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弱问下,阴阳师传记解锁奖励两倍奖励有固定时间吗

【图文】高二语文在哈金森工厂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高二语文在哈金森工厂
&&高二语文在哈金森工厂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弱弱的问下有人要青行灯碎片嘛,,【网易阴阳师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635,207贴子:
弱弱的问下有人要青行灯碎片嘛,,
简直无语做什么任务都给这货碎片,但我已经有了。我可以加入你的阴阳寮。不求贵,只求出。要的私信我。谢了。镇楼图不晒ssr
ios夏之蝉 id:ikl
求送灯姐碎片
携手同心收青灯碎片
我只想问楼楼你咋获得这么多灯姐碎片的
携手同心1r1个收青行灯碎片
我有10个茨木碎片春之樱
还在么,我收
碎片的传记怎么开的啊LZ大大
立即下载食之契约开玩吧,高颜值美食集结缇尔菈大陆,沉浸式的关卡剧情,饱满鲜活的角色设计,随心所欲美食DIY,更多探险就在美食手游食之契约,免费下载!
欢迎加入携手同心 安魂曲 我是会长瘫瘫 我想要你的碎片 哈哈
楼主我收!已经有个灯姐了 只为好看QAQ
咱11个碎片卖了30
借楼,携手同心3R一个收青行灯碎片,楼主好人
借楼春之樱收灯姐碎片3R/个
我有10个灯10个妖刀谁要
秋之枫收青行灯碎片,有人出吗
结伴同游收灯姐碎片,可以用大天狗碎片换,楼主好人
借楼收结伴同心灯姐碎片。qq
携手出妖刀碎片。。。或者换青灯,有27个妖刀。。进我寮收的最后7片白送
问问楼主哪个任务得的,跟你不在一个区,好像要青行灯
同心一意收青灯 阎魔碎片
还有吗亲。。
梅之寒收灯姐的碎片,有老板出么
夏之蝉收茨木 碎片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弱弱问下,传记两倍奖励有固定时间吗?【熹妃q传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50,065贴子:
弱弱问下,传记两倍奖励有固定时间吗?
请教各位大神~~~弱弱问下,传记两倍奖励有固定时间吗?谢谢啦!!~~~
3D随心宫斗熹妃q传手游火爆预约中,来一起开启随心宫斗时代,3DQ版古风人物,真实生动打造全新唯美宫廷世界,来熹妃q传我们一起随时随地放肆宫斗吧.
好像没有吧 我记得上次是过年的时候 看策划心情?
同问,这两天一会有一会没的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中西传记作品中的“凤凰女”形象细分_文学_大众网
  [摘要] 细读中西传记作品中的“凤凰女”形象,发现其传主“虚设”的自我身份与其“实存”的命运间充满了矛盾。将法国“时尚先锋”香奈儿、“情人”杜拉斯、英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等相关的传记内容与中国女性传主的事迹比较,其“逆袭”与“寻父”、“逃家”与“弑父”、“归来”与“放逐”等历程既有文化的差异,也有性别的相似。追寻不同民族的“女儿”对“父系”文化“逃离”与“归来”的历程,辨析其行为命运如何印证了现代社会的世态与生态,对其历史蕴涵与未来影响做出评估,具有人类学比较、文化归因与哲学考辩等的意义。
  注释:选自《身份的虚设与命运的实存》(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出出版社),系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美华人自传体写作发展史研究”(项目批准号:11BZW113)、2012年度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海外中国文学研究资料库’建设及应用研究”,(项目批准号:SDYY12014) 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宋晓英 济南大学
  “凤凰女”的概念来源于“山窝窝里飞出了金凤凰”,即几乎每一个贫穷的女孩都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化蛹为蝶”的决心与行为。论者拟追踪“传记文学”文类,即人物真实事迹基础上的自传、他传、自传体小说、传记影片中的“凤凰女”形象,进行中西比较与溯源。通过细读,发现对传主及其群体的道德评价、人格鉴证并不重要,探讨其“向父权寻租”或“由底层反抗”是否普遍,其逃离故乡与回归父族文化中的深层心理,其行为或人格所代表的人类学意义,才是最重要的。如:反抗之初,她们自我预设的“真我”或“超我”形象,被历史证实了是一种“实际的上升”还是“虚妄的存在”?如预设达成,事业的成功与情爱的圆满已经实证,其精神的破碎与灵魂的空洞是否仍存在?在何种程度上存在?论者拟选择具有时代特征、文化标识与文学代表性的传主为范例。
  一、“寻父”与“逆袭”
  “寻父”,指利用男性强权为女性自我的成功铺路,“逆袭”,指以底层反抗者身份朝权力中心突进。按照福柯的理论,现代社会中,权力已渗入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不只控制了人们的肉体,其行为关系,而且内化至灵魂深处,达到了隐性的精神控制。他同时坚称,权力关系并非单向度向下,简单体现为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1]15而且呈多元纠结的网络结构。人们既可能是被权力控制与支配的对象,也可能借其扶摇直上,甚至可能成为其实施者与帮凶。法国“时尚先锋”可可?香奈儿,与中国《一朝忽觉京梦醒》的作者“女博士”,正是中西权力纠葛中两个具有标识性的人物。作为“传主”,她们与世界文学史上的著名形象如《红与黑》中的“于连?索黑尔”、《名利场》中的利蓓加?夏泼一样,有力地证明了被权力的魔咒所附着的人,其精神的依赖与恐慌如何难以避免,生命的安适怎样地永不再来。在可可?香奈儿那里,体现为风云一世,但终其孤独;在“中国女博士”这里,是曾经昙花一现,但事业家庭的丧失。分析二位传主形象,须着重考量的,除了由“边缘”欲进入权力中心时心理的纠结与人格的嬗变,还须从时代、民族等多方位寻本溯源。
  有关可可?香奈儿(Coco Chanel)的传记作品很多。美国传记电影《可可?香奈儿》(Coco Chanel,2008)渲染其作为“情人”的魅力,法国影片《时尚先锋香奈儿》(Coco avant Chanel,2009)再现其事业的辉煌求进。法国作家撰写的香奈儿传包括保罗?莫朗的《香奈儿的态度》,马赛尔?黑德里希的《时尚先锋香奈儿》。[2]
  这些作品立意不同,所再现的香奈儿事迹轨迹相似,褒贬却大相径庭,特别对她与众多“恩主”的关系是“情爱”还是“利用”纠缠不清。但其一路攀援,以屈求伸的动机与行为是无可辩驳的。
  Franois Baudot的《香奈儿回忆录》[3]与全球《时尚》网站上的《香奈儿年表》[4],应该是最不事渲染的版本。应该承认,香奈儿的成功,与其“建功立业”的雄心、“特立独行”的“法国精神”,特别是她的审时度势紧密相关。20岁她靠卡柏的钱开了小店;22岁时改为服装沙龙;23岁时,她的运动品牌登上了《时尚》杂志。她懂得怎样抓取男人的心,知道事业的成功之道在于“标新立异”,而且是一个迅疾的行动主义者。女性只穿裙装的时代,她穿上马裤骑上马背;鲍伊?卡柏婚后,她不顾世俗的议论继续当他的情妇,直至1919年他不幸早逝。1921年,她结识香水达人Ernest Beaux,酿出了著名的“香奈儿5号”,从此一步步走向事业的辉煌。关于她的事业与情爱的关系,有许多的回忆录与传记可以参照。香奈儿绝不是感情的奴隶,但她充当了一个又一个男性的paramour(法语,情人)。“香奈儿人生模式”的重点在于以商业成败代替道德评价,将“你有才华,我有资本”。[5]的交换原则发挥到极致。为了成功,她不在乎“暂屈”为一个个男性的“第二夫人”。其“往上爬”的特殊模式本应受到一定的社会批判与道德深纠,但大部分关于她的记载,包括维基百科[6],均弱化了她对男性力量的依仗,突出了她的独立不羁,甚至把其上升到人格独立人性尊严的高度,甚至把这个独领风骚的机会主义者打造因为爱人早逝而一往情深、终身不嫁的烈女。
  应该承认,香奈儿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个人奋斗”。她在战争期间让女人穿得简约,在女权主义时代让她们穿得优雅,战后打造奢侈品牌,占领珠宝、化妆品、时装等领域,使自己的名字成为世界著名品牌。某种程度上说,“香奈儿人生模式”在西方屡屡被复制,意在虚饰其平权与自由。从德国女导演的《里芬施塔尔回忆录》,到美国黑人脱口秀女王的《奥普拉?温弗瑞传》,女性传记遍地开花,恰恰旁证了女性的成功为数极少,男女的平等远未能实现。
  东方语境中,一个“逆袭”的女人不但不会像香奈儿这样容易成功,还很容易身败名裂,这是《一朝忽觉京梦醒》[7]这部自传体小说作出的结论。按照拉康的镜像理论,这位“中国女博士”是以香奈儿等为自我人生参考的“镜像”的。巴黎与外省、京人与北漂、平民与贵族、男人与女人间的距离是她们共同绕不过去的命运基点。但她们的结局如此不同,一个被万人颂赞,一个为千夫所指。主观上,或许在于其目标、理念还是有所差异。香奈儿生长于《国际歌》诞生的国度,“借势”虽是她的手段,“我的上帝从来不是牧师的上帝”,(上帝是我自己),才应该是她真正的心声。当然,东方的“女博士”也不一定是天生的女奴,她也有自己的“奋斗”史,一个理科出身的外省青年进入“京都”文科博士后的行列,也有她一路向上的努力与艰辛。但从这本“自传体小说”的去看,她主要的目标不是要做“理论女王”(学术界也主要是男性把握),而是攀附“王子”,要做“天后”。她试图以6万元博取进京名额,失败后强取100万补偿,仍不依不饶,要获取更多的情爱(权益),不成功就“成仁”。其“寻父”与“寻仇”的意义复杂,除了关系利用,还包含了对权力中心的心理归属、人格归顺以及失败后的极端反叛心理。人们指责“女博士”的手段不当,但对其自述的“受排挤”、“遭孤立”等尊卑浮沉,却保有了一定的同情,她自塑的“底层反抗”代言人形象也得到了一部分人的认可。这说明她的命运不单纯是一个人的命运,具有很大的代表性,与中国的权力场域紧密相关,源于深厚的传统意识积淀与现实的基础。
  应该承认,无论中西,一个性别弱势的人,完全摆脱福柯所言的“渗入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的权力话语与行为钳制,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但与后文所述的“逃家女”、“归来女”相比,“逆袭”的“凤凰女”缺乏一定的道德内省与人文反思,其向“权力寻租”的行为肯定会产生一定的不良效应。从传记文类的意义去看,衡量一部自传是客观诚挚,还是主观炫耀,一部传记是商业性成功还是人文精品,除了基本的事实是否符合历史,事例是否真实以外,还要考辩其是否包含了“忏悔意识”与“道德自律”,是否提倡了“人文自省”与“社会的良心”等。两位女传主高调张扬,与大众媒体合谋为法国“时尚女魔头”与中国“女博士”形象,若说是“时代精神的标识”,也只是一种商业文化的浮泛形象,而非人文精神的典范。
   二、 “逃家”与“寄居”
  若说“时代精神的标识”与“平民英雄”,法国女作家杜拉斯是公认的典型,她的自传体小说《抵挡太平洋的堤坝》、《情人》等对文学写作影响致深。杜拉斯是一个“逃家女”,其作品中,“埋葬”了“父亲”的形象,“射杀”了“情人”,是一个“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全靠我们自己的”的“时代先锋”与“文学大纛”。旅美中国女作家严歌苓《一个美国外交官和大陆女子的婚姻》等纪实性文章中,同样包含了真正的社会批判与人文忧思。她论证了女性为生存发展在世界性的迁移过程中,必经怎样的孤零,怎样的漂泊,才能举步维艰地由“丑小鸭”渐变为“凤凰”,在远离故土的他乡,须经怎样的身体贫病与灵魂的撕裂,才能最终“反败为王”。
  “逃离故乡”与“生活在别处”,是存在主义哲学对人的精神追寻之“异托邦”与“乌托邦”意义上的两种阐释。对故乡的逃亡既源于客观上压迫的深重,也源于对“我”所依附的阶级、族群、亲人等自觉的“剥离”。中西传记中的“逃家女”似乎永远走在“逃离”与“追寻”的路上。在故乡,她们是“她者”,不被承认,没有归属,“逃离”的“异托邦”(heterotopia)的意义在于,梦想找到自我生命的“补偿性的差异地点”,换一方天地,或许有摆脱阶层压迫、精神禁锢的可能。其乌托邦(utopia)的结局在于,事实上,逃家=流浪,“生活在别处”指向虚幻的精神家园,一次次突围等于一次次疏离,达不到“处处无家处处家”,却归于永远的精神流浪。杜拉斯说:“我是一个不会再回到故乡去的人了。……我本来就诞生在无所有之地”[8]100,严歌苓定义自己为“寄居者” [9] ,在美国“就是那种边缘的、永远也不可能变成主流的感觉”,“我回到自己的祖国也是一个边缘人”[10] 。与香奈儿、“中国女博士”不同,她们是作家,知识分子,并不因后来的成功忘却过去。个人角度说,她们仍“咀嚼贫穷与痛苦”;从作家的责任看,她们把目光投向更多的边缘者、畸零人、弱势群体。无论是选择性删除自己的过往,还是对阶层的沟壑视而不见,都意味着容许世界不公、贫富不均的公然存在,这是她们的良心所绝不允许的。
  散文集《物质生活》与《世界》中,杜拉斯总结自己的命运来源于祖国对其子民的“外弃”。殖民时代开始,资本主义扩张,欧洲各国政府大肆蛊惑自己的国民奔赴殖民地,夸大了亚非拉土地上财富积累的可能。杜拉斯的父亲病死在越南,法国官员卖给母亲的“柬埔寨贡布附近”的土地被河水淹没,家庭破产,“我们一家人都被抛弃了。”那片布满战争、瘟疫的东方土地,成了杜拉斯一生的心结。为什么“厚颜无耻”[11] 成为殖民地穷苦白人家庭的主调?因为他们要夺取财富,以赎回被剥夺了的尊严;少女为什么要出卖自己?因为所有的民族中,美丽的女孩都要成为为家庭换取生存机会的献祭者。“小女孩”要逃离这个家,逃离“印度支那”。《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中的“苏珊”就在吊脚楼下等啊等,等着期待的一个人,等着出卖自己的机会。《情人》中的少女上了一艘去西贡的船,偶遇到一个“中国富人”,被他诱惑或诱惑了他,由他把自己连接到外部的世界。“被爱”是一种屈辱的记忆,白人女孩眼中这个“情人”是一个黄种的“下等人”,但母亲知道可以用这种方式补贴家用,立即请寄宿学校允许“我”自由外出。“大哥”打骂我,羞辱“情人”,但从不拒绝他的馈赠。“父亲”是文学中重要的象征意象,除了伦理血缘之父外,人们还追求“精神价值之父”,人生道路上的“提灯人”。杜拉斯自传性作品中“无父”,亲生父亲很少出现,“代父”的“情人”都是些人格上无法站立的“畸零人”,尽管他们不缺乏财富。在其它文学作品中被塑造得“英勇高大、浪漫多情的骑士矮化成为猥琐的男人,他们身上没有浪漫的英雄主义情怀,甚至是渺小可鄙的,他们简单粗暴、吝惜感情,在女人身上他们只是寻求欲望的满足。”杨娜《无根漂泊的生命体验:魏微小说的三种叙事类型的表义结构》(2016,沈阳师范大学P24页。)
  “女孩”要夺回一切――白人的尊严,殖民者的身份,受教育的权益。杜拉斯回巴黎接受大学教育,在殖民部做公务员,恋爱结婚。但,她没有遇到任何一个可以保护自己的人。她的儿子让?马斯科罗等编撰的家庭影集《杜拉斯:真相与传奇》[12] 中揭出:少年沦为亲人与情人贪婪的对象,成年与一个个“情人”建构的“乌托邦”沦为泡影,杜拉斯的爱情观颠覆世俗。基于一,越南土地上的“丧失”浸淫了她的灵魂,没有人强大、宽厚到暖透她的生命;其二,她选择“革命”,爱人们却堪破了“革命”的虚无;其三,她同样堪透了“革命”的虚无,但为了所有的“无产者”,像她的童年一样“孤零”的人们,她“破坏”又“建构”,打碎了又重组,“写作”成了她与世界“握手”的唯一方式。
  除了在作品中“弑父”,“弑兄”,“射杀”了情人,杜拉斯在两件事情上完成了由“女孩儿”、“女人”到“颠覆者”、“人文作家”的嬗变。其一,入党与退党。她加入了共产党于1944年巴黎被占时期,是圣日耳曼代普雷支部的秘书,她的家是革命同志集结聚会的地方。但她发现意识形态不应该过多地介入创作,这与“党”的教条相左。她被组织开除。其二,写作为弱者代言。她认为写作作为武器,比政党的口号更加有力。她的小说对文明的浮泛、人类的欲望深刻阐释;她的电影映现出同族的杀戮与异族的侵略;她的散文在深挖罪案的基础:他人眼中,巴黎是都市繁盛的象征;她的笔下,暴露的是巴黎郊区的罪恶。访谈节目中,她带着一个妓女,《和一个不思悔改的“小流氓”的谈话》,疾呼《两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中《没有死在集中营里》[13]1的人们的命运。她创造了独一无二的“杜拉斯风格”,对绝望的精微洞察中熔铸了生命的破碎与挣扎图存,影响了好几代作家。
  “寄居者”是严歌苓的一个意象,[9] 指一个人没了精神归属,即使有了物理上的家,心灵也一直流浪;即使取得了某种成就,也只认定自己是母族文化的一个弃儿,他族文化的一个outsider。自传性散文中,严歌苓回顾,无论童年在父母的家,还是在美国丈夫的家,感受的都是“孤零”。“母亲爱父亲,不关心我;父亲爱名利与女人,不关心我。他们离婚了,而我必须是他们共同的精神小棉袄。”城市青年必须上山下乡,小女孩一个人四处奔波,12岁考上了文工团,“这样我父母就达到了目的,说妹妹走了,哥哥可以留下了”[14] ,儿子留在身边的庆幸远超于对幼女远行的担忧。两辈的悲剧表象上源于性格,实则与政治相关。父亲为强势人物代笔,母亲在剧团受人控制。父母的怀才不遇中,我堪透了人性的软弱。那个坚强的“代父”出现,文化部门的主管。对这个父母双重的“恩主”,小女孩又敬又怕又恨,她记住了父母的卑躬,这一笔纠结,她要长大。但缠绕过父母的梦魇追随着自己,强权无处不在。敬爱的“洪常青”无视少女的拳拳之情,“女连长”身为情敌,借“组织”的名义来处分少女[15]205,公报私仇。
  严歌苓报名参加自卫反击战,追求英雄主义的“大我”,却陷入了更深的抑郁。炮火连天中面对重伤的战士无助的、期盼的眼睛,她堪透了“英雄主义”的男性政治。回归家庭,她希望平稳的婚姻给自己归属。但“我知道我和他之间是有别人介入的,但是这个‘别人’常常又不是固定的,……到该分手的时候,我们已经结婚七年了”[15]206。再一次逃离,她到美国留学。吃过一个星期花椰菜,因为便宜;同时打好几份工,晨昏颠倒;做保姆,在饭店洗碗,以身心的疲累麻痹心灵,但失眠症如影随形,芝加哥的盗抢者也如影随形。恋爱了,被联邦调查局调查;结婚了,生存与写作不得不仰他族鼻息。终于住进了“好区”的别墅,灰姑娘穿上了水晶鞋,“从此就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了吗?富人区像更加隔绝的“文明的监狱”,这个异族的“王子”,湛蓝的眼睛过于清冽。他怎么能理解一个东方小女人?怎么能知道她欠着父亲一个“作家”的梦,母亲一个“成名”的情结,怎么能知道一个出国前已经知名的作家,她所承载的责任的重负?就像他不知道当年她不得不当掉了他买的订婚礼服,交了房租,那种痛悔与无奈。她忘不了那些深夜高楼上的同醒者,故乡热土上的边缘人,异国漂泊的孤魂,污浊世事中的“密语者”与“赴宴者”,她要为他们代笔,替他们画像。
  三、“归来”与“放逐”
  第一类“凤凰女”形象中,人们看到穷困者如何攀附,人格怎样被扭曲,隐忍与积郁怎样化为仇恨,或化为力量,但这些“逆袭”的“凤凰女”是与“上层”或“主流”“双赢”或“共存”的。她们“把男男女女都当作自己的驿马”,在奔向“成功”的途中不加反思。第二类 “凤凰女”浸淫的是“精神的孤零”,杜拉斯是永远被祖国欺骗的“十五岁半的少女”,强烈的“犹太情结”;严歌苓是永远的“失眠者”,铭感于“主流”怎样疏离了“边缘”,贫穷怎样磨蚀了精神,“外嫁女”怎样咀嚼着流浪的况味。第三类“凤凰女”多丽丝?莱辛与郭丹,她们的自传体写作纠结的是文化夹缝中的尴尬,“归来”母国后的格格不入。其身份虚设与实存的矛盾在于:你以为你的出走四方、浪迹天涯是一种自为的选择,你是一个天生的旅人,世界与你同在。然,一踏上异乡,你就被抛出了既定的轨道,你归来故乡,以经验与历练致力于事业,试图融合于母国的主流大潮,但放逐的生活已对你产生可不可磨灭的影响,你也被认定了是那个“在外的孩子”。本节以多丽丝?莱辛的自传《在我的皮肤下》、《影中漫步》与郭丹的“自传体小说”《别爱苏黎世》论证“凤凰女”的“无家可归”。
  杜拉斯认为自己的家族是被法国殖民政府蛊惑与抛弃的人,严歌苓认为自己移民美国是父母政治灾难与个人婚姻不幸的延续,均“不得已而为之”。但不能否定是,所有的个人漂泊均出于一定的自愿。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的父母与杜拉斯的父母一样被派往殖民地,但《在我的皮肤下》论述父母离国的动机,称“父亲”“不得不离开英国,他此时再也受不了英国了”(He had to leave England,for he could not bear England now)[16]6。郭丹在《别爱苏黎世》中借主人公之口一再强调,是女孩自己“闹着要来欧读书”[17]44,父母才筹措学费,遂了“我”愿。细读其“自传”,发现中西两个“归家女”道破了“故乡在别处”的虚无,也得出了“故土难回”的真相。
  《别爱苏黎世》中的女孩流转于世界,因为一种“骄傲而奢靡的坚持”。她对自我预期过高,“非世界名校不上”。然而世事难料,“她报名的学校几年内不招生”,只好花巨资去读私立大学。尽管是人人羡慕的名校,但这种“骄傲而奢靡的坚持”与第三世界国家女孩在第一世界的支付能力相称吗?作品揭出的第一层“真相”是:东方家庭教育中的唯心主义虚妄。父母为下一代孤注一掷,“砸锅卖铁”,过多地向孩子灌输“世界文明”的理念。尊严、骄傲、所向披靡过多地被作为家训,合适吗?“好学上进”是诗书钟鼎的民族传统,中国人自立于世界的“看家本领”,但也很可能引出另一种结局:他们或许正确地评估了孩子的潜能,却未能准确地估算出自家“锅”与“铁”的分量,更未对外部的世界分析调查。留学女孩发现:针对“文明”欧洲的复杂与冷漠,早年中国学校的道理“大而无当”,父母传授的多为“屠龙技”。“出国动用了大哥的私蓄,二姐的嫁妆和父母的棺材本” [17]132,但仍对就学国的学费、就业,包括婚姻市场的压力评估不足。仅凭一股子“不怕吃苦”的精神传承,就把家族唯一的希望寄托在小小少年身体或精神的透支上,失败几乎是难免的。比如,除了一门心思期望孩子做Top student,父母预测了他们会“水土不服”,留够了他们生病或保险的款项了吗?
  但,向“世界文明”“进发”的道路是不可逆的。“从我离开中国的那一瞬起,我就已经没有家了” ⒄7。穷孩子念父母不易,不会向家人暴露“真相”。“父亲写信来嘱我多看新闻多读报” ⒄34 时,异邦的女儿哭了。“父亲”郑重地传承给“我”的“人生词典”,只言“坚持”,未谈“退缩”,“我”怎能辜负他的期望?况一个看见了“世界文明之光”的人,怎肯再回到“蒙昧”之中?她坚信自己够聪慧,够努力,善总结,不怕苦,但“文明”的西方是一个冷酷的世界。“我”“胖了一点点”,马上被模特公司辞退,想要在餐馆打工,也找不到空缺。过了3天只吃巧克力,没钱打电话的日子,应聘的通知才来。“那种透彻心肺的凉意,让我的灵魂也害了风湿”[17]5。
  《别爱苏黎世》以一个发展中国家普通留学女孩的目光揭破了西方“文明”的严酷。留学的岁月是“生命中最冰冷最凄惶最恐惧”。表面看源于女主人公的“阳春白雪”、“束之高阁”,实则是源于这贫富不均的世界,地域的、族群的、文化的差异深过裂谷。女孩最骄傲的资本是“功课好”,“所向披靡”,Top student,各类竞赛获大奖。表象看,她的骄傲有根有据,被欧洲顶级大学录取,靠打工,生活也有所斩获。但女孩,女孩的中国家长忽略了一项全球通则:为了保障本土居民的利益,外来者求学、工作的费用以天价计算。护照上盖了“限制工作”的章,微薄的津贴,怎能够抵平私立大学巨额的学费与富裕国家高昂的生活费?
  无奈的女孩暂时归国,在北京找了份工作,然北京已容留了太多的“淘金者”。女孩“幸运”,遇上独资公司的老板,被他赏识,被他求婚,她犹豫了――即使这男人名校毕业,甚至欧美归来,此刻却“满口粗话”,面带骄狂,对下属呼来喝去,与同行“锱铢必较”。“生活是一个机器传送带,前面的日子还没掉下去,后面的已铺天抢地的盖了上来,连呼吸的机会都没有,稍一松怠,就会被生活的齿轮活生生地切割粉碎”[17]36。她工作夜以继日,不愿亏待自己,不想人格上依附,但她似乎别无选择。
  “女孩”的不幸福是否可通俗地阐释为“水土不服”、“孤芳自赏”?肯定不行,因为任何文化现象都不能简单定论。只能说,经历了另一种文化,人们会形成一种比较的眼光,这种比较的眼光加上重精神,非物质的“童话”的过多的熏染,“公主”性自恋或人文式悲悯一旦成为她的立场,就让她放大了对世界不公、贫富悬殊的认识。小姑娘不再能享受简单的幸福,是因为她知道了还有瑞士那样干净、秩序、文明的国度,她不再可能享受在“好脏好乱好热闹”的公共场所吃包子。不是“包子”不香,她不饿,而是她认为,一个人还应有更高的趣味追求,更高的文明诉求。家乡在人际关系上不讲距离,也意味着较容易产生友谊爱情或知遇之恩,意味着人们可以轻易侵入你的领地。女孩成了老板“红颜”,他大嚷着“你吃我的,用我的,还敢说不爱我?还敢说和我在一起没有安宁感?”[17]170原来老板与打工妹是不可能情感上“相投”,地位上“平等”的,即使你会说4国语言,“日也做,夜也做”,也非被承认是他事业的“辅佐”,而他一直是你的“恩主”。她的坚守有理:寻找一个真正尊重自己的人,“即使没有爱,那种很深很深的安定感也是好的!”[17]263欧洲“文明”的世界,等级森严,种族隔膜;东方土地上,这些海外归来的“财富精英”、“知识精英”、“权力精英”,他们“绅士”的面具下也充满了明火执仗的强权与傲慢。尽管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但北京也决不是“我”的家园。《别爱苏黎世》中的女孩最终还是逃回了苏黎世。
  地理与文化上的欧洲真地如“留学女孩”心存幻想的那样,相对代表了“世界文明”,特别是“真正爱情”的衍生地吗?血管里流淌着“蓝色的高贵”,从非洲归来的多丽丝?莱辛,作为白人女性,“贵族”的后裔,能够在工业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自己的故乡伦敦,找到“那种很深很深的安定感”吗?
  《在我的皮肤下》记述了童年至1949年的生活;《影中漫步》写的是年多丽丝?莱辛回到英国后的经历。与杜拉斯在越南的感受一样,在非洲这块不属于自己的土地上,童年的多丽丝?莱辛备感孤立。她父母双全,生活略强于杜拉斯,但还是辍学了,殖民地的生活决没有英国政府鼓吹的那样富裕。做过许多底层的工作,莱辛感受自己是被母国抛弃的孩子,但她也无法与非洲人民同命运共呼吸。参加左翼组织,嫁给职业革命家,都于现实无力,于己无补。对左翼运动失望,婚姻二次破灭,丢下了一双儿女,她回归强大的英国,寻找母亲教育中那种人道主义启蒙的光辉:“我们将找到雪莱、济慈、霍普金斯的英格兰,狄更斯、哈代、勃朗特、简?奥斯汀的英格兰,我们将呼吸到充足的文学空气,在被放逐的日子里是文字的伟大支撑着我们,很快我们就将踏上向往的土地。[18]16”她庆幸自己与非洲人不同,“我是自由的。毕竟我还可以完全属于我自己。[18]1” 回归母国,她到底有没有找到自己的“家”,作为以写作为业的人,她有没有像她敬仰的作家那样得以创造“人道主义启蒙的光辉”?
  她“看到的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不列颠古国物质与精神的凋亡。英国在“二战”中损兵120万人,政治经济滑坡。她在伦敦的立足是苦苦的挣扎。政府给她与儿子补贴,但杯水车薪。她变卖了母亲的首饰古董,做保姆、打字员、频繁搬家,根本没时间写作。非洲时,“我”已经出版了一本书,小有名气,曾经对英国生活有完美的设计:写作为生,干预社会。但她的梦想揭破了,出版社说“他们可以收录这本书,前提是我把做爱的内容写进去,以迎合大众口味”。[18]5 “1950年,也就是我来伦敦的9年之后”,收入仍“很不稳定的”,“我发现要使我的收支相抵,我一周需要20英镑的收入”。[18]101趋于精神分裂,她重拾政治信仰。“我进入一个疏离于英国主流社会之外的‘共产主义组织’”,沉浸于“重建不列颠”的“宏伟蓝图”。[19]69但当年在非洲,“共产党员的妻子”莱辛未能打破贫穷、暴乱与不公;回到欧洲,人文女作家莱辛再次亲历“革命”队伍中的背叛与溃散,她把不得不把生命的重心转变为寻找“爱”的归属。前两次婚姻,年轻的莱辛感到受制、颓丧与隔膜,一度酗酒。回到故乡,她要给儿子找到一个真正的家。
  但在母亲家族,与彬彬有礼的姨妈喝完了下午茶,她悟出了自己的“格格不入”。传统的英国人以刻板保守闻名,战后又滋生出拜物风,消弭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秩序、理性与文明。传主多丽丝?莱辛与她作品中的“安娜”、“埃拉”一样,遇见的“同志”、“战友”、“爱人”多为流亡者、外国人,他们在信仰的危机中早已解构了婚姻理念。她谈过几次恋爱,试图建立“完美的、真诚的、挚爱的友情”。“我曾经愚蠢地相信我将会和杰克一直生活在那里”,或楼上克兰西“打印机就像台机关枪”[19]192。然“愉悦的互相认同”刚刚还在,“这样的日子都一去不复返”。等“我”获得了“毛姆文学奖”,杰克马上说“一切都完了,真的”。这话“来自他黑暗的男性心灵深处 [19]108”。一个“女作家”冉冉升起,一个“女人”在男人眼中消失,“我”又回到“我”的孤零之中。浪迹天涯在某种程度上是自为的选择,回归母国后的水土不服也是命运的必然,莱辛感受的是,无论在族群归属、文化身份,还是亲情爱情,精神层面上,现代人可能永远处于一种无可依托的飘零之中。多年后,她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囊括了欧洲所有重要的文学奖如梅迪西(外国小说)奖(1976)、欧洲文学国家奖(1981),至200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仍与杜拉斯的一样身处孤独。杜拉斯独自在“黑岩”写作,“摧毁”着旧世界,为“犹太民族”代言。多丽丝?莱辛与杜拉斯不同。某种程度上,她超越了女性的、阶层的、种族的偏见,不但是一个“女性经验的史诗作者”,还对美苏争霸、环境污染、科学危机等社会问题有所关涉,成为跨时代的知识分子,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但她与杜拉斯相似的是,与以上的女传主们相似的是,她们揭示了“现代人”心无归处的存在主义精神本质。在非洲,母亲对多丽丝?莱辛施行英国贵族教育;在瑞士,中国女孩穿着俗艳的旗袍弹奏古筝。从A国到B国,回归A处时,流浪的女儿已回不到原点,也找不到新的起点。迷惘与反思中,郭丹把个人的际遇扩大至对性别、种族、阶级等概念的深思,多丽丝?莱辛“以怀疑主义、激情和想像力审视一个分裂的文明”,这是瑞典学院对多丽丝?莱辛文学成就的颁奖词。
  拉康的心理学理论中对“父亲之名”(le Nom-du-Père)进行过详尽的阐释。“父亲”的概念隐喻着社会权力与宗族秩序,远超于生理学意义上“父亲”的身份。父权社会中,“叔父”、“兄长”、“老师”、“情人”、“上级”、“丈夫”都可能以“代父”的形象出现,发挥其权力支配与情感保护的双重职能。忽略了中西社会中历史传承的,现代犹存的“父”的背景,把“女”的形象孤立出来,可以有多种道德与文化的阐释,“凤凰女”的个体人格也可以被褒奖或贬抑。但不能忽略的是,“父”所代表的主流与强大是坚不可摧的,在此基础上构成的“逻各斯”社会结构,民族、阶层、性别的隔膜是铜墙铁壁式的。女性作为弱势,一种“受”的对象,不是“施者”,其个人奋斗的拼搏有效,但也必然有限,命运的流转决不随己愿。无论是“逆袭”的,“弑父”的,还是试图以平等的姿态“归来”到父亲家族里的“女儿”,其身世的、精神的、身份的孤零,“弱势者、“边缘人”、“流散一族”的命运似乎都难以避免。只要“父权”的强势与人类的不公存在一天,其自我虚设的“反抗者”与“理想者”身份在很大的数量与程度上就难以实现,必然归之于一种“虚设”。
  作者简介:
    宋晓英,文学博士,济南大学教授,贝尔格莱德大学孔子学院汉语教师,英国爱丁堡大学、美国陶森大学、爱尔兰科克大学访问学者。著有翻译小说《美国庞氏家族的奇幻人生》(花城出版社,2018); 课题报告《北美华人自传体写作发展史研究》(中国国家社科项目, 2017年);论著《精神追寻与生存突围》(2006年)、《身份的虚设与命运的实存》(2016)。完成了项目《山东“人才强省”的实现路径及政策机制研究》(2013)、《“海外中国文学研究资料库 ”建设及应用研究》(2014)、《好客山东之旅游攻略》(2015)。发表了论文《英国“愤怒的青年”和中国世纪末城市写实主义小说之异同》《欧洲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之分析》《论北美英文评论对莫言女性形象的误读》等。目前在研的项目有《齐鲁文化影响研究》。
  注释:
  [1][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
  [2][法]保罗?莫朗:《香奈儿的态度》,段慧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法]海德里希:《时尚先锋香奈儿》,治棋译,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
  [3]Francois Baudot,Chanel: Fashion Memoir,London: Thames and Hudson Ltd,1996.
  [4]Voguepedia. N.p., CoCo Chanel, May 2005. Web. 06 Oct. 2013.http://www.vogue.com/voguepedia/Coco_Chanel&,日。
  [5]Christian Duguay,Coco Chanel,Paris: France 2, 2008.
  [6]《可可?香奈骸罚https://zh.wikipedia.org/wiki/可可?香奈海日。
  [7]常艳:《一朝忽觉京梦醒》, http://www.cunet.com.cn/news/HTML/65418.html,日。
  [8][法] 玛?杜拉:《物质生活》,王道乾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9]严歌苓:《寄居者》,新星出版社2009年版。
  [10]郭小寒:《严歌苓:乐观的寄居者》,《北京青年周刊》日第4版。
  [11] [法]杜拉斯:《厚颜无耻的人》,王士元译,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12][法]阿兰?维尔贡德莱.《杜拉斯:真相与传奇》,胡小跃译,作家出版社2007年版。
  [13][法]杜拉斯.《写作》,桂裕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14]凤凰网文化视线主持:对话严歌苓,http://culture.ifeng.com/view/special/yangeling/,日。
  [15]陈燕妮:《遭遇美国:陈燕妮采访录》,中国社会出版社1997年版。
  [16] Dorssing,Under My Skin: Volume One of My Autobiography, to 1949,New York: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1994.
  [17]郭丹《别爱苏黎世》,华艺出版社2001年版。
  [18][英]多丽丝? 莱辛《影中漫步》,朱凤余等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9] [英]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陈才宇、刘新民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高娜
百度新闻是一款致力于热门资讯头条、语音阅读播报的APP。专业权威的百度搜索技术,您可以在这里随意搜索各种新闻、资讯、百科。研发个性化算法,让您在有限时间里,读到最想看、最需要的新闻资讯。语音技术实现情感语音播报新闻,让您在开车、健身等,需要解放双眼双手场合,也能尽情收听新闻资讯。
3月31日,作家、编剧严歌苓携《芳华》《扶桑》《妈阁是座城》等作品现身海口,在海南凤凰新华出版发行有限责任公司解放路书城举办读者见面会,分享她关于作品创作背后的故事。2017年底,一部由冯小刚导演,主要在海南拍摄的电影《芳华》凭借情怀和口碑,在全国掀起...
04-04 10-04中国新闻网
说到《王者之舞》的创作初衷,弗莱利表示:“就是要超越《大河之舞》,不是为了报复,是要把仍然留存在《大河之舞》当中的那些遗憾通通解决掉。戈尔杰耶夫便曾因成功扮演《胡桃夹子》中的王子一角,而被誉为“最成功的《胡桃夹子》王子扮演者”。
03-30 10-03广州日报
本次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中新网北京4月2日电近日,文艺时光――“知识的价值”看理想论坛在北京举行。
04-04 15-04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4月4日电《世界形象地图――中国网民眼中的多元世界》系列报告3日在北京发布。主办方供图记者获悉,此次系列报告包括中国互联网国际舆论与国别研究报告、基于互联网舆论的国别形象研究报告等。
04-04 15-04中国新闻网
黄帝陵轩辕圣土暨五色土采集发车仪式举行为进一步弘扬传承黄帝文化,营造浓厚的寻根祭祖文化氛围。”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荣誉主席、陕西师范大学教授付功振“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心目中,黄土是我们的命根子,我们是从黄土这个地方出来的,我们的根深深地扎在黄土地上...
04-04 15-04西部网
《小学问》新书分享会现场。种人生焦虑》(以下简称《小学问》)在北京举办新书分享会,该书作者黄执中、马薇薇、周玄毅等作为嘉宾,围绕书中提到的。
04-04 15-04中国新闻网
Copyright (C)
&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主办 Email: &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阴阳师数珠传记奖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