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力推送万任二神号的miui稳定版推送内测版方案求告知??

任二怎么必中的稳定方案求告知??_百度知道
任二怎么必中的稳定方案求告知??
任二怎么必中的稳定方案求告知??心态怎么就那么难调整,我想天天开心,怎么就那么难,我天天都活的很压抑,又不会想其他办法赚钱只能替人打工放弃一个喜欢的人什么感觉?就像一把火烧了你住了很久的房子,你看着那些残骸和土灰的绝望。 你知道那是你家,但已...
我有更好的答案
누구도
采纳率:100%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当前位置:
& 南阳市级领导分包重大专项所属21个专题工作方案的通知
南阳市级领导分包重大专项所属21个专题工作方案的通知
来源:网络
编辑:佚名
按照《中共南阳市委南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市级领导分包重大专项工作分工的通知》(宛文〔2017〕43号)要求,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专项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专题工作方案》等21个专题工作方案一并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南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1.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专项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专题工作方案
………………………………………………………………(1)
2.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专项纺织服装产业专题工作方案
………………………………………………………………(36)
3.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专项电子信息产业专题工作方案
………………………………………………………………(52)
4.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专项新能源产业专题工作方案
………………………………………………………………(66)
5.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专项生物医药产业专题工作方案
………………………………………………………………(80)
6.建设现代农业强市专项绿色食品产业专题工作方案
………………………………………………………………(97)
7.建设现代农业强市专项绿色有机农业专题工作方案
………………………………………………………………(118)
8.建设现代农业强市专项现代畜牧业专题工作方案
………………………………………………………………(131)
9.建设现代农业强市专项世界月季名城暨特色花卉苗木基地专题工作方案
………………………………………………………………(143)
10.建设中原创新创业活力城专项京宛对口协作专题工作方案
………………………………………………………………(159)
11.建设中原创新创业活力城专项市厅合作专题工作方案
………………………………………………………………(176)
12.建设中原创新创业活力城专项创新引领型企业培育专题工作方案
………………………………………………………………(186)
13.建设中原创新创业活力城专项电子商务产业专题工作方案
………………………………………………………………(201)
14.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专项区域性金融中心专题工作方案
………………………………………………………………(234)
15.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专项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专题工作方案
………………………………………………………………(249)&&
16.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专项城市组团发展专题工作方案
………………………………………………………………(267)
17.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专项房地产业规范发展专题工作方案
………………………………………………………………(291)&&
18.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航空铁路建设专题工作方案
………………………………………………………………(298)
19.基础设施建设专项公路水运建设专题工作方案
………………………………………………………………(311)
20.基础设施建设专项重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专题工作方案
………………………………………………………………(325)
21.基础设施建设专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专题工作方案
………………………………………………………………(339)
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专项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专题工作方案
为加快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培育装备制造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融合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发展,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制定以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战略目标,以高端化、智能化、融合化、绿色化、服务化为主攻方向,以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产业深度融合为手段,以重点企业培育为着力点,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支撑点,着力扩大产业规模,提升创新水平;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发展高端装备和中高端产品;加快推动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智能化,加快形成技术先导、附加值高、能耗低、污染少、带动力强的高端装备制造业。
二、发展目标
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880亿元,增长12%,收入超亿元企业35家,超10亿元企业8家,全市建成1个智能工厂(车间)。
2020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400亿元,年均增长15%,收入超亿元企业40家,超10亿元企业10家,超50亿元企业2家,全市建成10个智能工厂(车间),培育12家集成能力强、辐射带动力大的工程技术服务公司,县(区)形成2个以上百亿级主导产业集群;装备制造业重点支撑企业R&D(研究及开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2%以上,基础配套能力进一步加强,高端装备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加快接轨,重点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力争达到90%以上,重点高端制造装备质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三、重点发展领域
建立以中心城区防爆电气、油气钻采、输变电装备特色产业为重点,西部西峡、淅川等县减振器、汽车水泵、进排气管为龙头的汽车零部件产业,东部唐河、方城等县农机装备、轴承产业等支撑产业为依托,其余各县装备制造产业辅助发展的产业格局。发挥我市装备制造产业优势,加快完善产业链布局,重点提升产品层次,积极开发新型、高端产品,推动我市装备制造业向高端迈进,形成完整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体系。
(一)现有领域
防爆电气装备。依托卧龙电气防爆集团、防爆研究所,重点向节能环保、智能成套、模块集成、特专方向发展,不断完善以防爆电机为核心,防爆材料和元器件为基础,防爆风机、机电控制、电力输配、监控检测、特种车辆、应急设备等防爆成套设备及防爆电器、工具等外延产品全领域布局,积极开拓核电、军工、风电、高铁等高端应用产品,加强与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海洋工程领域设备集成化能力,全面推动防爆技术研发、产品制造、集成服务和技术检测协同发展。重点抓好卧龙电气南阳防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1亿元高效节能电机产业化,南阳市宏润防爆电气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年产1000套智能化井电配套控制系统系列产品项目。
汽车及零部件。依托西峡、淅川、内乡、唐河等县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区,研制新能源高空作业车、清障车、压缩式垃圾车、垃圾对接车、洒水车、物流车、半挂车等系列产品,突破减振器、涡轮增压器、汽车进排气管、飞轮壳、汽车水泵、机油泵等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向高端化、轻量化方向发展。车用减振器、高速列车减振器及城市轨道减振器向半主动悬架减振器、主动悬架减振器及自适应减振器等高端减振器方向提升,加大高镍合金、不锈钢排气系统、铸钢等新材质排气歧管的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开拓冷却、增压、润滑、排气、制动、转向等其他车用部件制造领域。构建网络化物理设备系统(CPS),智能化生产汽车整体和汽车零部件,优化供应链管理、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服务、信息增值服务。发挥汽车零部件生产领域优势,推动全市汽车制造业集群化发展。主要抓好河南省云领清洁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年产10万台清洁能源汽车制造项目,南阳浩帆车辆部件有限公司投资10.2亿元年产50万套新能源汽车后桥精磨齿轮、4800万件汽车及铁路车辆减振器冲压件、1200万件活塞杆毛坯件等10个投资亿元以上项目。
输变电装备。依托金冠电气、天力电气、飞龙电气、鑫特电气、中祥公司等企业,重点向节能化、智能化、环保化、高可靠性和新能源方向发展,开发特高压变电设备、新能源储能并网设备、强电网智能配电设备、特高压交流变压器、高可靠性配电变压器产品、智能组合式变电站产品等新型高端产品,生产智能组合式变电产品、节能小型低噪音配电变压器、远距离大容量交流变压器、氮气绝缘介质充气柜、特高压避雷器、动车组避雷器、电动汽车充电桩等系列产品,打造涵盖变配电设备、输电设备、控制设备、保护与监控设备、远距离大容量输电设备等多领域的产品体系,重点推动输变电装备核心产品节能化、小型化、低功耗、低噪音、组合化方向升级,提高成套设备集成化、智能化水平,积极提升各类产品性能指标,全面推动南阳输变电产业向高端化发展。主要抓好河南天力电气设备有限公司投资5.54亿元节能型立体卷铁芯变压器产业化、智能车间建设项目,南阳金牛电气有限公司投资5000万元氧化锌电阻片和避雷器综合生产等5个项目。
油气钻采装备。依托二机石油装备集团,围绕“深层、深水、非常规”,重点突破深层钻采装备、深水作业装备、非常规作业装备、非油作业装备、油气装备作业自动化及相关配套设备和系统的设计制造技术,加快油气装备数字化、模块化、集成化升级,全力突破极寒、极深、复杂储藏条件和深海、页岩、煤层非常规资源开采核心技术设备,形成以钻采主机为核心,勘探开发、钻采控制、工程维护、油气储运、污染处理各类设备工具车辆协同发展的油气钻采全业务流程产品体系,加强勘探规划、工程实施、生产运维一体化的工程总包能力,向多维度的油气装备制造服务商转型。主要抓好南阳二机石油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投资5570万元大扩展比智能车载医疗方舱、深海水下管汇连接器研发、数字化管具处理成套装备技术研究、野营污水收集处理及利用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项目。
农机装备。以唐河县农机产业园为依托,鼓励支持亚澳农机、向阳红农机、大华机械、南商农牧、东联变速箱等10余家农机制造企业转型升级,加快推动珠海银通植保飞行器制造项目、安徽正阳粮食烘干机械项目入园建成投产,利用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农机制造产业园招商推介会、唐河之秋·中国农机产业高峰论坛等平台,围绕农机装备制造产业链的延链、强链、补链,重点招引旋耕机、播种机、施肥机、植保无人机等终端产品生产企业,打造中部最大的百亿农机装备基地。主要抓好唐河县东联汽车变速箱厂投资5000万元年产40万支汽车、拖拉机叉车变速箱壳体改造项目。
轴承产业。以方城县产业集聚区为依托,紧紧围绕以轴承为重点的机械装备制造业产业链的扩张和质的提升,重点培育轴承材料加工、滚动体和套圈制造、轴承成品装配一体的轴承产业链,按照“精、专、强、优”原则,发展轴承上下游产品,打造亚洲最大轴承生产基地。主要抓好河南翰瑞特轴承有限公司投资3.3亿元年产10亿滚子及2000万套精密轴承项目。机械工具及零部件。依托新野鼎泰高科精工、高新区中南钻石等企业,围绕机械工具和金属零部件,大力发展机械加工业,加快布局金刚石刀具、磨片、锯片、钻头及切割机、磨削机、钻机等机械工具制造一体的金刚石工具产业链,积极发展精密工具、精密零件、工程机具等金属制造业,推进我市基础装备机械加工业全面发展。主要抓好南阳汉冶特钢有限公司投资4.45亿元高品质特殊钢及海洋工程装备用关键钢产业振兴及技改项目,中南钻石有限公司投资2.07亿元精密加工用高品级PCBN、PCD系列刀具材料产业化等5个项目。  (二)前瞻领域
抓住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新机遇,紧密跟踪国际装备产业发展的新趋势,积极培育发展工业机器人、高档仪器仪表、轨道交通装备、节能环保装备等高端新兴装备,扩大生产规模,尽快发展成为我市装备产业的新优势。
工业机器人。以高新区凯鑫光电公司(生产工业机器人解码器)为基础,重点开展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设计、制造、试验检测等核心技术研究,攻克伺服电机、精密减速器、伺服驱动器、末端执行器等关键零部件技术,大力发展焊接机器人、组装机器人、巡检机器人、包装机器人、喷浆机器人、探矿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各类工业机器人及专用控制器。提升产品可靠性和稳定性,在重要工业制造领域推进工业机器人的示范应用,带动全市机器人研发制造上规模、上水平。主要抓好中科华强智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投资4.2亿元机器人智能中段智能装备及精密光学自动化装备制造项目。  高档仪器仪表。以利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为基础,以工业、科技、环保、国防、文教卫生、农业、交通等领域快速增长的高档仪器仪表需求为重点,加快发展工厂自动化控制系统、工业在线分析仪表、机械装备功能检测设备、科研检测分析仪器、食品化学及医疗检测仪、石油地质勘探仪、环境保护检测仪、电力电子监测仪器等先进仪器设备,以及高档智能传感器和智能化(温度、压力、流量、物位、热量)仪表、微机电系统(MEMS)、智能变频电动执行机构、智能阀门定位器、高可靠执行器等。
轨道交通装备。以淅川减振器公司为龙头的城市轨道交通装备自适应减振器外部协作企业为基础,适应国家铁路快速客运网络、大运量货运通道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需要以及国际市场需求,积极开发铁路工程施工及养路机械装备、信号及综合监控与运营管理系统,以及轮轴轴承、传动齿轮箱、发动机、转向架、钩缓、减振装置、牵引变流器、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器件、大功率制动装置、供电高速开关等关键零部件产品,提高质量水平,满足整机配套需求。主要抓好南阳淅减汽车减振器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减振器智能制造数字化车间技术改造项目。
清洁新能源装备。以天冠集团能源装备公司为基础,以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急需的新能源装备为重点,加快发展天然气LNG液化成套装备、煤制气装备、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组、兆瓦级风力发电机主轴、AP1000堆型核电站安全壳压力容器、核反应堆内构件、光伏发电等产品;大力发展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设备、超临界火力发电系统、高效节能高压变频器、高效节能锅炉、电站环保设备、高参数阀门、叶片、变频变压调速电机、无功补偿及电能质量治理设备等产品;积极发展高压、超高压、特高压交直流大型高效节能变压器、断路器、全封闭组合电器等智能化输变电成套设备。加快开发高压、超高压、特高压特种及专用(复合)电缆、高强度高等级电气绝缘子及智能化电器和配网自动化设备等。主要抓好河南瑞发水电设备有限责任公司投资1.2亿元年产400台2.5MW永磁风力发电设备项目。
节能环保成套装备。以河南环碧环保公司、南阳市油田通力达机械有限公司等企业为基础,重点发展大气污染防治设备、城市及工业污水污泥处理设备、装备产品再制造设备、余热余气发电设备、危险固体废弃物处置设备、环保节能设备。开发富营养化污染防治、高负荷生物脱氮除磷、脱硝脱硫、高效厌氧好氧生物处理、高盐度及难降解有毒有机废水处理等技术装备;30万千瓦以上火电机组脱硫脱硝和袋式除尘技术、日处理600吨以上大型城市垃圾焚烧、机动车尾气净化控制设备、焚烧烟气和二噁英控制设备及环境监测仪器等。主要抓好河南环碧环保设备工程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环保设备80台(套)二期项目。
通用航空装备。以鸭河通用航空文化产业园、唐河民用无人机、河南神鹰、南阳汇森精密铸造公司等企业为基础,大力发展通用航空产业,带动我市汽车零部件、精密机械加工、化工、复合材料、电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全力培育通用航空产业链。主要抓好南阳神鹰装备制造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年产3000套某型号战机悬挂系统项目,南阳中飞无人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元年产1000架农用航空无人机项目。
(三)突破口和着力点
1.加快防爆电气产业园建设。以卧龙电气南阳防爆集团为龙头,着力延长产业链条,壮大防爆电气产业规模。加快投资11亿元高效节能电机产业化项目建设,2018年3月建成投产。积极支持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智能车间建设,扩大与德国、英国、奥地利等国际区域性合作,推进与ATB公司技术、市场深度融合,提升生产国际化水平,拓展市场空间。强力推进防爆产业园建设进程,加快二机防爆消防特种车生产,争取政府采购支持,拓宽市场销售渠道,2020年防爆电气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2.引进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项目。积极招引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项目,2020年形成1万辆客车、3万辆物流车、5万辆小型乘用车的产能,产值达到百亿元以上、利税10亿元以上。3.积极打造唐河县百亿农机装备基地。以唐河县亚澳农机、向阳红农机、大华机械、南商农牧、东联变速箱等10余家农机企业为基础的农机产业园为依托,加快推动珠海银通植保飞行器制造项目、安徽正阳粮食烘干机械项目入园建成投产,招引旋耕机、播种机、施肥机、植保无人机等终端产品生产企业,打造中部最大的百亿农机装备基地。4.着力加强7个智能化试点车间建设。按照工业智能化制造评价体系标准,集中全市优势资源,重点培育南阳中南钻石石墨加工车间、防爆集团高低压防爆电机系列产品制造过程智能化车间、众德汽车涡轮增压器壳体后桥物联网车间、淅减汽车减振器智能制造数字化车间、新野鼎泰电子高精密微钻针智能化技改车间、中科华强机器人智能中段智能装备及精密光学自动化装备制造车间、天力电气550万千伏安高端变压器智能车间等7个智能化试点车间建设。
五、推进措施
(一)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市政府成立南阳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领导小组,各县(区)也要成立高端装备产业领导小组。各县(区)、市直有关部门要按照任务分工认真抓好贯彻落实,把责任落实到部门、科室和人员,细化分解目标任务,每季度向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领导小组报送任务完成情况和存在问题。将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工作目标纳入全市绩效目标考评体系,实行“清单式管理”,明确工作路线图、时间节点、责任主体。建立市、县联动工作机制,各县(区)和相关部门要及时将重要客商、重大招商信息上报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统筹协调项目落地等事宜。推行重大项目责任制,建立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和跨国公司专人定向跟踪对接机制、重点项目一条龙服务工作机制。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优化建设先进制造产业强市专项资金使用重点和方式,重点投向智能制造、“四基”发展、高端装备等转型升级的关键领域。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若干政策措施,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装备制造业重大项目建设、企业技术改造和关键基础设施建设。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改进分配方法,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从点对点的直接补贴向引导性支持转变。开展财政资金和政策绩效评价,加强评价结果运用,提升财政支持效果。落实使用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鼓励政策,落实和完善首台(套)保险补偿等机制,对首次投放市场的新产品实行政府采购首购。全面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
(三)鼓励支持技术创新。落实好重点支撑企业技术改造扶持政策,支持企业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大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装备产品和服务。探索高效灵活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和保障政策,优化人才引进和培养环境,鼓励海外专业人才来南阳创业。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高端制造人才培养和服务体系。支持企业在境外开展并购和股权投资、创业投资,建立研发中心、实验基地和营销服务体系。
(四)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一是加强政策倾斜,优先推荐符合条件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开展信用评级、使用企业还贷周转金、政府增信基金等优惠政策。二是引导商业银行、政策性担保机构、融资租赁等金融机构创新融资和担保方式,为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拓宽融资渠道。三是加强培训,鼓励和引导高端装备制造企业通过改制上市、发行债券等方式融资,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四是设立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基金。采用政府财政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公司运作、商业银行托管、引入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方式,按照公司模式设立启动资金不低于2亿元的南阳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基金,将南阳市辖区内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作为定向投资领域。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集合投资、专家管理的运作管理模式,充分发挥特定产业基金的示范效应和放大作用。
(五)建立专家咨询机构。聘请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机械科学总院、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装备工业研究所以及省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各类专业协会、重点企业的有关专家,组成南阳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对事关我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重大课题、拟承接的重大项目进行科学论证、综合评估。
(六)营造浓厚发展氛围。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舆论媒体,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报道发展我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目的、意义,进一步提升全市上下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各新闻媒体要开辟专栏,及时报道各县(区)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好的做法、好的经验、取得成效,激发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激情和活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附件:1.南阳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支撑企业培育计划表
2.南阳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项目建设计划表
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专项
纺织服装产业专题工作方案
为深入推进纺织服装产业强市建设,结合南阳实际,现制定南阳市纺织服装产业专题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为目标,在巩固和提升纺纱织布传统优势的基础上,着力发展服装和家纺等终端纺织品,以中高档“三衣两裤”(西装上衣、商务休闲上衣、衬衣、西裤、商务休闲裤)服装制造为重点,延链补链,完善产业链条,加强品牌建设,以创新和创意设计为动力,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构建“创新驱动、设计高端、制造一流、品牌驰名”的集约发展新模式,推进纺织服装产业上档升级。
二、发展目标
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40亿元,比上年增长16%。
到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年均增长16%;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的纺织服装企业达到20家以上,其中超10亿元企业5家,超50亿元企业1家,超100亿元企业2家;将南阳建成品牌服装制造基地和区域性服装成衣交易中心,“三衣两裤”年销量达到1亿件,年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以上;纺织服装龙头企业关键设备和制造工艺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其中有3家以上建成智能工厂(车间);建成服装创意设计和定制服务等创新平台,建立省级以上科研、工程技术和设计等各类中心10个以上;建成一批有较强竞争实力的自主品牌企业,培育国家级服装名牌及中国驰名商标3个以上。
三、重点任务
以服装成衣和家用纺织等终端产品为主要发展方向,引导棉纺织企业逐步向生产高支精梳混纺纱和高档服装面料及印染整理转型,加快纺织产品优化升级,形成一批市场份额大、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实现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升型转变。
(一)服装领域。着眼国内外知名服装企业和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服装产业集群,通过招商引资和战略合作,大力发展中高档“三衣两裤”服装成衣,并迅速形成规模优势。依托南阳市奥奔妮服装公司、罗蒙服饰等企业,建设全流程自动化“三衣两裤”生产线,把南阳建成中国乃至全球知名的中高档“三衣两裤”生产基地。建立南阳“三衣两裤”服装制造企业联盟,打造专业化分工协作、上下游密切协同的产业集群。通过建立CAD/CAM系统,采用现整理技术,使服装生产逐步向多品种扩展。在每年南阳月季花会期间,同时举办南阳“三衣两裤”服装周活动,借力南阳月季花会和月季花品牌,打造南阳“三衣两裤”服装品牌。
重点支持南阳市奥奔妮服装公司、罗蒙服饰和南阳建兴制衣等企业快速成长。重点支持南阳市奥奔妮服装公司总投资24.2亿元和南阳建兴制衣总投资1800万元等服装制造项目尽快建成投产。在南阳卧龙高铁站附近区域,筹划建设大型“南阳月季红服装批发市场”,将南阳建成区域性服装成衣、服装面料和各种服装制造辅材辅料的集散地。
(二)针织、丝织和家纺领域。面向国际市场大力发展中高档羊毛衫及针织内衣。发展纯天然丝织地毯、绣品、服装、床上用品及旅游产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柞丝绸服装面料、高档装饰面料和丝绸家纺成品。以重磅绸、高档丝绸服装面料和产业用丝绸为重点,积极开发柞蚕丝、大豆纤维和其它纤维交织丝绸产品。加大开拓海外市场的力度,不断提升自主品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使木兰花系列家纺产品、兰花系列丝绸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更大份额。
重点支持新纺集团、新奥针织、木兰花家纺、南召东方茧丝绸、纵横丝绸公司和河南民兴生物科技等企业快速成长。重点支持新纺集团总投资7.6亿元年产3万吨高档针织印染面料及年产4000万件针织服装项目、新奥针织总投资4亿元年产1000万件羊毛衫项目、山东威海鲲鹏地毯公司总投资4亿元年产1000万件机织地毯项目和南召东方蚕丝绸开发公司总投资1.8亿元年产30万条蚕丝被项目等项目尽快建成投产。积极筹划纵横丝绸公司年产10万套高档窗饰及10万套床上用品等项目。
(三)棉纺织领域。以高支纱、精梳纱、混纺纱和高档纺织面料为主,全面淘汰DJ系列纺纱机,积极采用电子自动配棉、清梳联合机、集体落纱长车细纱机、气流纺纱机、紧密纺纱机,全自动络筒机,加快电子信息技术和ERP系统在棉纺织行业的应用,提高棉纺织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智能化程度。以新纺集团、南棉集团等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60支以上的高支纯棉精梳纱,积极发展气流纺紧密纺纱、涤棉混纺纱、涤粘混纺纱、氨纶包芯纱、棉麻混纺纱、棉绵混纺纱、棉莫代尔混纺纱、竹纤维混纺纱、竹节纱、包芯纱等。加快有梭织机的淘汰步伐,大力推广使用喷气织机、剑杆织机和片梭织机,到2020年实现织造无梭化。
重点支持新纺集团、南棉集团、新野华星和唐河皓月棉业等企业加大中高档新产品开发力度,扩大高附加值产品占比,进一步提升企业整体实力。重点支持新纺集团总投资5亿元12万锭智能纺纱项目和南棉集团总投资2.1亿元10万锭精梳纱技改项目等项目尽快建成投产。积极谋划新野鹏升纺织公司总投资10.02亿元的搬迁扩建项目尽快开工建设。
(四)染整领域。在环保许可的条件下,通过招商引资、实施战略合作等渠道,建设与服装面料加工能力相配套的染整企业,以解决纺织服装产业链染整环节的瓶颈制约问题。同时,重点发展绿色环保及生态新型面料,加强生态纺织品的前处理技术、无害染色和印花技术、后整理技术、高档面料的功能性整理技术,生产特宽幅的高印染面料。积极发展各类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交织的混纺面料、休闲服装面料的印染产品。重点支持新纺集团和纵横丝绸公司等企业释放现有染整产能,并尽可能扩大染整生产规模。
四、突破口和着力点
(一)引进和培育一批服装成衣制造企业。协助南阳卧龙服装城完善规划、人防、地震等审批手续,建设消防、供水、供电等设施,尽快具备企业入驻条件,确保温州奥奔妮服装公司等十几家企业顺利入驻并建成投产。确保新纺集团年产4000万件针织服装项目今年建成投产。
(二)加快高档服装面料及染整产品开发。加快高档服装面料产品开发,同时建设与服装面料加工能力相配套的染整产能。推进新纺集团年产3万吨高档针织印染面料项目顺利实施。进一步扩大纵横丝绸公司和木兰花家纺公司的染整产能。
(三)推进卧龙服装城建设。推进南阳卧龙服装城完善规划、人防、地震等审批手续,建设消防、供水、供电等设施,确保温州奥奔妮服装公司等16家企业顺利入驻并建成投产,加快推进总投资11.2亿元新建12万平方米服装批发市场建设,力争2020年交易额达到300亿元。
(四)推进纺织服装产业智能制造。建成新纺集团12万锭智能纺纱项目,谋划南棉集团30万锭智能纺纱技改项目,建成南阳市奥奔妮服装公司全流程智能化“三衣两裤”制造项目,确保建成智能制造车间3个。
五、推进措施
(一)强力实施项目带动。在组织实施已确定项目的基础上,要通过招商引资和加大本地企业技改投入等途径,积极谋划数量更多、投资更大的优质项目,确保每年都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在建和建成投产。通过持续不断地实施重大项目,不断提升重点企业的生产规模、技术装备水平和竞争实力,为我市纺织服装产业增添新的发展后劲。
(二)培育重点骨干企业。对我市纺织服装产业领域的骨干企业,要在国家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在财税、用地和引进人才等方面给予优惠或倾斜,为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创造条件。同时要实行“一企一策”,因企施策,有针对性地帮助和扶持企业通过实施新建项目、技术改造、战略重组、挂牌上市和质量品牌建设等路径加快发展。
(三)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大研发投入,建立健全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积极整合国际资源,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国内外合作性研发设计中心。围绕纺织服装的创意设计和技术创新,培养、引进高端人才,搭建一批创意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攻克一批制约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共性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
(四)加大品牌建设力度。选择纺织服装企业中有竞争优势、有市场影响力的自主品牌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力争形成大众品牌、区域强势品牌和国内知名品牌兼有的格局。推动自主品牌建设,提升品牌价值和效应,引导企业增强以质量和信誉为核心的品牌意识,不断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引导企业注册南阳月季红“三衣两裤”服装品牌,在南阳月季花会和“三衣两裤”服装周期间,评选年度最佳设计奖、年度最流行“三衣两裤”奖等,对获奖作品予以重奖。
(五)加强人才培育引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重点加强创意设计、创新管理、市场营销方面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努力打造既懂技术、又懂经营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建立和完善人才培育及高端人才引进机制、人才流动保障机制、人才评价使用机制、优秀创意设计人才奖励机制等,提升行业整体人才素质,特别是培养和引进既精通前沿技术,又了解纺织服装行业的复合型创意设计人才。结合实际开展定向专业培训,定期组织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到本行业先进企业进行现场学习、考察和交流,为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六)推动“两化”深度融合。支持纺织服装企业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加大对传统生产设备、工艺的改造力度,实现生产过程的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决策管理和商务活动的网络化、科学化、智能化,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用工成本,全面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积极鼓励骨干企业建成一批智能车间(工厂),推动我市纺织服装重点企业的关键设备和制造工艺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
附件:1.南阳市纺织服装产业重点企业培育计划表
2.南阳市纺织服装产业重点建设项目计划表
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专项
电子信息产业专题工作方案
为加快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提升我市电子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现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围绕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河南行动纲要》,以智能终端为方向,以建设国家光电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为目标,以培育壮大优势领域和骨干企业为主线,以科技创新、技术改造、战略合作为路径,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高性能信息记录材料、光学元件、电子器件和智能终端为重点,以培育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业态、新模式为增长点,依托南阳市光电产业集聚区、新能源产业集聚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等专业园区和有突出优势的县域产业集聚区,立足技术优势、企业优势、产品优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扩大辐射带动作用,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向长链条、多领域、宽应用方向发展。
二、发展目标
产业规模持续壮大。2017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80亿元;到2020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00亿元,年均增速20%左右。
重点企业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到2020年,力争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以上企业7家,其中超30亿元的企业3家,超50亿元的企业1家。
科研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到2020年,新增省级以上企业科研平台5个,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
三、重点任务
(一)巩固发展光电信息材料及光学元器件。一是依托乐凯华光集团,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阴图型热敏CTP版材、阳图型CTP版材和紫激光CTP版材等为基础,重点突破和提高PS版基、铝精箔、紫激光CTP版、免化学处理CTP版生产技术,超薄柔性版、柔性树脂版,银盐PCB胶片、重氮PCB胶片生产技术,数字印刷用环保型油墨、墨粉,激光直接成像抗蚀干膜生产技术等,继续保持国内印刷材料行业龙头地位。二是依托中光学集团、利达光电公司,以光学元件为基础,光电部件为核心,整机及系统集成服务为发展方向,加快向移动智能终端转型升级。重点发展光学镀膜、各种镜片、透镜棱镜、各种镜头、光源模组等。以现有光学薄膜技术为基础,拓展薄膜技术应用领域与范围,进行超硬薄膜、超宽带低反射薄膜、电致变色薄膜、强激光、红外薄膜、二元光学设计与制造等关键技术研究,进一步提升光学薄膜核心技术优势;光学元器件产品加快从传统的球面加工向非球面和自由曲面方向转变、从传统的冷加工技术向透镜模压成型技术发展。支持利达光电公司车载镜头透镜镜片、高精度非球面元件产品扩能增产;支持中光学集团高端监控镜头、智慧互联车载光学传感及显示器件及基于微光、红外、低照度CCD技术的全天候监控产品拓展市场。
(二)优先发展投影显示终端。一是依托中光学集团在光学零组件和光学引擎方面的优势,重点开发LED和激光光源模组、与LED和激光光源匹配的光学引擎、高清视音频电路、专用机壳及零组件模具,支持以LED、激光等新型光源为主的投影机、光学拼接大屏、智能投影电视、影院放映机等投影显示产品产业化并扩大市场占有。二是加强中光学集团和富士康的合作,促进中富康公司尽快形成100万台/年投影机产销能力。
(三)壮大发展电子元件及机电产品。一是依托森霸光电、金冠电气、中祥电力等优势企业,巩固在红外传感器、光敏电阻、压敏电阻等领域的优势,积极开发集成红外传感器、高梯度功率压敏电阻、表贴耳麦、表贴电磁元件等新型元器件并形成市场规模;支持森霸光电上市融资,跨越发展。二是依托嘉鹏新能源、福森新能源、东雷锂电、海宏科技等企业,抢抓国家支持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政策契机,重点发展高比能量密度的锂离子电池及配套材料,抢占市场先机,形成集聚优势;支持金冠电气加快电动汽车充电桩产品产业化并扩展示范应用。
(四)加快发展智能终端及零部件。依托利达光电公司、荣阳实业、华祥光学、兴利源电子等重点企业通过合资合作、技术改造等多种途径,持续壮大以手机面板、手机摄像头镜片、手机钢化膜、智能终端机壳为主的智能终端配件产品规模,提升产品质量。支持利达光电公司类蓝宝石超硬抗反射触面板扩大对外合作。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手机、平板电脑等整机生产企业,延伸智能终端产业链条。
(五)着力发展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业。加快南阳东华科技园、南阳白河大数据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推动云计算和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依托南阳理工学院建设大数据应用创新中心、张仲景方药大数据中心;支持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快建设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河南数据与应用中心南阳分中心;支持防爆云平台整合资源,提升影响;推进物联网与相关行业深度融合发展。
四、突破口和着力点
(一)依托中光学集团、利达公司,立足光学镀膜等方面技术优势,围绕智能终端面板、车载显示面板等产品,着力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规模。一是支持利达光电超硬功能薄膜项目一期建设,确保按期投产达产,形成生产能力和市场影响;二是协调解决利达光电超硬功能薄膜项目二期建设中存在的厂房、供电等方面问题,督促项目按时间节点推进,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拓展产品市场;三是鼓励企业积极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向手机显示屏、车载中控显示屏等产业链下游产品延伸,同时谋划建设光电超硬功能薄膜项目三期工程。力争到2020年,利达光电公司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0亿元以上。
(二)发挥南阳理工学院、浪潮集团的技术和资本优势,重点推进大数据应用创新中心、南阳白河大数据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力争到2020年初具规模,形成我市电子信息产业新的增长点。
(三)支持乐凯华光公司加快高性能信息记录材料产品研发,协调推进环保型数码印刷板材生产线(4号线)、数字化柔版生产线、透明高阻隔膜生产线、绿色环保柔印版材生产线(5号线)、纳米银胶片生产线等项目建设,持续巩固领先优势,壮大企业规模。力争到2020年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50亿元。
(四)进一步强化协调服务,加快推进荣阳实业(南阳)公司年产9500万套(件)手机、电脑配件生产线项目建设。支持企业充分发挥影响力,深化战略合作,发展壮大企业规模。力争到2020年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0亿元。
五、推进措施
(一)强化项目带动。针对重点领域,建立重大项目库,每年滚动实施一批重点技术改造与产品结构调整重点项目;优先保证土地、环境容量等要素资源;加快推进项目实施,提高项目开工率、竣工率、达产率和转化率;实现在产业布局、项目建设、集群集聚、链条完善、政策资金扶持等方面凝聚合力、协调联动、强力推进;对固定资产投资1亿元以上的新上项目,优先纳入市重点工业项目;对引进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企业投资项目,以及重大创新和重大产业化,跨区域、跨行业、跨领域兼并重组的项目,享受市重点项目扶持政策,在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方面全方位倾斜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多种渠道投资重大项目、创新实体或平台;围绕优势领域,着眼培育产业集群,继续把电子信息产业纳入全市重点招商计划,借助中国(郑州)产业转移对接会、豫沪产业合作、京宛合作等平台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进一步提升我市电子信息产业质量和水平。
(二)推进科技创新。一是围绕提升核心竞争力,在光电显示、光学元组件、锂离子电池、敏感元器件等领域,支持优势企业、科研院所,建设高水平的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开展产业前沿及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推动电子信息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增强产业持续创新能力。二是着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推广专利技术、发明技术、实用新型技术,建立产学研创新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三是实施技术改造,对现有企业每年实施30个左右的技改项目,推进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
(三)加强企业培育。培育壮大龙头骨干企业,加大对乐凯华光公司、中光学集团、利达光电公司、森霸电子、嘉鹏新能源等重点企业的扶持力度,支持企业开拓市场,壮大规模;依托龙头企业,强化专业分工协作,带动中型企业做大,小微企业做精,形成各类企业协调发展的电子信息产业格局;依托白河大数据产业园、东华科技园建设,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本地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发展壮大。
(四)加快人才培养。利用中小企业培训中心,通过宛商大讲堂等平台,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技术带头人、技能人才、跨界人才和卓越工程师等队伍建设,不断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鼓励市内相关高校在人才培养、职工培训、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与政府或企业建立互助合作机制,实现生产、科研、培训一体化,促进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五)深化企业服务。继续完善企业服务直通车、首席服务员等制度,健全政策导向、要素保障、市场开拓、融资服务、困难企业帮扶等长效服务机制,指导企业用足用好政策,千方百计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电子信息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各有关部门要在立项审批、资金支持、土地审批、环评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保障项目顺利建设和生产要素供应。积极组织开展银企对接和产销对接活动,满足企业融资需求,帮助企业拓展市场,创建名牌。
附件:1.南阳市电子信息产业重点支撑企业培育计划表
2.南阳市电子信息产业重点项目建设计划表
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专项
新能源产业专题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壮大我市新能源产业,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市级领导分包重大专项工作分工的通知》(宛文〔2017〕43号)精神及推进新能源产业的工作要求,制定新能源产业专题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国家培育发展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我市新能源资源丰富和产业基础优势,以加快转变能源发展方式为主线,以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为重点,促进新能源发电、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延伸新能源产业链。着力做强做大新能源动力电池,突破电驱动总成、集成控制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努力建设河南省新能源专用车制造中心。加快推进新能源的产业化进程,不断完善优化能源结构,努力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综合能源保障供应体系,建成风电、光伏双百万千瓦级的新能源基地,为南阳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支撑。
二、发展目标
2017年,新能源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亿元。风力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5万千瓦,光伏发电规模25万千瓦,生物质能发电装机容量5万千瓦。建成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到2019年,新能源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60亿元。培育收入超50亿元的重点骨干企业1家、超10亿元企业3家。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2.0%以上。风力发电装机容量120万千瓦,光伏发电规模60万千瓦,生物质能发电装机容量10万千瓦。
到2020年,新能源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亿元。培育收入超50亿元的重点骨干企业2家、超10亿元企业5家。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2.5%以上。风力发电装机容量200万千瓦,光伏发电规模100万千瓦,生物质能发电装机容量12万千瓦。
三、重点任务
(一)加快新能源发电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我市新能源发电资源比较丰富的优势,加快推进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项目建设,扩大能源供给规模,不断完善优化能源结构。1.打造百万千瓦级的风电基地。进一步加快开发利用风能资源,以方城、南召、社旗、唐河、桐柏等县域为重点,加快集中并网型风电场建设。积极推进由山区向平原过度地带的风能资源开发利用,开展平原地区风电项目示范试点。探索风电与光伏发电相结合的互补开发模式。扎实推进南召皇后风电场项目、桐柏歇马岭风电场项目、天润唐河仪马风电场工程、华润新能源唐河九龙风电项目、中广核南召留山风电场项目、桐柏凤凰风电场项目、华能镇平老庄风电场项目、桐柏尖山峰风电场项目等一批项目建设,早并网、早见效;积极向省发改委汇报沟通,争取南阳润风天润唐河桐店风电场工程、华润电力唐河龙潭风电等新的一批项目列入2017年河南省风电开发计划。抓住省里支持南阳建设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契机,制定科学的风电开发方案,选择业绩好、实力强的风电企业,采取强力的推进措施,加快基地项目建设。到2020年,新增风电装机150万千瓦以上,建成中原地区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全市风电并网装机容量达到200万千瓦。2.建设百万千瓦级的光伏发电基地。积极向省发改委汇报,争取年度发电补贴规模,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及保护生态前提下,有序推进集中式地面光伏电站建设。积极推进有条件的产业集聚区、公共设施及商业建筑屋顶和个人家庭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鼓励全部自发自用的地面分布式光伏电站建设。利用农业大棚、鱼塘、种(养)殖场等场地资源,发展光伏农业、渔光互补等项目。抓住国家正推进光伏领跑者计划的机遇,努力向国家和省里争取,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及上游区域,统筹考虑石漠化治理、生态保护、光伏扶贫等方面的工作,建设光伏领跑者基地项目。力争到2020年,建成百万千瓦级的光伏发电基地,使我市光伏发电产业实现飞跃式发展。3.加快光伏扶贫项目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及省里关于光伏发电扶贫的相关政策,积极组织各县区实施光伏发电产业扶贫。争取国家和省里尽快批复我市已上报的12个县区光伏扶贫实施方案,加快推进光伏扶贫项目建设。2017年,计划建成并网170MW的光伏扶贫项目,2020年前,建成并网260MW以上的光伏扶贫项目,使全市更多的贫困人口享受到光伏扶贫的政策红利。4.积极推进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根据河南省蓝天工程行动计划“一区一热源”的要求,支持农林生物质资源丰富且有稳定热需求的地区建设农林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鼓励利用生物质热电联产实现产业集聚区集中供热。加快建设西峡县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积极推进社旗县、新野县、鸭河工区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前期工作;对其他有建设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意愿的县(区),将根据区域分布和资源量对项目布局进行统筹规划。继续鼓励天冠集团利用木质素等发展热电联产。开展中心城区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前期工作。到2020年,生物质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2万千瓦。
(二)加快发展生物质能源。依托天冠集团积极发展非粮生物液体燃料,降低纤维素酶、纤维乙醇生产成本,推广非粮秸秆原料综合利用3万吨醇-气-电联产项目。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推进标准化装备制造和产品深加工,在国家相关政策出台的前提下,形成较大规模的生物质能源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燃料乙醇、纤维乙醇,开发以红薯、木薯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的新技术、新工艺,加大利用纤维质原料制取燃料乙醇的科研攻关力度。发展多种形式的生物质能发电研究,在生物制气的规模化生产方面找好着力点,依据资源量及用户需求,因地制宜发展气-电联产项目。力争到2020年,生物质能源规模达30亿元。
(三)做大做强新能源成套装备。依托卧龙电气防爆集团、石油二机集团、南阳瑞发水电设备公司,创新研发核能电机和风力发电设备等高端装备;根据生物质能源的发展进程,研发成套纤维乙醇大型装备。加强风电装备和风电运行控制研发,以发展风电成套机组为突破口,带动发电机、轴承、齿轮箱、叶片等风电关键零部件发展。围绕风力发电机组整机和风力发电机、齿轮箱等关键零部件的开发及生产,大力发展风力发电及装备制造业。继续抓好水轮发电机、专用防爆电机等水电设备的研发工作,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力争到2020年,新能源成套装备规模达80亿元。
(四)促进新能源电池技术进步。依托南阳嘉鹏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河南福森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河南省东雷锂电公司、河南海宏科技公司等企业,加强能量密度高、制造成本低的新型动力电池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着力突破电池成组和系统集成技术,加快发展电池新材料、电池设计、高性能热管理系统和电池管理系统,实现锂离子电池技术升级。积极开发用于城市微电网、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和间歇式用能系统的储能电池。布局锂硫电池、金属空气电池、全固态锂离子电池等下一代动力电池研发,抢占新型电池产业发展制高点。到2020年,新能源电池达15亿安时,产值达30亿元。
(五)扎实推进新能源专用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发展。围绕河南通宇新能源动力有限公司,积极研发纯电动和插电式动力冷链物流车、纯电动市政环卫车、纯电动物流车等,加快发展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电动专用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积极开展驱动系统、整车控制与节能、智能辅助驾驶、充电加注、排放与噪声控制、电池回收等关键技术以及整车集成技术攻关,不断提升核心零部件技术水平。重点推进通宇新能源动力有限公司完成二期项目建设,形成年产2000辆新能源专用车生产能力。2020年,新能源专用车及核心零部件产值达15亿元。
(六)积极建设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根据我市电动汽车的发展情况,不断扩大充电桩的建设,建设满足中心城区电动汽车需求的充电设施。坚持电动汽车推广应用和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协同发展,重点围绕居民用户居住地、工作地、目的地停车场和公共交通服务布局建设充电基础设施。到2020年,建成覆盖市中心城区的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网络,打造城市核心区公共充电服务半径2公里充电网络,构建车桩相随、适度超前、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方便新能源汽车的出行,满足并带动南阳市电动汽车的发展。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市级领导分包工作制度,组建新能源产业工作专班,形成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市级领导定期不定期听取专项工作情况汇报,协调解决新能源产业工作推进中的困难和重大问题。新能源产业专项工作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负责日常协调服务工作,组织有关人员积极研究国家产业政策、行业发展趋势,加强对重大项目和年度计划执行情况的跟踪分析,深入企业一线实地调研,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定期报送工作推进情况,重大问题及时向市级分包领导汇报。
2.加大政策支持。市直相关部门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国家鼓励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价格、投资、信贷、税收、入网等方面的产业政策。对新能源产业所涉及的重大问题和重点项目实行“联审、联批、联办”,实行“绿色通道”,为新能源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积极研究探索财政引导、金融支持、企业参与的产业发展机制,建立新能源产业发展基金。
3.扎实推进项目建设。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和项目计划,强化对外招商,不断引进新项目;对建设项目实行清单式管理,抓好全程协调督导,着力解决项目前期、项目审批、环境优化等项目服务和要素保障问题,促使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投产;按照“投产一批、在建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梯次推进的原则,建立健全新能源产业发展项目储备库,并把谋划的项目纳入到国家、省计划笼子。
4.増强企业实力及人才培养。加快新能源科技研发和产业化,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等技术创新平台,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工程,攻克优势产业关键性技术。大力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通过联合开发、委托开发、共建经济实体等形式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深化战略合作,集聚优质创新资源。组织实施高端人才引进计划,积极吸引国内外新能源领域的专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来宛从事科研或创办新能源企业。积极为新能源企业培养管理及技术创新人才。
附件:南阳市新能源产业重点支撑项目
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专项
生物医药产业专题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的战略部署,加快把生物医药产业培育成为我市高技术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增长极,结合我市实际,现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发挥放大南阳生物医药的资源优势、人文优势、基础优势,加强“一区四园”建设,实施生物制药跨越发展、医药制剂升级发展、中药现代化发展、医疗器械提速发展四大工程,开展创新发展提升、质量安全提升、产业结构优化提升、两化融合提升四大行动,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为把南阳建成全国养生之都打下坚实基础。
二、发展目标
2017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增长13%;
到2020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60亿元,年均增长13%,销售收入位居全省前列。培育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1家,超50亿元企业2家,超10亿元企业4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上市企业3家,形成大、中、小型企业分工协作、相互配套、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三、主要任务
(一)培育重点骨干企业。至“十三五”末,重点培育支撑企业8家:仲景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福森药业有限公司、宛东药业有限公司、南召宝天曼药业有限公司、河南全宇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南阳利欣药业有限公司、汇博医疗股份有限公司、南阳市天华制药有限公司。预计2017年销售收入达到110亿元,占全市生物医药产业总量的53%;到2020年销售收入达到280亿元,占全市生物医药产业总量的75%。
(二)实施重大支撑项目。至“十三五”末,拟实施重点项目15个,总投资49亿元。其中投资额超10亿元项目1个,总投资12亿元的福森药业易地技改项目。投资额超5亿元项目3个,分别是总投资6.9亿元的南召宝天曼公司植物酵素益生菌二期扩建项目、总投资6亿元的镇平县医药物流园项目和总投资5.3亿元的宛东药业中药生产扩建项目。15个重点项目中,2017年开工项目8个,2018年开工项目4个。“十三五”期间投达产项目11个,预计可新增销售收入100亿元。
(三)开展创新发展提升行动。到2020年,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5%,高新技术企业10家,创新质量明显提高,新药注册占药品注册比重加大。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作用,营造激励创新的政策环境,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发挥骨干企业整合科技资源的作用,扶持掌握关键技术的研发型小企业发展。推动企业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和医疗机构的技术协作,建立符合新药研发特点的投入、收益、风险分担机制,加速研发成果产业化;调动医疗机构在医药创新上的积极性,提高新药临床研究水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针对中医优势病种开展复方、有效部位及有效成分中药重点品种研究,发展质量稳定可控、临床优势突出的现代中药,把品牌打响,规模做大。发挥金融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助推作用,引导社会资本设立医药领域创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支持早期研发项目实施和创新型企业成长。
(四)开展质量安全提升行动。药品、医疗器械质量标准进一步提高,各环节质量管理规范有效实施,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不断增强。到2020年,完成基本药物口服固体制剂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加强质量体系建设,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推动企业严格执行GMP要求,采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和质量控制技术;引导企业提升药学服务能力,加强不良反应、不良事件监测;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生产质量体系。全面提升基本药物质量水平,落实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要求,完成国家基本药物口服固体制剂的一致性评价任务;完善中药质量标准体系,提升中药全产业链质量控制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均一性和可控性。加强药用辅料和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容器的标准体系建设,鼓励企业提高规范生产能力,提升质量控制水平;推动企业建立完善测量管理体系,促进提质增效;加强质量品牌建设。
(五)开展产业结构优化提升行动。通过提高注册、质量、节能、环保、安全生产等标准,严格市场准入,形成市场倒逼机制,促进企业重组和落后企业退出;支持企业强强联合,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推动大型医药企业整合中小型创新创业企业,促进新产品、新技术和已有产能对接;培育支持中小企业上市,促使企业规范公司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发展并购基金,拓宽企业兼并重组融资渠道。根据行业发展需要,结合各地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科学规划产业园区,加强产业集聚区专业化基础设施、服务平台和人力资源条件建设,研究制定符合行业特点的专项支持政策,增强园区承载能力和服务能力,优化发展空间。
(六)开展两化融合提升行动。到2020年,医药生产过程自动化、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大型企业关键工艺过程基本实现自动化,制造执行系统(MES)使用率达到30%以上,建成3-5家智能制造示范车间,1家智能工厂。以信息技术创新研发设计手段,支持企业建立基于信息化集成的研发平台,提升药物研发水平和效率;提高医药工程项目的数字化设计水平,建立从设计到运行维护的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提高生产过程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改进制药设备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增强信息上传下控和网通互联功能;采用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广泛获取和挖掘生产过程的数据和信息,为生产过程的自动优化和决策提供支撑。应用信息技术改进质量管理,建立生产质量信息实时监控系统,实现质量数据的自动采集、管理和可追溯,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开发应用基于过程分析技术的智能化控制系统,建立质量偏差预警系统,最大限度约束、规范和减少员工操作,促进GMP严格执行,有效保证产品质量稳定。
四、突破口和着力点
把握产业技术进步方向,瞄准市场重大需求,着力提升生物制药跨越发展、医药制剂升级发展、中药现代化发展、医疗器械提速发展四大工程,加快重点域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促进我市生物医药产业产品、技术、质量全面提升。
(一)生物制药跨越发展工程。以宝天曼药业为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发扬现有植物酵素及益生菌优势,支持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推进智能制造、科技创新,引导企业入围生物技术等重点领域,大力推进总投资6.9亿元的植物酵素益生菌二期扩建项目建设,力争2020年销售收入达30亿元,从而提升我市生物制药产业技术研发能力,加快生物技术药物产业化。
(二)医药制剂升级发展工程。依托南阳特色中医药资源,鼓励支持宛西制药、福森药业等中医药企业深化品牌中药二次开发及古方验方中成药开发,加快传统中药有效成份开发提取,开展南阳道地中药材及特色品种现代化炮制提纯;重点推进宛西制药总投资1.5亿元的中药配方颗粒开发及产业化项目和总投资1.4亿元的经方药制造基地升级改造项目,以及总投资12亿元的福森药业易地技改项目建设,力争两家企业2018年完成上市,2020年宛西制药销售收入超百亿、福森药业超50亿,带动我市中药制剂产业快速发展。
以利欣药业公司年产1亿支柴胡鼻腔喷雾剂及柴胡中药提取项目为抓手,以现有的原料药生产为基础,加快西药剂药、仿制药品、试剂的开发,加强与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深度合作,继续加大与各医疗机构的对接合作,力争202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60亿元,为促进我市名优产品在本地扩大销售起到良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振兴南阳西药制剂产业。
(三)中药现代化发展工程。以推进总投资5.3亿元的宛东药业中药生产扩建项目为重点,依托宛西制药、宛东药业等中药材加工企业,推动大宗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与特色中药材原生态种植,加快中药加工现代化、产品品牌化;鼓励企业加快与传统中药制品的开发、对中药现代化的研究,对药物有效成份的分析提取,推进我市现代中药全产业链发展;打响山茱萸、辛夷、裕丹参、桐桔梗、夏枯草、金银花等宛药品牌;加强药食同用中药材产品研发与应用,积极开发辛夷、酵素、玉兰红茶、木瓜酒、裕丹参产品。
(四)医疗器械提速发展工程。以汇博医疗为龙头,重点推进总投资2.79亿元的年产1万台应急医疗光电设备生产项目,支持其为主创建我市生物科技产业集聚区,提升区域持续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促进资源要素集聚,加快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以智能数字化为核心,以新产品研发为突破口,积极发展高端医疗设备、新型医疗器械,加强智能家庭保健器械等产品研发;支持医疗设备商和互联网企业合作,开发可穿戴设备、医用机器人、远程医疗等移动医疗产品和智能医疗器械;研究开发智能化、低成本的结构替代、功能代偿、技能训练等康复辅具。
(五)构建生物医药“一区四园”产业布局。支持骨干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推进原料生产、加工物流、市场营销等环节融合发展。推进“一区四园”产业布局的构建,“一区”:即在中心城区建立市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将制药、器械、流通企业集中起来,形成发展医药产业的集聚效应,解决发展缺少场地的瓶颈。“四园”:西峡县依托宛西制药,做大做强宛西医药产业园,淅川县进一步发展壮大福森医药产业园,社旗县依托宛东药业、华牧制药建立宛东医药产业园,镇平县依托利欣制药,建设利欣医药产业园,围绕现有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建成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和医药配送体系,形成产学研结合、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医药产业,努力打造中部地区现代中药产业基地、重要的原料药生产基地、西药制剂生产基地、医疗器械生产基地、医药物流中心。  五、推进措施
(一)坚持项目带动。针对重点领域,建立重大项目库,每年实施一批重点技术改造与产品结构调整重大项目,优先保证土地、环境容量等要素资源。加快推进项目实施,提高项目开工率、竣工率、达产率和转化率。对固定资产投资1亿元及以上的新上项目,优先纳入市重大工业项目,引进世界500强、国内200强、全国医药100强或国外知名医药企业的投资项目,以及重大创新、重大产业化和跨区域、行业、领域兼并重组的项目,享受市重点项目扶持政策,给予重点支持。
(二)实施“三品”行动。推进品种创新。加快重大疾病治疗用新药、临床急需的仿制药、生物类似药和中药新药开发,积极开发儿童适宜品种和剂型,支持企业开展保健功能原料深加工、精加工,开发第三代保健(功能)品;支持企业开发应用具备云服务和人工智能功能的移动医疗产品、可穿戴设备,培育智能化产品。强化品质提升。全面开展新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引导优势企业进行国际化认证;重点开展基本药物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加快推进仿制药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保障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推动企业严格执行GMP要求;重点实施生产名药、创造名店、建设名厂和保证中药材、中药饮片与炮制、中药产品与制剂质量“三名三保”工程,提升中药材、饮片、中药配方颗粒、中药制剂及中药成药质量。加强品牌创建。引导企业增强品牌意识,保护和传承中药传统品牌,鼓励发展非处方药(OTC药物)和医疗器械知名品牌;建立健全医药产业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机制,加快中药材品牌开发建设。
(三)推进科技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积极推动大数据在医疗、医药、医保、健康等领域应用,加快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培育壮大医药产业发展新动能。增强产业创新能力,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工程(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加强由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联合组建的医药领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重点围绕原研药、首仿药、现代中药、新型制剂、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加快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推动医药产业智能化发展,依托骨干企业,积极开展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建设。
(四)加快企业培育。培育壮大龙头骨干企业,加大对宛西制药、福森药业、利欣药业、天华制药、宝天曼药业等重点企业的扶持力度,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开拓市场,整合资源,组建集团,力争形成若干拥有核心技术、完整产业链、带动力强的企业集团。结合生物医药产业转型升级,支持企业引进国内外生物医药产业智能化、集约化绿色制造技术和装备,合作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鼓励生物医药企业采取设立办事处和技术中心等多种方式“走出去”,鼓励企业在市外、境外建设短缺中药材生产基地。依托龙头企业,加强专业分工协作,带动中型企业做大、小(微)企业做精,形成各类企业协调发展的生物医药产业格局。
(五)推进战略合作。坚持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依托以医药为主导产业的产业集聚区和产业园区,创新招商方式,实施精准招商,引进一批高端医药产品研发生产企业。鼓励企业加大对国外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设备的引进、消化与吸收,支持国内外知名医药企业、科研机构在我市设立区域研发总部或分支机构。支持优势医药企业建立国外营销网络,积极拓展销售渠道。
(六)优化企业服务。继续完善企业服务直通车、首席服务员等制度,在推进产业升级、技术改造、品牌建设、科技创新、项目实施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对生物医药企业生产、国内首家上市的创新生物医药产品,统筹考虑生产成本、研发投入、创新程度、市场环境等因素,经认定后,可采取支持性价格政策。对由本市企业或本市企业绝对控股的企业生产的且年产值达到一定规模的产品,经会商后,可纳入本市医保目录,鼓励生物医药大品种的发展;本市企业生产的符合新药准入条件的药品,不受医保目录调整时间限制,优先纳入本市医保目录。构建确保本市廉价常用药和临床紧缺药供应的长效管理机制;选择部分本市企业生产的廉价常用药和临床紧缺药,通过定点生产,保障市场供应。适时开展区域内生物医药企业和相关医院的产销对接活动。
(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医药人才培养计划,统筹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健全人才培养机制,重点围绕新药研发、新医疗器械开发、药品临床使用、质量管理、医药国际化等方面,着力培养创新型领军人才、复合型管理人才、应用型技术人才,夯实产业发展智力基础。加强高校医药相关学科建设,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开展合作,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实用性人才,建立医药应用技术与实训基地。健全人才激励机制,落实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收益分配有关政策,调动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附件:1.南阳市生物医药产业重点支撑企业培育计划表
2.南阳市生物医药产业重点项目建设计划表
建设现代农业强市专项
绿色食品产业专题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建设现代农业强市战略,进一步推进绿色食品工业提升“三品”、产业转型升级和供给侧改革,实现产业持续中高速增长,增创绿色食品产业竞争新优势,“十三五”末成功打造千亿级绿色食品产业,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构建现代食品产业体系和建设现代农业强市为核心,以绿色、有机、优质、安全为引领,以孵育壮大优势行业和重点企业为主线,以高品质粮油制品、高品质肉制品、高品质饮料、酒和乳制品、特色食品等为重点,坚持项目支撑、科技引领、转型升级、优化服务,培育在全国具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南阳食品品牌,不断提升食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着力打造南阳千亿级绿色食品产业。
二、发展目标
2017年全市绿色食品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50亿元,增长14%。到2020年,全市绿色食品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年均增长15%;主营业务收入位居全省前列。
十三五期间,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企业9家(其中超50亿元企业2家,超20亿元企业3家,超10亿元企业4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上市企业5家。绿色食品产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专项行动取得积极进展;产业规模化、智能化、集约化、绿色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率显著提高;创新能力和“两化”融合水平显著提升,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食品安全保障水平稳步提高,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
三、重点任务
立足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坚持“无中生有”和“有中生新”相结合,把优势产业做大做强;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提高智能化水平,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努力开拓市场,重点发展具有一定竞争力的高品质粮油制品、高品质肉制品、高品质饮料、酒及乳制品和特色食品等健康食品;围绕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积极发展相关配套企业和食品观光旅游产业。
(一)做大高品质粮油制品。丰富休闲食品、饼干、速冻主食等食品品种;以主食生产为重点,推动粮油精深加工产业升级提档,促进面粉、淀粉、食用油加工产品精细化发展,加强休闲食品、速冻主食、食用油脂品牌建设。
支持想念食品、白硕面业、恒雪实业等面粉加工骨干企业,采用面粉改良、保鲜防霉等新技术,加快专用面粉与传统主食品的融合,大力发展各种专用面粉、营养强化面粉、花色挂面等产品,培育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引导小麦、杂粮加工企业向专业化、功能化、营养化和保健化发展,开展小麦、杂粮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培育强势产品群,把南阳打造成河南面制品生产基地。重点推进同星食品投资3.4亿元的日处理500吨小麦深加工生产线、金穗面粉投资2.75亿元的年产5万吨高档营养挂面生产线和曹氏·百川特色面业投资6100万元的年处理小麦60万吨加工等项目建设。
依托瑞丰粮油、三源粮油等油脂加工骨干企业,鼓励发展玉米油、葵花籽油、花生油、专用油等新品种,扩大精炼油和专用油比重,向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方向发展,提高油料综合利用水平,开发提取蛋白产品,延伸油料-精制油和专用油-副产品综合利用全产业链。
支持内乡紫蘑菇、镇平麦香源、桐柏美味源等休闲食品、速冻食品企业做大做强,加快新产品开发,向多品种、营养化、高品质方向发展;大力发展低能量健康烘焙食品,加快高纤无糖、新型低热量、焙烤制品专用果料、大豆卵磷脂、变性淀粉、脱脂大豆蛋白粉、膳食纤维、改性聚葡萄糖等新技术、新材料在焙烤食品中的的推广应用,丰富速冻主食品种,加快推进主食产业化,满足个性化、多元化、高档化、时尚化消费需求。重点推进鑫源粮油投资2.1亿元的主食工业化精深加工、桐柏美味源投资1.5亿元的速冻食品生产项目二期、树铭食品投资8000万元的保健食品生产线、紫蘑菇食品投资5000万元的高端干果曲奇饼干等项目建设。
(二)发展高品质肉制品。加强畜禽养殖基地建设,提高工业化屠宰集中度,稳步扩张猪肉、牛羊肉和禽肉加工生产规模。加大分割肉等高附加值生肉产品比重;着力发展低温肉制品、深加工肉制品、保健肉制品和休闲肉制品,提高副产品综合利用水平。
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大型化、品牌化、特色化、绿色化发展,形成规模大、加工精、名牌多的现代肉制品生产基地。支持牧原食品、南阳科尔沁牛业等大型肉制品加工企业加快转型升级,积极开发高端熟肉制品、低温西式产品、冷冻及调理肉制品、功能性肉制品,实现系列化、产业化,打造畜禽养殖-屠宰-肉制品加工(分割肉、调理肉、灌肠、罐头、酱卤、腌腊、熏烤)-内脏综合利用产业链,实现肉制品产业“变小为大、变粗为精、变生为熟、变裸品为包装品、变废为宝”,促进资源综合利用。重点推进科尔沁牛业投资1.5亿元的熟食品加工、乾源食业投资2.75亿元的年产30000桶肠衣及200吨干制肠衣、豫冠食品投资1.66亿元的年加工5万吨肉制品和鹏泰食品投资1亿元的熟食肉制品产业提升等项目建设。
(三)提升高品质饮料、酒及乳制品。依托南阳水果、干果和中药材资源,以绿色保健、医圣文化、养生文化为重点,发展多品类特色高品质果汁、功能果汁、近水饮料、轻嗜好饮料、果汁酒、保健酒产品;着力培育白酒名企做优做强,加强南阳白酒品牌影响力建设,大力振兴宛派黄酒,提升龙头品牌规模化生产能力;积极发展高等级乳制品,扩大巴氏杀菌乳、超高温灭菌乳、酸乳、乳饮料等液态乳制品的生产规模,着力开发不同功能和口味的新品种,发展适合不同消费者需要的功能性乳制品,建立起与生产相匹配的标准化奶源生产基地。
依托南阳娃哈哈、福森源饮品等骨干饮料企业,提升植物蛋白饮料、果汁饮料、功能饮料档次,开发便捷的固体饮料、混合口味饮料等多规格包装产品,向天然绿色、健康营养型饮料方向发展。重点推进福森药业投资10.9亿元的年产60万吨保健食品饮料开发项目续建工程等项目建设。
依托赊店老酒、卧龙酒业、汉华酒业、西峡养生殿等骨干白酒企业,实施白酒企业“环境、形象、质量、效益”提升工程,稳步发展中高端白酒、配制酒,精心研发品质高档、保健养生、适销对路的新品种,提升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持续扩大市场份额。
支持三色鸽乳业、西峡健羊乳业等乳制品骨干企业加快优质奶源基地建设,加快现有乳制品加工业软硬件改造升级,不断增强牛、羊乳制品和乳饮料市场竞争力。
依托新野前高庙乡黄酒小镇、镇平五朵山、健生、西峡石龙堰、老作坊、桐柏盘古溪茶叶等黄酒、茶叶骨干企业,加快推进酿酒原料种植业、茶叶种植等基地建设,加强对宛派黄酒、南阳茶叶的宣传力度,做好黄酒系列、茶制品系列产品的市场开发,立足南阳市场,发展省内市场,开拓国内市场,稳步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市场占有率。
(四)壮大特色食品。加快地方名优果蔬、专用菜、食用菌、辣椒等原料基地建设,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积极推广低温脱水、热烘风干、速冻保鲜等先进果蔬加工工艺,重点发展脱水蔬菜果干、速冻蔬菜果品、可冲调蔬菜粉等新型保鲜果蔬产品,加强预冷、分级、包装、贮运现代果蔬物流体系建设;利用香菇、猕猴桃、辣椒等特色果蔬发展果酱、果干、罐头、酱料、汤料、香菇多糖、果蔬提取物等食用菌、果品深加工产品;积极引进品牌名企,推进企业战略重组,不断壮大南阳特色食品。
支持仲景大厨房、霞光农业科技等高新技术企业及新野绿禾、嘉元、方城裕盛益民等蔬菜加工企业,提高果蔬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加快名优果蔬原料基地建设,推广无公害无污染新技术,提升产品品质和档次,向精、深、新加工延伸;开发果冻、脆片、果酱、果醋、干果蜜饯、食用菌和辣椒深加工、以速冻、保鲜产品为重点的速冻保鲜菜等特色、绿色食品,形成绿色食品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推进裕盛益民投资1.5亿元的年产1万吨速冻、冻干蔬菜食品加工、新野可喜食品投资1.5亿元的改建1万吨甜玉米、4千吨芦笋、4千吨蔬菜、2千吨食用菌生产线、社旗县投资2.2亿元的食品产业园和桐柏今达物流投资2亿元的农副产品加工区等项目建设。
(五)提高智能化水平,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在粮油制品、肉制品、饮料、酒及乳制品和特色食品等优势产品领域,逐步进行自动化改造,实现智能制造示范企业或示范车间,提高智能化水平。加快工业云、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食品工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流通消费等领域的应用。支持骨干食品企业扩大追溯体系覆盖面,实现食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可追溯。
(六)加快发展食品配套产业和食品观光旅游产业。围绕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积极发展相关配套企业,重点发展食品包装、食品机械和商业连锁、物流服务业。促进产业从“单打独斗”向链条式发展。推动产业链关联的龙头企业和配套企业集群发展,提升绿色食品产业整体效益和规模。同时,充分发掘我市食品文化内涵,融入生态、绿色、环保意识,加快促进食品生产与旅游观光相互融合、协同发展。
四、突破口和着力点
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鼓励引导企业以屠宰和肉制品为核心,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提高畜产品精深加工比例和附加值,扩大冷链加工、小包装部位加工和半成品加工等,转型生产各种精深加工的分部位冷鲜肉、小包装肉、半成品肉、冷冻肉、熟肉制品,形成以养殖-屠宰-肉制品加工-饲料加工-食品包装-物流配送等一体化的产业链。2017年主营业务收入力争突破60亿元,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力争突破70亿元。
想念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支持挂面技术装备的集成提升,力争实现自动化贯穿生产全过程;突出花色挂面等发展重点,扩大现有市场份额,延伸小麦-专用面粉-面制品精深加工产业链,增加产品品种,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打造成集种植、采购、贸易和物流、食品原料、食品加工、食品营销为一体的全产业链食品企业和行业标杆。2017年主营业务收入力争突破6.5亿元,2018年实现企业上市,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0亿元。
赊店老酒股份有限公司。采用先进生产工艺,改造提升原有优势系列,着力开发新产品,尽快在优势领域内实现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的新突破;加快易地搬迁项目进度,推进产业配套延伸,形成集优质粮种植,酿造加工,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标准化酿造园区,辐射带动物流运输、餐饮服务、包装制瓶等相关产业发展,以白酒产业推动特色小镇等重点项目建设。2017年主营业务收入力争突破9亿元,2019年实现企业上市,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0亿元。
仲景大厨房股份有限公司。巩固现有香菇酱、超临界香辛食品配料、果酱、香菇脆片等系列产品优势,进一步拓宽市场,加大研发力度,瞄准高端健康食品市场,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创新性健康产品,提高精深加工能力,加快果蔬萃取等高新技术研发和应用,培育新的增长点。重点推进香菇抽取物生产线、清洁生产示范等项目建设,打造具有特色资源优势和领先技术优势的创新型健康食品企业。力争企业2017年下半年上市。2017年主营业务收入力争突破5.5亿元,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0亿元。
瑞丰粮油有限公司。巩固现有食用油产品优势,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新产品;扩大精炼油和专用油比重,向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方向发展,提高油料综合利用水平;推进企业通过与本地同行业企业兼并重组快速发展壮大,通过做长产业链和品质提升延伸产品价值链。2017年主营业务收入力争突破8亿元,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2亿元。
五、推进措施
(一)坚持项目带动。每年实施一批技术改造与产品结构调整重点项目,建立台账,专班跟进;保证土地、环境容量等要素资源配置;加快推进项目实施,提高项目开工率、竣工率、达产率;市县两级共同推进,重点抓龙头、抓基地、抓特色,在产业布局、项目建设、集群集聚、链条完善、政策资金扶持等方面凝聚合力,协调联动,强力推进。
(二)培育龙头企业。加大对牧原食品、南阳科尔沁牛业、想念食品、仲景大厨房、赊店老酒、瑞丰粮油、南阳娃哈哈、三源粮油、河南三色鸽等重点企业的扶持力度,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开拓市场,整合资源,力争形成若干拥有核心技术、完整产业链、带动力强的企业集团。结合绿色食品产业转型升级,支持企业引进国内外食品工业智能化、集约化绿色制造技术和装备,合作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鼓励食品企业采取设立办事处和技术中心等多种方式“走出去”,支持加工企业到市域外建立粮油、乳制品、肉制品等重要食品原料基地;依托龙头企业,加强专业分工协作,带动中型企业做大,小(微)企业做精,形成各类企业协调发展的绿色食品产业格局。
(三)强化品种品质品牌建设。支持食品企业针对不同消费领域和群体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开发高附加值、个性时尚、营养健康、功能保健、绿色安全的中高端突破性创新产品,满足中高端市场需求;支持企业开展品质对标,深入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加强从原料采购到生产销售全流程质量管控;支持企业发展无公害食用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大力宣传我市的地理标志产品,搞好国家级、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省、市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建设,做好国家食品工业强县培育工作,鼓励支持县区争创国家食品工业强县;着力弘扬我市优秀传统食品的“老字号”,培育一批具有明显优势的国内外知名品牌、区域知名品牌和特产知名品牌。
(四)推进科技创新。加强绿色食品产业创新体系建设,突出食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食品领军企业,提高和完善精深加工转化产业体系和产品链条;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增加食品工业科技投入,建立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工程(技术)中心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研发中心;运用高新技术促进资源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优质新产品,提高精深加工产品的比重,提升农产品转化增值能力及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强食品企业与相关高校、科研机构的对接合作,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持。
(五)加快人才培养。依托宛商大讲堂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不同形式强化对全市食品行业企业家队伍的培养,不断提升其整体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鼓励食品企业引进或招聘所需高端研发人才和管理人才,政府在安排其配偶子女就业、入托入学等方面给予安排和照顾;鼓励市内相关高校在人才培养、职工培训、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与政府或企业建立互助合作机制,实现生产、科研、教学一体化。
(六)强化企业服务。继续完善企业服务直通车、首席服务员等制度,健全政策导向、要素保障、市场开拓、融资服务、困难企业帮扶等长效服务机制,指导企业用足用好政策,千方百计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绿色食品产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相关部门在立项审批、资金支持、土地审批、环评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保障项目建设顺利进行和生产要素供应;组织开展银企对接和产销对接活动,满足企业融资需求,帮助企业开拓市场,把我市绿色食品产业品牌叫响全省、全国。
(七)加强组织领导。实施专班、专案、专人“三专”推进,求实求效;设立市绿色食品产业推进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定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扶持政策,统筹规划产业发展,实行定期分析研判督导制度,定期听取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及时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各县市区政府要根据本地实际,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狠抓工作落实,为绿色食品产业的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附件:1.绿色食品产业重点支撑企业培育计划
2.南阳市绿色食品产业重点项目情况表(在建)
3.南阳市绿色食品产业重点项目情况表(十三五谋划)
4.南阳市绿色食品产业链图谱
建设现代农业强市专项
绿色有机农业专题工作方案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市级领导分包重大专项工作分工的通知》(宛文〔2017〕43号)要求,为实施绿色有机农业提升工程,推进现代农业强市建设,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绿色有机安全为导向,以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建设为统揽,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按照抢占前沿、区域推进、标准引领、完善体系的要求,强化有机农业体系建设,打造南阳有机农业知名品牌,推进质量兴农,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以发展有机农业引领和推进南阳农业转型升级。
(二)发展原则
1.坚持立足优势,突出培育特色。综合资源条件、生态环境、产业基础等因素,以南水北调水源地汇水区、白河、淮河流域水源地保护区为重点,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培育区域特色优势产业。
2.坚持重点扶持,集中优势突破。对符合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的绿色有机农业项目和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进行集中扶持,培植发展亮点,推动主导产业集中、集聚、集群发展。
3.坚持科技支撑,转变生产方式。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推进绿色有机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和强大动力,以科技为依托,以效益为核心,通过科研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等措施,推动数量型农业向质量型、效益型农业转变。4.坚持政府引导,创优发展环境。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在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执法监管等方面的引导作用,调动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为提升绿色有机农业上档升级,营造有利的发展环境。5.坚持市场开拓,打响南阳品牌。鼓励龙头企业引领南阳绿色有机产品“走出去”,拓宽销售渠道,注重产品形象塑造和品牌包装,结合南水北调中线渠首地标优势和产品特色,打响南阳绿色有机品牌。
(三)主要目标
1.2017年发展目标:编制《南阳市绿色有机农业发展规划》;加大技术培训,全年培训绿色有机农业生产和管理人员1000人次;对现有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行巩固完善、提档升级;新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15万亩、累计生产面积达到60万亩,新认证绿色有机产品30个、总数达到150个以上;实现产值20亿元,初步建成销售网络;启动创建“全国有机(农)产品认证示范市”前期工作。2.2020年发展目标:按照“生态南阳、有机食品、健康生活”理念,形成抢占高端食用农产品消费市场的拳头产品和核心竞争力,打响“有机南阳”区域品牌。全市绿色有机农业生产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左右,认证绿色有机产品达到200个以上,实现产值70亿元,构建较为完善的销售网络。力争把南阳建成全国知名的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京(津)地区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豫鄂陕毗邻地区有机农产品加工交易中心。
二、工作重点
(一)规划提升,引领绿色有机农业健康发展。根据市委市政府“绿色有机农业提升工程”的总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miui9稳定版推送时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