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五颜六色弹道轨迹的子弹炮弹飞行轨迹主要作何用途

子弹弹道轨迹是什么样的?_百度知道
子弹弹道轨迹是什么样的?
我有更好的答案
楼主您好TNT弹道轨迹的子弹是抛物线形式的, (1) 弹道弹道 是指弹头脱离枪口在空中飞行的路线。子弹在飞行时,一面受地心引力的作用,逐渐下降;一面受空气阻力的作用,越飞越慢。这两种力的作用,使子弹的飞行成一条不均等的弧线,升弧较长直,降弧较短而弯曲,弄懂这个定义以后,就很好解释各种抛法的来源了,所谓的高低差,就是升弧跟降弧之间的转换。(2)直射。 直射 是指在瞄准线上的弹道高在整个地图内不超过目标高的发射。这段距离叫做直射距离。。。转换成俗语来说就是,在有高低差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想象抛物线曲线从而得知这个直射距离(ps:所谓直射距离,就是屏距啦),这时候可以使用各种抛法来避开障碍物击中目标,而不需要去死记什么各种抛法的高低差公式了(毕竟不同角度的抛法高低差算法不同,当然大婶可以无视),,,,直射距离的大小是根据目标的高低与弹道的低伸程度决定的。目标越高(我处低于敌方),弹道越低伸,直射距离就大;目标越低(我处高于敌方),弹道就越弯曲,直射距离就越短。 当然还一种情况,就是目标虽然跟你有高低差,但是你有角度直接瞄准他,那就满力轰他吧(直射距离太远时慎用)(3)危险界,遮蔽界和死角。。。。。危险界 是指弹道高没有超过目标高的一段距离。目标暴露的越高,地形越平坦,弹道越延伸,危险界就越大,目标就越容易杀伤;遮蔽界 是指子弹不能射穿的遮蔽物顶端到弹着点的一段距离。死角 是指目标在遮蔽界内不会被杀伤的一段距离。ps: 有2点这里要注意:,,,,1.这里的遮蔽界在tnt中并不是如现实的子弹一样,不能打穿,只是要是等你打穿障碍物,对手说不定都在那几回合内干翻你了~~,,,,2.不要跟我说为什么不知道用高抛,尼玛 ,那子弹高抛以后打下来还有威力么?要是那武器不是枪类武器,而是投掷类的我没话说,在tnt中,这个子弹也好,投掷类武器也好,肩扛类武器也罢,高抛都是具有杀伤力的,貌似 还有人说过高抛威力要大于平抛文字解析摘自百度贴吧一位玩家的文献 祝游戏愉快
采纳率:93%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子弹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漫话外弹道科学和远距离瞄准技术 | 兵器科学小组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36946人加入此小组
从狙击距离记录说起上表是目前已知公开资料记载的狙击距离记录。澳大利亚《每日电讯》报道的米狙击记录因再无佐证而未例入,报道中的澳大利亚射手用的也是.50BMG(12.7×99mm)巴雷特M82A1狙击步枪。从表中可以看出,.338LM(8.6×71mm)以上的大口径步枪在远距离狙击你中占了主导地位,7.62mm只排到第13,距离还不到世界纪录的60%。为什么大口径适合远距离狙击呢?可能很多人都会说:大口径当然打得远。那么咱们就追问一层:为什么大口径打得远?干脆咱们再深入问下去:口径怎样影响远距离表现?影响有多大?除了口径还有那些因素影响远距离表现?外弹道抛物线从弹道学研究的角度看,弹丸从被击发到离开枪械身管的阶段被称为内弹道;弹丸穿越膛口流场的阶段被称为中间弹道;弹丸离开身管后到击中物体前的飞行阶段被称为外弹道;弹丸击中、进入目标的阶段被称为终点弹道。通常大家所说的弹道专指外弹道。外弹道学是研究弹丸在空中运动轨迹的科学,更确切的说,是研究影响弹丸运动因素及规律的科学。弹丸的运动轨迹是啥样的打几发不就知道了吗?实际情况可能比这个要复杂一点点。首先,世界各国使用的枪弹种类繁多,常见的规格口径不下百种。同一规格的弹药常由不同厂家的生产,同一厂商的产品也常常包括多个子型号,弹头重量、结构、抛射药等等方面各有不同。再加上不同步枪发射时的枪口初速不同,如果每一种子弹都一一测量,那可就不是打几发的问题咯。其次,即便每一种子弹都测量过,让射手每换一种弹药就掌握一套新弹道数据也是不现实的。再次,枪弹发射的条件千差万别,可以说世界上没有哪两枪是完全相同的。这就需要明确哪些因素影响弹道,分别是如何影响的,并且通过简单的方法来测算弹道在不同条件下变化。研究弹丸运动轨迹,就是要研究影响弹丸运动的因素。 影响弹丸运动轨迹的首要因素自然是地心引力。地球表面附近的任何物体都会受到地心引力作用。在引力作用下,弹丸的飞行轨迹总是向下弯曲,形成一条抛物线(垂直向上、向下发射的子弹除外)。如果物体除了重力不再受其他任何力的作用,就是自由落体。自由落体在海平面附近的加速度(重力加速度)为9.8m/s?,也就是说从静止状态开始,1秒后物体下落速度为9.8m/s,这1秒内下降距离为4.9m;再过1秒后降落速度为19.8m/s,这1秒内下降距离为14.8m;……以此类推。不同纬度、不同海拔的重力加速度略有不同,自由落体的下落速度也会稍有差异。引力问题很容易解决,自由落体公式谁不会啊,只要知道子弹到某一射程的飞行时间就可以计算出弹丸下落的距离。可惜,弹丸并非自由落体,弹丸在飞行过程中会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要弄清弹丸飞到某一射程需要多少时间、下落多少距离就必须弄清楚弹丸在飞行过程中受到的空气阻力情况。阻力系数和物理弹道系数空气的影响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同形状、质量的弹丸收到空气阻力的影响是不一样的;飞行姿态和稳定性也会改变阻力影响;空气阻力降低飞行速度,飞行速度反过来又改变了阻力……这给弹道计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说到底,就是个空气阻力问题。阻力大小与弹丸的外形、截面积、速度和空气密度有关。爱好航空的朋友们一定会知道阻力公式:这个阻力公式与航空阻力公式唯一不同的只是考虑横截面积,而不是机翼水平面积(航空阻力公式是特殊的)。其中阻力系数是有弹丸外形决定的阻力特性。光知道阻力还不够,因为弹丸飞行时是没有动力的,靠的是惯性。惯性是由弹丸质量决定的。所以这里引入了一个物理学的弹道系数(BC)的概念。物理学上的弹道系数是指弹丸质量与阻力系数和横截面积的比值:阻力系数与弹丸横截面积的乘积代表弹丸的阻力水平。弹道系数表明了弹丸克服空气阻力,保持飞行速度的能力。这就是说同样初速的弹丸,弹道系数越高,子弹在飞行过程中减速越慢,飞行平均速度越快,飞行时间越短,重力下落距离也短,弹道更平直;反过来,弹道系数低,子弹就很快慢下来,弹道弯曲。对实际弹药而言,弹道系数是由弹丸质量、弹丸口径和弹丸外形三者决定的:这个应该不难理解,弹丸质量决定了惯性,是克服阻力的一面;弹丸口径决定了弹丸的横截面积,影响阻力;而弹形系数则决定了同样口径的弹丸阻力存在什么样的不同。借助对弹道系数、质量和阻力关系的理解,意大利军官、数学家弗朗西斯科·夏奇(Francesco Siacci)研究出了水平弹道的方程(Siacci’s Method),并与1888年发表了著名的论文《弹道学》。塞斯方程是一个近似公式,但解决了弹道计算中的一部分问题。然而了解物理学的弹道系数实用性也不足,其变量依然太多,难以直接指导射击。第一种标准弹丸19世纪后半叶,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在欧美广泛开展,现代兵器工业也逐渐趋向成熟。金属弹壳、无烟抛射药等等技术让身管武器精度越来越高,弹道计算成为困扰各国军事科学家的大问题。那个年代的枪弹、火炮弹丸外形都比较类似。科学家很早就认识到同样外形的弹丸受到空气阻力的作用是类似的。就像航空工程师在设计飞机时会做缩小比例的模型,放在风洞里吹风实验一样,子弹的弹道也可以通过相同外形的弹丸来研究。而且子弹外形不似飞机那样千变万花,只要先弄清一种标准弹丸的阻力系数随速度的变化情况,再研究出一种相对简单的算法,就应该可以确定类似弹丸的弹道轨迹。于是1874年德国军大王克虏伯公司首先确定了一种标准弹丸,这个弹丸重1磅(453.59克)、口径1英寸(25.4毫米)、弹丸体总长3英寸(76.2毫米),头部是半径2英寸(50.8毫米)的正切尖拱形,长1.3英寸(33.02毫米),中后部为圆柱形,长1.7英寸(43.18毫米)。这个弹丸被称为“C”型标准参照弹头。在那个没有电子技术的年代,克虏伯公司进行了大量的试射,于1881年完成了对这个标准弹头的精确测量。克虏伯C标准弹头弹道后被法国勒加夫尔委员会命名为G1标准(即勒加夫尔第一标准抛射物)。1883年,俄国陆军上校梅耶夫斯基(Mayevski)得到了克鲁伯数据,他尝试着根据克虏伯数据和夏奇方程建立了一套阻力系数的数学算法,后被称为夏奇/梅耶夫斯基G1阻力模型。1893年,美国陆军上校詹姆斯·英构司(James Monroe Ingalls)基于梅耶夫斯基算法与克虏伯数据的出版了一本弹道表。今天比较常见的《英构司弹道表》是1917年修订再版的版本。英构司弹道表的突出贡献是通过弹道系数来测算各种弹丸的弹道。这些先辈虽然基于炮弹研究弹道学,但他们的研究成果对于枪弹同样适用。有了标准弹丸,就有了“比弹道系数”。模型弹道系数(比弹道系数)人们日常提到的“弹道系数”(BC)概念,不是物理学意义上的弹道系数,而是基于标准的弹丸模型的比弹道系数,也就是某型号弹丸与标准弹丸阻力系数的反比。简单的说,根据物理学弹道系数概念我们已经知道弹丸阻力与弹丸质量、口径和气动外形有关。如果某型号弹丸外形与标准弹丸相同或非常相似,空气阻力特性就是类似的,只是幅度不同而已。一个弹形系数就可以代表阻力系数比例。这样的话,有了标准弹丸模型的弹道表,只要代入某种子弹的弹道系数,就可以简单地计算出这种子弹的弹道。对远距离瞄准而言,弹道系数是弹药产品最重要的参数之一。在射击运动、远距离狙击和枪弹产品发达的国家,弹道系数是射手们关注的重要信息。标准弹丸口径为25.4nn(1英寸),其弹道系数为1。一般步枪的口径大多在4.4-14.5mm之间,弹道系数一般在0.10到1.00之间。极少数高精度、大口径、超低阻、优质均质金属弹药的弹道系数可能接近1.10,例如Lost River J5 .50 BMG(12.7×99mm北约口径)超高精度狙击步枪弹的弹道系数就高达1.062,Hornady A-MAX .50 BMG为1.050。对于普通弹药而言,.50 BMG常见的弹道系数在0.5-0.7左右,7.62x51mm M80的弹道系数大约在0.30-0.40之间,5.56x45mm SS109/M855普通弹的弹道系数约为0.25-0.30上下,.22LR步枪长弹弹道系数大致是0.10-0.20范围内。大口径的BC优势趋势很明显,大口径枪弹的弹道系数普遍较高,中小口径则弹道系数较低。要解释这个现象首先要弄清楚一点:弹道系数与弹丸的截面密度成正比。弹道系数是描述弹丸克服空气阻力、保持速度能力的数值,空气阻力与弹丸的外形,主要是迎风面积有关。在相同的界面面积上,如果弹丸的质量大,克服空气阻力的惯性也就大。截面密度和口径的关系涉及平方/立方定律:物体尺寸增加到原先的n倍,表面积/截面积增加到n?倍,而体积/质量增加到n?倍。截面密度就是n?÷n?,自然也就增加n倍。简单的说,弹丸大一倍,横截面单位面积上的金属长度也增加了一倍,单位截面积上的空气阻力却不增加,自然能飞得更快、更远。理论上,如果弹形非常接近,材质密度类似,则多大口径的弹药,弹道系数就是多少。标准弹丸是1英寸口径,弹道系数是1。.50英寸口径弹道系数就是0.5、.30口径就是0.3。这样再看前面列举的口径和实际弹道系数,规律就很明显了。重弹和轻弹对于同口径、同型号弹药,弹丸重量影响弹道系数。重弹的弹道系数比轻弹要高,而且在远距离上存能高,杀伤力大。枪械帝国常用的弹头重量计量单位是格令(grain,简写gr),格令原本代表一粒麦子的重量,约为1克的1/15。.308 温彻斯特(北约7.62x51毫米的厂商规格和民用型号)原厂Ballistic Silvertip步枪弹150格令的弹道系数为0.435,168格令的弹道系数为0.475,而180格令则为0.507。.338 拉普阿马格南原厂Scenar前封口开尖弹250格令的弹道系数为0.646,300格令的为0.732。枪国射击爱好者在说自己用什么弹药的时候,品牌型号自然要说,弹头格令数是必须要说的。狙击步枪都会选择重弹,例如北约制式步枪弹中7.62x51毫米 M80普通弹为146格令,同口径M118狙击弹(上图)为173 格令;5.56x45毫米最初选用的M193普通弹为54格令,弹道系数仅为0.20多一点,射程短、贯彻力不足,1980年被更换为62格令的SS109/M885,弹道系数升级近0.30,有效射程明显提高,而Mk262狙击弹弹头则进一步提高到77格令。当然,如果弹头过重,抛射药会推不动,造成枪口初速过低,弹道也不好。一味增加抛射药量或者燃烧速度又会造成膛压过高,后坐难以控制,影响武器寿命。其他弹道模型简单介绍了弹道系数,再转回头说标准弹道模型的事情。1893年的《英构司弹道表》出版之后,《大不列颠弹道表》也于1909年问世,其标准弹丸与G1非常类似。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当时的工业水平加工工艺,弹丸的外形就是比较类似的。因此G1弹道表被广泛运用于两次世界大战的弹道计算,通过弹道表和系数差异,就可以计算出炮弹的大致弹道。当然,是用于炮弹的弹道计算,还不涉及枪弹问题。经过了两次世界大战,弹药技术不断发展,一大批弹道更优秀的低阻弹药出现了,G1标准弹道的不足凸显出来。新型弹丸外形、结构与G1标准弹丸差别明显,阻力系数曲线就会与G1存在差异,弹道差异也就相当明显点,特别是在射程后半段,由于阻力减小,存速高,弹道明显低伸。各种标准弹丸二战结束后,美国陆军弹道研究实验室(Ballistic Research Lab,1992年后并入美国陆军实验室)在著名的阿伯丁兵器试验场(APG,Aberdeen Proving Ground)对弹药的空气阻力特性做了更深入的研究。1965年,温彻斯特-韦斯顿武器司(Winchester-Western,后周折成为奥林公司旗下的温彻斯特弹药公司)根据阿伯丁试验场的研究整理发布了G1(修订版)、G5、G6和GL四种弹道标准模型。此后,一些武器公司和研究机构又进行了补充和修订,目前主要的弹道标准包括十来种(如图)。低阻弹道系数除了G1以外,其中最重要的弹道标准模型当属G准。G7为长径比4.23的超低阻尖头船型弹丸,大多数现代军用超低阻弹药都接近此弹形。超低阻尖头船型弹丸低阻弹药的好处自然不必说,在远距离上存速高,飞行时间短,弹道低伸,精度自然好,存能杀伤力也更大,是远距离狙击弹药、狩猎弹药的必然选择。这类低阻弹丸的弹道特性与G1标准弹丸差异比较大,因而G1和G7弹道系数的差异还是比较大的,例如G7超低阻弹形的标准弹道远比G1要平直,所以250格令.338 拉普阿马格南 Scenar步枪弹的G1弹道系数为0.646,而G7弹道系数仅为0.320。要准确地预测弹道就应当选用与弹丸形状最接近的弹道系数标准。多数步枪子弹在一般射程内的都与G1标准类似,因此G1弹道系数依然被广泛用于弹道计算,一般提到的弹道系数都特指G1弹道系数。远距离狙击通常都会使用超低阻弹药(VLD,very-low-drag bullets),与G7标准接近,用G7弹道系数在远距离狙击时会得到更准确的弹道。还有一种做法是标注超低阻弹药在不同速度下的G1弹道系数。不少弹药生产厂商和军方使用多普勒雷达测量实弹的弹道系数,经过温贝尔1000e多普勒雷达实测,250格令.338 拉普阿马格南 Scenar 830米/秒以上的弹道系数为0.646,830-600 米/秒之间的弹道系数为0.632,600-380 米/秒之间的弹道系数为0.588,380-300 米/秒之间的弹道系数为0.588,300 米/秒以下的弹道系数为0.708。一些弹道计算软件也允许射手输入不同速度的不同弹道系数,计算出更精确的弹道轨迹。弹道系数的应用标准弹丸的弹道已知,而模型弹道系数是指特定弹丸与标准弹丸弹道比值,因此只要在标准模型弹道中代入弹道系数、质量就可以计算出弹道。很长一段时间里,赛西/梅耶夫斯基算法和英构司弹道表一直是最实用的弹道计算方法。这种标准弹道+修正系数的做法简单清晰,但需要标准弹道数据库作支持。而实际应用中,还需要考虑弹丸发射参数,包括初速、射角、海拔、温度、湿度等等,所以标准弹道表就会有一堆表格才能满足一般情况。虽然计算器、计算机的引入,弹道计算变得简单,不需要查表,只要输入弹道系数、口径质量、发射状态、大气条件,就可以得到弹道。先进弹道算法弹道科学家们从未放弃过用纯数学模型计算弹道的努力,基于弹道系数创造了很多算法,其中最著名的是火箭科学家阿瑟·佩萨(Arthur J Pejsa)博士于1980年提出的佩萨算法。佩萨算法利用弹道系数判断弹丸的阻力情况,根据超音速阻力的规律提出了减速系数概念,对不同弹形减速系数的细微差别做了适当考虑,对超音速弹丸有相当高的准确性。一般认为佩萨算法计算1,000米左右的远距射击比单纯使用弹道系数模型要好,目前不少弹道软件都是基于佩萨算法的设计。佩萨算法的缺陷是对于亚音速弹丸的预测较差。此外,美国陆军退役上校达福·曼吉斯(Duff Manges)1989年推出的曼吉斯算法也比较流行。曼吉斯算法与佩萨算法都属于函数算法。另一类比较先进复杂的纯数学算法则首推美国箭科技公司(Arrow Tech)PRODAS 软件的6-DOF算法(6 degrees of freedom)。6-DOF算法基于弹药的三轴和三个平面的变化,以计算机模拟弹道轨迹。6-DOF算法需要复杂的精确的数据输入,还要消耗大量的计算能力,常常被用于弹药研制过程以及弹道系数的校验,较少用于战场演算。绝大部分弹道算法都没有离开弹道系数这个工具,都需要输入弹道系数。弹道系数既为弹道计算提供了方便使用的工具,又为弹药性能评估提供了依据,很好地解决了如何用一个参数测算各种不同弹药弹道的问题。但弹道系数仅仅代表弹丸自身的外弹道特征,实际弹道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身管、弹膛和枪机弹道系数是理想弹丸的弹道性能,或者说武器最理想的弹道性能。实际设计中,枪械的很多实际机械性能影响着弹道精度和稳定性。 高精度弹药手工装填弹野猫弹大气条件海拔和大气风速风向音障射角陀螺效应马格努斯效应科里奥利效应和厄特沃什效应瞄准镜的类型望远瞄准镜瞄准镜的历史瞄准镜的参数详解分划的历史FFP和RFP弹道补偿标尺分划分划实例手轮归零角分密位瞄准计算弹道卡/作弊卡瞄准方式手持弹道计算器远距离瞄准系统品牌介绍电子辅助瞄准制导弹药科技与人狙击案例
这硕大的TBC……
摄影光学航空兵器杂项自由撰稿人
引用 的话:这硕大的TBC……俺也不知道也TB多久,但是,底稿是有的,所以偶保证可以C完不太监。
果壳近年来少有的干货啊。。。MARK一下,楼主快更!!!火钳刘明
干货干货。。。。顶顶
我记得第一名还有个因素是他在高海拔地区,稀薄的空气大大增加了射程
摄影光学航空兵器杂项自由撰稿人
引用 的话:我记得第一名还有个因素是他在高海拔地区,稀薄的空气大大增加了射程虽然前几名海拔都相对比较高,但被媒体中重点提到高海拔优势的第二名罗伯特·弗隆。海拔问题后面会说,影响弹道的一小点。
不错啊 长见识横截面积决定阻力那子弹做长一些不可以么?
摄影光学航空兵器杂项自由撰稿人
引用 的话:不错啊 长见识横截面积决定阻力那子弹做长一些不可以么?在一定范围内,更长的子弹确实弹道性能更好。举个例子,次口径弹药,细长的脱壳穿甲弹,在射程内存速就高。但是,弹头过长会带来从机械结构、膛压、内弹道到飞行稳定性乃至终点效应在内等一系列问题,所以不能无限增长。后面也会提到。
干货大赞!敲桌拍饭盆跺脚等更新!
我先知道蜥蜴被骗后心里的阴影面积
弹丸破论!
我觉得奇怪的一点就是,现在都2016了,怎么还会用英寸啊、格令啊这种英制单位
摄影光学航空兵器杂项自由撰稿人
引用 的话:我觉得奇怪的一点就是,现在都2016了,怎么还会用英寸啊、格令啊这种英制单位即便在中国,在老百姓生活中,也有无数地方都在用英制单位,美国人家凭什么不用英制单位?这不是跟嘲笑中国人还在用斤、尺、亩一个意思么?不知道有什么好奇怪的。
引用 的话:即便在中国,在老百姓生活中,也有无数地方都在用英制单位,美国人家凭什么不用英制单位?这不是跟嘲笑中国人还在用斤、尺、亩一个意思么?不知道有什么好奇怪的。美国人怎么用是美国人的事情,但是写科普文也不用全部照搬呀,你写文章也不会用lbf这个能量单位吧。把146格令换算成9.5克不是很简单的事情
摄影光学航空兵器杂项自由撰稿人
引用 的话:美国人怎么用是美国人的事情,但是写科普文也不用全部照搬呀,你写文章也不会用lbf这个能量单位吧。把146格令换算成9.5克不是很简单的事情介绍业界广泛使用的计量单位是科普文的应当。科普文里钻石能用克拉、黄金能用盎司,弹头当然能用格令。用英寸和格令从来没被退稿过,枪械文章用英制的多了去了。专业编辑认可的东西,你提的有点没道理。
摄影光学航空兵器杂项自由撰稿人
引用 的话:美国人怎么用是美国人的事情,但是写科普文也不用全部照搬呀,你写文章也不会用lbf这个能量单位吧。把146格令换算成9.5克不是很简单的事情顺便再科普一下,文章里的英寸和格令都是人家官方型号和参数的一部分,某些情况下,换算过来反而不准确。举个常见的例子,.35、.355、3.56、.357和.38口径都只能叫9mm,后面小数不能带,带了反而不准。但我说9mm,你知道值得是哪个?
引用 的话:介绍业界广泛使用的计量单位是科普文的应当。科普文里钻石能用克拉、黄金能用盎司,弹头当然能用格令。用英寸和格令从来没被退稿过,枪械文章用英制的多了去了。专业编辑认可的东西,你提的有点没道理。但你这文章是面向普通读者的,可能对“格令”这个单位一点概念也没有,你要是后面带个SI单位就是写成146格令(9.5克)这样就直观得多。引用 的话:举个常见的例子,.35、.355、3.56、.357和.38口径都只能叫9mm,后面小数不能带,带了反...你说的这些只是个名字,和实际参数可能对不上,就像7.62NATO,弹头实际直径是7.82mm
摄影光学航空兵器杂项自由撰稿人
引用 的话:但你这文章是面向普通读者的,可能对“格令”这个单位一点概念也没有,你要是后面带个SI单位就是写成146格令(9.5克)这样就直观得多。你说的这些只是个名字,和实际参数可能对不上,就像7.62NATO,...面向普通读者,我在文中第一次出现格令单位的时候就隆重介绍了这个单位。如果这还没有概念,要么就是看文不仔细,要么就是不适合度科普文章。你自己也知道型号名称可能和实际参数对不上,还要我拿名称换算成公制单位,换算出来算是名称还是参数?不靠谱。还是那话,专业文章都这样用,专业杂志都这要求,你个人提出应该换算是没道理的。
引用 的话: 面向普通读者,我在文中第一次出现格令单位的时候就隆重介绍了这个单位。如果这还没有概念,要么就是看文不仔细,要么就是不适合度科普文章。你自己也知道型号名称可能和实际参数对不上,还要我拿名称换算成公制单位,换算出来算是名称还是参数?不靠谱。还是那话,专业文章都这样用,专业杂志都这要求,你个人提出应该换算是没道理的。介绍了单位不代表就对此单位有概念了。就像1000ft/s,一眼看过去不知道是不是超音速。你的意思是146格令也就是个名字,不是实际重量?专业和科普完全不一样的行不行啊同志啊。专业杂志是默认所有读者具备了相当的基础知识,科普是对可能是一群小白的人说的。这点wiki做得比较不错
摄影光学航空兵器杂项自由撰稿人
引用 的话:介绍了单位不代表就对此单位有概念了。就像1000ft/s,一眼看过去不知道是不是超音速。你的意思是146格令也就是个名字,不是实际重量?专业和科普完全不一样的行不行啊同志啊。专业杂志是默认所有读者具备...“格令原本代表一粒麦子的重量,约为1克的1/15”,看过这样的介绍什么样的读者还不能形成概念?好吧,我不适合搞“科普”。这篇文章后面大量内容会有“普通读者”看不懂的,不该在这发就对了。不要钱的网络文章爱看不看。我不写了,您还没得挑刺了。
引用 的话:“格令原本代表一粒麦子的重量,约为1克的1/15”,看过这样的介绍什么样的读者还不能形成概念?好吧,我不适合搞“科普”。这篇文章后面大量内容会有“普通读者”看不懂的,不该在这发就对了。不要钱的网络文章...这你就言重了,以上都是我个人的建议,怎么写都是你的自由。如果我的这些话浪费你的写作时间的话,我这里向你表示抱歉。用SI单位还有个好处就是枪和炮的数据能够接合。这炮弹的质量是46kg,这弹头的质量是146格令;这子弹的膛压是62000psi,这炮弹的膛压是500MPa。
摄影光学航空兵器杂项自由撰稿人
引用 的话:这你就言重了,以上都是我个人的建议,怎么写都是你的自由。如果我的这些话浪费你的写作时间的话,我这里向你表示抱歉。用SI单位还有个好处就是枪和炮的数据能够接合。这炮弹的质量是46kg,这弹头的质量是14...高人!先说个人建议而已,然后继续说我的意见有好处。哥们,能说出“都2016了,怎么还会用英寸啊”这样的话,就可以肯定您是个连《轻兵器》、《兵器知识》之类杂志都不看的键盘侠了。《轻》编辑绝对跟我说过,其最大受众是中学生,所以别说它是专业杂志,“默认所有读者具备了相当的基础知识”。我是好心,好赖也发过些东西,厚脸皮介绍一下为啥轻兵器类文章都还可以延用其英制单位。但您看明白了,这不是跟你辩论,是介绍。您还再提建议,是认为自己个人建议足以改变普遍规范?我觉得你对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知识体系过于高估了。“枪和炮的数据能够接合”,呵呵,是真的数据接合还是数字摆放在一起?这类专业性建议,先别对别人提,您自己写写试试,好坏不论,写出个枪和炮的数据“接合”的思路就行。如果根本不知怎么接合,还要提这个建议,就叫外行指导内行,就叫给别人添堵。我也言重了,听起来不顺耳的地方我也表示抱歉。
引用 的话:高人!先说个人建议而已,然后继续说我的意见有好处。哥们,能说出“都2016了,怎么还会用英寸啊”这样的话,就可以肯定您是个连《轻兵器》、《兵器知识》之类杂志都不看的键盘侠了。《轻》编辑绝对跟我说过,其...用英制的理由我想也是很简单的,因为已经成习惯了。枪支什么的在全球用英制的时代就能够造得很好了,所以也就沿用下来了。而造炮就比造枪要复杂得多所以就比枪支晚很多,所以炮上SI单位用的比较普遍。就我的经验,转向SI是大势所趋。因此用英制就给人两种感觉:一个是好像跟时代的发展趋势相悖;另一个是好像不说英制就显得是门外汉。而同时使用两种单位则能避免上面的两个问题。你那个说的对的,我确实一点没看过你说的那两本杂志。不过呢,我这个键盘侠比其他键盘侠要要很多
引用 的话:高人!先说个人建议而已,然后继续说我的意见有好处。哥们,能说出“都2016了,怎么还会用英寸啊”这样的话,就可以肯定您是个连《轻兵器》、《兵器知识》之类杂志都不看的键盘侠了。《轻》编辑绝对跟我说过,其...还是分两段,万一想删上面这么多字也能保留。不过呢,我这个键盘侠比其他键盘侠要好很多,一来是摸过真枪而且成绩还不错,二来是在看比较专业的杂志,不是面向大众的那种。数据结合那个是我表达不清,我的意思是比较起来更加直观。最后,如果楼主你觉得我什么话不该放在回帖里面的,我愿意删除
LZ太监了?
摄影光学航空兵器杂项自由撰稿人
引用 的话:有错误,口径越大,弹道系数越小,口径越小,弹道系数越大,文章中正好反了。怎么可能。常识问题。文中已经给了例子了不是,.50口径接近1,.22的小于0.2,哪里有口径大弹道系数反而小的道理。
摄影光学航空兵器杂项自由撰稿人
引用 的话:LZ太监了?有生之年,能继续,就不算太监。
摄影光学航空兵器杂项自由撰稿人
引用 的话:LZ太监了?为表示不当公公,今日增加一节。
摄影光学航空兵器杂项自由撰稿人
引用 的话:亲,请稍稍读仔细一点,不要把模型弹道系数和阻力弹道系数混在一起比较。
摄影光学航空兵器杂项自由撰稿人
引用 的话:至少在今天的弹道学中,弹道系数只有一个定义,没有模型弹道系数和阻力弹道系数一说,如果有这两种说法,请给出文献的出处。你提到的弹道系数,是书本知识,物理学应用,火炮可能更关注。在步枪射击实践领域,恰恰是用途比较狭窄,使用频率极低的概念。购买的任何一种高精度子弹,官方参数上标注的弹道系数BC(),必定是我说的模型弹道系数。枪械射手、爱好者都只关注这个弹道系数。随便逛几个弹药厂商或者销售网站就知道了。
摄影光学航空兵器杂项自由撰稿人
其实坦克炮的的散步精度远优于各种狙击步枪。用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来个3
5千米狙杀不是什么问题
摄影光学航空兵器杂项自由撰稿人
引用 的话:即便是所谓“物理学中的弹道系数”,它的定义也应该是这样的在学术研究中,概念要尽量清晰无混淆。弹道学中的弹道系数只有一个定义,厂商和爱好者自己搞出几个概念是为了给那些对弹道学没有深刻理解的人来一个相对直观的认识,就象空调也会搞出个“匹”这样的单位一样,虽然不是不可以,但并不符合这门学问中的规范,另外,原始定义还是要准确。你可能先入为主的认为看到的这本书里给出的一个定义就是终极定义。实际上即便作为物理计算概念,那个定义也有点问题,和其他系数概念的运用习惯相左。何况较大口径的火炮和轻武器两个领域,同一名词概念略有不同太正常了。多阅读一些,会发现模型弹道系数概念是十九世纪就开始为弹道学研究和武器业界普遍使用的概念,并非厂商和爱好者自己别出心裁的创意。现在各国步枪射击教材都在使用这个概念,不管什么人要介绍远距离射击,都是根本离不开这个概念的。如果按你的意见,只提物理学弹道系数,否定模型弹道系数,则目前主流的远距离射击方法等于废了。
摄影光学航空兵器杂项自由撰稿人
引用 的话:其实坦克炮的的散步精度远优于各种狙击步枪。用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来个3 5千米狙杀不是什么问题长径比大的脱壳在精度上有优势,但劣势也非常明显。坦克炮的散布要精度低于狙击步枪。例如莱茵金属公司夸耀L55发射DM53的1000m射程精度散布为20cm,而很多高精度狙击步枪在1000m距离可以打进10cm(均指最有条件下的理想精度)。不过没关系,反正坦克炮的目标够大。
摄影光学航空兵器杂项自由撰稿人
引用 的话:请给出“十九世纪模型弹道系数”的文献出处。你有没有用想过,鲁格标准弹丸、G1标准弹丸、美国陆军G2、G5、G7有什么用?标准弹道表怎么用?它们就是结合模型弹道系数计算的某种弹丸数据的。如果只用物理学弹道系数,还要标准弹丸作甚?每种弹丸都结合大气条件,用物理系数单独计算就得了呗。不过那是多大计算量?出多少组数据?计算机出现以前能做得到吗?
摄影光学航空兵器杂项自由撰稿人
引用 的话:“物理学弹道系数”中,就包含了弹形系数(注意,这才是真正的术语),已经体现出了弹形的影响。至于计算机出现以前的弹道计算,当然是可以办到的,主要靠查弹道表,当然编表靠人工计算,会比较费劲,至于弹道表的参...Reports on experiments made with the Bashforth chronograph ()by Bashforth, Francis ,H.M Majesty's Stationery Office, Harrison & Sons, London出版,第4页Exterior Ballistics in the Plan Fire(1886),by Ingalls, James M, D. Van Nostrand Publisher出版,第8页Coast Artillery School Press, Reference Notes for Use in the Course in Gunnery and Ammunition, (1917)Coast Artillery School出版, 第12页。The Ballistic Coefficient(2008) by William T. McDonald & Ted C. Almgren,第3章,Historical SummaryBerger Bullets Reloading Manual 1st Edition (2012) by Berger Bullets LLC, 第814页
摄影光学航空兵器杂项自由撰稿人
引用 的话:“物理学弹道系数”中,就包含了弹形系数(注意,这才是真正的术语),已经体现出了弹形的影响。至于计算机出现以前的弹道计算,当然是可以办到的,主要靠查弹道表,当然编表靠人工计算,会比较费劲,至于弹道表的参...既然你那么肯定地说弹道表的参数只有“物理学弹道系数”,有本事就给出任意一个包含枪弹“物理学弹道系数”的弹道表吧。
摄影光学航空兵器杂项自由撰稿人
引用 的话:即便是所谓“物理学中的弹道系数”,它的定义也应该是这样的我看明白了,你给的这个也一样是模型弹道系数,根本不是物理学弹道系数。数值不同只是因为体系不一样而已。你这个弹道系数是前苏联体制,43年标准弹丸弹道系数,且主要用于火炮。美欧弹道计算,包括现在的俄罗斯轻兵器领域,均采用文中提到的G1、G7标准弹丸弹道系数。
摄影光学航空兵器杂项自由撰稿人
缓慢更新中。
GS标准弹丸看着好像小时候玩的那种BB蛋啊
摄影光学航空兵器杂项自由撰稿人
引用 的话:GS标准弹丸看着好像小时候玩的那种BB蛋啊GS模型用于霰弹、仿古滑膛枪泡弹药。
摄影光学航空兵器杂项自由撰稿人
引用 的话:弹道系数只有一个没有两个,所以”物理学弹道系数“我一直打着引号。如果我给出的也是”前苏联体制“中的”模型弹道系数“,那么请给出”前苏联体制“下的”阻力弹道系数“的定义,另外,”十九世纪模型弹道系数“的...弹道系数只有一个没有两个?即便前苏联体制,弹道系数也不是一个,西亚切阻力定律和43年阻力定律不是替代关系,而是西亚切标准弹丸和43年标准弹丸不同。”十九世纪模型弹道系数“相关电子文档随手找了一篇《运动射手杂志》官网刊登的文章 另外:如果你认为简单清晰,一目了然,没有多余。那么看文中G模型弹道系数公式:看明白二者联系和差别了吗?弹形系数一个用的是i,一个是Cf。G模型弹道数值,标准单位为1,数值越高弹道越好,简单清晰,一目了然,没有多余。底线是,当前无数的枪弹弹道计算器、枪弹计算公式都用的是我提到的BC。任何一个高精度枪弹型号,我都能拿到厂商或参考BC弹道系数值,计算出弹道,直接用于瞄准。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SVD的7N1狙击步枪弹G1弹道系数为0.411-0.498,G7为0.206-0.237,但7N1的43年模型弹道系数是多少?如果你认为43年弹道系数是唯一的,你能给出几个特定型号枪弹的43年C数值?能找到几个用43年C值的枪弹弹道计算器、公式?
摄影光学航空兵器杂项自由撰稿人
引用 的话: 看来你真没明白弹形系数和弹道系数的区别,弹形系数仅仅反映弹丸形状,弹道系数是包括形状、尺寸和质量在内的综合参数。阻力定律可以不同,但弹道系数只能有一个定义,就象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加速度,单位制可以不同...车轱辘话只好再重复一遍,仔细看你给出的定义和公式后,我认定:你提出的弹道系数c是前苏联体制下火炮常用的,我提到的弹道系数BC是现今轻兵器普遍使用的。二者的概念定义基本一致,差别是:1. c=1000/BC。BC越高弹道越好,c越低越好。BC更简单清晰,更一目了然,更没有多余。但这不代表二者是不同的概念。举个例子,汽车油耗,中国用每百公里多少升,美国用的每加仑多少英里,你不能说美国人用的概念不对,不能说mpg概念不对,不能说l/100km是汽车油耗的唯一正确的。2.使用的标准弹丸不同。这一点没关系,因为标准弹丸在每一个体系下都有很多种。3.当前枪弹领域、生产企业、弹道计算器基本全部都在使用BC。最大的区别就是,我用BC能完整撰文介绍枪弹瞄准弹道计算,你用c绝对写不出来。
摄影光学航空兵器杂项自由撰稿人
引用 的话:在弹道学这门学问中,枪弹和炮弹并没有本质区别,用不着搞出两套不同的概念和方法,如果有“苏联火炮”和“欧美枪弹”之分,那就还有“苏联枪弹”和“欧美火炮”的体系?估计你是看到先前的截图中有“火炮弹道学”的...如果BC是“简算”用的一个东西,那么增加2步简单计算,倒数x1000得到c,然后就是精算?从简算到精算好容易啊。如果BC是爱好者的东西,全世界所有高精度弹药研发、厂商、用户都只直接用BC,原来大家是业余爱好者。请问轻兵器行的有谁在用c?到底有谁是专业人士?请用所谓科学的、眼镜的、分母不为0的c参数专业地计算一下,NATO 7.62x51mm 147gr M80弹,400米射程弹道高多少。M118弹400米弹高?5.56x45mm Mk262呢?俄罗斯7.62x54mmR 7N1?中国5.8mm DVP88?别告诉我科学专业人士拿不到c,还需要把BC换算成c,还得用G模型公式才能算出来。
摄影光学航空兵器杂项自由撰稿人
引用 的话:在弹道学这门学问中,枪弹和炮弹并没有本质区别,用不着搞出两套不同的概念和方法,如果有“苏联火炮”和“欧美枪弹”之分,那就还有“苏联枪弹”和“欧美火炮”的体系?估计你是看到先前的截图中有“火炮弹道学”的...不分美苏体制?不分枪炮火箭?少见多怪!不要认为几本国内书籍就能代表各国学术。美国国防部下属国防技术信息中心关于弹道系数的文章搜索,你看看哪一篇轻兵器的报告用的不是BC。
mark回来把我弓箭掏出来做作业
半年过去了,然而还是没有更新。。。
(C)果壳网&&&&京ICP证100430号&&&&京网文[-239号&&&&新出发京零字东15000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举报电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unity 炮弹轨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