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体能和耐力 耐力 反应力 防御力 攻击力的魔鬼训练方法

  摘 要:探索正确的课题设计原则是高校艺术设计教师的教学任务之一,课题设计原则实质是对课题制定与课题辅导方法的探索。为实"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体育训练视野下高校艺术设计课程的课题研究
  摘 要:探索正确的课题设计原则是高校艺术设计教师的教学任务之一,课题设计原则实质是对课题制定与课题辅导方法的探索。为实现这一研究目标,文章将体育训练模式与艺术设计教学的共通点比较研究,归纳了艺术设计课程的课题设计原则:首先,应建立合理的训练目标与课题链;其次,课题链中还要保证课题的深入浅出及最佳的下发节拍,同时应注意课题的多元化、训练的侧重点、时代性与典型性特质;最后,课题调整还应取决于辅导中的师生对话。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1/view-9999197.htm  关键词:体育训练;艺术设计;课程;课题设计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5-03   The Research on Subjects of Art Design in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ysical Training   SHAO Jing-han(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1800, China)   Abstract :Exploring correct principles of the subject’s design is one of the teaching tasks of artistic desig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subject’s development and tutorials are the essence of the principles of building subjects.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goal of this study, the common points of physical training and teaching of art design are compared. The design principles of subjects of art design are summarized. First of all, reasonable training target and task chain should be established. Secondly, explaining the profundity in simple ways, the best rhythm, the diversification, the emphasis, the temporal spirit and typicality of arranging tasks should be ensured. Last but not the least important,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can affect modification of subjects.   Key words :physical training; art design; course; design of subjects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一、高校艺术设计课题的概况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课题作业如同体育训练,是达到教学目标的内在手段。在课题的研究中,应把握课题制定与课题辅导两部分内容,课题制定如同安排运动员的训练任务,课题辅导如同教练员纠正每个训练动作。以合理的分项训练与指导取代单一的技法说教才能造就优秀的运动员,同样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运用一系列严密的课题练习与辅导取代单纯的理论讲解,才能引导学生真正掌握全面的专业技能。除此之外,基于艺术设计应用性极强的专业特点,课题训练的终极目标应趋向于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为此,应以更多的实践性课题练懂知识,而非用大量的口头讲述教明理论。如果说教学目标赋予课程明晰的外表,课题则赋予课程丰富的内里。因此由表及里的课程设置是较完善的教学设置,以里至表的课题训练加辅导模式才是课程成功的关键。   二、课题设计的原则   (一)确立合理的训练目标与课题链   1.梳理课程的训练目标与课题关系   体育教学采用从基本功开始至专业技能提升的训练模式,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也拥有从基础技法掌握到专业技法运用的训练模式。因此,首先要确定艺术设计基础课与后续课训练目标之间的关系,才能梳理出承前启后的课题链。多个课题训练的总和构成了课题链。在课题链制定前需要注意的是:基础课并非以完成基础知识学习为终极目标,而以运用基础知识到专业课程为终极目标。不难理解的是:短道速滑运动员采用蹬长途自行车的训练并非是想以此成为一名自行车赛的冠军,而是为了将此训练中获得的强大腿部力量运用到后期的速滑实训课程中,最终成为一名短道速滑冠军。那么,艺术设计教学中的专业基础课,也不单是为了训练一名只会用软件或手临摹图的抄图手或训练一名艺术理论的记忆“大师”,而是为了塑造一名会运用基础技能与基本理论的设计者。能将基础训练中所学到的技法、规范、理论基础等知识综合运用到后续课程的创作中才是最终训练目标。在这种由近及远的关联性思维模式的指导下,课程的课题设计会自然上升到课题链的层面。   课题链如同带卡口的链条,环环相扣,紧密联系。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只有同时梳理单门课程内与多门课程间的课题关系,才能建立科学的课题链。以专业前修课“手绘效果图”为例,比较合理的做法是在前修课临摹、写生课题后加入半默写式的过渡性训练:视角转换练习。即要求利用透视法将某个三维作品图片转换视角后进行表现。这类课题虽给出了参照物体,但要求在透视法的指导下变化原图。其难度介于复制与默写式练习之间。这样的设置实现了前后课程间从复制式、半默写式到默写式课题的自然过渡。因此,单门课程内链条的环环相扣与课程外链条的顺畅卡接共同构建了有条不紊的课题链体系。
  2.因材制定训练目标与课题链   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课题链的设计除了要反应教师的教学期望值,还要顾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兴趣取向。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个人素质、成才需求来制定。如:三种学历学生的专业基础有一定差距,其课题链的整体框架也会因此不同。研究生自学能力与理论运用能力较高,其教学目标不仅包括设计能力的提升,还包括对理论知识运用能力的提高。其课题链一般包含较小比例的技法型训练与较大比例的专题研究。课题完成强调深度与学术性。本科生研究能力一般不及研究生,但理解力与分析力一般强于专科生,以提升设计创意与调研分析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往往以有限的基础技法训练与更多的综合设计课题构建课题链,常用设计创作拉动学生的基础技能。而某些公办高校或民办院校的专科生,自学能力、理解力一般比本科生稍弱。因此,专科生的教学目标与课题链要做更为精密的调整。其教学目标往往倾向于对设计制作能力的培养。本科阶段的原创设计课题可以改为专科的改造设计课题。本科教学的艺术理论课可以转化成专科教学中校企合作的实践课。本科生的课题训练方向侧重于设计构思中的艺,专科生的课题训练方向更侧重于设计完成过程中的技。艺的提升所强调的是思维训练,而技的掌握离不开手的训练(包括用手完成图纸与用手完成实景或实物)。之于此,一般专科院校技法型课题占据课题链的较大比例。   3.建立以趣味性课题为先导的课题链   一年级的基础课是课题链的开端,也是大学学习兴趣的起点,其课题设计的科学性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后几年的学习观,甚至影响到未来工作中的兴趣取向。为此,在基础课中增设趣味性课题至关重要。如果艺术设计的专业教师每天给学生布置大量临摹练习,就如同教练员每天用绑沙袋跑的方法训练长跑运动员的耐力,学习者很容易因枯燥的魔鬼训练法产生抵触情绪。相反,某些教练员用有趣的运动游戏提升运动员的耐力与反应力,为体育训练增加了趣味性。同样,艺术设计基础课也应导入求新求变的趣味性课题,从一年级开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手绘效果图教学过程中,若规定连续几周临摹教材图片,那么无新鲜感的复制式练习会让大部分同学出现机械工作状态下的厌旧心态。然而兼任此门课的笔者,通过网络检索了最具时代特色的2015年米兰世博会的建筑手绘效果图,像发布新闻一样在第一时间布置给学生作为临摹素材,全新的建筑设计表现图不仅帮助学生了解了当今的绘图技法,也在潜移默化中展示了该专业设计作品的魅力,使学习者明确了今后的专业学习方向。可见,主动的感知与发现也是在后续的课题训练中最重要的个人素质。总之,只有以趣味性课题为课题链之首,才有可能在课题链之尾的毕业设计中大获全胜。   (二)设计深入浅出的课题   运动员理解动作要领、解决疑惑离不开化难为易的专项训练。同理,大学生对艺术设计技能的理解、掌握与问题的解答也离不开易懂、易操作、深入浅出的课题训练。需要注意的是:巧妙的训练模式会让学习过程变得简单而轻松,而不合理的课题让学生无从入手。例如,在专业学习初期,若布置一张含有繁杂制图规范、制图符号的设计图临摹作业,等于制造了艰巨、枯燥而难以轻松完成的任务。因为单张图的临摹并非记忆知识的最佳方法。巧妙的做法是:在临摹练习之后附加现场测绘练习。由测绘这类从实景到图纸的形象化引导训练,取代从从图纸到图纸的复制式临摹训练。以观察、测量与记录过程中产生的生动感取代绘图符号的抽象感。以生动感知下的理解记忆模式取代抽象符号复制下的机械记忆模式。因此,教师设计课题不仅包括设计课题的内容,还包括设计课题的最佳训练模式、知识的获取模式。只有依照深入浅出的课题设计原则,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才能让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   (三)选择合理的课题下发节拍   若要真正的实现事半功倍的训练成效,艺术设计专业教师不仅要设计深入浅出的课题,还需控制好多个课题下发的节拍。体育训练的任务安排也有类似之处,例如为提升长跑运动员的耐力,教练员一般会设置从5000米,到10000米,再到15000米的训练,这种慢慢加倍的训练模式可以称之为小步子原则。因为体能每提升一级都需要长期的锻炼周期。体能连续提升三级,则需要循序渐进的分步训练。急于求成式的快节拍训练安排并不符合提升耐力的自然规律。   同样,艺术设计专业教师也是训练节奏的策划者。对于专业基础薄弱的大一新生,每掌握一个崭新的技能都需要特定的训练周期。若在一次课中集中开展五次课的课题训练,学生会倍感吃力。反之,如果以小步子的原则慢节奏的布置分项练习会起到更好的效果。例如手绘效果图课程中一般会有一点透视法、两点透视法、速写线稿训练、单色表现训练、马克笔彩色图表现训练、透视视角转换训练等。如果在每次课中只布置上述一个训练,那么与之相对应的知识点传授会被分散到六次课中进行,这便保证了每次课的理论知识与课题作业具有一定的变化性和简易性。知识的日积月累与课题内容的更新会产生心理上的新鲜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慢而有序的课题布置节奏可有效的避免欲速则不达的问题,更有利于人才的自然顺利成长。   (四)完善多元化的课题群   如果武术运动员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都在完成前文所提及的每天10小时的站桩训练,其承受的乏味感可想而知。同理,从艺术设计课程开始到结束都采用一种课题模式也极有可能会让学生倍感枯燥。单则乏、变则通。如果说小步子的课题布置节奏是学生循序渐进的保证,多元化的课题群是形成学习兴趣的源泉。   需要注意的是,饱满的课题设计不应完全受到艺术设计教材中图例和习题的限定。如果创建并布置启发式的课题作业则会赋予课程全新的风貌。例如在手绘效果图课程中,以临摹、写生、补图练习、视角转换练习丰富的课题形式建立多元化的课题链,则会在每次的训练中给学习者耳目一新的感觉。基于这种思路可做如下分析:首先以临摹为起点是因为它易于初学者掌握,但随着后期技能的提升,这种单一的训练模式将不足以满足学习者的求新与求知心态。随后若由室内转入室外美景的写生会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新鲜感。在此之后若回到室内当然不易重复采用初期以临摹为起点的课题训练模式,此时如果要求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写生的线稿图结合上色法则增补色彩,完成补图练习则会更有新意。最后,为了进一步强化对知识点的应用能力,可采用前面章节提及的半默写式的过渡性训练“视角转换练习”作为课程的收尾。可见,多元化的课题群是由否定之否定规律下的富有变化的课题训练组成,体现了知识体系的螺旋式上升。
  单门课的课题链呈现否定之否定规律下的多元化趋势,课程间的课题也应如此。不难理解的是:艺术设计基础课为前修课,偏重于基础技能的强化训练。专业课为后续课,偏重于对基础知识运用能力的提升,时常是以全新的、变化的课题完成形式呈现:图纸、现场调研报告、知识总结表、视频、展板等。基于此,基础技法课应以绘图练习为主,而专业课则应以创作型课题训练为主。如果前后课程布置同样的绘图练习,则会让学生产生艺术设计等同于绘图的思维定式。一旦这种错误的思维定式出现,则很难引发学习者的期待感。所以,课题的设计者应考虑后续课与前修课课题形式间的非重复性是保持学生学习热情长久不衰的基础。   (五)界定课题训练的侧重点   多元化的课题类型可提供丰富的学习体验,但需注意的是一门课的课题群是为实现有限的教学目标而设定的,体育训练也不例外。教练员为锻炼长跑运动员的腿部力量,可能会安排蹬自行车、绑沙袋跑、蛙跳等丰富的训练内容,但不会选择与之无关的举杠铃训练,因为那是为提升臂力而设定的练习。因此只有界定了体育训练的重心才能安排丰富而合理的训练内容,在艺术设计教学中也只有界定了课题训练的侧重点才不至于导致教学的混乱。   虽然艺术设计的专业训练要求基础技法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的课题训练各有所侧重,呈现承前启后的变化性,避免杂乱无章。例如低年级的基础技法课侧重于训练动手技能,手绘图、电脑制图等技能型课题较多;而专业主干课则侧重于提升大脑创造力、分析力,设计调研报告、方案解析与方案创作等脑力型训练课题较多。前者强调技能的磨炼,后者侧重于思维的训练。前者主要锻炼动手技能,后者重在挖掘大脑潜能。而专业基础课是链接两者的必要环节,以巩固动手技能,引导后期创作中的感知力为共同目的,练手也练脑的现场测绘与设计改造练习、补图练习、知识总结表等手脑并用型课题较多。   以上三类课程的课题是基于训练侧重点而设定的。不难发现,从低年级至高年级,课题呈现大脑训练缓缓加强的趋势。但需注意的是:脑力训练的增设要把握住每个学习阶段恰到好处的度。使学生从一名技能的复制者与体验者,慢慢的转化成技能的运用者,从一名现状的观察者,逐渐的转化成问题的发现者与问题的解决者。   (六)课题选择的典型性与时代性   如果说界定课题侧重点是实现特定训练目标的前提,那么课题选择的典型性与时代性则是训练成效的保证。典型性是指少而精、以一当十的特性,时代性是指与时俱进、前瞻性的特点。中国跳水队之所以屹立于世界之巅是因为具有先进的训练技术、事半功倍、严密的训练法。这些可以称为跳水训练的典型性训练模式。不仅如此,中国跳水队始终探索着领先世界的新动作和具有时代前瞻性的训练模式,中国运动员杨健、林跃曾经在澳门奥运金牌运动员访澳系列活动?q跃动梦飞行”中表演双人合体的背对背跳水,是中国首创的具有前沿性的新动作。这类动作的训练体系无疑也构成了超前的最具时代性的训练模式。   优秀的艺术设计课题也常具备与跳水训练模式类似的典型性与时代性特征。著名的艺术设计院校包豪斯就遵循了这样的原则。为了让学生体验建筑与家具设计的关联,包豪斯布置了最典型的座椅设计课题。因为座椅是体现技术与艺术结合的最具代表性的产品,其中的力学、结构原理、造型法则、工艺技术等与建筑最为相似。可见,典型性课题实为可扩展视野、以少胜多、以一可反三、小题可大做的作业。包豪斯之所以培养了整整一个世纪的建筑师和设计人才,还因其孕育了一个新时代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和设计风格。按照极具前瞻性的纲领:艺术与技术结合,手工与艺术并重,创造与制造同盟建立教学方法;按照建筑、雕刻、绘画三位一体相结合的思想设定课题体系,其极具时代性、前所未有的课题训练模式被大多数国家沿用至今。   今天,随着对新设计理念的呼唤,教师应以史为鉴,紧密结合当今的国际与国内形势,以传播与建构新的时代精神为目标设计具有前沿性的课题,凝练并创建典型性课题。   (七)从辅导与对话到课题调整   一名体育教练员有下达训练任务和指导运动员的双重使命,一名艺术设计的专业教师也必须具有安排课题与辅导学生的双重责任。其中,课题辅导是教与学之间的对话。上海大学土木工程系叶志明在谈及学的主动权时曾经提到:“师生之间应该善于对话,学习的本质就是一种对话性实践。” ①互动式的教学要求是教师在课题任务下发后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反应。对辅导中学生的不良反应,教师应理智分析原因,制定化被动为主动、化困惑为明朗、化难为易的课题方案。   教师还应接纳并更正学生的在课题作业中的问题与错误,把它们当成是完善课题的源点、教学改革的推动力。   最后一点但并不是最不重要的一点:辅导过程中对问题的解决与引导、错误的指出都应该是及时的。及时确认对与错,及时提出宝贵意见对推动学生的进步至关重要。教师应在平时训练中第一时间指出问题,让学生及时认识自己并解决问题、更正错误。因此,课题辅导不仅是教师及时确认的过程,还是学生及时自我认知的过程。   教师只有成为学生课题辅导中的对话者,才能成为问题的发现者与解惑者、知识的引导者、学生水平的确认者。最终成为课题的设计者与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者。   三、结语   综上所述,艺术设计学生的成才与运动员的成长过程极为相似,艺术设计的专业课题如同体育训练模式需要精心设计。同样,教师制定艺术设计学生的课题计划时应借鉴成功的体育训练模式。包括确立合理的训练目标与课题链;考虑课题的深入浅出与下发节拍;完善多元化的课题群;确立课题任务的侧重点、制定时代性与典型性并存的课题;强调课题辅导中的对话对课题调整的重要性。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只有视课题设计为灵魂;视课题创新为血液;视课题内容为心脏才能设计出练习的精彩,让精湛的练引导主动的学,以绽放光芒的课题成果展现课堂的风采。   注释:   ①叶志明,宋少沪,汪德江,徐旭,姚文娟,陈伶俐,刘绍峰,彭妙娟,朱杰江. 把教的创造性留给老师 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土木工程概论”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体会[J].中国大学教学,2006(8).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体能训练和高校体能训练问题的研究摘 要本文通过对体能和体能训练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我国 体育事业的发展现状以及高等教育中体能训练及体育专业设置的角 度进行深入的分析, 最后通过 400 米跑的实例分析了体育运动开展体 能训练的逻辑和思路。 本文根据体能在不同性别、年龄和种族的人群中的表现和作用 将体能训练分为一般性体能训练和专业性体能训练, 认为体能训练本 身需要与运动项目本身相匹配,满足需求主导原则,具备正确的运动 价值观,拥有体能恢复弹性的能力。本文通过大量的对比论证方法, 先后分析了我国国民体质和运动优势项目特点, 坚持认为正确合理的 体能训练是可以改变运动成绩本身,并且使得运动水平和素质更好、 更高。 最后本文通过对我国高等院校体育专业的设置进行分析,认为 高等院校应当加强一般性体能训练的强度和力度, 并且需要重视体育 理论课和基础课的学习,为提高全民体能意识打下基础。关键字:体能训练国民体质水平I400 米跑 Research on Physical Preparation Training and Its College Education Issues AbstractBy researching on physical performance and training, we do further analysis of physical performance education across China’s colleges. And in the end, we take 400 meters competition as an example to understand how to establish a well training plan for physical performance. In this paper, we divide physical performance into general physical preparation Training and specific physical preparation training based on different genders, ages and races, and it concludes that the physical performance training should go along with the sports’ characters, and should be demand-oriented, and be elastic. Using a lot of comparisons, it make analysis of our national physique and our advantageous sports with the conclusion that a well-designed physical preparation training ought to make the athletes much stronger. At last, we focus on the physical performance education across China’s colleges, we think that colleges should strengthen the general physical preparation training to build a better foundation of physical performance and also boost more theoretical and basic education for physical performance. Key Words:P National P 400meterII 目录第一章绪论.......................................................... 1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 1 1.1.1.体能和体能训练......................................... 2 1.1.2.研究意义............................................... 4 1.1.3.研究目的............................................... 6 1.2.国内外研究综述 .............................................. 6 1.2.1.国内研究综述........................................... 6 1.2.2.国外研究综述........................................... 9 1.2.3.国内外研究现状小结..................................... 9 1.3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0 1.3.1 研究思路及框架 ........................................ 10 1.3.2 研究内容 .............................................. 11 1.3.3 拟采用的方法 .......................................... 12 1.4 创新与不足.................................................. 12 1.4.1 可能的创新 ............................................ 12 1.4.2 可能存在的不足 ........................................ 13 第二章体能训练与体育............................................... 14 2.1.体能训练 ................................................... 14 2.1.1.体能训练的原则和模式.................................. 14 2.1.2.体能训练方法.......................................... 17 2.1.3.国民体质和体能........................................ 20 2.1.4.体能训练的政策支持.................................... 25 2.2.体能训练与体育 ............................................. 27 2.2.1.体能训练与体育的关系.................................. 27 2.2.2.体能训练与体育发展实践................................ 28 第三章高校体育教育与体能训练....................................... 35 3.1.高校体育专业和体育课程设置现状 ............................. 35III 3.2.以 400 米跑为例开展体能训练的必要性 ......................... 39 3.2.1. 运动特点............................................. 39 3.2.2.体能要求和恢复........................................ 41 3.2.3.训练计划.............................................. 41 第四章结论与建议................................................... 44 4.1 结论........................................................ 44 4.2 建议 ....................................................... 44 参考文献........................................................... 46 致谢............................................................... 48IV 第一章 绪论1.1.研究背景与意义2008 年北京奥运会带动了全民健身,全民奥运的热潮,并且从 2008 年起每 年的 8 月 8 号被确立为全民健身日。近来,国家体育总局公布《县级全民健身 中心项目实施办法》。该办法的颁布,将有效解决部分欠发达地区体育健身公 共设施相对陈旧、服务于公众的健身场馆设施相对短缺等突出问题。从全民健 身到县级健身中心项目,国家对于大力发展全民体育事业可谓十分重视,必将 带动全民健身的快速发展。2022 年北京冬奥会的准备也将填补冬季运动项目的 空缺,将更大力度引导全民冬季运动的开展。北京成功申办冬奥会,将推动冬 季运动在我国的普及,促进我国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整体发展,提升国民身 体素质。 2008 年北京奥运会给高校体育专业及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 响。一方面,奥运会这种国际赛事吸引了更多年轻人选择体育专业,以国际视 角带动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更多资金、人力等资源进入体 育专业,这无疑对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奥运会为中国的体育 产业打开了国际之门,使我国的体育产业走上了商业化的运作模式。与此同时 , 高校体育产业及体育教育也应该以相同的思路发展。北京奥运会的准备过程中 我们发现,最缺的是体育产业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我国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 展,需要专业人才作为基础。同样的,作为高校体育教育和体育产业的发展和运 作,也需要一批有体育专业知识,同时体育管理经验的复合型人才 ,带领高校体 育教育冲出重围。 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也应注重市场化需求,特别要注意学科间的 交往和交互,相互渗透,相互扶持,加大人才的培养,努力引进创新型的体育 复合型人才,将本校的体育教育逐渐的发展起来。相信通过 2022 年北京冬季奥 林匹克运动会的洗礼之后,我国高校的体育教育将会上新的台阶。 教育部每年会对各高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调查评估,其中重要的调 研内容就是有关体能训练的项目。在《高等学校体育工作调查研究问卷》中, 提高学生心肺功能的锻炼内容平均占体育课时总量最为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1 全校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主要包括体育课和课外活动)作为课外体育活动 与竞赛的重点考察项目,此外,调研还重点考察了学校或院系要求早锻炼或出 早操的学生的情况、掌握 2 项及以上体育锻炼项目的学生占全校本专科学生的 比例、学校在帮助学生学会至少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方面的有效措施 等。在学生体质监测与评价方面,教育部重点关注了高校实施《国家学生体质 健康标准》的情况,学校是否建立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心或类似机构,学生 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应用情况,并倡导将体质健康状况、体育课成绩、参与体育 活动等情况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最为体能训练的组成部分,由 此可见,教育部门对于高校大学生体能的锻炼是高度重视的。 1.1.1.体能和体能训练 (1)体能的定义 体能训练有广义和狭义的概念之分。广义的体能概念涵盖“体适能”,指 的是人体身体素质水平的总和,亦可以被定义为“人类的身体形态体征及其所 表现出的运动能力”,即凡是与人类身体健康与发展相关的身体因素都可以被 纳入体能范围。体能和体适能区别较小,没有严格界限,本质上是一种事物的 两种不同叫法,通常都是指人的身体素质,从竞技体育层面上说,这种面向职 业运动员,训练目的是为了提高运动成绩的称为“竞技体能”。从大众健身层 面上讲,这种面向大众人群,训练目的是为了身体健康,则可以叫做“健康体 适能”。体能的范畴不止于“心肺耐力”或者力量,一个人可以轻轻松松地完 成半程马拉松,或者深蹲 2 倍体重,或者俄式挺身,并不能认为体能是有保障 的。这类体能可以称为专项体能,即可以理解为通常所说的狭义的体能,狭义 的体能是一系列专项体能以一定组织形式的展现。 美国体能协会(NSCA)对体能定义为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即力量与体质状态,现已成为“体能”的代名词,NSCA 认为肌肉力量素质是其他身 体素质的“基本功”,没有力量素质作为支撑,其他身体素质方面都只能是空 中楼阁。美国运动医学会(ACSM)对体适能给出了两个更精准的定义,健康体 适能和竞技体适能,健康体适能指的是人体基本的生命体征和身体素质(即基2 本功),而竞技体适能则强调了外在的运动表现(即累积加成)。越高水平的 比赛对竞技体适能的要求越高,但本质上未必符合健康的原则。因此可以看出, 关于体能的定义,NSCA 侧重于是运动员竞技的体能训练,而 ACSM 更侧重运动 医学和大众健身层面。 根据体能在不同性别、年龄和种族的人群中的表现和作用,可将体能分为 一般性健康体能和特殊性竞技体能两个水平。一般性健康体能值得是一般大众 人群须具备的器官系统的机能,一般性健康体能是特殊性竞技体能的基础。特 殊性竞技体能是在一般性健康体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竞技体育比赛所需的 超额身体机能。 不同于一般性健康体能,专业运动员的竞技体能有多种因素共同促成。首 先,先天性的体能通过遗传效应而获得,如身体结构等,而后天性的体能则可 以通过有效、系统的体能训练而得到提高。适宜的地理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中也是竞技体能的重要影响因素。 (2)体能训练 体能训练的首要任务是根据各个体育运动项目的需要,提高运动素质。因 此,须改善运动员和一般运动参与者的机能状况,使得参与者的身体形态和状 态能够基本适合该运动项目的身体素养要求。 人类运动时能量的供给主要来自三大能量代谢系统,并通过神经、骨骼、 肌肉等系统协调工作实现。健身、训练或比赛所需要的力量、协调、速度、灵 敏、耐力和柔韧等素质,是通过不断完善运动员的能量代谢及神经、肌肉、骨 骼等系统的功能来实现的。不同的运动项目对能量代谢、神经、肌肉、骨骼等 系统的功能都有着不同的要求。因而,体能训练的开展,首先应当明确该运动 项目的活动方式,并据此分析该运动项目需要的能量代谢逻辑和改善运动员的 神经、骨骼、肌肉等系统的功能。 综上,体能训练亦可分为两大类,即:一般性体能训练 General Physical PreparationTraining 和 专 项 性 体 能 训 练3SpecificPhysical PreparationTraining。GPP 一般性体能训练注重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速度、 耐力、力量、柔韧和敏捷等等,综合全面,且可以以多种多样、形式各异的训 练方式进行,训练方法力求综合全面,不留短板和漏洞。简而言之,即方方面 面都要顾全,身体素质相关的各项指标都不落下。SPP专项性体能训练,则 是根据专项运动的特点,采用与运动项目相关的训练方式,有针对性的发展与 该运动项目相关的额外身体素质。例如举重的训练计划应该围绕提高抓举和挺 举成绩,400米跑训练计划应该围绕腿部肌肉的力量和心律等因素来设计, 体操或花样滑冰等与艺术结合紧密的运动应该围绕运动员的柔韧性和身体协调 性来开展训练计划。简而言之就是,集中资源发展力量、爆发力素质,即需要 什么,就练什么,SPP 的训练特点是高度专项化,但不全面。 如今,体能已成为体育运动中的一个专门名词术语而被广泛使用,而体能 训练同样也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提供不可缺少的基本活动能力,系统正确的体 能训练利于掌握复杂先进的技术和提高运动成绩,专业正确的体能训练有利于 承受大负荷训练和高强度比赛且有利于在训练比赛中保持稳定、良好的心理状 态。 1.1.2.研究意义 本文开展研究是基于如下几个出发点:首先,国务院官方发文《关于加快 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意见重点在于营造重视体育?支持体 育?参与体育的社会氛围,可见全民健身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全面健身的大 背景下,探讨如何正确开展体能训练,特别对于高校改善体育教育有迫切的要 求;其次,通过上文的阐述,我们知道体能和体能训练基本上可以分为一般性 通识体能和专业竞技体能,如何正确的认识体能训练的内容、价值、原则、方 法,有针对性的发展体育教学中关于体能训练的身体机能,并发展运动员力量、 速度、耐力、柔韧和灵敏与协调素质,从而形成一套关于身体形态、运动机能、 身体素质和体能训练水平的教育模式,对指导高校体育教育工作中体能训练具 有现实的和理论的意义。最后,通过学习国外丰富的体育产业发展经验,以体 能训练为基础的大体育产业发展在高校的普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这一点与高4 校体育教育并不相悖,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通过探讨高校体育教育中关 于体能训练现状的研究,发现目前体能训练存在的若干问题,对于从基础上完 善体育教育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形成综合全面的体能训练机制,高校须躬行。根据最 近一次国民体质监测报告显示,体质达到“合格”以上等级的比例按照年龄段分 别为 20 至 39 岁成年人 89.0%, 40 至 59 岁成年人 88.1%, 60 至 69 岁老年人 87.1%。 其中男性合格比例为 88.2%,女性为 91.1%,城市人口合格比例为 91.1%,乡村 为 87.2%。但是根据 2015 国民体质监测报告调查显示,和五年前相比,我国大 学生群体尤其是男生的身体素质各项指标,呈现持续下滑趋势,令人担忧。和 2010 年相比,我国 19 岁至 22 岁年龄段的男生在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和 柔韧性等身体素质指标方面全线下降,女生各项指标总体也出现下滑。可以说, 指导大学生提升体质水平的任务迫在眉睫,且十分艰巨。大学的体育教育,特别 是体能教育和学生在人生其他阶段有着本质的不同,大学的氛围相对自由,思想 相对活跃, 在大学中,体育教育往往由各校主管体育的部门或者学院统一指导开 展,高等教育中如何开展合理、全面的体能训练内容,如何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参 加体能训练相关活动是值得全面思考的。探讨构建综合全面的体能训练课程体 系,立在当下,功在千秋,以高校体能训练机制为着眼点,从而带动社会各界对 各群体体能训练的重视程度,以期达到全民健康的最终目标。 (2)提高竞技体育成绩,带动体育教育产业化规模化,高校争当排头兵。如果 说提高全民身体素质是从一般性体能角度出发, 那么从专业体能角度出发则可以 提高竞技体育成绩,从而带动与竞技体育相关的产业发展。所谓竞技体育,就是 在全面发展身体基本素养,最大限度发掘和发挥人体体力、心理、智力等方面因 素的潜力之上, 以追求体育技术高峰且创造更优异、更卓越的运动成绩为目的的 运动过程。竞技体育的特点在于竞争性、规范性、公平性、公开性、功利性、不 确定性和产业性。竞技体育的基础是专项的体能训练,在现代体育竞技赛场上, 大学生无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世界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高校体育优秀生的培 养。 发展有中国国情特色的高校竞技体育教育,即配套发展好高校的专项体能训 练课程, 对于更好的发展竞技体育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竞技体育的发展虽然具 有功利性,但好处的明显的,最重要的是能够激活高校体育专业的发展,从而带5 动整个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 竞技体育带来的体育产业化现象可以为体育教育提 供物质基础, 从而吸引更多人加入到专项体能训练及竞技体育中来,不仅带来了 资本,也带来了人力资源等。全民健康重在发展全面一般性的体能训练标准,而 竞技体育相关的专项体能训练则有针对性的、 有特定任务和目标的带动体育教育 的发展。 因此高等学校如何在完善好基础体能训练机制之上,探究发展适合本校 和本地区发展的体能训练体系是眼下值得讨论的, 高等教育中关于体能训练的内 容应当综合一般性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才能更加全面的发展高等体育教 育。 1.1.3.研究目的 通过以上的概述,本文的着眼点主要在于高等教育中的体育教育与体能训 练,因此本文主要研究目的有如下几点: 首先,通过文献资料的调研,了解国内外体育教育与体能训练的发展,以期能为 未来我国高等教育中体育教育提供一定的启示; 其次,通过对体能训练和体育教育进行深度分析,研究体能训练的特点和方法, 研究体育教育的特点和方法, 从而找到两者之间的结合点,为开展全面综合的体 能训练体系提供教育的思路; 再者, 通过了解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关于体育教育的设置和安排,研究其中对于 一般性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的设置,发现和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 议; 最后, 通过对各高校普遍开展的,并适合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的400米跑运 动项目进行体能训练和体育教育案例分析,形成一套规范,用以指导其他体育运 动项目的教育和体能训练体系。 与此同时,本文在最后还将对未来冬季运动的开展提出了一定的设想,为 北京2022年冬季奥运会提出一定的建议和想法。1.2.国内外研究综述1.2.1.国内研究综述6 (1)关于高校体能训练的研究 国内关于体育教育和体能训练的研究主要侧重点在体育教育选课设置,我 国竞技体育中体能训练的发展以及各专项体能训练等方面的研究上。 袁守龙 (2 014)从国家体育总局层面、地方省市体育局层面、专业体育学院层面分析 了目前我国开展体能训练的现状,袁守龙指出国家体育总局已大量引进国内外 体能训练的新理念、新方法,推动了国家队的训练水平和竞技水平。地方体育 局,如云南省体育局、北京市体育局、湖北省体育局、辽宁省体育局、安徽省 体育局、内蒙古体育局、广东省体育局等多个省市体育局已经投入专门的人力、 物力推动体能训练的发展。高等院校体育学院层面也先后探讨成立专门的体能 训练教研室和设备基地,如上海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西 安体育学院。蓝照光(2015)指出高校开展体能训练教学符合高校体育教学发 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体能训练技术水平的需要,更是提高教师体育教学技 能的需要。同时蓝照光认为目前高校体育选项课中影响体能训练的主要因素主 要为没有指定明确的体能训练教学目标,且选项课偏向选择运动量较小和室内 的体育项目,体育选项课课程教师业务能力有限且不能将体能训练与专项运动 相结合。金凤延(2016)对体育教育和体能训练原则提出指导意见,她认为体 育体能训练应当遵循超负荷原则、渐进性原则和专项性原则,且体能教育的训 练顺序要安排合理、核心力量的训练要重点突出、强化有氧训练并且突出规范 性。范丽萍(2015)则从体能训练的科学技术应用角度出发探讨了体能训练在 高等体育教育总的作用,她指出应当利用现代科学思想指导对体能训练进行指 导,体能训练过程中要制定科学计划,将理论应用到实际的活动之中,此外可以 应用计算机技术对运动员进行辅助训练,并且要注意体能恢复中营养供给的问 题。张良力(2009)对体能训练和我国竞技体育的关系做了研究,他指出我国 体育训练目前理论研究和实践技术水平还有较大的缺口,我国应当跨学科研究 体能训练对竞技体育的影响,比如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运动物理学和运动 统计学等,使得体能训练实现理论到量化的跨越,更好的服务于体能训练及体 育教育。刘振国(2013)指出体能训练对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品质产生积极的影 响,体能训练对学生的个性特征的形成有着显著影响,体能训练对于培养学生7 进行品德教育与自教育具有积极的作用,并且体能训练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耐 力、毅力、灵活度等。 关于体能训练方法和热点的研究 张伟,邓振杰,党红(2015)在对冰球运动的体能训练方法研究中从冰球 项目的能量代谢特征、力量特征、柔韧性特征、灵敏性特征对运动进行分析, 提出了一系列适合冰球运动的体能训练方法,如悬吊训练法、振动力量训练法、 绳梯训练法。于红妍,刘敏(2014)通过对
年以体能训练为主题的 文献信息进行研究,发现竞技性体能和大众健身性体能是国际目前体能训练研 究的两大核心路径,其中速度训练、训练计划、训练的有效性以及青少年超重 问题和近视问题是主要的研究热点。袁守龙(2011)通过对北京奥运会周期以 来我国的训练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时指出,北京奥运会周期中,我国 体训的特点为周期训练板块化、训练方法结构化、高原训练平原化、体能储备 专项化、恢复手段动态化、科技攻关立体化、参赛控制程序化、训练过程数字 化且赛练结合一体化,他同时认为现代训练应以没有恢复就没有训练为理念。 孔祥星(2009)在研究建议中提出了建立体能训练档案的机制,该机制不但能 对现阶段的体能训练提供参考信息,且对周期内运动者的训练科学性提供了可 分析的依据,使体能训练更加科学和有效。孔祥星还强调了体能恢复训练中的 营养供给和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历昌高(2011)提出了体能框架图的概念,即 把走、跑、跳、投、攀、登、爬、跃等基本运动能力与速度、力量、耐力、柔 韧、灵敏、协调、抗炎热能力、抗寒冷能力、抗时差能力、抗缺氧能力等做映 射,得出一个关于体能的多层次,多维度的结构分析。陈小平,纪晓楠(2014) 认为功能力量训练的关键理念是注重“动作”质量,而“核心区”的重新定位 是功能力量训练的重要创新,此外她们还提出了“乳酸阈”和“两极化”训练 模式, 对于短距离爆发型运动的体能训练也进行了文献研究和总结。 张杰 (2013) 对世界各国警察系统的体能训练方法进行了总结,发现,美国警察的体能训练 具体实践包括综合体能训练、模拟任务训练、特殊体能训练,英国包括游泳、 救援训练、一般体能训练,日本包括模拟训练、实习、力量耐力素质训练,俄 罗斯包括长跑、健身操、身体素质训练,总体而言都重视体能训练的机构化。 闫琪(2011)则通过对中美两国体能协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比较分析,从而研8 究中美两国体能训练发展现状和趋势的不同。关于各省高校体能训练的发展情 况,赵炳饶、李汉涛等人分别对河南省高校、呼市高校和大连高校体能训练进 行了研究,对高校体能训练的现状、特点以及学生体能水平的情况进行调研, 最后分别从教学、竞技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1.2.2.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对体能训练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各项具体运动的研究。Kleshn ev(2009)对皮划艇运动中体能训练进行了研究发现,躯干力量的利用 率是该运动的重要因素,人体在进行大强度运动时,躯干的肌肉可以对薄弱环 节进行保护,此外还会根据运动部位的力量水平调节四肢肌肉力量的分布,因 而躯干力量的使用率可以成为运动时全身力量动员和投入的“标杆”。Bez odis(2008)对 20世纪 80~90年代的短跑运动员的训练情况和成 绩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短跑运动员跑速和爆发力的主要动力来源为髋和踝关 节的力量。而对于中耐力运动来说,国际上主要的研究内容为有氧运动和无氧 运动对这些项目的影响,Kindermann提出了“两极化”的耐力训练 模式,但是由于该训练模式的研究是建立在对历史训练的数据简单统计分析基 础上,缺少深入的生物运动学层面的研究。他的研究在短期虽然可以说明某种 强度训练可以提高运动员的耐力机能以及运动成绩,但长期而言,却不能指导 长期耐力训练。德 国 运 动 训 练 学 专家Hohmann(2012)指出 高 强 度 训 练 、 赛前 训 练 和 个 性 化 训 练是竞技体育体能训练的主 要组成因素,他从德国队这三方面的体能训练执行情况对德国队奥运会主要失 利项目进行分析,认为体能训练应当全面系统且具有针对性。 1.2.3.国内外研究现状小结 关于体能训练和体育教育的国内外研究侧重点不同,发展阶段也不同,由 于国外开展专业体育竞技的历史比国内要早,因此关于体能训练的研究也与国 内有着显著差异。 首先,国内的研究仍然基本保留在对一般性体能训练和理论的研究基础上, 且是单学科的研究。国际上成功的典型告诉我们,体能训练不单单是体育教育9 一个学科的内容能够覆盖的,需要跨学科间的合作。近年来我国的学者已经开 始了跨学科的研究,在 400 米跑、足球、篮球等运动项目上都取得了显著的学 术研究成果。 其次,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体能训练的研究缺少对高校体育教育的关注, 更多的则是放在了对各项体育竞技项目上的体能训练的研究。国内的研究相对 注重实际情况,对高校的体能训练的开展提出了一些指导性的意见,但缺少对 整体体育教育设置的分析。 最后,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对各项体育运动已经展开了体能训练的专项研究, 对于运动本身的特点、供能机制和恢复机制进行了全方面的分析,但是缺少对 人群体质的研究和说明,适合国外的体能训练模式未必可以适合我国,适合我 国人群的体能训练模式也未必适合国外的人群。 综上,本文将吸取国内外优秀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重点考察我国高 等院校体育教育机制与体能训练的发展趋势之间的关系。1.3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1.3.1 研究思路及框架 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 的和意义,重点则放在介绍有关于高校体育教育和体能训练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上。通过绪论的介绍,将高校体育教育和体能训练现存的几个问题进行阐述, 特别是高校体育教育和体能训练在我国的发展问题尚未有系统的理论研究和介 绍。主要内容包括:研究背景与意义、体能和体能训练的定义、国内外研究综 述等内容。 本文的第二部分则就国外研究综述中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重点考察体能 和体能训练的基础理论,以及体能训练与体育教育之间的关系。本部分主要起 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将引出第三章高校体育教育与体能训练。10 本文的第三部分则重点研究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与体能训练课程之间的关 系,将介绍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课程设置,高校体能训练开展现状,并 以 400 米跑为例探讨开展体能训练的必要性。 1.3.2 研究内容 理论分析: 通过文献资料的调研,了解国内外体育教育与体能训练的发展,对体能训 练和体育教育进行深度分析,研究体能训练的特点和方法,研究体育教育的特 点和方法,从而找到两者之间的结合点,对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关于体育教育 的设置和安排进行研究, 研究其中对于一般性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的设置。 通过理论分析,形成关于体育教育和体能训练的系统性理论阐述,从而能够以 正确的视角分析高等体育教育中分不同层次的开展体能训练内容的必要性。 现实考察: 本文的现实考察主要分为国内外体能训练实践的比较考察和以 400 米跑为 主要案例的实际运动项目考察,通过对上述两个方面的考察,得出我国体能训 练实践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和根源,并提出一定的政策建议。此外,以具体的运 动项目为例说明体能训练的重要性,形成体能训练与体育发展的规范式,为普 遍开展体育运动项目的体能训练提供一定的指引。 政策建议: 通过对体能训练模式和体育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总结,以及对具体体育运动 项目中体能训练的考察,本文将从体能训练的层次、高校体能训练的设置和开 展、我国体能训练的发展等角度提出一定的政策建议,以期为高等院校开展适 合本院校实际情况的体能训练体系提供启示。 数据枚举: 本文从国际重要大赛中的比赛成绩中获取一定的运动项数据,通过简单的 数据枚举为上述理论分析和比较分析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并为政策建议提供 必要的实践数据支撑。11 1.3.3 拟采用的方法 比较分析法。本文运用比较研究方法,比较了国内外体能训练区别,以此对我国 高校开展体育体能训练提供改进方法。 本文涉及到的比较分析主要有国内外横向 比较, 国内体能训练的历史纵向比较,比较分析法为发现问题和发现问题存在的 根源提供了有力工具。 实证分析法。本文的实证分析主要体现在: 国内外近年来重要体育竞技的成绩实 证、国内外体能训练方法的实证、400 米跑的体能训练的实证分析和国内高等院 校体育专业设置的实证分析。 同时,本文将运用规范分析方法来阐述文中的相关 问题,使本文的观点都能够立于事实基础之上,更加生动形象。实证分析是建立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之上, 最终同样为理论服务,本文所研究的实例能够从侧面或 正面反映科学的体能训练是必要的。1.4 创新与不足1.4.1 可能的创新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的调研,了解国内外体育教育与体能训练的发展,通过对 体能训练和体育教育进行深度分析,研究体能训练的特点和方法,研究体育教 育的特点和方法,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主要在于: 首先,本文综合了国内外关于体能训练和体育教育方面最新的理论研究成 果,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阅读,本文对体能训练机制进行了归纳总结,并根据 比较分析的结果分析了我国体能训练开展情况与国外体能训练开展情况之间的 差距和不同之处。 其次,本文大量采用了实际数据,比如高校体育课程开展的数据和运动竞 技项目的数据,丰富的数据信息完善了本文的理论架构。通过对目前我国各高 等院校体育课程和体能训练相关的设置,为实例分析和比较分析提供了一手资 料。 最后,本文以具体的运动项目为例研究了体能训练开展的情况,并且通过 对该项运动的运动机制、运动员身体结构和素质等进行分析,对适合该运动的12 体能训练机制提出了设想和建议。该分析方法同样适用其他运动项目和体育教 育领域。 1.4.2 可能存在的不足 尽管本文试图全面综合的分析体育教育和体能训练之间的关系,以期说明 体能训练开展的必要性。但是由于受到数据、理论研究现状等因素的限制,本 研究仍然存在值得改善的地方。 首先,数据分析的有限。有关于体能训练的数据不仅涉及到体育专业相关 知识,与运动生理学、人体学等各方面有密切的联系,而关于这部分数据的深 度分析则无法从体育教育专业角度进行。此外,关于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设 置和体能训练机制的数据,由于标准和规范的不一致,导致这部分的数据无法 进行合并分析,对结果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其次,缺少调查问卷式的研究。本文通过对文献资料进行研究时发现,关 于体能训练的研究方法中,研究调查问卷的形式较少,多数都是停留在文献资 料的总结和归纳基础上。而调查问卷的优势在于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研究对象 对该问题的分布情况,但是由于体能训练在我国尚且出于起步的阶段,进行调 查问卷的必要性和意义还有待考证。13 第二章 体能训练与体育2.1.体能训练本文所研究的体能的是人体身体素质水平的总和,亦可以被定义为“人类 的身体形态体征及其所表现出的运动能力”,即凡是与人类身体健康与发展相 关的身体因素都可以被纳入体能范围,即一个广义的概念。由上述可知,体能 训练亦可分为一般性体能训练和专项性体能训练两大类。 GPP 一般性体能训练 注重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速度、耐力、力量、柔韧和敏捷等等,综合全面。 SPP专项性体能训练,则是根据专项运动的特点,采用与运动项目相关的训 练方式,有针对性的发展与该运动项目相关的额外身体素质。 2.1.1.体能训练的原则和模式 所谓模式,是一个系统化的概念,是方法的统筹和集合,体能训练模式聚 焦于体能训练的思路和思维,是将各种体能训练方法的抽象。 我国运动队对体能训练的认知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是上个世界 90 年代起, 我国逐渐在国际体育竞技舞台上出现,并且意识到体能训练的欠缺,虽然有所 意识,但是所采取的措施却是片面的,受制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第二阶段则是 国家体育总局从组织层面开始主动推动体能训练研究的开展,不断派出高水平 运动员、教练员到国外进行体能训练方面的交流和学习,这其中比较著名的学 者就是袁守龙等人。此外,国家体育总局还积极促成与美国专业体能训练机构 的合作,如 AP、IHP 等。通过科学体能训练理念在国内的推广,“体能教练” 这一职位也逐渐在国家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体能训练需要遵循若干原则: (1)体能训练的模式要与该运动项目本身相匹配。 单个运动能力的体能训练应该与该运动能力在竞赛中表现出的运动结构、 力量结构相匹配;复合运动能力的体能训练应当与该运动竞赛时各个环节相一 致,且综合考虑环境、心理等因素。14 (2) 需求主导原则。 体能训练的开展必须要与运动本身在竞赛中综合需为主导,以客观实际为 基础进行体能训练的设计,体能训练要有主次之分,有优先原则。 (3) 正确的运动价值观。 竞技体育成绩固然重要,但是体能训练只能一定程度上解决体力的合理配 置,无法从根本上影响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因此体能训练体系中应该加强正确 的训练观、价值观,培养运动员的抗干扰能力。 (4) 体能恢复弹性原则。 体能恢复是体能训练中的重要指标,系统合理的体能训练应当保证运动员 及时地恢复正常体能状态,从而良性循环,达到体训练真正与体质融合。不合 理的体能训练会造成运动员无法短期恢复体能状态,从而影响可持续的运动效 应,甚至有可能造成运动员身体机能的破坏。 (5) 体能训练的负荷和对抗原则。 魔鬼式的训练方式固然能够短期提高体育成绩,但是不一定符合运动水平 的要求,因此体能训练的负荷需要与运动水平保持一致。此外,应当在体能训 练中强化对抗模式,即对困难情况和条件的对抗,对心理环境的对抗,对外界 竞争环境的对抗等。 综合体能训练模式。 综合体能训练模式是综合考虑了规划、体能训练和评价三个方面构建的新 型体能训练模式,不同于简单的突击高负荷的训练,综合体能训练更加强调体 能训练与体育运动本身的协调与互动。综合体能训练模式包括体能规划部分、 体能训练部分和体能保障部分。体能规划分为体能评估阶段、体能训练准备和 整合阶段。15 体能训练部分包括了爆发力训练、运动机能提升、运动代谢、体能恢复、 营养补充和心理训练,专项体能训练以及运动机能训练也是体能训练部分的重 要组成。 体能保障部分包括:体能医学支持(诊断、心理)、理疗康复(减少损伤、 机体保护等)、体能训练规划的评价、体能训练计划制定的独立性和整合整改 提高。图 2-1: 综合体能训练模式结构图 核心力量训练模式 核心力量起初被应用在运动医学康复领域,后来逐渐被使用到竞技体育领 域。核心的概念,从身体结构来看,是最接近人体重心的中坚部分,不仅对人 体姿态起着稳定和协调的作用,而且也是整个人体发力的主要核心环节,有着 上下肢协调用力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通过核心力量的训练,带动运动员核心 区域的力量、速度等,从而极大地提高体能训练的成效。 体教结合的实战训练模式 实战是竞技体育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体能训练,特别是专业体能训练 也不应当绕开实战而空谈。 体能训练应该与实战的每一个环节相结合, 如在 400 米跑中,何时发挥爆发力,何时发挥冲击力,何时巧用韧性等身体体能素质, 在运动开展过程中的每个时刻都与体能训练的合理安排息息相关。而实战训练 需要建立在体教结合的基础之上,所谓体教结合,是指体能训练应当与教育密 切结合,只有拥有坚实的教育基础和受众,开展广泛的体能训练才有基础可依16 靠,例如美国的竞技体育体制以中学和大学为中心,尤其是美国的中学为美国 大学乃至职业体育联盟输送了大量优秀的竞技体育人才。而美国大学有着良好 的体能训练设施、训练环境以及高水平的教练员、陪练员和服务人员,是美国 职业体育人才的后备基地。 综上,体能训练模式是综合一般性体能训练、专业训练为一体的训练体系, 需要加大对核心力量的训练模式,此外注重体教结合的实战训练。 2.1.2.体能训练方法 相对于模式而言,方法更加具体到实践环节,是模式的明细,如果说模式 是体能训练的纲领,那么方法则是体能训练的具体细则,体能训练方法有着如 下基本特点: 具体化。体能训练不是一种机制,也不是一种指引,是结合具体运动具体 环节甚至是具体环境展开的一项或多项体能培训活动; 多样化。体能训练方法不像模式,不能够全盘指引年全部运动项目的训练, 每一项运动本身都有符合自身运动特点的训练方法。 如, 本文将在下文阐述 400 米跑的体能训练方法。 体能训练方法是在体能训练活动中 , 为了提高体能训练水平和运动竞技水 平、完成体能训练任务的一系列途径和措施。正确地认识和掌握不同体能训练 方法的功能和特点有助于顺利完成体能训练过程不同时期的训练任务;有助于 有效地控制各种竞技能力的发展进程;有助于科学地提高不同项目运动员的整 体竞技能力。 体能训练方法一般包括:练习动作及其组合方式、运动负荷及其变换方式、 过程安排及其变化方式、信息媒体及其传递方式和外部条件及其变化方式等要 素。练习动作及其组合方式是指体能训练所涉及的动作要领和组合,运动负荷 及其变换方式是指体能训练给运动员带来的整体的负荷以及负荷更新周期和转 变形式。过程安排及其变化方式指的是体能训练方法的安排逻辑和组合逻辑, 是训练方法的实施方式。信息媒体及其传递方式强调的是体能训练方法的信息17 传递通道,属于体能训练的附加。而外部条件及其变化方式是将与体能相关的 外部环境纳入体能训练方法的实施进程中,从而更加综合全面的考虑影响体能 训练成效的因素。 从大的分类来看,体能训练方法分为整体控制方法和具体操作方法。整体 控制法是从宏观的角度衡量体能训练安排,而具体控制法是具体到每一个运动 项目的每一个动作环节来考量。科学地认识和应用不同训练方法不仅有助于正 确地完成运动训练过程中不同环节中具体的训练要领和任务;还有助于科学地 提高运动员的该运动项目下的竞技能力。 (1) 模式训练法。 模式训练法是一种以特定规范型和目标型运动水平为目标的,并针对该典 范进行体能研究制定合理的体能训练方法,通过不断逼近该典范型从而达到体 能训练的效果。该方法的组成元素为:目标模型、检查手段、评定标准、训练 方法。该方法属于被动体能训练方法,只要目标模型发生的变化,该方法就需 要紧跟着发生改变。该方法需要使用到大量的运动数据,分析模型和评价方法, 是非常直接且技术手段较高的训练方法。首先,体能训练设计者需要分析该运 动规范水平的影响因素,从而获取该运动项目不同典范型的影响因素的参数, 并作为体能训练的输入项。例如,通过观察国际赛场上 400 米跑的成绩突出者, 他们具有的身体形态特点,这些运动员的身体是否匀称,是否腿长体轻,骨盆 大小,胸围大小,膝、踝关节的围度特征,跟踺的规模和特点以及足弓是否较 大等。然后,通过上述分析建立的输入参数设计影响运动员体能水平和运动经 济水平的运动模型,用以指导建立体能训练方法。 (2) 程序训练法 程序训练法是一种将训练过程各个单元有逻辑地整合成一套系统的训练程 序的方法,同时对训练过程中进行科学的控制。该训练方法的组成单元分别为 体能训练单元、体能训练后期检查方法和评价标准。程序训练方法具有系统化 性、定型化和程序化的特点。第一步通过将完整的运动过程科学合理地进行拆 分为若干的环节,然后根据不同的环节分别进行不同的训练措施。第二步,通18 过对原运动过程的完整拆分,再将各个环节有机的整合,完整地进行系统化的 体能训练。其中第一步分解是程序分析法的重要一环,常用的分解方法有单纯 分解法、递进分解法、顺进分解法、逆进分解法、交叉分解法和双向分解法, 采用何种分解方法应当根据具体的运动项目具体考察。程序训练法中除了分解 和整合之外,对体能训练的评价同样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体能训练必须根 据体能训练的评价开展重复训练,有简单的短时间持续训练法、较严格的中长 时间持续训练法和长时间持续训练法。 与持续训练法相对应的则是间接训练法, 同样也是基于程序训练法中的体能训练评价开展的,间隔训练法适应那些负荷 较大的运动和训练,一般分为高强度间隔训练、强化性间隔训练和发展性间隔 训练。可以看出,程序训练法考虑了运动负荷、频率以及评价的因素,实现了 从分解到综合,从综合到分解的双向训练机制。 体能训练方法在国际上的先进实践。 美国的体能训练方法非常专业化、职业化和产业化,在美国,体能训练方 法已经成为运动项目开展前必不可少的准备,并且突出强调新的理念、新的模 式、新的体系和新的流程。在美国体能训练机制中,随处可见模式训练法和程 序训练法的身影。例如,模式训练法的应用中,美国体能训练专家大多都有职 业运动的经历,他们对体能训练的研究首先就是基于自己对该项运动的模式的 研究,强调体能训练的每一个动作的设计都需要与该运动相结合,并且从运动 的肌肉特征、机体系统的特点等角度将影响运动项目的因素逐一挑选出来,并 根据科学化、计算机程序进行模拟,应用到实际的体能训练中,不断缩小实验 与实践的差距。 程序训练法下,美国的体能训练将运动训练拆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体能 训练、功能性体能训练和专业体能训练,同时根据流程又将每一项体能训练分 为四大阶段:健康状况评估阶段、运动能力测评阶段、整合阶段和心理训练阶 段。美国体能训练还着重强调了“准备活动的程序化”,这一点也是美国体能 训练的一大创新亮点,将以往容易被忽视的准备运动提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 重点加强运动的激活、动作延展训练、组合动作训练和专项动作激活。19 2.1.3.国民体质和体能 2.1.3.1.体质与体能的区别 体质的概念是指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人类个体在形态结构和 功能活动方面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特性,与心理性格具有相关性。个体体质 的不同,表现为在生理状态下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和适应上的某些差异性,以及 发病过程中对某些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和疾病发展的倾向性。 而在上文的表述中, 我们知道广义的体能是指人体身体素质水平的总和,即凡是与人类身体健康与 发展相关的身体因素都可以被纳入体能范围。 首先,从范围来看,本文认为体质的范围要比体能大,体质可以包括身体 形态发育水平的因素、生理生化功能水平(包括机体新陈代谢功能)、身体素 质和运动能力(包括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身 体素质以及其他运动能力)、心理状态和对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而我们可以 看到体能正是体质中关于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一部分; 其次,从影响因素来看,影响体质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营养、教育、 体育锻炼、卫生保健、生活方式等,先天性因素占据重要的影响力,但是对于 体能来说,我们更加强调后天的锻炼方法和机制的影响。 最后,体能往往侧重于具象,即人与人之间的体能差距较大,而体质往往 是一群人、一个种族、一个地理位置的概念,体质的改造难度较大,而体能往 往可以通过系统的训练实现质的飞跃。 2.1.3.2.国民体质监测 我国从 2002 年起就开始了国民体质监测制度,目的是了解我国国民体质现 状和变化规律;评价体质状况和体育锻炼效果;科学指导全民健身;增强人民 体质、提高人口素质。同我国国民体质监测相比,日本设置了各年龄通用测试 指标;增加了健康评价的内容,并且关注精神状态。美国更加注重学校体育与 卫生、保健、娱乐活动的结合;运动预防与治疗、个人体质监测及随访、运动 处方学等方面有比较深入的研究。20 我国国民体质的研究先后经历了如下过程,1951 年制定了《暑期体育锻炼 标准》和《冬季体育锻炼标准》,1952 年开始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 1956 年制定了《准备劳动与保卫祖国体育制度》(《劳卫制》),1964 年《青 少年体育锻炼标准》 得以推出, 1975 年首次推出了 《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1982 和 1990 年修改),1990 年执行了《学生体育合格标准》,1996 年国家制定了 《中国成年人体质测定标准》,2002 年开始实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 案)》和国民体质监测制度,2003 年制定了《国民体质测定标准》,2007 年, 新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施行方案)》施行,2009 年,在全民建设的浪潮下, 推出了《全民健身条例》。 关于成年人的体质研究国家先后于 1994 和 1997 年进行了调研。1994 年, 国家对 22 个省(区市) 的 21 个行业中的 64 个大中型企业 11 万余人进行了身体 形态、机能和素质共 20 项指标的测试,年龄段为男 18~59、女 18~54。1997 年, 对 19 个省(区市) 10 万余人的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共 19 项指标进行了研究。 其中对于大学生体质测试的指标主要有: 年 级 分 值 10评价指标备注身高标准体重必测肺活量体重指数20必测大 学 1000 米跑(男)、800 米跑(女)、台阶试验 30选测一 项坐位体前屈、引体向上(男) 、仰卧起坐(女)、 20 掷实心球、握力体重指数选测一 项21 50 米跑、立定跳远、跳绳、篮球运球、足球运球、排 球垫球20选测一 项表 2-1:我国国民体质监测中大学生测试指标 对于成年人的测试指标有: 测试指标 类别 20-39 岁 形态 机能 身高体重 肺活量台阶试验 握力 俯卧撑(男) 1 分钟仰卧起坐(女) 素质 纵跳 坐位体前屈 选择反应时 闭眼单脚站立 40-59 岁 身高体重 肺活量台阶试验 握力 ―― ―― ―― 坐位体前屈 选择反应时 闭眼单脚站立表 2-2:我国国民体质监测中大学生测试指标 体质测试中体能相关的标准主要有肺活量、台阶试验、握力、坐位体前屈、 立定跳远等。其中,肺活量测定人体呼吸的最大通气能力,它的大小反应了肺 的容积和肺的扩张能力, 是评价人体发育水平和体质状况的一项常用机能指标;22 台阶试验是一项建议的评价心血管系统机能的定量负荷试验;握力主要测试前 臂和手部肌肉的力量;坐位体前屈在静止状态下评价躯干、腰、髋等部位关节、 韧带和肌肉的伸展性和弹性。 在我国实行全民体质监测制度以来,我国的国民体质不断得以提高,体质 问题得到了有效及时的暴露。但是,关于体质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现 阶段的体制研究缺乏心理、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考察,这部分的研究时常与体 质研究割裂分离,不能全面的反映体质水平;其次,测试指标还需要进一步的 研究和筛选。目前的测试指标相对还滞后,更新频率不大,且缺少地理、文化 等因素的考量;然后,测试的年龄范围需要扩大,目前的测试年龄划分分别为 幼儿(3-6 岁)、儿童和青少年(6-12 岁和 13-22 岁)、成年(20-39 岁、40-59 岁)、老年(60-69 岁),应该更加细分年龄段;再者,需要进一步加强运动 治疗与康复、运动处方学方面的研究。最后,地方及高校因地制宜的能力有待 提高。 根据国家 2014 年国民体质的监测结果,关于在校大学生的体质结果如下: 安 静 脉搏 (次/ 分) 78.3 78.2 79.5 78.9 肺 活 量 ( 毫 升) 82 2462性 别年龄组收缩压舒张压台阶握力背力(岁)( 毫 米 汞柱) 119.4 120.4 109.8 109.6(毫米 汞柱) 74.8 76.3 70.5 70.5指数( 千 克) 44.9 45.3 26.3 26.3( 千 克) 124.3 125.7 66.3 67.220~24 男 25~29 20~24 女 25~2956.1 55.9 56.8 57.3表 2-3::在校大学生体质监测结果(2014)23 国民体质综合达标率的地理分布如下,我们发现综合排名与城镇、乡村的 排名基本保持了一致,但是北京市的城镇、乡村情况分布不理想,北京市城镇 合格率位居全国第四,但乡村合格率却排名靠后。其他综合、城镇、乡村排名 都相对靠前的省市分别为上海、广东、浙江、天津、湖北、山西、重庆、安徽 和江西,其中并不像经济分布那样,沿海发达省市的江苏、山东并没有进入前 十,而中部地区体质水平表现十分耀眼,湖北、江西、山西和安徽均排名较好。 体质水平较差的几个省市分别为河北、四川、湖南、贵州和新疆。 省(区、市)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自治区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海南省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 重庆市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总体 91.6 93 84.1 93 85.9 89.7 87.8 87.8 97.1 91.2 93.7 91.7 88.3 91.6 91.5 91.5 94.2 84.3 95.9 86.9 90.3 84.2 81.5 89.1 76.4 92.7 87.2 90.6 84.5 87.8 排名 9 5 28 6 24 16 19 20 1 13 4 8 18 10 11 12 3 26 2 23 15 27 30 17 31 7 22 14 25 2124城镇 95.5 94.2 86.9 96.9 88.7 90.9 90 89 96.8 92.3 94 93.8 90.3 92.4 92.8 93 95.1 84 96 88.2 92.1 86.9 83.3 89.3 77.9 94.6 88.3 92.9 86.5 90.5排名 4 7 25 1 22 16 19 21 2 14 8 9 18 13 12 10 5 28 3 24 15 26 30 20 31 6 23 11 27 17乡村 84.5 91.3 79.6 86.3 81.7 87.6 84.3 85.9 97.5 89.4 93.3 88.3 85.2 90.4 89.4 89 93.2 84.6 95.7 84.8 87.5 79.9 78.4 88.7 73.9 89.5 85.5 86.8 81.2 83.3排名 22 5 29 16 25 13 23 17 1 8 3 12 19 6 9 10 4 21 2 20 14 28 30 11 31 7 18 15 26 2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82.52983.72980.527表 2-4::我国各省体质水平 2.1.3.3. 体质与体能的联系 体能与体质虽然有着一定的区别,但是在实践中两者却有着不可分的密切 关系。首先,体质是体能训练的基础,没有体质的保证,体能训练将会是空中 楼阁。无论是一般性体能训练还是专业性体能训练,都必须基于体质的特点, 需要充分考虑体质的存在和适应性,制定符合体质发展的体能训练机制。如, 需要考虑体质的遗传、环境、营养、教育、体育锻炼、卫生保健、生活方式等 因素。 其次,体能是体质的某一具象表现。体能在体质基础上进行升华和衍生, 用以提高体质水平。体能的发展更多的是后天对体质先天因素的改造,改造的 成效是由体能训练方法和机制决定的,因此关注体质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 关注体能后天发展,业也即体能训练方法和机制。 最后,体质的整体提高关系到一个国家、高等院校、家庭甚至是每个人, 体质的提高是可以通过体能训练水平的提高来实现,但是也需要注意的是,不 适当的体能训练不仅不会对体质的提高起到积极作用,反而会损害体质。从一 般性体能训练的角度来说,体能训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普遍人群的体质;从专 业性体能训练的角度来说,不适当的体能训练虽然短期有可能提高竞技体育的 成绩,但是对体质的提高有待商榷。因此在高等院校中,需要发展适合高校体 育教学特点的体能训练体系。 2.1.4.体能训练的政策支持 为了提高全民身体素质,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和引导全民健身的潮 流,1993 年 5 月 24 日《国家体委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颁发,开启了全 民健身计划的国家政策化,1995 年 6 月 20 日国务院发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和中国首部《体育法》,确定了全民健身计划总体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的要求”,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纲要将全民健身计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围绕进行宣传发动和改革试点,25 初步掀起一个全民健身活动热潮进行,第二阶段通过重点实施,逐步推进,形 成崇尚健身、参与健身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为长期构建全民健身制度搭建 民意基础,第三阶段则是 全面展开全民健身计划的各项工作并普遍取得成效,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框架。 北京奥运会将全民健身的热潮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为此,国务院批准从 2009 年起,将每年 8 月 8 日设置为“全民健身日”,全民建设计划特别强调了 知识分子的体育健身问题,积极为知识分子创造体育健身条件,倡导和推广适 合其工作特点的体育健身方法,重视对中高级知识分子进行健康检查和体质测 定工作,也就是说高等院校开展普遍的体能训练是有政策支持和基础的。 近年来,国家体育总局也加大了对全民健身的引导和支持力度,提出了十 大新举措。构建便民利民的新型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群众身边的健身组织、设 施和活动;强化政府的主体责任,加大对政府的绩效考核;做实部门齐抓共管, 联合 9 大部委共同推进政策落实;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创建 运动休闲城市和体育强县,把体育强国落到体育强省、体育强市、体育强县, 建立指标评价体系;实施“体育+”行动计划,推动体育产业发展;互联网+全 民健身;构建整套调动百姓参与全民健身积极性的体制机制。 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全民健身的政策,如北京市制定了《北京市全民健身 条例》,并对全民健身消费给予财政补贴,支持全民健身消费。北京市 2017 年 将拿出 1.2 亿元公共预算,支持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互动平台)建设,并且 重点对条例的实施进行检查,包括公共体育设施的规划使用和开放、组织机制 创新和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等。山东省更是简历了全民健身运动会,提高 广大群众的积极性,鼓励各界群众广泛参与,山东省全民健身运动会羡慕包括 万人系列活动、人大众竞技和群赛事三大板块,大多数的运动项目都是一般民 众喜闻乐见且容易参与的项目,并且将群众赛事活动与健康养生、旅游休闲等 有机结合。河南省搭建了全民健身在线网络平台,分享全民健身的信息和政策, 与一般民众交流健身体会。河南省全民健身在线平台分为群众体育、社会体育、 老年体育三大板块,并不定期组织全省范围内的大众健身赛事。26 高等院校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开展以阳光运动为主题的校园体能训练活 动。首先,高等院校编纂了一系列关于体能训练(锻炼)的指导读物,从理论 上正确引导大学生认识体能训练和运动健身的必要性。其次,大学生运动会在 各大院校都已经成为一年一度的盛会,且各校的运动会记录也不断被刷新,可 以说形成了校运会―院系运动会―各学生组织团体/基层党组织运动会的运动 会体系,大学校园里形成了一股运动的好风气,营造了一种热爱运动,坚持运 动的好风尚。 在专业项目体能训练方面,近年来通过借鉴学习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 国家专业体能训练理论和方法,为了提高身体运动能力,并引导形成全面多层 次的训练体系,我国开始探索体能训练师资格,体能训练师主要围绕.现代体能 训练科学实践、肌筋膜释放训练、动作整合与快速伸缩复合训、功能性动作评 估筛查、 力量训练 (速度灵敏性、 耐力、 柔韧训练、 儿童和老年人的耐力训练) 、 人体动作模式基本属性与动作效能的内力基础、 人体动作模式类型及结构层次、 体能训练的核心要素、 身体核心区激活训练和医学检查与损伤处理等内容展开。 此外,在专业体能训练中,我们还成立了国家体能训练中心,通过专业的体能 训练,国家体能训练中心走出了一大批竞技项目冠军人才,极大地推动了我国 竞技体育的发展水平和层次。 各高校也是十分重视本校专业运动员队伍的建设, 针对运动队也制定了专门的体能训练计划,并且开设了体能训练相关的课程, 用以指导本校专业体能训练的发展和运动队伍的建设。2.2.体能训练与体育2.2.1.体能训练与体育的关系 体能训练虽然是从体育运动中发展而来的,但体能训练的意义却远远不止 于体育运动本身,体能训练与体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两者相互发展。 首先,体能训练能够提高体育运动的成绩。这一点是体能训练最为直接的 作用,例如,对于长跑运动而言,单纯加长训练里数并不能正确地提高运动成 绩,可能还会适得其反。正确的体能训练需要考虑到长跑运动的心肺耐心特点, 以提供肌肉足够氧气来产生能量。实践同时表明,正确的体能训练同样能够提27 高长跑运动员的乳酸阈值,从而帮助运动员更好的适应长跑这项运动。根据统 计数据, 世界男子 10000 米长跑的成绩从最初的 30 分 58.8s 提高至 26 分 22.75s (提高了 4 分 36.95s) 历时尽 87 年, 平均速度从最初的 5.38m/s 提高至 6.31m/s, 这一期间,世界长跑运动员无论从运动装备、赛道的改进等方面都有长足的进 步,尤其是体能训练方法的不断改良和提高。 其次,体能训练对于体育而言,不仅仅是成绩的提高,更多的是可以让一 个运动员从各个方面变得更加的优秀,从而实现体质本身的提高。例如,对于 大部分铁人三项运动员来说,因为担心肌肉肥大而不喜欢过多的进行体能训练 中力量的训练,但是如果希望每次划手、踩踏、跨步消耗更少的细胞和肌纤维 的话,则能使得运动员更有效率。 最后,体育的发展促使了体能训练越来越成为一门新兴的课题受到多学科 多背景的研究,更多的人了解到体能训练,并且开始接触体能训练,使得体能 训练更加平民化,最终促成了体能训练的产业化,反过来也使得体育运动走向 良心循环的发展道路。 由上述简单分析可以看出,体能训练和体育二者不可割裂,是保证体育事 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2.2.2.体能训练与体育发展实践 上文已经讲述了体能训练于体育之间的双向关系,接下来我们将通过我国 有关竞技体育和狭义上的体能训练产业的数据来进行简单的分析。 首先,我国从上个世纪 90 年代初开始从政策上确定了体能训练开展的重要 性,为此我们通过近年来我国在国际运动赛场上的成绩特点来对这项政策的确 定给出合理的判断。下表展示的是近年来我国夏季奥运会金牌分布,
3 128射击 举重 跳水 体操 女排2 1 5 3 6 1 1 7 9 6 4 7 1 击剑 乒乓球 游泳 柔道 田径 羽毛球 跆拳道 摔跤 皮划艇 网球 射箭 蹦床 帆船 拳击 自行车 合计1 2 3 4 1 1 4 1 1 1 1 4 1 1 4 1 3 1 2 2 3 2 1 1 11 4 13 2 1 2 1 2 2 22 4 5 1 1 5 14 1 2 2 2 21 1 1 38 1 261551616283251表 2-5:1984 年-2016 年奥运会我国金牌项目分布表 我国在奥运会上的表现虽然不能直接说明体能训练对于体育运动项目本身 发展的积极作用,但是我们将通过与发达国家金牌(乃至奖牌)的项目分布来 从侧面为体能训练的作用提供佐证。通过上表,我们可以看到中国队的金牌大 项夺金分布主要集中在乒乓球、羽毛球、举重、跳水、射击和体操,从 1984 年 洛杉矶奥运会至 2016 年里约奥运会, 这些项目中国队分别获得过 28 块、 18 块、 34 块、40 块、22 块和 26 块金牌,占到中国队全部金牌数的 74%。我们以伦敦 奥运会为例,在伦敦奥运会上,中国队在如上优势项目中共获得 27 枚金牌,占 38 块金牌总数的 71%,且这 27 块金牌分布于 11 个大项。从奖牌获得情况来看, 中国队共计在 17 个大项中有奖牌收账,在 22 个大项中的 116 个小项都有取得 前 8 名的成绩。游泳、田径和水上项目共计获得 7 块金牌(包括游泳的 5 金、 田径的 1 金 5 铜、帆船的 1 金和赛艇的 1 银),此外拳击和跆拳道有重大突破, 各获得 1 枚金牌,自行车这类大众基础较好的运动项目虽然进步很大,但仍获 得金牌的突破,当然最大的遗憾是集体球类项目实力差距较大,只有女排在近 年的奥运会中有所收获。 从传统的体育大国奥运会参赛规模来看,伦敦奥运会时,美国派出了 530 人参赛,其中男子 261 人,女子 269 人,俄罗斯队派出了 436 人,男子 208 人,29 而女子为 228 人,我国每届奥运会的参赛规模都在不断上升,伦敦奥运会时共 派出运动员 396 人,其中 171 男运动员,女子 225 人。从数量上,我们的运动 员人数并不逊色于传统的体育强国。 但是通过比较,我们发现美国队金牌的分布相对广泛,金牌产生于 13 个大 项,奖牌产生于 16 个大项,前 8 名成绩出自 21 个大项中的 159 个小项。美国 队的优势项目主要集中在游泳、田径、球类等相对高负荷的运动项目上。事实 上,从奥运会中美两国之间的项目结构差异上可以反映出我国体能训练上的一 些问题,我国的优势项目相对集中于个体类运动、小球类项目和技巧性运动项 目,而美国队则在基础体能(高负荷)类运动项目(如田径、游泳)和集体类 运动项目中有着较大的比较优势。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不代表我国在这些领 域就没有突出的成绩,例如我国运动员在竞走项目上的优势相对还是明显的。 美国队所在的优势项目有着典型的特点,例如田径和游泳项目对人体体能 的生理极限有重要的要求,而这些是需要基于强大的科学研究作为支撑的。而 集体类运动项目更加强调了连续高负荷的体能要求和对抗性。这些都是专业体 能所全覆盖的内容。因此,可以说从专业体能训练的角度,我国在这方面仍存 在需要大量改进和学习的地方。 我国田径项目和游泳项目近年来的发展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我国田径运动在近年来世界锦标赛上的成绩对我国田径 项目的发展现状作简要分析,下表分别展示的是第 12 届到第 15 届世界田径锦 标赛前十的国家奖牌数以及中国队的表现情况。 排名 1 2 3 4 5 6 7 7 国家 肯尼亚 牙买加 美国 英国 埃塞俄比亚 波兰 加拿大 德国 金牌 7 7 6 4 3 3 2 230银牌 6 2 6 1 3 1 3 3铜牌 3 3 6 2 2 4 3 3总数 16 12 18 7 8 8 8 8 9 10 11俄罗斯 古巴 中国2 2 11 1 71 0 14 3 9表 2-6:第 15 届田径世锦赛奖牌榜 排名 1 2 3 4 5 6 7 8 8 10 22 国家 俄罗斯 美国 牙买加 肯尼亚 德国 埃塞尔比亚 英国 捷克 乌克兰 法国 中国 金牌 7 6 6 5 4 3 3 2 2 1 0 银牌 4 14 2 4 2 3 0 0 0 2 1 铜牌 6 5 1 3 1 4 3 1 1 1 3 总数 17 25 9 12 7 10 6 3 3 4 4表 2-7:第 14 届田径世锦赛奖牌榜 排名 1 2 3 4 5 6 7 8 9 10 国家 美国 俄罗斯 肯尼亚 牙买加 德国 英国 中国 澳大利亚 埃塞俄比亚 乌克兰 金牌 12 9 7 4 3 2 1 1 1 1 银牌 8 4 6 4 3 4 2 1 0 0 铜牌 6 6 4 1 1 1 1 1 4 1 总数 26 19 17 9 7 7 4 3 5 2表 2-8:第 13 届田径世锦赛奖牌榜 排名 1 2 3 4 5 国家 美国 牙买加 肯尼亚 俄罗斯 波兰 金牌 10 7 4 4 231银牌 6 4 5 3 4铜牌 6 2 2 6 2总数 22 13 11 13 8 6 7 8 9 10 13德国 埃塞俄比亚 英国 南非 澳大利亚 中国2 2 2 2 2 13 2 2 1 0 14 4 2 0 2 29 8 6 3 4 4表 2-9:第 12 届田径世锦赛奖牌榜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国田径项目近年来一直水平徘徊在 10 名以外,奖牌总 数基本在 4 左右,金牌数每届基本维持在 1 枚入帐。而近年来肯尼亚队和牙买 加队发挥相当耀眼,不仅一直保持在世界高水平的方阵,甚至超越了美国和俄 罗斯这样的传统田径体育大国,也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博尔特等体育明星的崛起 所带来的明星效应对牙买加和肯尼亚两国田径运动的训练水平是不可忽视的。 我国在这一大项中的表现近年来一直平平,但是遥想 2004 年以前中国队的表 现,可以说已经发生了积极的进步,事实上我国对田径运动本身也越来越重视, 高校、国家队层面都对田径运动的训练下了功夫。 在里约奥运周期,国家队田径队开启了 1516 突破行动计划,尝试走出去, 请进来,在此期间聘请了 7 名外教,加大体能训练,其中有著名教练兰德尔亨廷顿、霍恩、铅球队教练克拉克、铁饼队教练卡赫尼茨。此外,我国科研所 也不断加强与国家田径队的服务, 通过每天测量运动员的血脂和其他指标,帮 助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使得中国田径体能训练更加科学化、先进化,这些良 好的转变也带来了中国田径队成绩的转好,里约奥运会上中国田径队获得了两 枚金牌,并斩获多枚奖牌,我们对即将到来的 2017 年田径世锦赛成绩更加充满 期望。 与田径项目类似的是我国游泳项目近年来的发展,近年来我国游泳(不包 括跳水项目)的发展可谓有着令人振奋的起色,不断涌现出像孙杨、宁泽涛、 叶诗文这样的泳坛名将,下表分别展示的是近几届游泳世锦赛我国家队的成绩 表现:32 排名 1 2 3 4 5 6 7 8 9 10国家 中国 美国 俄罗斯 澳大利亚 英国 法国 意大利 匈牙利 瑞典 日本金牌 15 13 9 7 7 5 3 3 3 3银牌 10 14 4 3 1 1 3 3 2 1铜牌 10 6 4 8 6 1 8 4 1 4总计 35 33 17 18 14 7 14 10 6 8表 2-10:2015 年世锦赛奖牌榜 排名 1 2 3 4 5 6 7 8 9 10 国家 美国 中国 俄罗斯 法国 匈牙利 澳大利亚 德国 巴西 南非 西班牙 金牌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舞蹈痛苦魔鬼训练视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