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海里游,没船坐,大火一个人抱着木头头也不会游得那么累

当前位置: >>
中国旅游景点介绍5
一,长春,一座年轻的名城 长春,还有一个名字叫&春城&,她是东北的春城.多么有勉力的称呼. 她就像一块晶莹的宝石,镶嵌在富饶的松辽平原之上. 长春虽然是一座新兴的名城,但据考古发现,远在 4 万到 7 万年前,松 花江及其支流饮马河,伊通河一带就有人类在此生存.到清代顺治十年(公 元 1653 年),朝廷颁布了《辽东招民开垦例》条文,这样,中原一带的流民 大量涌入这里,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人口迁移,这就是俗称的&闯 关东&.从此,这里的人口逐渐地多起来. 清嘉庆五年(公元 1800 年),朝廷在这儿设立了统治机构――&厅&. 因为当时伊通河畔有一个村落叫长春堡,故而名之为&长春厅&,并设了理 事通判,从此人口不断增加,市面逐渐繁华起来.到 1908 年,日本人把手伸 向这里并设立了&驻长春日本领事馆&.1912 年(民国元年)民国政府改长 春府为长春县.
1931 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了长春,成立&地方 自治委员会&,设置&长春市政府&,并于 1932 年 3 月 1 日,宣布伪满洲国 成立,定长春为国都并改名为&新京&.直到 1945 年 8 月 15 日,长春才从 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挣脱出来,获得了新生. 长春现管辖榆树,农安,德惠,九台,双阳 5 个县和朝阳,宽城,南关, 二道河子及郊区 5 个区,面积为 18881 平方公里,人口 602.8 万,其中市区 人口为 200 万. 长春的气候,一年四季分明,各有特色.春天,风虽大但花草及时出土 开放;夏季,阳光充沛,雨水均匀,气候宜人;秋季,干燥风凉;冬季,白 雪厚厚地铺在地上,一望无垠…… 长春到处是辽金时代的古迹.伪满时盖的一些建筑,完好地仁立在市中 心,打眼一看,这儿很像日本的东京或奈良.著名的斯大林大街两侧,高大 的树木整齐地排列着,街口的石阶上,种植着一畦一畦的鲜花,满街筒子飘 香. 长春的&市花&是君子兰. 几乎家家户户都栽培着这种来自宫廷的名花.这种花古朴庄重,花十分 端庄艳丽,有一种古雅的美,是中国花卉中少见的一族. 作为中国清朝的最末一个皇帝溥仪在此生活过的地方,今天他的寝宫和 庭院已向游人开放,而且还有一系列的遗迹向人们介绍那段不平常的历史和 岁月. 长春是一座历尽磨难的文化部城,也是一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的 城市.这里有全国著名的汽车生产基地――第一汽车制造厂;有中国电影事 业的摇篮――长春电影制片厂;还有一些全国著名的大专院校和著名的文化 剧种及土香土色的歌舞二人转. 总之,只有亲自到这里来,你才能领略她的芳香和甜美. 长春电影制片厂 每当春季和夏季,人们来到美丽的南湖之滨,透过那旖旎多姿的湖光树 影,会发现湖西不远处有一座坐落在绿树丛中的特殊工厂.这里,没有震耳 欲聋的机器轰鸣声,却源源不断地生产着人民所喜爱的产品:没有直冲云霄 的滚滚浓烟,却有各种各样的机器在不停地运转着……古今中外各种各样神 奇美妙的传说,故事;天上,地下,海底那变化多端,令人着迷的自然美色; 现实生活中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各种各样的矛盾,斗争都在这里奇异地 演绎着,表现着. 这是什么地方? 原来,这就是驰名中外的长春电影制片厂. 这个以生产电影而闻名的艺术基地,从诞生以来,先后拍摄艺术片 300 余部,纪录片,科教片数百部,译制片数百部,是我国重要的电影生产基地. 这里拍摄的影片,题材广泛,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各行各业人们的生活; 艺术上则是风格朴实,生活气息泌郁, 演员表演纯朴. 早期拍摄的 《白毛女》 , 《赵一曼》,《刘胡兰》,《钢铁战士》,《平原游击队》,《董存瑞》, 《上甘岭》,《党的女儿》,《战火中的青春》,《英雄儿女》,《独立大 队》,《兵临城下》,《吉鸿昌》,《甲午风云》等革命斗争和历史题材的 影片,主题鲜明,内容深刻,成功地塑造了血肉丰满,各具风采的人物形象, 成为向人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 动教材.那一曲&我的祖国&,&英雄赞歌&的优美和豪迈的歌声,多少年 来为人们广为传唱,激发起多少人的豪情壮志! 《我们村里的年轻人》, 《冤 家路宽》,《不该发生的故事》等农村题材的影片,格调清新,活泼,乡土 气息浓郁,深为广大观众所喜爱.《芦笙恋歌》,《边寨烽火》,《达吉和 她的父亲》,《刘三姐》,《五朵金花》等少数民族题材的影片,风景秀丽, 故事优美,基调活泼健康,风格独特,富有浓烈的民族色彩和抒情色彩,使 观众耳目一新.长春电影制片厂近年来拍摄的《小字辈》,《红牡丹》,《张 铁匠的罗曼史》,《杜十娘》,《赤橙黄绿青蓝紫》,《人到中年》等影片, 也都各具特色,获得了中外观众的好评. 长期的艺术实践,使一大批优秀的导演,摄影师,美术师,化妆师,服 装师,道具师,剧作家以及企业管理方面的人才迅速地成长起来.目前,这 里已成为我国规模最大,影片生产数量最多的电影生产基地…… 在这里,有一座新兴的&电影城&,无论是仿古一条街,清代城池,民 间街巷还是各种道具,一切都十分的逼真. 因此, 把它称为奇特的 &博物馆& , 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 在这里,游人可以一睹从春秋战国,秦,汉,晋,唐直至现在任何一个 时代的服饰和生活用品.从古代的刀枪剑戟到现代的飞机大炮,真是应有尽 有.如果游人感兴趣,还可以参观民间各类棺材铺的各式棺木,穿上古老的 长袍,当一回跑堂的店小二,拍一张像留个念.在这里,还有各个国家,民 族,各个历史阶段的服装鞋帽可谓千奇百怪,琳琅满目.到长春来的人,如 果不到&长影&看一看,那将是很遗憾的. 万人围着&二人转& 在吉林的民间有两条谜语,一条说: &天下十二个, 每人都能摊上一个. & 很多人猜不着.其实这是十二属相. 另一条则是: &上万个人围着两个人转. & 大伙一下子就会猜到,这是吉林的民间文艺&二人转&. 二人转,是诞生于东北劳动人民中间的综合艺术,是一朵土香土色的艺 术之花. 二人转,是吉林人心底的&戏&. 民间常说:&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这里的人比喻说:二人转好 比车轱辘菜,它长在乡间的泥土里,踩不死,压不败,深深扎根在老百姓的 心坎子上. 吉林的二人转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几百年前,二人转就以它灵活,明 快的方式活跃在长白山狩猎,挖参,淘金人的窝棚和&大房子&里.还常在 庄户人的院子或炕头上演唱,很受老百姓的喜爱.这真是一种土香土色的民 间艺术. 二人转名曰&二人转&,其实不单单是仅有两个人,它在形成之后就有 &单出头&,&二人转&和&拉场戏&三个分支. 解放后,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引下,经过广大二人转艺人 的共同努力,使这古老的艺术焕发了青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单出头,是由一个演员演一台戏,其形式方便灵活.一人演多角,变化 多端,生动活泼.传统戏《王二姐思夫》,现代戏《小老板》是它的代表性 剧目. 二人转,是由两个演员演多种角色.两个演员分上装和下装,演员在台 上载歌载舞,跳出跳入,异常生动,红火,是一种充满浓厚东北地方特色和 乡土气息的表演形式.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二人转这种独特的艺术品种积 累了诸如《西厢》,《蓝桥》等一大批优秀传统剧目和现代剧目. 拉场戏,是以小旦,小丑为主的一种民间小戏,它保留了二人转艺术的 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传统戏《马前泼水》,现代戏《闹碾房》 等屡演不衰.榆树县民间艺术团创作并演出的拉场戏《摔西瓜》,被拍成电 视片,播出后颇得好评. 经历了 200 多年的风风雨雨,在长期的艺术实践过程中,二人转的艺术 表现手段得以丰富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有的技巧――&四功一绝&,即: 唱,说,扮(做),舞功和绝技. 二人转和老百姓&不隔语,不隔音,更重要的是不隔心.&不隔语,说 的是通俗易懂,形象生动,亲切自然;不隔心,说的是&演员的心,手,口 领着观众走&;不隔音,说的是二人转音乐是悦耳的乡音,&九腔十八调, 七十二咳咳&,亲切动听,拨动心弦.二人转常用的曲牌有&文嗨嗨&,&武 嗨嗨&,&胡胡腔&,&喇叭牌子&,&抱板&,&三节板&,&靠山调& 等.二人转生于民间,长期流传在民间,有《月牙五更》,《茉莉花》, 《张 生游寺》等小曲小唱. 二人转中的说即&说口&,分&套子口&,&疙瘩口&和&专口&等多 种形式,一般多采用民间那些生动活泼的语言,插科打诨,机智灵活,情趣 盎然,颇得人们青睐. 二人转的扮也叫做,即它的表演,大有&勾魂夺魄之力&,这是很独特 的.二人转艺人常说:&干军万马,全凭咱俩.&二人转的表演讲究&二人 演一角,人分神不分&,&一人演多角,人不分神分&,&扮人物又不人物 扮&.一出戏,不管情节多么复杂,人物多么繁多,场面多么宏大,就是一 旦一丑两个人,跳进跳出,时老时少,时男时女,一转身就变了一个人物, 而且变得自然,顺畅,以形传神,以假代真,真真假假,红红火火,颇为亲 切,传神. 二人转的舞蹈是独具特色的,尤其是演员的腕子功堪称一绝.演出时, 演员那变化多端的平腕,压腕,翻腕,甩腕,绕腕,抖腕以及五花腕等,令 人眼花缭乱.此外,二人转演员的肩功,腰功和各种各样的步法,也独具一 格. 二人转的绝技是手绢和扇子的运用.那一方小小的手绢,在二人转演员 的手里变成了富有生命的东西,一会儿似车轮飞转,一会又像一面令旗;一 会儿高高飘起,一会儿又缓缓落下,显示了二人转艺人手绢功的独特技巧. 那一把小小的扇子,在二人转演员的手里,不是一件简单的演出道具,它能 变幻出各种各样富有魅力的形状,格外引人注目.另外,二人转的大板,玉 子板等绝技,也非常有名. 末代皇帝的宫殿――吉林省博物馆 在长春市东北角有一座非常有名的院落,远远望去,院内主体建筑的琉 璃瓦顶金碧辉煌,这便是伪满洲国傀儡皇帝爱新觉罗?傅仪的宫殿,占地约 12 万多平方米. 1931 年,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用武力强占了我 国的东北,给 3000 万东北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翌年 2 月,日本侵略者 在沈阳召开&东北行政委员会&会议,通过了所谓的&满洲国建国方案&, 决定成立伪满洲国, 任命卖国求荣的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 傅仪为 &执政& , 定&都&长春,改长春为&新京&.1932 年 2 月 28 日,伪满洲国宣告成立, 从此日本帝国主义实现了把我国东北变成它的独占殖民地的狂妄野心. 月 8 3 日,日本主子把傀儡溥仪从旅顺接到长春,下榻于长春道尹衙门,3 月 9 日, 溥仪在日本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等的监护下,粉墨登场就任执政,年号&大 同&,正式开始了他在日本帝国主义卵翼下奴役东北人民的可耻政治生涯, 前后长达 14 年之久.4 月,傅仪迁居到原吉黑榷运局办公楼,并将此楼改名 为&缉熙楼&. 1934 年初,日本帝国主义决定改&满洲国&为&满洲帝国&,改&执政& 为&皇帝&,年号&康德&.1934 年 3 月 1 日,溥仪在日本帝国主义炮制的 &满洲帝国&的紧锣密鼓声中即帝位,并以其住所为帝宫.帝宫分内廷,外 廷.内廷是溥仪及其后,妃日常生活的区域,外廷是溥仪进行政治活动的场 所.内廷有东,西两院,西院有缉熙楼,东院有 1936 年开始修建的同德殿, 这里有溥仪的爱妃谭玉玲,&福贵人&的住处,有接受家人叩拜的叩拜室和 接见高级参谋吉岗安直的便室,陈列室,电影室.中和门之外称外廷,有溥 仪进行政治活动的勤民楼,西偏殿,健行斋,怀远楼,嘉乐殿等. 伴随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伪满洲国顷刻垮台.1945 年 8 月 11 日晚,溥仪在日本关东军大特务吉岗安直的监护下,乘火车途经吉林,仓皇 逃到通化大粟子.8 月 18 日溥仪乘飞机逃到沈阳,在机场被苏联红军俘虏. 从此以后,这座昔日戒备森严的宫殿就成为历史的遗迹.国民党政府统治长 春时,伪满洲国皇宫先后为松北联中,兵营,几经破坏,面貌皆非,全国解 放后经多次修葺,定名为吉林省博物馆,伪皇宫陈列馆,成为向人民进行爱 国主义教育的场所. 1982 年,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伪满洲国皇宫为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 长长的柳条边 &长春之最&,除了大豆,汽车等名产之外,还有柳条.柳条同长春人 有密切的关系. 长春市是被柳条圈起来的,这里有过一段独特的历史.康熙九年至二十 年(公元 1670 年―公元 1681 年),清政府下令修筑了一条南自开原堡,北 至舒兰法特东亮子山,全长 345 公里的柳条边.所谓&边&,主要由沟和墙 组成,沟挖在墙外,引满水防止行人私自通过;墙用土夯成(也有用土堆成 的),边墙高 1 米,宽 1 米,墙上栽有柳树 3 行. 柳条边的柳树种法很讲究,墙上每隔 1.7 米栽 3 棵柳树,树与树之间再 用两根柳条横连起来,称为&布柳结绳&.远远看去,柳枝在墙上编织成一 道翠绿的屏障,十分秀美,犹如一个巨大的翠环.那墙外壕沟里的水,在阳 光的映照之下,犹如银链紧紧围绕着翠环,又像给翠环镀上了一层银边.这 巨大的&银翠首饰&,静静地装饰着关东大地已达数百年之久. 早春,流经边墙附近或墙里的松花江,饮马河,伊通河等大小河流升腾 起的雾气,在边墙的柳枝柳条上结成一层白洁晶莹的霜花,这便是关东著名 的&树挂&.冬日,寒风凛冽,边墙外沟里的水结成了冰,雪堆堆得与边墙 一齐高.晴日里,阳光普照,到处银装素裹,绚丽壮观. 柳条边是清朝皇族为保护祖先的发祥地用来圈地的围墙.当时不许汉族 人进来居住或挖参,采蜜,狩猎,垦荒,捕鱼,采东珠(一种河蚌所产的珍 珠,闪闪发光,可人药或做装饰品).柳条边里的大片土地,成为满清贵族 的骑射习武之佳地.满族人喜欢武功,常在这里的大片开阔地里进行骑射和 舞刀,以震族威.当年,柳条边有许多边门和台口,这些地带皆有兵把守, 对出入者进行搜查盘问. 柳条边以上墙柳条而得名,当年这里柳树极多.柳树,满族人视为&神 树&,每当民族节日来临,各家以插柳枝为庆祝或用以避邪,这是满族原始 柳图腾的表现. 柳树的生命力很强,用途也极广.近年来,长春人利用柳条编织的工艺 品已经打入了国际市场. 在 1987 年春季广交会上,德惠县的一位农民,带一捆柳条闯进了广交 会,一位美国商人见了,疑感不解地问: &这有什么用?&这位农民说: &你 要什么,我可以编什么!&于是,这位来自长春的普通农民,用自己灵巧的 双手,编出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小鸡,小鸭,小兔,小龙和小筐,小壶等用 具.那位美国商人看得人神,拍案叫绝,当下就订了大宗购货合同. 长长的柳条边,小小的柳枝条,构成一首古老的民歌,从古唱到今,永 远在长春人民的心中激荡. 古老的宝塔 在长春地区,有一座古老的宝塔,这就是农安镇城西门古老的古塔. 每当春夏之交,天蓝地绿时,悠悠的白云飘荡在塔端,嬉戏着的小燕子, 叽叽地欢叫着落在古塔上,给宝塔带来了生机.秋天,凉风嗖嗖,一群群大 雁鸣叫着排成一字或人字队形,向南翩翩飞去.这时,立于塔下,观看大雁 南飞,别具一番情趣.风雪交加的严冬,古塔迎风斗雪巍然而立,更给农安 带来独特风采. 农安古塔历史久远.据《吉林旧闻录》记载,塔为辽圣宗时所建.农安 县志载:&塔以砖上为之,形高而锐,或五级七级,至十三级而上,其制始 于西域李唐,后来传入中国,初建佛寺内.&可见此塔历史之久远. 农安历史较为古远,土名为龙湾.早在唐虞时为息慎地.周时为肃慎地. 汉晋为扶余国的都城.南北朝,隋朝时扶余沦为高句丽的附属国.唐灭高句 丽后为渤海扶余府.辽把渤海扶余府改为黄龙府.金把黄龙府改为济洲,后 因济洲与山东的济洲同名,于金大室二十九年改名隆安.清初属郭尔罗斯前 旗游牧地,到乾隆五十六年 (公元 1791 年)招流民垦种.嘉庆五年设长春厅, 农安属长春厅境地.农安的名字是金代隆安府和元代龙安站的音转. 农安一带流传有造塔的传说,十分生动有趣.传说辽国有一个钦天监夜 观天象,一日夜里忽见有巨星从天而降,落在黄龙府一带.钦于监急奏圣宗 皇帝:&黄龙府一带,恐有土龙要出世.&圣宗大惊:&这孽龙降世,莫非 想争夺我大国的天下?&圣宗立刻派重兵防守黄龙府,并在该地修筑宝塔, 以镇土龙出世.圣宗封钦天监为特命钦差大臣,令其手持尚方主剑,携带圣 旨立即赶赴黄龙府造塔. 钦天监择黄道吉日,带领人马晓行夜宿,走了七天七夜.当船行至祥州 (今万金塔镇)时,钦天监突然说:&据我所查,这条孽龙的头就在祥州. 压龙先压头,快!把塔修在祥州.& 钦天监佩带尚方宝剑,传下圣旨,百姓只好上岸开上造塔.谁知塔刚造 了半截,那钦夭监夜观天象后大喊一声:&不好!这土龙知道压它,掉头跑 到黄龙府去了!&于是,钦天监又令百姓在三天之内统统转移到黄龙府.为 尽快建出农安塔,以免让土龙再发现,遂征集大批民工和车马,日夜修造. 当时修塔,没有架子杆只能堆土,修多高的塔便堆多高的土堆.一晃,三年 三个月零三天过去了,人们在塔周堆了 13 丈高的大土堆,一座 8 角 13 层的 砖塔终于造成了.塔上有金顶,8 角各挂有铜钟铁马,每遇风雪,铜钟铁马 叮咚作响,十分壮观.&孽龙&被压住,圣宗稳坐了金銮殿,但钦天监夜观 天象并不准,不久,大辽国被混同江兴起的女真族一举击灭,女真族攻进了 黄龙府.如今辽金时代已成为历史,唯有那历尽沧桑的古塔依然屹立在这片 土地上. 有关古塔的轶事在当地流传很多,其中有个古塔倾斜的传说颇为有趣. 传说圣宗造塔时,在塔里藏了许多金元宝.一个南方老道路过这里,一 眼就看出了秘密,说用 50 条老尖角牛就能拉倒宝塔,逮住里边的金马驹.一 个老财主动了心,四处找老尖角牛,可是每次刚凑够 50 条牛就死去一条牛. 其实,这是老百姓暗中保护着塔里的金马驹,就是不让老财主凑够 50 条老尖 角牛.老财主再也等不了啦,就套上 49 条牛去拉,眼看塔拉歪歪了,可就是 拉不倒.老财主一看急眼了,也钻到牛套里拼命地拉,可塔还是歪而不倒. 这时,只见一个圆溜溜的金镜子从塔上滚下来,老财主一看就在后边拼命地 撵,镜子一直滚到古塔前面的一条大河里,老财主只顾追赶,一下子跌到河 里被水冲走了,而塔已被拉歪歪了. 其实,塔歪是多年风剥雨蚀所致.到解放前夕,农安古塔已经荒凉破败 得不成样子了.只有今天,古塔才能放射出迷人的光彩,成为长春和农安人 的骄傲. &贡江碑&与&鳇鱼圈& 源于长白山天他的松花江,浩浩荡荡穿过千里林海,穿过高山峻岭,经 由古老的&船场&进入吉林,九台,德惠,扶余等平原地带,最后汇入黑龙 江. 松花江流入平原地带,江水平缓,江面宽阔,两岸生长着茂盛的杂草水 柳. 到了严冬季节, 河面结了厚厚的冰, 而在冰下的水中生长着龟, 蚌…… 鱼, 这蚌中的珍珠号称&东珠,在国内外声名遇迩.江中还生长着过去专给朝廷 中帝王将相食用的&鳇鱼&. 1953 年,在修筑松花江第二大堤时,在距德惠县朝阳乡沿江村生家坨子 屯一公里处,发现了&鳇鱼圈&和&贡江碑&(当地群众叫&鳇鱼圈碑&). 所谓&鳇鱼圈&,是设在主江道连通的宽阔江湾地带,方圆大小不等,如德 惠和农安的&鳇鱼圈&水面约 20000 平方米.人们在&鳇鱼圈&四周插柳埋 栅,并留有赶鱼换水的闸门. 鱼圈中的鱼儿多是捕鱼人从江中捕来的又鲜又美的上等鱼,放在圈中放 养.过去每年刚交腊月,专管给皇帝上贡的侯爷,就要把东北的名贵特产人 参,貂皮,珍珠,鳇鱼,松籽等,用黄绩子包好,装满一辆辆小车子送往京 城. 赶贡车的老板子三天前就不让回家了,他们每个人都洗了澡,从头到脚 换上新穿戴.小车上的马具也都换了新的,每辆车的枣木车辕上插着一面三 角的杏黄旗,旗上绣着贡字.车子排成一队,人马走成一行,要走一个多月 才能到北京.贡车走到哪里,不论多大的地方官,就是吉林将军也得下马站 到一旁,弯腰低头迎接.德惠出土的&贡江碑&就记载了捕迭鲤鱼的起因, 要求和有关条文,是很有学术价值的重要历史资料. 清代时德惠属于郭尔罗斯蒙古公的游牧地.吉林&打牲乌拉&总管衙门 同蒙古郭尔罗斯公,常因捕鱼,垦荒发生争执,经当时吉林协领全福,乌拉 翼领富庆会同蒙古二品顶戴花翎梅楞吉祥等勘查后议定,于光绪十三年四月 双方达成分界协议,不久,遂于鳇鱼圈处建碑分界,碑立于江西岸的&鳇鱼 圈&. 一块&贡江碑&记载了多么丰富的历史内容.此碑为汉白玉质地,通高 3.1 米,正面上部阳刻楷书&铭刻万代&,背面上部楷书&铁案千秋&.碑 文在记述松花江富饶的同时,也透露了世世代代&打牲乌拉&,&捕鱼丁& 的辛酸血泪. 长春大庙 长春市中心雄伟壮丽的人民广场东北角坐落着一座美丽的寺院,这就是 般若寺. 据史料记载,这座寺庙始建于 1922 年,当时长春吉黑慈善联合会请哈尔 滨极乐寺的虚法师来这儿讲《金刚般若经》,于是各界人士纷纷筹款献地, 开始修建此庙. 由于虚法师在这儿讲金刚般若经,所以由他定名此庙为&般若寺&. 此庙于 1922 年动工,到 1924 年最后完工,从此为长春增加了一景. 到 1924 年,般若寺修建有大殿五间,后又逐年修建了司房,禅堂,客堂, 客堂,天王殿和四大天王像,弥勒佛像,护法佛像等.日本侵华后长春沦陷, 战事纷乱,国家动荡.
1931 年,伪满政府又以拓建马路为由,将般若寺迁 至现址重建,1936 年落成.解放以来,党和政府曾两次拨款修此寺院,&十 年动乱&后,为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国务院,吉林省和长春市政府拨款对般 若寺进行了全面修缮,宣布般若寺为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重点保护寺庙,长春 市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吉林省长春市佛教协会也在此成立.如今的般若寺, 已成为全省佛教活动的中心. 般若寺现占面积 15000 平方米,为一长方形寺院.寺院的山门为并列的 三座拱门组成,中间一大门,两侧各开一小门,小门上方刻着 &清净&, &禅 林&字样,是我国传统的歇山式建筑.墙上是&南无阿弥陀佛&6 个大字. 步入山门,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宽阔的场院,东为钟楼,西为鼓楼,取 &晨钟暮鼓&之意,合阴阳轮转之理.钟鼓二楼把寺院衬托得庄严肃穆.中 轴线上是天王殿,大雄宝殿和藏经楼三进殿堂.由南往北,迎面为寺内的第 一重大殿――天王殿,此殿为双坡屋顶式建筑.殿内中央是满面笑容,赤脚 打坐的樟木贴金弥勒佛雕像,大佛两侧是工艺精湛的泥塑彩绘四大天王像: 东方持琵琶的为持国天王;南方持剑的为增长天王;西方持蛇的为广目天王; 北方持伞的为多闻天王.这四尊威武的护法神,手持法器护卫着弥勒佛,包 含着&风调雨顺&的意思.弥勒佛雕像的背后,面北而立的是猛勇威严的护 法神韦驮的站像. 大雄宝殿金碧辉煌,是僧众举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大雄&是称赞 释迹牟尼威德高尚的意思,《法华经》上有&善哉善哉,大雄世尊&的文字. 大雄宝殿的主体部分是硬山式建筑,大殿的横额大匾是赵朴初的手笔.殿内 正面莲花座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像,高 2 米,为樟木贴金雕嫁.两侧站像 是释迎牟尼的两个大弟子,左边年长者为迎叶,右边中年者为阿难.殿内西 侧为十八罗汉塑像,神情形态各异,个个活灵活现,仿佛在聆听莲花座上的 释迎牟尼讲经说法. 迈出大雄宝殿的后门,一条苍松掩映的通道直通存放佛经的藏经楼.这 是一幢两层的殿堂,赵朴初手书&藏经楼&的大匾悬挂其上.殿内供像居中 者为阿弥陀佛站像,左肋侍为观世音菩萨站像,右肋侍为大势至菩萨站像, 均为樟木贴金雕像.阿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合称&西方三圣&,所以也 叫&西方三圣殿&.大殿的两旁是方丈室和禅堂,楼上珍藏着释迎牟尼的舍 利,般若寺开山法师虚法师和澍培法师的舍利,还有全套汉文《大藏经》. 藏经楼与大雄宝殿一前一后,一低一高,错落有致,使整个建筑群层次分明, 结构严谨. 东轴线上,南为伽兰殿,供奉伽兰菩萨关羽;北为观音殿,供奉观世音 菩萨;中间有斋堂,僧舍.西轴线上,南为达摩殿.供奉菩提达摩;北为地 藏王殿,供奉地藏菩萨;中间是僧舍,都是硬山式建筑. &般若& 佛语是智慧的意思. , 此寺院曾开过多起戒场, 受戒僧众有 5000 人之多,在海内外有一定影响.
1956 年,般若寺接待过东南业七国僧侣代 表团,近年接待过日本法源寺,大尊会和香港宝莲寺等众多佛教团体的参观 访问. 高高的石碑岭 从长春出发,驱车直奔西南,约行走 10 公里左右,一架大山高高地耸立 于人们的眼前,这就是吉林非常有名的石碑岭.从前,当地人称这座大山为 &薄云山&.又叫&石碑泡&.此山东坡尽是乱石和松树,西坡却生长着郁 郁葱葱的翠柏.每到风雪飘飘的严冬,厚厚的白雪覆盖了山岗,可那西坡的 翠柏依然鲜绿诱人.为什么人们叫它石碑岭呢?这里有着一个真实的历史故 事.大约 800 多年前,长春一带是宋金激烈争夺的古战场. 驻扎在今长春地区的原黄龙府里的大将,就是金代的开国功臣,女真族 著名将领完颜娄室(公元 1077 年―1130 年),字斡里衍.据《金史》记载, 他 21 岁起就代父为七水诸部长.在灭辽战争中,他跟随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南 征北伐,屡建战功.他死后,先后被加封为泰宁军节度使,兼侍中,太子太 师,开府仪同三司,萃王,金源郡王等.因他生前连年征战于长春一带,死 后葬于&南大望&山,并竖墓碑于此,故此山改名为&石碑岭&. 据《长春文史资料》记载,完颜娄室的墓地位于石碑岭南坡上,这里地 势较为平坦开阔,是理想的埋坟建冢之所在.在金代,丧葬均用石棺并配有 石碑,石人,石羊,现无一尚存,唯有一大一小两尊石龟跌卧在土中,一些 零星的石板散落在石龟周围.完颜娄室的墓地早已遭洗劫,而开棺盗墓的罪 魁就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 清光绪三十一年 (公元 1905 年) 日俄战争之后, 日本帝国主义获得了沙俄在南满铁路的一切特权. 石碑岭煤矿早在 1895 年就 已由沙俄开采;日俄战争后经营权归日本.此后日本侵略者又在煤矿,铁路 两旁建筑房屋,兴修设施,完颜娄室墓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盗掘了.其结果 是,随葬品中大量珍贵的文物,金银首饰,金代工艺品和民间艺术品被运往 日本,只有一小部分幸存下来,放在当时的旅顺博物馆里. 长春这块美丽的土地,不但盛产富饶的农作物,也出现过一大批杰出的 人物,完颜娄室当为其一. 董氏药膏 长春有许多有名的民间人物和著名的老字号,&董氏药膏&就是关东的 老字号之一. 董氏药膏的创始人叫董世田. 多少年来,董氏药膏在长春的民间一直是被人们称赞的神奇药膏,而这 神奇膏药的来历却有着一段动人的故事.清朝年间,山东顺城县一户人家有 哥俩个,老大已娶妻生于,弟弟董信三十出头还没成家.有年大旱,董信告 别了哥嫂,只身闯关东来到了吉林原老怀德东南的秦家屯.乡亲们看他可怜, 帮他成了家.他投奔到一个叫谷先生的名医家里,跟谷先生学医. 每年六月二十三是龙王爷的生日,这天董信回家,一进院就听屋里有婴 儿的哭声.原来是他媳妇生了个胖小子,于是他给儿子起了个名字叫董世田. 他希望儿子长大后种地种田,可儿子长大后偏偏和他一样热爱医道. 董世田 15 岁那年的一天黄昏,从南边来了个白胡子老汉,刚到他家门口 就病倒了.当时,爹没在家,他和娘把老人扶到屋里,老人在他家一病就躺 了 7 天. 第 6 天夜里,董世田的爹突然回来了.原来,谷先生的儿子得了&人面 疮&,这种疮长的像人脸,有鼻子有眼睛,你吃东西它流水,总也治不好. 谷先生就让董世田的爹董信去外地找大夫治. 董世田的爹回到家后唉声叹气的,因为他找不到能治这种病的人.这时, 躺在炕上的白胡子老汉说他能治.老汉从包里摸出一贴膏药说:&你们救了 我的命,就是我的恩人啦.咱们当着真人不说假话,我就是专门治这种恶疗 毒的人.& 董世田的爹接了白胡子老汉给的膏药,到谷先生家给他儿子贴上.真是 奇妙,谷先生儿子得的&人面疮&真就治好了. 再说那白胡子老汉没家没业,病好后无处去,就在董家住下来了.这老 汉很稀罕小世田,可是,喜欢归喜欢,配制这种药膏时也不让小世田看见. 一天晚上,月亮圆圆地挂在中天.屯子里静悄悄的,老汉炒药配药的时 候到了.这制药全过程也不外是生火,刷锅,碾药,分包几个程序,老汉干 得很利落,嘴里还哼着一首古老的小调.配药是制药的主要环节,当他哼的 小调一停,就是要配制秘方了. 这时,老汉四处瞅瞅,然后麻利地把几味药如此这般地一搭配,药就制 成了. 当他配完了药,双手端着药盒正要进屋时,突然从灶炕旁站起―个人来. 老汉问:&谁?& &我!& 这人头上戴着一顶破草帽.老汉细细一看,顿时手就不由自主地哆嗦开 了.原来这人是董世田. 老汉连连叫苦:&啊呀!你啥时进来的?可坑死我啦!& 在旧社会,民间艺人都有自己祖传的秘方,轻易不传人.所以&偷艺& 是聪明孩子的一种举动. 董世田&扑通&一声给老汉跪下,他一边磕头一边说:&老爷爷,收我 做徒弟吧!我是个好孩子,一定为您养老送终,我要用这个药方为世人治 病……& 董世田给老汉端来了一碗水,又为老汉轻轻地捶打后背. 老汉终于被孩子的聪明和善良所感动,说:&你这小子可真鬼.我没有 后人,就拿你当我的亲人啦!& 就这样,老汉收董世田为徒. 后来,那老汉去世后,董世田像发送自己的老人一样发送了他.在老汉 的药膏秘方的基础上,又经过董世田和他爹的精心研制,终于配制出了属于 他们自己的&董氏药膏&. 以前,董世田和他爹研制的药膏配方是用麝香,冰片,珍珠,蟾酥,轻 粉,红粉 6 味药,而那老汉治&人面疮&用的则是石膏,麝香,冰片,蟾酥, 雄黄,珍珠 6 味药,董世田和他爹把二者合一制成了以轻粉,红粉,章丹, 麝香,石膏,珍珠,蟾酥,凡士林油,冰片等 9 味药为基础的药膏.这就是 专治恶疮,疗毒的&董氏药膏&的主要成分. 从此,百十年来,在吉林长春民间,一有人得了这类病,一定找董家药 铺买董氏药膏医治. 后来,董氏药膏的名气越来越大,天南地北的人们也渐渐知道了这种名 牌药膏出在吉林的长春. }B鞋 在关东民间有一条谜语: 老头老头你别笑, 破个闷儿你不知道; 什么解下它不走 绳子一绑它就跑? 这条谜语的谜底就是}B. }B(wū 乌拉)是东北民间用牛皮做成的一种鞋子.乌拉本是满语, lā 是指北方满族先民发明并制造出的鞋子,叫&}B&.因这两个字不好写而 常常写成&乌拉&.而用来垫这种鞋的一种关东小草,民间称&}B草&. }B是中国民间古老的鞋子之一,同时也是东北亚冰雪文化的物产之 一. 关东一带十分寒冷,冬季的平均气温一般在摄氏零下 35℃―42℃左右, 高寒地带无霜期仅有 120 天左右,所以}B鞋是这里人们的主要防寒用具之 一. 传说}B又是&皇封&的鞋. 传说有一年,乾隆皇帝东巡来到关东地区,一看这里的百姓脚上用一块 动物皮裹着. 乾隆帝问:&这是什么?& 百姓答:&鞋.& 乾隆是位聪慧有学识的帝王,他说: &此鞋独到奇特,又倍受边民喜爱. 既然没有名字,干脆就叫它'乌拉鞋'吧!& 这一下,这种鞋可就出了名了.因&乌拉&是地名,而这种鞋又是皮革 所制,所以就以&}B&二字来代替. 传说终归是传说,但东北民间称}B是皇封的这种说法很普遍.范家屯 鞋铺的王皮匠在卖鞋时就这样吆喝: &买吧!买吧! 皇上封的鞋, 穿上暖和!& 说这种古老的}B鞋是关东的独特产物一点也不过分.据农安 &聚盛永& 鞋辅掌柜赵喜贵大爷讲,当年在关东对}B的制作十分讲究,一张牛皮只能 出 4―5 双}B,而一到四五排}B之间最好的是二排}B.头排取皮在尾巴 根那儿,称为&糟门&皮;二排取皮在牛屁股和脊骨处,是最好的位置,所 以二排}B价格最贵,往往比头排和三四排贵三四倍,鞋也特别耐穿耐磨; 三排是腰骨处,皮制打横,制作不出优质}B了.只有二排}B叫&十字花 骨&,是优等货. 当年,鞋铺的学徒一进铺,先要拜传说中的}B鞋铺祖师爷孙膑,然后 开徒.学徒早上起来先收拾铺子,然后再学刮皮子.刮皮子用&大铲&,先 把皮里子上的肥肉刮去,拉平,然后是下剪取皮.做}B要练手指和手腕儿 上的劲儿.}B不分左右脚,但手活一定要靠,用单线别褶,别一针透一个. 上脸别褶都是讲究的工艺. 皮子熟完叫&白皮桌&.做}B的皮子要用谷草熏.东北的谷草,经霜 梗硬,叶厚,点燃后烟大.用谷草熏后的牛皮干温适度,抹拉得体,上针下 抽不走. 拿完褶, 上完脸, 还要在后跟上钉两个扁钉, 以便走起路来往后 &沙& , 抓地稳. 关东}B分大褶}B和小褶}B. 大褶}B产于乌拉街一带,一般是 8 个褶.小褶}B产于辽宁海城的牛 庄,一般是 10 个褶左右. 关东人喜爱}B,就好像喜爱自己的儿女一样.民间俗话说,出门在外 脚不冷,人身就不易得病.关东地区冰天雪地,人们在与严寒的抗争中自然 选择了}B,所以我们说}B是关东人的最亲密的伙伴. }B的鞋底软乎,冬天走在雪地上不起&丁脚&.&丁脚&是指鞋后跟 上冻起的冰土疙瘩.北方气候寒冷,冬天在外作业的人,最怕鞋子下边长 &丁 脚&,长了&丁脚&则走路发滑,抓不住路.而穿}B就不打&丁脚&,并 且不累脚脖子,不勒脚趾头.又由于鞋里塞进了足够的}B草,脚套在里边, 又暖和,又舒服,又宽松,不劳累,还可长脚气,真是东北民间人人喜爱的 一宝呀! 二,吉林,松花江上的明珠 吉林市位于长春以东 124 公里处,是一个依山傍水的秀丽的城市. 早在
千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选中这片山环水绕,造化钟 秀的沃土渔猎耕耘,风来浪去,生生不息.在 3000 年前的殷周时期,这里已 建有臣服中原王朝的政权.明清年间,曾先后在此设厂造船,并以&船厂& 作为地名.清康熙十二年(公元 1673 年)在此兴建城垣,此后吉林市便成为 当时中国东北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因康熙帝东巡所作《松花江放船歌》 有&连樯接舰屯江城&之句,吉林市又有&江城&之称. 这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矿藏丰富,森林茂密,盛产水稻和大豆,人 参,鹿茸等 &东北三宝&………环绕的群山和回转的江水,使吉林城形成 &四 面青山三面水,一城山色半城江&的天然美景. 秀丽的江山造就了勤劳的人民.新中国建立后,吉林古城迅速荡涤了历 史的尘埃,焕发出了新的青春和活力.昔日的荒郊野岭变成了厂房林立的工 业区;低矮的砖瓦房成为鳞次柿比的住宅小区;松花江畔十里江堤绵亘延伸, 环抱着半个城市;宽阔的通衢大道纵横交错;数座公路,铁路大桥横跨江上, 贯通东南西北;街心园林,雕塑遍及各处,花红柳绿,树蔽成荫. 松花江丰富的水力资源为吉林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拦江三 座大坝构筑了高峡平湖,梯级电站使吉林市成为东北重要的水力发电中心. 以大型企业为骨干的化工,冶金,汽车,家用电器等企业联合群体的建立, 使吉林市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工业基地.高科技的应用,使老企业焕发了青 春,新兴产业迅猛发展,一个基础雄厚,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形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松花江两岸粮丰林茂,五 业俱兴,乡镇企业星罗棋市,遍及村屯,商贾云集,市场繁荣.对外贸易伴 随着经济的发展也日益兴旺,现代化的立体交通和通讯设施为扩大对外开放 提供了便利条件.神州大地四面八方与吉林古城在互通有无的基础上开辟了 通途,古老的&船厂&与日本,俄罗斯,美国等国家在经济技术协作上也搭 起了友好的金桥.松花江两岸风光秀丽,是令人向往的旅游胜地.山水林崖 浑然一体的松花湖坐落着众多的疗养院,度假村,并建有国内唯一的城区滑 雪场.以滑冰馆,练习馆,速滑场组成的冰上运动中心,每年都举办国际性 的体育盛会.天下独秀,神奇造化的冰雪奇景更令海内外宾客心驰神往.每 逢元月的雾淞冰雪节,风清雾绕,寒江水暖,雪柳摇枝,琼花怒放,十里长 堤遍布构思新颖的冰雕,辽阔的江面流淌着星光璀灿的河灯,引来游人如云, 人们乐不思返. 龙潭山 老辈人都知道,吉林市过去叫船厂,又都知道船厂是降龙伏虎之地. 清朝皇帝乾隆,玩腻了江南的名山大川,忽然心血来潮,非要到塞北逛 逛不可.这一天,乾隆皇帝带了几个亲近的文武官员,有和坤,刘墉(即刘 罗锅子)等伴驾.他们在 500 名御林军的保护下登长城,下奉天,一直来到 船厂附近. 一天早上,乾隆皇帝带领亲近官员登上了船厂南面的小白山欢喜岭.往 下一看,只见船厂四周群山起伏,松花江拐了个&之&字形的弯,像一条白 带子把船厂紧紧捆住.乾隆看后龙心不快,心中闪过一缕阴影.为了考查众 大臣的眼力,就随口问道:&众爱卿,你们看船厂这个地方是什么所在?& 和坤为了讨好乾隆,就在旁边说:&吾皇万岁万万岁!臣看此地非寻常 之地可比.江南虽山清水秀,柳暗花明,可处处皆是就不足为奇了.关外遍 野荒凉,唯有这船厂却如鹤立于鸡群一般,有山有水,此乃藏龙卧虎之地!& 乾隆皇帝听完和坤的话,连眼皮都没抬,回头问刘墉道:&刘爱卿,你 说呢?& 刘墉上前不慌不忙地说:&和大人所说极是,但下官不敢苟同.我看此 山四周连绵起伏,江水紧紧环绕,把个船厂紧紧攥在手心.如果在此设下伏 兵,我们如深入腹地,怕是插翅难飞了.所以,我看船厂是……&刘墉故意 打住话头,看了乾隆一眼. 乾隆皇帝一听他只说了半截话,就问:&刘爱卿,你说这是一个什么所 在?& 刘墉慌忙叩头,三呼万岁后说:&臣不敢直言,怕有欺君之罪.&乾隆 赦他无罪,刘埔才站起身来说:&我看船厂这地方乃是降龙伏虎之地!& 一句话,吓得众大臣都不敢大声喘气了.你瞧瞧我,我瞧瞧你,大眼瞪 小眼,个个呆若木鸡.怕啥?怕刘罗锅子脑袋丢了.乾隆皇帝不但没怒,反 而一笑说:&刘爱卿所说极是,此是龙潭虎穴!好,打道回京!&他没敢进 船厂就走了,怕人暗算他. 事后有人探得,真有一大股土匪藏在船厂四周的山上想截驾,幸亏乾隆 皇帝没进船厂. 后来,人们把吉林市北面的山叫龙潭山,又把吉林市称为降龙伏虎之地. 松花江边的&树挂& 在北风呼啸的隆冬季节,北国江城吉林却到处盛开着&冰花&. 这就是驰名中外的吉林雾淞. 雾淞,俗名树挂.每到隆冬时节,树挂便爬上沿江树木的枝条,风儿吹 过,就像白丝银发在空中抖动.这里,还有一个悲怆的传说故事呢. 传说,很早很早以前,松花江边有一位老妈妈,老伴死的早,她领着三 个女儿过日子.大夫的死使她没了主心骨,一天到晚发愁,哭泣,可当她看 到三个女儿可怜巴巴地望着自己的模样,就把心一横,决心好好地活下去, 把孩子拉扯大. 从此,她没黑没白地干,给人当保姆看孩子,缝穷,挣点钱养活三个女 儿.光阴流逝,三个女儿渐渐地长大了,一个个都出落得格外漂亮,登门说 亲的人都踩扁了门坎子. 大姑娘嫁出去了. 二姑娘嫁出去了. 又过了几年,三姑娘也嫁出去了. 等到三个女儿出了门,老妈妈也年过花甲了,脸上布满了皱纹,两鬓也 挂满了白霜,活也干不动了. 老妈妈没有儿子,只好轮流到三个女儿家生活. 到了大姑娘家,老妈妈还没到,大姑娘就准备好了一堆脏衣裳,等着老 妈妈来洗.二姑娘呢,老妈妈还未到,就准备好了筐,等着老妈妈来上山挖 野菜,回来剁猪食.三姑娘呢,还没轮到这儿,她就备好了镰刀,等着老妈 妈来打草,喂牲口…… 三个女儿啊,一个赛一个地算计着老妈妈. 一晃几年过去,女儿们又生了孩子.老妈妈不管到谁家,都要看孩子做 饭.这还不算,老妈妈还吃不饱. 转眼,老妈妈更老了,背驼了,头发也全白了. 这一年,快过年时姐妹们商量,让老妈妈在每人家住一天.过去是住一 个月,因过年前后家家有好吃的,所以她们商定轮流接纳这个&多余&的人. 阴历二十八,老妈妈来到大姑娘家,爬上炕还没坐稳,大女儿端来一碗 涮锅水,说:&喝了,痛快走!老二家杀年猪呢……&老妈妈眼含热泪爬下 炕,往二女儿家走.因大女儿家离二女儿家有 20 里,走到那儿正好是晚上, 所以大女儿提前催老妈妈走. 老妈妈流着泪向二女儿家走去.脚又疼,等走到二女儿家时已是第二天 早上啦. 到了二女儿家,老妈妈刚爬上炕,二女儿端来一碗炒包米粒子,说: &大 姐家给你的稀,我给你的干!吃吧,吃完好走,三妹家正包饺子呢……& 老人的牙齿早掉光了,望着包米粒子一个也不敢吃. 老妈妈忍着泪,爬下炕,出了门往三女儿家走. 这时,天渐渐的黑了,北风卷着尘土满夭飞扬,老妈妈的白发在风中抖 动着.老妈妈也不想上三女儿家去了.过年了,上谁家去都是个麻烦.于是, 老妈妈沿着大江,冒着寒风独自地走着. 一晃,三十除夕夜过去了. 一晃,初一,十五也过去了.三个女儿再也没见到老妈妈的面. 邻居们却惊奇地发现,自从老妈妈出走的那几天,沿江出现了一种奇怪 的景色,江沿上所有树的枝条都白了,挂着一层白霜,远远望去,多像老妈 妈那满头的银发啊…… 人们望着这一片片银枝条,不禁想念起老妈妈,更增加了对不孝女儿的 恨. 其实,这只是一个故事.人们通过树挂这样一种自然现象,谴责不孝敬 老人的行为.事实上,吉林树挂的真正形成另有原因. 树挂即雾淞,是由雾,水气冻结而成的,是凝聚在地面物体迎风面上呈 针状和粒状的乳白色疏松的微小冰晶或冰粒,远远看去,就像一层霜薄薄地 涂在枝条上.吉林市的雾淞多属于晶状雾淞,是由于江上游大坝的冰层高于 冰点,使从丰满到九站这一段江面不冻两引起的.吉林市的雾淞比别的省份 如黑龙江哈尔滨的时间长,就是在摄氏零下 40℃度的数九严冬,暖水江面仍 然源源不断地蒸发着水气,特别是年前年后那寒冷的日子里,吉林的雾淞树 挂最为壮观奇丽. 朋友们到这儿来吧,领略一下吉林的奇特风光,听一听那感人肺腑的传 说,定会给你留下美好的记忆. 松花江河灯 松花江,在关东人心头上流过,记载了多少辈人的生生死死,苦难和欢 乐.河灯就是一个鲜亮的记号. 放河灯起源于印度.在佛祖释迪牟尼的故乡,佛教信徒每于七月十五日 举行盂兰盆会,放河灯追祭祖先,超度亡灵.盂兰,梵文,是&倒悬&的意 思.盆,汉语,是指盛供品的器皿.放河灯是由宗教活动演变而来的. 在江河中放置灯盏用以超度亡魂,祭拜祖先,在我国也是源远流长.据 《山西省地志》载,山西黄河边的河曲县,每年夏秋两季都在一个称做&西 口&的源坝处搭台唱戏,演的都是先人的英雄故事.然后,点燃河灯放下去, 为给当年在黄河上走船而死难的船工们超度亡灵,其意义在于它记载了中原 先民&走西口&的创业历史.这古西口目前已成为山西的一个重要的旅游景 点,古戏台更是有名的历史见证所在地,而燃放河灯则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 已成为古黄河河曲地区的精彩节目. 松花江的河灯有自己独特的经历.松花江从前是一条运输古道,从长白 山下来的船只都顺此江来到今日江城吉林,特别是木材,通过放排人流放到 这儿.从抚松到此,古称&北流水&.&南流水&是指从临江到今日辽宁的 丹东,走的是鸭绿江排道. 放木排是九死一生的营生,多少勇猛的汉子一去不复返,这是因为江道 上有无数的险恶&哨口&(指江水地势暗藏危难之处),稍有闪失就让人排 俱亡.北流水上的&老恶河&哨口,就不知要了多少人的命.所以,当家里 的男人(丈夫或儿子)一死,全家人伤心思念,又怕这些屈死的冤魂在江上 索绕,家人就在江岸上烧香摆供.除此之外还要扎灯,灯上写上死去的人的 名字,灯里点上蜡烛,让灯随波流去,以表达人们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希 望这些冤魂能帮助活人度过生活的难关. 松花江河灯最盛之地是吉林市.顺治十八年(公元 1661 年)清政府在这 儿建立水师营,古称船厂.由于当时木工落后,无论是捞木还是造船,死伤 人很多,造成人心不稳.驻船厂的都统为了稳住人心便在当年七月十五中元 节这天,请僧人到江边做法事,为死者超度亡灵.于是以后每年的中元节, 家里有故去亲人的,就到江边放河灯.同时,北山玄大岭上的山头,山谷, 山道旁,古庙前也高悬莲花灯.围绕整个船厂的松花江两岸,到处是闪闪的 河灯,分不清哪是天上的星星,哪是江里的河灯. 松花江河灯已和民间文化溶为一体,并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关东 地面上,人们常说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如果七月十五庄稼长 势喜人,人们心里就有底了,八成要收获了.由于古代人们征服自然能力的 低下,人们相信好收成也有鬼神和祖先的功劳,于是要隆重祭祀,收成不好 时更要祭祀了.每到七月十五这天,老人们都说,扎点灯笼给鬼吧. 在关东民间,乡下人信鬼节,这一天就是不靠江住的人也必定去坟地给 &鬼&送灯.人们认为地狱里黑,给那里的人送盏亮灯,也是让自己的祖先 回来望望家族过得兴旺不兴旺,庄稼收成好不好. 吉林市的河灯样式新颖,种类繁多.船厂吉林潭家胡同的佟大爷是民间 著名的河灯艺人,扎河灯是他的拿手活儿.前清年间他家老人就会扎,传到 他这辈已成了人所共知的河灯艺人世家了.他扎的河灯放在江里会蹦高,底 上上好&肖弦&,飘一会儿一抖,飘一会儿一窜,十分精彩.什么塔灯,莲 花灯,西瓜灯,佟大爷样样皆精.扎河灯这种手艺在吉林市的民间早已成了 传统手艺.每年初八,十八,二十八的庙会上,也有河灯出售,成为松花江 沿岸庙会文化的一大特色. 吉林河灯近年来已被列入传统的游戏和庆典节目. 例如, 严冬腊月的 &雾 淞节&也要燃放河灯.自从丰满电站大坝建成以来已有半个世纪了,从大坝 到乌拉街近百里的江面,特别是主江道中心,由于水流急,冬季江面也不封 死,正便于河灯的漂放.冬天放河灯成为吉林的一大独特景观.每到冬季最 寒冷的季节里,江的两岸铺着厚厚的白雪,树上挂着晶莹洁白的树挂;而在 夜晚,江上又漂起五彩的河灯.这种绚丽壮观的奇景,是任何一个地区也不 会有的. 北山庙文化 北山指吉林北山.此山在世界名山中虽不见经传,却以其特殊的庙群而 闻名于世.这儿除了北方民间常见的关帝庙,玉皇阁外,还有药王庙. 吉林北山的药王庙格外有名,和辽宁大石桥四月十八的娘娘庙会齐名. 在东北民间,药王庙,娘娘庙和人们的生活至关重要.农户人家种大田,生 老病死都和药王有关系.娘娘庙会更是姑娘媳妇喜欢去的地方.一是有什么 心思,可对&娘娘&说说,二是可借此机会见见世面,会会情人.因此,北 方的庙会是女人们借口出户外的重要理由. 吉林北山庙会和辽宁千山庙会统称中国北方两大庙会.古时吉林民间曾 有&千山寺庙甲东北,吉林庙会盛千山&之说.庙会既然是人的集会,当然 也是民族民间文化传承融汇的重要场所.据《昔日吉林民间习俗》记载,从 前吉林北山庙会曾有过老道&坐罐&的义举.这位老者在一个木笼子里盘腿 打坐,俗称&罐&,而老道的头心,眼心,耳心,前心,后心,俗称&五心& 处都有一根大钉尖对着,紧贴肉皮,稍一晃动便受其害. 老道打坐的目的是求善人施舍,而所得钱财都为了修吉林的德源石桥. 这种精神感染了每一个亲眼目睹的人. 北山庙的庙门上的对联和楹贴也十分有趣.北山树木繁多,又靠江迎山, 各种鸟儿按季集中,于是北山庙里的和尚就写了许多条幅挂在树上.有&劝 君莫打三春鸟,雏在巢中盼母归&,&举足不伤缕蚁命,爱惜飞蛾罩纱灯&. 这些俗语已深深地印在吉林人的心里,人与人之间已形成一种默契.特别是 在庙会期间,山上的人彼此爱护鸟儿,不折花草,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古老的 文明在人们的心底起着重要的作用. 庙会又是民间各种身怀绝技之人的集会之地.从前,吉林北山庙会每到 初八,十八和二十八,除来上香火的人外,各类小吃名厨,民间手工艺人, 武功杂要艺人和二人转民间小戏艺人,都要在山下买或租一块&庙地&,以 展示自己的独到手艺.久而久之,各路艺人以能在北山庙会施展身手而自豪. 可见,北山庙会当年是何等红火. 雪爬犁 在北方寒冷的雪野上,人们常会看见一种用木杆做成的架子形东西,由 牲口拉着在冰雪上行走如飞,这就是东北民间的主要交通工具&爬犁&. 爬犁又叫&扒犁&,&扒杆&,民间称冰雪上的车子.民间流传个笑话, 说从前有一个人问另一个人: &什么东西前边没有轱辘,后边没有轱辘?& &什么物?& &车子.& 那人说:&世上根本没这种东西.& 另一个人指指地上的&爬犁&说:&你看这是什么?& 那人把爬犁拿起来前后一看,真没轱辘.于是民间就有了这个习俗,两 人见了面,如一人说:&前边没有轱辘,后边没有轱辘.&另一个人接着说: &翻过来一看是爬犁.&于是,人们就知道这是两个地道的东北人. 过去,北方各民族在户外活动主要靠爬犁.为什么叫爬犁?因为这种工 具很像在地里耕地用的 &犁杖& 可能古人是受了 , &犁杖& 形式的启发. &爬& , 是指这种东西没有&轮子&而能在冰雪上滑,远远看去像在地上爬,所以称 之为爬犁,既准确又形象. 爬犁是生活在北方冰雪世界中人们的主要运输工具.北方一年中有 2/3 的时间处于冰雪期,而户外山川沟野之间雪特大,往往填没了&道眼&.只 有爬犁可以不分道路,只要有冰,有雪,便可在其上行走,靠的是动物的牵 引. 北方的爬犁轻便精巧,有时用同等粗细的小杆,经火和热气熏烤发软, 然后窝成弯形,穿上横带制成爬犁.这种架子爬犁主要是人拖,用于赶集, 运粮或砍柴.还有一种跑长途的重载爬犁,用粗木凿铆镶死.铆不用钉子, 榫对准铆后用水泡浸.木头一涨比钉子钉的还结实.这种爬犁往往是拉重载, 跑长途,爬犁架子也大,最大的有两顶小轿那么大.如果拉人还要支上&睡 棚&,那就舒服多了. 这种睡棚又叫暖棚,也可称&皮棚&,是用各种动物的皮子搭好,左右 各留个小窗,里面有火盆,脚炉等,长途在外可过夜和抵挡风雪. 爬犁一般用牛拉马拖外,从前的女真,肃慎,锡伯,鄂伦春,赫哲等民 族,还常常使用狗,鹿,四不像等动物来拉.《吉林地志》记载:&满清未 兴以前,在东海三部之东北,而与渥集部紧相连接者.则清纪概以使犬,使 鹿别之.&&费雅喀与日本北海道之虾夷为同族,且至今日即使犬,使鹿之 界说.如以使犬论,现在依兰以东,家畜驯犬拽扒犁.& 《吉林地志》 还载, 自伯力东行 1200 余里, 沿松花江两岸居住的黑斤人, 冬季&以数犬驾舟,形如撬,长十一二尺,宽尺余,高如之.雪后则加板于 下,铺以兽皮,以钉固之,令可乘人,持篙刺地,上下如飞.&可见,这又 是一种用狗牵引又以人为持具支地而行的&爬犁&.这里的人&冬驾扒犁至 索伦河南,与诸种人为物质交换.& 可见,过去人家养狗,不单单为了看家狩猎,还为了&驾犁&.《吉林 乡土志》又载:&清初,有所谓使大部者.如今临江等处,每于江上结冰, 用狗扒犁.俄境亦有之.其狗皆肥壮而驯,一扒犁以数狗驾之,而头狗价最 昂,俄人购者往往一狗值五百羌洋也.&在当年,东北的许多地方设有&狗 市&,和马市一样出名,专门交换像牛犊一样大小的&扒犁狗&.辽时还设 置了&狗驿&,各驿站靠狗扒犁传送信息.这是多么有趣的民俗风情,一群 狗儿身上冒着热气在雪原上奔跑,主人的响鞭炸开了树上的霜花,辽阔的雪 野一望无垠. 而&使鹿部更在使犬部之外,而使犬部中亦能使鹿.既如四不像,复非 常鹿,其形高大如马,身无斑点,谓之马鹿,兴凯湖以北多产,可以驮重致 远.&在大小兴安岭之中生活的部落,从前多使马鹿,四不像来驾&扒犁&. 这种动物劲大,在老林里行走,有耐力又灵活,而且不怕寒冷,倍受这里的 猎户喜爱. 当年,爬犁除自家制作外,还有专门生产爬犁的木铺,打制大车和爬犁, 人称&二木匠&.除了出售大爬犁外,还制作精小轻巧的爬犁,供孩子们玩 耍. 冬季的北方,并不寂寞. 严寒的冰雪世界,充满了乐趣. 孩子们拿着这种小爬犁,爬上高坡,滑出一条雪道.那雪道晶莹闪亮, 小爬犁一放下,往往滑出上百米远.还有的在冬天的冰河上,用布张开一支 小&帆&,靠风力推动,小爬犁便会在冬天的冰河上行走如飞.孩子们那欢 乐的笑声,在北方晶莹的雪原上,久久地回荡. 爬犁,北方民族的亲密的伙伴,永远地留在人们的心底. 火锅的故事 在铺着厚厚白雪的北方,在寒冷的日子里,若老少团圆地坐在一起,吃 上一顿火锅,那是最惬意不过的事了. 火锅是用金属或陶瓷制作的一种炊事用具.锅是圆形的,中间有排烟的 小烟筒,放进去炭火,使汤菜保持一定热度或使之沸腾,然后把薄薄的肉片, 蔬菜及调料等放在汤里,随煮随吃. 据蔡春山《吃火锅》记载,这种炊具是关东一位叫降龙的渔民传下来的. 吃火锅有很多说道,也就是规矩,比如讲究什么 &前飞后走&, &左鱼右虾&, &四周轻撒鲜菜花&等. 这&前飞后走&,是指火锅对着炉口的方向为前方,&飞&指飞禽类, 主要是鸡,雁,飞龙一类的高级山禽肉;&走&指走兽类的肉,指狍子,野 诸,牛,羊,狗一类的兽肉.当然,满族先民过去不吃狗肉,所以开始里边 不放狗肉.左边放鱼类,右边放虾类,这个规矩不能变. 东北民间,别说有客人来,就是平常也是大天顿顿吃火锅,因为火锅是 一道汤菜.每顿光有炒菜,炖菜不行,还要有汤,而火锅就是汤汤水水在一 起的最理想的菜.当然,来了客人后,上火锅就更讲究了. 如果是来了尊贵的客人,主人按着上面所说的&前飞后走,左鱼右虾& 的规矩端上火锅.客人打眼一看,也就明白主人的心意了. 如果来的是一位不受欢迎的人,主人又不好公开撵,怎么办呢?就要摆 火锅,摆退他.这种火锅的摆法是这样: 把两个特别大的肉丸子放在火锅的前边, 后边是走兽类肉, &滚蛋& 这叫 . 来人一看这种火锅的摆法,知趣的立刻起身告辞. 其实,东北人用火锅热情招待客人或冷落来者的习俗,是中原文化和东 北地域文化融合的一种文化习俗在饮食文化上的一种反映.中华民族是最讲 礼义道德的,喜欢谁反感谁,往往使用巧妙的方式方法,客气地处理而不伤 和气,这也是中国民间文化的基本形态之一,在中国民间的其它行帮文化中 也有体现.过去行帮中的&茶碗阵&或曰&烟茶阵&,也是如此. &烟茶阵&是指招待客人是上烟上茶的摆放方式,这是和火锅下料位置 一样的一种文化形态. 东北气候严寒,客人来家作客或行帮之间走动,见面后,往往斟茶倒酒, 而这茶酒碗具的摆放方式就是一种文化风俗的体现,主人来者往往都通过摆 放和拿动茶酒烟具来说明自己的意图,这叫&摆隐学&.隐学和隐语相同, 并与隐语同时使用. 如知道一人要来,而又知道来人不怀好意,当家的就吩咐手下人:&他 来了,摆退他!& 摆退阵是这样:主人倒两碗茶水,一碗倒得过满都流出去了,而另一碗 故意不倒满.来人一看,要起身走掉. 如二人见了面,主人故意倒上一杯水一杯茶,这叫&仁义阵&,是欢迎 对方到来的意思.来者要先端起那杯水,一下子泼在地上,然后端起茶来慢 慢地喝. 如果来者弄错了,主人就把烟袋杆往两个茶碗上一横,这叫&绝情阵&. 手下人一看这情形,立刻来人把对方赶出去. 还有一种叫&义气阵&,就是顺着茶壶嘴的方向立放三个茶杯.对方一 看,乐了,一施礼,然后把壶盖掀下来,把两个茶杯摞起来倒放在壶上,把 烟袋放在壶耳上.主人一看,也点点头乐了.这叫&诚心来柏拜&.于是二 人施礼,喝茶. 如果在外办事遇难了,或后有追兵在追赶.来人进了屋,要先在桌子上 摆五碗茶,然后端起中间那碗来喝,这叫&患难相扶阵&;主人一见,如有 心相救,就要把那四个碗放在离茶盘远一点的地方,再把一只碗放在壶嘴下. 于是,来人明白了,双手一抱拳说:&谢大哥!& 被称为大哥的人,这时要把五个碗都拿来,顺壶摆成两行,即上三下二, 这叫&五虎下西村&.摆完,二人领兵去救援. 火锅下料的方式方法反映了北方民族的好客和仗义,有福同享有难同 当.当然到了今天,无论是春夏秋冬,家家都可以随时做火锅来吃,也没有 那么多下料的讲究了. 多么有趣的火锅故事和火锅文化习俗呀! 石头专在水上漂 在吉林的民间,有这样一首民谣: 松花江,真是神, 木头专住水里沉; 松花江,不得了, 石头专在水上漂. 其实,这是在讲一个古老的故事,它是那样的奇妙和神秘. 长白山,古称&大荒山&.《山海经》中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 咸.有肃慎氏之国.&长白山是举世闻名的巨大火山锥体,历史上曾经有过 多次的喷发.从 16 世纪以来又有三次大的喷发. 据《吉林风物志》记载,第一次喷发是在 1597 年秋天,古书记载有目击 者曰:&放炮之声,仰见则烟气张天,大如数搂之石,随烟析出,飞过大山 后,不知去处……&紧接着是地震,山泉变红,地缝冒出红泥.第二次是 1668 年的春天,满天普降 &雨灰&.第三次喷发是 1702 年,这年春天的一个晌午, &天地忽然晦溟,时或黄赤,有同烟焰,腥臭满室,若在烘炉中,人不堪熏 热,囚更后消止,即至朝视之,则遍野雨灰,恰似焚蛤壳者……&长白山最 后的一次喷发距今也不过 280 年,所以它是一座&睡火山&.长白山的多次 喷发形成了奇特的地形地貌,除了 16 座奇异的山峰和高山湖泊――天池外, 就是&石头专在水上漂&,这也可算松花江长白山奇妙的自然景观.原来, 那在水面上漂的一块块石头,不过是火山岩的泡沫. 这种火山岩的泡沫,是由许多气孔凝成的块状固体,大的犹如房屋,小 的恰似核桃,外表极似山石,色彩分黄,灰,褐,黑几色不等.若大的一块, 用手轻轻的一提便可抓起,人称关东一奇.这种泡沫火山灰,在长白山方圆 几千里的山林间到处可见,靠近江边的时而被水卷走.由于它的比重小于水 的比重,于是就成片地在江面上漂荡,民间百姓称为&江石沫子&,或&浮 石&.百姓常拾它来砌墙,轻便易垒.盖屋,保温保暖;磨刀,光滑去锈. 据科学家考察,这种块状的火山灰中含有一种特殊的营养成分,最适合&美 人松&的生长.因此,生长在长白山火山灰上的美人松是世界独一无二的松 树品种. 这种奇特的&石头&,从松花江发源地天池瀑布处下便开始投入江中, 沿途浩浩荡荡,穿山越岭,经过东北平原,最后汇入黑龙江出海.这些石头 浮在水面上,浸在水中的一面是湿的,而露在水面上的那部分是干的.当阳 光照在浮石干的那面上时,那些细小的颗粒,在太阳的映照下,闪着金属般 的光泽,显得格外神奇绝妙,形成松花江千里江面的一大自然景观. 木头专往水里沉 在关东,有许多神奇的风情,其中有一说叫&木头专往水里沉&,这确 是干真万确的故事. 远在 3000 多年以前,周武王打败了纣王,他命令周围的各少数民族以自 己的土产前来进贡.当时在长白山松花江中下游,乌苏里江和黑龙江中下游 的广大地域中,居住着一个古老的民族,叫肃慎,也叫&息慎&或&稷慎&, 是如今满族的祖先,当时肃慎族和中原的王朝已建立了&纳贡&的关系. 《国 语?鲁语下》载:&武王克商,肃慎氏贡硎甘e,其长尺有咫.& 而这长一尺八寸的&硎甘e&是什么呢?当时,周武王召集众臣前来 辨认,大家认出这是古老的肃慎战箭.箭杆和箭头无比的坚硬,箭头十分的 锋利,可制作的质料不是铁,铜等金属,又不是石头,那这是什么呢?一次, 肃慎族进贡人来到武王殿前时,武王问其为何料?肃慎人答曰:&木头.& 武王大吃一惊,不晓得肃慎地的木头何以如此坚硬.从此,周武王一提 起肃慎,便想起这种独特奇怪的木头,称&硎甘e&是肃慎独有的东西. 制成&硎甘e&的木头不是别的东西,而是松花江,黑龙江中漂荡的 &浪木&. 吉林是&浪木&的故乡. 一些人认为,&浪木&的历史不过百余年,只有当松花湖大坝建成后, 淹没了两岸近 300 华里的山林,浸泡的树根才变成了&浪木&.但是,据清 人阎若璩在他的《古文尚书疏证》里记载:&有从宁古塔来者,询其风土, 云东去一千里曰混同江,江边有榆树,松树,枝既枯,堕入江,被波浪所激 荡,不知几何年,化为石,取以为箭镞,榆化为正,松次之.&在这里,我 们把关东人认识,发现和利用&浪木&的历史推前了 2000 多年. 浪木,是根雕的一种,又不同于根雕,虽同属于大自然给予的艺术种类, 因其质地十分坚硬,赛过铁和石,满族称&石e&或&木石&.那么&木& 是如何形成石质的呢?这又是北方的冰雪寒冷气候所致,南方的&浪木&是 不会达到石质化的.我们在今天的古文献记载中推算出人们发现浪木的历史 有 3000 年左右,而吉林的民间却有这样的民谣:&松花江,不得了,木头沉 底石头漂.&&石头漂&自然不必说,是火山灰的泡沫结块,而&木头沉底& 却专指&浪木&,是指&石化&了的&浪木&.那么这种石化了的&木&又 何止二三千年呢?显然是在更加遥远的岁月里,当松花江,黑龙江两岸的树 木被风吹折,被雪压断倒入水中,江水成千上万次地冲涮激荡,特别是一到 冬日,北方的寒风整日吹刮,大江冰冻,断木被厚厚的冰层挤压,使木质纤 维由柔软到坚硬.春天,大江跑冰排,雷鸣般的冰层撞击,朔风抽干了木中 的水分,把其抛上雪岸.冰雪消融,夏日暴阳的烤晒,接着大雪覆盖,春日 雪水又把它冲人江中,于是又开始了对它的新的挤压和冲荡.如此往复,周 而复始,若干个春夏秋冬,渐渐地使这些树木坚硬,并变得千奇百样,这就 是&浪木&艺术品. 把吉林的浪木艺术品归为冰雪文化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因为这种吉林独 有的&木石&是寒风和冰雪千百年的冻压和江水冲荡的结晶,是寒风和冰雪 的伙伴,是北方冰雪寒江的儿女.江南温暖的江水中漂着再多的&浪木&也 只是&浪木&而已,终不能同关东石质的&浪木&相提并论. 吉林俏皮话 吉林地区不论城乡居民都爱说俏皮话,这也是一种民风. 所谓俏皮话,是群众语汇中富有幽默,含蓄,风趣的语言.它用形象的 比喻,说明抽象的道理.它不是干巴巴咬文嚼字的成语或谚语,而是在成语 和谚语的基础上加以通俗化,是群众创造的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口头文 学. 俏皮话也叫歇后语,是从古代缩脚语发展而来的.缩脚语本是文人搞的 文字游戏.例如一个穷书生无酒招待客人,便以水相待并说:&君子之交淡 如……&,客人也明白其意,便答:&醉翁之意不在……&两人都把水和酒 隐藏起来而相视一笑,心照不宣.缩脚语隐掉的部分,是对原来成语的截取. 截取后,前半部分不成语,不知原句的人,根本就不懂是什么意思.俏皮话 则不同,前半句是个比喻,有个完整的含意,就是不加解释也可以使人理解. 吉林可以说是俏皮话之乡.有些俏皮话很富有地方色彩,自然有其生命 力,但也有其局限性.举几个例子来说: 吉林市修的江堤――随弯就弯. 牛马行抢切糕的――真是一把快手. 抬和隆的幌杆――够孩子戗! 这三句俏皮话都是根据吉林市的自然环境,社会现象创造的. 旧社会吉林市没有一条笔直的马路,用&随弯就弯&来讽刺昔日的市政 状况还是恰当的.另一方面,随着江城的建设,从丰满到土城子如果连成沿 江的江堤,那么&吉林市的江堤――随弯就弯&这句俏皮话便成了歌颂江城 的赞语了. 牛马行抢切糕的,那是旧社会的社会现象,多是一些抽大烟的无赖干的 勾当.因为切糕价钱便宜,一看那一双埋汰的手,把抢来的切糕就往嘴里塞, 看了使人恶心,只是骂他两句也就算了.这句俏皮话是 50 年前的老话,随着 时代变化,这句俏皮话已成历史陈迹了. 怡和隆是旧时代吉林数一数二的大买卖家,坐落在北大街北北夹信子直 去北极门的路东,现在还有怡和隆铺门脸的遗迹,隐约可见经营商品的种类, 但幌杆不见了.怡和隆的幌杆是木制的,下面还有两块竖立的花岗岩夹石. 幌杆顶上是一个锡制的大桃,雪白银亮,在太阳光下更是耀眼.锡桃的底座 是木雕彩绘的四个男孩子,都穿着彩色衣服,是古代儿童的打扮,雕刻得细 腻.这四个男孩子扛着大锡桃,喜笑颜开,栩栩如生,称得起是惟妙惟肖的 工艺佳作,受到南来北往行人的赞扬.因而,民间创作出&怡和隆的幌杆― ―够孩子俄&的俏皮话. 吉林的俏皮话是丰富多彩的,农村百姓更是爱说爱笑,有些俏皮话就是 农民从生产和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他们张口就来,俯拾皆是.例如: 横垄沟拉磙子――一步一个坎. 扫帚顶门――差(杈)头多. 瘸子打围――坐着喊. 二齿钩挠痒痒――一把硬手. 狗皮袜头子――不分反正. 腰揣一副牌――谁说冲谁来(对爱吵架者的批评讽刺).辘轳把底下― ―正经(井). 扛椽子进大门――直来直去. 卖不了的秫秸――靠边戳着. 黄皮子(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六碗菜添编花――多余(鱼). 小牛犊子撵兔子――有劲也使不上. 要饭花子的烟――没准(嘴). 穷寡妇赶集――没人没钱. 醉鬼走路――东倒西歪. 骑毛驴看唱本――走着瞧. 锅碗的戴眼镜――找茬(碴). 老蕨菜――伸巴掌(指打人). 城里人也爱说俏皮话,有些是富有教育意义的.例如在伪满时期,人民 群众中偷偷地流传着一句俏皮话: &满洲国&的旗子――黄面大(迟早要完蛋). 这句俏皮话反映了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铁蹄统治下,对日本帝国主义的 愤恨,盼望着伪满早日完蛋,祖国重见光明的心情.不过,城里人创造的俏 皮话常常和成语,谚语有关.例如:松花江放木排――顺流而下. 旗杆上的锡顶子――高高在上. 老儿子娶媳妇――大事完毕. 哑巴吃饺子―――肚里有数. 阎王爷贴告示――鬼话连篇. 锯过梁做板凳――大材小用. 老财主卖粮――不卑(背)不亢(扛). 书蠹虫进书箱――咬文嚼字. 老爷子的破被子――概(盖)有年矣. 包脚布绣花――底子太差. 大脚穿小鞋――不好提拔. 吉林人不但自己创造俏皮话,而且也继承和运用古老的俏皮话丰富口头 文学,是些雅俗共赏和耐人寻味的俏皮话.例如:看三国掉眼泪――替古人 担忧. 剃头挑子――一头热乎. 下屯烧饼――穿(串)起来了. 瞎子点灯――白费蜡. 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 砂锅捣蒜――一槌子买卖. 狗掀帘子――光凭嘴. 奶妈抱孩子――人家的. 土地奶奶喝烟灰――有口神累. 诸八戒照镜子――里外不够人. 水银泻地――无孔不入. 冻豆腐当凉菜――真不好办(拌). 豆腐掉到灰堆里――吹也吹不得,打也打不得. 吉林民间饮食习俗 古谚说:&民以食为天&,这说明养家糊口是老百姓的起码要求. 吉林民间的主食主要是以大黄米和白小米为主.昔日吉林农村农忙时, 差不多天天都吃黄米团子,粘豆包,苏子叶饼,玻璃叶饼等.这些吉林特有 的食品不但好吃,而且经饿,还便于送到地头,是农忙季节的硬伙食.据说 这还是农村雇用临时扛活的条件之一.吉林习惯平常都是两顿饭,只有农忙 时才吃三顿饭,黄米团子是晌午的主食. 吉林的白小米,以乌拉街一带出产的最好,在清代还是进贡的土产品, 其优点是粒大,色白,味香.过去不论城乡,做饭都使用大锅,先把小米淘 好下到锅里,煮七八成熟,用笊篱把饭捞出来放在瓦盆里.米汤倒到泔水缸 里,泔水是喂猪的饲料.在城市,除少数人家用米汤熬菜外,多数都白白浪 费了.铁锅淘净后重新放进清水,再把瓦盆里的饭放在锅里蒸熟.经过这样 一煮一蒸两道工序做好的饭一点不粘.但如果煮得不到火候,小米饭会像鱼 子一样发硬,俗称&小米子子&,是不容易消化的. 除了大黄米,白小米外,吉林的主食还有粳米,高粱米和苞米 子. 50 年前,吉林不种水稻,只种旱稻粳米.因为民间习惯,每日早晚两餐不喝 粥,多是吃干饭.粳米饭也是先煮后蒸,但只是年节才能品尝到. 办喜事时,在请厨师准备宴席的前一天,第一顿饭多是大锅焖的小豆高 粱米饭.这种饭的锅巴用荤油葱花炒得又油,又香,又红,既显示厨师手艺, 又象征吉利.这样,吃高梁米小豆饭便成了办喜事的常规. 做苞米 饭常常要配上云豆.60 年前的做法也是先煮后蒸,因 子 硬需多煮些时候才能捞出来,比较费火.人们偶尔吃一次也感到新鲜.吉林 风俗,吃苞米主要是啃青,烤苞米或糊苞米.没牙的老人要吃就用搓菜板搓 出浆来蒸成苞米糊糊加些白糖,这是老人和婴儿适宜的食品.过去吉林吃苞 米面都掺豆面,称为杂合面,这种杂合面贴的饼子,色,味俱佳. 值得一提的是,吉林人普遍喜欢吃养麦蒸饺,这也是民间偶尔改善伙食 的珍品. 家常便饭,一般人家除年节外基本都是一饭一菜.饭是蒸的,菜是熬的. 熬菜是最简单的烹调方法,许多青菜都可以熬,如豆角,西葫芦,茄子,土 豆,冬瓜,萝卜,豆腐,酸菜,菠菜,黄豆芽等都是熬的.这种清汤寡水的 菜汤,是符合朱子《治家格言》所提倡的&园蔬逾珍馐&的.一饭一菜,这 在人口少的家庭里是一种纯朴的家风,可是,在几世同堂的大家庭里,人心 不齐,口味不一,程度不同地出现做小锅菜的情况,在城市里的大家庭里, 这方面表现得最突出.吉林人吃家常便饭并不是不改善伙食,最早是初一和 十五改善伙食.但是,不少人家由于初一,十五要念佛吃斋,便逐渐改为周 日改善伙食了.改善伙食,一般是包饺子,有时也炒四个菜.这种遗风一直 延续到今天.当然,如今大伙生活水平提高了,平日里也常常四菜一汤了. 由于汤菜简单,为了佐餐,民间习惯好吃咸菜,家家户户饭桌上都有咸 菜碟,也叫小菜碟.通常都摆上四个咸菜碟,这种风俗在广大农村中现在还 流传着呢. 从前,多数家庭吃的酱菜是自家制作的,如大酱,盘酱,韭菜花,韭菜 花黄瓜,蒜茄子,渍蒜,烂糊疙瘩,咸辣椒,五花菜,咸萝卜,咸土豆等, 甚至连酱油也自家酿造,称之为清酱.从前,吉林城里经营酱油,醋的铺子, 都是山西人开的前店后厂的小作坊.经营酱菜的河南街有一家名叫 &有益号& 的商店,专营南方食品,包括绍兴酒,南方酱菜,酱牛肉等,买腐乳也得到 这个店.这家店号出售的酱牛肉,又嫩又香别有风味. 讲到咸菜碟,民间有句谚语说:&看人下菜碟&.咸菜味分甜酸咸辣几 种,平时家人吃饭,家庭主妇要根据家人的不同口味,摆上家人喜爱的各味 咸菜.当家里来了客人,更要根据客人的不同身分,拿出优质的咸菜招待, 这也算是对客人的一种尊重.60 多年前,吉林有名的&太盛园&白肉馆,招 待来客特别是老顾客是十分殷勤的.先把顾客让到单间,再送来毛巾把,端 上扣碗茶.不论顾客有几位,在摆上碗筷后,首先送上四种小菜,如酸辣白 菜,五香花生米,五花菜,八宝小菜等,这是饭馆奉送的.这是名副其实看 人下菜碟的典型,既让客人欢喜,又能收到小费. 吉林的家常便饭也很有风味,下面介绍几种菜肴: 江水煮江鱼.吉林是鱼米之乡,淡水鱼丰富,松花江的三花――鳌花, 鳊花,鲫花,更为人们所喜爱.江水煮江鱼,这是渔民的传统烹调方法.鱼 必须是活的,去鳞开膛后,不煎不炸,下锅用江水去清炖,仅加粒盐,葱姜 等佐料.俗话说&千滚豆腐万滚鱼&,意思就是多煮一些时候,鱼汤就成为 乳白色,味道鲜美,吃时可放些姜,醋,是喝酒佐餐的佳肴. 鳅鱼豆腐.泥鳅鱼是最一般的水产品,一般不为人们所重视.但烹调得 法,在吉林却成上等菜肴.满族有一种做泥鳅的特殊烹调方法,实际上非常 简单.把活的泥鳅和大豆腐一起冷水下锅,待水一热,泥鳅便往豆腐里钻. 锅开后,鳅鱼豆腐都熟了,取出豆腐晾凉,然后切成片,泥鳅在豆腐片上留 下不规则的图案.泥鳅豆腐可当拼盘,是佐酒的佳品,吃时可根据个人爱好, 蘸椒盐或蒜泥,酱油等. 翡翠白玉清冻.先用肉皮切成丝熬成肉皮冻,撇去浮油,取出肉皮,继 续再熬.待凝成清冻时,放入洗好的菠菜叶,再打入一个鸡蛋清.这时凝成 的清冻里有绿色的菠菜和银白色的蛋清,色彩鲜明,别有风味. 鲇鱼熬茄子.鲇鱼不是名贵鱼,无鳞,一身粘液.将鲇鱼收拾干净后, 和茄子一起红烧.吉林农村谚语说:&鲇鱼熬茄子,撑死老爷子.&这说明 这道菜既营养丰富,又是佐餐的美味. 炸萝卜片大豆腐片.这里的炸不是指油炸,而是指水煮,是吉林秋末冬 初的应时家常菜.吃时佐以蒜泥,辣椒油,韭菜花和炸的金黄酱,俗称素白 片肉.此菜营养丰富,做法简单易学. 饭包.这是吉林妇女喜爱的一种特殊食物.在大白菜上市后,家庭主妇 把白菜叶洗净,配以炸酱,葱丝,如有炒菜更好,加上一小碗干饭,一齐摊 在白菜叶上,把饭菜包好就成了饭包.吃时用两手捧着攥着,唯恐散花.吃 时要全神贯注地大口大口吃,食欲之佳胜于平时.如果妯娌同桌,更是一场 热闹的赛吃场面,这是吉林的一种特殊食风. 家常黄瓜菜.这是一道夏季凉菜,黄瓜拌上食醋,辣椒油,芥末,蒜末 等后,是夏季喝酒,吃水饭的好菜.条件好的人家还要用&肉串子&来拌. 所谓&肉串子&是吉林民间用肉丝炸的清酱.没有&肉串子&的人家常用油 条切成丝来拌黄瓜,就成了素黄瓜菜,亦别具一格. 百花点将台 松花江岸有许多美丽的地方,拿乌拉街的百花点将台来说吧,从远处看 只像是一个巨大的土台子,可是这里却记载着一个美丽而动人的故事. 传说早年间松花江西沿有个海都国.国王 50 多岁了,只有 3 个女儿.大 女儿叫黄花,二女儿叫红花,三女儿叫白花.黄花,红花都嫁了人,只剩下 三女儿白花.姐妹三个里数白花长得最好看,眼睛像一亮一亮的星星,脸儿 像红艳艳的棒槌花.白花又聪明又懂事,心眼儿也实.国王稀罕得了不得, 封白花为&百花公主&.国王没有儿子,有心让公主继承王位.国王让海都 国最有本事的大将教公主武艺.白花学艺那天,国王叫海都国最好的裁缝, 给公主做了一套像云彩一样的白战袍;叫海都国最好的铁匠,给公主打了一 副像银子一样白的盔甲和一杆长枪;国王还让人从蒙古那里买了一匹浑身像 雪团子一样白的千里马,叫最好的骑手教公主骑射;还请最有学问的先生教 公主念书.国王自己也常教给公主治国安民的道理.公主白天领着宫女卫士 操练武艺,不是耍刀弄枪,就是拉弓射箭.夜晚就在书房里念书.不几年, 公主就学得文武双全了.那时候,海都国和蒙古搭界,蒙古王好几次派兵来 打海都国,都因来的兵少,海都国王守得紧没攻进去.等百花公主长到 17 岁时,蒙古人在关里建立了元朝,发了几十万大兵攻进了海都国.眼看要打 到海都国的都城了,海都国战死了不少大将.有一天,国王要亲自带队出征. 临行前他把公主叫到跟前说:&老百姓叫蒙古人糟蹋得太苦啦,挤出一条老 命,我要跟他们干一干,叫他们知道海都国不是好惹的.万一我回不来,你 们要想法保住实力,撤到江东去,等咱们力量强了再打回来.千万别忘了故 国乡土!&说完国王就领兵开了城门,和蒙古兵在城外厮杀起来.国王到底 是上了年纪,加上兵马又少,慢慢抵挡不住了.公主在城头看得清楚,立时 骑上千里马,手持银枪杀出城来接应父亲.千里马跑起来像天边的白云,银 枪舞起来像水里的银龙.公主从东杀到西,从西杀到东,白盔白甲和银枪都 让鲜血染红了,可蒙古兵还是不见少.打着打着,忽然国王马失前蹄,国王 从马上掉下来受了重伤.蒙古兵嗷嗷叫着,像一窝蜂似的要上来捉活的.公 主见父亲受伤,来不及下马抢救,就搭上箭朝蒙古兵的帅旗&嗖&地一下子 射去.旗的绳子&唰啦&一下断了,帅旗掉在了地上.蒙古兵一见帅旗被射 下来,就乱了阵营啦!百花公主连忙救起父亲退进城里. 海都王因伤势过重,回城不久就死了.全城百姓没有一个不伤心的,只 听得满城一片哭声.可百花公主连颗泪珠也没掉,她忍着悲痛,领着全城百 姓和文武大臣,把父亲葬在后山根下.众人举枪的举枪,挥拳的挥拳,都要 出城和敌人拚命,为国王报仇.公主对大家说:&本应当打开城门和敌人拚 个死活,可是咱们国小兵少,拚到底只有国破家亡.父王临终前再三嘱咐, 让我们撤到江东保存兵力,操练人马,等兵强马壮时再重整旗鼓,收复失地. 不知大家还有什么高见?&众人一听海都王留下了遗言,都齐声说道:&遵 国王命,听公主调遣.&公主又说:&我们退到江东绝不能忘了家乡.兵马 要一律撤退,百姓有不愿走的,只要不给敌人做事可以留下.撤走的,不管 军民,都要背上一包家乡的土.咱们绝不能忘了国忘了家,一定要打回来!& 百花公主刚一说完,百姓们男男女女都捧起一包包黄土放在衣裳包里,跟着 公主撤往江东. 百花公主领着兵马和众百姓,过了江就到了乌拉街.一到这儿,公主就 让大伙儿把背来的家乡土堆在一起,堆成了一座几丈高的点将台.剩下的土 又筑成了三道城墙:最里的一道叫紫禁城,百花公主就住在这里;中间的一 道叫内罗城,住着跟来的百姓;最外的一道叫外罗城,住着全体军士和将官, 他们负责保护百姓安全. 修好城墙后,百花公主就天天到点将台上领头操练武艺.她还出榜招贤, 让人斗剑比武,从军士和百姓中选拔人才.只要真有本事就封为将军.就这 样,天天练,天天选,选拔出八员大将来.头一员大将叫姜海瑞,是公主手 下一个宫女的哥哥,过去开过鞭炮铺,会造火药做火炮,曾用火炮把蒙古人 的船队进攻打退了好几次.公主见他人才出众,忠厚老实,心眼里喜欢他, 就封为第一员大将.第二员大将叫铁头,过去是国王手下的一名老将.这人 长得膀大腰粗,像半截黑塔,他能头顶千斤鼎,手使千斤锤.以前王官里斗 牛,他能抓住牛犄角把两条牛分开.可这人仗着力气大特别骄傲,心眼也坏. 他见姜海瑞做了第一员大将,不服气,心想:&一个穷手艺人,也配在我上 头!&见公主喜欢姜海瑞,心里更不自在,暗暗打主意要把姜海瑞整下来. 有一天,姜海瑞又打退了敌人的进攻,还打沉了一只船.公主见了很高 兴,就加封姜海瑞为副元帅,让全体军民都归他调动.铁头心里更不服了, 从点将台回来,叫住姜海瑞说:&大兄弟,恭喜你呀!&姜海瑞不好意思地 说:&这全凭公主抬举.&铁头又皮笑肉不笑地说:&这大喜的日子可不能 错过呀!来,我请你去喝两杯.&姜海瑞要去看火炮修得怎么样了不想去, 铁头又连拉带扯地说:&误不了,蒙古人早就叫你打得不敢来了.&姜海瑞 心眼实,最终还是让铁头拉着喝酒去了. 到了帐篷里,铁头就把姜海瑞灌醉了,还在酒里下了迷糊药,姜海瑞喝 下去一会儿就不省人事了.这时节,天已经黑了.每到这时候,公主都要到 点将台上观看星象,要不就望着江的西岸叹气.铁头知道公主这会儿不在屋, 就偷偷地把姜海瑞架进公主的屋子里,又把姜海瑞浑身脱得溜光放到公主的 床上,盖上公主的被子.铁头做完这一切就溜走了,他想羞羞公主并借刀杀 人. 公主从点将台回来,刚一掀帘子就听见男人的呼噜声.公主&嗖&地拔 出宝剑喝道:&谁?&没人回答.宫女连忙点上灯,照见床上躺着一个男人. 公主的气立时不打一处来:&谁这样大胆?看剑!&举剑就要砍.宫女眼尖, 一眼认出是自己的哥哥,连忙拦住公主跪下说:&公主消消气,是我哥!& 公主一听是姜海瑞,火虽没下去,但剑插回去了,忙叫宫女:&快问问他, 怎么这样放肆?&这阵姜海瑞的药劲也过去了,酒也醒了,一看自己的衣服 叫人给脱了就知道上了当,忽然听见公主说话就更傻了眼.他妹妹过来问他 怎么回事,他就把铁头请他喝酒的事说了一遍.妹妹等他穿好衣服,才把事 情的经过告诉公主,并让哥哥跪下赔罪.公主一听就明白了,拉起姜海瑞说: &快领人把铁头抓来,非杀了他不可!&宫女忙又劝公主说:&公主,杀不 得!&&怎么杀不得?你还为他讲情!他明明是嫉妒海瑞,想借刀杀人!& 宫女说: &这样的人本该杀,可是咱们现在正是用人的时候,国土还没收复, 杀了一员大将,怎对得起先王!&公主一听心里一阵难过,忙拉起宫女说: &我的好妹妹,多亏了你!&又把姜海瑞训了一顿,叫他以后别再喝酒.又 嘱咐他回去后别声张,暗地里把铁头看起来.姜海瑞很是羞愧,发誓再不喝 酒,就到外城看修火炮去了. 第二天一早,铁头就到处打听姜海瑞的消息,心想副元帅的位子一定是 他的了.他忽然听说副元帅要点兵试炮,心里格登一下.再仔细一打听,才 知公主并没有杀死姜海瑞,铁头心里有点害怕了.后来他又一想,自己有的 是力气,七员大将个顶个谁也不行,公主一个女的又能把他怎样,才又放宽 了心,等着公主招呼,准备应付.可一连好几天点将的时候,公主根本不提 这事,铁头心里又犯了疑惑,琢磨着准是怕他一走,少了一员大将,所以不 敢把他怎么的.看到公主对姜海瑞比以前更好了,铁头心里更嫉妒了,心想: &公主这么一点兵马还想收复海都国?我何不趁这机会,来个里应外合?事 成了,功自然不小,省得在这里受他们管!&铁头越想越得意就起了反心. 找个空子,铁头派心腹过江,偷偷给蒙古人送了封密信.信上说愿接应元军 攻进乌拉城,把百花公主献给大元皇帝做妃子.当时,蒙古领兵的将军带兵 打了那么久,连江都没过去,再攻不下来,将军就要被杀头.接到密信后, 蒙古的将军乐得不知怎么好了,当时就回信许下保荐铁头当大将军的愿,又 送了不少金银财宝.铁头接到礼物,早乐得昏头胀脑了,对人更是蛮横无理, 任意胡行.接着铁头又差心腹回信,约定八月十五元军攻城时里应外合,献 城投降.铁头的诡计早已被公主识破了,并派人把送信的人在江边抓住了并 杀了头,把信上的日期改成八月十六,又派两个可靠的人给蒙古人送信去了. 百花公主连夜把七员大将找来议事.公主把铁头的情况一说,大伙都气 得了不得,有的马上就要去抓铁头.公主说:&先别惊动他,这家伙力气大, 晚上去不好收拾他,等天亮点将时,我说声动手,你们就把他绑上.& 第二天一早,乌拉城响起了紧急牛角号声.将官们都赶到点将台下集合, 铁头慢慢腾腾,洋洋得意地最后一个到来.点将台下兵士排成排,队成队, 个个持刀握枪好不威风. 铁头一见这阵势, 心里就有点发毛, 是不是露了馅? 又一想,去的人还没回来报信,不会走漏风声.于是就假装正经地到点将台 上鞠了一个躬:&参见公主!&公主一脸怒气大声道:&铁头将军,你知罪 吗?&铁头以为是为了姜海瑞的事,就冷笑一声说:&公主,这事怪海瑞自 己……&公主喝道:&住嘴!来人,把他捆起来!&没等铁头拉开架式,七 员大将&呼啦&一声上去,把铁头绑了起来,他再有劲也挡不住七员大将呀! 公主当场宣布铁头的叛国罪状并下令斩首,在点将台下就把铁头砍了,当时 从铁头的脖子里冒出一股黑血.人们都说铁头的心黑了,血也是黑的.为了 不叫这样的坏种再出世,人们就把铁头的尸首装到石头棺材里,埋在乌拉城 外的巴里.现在那儿还有巴里铁头的坟呢! 蒙古将军接到信后,按着信上约定的时间,在八月十六日一早就把兵马 集合到江边的芦苇丛里,等着铁头的信号.一会儿,忽然见一队战船悄声地 开来,蒙古人以为是铁头接他们来了呢,就竖起信号旗.谁知来船冒起一片 火光,火炮打了过来.蒙古人刚要跑,周围的芦苇都打着了,烧成了一片, 把蒙古兵全烧死在里头了.等到别处的蒙古兵听见火炮响来接应时,百花公 主手下的船早开回去了.从这以后,蒙古人对百花公主更害怕了,再不敢轻 易攻打乌拉城了. 杀了铁头,烧了蒙古兵以后,公主更喜欢姜海瑞了,然后两人结了婚. 转眼间过去了五年,百花公主生育了五个儿子,可她总也忘不了故乡,忘不 了收复家乡,仍是天天操练人马.功夫不负苦心人,又过了好几年,乌拉城 的兵也强了,马也壮了. 这天,乌拉城又响起了牛角号声,吹得天也动,地也摇,松花江的浪头 像小山一样.百花公主又戴上银盔,披上银甲,举起银枪,跨上千里马,发 出了向江西岸进攻,收复海都国的命令.只听得江岸上一阵阵火炮响,打得 天昏地暗,江西岸烧成一片火海.百花公主两腿一夹,千里马就在水面上跑 起来,几步就过了江,士兵们也跟着乘船渡过了江.蒙古人不知哪儿来的天 兵天将,早乱了套,走的走,散的散,不到三天,百花公主率兵就打到了海 都国原来的都城. 守城的敌人见百花公主打回来了,就从城墙上往下射箭,放滚木擂石. 百花公主长枪左拨右挑,把箭头全拨挑到了地上.不知什么时候,蒙古人也 偷着学会了造火炮,此刻也从城墙上往下打火炮.姜海瑞领着人马向城里打, 城上城下成了一片火海.公主的五个儿子年纪虽小,也跟着爸爸一起点火绳 为妈妈助威.攻着攻着,忽然公主的战袍被打着火了,兵士们一齐喊:&公 主下马扑火!&公主哪里顾得.盼了多少年,练了多少年,就是为的这一天 呀!公主用腿一夹马,大声喊道:&杀!&白马像驾云一样向城门冲去.公 主的身上,头上,马鞍上都着了火,简直像个火人.公主冲到城墙前,用枪 一指,城门就倒了,大军跟着公主摇旗呐喊攻进了城.守城的敌人死的死, 逃的逃,剩下的都投降了.到了王宫,大伙儿刚要把公主身上的火扑灭,谁 知公主身上的火自己就灭了.公主骑在马上仰天大笑一声,就从马上倒下来 死了.奇怪的是,公主身上一点儿也没有被烧伤. 姜海瑞领着军民扑灭了城里的火.把公主埋在海都王墓地的旁边.传说 埋葬公主那天,晴天里就响起了一阵雷,雷声过后,从公主的坟头上飞起一 只白鸟直上蓝天去了.于是人们说百花公主是天上的白鹤仙女下凡,天鼓一 响,又召她回去了. 从那以后,姜海瑞就当上国王,对百姓可好啦!他的五个儿子也当了大 将军.后人为了不忘百花公主,就把公主的五个儿子称作五虎神.因为他弟 兄五个都会造火药,后来的炮火筒上画着五个人像, 还写着: &五虎神大吉& , 那就是百花公主的五个儿子. 如果你来到吉林,来到松花江边,就会看到这个古老的圣地――百花点 将台. 吉林船厂 吉林市早先不叫吉林而叫船厂,那时这里只是住着四五十户人家的小村 子.四外全是黑森森的老林子,树木又高又大,一棵挨一棵像麻地一样,齐 唰唰的长得可密实了.林子里见不着太阳,也分不出东南西北.林子里飞禽 走兽有的是,不是碰见单行虎,就是遇到野猪群,想要跑出来都不容易. 这里前有大江,后有大山,山高林密,树木又直溜又粗实.山下的松花 江流经这里,江面宽,江水深,水流得又平稳,真是一个天然的造船厂.官 府从四面八方抓来一些工匠,砍木头,锯板子,造木船.为了看守这些工匠 干活,官府还特意派来一个营的水兵监工.造出来的船都集中在一个江湾处, 离老远一看,一片齐唰唰的木船排在一起像大兵营一样,所以人们就叫这里 船营. 被抓来的工匠可遭罪啦,官府急等用船,就叫工匠没黑天没白天地干活, 几搂粗的大树让两个人拉着大锯一点一点地锯,用斧子一下一下地砍.树放 倒后,还得用人挑人抬,慢慢地运下山去.一不小心就会被砸死或碰伤,官 府是不管工匠死活的.运下山来的木头,要用锯一根一根地破成板子,晒干 后,再一块一块地拼成大船.工匠在大山林里干活,还要受蚊蠓的气.早晨 的&小咬&就像风刮起来的土面子那么多,专门往人头发里钻,咬得头皮都 胖起来.到了中午前后,&小咬&退下去了,&瞎蠓&又上来了,围着人身 前后嗡嗡地乱转,一不小心就叫它叨一口.将近傍晚,瞎蠓少了,蚊子又来 了,咬得人浑身是包,火烧火燎地疼. 那些水兵对工匠们不是打就是骂,工匠稍微直直腰就得挨棒子,刚一停 脚又挨一榔头.水兵中有个头目,工匠们都叫他&活阎王&,这个家伙心最 毒,手最狠,没有一个工匠不挨他打的,大伙儿都恨透他了. 就这样,工匠们吃不饱,睡不好,连熬带累,一个一个地病倒了.病倒 了也得出工干活,&活阎王&领着水兵们,手拿着棒子挨屋往外赶,把人们 都打到工地上去.有的人就被活活地折磨死了.工匠中有个姓霍的老头,为 人胆大心细.他眼看着伙伴们一个一个地倒下去,就对大家说:&要想办法 对付这些该死的东西,不能白白地死在他们手里.&工匠们都感到老霍头是 大伙儿的主心骨,打心眼儿里佩服他,都愿听他的话,跟着他干. 一天,老霍头正和伙伴们在山上挑木头,听见山下有人吆五喝六地骂不 绝声,他一看,&活阎王&正杀气腾腾地直奔这边走来.老霍头想机会到了, 他用橇棍一橇,几根又粗又大的木头顺着山坡滚下去了.只听 &活阎王& &妈 呀!&一声惨叫,就被压成了肉饼子.水兵们一见老霍头把他们的头目砸死 了,就像饿狼抢食似的闯上来.老霍头一看眼也红了,操起木棒子迎上前去, 当时就撂倒了两个.但是由于水兵人多,他没有防备从背后上来了一个像大 虾米似的家伙,从后面打了一棒子,老霍头倒下了. 水兵一看把老霍头打死了,就抬着两具尸首摇摇晃晃地走下山去. 工匠们听说老霍头被水兵打死了,都跑过来愤愤不平地说:&要为老霍 头报仇!&其中有个姓牛的老头跟老霍头最要好,他看见大家都捋胳膊挽袖 子,怕惹出事来工匠们吃亏,忙拦挡说:&不要硬来,硬来会吃亏的.咱们 先把老霍头埋了,然后再收拾他们也不晚.&大家听了有理,一齐动手把老 霍头埋了,并堆起了一个很大很大的坟来. 说来也怪,这个坟墓以后越长越大,很快就长得跟其它山头一样大小. 一天夜里刮大风,刮着刮着,只听见&轰隆咋嚓&一声巨响,从老霍头的坟 头上窜出一个大火球来,把山穿了一个大窟窿,传说就是龙潭山上的旱牢. 火球上站着一个白胡子老头,两只手各拿一个火圈直奔船厂而来.到了船厂 的上空,白胡子老头把两个火圈这边扔一个,那边扔一个,火圈立刻变成了 无数的火星星,落在水兵的营房上,木船上和木头垛上,然后白胡子老头又 从怀里掏出一把扇子,对准火星星扇起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个人抱着木头救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