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那么少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英雄连东线战场mod沙俄作战的

进来涨姿势了,史诗级战争帖(现代战争
转自天涯)【昭通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55,189贴子:
进来涨姿势了,史诗级战争帖(现代战争
转自天涯)收藏
这是谁,有人知道吗?
——你造绿易吗?——不造,绿色的易帝?——错,绿易是搬贴工,醒贴工
此文主要讲述了三次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中东战争。
那些在钓鱼岛整天骂兔子不给力,吵着要打仗的小屁孩来看看什么是战争。等战争真正开始了,你哭都来不及。
裴迪南夫妇的遗体被运回维也纳进行了国葬。奥匈帝国认为杀手普林希普是一个秘密的塞尔维亚民族主义团体的成员。奥匈帝国决定将怒气发泄在塞尔维亚的身上。就这样,普林西普的暗杀行动犹如一颗火星引爆了欧洲火药库,第一次世界大战随即爆发。  曾大江认为:暗杀虽然是一种卑劣的行为,但是古今中外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中都广泛而普遍地使用暗杀手段。要让一个位高权重的人突然丧失权力和地位是极其困难的,除非消灭他脆弱的肉体。暗杀符合避实击虚的军事原则。暗杀是一种不道德的非对称对抗手段。日本关东军暗杀时任中华民国总统的奉系军阀张作霖的皇姑屯事件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开始。但是,中国东北军克制了。普林西普暗杀裴迪南只是一种挑衅。但是,奥匈帝国宣战了。只有弱者才需要克制,强者只需要惩罚挑衅。在全人类统一之前,世界永远是强者的世界。  欧洲陷入深渊的三十七天  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后,长期以来就想消灭赛尔维亚的奥匈帝国外交大臣贝尔希托尔德伯爵和在几年前就怂恿奥皇对赛尔维亚打一场预防性战争的奥匈帝国总参谋长康拉德将军认为必须谨慎从事,因为俄国是赛尔维亚的朋友。奥匈帝国首先派了一名密使到柏林去寻求德国的支持。但是,维也纳的各种报刊和机构却在鼓动惩罚赛尔维亚的情绪。维也纳的广告牌宣称:“所有赛尔维亚人必定灭亡”。  日,真正的不幸发生了。德皇威廉二世用德意志帝国的全部资源作抵押,给维也纳开了一张随便填写的空白支票。德皇威廉二世保证全力支持奥匈帝国,然后无忧无虑地乘坐游艇到挪威度假。三个星期的假期中,德皇威廉二世不曾料理德意志帝国的国事。他或许不知道,他随口的一句承诺将给欧洲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人类的历史就是在国家领导人的言行中偶然而必然地曲折前行的。德皇威廉二世说:“我不相信会有任何严重的战争。沙皇是不会站在弑君者一边的。俄国和法国都没有准备打仗。”德皇对形势的错误估计是他轻易承诺的原因。正是由于德皇判断不会有大的战争,所以德皇大方地给维也纳开了一张随便填写的空白支票。恰恰是这张随便填写的空白支票给了奥皇战争的信心。  1914年7月中旬,在得到德皇威廉二世的空白支票后,对俄国非常担心的奥皇弗朗茨·约瑟夫终于赞成对塞尔维亚开战:“那就打吧”。  日,在德国的支持下,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塞尔维亚则提出对萨拉热窝事件进行仲裁,但同时也动员了军队。德国和俄国都接受了塞尔维亚对最后通牒的答复,但是决心消灭赛尔维亚的奥匈帝国外交大臣贝尔希托尔德伯爵拒绝了塞尔维亚的答复。贝尔希托尔德伯爵以为德国会让俄国让步,对塞尔维亚的战争只是局部战争。德国参谋总长小毛奇坚持认为法国的军事形势十分困难,俄国没有信心,难得的有利形势应当用来打击。德国外交大臣雅格认为奥地利的大胆和德国的支持会让俄国安静下来。  沙俄外交大臣萨佐诺夫的反应是:“俄国不能容许奥地利打垮赛尔维亚,变成巴尔干诸国中最占优势的国家。”威廉二世、贝尔希托尔德伯爵、小毛奇和雅格等人对俄国态度的错误判断终于被证实了。  曾大江认为:战争不是因为正确的判断而发生,就是因为错误的判断而发生。美国对俄罗斯态度的正确判断让科索沃战争不可避免。格鲁吉亚对俄罗斯态度的误判导致了对南奥塞梯的进攻。在格鲁吉亚问题上俄罗斯是否对美国的态度存在误判还不得而知。在伊朗问题上,美国对俄罗斯和中国的态度还拿不准,所以迟迟没有动手。在台湾、南海、东海和中印边界问题上,中国对各方的态度都拿不准,所以一拖再拖。  日,贝尔希托尔德伯爵编造了塞尔维亚军队袭击奥匈帝国军队的谎言,旨在促使感到勉强的奥皇弗朗茨·约瑟夫在宣战书上签字。这样,维也纳就在德皇开出的空白支票上填写了“战争”二字。  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二天,炮弹就落到了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与此同时,柏林警告圣彼得堡,如果俄国动用军队支持塞尔维亚,德国会不惜一战。法国也要求沙皇慎重考虑,但是沙皇还是调动了军队。  日,沙皇最终下令全面动员军队。  日,德皇威廉二世兑现了自己开出的由维也纳填写的由战争支票,德国向俄国宣战。48个小时后德军就在狂热的欢呼中向战场开拔了。阿道夫.·希特勒、坦克之王古德里安、沙漠之狐隆美尔和空军元帅戈林等人就在这些狂热的德国年轻军人中。  日,作为俄国的同盟国和德国的宿敌,法国也开始了战争准备。日德国向法国宣战。德军的战车开始同时往东西两线运兵。  日,国际金融资本立即组织1亿美元的信贷用于法国向美国购买物资。国际金融资本发战争财的计划取代了在军备竞赛中发财的计划。由罗斯柴尔德家族发展并建立起来的包括英格兰银行和美联储在内的全球银行体系是国际金融资本的主力。  此时,英国采取了中立的态度。因为英国与俄法的友好协议并没有规定英国要在发生战争时给以援助。但是,日德军进入了中立的比利时。奉行欧陆均势政策的英国认为如果德国控制了整个欧洲大陆,对英国是不利的。于是英国以保障比利时中立地位为借口,向德国发出了撤军的最后通牒,但是柏林对伦敦将不惜为“一片废纸”而战,仅仅表示惊讶。  日午夜,英国向德国宣战。至此,整个欧洲都被卷入了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意味着整个欧洲的灯光正在熄灭,三十年内不会看到它们重放光明。  曾大江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葬送了欧洲自工业革命以来取得的世界中心的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让欧洲永久地不可逆转地告别了世界的中心。从宏观上分析,战争似乎是必然的,只是时间问题。在微观上看来,战争又是那么偶然,仅仅是德皇度假前随口的一句承诺。  斐迪南遇刺à奥匈向德国寻求支持à德皇对俄国态度的误判à德皇开给维也纳一张空白支票à维也纳在空白支票上填写战争二字,向塞尔维亚宣战à被误判的俄国全面动员à德国兑现支票,向俄国宣战à……战争就这样偶然而必然地爆发了。  第三次世界大战也可能像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偶然而必然地爆发。核武器的存在使得三个或三个以上大国参加的世界范围内战争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战,即第三次世界范围内的战争。第三次世界范围内的战争的参战国可能在十个以内,持续的时间可能在一年之内,战争的后果可能是战败国政权的变更。  日,科索沃单方面宣布独立,逼近俄罗斯战略底线。日,台湾执意“入联公投”,逼近中国战略底线。如果台湾在3月22日突破了中国的战略底线,那么台海开战,美日协防,中国必然希望俄罗斯能够有所行动。俄罗斯处于自身利益考虑要么协防中国,要么在科索沃采取行动减轻中国的压力。美日欧和中俄同时卷入战争,第三次世界大战就近在咫尺了。台湾在3月22日没有突破中国的战略底线,这是历史的必然。因为2008年“一超七强”的世界格局与1914年“德奥意英法俄对峙”的世界格局大相径庭。  日,格鲁吉亚夜袭南奥塞梯。日,俄罗斯结束“迫使格鲁吉亚当局实现和平”的军事行动。日,格鲁吉亚在停火协议上签字。在“一超七强”的世界格局下,发生世界大战的可能性是极小的。但是,在两极争霸的冷战时代和2050年的多极时代,发生世界大战的可能性就要大得多。实力对等时,战争就容易偶然而必然地爆发。  大国崛起和大国衰落引发的战争  天下嘻嘻皆为利来,天下嚷嚷皆为利往。战争是争夺利益最激烈的形式。人类历史的经验表明,大国的崛起和衰落往往都伴随着战争。1871年俾斯麦用铁和血统一德国,德意志帝国建立。德国统一后迅速崛起,新兴大国需要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从1871年到1914年的43年间,德国日益强大,德皇威廉二世欲当欧洲霸主。英法俄等传统大国的利益受到新兴大国德国强有力的挑战。德国的崛起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个重大因素。  曾大江认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衰落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另一个重大因素。当一个大国在传统强国的夹缝中崛起时,爆发国家间大规模战争的概率只有50%。一个大国崛起的同时另一个大国在衰落,那么战争就在所难免了。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崛起,中国从乾隆后期开始衰落,中日之战在所难免。西方从文艺复兴开始崛起,东方从明朝晚期开始衰落,东西之战在所难免。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衰落使巴尔干地区出现利益真空。新兴势力对利益的渴望就像落水的人对空气的渴望一样强烈。传统势力对任何利益都垂涎欲滴。大国衰落出现利益真空,各方势力涌进利益真空时就可能引发战争。两大军事集团的恩怨情仇在巴尔干的争夺中全面爆发了。如果没有巴尔干这个舞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概率就会大大下降。  美国在独立战争中诞生,在对外战争中扩张,但在北美崛起的美国无意发动世界大战,也无意在欧洲称霸,但美国超过英国不可避免地打破旧的世界秩序,只是美国通过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发战争财,以英国的盟友的身份替代了英国的世界领导国地位。  在普法战争中诞生的德意志帝国随着实力的膨胀,称霸欧陆的欲望也不断膨胀。威廉二世不仅要称霸欧陆,还要与英国争夺世界霸权。德国同时与英法俄三个大国为敌的事实反映出德意志的实力、自负和狂热。德国的确有实力,但过于自负,竟然同时与英法俄三个大国为敌,而且全国上下都弥漫着狂热的情绪。  德国和奥匈帝国于1879年结盟,国际金融资本在其后的8年中不遗余力地制造威胁和反威胁的言论,终于在1887年促成了欧洲各国扩军备战的态势。经过28年,在国际金融资本大力资助以及威胁和反威胁的恶性循环中,两大军事集团终于在1907年正式形成。从1879年到1914年,经过35年的威胁和反威胁的恶性循环,经过27年的军备竞赛,高度武装但已接近破产边缘的欧洲各国政府不用战争来结束昂贵和不稳定的和平,就只能以各国政府的破产来结束军备竞赛。  爆发世界大战的两个必要条件:大国崛起改变旧的世界秩序;威胁和反威胁的恶性循环导致军备竞赛。爆发世界大战的一个重要条件:大国衰落出现利益真空。  中国只要避免陷入威胁和反威胁的恶性循环,避免军备竞赛就能实现和平崛起。中国正在崛起,但是没有大国在衰落也没有出现利益真空。因此,中国的崛起难以引发世界大战。如果从2000年到2050年的半个世纪中,国际金融资本坚持不懈地鼓吹“中国威胁论”,不断制造威胁和反威胁的舆论,并继续大力资助美国和日本的军事工业,那么第三次世界范围内的战争则有可能在长达50年的煽动下爆发。中国的谋略正在分化国际金融资本体系,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崛起不会伴随着战争。站在2008年的历史时刻,曾大江认为如果没有重大的战略意外,中国的崛起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中国崛起的第一阶段(1949年——1980年):中美朝鲜战争、中印边界冲突、抗美援越、中苏珍宝岛之战、西沙保卫战、对越自卫反击战。  中国崛起的第二阶段(1980年——2020年):没有战争。(可能在中国南海有军事行动或南沙保卫战提前)  中国崛起的第三阶段(2020年——2050年):南沙保卫战、中美台海战争、中日东海战争、中印边界战争。  曾大江并不希望中国崛起的第三阶段会发生战争,但是站在2008年的历史时刻,曾大江没有理由排除这些战争的可能性。  中国在2050年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已经是不可改变的必然事实。中国要么是人类文明共和国的主创国,要么是人类文明共和国的创始国之一。这是中国和人类的命运。  国运起伏,英雄跌宕,殊途同归,全人类终将统一。
一战(2):德国预谋十年的战争  德国的作战计划在1905年就已经制定出来了。1914年德国参谋总长小毛奇对这个十年前的作战计划只做了稍微的改动就发动战争了……  日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在萨拉热窝遇刺,战争之火被点燃。  日英国向德国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各国都在按照自己军队的特点预先设计了克敌制胜的作战计划。  德军是训练有素的高效战争机器,参谋人员的水平很高,武器装备精良,陆军配备的重型火炮是当时最好的火炮。法军仅次于德军,居欧洲第二,其快速连发的75毫米口径火炮是当时最好的野战兵器。法国还从北非调来了受战火长期考验的殖民地军队。俄国陆军在数量上最多,号称有六百万之众,但武器很落后,比较笨拙,只有一些军用汽车充门面,看上去仿佛是个现代军队。英国陆军全是志愿兵,数量比较少,但高度专业化,其步兵可以在一分钟内瞄准射击15次。  施利芬计划  德国的作战计划在1905年就已经制定出来了。时任德国总参谋长的施利芬伯爵设计的这个作战计划被称作“施利芬计划”。施利芬假想法军会首先夺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因为这两个地方在普法战争中被割让给了德国。法国人对此一直耿耿于怀,必会倾其全力将其夺回。基于这一点德军用一定的左翼牵制法军,用强大的右翼借道比利时、荷兰或卢森堡,包抄巴黎的西部,从而一举拿下巴黎。  “施利芬计划”的核心是“左翼牵制,右翼包抄,攻克巴黎”,要求右翼力量必须强大。但是施利芬去世后,他的助手普鲁士最伟大的军事指挥家毛奇的侄子小毛奇担任德国参谋总长,小毛奇对“施利芬计划”做了稍微的改动,即加强阿尔萨斯和洛林的防守,削弱右翼力量。小毛奇对右翼的削弱,导致德军在马恩河战役中因兵力不足吃了苦头。  列日要塞  日早晨,按照施利芬计划,德国第一集团军和第二集团军,突进比利时,直奔比利时最重要的列日要塞。当时比利时只有16万军队,其中4万人用来防守烈日要塞。烈日要塞周围环布着12个坚固的炮台。从8月4号到8月10号德军伤亡惨重,却只攻下了两个炮台。8月12日德军用“大白莎”巨型攻城炮将列日要塞剩下的十个炮台迅速化为了瓦砾。  日,德军攻入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并继续向纵深推进。根据“施利芬计划”,德军五个集团军,向法国西北部直扑了过去。法国和英国对德军行动判断错误,只有法国的一个军和少量的英国远征军部队在抵挡这支德军主力部队。英法联军不得不后撤,并不断被德军追袭,很快德国军队就打到了法国边境。  与此同时,正如施利芬所预料的那样,法军开始进攻洛林。法军主力和德军左翼在德法边境上不断上演着进攻和反攻的大戏。最后德军的大炮和机枪占了上风,法军在两周的作战中损失了三十万人,只得撤退。而德军右翼却从比利时打到了法国边境。  坚点战术  战争中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坚点,所谓坚点就是本应该很快达成的小目标付出巨大的代价也迟迟不能达成。例如:上甘岭。坚点会大大挫伤进攻方的锐气,增强防守方的信心,甚至改变战局。战争指挥者必须善于处理坚点。如果没有巨型攻城炮,列日将毫无疑问地成为坚点。没有巨型攻城炮,列日将至少阻挡德军一个月。如果援军及时赶到,马恩河战役就可能不复存在,而被列日战役所代替。  清除坚点有四种方法:1、摧毁;2、绕过;3、围而不攻;4、空降。巨型攻城炮摧毁了列日坚点,战术核武器和超常规大规模杀伤武器是摧毁坚点的首选。朱隶绕过所有城市直取京城,最后成为明成祖。太平洋战争中,美军与日军“逐岛争夺”,美军伤亡惨重。后来美军采用“蛙跳战术”绕过坚点,进行“隔岛争夺”,很快就打到日本本土了。围而不攻可以让坚点的守军粮绝而降。也可以空降到坚点的后方或空降到坚城之内夺取坚点。陆军作战似乎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坚点。“把问题解决在1000公里之外”的导弹战不会遇到坚点。这里的坚点是指一个阵地或一个城市。在星际战争中一个星球也会成为坚点。  数量的重要性是始终如一的。人海战术和狼群战术都是“以量胜优”的战术。在接下来的马恩河战役中,小毛奇对德军右翼的削弱,导致德军因兵力不足而吃了苦头。在游击战中,正规军的兵力必须是游击队兵力的6倍以上才能消灭游击队。越南战争中,美军投入的兵力没有达到越南游击队兵力的6倍是其战败的一个原因。
一战(3):预谋十年的战争计划彻底破产  日,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德国第一集团军,为了追击败退中的法军,居然改变了行军方向,......,随后施利芬计划彻底破产,......  日,德军攻入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此后德军势如破竹直逼法国巴黎。  日,德军即将打到巴黎,巴黎的法国政府官员们纷纷收拾行装,踏上逃亡之路。法国把防守巴黎的任务交给了65岁的加利埃尼将军。让加利埃尼防守巴黎是法国的幸运,他是一位卓越的战略家。巴黎守军在城里城外构筑堑壕路障,枕戈待旦迎接德军。  日,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德国第一集团军,为了追击败退中的法军,居然改变了行军方向,绕到巴黎的东南部,孤军冒进,将自己的右翼暴露在了法军面前。按照施利芬计划,处于最外侧的德国第一集团军应该从西面包抄巴黎,但是德军没有按计划乘势攻入巴黎,而是调转方向去追击向巴黎东南方退却的法军。9月3日晚,一名法国飞行员发现了这一情况。加利埃尼将军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他向法军总司令霞飞建议在马恩河阻击德军。  霞飞很快采纳了加利埃尼的建议。当德军渡过位于巴黎东南面的马恩河时,英法联军的主力按照部署已经退守在那里。为了增强马恩河防线的兵力,霞飞征用了巴黎市内700辆汽车,把防守巴黎的法军星夜兼程地运往马恩河防线。这是战争史上第一次用汽车大规模机动兵力。  日,霞飞命令英法联军全线反攻,马恩河战役打响。英法联军的六个集团军与德国的五个集团军总共200多万人投入战役,600多门重炮和6000多门迫击炮震撼着马恩河两岸。  马恩河战役打了近一个星期,由于小毛奇自作聪明地修改了施利芬计划削弱了右翼力量,使德军与英法联军作战时,因为兵力不足,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最后德军不得不全面向北撤退。马恩河战役一结束,小毛奇就向德皇承认:“陛下,我们输掉了战争!”随后,小毛奇被撤职,陆军大臣法尔肯海因接任德国参谋总长。    马恩河战役是法国的一次战略性胜利,它导致了施利芬计划的彻底破产。如果不是这样的话,20世纪的历史也许会改写。马恩河战役堪称滑铁卢战役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最具决定性的战役。马恩河战役结束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西线战场就形成了胶着对峙的局面。以机枪和堑壕为核心的堑壕战一直延续了四年,直到战争结束。  战争中的意外  瞬息万变的战争过程中是按照计划行动错失战机还是不按计划犯下错误是令人难以把握的。按照施利芬计划应该乘势攻入巴黎,德国第一集团军认为乘势追歼法军是更好的战机。二战初期德国装甲军极其冒进不但不是错误,反而还是正确的战术。一战中追歼法军则是错误的开始。  判断是战机还是错误只有一个标准:怎样更有利。战前准备应该设想到所有的情况和应对方法。即时战略调整能力至关重要。  战争中的意外情况对双方来说都是双刃剑。意外情况的出现往往就意味着大获全胜或者反败为胜。冲昏头脑的胜利这种意外情况出现以后,第一集团军可能大获全胜,法国也可能反败为胜。这次法国反败为胜了。战争中的任何意外都不是什么大好事,意外会打乱精心制定的原计划,逼出不够仔细的新计划。如果精心制定的原计划有80%的胜算,那么不够仔细的新计划就只有60%的胜算了。在战争中故意给对手制造意外,会让对手十分头痛。  施利芬计划的优点——奇正结合  战争必须奇正结合,在大兵团正面会战之时,只是调集军队参加正面会战是极其低劣的战争指挥策略。在大兵团正面会战之前,就应该考虑如何运用奇兵出奇制胜。例如:马恩河会战中,如果有一支奇兵迂回到英法联军后方结果就不一样了。一般来说,奇正力量的对比应该是1:2,奇兵力量不能太弱,否则会因力量不足而无法达到效果。奇兵力量又不能太强,否则兵力分散,正兵太弱不能完成正面攻击的任务。  用少量奇兵牵制对方大量兵力,再用正兵出奇制胜是最佳的奇正结合方案。施利芬计划显然是一个最佳的奇正结合方案,施利芬用少量兵力在阿尔萨斯和洛林牵制法军主力,然后用德军主力包抄巴黎。施利芬计划的核心是“左翼牵制,右翼包抄,攻克巴黎”,要求右翼力量必须强大。小毛奇自作聪明地削弱了右翼力量和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德国第一集团军没有按计划乘势攻入巴黎是一战中德国的施利芬计划的彻底破产的两大原因。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德国参谋总长小毛奇显然不如他的前任施利芬,更不如他的亲戚普鲁士最伟大的军事指挥家毛奇。
一战(4):德军成片倒下  德军求胜心切,一度派出未经严格训练的年轻志愿者投入战斗。这些缺乏经验的志愿军在机枪和自动步枪交织的火线中成片倒下......  日,霞飞命令英法联军全线反攻,马恩河战役打响。  包抄侧翼的竞赛  日,在马恩河战役中失利的德军撤到了马恩河北面的埃纳河畔。德军企图在埃纳河畔进行防守反击,与英法联军僵持对峙3个星期后,双方都意识到正面突破是不可能了。因此,双方都开始试图包抄对方的侧翼。  双方都在从瑞士边界到巴黎北部的防线上作了准备,但是从努瓦永尔北部直到比利时海岸线的防线仍然存在着真空。因此,双方都想从这一侧突破。德军想攻打联军的左翼,联军则想攻打德军的右翼。但是,当交战的一方准备包抄另一方时,总是屡屡受阻,无功而返。于是双方又继续向西北推进,往大海的方向奔跑。在此期间,两军试探性的进攻不断进行,伤亡人数持续上升。  1914年10月中旬,包抄侧翼的竞赛终于因为到达了英吉利海峡而结束。但是德军仍不罢休,企图撕破联军的防线。德军选择了一个进攻点,这个进攻点就是比利时西南部的小镇伊普雷。  伊普雷战役  伊普雷的克洛思大教堂拥有500年历史让伊普雷享誉世界,伊普雷还曾经是比利时的羊毛交易中心。一支法国部队驻守在伊普雷的北部,一支英国部队守在伊普雷的南部。南部防线拉得很长,而且兵力不足,因此德军将主要火力集中在英军驻扎的南部防线。  德军连续三个星期集中一切力量对南部防线进行狂轰乱炸。德军求胜心切,一度派出未经严格训练的年轻志愿者投入战斗。这些缺乏经验的志愿军在机枪和自动步枪交织的火线中成片倒下死伤惨重。后来,德国人把第一次伊普雷战役称为对无辜者的大屠杀。  联军虽然勉强守住了防线,但是却付出了极大的生命代价。英国首批远征军在这一战中大伤元气,再也没能恢复过来。英军死守阵地,毫不动摇,但是从军事的角度看,英军如果后撤并将防线缩短,情况可能会好一些。  泥泞、血腥和恐怖的伊普雷战役是没有什么军事指挥技巧的普通攻防战,也是1914年西线的最后一场大战役。  敌后战术  在阵地式的攻防战中,进攻方很容易想到在防守方后方实施空降作战。空降部队从防守方的后方发动进攻,与前方部队一起夹击防守方。在第一次伊普雷战役时,空降部队还没有诞生。炮射空降机在近距离的攻防战中或许有用。把士兵装在空降筒中,用地面上的炮射空降机把空降筒发射出去,当空降筒到达预定位置时士兵从空降筒中跳出,实施低空空降作战。在空降筒离地面100米左右时士兵就可以实施低空空降了。空降筒本身也可以有战斗部和动力装置,在士兵跳出后可以变轨对敌方目标实施打击。  在北朝鲜企图统一朝鲜的战争中,北朝鲜军队势如破竹地把美军和南朝鲜军队赶到了釜山环形地带。此时,美国第八集团军在仁川登陆,把北朝鲜军队拦腰截断。由于后勤补给被切断,前方的北朝鲜军队被迫投降。美军迅速打败了北朝鲜军队,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引发了中国的“抗美援朝”。在敌人后方实施空降作战或两栖登陆作战让敌军两面受敌是敌后战术的一个方面。  包抄敌方的侧翼也是想让敌军的正面和侧翼都同时受敌。敌后战术的要旨是让敌人的正面、背面和两翼的至少两个方向同时受敌。在敌后开展游击战可以牵制敌军但不能说让敌军两面受敌了。
这么好的帖子竟然没人????
先去玩会游戏 等有人了再更。。。。。。
智联招聘,10秒注册,一键投递,找工作也可以这么省心!,日均350万高薪职位招聘信息,年薪30万起!!
一战(5):马克沁机枪的战争  以马克沁机枪为代表的自动武器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武器的杀伤力,无数的士兵在机枪的扫射下毫无意义地死去……  从日德国第一集团军和第二集团军进入比利时到1914年11月第一次伊普雷战役结束,连续几个月的激烈战斗让交战双方疲惫不堪。马恩河战役结束后,西线战场就形成了胶着对峙的局面。在你来我往的攻防中,双方都尤其加强了防御。交战双方纷纷深挖堑壕,加强掩体,设置带刺的铁丝网,以构筑固定阵地。  最初双方的堑壕就是草草挖出来的壕沟,但是随着战争的发展,指挥人员和后勤力量也深入到堑壕里,进行指挥和补给。因此,堑壕被不断地加深加宽,防御体系变得越来越发达。 到第一次伊普雷战役结束时,从瑞士边界一直延伸到大海的六百多公里长的战线上,横亘着一条布满堑壕、隧道、掩蔽所和铁丝网的坚固防御线  堑壕网的出现使得作战越来越有利于防守方,阵地之间荒凉的无人地带,被无数黑洞洞的枪口虎视眈眈地瞄准着,攻击部队只要出现在无人区,对方战壕内的敌人就能清楚地看见,那些埋伏在防御工事后面的机枪手就像狂风扫落叶一样,将进攻士兵的生命轻易地夺走。因此,夜晚成了工作时间,白天则被用于休息和恢复体力。  堑壕和机枪彻底阻止了步兵的冲锋。以堑壕和机枪为核心的堑壕战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对于联军来说,堑壕战是新鲜的。最初连挖掘工具都没有准备,需要掘壕固守时才去搜罗铁锹。部队也没有经过阵地战的训练,最初只是挖浅坑,以提供暂时的掩蔽。后来,壕沟挖到两米多深,还对壕沟进行了伪装和连通。  堑壕战对于德军来说也是新鲜的,他们的训练和装备本是用来打一场在6个星期内获胜的运动战,但他们很快就适应了这种新的战争样式。德军把自己的堑壕搞得比较舒适,相比之下,联军的堑壕要简陋得多。  对于双方士兵而言,堑壕战则是真正的噩梦。进攻者往往被机枪扫射夺走生命,防守者则必须与泥泞和脚气斗争。堑壕内的士兵几乎都会患上脚气病,其中堑壕足非常普遍。  马克沁机枪  一战爆发时,只有德国认识到了机枪的重要性。德国陆军装备了至少12500挺马克沁机枪。马克沁机枪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真正的自动武器,它在一战中发挥了无与伦比的作用,以至于有人将第一次世界大战称为马克沁机枪的战争。  马克沁机枪可以快速射发子弹,其杀伤能力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它的链式供弹系统节省了很多装弹时间。以马克沁机枪为代表的自动武器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武器的杀伤力,而且彻底改变了当时的作战样式。  机枪的强大威力,使得每一方想发动进攻时不得不付出惨重的伤亡代价。无数的士兵在机枪的扫射下没有任何意义地死去。那些据壕防守的士兵,伤亡率却微乎其微。  另一方面,一战时的战场信息通讯是大多靠通讯兵完成。只有很少的通讯兵能穿过无人区。这就意味着心急如焚的指挥官们弄不清前方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这样那些少数幸存下来的进攻者不得不独自杀出血路,所剩人数就越来越少了。  由于通讯的不畅,剩下来的人还会继续攻击同一地点。这种状态会不断地反复下去。战死和受伤的人数总是不断上升,直到进攻者被迫停下为止。无数的士兵就这样在堑壕战中无谓地死去。  迫击炮和手榴弹  为了更有效地杀伤堑壕内的守军,迫击炮和手榴弹被广泛地使用了起来。迫击炮的炮弹以近90度的角度落入堑壕内,能够对堑壕内的守军造成较大的杀伤。迫击炮通常用于进攻前的火力准备。  日,德军首次向英军掷出了手榴弹。从此,手榴弹就成了步兵的常用武器。早期的手榴弹往往用空罐头盒或瓶子来制作。  迫击炮和手榴弹的广泛使用并没有给进攻方带来多大的好处,无数的士兵仍然在机枪的扫射下倒下。  隧道  迫击炮和手榴弹没有改变僵持与对峙的局面。地面上的进攻没有成效,交战双方又把目光转入到了地下。德军和联军都试图挖掘隧道通向对方的堑壕。隧道挖好后,隧道工就在隧道里放置大量的高强度炸药。炸药埋好后,将炸药与电子引火装置相连。整个系统经过严格的测试,确保能有效工作后就把隧道封死。进攻前引爆隧道里的炸药,把对方的堑壕炸毁。  隧道工们必须一直监听是否有敌军也在挖隧道。有时一方会找到另一方埋下的炸药,有时挖隧道的敌对双方可能因挖通隧道而相会。这时,双方就会展开殊死搏斗,直到一方完全倒下。  古特尔战术  德国第十八集团军司令古特尔在战场中积极运用了一种克服堑壕的渗透战术,后来被称为“古特尔战术”。德军先派出一支经特殊训练的冲锋队为作战开道,这些冲锋队员懂得如何绕过敌人的火力中心,他们能迅速到达敌军防御体系的纵深,切断敌军通讯,从而给随后担负正面进攻的大部队创造有利的作战条件。古特尔战术实际上就是先利于特种部队进行特种作战,再用大部队进行正面进攻的战术。  特种作战  兵不在多,而在精。人类历史上的多次大规模战争中都少有特种部队的身影。由于特种部队数量少,也不存在大规模使用特种部队的情况。以前由于精确制导武器价格昂贵且数量少,所以精确制导武器没有大规模地使用。海湾战争后,精确制导武器在战争中的比例越来越高。在导弹战中,精确制导武器将占到90%以上的份额。  由此,可以联想到特种部队的使用是否会越来越频繁?是否会出现大规模使用特种部队的大规模战争?当然,我们不会为了使用特种部队而使用特种部队。对每一个士兵都进行特种训练,组建一支全部由特种士兵构成的常备部队是可行的。  回想一下前面的列日要塞,如果德军没有“大白莎”巨型攻城炮,那么德军将如何攻克列日要塞?可以考虑使用特种部队去攻克列日要塞。朝鲜战争中,美军倾其全力也攻不下上甘岭。如果在上甘岭空降特种部队,或许美军能够拿下上甘岭。在未来的台海战争中,解放军也可以考虑使用特种部队。首先动用足够的力量确保一支特种部队空降台北;特种部队空降台北后首先捣毁台北的军政设施并实施斩首行动,然后里应外合解放台湾。  经验的错误  在战争开始前,没有人预料到以大炮和步枪为核心的运动战会变成以堑壕和机枪为核心的堑壕战。战争样式的改变让交战双方都始料未及。有利于防守方的堑壕战让胶着对峙的局面一直延续了四年,直到战争结束。  人们总是习惯用以往的经验去推测未来的情况。一战开始前,交战双方根据以往运动战的经验都制定了运动战的作战计划。德军的计划是打一场在6个星期内获胜的运动战。联军的计划是打一场防守反击的运动战。一战结束后,法国汲取了一战的经验和教训,修筑了一条马奇诺防线。毫无疑问,马奇诺防线是一个完美的堑壕网体系。如果二战的战争样式仍然是堑壕战,那么马奇诺防线将是固若金汤的。  但是经验又错了,二战的战争样式变了,变成了有利于进攻方的闪电战。以飞机和坦克为核心的闪电战让希特勒把盟军逼到了敦刻尔克。萨达姆显然对飞机和坦克的联合作战颇有心得,他的经验告诉他200多万伊拉克军队可以和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一绝高低。但是经验又错了,海湾战争的战争样式变了,不再是以飞机和坦克的陆空联合作战样式,而是空中力量优先的以信息为枢纽的陆海空一体化作战样式。  下一场战争还是空中力量优先的战争吗?战争样式肯定会继续变化,下一种战争样式是导弹战,导弹战之后就是光速战,光速战之后就是星际战争了。
一战(7):凡尔登绞杀战  1916年德军的作战计划是:停止对俄国的进攻,集中兵力把法国的血流光……  意大利叛变  一战爆发前,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了同盟国军事集团。但是,一战开始后不久,意大利保持了中立。  1915年4月,意大利背叛他的盟友,加入了协约国。  日,意大利向奥匈帝国宣战。  意大利的叛变增强了协约国的信心,法军总司令霞飞认为1916年的作战计划应该是:由俄国和意大利首先在东线和南线发动攻势,在战略上牵制德奥军队,然后再由英法联军在西线大规模出动,一举歼灭西线的德军,从而彻底改变战局。  虽然协约国首脑们一致赞同霞飞的计划,但是却没有对向德军发动大规模进攻的时间达成一致。于是,发动进攻的时间被推迟到1916年3月再确定。  现在,地球上有两大军事同盟: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美日军事同盟。事实证明,同盟是靠不住的。法国是不听话的,日本右翼是反美的。在美国羽翼保护下成长起来的盟国也会成为美国霸权的挑战者。  把法国的血流光  小毛奇输掉马恩河战役后,陆军大臣法尔肯海因接任德国参谋总长。法尔肯海因对1915年的作战构想是:在西线采取守势,在东线一举击败俄军,再挥师西进。但1915年的实际情况是英法军队在西线的局部进攻大大地牵制了德军的力量,使德军在东线没有足够的兵力给俄军以致命性的打击。  因此,法尔肯海因认为1916年的作战计划应该是:停止对俄国的进攻,把主要突击方向对准西线的英法军队,必须把法国的血流光。  任何一个军事家都会极力避免两线作战。德军在一战和二战中都没有能够破解两线作战的难题。一战伊始,德军就向东西两线运兵。二战初期,希特勒先东灭波兰,再西灭法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当他再向东偷袭苏联时就未能如愿了,诺曼底登陆后,德军两线作战很快就战败了。  攻其所必救  为了把法国的血流光,法尔肯海因选择了法国北部边境小镇凡尔登作为进攻目标。凡尔登在法国人眼里是一个特殊的地区,它将使法国为了防卫这一地区,不得不投入其所有的力量。这样就可以迫使法国将每一滴血都流尽。  为了进攻凡尔登,德军从1915年冬就开始准备。德军抽调了西线战场上装备最好、久经沙场的6个军10个师共27万人开赴凡尔登。法尔肯海因下令把俄国、巴尔干半岛前线以及兵工厂的所有大炮都集中到凡尔登进攻现场,在12公里的战线上,德军集结了1000门大炮。法尔肯海因采用了“炮兵摧毁,步兵占领”的新战术,即先用强大的炮火摧毁敌人的阵地和士兵装备,再以步兵实行巩固和占领。但是当堑壕防御体系更加发达时,这个战术成了“炮兵未必能摧毁,步兵更难以占领”。  凡尔登是法国最重要的堡垒阵地之一,是一个配置着重炮和机关枪的钢筋水泥堡垒构造的迷宫,各个发射点可以互相支援,是一个以古老城镇为核心的环形防御体系。但是,法国总司令霞飞认为:从1914年到1915年的战役中,法国和俄国一些大的要塞在德军的重炮轰炸下迅速陷落,因此固守要塞已经过时。防守应该用纵深的野战工事来代替。于是霞飞在1915年8月就已经撤除和放弃了大部分凡尔登原有的堡垒,大炮被拆得剩下不到300门,驻守凡尔登的部队也只有4个师共10万人。  新战术未必能奏效,放弃也未必正确。霞飞放弃了凡尔登的堡垒,法国却坚信马奇诺防线。  绞肉机  日清晨,德军炮群以每小时十万发的速度,把炮弹射到了凡尔登。经过12个小时的猛烈轰击,在凡尔登30多平方公里的三角形地区内,落下了200万发炮弹,凡尔登附近的战壕完全被摧毁。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耗时最久、并具有决定意义的凡尔登战役开始了。  德军攻势如潮,凡尔登岌岌可危。日,60岁的贝当临危受命。当天夜里贝当就赶到了凡尔登。贝当首先建立了一条督战线,凡是退过督战线的人格杀勿论。贝当下令:宁可牺牲自己,也不丢失一寸土地。就这样,法军的士气被贝当重新点燃了。  当时通向凡尔登的铁路和主要公路已经被德军炮火切断。只有一条通向西南的二级公路可以勉强通行。贝当下令抢修这条公路,在一个星期内二十多万法军和两万多吨军火物资通过这条公路运到凡尔登。  法军兵力的迅速加强是德军始料不及的。由于后方援军和军火物资的迅速到达,法国士兵坚忍不拔死守阵地,德军的进攻被遏制住了,进展日渐缓慢。战事就这样拖了下去,在此期间,双方都不断地增加兵力,直到日,历时10个月之久的凡尔登战役结束。  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是德军从进攻转为防御的转折点,是联军从被动转为主动的转折点。整个战役中,法国伤亡在55万多人,德国的损失也超过了45万。法尔肯海因本想“把法国的血流光”,实际上德国血也流光了。因为凡尔登战役中双方伤亡巨大,所以凡尔登战役又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一线生机,反败为胜  在战争中,一方往往会抓住一线生机,反败为胜。通向凡尔登的铁路和主要公路已经被德军炮火切断,但是还有一条二级公路勉强通行。就是这一线生机,二十多万法军火速增援,凡尔登守住了。二战中,40多万英法联军被逼到敦刻尔克,只能从海上撤退,希特勒本以为英法联军在劫难逃,命令装甲部队停止进攻。联军恰恰从海上撤走了37万多人。几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都在岌岌可危之时,抓住一线生机,反败为胜。战争中,最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经常奇迹般地成为事实。
上面那些够看好久了,先去玩游戏好了。
一战(9):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1917年8月,富勒的坦克战新思路一提出就遭到了上级的否决……,后来富勒的大规模装甲战理论仍然没有受到英国军方的重视,却得到了希特勒、古德里安和隆美尔等人的重视。  坦克战之父:富勒  坦克在索姆河战役的意外成功,启发了历史上第一支坦克部队的参谋长富勒。1917年8月,富勒提出以坦克为集团展开奇袭的坦克战新思路。后来,富勒提出大规模装甲战理论,成为英国著名的军事理论家。但是,富勒的理论没有受到英国军方的重视。二战前,富勒的理论受到了希特勒、古德里安和隆美尔等人的重视。古德里安在富勒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出闪电战。希特勒正是在坦克之王古德里安和沙漠之狐隆美尔等人的帮助下取得了二战初期军事上的辉煌胜利。  坦克的胜利  1917年9月,法比边境面临德军强大的压力。英国第三集团军司令宾爵士奉命发动一次进攻,把德军从法比边境引开。富勒的坦克战新思路一提出就遭到了上级的否决,但是宾将军采纳了富勒的建议,决定动用装甲部队,发起一次坦克战。  由于当时的坦克在泥沼中行进困难,富勒开始寻找能大量部署坦克的干燥战场,他找到了康布雷。康布雷位于法国西北部,南面的土地开阔平坦,地形非常适合坦克机动。而且德军在康布雷的兵力不到两个团。为了达到奇袭的效果,直到康布雷战役开始前两个星期,军队才开始集结。直到攻击开始前两天,士兵还不知道要使用坦克。英军的保密工作让德军对此一无所知。  日早晨6点20分,378辆坦克和5个军的英国士兵,在1000门大炮的支持下,对不到两个团的德军发动了进攻。  在康布雷战役中,英军采用了坦克突破堑壕的新战术。坦克以3辆为一个战斗单元,第一辆坦克突破德军的铁丝网工事后,并不急于突破堑壕,而是迅速转向,平行于堑壕机动,以侧面的机枪为后继坦克做掩护;接着,第二辆坦克沿着第一辆坦克开辟的道路进入第一道堑壕和第二道堑壕的中间地带,对两边的敌军进行射击,随后,第三辆坦克也如法炮制,对第三道堑壕里的德军进行攻击。根据这一战术,步兵也被分为三拨,一拨紧跟坦克,对堑壕里的敌军进行清除,第二拨负责填埋壕沟,为坦克前进铺平道路,第三拨则负责警戒。如此这般,坦克与步兵的攻势如潮水一般,循环向前推进,绵绵不绝。  英军坦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康布雷战役第一天,英军就向纵深推进了10公里,俘获了7500名德军。这是开战3年来英国人在西线推进最快最远的一次。但是,英军指挥官没能及时扩大战果。德国援军赶到,德军发起猛烈反攻收复了英军占领的所有土地。  被否决的建议  富勒的坦克战新思路一提出就遭到了上级的否决,但事实证明富勒是对的。康布雷战役是一次成功的坦克战,坦克战术第一次出现在战场上,步兵与坦克协同的战术也第一次出现在战场上。康布雷战役是坦克战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坦克作为陆战之王的王者之风开始在康布雷显现。  翻开战争史就会发现战败的一方往往都会否决一些正确的建议,而采纳一些错误的建议。上帝不是没有给战败方机会,而是战败方没有抓住机会。在事实发生之前,怎样判断建议的正确与否呢?可以用沙盘推演,可以用计算机模拟。但是,指挥官往往只用1秒钟就否决了建议。这就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奥秘所在。
一战(10):德军黑色的一天  1918年上半年,在德军发动的几次进攻中,协约国伤亡和被俘总人数高达八十万,……,但是美军仍然以沉重的代价在地狱般幽暗的森林中一步步地前进……,德军参谋长鲁登道夫将8月8日定为德军黑色的一天。这一天共有3万德军士兵被俘……  一战刚刚爆发时,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认为这场战争与美国毫无关系。美国的原则是保持绝对中立,同时尽力让参战国看到战争残酷的一面。但是随着战争的发展,美国越来越倾向于协约国。这种情绪很大程度上与战争双方在美国的宣传有关。为赢得美国公众的支持,双方都开展了强有力的宣传攻势,但是很明显,协约国在这方面做得好得多。  1917年3月,英国情报部门通知美国政府,德国预备同墨西哥结成同盟,这样墨西哥就能够重新夺回上世纪美国占领的墨西哥领土得克萨斯、新墨西哥和亚利桑那。这触及了威尔逊的底线。  日,德国没有丝毫停止无限制潜艇战的迹象,再加上墨西哥的问题。威尔逊总统同时向美国参众两院发表演讲,认为美国不能继续袖手旁观了。两院都以绝对多数通过了总统的倡议。  日,美国正式对德宣战。  1917年6月底,第一批美军先头部队匆忙开赴法国。  日,美国独立日,第一批美国大兵在巴黎进行了一场特殊的阅兵仪式。  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  日,列宁发布和平令。  日,苏维埃政府和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签订了停战条例——《布列斯特和约》。至此,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东线战场沉寂了下来。由于俄国退出战争,德国因此能够集中主要兵力在西线作战,  1918年上半年,德国计划并实施了几次进攻,协约国损失非常惨重。协约国伤亡和被俘总人数达到八十万,同时他们几乎失去了所有在年间漫长、血腥的进攻中所拿下的土地。但是协约国还没有溃不成军。  日,协约国总司令的费迪南多·福煦元帅决定发动反击。此时,已经有30万美国军队驻扎在法国。  1918年7月,协约国开始集结部队,准备反攻。反攻的矛头指向德国在协约国战线上楔入的突出部:马恩河、亚眠、圣米耶尔和伊普雷。协约国的战略是进行不间断的打击,让德军没有喘息的机会。  日,芒让将军率领法国第10集团军猛攻马恩河。到8月6日,芒让将军彻底解除了德军对巴黎的威胁。  1918年8月,美国远征军指挥官约翰·潘兴决意要保存驻法美军的整体性,不希望美军只是在英法的指挥下零零散散地作战。潘兴说服协约国军总司令福煦组成了独立的美军指挥部,并且正式建立了包括14个师的美利坚合众国第一集团军。  日,英军开始攻击亚眠。黄昏时,英军越过德军防线14.5公里。这是协约国在西线一天之内向前推进距离最远,战事伤亡最小的战役。德军参谋长鲁登道夫将8月8日定为德军黑色的一天。这一天共有3万德军士兵被俘  1918年9月中旬,美军开始独立作战。美军成功地清除了凡尔登东侧的圣米耶尔德军突出阵地。这场战役中,在法国指挥美国空军的米切尔将军使用了1500架飞机,用于切断德军给养和后续部队,并实施了一些地面轰炸,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用飞机最多的一次战役。在不到30小时的战斗里,德军有1.6万人被俘,450门大炮被缴获。  接着,比利时军和英军突破了伊普雷突出部。在协约国军队持续的进攻下,德国人不得不放弃了伊普雷,撤出索姆河,退回兴登堡防线。此时德军统帅鲁登道夫已经认识到,在协约国快速猛攻之下,他的部队简直不可能有秩序地撤退。因此,德军继续进一步加强已经戒备得非常森严的阿尔贡地区。阿尔贡地区是由带刺的铁丝网、混凝土机枪掩体和重机枪连成了一个坚固的设防地区。  1918年9月底,美法联军开始进攻多山的阿尔贡地区。战役开始时,法美联军进展迅速。此后,部队进入了丛林茂盛的山区,再加上德军抵抗顽强,战斗变得越来越艰难,各分队的协调也日趋困难。在崎岖的山区,坦克无法前进。部队只能靠大炮开辟前进的道路。德军准备充分,占有地理优势,法美联军前进的道路充满艰辛。美国人以沉重的代价在地狱般幽暗的森林中一步步地前进。  战争能力  一战中,英法俄三国联手也只能与德国打个平手。俄国退出战争,英法就感到十分吃力了。如果不是美国参战,一战的结果还很难说。二战中,英法联手也是不如德国的。如果没有美国的鼎力支持,英法和苏联联手要打败德国也是艰难的。德国的战争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只是其战争能力还没有强大到超过美英法俄或美苏英法四国战争能力之和。德国的盟国中日本的战争能力还可以但离得太远,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的战争能力都是二流水平。一战中,超一流的德国和二流的奥匈帝国与一流的英法和二流的俄国对抗。二战中,超一流的德国和二流的意大利与一流的英法和苏联对抗。不谈正义与邪恶,仅从军事上分析,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犯了两个相同的错误:对手多且强,盟友少且弱。从而导致,德国在战争能力不如对手战争能力总和的情况下发动侵略战争,仅仅依靠战略战术获得一些暂时的胜利。  实力是根本,谋略只是实力的倍增器。将军、士兵、研制武器的人、武器和兵工厂是军事实力的五个关键要素,战略战术水平由将军的水平决定。世界上的人其实都差不多,决不能指望己方的将军和士兵能比敌方的将军和士兵强多少。战略战术可以弥补战争能力的不足,但是这种弥补是有限的。进攻方的战争能力是防守方的十倍时才可以稳操胜券。进攻方的战争能力是防守方的五倍时,防守方有机会反败为胜。进攻方的战争能力是防守方的两倍时,胜负参半。进攻方的战争能力与防守方相当或不如时,胜率很小。  一战中,德军在马恩河、凡尔登和索姆河投入的兵力与英法相当,在东线的战争能力也不超过俄国的5倍。二战初期,德军战争能力20倍于波兰军队,3倍于英法联军,2倍于苏军。德军战争能力只与苏军和英法联军之和相当,仅仅是靠战略战术上的原创——“闪电战”取得了战争初期的胜利。谋略只是实力的倍增器,一旦敌人也学会了闪电战,那么这种倍增作用就会立即消失。  秦国的战争能力只有六国战争能力总和的一半,但是秦国采用“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而六国互不驰援,积极地配合秦国“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在这种情况下秦国才灭了六国。一战中,德军东西两线同时作战,英法俄三国联手,后来美国又参战,德军怎么可能取胜。二战初期,德军先东灭波兰,再西破法国,然后东袭苏联。英法在德军闪击波兰时积极配合德军在西线“静坐”。苏联在德军袭击法国时也积极配合,在东线互不侵犯。英法在德军突袭苏联时,还有点幸灾乐祸。德军在二战初期取得的军事上的暂时胜利,就是各国互不驰援造成的。一旦美苏英法联合起来,德军就只能进行战略防守了。  同样,在五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国家各怀鬼胎造就了以色列的最后胜利。中国不帮助越南和朝鲜,美国早就把他们变成伊拉克了。如果中俄不帮助伊朗,伊朗也在劫难逃。
不错的知识贴。
我居然看完了
你给敢么说点二战时期亚洲地区,着重中国的[滑稽]
你能不能悄悄的告诉我,围观会不会被收费。
我晕!  ——终我一生,必朝觐!《朝觐》吧欢迎您      ——找工作,找房子,找朋友…《昭通找工作》吧欢迎您        ——走遍大地神洲,最美多彩昭通。有爱的《昭通》吧2万+小伙伴等你入驻!
军师,进了你这个贴,我耳边就想起了,“流量都去哪了?” ——终我一生,必朝觐!《朝觐》吧欢迎您     ——找工作,找房子,找朋友…《昭通找工作》吧欢迎您 ——走遍大地神洲,最美多彩昭通!《昭通》吧2万+小伙伴等你入驻!
登录百度帐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一次世界大战东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