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的象棋高手游戏水平究竟有多高,看看黄松轩和李庆全

(转载)象棋名手
我的图书馆
(转载)象棋名手
在旧社会,象棋得不到重视。而以棋为生的江湖棋人,社会地位十分低下,普遍浪迹于茶馆里弈彩棋或者蹲街头摆棋档谋生,过着艰苦贫困的生活。当中一些颇有活动能力的棋人,为了促进大型象棋活动付出了很多(如曾展鸿);为了进一步推动象棋活动的开展,成立了全国性的象棋组织(如谢侠逊),一时间全国各地象棋活动开展十分活跃。在这让棋类人才发挥专长、弘扬国粹的场所里,可谓人才济济,高手林立。不断涌现出一大批倾倒众人的名谱名篇和不少誉满弈林的象棋名手。其中赫赫有名的佼佼者如:“西北棋圣”彭述圣、“棋坛总司令”谢侠逊、 “粤东三凤” 黄松轩、钟珍、曾展鸿,“淮扬三杰”王浩然、周焕文、张锦荣,“七省棋王”周德裕、“华南四大天王”黄松轩、卢辉、冯敬如、李庆全,“冲天炮”罗天扬,“无敌中炮”林弈仙,“魔叔”杨官璘,“华南神龙”陈松顺,“华东五虎”之一的屠景明等优秀名手。他们的经历,林林总总宛如一部充满风霜的历史画卷,有悲有喜,有坎坷有激奋,有风光、有失落,有称赞、有痛惜,短短历史,记载着棋手走过的足迹,幅幅画面,渗透着棋手的贡献。虽然过去了几十年,至今忆来仍历历在目,如在昨天,令人心驰神往。这些绝顶高手们,除了“华南神龙”陈松顺前辈仍幸福的享受晚年外,其余的都已经离开了尘世。现摘集收录了这些风云名手们的传奇往事,穿插在棋局中作以介绍,让读者重温那些令人鲜为人知的棋王佳话,再现这些风云名手的风采,使读者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些风云名手的传奇人生。笔者将这些人物的介绍定名为------“风云名手回顾”, 希望读者能够愿意欣赏。本书中这些人物的介绍均摘录自网上和棋书刊物等,同时也参阅了《象棋近代国手名局》一书,有的介绍笔者经过编辑整理后收录至此,并在每一篇的结尾配上一首称赞该名手的诗,这首诗出自上海万安平先生。唯“棋仙”钟珍的结尾处有两首诗,有一首是笔者所作。笔者还向万安平先生去信告知此事,得到慷慨应允。特此说明风云名手回顾-----之“棋圣” 彭述圣彭述圣,象棋名手,是名贯西北的棋圣,甘肃兰州人。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出生,字明卿,乳名甲戌子。幼年时,彭即显示出运思敏捷、悟性特强等特点,虽仅上过几年私塾,但在通晓各种事理等方面却有过人之处。彭述圣曾学习过裁缝、烹调等手艺,因接受能力强,很快掌握要领,不久便独自操作。他在珠算、拳勇方面也有过人之处,心算被誉为“尤殊绝”。他虽读书少,但写得一手小楷书,使他以后一度进法院、警察局供职(录事)时,能胜任工作。清时象棋盛行,兰州棋风亦盛。据传,彭述圣的父亲也是一位象棋好手,为此,童年时甲戌子即学会了下棋。其时,兰州的街头巷尾和茶楼酒居常有一些人弈棋,初学乍练的彭述圣常挤入观看。日积月累,棋艺迅速长进,他相继战胜许多小棋伴,令人刮目相看。约十五六岁时,彭述圣寻得古谱《适清雅趣》、《橘中秘》、《梅花变》等,潜心钻研三月,才知道弈棋原来有此等阵式可循,使棋力猛进。20岁时,彭再和兰州的几位一流名手对局,他们不仅不能让子,即使分先也常是彭述圣占优。于是,彭迅速上升为兰州的一流高手,人称之为“尕高棋”, 和大西北的另一著名棋手凉州小陈齐名。凡是小陈能让之子,彭亦能让,然彭仍谦恭的认为:陈经验丰富,走子神出鬼没,棋力或许高出自己二先左右。直至三十年代初游弈归来,二人厮杀的难解难分,才算旗鼓相当,并驾齐驱驰骋于金城棋坛。以后的彭述圣棋艺更精,武威临夏等地高棋,均败在他的手下。更加是难逢对手,声名远播。彭述圣一生最为折服的,唯凉州高棋小陈,认为其棋艺造诣,堪称我国当时象棋界中的最高水平。彭述圣年轻时,曾有过家室,但并无子嗣。由于迷上象棋无暇顾家,后离异,彭不复再娶。至壮年,才由其侄儿过继为子。无室家之“累”的彭弃其他手艺于不顾,在茶馆弈棋为生。因为大多下的是饶子棋,使他在饶子方面练出了许多高深的技巧。如他既能饶先、饶马、饶双马或饶车,更创造出饶炮乃至饶全士象等对局实例。一些低手和他弈饶子棋,常有别开生面之新鲜感。为此,彭又被誉为“饶子大王”,言其技艺高超,手段多样。彭的饶炮、饶全士象的实录,为丰富棋艺宝库作出了贡献。1931年春夏之交,58岁的彭述圣在挚友王和生等人的鼓励和支持下,毅然踏上东行之路,他要以西北第一棋手的身份,去北平会会高手。这要从彭交上王和生这个朋友谈起。 1925年,王和生从北京清华学堂返回兰州就业。王在“清华”时曾夺得高校象棋赛的冠军。在南京时,曾和国手万启有战成平局,对华 东、华北的棋艺水平有一定的了解。到兰州后,业余时常到安定门摆设棋局,与当地一些棋人交手。一天,王与彭述圣不期而遇,对弈中,屡战屡败,王就虚心向彭求教,后成莫逆之交。1928年,王购得谢侠逊编订的《象棋谱大全》后带给彭看。彭看后觉得有可商榷之处,另方面也知道了其他地区名手的水平,从而产生了去全国闯荡的念头,这种想法得到王和生等棋友的赞同。经过一段时间准备,终于有了1931年春的京华之行。彭经过一个月的行程,抵北平后,住在宣武门外教子胡同的甘肃会馆里,因为当时的乡谊会馆接待乡亲仍是免费的。头几天,他先到天桥一带转悠、观战,以了解京城棋艺的实况。当看到一些关键棋后,彭不免插话,人们发觉彭非一般的棋艺,经掌柜舒三邀请,彭去二友轩茶社弈棋,一些坐堂棋手,均被彭—一击败。又一天,彭行经水仙亭棋社,见门前挂有“北国棋王那健庭手谈候教”的牌子,即进入茶馆,要求和擂台主那健庭对弈。于是,那健庭便和彭述圣在棋盘之上展开了一场巅峰厮杀。 第一局对阵,彭述圣攻势迅猛,凌厉无踌,一路领先,着着进迫,气势恢宏,宛如秋风扫落叶一般,势不可挡。二人战到中局,那健庭左支右绌,终于不支,败了一阵。第二局再战,那健亭转变战术,开局之初即全力发动了攻势,势挟风雷,先声夺人;中局之时更企图弃子抢攻,但彭述圣运棋布子神妙无方,而且着法细密,章法严谨,滴水不漏,根本无隙可乘。数十个回合过去之后,那健庭凌厉无前的攻势,久战不下,气势渐衰,终于还是无功而退了。随即,彭述圣乘势扳为了先手,迅速发起了反攻,摧枯拉朽,势如破竹,棋锋犀利,锐不可当。最终,那健庭还是不敌,又输了一局。一连两局连续受挫,那健庭心有不甘,退下去后专心研究了彭述圣的着法和行棋套路,以求东山再起。几天之后,那自感已有心得,于是邀请彭再战,并由当地的名流许阔亭悬彩助兴,两人比赛的场地也换到了比较清静的石头胡同茶馆。二人这一次的大战,共下了11局。彭述圣临局制变,着法神奇,气势如虹,始终占据着棋局的主动,优势明显,胜绩辉煌。经此一战,那健庭连连受挫之后,终于倾心折服了。彭述圣在北平显示的技艺,还反映在对其他名手对局上。彭在北平连胜京华诸多名手后,东北名手徐词海、赵文宣和天津名手钱梦吾亦赶往北平。沈阳名手徐词海在一家棺材店中与彭 对弈三天,负六局,和一局;又在启新条社、聚贤茶馆等地和彭对弈,虽互有胜负,但总计徐仍多负六七局。徐在甘肃会馆胜过彭一局,对此胜局徐十分宝贵,当晚复出着法,交与那健庭,发表于《时言报》“象棋管见”专栏上。彭对锦州赵文宣之战是两胜一和一负,彭又对钱梦吾、赵松宽、李同轩等交艺,没有一人能挡住彭的棋锋。时至今日,当评述起民国时期象棋界的人物时,都不能不提到西北棋圣彭述圣。在京城的征战业绩,证实了彭的棋友的估计,也不负王和生等人对彭经济上的支持。当彭述圣正考虑实践第二步计划南下江南,征战上海等地时,“一二?八”湘沪事件发生了,举目无亲的彭述圣只好带着遗憾,束装西归。此次京华之行,战果辉煌,被誉为“棋国春秋五霸”之首,以及“大国手”、“棋圣”、“饶子大王”等等。还有一点也值大书特书,即稍次一级的名手,被彭让马、让炮而击败,为数也不少。如二十八宿之一任秀亭,和张德魁弈棋约让二失,而彭竟让他一炮,且连胜两局,使任秀亭称道不止;又如“四小”之一候玉山,让马被击败,可见彭的全套功夫和深厚棋力,使华北、东北的诸大高手纷纷赞叹不如,而誉彰为“棋圣”。即便在今日,评述起民国时期象棋界的人物来,不能不提到西北棋圣彭述圣,因为他访问京华时,以58岁高龄打遍诸多北方名手。彭述圣未与“象棋总司令”谢侠逊、华东的周德裕、张观云和华南的黄松轩、曾展鸿等交过手,也是常以此为憾。据目睹彭老对弈的老一辈棋友讲,彭确实功夫超群老到,似较谢侠逊、周德裕有过之而无不及;棋人们通过胜负概率估算,也是对彭述圣的棋力看好。为此,彭被福建的《象棋月刊》等刊物称为“大国手”。解放时,彭已76岁高龄,他仍是大西北众望所归的璀璨棋星。以棋艺知名、以棋品高法著称的彭述圣,得到政府的关怀,被吸收为省市文史馆员和政协委员,享受殊荣。如1950年朝鲜文化代表团访问兰州,为了交流两国的文化,省长郑宝珊嘱王和生代邀彭述圣至玉泉山公园表演棋艺。1951年,青海省长赵寿山途经兰州,邓省长亦请彭述圣与爱好象棋的赵省长对弈留念。在甘肃棋界的关心下,自1953年起,彭述圣主要从事棋艺整理工作。1956年6月,国务院副总理陈毅元帅率中央代表团参加西*自治区筹委会成立大会,途经兰州。某日陈总兴趣盎然,游览兴隆山。陪同的邓宝珊和省政府秘书长陆为公深知陈总雅兴,亦邀彭述圣陪同游山,攀登至东山顶太白殿,借休息的机会,陈总即与彭对奕,在场观阵的有张经武将军和邓、陆以及陈总夫人张酋。两位高手对奕结果是一负、一胜、一和,陈总说:“我当然是下不过你的。说不定第一盘我能赢,第二盘你让我,第三盘我是勉力应付一下,用全力争取下个和棋。”又说:“真是名不虚传,把你的棋艺全部写出来么,可以启育后代。”彭说:“这个写作是靠王和生。”奕毕,陈总邀彭共进午餐,合影留念。此事在全省传为佳话。是年彭已83岁高龄,依然精神矍铄,棋思敏捷。此后,邓宝珊嘱告王和生赶快执笔将彭的棋谱写成文字,印书传世,由此遂有前述王和生的著作《传彭集》。1956年,第一届全国象棋锦抗赛在北京举行,大会邀请了三位棋界老前辈担任副裁判长:六十九岁的平阳谢侠逊、七十岁的“无敌中炮” 林弈仙、八十三岁高龄的“西北棋圣”彭述圣。彭是大会的最高龄者。张雄飞提议彭和第二高龄的林弈仙对弈,彭亦欣然应诺,但因林已“封刀”而未弈。从这可见彭的弈兴和弈艺了。三老相见恨晚,在休息时畅叙话旧,互诉倾慕之情。1960年1月,彭因病逝世,终年87岁,是棋坛中的高寿者之一。盖世棋圣彭述圣,称雄蜚声我国棋坛长达八十个春秋,堪称近代象棋史上的奇迹,可与名冠全国的谢侠逊相媲美。彭老一生致力象棋事业,对棋坛贡献良多,其功绩昭彰不可磨灭。彭老之让全仕相之绝技,原拟写入《传彭集》传世,但经过考虑列于续集之中。可是后来病魔缠身,彭老卧床不起,未等《传彭集》初集问世,就撒手西去了,而此弈法古今棋谱均无刊载,竟沦于淹没。甘肃著名藏谱家瞿新范先生,曾经将彭述圣的生平事迹写成“西北棋圣彭述圣”传记,在搜集彭老遗局时,幸遇北京棋界名宿张德华等支持下,获得当年北京“二十八宿”之田华庭、周玉昆的此类实战记录,其绝技可以从中略见一斑,并录入珍贵的彭述圣遗局27局之中,编成《西北棋圣彭述圣传记与遗局》一书,后由江西华铨伦先生印行成书,是一部介绍彭述圣前辈的珍贵资料。在甘肃,但凡是遇到棋友,没有不知道彭高棋的。有关他的故事流传在民间许多,举不胜举。国际裁判韩宽先生,还将彭述圣的传奇精心创作了长篇纪实文学《大国手彭高棋传》,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最后将一位看过《大国手彭高棋传》的读者,所做的诗收录于此:&&彭大国手品“入神”, 不忝“西北棋圣”名。让马让炮让仕相,& && && & 百变神机海渊深。威镇金城金汤固,& && &&&长安豪杰不西行。终日饶人岁月深,& && &&&孤独求败黄河滨。 壮岁忽起壮游心,& && &&&千里单骑走北平。横扫千军如卷席,& && &&&北国群雄尽服膺。正欲江湖归一统,  & & 南国烽烟阻南征。牧马江南志未酬,& && &&&物换星移几度秋!八旬欣逢棋运兴,& && &&&白首重游北京城。&&藏之名山有《传彭》,& & 恨无弟子传芳芬。陇原棋坛沉寂久,& && &&&何年再出大国手?上海万安平先生有诗赞曰:壮志凌云闯北平, 神机妙算震揪枰。 侠肠义气传棋界, 盖马三捶获好评。&&风云名手回顾-----之“棋仙”钟珍华南名棋手钟珍,以有传奇色彩而著称。钟珍与黄松轩、曾展鸿三人并称“粤东三凤”。钟珍是个江湖棋人,一生飘泊江湖,行踪不定,人们对他的身世讳莫如深。而且他的棋路、棋事颇为谲诡神秘,也使人难以捉摸。钟珍,广东番昌县萝冈洞人,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出生,又名灵宝,为了以棋谋生,又用过弈禅、重源等名。由于他行棋颇多警着、仙着,早期人们亦称他“棋仙”。钟珍又因擅长排局 “七星聚会”而被称为“七星王”。关于他的身世,有三种说法:一种说他出身于底层社会,年少时就在一家米店当佣工,为此,肩膀上总是搭着一个米袋,而被棋人称为“米仔”。另一种说法主要来自《棋城外史》,说钟珍原出身于富贵之家,因落拓不堪,当人们探询他身世时,总是避而不谈。再一种说法是,钟珍是旗人,在满清被推翻后,恐汉人仇恨满人而不愿吐露身世。青少年时,钟珍即潜心枰场,曾经得到名手冯敬如的指点,当棋力渐进,达到相当水平后,就向广州老名手唐昌挑战。清光绪三十四年左右,广州城的棋艺以绰号“老虾”的唐昌为第一。棋艺初成的钟珍多次向唐挑战,但都为唐昌所败。钟受此挫折,仍不甘失败,每天临场看唐昌与人对弈,孜孜以求地拆解唐昌的棋路并研究破解之法。当作了充分准备后,钟珍以巨彩再次向唐昌挑战,于是,一场钟珍成名战拉开了序幕。这局棋由唐昌执红先行,用当头炮进攻,钟珍应以屏风马,行至第13回合时,钟以弃马陷车之法,使唐昌处于劣势。棋未到局终,唐昌因身体不支而认负,并约定明日再赛。但不料唐昌因气郁而致病,第二天不能赴约续赛,不久竟病重抱憾而去世。而钟珍却因博巨彩并击败唐昌,一举成名,成了广州的著名著手,其时只19岁。大约在1912年之后的几年,钟珍的职业是背米袋。我们从他能够背诵诗句、写得一手好书法等情况来看,钟珍很可能出身上流社会,也可能是满族子弟。钟珍恋棋,常在送米途中,在棋摊边蹲下去看,有时乃至一看个把时辰,既是欣赏,也是研究,并常常创造出新的局法,用于实战并取得较好的效果。二十年代前后,广州逐渐趋于安定,在伍家花园、翩翩茶室有了弈棋活动。此时钟因棋艺高而放弃了背米的活儿,专业以棋为主。在“翩翩”等处,他以弈彩过活。因为要靠弈彩生活,钟既隐晦自己的棋艺,又研究各种局法,每有成果,并不用于平时的小彩,而是伺机在大彩时用,常使对手落入圈套。钟珍曾创造一种弃马陷车法,是《梅花谱》一种局法的发展,曾使不少人入彀。为此其着被称为“仙着”,而誉他为“棋仙”。钟珍在棋坛上,还以诡橘和玩世不恭著称。“三凤”之一的黄松轩,在广州棋坛称霸多年,因为都是以棋为生,所以一直未和钟珍较过艺,但钟珍很想和黄试一次手,正面交手恐怕不妥,于是钟就想用“仙法”。有一天,钟找了个姓陈的棋客,告诉他如何如何找黄弃棋,办法及实施步骤都—一关照,还想好了万一事情败露的对策。陈棋客觉得有妙趣,就依计去约黄松轩对弈。传说赛场设在陈的家里,座上无第三者,议定每局彩金5元,由黄松轩让陈二先开盘,以后老黄胜再加一先,若黄负则减去一先,直至分先或倒让先等。黄对陈的棋艺是了如指掌的,初以为二先、三先必操胜券,一先更不用说,为此,下棋时有些漫不经心,结果第一局为陈击败,而黄以为是偶然失手。第二局减为陈先,陈不但不怕,且要求彩金增至每盘10元,黄自然乐于答应。弈着弈着,陈不但能识破黄的种种欺着,而且着着深沉锋利,咄咄逼人,又使黄处于劣势而致负。第三局开始前,陈有些得意洋洋,竟要求再增加彩金,并且按原协定,应由黄先行。黄连负二局,既大惑不解,又不甘就此罢手,有先走之利,认为断无输棋的道理。第三局黄松轩以当头炮攻陈的屏风马,至第9回合,轮到黄走子,黄走车三进二去马,于是黑马3退5,弈成了弃马陷车的局势,结果共15回合黄又失一局。这局棋,黄松轩虽认真对待,但毕竟有些心急,当第10回合弃马陷车成立后,黄一边暗暗叫苦,一边奇怪陈君的棋艺大大超出常规,有几着十分仙妙,而且陈平日出手较快,今日却着着经过深思熟虑。但房中没有第三人,不可能有人帮着。当第15回合陈已成胜局时,黄情不自禁地跺了跺脚,无意中发觉脚下似有东西绊阻。黄当然想探个究竟,就故意将裤头的荷包一抖,让银角子洒得满地。于是,黄乘收拾角子的机会,弯腰下看,才发现秘密。原来,陈的脚下套着一条麻线,线头连着板壁的一个小圆洞,通向另一房间。由此可见这是一条弈棋的通讯线、指挥线,陈和黄弈棋不过是一种形式,真正和黄弈棋的人在另一房内。这个“脚套”是陈君在黄不经意时套上的,欺黄是深度近视不易发觉。黄正待发作,并拟冲入另房中探个究竟。陈知事情败露,只好按原计划行事,立即离座,陪笑认错,说“呵呵,我是和七哥开玩笑的”,表示愿将三局彩金全数奉还,还要在日后赔酒道歉。至于黄要进入另房看究竟,因陈执意不让作罢。钟的诡橘弃棋还反映在一些诈术上。一次,他和早期名手李贵在曾展鸿家中相遇。几句闲谈后,钟忽然邀李弈棋。李和钟曾经下过几次棋,有胜有负。弈棋开始前,钟故意抬高李,说李是“棋王”,应让自己先行。弈到第6回合,钟“马三进四”后,忽然说自己出手太快,错摸了子,“马三进四”不算。李不知是计,不同意悔着。钟又诈说,那作和棋算了,李还是不肯。此是,钟才显露本意,使出激将法说:刚才和您开玩笑,你想和我还不肯呢。钟问李贵敢不敢加彩,李认为此着是钟的错漏,自己有打马之利,当然同意加彩,于是这局棋从无彩到有彩,结果钟胜。原来,这也是钟平日研究有素的棋路,用诡橘诈术引对手上钩而赢得彩金。这样的诈事多了,使人感到钟神鬼莫测。在旧社会,以棋为业,吃的是江湖饭,长期在一个地方就不太合适,因为不管你如何变出新法子,人家总会认识你的真面目。为此,钟在广州待一段时间后,就到外地过一些日子再回广州。钟珍有一棋友曾展鸿,“粤东三凤”之一,是钟珍一生中最重要的棋友加朋友。曾展鸿是商人,走南闯北,常常给他带来一些外地可以谋生的信息,如华东的上海和扬州、华北的北平和天津、东北的沈阳和哈尔滨,以及安南(当时为法国殖民地)等地。去上海、扬州吧,路太远,更不用说北平、天津等地。比较现实还是安南,因为从广州南行,路途较近,且资费低廉,更因为曾展鸿在经营商业中,可以带他南行,那里不仅有许多华侨下棋,安南人中也很风行象棋。1925年,钟珍在曾的带领下,终于踏上弈游安南之路,转辗数千里,到过南北圻一带,和当地名手交流了棋艺。在和当地的名棋手阮霸先、何光布、许文海等对局中都取得极好的战绩,又和号称“八杰”的叶世珍、胡鉴生、刘焯、郑元谅、梁桂章、吴堂、梁国强、赵文壁等好手交流,对当地棋艺活动的开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越南象棋谱》中提到“粤东三凤”的钟珍及曾展鸿两君。钟珍南游南北圻,经数载约千里之转战,一时越南棋风大盛。钟珍在安南除全局弈彩外,还斗残局。一次,当地的一个残局好手和钟约斗残局,傍晚摆出,次日上午斗。对方摆出的是“雪拥兰关”,这是《百局象棋谱》中的一个和局。钟初以为很容易,后一想,会不会有其它变化?回到旅店手脚未洗就拆棋,按书行棋,顺其自然,形成和棋,直至深夜无新发现。但钟仍未停息,到凌晨四时许,钟突然发现这局棋脱帽后,按百局谱走车2平8,是一步空着,如走卒1平2,发展下去可成黑胜局。钟就是这样孜孜不倦地探究棋艺,并对《百局象棋谱》有所突破而取得胜利的。钟的开局、中局都很好,残棋犹精,由于精研“七星聚会”的原因,钟珍运用车兵的功夫更有惊人的成就。以残局自诩的董文渊,和钟珍斗残局博弈时,每人摆两局,每局彩金十元,和棋红胜。也被他摆设的“雪拥兰关”所困,当董执红子弈“雪拥兰关”时,险些为钟所杀,后来钟走出了一个软着,董幸和。钟为人好研究,富于创造性,象棋、猜枚人称钟珍双绝。钟珍曾经收了一名入室弟子,后来在我国的棋坛成为了风云人物,他就是人称“华南神龙”的陈松顺,至今仍然在世,已经90多岁高龄了。旧时代的江湖棋手有三怕:一怕战乱无人弈棋无饭吃;二怕在老地方混下去饭难吃;三怕远走高飞没盘费。其实还有一怕——年纪渐老,而难以生活。钟珍所处的年代,经过辛亥革命的风暴,但他挺过来了;经过北伐战争,这和钟无关,因那时他在安南谋生;可是抗日战争这难熬的岁月,他没有逃过。那时,作为一个江湖棋人,他正飘泊到汕头,希望找些棋客,可是人家哪有心思弈棋?吃饭难,吃“黑饭”更难(钟是吃鸦片的),艰难使身体虚弱,导致了疾病乘虚而入。这时的钟珍,年已60岁,别无他技,更乏力气,做叫化还拉不下脸,流浪街头一些时日后,终于在街头躺下后起不来了,一代棋王从此长埋地下,昔日棋场的繁华成了他空灵的追思,他是约于1944年,走向仙国的。钟珍死后,有人说他是饿死的,也有人说是病死的,这都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他死于街头!一代名手“棋仙”钟珍的悲惨结局令今人痛心和惋惜。试想,“棋仙”钟珍如果不是染上了吃鸦片的恶习,或许他会多活十年也未可知,也许能留下更多的传奇佳话。& & 笔者(王首成)拟诗赞曰:& & 弃马陷车弈仙着,& & 神秘莫测江湖飘。& & 生平多少诡谲事,& & 征战安南显英豪。& & 上海万安平先生有诗赞曰:& & 传奇人物属钟珍,& & 漂泊江湖历苦辛。& & 弃马陷车传后代,& & 粤东三凤出招新。 风云名手回顾----之“粤凤” 曾展鸿曾展鸿,原名曾启图,广东省中山县人,生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左右。曾家道殷实,以经营古董为业。秉性温厚,待人谦躬。“粤东三凤”中以他的年岁最大,曾展鸿得到“凤”的称号,和他是个商人,需常往来上海、平津等大城市及越南等国有关。所谓的“粤凤飞南北,棋国吹春风”——“粤东三凤”之一的曾展鸿在近、现代南方棋坛上,因谦恭慷慨、热心事业、棋艺高超而获得极高的声誉。曾展鸿由于常穿梭南北,传递信息,联络感情,促成了“华东、华南象棋大赛”和“华东、华北象棋比赛”,为旧中国时棋艺事业的繁荣作出了贡献,既赢得了“粤东三风”之一的称号,又受到了棋界的普遍敬重。自幼喜爱象棋的曾展鸿,棋艺除了得自实战外,和精研古棋谱的关系亦大。他自述:“象棋吾所爱也。幼年得《橘中秘》学之,壮岁得《梅花谱》学之。四十年来,足迹所至,南北各省,中外各属,遍访高手,从而研究之。从这里可以看出,曾是位书房棋手,和另一“凤”冯敬如的棋路不同。在二十年代前后,广州棋坛较早成名的有冯敬如、钟珍两人。1919年之后,旗人黄松轩冒了出来,黄的棋艺较冯更为锋利,但和钟珍却各有特色。比较脱超的曾展鸿,对黄和钟的棋艺是比较倾服的,认为他俩均有自己的长处。为此,在二十年代前后的二三年间,要说广州有棋界“三凤”,则应是黄、冯、钟“三凤”,或黄、曾、钟“三凤”。此时“三凤”,之名亦尚未传播。但在广州的众多棋手中,给曾有鲜明印象且棋艺不俗的有黄、钟两人。曾是个商人,常要往来于京、津、沪等地,且常利用商务之便,以棋会友。在天津,他和张长石、唐瑞人等名手对弈,均以压倒之势得胜。在北平,他也以压倒之势击败了名棋手李伯猷等。在上海,他和“象棋总司令”谢侠逊等交流了棋艺,虽然是平手,但可看出曾的棋艺在上海棋人中的地位。更因曾和谢都有文化,比较说得来,在谈起广州的棋界时,曾提出“黄、钟两人不可轻敌的说法”,作为谢来说,有了南方有曾、黄、钟三位好手的印象。日,“象棋总司令部”一周 年纪念,谢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提到“三凤粤东”-----广州黄松轩、钟珍与香港曾展鸿。这是“粤东三凤”在报上公开出现,是正式形成之标志。1931年,广东举行棋赛,知名度较高的黄松轩和曾展鸿对比赛抱超然态度,钟珍在安南未回。后来黄松轩被棋友们说服并参赛,最后获得省赛第一名,而跻身“四大天王”之列。所以从1931年起,华南棋界成了“三凤”和“四王”并存时段,除黄拥有两个冠名外,而曾和钟则始终以“三凤”中的“两凤”而知名。“东南棋赛”和“东北棋赛”,已具有全国棋赛的初级形式,并极大地推动了当时棋艺的繁荣,我们不能不看到促成这些大赛的主要人物曾展鸿,他到过华北的平、津,东南的沪、宁,这些一流名手的荟萃之地,并交流过棋艺,促使了相互了解,形成了互访的共识。他的棋艺、文化水平都较高,更有经济实力作后盾,比之于稍后的万启有访问北平,较早的王浩然、邵次明访问北平,作用都有过之而无不及,和棋界上层人士谈得来,容易达成共识,换言之,具有一种南方代表的性质。可以这样说,王、万、邵等人的弈访,个人行为多些,而曾的弈访则有地方代表的色彩。在曾展鸿的促动下,“东南棋赛”开始了。作为棋手,曾完全有实力参赛,但他退让给冯敬如和李庆全,自己还甘当陪练,处于全心全意为棋赛服务的角色。由于“东南大赛”的成功,也推动了“东北棋赛”的举办,于是,象棋事业以空前的繁荣出现于三十年代。旧中国众多象棋名棋手的冠名,如“常胜将军 ” “五虎将” “四大天王” “哼哈二将”等,和围棋界译名较少且较雅有些不同。其原因是象棋人口的文化素质较低,有的乃至目不识了。“粤东三凤”算是较雅的一个,因为这个诨名出自谢侠逊之口。“三凤”之中,实际上只曾以“凤”为名,其他两人,都还有传得更广的诨名,如对于黄,人人都称之为“天王”,对于钟,人人都称之为“棋仙”。只有曾,唯一拥有“粤凤”之称,既高雅也很得体。曾谦恭而有儒者风度,可以称为“儒凤”对黄松轩很尊重黄;在对钟珍、冯泽这几个蹲在街头摆棋摊的棋友,他也毫不心存鄙视,相反,总是乐于和之交往,在谈棋后也请他们吃饭。曾还以宽厚著称,在棋坛十分受人敬重。例如钟珍因试艺戏弄过黄松轩,曾表示了宽厚容忍之心,认为黄的棋名较钟大,引起钟的试艺可以理解。再如曾既看到钟的棋艺才能的一面,又感到他缺乏棋谱方面系统了解,而甘愿将自己珍藏的《橘中秘》《梅花谱》等借给钟。同样道理,钟对曾也十分尊敬,除有借有还等起码条件外,在对局和往来方面,对曾十分友善。曾的雅度还反映在不计名利上。1931年,广东举行大赛,许多人都希望黄、曾都参赛。曾因谈于名利不想参赛,但同时说服黄参赛,还向棋友宣称:虽不参赛但全力介入。在赛前甘当试剑石,他主动约黄、冯、李等弈战,或在自己家,或去郭腾鲛府宅,弈得十分认真,使众多名手“熬了棋骨”。从曾甘当陪弈的的对局看,水平绝不亚于大赛中获名者,黄、曾所弈的一局,曾有攻势,却提议作和,充分体现了曾受棋人尊重的长者风度。曾慷慨助人。1920年左右,黄松轩夺战香港棋王郭乃明,彩金额巨,但郭输了,郭又气又急,因为这笔彩金太大了。曾立即拔刀相助,代付了彩金,使郭虽输了棋但在经济上透了一口气。曾的助人还反映在带钟珍弈游安南这一举措上。钟珍听说安南“市场很大”,心有所动,但光有棋艺能去闯荡吗?而曾由于经商,也可去安南,在曾的带领下,钟于1928年出国,在那里既谋生又传播棋艺,对中越两国的文化交流起了应有的作用。曾展鸿于1960年去世,其子曾益谦也是棋界和商界的名流,在中国现代象棋史上,曾益谦除了在棋事的功迹方面略逊乃父外,其他方面还可能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世人所称颂。上海万安平先生有诗赞曰:粤凤飞翔作弈游, 穿梭南北震神州。高超棋艺惊棋界, 大展鸿图史册留。 风云名手回顾----之“棋王泽” 冯敬如冯敬如,原名冯能,原籍广东新会,世居广州河南龙导尾,故冯是番禺人。据董文渊与冯泽交往时的回忆,冯大董32岁,故冯出生应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冯身材矮小,肤色微黑,出身底层社会,青少年时以补鞋为业,早年曾到香港谋生,故诨名“补鞋能”。  青少年时的冯敬如,很喜欢象棋,初于补鞋之余弈棋,在棋艺日益精进的情况下,又研究江湖残局,并有了一定的造诣。当时一般江湖棋客的满盘棋艺,大都抵不上冯,这就引发了冯以棋为生的红尘梦幻,于是他放弃了补鞋行业,回到广州河南老家。初在坦竿巷光华庙摆残局棋档,主要为“七星聚会”和“十三太保”两局;由于冯的对局水平高,所以也弈整盘棋。因为他的棋路酷似旧广州的名棋手棋王泽,而被人呼为阿泽,或称冯泽。由于人人这样呼冯,久而久之,冯能这一本名反而不被人所知,他也索性以冯泽为名。& & 旧时,江湖棋人社会地位十分低下,摆棋档常在街头,且晚间没有路灯,只好点上一盏煤油灯蹲在棋盘旁。由于冯脸色微黑,像个吸鸦片者,为此人们也呼他为“烟屎泽”。这个浑名直到十多年后,冯代表华南象棋会参加“华东、华南象棋比赛”,更名为冯敬如,才彻底摆脱。当时冯泽的社会地位低下,冯的棋艺却是顶刮刮的。冯的棋风以灵动、精巧为特色,残局功力十分深厚。对局时,只要有多一卒之微小优势,往往能藉此而得胜。冯在对局时还善以单提马对付当头炮,这也许和他害怕输棋的有关,因为单提马子子都有根,险境较少。在历史上,广州曾是一个“多事之地”。鸦片战争时期,曾有过英军的入侵;辛亥革命时,有黄花岗起义的烈火。辛亥革命成功后,广州相对安定了下来,也为棋艺事业的繁荣提供了条件。当翩翩茶室、添男茶室等相继开业后,为繁荣棋艺提供了阵地,而且使一些江湖棋人进入棋楼谋生,冯即其中之一。冯泽进翩翩茶室以棋为生,一是可免却风雨雪等恶劣天气的干扰而影响开市;二是由于茶室比较有档次,一些有身份的人也愿在此下棋,而扩大了棋客的人数,而且价码也有升高;三是形象有了改善,不像蹲在街头摆棋摊,逢人矮了一截。当然,进入茶室弈棋,要付一份茶资,但总的是收入增加,形象改善。二十年代初,广州出了个名叫黄永高的棋手,此人出手不凡,当头炮最具威力。一天,聚集在“添男”的棋人发生了一 场“单提马”能否抵挡当头炮”的争论。这是为迎战外来棋手而引起的。座中擅用当头炮的黄永高(当时尚未改名黄松轩)认为 炮必然有利,而擅单提马的玛泽却坚持炮方未必能占上风。于是双方开展辩论,且各有一大批支持者,形成两派。但口说是空,于是在座的曾展鸿出主意:不妨由炮旅首领人物黄和马派好手冯实践一下。此言一出,立即得到全场的认同,彩金由双方的支持者出。但是问题也来了,因为要比试单提马抵当头炮,势必盘盘由炮方先行,马方显然吃亏,为此,马方代表冯泽提出“二搏一 ”的方案,即炮方输一局出二局的彩金。黄永高认为言之有理,同意“二搏一”的办法。比试结果,还是因黄的功力深厚及单提马中路显得单薄而黄胜冯负。虽然马派心有未甘,要求再比试,但终因为这种比试不解决吃饭问题而不再继续。1930年,华南象棋会以会长曾展鸿和会董李善卿的名义, 致函上海万国象棋会的谢侠逊,邀请华东派队来华南交流。由于华南象棋会的住踟及曾展鸿、李善卿等人的产业均在香港,为此,拟定的交流地亦在香港,而队员的遴选为华南地区,且主要在广州。谢侠逊接获函件后十分欣喜,看来华东、华南交流棋艺的 愿望能实现了。当时要组织大规模的选拔赛是不可能的,只有在众多名棋手中遴选。首先考虑的是周德格,他战绩突出,是众望所归者;另派声望较高的林弈仙同行。接谢侠逊的复函后,华南方面立即行动起来。当时选择队员,较少地域观念,考虑到香港、澳门以谢侠逊接获函件后十分欣喜,看来华东、华南交流棋艺的愿望能实现了。当时要组织大规模的选拔赛是不可能的,只有在众多名棋手中遴选。首先考虑的是周德裕,他战绩突出,是众望所归者;另派声望较高的林弈仙同行。 & & 接侠谢的复函后,华南方面立即行动起来。当时选择队员,较少地域观念,考虑到香港、澳门以及广西等省的棋手,知名度不如广东的高,为此,挑选队员基本上放在广州,而有棋坛少林寺之称的翩翩茶室,自然成了选人的目标。其时,翩翩中的“三宝佛”和新进卢辉,以及“粤东三凤”中的曾展鸿、钟珍,是最惹人注意的选手。曾表示:不参赛,当陪练,负责组赛;钟珍远在安南,无法赶回,也不能考虑;黄永高声望最高,是理想人选,但因为母丧而无法参赛,实属一大遗憾。尚余冯、李、卢三人,经过再三考虑,最后决定由冯、李二人出阵。然而,冯是个江湖棋人,代表华南参赛,不仅需要棋艺, 还要在礼仪、服饰、气度等方面跟得上。好在华南象棋会的上层人物不介意于身份,只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要求冯、李在比赛期间必须穿长衫、带把扇,还应讲话谦恭,注意风度。对于冯来说,有一个名字不雅的问题,经过商讨,有人以“敬如在,泽被生”的典故提议改冯泽为冯敬如,获得一致赞同。 所以从东南大战起,冯泽改名为冯敬如,且形象大大变了,真可谓是换了人间!冯敬如的名字从此载入象棋史册,他开创了穿长衫的历史,一度结束了蹲在地上摆棋摊的桔据生活。 & & 在东南大战中,冯的比赛成绩虽不突出,但弈出了水平,弈出了名局。冯敬如先胜林弈仙的一局棋,冯以当头炮开局,林以顺炮应手,之后林有躁进之着,致为冯所乘。历来有“盛世棋运昌”之说,的确,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时日,以棋为生者开市之日较多,生活比较容易维持。但是逢上动乱年代,大家顾自己逃难、谋衣食,哪有心思弈棋? 冯敬如经历“东南大战”的风光时,是他红尘梦幻的顶峰之时,后来因为日寇发动太平洋战争,避难在香港的他来不及逃离,而饿死于修顿球场。据目击者余亦青称,1942年初的一天,他经过修顿球场,冯敬如带着一副哀伤的眼神,看了他一眼,次日再经过球场时,冯已不知去向,据告已被捡尸车拉走。对于冯的死和周(德裕)的逃离香港,有人作诗曰:劫后棋手几人存,一卷《钩玄》酒一樽。说到萧顿风雨夜,枰场知有未招魂。& & 上海万安平先生有诗赞曰:江湖棋杰走天涯, 四大天王弈苑夸。苦练飞刀多实战, 单提马阵吐光华。风云名手回顾----之“天王” 黄松轩民国前期称雄于华南棋坛的名棋手黄松轩,既是著名的“粤东三凤”之一,又是广东“四大天王”之首。当黄松轩和华东第一高手周德裕大战20局,结果多胜一局后,又被称为“九省棋王”。为此,可以这样说,黄松轩在南方棋坛上棋名高,头衔多,是三十年代南方棋坛的第一号人物。黄松轩(),名永高,又名永谦,广东南海人,满族镶黄旗。在家族中排行第七,小名阿七,或称“旗下七”,棋艺初成后,又呼“棋王七”。 黄的祖辈虽为关外人,但迁居广东南海已久,为此,应称为广东南海人。黄松轩为人爽朗明快,身材高大伟岸,常戴一副深度近视眼镜,为此可以猜度:他少年时读过许多书,乃至可能读过《橘中秘》《梅花谱》之类的棋书。由于不处在征战的年代,大多数旗丁无所事事,在养鸟、斗虫、弈棋、搞书画中消磨时日。黄松轩的棋艺,就是在这样背景下,由少年、青年而渐至成熟的。另据《海幢寺怪客谈棋》载,黄童年时爱好象棋,曾在寺里听半百老人系统地讲述过《橘中秘》,先后历数月,印象至深。又据《黄松轩事迹拾遗》载,黄的棋艺得自王和贵的传授,后又投“地摊王”广州老名手胡须林为师。更因他的钻研精神特别深,他的当头炮布局堂堂正正,功力深厚,屏风马亦极具反弹力,受到许多棋手的称赞。 黄投入广州棋坛的第一战役是横扫光孝寺棋坛,其时,黄约32岁。一天,黄信步来到光孝寺的棋圈,观察广州棋界水平,伺机下场博弈。后来黄下场试艺,一经对局,击败了棋摊上的众多好手。他在光孝寺杀败众多棋手后,名棋手“岭表棋王”李贵也被击落马下。进一步就向“棋王泽”冯敬如挑战,但冯为穷困折磨,只求弈棋糊口,对于棋国争雄则放在次位,为此,不愿接受黄的挑战。 黄的第二战役是击败高州老棋王许容斋。黄的名声从光孝寺传向整个广州市后,有个老棋王许容斋,称雄当地已七十年之久,很少有敌手。听说广州的黄棋艺雄健,在广州无人能敌,他于1921年底来到广州,住进会馆,伺机向黄挑战。于是请高州会馆的同乡向黄下战书,约黄在高州会馆弈赛。第一天黄许的两局决战,黄是在极有耐心的情况下进行的,一来对手是高州棋王,二来彩金数也不小,输赢关系到生活和名声,万万输不得!比赛结果,黄以雄健的棋度,二胜许容斋,使自己的名声更加传播。当然,许的棋艺也高,第二天也弈了一盘和棋,且被周德裕评为名局。 黄的第三大战役是向“香港棋王”挑战并获胜。黄在广州胜了本地新、老名手之后,又胜了外地来穗的名手,棋友们认为黄可以远征香港,向香港棋王郭乃明挑战。郭乃明棋艺精湛,在香港称雄已久,对于新进的黄松轩,并未认为是劲敌。第一局郭先行,起当头炮进攻,开赛不久,斗争形势已臻激烈。郭自恃辈分高,棋艺精,已呈胜势,但黄解除了危机,挟多吃一马之利,胜了第一局。第二局轮到黄先行,以雄健的当头炮攻郭的屏风马,以47着又胜一局。黄连胜二局,声名更威,已成了南方棋坛无可动摇的盟主。日谢侠逊作“棋坛总司令部”成立一周年纪念文章,并刊于上海《时事新报》后,因其中有“三凤粤东”的提法,于是“粤东三凤”成了较普遍的一种称谓。对于列入“三凤”的黄松轩、曾展鸿和钟珍,颇有心理安慰,因为这个称誉,通过新闻单位向全国传诵,具有较大的影响。 1931年底,广东省教育厅决定举办全省象棋比赛,名为广东,但参赛省不限地区,只要在广东报名,来广州比赛就可。这次比赛为筹款办学的性质,优胜者除能得到各机关捐赠的奖品——银盾、银杯外,最高的奖励是名声,这对于众多的棋手来说,也十分重要。在历时一个月、经历三个阶段的广东省象棋比赛中,黄松轩确不愧广州第一号棋手的称誉。第一阶段初赛,他曾碰上新进卢辉,首局虽然死里逃生,但是后面二局接连获胜。第二阶段复赛时,他与卢辉同得19分,并列第一。到了决赛时,尚余黄、卢、冯三人,他以1胜1和击败冯后,在对卢先失一局的情况下,后一局他背水一战,以凌厉的攻势扳回一局,和卢辉战平而夺得冠军。这种在关键性的决胜局中,毫无顾虑的雄迈风格,不仅显示他的实力,而且展现了他的气度。这次省赛的冠、亚、季、殿军为黄、卢、冯及李庆全,由于比分十分接近,棋艺大体相当,为此称前四名为“四大天王”。黄松轩弈棋十分注重开局,如果进入后中局仍不占优势,则往往兑子趋和。黄松轩曾说:“下棋战略是争取主动、控制对方、寻隙进攻,逐步紧逼;所谓可为则攻之胜之,不可为则守之和之;而守的方法最好就是找寻适当机会,兑子来削弱对方的进攻力,则和局易成”。 三十年代中期,黄松轩以“四大天王”之首的冠名,迎战过来访的华东名棋手窦国柱、罗天杨、谢侠逊等,都获得胜绩,被谢侠逊誉为第一当头炮手。后在迎战“七省棋王”周德裕时,共弈20局,黄多胜一局,而被广东棋界誉为“九省棋王”黄松轩无愧于“四大天王”之首的冠号。 1938年,黄因避难于澳门,不幸染上痢疾,因缺少医疗,于10月7日逝世,死时仅50多岁,这是华南棋坛的损失。抗日战争胜利后,谢侠逊才获此信息,作一“七律”以吊:追忆九省棋王黄松轩避难   & && &旧雨凄凉独怆然,无双江夏忽归天。  & && &能知顺逆兼人智,不附奸伪亦地仙。  & && &九省英名惊宇内,数盘妙局耀生前。  & && &五羊盛事浑如昨,士马盟心泪似泉。& & 上海万安平先生有诗赞曰:头炮高手弈名扬, 九省称雄气势昂。 妙局数盘传后世, 天王粤凤响当当。风云名手回顾----之“无敌将军” 李庆全以屏风马布局力显著特色而驰誉二三十年代华南棋国的李庆全,有铜墙铁壁之誉,曾得到“七省棋王”周德裕、“三凤” 之首的黄松轩的高度评价。三十年代初期广东省赛中,李庆全以保持不败的战绩,跻于“四大天王”的行列,为此有人以“撼山易,撼李天王难”,来称誉李庆全最为善守、难以攻破的棋艺特点。李庆全,小名阿万,广东番禺人,因业梳篦,因此亦称“梳篦万”。李庆全生于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比黄松轩和冯敬如略小,比卢辉约长12岁。李庆全中等身材,瓜子型脸庞, 天庭饱满,中年财即已谢顶,为人纯朴而诚实,小商贩出身的市民生活,使他有一种求稳怕乱、不敢冒风险的精神状况,反映在棋艺上,有不求速胜先求不败的风格。为此他在执后手屏风马时,极少纰漏,极难攻破。李庆全的兄任名李贵,也以经营梳篦为止,也爱好象棋,是清末民初广州的知名棋手之一,有“岭表棋王”之你。& & 李决全走上职业棋人的道路,和他所经营的本业在晚清时逐渐衰落有关。晚清时男有辫子,女有发髻,业务十分发达。为此,李庆全及其兄李贵经营梳篦,常往来港、穗间,只是业余弈弈象棋。进入民国后,由于各项工业的逐渐兴起,加上男人被剪了辫子,木制梳篦业开始衰落。而同时由于经济的逐步发展,广州街头棋档和茶馆弈棋逐渐增加,出现了一批以棋为生的职业棋人,这也促使李庆全弃本业而向职业棋人的过渡。& & 李庆全年少时,即受其兄李贵的影响而开始弈棋,基本接近乃兄的水平。后来李庆全闲着没事干,用更多的时同投入弈棋。他一经沉浸棋艺,功力过人,广州西关一带,谁也不能和他比拟,实际水平超过乃兄,于是“西关棋王”的称号就被慢慢传呼起来。& & 约23岁时,李庆全开始弃业从弈,起初摆街头棋档。1924年,广州的翩翩茶室开张,一些棋艺较高的棋手如黄松轩、冯敬如等常在此落脚,此时,李的棋名已基本接近于黄、冯,于是也移师于翩翩茶室,黄、冯、李,被广州棋界称为“三宝佛”。& & 1930年初,经上海万国象棋台的谢侠逊和华南象棋会的穿梭朕系后,决定拳行一次“华东、华南区际象棋比赛”,由华东和华南各出丙人组队比赛。为了迎接这次比赛,华南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是有棋坛少林寺之称的翩翩茶室沸腾起来了,大家认为华东代表周德裕和林弈仙久负盛名,来头甚大,必须认真遴选人员。最理想的人选是黄松轩,其次再考虑锺珍、冯泽和阿万及后起的卢辉,不巧的是黄松轩因母丧不能参加,锺珍远在安南,卢辉虽爲新秀,但恐经验不足,于是华南象棋会主任曾展鸿等在广泛征求意见后拍板,由冯泽和阿万作为华南队的代表。 & & 8月上旬,华东队周德裕和林弈仙抵达香港。为了使华东队的队员,既解除旅途的疲劳,又抽空逛逛香港,还考虑到秋凉时观众更多,效果更好,华南象棋会安排一个月友谊练兵的时间,于9月中旬起,才正式比赛。不过,这一个月中的27局练兵赛也颇引人注意,总的是旗鼓相当。 & & 东南大赛于10月中正式举行,地点在香港青年会,由华南象棋会主持比赛,棋证由华南方面担任。观众除香港本地人以外,不少广州棋迷也赶来参观。在这场比赛中,李庆全有出色的表演。 & & 第一场由李庆全先对周德裕,周是华东方第一硬手,李的策略是保持不败,事况果然如此。第一场李与周两战两和,取得预期的战果。 & & 第四轮又是李庆全对周德裕,第一局李先,他仍不敢轻进,以起兵开局,经过激战后成和。接下来是李和周的最后一局,他们都全力以赴。周以当头炮开局,李以屏风马防御,并伺机反击,周因急于求攻,被李马、兵并进而破相,反得先手,这局棋李胜。这局胜利,打破了周的不败纪录,极大地鼓舞了华南队。李庆全因为未失一局,而被称为“无敌将军”。他的“铁腿屏风马”由于受到全国最着名的两位中炮选手的考验,更加被棋界确认。 & & 在上海举行的“华东华北象棋大赛”和香港举行的“华东华南象棋大赛 ”,为广州棋界注入了极大的活力,也引起了某些地方行政机构对象棋的重视。当时象棋局于文化娱乐性质的项目,尽管参加活功的人最为广泛,但历来无人专管此项目,只有各地的民分教育馆还管一管;另外,基督教青年会也过问一下。但是,要正式举行比赛,民教馆和青年会都缺乏权威性,于是,在省政府要员的关心下,广东省教育厅出面组织了一场大赛,定名为“广东省象棋比赛”。 & & 那时的比赛,报名者不限地区乃至国域,只要你在广州,任何人都可报名参赛。考虑到参赛人数多达140多人,为此,将比赛分为初赛、复赛和决赛三个阶段。李庆全在初赛中顺利出线,进入单循环制的复赛。李庆全因和局过多,虽未能进入夺冠赛,但李在强手如林的复赛中,未败一局。由于李在众多棋手心目中的地位,人们普遍认为李的棋艺是第一流的,完全可和黄、卢、冯媲美,应该有个称号,经过广东几个文化棋人的研究并取名,合称“四大天王”。 & & 在东南大赛和广东首次全省象棋比赛获得极大声誉的李庆全,是1931年和1933年这二年光照广州棋坛的巨星。他以一双屏风马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天王”席位,还获得“洪钧老祖”等各种称号。当广州大新公司设立棋坛时,他是首任的台主,但他常在病中,所以不久即由黄松轩接手。这时李庆全的哥哥李贵已死,遗下一子李永声。李庆全的病状爲肿胀,1933年春已成重症,在家无余资又没有人资助的情况下,只能乞求于方便医院收容。入院后,医治无效,年仅41岁,撒手而去。巨星陨落,广州和香港、澳门的棋友无不为之惋惜。  &&李庆全虽如昙花一现,但他的棋艺对广州棋坛的影响极大。七省棋王周德裕对李庆全最为心折。李庆全逝世的次年周德裕与李善卿合编《象戏勾玄》,特地选辑了《李庆全遗局》二十局,并由李善卿撰写了一篇《华南象棋名手李庆全事略》,其中说:“李君生平对于象弈造诣高深,且弈性谦和,得失不形于色,凡曾与对弈者,罔不称道之。君最长者,厥惟解困局及算度步数,每于搏去一两子之后,覆着多占先手;被困至危急垂亡之际,神着自出。近数年间,其与人对局,胜者居多,然和亦不少,败则更十不得一,故间有能胜其一局者,则认为无上光荣。”。又说:“周君德裕亦许为劲敌,尝谓李布局运子如铜墙铁壁,无懈可攻,临以大力,亦复颠不破,为一等能手。服善之意,溢乎言外。及后广东全省第一次公开比赛,先后奋战百余局,未尝一败,惜其当时未谙积分例,以故和局多,积分少,因是列为第四名,无复赛权。否则冠军属谁,未敢断言也。”。李善卿此文,实际上代表了周德裕对李庆全的评价。   当时凡是与李庆全接触过的人,一致认为他的棋艺已臻“炉火纯青”。 黄松轩曾说在他们四大天王当中,“棚仔”年轻,火候略嫌未够,泽叔遇大敌当前时常有怯意,独阿万安如泰山,算棋的度数稳而且准,堪称劲必须认真遴选人员。& && && && &上海万安平先生有诗赞曰:铁壁铜墙杀气寒,撼山易撼庆全难。屏风马阵雄风展,大战东南誉弈坛。风云名手回顾-----之“亚王”卢辉卢辉(),字朋紫,亦呼“棚仔”,广东省顺德市人,广东“四大天王”之一。卢辉身高约1.80米,身形略瘦,性格谦和,很得人喜爱。卢辉之父卢权,世居广州河南溪峡,以搭棚为业,因自幼爱弈棋且逐步精熟,在“五七炮”方面颇有造诣,是清末广州的象棋名手。卢辉承袭了门风,既随父搭棚为业,又随父习棋精弈。因此,卢辉的棋艺,系得自家传。 卢辉在广州的棋坛逐渐起步并走向开阔的境界,和冯泽(冯敬如)有关。那时,冯泽常在河南担竿巷的华光庙摆棋摊。这里是卢辉去搭棚上工的必经之路,棋艺已有相当功底的卢辉,既爱弈又为了磨练棋艺,每经过冯的棋档时,若还没有棋客入门,便放下四枚铜板,下一局棋,给冯泽开市。这样日积月累,逐渐提高了棋艺。卢辉锻炼棋艺,当然不仅仅在家里,也包括向其他名手的挑战。卢辉棋艺初步成长后,就寻机试剑。那时海幢寺和伍家花园等处弈棋已比较热闹。在那里,卢辉起初找二三流的棋手对弈,总占上风,大约一年左右时间,卢辉的名声也逐渐叫响起来,人人都知道卢权之子卢辉的棋,较他父亲还胜一筹。对中国现代象棋史上具有意义的“东南大赛”,对广东省棋坛,起了点火的作用。之后,广州的棋界更加活跃,在众多棋手的殷切愿望和纷纷要求下,首届广东省象棋比赛终于开始了。& & 棋赛由广东省教育厅主办,时间在1931年冬,赛地在广州市,但参加者不限地域,只要到广州报名和比赛,都属于参赛的范围。消息一传开后,四面八方参加报名者多达140多人。比赛分初赛、复赛、决赛三个阶段进行。初赛于12月20日揭幕,至万日止,共进行6天。对在广州棋坛已大有名气的卢辉来说,进入复赛似无问题,但不料突出意外。原来黄松轩抽得十六组的签,而卢也同时抽得十六组,于是卢、黄在初赛中火并。当时采取的是三局两胜制,第一局卢应股未胜,第二局卢后走致负,第三局卢后走,且急于翻本,竟以颇为吃亏的列手炮还击,结果又输给黄。好在当时组赛者考虑到“二强相遇”的情况,败者和败者再斗,仍可进入下一轮比赛,于是卢和棋手赵培同获第十二组的复赛资格。复赛采取单循环制,胜者2分,和棋各1分,负者不得分,又由于尚有23人参加角逐,经过22轮、4天的比赛,黄松轩以十七胜五和、卢辉以十九胜一和二负,同得39分,紧随其后的是冯敬如38分、李庆全37分,再后面分数差距都在6分以上。按规定由前三名进入决赛,即由同得39分的黄。卢和38分的冯进行。为了增加热烈气氛,比赛采用了别开生面的“人棋”形式,将赛场设在露天广场上。1931年的最后一天,广州惠福路大佛寺内的广场上,早已用粉线划成的棋盘宽宽地躺在地上,棋子由仁威小学的童子军扮演。按照赛程,卢辉先对冯下了二局成和棋,次为冯对黄一和一负,最后一场由黄对卢。在初赛中,卢因失机而二负于黄,复赛中虽想一搏,但黄功夫老到,仅以和局告终。卢获得亚军,人称“亚王”。 省赛进决赛时,黄对卢自然不敢掉以轻心,在行棋中尽量避开卢的“五七炮”,但这样一来,也束住了自己,所以卢先行的一局,尽管没有安上“五七炮”,但争战十分激烈,至第十回合已具较好形势,最后卢以车炮兵一士双相且立于较好位置而获胜。惜再战已呈再衰三竭,获亚军而归,“四大天王 ”亦告产生了!解放后,卢辉较少参加枰场角逐,尤其是文革之后, 广州棋坛人才辈出,但他仍身不离枰场,弈棋不断。他除了每周一次要去文史馆例行学习外,身不离棋,参加第一工人文化宫等处的棋艺讲解活动,为象棋事业的繁荣作出应有的贡献。既锻炼了自己的身心,也在弈棋中促进了长寿和健康。由于解放后的安定生活和卢辉本身的素质,他讲棋台风纯真,很有风度,给人以一个美好的形象。他讲解对局时,夏天常穿白府绸短袖衬衫,手执一柄白纸摺扇,既扇风,又作道具;冬天,则穿一套蓝色干部服,头戴黑呢帽,脚上是胶底黑布鞋,一副古朴纯真的样子。卢老讲棋很守时,他家在珠江南岸,离一宫很远,有他的棋艺活动时,他总是提前半小时到达,或坐着休息,养精蓄锐,或与棋人们侃天。他的生活哲学是乐天知命,不与人争。卢老虽然文化不高,讲起棋来不像有些棋评家那样丰富有理性,但口音清晰,声音洪亮,声调抑扬顿挫,有板有眼。且常用实战的术语,而增加了讲棋的趣味性,如“三子归边成一局”, “子多能解围”, “象棋象棋,有象有棋,无象无棋”等,常能恰到好处地点缀棋评,增加风趣。卢老在作棋评时,还喜欢介绍攻杀对局,尤其对北派的王嘉良、孟立国、韩福德等的对局,更是讲得栩栩如生。有时逢到关键之着,卢老则卖个关子,让大家先思考一会儿,然而再在扩音机上说:“咳,不要怕,人家还有好棋呢。”接着他把妙棋、解着,画龙点睛般讲出,使棋迷在得到精神享受中,增进棋艺知识。 卢老是众多名棋手中的一个长寿者,除弈棋不止,促进心脑不断运动外,和家庭十分和睦有关。卢老之妻是个纺织女工,退休后常在公园消闲。卢老于1994年回归天国,享年91岁,在棋界他属于一个高寿棋王。他这位“平常天王”留给棋坛的除了丰富的棋艺作品外,还有一颗平常的心。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 && && &&&上海万安平先生有诗赞曰:溪峡奇才意志坚,&&枰场角逐著先鞭。卢辉对局全攻读,&&五七炮型震弈坛。风云名手回顾----之“百岁棋王”谢侠逊谢侠逊,中国象棋运动的开拓者。日,谢侠逊出生于浙江温州平阳县凤巢乡的农民家庭,父亲谢公出。后迁居平阳县城西门。谢侠逊14岁时,迁居上海。谢侠逊6岁从父学棋,10岁开始读象棋古谱《韬略玄机》,棋艺享誉乡里,人称“棋中神童”。 13岁与温州棋魁陈笙战成平手,名噪东瓯。后与林奕仙互相切磋。1908年报考小学师资,任白沙小学教员,翌年任教湖门小学。后经戚友帮助,考入温州师范学校,未三月,历父病故辍学,后任教于龙湖小学,担任教育会书记。青年时代曾把道光以来的国耻排成残局,以倾吐爱国之心。1912年为上海《时事新报》象棋栏撰稿。1915年,经黄群介绍,任上海《时事新报》馆办事员,后受聘为《时事新报》、《神州新报》、《新闻报》、《大公报》象棋专栏编辑。1918年,在上海力挫群雄获中国象棋个人冠军;1926年被推为全国棋坛总司令,称“中国棋王”。 他还委任了各军长、师长、旅长,轰动一时。1928年首创介绍象棋比赛实况、可供观众欣赏的挂式大棋盘,此创造后被推广向全球。他触类旁通,初学国际象棋即连获胜局,上海万国象棋会董事英人杰克逊(J.A.Jackson)不胜钦佩,破例邀请入会,成为“万国象棋爱好”中第一个中国会员。1929年至1931年,三次国际象棋大赛中,斩关夺隘,势如破竹,连连夺冠。1934年,新加坡、印尼一带棋友多次邀请谢侠逊赴南洋比赛,一路上侨胞对他热情接待,优礼有加。在新加坡表演时,英国皇家空军司令亨特要求和谢侠逊对弈。亨特是1934年英国国际象棋赛冠军、马来西亚国际象棋冠军,他并不把谢侠逊放在眼里,扬言愿意让两子。谢侠逊焉能忍受如此侮辱,执意“平着”。临时决定的“中英国际象棋友谊赛”在嘉东华侨游泳会举行,谢侠逊沉着应战,亨特阵脚大乱,欲求和棋,侠逊不从,一举击败亨特。当地华侨为之扬眉吐气。接着又战胜1929年国际象棋冠军荷兰名将溪简氏。归途中,谢侠逊参加在沙面举行的中、英、美、德、奥五国“银龙杯”国际象棋赛,以胜十八局、负一局、和一局夺得冠军。1935年在广州以18胜1和1负的成绩获得中、英、美、德、奥五国“银龙杯”国际象棋大赛冠军。芦沟桥事变发生一个月以后,上海发生“八?一三”事变,日冠大举侵华。谢侠逊虽年已半百,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决心为抗日救亡尽一份力量。他将妻儿送回平阳老家,只身来到南京请缨救国。无奈国民党当局对此置之不理,谢侠逊报国无门,心急如焚。后逢国民党政府准备派五位巡回大便出国募捐,其中赴欧美四人已定,惟去南洋的苦无适当人选。谢侠逊找到邵力子,毛遂自荐。邵力子为他忧国忧民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为之保荐,并题词相赠:“胜者所用败者之棋,明乎此义,复兴中国何难哉!”张治中也赠题词一帧:“虽剩一兵一卒,亦必抗战到底,必得胜利而后已。”冯玉祥手书“象棋国手”以勉。谢侠逊离开广州,转道香港,乘船直航菲律宾。谢侠逊在菲岛同许友超、李秋庵等棋坛名将连战连和,团结侨胞,一致抗日南京失守后,谢侠逊和侨领商定,当即召开大规模的“全菲华侨抗日救亡大会”,并亲自拟就一副对联,高悬大会讲台两侧:“廿年霸越,三户亡秦,抗战奋前途,莫辜负菲岛潮声,岷江蟾影;汉患匈奴,唐遭突厥,古今同劫局,应急效班超投笔,卜式输财。”会上群情激奋,当场认捐。谢侠逊从菲律宾到印尼,又从印尼到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取道缅甸回国,从1937年11月至1939年,历时两年。谢侠逊以弈棋形式在侨胞中宣传抗日救国,为慰劳抗日伤兵、救济难民募捐,计得捐款5000多万元,及许多金银行珠宝首饰。先后归国参加抗战的华侨3300余人。1939年夏,谢侠逊回到重庆,已鬓须斑白了。常在东方协会内与爱国民主人士对弈象棋,还为《大公报》副刊《象棋残局》专栏撰写棋稿,每日刊登一局。一天下午,忽传周恩来先生特来协会,有请棋王。谢侠逊又惊又喜,一时不知所措。周恩来同谢侠逊紧紧握手,嘘寒问暖,和蔼可亲。周恩来提出对弈,谢侠逊欣然从命。于是一面品茗,一面下棋,三局皆和。周恩来棋法娴熟,守得平稳,攻得锐利,着法多变,颇有大将风度。谢侠逊对此大为惊异,询问如何研究的。周恩来亲切地告诉他:“毛泽东主席提倡发展体育,活跃文艺。”象棋设备简单,群众喜爱,党内军内不时举行比赛,董必武同志获得冠军,周总理获得亚军,故此项运动在延安很普及。他们还一边谈论古今棋谱优劣短长,从《橘中秘》重当头炮,谈到《梅花谱》重屏风马,从对古代名家,谈到对今日高手的看法。周恩来意味深长地说:“明人重马,清人重炮,我们应该重兵卒。”谢侠逊回答说:“马,虽有八面威风,但可用兵卒制马。”周恩来昂首大笑,爽朗地说:“对!对!兵卒就是群众,抗日救国就是要广泛发动群众啊!”后来,谢侠逊把第二局残局命名为《共抒国难》,发表在重庆《大公报》副刊《象棋残局》上,以纪念这次有意义的会见。此后,他常去曾家岩,向周恩来请教。在《大公报》副刊《象棋残局》上,他连续发表《士兵至上》、《锄奸诛伪》、《兴中扫日》、《内战自杀》等局名,宣传抗日,反对内战。国民党特务向谢侠逊发出警告信、恐吓信,他都置之不理。特务终于对他下手了。他在上曾家岩途中遭到毒打,第四根肋骨被打断,伤及左肺,口吐鲜血,昏倒在地。后来被曾家岩通讯员发现,送到医院抢救。事后,重庆《新民报》作了详细报导,引起社会极大愤慨。周恩来亲自赶到医院看望。抗战胜利之后,国民党发动内战,悍然向解放区进攻。驻重庆的中共代表团也被迫撤回延安。谢侠逊赶到曾家岩为周恩来等送行,不觉潸然泪下。周恩来笑道:“别时容易见亦易,心有灵犀一点通。我们相信,少则三年,多则五年,又可相会了。”两人互道珍重话别。谢侠逊对国民党反动统治十分不满,以《止戈为武》、《救民水火》、《制止内战》、《悬崖勒马》、《暴政必败》等为残局题名,来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和倒行逆施。他1947年离渝回沪,旋返平阳老家。平阳解放后的次年,他回沪同棋坛老友见面。在周恩来总理的大力推荐下,谢侠逊被上海文史馆聘为馆员。任首、二届全国象棋赛总裁判长,国庆十周年参加天安门观礼。并先后被任命为全国象棋协会副主席、中日象棋协会副主席和上海棋类协会副主席,谢侠逊历任上海市体委委员、第一届全运会棋类竞赛委员会副主任、全国象棋锦标赛总裁判、上海市政协委员等职。1981年,他听说全国棋类联赛在温州举行,兴奋不已,以九十三岁高龄执意赴会。谢侠逊见到新中国第一代象棋冠军杨官璘,第三代冠军柳大华,感到象棋事业后继有人,心里十分高兴。他还与温州棋坛老将沈志弈举行公开表演,一时传为佳话。 1985年,国家体委和上海市为他举行了隆重的百寿大庆,上海市委书记****、国家体委主任李梦华、亚洲棋协会长霍英东及港澳、美国、新加坡等各棋社教派代表来祝贺。****为题了“百龄高手,记葆青春”的祝词。国家体委特在他百岁寿辰时授予“体育运动荣誉奖章”。谢侠逊驰骋棋坛近一个世纪,力挫国内外许多名家高手,被誉为“百岁棋王”,晚年回顾九十年“戎马”生涯,常常激奋不已。他在赠给平阳后辈的题诗中写道:“人生百岁行程易,烂尽樵柯乐此身”。表达了终身献给象棋事业的不渝之志。日在上海逝世,享寿101岁。临终以“生育平阳,归土故乡”为嘱,1990年其骨灰由子女送回平阳安葬。他的一生,是象棋活动的一生,是中国近代象棋史上一个重要侧面。谢侠逊一生积极推广棋类教学,桃李满天下。国内杰出国际象棋青年教练杨海南,就是师承于谢侠逊先生,是其第三代传人.谢侠逊平生著作甚丰,共出版棋谱十余部二十九册。 专著:1.《象棋谱大全》:1922年起,谢侠逊精心研究前人的棋谱,集其精华,在中华书局陆伯鸿的帮助下,于1929年出版了我国象棋史上第一部最完整的棋书《象棋谱大全》。2.《国耻纪念象棋新谱》。3.《围棋象棋谱》4.《新编象棋谱》5.《南洋象棋专辑》6.《海内外象棋新谱》7.《金鹏梅花诀着棋谱》 8.《象棋新谱》9.《新编象棋谱》10《象棋初步》11.《象棋心得》12.《象棋指要》:1983年,谢侠逊集90年从事象棋的心得,编写了《象棋指要》出版,当年97岁的谢侠逊成为我国最高龄的棋书作者。为使象棋走向世界,谢侠逊与丹麦人查理士?葛麟瑞合作,把300余残局的著作译成英文,这是中国象棋第一次用英文版本向世界介绍。  &&中国棋王碑林中国棋王碑林,坐落在全国象棋之乡平阳县腾蛟镇的卧牛山南麓,是棋乡人民为了纪念百岁棋王、爱国象棋家谢侠逊和弘扬象棋文化而修建的,收藏着20世纪政界、社会名人书法家为谢侠逊先生题词的60块碑。碑林占地1800平方米、主碑是****同志为谢侠逊百岁寿诞的题词及周恩来同志在重庆与谢侠逊对弈的《共抒国难》残局。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人民日报》社长邵华泽为碑林题名,《人民日报》副总编、腾蛟人周瑞金撰写碑林题记,近代名流粱启超、于右任、章士钊、李济深、冯玉祥、李宗仁、林森、孙科、张治中等60余人留迹其中。上海万安平先生有诗赞曰:百战归来未下鞍,&&弘扬国粹勇当先。 《大全》传世弥珍贵, 德艺双馨震象坛。风云名手回顾----之“扬州象棋第一高手 ”周焕文周焕文,字少莱,扬州人,出生于清光绪年间,是颇有名气的中医师。爱好并精通象棋,是晚清至民国早期江南的名棋手。在上世末的江都城,是继索万年、杨健庭之后的“扬州象棋第一高手 ”,和民国初期来扬州的王浩然及稍后崛起的张锦荣,并称“淮扬三杰”。“淮扬三杰”,起初只有周焕文一人,这可从有些棋书的提法“清末民初”,周焕文为“扬州第一手”看出。由于周有医生身份,且为人热忱,在扬州棋坛很受人敬重。不久,镇江名棋手王浩然来扬州落户,在棋茶楼等处,击败了众多二三流棋手,自然会和周焕文较艺。虽然王多胜几局,但王为人比较谦和,从不自夸棋艺,有时乃至推崇周的棋艺。因此,民国早年,扬州棋坛一度双雄并峙,倒也相安无事。 当周焕文和王浩然棋名甚炽时,另一较年轻的棋手张锦荣在扬州棋坛冒了出来。据传,张因十分倾慕王浩然的神马功夫,曾认王为师,仅二年,棋艺已和周、王大致持平。张锦荣出身于市井,很聪明,他除了在扬州,也常去镇江、常州、无锡、苏州、上海等地弈棋。在谈及扬州名手时,人们总是称赞周焕文,张对此十分不服气,自忖棋艺已成熟,绝对可和周换文角逐。但因乃师王浩然比较谦和,张不便向周公开挑战。据载,周换文和张锦荣较艺共有两次,一次在王去上海向林弈仙挑战时,时间大约在1916年左右;也许是周自视甚高,也许是张的慢功夫和棋艺确实厉害,尽管周花了力气,还是小输一局。1919年在王去北平和孟文轩比赛期间,张、周比赛的结果是,周竟以二胜四负四和而负!这一输输得周焕文从此不想去茶楼和张宅,因为他怕那里的棋人用异样的眼光看他。经过这一战,张锦荣的名声一下子高涨起来,“淮扬三杰”的誉称也不胜而走了。于是周焕文于烟花三月之际离开了扬州,在上海广益善堂行医。 从本质上说,周焕文是一个棋人,这不仅因为周的棋名大于医名,更因为医生的职业,只是他作为棋人的生活基础。二十年代初,周焕文来到上海后,先在大东门的广益善堂坐堂应诊,站住脚跟。周又很快以四美轩茶室作为主战场,而且他根据医业的特点和棋界的规律,上午坐堂门诊,下午在茶楼以棋应客,晚上则以教子学棋为主。1921年仲夏,湖北名家罗天扬赴沪角逐,因慕名周焕文,某日午后专程去四美轩茶楼拜会。他俩相见,执手互道久仰之后,却见上海书画商唐伯龙正与一棋友对局,据云唐已连失两城,当收兵之际,即复盘分析变化,对唐伯龙说:“这第三局,你如果冲车进马,弃子攻杀,便告功成。”唐答:“我是按您老的教导临杀勿急,故而先补了士。”   周翁目光炯炯,面容严肃道:“兵贵神速,战机稍纵即逝,关键时刻你却走闲着,丧失良机!至于我所说勿急,并非勿杀,作为一个棋手如果没有杀劲,那就只有坐以待毙了。”   此一席话,四座叹服,罗天扬更为心折。他钦慕之余,便邀周焕文拨冗于枰上指教,于是便有了唐伯龙之作东,周罗挑灯夜战之余兴。据云那天周翁棋思敏捷,着法精妙入微,而罗天扬可能酒兴浓而棋力逊,结果拱手称臣。 作为书画商的唐伯龙亦善于丹青,他即兴绘制了一幅“周罗对弈”图,可惜在淞沪抗战期间,因举家避战火而丢失。& & 周焕文在上海主要做了两件事。第一件是继续督促儿子德裕习弈,且颇为严格,要德裕继续熟悉各种棋谱,周还亲自对其面试。他要求德裕每天弈棋三局以上,如果达不到,要继续再弈。他还明确告诉德裕习艺有两个目的,近期目标是击败张锦荣,远期目标是称霸华东乃至全国。周焕文认为以自己的棋艺和认真督促,加上德格较高的天赋条件,达到近期目标,完全可以做到。据《周家父子兵》载:周德裕练到相当水平后,便跃跃欲试,拟公开向张锦荣挑战,但周焕文认为还不可,并对儿子德裕提出目标——父子对弈一百局,如德裕能净胜半数以上,才同意他向张锦荣挑战。当第一个一百局后,儿子德裕未能达到目标,于是公开向张锦荣挑战的事暂且退后。 & & 为了提高儿子德裕的棋艺,周焕文鼓励德裕外出弈游,到杭州、上海等地磨炼。在杭州他曾向残局名家尚春如求教,在福州他逢上名手连学正,在上海他和湖北名手罗天杨、吴淞亭等对弈了一个多月。经过再次磨炼,自感技艺又有了提高,于是周德裕公开向张锦荣挑战!据载:第一次二十局在扬州举行,周德裕胜,第二次二十局在十二圩进行,也是周德裕胜,第三次三十局仍是周德裕胜,总共七十局棋,周德格净胜十四局。从这里可以看出周焕文课子习艺的严谨和苦心,也可看出他培养一个既有“七省棋王”头衔,又为华北、华东和华南比较一致公认的拔尖名棋手,为丰富棋艺宝库作出了贡献。 & & 周在上海的第二件大事是:和谢使逊结交。谢侠逊从1919年上海青年会棋赛夺得第一名起,知名度一下子提高。谢又是个有心人,苦心于棋艺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刊行,对棋界的贡献功德无量。当周焕文来沪落户后,两人在交流棋艺中谈得很投机,很有同感,周也常给谢以方便。1928年,当棋界人士以游戏性质在报上发表成立“象棋总司令部并”推举谢氏为“棋坛总司令”,这一创议得到东南各地棋手的拥护。谢氏在就任“棋坛总司令”时,原考虑 委任周焕文为“陆、海、空三军前敌总指挥”,不料周焕文却先一步因病逝世,得不到这一荣誉。谢氏为此十分伤感,如失左右手,作了一首挽联以纪念: &&“ 双龙斗角,两虎后牙,放眼看山河,等是棋争一着,每当风雪残效,马迹车全,更得何人能对垒。 & & 潮咽沪光,风凄开水,抚怀数着旧,谁知梦隔重泉,犹幸箕裘克绍,笔歌墨舞,依然拥我独登坛。”  &&周焕文于1927年初病殁于上海,终年约60岁。临终前,将儿子德格托谢氏照应,故周德裕也一直以长辈之礼对谢侠逊。周焕文的对局流传甚少,扬州张毓英编纂的《象棋萃鲭》以及周德裕著的《象戏勾玄》二书内,虽有刊载,仅一鳞半爪耳,这是很遗憾的。上海万安平作诗赞曰:放眼维扬壮志酬,烟花三月别扬州。冲和淡运传棋界,两代精英誉九州。风云名手回顾----之“神马” 王浩然王浩然,“淮扬三杰”之一,原籍江苏镇江,约出生于清同治年间,王父业小商,据说在镇江开有一家小杂货店,并爱好弈棋。得到家庭的熏陶。王浩然自幼十分爱弈棋,且因悟性特好,不仅得到其父的称许,也使邻里惊异。其时,镇江的弈棋场以瑞源、春升园较大,那里聚集着众多的棋人。棋坛上以巴吉人最为著名,一般人均可让双马。由于爱弈棋,王父常带小浩然去茶楼看棋,有时,由巴吉人的弟子让双马弈上几盘。约在1890年,王父经商去南京,带王浩然同行。在商务之后,王父带小浩然去夫子庙的茶馆弈棋,竟连胜三人。于是,引来了名棋手“邹鸭子”,说明让三先对弈,小浩然意以二胜一负赢得称许,其时,小浩然尚仅17岁。回镇江后,本想挟胜“邹鸭子”之名,向巴吉人等求教,但因巴吉人常随差船外出,不能得到求教的机会。&&王浩然19岁左右时,在镇江已小有棋名,巴吉人的几个弟子兼好友如李志良、周秋水等已难以胜他。王的棋艺已渐成熟,王浩然得知象棋的中心在扬州,遂收拾行囊来到扬州,由于“棋孟尝”张毓英的资助全无客居之感,只管在棋枰上殚精竭虑。当时扬州棋坛,周焕文俨然为盟主,但王浩然来此亮了身手,棋界也了解王浩然的实力实不在周之下了,加上王浩然棋品极佳,本人性谦和,不喜张扬,对周焕文乃尊重有加,棋界对王浩然遂十分看重。一十年代中期,浙江名棋手林弈仙征战江南,几乎所向无敌。1917年,在上海时,林弈仙连胜诸多好手后,又击败了上海第一名手励志英。林弈仙檀用中炮开局,一时被称为“无敌中炮”。由于林的战绩彪炳,受某富绅的赏识,聘他在上海设象棋擂台。上海棋界特遣专人去扬州,邀请王浩然赴沪与林弈仙公开比赛,王浩然悉此情况后欣然允约,偕周焕文前往,周焕文率先出战林弈仙,即败北。轮到王浩然出场应战,五十局公开赛毕,王浩然以柔克刚,竟多胜一局!至此震动沪上及全国棋坛。当时“棋坛总司令”谢侠逊对王浩然赞不绝口,这也导致1919年的北京棋坛致函王浩然,特邀他进京切磋,当时的北京巨擘孟文轩,孟好客又喜弈,四方高手来京均聚弈于孟府,孟府则每日棋战不休,孟文轩本人喜用中炮,对此有着较深的研究,孟为当时北京的第一名手,在北京未逢敌手。因王浩然在林弈仙那里领略到了中炮的攻防,弈来也心中有数。此番燕京之行,王浩然与孟文轩分先对弈二十局,双方平分秋色,王浩然载誉返回扬州,以后孟文轩对自己的爱徒那健庭、张德魁等常提及王浩然,许王浩然为平生第一劲敌。一时有“南王北孟”之说。王和孟因相互倾慕,据说后义结金兰。一十年代中后期,王浩然的棋艺趋于高峰,在扬州十二名手赛中获得桂冠后,被棋界评为“行棋洒脱飘逸,善于用马”。其拐角马守中寓攻,纵横驰骋,曲尽其妙.每能以驭马而出奇制胜。贾题韬在名局赏析《江南风景》中,称王浩然为“扬州第一手”。王浩然的棋风重于细致绵密,很少走攻势强烈的中炮,基本上先手均用进兵局,后手时则大多用“转角马”。据杨兆宏先生生前说,王后手应付“仙人指路”,十有九应以飞象局。贾题韬先生在《象棋论坛》上所选的“转角马 ”名局(四局)全部是王浩然所弈。由于王浩然用马神奇,久而久之,被江南棋界称为“神马”。 所以王浩然有“神马”之称。在民国初年的扬州或镇江棋坛,人人都知王浩然为人谦和,但对王有息隐棋坛的想法,棋友们并无预感。直到二十年代初,王封刀挂印,宣布今后退出比赛,且不再以棋为生,棋友们才大吃一惊。王为什么要及早退出象坛呢?民国初期的十年,扬州张宅的象棋擂台,基本由王浩然主持。来扬州打擂台的江湖棋手确实不少,在接触中,王看到的、听到的总是这些棋手的穷困,有的乃至吃饭也有问题。如湖北名手吴淞亭来扬州时,虽然穿的是长衫,但满是油污;在教场茶楼弈棋时,即使赢了彩,也只敢吃一份杂烩饭。这就使王产生了棋饭难吃的思想,总想找机会退下来,另找职业,使晚年不致挨冻受饥。二十年代初,张锦荣技艺已成熟,完全可以接替他主持张宅的象棋擂台,于是,他向东家张毓英说明缘由。张毓英不愧为“棋盂尝”,赠与一笔较大的钱。王用这笔钱开了家小店为业,空暇时,也去张宅弈弈围棋。王浩然虽然息隐象坛了,但他对于象棋事业或象棋后辈的关心并未息灭。有一件事很能说明他“神马”的特点。二十年代初,周焕文一怒离开扬州后,扬州棋坛又冒出了几个新进,如开茶食店的窦国柱,周焕文之子周德裕,还有一个更年轻的朱剑秋,棋艺也已日趋精进。朱曾多次请求王浩然对局指导,但王总是没有答应。当王浩然宣布退出象坛后,朱剑秋的希望看来要落空了,于是朱决定外出闯荡。不料,就在他绝望之后,忽然王浩然差人来叫他。据《朱剑秋倾慕王浩然》载,王对朱说:“听说你要到外边去见识见识,这当然是必要的,现在让我给你掂掂斤两吧。”,费时三天,他们才下了一局和棋。王浩然的举动,使朱剑秋倾慕尤深,也加深了对 “神马”的印象。这大约是在二十年代末的事。& & 王浩然晚年仍回居镇江,以弈棋为乐,常去春升园等处弈玩,直至1940年逝世。& & 上海万安平先生有诗赞曰:自古英雄出少年,&&淮扬三杰弈林传。出奇制胜天兵降,“神马”奔驰在枰间。风云名手回顾-------之“慢国手” 张锦荣二十年代前后,地处苏北的江都(扬州),是江南的棋艺活动地之一,那里常举行赛事,且产生了较多的象棋名手,著名的有淮扬三杰王浩然、周焕文及稍后的张锦荣等。“淮扬三杰”中,周焕文、王浩然较为年长,张锦荣则为后起之秀,张锦荣接触纹枰即沉迷其中。张锦荣,约光绪八年(1882年)左右出生,世居扬州。张锦荣自少年起至青年时期,从街坊弈棋到茶馆弈棋,不知不觉提高了棋艺水平。后来因为慕名王浩然,从而师从王浩然,为王的入门弟子。受到王浩然的点拨指导,得到进一步提高,达到一流高手的水平。为此,张的棋艺风格颇受王的影响,以阴柔细致见长,有行棋缓慢的特点。 当张锦荣20余岁时,棋艺已趋成熟,教场等处茶楼的二路棋手都被他击败。张在去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南京、上海弈游时,战胜过许多当地名手,如在苏州战胜名手华洪泉。许振葆等,在镇江战胜当地名手鲍子波(当时鲍在镇江)等。民国初年时,他和王浩然已改下对子棋,且互有胜负。1916年左右,永嘉名手林弈仙在上海大显身手,以中炮夹马炮的阵式,横扫沪上众多名手,获“无敌中炮”的美誉。受富绅张酒如的青睐,资助彩金,在茶楼设擂,凡胜之者,得银鼎一座。处于棋艺高峰的王浩然,闻讯后赴沪挑战。当王离开扬州后,张锦荣认为向周挑战的时机来了。这天,张照例在教场茶馆摆棋,当谈到扬州的二大名手时,张锦荣对周焕文的当头炮表示了不屑之意,认为不用师傅王浩然,自己就可将他拉下马。他的这种言论,有一部分支持者,但拥周派表示不同意,双方各摆理由。拥张派认为,王浩然功夫细密,获得过十二名手赛冠军就是事实;拥周派则说,二人以前对局是和棋,且王靠的是细功夫。后来张竟说:如果周敢对局,自己愿十局赛全以屏风马奉陪。  这场争论,虽然没有直接传到周焕文耳中,但周还是知道了。这天,周在张毓英宅中弈棋。张锦荣闻讯赶了去,在观弈中,不免挑逗几句,于是,引发了周对张的意见。张认为,当头炮总占先手是句空洞的话,要实战来检验。这时的周焕文,不但对张的挑衅感到不满,而且眼下的场面也使他没有退路。张锦荣终于达到向周挑战的目的。  周、张约战的消息很快在扬州棋坛传开,当比赛举行之日,看棋的峰拥而至。因为这不仅是看周、张之战,也是当头炮和屏风马之战。  周、张之战,周先行五局走当头炮,张例应以屏风马;张先行的五局均以屏风马开枰,周为了逞一下炮的优势,大多还以中炮。据《广陵弈事拾遗》称,十局赛的结果,张取得明显的胜势。这个战果,也许是张锦荣年岁稍轻、精力旺盛,或许是周焕文的心气有所浮动,也许与张锦荣赛前准备充分有关。据传,周、张又进行过第二次弈战,仍是张胜,这就产生了两个结果:一是张锦荣的名气高了一层,于是有“淮扬三杰”的称誉;另一是气走了周焕文。因为周在接受挑战前,确作了一些准备,志在必得,但仍是输了棋,他觉得自己无脸再在扬州棋坛露面。于是,他向上海的亲友示意,想到那里行医。这就是周焕文晚年成了上海医生的直接原因。或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吧,由声名显赫的“淮扬三杰”之一的当世高手,变成了上海医生,但因此会医治了许多病人,去济世行医,或许是更好的一种选择。张锦荣由此声誉鹊起,扬州象棋界“孟尝君”张毓英宅内举办锦标赛,遍邀东南各地的好手参加,张锦荣迎战各路英雄,战绩彪炳,最后夺得金牌。& & 由于棋事活动昌盛,吸引了不少外地名棋手去江都(扬州),二十年代初年,南京名棋手万启有即其中之一。这天,万启有和张锦荣在素有“棋孟尝”之称的张毓英宅中弈赛。客方万启有曾访问过上海、苏州、无锡、镇江、杭州等地,未逢敌手,有“常胜将军”之号。主方张锦荣,在“三杰”中年岁最轻,精力旺盛,棋艺高超,有“慢国手”之誉。客方势在必得,既获奖牌,又维护“常胜将军”的大名;主方必欲破敌以保持扬州棋坛的声誉。由于客方技艺高超,主方张锦荣想要擒敌确非易事。到了中局的关键时刻,张还没有想出致胜的着法,于是,起身离座。这一举动引起了万的注意,因为昨天对局时,张也是中途离座,很久才归,之后竟弃出了妙着解围。张会不会是向棋友讨教棋艺或去拆棋?何况,今天扬州第一手王浩然—-张锦荣的业师不在座。于是,张起身后不久,万即尾随而去,只见张进了一间小房间,并虚掩上门扉。这更引起万的警惕,当舔破纸窗,朝里一张望后,才释了疑团。原来,张并非向人求教或拆棋,令万启有意外的是,他竟躺在烟塌上吞云吐雾地抽吸鸦片烟!张锦荣年轻时喜欢斗蟋蟀、养鸟、掷骰子玩牌九等犬马声色之戏。由于张锦荣整天混迹茶馆、酒楼、浴室等场所,为此,他也沾上了抽鸦片的恶习。一度被人称为“双枪将”,即弈棋和抽鸦片。他对这个誉称反而沾沾自喜,竟自称“三枪将”,言下之意为他还精通养蟋蟀。二十年代起,扬州棋坛上的王浩然已经半息隐了,他不再赛象棋了,去茶室或张宅,也只是玩一盘围棋。王的兴趣没有转移,而是一种保名的措施,因为王已50多岁了,自感精力不如从前,弈输了有损名声。周焕文被气赴沪,扬州棋坛以张锦荣为盟主的时代开始了。后来王浩然收山,张锦荣则在拥有杨万源、朱锦堂、沈文莹、窦国柱等高手在内的“江都十二名手大赛”上再度称雄。接下来张毓英宅第内,由张锦荣摆设擂台,迎战天下英豪。其间,善战有万启有,雄放如罗天扬,精细为吴松亭诸多高才,均未能动摇张锦荣的“金牌王座”。棋界评说:“张锦荣于棋枰角斗多年,经验丰富。他棋路阴沉、细腻诡秘、步步设防,且多陷阱,诱敌之着,对艰难局势,尤为擅长,往往能转危为安、反败为胜。”张是扬州棋坛的一号人物,他的生活细节、风格、品性,也都慢慢为棋友们注意起来。人们对张的认识是:张有点鬼聪明。譬如说,按正经人家的思路,斗虫、玩鸟、赌牌,非正当行业,张都无一不精!据说在斗虫的旺季,张靠他手中的一竿蟋蟀草,能挣到许多钱。又譬如人们誉张为“慢国手”“丝绵老虎”,他除了慢,更会磨,在棋势不利时,明明是应下的官着,他不立即走子,而是弄弄棋子,摆摆烟卷,或到外面去溜一圈,进行无形的战斗。湖北名棋手吴淞汀到扬州时和张的一次棋战,就有这个情况。吴是江湖棋人,以此为生,行棋特别谨慎,显得较慢,但逢上应将之着,比较爽脆,不像张有意还有泡。这局棋起初吴形势大好,后来发生逆转,从下午至昏黑尚未终局,但吴已陷入危境。幸亏封局明天续奔,在另一名手罗天扬帮助下,直到深夜才拆出了解危之着。张既是名棋手,又是“空手人”,他之所以学会抽鸦片,原因之一是为了弈棋提神。大约在1915年至1935年这段时间,张锦荣征战江南各地,遍会各路名手并取得胜多负少的战绩。在接替王浩然主持“张宅象棋擂台”时,会战过名手林弈仙、罗天扬、吴淞汀、万启有等,都未能将他打下擂台。他一度称霸扬州。当然,也有聪明终被聪明误的时候!  有一件事很能说明问题,大约是1932年,浙江棋手张观云再次到张宅攻擂。的确,张观云出手不凡,先后击败了守门大将朱锦堂、杨万源等,直通主帅张锦荣。张锦荣看过张观云的出手后,又使出了慢功夫。有一局棋进入残局时张锦荣已有多三卒之优,眼看可胜,但不料在得意洋洋之际,竟然下了几着快棋,被张观云妙着取胜。其实这局棋张锦荣只要稍审视,当走车三进七捉象时,他只要如王浩然所说应将5进1,或象5退7,仍是胜势。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还有一次也能说明张锦荣也有不聪明之处。1936年的秋天,张锦荣因去上海贩卖蟋蟀,顺便去凌云阁。李武尚告诉他,这些年来,冒出了—小煞星叶景华、小杭州董文渊、小剃头林荣兴等,比早几年冒出的小湖北雷海山还要厉害,尤其是林荣兴,杀法锋利极了,据说还是个扬州人呢!张想:不怕锋利不怕炮,只要磨功比他好。张表示愿下大彩,会会这个小同乡,请李约林在老城隍庙的湖心亭茶室比赛。林荣兴初时投在名手罗天扬的门下,后又拜鲍子波为师,曾经得到这两位前辈的指导,1933年由万启有带至上海闯荡。上海的棋手集中,林荣兴的天赋得到充分的发挥,棋艺猛进,不只不觉中已达到名手的水平。林的棋路独特比较难以抵挡,自从林在上海崛起后,和他下过棋的人,都有点怕他。“小杭州”董文渊说“林的棋难对付,不愿送钱给他”,意思就是不愿和他下棋。“白莲教主”李武尚对林也是佩服的,承认林的棋比自己要硬一些。象棋老国手惠颂祥和林下棋,由林先走的棋都是林胜,由惠先走的棋还有和棋的,惠颂祥事后说:“这样厉害的棋一生都未见过”。就连“象棋总司令”谢侠逊也曾经被他战胜过,可见林锋利无比的“剃头” 功夫。一次是说起“七省棋王”周德裕,林表示想去交手,李尚武对此十分支持,认为林和周完全可以一搏,而且胜算较大,并愿意和林一起去香港。周德裕知道林欲来香港的目的后,搜集林的对局局谱研究,发觉林的棋几乎着着都是官子,就想出了对策。林到港后,周设宴款待,席间问林来港的目的是要名还是要利,并说:“如要利,我们就不要交战,因为一旦交了手,你就有名了,利就难以得到了。”,还很关心的说:“香港多的是大彩,由我出面介绍,输的话彩金由我出,赢的话各半收入。”这是个好主意,林是个穷小子,当然以利为主,这样就避免了此战。林在港期间,化名王一明,与黄松轩对局,共弈四局,净胜两局。林在港满载而归时,周又说:“今后你来香港、我去上海,双方都不要交手”。周作为当时声望最高的棋手,一生好强,都不愿和林交手。  张锦荣和林荣兴弈棋开始,张原来按自己的模式慢吞吞地下,可是林荣兴的棋快极了,仿佛不需思考似的,在张看来,含有轻慢之意。张是大名手,被一个名不经传的小伙子轻慢当然感到不满。于是他动了气,后难于安心弈棋,不知不觉快了起来,第一盘很快输了,第二盘也很快输了,一个上午竟输了六盘,事后张自忖,以往在扬州,当棋局被困时,可以吸一次烟,既提神又缓解憋气,可在上海的城隍庙,哪来的鸟烟!更何况,上海的禁烟比扬州要紧得多。此后由于“小剃头”在上海更加红极一时,收入颇丰,竟染上了不少名手都吸鸦片的恶习,后来每弈必抽足“烟”,一抽足“烟”,棋就下的特别神,妙手迭出,为此只要有钱就拼命地抽“烟”,最后饿死街头,李尚武可怜他的结局,出钱收葬了事,这是又一个名手的悲剧。  据说于张锦荣1940年去世,他给中国的棋坛留下许多名局,这是他的贡献;他也给棋坛留下了许多佳话,这是他的传奇;他“三枪将”的生活方式,虽属于他的生活,但我们应从反面有所借鉴。& & 上海万安平先生有诗赞曰:熟虑深思妙计生,&&佳着解危显精明。呕心沥血留名局,&&棋艺高超赤县惊。笔者(王首成)拟诗赞曰:青出于蓝胜于蓝,& && &&&称霸扬州二十年。风云名手回顾------之“七省棋王” 周德裕周德裕(),江苏扬州人,上海棋坛的象棋名家。幼时,得其父周焕文教授,萃诸家之长,棋艺全面。由于周父是名手,少年周德裕启蒙点亦高。周德裕胞弟德广也喜爱弈棋,还有师弟窦国柱,常来周家学棋,这使启蒙阶段的周德裕可以整日磨砺。在少年阶段,周德裕就读过其父拥有的《橘中秘》、《梅花谱》、《百局象棋谱》等书,为此,各种开局法、各种残局定式的基础均好。周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样成为象棋高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