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太极拳真功夫研究如何出真功夫

如何练太极拳
初学者怎样练好太极拳(1)  关于太极拳的学习要点有各种提法,我体会重点要求四个字,它们既是要求同时注意的,又有由浅到深的顺序,即:正、圆、活、松。正是根基;圆、活是要领;松既是一种状态,又是意念,是练武者需要始终追求的东西。  “正”,是讲立身中正,太极十要中的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收腹敛等要领都含有这方面的意思。  “圆”,就是指拳式中,一举手一投足其动作轨迹须走圆弧形,不可直来直去。所以有人说太极拳是圆的运动。有时看到一些老拳家发拳出脚,其线路似乎不太圆。你仔细观察其实他们走的是旋劲。  在动作扎实熟的基础上,这个"圆"越走越小。这里有一个由生疏到熟练,由外圆到内旋的长期锻练修养过程,非一日之功,初练者一定得老老实实走圆。  “活”,是指动作要灵活,不可僵硬。头项要虚灵,腰胯得松灵,手足要灵动。有一处僵硬则影响全身。  “松”,要求全身放松,这种松是在意识控制中的,绝不是松懈软弱。松,既是初学者应注意的要点,又是习练太极拳的极高境界。很多大师们已经将拳修练到出神入化,仍不忘时常求松。   总之,学习太极拳,要有信心,有恒心。本文摘自: 太极拳吧( www.taijiquan8.com) -礌多内容进去看看吧,定会有收获的。
首先,要保证练好太极拳就是找位明师教太极拳;其次,找到明师后,要刻苦勤奋的练太极拳;第三,找到明师后,练太极拳,最好不要自学,自学后会出现动作不规范、不正确,动作一旦做错而形成习惯后就需要几倍的时间才能改过来,而且还会练出偏差,我认识一位练太极拳者,就是因为把动作练的不规范、不正确最后导致膝盖受伤而不能在练太极拳了。从另一角度讲,视频或书中的作者一般不会把太极拳的核心完全录进去,即使录进去核心东西初学者不明白同时又没有老师及时指导就会很容易练错误途歧途,肯定会练出偏差而且太极拳的核心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我当初就是走过这样的历程,最后不得不找个师傅练的,所以你最好找个师傅教,同时看书、看视频辅助练最为合适。   一般学习太极拳需要练10年以上才能出师(主要是入门),才能够防身,因为太极拳开始练时师傅手把手的言传身教,因为内在核心的东西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还要看你的悟性的高低,悟性高的入门早,反之入门就晚,入门后就可以脱离师傅纠正动作的阶段,进入自己可以为自己纠正动作的阶段,如遇到重大问题自己解决不了时还是要问师傅的。再加上自己刻苦练习,你可以学成太极拳。   【基本方法】   太极拳的动作徐缓舒畅,要求练拳时正腰、收颚、直背、垂间,有飘然腾云之意境。清代拳师称“拳如大海,滔滔而不绝”。同时,还很重视练气,所谓“气”,就是修炼人体自身的精神力(我个人认为此种“气”是通过练拳的过程中调节呼吸的节奏而形成的),这是作为内家拳的特点之一。   【练拳要领】   ①静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练拳都要求思想安静集中,专心引导动作,呼吸平稳,深匀自然,不可勉强憋气;   ②中正安舒,柔和缓慢,即身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如行云流水,轻柔匀缓;   ③动作弧形,圆活完整,即动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转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作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   ④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即动作要连绵不断,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   ⑤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即每一动作都要轻灵沉着,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要完整,富有弹性,不可使用拙力。   太极拳对人体各部位姿式的要求如下:头——保持“虚领顶劲”,有上悬意念,不可歪斜摇摆,眼要自然平视,嘴要轻闭,舌抵上颚;颈——自然竖直,转动灵活,不可紧张;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耸、前扣或后张;肘——自然弯曲沉坠,防止僵直或上扬;腕——下沉“塌腕”,劲力贯注,不可松软;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内缩;背——舒展伸拔,称为“拔背”,不可弓驼;腰——向下松沉,旋转灵活,不可前弓或后挺;脊——中正竖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臀——向内微敛,不可外突,称为“溜臀”、“敛臀”;胯——松正含缩,使劲力贯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腿——稳健扎实,弯曲合度,转旋轻灵,移动平稳,膝部松活自然,脚掌虚实分清。   【功能】   太极拳要求松静自然,这使大脑皮层一部分进入保护性抑制状态而得到休息。同时,打拳可以活跃情绪,对大脑起调节作用,而且打得越是熟练,越要“先在心,后在身”,专心于引导动作。这样长期坚持,会使大脑功能得到恢复和改善,消除由神经系统紊乱引起的各种慢性病。内家拳要求“气沉丹田”,有意地运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因而有利于改善呼吸机能和血液循环。通过轻松柔和的运动,可以使年老体弱的人经络舒畅,新陈代谢旺盛,体质、机能得到增强。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为此,太极拳特别讲究“听劲”,即要准确地感觉判断对方来势,以作出......余下全文>>
练习太极拳功夫,一是要明理,二是要得法,三是要用功,三者缺一不可。明理即学习太极拳的理论知识,学习拳经,主要是王宗岳著的《太极拳论》,《十三势行功心解》等,还要多读一些近现代太极拳明家如杨班侯、杨澄甫、徐致一、王培生等人的著作,对太极拳的提高有很大的实用性。得法即要有正确的方法,所谓无法不成道就是这个道理,有了正确的方法才能练出真功夫。如倒撵猴的动作,除基本动作正确,还要讲究“内三合”和“外三合”,内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即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在练习站桩基本功时,腿上要站出功夫来,身上要练出内气来。37个势子都可以站桩,串起来就是一趟拳架子。还有大家都知道的气沉丹田,什么是气沉丹田,也就是自身能量的凝聚。但很少有人知道其正确的方法。比方说人的身体是一桶水,意念是一个球儿,气沉丹田存在这样三种情况,一是球儿的比重较大,象铁一样,刚一放入水里即迅速沉下;二是球的比重较小,象木头一样浮于水面,须用力才能把它按入水里,但一松手又马上浮上来;三是球的比重与水相同或略大于水,稍用意一按或不用意就能缓慢沉入水里。上述方法,第一种时间长了易得疝气,俗称小肠串气。第二种易使气压而不下,容易上浮,时间长了顶得胃难受。唯有第三种,用意念使其缓慢而均匀地下沉才是正确的方法。还有得气是什么样的感觉,我们称之为“八触”现象,即身体某些部位会出现冷热麻胀酸涩动跳等感觉。这些如果没有人指导,练功的人应付出偏差。所以练功必须要有老师的亲自指导,即必须有正确的方法,同时主要的是防止出偏。1、卸掉本能力,周身人参下来、空下来,同时练上棚捋挤按、採挒肘靠八法和粘连黏随的太极劲。2、将架势中的招法演习出来,了解掌握每招每势的劲路变化。3、掌握劲路,即敌我双方的肢体运动规律,从而达到知已知彼,胜券在握。5、增强内劲。要做到准确掌握和控制对方,心动不令人知,发之干脆有力,行之无形无象,必须要有较好的内劲,而推手是增强内劲的重要方法之一。另外,推手还有增进人与人之间友谊,提高心智等诸多益处。练习拳架是知已的功夫,推手是知彼的功夫,正所谓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打个比方说,把太极拳比喻为一棵大树,盘架子是树根,是基础,推手是树干,吃拿发放是树冠,光有树根是没有用的东西,没有树根和树冠,树干是没有生命的死木头,只在扎根坚实的树根、粗壮结实的树干,才能长出枝节茂盛的树冠来。关于练什么拳好的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论是哪派太极拳,只要是真功夫就好。所以练习太极拳最重要的不是选何种拳和问题,而是要向真正懂得太极拳,掌握的真功夫的高手明家学习,掌握正确的方法,并能坚持不懈,做到持之以恒,如果平均每天都能坚持2个小时以上,5年时间应该能收到比较满意的效果。我教的学生中,最短的3年时间就掌握了太极拳的基本要领。太极拳的养生总是也是很多人关心的话题,太极拳是养生现技击并重的一种拳法,它的每招每势都对身形、意念、穴位等有严格的要求,既可攻防技击,又有促进气血运行,打通经脉之功效,所以太极拳还有非常好的强身健体效果。有人说,我练太极拳不为什么功夫,只为锻炼锻炼身体,不用向什么明师学习。我认为,强身健体和练习功夫一样,都要向真正的太极拳明家学习,真正的太极拳才能有更好的强身健体功效,否则就不好说了,也可能有一定的效果,但绝不会比真正的太极拳效果更好。太极拳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和其它武术一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是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它既可以实战防身,也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还可以修身养性,提高人的意志和思想品德。学习太极拳不能好高骛远,急于......余下全文>>
李经梧作为一代太极拳大师,在数十年的练拳和教学中有着许多精辟的见解。
他认为,学太极拳要有“悟”性。有的人练太极拳练了很多年甚至练了一辈子都悟不开,悟不开,功夫就练不到身上。而有悟性的人,通过练拳甚至不通过练拳,通过别的事一下子就悟开了,一旦悟开了,就会豁然开朗,功夫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他讲了一件促他“开悟”的永记不忘的事:
有一年,他回老家。他很久不回家。母亲见到他非常高兴。家中有个小磨房,母亲是个勤劳的人,母子俩在磨房里一边聊天,母亲一边吆喝牛推磨。牛也是有灵性的,母子俩一说话,牛就伺机站住不走了,磨也不转了。牛一站,母亲就吆喝一声,牛又走了。但两人一说话,牛又站定了,如是多次。母亲生气了,对他说:“你给我打!”李经梧遵命拿起旁边一个草料杈子,一只手扶在磨边上,当他手中的杈子一举,牛见要挨打了,突然用力拉磨往前走,李经梧扶在磨边上的手一受力,身体被磨边的转动力带动,全身失势,踉跄前跌。呵!他双眼一亮,老师传的古典拳论《太极圈》中的奥妙立时顿悟。《太极圈》诀为:“退圈容易进圈难,不离腰顶后与前,所难中土不离位,退易进难仔鼎研。此为动工非站定,倚身进退并比肩。能如水磨催急缓,云龙风虎象周旋。要用天盘从此觅,久而久之出天然。”过去他对此诀也读过无数次,但体会不深,而今牛的牵力转磨而磨催人,使他对这一拳诀产生了新的认识,理解到了太极圆转圈化、引进落空之妙。他感到,太极拳讲究以腰为轴,这个轴就象磨心,磨是原地转,而轴不动,轴虽不转动,但磨一转就把碰到它的力化去了。人的腰轴和四肢等部位如磨心和磨盘那样密切联系,就能在推手和技击中自然地化解对方的劲力,从而使发放随心所欲。他的这种认识一产生就象烙在心上一样永志不忘,在以后的推手中他应用这一拳诀就更加得心应手了。参考资料:www.hftjt.cn
由于太极拳的养生健身效果、文化渊源、运动特点、武术内涵、韵律审美、交际娱乐、哲学思想等浓厚的中国因素,深受国人的喜爱。同时,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为世界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所尊崇。因此,依据喜爱、参与此项运动的人数和其广泛的影响力。太极拳的健身作用已经被长期的大量实践所验证,也有很多体育工作者、医学家、科学家进行了原理性研究。从传统的养生、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等方面都得到论证。其中一些主要原理有:1、呼吸方式科学太极拳强调腹式呼吸,不管是用自然呼吸还是拳势呼吸,都强调腹式呼吸。呼吸还配合意念,这种呼吸锻炼扩大了肺活量。科学实验表明,肺活量的大小与力量的大小及生命长短成正比。诸如,人体处于睡眠状态,呼吸深、细、匀、长的必是强健者,而呼吸短促无力或长、短不匀者,非病即弱无疑。再者,太极拳运动是有氧运动,所有的有氧运动项目都有良好的健身效果。2、气血运转流畅,促进血液循环太极拳锻炼要气达梢节。人体从外形的四肢八节、筋骨皮到内在的五脏六腑、精气神,都离不开血液的滋补润泽。太极拳行功走架,竖项贯顶,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内气上至百会、下通涌泉、达于四梢,促进了血液循环,还疏通了经络,加快了循环频率,大动脉畅通无阻,毛细血管经久不衰,四肢百骸肌肤延缓了老化。长期坚持太极拳锻炼,则气血饱满,健康长寿。3、汗腺通畅,促进新陈代谢人体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废物,除通过眼、耳、鼻、口七窍和谷道排泄外,机体内分泌主要靠汗腺外排。除此,汗毛与汗毛孔尚具有保温、散热的自然调节功能。因此,中医有“汗腺通则百病不侵,汗腺堵则乱病缠身”一说。太极拳作为一门内家功法,在肌肤的锻炼上有其独到之处。行功走架不分春夏秋冬,每每于身形的开合收放之中导引肌肤的膨缩和毛孔的张闭。比一般不练拳的人较好地保持了肌肤的纯洁性和通透性。新陈代谢渠道畅通,病毒垃圾不易滞留,故而小病不生、大病不长。4、陶冶超然脱俗的心境众所周知,清心寡欲的人多高寿。反其道而行者往往早亡。原因是:多欲之人必多求,多求之人必贪饮、贪食、多忧、多虑、多思、多恼、多惊、多恐,凡欲有多必伤。中医认为,哀伤神、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虑伤心、恐伤肾、食多伤胃、房事多行伤精又伤气。太极拳的锻炼过程就是调节心性的过程。行功走架求规矩时,身心各部讲究松、静、空、灵,举手投足、身形变换贵在遵循自然,故而进退往来状若行云流水,身心俱佳。5、具有交际娱乐的功效参加什么项目运动是根据个人喜好而定的,由于太极拳的博大精深和文化底蕴,太极拳爱好者们很容易形成一个文明和谐的群体。在长期的练习太极拳过程中攻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拳友,大家在圈子里相互交流、相互鼓励、相互切磋、相互促进、相互帮助、相互友爱——不亦乐乎。6、调节人们心理健康的良方正确的“得失观”;“矛盾的对立统一”;“不丢不顶”的运化转换;“左顾右盼”的全局观等等,都能使您消化掉生活、家庭、工作、事业中等等的烦恼和忧愁。从而得到现代社会中最珍贵的心理健康。7、运动适度,保持人体机能的中和态就运动与生命的关系而言,历来说法不一,通常以为:生命在于运动;但也有人认为:生命在于静养,以减少机体的磨损和功能的消耗。实际上这两种观点都有道理,关键在于动与静不可偏废。超负荷的剧烈运动,会使机体疲化早衰;而多静少动者,往往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四肢乏力,精神萎靡,病气易侵,故多常年不断药。所以只有运动适度、动静相间的运动才能有利于人体健康。太极拳行功走架,进退往来......余下全文>>
练太极拳最重要的原则是“心静用意”。所谓“心静用意”,就是在运动时,思想集中心神专一,意识不断地指导动作,并且灵活变换,使任何动作都有一定的指向,没有顾此失彼的乱动。在整个练拳过程之中,习练者需要始终围绕这一原则去做。太极拳家称作“练意”,除此之外还有“练气”和“练身”。初学太极拳时,由于边想边做,动作上往往顾此失彼,精神容易紧张,经过一段练习时间,等到动作熟练以后,思想就容易专一,心意自然会静下来,并且越练越宁静。太极拳功夫深,练得非常宁静的,当表演时,纯静专一,气势腾挪,精神灵动,一片神行,可以把观众的情绪安定下来,全场肃静,专心欣赏。有些人在练拳时把“心静”练成闭目养神的半睡眠状态,动作松懈随便,没精打采,并且把练拳套的时间无限制地延长,也就是把静坐功运用到太极拳行功内来了,这和练太极拳“静中触动动犹静”,提起精神,一气呵成等要求是不符合的。练太极拳时,未动之前,端正姿势,呼吸自然,意念下沉丹田脐下小腹部,屏除杂念,处于一种无思无虑状态。自觉全身安排妥当,已经心静气和,然后开始动作。既动之后,全神贯注地不断用意来指导每一动作的正确性、连贯性和圆活性,动作过程中内部与外形的开合虚实和旋转变换务求上下相随,内外合一,意想劲到,动必合法。练拳时“心静用意”,要像做气功时“入静”一样,全部精神要用到动作上去,引导着动作,做到“意动形随”。例如,手向前按时,先要有向前按的想象,动作即行跟着前去;意欲沉气,就要有气沉到腹腔深处的想象。意不中断,动作也不中断,这就是用意引导动作的练法。这种练法会使练习者本人感到意趣环生,会使旁观者看来,动作显得柔和优美,好像行云流水,风吹杨柳那样自然、活泼。太极拳家把精神锻炼和肉体锻炼看作同样重要,甚至把前者看得更为重要,提出了"用意不用力"的最高原则,使所有动作在意识连续贯注下轻轻运动,不使拙力,从而提高锻炼的效果。构成了太极拳锻炼方法上意识、呼吸、动作三者密切结合的整体性和内外合一性,成为一种优越的拳术。“静中触动动犹静”的原则对人体功能的改善有良好作用,这就是练太极拳之所以能够治疗各种慢性病,能够增强体质和使精神焕发,保持工作能力和延长寿命的原因。
———个人体会之十二如何练好拳?这一问题始终捆扰着很多业余学拳人,尤其是初学者。如何才能练好拳呢?个人认为,要练好拳是有阶段性地,每个阶段练拳的步骤很重要,急不得。想练好拳就的经受时间的磨砺,大概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搭架子。起步阶段,不能对初学者谈拳的静、意、松、沉,讲了也听不明白,听不明白就是白讲,无意义。个人认为,起步阶段,一般学一、二个简单的套路,掌握两个要点即可。一是腰。凡动腰必领,腰要走在每个动作的前面。如果这时强调意念主宰动作行吗?不行的,初学者找不到拳意,但可以体会腰的运用,因为腰是实在的,也必须盘活的。二是掤,掤是松的关键,对初学者说松有点难,但要求每个动作掤好就比较容易接受,身背五弓、沉肩坠肘、含胸拔背、上体中正是初学者的必修课。学拳的同时,对初学者要强调练腿功,腿功是练好拳的坚实地基础,所以想练好拳就的配套练基本功。基本功练不出来,腰胯松活不了,猫部也走不好,腿沉不了,劲力永远出不来。所以,学拳的人要苦练基本功,才有进一步的发展和体会,要不就是太极操。搭架子阶段少说也的三年的时间,因为初学者身体的每个零件都要在这个阶段得到洗礼矫正,要反复修正,才能真正盘活腰胯,正确运用腰胯;学好掤,掌握好掤的作用和意义,是学好太极十三式的关键,也是太极拳入门之关键。第二阶段是正架子。在这一阶段有了一定的腿功基础,拳的知识,就可以讲静、意、气、松、沉、神等。气,在这个阶段以自然呼吸为好,什么丹田之气,气沉丹田,是要在这个阶段中有意识渐渐地提练出来的,能在这个阶段的后期感悟体内的丹田之气,运用丹田之气的人,应当是刻苦学练的有心人。其实,第二阶段在巩固第一阶段基础上主要用在松、沉、神的练习上,以开合协调为基础,使每个动作达到开中有合,合中有开,相互呼应,相互协调。这就要求掌握好对拔劲,缠丝劲,同时要求动作连绵不断,不能象初学者那样脚收回可以点地、可以停顿,而是要讲究协调的行云流水的运动规律,要讲饱满、神韵;要消除拳的断点、平面、凹凸、直线与起伏;要清晰的掌握每个细小动作的拳法、拳理。第二阶段学的东西最多,练习的时间也相应的长,应反复学反复修反复练,才能把知道,变为做到,做到了就能体悟其意义,更好地巩固已掌握地知识。只有认真练拳,才能产生出正确的意念,才能逐渐体会静,只有真正意义上静下来练拳,才能集中意,而进入第三个阶段的练习。个人认为:一、二阶段的练习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专业的估计也要这么长时间,只是练习的内容更多些,累积的功力更厚实;专业太极拳全面,是真正的武术,而我们的太极拳属于武术的一部分——养身太极拳,有区别,这也是太极拳独有的魅力。第三阶段还是正架子。但注重于静、意和整劲的练习。意念的产生为打好一套拳奠定了基石,练拳讲究意在先,于意捣气,于意领身。意的产生,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静,静,心态的平和安详,心无杂念,静能使人全神贯注的练拳,拳意发挥地更好,有了拳意,拳就充实饱满。整劲是周身协调的对拔力,也是松活弹抖的爆发力。陈拳有些发力的动作就是要打出周身协调松活弹抖的爆发力;而杨拳表现的含蓄,体现在动作的开合、虚实的协调对拔力上。这个阶段还要注重静、意、气、沉的练习,气息以丹田之气,呼吸要以拳的开合、虚实相融一体;练拳要时时注意沉,逢转必沉,沉好就能加深身体内外的松,沉也是蓄力的关键,沉的好,蓄的就充分,发的才饱满。进入第三阶段,拳才会真正越打越好。第四阶段才是练太极拳(前面几个阶段是学拳)。主要练松,这时的松,不是局部而是内外具松的练习。这个阶段的拳出手就是好拳,练到这一层应该进入大师的行列,业余爱好者很难走进这层。第......余下全文>>
练太极功夫必须练传统太极拳,必须拜师学,太极拳的内劲心法,说白了就是意念引导动作的要求,这些东西都要由师傅传授,简化太极拳没有这些东西,所以简化太极拳练不出太极功夫。解释太极拳其实并不难,在生活当中,有些多情况都与太极拳有关,就是说太极拳来自于生活,只不过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举例说吧1,在电影里或生活中,一扇门从里面插上,外面的人进不去,就双手用力推撞门,不管怎麽用力就是推不开,然后,就用肩膀撞,就能撞开。说明人们在用双臂的力时,不会用加上身体的整力,属于手臂的力与身体的力脱节。再有,在用双手用力推门时,胳膊的用力状态会改变,就是手推到门了,随着身体的前行,胳膊容易弯曲打软,也就是身体的力无法通过胳膊传导到手上。太极拳要求练出手臂的松沉劲,就是练出手臂的棚劲(或称为撑劲),为的就是在身体用力时,手臂不能打软,使得身体的力能够通过胳膊传导到手掌上,这就是练松肩追肘的目的。2,一般人都用铁锹铲过土(或用木杆子挑远处的物品),当铲了一锹很多的土时,用双臂铲不起来,就会自然的把铁锹把放倒腰部,然后双腿微下蹲,微弯腰,双手握紧锹把,然后用腰腿的力,就能把这锹土铲起来。其实,这种现象就与太极拳的整力有关,要练出腰腿与手臂用力的合力,将来,功夫练到一定程度,在练拳时只要一动,就要体现出这种身体的合力来。3,假如,你象士兵一样立正,并且身体用力的、使劲的立正,就会感觉脚往地下踩地的力减小了。如果,你与朋友站着随意的聊天,时间长了,就会觉得脚跟疼。说明,当你用力使劲往地下踩时,大地的反作用力反而减少了(所以,一般人出拳,无法体完全现出大地的反作用力,也就是脚下的蹬劲不足)。当不用力的站着时,大地的反作用力在增大,所以会觉得脚跟疼,大地没有变,是人的状态变了,效果就会不一样。这就与太极拳的力发于跟有关系,通过不断的放松,增大大地的反作用力,在出拳出掌时,总是体现出大地的反作用力,就是力发于跟。以上的例子,只是肤浅说一下太极拳的发力原理,达到粗浅的认识太极拳,当练到一定程度,脚下一发力,使得身体增大大地的反作用力,催动腰腿的力,再催动手臂的撑劲,从而使得大地的反作用力直达手掌,发出来的力非常刚猛。练太极拳必须拜师学,其实,就是学舞蹈、体操等都要有教练才行,何况高深的太极拳,有些东西用文字无法表达出来,所以要言传身教才行,还有,练到一段时期,就会有一些感觉,也是文字无法表达的,再有,在这一段时期,这种感觉是对的,那莫,在下一段时期,再有这种感觉就是错的,也就是练的阶段程度不同,感觉也不同,下一个阶段就要把前一个阶段的感觉推翻,才能达到一步一步的深入的增长功夫。
内功太极拳,有三个学练步骤:第一步骤,学练过程中反复体察神意气和形的关系,由开始的不能相融进入到阴阳互孕;第二步骤,通过着熟,懂劲,阶及神明来感悟;第三步骤,感受含三为一,使套路招式、内功心法、太极思维融合一起。一开始不好融合,但到最后,必须融合到一起。从水性太极拳的角度来看,亦有三个学练阶段:第一阶段,初级,小乘着熟阶段,即太极拳的有为法,世间法(智),强调为拳日益,一法生万法,明了太极拳的名和相——学架子、入架子。第二阶段,太极拳中乘懂劲阶段二、中级,太极拳中乘懂劲阶段,即太极拳无为法,属于出世间法(智)。强调为道日损,万法归一法——悟架子,出架子。第三阶段,太极拳大乘神明阶段,明了流体、无力、无为、无根、无量、无形、无相、无住等太极思维——进入了改架子、创架子、无架子阶段。综合起来,可勉强划分出为以下七个进步阶梯。第一个进步阶梯:打基础开始学练内功太极拳的时候,全日制学练时,最初的10多天最为困惑,许多人都感觉自己特别笨。其实,并不是大家笨,而是因为太极拳内功心法的术语及用意不用力的要求,对于人们已建立的知识参照系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和体验——也可能这方面本身就是一张白纸,连个参照物都没有。但是,这是培养、激发内功的重要途径,这个途径必须从一开始就树立起来,否则光顾得尽快学会动作,然后去追求动作的规范与否,就会与秘传内功太极拳神意作主宰的要求越来越远。这样学练太极拳几年、十几年,只能练太极拳套路——只相当于天天练体操,可取得活动筋骨的效用,而太极拳丰富的内涵之滋味就无从品尝。所以,学太极拳的第一阶段,关键的关键就是解决如何学拳,如何练拳的问题。这个阶段的重点是学会动作要领,粗通神意气的内涵,并能一点点融进行拳走架的过程中。第二个进步阶梯:内外相合著名学者南怀瑾在《易经杂说》一书中指出:“中国道家讲修道,欲修成神仙,必须打通任督二脉。所谓任督二脉打通,就要‘黄中通理’,这个‘黄中’,抽象的是天地之中,具体的是人的内部肠胃一切都好,黄就是中央的颜色,‘理’不是道理的理,是中国医学上的‘腠理’,就是皮肤毛孔。工夫做到了,修养够了的人,内部通了,外部亦通了,每个毛孔都通了,这个时候所谓天人合一的境界到达身体来了,面上都有光彩。这时真美,充满了四肢,都全身畅通了,那么,‘内圣外王’,内在有了这样高的修养,如果有机会发到外面,发于事业,就内外合一、天人合一,美丽极了。”这段话所说的内涵,可以通过太极拳的修炼来实现。如何实现,关键就是要做到内外相合。内外相合是指自身与大自然相互融合、彼此贯通。内外并非指身体之内部与肌肤之表层在人体构造层面的划分,而是练拳者由神意气形所构成的功夫,在与外界大自然之气的交流、融合、混化、贯通的过程中不断地吐故纳新、充盈壮大。原北京市武协副主席汪永泉先生所传的太极拳中,修炼内外相合最畅达的途径就是三道气圈。三道气圈由身中发出,弥散在肩、腰、胯的外围,其中以腰气圈为主,上支配肩气圈,下支配胯气圈,由此形成一个内气与外气合和充盈的整体,从而形成 “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天人合一之境界。这个境界养生益寿的效果突出,补充体内精力的效益明显。第三个进步阶梯:上下相随一般来说,三道气圈有了基础后,在行拳走架的过程中就要多体会上下相随了。关于上下相随,杨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杨澄甫先生曾说过:“上下相随者,即太极拳论中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动......余下全文>>
Copyright &
就爱阅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号-4
声明:文章《如何练太极拳》由就爱阅读网友共享发布,目的只是为了归纳学习和传递资讯
所有作品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与本站立场无关,如用户分享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告知,我们将做删除处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极拳如何练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