伍应登记造册,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这些抢险队伍必须服从上级防汛机构的统一调配,接到险情报告及抢险命令,由队长带队立即赶赴抢险地点。市、乡镇各级防汛部门要搞好抢险队伍的培训学习,组织抢险人员到工程实地进行察看,了解现场地形,掌握工程情况,不断提高抢险人员的技术战术水平。在特殊或紧急情况下,各级防汛指挥人员及抢险队伍在指挥抢险和组织人员财产转移时,可临时征用车、船及其他交通工具。必要时可实行道路、航道交通管制,对灾区社会治安实行特别管制,对重大灾害地区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5.10&通信联络
防洪预案的顺利实施,通信是重要的保障,为了搞好各类防汛信息的传递,各有关单位和部门都要加强防汛通信建设,条件许可的部门和单位,可建立防洪现代化通信设施。目前全市防汛通信网络基本建立,主要包括无线通信和有线程控电话两类。汛期来临,电信部门必须保证汛情和防汛指令的及时传递,电视、广播、公路、公安、林业等部门应当应用本部门的通讯工具优先为防汛抗洪服务,各市直单位的电话汛期必须保证24小时畅通,有专人值班,有关领导的手机必须常开,防汛及有关系统的无线电通信设备及主要领导的手机必须保持昼夜开机,以便随时保持联系,电视、广播、新闻等单位应当根据市防汛指挥部提供的汛情,及时向社会发布防汛信息。
5.11&物资准备
全市实施防汛预案所涉及的物资、设备,如块石、木料、草袋、铁丝、油料、照明、电源、救生设备以及交通运输工具等都要因地制宜地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对购置和租用、借用、筹集、储备的物资分类造册登记,各乡镇村及各工程管理单位,必须向市防汛指挥部报告储备情况和存放地点位置,统一调配、管理。物料的储备必须存放在距工程最近地点,以应抢险之急用。
5.12&阶段总结                                                                                                   
灾情发生后,各有关部门应深入实际进行调查,核实和统计所辖区域的洪涝灾害情况,并及时向上级防汛机构和主管部门报告,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密切配合、实事求是,不得虚报、伪报、瞒报、篡改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及时总结防洪抢险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打印成书面材料并及时上报,不断提高防洪抢险工作水平。
第二篇&城市防洪预案
洪水灾害是我国的重要自然灾害。防汛抗洪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安全、关系到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协调地发展,是治国安邦的大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领导、采取措施,做好防汛抗洪工作。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参加防汛抗洪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第四十条规定:“有防汛抗洪任务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流域综合规划、防洪工程实际状况和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制定防御洪水方案(包括对特大洪水的处置措施)。各级防汛指挥机构和承担防汛抗洪任务的部门和单位必须根据防御洪水方案做好防洪抗洪准备工作。
瑞金是一个经济发展较快的新兴城市,作为赣州东部中心城市的构想已初具雏型,但由于瑞金市城区长期水灾害的频繁发生,给市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的威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严重地制约着我市工业、交通、农业生产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与之极不适应的是城市防洪工程。防洪建设远滞后于城市建设,现状的防洪标准公为5年一遇左右,抗洪能力低,瑞金市的防洪任务重,洪涝灾害是制约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心腹之患。
瑞金市是红色故都,各级政府历来十分重视防汛抗洪工作,注重加强防洪工程建设与管理,狠抓防汛准备,积极组织抗洪抢险。进一步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重于抢”的方针,使全市的防洪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和市政府的有关要求编写瑞金市城市防洪预案。
第一章&城市概况
第一节&城市社会经济概况
瑞金市位于江西省的南部,赣州市东部,武夷山脉西麓,居赣闽粤三省交汇处,东与福建省长汀县交界,南连会昌,西邻于都,北接宁都、石城,全市土地总面积2449Km2。市区现有总面积为29.5Km2,总人口12.5万人,人口密度为4237人/Km2,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市区内驻有党政机关、工交、财贸、金融、文教卫生、饮食服务、社会福利、工厂等企事业单位28个。民营企业、外资企业10个,市区有昌厦公路、323、206国道等交通干线,赣龙铁路已开工建设。2008年工农业总产值401468万元。已建城市面积12Km2,划分城中区、城北区、城南区、城西区和城东区。
1、城中区:城中区是以老城为主体,面积为146公顷,现在是行政机关、商业、经济、文化教育的中心地段,并有大量居民生活区。
2、城北区:位于昌厦公路以北,面积280公顷,是交通、仓储、生活的综合区。
3、城南区位于绵江河以南,面积330公顷,是工业、商业和居民区,现有化工机械厂、电线厂、糖厂、自来水厂和胶合板厂等。
4、城西区:位于金塘下以西,即现在的城西开发区,面积342公顷,为工业、商业、交通和居民区,已建成的龙珠公园。
5、城东区:位于绵江河以东,是通往石城县和福建省长汀县的门户,面积384公顷,是近期和远期规划的主要发展方向。
第二节&城市自然特征
瑞金市城区(即象湖镇)位于市境中部偏东,地处绵江河与古城河交汇控制范围,属河谷侵蚀堆积地形和三面环山(向东北方向敞开)的盆地,为市内十分盆地中最大的一个盆地。地形东北高,西南低,标高在206.4m-191.2m之间;古城河鹅岭脑一带为岗地,标高在206.4m-215.2m之间;南部山区丘陵地带,标高在337m-442m之间,西部为丘陵山区,标高在400m-473.3m这间,东北部为丘陵地带,绵江河以北(洋溪村附近)标高在237.4m-197.5m之间。总体地形为四周高、中间低,由东北往西南倾向,最低点为190.5m。
瑞金市城区有绵江河经过,绵江河呈“S”形由东北向西南方向通过,另有古城河、罗溪河、七堡河与其相汇。绵江河控制流域面积为911Km2(含古城河汇水面积196.1Km2),上游有日东、龙山两座中型水库,陈石、中迳、富溪、沙洲等四座小㈠型水库,流域面积342.86Km2,调洪库容4486.7万m3。其丘陵地约占总面积的24.1%,平原约占总面积的75.9%。
第三节&洪水对城市的影响
瑞金市城区位于绵江两岸的盆地上,地势较为平坦,整个城区受绵江洪水威胁,现状防洪标准为5年一遇,洪水泛滥频繁,平均约每隔6年一次。每当发生较大暴雨时,由于绵江河道坡降平缓,下游受罗溪河、七堡河汇流顶托,极易形成滞洪,洪水便肆虐于城区,洪灾损失严重。同时,在实施城市防洪工程建设中,近年来因我市财力所限,施工进展缓慢,缺乏抵御洪水灾害能力,凡出现较大洪水,则无法抵挡,屡遭洪洪灾害。
一、历史大洪水回忆
据史料记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572年间(年),发生过大水造成洪涝灾害44次,而城区水深丈余,冲毁云龙桥的水灾记录就达12次。如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农历四月十八日,大水入城,平地水深丈余,云龙、罗溪两桥被淹;清顺治四年(1647年),“山洪骤发水深丈余,房屋多淹,云龙桥、罗溪两桥尽毁”;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五月初一,“洪水暴涨,山崩地裂,水从穴涌,平地水深二丈许,西城崩塌数十丈,云龙桥冲塌四孔,长十余丈,田舍官府淹没,田女淹死无数”,民国四年(1915年),即“乙卯年大水,涨入城,水深数尺”。
建国后的52年间(年),绵江河瑞金城区段发生过较大洪水18次,均超警戒水位1.0m以上,警戒水位189.19m(吴淞高程191.00m),平均每2.9年一次,尤以1962年6月30日为最。1962年6月30日下午6时30分,洪水猛涨,最高洪水位达193.37m,超过警戒水位4.18m,瑞金汽车站(老站)水深1m,瑞金二中水深3.5m,沿河两岸全部农田被淹,整个城区一片汪洋。其次为1988年6月13日,最高洪水位达192.78m,超过警戒水位3.59m,每次的洪涝灾害都给市民的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
二、设计洪水淹没情况
1、500年一遇设计洪水淹没情况
位于绵江河上游的日东水库(集雨面积200Km2),按50年一遇洪水设计,500年一遇洪水校核;位于绵江河上游的龙山水库(集雨面积80Km2),按100年一遇洪水设计,1000年一遇洪水校核;陈石、富溪、沙洲、中迳、陈埜等水库调节能力小,根据各水库情况综合考虑,按500年一遇校核洪水制作绵江河城区以上,陈石、龙山以下洪水风险图(赣州地区水文分局设计制作)。根据调查统计,绵江河城区以上500年一遇洪水淹没范围为56.75Km2,受淹人口13.88万人,淹没耕地5.19万亩,经济损失可达1.85亿元。其中城区受淹范围为21.4Km2,受淹人口7.2964万人,淹没耕地1.796万亩,经济损失1.195亿元,详见下表:
绵江河城区以上500年一遇洪水淹没调查统计表
  &2、20年一遇设计洪水淹没情况
瑞金市城市防洪规划设计标准为20年一遇,绵江河城区以上洪水风险图均按20年一遇洪水标准制作。20年一遇洪水淹没范围为39.5Km2,受淹人口11.96万元,淹没耕地3.64万亩,经济损失1.323亿元。其中城区受淹范围为15.65Km2,受淹人口6.2756万人,淹没耕地1.109万亩,经济损失0.773亿元,详见下表:
绵江河城区以上20年一遇洪水淹没调查统计表
第四节&洪涝特征和灾害
瑞金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多年平均降水量1622.5mm。整个城区受绵江洪水威胁,现状防洪标准约5年一遇。市区绵江河水情测报由瑞金水位站负责,水位站控制绵江河主河道断面以上集水面积911Km2,长期观测绵江河流域的水情、雨情入悬移质泥沙等。
一、暴雨、洪水特征
绵江流域雨季为3-9月,其中3-6月多出现锋面雨,在此期间西南暖湿气流与西北南下的冷空气持续交汇于长江中下游一带,冷暖空气不断造成强烈辐合上升运动,形成大范围暴雨区。本流域正处在一锋面雨区中,故锋面雨是主要暴雨类型。7-9月受台风影响,既有锋面雨,也有台风雨。最大一日暴雨175mm(发生在1962年6月30日)。暴雨历时1-3天,多为1天。锋面雨过程历时较长;台风雨过程历时较短,降水强度大。暴雨次数最多的是6月份,其次为5月份和7月份。
绵江洪水由暴雨形成。因此,洪水季节与暴雨季节相一致。洪水最早出现在3-4月,但峰量不大;5-6月为洪水主要季节,尤其6月,往往发生峰高量大洪水;8-9月受台风影响,也会出现短历时洪水,故绵江洪水可分为桃汛、夏汛和秋汛三种,以夏汛为最大。由于上游河槽调蓄能力较小,一次暴雨形成一个洪峰,在多雨季节形成陡涨陡落的连续洪峰,一般主峰在前,次峰在后,一次洪水过程1-3天,一次洪水的洪量以1天为主。
城区上游主要调蓄工程有:市区上游的32Km处1973年建有日东水库,控制集水面积200Km2,占瑞金水位站集水面积的22%,总库容7160万m3,防洪库容2180万m3,为年调节水库,电站装机容量1776KW,日东水库通过1982年、2001年加固处理,设计20年一遇洪峰流量1010m3/s,最大下泄流量350m3/s(安全泄量)。市区上游约17Km处绵江一级支流三官河上1960年建有龙山水库,控制集水面积80Km2,仅占瑞金水位站控制面积的8.8%,总库容2807万m3,防洪库容751万m3。
二、历史洪涝、山地灾害
据调查,近百年来,瑞金市区出现了9次特大洪水,其中:1902年、1915年、1922年、1944年、1948年,瑞金水文站控制断面洪峰流量分别为1480m3/s、1770 m3/s、1480 m3/s、1380 m3/s、1300 m3/s。1962年、1964年、1988年、1992年、1995年四次特大洪水瑞金水文站控制断面洪峰水位分别为193.37m、192.91m、192.78m、191.69m、192.24m。自瑞金水文站建立以后,最高洪水位出现在1962年6月30日,日降水量为175.6mm,洪峰流量为1180 m3/s,洪峰水位193.38m,超过警戒水位(189.19m)4.18m,历时达42小时。9次大洪水和特大洪水均为暴雨形成,洪峰出现时间一般暴雨后12小时,洪水历时1-2天。
据其洪水的发生原因,一是由于年内降雨严重分配不均,降雨多发生每年的4-6月份,加之近年来,大气污染,气候明显变暖,降雨时空极不均,区域性暴雨发生频率增讥;二是由于长期森林过伐,造成山林、土壤的保水能力差,水土流失相当严重,河道淤积,河床抬高,人为缩小了过水断面;三是近年来沿绵江河建筑有所增加和历史上形成的涉河建筑物一直难以清障到位,严重地阻碍河道行洪;四是由于财政困难,城市防洪工程实施极为缓慢,对于洪涝灾害的侵袭,基本上无抵御能力。
洪涝灾害是瑞金市主要自然灾害之一,洪水来势凶猛,给瑞金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农作物淹没、房屋倒塌,水电交通中断,市区严重污染,学校停课,工厂停产,商店停业。据统计,解放后5次大洪水对瑞金市区造成的经济损失1.09亿元。
在山地灾害方面,由于城区为绵江河谷侵蚀堆积地形,周围为白垩系红层及第四系的新冲积层,岩层稳定,无危害性断裂通过,也无岩溶塌陷,斜坡崩塌与滑坡、地裂缝等隐患,历史上无城区重大地质灾害记载。
城区代表洪水灾害调查统计表
最大洪峰流量
灾害性暴雨
灾害性暴雨
灾害性暴雨
灾害性暴雨
灾害性暴雨
第二章&城市防洪工程
第一节&城市防洪工程体系现状
瑞金市城市防洪处于不设防状态,仅有跨河大桥建筑时上下游有河堤护岸,部分涉河建筑物为保护自身安全而建的护岸,以及2001年在瑞金一中段按设计施工建河堤200米,所建防洪墙累计约1.5Km,多以浆砌块石砌筑,老防洪墙标准低,在实施城市防洪工程建设中,由于市财政财力困难,实施缓慢。而在调洪方面,唯有绵江河上游建有日东水库和龙山水库具有调洪作用,调洪库容4486.7万m3。每次洪水来临,除了日东、龙山等水库可调洪和采取一些非工程措施减少部分损失外,只能任由洪水进城。
第二节&城市防洪工程规划建设进展情况
瑞金市防洪工程规划,早在1995年,根据上级有关精神,结合《瑞金市年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市水利水电勘察设计室编制了《瑞金市城市防洪规划》,1999年委托赣州市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对1995年《瑞金市城市防洪规划》进行了修编,同年10月委托赣州市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编制《瑞金市城市防洪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并于2001年6月由赣州市计委组织对《瑞金市城市防洪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评审并通过。2001年12月委托赣州市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编制《瑞金市城市防洪一期工程初步设计》,今年7月提供成果。设计按城市等别Ⅳ等,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治涝标准为10年一遇,最大24h暴雨,防洪建筑物级别为4级。第一期工程为绵江河右岸防洪工程,全长7.107Km。防洪堤为堤路结合均质土堤、浆砌块石防洪墙、钢筋砼防洪墙。从今年开始,我市决心加大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力度,按轻重缓急分年分段实施,逐步提高城市防洪工程的防洪保安能力。
第三节&城市防洪存在的主要问题
瑞金市城市防洪治涝工程措施少而简单,防洪标准低,现状仅达5年一遇防洪能力。历年洪水调查结果和设计20年一遇洪水计算成果表明,大部分洪水尚未达到20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应急救援装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