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俩把我对在这个世界相遇的信任全都摧毁了

张泉灵:为什么相信区块链?因为这个世界很多东西可以被重塑
文| 张泉灵
来源 | 理想岛
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新鲜事物不断涌现,思维方式更迭换代,我们生活的时代充满了巨大的不确定性。
每一个追求上进的人,都会担心自己跟不上时代,但究竟怎样做才能消弭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呢?能给出标准答案的人不多。
在今天推送的这篇文章中,原央视主持人、著名互联网投资人张泉灵,结合自身经历以及感悟,深入分析了这个问题。
张泉灵:为什么我们没有安全感?
先跟大家分享一个故事。我前天在朋友圈里看到一篇文章,是一个东北人讲述自己的故乡,我读了感触挺深的。
这篇文章里面,作者讲了一个案例,他说:
他爷爷有一年给他打电话,特别着急,说你们俩夫妻别在北京混了,赶紧回哈尔滨吧。这儿有好事情,这儿的环卫局在招环卫工人,不是临时的,是正式的,而且给上保险,2000多元/月,可好了。
如果你不是一个东北人,可能理解不了“体制内、有保障”这六个字的魔性,也就更理解不了作者爷爷为什么会如此看中一份2000元/月的工作了。
但我可以告诉大家的是,后来哈尔滨招环卫工这个岗位时,报了几千人,其中200多人有完整本科学历,甚至还有硕士毕业生。
我不知道这些硕士在走进大学校园时,甚至在完成他们硕士论文时,他们有没有想过自己将来竟然会去做一个环卫工。
当然,我们还是比较强调“人人平等”,强调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但实际上,不同的职业对社会的贡献还是不一样的。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大学生甚至硕士生,去选择走环卫工这样一条路呢?
借着这个案例,我想表达的是,我们这一代人活得特别不容易,因为这个时代的变化太快了,但我们内心的价值观有可能停留在上一个时代,甚至在上上一个时代。
这个故事里的爷爷,我相信他的价值观其实还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早期,他相信一个不变的体制、一个不变的单位,一个体制内可以每个月给你固定工资的人生状态是最有安全感的,他完全不知道在外面世界里发生了多大的变化。
面对变化的焦虑感,其实在两年前也发生在我的身上。很多媒体会问,你当着央视的主持人,为什么要去改变身份,做另外一个职业,你当时到底是怎么想的?
我通常开玩笑说,我在央视面临这样一个状态:
就是一开始的时候会有人说:泉灵姐,我特别喜欢你。
后来有人说:泉灵姐,我妈特别喜欢你。
再有人说:泉灵姐,我奶奶特别喜欢你。
我特别担心很快就没有人喜欢我了,我就离开了。
这是一个玩笑,但真实地反映了我内心的焦虑,这个焦虑是我的外部环境已然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我极其担心的是,一个做传播的人,最后在自说自话、自怨自艾、自恋自哀。
除了这种焦虑,对我而言,更大的恐惧来自于你明明知道世界在变,变得如此之快,变得如此无孔不入,进入你的方方面面,但是你却并不知道它是怎么变的。
我儿子最喜欢去自然博物馆,每次到了那儿,我也跟着会看到寒武纪的生命大爆发段落。有的时候,看着那个图版时,我就会想,
最早一批大陆崛起,然后从海底开始把自己的鳍变成四肢走上大陆的动物,它们有安全感吗?
历史的演变经历了,从大陆崛起,到陆生动物,再到哺乳类动物,最后到人类,但毫无疑问第一批走上大陆的动物,一定死亡率特别高,它们痛苦,不如在海洋里得心应手。
我要不要做这样的人?大趋势没问题,但是我们生命如此有限,我们是否要冒这样一个险?
这是我两年前面对的一个问题。但是我实在太好奇了,我是一个充满了好奇心的人,所以即便痛苦,即便要离开自己的舒适区,即便会造成更大的焦虑和不安全感,我还是决定迈出这一步。
这一步在外界说起来,是华丽转身,但坦白讲,一点都不华丽,这个过程非常痛苦。但人生毕竟有限,如果我能在一辈子,尝试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面对着完全不同的世界,而且相比于现在的世界,另一个世界又代表着未来的趋势,我愿意冒这个险,我的好奇心驱使我做了这个决定。
跟大家分享几个我自己体验到的案例,可能在原来环境里很难去理解的,到底这个时代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甚至最近被谈论非常多的区块链,它们在怎么改变我们这个世界?大的理论我不多说,给大家分享几个小的案例。
一、科技在如何改变世界?
第一个案例
我的一个朋友,文怡,早期在各种电视台上教人做菜,后来在网络上她变成了KOL(关键意见领袖)、网红,做的也是教大家怎么做菜,有很多粉丝。有一天她突然想:
能不能教大家做菜以外,把厨房里用的工具、锅、案板等各种好的东西跟粉丝一起分享?
一个个体,搭乘上互联网时能量有多大呢?有一天她决定要卖一个产品 —— 三块案板,就是厨房里中餐用的剁、切,生熟分开的三块案板。
在我们这一代人(70后),心目当中应该就是几十块钱一块,贵一点也就一百多块钱,但她这三块案板最后卖了1500元。
我这样一个对价格不敏感的人,当时第一反应都是凭什么?为什么这么贵?她很快说服了我,她的理由是:
在消费领域,能够直接抵达你内心焦虑的,是最能够让你掏兜的。
你们家的案板常年在提供霉菌,因为中国人习惯用木头当案板,木质案板容易浸水,总是不干,所以总有水和汁渗透到木头纤维底下,所以案板上一块一块发黑,那都是霉菌。
粗浅的医学知识告诉我们,霉菌是致癌的重要物质。这个案板把这么厚的木头压缩到这么薄,表面致密,不会有任何的霉菌,也没有任何涂层。
我立刻被说服了,虽然三块案板远远超出了我的价格认知,但是在我的生活里,是有需求的。
这么被说服的人有多少呢?一个小时内,销量达到一万个,这个量相当于这个德国品牌一年在整个亚太地区的销量。
她第二次再提请这个公司,能不能再给搞1万个的时候,那个公司很震惊。因为在原来的销售体制环境下,无法想象同一个人订了第二次全年亚太的销量。
这是互联网特别神奇的地方,能迅速放大单个人的力量。只要你吸引了足够多的注意力,让别人相信你,那单个人就可能能超过一个公司在整个亚太一年的销量。
第二个案例:
这个时代,我们的不安全感,不仅仅来自别人的传奇,更重要的是,在原来你非常熟悉的领域里,你认为自己就是专家,但实际上却未必。
我最近一段时间在跟一个服装类消费企业打交道,这个企业是A股上市公司,仅服装类年销售量大概在50亿-60亿,全国有数千家门店,绝对是行业当中的资深。
我去看了他们线上淘宝的店,突然意识到他们其实没有理解这个时代的变化,为什么?因为他们把淘宝的店当作了一家店。
而在我看来,线上是一个新的渠道,淘宝上的店不只是一家店。我相信大多数人并不知道我在说什么。
在他们看来,我在全国有几千家门店,既然现在淘宝很火,那也去淘宝开一家店就好了。对不起,这是完全不一样的事情,线上是一个全新的渠道,而不是一家你在互联网上开的门店。
如果我在北京王府井开一家店,这家店的主要位置在王府井,往来的人也以王府井旅游人口为主,目标客户大概能够确定。但在线上,这一家店有可能东北的人进来,有可能广州的人进来。
如果线下卖服装的话,9月份广州可能主流是短袖,而在东北已经卖羽绒服了。理论上这是一个全新的渠道:
一个东北人点进来和一个广州人点进来,看到的主页应该是不一样的才对;一个男人点进来和一个女人点进来,看到的主页不一样才是对的。
一个东北手机号的人出现在广州,点开你的店面,你应该问他:请问你要切换你的城市吗?用这个问题的答案来判断他是打算过两天在东北收货,还是到了广州,因为带错了衣服需要紧急发货。
真正好的服装零售品牌,线上线下的销售比例是:线下50%,线上50%。
而这个公司,一个A股上市公司,一个曾经的龙头企业,到目前为止线上销售额只占到它整体销售额不到5%,只是一个词的差别,是把它看作是一家店还是一个渠道。
当你理解了背后的变化时,整个管理体制、思路都会发生变化。
比如把它当做线上一家店时,可能它就是你品牌的奥特莱斯,所有库存卖不出去的,全扔到那个店里。如果当做一个新的渠道、新的趋势,甚至有可能把它当做你的分销会前面那一段的实验品。
比如有一个新品上线,应该先开一个分销会吗?不对,应该扔到线上去,看线上数据,知道到底是北京人喜欢还是天津人更喜欢这身衣服,哪个地域卖得更好,就应该把衣服扔到那个地域,而不是等库存不好的时侯再退回来。所以整个逻辑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服装还会品牌的变化,比如有时代感、时尚感,但对于中国今天竞争最激烈的白酒行业,大家只会觉得白酒越传统越好,还有神一样的茅台,市值快过万亿了。
那你觉得还有新的白酒品牌的活路吗?
即便有电商,大家都在摇头说,没有新的白酒品牌的活路。你们记得最后一个全国性白酒品牌是什么?天之蓝、梦之蓝,因为搭上了电视最后的辉煌时代。
电视是最后的大众媒体,今天的互联网即便有9亿日活、10亿日活,也是一个分众媒体,因为我们每个人看的互联网是不一样的。但电视台、新闻联播一响起时,是大众媒体覆盖面,同时覆盖几亿人可以同时看到,通过电视的力量推出最后一个全国性白酒品牌,这个品牌是天之蓝、梦之蓝。
在此之后,似乎看不到一个快消品品牌能够迅速崛起,成为全国性品牌,特别是在白酒行业里。但特别有意思的是,最近三年,伴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诞生了一个新的品牌 —— 江小白,针对的是年轻人。
这个品牌做了几件事情:
①它更了解了90后消费者和70后消费者有什么不同。
很多现在还在做传统行业的人怎么看待自己的品牌和品类:比如,他们会认为我是卖白酒的,着什么急?酒要醇的好。所以20岁不喝白酒,等着你到40岁变成我的用户。这一类人是我等着你。
②分析的人群。
90后和70后要喝白酒的人到底发生什么变化呢?有一个特别重大的变化,就是消费心态。
我们想象70后怎么喝酒的?一般攒十来个人,说几个人喝白酒,怎么也得凑够五个人或者至少四个人,才愿意开一瓶白酒,因为你内心清醒地算了一下,每个人喝二两半,就开吧。最后四个人互相迁就,开了一瓶白酒。这是70后的社交特点。
90后有一个特别大的社交属性,他们在社交环境里,第一,不愿意迁就你,也不需要你迁就我。所以如果要喝白酒的话,我一个人想喝,不劝你们,你愿意喝什么就喝什么,但是你也别劝我来跟你喝一样的。
这就意味着白酒的包装要小瓶化,变成二两、半斤的,我一个人可以作主的,这样年轻人更容易购买它。
以前也有小瓶,二锅头就有小瓶,但是90后除了更个性化之外,酷也是他们人生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字。
他们消费的时候不仅仅是消费里面的乙醇,更是一种生命状态,就是酷不酷。
你觉得他拿一个小二放在旁边会很酷吗?不酷。这个事情他会转发朋友圈吗?往往菜上来都会手机先“吃”,不能让一瓶小二放在菜边上,就变成不酷的东西。
所以不仅要小,还要一个人能喝、价格合适、喝得起、喝着不差、喝不坏、要酷。江小白就很酷。
江小白包装上有一句话,是所有喝江小白的人所提供的,那句话可能非常打中你此刻的心情。比如有一句话可能是:
“其实对喝酒的人来说,重要的不仅是谁陪你喝,更重要的是谁在家里等你。”
有各种各样这样的话。你想想一下你是喝酒夜归的男子,把这样一句话发在朋友圈里的时候,你的老婆有没有可能原谅你多一点。
这些话怎么来的?当你进入社交媒体,用江小白的订阅号或小程序的话,都可以说“我要说”,你是可以说你喝酒时想说的话,如果你脑子里突然空白,不知道说什么的时候,它给你提供各种语言的模板,可以在上面改,还可以上传自己的照片。
每过一段时间,江小白选择一下印在他们的酒瓶子上。如果那句话那一刻打中了你的心,如果那句话是你发起的一句话,你会不会放在你的朋友圈里?
今天的主流媒体是谁?是朋友圈,因为你们的时间都在那里面。所以,对于江小白来说,一个喝白酒的人不仅是一个消费者,同时是一个免费传播节点;不仅是一个传播节点,还是一个内容提供者;不仅是一个内容提供者,也是整个品牌的参与者。
也就是说,即便在最传统的行业里面,当你发现你的品牌传播渠道已经从一个电视台的大众媒体变成以个人为节点的社交媒体时,所有的产品设计、所有的传播渠道、所有的思路都是发生变化的,即便在白酒这样一个传统行业里,都会有新的公司的崛起。
第三个案例:
周黑鸭在香港上市时,一年销售额接近30个亿,利润7个亿。德州扒鸡三百年的国家级名品,大概今年可以卖到5个亿。
周黑鸭才几年?德州扒鸡这么高的知名度。你可能反应说德州扒鸡门店少,德州扒鸡目前有1500家门店,周黑鸭和它差不太多,都是卖禽类,它们之间一个非常传统,一个新崛起的企业,有什么不一样?
如果不仔细想,会觉得它们其实很相似,卖鸡卖鸭能有多大差别。今天去德州扒鸡,说一个辣的,一个不辣的,这不是重点,今天去吃德州扒鸡还是挺好吃的,有它的拥趸。它们之间到底不一样在哪儿呢?
德州扒鸡的历史是跟着中国了交通线演进的,德州扒鸡的大盛时期有两个阶段,第一是随着大运河走向了全国,第二是随着铁路走向了全国。以交通线为主要思路的德州扒鸡,直到今天主要的门店是跟着高速线开的,主要门店出现在高速路的休息区里。
交通线发展到今天,消费者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当年从山东德州坐着大运河的船到北京,需要好几天,坐着火车进来也得一天,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们至少在路上可能要吃两顿以上的饭。吃一顿饭,零食就能替代,吃两顿以上饭时,怎么也得在路上补充点。
这就是德州扒鸡的兴旺史。但今天,对不起,现在从德州到北京太快了,别说吃饭了,一包瓜子都没嗑完就到了。这时候你需要一只整鸡吗?你愿意在火车上打开一只整鸡?
德州扒鸡就是这样被干掉的,消费者对口味的喜好没有变,但是消费场景变了。当年很多人拿德州扒鸡送礼,今天我到您家去,要不是德州老乡,给您拿只鸡?这事儿有点怪。谁家缺只鸡呢?
所以今天的周黑鸭是什么概念?是一个肉食类的休闲食品。看起来是一样的,一只鸡、一只鸭,但一个是添个菜、送个礼的形式,沿着交通线布局,一个是以零食的方式走进你家门口、办公楼下面的便利店,所以它有着天壤之别。
除了互联网,改变世界的还有人工智能
这个世界因为互联网,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如果你不去理解这种改变,你可能就会沦落为上一个时代的人。
这个时代扔掉你的时候,都不会跟你说一声再见。最让我觉得恐怖的,也是那一片新大陆,尽管充满了荒蛮,尽管有着各种不合理,但是非常吸引我的地方。
今天除了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在迅速改变我们这个世界的还有人工智能。阿尔法狗战胜了李世石的第一局,腾讯邀请我去做直播主持人,当时我身边的围棋解说是专业九段,我在开局之前问他:你觉得输赢机会会怎么样?(当时围棋界非常非常乐观。)
因为在此之前,阿尔法狗所宣布最好的成绩是战胜了专业的五段,但是在一个围棋高手看起来,九段和五段不是差四段的事情,是差四个世界,是可以用数量级来碾压的。
所以一个九段打五段,他们认为不需要解释。另外他们觉得围棋是一门艺术,有灵感,有那种很微妙的艺术的点,而他们认为人工智能不过是算力,以艺术来对抗算力,他们觉得这也是两个世界,是两个有高低差别的世界。这是这一场比赛开始之前的状况。
李世石与阿尔法狗
开始之后,我相信这五场比赛,4:1的结局,对整个围棋界的冲击是巨大的,更何况后面还有柯洁的证明,0:3。今天围棋系统用人工智能帮助小棋手重新认识围棋,重新理解为什么人工智能赢了他们。
为什么?其实非常简单,人脑算力非常有限,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把大量人生经验凝结成不需要从头算一遍的状态。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背九九乘法表,因为我们不需要从头算一遍,比如,七八就是五十六,已经成了本能反应。
棋谱、定式、经验都是一种算力节省的方式,是我们人类进化到今天所完成的一种方式。但计算机不是,计算机永远在从头算,每一步都算概率,这么下有81%的概率,这么下有72%的概率,就算拿81%的概率。
每一步从头算一遍,后面是庞大的计算资源。所以算出了超出你的经验和定式的东西,算出了全新的逻辑,这是为什么阿尔法狗的下一代zero完全没有人类的经验,只知道棋盘上的规则,自己跟自己下,又100:0完胜上一代阿尔法狗的成绩。
我们想想“明星”这个词是什么时候开始诞生的?歌星是什么时候开始变得有钱的?徽班进京两百年,为什么梅兰芳成为大家都知道的?在艺术上他有集大成者,更重要的是他赶上了唱片诞生的时代。
因为在一个戏院里,当年的戏院也就容纳一百多人,一个大戏院也就几百人,今天在现场也就小一千人,但是唱片意味着可以把你的声音复制,让更多的人听见。
所以歌星是在有版税之后才变成了明星和变成了富豪的,因为你的行为能力可以被复制了,你的声音、表演、影像可以被复制了,让更多的人当做一个工业品来接受他。这个单个的个体的能力就被无限放大了。
包括文怡,因为她的能力被互联网放大了,所以她才变成了一个能有巨大能量的人。
我相信很快人工智能复制一个人的行为执行能力会快速到来。我相信在今年之内,就可以在北京的街头看到机器人模拟咖啡大赛冠军给你冲的一杯咖啡。
原来手冲咖啡为什么是小众行为?因为好的咖啡师是稀缺人才,而且一天能干的事情跟大夫能做的手术一样,非常有限。最优秀的咖啡师一天能泡20杯咖啡,泡到25杯时,注意力下降,就会降到更下的水平。
这是为什么一个工业品星巴克无论是什么豆子,都是深烘焙的咖啡,因为深烘焙才能把无论什么咖啡豆都做成一个味道。
无论在上海哪一家店,在北京任何一家店,喝的星巴克的咖啡都是差不多的,这是工业时代强迫给你的东西。但本质上咖啡都和茶一样,其实每一包咖啡豆都是不同的,有丰富的层次。
今天,一位在巴黎获得过咖啡评选冠军的咖啡师的行为,也许今年你就可以在北京的街头喝到这样层次丰富,每一杯都不一样小众的咖啡了。因为这个行为可以通过3D的视觉,在空间里面被复制。
今天,大夫的经验也可以被复制。我们有几项投资和医疗有关,其中大量用到了全世界、全国最好的大夫的经验,包括我们如何判断一些医疗的图像,如何判断一个人的脑部病变。如果我们拿到十年脑核磁的数据,我们知道他70岁什么样子,80岁什么样子,81岁他得了老年痴呆,怎么看他的海马区的一些缩小,有什么样的规律?
一个大夫很难记住十年完整的变化,更难记住一千个人的海马区(帮助人类处理长期学习与记忆声光、味觉等事件的大脑区域)有什么样的变化,但只要他能做精准的结果判断,计算机可以帮他找出一些规律,一些跟你的想象不一样的定式,原来这样的演进是海马体演变的一种规律。
我们投资了在手术室能帮助到更多大夫的企业,类似于能够让你在手术室里看得更加清晰。
如果能够在对患者无伤、活体情况下,当你打开一个病人的腹腔时,如果里面不同的器官也能有不同颜色的话,相信对于大夫来说,能够减少压力和减少犯错误。
所以今天人工智能的视觉、判断的辅助,包括人工智能跨越到化学、生化等领域,包括工程学上的进步,可以让一些微弱光线的变化,通过工程学的放大,让你在术中能够看得见,这样的项目正在快速地走进我们的生活。
今天我相信,一个最早去拥抱这些新技术变化的大夫,就有可能跟最早去拥抱了唱片的歌者一样,你的能力会被复制,你的能力会被扩大,你有可能成为制定整个新标准的人。
说到了人工智能带来了变化,有的人说,它是不是一个全新的、再把互联网颠覆一遍的东西?我觉得人工智能有点像水和电,需要通过已经建好的水网和电网去输送到各个终端。
今天的人工智能有着极强的赋能技术和能力,当它跟已有的深入到我们千家万户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联合起来的时候,变成了一个更加有吸引力、更加有凝聚力、更加有扩大能力的新的基础设施。
今天,如果还拒绝这种基础设施进入你的生活的话,就有可能发现这个世界翻页了,看不清这个世界跟原来的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
看起来是一样的天和地,但真的不是原来那个世界,不是通过大运河和通过铁路扩张的那个时代,今天的消费者变了,今天的时代也变掉了。
区块链的颠覆性
最近,所有的投资人都特别特别焦虑,能焦虑到什么样程度呢?是因为区块链的诞生。
最近投资界有一句话,“币圈一天,互联网十年。”因为有强泡沫的ICO的时代里,比特币的疯涨,各种空气币的诞生,可能有一些人在一天里挣的钱就超过你能够在互联网时代里十年挣到的钱。
尽管互联网已经是一个如此快速发展的时代里,会逼得你内心超级的焦虑。对待这样的焦虑,我们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非常理性派地说:
“完全否定,这就是庞氏骗局,这就是一帮骗子。”
但最近两年我的思维模式有了很大的变化。媒体要有独立思考和怀疑的能力。所以,原来我们说的最多一句话就是“No,我不这么看”“Yes,but”。而我今天会这么看问题“Yes,and”,存在即合理,出现必有原因。
即便一帮草莽开始把这个事情做得各种各样的漏洞,各种各样的泡沫,甚至违反国家的法令,但是要相信这项技术的本身有颠覆性。
如果它造成了大的泡沫,会逼着一群更牛的人进入,然后慢慢去填这个泡沫,也许这个过程中这个泡沫还会崩塌两次,即便崩塌,我也不会幸灾乐祸地说:你看,我早说了吧。
我今天不会是这个态度。
为什么相信区块链?因为这个世界很多东西可以被重塑。价值网是有可能被重塑的,信任关系是有可能被重塑的,我只要相信这个底层逻辑,这件事情就有可能发生。
例如,今天一个企业要去银行贷款,银行要查信用。比如格力、美的等企业,都有几千家供应商,是不是跟格力和美的做生意的每一家供应商都有可能拿到银行的贷款?不一定。
有些供应商明明有美的或格力的订单,但因为企业的种种原因,拿不到银行贷款,在这样供应链线条里,拿不到这部分贷款,生意就会做得少。
我们为什么需要银行这样一个中心?是因为银行才能确认你的信用。
但是假定我的每一笔订单都在这个区块链上做了认证,不可更改,不能作假,所有参与你的交易的企业都可以给你做证明,它在一个一个节点上,在所有分布式账本上被做了记录,那么请问,美的是否可以自己来做供应链金融?它有没有机会发一个“美的币”。
发币不行,违反法律,但是可以打一个白条,在企业之间借款,从而诞生一个东西叫“美的白条”。几千家供应商彼此用“美的白条”来流通,可不可以?这样企业有没有动力?贷款成本会不会减少了?银行挣的那部分钱的价值有没有可能重新回到这个网络里?有可能。
这是我这两年心态的变化,所有新东西出来都是草莽一片,所有新东西出来都破烂不堪,但是只要相信它在底层有颠覆的力量,请你先以开放的心态来接受它。
总结起来就一句话:
“历史的车轮滚滚而来,越转越快,你得断臂求生,不然就跳上去,看看它滚向何方。”
币圈:想认识更多币圈和链圈朋友吗? 可以添加私人微信:“VikiTX”,带您进群,也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区块链维基”,有更多相关币券的活动等您来领取。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而3天暴涨5倍的IOST则再次印证了这个事实,这个据说有史上最豪华融资背景阵容的项
过去 24 小时内,Top 10 的加密货币中大部分跌幅高达两位数,BTC 两个多月来首
今日搜狐热点我想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让这个世界因为有了我而有一点点不一样。我想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让这个世界因为有了我而有一点点不一样。君子之交正合我意百家号
九把刀是真性情,人物地点故事情节那都是真的,都是亲身体会的,一部电影先不管它的专业拍摄手法和技巧如何,也别管请了多少明星大腕,首先你得保证它是真诚的。别跟郭同学一样,同样是自己的小说自己当导演,随便找俩模特来糊弄观众,拍出来怎一个恶字了得。《那些年》做的很好,里面主人公对于故事矛盾的处理很实在,虽然是说的台湾普通话,可听上去不矫情,也不装成熟,什么年龄段就该说什么话该做什么事,反而觉得很搞笑,需要强调的是九把刀并没有刻意的去玩文字,都是从生活中的人物自然流露出来的语言和动作。作为一部校园爱情电影《那些年》“一反常态”,因为到最后的结局不是大圆满的,沈佳宜没有跟柯景腾在一起,甚至连个悬念都没留,沈佳宜直接结婚了。但是这很显然不是一出悲剧,无论是影片中的柯景腾还是看电影的观众,都是欣然接受了这个结果和祝愿。之所以出现这种结果,原因就是刚才说的真诚。没错,在电影角度上看那些年这么做结尾是“一反常态”的,加引号是因为在生活中这是很常见的,初中高中大学的恋情能够走到洞房的都不如那样的圆满结尾的电影多,而虽然没能走到最后但我们每个人也没要死要活的,生活还是要继续下去,后来才发现这个人并不是自己的唯一,总会有人在你的世界永驻。
《那些年》我看过小说,写的跟电影一样实在,对话多发情少,而且都是大白话没有四十五度角仰望天空。但是拍成电影之后省去了好多情节,当然这并不妨碍这部电影的成功,本来就是改编。《那些年》主人公一共有七个,五男两女,关系复杂又单纯。说它复杂,是因为五个男的同时喜欢一个沈佳宜,而且战斗方略以及战斗成果各不相同,其中柯景腾关系又最紧密,而沈佳宜闺蜜胡家玮也没有因为这个去疏远沈佳宜。相反,这七个人的关系还特别好,导演在叙事的时候就把握住了友情和爱情的关键,没有让这两种感情成为水火不容的敌人。这跟故事人物背景有关,九把刀也正是抓住了学生时期简单单纯的一面,看上去合情合理。影片中对物质金钱的描写为零,纯粹是讲感情的,虽然会经常地出现打一下手枪的荤镜头,但谁又能否认这些性幻想不属于青春的一部分呢?这也是真诚,尺度掌握的恰到好处,通俗不庸俗风流不下流。就这么讲述这群学生纯粹的友情与懵懂的爱情,和他们的世界中的故事。柯景腾与沈佳宜的关系无疑是整个电影中的主线,这两个人物也成为现实中美好初恋的代名词。其实就我看来这两个人并不合适,沈佳宜说得对,柯景腾很幼稚,有点玩世不恭的态度,在感情方面还缺少一种勇气。从换位开始,柯景腾对沈佳宜的感觉是从无视到关注再到喜欢的一个过程,这过程中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分水岭,通俗一些讲叫日久生情。开始柯景腾对沈佳宜的态度是不屑,这其实就是赤裸裸的嫉妒,或者说从一开始他们就不是一个世界上的人。 转折点出现在英雄救美的一幕:英语课上柯景腾英雄般地把自己的课本给了沈佳宜,替她接受了惩罚。但其实这个时候柯景腾还没有喜欢上沈佳宜,仅仅是出于对这么一个女神级人物的尊重和男生对女生的保护心理,绝对是下意识的行为。但沈佳宜不这么认为,于是她当真了,决心帮助柯景腾,就是不想让自己看不起他。之后他们俩经历了一段“蜜月期”,那段时间柯景腾玩儿似的发奋读书,跟沈佳宜说说笑笑打打闹闹,这或许也是柯景腾长大后最怀念的时光吧,那个时候不必考虑某一天会分开什么的,那个时候彼此的世界都很小。
之后他们的关系进一步加深,可以说开始有一点点暧昧了,从柯景腾与沈佳宜留校读书开始。沈佳宜叫柯景腾陪她读书的原因是听到了那个僵尸的传说,害怕,要找个人来陪她。但沈佳宜没有叫她的闺蜜胡家玮,而是选择了柯景腾,这说明沈佳宜已经习惯了柯景腾在她的身边,也信任这个大男孩,信任他有能力来保护自己。沈佳宜是对柯景腾一种说不出来的好,喜欢肯定算不上,至少不讨厌。更确切地说,他俩对彼此已经产生了好感,而这种好感是伴随着男女之间的友情发展下去的。因为一次打赌,柯景腾输了,剃了一个个帅帅的光头;柯景腾又赢了,当柯景腾的四个麻吉YY沈佳宜绑马尾辫的原因时,此时只有柯景腾一个人知道,他赢得了沈佳宜,沈佳宜是认真的。那些年,柯景腾不只有沈佳宜,还有老曹阿和该边和勃起,沈佳宜也还有胡家玮,友情不会像爱情一样因为距离和时间而褪色,友情可以地久天长,友情可以是爱情的庇护所,友情可以是你最可靠的支撑,所以在毕业季,导演并没有过多的去渲染离别伤感之类的情绪,相反是以一种快乐活泼的基调来展现毕业的。毕业意味着解放和成长,没理由不高兴。七人在海边嬉戏,之后也就有了那张无比经典的画面:七个人光着脚丫姿势各异坐成一排,各自谈着自己的理想。在这里柯景腾也在心中向沈佳宜告白,“我想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让这个世界因为有了我而有一点点不一样。而我的世界,不过就是你的心”。柯景腾做到了,他无意中一步一步地做到了。
不管之前有多好,分别是个避不开的问题。柯景腾与沈佳宜开始了一段非正式的异地恋,就像现实生活一样,这种柏拉图式恋爱很难坚持下去,但也有一个蜜月期。起初天天打电话,“不要让别的男生太快追到你”“你可不可以不要下去跳舞”柯景腾的可爱让人忍俊不禁,但这也是对沈佳宜的一种保护,虽然自私的成分要大一些。他们关系的顶点,是在是圣诞节的时候,开始柯景腾就问这算不算约会,镜头下的两人仿佛已经成为情侣,给人一种错觉。根据观影经验,暴风雨前夕总要有一段特别美好的事情发生,果然。开头就说了,柯景腾跟沈佳宜本来就不合适。柯景腾遇到了最悲剧的事情:“女孩永远比一个同龄男孩成熟”,在异地的他想要“在女生面前展现自己最强的一面”,想法是好的,做法是坏的——举办格斗大赛。在被揍的不成人形之后,还在对沈佳宜说以后还要办,丝毫没有考虑沈佳宜的担心。沈佳宜一句“幼稚”让柯景腾一战回到解放前,柯景腾也觉得沈佳宜不可理喻,为什么不能支持自己。就像我们不懂巴神的世界那样,他们俩也都不懂对方的世界。就在那个晚上可以说是宣告了他们感情的破裂。其实只要有一方认错就不会出现这种事,按理说是作为男性的柯景腾认错的,即使他并没错,但柯景腾在这方面的确还“幼稚”,他放走了沈佳宜。关于这件事导演是怎么看的呢?是否持一个中立态度?其实不是,有个情景就是老曹在桥底下跟柯景腾打架,老曹先动的手,那意思就是我们这么些人喜欢沈佳宜,就你小子跟她最好,还不珍惜,欠揍。沈佳宜自己又何尝不想跟柯景腾合好,否则她就不会看窗外那对分手情侣看的入神了,她脑子里想的一定是柯景腾。
事实证明两人都只是想想而已,都没有做。要不是因为那场地震他们不联系的时间不止两年。这两年他们都有了新的生活,沈佳宜找了男朋友,柯景腾也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喜欢沈佳宜了,甚至说已经不喜欢了,导演用一组奔跑的镜头来说明柯景腾的新生。地震当晚柯景腾着急打电话,就像上课时借给沈佳宜课本一样,没有想很多,完全是下意识的行为,是一种保护的意识,况且他们两个还发生过这么多事。不知道有没有观众还幻想着以此为转折点,他俩重归于好。NO已经不可能了。他俩完全是以一种朋友叙旧的形式来对话的,虽然稍有暧昧,但也只剩下回忆。直到沈佳宜结婚,柯景腾还喜欢沈佳宜么?喜欢,否则最后就不会有亲新郎的冲动,当然最后没有亲沈佳宜,那只是幻想出来的部分而已,以此来弥补遗憾;沈佳宜呢?也还喜欢柯景腾,否则也不会第一个就给他打电话。但这种喜欢,更多的是一种感激。柯景腾感激沈佳宜这个很多人追的女孩能让自己追这么久,而且能跟自己保持这么近的距离;沈佳宜也感激柯景腾的一路陪伴,自己也对柯景腾说过”被你喜欢过,很难觉得别人有那么喜欢我“,闹鬼传说时她第一个想到的是柯景腾去陪她学习,联考考砸她第一个打电话给柯景腾哭诉,直到结婚时也是第一个打电话告诉柯景腾。柯景腾最终成为了他想要的”很厉害的人“,因为有了他,而让沈佳宜的世界而有一点点不一样。无论是拍电影的九把刀也好,看电影的我们也好,在接触这部电影时心里一定会想起了某个人,可能那个人早已退出你的生活,可能还保持联系,也可能还在一起,但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初恋。这种初恋很简单,可以是一个人在背后默默地喜欢,也可以是像柯景腾跟沈佳宜一样成为朋友。不管你现在的生活有多么幸福多么快乐,初恋的冲动一去不复返,感谢那个带给我们冲动的那个人。
并不是所有的故事都是童话,沈佳宜说人生本来就有很多事都是徒劳无功的,她错了。“尽管眼下困难重重,但我心里仍然还有一个梦”,即使最后没能牵手,只要曾经发出过光芒,那以后的路就会走的更舒服。就像地震那天晚上身居两地的他们同时抬头看天上的月亮彼此牵挂一样,至少还能仰望同一片天空。其实台湾电影一向不缺校园风,《蓝色大门》、《盛夏光年》、《不能说的秘密》...但都不如《那些年》这么风靡。什么原因?我觉得是九把刀的故事更真实,更普遍,更主观。他以男生视角切入,却做到了男女通吃。柯景腾在沈佳宜的感召下发奋读书,他的白衬衣上布满了沈佳宜戳的圆珠笔印,他在中学课本上画满涂鸦,他在大学跟沈佳宜分手,他躲在宿舍看A片,直到多年后他们走出校园,断了联系;再到对方婚礼上相见。这真是多少校园传奇的翻版。
最后的最后,那婚礼上的一吻,太叫人刮目相看。不得不佩服九把刀的奇思妙想---够搞,够狠,够绝决!这里的闪回恰到好处,生命不长,记忆满满,过去种种,此刻重来。还有什么比这个结尾更残酷、真实、浪漫、狗血?并且绝对不能剧透(放心,尽管我写了这么多,其实依旧没有完全剧透)。整部片也因为那个吻,被再次点燃。就像打游戏通关一样,除了大呼过瘾,其他你实在无以言表。 还是那句话,我说不出来《那些年》究竟好在哪里?我也无法用电影语言来阐述这片子的牛逼之处。毫无疑问,九把刀是个电影新手,这是他的导演处女作。对于演员来说,更是如此,他们全都是新面孔,没什么表演经验。可是,这也正是他们最大的魅力所在---真诚、新鲜、热血。就像我们的青春,追忆起来,无论怎样都是全世界只属于你的唯一!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君子之交正合我意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君子之交淡如水,不近不远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不喜欢这个世界全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