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做事是世界上做事最专注的人吗?

日本人为何成为“匠人精神”的代表?丨文化观察
我的图书馆
日本人为何成为“匠人精神”的代表?丨文化观察
图自纪录片《寿司之神》&“匠人精神”是当前从国家高层到民间都在提倡的一种精神,各媒体都以不同形式赞美着这种“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执着。而一旦谈到匠人精神,基本上说着说着就会说到日本人身上去,诸如60年专注做寿司,50年专注蒸米饭之类的事例,被各媒体反复提及并津津乐道。&为什么匠人精神与日本人如此高度匹配?是什么塑造了日本人做事严谨仔细的习惯,又是通过什么手段,让我们普通中国人都感知到了日本人这个特质呢?&日本企业的终身雇佣制,让“一生只做一件事”更符合日本人的经济利益&近年来,我国从高层到民间,最常提的是两种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匠人精神。这两种精神看似不同,但都有其相通之处,即都需要长期专注地干同一件事,在熟能生巧的基础上,才能有新的思维注入进来(创新),才能生产出最高品质的产品来(匠人)。在网上搜“匠人精神”,能搜出很多日本人在认真做事的图片。图为日本陶艺手作职人中里太龟&一般来讲,缺什么才宣传什么。我们呼唤全社会拿出创新精神和匠人精神,其实也就意味着,我们还缺乏这两样精神。而为什么缺乏?不同专家给出过不同的答案,诸如教育体制问题、社会竞争意识问题、国民性问题等等。这些不能说不对,但忽略了一个基础问题:能否长期干一件事,是能否诞生和传承匠人精神的关键一步。&想想这个道理:如果你隔一段换一个工作,还没熟悉呢就又换了,没时间投入进去仔细琢磨、研究,熟练都谈不上,创新更无从谈起,所谓匠人就更是没边的事了。中国人缺乏匠人精神,跟不能持续做一个工作,有很大关系。&那么中国人究竟有多爱跳槽呢?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领英(LinkedIn)在2014年发布了《中国职场人士跳槽报告》,称中国职场人士的跳槽频率显著高于美国,大部分人不到一年半就准备要跳槽。而实际在一个地方工作的平均时间,是34个月,也就是说不到三年,而且这三年中的一半时间是处在心里痒痒,有换工作的想法,时不时见个猎头面个试的状态下度过的。这样的浮躁心态,基本也就与所谓匠人精神无缘了。作为对比,美国人在一个公司的平均工作时间是56个月,超过四年半。而日本人呢?&事实是,大部分人日本,工作一辈子都不会跳槽,干一份工作直到退休。&为什么会这样?难道日本人不想通过跳槽来涨工资,过上更好的生活,追求更大的分度目标吗?这就要说到日本奇特的雇佣制度了,即被称为日本企业雇佣制度的“三大支柱”的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和企业内工会。&终身雇佣制,顾名思义,就是你不主动辞职,公司不会把你开除,能在这家公司干上一辈子。而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多,积累的企业年金也会逐步增多,即使从没当上领导,只要勤勤恳恳在一线做一辈子底层员工,也能在退休时拿到非常丰厚的一笔退休金。&这样的雇佣制关系,其实中国人不陌生,就是1990年代以前常见的“大锅饭”体制,俗称“铁饭碗”。而与中国的“铁饭碗”不同的是,日本的终身雇佣制不是国家行为,而是一家私企开创,其他私企效仿,最终成为全国墨守的潜规则。&终身雇佣制是由创立于1918年的松下公司提出的。其创业者、被尊为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提出:“松下员工在达到预定的退休年龄之前,不用担心失业。企业也绝对不会解雇任何一个‘松下人’”。这样一来,企业可以留住优秀的员工,员工也可以得到固定的保障。松下幸之助被誉为经营之神,他在松下实行的员工终身雇佣制,成为了全日本企业的“标配”&松下开创的经营模式被无数企业仿效,这一终身雇佣制度也为二战以后的日本经济腾飞作出了巨大贡献。&所以,日本人做事专注,有那么多人“甘于”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不止是国民性的问题,更是制度保障的结果,是每个日本人基于自身利益而作出的经济学取舍,与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甘于平凡之类的“大词”没什么关系。&日本政府、学界、商界都在有意识推广“日货靠谱”的概念&说起“日货”,我们每个人都爱恨交加:爱它,因为它确实做工精良,好用耐用;恨它,因为我们每隔几年都要掀起抵制它的运动……&抛开政治层面的事,我们不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日货靠谱”这个概念,你是通过听人说得来的,还是通过亲自使用才得来的?&对于这个问题,反正小编自己是前者,即在从未使用过任何日货的时候,就听说日本东西皮实耐用,质量好。这当然是基于日本在家电、汽车、3c等产品方面的优秀品质,是长年积累下的口碑。但舆论的指引方面,仍不可小视。日本从官方到民间,一直在潜移默化又孜孜不倦地推广着“日货靠谱”的概念。&中央电视台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让我们大饱眼福之外,也深感祖国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有很多“老外”都看的津津有味。好片子难得,《舌尖上的中国》出了两季,总共14集。除此之外,全国能达到这种制作水平和文化内涵的纪录片,屈指可数。相比而言,日本在这方面走得比我们远多了。&日本的NHK电视台是日本第一家根据《放送法》而成立的大众传播机构,理论上是非国营的公共电视台,但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制作的产品,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作国家行为。NHK电视台几十年来在宣传日本历史文化,推广“日本制造”方面,可谓付出甚多。一秒钟分辨日本大河剧:男性角色大都留着这样的“新佑卫门发型”自1963年起,NHK电视台每年制作一部“大河剧”,即以历史人物或是一个时代为主题的“历史剧”。识别这种剧很简单,男主角发型都跟《聪明的一休》里边的新佑卫门似的。大河剧往往制作精良,剧情跌宕,而且剧情都是正史,绝少“戏说”,在日本国内以及国外都有很高的收视率,对普及日本的历史、文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至今已经拍了50多部,以日本区区几百年的历史,其实早就没啥可拍的了,但NHK还是继续以很大的投入来制作这些剧(古装剧比时装剧费钱的多,古装正剧更费钱)。然而比起NHK在纪录片上花的心思,那些大河剧就不算什么了。作为有国营性质的大电视台,NHK有计划地推出了一系列展示本国文化的纪录片,仅介绍精美器物、饮食等的“美之壶”系列,就已经拍了300多部,部部精美,不信看图。如今在网上搜索“匠人精神”或“工匠精神”,会搜到很多与日本相关的例子。这其中首当其冲的是一部叫《寿司之神》的纪录片。里边详述了一位80多岁的寿司主厨小野二郎,是如何几十年如一日,专注于把做寿司这件事做到完美。这部电影影响力很大,很多中国人都是在看了它之后,提前几个月预定二郎家的寿司店。《寿司之神》海报《寿司之神》这部纪录片并不是日本人拍的,而是一个美国粉丝慕名而拍。电影在美国和日本上映后,小野二郎的店名气传遍世界,日本政府不失时机地抓住了这一点。2014年美国总统奥巴马访日时,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特意邀请奥巴马去二郎的店里吃寿司。而这家店以及手工寿司所传递出的对食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也随着奥巴马吃寿司的照片传遍了世界。安倍晋三邀请奥巴马去小野二郎的店吃寿司,也是给这家店做了一个很好的全球广告&NHK电视台、日本首相、普通日本人,他们都在用各自的方法,有意识地传达着“日货靠谱”的概念。这种有力的宣传,也将日本式的匠人精神播撒到了全世界。&自媒体营销号的推波助澜,放大了国人脑中“日本人做事精细”的印象&除了日本国内的终身雇佣制,自上而下的全民推广外,日式匠人精神在中国的传播,还少不了时下火爆的自媒体——尤其是自媒体营销号——的推波助澜。只不过,这其中借用了大众的盲从和轻信。&不知你在朋友圈有没有见过这么一篇文章,标题大概叫《再次被日本人的自虐震撼了,8年只种出2个苹果,直到第9年……》。文章大意是一个叫木村秋则的日本人,坚持无农药无化肥栽培苹果树8年,几乎颗粒无收。等到第九年,终于成功,种出了特别好的苹果,文章中用了这样的词句形容“咬上一口,那种好吃的味道,会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要流泪,苹果中充满了活在这个世界的喜悦之情”。&不仅如此,木村种的苹果还有个特质:不会腐烂。一般的苹果切开后,暴露在空气中一会儿,果肉就会呈褐色而变质。木村苹果则不然,可以切开后两年不腐烂,只缩水不变色。木村把这种特质归于他对苹果树的用心,以及不撒农药不施化肥而造就的卓越品质。中间的是木村种出来的不烂的苹果,左右分别是作为对比的普通苹果。放了两年后,木村苹果只蔫不烂,旁边的则已经烂得不成样&这篇文章最后总结,是木村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才种出了这凝聚着心血的世上最好吃的苹果。而很多自媒体号都转载了这篇文章,人们纷纷评论,为日本人这种执着的匠人精神所感动,为这位日本老人点赞云云。&而小编看完后,只想发自内心地感慨一句:还!能!再!假!一!点!吗?!&切开后两年不烂的苹果,你敢吃吗?别说苹果,一块常温下放了两年不腐烂的肉,一棵在楼道里放了两年没腐烂的白菜,一杯暴露在空气中两年的可乐,你敢往肚子里咽吗?所谓不烂,即没有微生物可以进到食物内部去进行分解,也就是这个食物不适于微生物的生存。更大白话一点,这个食物,基本上,有毒。&不能否认木村种苹果这件事情的真伪。这个事被写成了书——《这一生至少当一次傻瓜》,拍成了电影——《奇迹的苹果》,然而这件事的真实,都不能抵消掉传播过程中人为加进去的虚假。根据木村事迹写成的《这一生,至少当一次傻瓜》。在豆瓣网上有高达8.7的评分,下边的评论基本都是表达感动,少有人对此提出质疑根据木村事迹改编的电影《奇迹的苹果》麦当劳汉堡存放两年之后不腐烂的事,被很多人当成“麦当劳是垃圾食品”的铁证。然而,日本苹果两年不腐烂,却被当做日本人“匠人精神”的体现,而在网络上传颂,这个现象简直可以作为传播学的研究范本。同样是两年不腐烂,麦当劳汉堡被广泛鄙视,成为“垃圾食品”代名词中国人头脑中有两个刻板印象:1. 麦当劳、肯德基是垃圾食品;2. 日本人做的东西质量可靠。这两个刻板印象在满足了同一条件(常温放置两年不腐)之后,却在公众层面产生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这当然是日货一贯的高品质形成的好口碑使然,但自媒体号添油加醋的吹捧,也要负一定的责任。结语:在战后的废墟中,日本人用了几十年时间塑造了日货的高品质口碑,并成功向世界输出了日本式的“匠人精神”。这其中,无论是他们做事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精神,还是从高层到平民对于“匠人精神”的有意识推广,都值得我们学习。而那些枉顾事实,过分吹捧日货及匠人精神的自媒体号,尤其需要学学什么叫一丝不苟,实事求是。
TA的最新馆藏[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日本人为何成为“匠人精神”的代表?
文化观察李岩
[摘要]在战后的废墟中,日本人用了几十年时间塑造了日货的高品质口碑,并成功向世界输出了日本式的“匠人精神”。这其中,日本从高层到平民对于“匠人精神”的有意识推广,尤其值得我们学习。作者:李岩“匠人精神”是当前从国家高层到民间都在提倡的一种精神,各媒体都以不同形式赞美着这种“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执着。而一旦谈到匠人精神,基本上说着说着就会说到日本人身上去,诸如60年专注做寿司,50年专注蒸米饭之类的事例,被各媒体反复提及并津津乐道。为什么匠人精神与日本人如此高度匹配?是什么塑造了日本人做事严谨仔细的习惯,又是通过什么手段,让我们普通中国人都感知到了日本人这个特质呢?一、日本企业的终身雇佣制,让“一生只做一件事”更符合日本人的经济利益近年来,我国从高层到民间,最常提的是两种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匠人精神。这两种精神看似不同,但都有其相通之处,即都需要长期专注地干同一件事,在熟能生巧的基础上,才能有新的思维注入进来(创新),才能生产出最高品质的产品来(匠人)。在网上搜“匠人精神”,能搜出很多日本人在认真做事的图片。图为日本陶艺手作职人中里太龟一般来讲,缺什么才宣传什么。我们呼唤全社会拿出创新精神和匠人精神,其实也就意味着,我们还缺乏这两样精神。而为什么缺乏?不同专家给出过不同的答案,诸如教育体制问题、社会竞争意识问题、国民性问题等等。这些不能说不对,但忽略了一个基础问题:能否长期干一件事,是能否诞生和传承匠人精神的关键一步。想想这个道理:如果你隔一段换一个工作,还没熟悉呢就又换了,没时间投入进去仔细琢磨、研究,熟练都谈不上,创新更无从谈起,所谓匠人就更是没边的事了。中国人缺乏匠人精神,跟不能持续做一个工作,有很大关系。那么中国人究竟有多爱跳槽呢?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领英(LinkedIn)在2014年发布了《中国职场人士跳槽报告》,称中国职场人士的跳槽频率显著高于美国,大部分人不到一年半就准备要跳槽。而实际在一个地方工作的平均时间,是34个月,也就是说不到三年,而且这三年中的一半时间是处在心里痒痒,有换工作的想法,时不时见个猎头面个试的状态下度过的。这样的浮躁心态,基本也就与所谓匠人精神无缘了。作为对比,美国人在一个公司的平均工作时间是56个月,超过四年半。而日本人呢?事实是,大部分人日本,工作一辈子都不会跳槽,干一份工作直到退休。为什么会这样?难道日本人不想通过跳槽来涨工资,过上更好的生活,追求更大的分度目标吗?这就要说到日本奇特的雇佣制度了,即被称为日本企业雇佣制度的“三大支柱”的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和企业内工会。 终身雇佣制,顾名思义,就是你不主动辞职,公司不会把你开除,能在这家公司干上一辈子。而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多,积累的企业年金也会逐步增多,即使从没当上领导,只要勤勤恳恳在一线做一辈子底层员工,也能在退休时拿到非常丰厚的一笔退休金。这样的雇佣制关系,其实中国人不陌生,就是1990年代以前常见的“大锅饭”体制,俗称“铁饭碗”。而与中国的“铁饭碗”不同的是,日本的终身雇佣制不是国家行为,而是一家私企开创,其他私企效仿,最终成为全国墨守的潜规则。终身雇佣制是由创立于1918年的松下公司提出的。其创业者、被尊为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提出:“松下员工在达到预定的退休年龄之前,不用担心失业。企业也绝对不会解雇任何一个‘松下人’”。这样一来,企业可以留住优秀的员工,员工也可以得到固定的保障。松下幸之助被誉为经营之神,他在松下实行的员工终身雇佣制,成为了全日本企业的“标配”松下开创的经营模式被无数企业仿效,这一终身雇佣制度也为二战以后的日本经济腾飞作出了巨大贡献。所以,日本人做事专注,有那么多人“甘于”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不止是国民性的问题,更是制度保障的结果,是每个日本人基于自身利益而作出的经济学取舍,与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甘于平凡之类的“大词”没什么关系。二、日本政府、学界、商界都在有意识推广“日货靠谱”的概念说起“日货”,我们每个人都爱恨交加:爱它,因为它确实做工精良,好用耐用;恨它,因为我们每隔几年都要掀起抵制它的运动……抛开政治层面的事,我们不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日货靠谱”这个概念,你是通过听人说得来的,还是通过亲自使用才得来的?对于这个问题,反正小编自己是前者,即在从未使用过任何日货的时候,就听说日本东西皮实耐用,质量好。这当然是基于日本在家电、汽车、3c等产品方面的优秀品质,是长年积累下的口碑。但舆论的指引方面,仍不可小视。日本从官方到民间,一直在潜移默化又孜孜不倦地推广着“日货靠谱”的概念。中央电视台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让我们大饱眼福之外,也深感祖国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有很多“老外”都看的津津有味。好片子难得,《舌尖上的中国》出了两季,总共14集。除此之外,全国能达到这种制作水平和文化内涵的纪录片,屈指可数。相比而言,日本在这方面走得比我们远多了。日本的NHK电视台是日本第一家根据《放送法》而成立的大众传播机构,理论上是非国营的公共电视台,但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制作的产品,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作国家行为。NHK电视台几十年来在宣传日本历史文化,推广“日本制造”方面,可谓付出甚多。一秒钟分辨日本大河剧:男性角色大都留着这样的“新佑卫门发型”自1963年起,NHK电视台每年制作一部“大河剧”,即以历史人物或是一个时代为主题的“历史剧”。识别这种剧很简单,男主角发型都跟《聪明的一休》里边的新佑卫门似的。大河剧往往制作精良,剧情跌宕,而且剧情都是正史,绝少“戏说”,在日本国内以及国外都有很高的收视率,对普及日本的历史、文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至今已经拍了50多部,以日本区区几百年的历史,其实早就没啥可拍的了,但NHK还是继续以很大的投入来制作这些剧(古装剧比时装剧费钱的多,古装正剧更费钱)。然而比起NHK在纪录片上花的心思,那些大河剧就不算什么了。作为有国营性质的大电视台,NHK有计划地推出了一系列展示本国文化的纪录片,仅介绍精美器物、饮食等的“美之壶”系列,就已经拍了300多部,部部精美,不信看图。如今在网上搜索“匠人精神”或“工匠精神”,会搜到很多与日本相关的例子。这其中首当其冲的是一部叫《寿司之神》的纪录片。里边详述了一位80多岁的寿司主厨小野二郎,是如何几十年如一日,专注于把做寿司这件事做到完美。这部电影影响力很大,很多中国人都是在看了它之后,提前几个月预定二郎家的寿司店。《寿司之神》海报《寿司之神》这部纪录片并不是日本人拍的,而是一个美国粉丝慕名而拍。电影在美国和日本上映后,小野二郎的店名气传遍世界,日本政府不失时机地抓住了这一点。2014年美国总统奥巴马访日时,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特意邀请奥巴马去二郎的店里吃寿司。而这家店以及手工寿司所传递出的对食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也随着奥巴马吃寿司的照片传遍了世界。安倍晋三邀请奥巴马去小野二郎的店吃寿司,也是给这家店做了一个很好的全球广告NHK电视台、日本首相、普通日本人,他们都在用各自的方法,有意识地传达着“日货靠谱”的概念。这种有力的宣传,也将日本式的匠人精神播撒到了全世界。三、自媒体营销号的推波助澜,放大了国人脑中“日本人做事精细”的印象除了日本国内的终身雇佣制,自上而下的全民推广外,日式匠人精神在中国的传播,还少不了时下火爆的自媒体——尤其是自媒体营销号——的推波助澜。只不过,这其中借用了大众的盲从和轻信。不知你在朋友圈有没有见过这么一篇文章,标题大概叫《再次被日本人的自虐震撼了,8年只种出2个苹果,直到第9年……》。文章大意是一个叫木村秋则的日本人,坚持无农药无化肥栽培苹果树8年,几乎颗粒无收。等到第九年,终于成功,种出了特别好的苹果,文章中用了这样的词句形容“咬上一口,那种好吃的味道,会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要流泪,苹果中充满了活在这个世界的喜悦之情”。不仅如此,木村种的苹果还有个特质:不会腐烂。一般的苹果切开后,暴露在空气中一会儿,果肉就会呈褐色而变质。木村苹果则不然,可以切开后两年不腐烂,只缩水不变色。木村把这种特质归于他对苹果树的用心,以及不撒农药不施化肥而造就的卓越品质。中间的是木村种出来的不烂的苹果,左右分别是作为对比的普通苹果。放了两年后,木村苹果只蔫不烂,旁边的则已经烂得不成样这篇文章最后总结,是木村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才种出了这凝聚着心血的世上最好吃的苹果。而很多自媒体号都转载了这篇文章,人们纷纷评论,为日本人这种执着的匠人精神所感动,为这位日本老人点赞云云。而小编看完后,只想发自内心地感慨一句:还!能!再!假!一!点!吗?!切开后两年不烂的苹果,你敢吃吗?别说苹果,一块常温下放了两年不腐烂的肉,一棵在楼道里放了两年没腐烂的白菜,一杯暴露在空气中两年的可乐,你敢往肚子里咽吗?所谓不烂,即没有微生物可以进到食物内部去进行分解,也就是这个食物不适于微生物的生存。更大白话一点,这个食物,基本上,有毒。不能否认木村种苹果这件事情的真伪。这个事被写成了书——《这一生至少当一次傻瓜》,拍成了电影——《奇迹的苹果》,然而这件事的真实,都不能抵消掉传播过程中人为加进去的虚假。根据木村事迹写成的《这一生,至少当一次傻瓜》。在豆瓣网上有高达8.7的评分,下边的评论基本都是表达感动,少有人对此提出质疑根据木村事迹改编的电影《奇迹的苹果》麦当劳汉堡存放两年之后不腐烂的事,被很多人当成“麦当劳是垃圾食品”的铁证。然而,日本苹果两年不腐烂,却被当做日本人“匠人精神”的体现,而在网络上传颂,这个现象简直可以作为传播学的研究范本。同样是两年不腐烂,麦当劳汉堡被广泛鄙视,成为“垃圾食品”代名词中国人头脑中有两个刻板印象:1. 麦当劳、肯德基是垃圾食品;2. 日本人做的东西质量可靠。这两个刻板印象在满足了同一条件(常温放置两年不腐)之后,却在公众层面产生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这当然是日货一贯的高品质形成的好口碑使然,但自媒体号添油加醋的吹捧,也要负一定的责任。结语:在战后的废墟中,日本人用了几十年时间塑造了日货的高品质口碑,并成功向世界输出了日本式的“匠人精神”。这其中,无论是他们做事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精神,还是从高层到平民对于“匠人精神”的有意识推广,都值得我们学习。而那些枉顾事实,过分吹捧日货及匠人精神的自媒体号,尤其需要学学什么叫一丝不苟,实事求是。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每日微信 | 如果爱打牌的胡适也有朋友圈
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一度痴迷打牌你信么?不信就一起围观胡适的“朋友圈”吧。
←扫我订阅腾讯文化,每天至少一篇品味文章,让你的生活更充实
[责任编辑:gregli]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日本人和中国人 在山里建房这个问题上出奇地一致_网易家居
日本人和中国人 在山里建房这个问题上出奇地一致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治愈系的山里建房隐居。每每上班下班时候看到写字楼里无数陌生人进进出出,你是不是感到头晕?马路上的堵车、喇叭声,是不是让你脑袋麻木?所以,有很多小清新跑到山里去建房隐居,制造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这位已经有半头白发的日本建筑师中村好文就是一个小清新。一次去墨西哥看到玛雅居民的小木屋,中村君忽然眼前一亮。这些土墙围成的小屋盖着稻秸屋顶,前后种着合欢树。中村君便想,他也要回山里自己盖间小房子,面朝山谷,春暖花开。他还写了《去山里盖座小屋吧》,详细地写出如何用一砖一瓦在山里盖一间屋子。
这个人就叫中村好文,是一名建筑师、设计师。著名作家村上村树的公寓,就是请他设计的。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29/600x450_C729G23A50CB0010.jpg
http://img6.cache.netease.com/photo/-29/t_C729G23A50CB0010.jpg
一次去墨西哥旅行,他看到玛雅居民的小木屋,中村君忽然眼前一亮。这些土墙围成的小屋盖着稻秸屋顶,前后种着合欢树。中村君便想,城市生活拜拜,他要回山里自己盖间小房子,面朝山谷,春暖花开。
http://img6.cache.netease.com/photo/-29/600x450_C729G22Q50CB0010.jpg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29/t_C729G22Q50CB0010.jpg
回到日本后,中村君一次去浅间山拜访自己的好友——日本首屈一指的家具木匠村上富朗,中途路过一座很旧的小木屋。小屋面朝田野,遥望八岳山,景色绝佳。于是中村决定把他租下来。
http://img5.cache.netease.com/photo/-29/600x450_C729G2.jpg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29/t_C729G2.jpg
随后,中村把原来屋子给拆了一部分,亲自动手,以原有木屋的水泥墙为基础进行了改建。最终,造出了下面这间房子。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29/600x450_C729G2IS50CB0010.jpg
http://img2.cache.netease.com/photo/-29/t_C729G2IS50CB0010.jpg
房子不大,室内面积是24平米,还有一个8平米的走廊,以及14平米的厨房、土间和储物空间。屋子里面看起来很温馨,最多可以住十多个人。不过这还不是这间房子最牛逼的地方。中村好文建造的,是一个与外界没有任何电线、管道连接的屋子。
http://img6.cache.netease.com/photo/-29/600x450_C729G2IH50CB0010.jpg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29/t_C729G2IH50CB0010.jpg
没有水管,中村就高高架起威士忌酒桶,用德国产的集水器收集从屋顶滴落的雨水,过滤后引入屋子里。没有电线,他就装上太阳能电池,并在小屋一侧装起旋转风车,利用太阳能和风能发电。这样他就能边听音乐,边和冰啤酒了。上面就是集太阳能发电器和积水桶于一体的小木塔。
http://img5.cache.netease.com/photo/-29/600x450_C729G3QF50CB0010.jpg
http://img5.cache.netease.com/photo/-29/t_C729G3QF50CB0010.jpg
小屋没有燃气灶和热水器,就用沉甸甸的陶炉和炭火。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29/600x450_C729G3R950CB0010.jpg
http://img6.cache.netease.com/photo/-29/t_C729G3R950CB0010.jpg
用柴火烧水,在五右卫门式浴盆里轻松地泡个澡,眺望远处的八岳山。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29/600x450_C729G44F50CB0010.jpg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29/t_C729G44F50CB0010.jpg
至于吃的,中村夫妇亲手制作散发着樱木烟熏味的火腿。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29/600x450_C729G43G50CB0010.jpg
http://img6.cache.netease.com/photo/-29/t_C729G43G50CB0010.jpg
小屋的院子里栽培了南瓜和土豆,周围还种上了大片香草。夫妻俩每天干干农活,好不惬。
http://img6.cache.netease.com/photo/-29/600x450_C729G5.jpg
http://img2.cache.netease.com/photo/-29/t_C729G5.jpg
这是丰收中的香草园。原本中村君只想做一个度假小屋,可屋子建好了,他干脆长期搬来居住。虽然水电都不如城市方便,但他还是喜欢这里。
http://img6.cache.netease.com/photo/-29/600x450_C729G5A650CB0010.jpg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29/t_C729G5A650CB0010.jpg
图集已浏览完毕重新浏览
在山里生活,水、电都不像城市里那样予取予求;使用它们就会有别样的珍惜和感情,这时你用电子设备放出的音乐会更好听,泡澡的感觉会更舒适。如果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快乐就少了。看完了日本人在山里盖房,下面再看看两对中国80后夫妇如何在山里盖房的。
华和东是一对80后夫妻,他们决定在温暖的南方山间建一栋房子。于是他们找一处离公路不太远的漂亮山谷,附近有一处洁净的水源。
http://img6.cache.netease.com/photo/-29/600x450_C72A5JAL50CB0010.jpg
http://img5.cache.netease.com/photo/-29/t_C72A5JAL50CB0010.jpg
随后,他们直接在淘宝上买一套板房,花了点钱找人牵一根电线进山,并自己开出一条能推摩托车进出的小土路。这样,就算大城市的房价再翻六七番,也与他们无关了。
http://img2.cache.netease.com/photo/-29/600x450_C72A5JJ750CB0010.jpg
http://img2.cache.netease.com/photo/-29/t_C72A5JJ750CB0010.jpg
买匹马,养头牛,大家从此是好朋友。养几只鸡,可以下蛋,逢年过节拿来打牙祭。他们还在附近种了各种蔬菜。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29/600x450_C72A5K.jpg
http://img2.cache.netease.com/photo/-29/t_C72A5K.jpg
自家供给的木瓜。
http://img5.cache.netease.com/photo/-29/600x450_C72A5KG850CB0010.jpg
http://img2.cache.netease.com/photo/-29/t_C72A5KG850CB0010.jpg
每隔一段时间,华就会骑摩托车去村里买物资,储备生活用品。不过蔬菜可以吃自己种的,纯天然食品。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29/600x450_C72A5KVQ50CB0010.jpg
http://img5.cache.netease.com/photo/-29/t_C72A5KVQ50CB0010.jpg
烧饭可以用电饭煲,也可以用原始的炉子。
http://img5.cache.netease.com/photo/-29/600x450_C72A5LJ250CB0010.jpg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29/t_C72A5LJ250CB0010.jpg
平时看看书,学习各种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在这里,城市里颠乱的作息时间又规律了。生活虽然苦一点。但这对来自北京的80后夫妻觉得,这才是世界上最洁净的幸福日子。比起很多城市人,这对中国夫妻的山间岁月似乎更纯粹,更贴近生活、活着这些质朴的人生需求。
http://img5.cache.netease.com/photo/-29/600x450_C72A5M0M50CB0010.jpg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29/t_C72A5M0M50CB0010.jpg
唐冠华和他的爱人邢振也是一对80后夫妻,他们全凭自己的双手,在青岛崂山上盖了一栋房子。
http://img5.cache.netease.com/photo/-29/600x450_C72A5MG450CB0010.jpg
http://img6.cache.netease.com/photo/-29/t_C72A5MG450CB0010.jpg
这里原来是一座石头屋子,他们在石屋基础上建了一座木头的二层楼。盖房的大部分材料都源自山上。
http://img5.cache.netease.com/photo/-29/600x450_C72A5N0Q50CB0010.jpg
http://img5.cache.netease.com/photo/-29/t_C72A5N0Q50CB0010.jpg
夫妻俩励志写一本《生活必需品自给自足手册》,从房屋建筑、能源、食物、油、盐、醋、糖,都靠自己的手艺造出来。估计他们没少受美剧《行尸走肉》的“毒害”。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29/600x450_C72A5NEP50CB0010.jpg
http://img6.cache.netease.com/photo/-29/t_C72A5NEP50CB0010.jpg
上面的盐罐子,就是他们自己在制作海盐。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29/600x450_C72A5NVN50CB0010.jpg
http://img2.cache.netease.com/photo/-29/t_C72A5NVN50CB0010.jpg
这不是在健身,而是在发电、一楼储藏室的这台自行车发电器,是家里部分电力的来源。另一部分电力来自房顶的太阳能蓄电池。为了老婆看部电影,老公正好健健身。
http://img5.cache.netease.com/photo/-29/600x450_C72A5OF650CB0010.jpg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29/t_C72A5OF650CB0010.jpg
种种菜,养养鸡,这是隐居生活少不了的。小夫妻的家里有很多藏书,包括许多工艺、制造技术书籍,他们甚至还照着书自己酿酒。这座房子是他们融入大自然、战胜大自然的大本营。如果僵尸世界大战真爆发了,他们肯定也能生存下来。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29/600x450_C72A5P6U50CB0010.jpg
http://img5.cache.netease.com/photo/-29/t_C72A5P6U50CB0010.jpg
图集已浏览完毕重新浏览
虽然我们总是说城市让生活更好,但大城市里的环境污染和生活压力也让许多人望而止步。这对90后的年轻情侣选择在山村隐居,建300平别墅仅花6万元。
很多人都有一个梦想:等我们老了,就归隐山林吧,和心爱的人一起,把日子过成诗!这些或许根本不用等到“当我们老了”,一个90后小姑娘,现在已经做到了。在深山建了一个小屋,做起了隐居的花房姑娘。
http://img2.cache.netease.com/photo/-24/600x450_C45L39Q250CB0010.jpg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24/t_C45L39Q250CB0010.jpg
她叫茹萍,大学在美院读艺术史,姑娘就是特别喜欢有色彩的、鲜活的东西,比如绿色的植物和多彩的花朵……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24/600x450_C45L39SR50CB0010.jpg
http://img5.cache.netease.com/photo/-24/t_C45L39SR50CB0010.jpg
大四,当身边的同学都忙于实习、应聘。茹萍干脆一个转身,回到福建闽南诏安的小村镇里,和男朋友黑土一起,隐居在家乡的深山里。花了两个月,给自己造了一座300㎡的小仙居,从此与花草为伴,与植物一起生长。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24/600x450_C45L39UC50CB0010.jpg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24/t_C45L39UC50CB0010.jpg
小小的房子,前前后后都是绿植,白天看起来清新淡雅,十分别致。到了夜里灯火点点,就像是森林里的精灵小屋,但是说起来建设,它仅仅花费6万元你信吗?
http://img6.cache.netease.com/photo/-24/600x450_C45L39VQ50CB0010.jpg
http://img5.cache.netease.com/photo/-24/t_C45L39VQ50CB0010.jpg
最开始建房子,就是茹萍和家里人一起动手,收拾出山里的一片空地。地基也是自己夯实,再用砖加固,每一步,茹萍都有亲手参与。
http://img5.cache.netease.com/photo/-24/600x450_C45L3A1B50CB0010.jpg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24/t_C45L3A1B50CB0010.jpg
房屋墙壁用的是铁皮,就是常见的那种简易活动板房的样式,所以,成本很低。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24/600x450_C45L3A2R50CB0010.jpg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24/t_C45L3A2R50CB0010.jpg
院墙是用竹子围起来的篱笆,竹子就是直接从山里砍来的,按照同等的长度切割、固定,一个雅致的院墙就有了。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24/600x450_C45L3A4C50CB0010.jpg
http://img5.cache.netease.com/photo/-24/t_C45L3A4C50CB0010.jpg
因为本身就是用的竹子建造,所以跟大自然的界限并不明显,篱笆外就是山里的树。门窗都装上明亮的玻璃,错落有致的台阶栽上鲜花,摆上修剪过的绿植,小屋立刻就变得文艺起来。
http://img2.cache.netease.com/photo/-24/600x450_C45L3A5Q50CB0010.jpg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24/t_C45L3A5Q50CB0010.jpg
屋内的设计也是茹萍和男友亲自设计,简单的木质品,自己动手制作。一面普通的板墙,打上洞,就可以挂各种小工具,架上小木板,就可以成为放置台,既美观又实用。
http://img5.cache.netease.com/photo/-24/600x450_C45L3A7A50CB0010.jpg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24/t_C45L3A7A50CB0010.jpg
屋顶的灯也是取材于自然,几节枯树枝,加上最简单的灯泡,在茹萍的手里简直变成了艺术品。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24/600x450_C45L3A8L50CB0010.jpg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24/t_C45L3A8L50CB0010.jpg
最后,再摆上家具和各种自己喜欢的小东西,一个小仙居就完成了,亲手DIY+取材于自然,这就是成本6万的秘诀。除了这个简单清新的家之外,茹萍还给自己布置了一个工作室,满眼的绿色,都是她喜欢的调调。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24/600x450_C45L3AA450CB0010.jpg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24/t_C45L3AA450CB0010.jpg
工作台也都是全木质的,墙上摆着一些茹萍临摹的植物作品,阳光从大大的玻璃窗洒进来,照在脸上、照在纸上,一切都是这么柔软舒适。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24/600x450_C45L3ABJ50CB0010.jpg
http://img5.cache.netease.com/photo/-24/t_C45L3ABJ50CB0010.jpg
隐居山林后,茹萍的生活开始变得充实而规律,每天清晨,在虫鸣鸟叫声中醒来,去山间采撷喜欢的花花草草,然后回到小屋里开始手工DIY。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24/600x450_C45L3AD350CB0010.jpg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24/t_C45L3AD350CB0010.jpg
茹萍喜欢植物的一切,整天和植物待在一起,像是身体里潜藏的一种本能:“也许我上辈子就是来自森林吧!”每朵花都有自己的表情,每片叶子也有自己的情绪,茹萍仔细记下它们的样子。
http://img5.cache.netease.com/photo/-24/600x450_C45L3AEG50CB0010.jpg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24/t_C45L3AEG50CB0010.jpg
从山里采回的植物,她都会先用画笔记录下来它们的样子,春夏秋冬,季节不同,植物的姿态和艺术感都不相同,每一枝每一叶,都是独一无二的。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24/600x450_C45L3AFU50CB0010.jpg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24/t_C45L3AFU50CB0010.jpg
经过精心的修剪,植物也会被制作成不同的模样,拾掇有趣的干果和绿植一结合就是美到哭的花环。
http://img5.cache.netease.com/photo/-24/600x450_C45L3AI450CB0010.jpg
http://img5.cache.netease.com/photo/-24/t_C45L3AI450CB0010.jpg
把采集的鲜花小心地处理,做成永生花,再加点奇思妙想,又成了各种女孩子喜欢的装饰美物。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24/600x450_C45L3AJE50CB0010.jpg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24/t_C45L3AJE50CB0010.jpg
多肉和石头,再加上两笔工笔画,诗意盎然的情景清新无比。
http://img6.cache.netease.com/photo/-24/600x450_C45L3AKQ50CB0010.jpg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24/t_C45L3AKQ50CB0010.jpg
植物天生就属治愈系,与手作相伴的植物更是不断打磨着她的灵魂。以前的茹萍是个急性子的姑娘,做事也是风风火火,植物手作却让她慢下来。一针一线一整天,一笔一画一整周。偶尔还会急,但是不躁了。
http://img2.cache.netease.com/photo/-24/600x450_C45L3AM850CB0010.jpg
http://img5.cache.netease.com/photo/-24/t_C45L3AM850CB0010.jpg
和植物在一起的时间长了,内心会变得平静,学会与植物对话,懂得欣赏它们生命中不同时段的美丽。当然,也不忍心让这些美丽消失。植物是身边最自然的存在,手工是匠人最专注的状态,不甘心看着败叶残花,茹萍致力于探索如何将植物更好地保存下来。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24/600x450_C45L3ANN50CB0010.jpg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24/t_C45L3ANN50CB0010.jpg
她对不同的植物进行干燥处理,保鲜存储延长至三年,留住植物最繁华的一刻,或许一朵花一生只能开一次,但茹萍努力让这一次开到永久。哪怕只是最普通的干玉米,精雕细琢两小时后,就是精致幽雅的发簪和艺术品。
http://img5.cache.netease.com/photo/-24/600x450_C45L3APD50CB0010.jpg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24/t_C45L3APD50CB0010.jpg
“干花放进框中,有一种安逸的静谧。我想,到了枯花那般年纪,我可能没有力气到世界的各个角落。那就蜗居在自己的一片小天地,把生活过得像画一样。”茹萍说。把简单无味的小日子过成诗,这就是最美好的生活吧。
http://img5.cache.netease.com/photo/-24/600x450_C45L3AQP50CB0010.jpg
http://img2.cache.netease.com/photo/-24/t_C45L3AQP50CB0010.jpg
图集已浏览完毕重新浏览
生活各有不同,在山里居住,远离城市的喧嚣,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来源:部分图片来自李天喜,部分来自网络,网易家居综合整理)
本文来源:网易家居综合
责任编辑:刘展萍_NOS5088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做事专注的人最有魅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