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do表强调的用法做任何事都要得法,你能解答吗?特别是炼武术内外功,更应有悟性得法才行,你认为是这样吗?

梦幻西游我的孩子还没有成年武学悟性高点法术悟性低点孩子是学武术还是法术的技能? 谢谢你们了告诉我一下_百度知道
梦幻西游我的孩子还没有成年武学悟性高点法术悟性低点孩子是学武术还是法术的技能? 谢谢你们了告诉我一下
我有更好的答案
根据孩子门派来决定技能的。要看是什么门派了。
我想练个PT的孩子可我头一次练乱吃的现在孩子才6天!体力25心态26 武术35 法术14我是练攻的还是法!
你可以上网搜一下PT孩子养育计划。其实作为PT这种辅助孩子,打书肯定是打皇帝内经了,你总不会还想拿来做攻击孩子吧。尽可能保证体力和心态高,这是决定体资防资的。加武术的别喂了,PT孩子要的就是龟速。至于兽决就打高鬼+高冥思或者高神+高精神或高冥思。记住,让体力和心态尽可能高,才6天,还能补救。辅助孩子对资质不想攻击孩子法术孩子那样特别注重资质。一般都是2体3耐或3体2耐,如果成年了速度比较快,实在速资快就加敏弄快些,毕竟拉起来才一滴血容易死,要么够快要么够慢,不然没用。速资慢的话可以上迟钝和穿减速度BB装,再上个高鬼,又抗封又不怕死。
孩子6天了真的能补救吗哥?武术的不加了!那以后只给孩子吃加体力心态的还有法术的吗?是吗哥?
恩,不要加武术,最好还吃减武术的。因为武术也决定了速资。法术什么的不用太注重。最重要的是尽可能让心态和体力高。不用太担心,辅助孩子资质一般就OK,不必追求太极品。
吃什么能减武术?哥 能把你QQ法来吗、?做我哥吧
皇帝内经就是减30点武,快成年的前几天给孩子上。急就章、千字文、诗经、道德经、论语加心态,金柳露、C66、蟠桃、糖葫芦、玉灵果加体质,有的加得多有的加得少,选加得多的喂,但是喂这些孩子物品也是有限制的,所以必须在能喂的时候尽可能喂。你必须要根据现在的情况拟定个喂养计划,计划下剩下24天每天要喂什么,而且每天还必须临时教导保证孩子的体力和心态临时状态满。建议你最好上网多翻翻孩子养成攻略,很多的。乱养一通不行,你得拟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养成计划。其实我也不是什么都知道,能教你的也有限,不必这么客气一口一个哥的。是我Q,你在梦幻有什么不清楚的可以和我交流好了。
采纳率:43%
建议你重养个 现在养孩子计划挺多的 各门派的 穷人养法的 富人养法的都有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梦幻西游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Access denied | www.xainterkind.cn used Cloudflare to restrict access
Please enable cookies.
What happened?
The owner of this website (www.xainterkind.cn) has banned your access based on your browser's signature (40ced8-ua98).【国医骄傲】中医的发展在于人才的培养—辽宁省教学名师谷松教授
华夏国学,岐黄之术,三皇肇始,五帝开基
千年传承,泽被苍生,世代坚守,建民安康
大医国风,乾坤浩荡,医魂仁心,源远流长
辽宁中医药大学谷松教授
本期采访内容
谷松教授您好,您能给我们讲一讲您的从医之路吗?
我是1982年考入辽宁中医学院的。然后呢,在这所学校念本科,本科毕业之后,1997年考入我们学校伤寒论的硕士研究生,跟着我的导师关庆增教授学习伤寒论。
那么1990年研究生毕业之后,我就留在教研室从事伤寒论的教学的工作,在从事伤寒论教学工作过程当中,我在我们学校附属医院的急诊室进修过,在我们学校的内科病房进修过。
然后我00年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念的伤寒论的博士,现在一直在临床从事中医内科的临床工作,那么我的职业主要是教师,同时还从事着中医的临床工作。
谢谢谷松教授,那么您觉得,新时代下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人才发展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我认为中医的发展现在面临着一个最好的时候,就是从党中央、国家层面到地方政府,到我们的院校,到我们的医疗机构,都非常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随着中医药法的公布、实施,那么可以说中医的春天应该来临了,这是一个大势所趋。
因为中医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繁衍、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但是近代由于西学东渐,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医学的发展,那么对于人类的健康、保健这方面,确实中医的、中药的发展受到了很多的限制,也就是说有一些很多的挑战。
那么我想对于这个问题如何看,我是这么看的。
中医要想发展,第一,人才,我们的事业要想发展得有人去做,这个人就是我们培养的学生,
我们说人才培养是一个事业发展的基础,那么,中医今后的发展关键在人才,这个人才就是我们这些学生怎么培养他,这几年大学过程当中,如何去教育他。
第二,他毕业后的教育如何去搞?
第三,今后的再教育、继续教育。
这个是几步的,第一是院校教育,第二是毕业后教育,第三是一个继续教育。
因为医学是做人的健康保健,他需要从业人员一生都要学习,比如说这个国外,国外的医生也有继续教育的问题,每几年必须要有一个继续教育项目,你得去参加一些培训,培训的结果有一些新的理论、新的技能、新的技术方法,必须得学习。
那么中医也是有一个问题,中医应该有一段时间之内有一个继续教育,在临床上有个培训问题。
那么我们想在院校教育这一块来说,首先,师资是个大问题,这个师资,就是我们从业人员要给学生讲课的这些老师,专业课的老师首先他得对中医的感悟比较深,他对中医的认识比较深,他对中医的学术搞得比较好,这样的话他才有可能能够教好我们的学生。
第二,就是学生如何学的问题,要是如何学的问题,那就是首先我们现在中医院校和中医从业人员,都会说一句话,首先我们得姓“中”,为什么姓“中”呢?
这就有一个文化自信的问题,就是现在确实就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这个西医,现代医学在临床有很多抢救的、有很多大病的,确实西医的诊断方法很好,治疗水平也很高,那么客观的说中医的阵地在萎缩在缩小,这是客观的。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我们中医的水平在下降,那么要扭转这个趋势,就得是我们中医从业人员对中医水平要提高,怎么提高?
我想,第一,对于我们学生来说,第一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要丰富,也就是说,对于一个高中毕业生,我们现在的高考制度医学是归为理工科,理工科是考数理化上来的。
而中医的这个发展,我们说,我总说这句话,中医这棵大树是长在古代文化、传统文化的土壤当中。
古代传统文化的土壤里营养丰富,这棵树长得才能够茂盛。
那么我们高考的学生是理科上来的,如何去把中国古代文化的知识给他补充上来,或者给他提高,这是我们讲中医课提前要做的功课。
所以说我们学校现在给低年级学生开设中医文化、古代文化相关的课程,这很有必要。
古代文化这个知识丰富了,他对学习中医,对学习中医药学,对今后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学帮助会很大的。
古人有一句话,叫做秀才学医笼中捉鸡。
就是说中国古代文化知识丰富,对于学习中医来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因为中医的理论不是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的,是建立在古代的哲学基础。
所以说中医的基本理论的框架是什么呢?
是由阴阳五行搭建的,这个阴阳五行是古代哲学范畴,中医借用过来,作为中医的一个说理的工具来发展。
因此,如果中医的理论把阴阳五行的古代哲学范畴要给剔除出去的话,中医理论的框架就塌了,就没了。
因此说呢,学生要想学好中医,首先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要学好,这个知识是泛泛的的范围很大。
包括天文、历法、农业、文字等等,你看历代的古代医家,成名的都是古代文化知识比较好的。
你看历史上有很多大家刚开始不是学医的,都是学文学的,做秀才的。
比如说金元四大家朱丹溪,朱丹溪年轻的时候是个儒家。
他由于家庭的情况、他母亲的疾病,当时的人们都治不好,他当时不是学医的.
他自己去看书,当然他对中医也有感悟、有感受,也感兴趣,然后搞了几年之后自己把疾病给治好了.
从那之后他慢慢的,他将近四十岁,三十多岁开始学医,最后成为一个医学大家。
《针灸甲乙经》的作者皇甫谧也不是学中医的,自己得病最后学习《灵枢》经,学经络、学穴位、然后学刺法,然后自己把自己的病治好了。
现在我们觉得他得的病就应该是个痿症,半身瘫痪,还不应该属于现在中风的范畴,应该是属于痿症这一类的,半身就不行,最后自己扎针灸就好了。
那他感悟很深,最后写了一个红头巨著《针灸甲乙经》。
那么为什么张仲景能够写出《伤寒杂病论》呢?
那就是他的家族,当时的这个大的一些应该是伤寒,他说是伤寒病,现在说应该是传染性的疾病。
他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在他自序当中,明确写出这些东西,说明他自己的家族这么多的人,都受到伤寒病的侵袭,都去世了。
然后他说: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医十六卷。
所以说他有这个经历,所以古人讲,中医要想学好,一是古代文化知识。
第二要有个人的经历,你看我们现在的这些学生,我也了解过,有一些学生是自己身体不好,或者是自己父母或者是家里的人身体不好。
然后看过西医了,效果也不是太好,过来学中医的目的。
首先解决自身,解决自己家庭疾病的痛苦,这是很现实的,然后就此、客观上他要提高水平解救其他的病人。
中医我一直在强调基本功,本科生的教育我们讲三级训练,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中医更是这样,基本功,基本功是什么呢?
经典著作要背诵、药物的功效、主治、四气五味、药性赋;然后方剂、方歌、《汤头歌》、《药性赋》、《濒湖脉学》、四大经典这些东西,四大经典、四小经典都应该背诵,这是一个功夫。
有这个功夫之后跟着名师到临床先去感悟,感悟什么呢?
感悟古人讲的这些东西有没有用,有用到什么程度,怎么用?
然后把他在感悟过程当中来继承,继承下来之后再发展,最后创新,中医的发展我想这应该是一个符合中医发展的路子。
现在西学中的潮流很热,作为一名中医学者,您有什么好的书籍或者学习方法推荐给他们?
西学中这个历史比较长,50年代伟大领袖毛主席号召年轻的、优秀的西医的同志进到中医里来学习中医,发展中医。
老人家确实是个伟人,他站得高看的远。
其实也就在想呢,能否利用现在科学基础知识,利用现在科学技术的一个分支、现代医学的知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吧,能不能给中医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我是想老人家应该是,初衷应该是为了中医的发展。
那么历史上呢,中国现代医学发展史上确实有中西医结合这支队伍,最早应该是西医学习中医。
那么呢,6、70年代这一批人西医学习中医之后,首先是一个比较优秀的,年轻的西医,然后又系统的学习了中医之后,临床水平确实很高,这一点不容置疑。
我的一些老师有一些就是西学中的,确实很好,但是过一段时间之后西学中这件事又放下了。
现在国家又提倡西学中,优秀的西医的同志们学习中医,我的感觉呢,因为中医和西医是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的不同的医学体系,中医是中国古代文化背景下形成一套中医理论。西医呢,也就是说现代医学,是现代科学技术背景下形成、发展出来的一套医学体系。
这两个医学体系目前为止要想结合还很困难,但是呢,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个角度来说,西医学习中医。
然后呢,从老人家、从毛主席的指示当中讲,能不能探索一条路子。中国特色的,中国的这个现代的新医学、新药学。
当时的话是讲的这个事,但是我想用现代化来说是中国特色的一种医学体系,看看能不能形成。
当然这是发展过程以后的后话,那么就目前来说,有部分优秀的西医同志对中医感兴趣,要学习中医,要应用中医,如果要是发展中医更好。
那么如何学习?
我提一点我个人的一些建议吧,第一,因为中医确实是有自身的一套的、完整的医学体系。
它的基础是古代文化的一些知识,所以说,我建议西医学习中医的人,第一,先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的知识,当然如果这个人中学的时候学过国学。小学、初中、高中对国学学习的比较好,这还好。
如果学习的内容不太多,应该自己找机会,找时间,用自己的方法多学习一些中国古代的文化知识。
第二,是学一些中医的基本的知识体系,中医的这个学习体系,自古以来,古代就是从学经典开始,学经典,然后跟着老师去出诊。这叫私塾,师带徒,现代的院校教育呢,又形成第二套教育体系。
就是现代的中医基础,中医诊断,中药方剂,中医的临床,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科,这是现代的中医理论体系。
所以说,我们现在的中医的这个教育体系其实有两种,一种是现代的,一种是古代的,古代以四大经典为主。
那么西学中的同志们,如果要是想学好中医。
我想,首先一步系统的学好现代临床,中医院校的现代的中医理论,这个理论比较好学,是入门级的,是什么呢?
是中医基础、中医诊断、中药方剂然后中医临床,中医临床以中医内科为主,中医内科、中医外科可以看一看概论部分。
如果要是时间有限、精力有限可以看看临床内科的概论部分,临床外科概论部分。
然后这些我认为这些都是中医入门级的,你先入门然后中医真的东西,中医理论的深层次的东西,再中医的经典著作。
经典著作当中包括四大经典,四大经典的书籍有《内经》、有《伤寒杂病论》、有《神农本草经》、有《难经》这些。
当然了,这个《伤寒杂病论》后世一分为二,有《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那么从经典课程当中呢还有个《温病学》,《温病学》不是属于,不是经典的书籍。
但是作为中医的一个课程,经典课程当中,因为它汇集了明、清两代,主要是汇集了明、清两代的医家对温病,温热疾病侵袭,温热之邪侵袭人体之后一些情况,集中的一个汇总,这是温病学派的温病学。
那么各科其实还有各科的经典著作,比如说内科搞脾胃的,有李东垣的《脾胃论》;针灸有《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各科。
外科有《外科大成》,妇科有《妇科大成》,妇科一些的《傅青主女科》。
儿科有这个,最早的专科著作,也是最早的医案型的著作,宋代钱乙钱仲阳的《小儿药证直诀》。
各科有各科的经典著作,都应该学习,这些经典著作,就是某位医家在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是他毕生的经验。
这比我们现在,这些流传下来的这些大医的毕生经验凝聚出来的这些著作。
还有这个像是明代张景岳的红头巨著《景岳全书》,还有清代皇帝颁布的《医宗金鉴》,《医宗金鉴》是清代读书人,读医学书籍的人,那是皇帝亲批的。
我们现在来说也是一个教科书,所以说为什么清代人们学《医宗金鉴》呢?
我们说北方有《医宗金鉴》派,《医宗金鉴》它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也就是说经典著作都应该学。
学过之后再到临床上,再跟着老师在临床上去感悟,这些经典著作当中经典的理论,到底如何指导临床实践?中医到底是怎么回事?
因为中医看病和西医看病,完全是两套体系,两种方法,两个思路,是不一样的。
西医的同志们要想学中医,一定要先把西医的先放一放,先放下。
因为他毕竟已经有了一套西医的理论,西医的思维,先放下,暂时放下。
然后进入到中医这里头,运用中医的这种思维,中医的理论,指导中医的临床实践之后。
他自己再去,自己在大脑当中把这个两种医学体系、医学的思维自己结合在一起。
我想呢,他形成自己的一套独特的在临床上诊断治疗疾病的方式方法。这样做对于一个西医学习中医的人来说,我想能更好,但是这个路很长,很艰辛,他付出的辛苦可能比别人更多一些。
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中医药重点学科伤寒学学科带头人,您长期致力于伤寒学课程的讲学与学术交流,那您能给我们简单的讲一讲,您在运用伤寒理论治疗患者的过程中,有什么样的经历和体会呢?
好,《伤寒论》是中医的四大经典之一,伤寒论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临床著作,因为《伤寒论》主要就是讲临床的东西,我们给学生上课的时候讲《伤寒论》。
《伤寒论》因为主要讲的是一个伤寒病的问题,但是呢,我们要给现代的学生讲课,他今后要在现代的社会中从事中医的医疗工作,那么,他看的病不一定都是古代讲的伤寒病的内容,那么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伤寒论》主要是讲什么问题的。
这得给大家讲清楚。
《伤寒论》主要是讲一个辨证论治的这个思维的方式方法,另外《伤寒论》当中还有通过条文的形式。
告诉我们辨证,一是有规矩,第二,还得有灵活性。
再有呢,它有一个经方,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些记载过来的方剂,我们叫做经方。
经方现在的临床应用,大家认为呢,是比较好,其实呢,经方主要是讲究一个方剂的配伍的规矩,这个骨架的问题。
那么,我们教会学生,学好经方、应用经方,然后在经方的基础之上,再创立一些,现代行之有效的方剂。
目的,就是古方今用,古方能够治疗今病,因为现代的人们生活方式和古代不一样了,现代人们得的疾病的,疾病谱和古代也不一样,和张仲景那个时候,完全不一样了,有很多、有很大的差别的。
那么,古代的经方如何在现代临床应用呢?
首先你得知道,这个经方的一个基本的组方的原则,它的一个框架结构,然后你再去加减。
那么呢,对于古代经典著作的学习啊,这个确实是一个很苦的差事,现代人都学,我们说话、写文章,是现在的白文。
而《伤寒论》呢,是古代的文言文,我们现在来讲那是一个纯文言文,文言文它有一个理解的问题。
如何理解呢?不仅仅理解文言文的本身,还得理解张仲景那个时候东汉末年的,中医理论的问题,中医用药的问题。
比如说它这个中医用药,它不是我们现代人的这个,我们学中医学的这个,药物的功效主治。
它是这个经方当中的用药,它是和《神农本草经》时代的,用药的规律是一样的。
那么呢,大家就得学好《神农本草经》当中那个药物是怎么记载的,它怎么使用的,那么,这是一方面。
另外对于古代流传下来经典的东西,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很苦的差事,第二,学习完之后,他得先,我的个人感觉,先感悟,感悟经典,然后才能继承经典,什么叫感悟呢?
他得跟着老师,在临床上,感悟、体会。
他得先看到老师在临床,这个疾病的诊治治疗过程当中,运用了伤寒论这个辨证论治的方法;
第二呢,应用了张仲景《伤寒论》或者《金匮要略》当中记载的这个有效的方剂,确实治好了这个疾病,它自己有了一个感悟。
第二,感悟后,他才对这个东西,他信了,然后他才可能去继承,什么叫继承呢?
把这个东西,原汁原味的他得记录下来,他得学会下来。
然后呢,他才去发展,所以说,我们总说中医的发展,先继承、后创新。
但我感觉,对于学生来说,继承之前,还有一步,感悟《伤寒论》,感悟中医经典,这一点很重要。
他的感悟,每个人的感悟,是不一样得,他感悟多少,他才可能继承多少,感悟的深,继承的就多,他发展的后劲儿,他也就能更大。
谢谢谷松教授,那么您能不能就您在临床上遇到的病人举例,讲一下您遣方用药的思路呢?
好,我就举几个例子啊,第一个例子,我在年轻的时候,三十多岁的时候。
那时候,上临床,自己一个人,我就记得很清楚。
周六周日,我是在临床,我值班,我值班之后呢,正好有一个女患者,我当时也就三十岁出头,结婚不久。
然后呢,这个女患者,比我那个大五六岁的样子,当时我看她跟我,过来以后她一看一个年轻的大夫,这个年轻的大夫。
她就说,我来过来跟你聊一聊吧,也不一定是在你这儿看病,我说,那聊一聊就聊一聊吧,那时候因为年轻的时候,门诊病人也不是太多,她说她是有风湿。
我说怎么个风湿啊,这抗O、血沉都验没验,她说,都验了,不高,我说,不高的话,怎么叫风湿呢?
一般我们说风湿,从西医的这个角度说,那是风湿热,一定是抗O、血沉要高的,我这个关节啊,膝关节、肘关节就疼。
老百姓就叫风湿,我说那叫中医的痹症。
我说,怎么疼啊?
她说一到来月经的时候,就疼。
我说,这个疾病怎么得的?
她说年轻的时候,做姑娘的时候啊,在我们的这个辽宁地区,在盘锦啊,下乡。
盘锦那个地方是这个水田、稻田,辽宁的盘锦地区是产大米的,大米非常好。
但是这个,水田稻田啦。
她是这个春天的时候插秧,要光着脚下地,那个时候是很凉的,正好赶上这个女孩儿下乡之后呢,来月经。
那时候,还不好自己说,跟别人说,挺着身体去下地,下地完之后,可想而知,对她这是一个大病一场。
大病一场之后呢,缓过乏来之后,治疗好了,就遗留一个,一到月经的时候,这个女的,胳膊腿儿,大关节就疼,这很难受的,然后呢,这个多方求治,也好好犯犯,犯犯好好,一直没有完全好。
然后,她有一个小孩儿,那年找我的时候,她闺女已经是上小学四年级,这个病例有二十多年了,我一直还记着。
然后呢,她这个小学四年级的这个闺女,她说,我现在嘛,生完孩子之后,缓解一点,现在这几年又重了,现在就是一到月经的时候,胳膊腿儿就犯,就疼,酸疼啊,然后月经过后嘛,能缓解,这么多年就过来了。
她说,那个正好是,你值班,我这个溜达没有事儿,我就看看,看看能不能治。
我说的,你要相信我的话,我给你治一治,当时我就在想,在《伤寒论》的三百五十一条,这个,“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治。”,这人手脚是冰凉的,手指尖特别凉。
然后呢,这人的月经呢,量比较少,这是属于血虚的人,感受寒邪,那个病,这个疾病的过程正好是来月经的时候,人血虚的时候。
然后呢,她感受寒邪,我说这个病,病因很明确,病史,也很清楚, 对《伤寒论》这个条文呢,我们讲方证对应,这很明显的,就是一个主证的问题。
三百五十一条的这“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我当时,就用当归四逆汤治疗,基本上原方。
我说你就是来月经的时候吃,吃一个礼拜,平时就不用吃,吃了两个月,两个月嘛,一个月吃一回嘛,两个月吃两回。
她说感觉挺好,我当时我就想啊,三百五十二条“若内有久寒者,加吴茱萸生姜汤。”
在当归四逆汤的基础上,加上吴茱萸生姜。
我说我再给你加两个药,生姜呢,药房没有,你回家自己,切三大片生姜,我告诉她挺大的片,那个要三大片切下来的话,足能有,一副药中足有15~20g。
然后呢,吴茱萸再给她10g加进去。
回过头来,她反应,这个方,比上一个方,效果还好,又吃两月,这个效果继续好。
这个过程当中,我就思考了一个问题,张仲景在伤寒论当中,一般有阴寒内盛的,惯常用干姜附子。
但是这个三百五十二条为什么说,“内有久寒者”没加干姜附子,加上吴茱萸生姜呢?
古人啦,我看过,古人讲过,为什么不加干姜附子,加吴茱萸生姜,我看他讲过,但我感觉古人讲的对不对啊。
我没有体会啊,没有体会就,不能贸然的,不想贸然的去相信它。
我说,我这回,我也去体会一下,我说,这回啊,不用你自己加生姜了,我把吴茱萸也撤下来,我给她加上干姜10g,附子10g。
在当归四逆汤的基础之上,加上干姜10g,附子10g,因为干姜附子祛寒的作用,要比吴茱萸和生姜要强,我想这一次肯定效果更好。
但是,恰恰相反,吃到一半,患者来找我,正好我那天值班,患者很不高兴,把剩下的药,剩下一半儿,开一周的药嘛。
剩下来的那一半儿的药给我拿过来了,
“大夫,你给我换药吧。”
我说:“怎么滴啦?”
“效果非常不好,几乎又回到了最开始你给我治的那个状态。”
哎呦,这个是我没有想到的,我想给她加上干姜附子可能更好啊。
她说:“你赶紧给我换药,还换原来的。”
然后,我拿着这个药给她打开,干姜附子是很好认的药。
我就把干姜附子给她拿出来,我到药局啊,因为当时我们这在外地的一个,我们在外边儿,开设的一个,那时候是开发区的一个小医院,开发区的一个小医院,然后呢,我给那个药局,我给他说,我用干姜和附子给你换回来,把那个给换回去。
然后呢,把那个吴茱萸给我换回来10g,是吧,然后让那患者回家再切三大片生姜,这么换回去,这样,吃完药以后,她没来找我,下一次来月经的时候,又来了。
我说:“上一次给你换了药了,换了三副药了,怎么样?”
她说:“那三副药,效果就比前面的那三副药效果好。”
然后,我还如法的继续还按照原方, 当归四逆汤加上吴茱萸生姜。继续,这个患者治了半年多,半年多,七个月也就七回,效果挺好。后来呢,我再继续再找古人的这个著作。确实,古人讲了,血虚寒凝的时候,不加干姜附子是怕干姜附子特别燥烈,它的祛寒效果很好,但是它伤阴的作用也很大,这个人呢,是阴血亏虚的人,加上吴茱萸和生姜,这两个药啊,温里散寒不伤阴。
这个问题张仲景没说,但是那个条文只是说,“若内有久寒者,加吴茱萸生姜”。
那个体会非常深,张仲景记载的东西,确实很好,你得先去感悟,感悟过后,怎么继承,完完全全的给人继承下来。
不用再想,他那个对不对啊,他讲的合不合理啊?
不用去想啦,就是合理的,你不按着他这个去做,就有问题。
他这个讲的,张仲景讲的这个《伤寒论》当中呢,虽然他不完全是给你讲道理。
但是我们后人讲,以方测证,什么叫以方测证呢?
他那个方剂,这么用的很合理,反过来推,这个症候表现是什么问题,你自己去感悟。
古人的东西啊,学习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悟性,得感悟。
古人,你看,不管是医学上,还是其他的学科。它都不是讲的特别清透,给你蒙着一层纸,要让你去感悟。
比如说中国话,中国话,它讲的是,有的时候它讲的是一种意境,那种意境啊,你得自己去悟去,它不是一下子都给你表白出来,表白出来了,古人讲,那叫白开水,为什么喝茶茶有味觉,喝酒酒有味道,得去品,这个品,什么呢?古人讲,品酒,品茶叶,如果这个你不去品,现在我们喝茶一股脑的喝进去了,喝酒,一杯酒都灌进去了,那叫喝酒,它不叫品酒,品酒要品出酒的味道,品茶要品出茶叶的味道。
我们讲古人的东西,得去感悟,感悟的深了。
你可能感悟的东西也许比古人想的东西更深,那就是更好的,所以说古人的,这个不管是这个。
你看唱京剧也好,古代的武术也好,这个书法也好,国画也好,它都讲究一个悟性,中医也是讲究一个悟性。
那么,先感悟经典,感悟好了,再去继承,它有一个内心的,发自内心的主动性,我要主动去继承这东西,这个东西太好了,因为他感受的好,他感悟了。
感悟好了,他主动的去继承,而不是你去逼着他,你给我背《伤寒论》,刚开始他得去,你逼着我背伤寒论,行,那我背吧,如果他要是学成,要是感悟好了《伤寒论》,他会自己的,主动的去背伤寒论,然后,在这基础上,再去发展伤寒论,最后再创新伤寒论,更好。
所以说我们想,中医的人才培养,第一呢,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第二,让他早临床,多临床,跟着老师去临床,这一点很重要。
作为中医学子,跟师抄方是我们成长的一个过程,那么您能不能给我们讲一下,跟名师,对中医成才的重要性?
中医传承过程当中,自古以来,都有名师出高徒之说。
而中医呢,传统上都是这个师带徒的方式培养出来的。
后来,我们的那个院校教育呀,院校教育要大量的培养出中医人才,那么仿照现代大学制度下的一种人才培养的方式,但是这个和中医的成才之路呢,确实是发生过一个矛盾。
因此呢,我们中医界在反思,院校教育几十年之后的这个过程的经验、体会和教学之后,我们总结出来了。
如何把现代大学教育制度和传统的师带徒的这种教育方法,相结合好,这是中医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探索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 十几年的这种师带徒的师承方法。
大量的实例也证明了,这种方法确实是行之有效。
因此,我们现在讲,名师的成长之路,是学经典、做临床、跟名师、读百家。
这个学经典,学经典的目的是要在临床中应用,提高我们的临床疗效,但是在年轻医师的成长过程当中,跟名师这一个过程,我个人的体会很重要。
因为,我们现在的这个,院校的教育的结果是大班上课,大班上课之后呢,还是先上基础课,后上临床课,到了临床课。
之后呢,先在病房,然后呢,有的是跟门诊,但是那个时候,已经是基础课都讲完了,再去到临床去实习。
但是,如果在上基础课的过程当中,学生刚刚对中医有认识的过程当中,如果再找临床,通过一段时间,不用时间太长。
跟着老师去在临床,去感悟,中医诊断治疗的方法之后,他看到疗效了,看到了他所学的知识能够应用起来了。
对于学生的学习,这是一个促进作用,也就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提高兴趣了。
第二呢,中医这个学科的特点确实是,老师得手把手的教。
不手把手的教啊,有的时候,书上是那么说得,临床上这个你怎么去对,中间的那个桥,搭不好,有的时候自己去摸索,会花费很长时间的。
如果是跟着老师去到临床,有很多时候,老师就把这个桥给搭上了,这个,能够减轻很多,自己去摸索,临床实践经验,然后再去提高这个过程。
所以说呢,我赞同,我非常赞同学生早临床,多临床。
然后呢,在临床过程当中,首先得跟着老师去学习。
老师会教你这个中药,怎么去应用,这个方剂如何去加减,这个条文怎么去理解。
在这个患者身上,我们应该学到这个条文的哪些问题;
在这个患者身上,我们会把哪些学过的知识,都能够应用上来。
学生,因为他学习的是一个各科,由于时间的问题,他只能是先学哪个,后学哪个,如果要是不给他串起来的话。
很容易,对于学生的知识结构来说,有一种知识的碎片化的一个问题。那么这个碎片化的问题。
在学生在学基础课的时候,这是一个共性的问题,有的学生呢,可以自己去串起来,有意识的,但大多数学生穿不起来,怎么办。
跟师在临床上,在患者上,去学习,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一个过程,就在患者,以某一个病情,某一个患者身上看到的。
那么,他会把他学到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中医诊断,中药方剂,《伤寒论》的条文,《伤寒论》的方剂,如何去加减,如何去应用,都能给你传导下来。
甚至有的西医学的那个,散、离的好多知识,有的时候,他也能够去贯穿过来,这样的话呢,对他自己来说,对他内心是一种成长的过程。
他感觉,学的东西很有用,有一种自信心,自信心上来之后,他自己,我还是那句话,学习得有一个内在的动力。
外在动力很需要,但内在动力是一个源泉。
只有有内在动力了,我们做任何事情,内在动力一提高了,任何事情都好做,中医也是一样。
国医骄傲[2018]第二季
本专题由华医世界团队独家呈献
关注“华医世界”公众号免费观看最新中医教学视频!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法治体系强调有法可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