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战士刀和秘银矿石哪里多石这么好抓了么我已经忍住

关羽真的用过青龙偃月刀么 那么现在这刀现在被考古学家挖到了么?_百度知道
关羽真的用过青龙偃月刀么 那么现在这刀现在被考古学家挖到了么?
不要自己认为要有科学依据和历史资料!
麻烦各位大吓了! 因为我是三国迷
又因为自己也很喜
我有更好的答案
青龙偃月刀是小说杜撰的,历史上没有这把刀。关羽所使用的兵器,人们总是以为是大刀。但是大刀这种兵器,最早出现于明代。三国时期的刀剑斧指的是用于防身的短兵器。关羽单刀赴会所带的“单刀”就是这种用于防身的短刀。在《三国志.关羽传》中,找不到一处关羽使用大刀的记载。曹操命关羽杀颜良时,书中这样记载:“羽策马刺(颜)良于万众之中。”这里不用“斩”或“砍”,而言“刺”,就可见关羽使用的并不是大刀,有可能是剑!! 但这里仍有问题,马战使用短兵器极为不利,汉朝以后的大将在马上多是使用长兵器
可能是枪矛之类的东西。
采纳率:69%
来自团队:
所谓青龙偃月刀只是说大刀的一种样式而已,偃月刀在宋朝开始出现,青龙偃月刀是偃月刀上有青龙吞月的图案而已。青龙偃月刀是关羽在张飞的庄上让铁匠打造的。关公1700年历史的青龙偃月刀刀锋向东,现存放在山海关城楼上,成为镇关之宝。
《三国志》上说:“曹公使张辽及关羽为先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陈寿的一个“刺”让人有了诸多的疑问,如果是刀,应是“劈”“砍”等说法。 而&&三国志&&中的张飞,貌似用的是刀,毕竟人家是卖猪肉的,当然用刀顺手了...这些,都与三国演义有些许差别.
这么高的分,看着真眼馋。可惜啊,前面的几位老兄都说的很全面了。青龙偃月刀是宋朝出现的,瓦舍里的说书人把这种威武的新武器交到了他们心目中的英雄关羽手里,好似007有许多高科技装备。期望奇迹出现,我能得到这些分。好像不可能哈。
关羽张飞赵云之类的人物,都是小说 三国演义中描写的,关羽应该是真有其人,史书上有记载,但是他用什么武器之类的细节,并没有被记载。 青龙偃月刀是小说中关羽所用的兵器 1.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刀长九尺五寸,重八十二斤,刀身上镶有蟠龙吞月的图案,因而得名 2.崇明出土青龙偃月刀 崇明县博物馆收藏到一柄铸成于晚清时期的“青龙偃月刀”,作为一件镇馆之宝,于日前开始公开展出。 去年夏初,崇明县城桥镇山阳村杨家庙附近施姓老宅基下,因取土筑路,在1.8米深处挖得一柄青龙偃月刀。刀长1.96米,重34公斤,铁柄有锈蚀,但基本完好。有关专家认定是清朝雍正年间铸就的兵器,距今有150年历史。 3.有人说在荆州市关羽纪念馆
其他15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青龙偃月刀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战士抓刀的概率调了嘛???就出来一把刀,还是小斧子,我还没拿…………【炉石传说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3,210,412贴子:
战士抓刀的概率调了嘛???就出来一把刀,还是小斧子,我还没拿
战士抓刀的概率调了嘛???就出来一把刀,还是小斧子,我还没拿…………
A级资质,正规厂家,1337家客户见证,第三代锅炉设计,高效,安全,省空间,九域给您完美答案;现在咨询优惠5%,现货发售,点击进入...
搞的我第二个秘银石也没拿,灵魂烘炉也放了
没刀的战士,不知道怎么打
是的选了个萨满牌,我的青玉爪自杀锤一个都没看到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日本厨刀钢材介绍 | 如何选择日本厨刀钢材_厨刀钢材有什么区别_什么值得买
匿名用户&&
日系进口厨刀知多少 篇三:日系厨刀钢材选择解惑
年底较忙,这个系列搁置了一段时间,之前答应大家要写的内容还是不会停,这篇讲完钢材,下一篇讲研磨和保养,希望这种偏技术和科学的话题,可以讲得不那么晦涩难懂,帮助到大家选择刀具。本篇将会采用抓典型,举实例,避开太多冶金学和物理学的知识,从直观使用,以及我本人对钢材的理解,去给大家做个最简单的日式厨刀钢材入门,写这个之前我也想过如何让大家尽快搞清,所以会以很独特的思路出发,可能有一些说法在技术宅看来并不严谨,希望多包涵。先从硬度说钢材,我们区分几大类套用一句通俗易懂的话来谈钢材,那就是——“只有够硬,才能持久”,古语说好钢用在刀刃上,那么什么样的钢,多高的硬度,可以说是好钢呢?首先引入钢材配比中一个重要的东西——碳。初中物理都学过,铁和钢的不同在于,钢是添加了各种合金的铁,因此有了硬度。而对刀具至关重要的,是——碳。碳是一切刀具刃材硬度的基础,当碳含量无限接近100%,我们就可以得到世界上最硬的物质——钻石。因此传统的来说,碳含量少,钢材硬度低;碳含量高,钢材硬度高,基本是入门判断刀具好坏的一个基础(虽然在冶金学发展到的今天这个不绝对,也有几乎无碳的高科技钢材硬度很高),那么了解了这些,我们往下看。德系/国产的低碳不锈钢典型,德系家族(,WMF,三叉)以下几张图,分别来自于,WMF官网,以及WUSTHOF的欧洲网站,我标示出的部分有很多的问题,不知道是否发觉。1,前三张图,双立人用了很多无用的形容词来描述刀具钢材,比如最常见的“不锈钢”“冲压”“冰锻”“保密配方不锈钢”以及几百年历史等等,如果你在一款刀具的介绍上看到这些词,那么基本上你不要考虑,因为都是一些很明显的废话,比如冲压是最平淡无奇的加工,现在制刀不是冲压就是锻打(后者更好一些),难道还能3D立体打印?其次不锈钢三个字,涵盖数十万种钢材牌号,性能无从谈起。再者“保密配方”即不告诉你材料配比,那么这就相当于让你买个肉包子,但是只告诉你“这个是蒸出来的,很香,我们有独门秘方,一个10块”“什么肉馅呢?”“不能告诉你”这种情况。碳含量,合金配比,硬度,一概不知。<span style="color:#,再说WMF的图,WMF天猫店竟然蠢到把18-10这种炊具用不锈钢(碳含量不到0.1%,HRC40不到,不可用于刀具),标示在自己家的刀具上....而刀身上却印着1.4116的钢号,我也是醉了,这种连裤子衣服都分不清就卖服装的好笑举动,竟然堂而皇之的出现在官方页面,可见这家店至少工作人员对钢材的认知接近于0,消费者更不可能知道钢材的具体性能。3,三叉WUSTHOF在国外网站的图,清晰的标示了钢材的钢号,为“X50CRMOV15”。于是真相大白,买了半天包子,终于有一个人告诉我“咱们卖的是白菜猪肉馅”,我总算敢吃上一口了。以上3点,告诉大家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德系品牌厨刀在国内的宣传和介绍上,都在有意或者无意的,回避了自己所用的钢材具体性能,卖了十几年的包子,但是从不告诉你里面是什么肉,所谓具体钢材标号,性能即基本的合金配比,基本的洛式硬度一概不知,这就好比买车,不告诉你发动机的型号,马力,绕着圈子和你说这车驾乘舒适,操控性好这些没用的废话。那么德系厨刀究竟普遍使用什么钢材?德系软钢代表——1.4116/X50CRMOV15(国产4铬,5铬钢等)这里我下一个简单定义——凡是碳含量低于0.6%,热处理硬度不到HRC57的,我在这片贴子里统一叫做软钢。软钢不代表他比豆腐软,代表他相对高碳的“硬钢”要软,意味着钝的快,容易卷刃,如果你追求极致锋利的体验和持久不钝,记得要注意回避软钢。双立人也好,WMF也好,三叉也好,主流刀型,涵盖价格500-1500元的主厨刀,所采用的钢材,大都是这种1.4116或者叫X50CRMOV15(X45含碳量更低),其实这种钢是一点都不神秘的钢材,又叫德国标准DIN1型不锈钢,广泛用于欧洲各个行业的最入门刀具制作中。特点如下:好加工,硬度低韧性好,防锈好成本便宜,保持性差,容易卷刃由于含碳量只有0.5%,最多算中碳钢,无论多么高深的热处理,他的硬度只能做到HRC55。说的再通俗一些,他和我们国产的十八子,,邓家刀,50-100元一把的5铬钢厨刀(国产习惯把碳含量百分之零点几的高铬不锈钢,叫做几铬钢,用于区分),没有本质区别,只不过一个是换了个牌子和壳子。哦对了,我忘了双立人国产就是上海制造,那就更是一回事了,连人工都没贵多少。购买这些刀具,贵还是便宜我暂且不说,钱没花在“刀刃”上,这是肯定的。那接下来我们说日本刀。日系硬钢代表——VG10,青纸,白纸,银纸等(国产9铬10铬钢)相对于软钢,我习惯把碳含量达到1%,热处理硬度60或者以上的,习惯叫做硬钢(再次提醒这只是作者本人的区分方式),凡是符合这个标准的钢材,具有以下特点:硬度高,刚性好,不容易卷刃碳含量高,锋利度持久,钝化速度明显慢于软钢韧性和防锈弱于软钢系,一般采用三枚合夹钢打造VG10首先我们说浅显易懂的VG10VG10这个钢现在的知名度其实已经很高,所有你知道或者不知道的品牌,日本一线二线三线等等,都在普遍使用这个钢材,VG10是武生特钢研发的一种专门用于刀具的钢材,在国内的一些品牌也有V金系列(不是VG10,一般推测是VG1-VG2),他由于碳含量达到1.0%,铬含量15%,所以属于高碳不锈钢,同时还有钼合金和钴合金等增加刃口强度的材料添加.因此成为比较优秀普及的一种刃钢硬度有60HRC+,刃口强度,保持性,锋利度持久,都比较平衡,同时防锈还不差,因此很多品牌普遍使用。比如日本的旬,堺孝行,,YAXELL的岚等等。日本关市更是VG10的大产地,所有VG10的厨刀90%产自那边。这个钢材对比之前说的德系X50CRMOV15类型钢材,无论硬度,合金配比,强度,锋利度保持性,都是全面碾压的,也就韧性略低,因此市面上VG10都是外层不锈钢软钢比如SUS304等夹钢,中间用一层VG10,做到韧性和硬度兼顾,也节约了材料成本,目前市面上VG10配置最便宜的日系厨刀是藤次郎的DP系列,每一把的价格和双立人同款厨刀没什么区别,但钢材完全碾压,因此很有性价比。另外和VG10接近的一些高碳不锈钢(即碳1.0%同时还有15%铬防锈),有440C,19C28等材料,国产现在也有部分品牌做一些实惠的9铬(含碳量0.9%,硬度60)的实惠刀具,比如邓家刀就有一款号称性价比极高的9铬厨刀,价格100都不到:高碳钢再说复杂一些的日本现在高碳钢,首先要从神秘的“玉钢(たまはがね,Tamahagane)”说起玉钢在日本古代,由于资源缺乏,以及冶金技术并不发达(至少曾经一段时间被我大天朝碾压,现在当然是我们被碾压),钢材的锻造是很麻烦的事情,因为日本铁矿产量很低,大部分铁矿石的纯度其实并不高,但是他们又要造武士刀这种对钢材要求极高的刃物,怎么办呢?最后就诞生了玉钢,直到现在武士刀制作仍然采用古法的玉钢作为供应,非常稀有。我简单说一下玉钢是什么原理:1.通过精选日本最高纯度的铁矿石作为原料2.用特殊的超大型锻制炉,最好的炭(可超长时间持续高温燃烧的备长炭),人工24小时轮班,不停冶炼反复去掉杂质,大概为期1-2周3.通过反复冶炼,铁矿石的杂质被滤除,剩下含碳量较高,杂质极少的玉刚原料4.经验丰富的铁匠将含碳量高的玉刚筛选出,作为刃钢,而含碳量较低的则作为软钢(如果三枚合就是硬钢夹在里面,如果是甲伏锻就是软钢在刀芯,刃钢外包),最后锻打成型。根据现代对日本古刀以及玉钢的测定,大概玉钢的含碳量普遍在1-1.5%,极少数超过1.5%,其他合金成分较少,主要是微量的锰,钼,钨等,总之玉钢由于古法锻造以及较为传统,虽然有着不错的性能(硬度60-65不等),但是标准很难统一,配比不够精准,更大的主要原因是产量极低,价格昂贵,根本没办法普及,只能提供给武士刀的铸剑师使用。于是有一个问题就出现了——是否可以通过现代冶金技术去仿制玉钢的成分,做出更廉价但性能又好的碳钢普及,让各行各业的工匠刀匠都可以用上呢?于是就有了——日立金属的安来钢安来钢所谓安来钢,就是日立金属安来钢厂研发的,采用现代技术制成的“仿制玉钢”,主要分白纸,青纸,银纸三大系(也有很低端的黄纸现在被淘汰),与玉钢不同在于,这些安来钢制造标准统一,合金配比严格按1号,2号,3号等分级,比如白纸2号含碳量低于白纸1号,而青纸2号含碳量和含钨量低于青纸1号。让所有刀匠,工匠,可以严格按照统一标准选购材料,进行制作,具体分级如下:可能看起来复杂,只要记住纵坐标越靠上,刃口耐磨耗越强,横坐标越往右,钢材硬度越高,就行了。安来钢的主要特色如下:高碳钢,碳含量从最低白2号1.0到最高的超级青纸1.5%不等,硬度普遍很高刚性好,保持性优异,青纸1号和白纸1号都比VG10的保持性更好由于没有铬,打磨性非常好,很轻松可以磨锋利,适合职业厨师防锈性差,要经常擦干放置,天气潮湿不用要上油。(银三钢除外)因此严格的说,只有日立安来钢,才算100%日本血统的厨刀刃钢,其他不锈钢或者粉末钢类,都属于新生材料,远不急安来钢的影响大,传承年代久远。而且90%以上的日本安来钢,都是刀匠手工锻打和研磨的,保留了刀具制造的原汁原味,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日本厨师喜欢的原因。另外除了厨刀,几乎所有日本工匠的刃物,都有安来钢的参与,尤其青纸和白纸在凿子,,柴刀,刻刀,嫁接刀等等各种各样的工具领域极其普遍,堪称万用碳钢。为什么花很多时间说日本高碳钢,因为日本大量的手工厨刀都是从以前锻制武士刀演变过来的,保留很多共通的特色,完美达到了日本厨师讲究的——切味。切味即极高且持久的锋利度,可以一把刀做完很多活仍然保持流畅的切割感觉,这对于刀具的材料硬度和保持性要求极高,也是为什么日本厨师大面积采用安来钢作为主要刀具材料的原因。参考下图:这个图的意思很简单:初心者/新手,一般用不锈钢或者白钢(碳0.8%)入门高级职人/料理长,选用青2,青1等碳钢。因为越是高碳钢,硬度越高,刃口也就越脆,新人刀工不够好的情况下,反而容易伤刀,再者高碳钢易锈, 保养也是一个问题。比如日本常见的用片刃( 薄刃或者柳刃)刀切萝卜卷,以及一个马鲛鱼出刃开背。就对刀工和锋利度有极高要求,缺一不可这也是给一般用户选择日系厨刀的建议————如果你希望体会武士刀一般的高硬度,持久的锋利度,同时技术出色,而且追求手工锻打制作,那么日立安来钢尤其是青纸钢会是很好的选择;如果你只是新人,对碳钢的保养,使用经验不丰富,而且刀工也马马虎虎,那么建议你还是选择不锈钢或者VG10作为入门。我个人建议所有对日本碳钢刀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从白纸2号这种最纯的碳钢开始接触,一方面硬度不至于太高太脆,另一方面防锈的问题会比青纸好解决一些。前面扩展的比较多,其实我们已经讲完了三类钢材,分别是:德系/国产的低碳不锈钢:硬度软,防锈好,便宜廉价,维护简单,但保持性差,钝的快。以VG10为代表的高碳不锈钢:硬度高,保持性好,也易保养,比较均衡。以日立安来钢为代表的日本纯正血统的碳钢:锋利度高,打磨性高,保持性和硬度比VG10更好,广泛用于日本料理店,但是易锈,使用和保养要求较高。考虑到篇幅问题,最后我再讲一大类,也就是现代冶金工业的结晶——粉末钢。粉末钢所谓粉末钢,其实只是一个统称,一切用粉末冶金技术制成的钢材,都可以叫粉末钢,粉末钢有碳高的,也有碳少的,有防锈好的,也有防锈差的,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一线品牌最贵的系列(旬,藤次郎,YAXELL等等)都是粉末钢为其最贵的系列。他们有一些共通特点,使其占据最高端厨刀钢材的地位:插一段高村作的演示,钢材为SG2粉末钢,日本又叫做R21,合金量非常高,粉末冶金钢材含碳量以及钼,钨,钒等含量可以大量添加,因此可以造出硬度达到64以上甚至HRC达到70的究极钢材。主要原因是粉末钢大量用于机械加工行业,工业领域对钢材要求标准远高于我们日用厨刀,目前1线工业领域的高端钢材,远远领先于目前厨刀钢材,也就是说随便拿几个过来,都可以秒杀之前说的三大类,这个不夸张。2,粉末钢晶体颗粒细腻,每一个晶体直径只有普通碳钢的1/5-1/10,也就是刀刃可以磨到非常细腻而不出现晶体剥落,可以达到极高的锋利度。3,粉末冶金技术颗粒分布最均匀,可以添加钒合金增加碳钒化合物的比例,而碳钒化合物的耐磨性是极高的。这样使得刀刃的刃口钝化速度极慢,意味着保持性具有极大的优势,而且不需要增加太多的碳,这样刀具可以保持性很好,钝的慢,但又不至于像安来钢那么脆。4,要说缺点,粉末钢可能价格昂贵,一般目前主流粉末钢都是武生特钢的SG2(碳1.5%,铬15%,钼2%,钒2%,硬度可以达到HRC64了),比VG10的同样厨刀,大概要贵一倍左右,很少有千元以内的选择(也就藤次郎有),而粉末钢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他很耐磨,虽然钝的很慢,但磨刀也变得有难度,因此未必适合新人入手。不过对研磨有技术功底以及刀具使用有经验的,都还是建议粉末钢,我本人就2把SG2粉末钢牛刀作为主刀,水果刀都用VG10。总结无论是厨刀用钢,还是其他用钢,只存在适合自己,不存在完美的钢材,每一种钢都有优势和劣势,本身就不存在又硬又韧又持久锋利的材料。比如德系虽然很软,但他可以大砍大剁,日系虽然硬,锋利,但是他要注意不能砍骨,粉末钢虽然保持性神奇,长久锋利,但是他又不好磨,等等,这篇帖子只是综述一下,让大家系统的了解一下厨刀的一些钢材和自己选择的方向而已,不用太过追求什么是完美钢材。名词解释部分:硬度:一般洛式硬度HRC表示钢材硬度,50-70都可以作为刀具用钢,一般厨刀用钢在55-65之间。碳钢:铬含量极低或者没有铬,碳含量超过0.5%的钢材,特点是好磨好用但是易锈,一般超过0.8%以上含碳量俗称高碳钢。不锈钢:铬含量超过15%的钢材,碳含量不定,大部分炊具不锈钢碳基本接近0,比如生活中用的18-8,18-10都属于几乎无碳的不锈钢,理论上碳越少,铬含量越多,钢材的防腐蚀能力越好。但是铬多了以后会增加打磨性差。夹钢:外层软钢,内层硬钢,三明治结构熔接在一起的制刀方法,一般用于高硬度钢材,比如VG10和SG2大都是夹钢;安来钢也很少用全钢,一般采用外层软铁+内层硬钢的方式,有时候都是碳钢。主要目的是为了节约成本以及提高刀身韧性。因此一般全钢的刀,韧性比较好,但也代表着硬度不太高。切味——刀刃锋利并且持久锋利的切割感觉。切味的含义扩展的说,就是保留食材100%的原汁原味,不破坏任何细胞组织的切割效果。详见下图:高锋利度厨刀VS一般锋利度厨刀,黄瓜切片对比可见高锋利度厨刀完美锁住水分,没有挤压细胞壁,保留了最好的食材新鲜度,而锋利度不够高的厨刀则会压迫细胞壁,使食材水分流失,丧失口感这一点在日本人切刺身的时候非常讲究,这也是为什么安来青纸,白纸这些高碳钢易锈,但日本职业厨子还天天拿来用,不厌其烦的擦拭和打磨的主要原因。
推荐关注:
鼠标移到标签上方,
尝试关注标签~
相关热门原创
Gowild狗尾草 公子小白成长版2 儿童智能教育机器人
微星Vigor GK50 RGB电竞机械键盘
心想 智能胶囊咖啡机
德国美诺Miele Blizzard CX1 Excellence尘桶式吸尘器
【轻众测】网易美学大牌惊喜盒
鹿客 智能指纹锁Classic
360手机 N7
西门子 西睿空气检测仪
Coway AP-1515H 空气净化器
美的 EVA 免安装洗碗机
三星(SAMSUNG)70A 55英寸 AI人工智能电视机
ILIFE智意天耀X800视觉导航扫地机器人
赞400评论200
赞120评论55
赞70评论84
赞1487评论175
赞1122评论374
赞809评论407
赞671评论306
赞1092评论759
扫一下,分享更方便,购买更轻松
用户名/邮箱
两周内免登录当今刀迷为何都普遍哈日本武士刀,而不是中国和西洋刀剑,难道就是好?-中外历史-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 -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3467|回复: 108
当今刀迷为何都普遍哈日本武士刀,而不是中国和西洋刀剑,难道就是好?
更多精彩专业军事内容,期待你的加入!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本帖最后由 C2的GTAVC 于
23:57 编辑
看了收藏刀剑的人在国内,都哈日本刀,至少我周围的刀迷,几乎全部哈日本刀,而哈西洋刀剑的几乎没有,论上镜率西洋刀剑和中国传统刀剑也不少,可是为什么很少有人哈这些刀剑,难道日本武士刀性能就是优越?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中国刀剑收藏还不是成规模的,打造的水平及相应文化背景不深厚,基本就是做个样子,除了几家大师,做出来的水平都不高,且样式不考证。而日本就有相应的文化背景。
国际上刀剑收藏的包括西洋刀剑,伊斯兰印度刀剑,高加索刀剑和日本刀剑,不受重视的除中国外,东欧,西亚都不太受重视,主要是没文化背景,和哈日没啥关系。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比如伊斯兰刀剑,印度的远比西亚的多,土耳其的远比伊朗的多,像俄罗斯,拜占庭古剑也几乎见不到,比如今天我收了一本书,俄文英文双语的古代兵器,里面收录的日本刀剑6件,中国两件,可见中国的在国际上也不如日本热门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LS说一大堆就是乱扯
中国刀剑的文化背景怎么会没日本的深厚
只是明清两代的中国刀剑实在太烂,所以知名度才没日本刀的高
再加上现在日本的文化输出这么恐怖,能比吗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本帖最后由 zhouhaiyang 于
01:10 编辑
& & 你看明白了,我说的是收藏,不是性能,不是制造,看明白再说,日本的刀文化还真是中国没法比的,就像中国人可能比夏威夷人更早跳草裙舞,可夏威夷的草裙舞文化就是比中国来得深厚。也不要说以前有什么刀文化,以前是以前,lz问的是现在
& & 就像我以前说欧洲有比中国更深厚的盾牌文化,有人立刻抱出福建人地摊上卖藤牌的图证明我们也有很深的盾牌文化,似乎中国什么文化都比外国深厚............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头像被屏蔽
我喜欢 《断刀客》 里 赵文卓用的那把断刀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头像被屏蔽
我喜欢 《断刀客》 里 赵文卓用的那把断刀
一定要收复台湾 发表于
那玩意可是想象出来的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头像被屏蔽
回复&&标准拼音
& & 你看明白了,我说的是收藏,不是性能,不是制造,看明白再说,日本的刀文化还真是 ...
zhouhaiyang 发表于
我觉得和中国人的喜好也有关系,在所有的古董收藏中,古代兵器是最受鄙夷的。所以造成了你所说的无文化背景。比如说玉,在国外根本不是设么值钱的东西,国内一小块玉就值十几二十万,其实也是文化背景的缘故。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 & 确实如此,就好像砖雕到处是,但论文化背景就大多不如安徽的,收藏风气很重要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LZ你这模板太好用了吧,下个到日本弓箭?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回复&&标准拼音
& & 你看明白了,我说的是收藏,不是性能,不是制造,看明白再说,日本的刀文化还真是 ...
zhouhaiyang 发表于
你还别说,普遍的看,中国还真就什么文化都比外国的深厚。
就冲这全世界绝无仅有的最长不间断编年史记载,就有这个资本。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日本刀受追捧,也是有一定原因的,他们的刀和刀法,受中国人的影响很深。但是他们经过了自己的发展,而原创了不少元素,并在明清回流中国,给中国兵器和武术界带来过很大冲击。
废话不多说了,直接看书。
   我国的武艺起源极早。它的内容和形式总是因时变易 ,时代不同,特点各异。同时,在武艺形成和发展的漫长过程中,曾产生了军旅武艺与民间武艺的分野,还贯彻着技击因素与健身因素依存消长的矛盾。总而言之,武艺这一特殊的文化形式,它的发展史同样也是相当复杂的。然而,有一点是明确的:在古代,在冷兵器在战争中据于主要位置的历史条件下,武艺的社会价值首先决定于它在战争中和各类社会冲突中的防身杀敌之效。因此,它的内容就不能不以临阵实用的兵器技术为主体;它的发展变化也必然同兵器形式的发展变化相辅相成,密切关联。由此推之,任何武艺形式的传播与交流,也必然以兵器的传播交流为先导,为载体。
   一般认为,早在周、秦时代,我国制作的剑刀等兵器就已传入日本,其传入途径主要是朝鲜半岛。日本的古文献和大量考古资料证明,日本与古代韩国之间存在一条所谓“海北道中”的交通路线,历年来,在日本北九州发现了大量的先秦铜剑和铸剑的铜范。在北九州发现的很多“是锋刃锐利,具备完整特色的中国产品”。(3)而相同的兵器在韩国原属弁韩、辰韩的庆尚南北道也多发现。多年前,日本著名学者木宫泰彦先生曾经指出:“这些事实说明,中国文化产品的铜剑、铜铎,远在二千几百年前的古代,就经过弁韩、辰韩、对马等地,先传到博多湾沿岸,然后传到筑后、丰后方面。因此可以推断,这条线是当时的主要交通线,恰好同《书纪》中所说的海北道中一致。”(4)另据汪向荣先生说,日本列岛弥生时代,其青铜文化分成两个文化圈,一是铜铎文化圈;一是铜利文化圈。所谓铜利文化圈,就是指北九州地区发现的大量“铜利器”,其中主要是铜剑等兵器。在佐贺县的瓮棺土葬的原始古坟地带和怡土郡的支石墓中,都发现了为当时统治者用于陪葬的铜剑等兵器,时间大约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一世纪。“这些随葬品中,除了极少数可以认为是当地仿制者外,绝大多数,都是从中国大陆或朝鲜半岛上来的舶载品。”在铜利器传入同时,制作技术也随之传入,这为铸型(熔范)的发现所证明。(5)在朝鲜半岛的许多地方,都挖掘到中国先秦时期的铜剑,进一步证明在中、日、韩三国人民的早期交往中,剑已成为传递文化和联络感情的媒介物之一了。(6)
   到了汉代,中国制作的各类短兵器,尤其是铁制环首大刀,曾大量流入日本,对日本短兵器形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环首大刀兴起于西汉初期,它是在剑,特别长剑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一种新式短兵器。由于汉代铁制环首大刀刀形轻便,锻造精良,战阵实用之效很高,因此特别受到日本武士的喜爱。1962年,在日本奈良天理市栎本古坟的古墓中,发现了一柄东汉中平年间(184-189)中国制作的铁制环首刀,刀身镌有“百炼清刚,上应星宿,下辟不祥”等金错铭文。(7)这柄刀的形制、铭文格式及刀的质地,与1974年出土于我国山东苍山的东汉永初六年(112)铁制环首刀基本相同。它们都是用反复加热、多层叠打、表面渗碳的工艺制作的优质含钢铁刀。(8)中平刀作为殉葬品出土于日本古墓,证明墓主生前喜爱之深,也成为汉刀传入日本的可靠物证。据《日本武器概说》的作者未久雅雄说,日本各地曾有不少汉刀和日本对汉刀的仿制品出土。他认为,当时日本武士所用的兵器,“特别是通过朝鲜半岛从大陆移入的”(9)。汉刀的大量流入日本,对日本刀制产生很大影响,我们从日本古代兵器史著作中所看到的日本古刀,许多都具有明显的汉刀特征。据《中国兵器史稿》的作者周纬先生说,汉刀的仿制品在日本随处可见,“常有收藏至数十器者”。
   可以肯定,古代中国的剑刀,主要是通过民间途径进入日本的,但也通过两国间的正式交往进入日本。最著名的例证就是三国时日本邪马台国同曹魏之间的交往。据《三国志·魏志·倭人传》载,日本邪马台国的女王卑弥呼,曾于魏明帝曹睿景初二年(238)六月,派大夫难升米等来中国通好。魏明帝盛情接待这些友好使者,并回赠了一批珍贵礼物,其中包括“五尺刀二口”。其后,两国互通使者,多次来往,在魏国每一次馈赠日本的礼物中,也总是有刀。 证明到三国时代,中国制作的刀仍然受到日本人民的珍视。日本九州熊本县玉名郡兰水町江田船山古墓中,曾发现刻有汉字铭文的日本大刀,日本学者认为这是五世纪中期的遗物,约当中国的南北朝时代。(10)这柄刀的发现,证明中国剑刀对日本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了三国以后。日本考古学家小野胜年先生曾说,著名的日本正仓院里,至今还保存着不少古代中国的剑刀;“献物帐”上还记有“唐式大刀”、“唐刀”等名目。(11)所谓“唐式大刀”应指唐代军中盛行一时的陌刀,这种刀的样式在中国已无实物可证,只有日本正仓院还保存有几柄唐代实物。(12)这些都证明历史上中国剑刀对日本的影响是久远的,至少延至唐代,中国剑刀仍在继续传入日本。
   早在秦、汉时代,就有大量中国人经由朝鲜半岛移居日本,他们融合成为日本民族的一部分,对日本文化的发展有很多贡献。据日本古文献《雄略纪》、《书纪》等的记载,汉代的大陆移民往往以其手工技艺被分为“部民”,如手人部、衣缝部、鞍部、画部、锦部、陶部等,这些“部民” 给日本带去各种手工技艺,受到日本朝野的重视。没有关于金属锻铸工匠移居日本的记载,但有诸如弓削、矢作等兵器制作者,可以肯定,中国的剑刀锻造工艺必定也传入日本。魏晋南北朝时代,北方中国兵连祸结,加上各族政权凭借武力互相吞并掠夺,对人民实行残暴统治,迫使不少中国人涉海移居日本,这些移民同样也是按其技艺分为部民。这时期,因为传统的朝鲜半岛路线被阻断,日本与中国的交往主要转向南朝,于是南朝文化对日本产生很大影响。自春秋战国以来,我国南方,特别是吴越地区,以精美的剑刀锻铸工艺闻名天下,同时楚地的长剑武艺独步海内,历久不衰,直至汉代还是“奇材剑客”的渊薮。相信这些都可能随着日本与南朝关系的持续发展而传入日本。(13)隋唐两代的遣隋使和遣唐使,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高潮。那时,日本每次派出的遣唐使团的成员,除了各级官员以外,还有各种专业人员,其中总有占总数近半的“射手”,实际就是使团的护卫武士;还有“锻生”和“铸生”。这些人员的配备,主要是为了预防船舶漂流遇险,但他们入唐以后必定在本专业上学到很多东西,并将其带回日本。(14) 我们注意到,入唐的日本官员和留学生也有对兵法武器感兴趣者,如著名的遣唐副使吉备真备就是一位大唐兵法兵器的爱好者,然而他每次带回日本的中国兵器中,只有马步漆角弓、平射箭、射甲箭等各式弓箭,却没有剑刀。(15)这是否说明此时日本自产的剑刀已相当精良,再无须从唐朝引进。
   日本人民是以善于吸取外来文化而著称的优秀民族。长期借鉴中国的经验,结合自己创造性的劳动,使日本的剑刀锻铸工艺获得突飞猛进,并终于超迈中国而后来居上。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青铜花纹剑,特别是兴起于春秋末期、发达于两汉的钢铁花纹剑刀,曾以其无与伦比的锐利精致而冠绝世界。考古发掘所得,往往在深埋于地下千百年后,依然锋刃如新,绚丽夺目,使中外人士叹为奇观!然而,由于遭受历代统治阶级的漠视、摧残,这种先进工艺到唐宋以后竟渐衰退。与此同时,日本的花纹剑刀却异军突起,大放异彩,“数百年来,在远东首屈一指”。(16)大致自宋代开始,日本剑刀开始向中国输入,随着时代的推移,输入量愈来愈大,对中国剑刀的影响也与日俱增。 据《宋史·日本传》记载,宋太宗雍熙二年(985),曾经入宋求法的日本名僧奝然为报答宋朝对他的礼遇,谴弟子喜因奉表来谢。在喜因赠献宋室的方物中,就有日本制作的“铁刀”。实际上,宋代日本剑刀已通过民间贸易源源不断流入中国,在中国享有“宝刀”之誉。请看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写的《日本刀歌》:昆夷道远不复通,世传切玉谁能穷?宝刀近出日本国,越贾得之沧海东。鱼皮装贴香木鞘,黄白间杂鍮与铜;百金传入好事手,佩服可以让妖凶。诗人说,中国古代传说中能够“切玉如割泥”昆吾之剑,早已渺茫难求了,(17)而在一衣带水的东邻日本,却造成了真正名不虚传的宝刀。从诗人的咏赞中我们可以想见,日本刀不仅锻造精良,而且装饰也极考究,所以“好事”者不惜重价购求,竞相佩带以炫耀利器。“百金”并非虚语。据日本《宇治拾遗物语》中说:“以太刀十腰(把)为质,则可自唐人(指宋代中国人)借来六七千匹之物。”(18)足见当时的日本刀确实价值昂贵。正由于此,日本剑刀终于成为日本对中国贸易的只要出口品之一,这不仅在宋朝是如此,在元朝也是如此。(19)到了明代,日本刀的制作臻于极精,传播日远,声誉日隆。从文献记载和保存到今天的实物来看,明代的日本刀一般刀身修长,刃薄如纸,锐利无比,挥动起来十分称手,确有穿坚断韧之效。从刀形上观察,不难看出日本刀继承和发扬了汉代环首大刀的优点,尺度和分量都更加有利于格杀技术的发挥。与唐宋以来形制驳杂、刀体厚重的中国短兵器相比较,日本刀无论外观上和实用价值上,都确实要高明得多。 明代日本剑刀大量进入中国,主要通过以下三个途径。
   第一,是日本王室和商家对明廷的进献,对此类进献,明朝一般都有超值“回赐”,本质上是朝贡贸易。明初,明太祖鉴于倭寇侵扰和胡惟庸里通日本的罪行,对日本进献的方物一概拒不接受,并实行海禁政策。据日本古籍《善邻国宝记》记载,日本为了恢复日中贸易,于明建文帝三年(1401)派使者奉表通好,并“献方物”,其中就包括“剑十腰,刀一柄”。明朝的诏书中还特别提到过这柄“宝刀”。紧接着,永乐元年(1403)日本第二次“献方物”时,刀的数量就增加到了一百把。以后所献方物中刀几乎成了最重要的物品之一,刀的品种也增加了。以有记录可查的宣德九年(1434)为例,一次就“献”了撒金鞘太刀二把、黑漆鞘太刀壹百把、长刀一百柄,总计二百零二把。保存下来的景泰十年和成化十九年的两份记录上,所献刀的数量与宣德九年相同,说明二百零二把是定额。(20)由于文献记载缺失,我们已无法得知以朝贡名义进入中国的日本刀究竟有多少。有人做过统计,仅日本足利王室各朝进献给明朝英宗以前各帝的刀,有一千二百余把,这些优质的日本兵器,主要供明廷的“御林军”执用,其遗存至今犹可见到。(21)当然实际数量肯定远远大于一千二百把。&&
第二,勘合贸易。明初,日本商人往往假借“朝贡”名义,携带私物以进行贸易。所带“私物”中尤以剑刀居多。对此,明朝政府曾一再加以禁限,要求每次“入贡”携带剑刀“毋过三千把”。(22)永乐元年,日本贡使携带兵器在民间卖买,礼部尚书李至刚要求禁止,并没收入官。而初登皇位的明成祖为了对“向慕中国”的外夷表示“朝廷宽大之意”,主张由官方以市价收购。(23)但是,为了对中日贸易有所控制,也为了区分倭寇船和贸易船,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与日本正式签定了贸易条约,规定以后凡日本商船来华,必须携带明朝所颁发的“勘合”,以进行朝贡名义下的贸易。规定十年一贡,人员二百,船只二艘。显然,这个限额远远不能满足两国贸易的实际需要,特别是日方。宣德初,明朝稍有调整,增加到人员三百,船三艘,但仍坚持十年一贡。实际上人船限额很难严格执行,勘合贸易的规模、频率都大于明朝定额。日本商船循例向明朝“贡献方物”,所献刀剑就是上面所讲的二百零二把。此外就是“国王附搭品”和使臣和随船僧俗人等的“自进物”,实际都是商品。明朝不允许民间私鬻兵器,日本剑刀一般统由官方收购,给价很优,“一把刀在日本售价八百文以至一千文,而明朝给价为五千文,可见当时利润竟达四五倍。”(24)后来进口数量骤增,质量也明显下降,价格便跟着落下来,但仍然有利可图。所以日船所带国王“附搭品”和“自进物”中,一直以剑刀为主项,输入量也持续上升。据木宫泰彦所提供的统计数,第一、二次勘合船所带剑刀还不过三千把,第三次就飚升到九千九百六十把,第四次三万把,第五次七千余把,第六次竟达到三万七千余把!第七、第八次各为七千把,第十次是二万四千一百五十二把。这只是所谓“国王附搭品”的数量,其中并不包括使臣“自进物”的数字。如加上“自进物”,仅十一次勘合船输入明朝的剑刀,就应该不少于二十万把。(25)&&
第三,走私。剑刀的丰厚利润不但剌激了勘合贸易,而且必然会剌激走私活动。整个明代,中日之间除了官方所控制的勘合贸易外,沿海一直存在大规模的走私贸易,这是无庸置论的事实。明代禁兵之律甚严,但民间私藏兵器者不少。特别是日本剑刀,以其质量精美,“中国人多鬻之”,(26)成了人们喜好的收藏品,这从明人的诗文题咏中可以窥见。可以相信剑刀同样也会成为走私贸易的主要商品之一。日本宽永十一年(1634,明崇祯七年)五月以后,严禁输出兵器。(27)然而,走私活动恐难禁绝。明末清初的广东,市面上就有“红毛鬼子”叫卖日本刀者,因为有澳门这个特殊的商埠,日本刀在澳门随处可见,当然可以从澳门进入内地。(28)总之,从走私渠道进入中国的日本剑刀必不在少,只是我们无从考知其数量罢了。
  在明代,国家兵器制作机构还仿制日本剑刀,这早在太祖洪武年间就开始了。据清修《续文献通考》卷131《兵器》载,洪武十三年(******0)设置“军器局”,所制作的各类刀中就有“倭滚刀”。明武宗正德年间,佞臣江彬用事,曾命“兵仗局”制作“倭腰刀万二千把,长柄倭滚刀二千把。”嘉靖年间,倭寇侵扰正烈,经过俞大猷、戚继光等抗倭名将的积极推行,日本式的长刀、腰刀成为中国军队的主要装备之一,后来又被引进到北方边防军队中。这样大量的使用,当然不可能全靠从日本进口,得主要靠自己制造。所以,兵器史家周纬曾说,在中国兵器史上,明代短兵以使用和仿造日本刀为一代特点,这个结论无疑是符合历史事实的。(29)&&
   宋代以后,日本剑刀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至明代达到鼎盛。明代,与日本剑刀大量输入的同时,倭寇的侵扰给沿海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于是中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研究日本的热潮,日本剑刀也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参与这一话题的有文学家,还有军事家、民间武艺家和科学家。一种国外物品在中国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牵涉面如此之广,是历史上前所未见的。
   从北宋欧阳修《日本刀歌》发端创始,“日本刀”成了一个诗家特定的吟咏题材,这一现象传到明清两代,一直绵延不断。我们第一个要介绍的是明代政治家、文学家唐顺之,他曾得到一把日本刀,挥笔写成一首《日本刀歌》。其中咏道: 有客赠我日本刀,鱼须作靶青绿绠, 重重碧海浮渡来,身上龙文杂藻行。 怅然提刀起四顾,白日高高天炯炯! 毛发凛冽生鸡皮,坐失炎蒸日方永。 闻到倭夷初铸成,几岁埋藏掷深井, 日陶月炼火气尽,一片凝冰斗清冷。(30) 唐顺之是明代学人中出类拔萃的博学家,他精通武艺,也参加过抗倭战争,他的《日本刀歌》不仅为这一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内容和特色,而且为我们提供了明代日本刀的珍贵资料。当时上乘日本刀的刀身都呈现各异光花纹,这正是汉以前中国优质剑刀的特点,古代相剑家们的本领之一,就是根据这些纹理来判断一柄剑刀的质地和品位。(31)“身上龙文杂藻行”,显然是指一种龙形配以藻饰的花纹。明末遗民学者屈大均曾说,日本刀刀身的纹饰种类很多,有龙虎细纹、旋螺花纹、芝麻雪花纹之类。(32)埋藏深井的说法未必可信,但一把出色的剑刀,往往需要长时间的锻炼,并需经过一番特殊处理后才能成功,这一点,在中国的古籍中也不乏记载。唐顺之以外,明代剧作家汤显祖也写过一首叫《倭寇刀子歌》的诗,对一把据传是“倭王”所铸造的日本刀备加称颂。(33)万历间文学家宋懋登曾有《日本刀记》一文,文字不长,不妨录之如下,以见明代文人对日本刀的崇尚和寄情之深:“丙申秋日,侍师於真州公署,时余年二十八矣,犹有不羁之思,从师乞日本长刀一口。师尤之曰:泰宁之朝,安用三尺?余对曰:锋锷可仪。佩之几年,真成鸡肋,竟赠之武人。此刀风雨夜,时飒飒有声,时晨离鞘常二寸许,亦灵物也。迨壬寅以先慈讣南奔,值夜,复宿是馆,弦月积雪,风景凄然,回念壮心,恍如隔世。日月不居,老将至矣,此英雄所以抚髀而泣也。”(34)宋懋登所表达的,其实是中国文人早在先秦时代就已出现的书剑情怀,是一种以剑比德而寄志深远的精神境界,同类作品在古代诗文创作中并不罕见。然则,不同的是,古人习惯于使用诸如太阿、湛泸、青萍、龙泉一类宝剑名称,在宋懋登笔下却换成了“日本刀”。这是一个蕴义深刻的变化,它包含着中日文化交流融合的成果,也是日本剑刀的综合优势所造成的文化幅射力,确实使中国士人不能不为之折服,不能不对之产生敬重之情的显证。中国文人对日本刀剑的题咏之作,在明末清初达到高峰。举例说,明末清初广东著名诗人陈恭尹、梁佩兰、王邦畿等人都有《日本刀歌》传世;清初诗人李锴、周茂源、马维翰等也有同名诗作。此外还有《琉球刀歌》,清初诗人陈午亭、顾河图等人的集子中可以见到。这类诗数量不小,我们就不一一引录了。日本刀的犀利精美,以及它的人文象征意义,使它必然成为受到普遍喜爱的收藏品。在明清时代,收藏者除了上面例述过的汤显祖、宋懋登这样的文人外,还有各种不同类型的人。嘉靖年间主持东南抗倭战争的名将胡宗宪曾藏有一把所谓“软倭刀”,“长七尺,出鞘地上卷之,诘屈如盘蛇,舒之则劲自若。”(35)这是日本刀中的无上精品,屈大均在澳门曾多有所见,住在澳门的“澳夷”也都非常喜欢这种伸屈自如的软剑。(36)有趣的是,就连明清之际以色艺志节冠绝一时的江南名妓柳如是的案头,居然也有一柄倭刀。崇祯六年(1633),柳如是与华亭举人宋征舆(辕文)交好,二人情谊笃深。后来,宋遭母亲斥责,柳又为地方官驱赶。于是,柳“案置古琴一张,倭刀一口”,请宋来商议对策,不想宋竟怯懦退避。柳大怒,“持刀斫琴,七弦俱断”,表示二人感情的了断。(37)这足以说明日本刀传播之广,亦见制作精美的日本刀已经成了中国人雅俗共赏的把玩之物。
   除了题咏、收藏外,还有一些人,特别是一些有识之士,他们曾注意到日本刀的制作工艺及其制度规格等,但深入研究者并不多。毋庸讳言,明人在这方面是相当迟钝的,对日本剑刀的优良工艺,赞赏感慨者多,仔细考察者少,研究仿制者更少,至今我们尚未发现明代人(包括清初人)关于日本剑刀制作工艺流程的调查研究之作。就以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为例,他曾说:“倭国刀背阔不及二分许,架于手指之上,不复倚倒,不知用何锤法,中国未得其传。”又说:“其倭夷刀剑,有百炼精纯、置日光檐下则满室辉耀。”(38)仅此而已。武术家程宗猷(冲斗)也曾说:“(日本刀)锻炼精坚,制度轻利,鞘把等物各各如法,非他方之刀可并。且喜磨整,光旭射目,令人寒心!”(39)这类誉美之词,都没有多少实质内容。真正对日本刀用心做了记述的,似乎只有两家,其一是嘉靖间东南御倭主将胡宗宪的幕僚郑若曾,其二是明末广东遗民屈大均。郑若曾在《筹海图编》卷2《倭国事略》中,有“倭刀”一节云:“(刀有高下,技有工拙。倭之富者,不吝重价而制之,广延高师而学之;其贫者所操不过下等刀耳。善运刀者在前,冲锋可畏,颇有限也。中国人不知,望之辄震而避焉。擒获倭刀,亦莫辨高下,混给士兵,故志之。)大小长短不同,立名亦异。每人有一长刀,谓之佩刀;其刀上又插一小刀,以便杂用。又一剌刀,长尺者谓之解手刀;长尺余者谓之急拔,亦剌刀之类。此三者乃随身必用者也。其大而长柄者乃摆导所用,可以杀人,谓之先导。其以皮条缀刀鞘,佩之於肩,或执之於手,乃随后所用,谓之大制。又有小裁纸设机刀,出长门,号兼常者最嘉。上等:上库刀。(山城国盛时,尽取日本各岛名匠,封锁库中,不限岁月,竭其工巧,谓之上库刀。其间号宁久者更嘉,世代相传,以此为上。)次等:备用刀。(以有血漕为巧,刀上或凿龙,或凿剑,或凿八幡大菩萨、春日大明神、天照皇大神宫,皆形著在外为美观者。)”这段文字万历年间又被李言恭的《日本考》所全部照抄,故颇有传播,是嘉靖以后明人了解日本刀制度、类别的主要依据。郑若曾(1503――1570),字伯鲁,号开阳,江苏昆山人。是一位深怀报国之志的文武兼备人才,被茅元仪称赞为“古今一奇士”,(40)。《筹海图编》是在胡宗宪的具体支持下完成的,而发凡起例则是受了唐顺之的启示。郑若曾留心海防,对日本、朝鲜、安南等问题均有研究。他对日本刀的记述没有说明材料来源,但可信度较高,不是一般文人的稗贩文字可比的。屈大均(1630――1696)是明亡以后南北遗民群体中的翘楚人物,是著名诗人、史学家和博物学家。他在《广东新语》卷16《器语》曾对日本刀有所记述: “粤多番刀,有曰日本刀者。闻其国无论酋王鬼子,始生,即以镔铁百淬之溪中,岁凡十数炼,比及丁年,仅成三刀。其修短以人为度,长者五六尺,为上库刀;中者腰刀;短小者解腕刀。初冶时,杀牛马以享刀师,刀师卜日乃冶,以毒药入之,刀成埋诸地中,月以人马血浇祭,於是刀往往有神。其气色阴晴不定。每值风雨,跃跃欲出,有声,匣中铿然。其刀唯刻上库者不出境。刻汉字或八幡大菩萨、单槽双槽者,澳门多有之。以梅花钢、马牙钢为贵。刀盘有用紫铜者,镂镌金银者,烧黑金者,皆作梵书花草。有小匕在刀室中,谓之刀奴。其水土既良,锤煅复久,以故光芒炫目,犀利逼人,切玉若泥,吹芒断毛发。久若发硎,不折不缺。………其软者,以金银杂纯钢炼之,卷之屈曲游龙,首尾相连,舒之劲直自若,可以穿铁甲,洞坚石。上有龙虎细纹,或旋花纹,或芝麻雪花。抵越鹚康则见,所谓绕指欝刀也。古有鱼肠剑,屈曲如环,此亦其类。刀头凡作二层,一置金罗经,一置千里镜,澳夷往往佩之。又有两刃如剑,隐出层纹,可沾积毒药,然皆不可多得。”屈大均的这段文字,是明清人关于日本刀的所有记述中最详细,也最具体的一家。首先,他的记述来自他在澳门和其他地方对日本刀的考察,以眼见为据,自然比之那些以耳代目者的文字准确度要高。其次,这与屈大均本人的学养识见有关,也与屈大均在特殊时代背景下的政治理念有关。大均是胸怀复明之志的杰出人物,他是文人,但非常注意军事方面的问题,他写在《广东新语》卷十六中的兵器各条,每一条都很札实,很详细,反映出他用心之深和用功之勤。这些东西虽然不多,但都是切实可用的军事技艺,比之明代一般“捃拾陈言,横生鄙论”的兵书来,(41)相距何啻天壤!屈大均对日本刀的细心考察,还有他对日本刀法的概括总结,与当时很多抗清志士对日本曾寄予希望的心理是一致的,是有所寄托的。从远处讲,这是戚继光实学实用精神的继承;从本人讲,屈大均不亏是一代博学通儒,他懂得兵器与武艺之间相辅相成的意义和价值,这个道理似乎很浅近,然而真正懂得的人并不多,更不要说明代那些侈谈兵学的无聊文人了。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还有一个原因,在北方,尤其是东北地区能淘到保养很好的日本军刀,很多军刀的刀条甚至是家传上百年的宝刀。相反找个几百年的中国古剑却很难。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1)、(47)、(60):唐豪《古代中、朝、日剑术交流的若干考察》,载《中国体育史参考资料》第六辑,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58年。
(2):马明达《历史上中日两国剑刀武艺的交流》,载《体育科技》总第五期,人民体育出版社,1980年。
(3)、(4):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第一章《远古时代中国文化的传播》,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
(5)、(7):汪向荣先生《邪马台国》第三篇《两个文化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6):参见陈尚胜《中韩交流三千年》第三章第六节,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8):《文物》1974年第12期:《山东苍山发现东汉永初纪年铁刀》。参见《考古》1977年第2期,夏鼐先生《考古学与科技史》一文。
(9):转引自唐豪《古代中、朝、日剑术交流的若干考察》,出处见注(1)。
(10):见《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源远流长》一书;参见贺昌群先生《古代中日文化交流史话二则》,载《中华文史论丛》第六辑。
(11):小野胜年在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讲话,载《考古》1964年第12期。
(12):正仓院陌刀,见日本原田淑人《正仓院的手 和唐代陌刀》,载《东亚古文化论考》。
(13)、(14):参见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第一篇第二、三章。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
(15):日本《续日本纪》天平七年四月辛亥条。
(16)、(25)、(29):周纬《中国兵器史稿》
(17):欧阳修《欧阳文忠公全集》卷十五。
(18):转引自迁善之助《中日文化交流史话》。参见余又荪《宋元中日关系史》第一章:“日本商品入宋者,为砂金、水银、硫黄、松杉等木材。莳绘、水晶、刀剑、扇等亦多。”
(19):据王辑五《中国日本交通史》云:“日本商品之输入于元代者,则为黄金、刀剑、扇、莳绘……等。”
(20):日本瑞溪周凤《善邻国宝记》三卷,转引自汪向荣先生《明史日本传笺证·附录二》,成都,巴蜀书社1987年。
(21):据英国人薛理、日本人稻田合著《刀剑与鲛》,转引自周纬《中国兵器史稿》。
(22):日本迁善之助《中日文化交流史话》
(23):见《明史·日本传》;《明实录·太宗实录》卷23,永乐元年九月。
(24)、(25):《日中文化交流史》第五篇第二章《足利幕府与明朝的交通贸易》
(26):明张燮《东西洋考》卷6《外纪考·日本》:“倭刀甚利,中国人多鬻之。”丛书集成本。
(27):日本林恕《华夷变态》卷1。转引自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第五篇第四章。
(28):屈大均《广东新语》卷16《器语·刀》。参见马明达《澳门与中日剑刀贸易》,载《中外关系史论丛》总第五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
(30):唐顺之《荆川文集》卷2,《四库全书》本。
(31):参见马明达《居延汉简<相剑刀册>初探》,载《敦煌学辑刊》总第三期,兰州大学,1983年。
(32)、(36)、(82):屈大均《广东新语》卷16《器语·刀》。
(33):《汤显祖集》卷11。
(34):王利器先生辑本明宋懋登《九籥集》卷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35):明徐《笔精》。 (37):清钱肇 《质直谈耳》卷7《柳如之轶事》。转引自陈寅恪先生《柳如是别传》第三章《河东君与“吴江故相”及“云间孝廉”之关系》,页68,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38):宋应星《天工开物》卷5。
(39):见程宗猷《耕余剩技·单刀法选》,
(40):茅元仪《武备志》卷209《御海洋》批语。
(41):《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99《子部兵家类·阵记》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明代末年杰出的军事著作家茅元仪,在他的旷代巨著《武备志》中,收进了一部双手剑谱,这是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唯一一部古双手剑谱,它是我国古代武艺文献中的瑰宝,是中朝文化交流的珍贵见证。茅元仪在剑谱的序言中写道:“古之剑可施于战斗,,故唐太宗有剑士千人,今其法不传。断简残编中有诀歌,不详其说。近有好事者得之朝鲜,其势法具备。固知中国失而求之四裔,不独西方之等韵,日本之《尚书》也。”(58)茅元仪在《武备志》卷104《器械三》中再次提到过这部剑谱: “茅子曰:古之言兵者必言剑,今不用于阵,以失其传也。余博搜海外,始得之,其式更不可缓矣。剑无今古,即《武经》之二种而图之。”显而易见,在茅元仪看来,包括唐太宗的“剑士千人”在内的我国古代剑技家们,其施于战斗的剑法主要是双手剑法,不是后世那些“只好看,上阵无用”的一般剑法。他所说的“断简残编中有歌诀”的“歌诀”,应即他与“朝鲜势法”一起收在《武备志》里的《剑诀歌》,这是他从唐荆川的《武编》中抄录来的,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篇《剑诀》,现在虽不能依诀演练,但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很清楚,茅元仪认为剑法在明代已经失传。茅元仪的这一认识基本上符合历史事实。&&
   古之剑法在明代已经失传,并不是茅元仪一人之见,而是当时不少人的共识,其中包括戚继光。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就没有收取剑法,甚至也没有收录刀法,这等于表明了他的态度。对此,我们后面还要谈到。明代何良臣在其《阵记》卷2《技用》中,也曾明确指出:“军中诸技,唯刀剑法少传。”宋懋登《九龠集》卷2《钱氏剑策序》有云:“盖余之再游长安也,与英六周千侯交甚欢,千侯尝谓余,古法不传者三:曰剑术,曰坑法,曰画眉。坑法太惨酷,而画眉都确男子气,皆君子所不道。独惜剑法不传,使万世之抱孤忠、怀阴孝、纫深恩者,无从泻其至情,至阴阳日月,反覆薄蚀而不已,则君子不能无遗憾焉。” 被茅元仪称之为“朝鲜势法”的这个剑谱,毫无疑问出自中国某个佚名武艺家之手,不但茅氏在序言中确认了这一点,而且剑谱本身的许多特征也足以证明。我们应当深深感谢古代朝鲜的武艺家们,是他们为我国保存了这部在茅元仪的时代已很难见到的无上珍品。它的发现,证明中国古双手剑法曾传到朝鲜,也证明这种剑法还有可能不绝如缕般地保存在民间,只是被官方所漠视。这当然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在封建官僚体制下,又不足为怪。需要指出,由于剑谱本身结构上的缺陷,文字术语上的时代隔膜,今天我们试图透彻地解读这部剑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专门下功夫去做。限于本文的篇幅,这里只能稍稍做些介绍。
   这个剑谱除了“初习四法”外,实际内容是四法,共二十四个图势。四法是:格、洗、击、刺。这四个字乃是中国剑法的传统术语,在古文献中可以大略考见其渊源。但在总体上已经虚花化了的当代中国剑术里,这些古典术语早已渺无踪影。如此精赅的古典术语竟不被当代武术界所沿用,这是令人深感遗憾的事情。四法之中,格、洗是防守法,击、剌是进攻法。二十四个图势,四法各占若干势子。其中格法四势;洗法一势;击法最多,为十四势;刺法五势。从四法各占图势的比例上,就清楚地看到,双手剑的进攻法以“击”为主,以“剌”为辅,这正是它不同于一般单手剑法的最大特点。“朝鲜势法”无疑是很古老的,现在要考定它形成的具体时代有很大难度,关键在于在中国文献中它差不多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可资参照的材料太少。图势的绘制年代应该比较晚一些,我们不妨先就绘制年代提出一些看法,聊备大家参考。
   我以为剑谱的绘制年代不晚于元明两代,或者还要早一些。首先,二十四势的谱词中,有不少词语在元人小说《水浒传》和元杂剧中也可见到。试举三例:其一,剑谱“击法有五”的第一法是“豹头击”,在图势中排在第四势,是“霹击上杀”之法。唐豪先生认为“豹头击”即日本剑道中的“诸手上段之构”;我以为此即通备双手刀法之“力劈华山”。按,以“豹头”命名,与《水浒传》林冲的绰号叫“豹子头”寓义相近。元代《至治新刊全相平话三国志》卷上写张飞“生得豹头环眼,燕颔虎须。”《水浒传》第七回写林冲也是“生得豹头环眼,燕颔虎须。”“满山都唤‘小张飞’、‘豹子头’。”王利器先生认为,《水浒》中的林冲从武艺、绰号都是模拟张飞而来的,是以形象为绰号。(59)这是元代很流行的比拟方法,所以也被引伸到了剑的动作名称中。其二,谱内出现最多的是“掣”字,这个字在《水浒传》的打斗描写也时常见到。如:第二回:“王进野却不打来,将棒一掣,却望后生怀里直搠进来。”第九回:“洪教头先脱了衣裳,拽札起裙,掣条棒,使个旗鼓。”第十四回:“只见侧阳首篱门开着,一人掣两条铜链。”如此频繁地使用这个字,是明代武术资料中所没有的,这应该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习惯用词。 其三,剑谱第十二势“钻击势”的谱词有“鹅行鸭步”一词,亦见《水浒传》第三十二:“你两个闲常在镇上抬桥时,只是鹅行鸭步,如今却怎地这等走得快?” 三例或能说明剑谱还保留了一些元代语言特色,证明它的术语的形成要早于明代。其次,剑谱的不少技术术语,如:裙拦、诱赚、直符送书、朝天势、兽头势、白蛇弄风、泰山压顶等,也见于明代武艺图籍中;但有些术语则不见于明代武艺图籍。&&
见于明代者,分散在枪谱、棍谱、拳谱中,而这里却集中在剑谱中。不见于明代的居多,而且有些字词在风格上与明代有较大差异。这一方面说明了古典武艺术语的延续性,另一方面也说明有些剑谱所特有的词语在明代已不再使用,并被其它武艺形式所借用。再次,谱中绣像人物画、刻俱很精彩,很传神,动静分明,把位步势交待得清清楚楚,一目了然。人物服饰是明代小说绣像人物的常见服饰,绘画风格与明代徽刻小说绣像插图相近。
   综上,我初步认为,这个剑谱所记录的是宋元以来流传有绪的双手剑法,它的形成可能在元代,但把它整理成为这个谱本的,则可能是一位明代武艺家。至于它如何能传到朝鲜,茅元仪大致在何时得到它,这些问题并非毫无踪迹可寻,限于篇幅,我们只能先放下来,待以后再谈。 唐豪先生曾拿这个剑谱与日本松平喜登所著《剑道手引》做了一番比较,他发现日本剑道的五个“构”,即五个基本刀势。与这个剑谱中的五个势子相同,因此,他进一步认定,日本的双手剑刀法,是以朝鲜为桥梁由我国传去的。他还认为,经过元朝蒙古统治阶级对民间练武的一再禁绝,我国的双手剑刀法在明代已经失传了。(60)唐豪所做的比较有很大的可信性,但不能说已很有说服力了,因为剑谱图势的相同,只是一种静态比较,不足以证明这五个剑势的劲力要求和运动脉络也相同,因此还需要做更深入的研究。但是,可以肯定地说,这个剑谱中的一部分动作,特别是一些重要的“击”法,与日本剑道动作如出一辙,若合符节,这真实地反映出中日双手剑刀法之间的渊源关系,证明我国双手剑刀法确曾东传日本。至于到了明代我国双手剑刀法基本失传的问题,我以为,原因复杂,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历史原因,不可以简单地归结为元朝的禁止。
   如前所论,从总体上说,我国古代剑法,主要是双手剑刀法在明代已成广陵绝响,但也不能排除它仍旧被一些民间武艺家所传习。也就是说它还存在,只是未被官方重视而已。精通武艺的明代抗倭名将领俞大猷,曾师事民间武艺家李良钦学习“荆楚长剑”。据明李杜撰《俞公大猷功行纪》载:“始学骑射,指能知镞,辄命中。又从李良钦击荆楚长剑,法即得,良钦故批公手,公还与斗,良钦释剑谢曰:‘公异日剑术天下无敌者。’公既尽剑术,益悟常山蛇势。”(61)李良钦是一位颇具神秘色彩的人物,我们对他的生平了解不多。清雍正修《福建通志》有他一个小传,引录如下,以稍见其人。传云:“李良钦,同安人。少任侠结客,精于剑术,娴于韬略,大猷从而学焉。嘉靖间,大猷及戚继光扫平倭寇,制胜多出其谋。大猷上其功于朝,辞不就。年九十余卒。”(62)同安,明属泉州府。荆楚地区正是长剑的发源地,这个地区自古以来就出产“勇士奇才剑客”。(63)到了明代,可能还有流风余韵绵延下来。“荆楚长剑”的具体内容已无可考知,但从上引资料来看,俞大猷从李良钦“击荆楚长剑”,一个“击”字,极为传神的道出了它的本质,就是说这种剑法的主要形式是“相击”,不是单练,不是一般用于表演的“套子武艺”。又“良钦故批公手,公还与斗”,这十个字同样传神的勾勒出了长剑的技术特点。击剑技术的一个最基本最常用的攻击手段,就是攻击对家的前臂和执剑的手,因为这里是对家距离自已最近的部位。戚继光所谓“枪是伏腰锁,先札手和脚。”(64)道理是相同的。曹丕与邓展比剑,自云:“下殿数交,三中其臂,左右大笑。”进一步证明这是源远流长的击剑技法。“朝鲜势法”第三势“左翼击”云:“法能上挑下压,直杀虎口。”也是击手之法。最后一点,李良钦与俞大猷击剑,用的必是竹剑或木剑,是一种代用剑,只有如此才能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充分掌握技术,进行竞技活动,不然就不能“批手”。此处一个“批”字,正透露出李、俞击剑的训练竞技性质。 “荆楚长剑”是古代长剑在明代的孑遗,这个判断应该不会有大错。由此却引出三个值得思索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俞大猷确实掌握“荆楚长剑”,而且是此道中之高手,但他为什么不载诸文字,没有给后世留下一份长剑图谱。俞是云文云武的淹贯博通之才,平生著述甚富,为什么就不肯稍动笔墨,将长剑精义长留在天壤间。俞氏有《剑经》一书,其中也多处提到乃师李良钦,但所谓《剑经》其实主要是讲南方棍法,还有其它一些武艺内容,就是没有具体的长剑法。1987年我在点校《剑经》时,曾反复研读《剑经》,当时觉得俞氏可能将长剑技法融入到了棍法之中,俞氏借棍存剑,有些微言妙义须深明此道者自已去漫漫品玩,心领神会,不然何以称棍法著作为《剑经》?十多年过去了,现在看来当时的想法有一定道理,《剑经》中确能读到一些有助于悟解长剑技艺的内容,但一是很少,二是很隐晦,总有雾里看山之感。以俞大猷的襟怀气度,为什么会这样做,难道也是出于“秘不视人”的狭隘思想?如确是如此,则李良钦“荆楚长剑”不能传存后世,俞大猷便不能辞其咎。
   第二个问题。茅元仪称,“朝鲜势法”是“好事者”得之朝鲜的,而这位“好事者”是何人,他没有说明,成了一个谜。按,茅元仪的《武备志》成书于天启元年,这部书使他名声腾起,不久便以“知兵”受朝廷征用,充任“赞画”,随大学士孙承宗督师院辽东,抗御后金南侵。(65)这说明他得到“朝鲜势法”,不是在出征辽东之时,而是在此之前,在编撰《武备志》时就已经得到。我的推想,从朝鲜带回这本剑谱的“好事者”,很可能是一位参加了万历二十六年(1598)入朝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浙籍军人,当时称“浙兵”,又称“南兵”。浙兵是戚继光一手训练出来的一支劲旅,万历援朝之战中曾有数万浙兵入朝作战,《朝鲜李朝实录》称他们身着红衣,“劲悍无敌”,倭寇见之“怃然有惧色”。(66)带兵将领中的浙人骆尚志(绰号“骆千斤”)等精通武艺,曾主动帮助朝鲜训练军队,并从军中选派教师向朝鲜军队传授枪、剑、狼筅等武技,内容基本上都是戚继光在浙江备倭时所编选的武艺,从而形成所谓“朝鲜十八般武艺”。这是中朝武艺交流史上一件大事,也是中国武术史上的大事,因为朝鲜王室十分重视从明朝引进的各种武艺,特由官方汇编成书,才使得许多中国不传的古典武艺内容得以完整的保存下来。因为中朝两国有这样一段经历,所以我以为从朝鲜带回“朝鲜势法”的“好事者”,很可能是入朝浙兵中的某人,茅元仪也是浙人,他见到这本剑谱便是情理的事了。
   第三,李良钦、俞大猷的“荆楚长剑”与“朝鲜势法”之间有无关系,这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万历间入朝作战的南兵系统中有一支福建步兵,带兵者游击将军许国威。许国威字元真,武进士出身,晋江人,与俞大猷是老乡。许是帮助朝鲜练兵和传授武艺最多的人物之一,李朝官方对他非常敬重,说他“能文词,有义气,与经理杨镐亲好,镐被参,国威率诸将官上本申救。”以年序计,许国威能赶得上俞大猷,他所带的军队可能是俞大猷系统的,不能排除他本是俞的部下或门生。明人著《谭襄敏(纶)轶事》载,俞大猷曾经选“少壮力能举二百斤者千余,教以荆楚剑法。嘉靖三十四年战于何家礛,大破倭。”(67)照此,许国威确有学过“荆楚长剑”的可能。那么这个所谓“朝鲜势法”是否即许国威传到朝鲜的“荆楚长剑”呢?有趣的是,李朝正宗时期(约当清代乾隆后期)的朝鲜官员们不承认有所谓“朝鲜势法”,他们甚至认为:“茅元仪深叹剑术之不传,自撰其谱,又传其图,一则曰得其诀于朝鲜;一则曰得其式于海外,托意渺茫不测之境,神其说而使人信之其微旨矣。”(69)然而,他们汇编的《武艺通谱》中,却收录了一部《锐刀谱》,其内容与《武备志》的“朝鲜势法”基本一样,所不同者,一是改剑为刀;二是比“朝鲜势法”多了四势,凡二十八势;三是有全套刀法的演练套式。这是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总之,“朝鲜势法”的来路和它与《锐刀谱》的关系,不是现在能够说得清的。有明三百年间,中朝两国的武艺交流涉及的问题多而复杂,绝非本文所能容纳的,我们只能先谈到这里。&&
如同中国的剑刀制作技术传到日本一样,中国剑刀技法传到日本,经过日本人民长期实践探索,他们发扬了中国剑法“持短入长,倏忽纵横”的传统优点,(68)摈弃后世中国剑法“徒支虚架,以图人前美观”的流弊,创造出以技法朴实严整、劲力充实流畅为主要特点的日本式刀法。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日本武士根据充分利用地形、空间以发挥人自为战的要求,创造出了一套变换极其迅速灵活的步伐,把漂疾湍悍的大劈大杀,同进退轻捷结合起来。在对战中,为了“甚便旋转跳跃,用短制长”,甚至不着甲胄,“裸形赴斗”(70)加上器械精良,使技术与兵器相得益彰。与唐、宋以后的中国一般剑刀法相比较,日本刀法确有许多技术优势。
   从明代人的著作中我们看到,当明代中叶,日本海盗对我国沿海地区大规模的侵扰中,日本刀作为倭寇最主要的战斗手段,曾对中国军民造成很大威胁。因此,日本刀法引起了明朝将领、武艺家和各种人士的注意。戚继光在十二卷本《纪效新书》卷4《短器长用解》中说: “长刀,此自倭犯中国始有之。彼以此跳舞光闪而前,我兵已夺气矣。倭喜跃,一迸足则丈余,刀长五尺,则大五尺矣。我兵短器难接,长器不捷,遭之者身多两断。缘器利而双手使用,力重故也。”何良臣在其《阵纪》卷2《技用》中说: “日本刀不过三两下,往往人不能御,则用刀之巧可知。”明末徽州武艺家程宗猷在《单刀法选》中也说: “其用法,左右跳跃,奇诈诡秘,人莫能测。故长技每每常败于刀。”诸家之中,除戚继光之外,要数晚明“岭南三家”之一的番禺屈大均在他的《广东新语·语器》中的一段描述最为精到: “其人率横行疾斗,飘忽如风;常以单刀陷阵,五兵莫御。其用刀也,长以度形,短以趋越,蹲以为步,退以为伐。臂在承腕,挑以藏撇。豕突蟹奔,万人辟易,真岛中之绝技也。” 很清楚,上引各家对日本刀法的着眼点,首先都在步伐上。程冲斗说的“左右跳跃,奇诈诡秘。”屈大均的“横行疾斗,飘忽如风”,“蹲以为步,退以为伐。”都是讲步法。还要以茅元仪说的最清楚:“长刀,倭奴之制,甚利于步,古所未备。”其次,双手执用的长刀兼有长、短兵器的特点,故长兵器、短兵器都难对付。所谓“短器难接,长器不捷”正是戚继光得之于实战的甘苦之言。至于屈大均说的“长以度形,短以趋越,蹲以为步,退以为伐,臂在承腕,挑以藏撇。”这些话非常专业,不像是一般文人的笔墨,我怀疑要么屈大均曾练过日本长刀,熟悉长刀法势,要么就是录自日本刀法的图谱中。日本刀在澳门很多见,日本刀法在广东也有流传,所以屈大均学到这种“岛中之绝技”并不是特别难的事情。(71)
   日本刀法除上述优点外,从明人记载看,倭寇用刀还有两个特殊伎俩。第一,倭寇临阵,惯用双刀。“手舞双刀,刀长五尺余,手腕运动,开锋甚长。其刀飞,通身如雪,无间可击。”(72)所谓双刀其实是一长一短配合使用。明人周楫的《西湖二集》卷34《胡少保平倭战功》,本是小说,但内容以史为据又稍加演义,详述胡宗宪设计剿灭汪直、徐海等海寇始末,基本可信。其中讲道:“原来倭寇交战时,左手持着长刀杀战,却不甚便利,其右手短刀甚利,官兵与他交战,只用心对付他左手长刀,却不去提防他右手短刀。所以虽用心对他长刀之时,而右手暗暗掣出短刀,人头已落地矣。胡公细细访知此弊,却叫军士专一用以对付他右手短刀,因此得利。”同类记述还有一些,以我所见到的,但都不如周楫讲得明白浅显。
   第二,倭寇最善整磨刀身,使之经常保持光亮锋利,作战时可以立断坚韧,同时在日光照耀下闪闪发光,也给对方造成心理威慑效应。最喜欢采用的作战队形是所谓“蝴蝶阵”。郑若曾《筹海图编》卷2云:“倭夷惯为蝴蝶阵,临阵以挥扇为号,一人挥扇为号,众皆舞刀而起,向空挥霍,我兵仓皇仰视则从下砍来。” 对于日本刀的这些长处,一些优秀的明朝将领,都曾认真加以研究,寻求对应办法,同时也用心引进其刀法,借以提高明军的战斗力。这中间,戚继光具有荜路蓝缕之功。戚继光不愧为一位精研覃思、雄才大略的杰出人物。针对倭寇善于个自为战以发挥长刀优势的特点,他从民间武艺中吸取了大量技艺,创制了“长短兵迭用”的“鸳鸯阵”法,以集体的“齐勇”来对付单个倭寇。(73)实践证明这是打破长刀优势的有效办法。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他著《纪效新书》时,收取了长、短兵的各家武艺,甚至也收进了“无预于大战之技”的拳法,但如前已论及者,他唯独没有收取短兵武艺。他不无遗憾地说:“世传刀法甚多,传其妙者绝寡,尚候豪杰续之。”可见,鉴于日本刀法的技术优势,他对当时我国刀法的选取抱审慎而宁缺毋滥的态度,这无疑是值得称道的。到了第二年,即嘉靖四十年(辛酉),他在浙江对倭作战时获得了日本长刀的“倭夷原本”,“又从而演之”乃著成《辛酉刀法》一谱。后来他改十八卷《纪效新书》为十二卷,内容有删有增,这部刀谱是增收的内容之一。《辛酉刀法》由两部分组成,前面是用日本文字写成的《隐流之目录》及其“习法”,后面是戚氏的演练法。《辛酉刀法》合中日两国刀法为一谱,在中日剑刀武艺的交流史上不失为珍贵的文献。(74)
   从《纪效新书》中看来,嘉靖四十年前后“戚家军”虽然已具规模,但尚未配备日本式的长刀,证明戚继光还没有系统掌握日本刀法。到了隆庆五年(1571年),他的另一部军事名著《练兵实纪》刻成时,我们从该书中看到,长刀及长刀法,已经成为正在北方防御蒙古人的“戚家军”的主要装备之一了。这时,按照戚继光的精心布署,首先,骑兵也配置民长刀,在最基本的“队”的建制中,两个鸟铳手是正副队长,但要求二人“仍习双手刀为短兵。”步兵也是如此,凡鸟统手,“给长倭刀一把”。此外,步兵或给短刀、或给长刀。每当操练时,如假设敌人为骑兵,持长刀者“以原习倭刀进法”,下砍马腿,上砍马头。如假设敌人为步兵,“倭刀二人一排,舞路既多,疾速,为上等”;或者“以木刀对砍,举落疾速,不使人乘隙得犯者为上等”。(75)把日本刀吸收到中国军队里来,实现了唐顺之早就提出的“谁能将此向龙沙,奔腾一斩单于头”的宿愿,充分反映了戚继光勇于学人之长为己所用的可贵精神。(76)
   继戚继光之后,天启、崇祯间,武艺家程宗猷又专门研究了日本刀法,于天启元年(1621)刊成《单刀法选》一书,对引进日本刀法做出了卓越贡献。程宗猷在《单刀法选》中说:“器名单刀,以双手执一刀也,其技擅自倭奴。……余故访其法,有浙师刘云峰者,得倭之真传,不吝授余,颇尽壶奥。”程宗猷字冲斗,出身徽州休宁望族,程氏一门俱崇尚武艺,故明清之际程氏武名广传东南。宗猷是一位“凡有名师不惮远访”的爱国武艺家。在得到浙师刘云峰的传授之后,他又亲自走访了当时以刀法闻名南北的毫州武艺家郭五,经过比较鉴别,发现刘云峰所传刀法“胜郭多矣”。进一步验证了日本刀法的实用价值。但是,可能由于语言上的障碍,刘云峰得自日本人的刀法“有势有法而无名”,程宗猷为使这个来得不易的刀法传之久远,便“依势取像,拟其名。”著成这部至今仍可参照图谱演练的《单刀法选》,为日本刀法在我国的流传作出了卓有成绩的贡献。清代初年,具有反清思想的遗民学者吴殳,曾着意结交天下豪杰,留心海内各家武艺,对日本刀法也做了一番研究和整理,著成《单刀图说》一书。吴殳在该书的序言中写道:“唐有陌刀,战阵称猛,其法不传。令倭国单刀,中华间有得其法者,而终不及倭人之精。”(77)因此,他以日本刀法为主干,吸收了“渔阳老人”的剑法,创编了双手刀法十八式。吴殳的刀法,以左右撩刀等八势为核心,以“避虚就实”为以短破长的要点,在刀法上表现出与程宗猷截然不同的风格。他认为: “此十八势习之精熟,虽未能合于倭法,而中国花法,皆退三舍矣”。吴殳一生努力探研武艺之道,经师甚多,见闻广博。但启蒙老师是常熟人石电(字敬岩)。吴殳在其著作中没有写明他的日本刀法是否得自石电,但另据曾经和吴殳一起受业于石电的清初理学家陆桴亭的记述,石电本人“与浙人刘云峰同学倭刀,尽其技”。崇祯八年(1635)石电在安徽宿松死于张献忠农民军之手。据说他平时曾说过“步战唯长刀最胜。当马毖步斗时,公(石电)仰天叹曰:使吾得长刀,贼不足尽耳!”足见石电确实精于日本刀法,而吴的日本刀法完全有可能得自石电。(78)这样看来,吴殳与程宗猷的日本刀法实际上出于一源。
   然而,不难看出,程、吴两家刀法有同源异流之别。程氏单刀全学日本刀法的本来风貌,他的谱中连拔刀、鞘刀等细节也都效法“倭式”,大有中规中矩,不越雷池一步的味道。吴氏则力图揉合中日两国的刀法为一体,他的十八势是双手、单手变换执柄,其中有明显属于中国剑刀的东西。这使我们看到,从刘云峰、石电、程宗猷到吴殳,我国武艺家对日本刀法的学习已今入一个新的阶段,即一个由彻底引进到力图揉合创新的阶段。我们在练习中曾对程宗猷、吴殳两家刀法做了一些初步比较,觉得吴氏刀法简明扼要,易于掌握是其优点,“避虚就实”之说也不无道理。但是,他的八个要法,主要是从假设对方所执为长兵设计的,他自己也说得明白:“击虚之法易见,击实之法则在斫其枪杆。枪杆被斫,不断折必粘住;杆被粘住,则不能闪赚颠提,刀更进步,必伤人矣。”这样,就使得他的刀法无论方法或劲力上都不能不有局限性,如果对方也执长刀,或者执长兵而步伐便捷,“击实”之法将可能沦入武艺家所忌莫深焉的“拙力”境地,其人必危!同时,短兵破长,要点在于步下疾速灵活。早在汉代,人们就说:“利剑长戟,手足健疾者胜”。(79)后世武艺家也有“短见长,脚下忙”之说。
   如前所论,日本刀法又正是在这一点上表现出突出优点。吴氏固然也强调步伐,但他的刀法立足于“就实”之法,故大体上是一步一势,并未显出应有的灵活性来。这样看来,虽然吴殳对程宗猷的刀法屡有微词,但实际上程宗猷到底是个中里手,吴殳不能不相形见拙。总之,程氏刀法来自于“倭之真传”,吴氏学识广博而聪明绝顶,但他的强项是枪法,长刀不是他的擅场,于是终究不免有想当然的地方。所以,他自己也曾不无感触地说:“斫削粘杆,余本得自渔阳老人之剑术,单刀未有言者,移之为刀,实自余始。安得良倭以亲灸之!”
(58):茅元仪《武备志》卷84《阵练制·练十七·教艺三》
(59):王利器先生《耐雪堂集》上编《水浒英雄的绰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
(61):见明焦竑《国朝献徵录》卷107。
(62):清雍正修《福建通志·艺术》卷3。
(63):《汉书·李陵传》:“(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形式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 ”
(64):戚继光《纪效新书》卷10《长兵短用说》。
(65):《明史》没有给茅元仪立传,其生平略见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参见任道斌《方以智、茅元仪著述知见录》。
(66):《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册十一《正宗实录二》。
(67):转引自陈懋恒《明代倭寇考略》六《倭寇之戡定》注(******)。
(68):朝鲜《武艺通谱》卷首《序》。
(69):《史记·司马相如传》唐司马贞《索隐》引《吕氏春秋·剑伎》语。案,今本《吕氏春秋》无“剑伎篇”,当为佚文。
(70):明赵士祯《神器谱·或问篇》。
(71)、(80)::参见拙作《明代刀法得自佛郎机考》,收在本集中。
(72):陈懋恒《明代倭寇考略》五《倭寇之伎俩》引《平攘录》卷4。
(73):《明史·戚继光传》载,戚继光以南方多薮泽,不便驰逐,乃因地形创制“鸳鸯阵”,屡败倭寇。“鸳鸯阵”制度见《纪效新书》卷2。
(74):《辛酉刀法》被茅元仪收入《武备志》卷84。
(75):均见戚继光《练兵实纪》卷1、卷2。
(76):见前引唐顺之《日本刀歌》。(77):吴殳《手臂录》卷3。
(78):陆桴亭《陆世仪先生文集》卷6《石敬岩传》。
(79):东汉王充《论衡·物势篇》
(81):据《朝鲜李朝实录》正宗二年(乾隆四十三年,1778)九月,朝鲜贡使送来各种物品,乾隆首先将“倭长剑一柄取入,其余诸种并还下。”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关于这个问题,还是先去看马明达教授的《说剑丛稿》之后,再来说话。
论文,人家是古典武术史领域的泰山北斗,负责点校过诸多古典武术典籍,出版过多种著作。
论武,人家是著名武术家马凤图先生的亲子,也是纪氏双手刀法的嫡系传人。
在这个问题上要和他抬杠,那就真是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先认识认识天朝的《枪炮弹药刀械管制条例》吧,,不经许可,连菜刀都属于不合法的刀具,更别提收藏长刃刀剑了,加上历史上从宋朝开始的禁刀制度,所以国内收藏刀剑的人几乎没有,没有本国人自己的收藏和炒作,别国人也不会凑这个热闹,赚你的钱,反之,比如瓷器、兰花、国画等,在国际上中国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头像被屏蔽
这玩意还不是日本人有钱有心炒作,楼猪不服气也可以花钱花时间去炒作,就像那垃圾藏獒现在几万一条,还是有傻逼买,几百万买个破字画的傻缺有的是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胯下玉箫汝偏吹
& & 洗洗睡吧,就冲你到这儿还拿这篇多少年前的文章出来,你以为这有几个人没看过?你懂什么是文化吗,不错,日本刀这是来自中国,谁都不否认,但这不代表今天中国就能抱着故纸堆而不是实物笑话别人,佛教起源于印度不错吧,印度莫非今天还能在这个方面鄙视中国?
& &&&且不说宋代日本刀已经有占优的苗头,也不说明代和民国对日本刀的反引进,你今天摆个三件套在家里别人说是典雅复古,拜把太极剑在家,别人觉得是你家老人锻炼身体的,这就是文化,再比如符号艺术中国不比欧洲晚,但欧洲拿出个纹章那叫有家史,你拿出个纹章别人骂你是脑残。不同文化就是不一样
& &&&再打个比方,日本人吃生鱼片世界闻名,也是日本饮食的代表,我哪天发个文章,为什么世界上说生鱼片都想到日本,只有说肝吸虫才想到我们广西生鱼片历史悠久,不公平,不公平,其实中国生鱼片文化比日本更悠久,更厚重。
& && &我相信我写出这篇文章的话,你们也会骂我脑残,就像我现在对极少数人看法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本来是懒得回这个帖子,结果看LS这位优越帝在这里扯什么文化背景和历史没关系就不爽了
你搞清楚了什么叫文化背景不?
按你的意思,因为现代中国基本没人会写唐诗,所以唐诗就没有文化背景了?
你的逻辑还真强大啊,因为现在不行,所以这东西咱在中国就是一没文化背景的东西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另外居然举印度的佛教和中国的佛教来比
中国佛教会说印度佛教是没文化背景的东西?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我觉得和中国人的喜好也有关系,在所有的古董收藏中,古代兵器是最受鄙夷的。所以造成了你所说的无文化 ...
乌桓 发表于
也不能这样说吧,你要是收藏了一把秦始皇佩剑或岳飞沥泉枪什么的那神马玉石官窑都素浮云。
主要原因是收藏这些东西在古代等同于造反,渐渐的也就没人敢收藏了,和受不受鄙夷没关系。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头像被屏蔽
也不能这样说吧,你要是收藏了一把秦始皇佩剑或岳飞沥泉枪什么的那神马玉石官窑都素浮云。
主要原因是收 ...
nazi_man 发表于
15:51 也就这一两年菜稍好一些,你可以去看看,随便一块玉石,一个瓷器几十万的比比皆是,而几十万的刀剑罕见。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也就这一两年菜稍好一些,你可以去看看,随便一块玉石,一个瓷器几十万的比比皆是,而几十万的刀剑罕见。
乌桓 发表于
这个不是中国的问题,全世界都是这样,欧美卖价最高的也是名画什么的,没听说凯撒宝剑萨拉丁宝甲什么的拿来卖。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国内相比较而言还是日本刀好淘一点,好点的西洋剑还没有魔幻形式的西洋剑多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本帖最后由 沉睡的人 于
16:54 编辑
日本刀受追捧,也是有一定原因的,他们的刀和刀法,受中国人的影响很深。但是他们经过了自己的发展,而原创 ...
胯下玉箫汝偏吹 发表于
& && && &日本刀在中国古代从来就不是什么最顶级的武器。这点上,中国古代名将和皇帝佩带的佩刀里面,从来没有看到过什么日本刀(近代的清朝皇帝和武将不能算)。日本刀这种垃圾武器,在中国古代最多也就女人、文人或贵族颓废子弟玩玩物件而已了。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日本刀单挑是很有效的
这个归根结底来源于倭奴那地儿的人口及战术
更与其防具的悲剧性能是分不开的
防具的悲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则是弓箭性能的悲剧
因此在欧亚大陆跟大多数民族搞集团战正面对抗的话
倭奴的装备基本只有死路一条
何况即使单挑日本刀也不如长兵器及打击兵器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本帖最后由 zhouhaiyang 于
18:32 编辑
& & 错,第一现代人仍然以写诗为荣,第二,中国的诗有大量流传,没人写诗那是你的想法,本朝元勋写诗的多着,所谓没有那是你阅读不广,当官为提升文学知名度,出版诗集的不是什么罕见事。
& & 同样的道理还有书法,世界各国都有书法,但我绝对会说中国书法蕴含的文化背景世界第一,日本也写汉书法,但他拍马个100年也不如中国。佛教那是你无知,中国西藏等地的佛教现在就能鄙视印度,我接触过的印度留学生不少,绝大部分都是印度教徒,迄今没有见过佛教徒,印度佛教的衰落你自己去查书。
& &&&文化背景首先要有受众,第二,大部分民族都有其特色文化,第三民族文化是可以复兴的。我佩服锋仕的那帮人,虽然观点常有冲突,但他们在真真切切的复兴中国的甲胄文化。中国是有甲胄文化的,但严格说那是传统艺术中的甲胄文化,我前次还和人探讨过,市场上甲胄的书十本有九本是教人画三国连环画一类的。而锋仕那帮人想把中国甲胄文化走向西方日本那种收藏风格,这是我欣赏钦佩的。但我见过不少人硬要说中国有深厚的甲胄文化,而且非要说是日本欧美风格的收藏,还举出皇浦江的收藏,这种叫无聊,你说中国有,不代表现实,反而代表对自己对中国文化的无知。
& && &同样,中国兵器文化也有,中国的剑文化,有其独特的宗教韵味,比如镇邪,比如祈福,比如福剑(我相信很多人根本不知道福剑的意思),这是中国的兵器文化,虽然他的受众不大,但确实有,在华人中的影响力也远大过日本刀,有些人不比这个,去比收藏,然后得出莫名其妙的结论,看似是在弘扬中国文化,实质却是表现出对中国兵器文化的无知
& &&&我最后做个比喻,日本刀好比西方的油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战士秘银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