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便时控制不住大便自己玩手机每当想查题时查着查着就玩了起来 每当写完作业 就想玩游戏 每当游戏玩累了就想视频

阅读《好爸爸胜过好老师》东子 - 免费试读 - 手机阅读 - 书评
手机扫描阅读
  确定“启蒙之师”的角色  “扶我学走路,教我学说话。”这是人之初,天下父母共同的责任。人的一生,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前辈在指引着自己的道路,可几乎每个人最初的人生启蒙老师都是父母。是他们在教自己的孩子走路、说话、生活及做人。  在孩子第一次摔倒的时候,是父母告诉我们,自己摔倒的就必须自己爬起来;在孩子第一次哭泣的时候,是他们告诉孩子哭是一种发自内心真正的情感,只是要学会控制这种情感;在孩子第一次笑的时候,是他们让孩子明白生活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在孩子第一次感觉到无助的时候,是他们让孩子学会如何去坚强面对。  家庭是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这两个“第一”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古语云:“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所以然者,生而善教也”。所以,爸爸对孩子所施教育的第一个特点是具有早期性、启蒙性。  孩子从婴儿期步入幼儿期,随着年龄的增长,由家庭这个小环境终将步入大社会,接触家庭外的人群、事物。社会中那些真善美、假丑恶不时地进入孩子的视野,大人采取隔离手法是行不通的,因为家庭中的电视、互联网也会从不同角度不断地反映着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儿童特别是幼儿缺乏理性的辨别是非能力,但有着比成人敏锐的感受能力。  如果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能针对孩子年幼接受能力不太强的特点,抓住具体的日常琐事,帮助孩子认识辨别社会中发生的是是非非,让他们具体地感受到真善美光明的一面,也体会到丑恶的卑鄙的阴暗的一面,可以帮助孩子增强扬善除邪的正义感,从而抵制丑陋阴暗面对孩子心灵的侵蚀。  一般来说,3-6岁是学龄前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早期教育阶段,这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所以家长要履行好“启蒙之师”的职责。我国古谚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幼儿期是人生熏陶染化的开始,人的许多基本能力是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等,性格也在逐步形成。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如果把他本人17岁达到的水平算作100%,那么4岁时就达到了50%。4-8岁又增加了30%,8-17岁又获得了20%。可见幼儿在5岁以前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如果家长在这个时期所实施的家庭教育良好,将是孩子早期智力发展的关键。  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卓有成效的名人在幼年时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他们日后成才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德国大诗人、剧作家歌德的成才,得力于家庭的早期教育。歌德2-3岁时,爸爸就抱着到郊外野游,观察自然,培养歌德的观察能力。3-4岁时,爸爸教他唱歌、背歌谣、讲童话故事,并有意让他在众人面前讲演,培养他的口语能力。这些有意识的教育,使歌德从小乐观向上,乐于思索,善于学习。歌德8岁时能用法、德、英、意大利、拉丁、希腊语阅读各种书籍,14岁写剧本,25岁用一个月的时间写成了闻名于欧洲的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  反之,人的幼年时期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而影响智力正常发展的事例也是不少的。如印度“狼孩”卡玛拉,从小被狼叼去,8岁时被人发现,但其生活习惯已与人两样,而与狼几乎一样,四肢爬行,吃生肉,昼伏夜行,后来经过人为的训练,两年后才能站立,六年后可以像人一样行走,四年内学会了6个单词,在他17岁时,智力水平仅达到3岁孩子的水平。  据《中国妇女报》报道,江苏省南京市一姓马的工人因患有精神性心理疾病,深怕孩子受人迫害,将自已的三个子女从小锁在家中,不让他们与外界接触,长达十几年,致使这些孩子智力低下,言语迟缓,与同龄人相比,智力及生活能力差异很大,近于白痴,所以不可忽视对孩子早期启蒙教育的作用。  但并不是启蒙教育越早越好,孩子的启蒙教育,是一个科学的过程。过早或过晚,对孩子智力的发育和思维意识的培育都是不利的。正如成语“揠苗助长”的寓意所描述的那样,如果家长一味地将教育提前,孩子的心智发育不到位就不能吸收,这样非但没有效果,更会让孩子对学习知识的过程产生厌倦感、恐惧感,后患无穷。还有就是过早认字、算术。不少家长为了让孩子早点起步,希望孩子在幼儿时期就多认字、做算术,其实是过早地给予孩子压力,可能会造成孩子的厌学情绪。  教育可谓无处不在,尤其是爸爸对孩子。  我曾看过这样一段文字:  在车水马龙的路上,一位出租车司机在一个堵车的路口,指着旁边的一个建筑说,“儿子,看哪!这是南山医院,你就是在这出生的。”旁边的两三岁的儿子看着医院,楞楞地说:“南山医院。”“恩,是啊,你就是从这里来到世界的”。“世界?”“哦,你还小,以后大了,爸爸再给你讲……”  这一幕在我们看来,是最为平凡不过的了。无论在路上,车上,船上……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无处不在。指路牌,看电视,认地点,各式各样的启蒙方式让人眼花缭乱。然而这个父亲的特别之处在于,他是一个出租车司机。路上堵得水泄不通,在停下来等候的时刻,爸爸开始了对他儿子的启蒙教育。并不是每一个父母都家财万贯,学富五车,大多数人,都在默默地用自己的力量,作出这些微小的付出。然而正是这些微小的事情,一点一滴积累起来,才铸造了一条平稳安全的路,供孩子们茁壮成长。那个司机的小孩,在接受了正式教育,腹中诗书渐富之后,不知道还会不会记得在某个温和的午后,自己的爸爸在工作的时候,曾经告诉他那个地方的名字?希望他记得。因为能够接受这些微小的付出,是一件多么温暖幸福的事啊。  一个爸爸的启蒙教育,是一种微小的付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天下父母心的体现,一种义无返顾的爱。  这种爱在每一个人身上都有所体现。  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大多数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教育,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的教育影响着子女。这种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其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伴随着人的一生,可以说是活到老学到老,所以,东子才把家长称为“终身教师”。  东子给爸爸们的建议——  方法一:作为“启蒙之师”的爸爸要有权威性  就是在孩子身上所体现出的权力和威力。家庭的存在,确定了父母子女间的血缘关系、抚养关系、情感关系,子女在伦理道德和物质生活的需求方面,对父母有很大的依赖性,家庭成员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都决定了父母对子女有较大的制约作用。父母的教育易于被孩子接受和服从,家长合理地使用这一特点,对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形成是很有益处的,对于幼儿来说,尤其是这样。幼儿在与其他小朋友们玩耍游戏中,当出现争执情况时,往往引用父母的话来证实自已的言语行为是对的,如他们喜欢说:“我爸爸是这样说的”或“我妈妈是那样做的”等等。  爸爸在孩子幼年时代始终扮演着双重角色:即既是孩子安全生存的保护者,又是人生启蒙的向导。 父亲教育的效果如何,就看爸爸权威树立的程度,爸爸权威的树立必须建立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基础上,而不是封建的家长制上,明智的爸爸很懂得权威树立的重要性,更懂得权威的树立不是靠压制、强求、主观臆断,而是采用刚柔相济的方法。  方法二:“启蒙之师”还应具有感染性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天然性和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心领神会,以情通情。在处理发生在周围身边的人与事的关系和问题时,孩子对家长所持的态度很容易引起共鸣。在家长高兴时,孩子也会参与欢乐,在家长表现出烦躁不安和闷闷不乐时,孩子的情绪也容易受影响,即使是幼儿也是如此。  如果父母亲缺乏理智而感情用事,脾气暴躁,都会使孩子盲目地吸收其弱点。爸爸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时,表现出惊恐不安、措手不及,对子女的影响也不好;如果爸爸处变不惊、沉稳坚定,也会使子女遇事沉着冷静,这样对孩子心理品质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方法三:“启蒙之师”对启蒙教育具有及时性  启蒙教育的过程是父母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的个别教育行为,比幼儿园、学校教育要及时。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什么变化,即使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故此,做为父母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及时掌握此时此刻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及时纠偏,不让问题过夜,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正如印度电影《流浪者》中的经典台词一样:贼的儿子不一定是贼,法官的儿子也不一定是法官。所以,无论你是轰轰烈烈的一代天骄,还是默默无闻的凡夫俗子,你都是孩子的启蒙之师,你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让你的孩子是谁。很多“一代天骄”都是“凡夫俗子”教育而成的。  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孕于点滴之中,启蒙教育更是如此,唯有合格的“启蒙之师”,才能孕育出优秀的孩子。  放手让孩子做喜欢做的事  看到这个题目,有些家长可能要问:为什么要放手让孩子做喜欢做的事?哪些事又是孩子喜欢做的呢?  因为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使人快乐,孩子喜欢做的事当然就是能让他产生快乐的事情了。  比如走进美丽的大自然。  大自然是那样的神奇和美丽,它蕴含了无穷无尽的知识,可以说世界上再没有比大自然更好的老师了。我们不该让孩子远离它。周末,带上孩子去尽情地亲近自然、拥抱自然。在孩子投身自然中,感受大自然的奇妙的过程中,孩子的观察力会越来越敏锐,想像力会越来越丰富,对大自然的认识、对各种生物的了解也会越来越细致,而且对美的欣赏能力也会越来越高的。  同时,美妙的大自然会给孩子的人生留下许多美好的记忆,这可是一笔难以衡量的财富。我的女儿范姜国一(依依)在《玩过小学》那本书里,用欢快的笔调描写了“渔翁一日”、摘苹果、坐在电动车上去郊游等等的感受,字里行间无不流淌着依依的快乐。这些记忆会陪伴孩子一生,哪怕人到暮年。  东子给爸爸们的建议——  方法一:满足孩子的快乐感和成就感  幼儿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在他们的生活中充满着惊喜,充满着乐趣。  稍微留意,我们会在幼儿的一言一行中发现他们关注的焦点。当幼儿在户外散步时,他们会数着彩砖跳格子,往往数着数着就乱了套,最后哈哈笑成一团从头再数;他们会歪歪扭扭、乐此不疲的走在彩色的车轮上转圈;也许对于成人来说这是无聊的事,可是看着幼儿的笑脸,就明白他们乐此不疲的原因了。  有时在草地上,他们会惊奇地发现:这里有一个大虫子。于是草地下还有什么就成了最新的话题,大家趴在草地上,有的用手,有的拿着拣到的树枝,一个劲地在草地下找呀找:“哈哈,快来看,我找到了一个东西啦。”仔细擦干净泥土一看:哎呀,原来是一块小石头。一下子就泻了气。“没关系,我再找。”在经过一场草地混找之后,他们可有自己的战利品了:几个坏积木、几个蜗牛壳,还有一些死掉干了的小虫子,连草根都被拔了几根.……也许这真的不是什么有意义的东西,但是在孩子的脸上、眼里、心中看到了两个字:快乐。  这就是放手让孩子做喜欢做的事的第一个好处:满足孩子的快乐感和成就感。  方法二:分享孩子的快乐  著名文学家朱自清说:“要让孩子在正路上闯,不能老让他们像小鸡似的在老母鸡的翅膀底下,那是一辈子没出息的。”要放手让孩子做喜欢做的事,家长的包办代替是孩子形成软弱性格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家长不让孩子做任何事情,舒适、平静、安稳的生活,剥夺了孩子自我表现的机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方式,导致了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萎缩。可见,要培养孩子成为强者,父母首先要鼓励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学会自己生活,把握自己。  依依从5岁起就经常“主动请缨”帮妈妈做家务,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做饭。当听我们说,我们小时候很小就会做饭的时候,依依也跃跃欲试,申请了好几次。但考虑到煤气安全问题,我一直没有答应。但她没少协助我们做饭,比如摘菜、洗菜等,很多时候我正在厨房忙活,她就跑过来喊:“爸爸,我来做你的助手吧!”后来,她还是不甘心只做“助手”,要自己上灶演习一番。8岁生日刚过不久,在我的“战前指导”下,依依第一次掌勺,可惜手忙脚乱,西红柿炒鸡蛋糊得没法吃了。  过了不久,依依从电视上学会做蜂蜜小甜饼,于是又一次“请战”。这一次由她妈妈在“阵前”监督。按着依依的吩咐,她妈妈给她把面粉、白糖、牛奶、鸡蛋、蜂蜜、植物油等各种配料准备齐全,依依便开始自己的制作“工程”了。先是往面粉里倒适量的水进行搅拌,随后再将适量的白糖、牛奶、鸡蛋、蜂蜜等放入反复揉搓,使得面粉成为面团。接着就把面团放到面板上,分成若干小块,每块都压成薄厚适当的面饼,每份的大小也基本相等。  然后把锅放在灶上,打着火,等锅热了,小心地把油倒进锅里,再把饼放入锅里。油热了,依依紧张得盯着,不敢有半点马虎。“不好,要糊了!”她边说边赶紧把饼翻个个。唉呀!手不小心碰到锅底了,好疼啊!她甩着手,不停吸着凉气,看起来一定很疼。可是顾不上让她妈妈看,她接着“抢救”小饼了……  不一会,锅里飘出一股香气,小饼的两面都被炸得黄黄的,可以出锅了!依依关了火,小心地用铲子把小饼一个个铲到盘子里,端到餐桌上。当她吆喝着:“开饭啦!”的时候,俨然一个小英雄。我们和依依幸福地分享了她的美食。  方法三:给孩子一份心灵的自由  东子的童年尽管物质贫乏,但是我的心灵是自由的、轻松的,我的成长是没有负担和拘束的。因为没有现在的学业压力,没有作业在等待,没有父母老师的厚重期望,我可以尽情和大自然亲近,玩泥巴、捉虫子;我可以尽情和兄弟姐妹同龄小伙伴们玩自己喜欢的游戏,捉迷藏、警察抓坏蛋……  我可以在野外疯跑到天黑才回家,而不必像现在的孩子一放学就埋在作业堆里;我可以在土堆上打滚撒欢,而不必像现在的孩子整天被父母捧在手心里,害怕衣服弄脏了,害怕哪儿磕着碰着了,从而失去了自由;我可以一整天跟在公社来的小剧团的后面走村窜巷凑热闹,而不必像现在的孩子即使到了双休日也要在父母的催促下去这个特长班那个课后班学习……  在钢筋水泥构筑的都市里,生活在鸽子笼一样的居室里,人们室外活动的欲望越来越弱,孩子们的室外活动自然也越来越被忽视甚至受到限制。过去,傍晚时分,一群孩子在空旷的操场上跳皮筋、扔沙包、捉迷藏,追逐打闹的情景,现在越来越难以见到了。  除了因为现在都市建筑越来越星罗棋布,孩子们玩耍的空间被蚕食这一客观因素外,孩子们被剥夺了室外活动权利的原因主要来自父母的思想。现在一家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恨不得一天24小时守护在孩子左右。要孩子到外面玩耍,万一摔着或者遇到更大更可怕的意外怎么办?再说,出去玩多累啊,外头有风有沙尘多脏啊……总之,让孩子呆在家里最安全,最让父母放心。  方法四:给孩子属于自己的快乐  为了还孩子本该属于他们自己的快乐,我还放手让依依尽情地玩她喜欢的各种游戏,当然了玩的所有游戏都必须在安全有所保证的情况下进行。我坚持一个理念: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户外活动不可缺少。所以,不仅要让孩子快乐地玩,而且要从家里玩到外面更广阔的世界去。  因为第一,室外活动可以增加孩子沐浴阳光、呼吸新鲜空气的时间,有助于增强孩子的体格。经常在室外活动的孩子,往往身体结实,抵抗力很强,不容易感冒,也很少患其他疾病。而那些终日被关在家里,夏天怕中暑冬天怕冻着的孩子,越是被无微不至地照顾着,身体反而越娇弱,仿佛温室里的花,经不起一点风雨。  第二,走出家门,孩子有更广阔的空间放飞心灵,收获快乐,身心都会得到充分的放松,有助于张扬孩子的个性,满足孩子自由、好动和探究的天性,培养乐观豁达的性格。  第三,到外面的世界玩耍,可以有更多了解自然,了解社会的机会,对增长孩子的见识、开拓孩子的眼界大有裨益。  第四,室外活动可以结交更多的朋友,使孩子在和他人一起游戏的过程中,不仅收获友情,而且学会如何和他人相处,如何互谅互让,如何遵守人际交往的一些规则等等。  第五,到外面的世界里玩耍,可以提高孩子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孩子在逆境中求发展的毅力,以及增强不断探求新知的学习欲望……  我对依依室外活动的安排主要分三种方式:每日的户外运动、每周的近郊游玩、每年的远足旅游。从可以把依依带到外面玩那一天起,我就坚持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带依依出去玩。等到她可以独自下楼玩耍了,户外活动就成了她作息时间表上永远不变的一项内容。上学后,为了保证依依玩耍的时间,我特意找到学校,为依依争取到了“作业缩水”的特权。于是,每天放学后,她用最快的速度做完该做的作业,就下楼尽情玩耍。溜旱冰、打羽毛球、踢毽子、跳皮筋……  而每到周末,只要天气不错,我就带上依依去近郊游玩。或者步行,或者骑上自行车,在鲜花盛开的季节,和她一块上山采野花,编织美丽的花环。和她一起高吟着“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到广场迎着春风放风筝;在烈日炎炎的夏季,我带她去海边,听海鸥高歌,套上救生圈到海里畅游,或者赤着脚丫在沙滩上徜徉,捡拾贝壳、抓小螃蟹……  我还带她到河里摸鱼虾,尽情在溪水里嬉戏;在秋高气爽的季节,和她一起到丰收的果园里欣赏枝头累累硕果,和当地农民一起收割庄稼,感受丰收的喜悦;而雪花飞舞时,我带她去开阔地带堆雪人,在雪地上打滚、奔跑……  放手让孩子做喜欢做的事,也是对孩子的一种尊重和信任,这说明我们做家长的尊重孩子的选择权,信任孩子自己能够做好自己的事情。  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孩子学习兴趣的源泉。好奇、好问、好动,渴望通过自己的探索来了解世界,是孩子的天性。  心理学家将好奇心定义为:个体对新异刺激的探究反应。对新鲜的事物和现象,人有着去了解和探索的本能。对于初涉入世的孩子来说,身边的世界是那么陌生、新鲜和神秘,在他的心灵中充满了探索、求知的欲望,这宝贵的好奇心正是他智慧的火花,更是促使他学习的原动力。研究证明,一个富有好奇心的人能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体验乐趣,这种乐趣又会激励他不知疲倦地去探究未知的领域,促进其智力的发展。好奇心就像是性能优秀的赛车引擎,保证赛车勇往直前,在激烈的竞争中遥遥领先。  经常和孩子在一起,你一定会发现他们似乎有问不完的问题,闯不完的“祸”。但如果我们静下心来,便会从中看出,他们对大千世界充满了好奇。  许多家长为了避免孩子出意外,怕孩子破坏东西,当孩子爬上爬下,不停地触摸,不停地翻动他所能够得到的物体的时候,总喜欢说:“别动,脏!”“别摸,危险!”“你来做什么,又没你什么事?”……  孩子好奇的天性,决定了他对第一次见到的东西,总是很感兴趣,孩子“调皮”也正符合他的发育特点,这时家长就应该因势利导,在判断基本安全的前提下,充分解放孩子的手脚,否则很可能把一个小发明家的探究精神在萌芽状态泯灭了。  从培养一个孩子的角度看,一身脏衣服、一个被摔坏的玩具,和一个孩子一生的发展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孩子处于鲜活的年龄,他们有太多的精力,对世界也充满了好奇,过分约束他们,只会消减他的创造力和探索能力。  孩子常常会指着那些新奇的东西,问这是什么,那又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这些让他们表现出极大兴趣的新奇事物,很有可能就是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可不能小看孩子们的这些奇思怪想,这中间往往蕴藏着不可预测的潜能。东子在研究一些成功人士的学习动力时,发现所有的动力原型都是对知识的新鲜感,即好奇心,好奇心是人获得智慧的关键。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就是保护孩子的未来幸福。  东子给爸爸们的建议——  方法一:增强孩子的好奇心  故事是用口语化的艺术语言来表达的,它有内容有情节,形象生动,孩子一般都非常喜欢听。故事不但能丰富孩子的知识,扩展孩子的视野,使他们从中懂得人生的哲理和人生价值,而且还能起到增强好奇心、丰富想象力,从而激发求知欲望的作用。  我就经常给依依讲故事,总是我边将她边问,走出家门也是,这孩子几乎是走哪问哪,见啥问啥,我不仅不斥责她,而且还耐心的引导和保护她这难得的好奇心。这一结果就是,至今的依依制作出了很多超乎想象的手工作品,什么印地安人笔筒、三条腿的凳子、五条腿的桌子等奇异作品。另外,她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索精神得到很好地发展。  方法二:鼓励孩子积极探索  好奇、好问、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我们应加以爱护,并给他们充分的自由,允许他们大胆地去想象。即使产生了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也不能盲目否定,而应采取他们能理解的方式,耐心解答,共同讨论,或提出问题引导他们继续思索。  当孩子把奶瓶反转,并且试着从奶瓶的底部来吸奶的时候;当孩子将停下了的玩具火车又推又拉又打,想使它再次跑动起来的时候;当孩子在公园里专心地看着,被风吹得摇摇摆摆的花草的时候。这些都是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索这个陌生世界的表现。对孩子来说,一切都是新鲜的,值得探索的。此时,大人不要忽视和否定孩子的学习和探索行为,而应该精心地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努力用孩子的眼光去观察这个世界,跟孩子一起去惊异,去提问,去讨论,去共同作出结论。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好奇心在慢慢消退,人们开始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没有了探索和求知的兴趣。对于孩子的“淘气”成人不能理解,一般都会以为他是在作对,或者是不懂事的表现,于是或严厉斥责,或置之不理。殊不知,孩子正是通过他的淘气行为在探索、检验自己的一些异想天开的想法呢!这些想法和行为就是孩子好奇心的表现。而大人的粗暴、忽视、干涉和误解会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了孩子,长此以往,有可能使孩子失去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变得麻木不仁,没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样的结果是为人父母者都不愿意看到的,也是违背我们教育孩子的初衷的。  方法三:为孩子提供动脑、动手的机会  根据孩子模仿性强、爱动的特点,可以让他们利用手边的工具,充分运用各种感官,自己观察,自己动手操作,让孩子体验到一种自我成就感和乐趣。他们对于自己动脑筋想出来、自己动手做出来的东西,有一种偏爱和特殊的兴趣,因而类似活动有利于激发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逐渐培养起学习兴趣。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世界上第一架飞机的发明者莱特兄弟,小时候是一对富有好奇心的孩子。有一次,兄弟俩在大树底下玩,两人产生了爬上树去摘月亮的想法。结果,当然不仅没有摘到月亮,反而把衣服都刮破了。他们的爸爸见此情况,不仅没有责骂他们,而是耐心地开导他们。在爸爸的引导下,兄弟俩日夜为制作能骑上天的“大鸟”而努力。这期间,爸爸不失时机地买了一架酷似直升飞机的玩具送给他俩,这更加激发了他们对制造升空装置的浓烈兴趣。他俩不断地学习升空技术方面的知识,翻阅了大量有关飞行的资料。在爸爸的鼓励下,经过多次试验,兄弟俩终于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飞机。  孩子由于好奇自然会提出些问题,可是有些父母会对孩子说:“问这么多,烦不烦?”也许,孩子的好奇心就在父母的不断喝声中被毁灭了。其实,我们也可以像莱特爸爸那样,注意倾听孩子的问题,积极地引导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为孩子提供动脑、动手的机会。这样,孩子就能在不断地动手和思考中增强创新能力。  方法四:不要挫伤孩子好问的积极性  如今的孩子接触面广,在现代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接受新鲜事物快,好奇心强,喜欢独立思索,敢于发问,这是一件好事。如果孩子们对什么事情感兴趣,就应因势利导,启发他们去积极思考,培养孩子们的好奇心与探究精神。如:“你想想,这是为什么?”  当孩子带着问题去问爸爸的时候,爸爸不应该简单地将结论告诉孩子。告诉孩子问题的答案,远不如让孩子自己思考“为什么”来得重要。例如,当孩子问“鸟儿晚上睡在哪里”时,你不必直接回答,你可以与孩子一起探讨鸟儿在晚上的可能去处;当孩子问“黄色和蓝色颜料混合后会变成什么颜色”,你不要简单地告知“会变成绿色”,你可以说:“是啊,那究竟会变成什么颜色呢?”以此来引导孩子去试验,去思考,让孩子自己去得出结论。同时,你还可以通过一些开放式的问题,激发孩子对事物的好奇心与探索的欲望。  作为爸爸,我们应好好地回答他们的问题,而不要随随便便地搪塞一些答案。这样不但会使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害怕,也很可能会使他失去再提问题的兴趣。相反,如果我们的回答既生动又活泼,无形之中就能帮助孩子建立对生命、未来的好奇。  方法五:满足孩子的求知欲  作为爸爸,在与孩子接触时,不要认为孩子有点“傻呼呼”的,更不要说:“你还小,等你长大后就会明白了。”其实,孩子们的提问,正是由于他们知识、经验的不足,而好奇心促使他们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处理不当,孩子们求知欲望的火花就会因此而灭。我们要尊重孩子们在知识、能力、判断方面的自尊心,学会在孩子的面前表现出自己的谦逊,让孩子有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  孩子的个性尽管千差万别,但是有好奇心却是孩子的共性。好奇心是孩子求知欲的最直接反映,越是聪明的孩子,好奇心越强。保护孩子的好奇心不是一句空话,当爸爸的要理解孩子。如果孩子看到新鲜好奇的东西,做爸爸的表现出漠然的样子,就会冷了孩子的心。孩子的好奇心有时会冲破父母的知识范围,这是很正常的。爸爸对孩子的发问一时答不上来,可以通过翻书或向人请教,有了正确的答案,事后再告诉孩子,千万不能不耐烦地说:“就你能!”“就你话多!”或者饭桌上爸爸回答不了孩子的问题时,就用“吃饭吧!”来加以搪塞敷衍。有的家长面对孩子提出的问题不经意地说“怎么连这也不懂啊!”。即使孩子因好奇而惹了麻烦或做错了事,家长也要正确引导。  儿童时期的好奇心、求知欲,是奠定他们未来事业成功的重要基础之一。学龄早期是儿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它不仅要求儿童在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注意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有一个质的飞跃,而且更需要具备良好的思维品质,如观察的敏锐性、记忆的持久性、注意力的广度及深度等。儿童思维发展成熟的速度,不是按孩子年龄增长而递增,而是在日常的学习中培养和造就的。  好奇心是孩子们的天性,也是他们敢于探索新知,敢于创新的动力。创造精神就像是一双巨大的翅膀,能带领孩子在知识的天空里展翅高飞。家长可从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开始,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强烈的好奇心能使孩子产生学习的兴趣。孩子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才能从学习中体验到快乐,才会热爱学习,并主动学习。  教会孩子劳动之能  劳动是人生的“必修课”。  教会孩子劳动,给孩子提供劳动的机会,孩子可以体味到劳动的快乐和被人信任的幸福感。爸爸要想把孩子的精力引向好的方面,必须尽早开始让孩子对劳动感兴趣。要让孩子知道:劳动是幸福之本,懒惰、好逸恶劳是万恶之源。  常言道:“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美好的东西付出相应的劳动和汗水才能获得。当一个人明白这些东西来之不易的时候,他才会更加珍惜,才能体验到快乐和幸福。  古人云:“不劳动者不得食”。但是,许多父母却由于溺爱孩子等各种原因,忽视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使孩子逐渐养成了不爱劳动的坏习惯,甚至一部分孩子生活都难以自理。缺乏劳动意识的孩子会养成依赖成人的习惯,而且,由于孩子没有经过劳动的磨练,以后走上社会也很难胜任工作。  最近多家媒体报道了“东方神童”魏永康被勒令退学的新闻。这位神童13岁时就完成了小学至高中的课程,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湘潭大学;4年后又以总分第二的成绩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硕、博连读。令人意想不到的是,2003年8月,中科院以魏永康不能适应研究生学习为由,劝其退学。事实上,魏永康在学习上的不适应只是一方面,更不适应的是在生活自理方面。魏永康从出生到去中科院念书之前,一切与生活自理有关的“活”全都给母亲包揽了。以至于20多岁了,吃饭、穿衣、洗澡、洗脸、端碗等仍要靠母亲帮助。  当今中国独生子女居多,家长过分宠爱孩子,基本不主张和鼓励孩子去做家务。调查显示,中国城市家庭独生子女每日平均劳动时间仅为11分钟,不及美国孩子的1/6。超过70%的独生子女从未或很少做洗碗、洗衣服等家务。在家里,家长包办孩子的一切;在幼儿园,老师也很少安排劳动,使得孩子动手机会减少,生活自理能力降低,自己的事情不会做或不愿做。  从家长方面来讲,由于教育价值观和教养态度不正确,把优生优育狭义地理解为单一的智力开发,缺乏对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劳动习惯的正确认识。例如认为孩子作业负担已经很重了,不要再给他增加负担了;有些家务太危险,怕孩子出事;孩子做不到位,越帮越忙,自己还得重做等等。从孩子方面来讲,则是因为缺乏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的实践锻炼,使他做不好,不会做,没有劳动兴趣,更愿意依赖父母。  在《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朱德阐述了从小参加劳动对他终生的影响。朱德在四五岁的时候就开始帮助妈妈做事,在八九岁的时候,朱德不仅能够帮助妈妈挑东西,而且还会下地种田了。每当朱德放学回家,总是悄悄地把书包一放,然后就帮助妈妈去挑水或放牛。有时候,他上午读书,下午种地。农忙的时候,朱德便整天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朱德深情地写道:“我应该感谢母亲,她给了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生活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以后的生活中再也没有感到过困难,没有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了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有感到过劳累。”  由此可见,劳动不仅能够造就一个人,而且能够给人以快乐和幸福。  东子给爸爸们的建议——  方法一:孩子在任何年龄都有参与家庭事务的渴望  其实,孩子也和成人一样,希望通过劳动来体现自我的重要性。所以,无论是琐碎的家务劳动,还是一些在成人眼里无足轻重的工作,教给孩子去做,孩子都会从中体味到快乐和幸福。让孩子学会自理,承担一些家务劳动,为的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及家庭义务和责任感,并由此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我们不仅要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一些生活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思想、习惯、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有责任感、独立自强的精神及坚强的意志,有了这些良好的思想品质,就可以“迁移”到学习、工作、事业等方面,对他们一生成长都有好处。劳动使孩子获得能力,生活上就独立。在面对挫折时,孩子善于以独立的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因此,爸爸要重视培养孩子劳动的习惯。  方法二:要尊重并培养孩子自我服务、热爱劳动的意识  因为幼儿已有了独立意识萌芽,他们什么都要来个“我自己”。随年龄增长,他们不仅要独自穿脱衣服、洗脸洗手,而且还要自己洗手绢、洗袜子,自己修理或者制作一些玩具,甚至还想自己洗碗、上街买东西,对于孩子正在萌发的独立意识,我们一定要予以重视、支持和鼓励。如果经常压制孩子的独立愿望,他将来可能会成为一个处世消极、无所作为的人,这样的孩子只会什么事都要等大人替他准备好。家长应让孩子树立“我会”、“我能自己做”的自信心。“我行”这种自我感觉很重要,因为它是孩子得以发展的动力。  孩子是否愿意从事家务劳动,以及从事家务劳动时间的长短,将影响其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从小热爱劳动的人,成年后的生活比不爱劳动的人更充实、更完美,事业上也更容易取得成功。劳动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意义重大,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非常必要。  女儿依依从4岁开始,依依自己洗自己的袜子、短裤等小件衣服。刚开始,为了洗一双袜子,用了足足少半袋洗衣粉,把身上的干净衣服也弄得一片狼藉,害得她妈妈还要给她洗外套。但是我们没有就此阻止她,呵斥她,而是鼓励她。于是,孩子的干劲很大,袜子、短裤换下来了,不用提醒,自己就端着小盆子坐下来洗啊洗啊。渐渐地,孩子洗衣服的手法越来越熟练了,速度也越来越快。有时候,还会顺手把我的、她妈妈的袜子一块收了去洗了。  现在,12岁的依依洗衣、做饭、买菜、修鞋、打扫卫生样样在行。她不仅自己的事情能自己做,而且还能帮助父母作些事情。我们一起去早市买菜,一起做饭:我炒菜,她淘米、做饭……  方法三:要孩子坚持独立、不怕困难  其实每个孩子刚开始学自理都会感到困难、力不从心,但要做个好孩子的愿望在鼓励着他们,他们会不断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直至成功,这就有助于锻炼幼儿的意志,增强幼儿克服困难的信心,幼儿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及成功的来之不易。可见,学会自理和劳动可让幼儿懂得尊重别人的劳动,增强责任感,促进其独立性的初步形成。  在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认识。要知道,小孩子在1岁半以后,就有了自己做事的欲望。他们什么都想试试,有时候要做的事情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可是还是很有兴致。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有意识地就此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忽略了这一点,错过了这个时期,孩子就会渐渐形成依赖心理了。我看到过很多孩子,摔倒了趴在地上哭,无论大人怎么劝也不起来,除非伸手拉他。孩子已经很大了,自己不是不能起来,就是因为被大人拉惯了,只等着有人来拉,没有自己起来的意识。所以,首先我们要有让孩子自己做事的意识,然后去重视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  对于幼儿来说,首先要自己穿脱衣服、整理和收拾玩具等,这需要他们付出很大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作为爸爸,应鼓励孩子克服困难,坚持让孩子自己去做事,不管孩子哭闹,不“心软”、“妥协”,依顺孩子。爸爸若感情用事,不仅不能给孩子勇气,无助于孩子克服困难、经受磨练、战胜痛苦,相反,只会增加孩子的恐慌、软弱。  方法四:要给孩子提供各种动手的机会  平时孩子要端饭,只要不能烫着,就让孩子端;孩子要刷碗,哪怕把碗打碎了,也要继续鼓励他;孩子要扫地,就把笤帚给他准备好……总值,要为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实践机会,解放孩子的手脚,让他们大胆去做。没有机会,就无从谈锻炼和提高。  没有一个人天生就什么都会做的,作为父母不能出于疼爱孩子舍不得孩子的心里,包办代替一切;也不能认为孩子小,不用着急,长大了自然就会了,而不给孩子做的机会;也不要怕孩子做事太慢或者做不好,因为不耐烦而剥夺孩子做的机会……  家庭劳动启蒙教育的不足及扭曲,是导致孩子懒惰习气产生的重要原因。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听到一些家长这样教训孩子:“你现在不好好学习,长大了没出息,就让你去扫马路、当工人!”在孩子的潜意识中,就认为从事普通的体力劳动是一件不光彩的事,“应该让别人伺候你,而不是你去伺候别人”。也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孩子,认为劳动与孩子无关。  在幼儿园里,老师教孩子自己吃饭、穿衣,把小椅子摆好,把玩具刷洗干净,做一些简单的事情。当孩子回到家里,跟在大人身后,也想干点事儿时,家长却说“去去去,小毛孩子能干什么?别帮倒忙了,一边玩去!”在不经意之中挫伤了孩子的劳动兴趣。  更多的家长则认为,孩子惟一任务就是学习,学习好就一好百好。时常这样教导:“只要你好好学习,家里什么事情也不用你做。”也有的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家里长期雇用保姆,孩子习惯了别人的伺候,认为花钱就可以让别人替自己干活。有些孩子在学校里花钱请人代写作业,在家里洗自己小件衣服、洗碗等基本的劳动技能都掌握不了。  方法五:让孩子参加劳动益处多多  它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也可以避免“好逸恶劳”、“好吃懒做”的坏习惯产生,还可以保持和他人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被国内外早期教育学家们所广为认可的。早期教育专家认为,对孩子的劳动教育越早越好。特别是在孩子有劳动欲望的时候,家长一定要因势利导地鼓励孩子的积极性,对孩子进行具体的指导,即使做得不好也没关系,孩子的劳动意识和能力会逐渐地得到培养和加强。  劳动是孩子的“必修课”。为了孩子的一生,家长一定要从小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对孩子力所能及的事不要大包大揽。要给孩子施展自己能力的机会,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会做的事情经常做,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如果您真正爱孩子,那就培养他爱劳动的习惯吧!让孩子每天坚持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在劳动中感受成长的快乐。  告诉孩子苦辣都要品尝  家庭教育是生活教育,是需要在生活的细节里,让孩子品尝苦辣酸甜的教育,其中培养孩子独立生活和独立面对人生风雨的能力尤为重要。如果把孩子比作温室里的鲜花或者山林中的松树,那么你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变成鲜花还是松树呢?  现在的社会是独生子女居多的年代,很多人把孩子捧在手心里当掌上明珠,小心翼翼的呵护着,却不懂得如何教育。他们的教育观念是,宁肯自己挨饿,也要让孩子吃饱;宁肯自己累死,也不要孩子吃一点苦;宁肯自己饱受风雨,也不要孩子走出温室……  天底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而且绝大多数父母对孩子是穷尽所有,倾注满腔的爱。爱孩子是父母之天性和职责,可是过多的爱只会使孩子长时间沉溺于父母编织的温柔保护圈里,阻碍孩子的个性成熟,限制孩子的人格独立。因此,父母这种过多的感情投入,并不是真正爱孩子。  有一部日本纪录片是讲述野生狐狸的:  狐狸妈妈对自己生下的小狐狸非常照顾,可谓舐犊情深。小狐狸渐渐长大了,狐狸妈妈却像发了疯似的要“逼”小狐狸离开温暖的家。刚开始,小狐狸们都不愿意离开舒适温暖的家,但是,狐狸妈妈就是不让小狐狸们进家,它又咬又赶,非要把它们都从家里撵走。最后小狐狸们只好夹着尾巴落荒而逃,去开始自己的独立生活。这只狐狸妈妈看似冷酷,但是,它却懂得小狐狸应该学会劳动,学会自己去捕食,这样才能生存下去。  在我还没有做爸爸的时候就想:等将来我有了孩子,我要给孩子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孩子不要向我一样受那么多苦难。我是经过了艰苦的努力和艰难的经历,才养成了坚韧的性格,增强了自信心和责任感的,才有了今天自立于社会的能力。  后来有了依依,在对她的培养教育过程中,我懂得了“一帆风顺”只是存在于父母的祝愿之中,人的一生怎么会没有波折呢?成长过程中,在父母亲人的庇护下,孩子可以无忧无虑远离风雨,可当他也成为成年人,也要踏上社会独立面对人生的时候,困难和挫折是难以避免地会出现在他的生活中的。幼时的“完美生活”会使孩子的心理脆弱,没有一点抵抗能力。在未来的复杂、艰苦的情况下,他会无所适从,一旦遇到挫折会让孩子难以应付,甚至被击垮。  而生活的艰难正是孩子成长所必须要经历的,也是成长必须的营养。如果真的是想孩子好,就多创造一些机会让孩子自己去体验生活的艰辛,历练他的意志。让孩子独立思考,正所谓,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增益其所不能。  东子给爸爸们的建议——  方法一:失败促进成熟  由于依依上学早,又跳过级,在她3年级的时候,学校要举行运动会,依依在班级里无论是年龄还是个头都是最小的,明摆着无论她参加什么比赛项目,都很难取胜。可是依依的参与意识很强,极力要求参加运动会。于是,尽管我心里很清楚,参加比赛的结果99%是失败,对依依势必是一个打击,但是我还是积极支持她,并私下做了依依班主任老师的工作。依依得到了参加运动会的机会,代表班级参加立定跳远和60米速跑两个项目的比赛。结果可想而知,在那些比自己高一头的选手当中,依依无论如何努力,成绩也难以取胜。一场比赛下来,孩子眼里含着眼泪;两场比赛结束后,看着别人上台领奖,她终于哭了起来。  回到家,依依扑到我怀里掉眼泪。我摸着她的头说:“爸爸看到了你在运动场上的表现,虽然你的成绩没有别人好,但是在爸爸看来,你就是最棒的!只要有不怕输的精神,将来的胜利一定会属于你!”在我的安慰下,依依破涕为笑。我知道,这一次的打击让孩子懂得了什么叫失败,也懂得了如何面对失败。这是孩子收获的财富,也是我期望孩子得到的东西。  依依就是这样在不断地失败中,成长、成熟起来的。  方法二:不能自立的孩子不会幸福  美国有一位叫格蕾·施吕特的妈妈,她养育了四个8-14岁的孩子。这些孩子终日只知道看电视、玩游戏,就是不肯帮妈妈干活,甚至连做功课也提不起劲,每天需要爸爸妈妈不断地呵斥才会勉强去做。终于有一天,这位妈妈决定治治这些孩子。  那天,孩子们发现,妈妈在门前竖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妈妈罢工。”孩子们觉得很奇怪,于是去问妈妈怎么回事。妈妈说:“我每天要工作,还要给你们做饭、洗衣服,但是,你们并不觉得妈妈做的这些事很重要,从不肯帮助妈妈来做,甚至自己的功课都要妈妈来催,妈妈觉得很累。从今天开始,妈妈要罢工了,我不再为你们做家务活了,你们自己的衣服自己洗,自己要吃什么都自己去做吧!”  妈妈说到做到,真的不再为孩子们做家务。这时,孩子们才发现,劳动是多么的重要。格蕾·施吕特说:“孩子们终于明白,他们除了看电视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他们开始懂得用脑子想事情,开始看书、做作业和做家务活。”  我们并不提倡父母都学习这位妈妈的方法,但是,家长应该明白,对孩子要进行吃苦教育,不管他愿不愿意。因为一个不会自立的人,会不断自我萎缩直到失去自我,这样的孩子是不会幸福的。  方法三:吃苦也是一种能力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中日内蒙大草原上的夏令营较量起,一批批以让孩子吃苦教育为主题的各式各样、名目繁多的“冬(夏)令营”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开始还挺新鲜,还真有点“吃苦”的意思,后来就不知怎么变得越来越像旅游、像度假,走时大包小卷、全家出动、“十八相送”,回时笑逐颜开、眉飞色舞、英雄凯旋,大人们一口气地询问“怎么样?累不累?饿不饿?”……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太开心了、太好玩了、太酷了……”  这让我想起10几年前,我带领20多名西安、上海、香港大学生到中国西部考察采访的事,通过10多天的接触,让人明显感觉到,香港大学生比内地大学生吃苦能力强,内地孩子虽然家境不如香港孩子,但是却比香港孩子娇弱,怕苦怕累。我们在青藏高原,还遇到一个叫松子的17岁日本女中学生,背着一个大大的包艰难的跋涉,而且它是独自一人来中国旅游探险的。我们中国的20多岁的男大学生都比不上这个赢弱的东洋小姑娘。  其实,吃苦也是一种能力,一种重要的生存能力。吃苦能力越强,它的生存空间就越大,所以从小就得让孩子尝些“苦头”,这实在是一种有远见的明智之举。教育无小事,人生处处皆教育。从教育的角度看,孩子们周围的一切事情无论多小,都有教育的意义。  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教育促成什么样的人,爸爸的思想有多大,孩子的思想就有多远,所以应该让孩子在酸甜苦辣中成长。为什么说“自古雄才多磨难,纨绔子弟少伟男”呢?因为富人的日子是这样的:要什么有什么,凡是用钱能买到的东西都能得到。而穷人的日子是要什么就没有什么,如果想得到一样东西,必须努力去赚钱,必须经历辛苦,才能得到。  所以,只经历过顺境、而没有经历过沧桑的人,在面对逆境时是无法克服困难的。只有在顺境和逆境交替中成长的人,才能勇敢地面对一切变化,并战胜一切。也就是说只有尝过酸甜苦辣的孩子,才会懂得在苦的味道里加点甜的东西,这样味道就好了。  如果你是家境好的家长,请不要忘了让孩子尝尝酸甜苦辣,看看百样人生,给孩子鲜花的同时,记得告诉孩子松树的精神品格。如果你是一般家境的父母,也不要忘了给孩子品尝苦辣酸甜,在给孩子美好愿望的同时,要记得磨练孩子的坚强独立性格。  人的一生充满坎坷,未来的日子到底是怎样的,大家无法预料。新的一天,新的一年,新的人生,是健康的?是成功的?是倒霉的?谁也不知道。所以呢,为了孩子的明天活得更好,今天就必须让孩子在酸、甜、苦、辣中体验不同的生活,这样经过多种环境造就的孩子,长大后肯定是出色的,一定会成为社会上最棒的人!  要适度鼓励孩子冒险  我是在不断的冒险伴陪下成长起来的,想一想,如果没有冒险的三次出逃,只读6年书的东子何以走到今天。  冒险其实就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是面对生命中各个阶段不同的挑战的勇气。只有相信自己、尊重自己,才会积极进取,才会勇往直前。在生活中,一个敢于冒险的人,肯定是自信、自强的人,他清楚自己的优势所在,当然也清楚自己的不足,所以有信心发挥优势,扬长避短。一个拥有知识的人,不一定能够走远,而一个拥有冒险精神和自信的人,却能走遍天涯海角。  我国家庭教育有很深的家长式教育传统,家长对孩子的基本教育方针是保护、灌输、训导。具体表现在对孩子的冷暖饥饱、人身安全方面的不同教育,都有过度保护的倾向。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是:在美国,很多孩子喜欢玩滑板游戏,在街道两旁,广场的水泥路面上,常常有美国孩子冲来撞去,在几尺来高的台阶上跃上跌下,令人不禁为他们的安全捏了一把汗。有趣的是在这些玩滑板的孩子中,中国血统的孩子很少,原因是什么呢?玩滑板需要技巧,而中国人玩具有技巧性的游戏向来是不在话下的,但玩滑板需要胆量,因为它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同样在美国长大,为什么中国血统的孩子玩这些冒险的游戏的很少呢?追本溯源,原因在中国家庭的传统意识上。许多中国家长认为这种游戏太危险,很容易摔断四肢,因而不鼓励孩子玩。虽然这种游戏对孩子的胆量是一种挑战与训练,但中国家长还是认为冒这种风险去让孩子获取胆量不值得,保险系数低。家长们的这种看法对孩子们有很大影响,使他们本来就有的、对这种运动的畏缩情绪更受到抑制,因而有理由后退。  这种对身体的过度保护而带来的性格上的胆怯的缺陷,比一些不严重的外伤更具有损伤性,而且这种性格上的伤害将是终身的。外伤会很快痊愈,性格软弱却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我们当然不鼓励孩子随意冒险,这里有一个界限问题。但鼓励孩子有一定冒险精神,有克服胆怯的勇气,有与别人一比高低的信心,却是十分重要的。许多体育运动都具有培养孩子勇气、信心及冒险精神的特性,鼓励孩子积极参加有挑战性的运动,无疑会对孩子将来的人生发展带来很大的益处。  成功与冒险成正比的,所有的成功,都是敢想,敢做,敢于冒险的结果。  成功离不开冒险。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不敢冒险,因为社会还未完全形成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枪打出头鸟”,冒险成功了遭人嫉妒,失败了会遭人耻笑,这是不容忽视的现实。  不经过无数次的冒险,人类是不可能从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方式,进化到今日能够坐在空调房子里,品尝咖啡的现代文明的。  俗话说“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做什么事都过分小心的人,成不了大器。在人生旅途中若不敢为事业而冒险,绝不可能有丰硕的成果,经商也是同样如此。  哥白尼的天体运动论,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新大陆的发现和开垦……人类的一系列发现,创造和社会变革,皆始于冒险。  一个人整天生活在别人的荫蔽之下,就必然限制自己的长远发展。龙虾把自己的硬壳蜕掉,目的是让自己生长出更坚固的外壳。不愿冒险,就只能把时间花在寻找可以避居的地方,就只能做一只永世不能抬头的寄居蟹,而这样是无论如何也难令自己成长得更加强壮的。  东子给爸爸们的建议——  方法一:给孩子鼓励让他自信  培养孩子的冒险精神是非常必要,也是很重要的一个事情,我们应该经常鼓励孩子,告诉他们你是很强大的、你是有力量的,你可以做到一些事情。应该尊重孩子,不是要让孩子按照我们给他们规定的模子去做,而是把他们看作我们平等的人去看待。  爸爸在教育孩子过程当中,要鼓励你的孩子对明智冒险感到轻松愉快,这需要你在他尝试新事物时支持他,即使你明知道行不通。此外,还需要赞赏他的尝试,即使他没有成功。  成功者是那些愿意尝试新东西的人,那些东西其他人一般不愿或不能尝试。在他迈出第一步之前,帮助他考虑整个情况。信念是重要的,但是成功依赖于计划。当他有一个冒险计划时,你应该问他:哪种情况会出错?他为了防止这些可能情况的发生做了什么准备?当计划失败时,可能发生的最坏的事是什么?有时,你觉得简单的事对孩子来说就是冒险。有时,你觉得危险的事,他做起来却轻松自如。如果你让他告诉你,他决定采取的每一个步骤,他就会让你更放心。  鼓励冒险,但决不等于提倡蛮干。对于成功者而言,冒风险的前提是明了胜算的大小。作出冒险的决策之前,不要问自己能够赢多少,而应该问自己输得起多少。一点儿把握都没有就盲目冒险,那人的胆量大,赌注下得越多,损失也就越大,离成功也就越来越远。  盲目等待就等于放弃成功机会,不要以为成功的机会已被别人抢光了,只要你学会适度冒险,善于思考,成功就不仅仅是你梦中的事了!  方法二: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  陶行知先生早在半世纪前,就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就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我们也可以把这话概括为赏识和信任孩子。作为爸爸,不可轻易问孩子:“你能行吗?”或者说“这事你做不来的,还是等长大再说吧。”这样的语言很容易破坏掉孩子的自信心,从而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当孩子兴致勃勃做某事的时候,我们做父母的要做的事情,除了确保安全之外,就是对孩子放手,给他创设一个宽松、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孩子独立、勇敢地去做他想要做的事情。  我常常有意识地为女儿依依创造独立的机会,乃至于很多时候的“放手”被朋友说成“冒险”。正如依依在新作《范姜国一的初中》里写的那篇《火车的旅程》,她在文中写道:  爸爸为了锻炼和培养我的独立能力,在我7岁、8岁和10岁时,分别给我提供了独自乘坐公交车、长途汽车和飞机的机会。10岁之后,我独自乘坐火车的计划也搬上了议程。  2009年的清明节,爸爸因为工作太忙而不能回老家祭祖,于是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就落到了我的头上。我也因此即将开始一段全新的体验。  4月2日上午,我乘坐275路公交车,来到长春火车站,随人流涌入检票口,伴随着检票员的一剪下去,我独自乘坐火车的旅程就此开始了……  本来计划我一个人往返,可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在去奶奶家的火车上,我遇到了也要回家祭祖的七大爷。这样独自乘火车回家的计划就泡汤了,无奈,只好期待回程之旅了。  圆满完成了第二天的祭拜活动后,按计划清明当日(4月4日)我将独自返回长春。  可当天清晨,我还在梦乡里遨游时,隐约听见奶奶对七大爷说:“景才呀(七大爷的名字),我实在不放心,那火车站人那么多,啥人都有,万一出点啥事儿呢!要不你把她送到火车站吧。”听了这一番话,我忽然明白了过来,这好像是在说我?  “不用送!”朦胧中我喊道。“你一个小姑娘能行么?”七大爷问我,我有点不服气的说“小姑娘怎么了?再说我也不小了!”“好!小孩子,有志气!”七大爷这边称赞着我,而那边的奶奶不高兴了,好像很不愿意我独自回家,生怕我遇到危险,可我还是坚持自己回去。  早饭后,五大爷和五娘等亲友得知我要独自回长春,也都不放心的说,还是让人送上火车吧。最后,在爸爸的“遥控”支持下,我成功的说服了奶奶等众多“反对派”,同意我独自回家。  从奶奶家所在的村子到县城要经过一段土路、砖路和柏油路,将近20公里,不下雨时,每天都有班车往返。时渐中午,在奶奶、五娘等亲友的叮咛嘱咐中,我在村口登上了乡间大客车,一路颠簸来到了第一站——扶余县城。  从汽车站一路打听,我终于找到了火车站。虽车站不大,但人却不少,熙熙攘攘的,我在大厅里观望了一圈后,排在了购票的队伍中,很快拿到了平生第一张自己购得的火车票——K704次。这是由哈尔滨始发终到青岛的一趟旅客列车,13:02到达扶余站,三分钟后发车。  刚看完票面,就听见车站工作人员说:“开往青岛的K704列车开始检票了。”  通过检票口,来到了第一站台。脚还没站稳,列车轰隆隆地驶过来了,我从第12车厢登上了这趟列车。因为扶余车站是一个比较小的站,所以很多的车都不是扶余站始发的,于是我买的车票是无座的,为了不让旅途过于劳累,上车后我急忙去找座位。幸好我携带的物品不是很多,这使我轻松的从第12车厢走到了17车厢,嘿嘿,终于找到座了。  火车开动了,我翻开随身携带的《读者》,便津津有味的看了起来。在火车上看书还真累,才看了一会,眼睛就酸了,所以我放下书,开始听人们聊天。和我邻座的人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姐姐,听她的话好像是刚刚大学毕业在找工作,她抱怨现在工作不好找,找了一大圈都没有合适的,以前只在电视里听说过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难,这一次我可是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  时光随火车的疾驰而流逝,时间随风的吹拂而匆匆流走,直到听见广播中甜美的女声报站:“长春火车站就要到了,请在这站下车的旅客做好准备下车,并检查自己的随身物品,以免遗失。”这时,才想起:我到家了。  在长春下车的旅客很多,但大多数都是从南出口出站,而我和少数几人从北出口出了火车站,然后乘坐243路公交车回家。  直到我风尘仆仆地推开家门家,我才松了一口气,因为这一路的考验实在是太多了,创造了我人生中的很多“第一次”不说,这次体验使我真的长大了许多!  孩子从需要被照顾和保护,到自己独立生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做爸爸的一定要克服“爱心”,不过多照顾和保护孩子,而是有意识给孩子提供独立自主的机会。只有放手让孩子去做,去想,去努力,才能使孩子逐渐形成独立的观念,并以丰富的经验和坚强的意志去迎接未来的挑战。  让孩子接受“冒险锻炼”,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耐力、速度、灵敏、协调、柔韧等身体素质,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有助于培养孩子在困难面前,冷静地动脑筋想办法的习惯。人生的旅途上是不会一帆风顺的,挫折和苦难是促进孩子成长的催化剂。  因此,爸爸应该从小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冒险锻炼”,即创造环境对孩子进行磨练意志品质的锻炼,让孩子坚强勇敢,沉着冷静,遇事便能迅速找到克服困难的办法。  要孩子于困境中自救  作为爸爸,教育孩子如何应对意想不到的灾难?遇险时如何自救?是家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课。防灾自救教育要从娃娃做起。这样做,不仅是为培养孩子的逃生自救能力,也利于培养孩子的防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例如,对孩子进行防火灾教育时,要传授孩子逃生技能,但并不主张孩子参加救火活动,不鼓励孩子充当救火小英雄,而只是教育他们在遇到火灾时,呼喊报警,在自己逃生时,也呼唤起别人逃生。教他们若干自救手段,借以减少火灾伤亡。  防灾环境也是很重要的。要告诉孩子多注意电台、电视台经常宣传的防灾自救知识。乘坐大型公共汽车,车上有紧急疏散门,注有“太平门”字样;乘坐电梯,有事故按钮,注有“火灾时请勿搭乘”字样。所有这些对孩子们,都能起到提高防灾意识的作用。  前些日子,我的一个朋友说,她到亲戚家做客,突然听到外边一阵嘈杂声,还伴有孩子的呼救声,赶忙跑出去一看,原来是邻家的主人因急事出门,忘记关掉厨房间正在做饭的煤气灶,留下一个十二三岁的女儿在家。当厨房的煤气灶起火后,女孩见后吓得蹲在地上只知道哭泣,不知所措。多亏有个小伙伴上门来玩耍,发现情况后,呼人前来救火,虽然没有酿成事故,但想想后果却让人十分后怕。  据日《江南都市报》报道:一天下午放学后,南钢某小学的两名8岁男孩在校门口碰到了一名陌生妇女,对方说给他们每人50元钱,并给两人买了许多好吃的零食,还带他们去玩。于是,两人就跟着那位妇女不知不觉地走到了江西氨厂附近。次日,孩子父母的一位朋友在氨厂意外看到了这两个男孩和那个妇女在一起,于是赶紧通知了家长。当地警方接到报案后,很快抓获了这名涉嫌拐卖儿童的妇女。  据统计,意外伤害已成为我国14岁以下儿童死亡首位原因。有权威人士称,约80%的非正常死亡可以通过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避免。  东子给爸爸们的建议——  方法一:告诉孩子学会识别诱惑  平时家长应告诉孩子,对于陌生人问路或请求协助寻找丢失的宠物之类的事应保持警惕,这是犯罪分子诱拐儿童的两种普遍策略。如:有的罪犯装作认识你,叫出你的名字(其实他可能是看到了,绣在孩子衣服上的名字,或跟踪你时听到有人这么称呼过);有的罪犯嫌疑人自称是消防人员,编造你家房子着火的紧急情况等等。家长应告诉孩子:任何人甚至是警察和消防员,在未得到孩子监护人允许的情况下,都不能将他带走。  方法二:告诉孩子不要只关注陌生人  家长常会这样叮嘱孩子:“不要跟陌生人说话。”什么是陌生人?孩子并不一定真正懂得。若让孩子画出陌生人的面孔,一般他都会画出一个可怕的面孔。其实,那些想侵犯孩子的人一般都会装出一副和蔼可亲的面孔。据有关方面调查,对儿童进行性犯罪的嫌疑人中,90%是儿童认识的人。家长应特别提醒女孩儿不要单独外宿或跟异性到任何地方去。  方法三:告诉孩子要学会大声呼叫  小孩子身单力薄是打不败侵犯者的,因此不用教一个小孩子如何用拳脚打败侵犯者,但是孩子却能做许多吸引周围人注意力的事情。比如:大声呼喊:“救命!他不是我的爸爸!”骑自行车的孩子可以利用自行车为掩护物,让罪犯难以将你劫持走,同时大声呼救,这样会引起围观者的注意和警惕,争取得到救助的可能。  方法四:告诉孩子能帮你的人很多  遇到麻烦找警察,是最基本的常识,但仅此还不够。假如警察不在附近,孩子就不会求助于任何人。还应让孩子知道,公园、商场、电影院等地方的工作人员都可以求助,多一个机遇就多了一个希望。  女儿依依4岁半的时候,有过一次“遇险”求助的经历。  那天我带她在长春市最繁华的商业街重庆路游玩。刚走出几步,女儿在一个卖雪糕的小摊前止住了脚步,我一看她的眼神就明白,她想买雪糕。本来要给她买的,可是一看那个小摊以及摊主的卫生状况太差了,于是就打消了掏钱的念头。“等会儿,到前面再买。”我拽着女儿的手要走。女儿却甩开了我的手,嘟着嘴不高兴了。这时摊主也不停地怂恿着,女儿更是不肯迈动脚步了。  女儿向来都是讲理的,我想和她讲明事理,她肯定会乖乖跟我走的。于是,我小声对她说:“这里的雪糕不干净,咱到别处买。”没想到,这次她却来了个不讲理,非要在这买不可。我只好向她下最后的通牒:“你要不走,我可走了。”见她没有理睬我,我就真的向前走去。一来,根据我对孩子一贯的教育方针,遇到这样的事情,决不向她妥协;二来,我也想测试一下她的应变能力和处事能力。所以我装作很生气地样子,大踏步地走着。  走出几步之后,我回头看了看,见她赌气似的站在原地没动。再走几步回头再看,她依然在原地不动。看来她还真的和我叫上劲了,于是我就继续朝前走。因为我知道,女儿的眼睛是一直在盯着我的后背的。  大约走出了100米了,再回头看,只能勉强看到女儿小小的身影,已经看不清她的表情了。我只好停止了脚步,盘算着给她时间,让她想通了再跟上来。可是,就在我一走神的瞬间,再望向女儿站着的地方,孩子的身影竟不见了。我心里一慌,赶紧疾步往回走。  在距离那个摊点有20米的地方,我听到了女儿的哭泣声:“爸爸,爸爸……”寻声找去,看到雪糕摊点旁的一家药店里,几个穿白大褂的营业员正围着女儿一边安慰一边问:“小姑娘怎么了?”就听女儿大哭着说:“我把爸爸丢了!”有两个营业员忍不住笑了,一个营业员用纸擦着女儿脸上的泪,问她:“你爸爸叫什么名字?你家住哪?”女儿只是哭,不再说话。“你家里的电话号码是多少?你爸爸、妈妈的手机号呢?”女儿终于说出了一个电话号码。一个营业员急速走到电话机旁,刚要拨号。我三步并做两步跨进了屋,依依不顾一切地扑到我怀里……  方法五:让孩子尽情倾诉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与孩子要经常进行交流。如果孩子对某人有所不满,家长不要简单地说,不许说某人坏话,而要和孩子一起予以分析,这样孩子才能畅所欲言。一旦他遇到不惬意的事,或有人搔扰了他,孩子能够向他所信赖的人尽情地倾诉。孩子知道有人时刻在关心着他,就能减轻心理压力,减轻心理伤害,并能及时让坏人得到应得的惩治。  方法六:在游戏、演练中增强孩子的自护自救本领  仅跟孩子讲述一些自护自救的方法是远远不够的,说了当时可能记住了,过后一会儿就忘记。惟一能使孩子掌握的途径是通过角色游戏和演练。经过多次演练就能逐渐掌握要领。在家庭游戏中,爸爸可设计多种可能发生的情境,向孩子提出问题,测试他们的反应能力。同时还要演练父母和孩子之间如何保持通讯联络的内容。  爸爸教孩子学会自救,让孩子掌握一定的自救知识,能使他们在关键时刻脱离危险,保护自己。下面介绍一些应急对策教育方法。  1、告诉孩子在公共场所与大人走散了,用三条方法自救:如果失散的地方离家很近,可以自己走回家,然后在家门口等着大人回家,不要乱跑;第二条是不要随便告诉别人自己与家人走散了,应当去找穿制服的警卫人员,求得他们的帮助;第三条就是呆在走散的地方,家长肯定会去找你。  2、告诫孩子独自在家时,不要随便给陌生人开门,要先问清楚敲门的人是谁。即使那人说是父母叫来接孩子的,也不要开门。打电话给自己的父母或邻居说:有陌生人在按门铃,请他们赶快来。  3、教孩子在步行回家途中,如果有人可能在跟踪自己,要跑向人多的地方,例如商店、繁华十字路口。不要随便看见一幢房子就跑进去,也不要走偏僻的小巷。如果知道这个时间家里没有人,暂时不要回家,可到有人的邻居家里。  4、如果遇到失火,应当首先打火警电话,然后打开窗户大声呼喊“失火了,着火了”,以引起邻居或过路人的注意;再将毛巾打湿捂住鼻口,并尽量蹲下来贴近地板,等消防队员来解救。如果发现卧室门口发热,那表示火就在门外,开门会很危险,可用湿布挡住大门或不停用水浇门,以将火隔在门外,争取更多的营救时间。  5、帮助孩子记住家庭地址和电话号码,要能确切地说出自己住在位置。教会孩子使用电话,并记住火警(119)、急救(120)、巡警(110)这些紧急电话号码,使孩子在遇到危险时,知道如何使用电话挽救生命。  生活中危险无处不在。我们放手让孩子去体验生活、去冒险的同时,还要时刻提醒他们注意身边潜藏的危险,教会他们于危险中自救的常识,使孩子安全、顺利地健康成长。  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现今的孩子大都是在万千宠爱中长大的,他们中很多人养成了任性、脆弱、自我,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等弱点。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孩子们的生活条件更加优越了。这些“蜜罐罐”里长大的孩子们,在享受优越生活条件的同时,如果不克服以上缺点,家长如果不及时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他们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所谓挫折教育,是指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孩子身心发展和教育的需要,创设或利用某种情景,提出某种难题,让他们通过动脑、动手来解决矛盾,从而使他们逐步形成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出一种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  我们知道,人在一生中不可能一帆风顺,困难和挫折在所难免。因此,在家庭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使其经历一些挫折,受到一些磨练,以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品行,必然有利于其更好地适应社会。作为爸爸,应当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结合日常生活,循循善诱,持之以恒,以期最终达到对孩子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的目的。  如今人们已深刻认识到物质条件的优厚,并不与孩子的幸福感成正比。在适当的物质生活保证下,要教会孩子除了物质外,如何在内心创造一种快活的情绪。  在“挫折教育”中,应培养孩子从多方面获得幸福的能力。把幸福只寄托在一种追求上,往往最终是痛苦的。一类孩子因为父母不让买玩具而整天闷闷不乐,而另一类孩子却很快从另一种玩具中找到快乐。乐观的孩子不是没有痛苦,而是很快能从痛苦中看到光明。  爸爸对生活的态度,很大程度上是影响孩子的认知。患得患失、斤斤计较的爸爸,常常有同样品质的孩子。“挫折教育”就是使孩子不仅能从别人或外界给予种种得到幸福,而且能从内心深处激发出一种自找幸福的本能。这样,在任何挫折面前才能泰然处之,乐观处世为人。  东子给爸爸们的建议——  方法一:放开手脚,让孩子去做自己能做的事  如果对孩子过度的溺爱,事事包办代替,最终会使其养成娇弱的弱点,以至于一遇挫折便不知所措。例如孩子摔倒了,如果不严重,我们应鼓励他自己爬起来,而不是急切的跑过去相扶;孩子想要玩具,应当鼓励其自己去拿,衣服也要鼓励其自己去穿等,切不可让他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我们应当使孩子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一定的障碍和挫折,让孩子在生活中渐渐学会独立面对一切。  方法二:进行体能上的磨练,以锻炼他们的意志  例如,冬季来临时,鼓励他们早起晨跑、晨练,磨练他们与严寒作斗争的意志和毅力;在家里,也可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利用节假日带孩子徒步郊游、爬山、逛公园等,从而使孩子体验到劳累、体验到艰辛,体会到生活中除了甜,还有苦和辣,使孩子在各种环境下受到挫折和磨练。  方法三:通过批评、忽视等方式,使孩子接受挫折教育  现在的一些孩子聪明伶俐,但由于在各种游戏和竞赛中,父母总是让孩子胜利,做事情总是表扬孩子做得最好,以致使孩子争强好胜、自以为是,偶尔接受批评,便会沮丧、恼怒或丧失信心。因此,对他们适当批评,指出其缺点和不足,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在游戏活动中,不一定每次都让这些孩子做主角,在竞赛活动中,也不一定要想尽办法让他们胜利。而当孩子犯错时,对其给以适度的惩罚,也可以使其体会受挫折的感觉,学会自我调节。  方法四:利用现实生活,提高孩子独立生活能力  美国人对孩子的教育值得我们借鉴,美国的教育专家认为,培养孩子的独立处事能力和抗挫能力,父母具有重要作用。美国的孩子从小就单独居住自己的房间,自己活动,锻炼独立生活能力。所以中国幼儿应该从3岁开始,家长必须要求幼儿晚上独立睡眠,要求幼儿自己吃饭、入厕、穿衣服、整理床铺、收拾玩具;同时、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要求要一致,教养态度也应一致,每天进行反复练习,反复提示,严格要求。  同时还可以让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分担家务,例如打扫房间、替父母买东西等。在这些过程中他们常常会遇到困难挫折,父母便要求他们独立解决问题,在排除这些自然挫折的过程中,使他们进一步地成熟起来,提高了独立处事的能力。  方法五:有意设计障碍,培养孩子抗挫能力  人生中遇到困难,挫折是经常会发生的事情,可为什么还要有意地制造困难呢?因为在成长的道路上孩子总是难免要遇到苦难、阻碍的。如果孩子平时走惯平坦路、听惯顺耳话、做惯顺心事,那么一旦他们遇到困难,就会不习惯,从而束手无策,情绪紧张,容易导致失败。所以家长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有意地给孩子设置些障碍,是为了培养孩子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设置障碍时,要注意挫折教育具有预防性和针对性,有目的的组织障碍性活动。同时,家长还要注意孩子的年龄特点,设置障碍的困难程度须是孩子通过努力能够克服的。例如,孩子拿不到他想要的物品,家长不要马上拿给他,而要让孩子动脑筋,怎样才能拿到物品。  爸爸在日常生活和孩子的游戏中,有意地设置困难障碍,不能光是挖空心思地满足他们的要求,而应学习日本、朝鲜、法国家长们,千方百计地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的精神:带孩子登山、野营、让孩子自己动手捡柴火、定期让孩子到艰苦的地方生活,锻炼生活自理独立的本领,培养挑战困难与挫折的坚强意志和抗挫能力。  方法六:鼓励克服困难,培养孩子抗挫折勇气  有的孩子在逆境中易产生消极反应,往往会垂头丧气,采取退避的方式。要改变这种现象,就必须在孩子遇到困难时,教育孩子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勇敢面对,向困难发起挑战。例如,当孩子登山怕高、怕摔跤时,我们就应该鼓励孩子说:别怕,你行的!摔一跤算什么?”“你真勇敢!”许多小女孩害怕走平衡木、害怕游泳,这时,我们就应该鼓励孩子说:“别怕,你准行!”孩子走路不好摔倒了,自己爬起来,成人一般不去拉扶和安慰,这样,孩子就会逐步树立起信心,努力地去战胜困难。当孩子一次次战胜困难时,他们便会增添勇气,激起对战胜困难的愿望,害怕的心理就会消失,自信心就会增强,这时孩子会对自己说:“我行。”“我可以。”  “善教子者,教于孩提。”从依依呀呀学语开始,我对她就不娇惯、不纵容,尽管我从心里疼她,爱她,但是该“狠”的时候,我决不“心慈手软”。尤其在培养孩子独立意识和抗挫折能力方面,我是“狠心”到底。  依依刚开始学走路的时候,没少摔跤。每次摔倒了,孩子难免要大声哭叫。我分析孩子哭叫的原因,第一当然是因为摔疼了,第二则是要引起大人的注意,让大人来扶自己。所以,只要确定孩子摔得没有什么大碍,我一般不会去扶她。我对依依说,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不要总是要别人来帮你。其实,孩子趴在地上大哭的时候,我也很心疼,恨不得马上跑过去抱起她,把她搂在怀里哄一哄。但是,我总是克制住自己,在孩子哭的时候,把头扭到一边装作没听见。依依哭上几声,看到爸爸没有过来扶自己的意思,就会自己爬起来。  记得有一次,依依跑着跑着,一下子被一块石子绊倒了,大概是太疼了,她趴在地上放声大哭。我想过去扶她,但是想了想,还是把心狠下来。只是走到依依跟前,蹲下来鼓励她:“宝宝,自己爬起来,好吗?你真坚强!”依依终于自己爬起来了,我仔细一看,孩子的膝盖被石子磕破了,血珠渗了出来。那一刻,我的心很痛。不过,看到依依脸上的坚毅表情,我觉得自己的狠心很值得。相信,这件事让依依承受挫折的心更坚强了  类似这样的例子很多,朋友说我对孩子太狠了。人家做父母的是想办法为孩子开辟坦途,铲除荆棘,而我却在孩子的脚下挖坑,设置障碍,天下难找我这样的爸爸。可是,看看依依一天比一天坚强、自立和豁达,我觉得自己这“坑”挖得很值!  当然,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也要有个度,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总之,正如古人所说,“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磨难和挫折最能锻炼人的品质与意志,它们是孩子成长必不可少的经历。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必然可以促进其更好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困难和挫折,学会自强自立。战胜挫折并非一朝一夕可得,也并非刻意追求即成,关键是顺其自然,顺应儿童的发展规律。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承受及克服挫折的能力,持之以恒。任何放纵和迁就的行为都会造成孩子的依赖思想,要让孩子在亲身体验中认识挫折,从而战胜挫折。  生命中的每个挫折,每个打击都有它应有的意义。“逆境是一所最好的大学。”这是所有成功者的感言。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要想让孩子见到“彩虹”,那就让他们迎着风雨而行吧。  传授孩子学习方法  学习是一种受众多因素影响的复杂的认识活动。  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要形成适合自己特点的最佳学习方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不仅依赖于孩子自身的探索、教师的辅导,也需要家长的参与。因为父母比任何人都了解孩子的兴趣与个性,更有可能参与到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来。通过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来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应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一环。法国著名心理学家贝尔纳说过:“良好的方法可使我们发挥天赋和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  曾有一位焦急的爸爸来心理诊所向我道出了心里的苦衷:“自从孩子到了小学4年级以后,我们给他‘装备’了最好的学习条件,从复读机到电脑,还有大学生家教,孩子也蛮用功的,常常到深夜还要看书,但成绩却没什么进步,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我具体了解了孩子的学习情况后,较肯定地回答了这位爸爸:“问题就在学习方法上。许多情况下,方法比复读机、电脑和家教还要重要”。  对于孩子来说,靠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机械练习也能掌握大量信息和知识,形成某种技能,但是如此学习,一来因为方式单一、机械而使学习行为变得枯燥、乏味,没有趣味性,久而久之使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二来增加孩子的学习负担,加大学习压力,孩子感受不到快乐;最重要的一点,如此获得的知识,常常因为不懂得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而成为死知识,没有用的知识。比如,一个孩子能够熟练进行四则运算,可是爸爸让他帮忙算算家里采购的账,他却算得一塌糊涂。如此,我们能说孩子已经掌握了四则运算的知识了吗?  所以,在引领孩子进行学习的过程中,爸爸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教孩子记住了多少东西,而是教给孩子科学的学习方法,要重视对孩子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学习能力的培养。要给孩子学习的金钥匙,也就是不仅仅是“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依依在最初认知的时候,我们也走过一段弯路。那个时候妻子也热衷于教依依背诵一首又一首唐诗宋词,热衷于教孩子认了多少字等等。后来我及时纠正了这种单纯积累信息的教育思路,逐渐培养她的学习能力,传授给她学习方法,现在回头总结我们引领依依走上学习之路的感受,我觉得以下几点不该忽视:  东子给爸爸们的建议——  方法一:帮助孩子确定正确的学习目标  要让孩子明白,学习的目的不是应付考试,而是为了拥有知识,为了自我的发展。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孩子进行有目标的学习,学习才会充满动力。有人拿终日绕着磨盘转的驴子和走万里路取经的马对比,驴子和马走的路程大抵相等,因为两者每天都没有停止过频率相同的脚步。但是马因为有明确的目标,每天按照如一的方向前进,所以走出了广阔的世界;而驴子终日围着磨盘打转,永远也走不出那个狭隘的天地。为了考试而学习,就如同被蒙上眼睛绕着磨盘转圈的驴子,而为了获取知识和自我发展而学习,就是那匹取得真经的马!  我在读了6年书离开学校后,参军到了部队,感受到自己文化水平低的苦恼,于是确立的自学扫盲的目标。因为有这样的目标支撑自己,军旅三年,我每天都在学习,自然成绩也是日日累积。而大部分战友,时间都在懈怠中耗费掉了,三年后复员回乡,参军前干什么还是干什么,似乎没有什么长进和收获。  这让我深切感受到,学习的过程中,首要的一点就是要确立目标,而且是明晰、科学的目标。  现在,在依依的心目中,写作文不是为了获得老师的评语和高分,而是为了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学英语不是为了考试时流畅地填写答卷,而是为了日后可以轻松阅读英文和用英语交流;做数学题,不是为了如何提高自己的做题速度,以应对越来越多的习题和试卷,而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运算能力,锻炼自己思维的缜密性,解决日常生活中时常要遇到的数学问题……所以,在依依眼里,学习是一件让自己受益无穷的事情,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因此学得有力量有干劲。  方法二:培养孩子科学的学习习惯  有人曾采访几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当问他们:“获得诺贝尔奖,您首先要感谢什么人?”大家都认为他们一定会说出他们导师的大名,可是几位获奖者一致认为,应该感谢幼儿园的老师和自己的父母。因为是作为启蒙老师的父母和幼儿园老师培养了他们讲卫生的习惯、对人讲礼貌的习惯,诚实勇敢的习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知错就改的习惯……这些习惯是他们一生中最大的财富。没有这些习惯,他们是不可能走向成功之巅的。  孩子由于年龄不大,自控能力和计划协调能力较差,因此,爸爸与孩子一起协商每一阶段的学习安排非常必要。每天复习些什么内容,在什么时候起床和就寝,甚至休闲时间作何安排都是学习计划可以考虑的内容。除此之外,爸爸还可以对学习计划完成的情况进行检查,这样既可以和孩子在这一时间回顾学习情况,检查学习计划的完成情况,又可以在轻松和谐的气氛里配合孩子制定新的学习计划。爸爸虽然不是教育专家,但通过参与孩子学习计划的制定过程,也可对孩子学习情况获得比较全面的了解。  一些好的习惯对于一个人的成才作用非同一般。学习亦是如此。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学习事半功倍。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依依初做小学生的时候,我告诉她,每天晚上睡觉前要整理一下书包,把要用的课本和练习本按照第二天上课的课程表顺序排放好,装进书包,最后再检查一下,有没有忘记装的东西。做好这一切之后,再去休息。依依每天坚持睡前整理书包,逐渐就养成了习惯。  有一次依依边装书包,边感慨:“爸爸教我的这个做法真好,每天上学后,总会听到有同学在那喊:‘哎呀,我忘记带作业本了!’‘哎呀,我的数学书放哪了?’还有啊,上完一堂课,我只需要探手到书包里固定的位置,抽出下节课需要用的书和本子,摆放在课桌上就可以了。好多同学却要把书包翻个底朝天,才能找到想找的东西。”  这只是一个小小的习惯,但依依从中受益匪浅。我还引导依依养成了每天写日记的习惯,每天晚上睡觉前读30分钟书的习惯,还有制定学习计划的习惯,及时归纳整理学习笔记的习惯……  方法三:给孩子提供在实践中学习的机会  也就是说要有“实学”的意识。有人想成为演讲家,于是乎买来一摞子一摞子的理论书籍,潜心研究如何演讲,结果理论知识、“要领”、“须知”掌握了一大堆,可是从未张嘴演讲过,所以他永远也成不了演讲家。  学习亦然。在实践中摸索获得的经验和技能,才会真正成为自己的经验和技能,才会真正运用于工作中、自我发展中。因为知识不仅仅是“知道”和“牢记”,更重要的是要运用,要化作生产力。发明家爱迪生,如果从文凭和学历来说,他不是“高级知识分子”,但是他所掌握的知识是有效的、灵活的知识。  一次,爱迪生把一个电灯泡的玻璃壳交给他的助手,要他计算电灯泡的体积。由于电灯泡不是规则的圆形,这位助手算了一个上午也没有算出来。爱迪生从外面回来时,看见助手仍然在一大堆公式和数据中苦苦思索。他见到爱迪生后,表示抱歉,并解释由于电灯泡不规则而没有完成任务。爱迪生笑了笑,什么也没有说,接过助手手里的电灯泡壳,在里面注满了水,然后倒入一个形状很规则的玻璃杯中,结果出来了,助手恍然大悟。由此可以看出,知识不是公式、定理和书本现成的答案,而是我们如何运用它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让孩子尝试着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问题,并在实践中收获更多知识。  方法四:要对孩子因材施教,引导孩子因材而学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既然是独立的个体,自然每个孩子都与众不同。所以,要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引导孩子进行个性化的学习。  这个工作只能由我们家长来做,我们不要指望学校会对孩子因材施教。虽然现在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因材施教”的口号越喊越响。其实在中国没有一所学校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道理很简单,一个班多则六七十个孩子,少则也有二三十,而一个老师往往要教两三个班的课,至少要面对一百多个孩子。即便老师有心因材施教,针对每个孩子的个性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也会因为精力、时间等因素的不允许,而难以尽这份心。所以,老师只能给所有的孩子同样的教育,同样的关爱。  也因此,孩子在学校里,接受着“整齐划一”的教育内容,被统一的标准、统一的程序、统一的步调培养着,就如工厂流水线上一模一样的产品中的一个,丝毫没有了自己的个性。  事实上,每个孩子有每个孩子的爱好和特点,每个孩子都有不同于别人的长处,在学习上也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基于种种不同,每个孩子的学习方式也不会一样。从我国学校教育教学的情况看,学生最常用的方式是上课专心听讲,下课认真完成作业(主要是书面作业),期中和期末顺利通过考试,取得好成绩。可以说,这样的学习方式得到了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广泛认可。但是,这种方式并不是适合所有的孩子,所以尽管是同一个老师,按照同一种方式、统一的进度来教授孩子,可是每个孩子的学习情况却不尽相同。  历史上有许多著名人物,由于学习方式和学校统一的教育方式存在差异,曾经在学习上遇到严重的困难。前英国首相丘吉尔曾经因为口吃而导致阅读困难,再加上他异常好动,所以曾被化入“学习最差”的学生行列。甚至,还被强制参加学校专门为差生的学生组织的英语补习班学习;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上学的时候7次考试不及格,老师说他只会做白日梦,不会学习;而爱迪生在学校里,更是不受欢迎的学生,在班里的成绩总是最差的……  可是这些被认为是差等生的人后来都成为成绩卓越的成功者,这说明他们并不真的就愚笨,就“不是学习的料”,只是因为学校的教育模式不适合他们。但当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习的时候,他们很快就发挥出自己的特长,也就很快有了建树。  所以,如果我们的教育者能够注重因材施教,对每个孩子都施以适合他的教育方式,并教会孩子因材而学,那么每个孩子都会拥有自己擅长的技能,都会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成功之路。  我女儿范姜国一的成长或者成功,正是因材施教的结果。因为孩子从小就表现出语言方面的天赋以及对文字的兴趣,所以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就有意识地加以培养孩子在这两方面的能力。而且在其他学科上,我们也通过仔细观察和了解,用适合孩子的方式引导她进行学习,所以孩子的学习效率很高。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所以,爸爸要帮助孩子寻找学习方法,成为一个会学习的人,然后根据孩子的特质,有针对性的加以科学引导。  激发孩子的求知欲  当孩子睁着一双明亮的眼睛打量这个世界,他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同时也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渴求。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问题会越来越多。每个孩子的天性都是好学好问的,对周围的事物都感到新鲜有趣,上至云电风雨、日月星辰,下至海洋生物、河流山川,他们什么都想知道,并且认为爸爸什么都知道。  于是,从会说话起,就不管爸爸有事没事,缠着提些稀奇古怪或被爸爸看来根本就不值一提的问题。爸爸对孩子提出的这些问题一定要正确对待,切莫等闲视之,甚至批评不该提这有时连大人也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实际上这种好奇好问的天性,说到底就是一种渴求知识欲望的“幼芽”,且这株幼芽是十分娇嫩和脆弱的。如果爸爸能精心保护、耐心教育、科学地为之“施肥浇水”,“除草灭虫”,就会呈现出勃勃生机;如果保护不当,就会使之遭到摧残、甚至被扼杀。  求知欲,是来源于儿童内心的积极要求。激发孩子的求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便时控制不住大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