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之渊的dnf宠物暴击伤害冲突是会冲突的吗

用攻击否定挑剔来“爱” 受到伤害而产生的痛苦
我的图书馆
用攻击否定挑剔来“爱” 受到伤害而产生的痛苦
一种广泛的而复杂的人类感受,意指会让人经验性地感到不舒服、不快乐等负面情绪的任何事物,它通常与受伤,或会让你受到伤害的威胁连结在一起。肉体受到伤害而产生的痛苦感受,通常被称为疼痛。每个人都会不可避免地面临悲伤,但是很多人依然可以话得很幸福。事实上,如果一个人总是期盼着无穷无尽的欢乐,最后只会感受到不满,并且最终导致负面情绪的产生。婴儿可以渴望母亲接纳自己的攻击,而且经常会实现。但力量强大的成年人渴求别人接纳自己的攻击,这就是一种幻想,则经常造成人际关系的灾难。在亲密关系里,童年没有得到接纳的痛苦,几乎势必会推动自己把对爱的渴求通过“否定、攻击对方”的形式展现。恋爱初期对方尚可接受,最后被攻击者真的感觉自己毫无价值、糟糕透顶,于是关系结束。但关系结束一定是攻击者最不愿接受的,就好像再一次遭受母亲的抛弃。倒置的亲子关系中,父母也会通过攻击孩子,渴望得到接纳。攻击不是爱,人是独立的,别人不能为你的感受负责任。痛苦心理学幸福和痛苦的二端之间,最炫耀人心的是快乐与否?生死相逼的是值不值得?雄霸衰馁的是成败?安适与贪婪相随的是有与无?可是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十之八九的创伤事件,造成的最大伤害就是──痛苦。痛苦是什麽呢?从不快乐、不幸福,以至痛苦,推着生命从生朝向於死。痛苦是什麽呢?五种痛苦令人生不如死,什麽苦比想死还苦呢?看着想死的亲人,家属之苦难以言表,精神病人家属之苦更无以言喻。苦,就怕一个慢字,慢慢受苦,真是折磨。病人之苦,非亲身体验不得而知。病人家属之苦,非至亲至爱罹患重病无从同理。  至苦的家属照护至苦的病人,堪称痛苦心理学的终极典范。  二、生与死的翘翘板因为活着与继续活着所以幸福,因为趋向於死或致死所以痛苦。足以致死之实体或虚拟创伤,引发的创伤心理称之为痛苦。相对於死之痛苦,活着就是幸福,继续活着更是万幸;活得成功(赢)、快乐、值得,则是极至的幸福。  在生与死的翘翘板上,人在生死二端移动;而且由生向死移动,不管你愿不愿意。  死的那一端是「痛苦」,生的那一端是「幸福」,且架着一个幸福与不幸福的翘翘板。  幸福与不幸福的翘翘板的幸福端之上,平行架着四层翘翘板。分别是有与无的翘翘板、成败输赢的翘翘板、快乐不快乐的翘翘板与值得不值得的翘翘板。不幸福那一端之上,也平行架着这四层翘翘板,但是四个翘翘板都坏了,整个人处於「无所谓有或无」、「无所谓值不值得」、「无所谓快不快乐」与「无所谓成败输赢」的虚无空白状态。生与死翘翘板的痛苦端,平行架着叠着四类创伤事件,分别是衰老以致於死、疾病(含:精神疾病)以致於死、意外伤害以致於死、自杀以致於死。图说如下表:  生命图说总表++8 +7 +6 +5 +++3 2 +++-1 -2 -3 -4 -5 -6 --8 9 --幸福痛苦意外伤害(以致於死)的痛苦疾病(以致於死)的痛苦衰老(以致於死)的痛苦引以为苦(以致於死)的痛苦幸福+++3 2 ++--2 3 --4 -不幸福成〈赢)败(输快乐不快乐值得不值得值得不值得不快乐快乐败〈输成〈赢自杀(以致於死)的痛苦++8 +7 +6 +5 +++3 2 +++-1 -2 -3 -4 -5 -6 --8 9 --生死有无有无+9 8 7 6 5 4 3 2 1 ++++++++幸不幸福?痛不痛苦?快不快乐?值不值得?生活中许多名相的定义混淆,不但造成语意的误用与误解,更造成贴错标签而自误误人。例如:小三的学生对妈妈说「我恨我们导师」「全班同学都恨他」,就是不了解恨字的语意成分而误用的结果。又如,老公对老婆说「我很痛苦」,其实,可能只是「不快乐」。儿少错用「痛苦」来形容「不快乐」,更常发生於日常生活中。以上图解,把几个常用的口语与生命的现象,明确的区分如下:  (一)第一层:生与死这是人类最原始的存有状态,生死之於人展现完形心理学所描述之「形-基互换现象」(当二个以上的单元结构成一个整体时,若这当作部分的单元也具有整体的性质时,某个部分的单元可以前进为主体的finger,来主导其它退为背景ground的部分单元,而凸显为整体的外显形式与性质。当作finger的单元可视之为存在,当作ground的单元可视之为存有。本文以现象学的括号[ ]来表示ground的单元,并以有序对的数学形式来表达形-基互换後不同的整体。序对之前者为finger,後者部分为ground。)故:人={ 生,死& }=(生,& [ 死& ])=(死,& [ 生& ])(人之现象的整体这个集合,包括生与死二个部分单元,有时生的现象与慾望成为finger,死的现象与慾望成为ground,所以生命的存在朝向於生存。有时反之,故生命的存在朝向於死亡。)所以人类的生与死二种现象与生理历程,其实是同时并存的。人类发展成熟的历程与衰老的历程中,死亡的威胁与历程却是同时存在的。人类在发展与享受生命之时,会把[死]存而不论。人类在面对死亡威胁时,虽然他还没死,他还活着,却会把[生]的诸种现象存而不论。死亡的威胁难以承受时,就说「生不如死」。死亡的价值超过生存时,就说「死有重於泰山」。  爱生恶死是动物的本能,生只是活着,死就是灭亡。没死以前,都还是活着,除了死那个当下以外,全都叫活着。所以生的指标是从0到+10,死的指标则是九生一死至九死一生至全死。  (二)第二层:幸福与痛苦本文把「痛苦」定义为:致死刺激与反应,把「幸福」定义为:生之状态(活着)。致死的刺激有五种,所以有五种致死的之痛苦,分别是:衰老(以致於死)之痛苦、疾病(以致於死)之痛苦、意外伤害(以致於死)之痛苦、自杀(以致於死)之痛苦及引以为苦(以致於死)的痛苦。相对立於痛苦的感觉,称之为幸福。幸福里面又区分幸福和不幸福的感觉,所以线性排列时,是「幸福(幸福-不幸福)-痛苦」的关系。不幸福不等同於痛苦,相对於痛苦,不幸福仍是幸福。  幸福感包括:有与无、成与败、快乐与不快乐、值得与不值得八种状态。不但有、成、快乐、值得是幸福,就连无、败、不快乐、不值得等状态也都是幸福。不幸福是指这四个翘翘板毁了,当人呈现无所谓有无、成败、快不快乐与值不值得时,就会失去了幸福感呈现不幸福的状态。  最特别的痛苦不是痛苦,而是「引以为苦」。个体把不幸福「引以为苦」,个体把四个翘翘板的四个负端「引以为苦」,甚至把四个正端也「引以为苦」。这种操作不足以致死的刺激物,产生负向心身状态而逼迫自己「以致於死」的特定刺激-反应历程,称之为:引以为苦(以致於死)的痛苦。不足以致死的刺激物,却产生致死反应的痛苦,就叫做:引以为苦。前述四种痛苦是真苦,引以为苦是假苦。可是假苦的好发率与影响力,却远远大於真苦。精神疾病之苦与自杀之苦,通常主要的成因,都是引以为苦所造成的结果。  (三)第三层:四个翘翘板幸福感的四个翘翘板,也互有「形-基互换现象」,而让个体选择以哪个翘翘板为「形」。但是生活事件在某些翘翘板的表现太过强烈(例如:一直失败,每件事都失败)时,那个翘翘板也会成为「形」。当「形」的翘翘版是哪一个,决定於下列三个因素:一是习惯,二是机会,三是能力,四是个体的选择,其中以个体的选择为最重要。四个翘翘板的正负端,都是用来评估一个个的生活事件。只要翘翘板能动来动去,不管落在正端或负端,我们都可以归结於第二层而说:我是幸福的,我的人生是幸福的。如果翘翘板都毁了,生活事件完全无法评估也不必评估,我们就归结於第二层而说:我是不幸福的,我的人生是不幸福的。第一层的对象是:人,第二层的对象是:我和我的人生,第三层的对象是:生活事件。前文生命图说总表的操作,协助个体自由穿梭於生命的三个层次,能够不改变实体世界的事件而得到安适。  三、痛苦生命中有五种痛苦,只要还活着,就会被这五种痛苦威胁,甚至致死。  (一)衰老之苦衰老是痛苦,愈是衰老愈是痛苦,衰老致死更是痛苦已极。出生至成熟後,岁起皮肤即开始率先老化,至65岁以後10大器官系统机能的退化,至少约40%以上。愈老身心愈衰弱、机能愈退化。人不论有无觉察,都可以享受自己生命(身心灵)的成熟与发展,这是生之喜悦。人无法承受自己生命(身心灵)的衰老而趋近於死亡,这是死之苦痛。体渐衰、力渐竭,江河日下而薄暮将逝;令老年人自信心、自我影像、自我角色扮演、自我安全感、自尊、自我价值感和自我意志,随着时间逐步崩溃殆尽。这七个「自」破坏後,老年人就开始不「自爱」。愈不自爱的人,就愈痛苦、愈趋近於死。  (二)疾病之苦疾病会破坏10大器官系统的组织,引爆强大的、全面的、不可修复的组织性或功能性的障碍。疾病可以在任何年龄,夺走人的生命而致死。遗传性疾病让当事人与相关人哑了口,凄惶至死而无法接受。感染性疾病令人搥头顿足,而悔恨交加。  急性症状飞扑上身,人就突然按了停止键,必须停下一切「重要的事」「非做不可的事」「非爱不可的人」─―看病、治病、养病。慢性症状缠身不去,人就萎靡、泄了气,更加速衰老的速度。因病而虑病,又因虑病而多病。除了生理性的疾病,人又发生另一类精神疾病。精神疾病不但重创当事人,更重创当事人的家属。精神疾病不直接走向死亡,但却会引发伤人或自伤而致死。疾病是生命的第二种痛苦,不但痛苦而且是灾难、是苦难。  (三)意外伤害之苦因意外事故造成身体或心灵的伤害,引爆带着强烈情绪的持久痛苦,且痛苦延续至死。历年全国 10大死因排行榜,意外伤害致死总盘踞前四名。意外伤害致死是死之痛、死之极苦。意外伤害未致死,却可能造成肢体残障或长年卧病等不同等级的身体伤害与心理创伤。因为是意外,所以生命就变成荒唐、荒谬。突然间生命列车脱轨了,棋盘上的棋子全部移了位。痛苦不在於如何让棋子复位,而是「下不下去了」─―不知道要怎样子活下去。  (四)自杀之苦贪生怕死,人之常情;养生护体,人之常理。怎麽会出现自杀的念头或行为呢杀死自己─―是何等的痛苦呢?想杀死自己,犹豫要不要杀死自己,犹豫何时、何地、用何方法杀死自己,又是哪样子的痛苦呢?不是自己要自杀,而是至亲好友要自杀,自杀死了或自杀未遂再二次、三次试图自杀,要怎麽苦、怎样子痛,才对呢自个儿自杀未遂,又该如何来痛苦呢?这些痛苦都直接和死亡绑在一起,致死的痛苦、趋近於死的痛苦、想死的痛苦─―令人、令众人,锥心刺骨了无生趣。  (五)引以为苦以上四种痛苦,是四类造成痛苦感(反应,R)的四类痛苦的创伤事件(刺激,)。这种会致死的S,就是PS(痛苦刺激),而这PS也引发创伤心理的PR(痛苦反应)。图示如下:  〈这个式子表示S出现时,R也会出现,但是S未出现或觉察不到S的时候,R不是也该不见了吗?当S未出现,R(痛苦)却一直持续出现,如下:  (n=1∞)这个PRn就是「引以为苦」,原来真相是下一个式子:  原来在PR1,PR2,PR3...PRn,这个从苦1(PR1)愈想愈苦2(PR2)、苦3(3)...,没完没了的痛苦n(PRn)的反应系列中,苦1当然苦,但是真正的苦在於苦2~苦n的延续、发展与累积。文字序列的描述上被省略一个「我」字,应该是:  我好苦1,我愈想,我就愈痛苦n。苦1是四类创伤事件造成的,引以为苦n是我自己造成的。(虚线区块表示R1→R2的内在历程,相对於个体O,PR1就是内在刺激,S2刺激O而产出PR2的反应。)「引以为苦n」这一个动机病毒,是最可怕的情绪杀手。它似乎来自文化,他不学而知且不知而行,它执行时当事人通常没有觉察,就算有觉察也自认「停不下来」「是必然的」。例如:「像这样子,我不会痛苦吗?我能不痛苦吗?说不痛苦就可以不痛苦吗?我喜欢痛苦吗?我愈来愈痛苦,我好苦,我受不了这种苦,为什麽我要受这种苦?可不可以不要痛苦?没办法,我就是会想,愈想就愈痛苦,无边无际的痛苦包围着我,我深深地跌入无法喘息的、沉重的痛苦的深渊之中。」这些口白、对话或内在语言,说的苦其实都是苦n,可是当事人却以为是苦1。「引以为苦」的动机病毒,造成三种灾难和最大的伤害:  n值无限大这个动机病毒执行的时间没完没了,n值可以无限大。可以想(执行此动机)整夜、整天、日日夜夜、停了还可以接回去、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能「想」。  值愈大,痛苦的时间愈长,痛苦的值也从-1朝-10移动。戒除「引以为苦」的恶习,是动机管理的重大日课。  无所不引引PS以为苦,是属情有可原。但是大部分的人每天引以为苦的,都不是「痛苦端」的四类PR,而是「幸不幸福」的那四个翘翘板。上焉者以没有有无、没有成败输赢为苦,以没有快乐也没有不快乐为苦,以没有值得也没有不值得为苦。中焉者以无为苦、以输以败为苦,以不快乐为苦,以不值得为苦。下焉者甚至以有为苦、以成(赢)为苦,以快乐为苦,以值得为苦。参见下图:  无对象性套入以上动机病毒程式之S,种类愈宽、事件愈多,以致「无所不引」时,不同的PRn就叠在一起而产出PRn〈s)这种复合的、混合的、搅成一团的痛苦。  〈s)危险处在於,不同的S混在一起後,S和PR「对象性」的因果关联会「切断」,而呈现非对象性的、非条件刺激的、自发的PR如下:  此时,当事人对创伤事件的创伤反应发展历程,就从常态反应走入病态或变态反应,而迈进人格违常、精神官能症、精神分裂症,甚至自杀的危机之中。不引以为苦,是减少与减轻痛苦最重要的技术,但是四类痛苦刺激不同於其它刺激处,在於这四类PR非碰上不可,碰上就如影随形摆脱不掉。  〈〈四、PSA:衰老之苦衰老之苦(PSA)最是吊诡:从儿童至青春期当然没有衰老之苦,青春期至中年期有衰老之实却大都无衰老之苦,中年期至老年期间或有衰老之感却不一定有衰老之苦,进入老年期衰老之苦则与日俱增难以稍忘。老年人每日都得面对PSA,所以随时都在。老年人承受衰老之苦的方法有二:  (一)切断PRAn的第二循环痛苦(引以为苦)老年人有二种痛苦的循环,第一种循环痛苦是PSA→PRA的回溯,第二种循环痛苦是PRA→PRAn→PRAn(S)的回溯。第一循环痛苦已经很苦,却是不能避免与切断,因为老化引发之PSA是必然的。第二循环痛苦虽然比第一循环痛苦、更苦、苦更久,却是可以切割与避免的。老年人必须学会正确的反应性自我语言,当PSA出现时,脑海中必须浮现以下自我语言(或说出)─―以平叙句描述PSA(描述身体的老化或症状,例:我走不动了,脚抬不起来!),和PRA(描述心理的痛苦与害怕,例:  我老了,真是没用!或怎麽办?气死我了!),PSA重复出现则重复叙说标准口白。绝对禁止以下的念头或口白:「我不要这样」「为什麽会这样」「以後就只能这样了」,才能禁制PRAn与PRAn(S)(各种PRAn连结在一起)的出现。(只要以叙述句重复描述每一个S1R1,虽然卡在R1,却不会卡在Rn。R1是S1出现时,当下立即的「被动性痛苦」。Rn却是S1未出现时,因为R1而产生的「主动性痛苦」,且n值愈大痛苦的时间愈长、愈是痛苦。)老年人遇到的最大困境就是──白天想、晚上想、一直想、愈想愈痛苦。老年人最苦的其实不是PSA引发之PRA,而是PRA引发之PRAn或Ⅰ:第一循环痛苦Ⅱ:第二循环痛苦。  (二)联结FS(建构幸福vs.痛苦的翘翘板)老年人很难自己切断PRAn,总是会跌入痛苦端的第Ⅱ循环。第Ⅰ循环与第Ⅱ循环痛苦的联结令老年人痛不欲生,老年人要如何来承受第Ⅰ、Ⅱ循环之痛呢?方法有二个:第一个是动力重建,重建寻找幸福的动力;第二个是能力重建,重建幸福感、享受幸福感的第Ⅲ循环。老年人才能凭藉第Ⅲ循环的幸福,而去承受第Ⅰ循环的痛苦。  动力重建老年人跌入第Ⅰ循环後,就会一直卡在PRA和PSA。整日整夜都把注意力放在自身每一个PSA上,以及自己每一个PRA的反应上。他会一直向自己(内在语言)或向别人描述(或比较),自己身体每一个衰老的徵候(PSA)以及自己因而产生的身、心、灵的苦痛(PRA)。他努力寻找,放大并逐一锁定,每一个与PRA,而出现以下的PRAn(S)。  (1)10个、他会在忧郁与焦虑的徵候间游移。  他也会在恐慌与畏惧的徵候间游移。  他会摧毁自己的自信与安全感。  他也会摧毁别人对他的感情与相对角色行为期待。  他会漠视自己拥有的成功、快乐与值得的幸福。  他也会把幸福端与不幸福端的一切都引以为苦。  他会摧毁自己对别人的感情与自我角色扮演。  他也会苛责别人不帮他、不理他、害他。  I、他会苛责自己没有生之勇气与能力,批判自己没有「生」价值。  J、他也会判决自己只有「死」路一条。  因为以上的10个PRAn(S),老年人根本就只困死在第Ⅰ与第Ⅱ循环的痛苦,而完全把第Ⅲ循环的幸福给搁置了、忘了,甚至毁了。  +ⅠⅢ痛苦幸福要怎麽做,老年人才愿意张眼去看、动手去摸、用心去思索,而肯定自己拥有幸福呢?追求幸福感的动力,就藏在老年人的10个PRAn(S)里。当老年人向你述说或表出那10个PRAn(S)时,千万不要做错误的回应,而要有正确的回应。错误的回应让老年人愈陷愈深,正确回应会让老年人愿意去开启第Ⅲ循环。  (2)错误的回应、完全否定:不管老年人用负向语言叙说或表出任何主题,尤其是上述个PRAn(S),都给予完全的否定说「没有啦!」「不是这样啦!」「别人不都是好好的」「你很正常啦!」「不需要担心呵!」「不需要怕啦!」「你很好呵!」「要有自信啦!」「你看,你这麽棒」「你看,全家人都这麽爱你、喜欢你、保护你、关心你」「比如说...事,不是很快乐吗?」「比如说...事,不是很有价值吗?」「你很成功的」「你很幸福的」「你不能这样说我们,我们是爱你的」「你不准这样子看自己,你是很有能力的」「没有人要害你,你怕些什麽呢?」「不要乱想了」「不要自己把自己搞得这麽悲伤」「不要想、不要一直想这些」「不要焦虑,一切都很好!」、部分否定:不要回应说「没有你说的这麽痛苦啦!」「没有这麽严重啦!」「还没到这个地步啦!」反应过度了,事实不是这样啦!」「就算是,也不需要这样啦!」「当然会痛苦,可是没必要这麽夸张啦」。或者用比较句型说「你不是最严重的啦」「别人比你更惨」「你比别人好太多了」「你看看别人,就不会这样子哀声叹气了」「人家有像我,像我们对你这麽好吗?」「我们的用心会比别人差吗?你怎麽可以这样说呢?」「我们要怎麽做你才会满意呢?  知足常乐啦!」「没有人像你这麽紧张、这麽怕死的啦」「每一个老年人如果都和你一样,岂不天下大乱。」「你看看别人,想想自己,不要弄得大家都活不下去了」、拒绝回应:对於老年人的PRAn(S)统统不予回应,视若无睹、听而不闻,甚至嗤之以鼻。  攻击反应:对老年人所有的PRA都以攻击句型(或动作)回应,例如:「继ⅢⅠ续哭呀!哭死算了!」「继续想呀!想到发疯捉狂,你最高兴对不对?」「怕什麽?怕死一个算一个,你怎麽活愈久愈没用呵?」「你本来就没有啦,这辈子你干过什麽好事,现在才在叫,良心发现了哦!」「不满意是不是,我(们)对你不够好是不是,你想想你怎麽对别人的」「你有没有良心呵!我(们)对你这样,你还...」「你不幸福吗?对,你不值得幸福。」「你很痛苦吗?  对,你活该痛苦」「活不下去是不是,你早该死啦!活着碍事哦!」「不知足、自恋,你自卑感作祟啦」「能吃就好了,没死就偷笑啦,别嫌了」(3)、正确的回应:先做完A 才能做B,只做A或B都无效。  完全的承认与接受:老年人述说与表出的每一个PSA、PRA、PRAn和PRAn(S),都给予─―(A)承认:承认老年人的处境,事实(每一个PSA)的确是如此。要说「是啊!」「就是呵!」「就是这样呵」「天呀」「唉唷」「唉」「是!是!」「没错」。  (B)接受:接受老年人的反应,事实(每一个PRA、PRAn与PRAn(S))的确是如此。要说「当然」「当然会这麽想」「当然会这麽说」「当然会这麽做」「一定会难过的」「一定会担心的」「一定会害怕的」「一定很痛苦」「是啊,信心都没了」「是啊,一定很不安、很怕、很恐惧...」「是啊,哪还快乐的起来」「对不起,我错了」「对不起,我疏忽了」「对不起,请你原谅我」「我做的不好」「我知道了,我真的是做的不够!」「对不起,让你这麽想、这麽难过、这麽折磨、这麽痛苦」。  完全的肯定与预言:老年人述说与表出的每一个PSA、PRA、PRAn和PRAn(S),都给予─―(A)肯定:对人做肯定,对人的德性、能力作肯定,对角色的扮演做肯定。  例如:「你好好唷!」「你真是个好人」「你是一个好男(女)人」「你是一个好爸爸(妈妈、丈夫、妻子、爷爷、奶奶、兄弟姐妹...)」「不可以让你过这样的日子」「你应该生活得更好才对,不然就是老天无眼」「一定要改变这一切,一定要给你最好的」「你的心肠好好哦」「你总是这麽贴心」「你过去付出了那麽多」「你是我们最爱的人」「你的人生、你的勇气,让我们好自卑」「一切都重来,一切都要最好的,本来你就该拥有最好的」「为了你,一切都值得」(B)预言:对未来做正向的预言,预言自己也预言老年人。例如:  「我会改变,我会改变这一切,我会付出最大的努力来改变这一切」「我会做到的,我知道我该怎麽做了」「我知道你需要什麽了,这些都是你应该得到的,我一定会让这一切变成真的」「我懂、我改,我一定做到」「你会得到应得的一切,你值得」「为了让你快乐,让你幸福,日子即将改变」「你会看到幸福,我将给你幸福」「你的日子会好过、会快乐,我保证」「我(们)会陪着你、关心你、爱你,用你喜欢的方式来疼爱你,我保证。」、能力重建因为家人正确的回应,或老年人自己正确的修正自己的观念,所以老年人才有动力,能在衰老之苦中,张眼、抬手、起身、移步,去看、去触摸、去靠近、去拥有幸福和不幸福,去懂得、去接受、去享受不痛苦的生命。他才能把痛苦的生命对立於不痛苦的生命,才能在痛苦与不痛苦的交互洗礼中,撷取自我生命最真实的成败、喜乐与价值。  动力出现之後,老年人汲汲营营寻找生活中的幸福感。只要有一点一滴的幸福感,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动作,就足够他放下许多的苦楚。当他可以从日常生活中,觉察与撷取幸福感的刺激物事(FS)时,幸福感的身心反应(FR)也油然而生。如何帮助老年人建构FSFR的第Ⅲ循环呢?以下是能力重建的正确方法,没这麽做就是错误,就会打破第Ⅲ循环令FR变少,令FS也愈来愈少而消失。  (1)抗衰老行动对老年人衰老的各个状态都要了若指掌,且要斤斤计较。不但要比当事人还在乎,还要帮他把他不好意思说出来的担心(今天或这礼拜皮肤差一点)或高兴(今天或这礼拜精神好一点)表达出来。因为你很注意,他就不必那麽去注意。因为你很担心,他就不必那麽担心。因为你说了出来,他就不必一直想要不要说?要怎麽说?说了有没有用?不但要说出来,还要提出抗衡的实质对策,例如:吃些什麽?做些什麽?洗什麽?擦什麽?喝什麽?改变些什麽?甚至提出要不要看医生、要不要挂整形美容的门诊?抗衰老行动系列,是为了发生「替代」的疗效,因为家人的「置入」,老年人不得不「移出」,甚至劝你「不用这麽担心」「没什麽啦」「这又无所谓」「不用看医生啦」「整形,笑死人哦!」,因为抗衰老「行动」的执行,所以不会令老年人停在「更为焦虑」之中,反而从过程中「觉察」家人的爱心呵护,而能得到源源不绝的幸福感(例如:试用不同的洗发精,又例如:家人讨论哪一种乳液适合奶奶)。  (2)晨昏定省出入报告全家大小出入家门务必趋前告知,早晚三餐都要问候。这是每日提供老年人多重FS的最佳方法。  (3)建构权力感建构权力感,让老年人觉察自己在家庭中拥有适当权力位阶和参与感,而不是毫无权力(无人重视,没人把我当一回事,啥事都管不了,老了没用了)。  方法如下可供参考使用:  规划一些事务,把决策权交给老年人。例如:小孙子能不能去远足?  今天能不能晚点睡?盆栽要摆哪里?  规划一些事务,让老年人可以参与决策。例如:电视机要换什麽品牌机型?电锅要买什麽颜色?  规划一些事务,是一定要说给老年人知道的。例如:办公室怎麽了?  家里谁怎样了?那个亲友如何又如何了!  五、PSB:疾病之痛疾病之痛(PSB)最是苦楚,从长痘子、疹子、...,从牙疼、头痛、指甲缝肿痛...,从感冒、胃痛、腹泻、...,从世纪三大疾病:癌症、爱滋病、忧郁症,到各种罕见疾病和不治之症。人类从出生起,就有机会承受疾病之痛的侵袭。不同的年龄层,还会好发不同种类的疾病。遇到感染性疾病,还能推因测果引以为殷监。遇到遗传性疾病,就只能怨天尤人、悔恨今生。人生最憎恶疾缠身,闻之丧胆者为癌症和爱滋,心碎者为忧郁症。癌症和爱滋病,代表致死之恶疾。忧郁症则代表精神疾病,精神病不是致死的绝症,却令当代人痛不欲生。疾病不只是痛苦,更是灾难。身受疾病之痛的人,又怎生承受这种苦楚呢?  承受疾病之痛苦,区分为虑病期、康复疗养期、慢症期、绝症期、安宁期和精神病期。有人卡在某一期,有人一期渡过另一期。不同时期的人,各有不同自助和助人的方法。  (一)虑病期不是每个人都有虑病期,只有那些俗称「惜皮仔人」(台语),比较自恋、比较怕死,平常对各种生理刺激或生理反应都比较敏感的人;或者自信心、自我安全感、容易钻牛角尖、习惯对长辈或平辈生气,平日生活较刻板化、猜疑心较重、啥事都要有个原委的人,则较易於病情初发之时,出现心理性的虑病期。虑病期可分为二种心理现象。  病人之苦:二种心理现象过虑现象通常发生在生病初期或慢性疾病患者(或家属)身上,虑病现象则发生於虑病症患者身上。  (1)过虑现象:过度担心与焦虑当事人在病情初发身体不适时,就开始担心「我怎麽了?我生病了吗?我生什麽病了?我会不会得重病?我的病会不会好?我病了,我的工作(学业、家人...)怎麽办?我病了,我就不能...了?我不要生病,我不要打针吃药,我如果治不好怎麽办?吃这药会好吗?这个医生行吗?诊断没错吗?检查会不会有问题?」他的担心焦虑,全部焦注在自己的病情与生活之中。  (2)虑病现象:四处看不同科的门诊当事人如果罹患心身症,就容易出现虑病现象。因为是心理引起的生理症候群,不是器质性的缺损,而是功能性的间歇性影响,且症状会变化。生理上的检查大抵都在安全值以内,症状也不符合疾病分类的全部要项。医生无法诊断他是什麽病,无法告诉他「你得了什麽病」,也无法开药给他、告诉他疗程。  不是「先开些药,你吃吃看!」,或者「检查起来,没有某某病症。」,就是介绍他「挂某某科再检查看看」。  当事人的病症得不到确认,心理的过虑现象就更加码转为「我怎麽了?我到底得什麽?连什麽病都不知道?生病了,就要知道为什麽生病和生的是什麽病呀?医生说没病,可是我明明就不舒服呀!」他开始找同一科不同的医生,然後开始挂别的科,看的科别愈来愈多,检查的项目愈来愈多,甚至乾脆就做全身检查。结果还是一样「没病」,事实还是一样「我这里痛,那里不舒服」他更慌了「一定哪里不对」「一定要有原因」「看了那麽多医生,却不知道我得了什麽病,我怎麽办?我是不是没救了?我是不是一辈子都会这样?」「医生说还可以检查某些项目,问我要不要检查?我又不是医生,怎麽问我要不要检查?  到底我是病人还是医生?」虑病现象的当事人,不但对自己、对自己的病情、对医生、对医院、对检查有疑虑而深度不安,更把这种不确定性引发的焦虑,转移至家人或照顾者身上。他会对家人咆哮或埋怨「你们都不关心我,我生病了知不知道,不用看医生吗?医生说没病,你们就算了吗?检查没怎样,可是我痛苦呀!你们认为无所谓对不对?说我乱想的,不要想就不会痛了是不是?我这麽难过,能够不想吗?那个医生竟然叫我看身心科,我疯了呀!我神经病是不是?这些痛都是我瞎编出来的是不是?大姨介绍的那个医生到底要不要去看啦?某某科到底要不要去看啦?到底要不要到另外一家医院重新检查一遍?这一堆药到底吃什麽?  你们又说随便我?医生也问我要不要检查特别项目?我是医生是不是?我说了你们说我乱想,我不说你们就当我没病、病好了、不会痛了是不是?」。  家属协助病人承受虑病之苦的方法虑病之苦,当事人自己承受不了,家属也无法承受。家属不但面对病人的焦虑与恐惧,还要面对病人的抱怨与攻击。家属怎麽劝慰都无效,怎麽说怎麽做都错,无能为力与不知如何是好的感觉,重创每一个家属。家属生气、悲伤、自我激励、耐心陪伴,却又换来一记又一记的重创,看着对自己咆哮的病人,家属却必须知道:家人亲友或照顾者未伸出援手,当事人会愈陷愈深;过虑只是焦虑并发强烈地情绪状态,虑病则由焦虑转移至强迫症,更非当事人所能自救。家属务必采用「洪水法」,才能逐步帮助当事人脱离苦海。洪水法是属顺向疗法,家属务必操作下列程序:  (1)过虑现象当事人出现过虑现象时,协助者务必执行下列技巧:  接受:专心听、表情凝重,口中唯唯诺诺,绝对不怀疑或否定当事人的说词。  锁定:表达「我最担心的是......」,询问「你最担心的是......」,完成「分段(逐步)缩小焦虑范围」的操作项目。  肯定:对病情的发展,以及治疗的速度,给予正向肯定。  示好:表达对当事人的感情、喜爱和能力的崇拜。  (2)虑病现象当事人出现虑病现象时,协助者务必执行下列技巧。家属或照顾者操作前四种技巧,可有效缩短否认期,有利於转介临床心理师之後的疗程,并减少相互的冲突。  角色认证:当事人怀疑的自我状态或病情,全部都把它当真。必须异口同声,相互呼应。  角色心理替代:协助者要针对当事人不同时刻述说的不同病情,全部表出过虑现象。让当事人觉得,协助者比他更担心、更慌张、更害怕、更疑惑、更想找到真相,藉以「替代」当事人的负向动机与情绪。  角色行为替代:协助者要比当事人更主动积极寻找医疗资讯,安排同科不同医生与不同科别医生看诊或检查。  平行角色发展:每次就医前、中、後阶段,协助者应与当事人扮演相同角色。用第一人称述说与行动,并与当事人充分讨论。  转介心理治疗:虑病症心理治疗的关键,在於当事人承认自己患了虑病症。  虑病症病人最不能接受家人或医生说「你患了虑病症」,上述角色替代疗法就是缩短「否认期」的方法。临床心理师会操作心理治疗技巧,缩短与完成「否认期:我不可能患虑病症。」的心里历程,而进入「自怜期:怎麽是我得这种病?」。次而缩短与完成自怜期的心理历程而进入「羔羊期:为什麽我会得虑病症,怎麽发生的?谁害的?」。  再缩短与完成羔羊期的心理历程,进入「求助期:谁来帮我呢?」给予全面协助而脱离虑病症。有时候,过虑与虑病的人并非病人而是家属,这样子的家属务必求助於临床心理师,避免久而久之又引发了病人产生过虑与虑病现象。  (二)康复疗养期急症期正当病情急性发作,当事人承受巨大身体病痛与医疗作为,心理上无暇去觉察或在乎他人的作为与互动。急性症状解除,进入康复疗养期就大不相同了。  病人的行为徵兆康复疗养期的人最大的障碍,就是一直在生活事件互动中找证据,证明下列第一件事,再用第一件事要求第二件事。  (1)第一件事:我是病人他很注意自己病情发展和身体状况,努力找出自己和家人或其他人互动时体能的差异,每一个差异都是一块标签,他努力给自己贴上一块又一块的标签。  我们可以想像一个人,全身贴满写着「我是病人」的立可贴─―这就是康复疗养期的最佳写真。  (2)第二件事:你们要关心我、让我向自己和别人展示「我是病人」的标签,为的是要求下列四件事:  扩大与持续享受当一个病人的特权。  你们的关心不够,你们要用心照顾我、疼我。  我生病了,情绪当然不好,你们必须谅解、必须让我。  你们不该对我要求太多,更不可以对我生气,也不可以不理会我。  处於康复疗养期的人,情绪变易性会变大,对刺激的反应程度也会变大。  占据家庭权力系统上位的人,易把上述特徵都表现出来。但是,领受家庭权力系统下位的人,虽有以上心理历程,却「不敢」展露为外显行为,而处於外表安静低沈,内心却澎湃激荡的状态。  承担病人之苦的方法这个阶段的人,心里可怜兮兮地,外表却易凶巴巴地。他容易宽以待己,却又易严以律人。他容易原谅自己、放纵自己,却要求别人(通常是特定人而非每个人)许多、更多。这种人己间的冲突,造成这个阶段病人与照顾者双方的痛苦。  (1)如何帮助病人家属要帮助病人渡过这种冲突之苦,就得执行下列二种贴标签作业,来削弱或减轻病人的冲突之苦。贴这种二种标签的最高准则是─―不和病人发生任何冲突。  帮病人贴反向标签病人自己贴的标签是「我是病人,所以我不必~」家属或照顾者或治疗师要帮病人贴反向标签,一样子标示他是病人,内容却改为:「你的病还没好,所以不能~」「等你病好了,就可以~」「你若能~,病就会快点好。」「为了让病好起来,所以你要~,我们要一起~」。  帮自己贴标签病人帮家人贴的标签是「我是病人,你要关心我、疼我、让我~」,家属自己要贴给病人看的标签是「你是病人,所以我要帮你、管你、调整你的作息、饮食、心情......不能让你不小心耽误了病情的疗养」「你是病人,我一定要帮你把病养好,所以你一定要......」「你是病人,我好担心、好关心你,所以你一定要......」。  (2)如何帮助自己康复疗养期的病人,生活只剩养病一事,往往会因为失去目标感,而不耐烦单调沈闷、无趣、乏味的养病生活。养病的人,除了适当的运动外,就是要「静养」。静养之要不在追求高高兴兴的快乐心情,而在於不气不怒、不悲不愁、不哭不怨、不烦不闷,更在於冲虚平和、悠然自得与清净安适。  家属或他人的帮忙,焦点在於下列二项:一是减低病人的「欲求」,二是降低病人与外界的冲突。至於病人能否得到「静养」的实效─―让自己的心境离开极端的正负向动机与情绪,更难、更必要的是上述静养之心的「经验」。欲收静养之功效,只能靠病人自己。病人必须知道这个「知识」,才知道要去做那些事,来达到这个目标。就不会日子挨不过,就找自己或家人开刀胡闹。  (三)慢性病期慢性病的病人,区分成工作者和非工作者。没有工作或已退休而罹患慢性病的人,就好似康复疗养期的病人一样。慢性病的工作者,则面临社会角色(职场与家庭角色)相对於病人角色的冲突,而破坏自信心与安全感。且会出现以下痛苦:  慢性病工作者的痛苦(1)工作角色怨恨病人角色当事人认同工作角色,把病人角色当做来找麻烦的,对於慢性症状厌烦至极、仇恨至极。於是把工作角色所有的不顺或挫败,都归因於慢性病之苦。  (2)病人角色怨恨工作角色当事人认同病人角色,对於工作厌烦至极、仇恨至极。认为我是病人,为什麽还要工作(上班、上学、照顾别人......)。於是把慢性病之所以治不好,之所以一直折磨人,都归因於工作之苦。  如何帮助慢性病工作者家人、同事或照顾者,必须有能力辨识,当事人是上述A类或B类。  (1)A类对於A类的当事人,应该努力帮他贴上A标签「你是了不起的工作者」「有慢性病还能工作真是了不起」「慢性病这样折磨,还能工作、还能工作得这麽好,真是了不起」。A类病人不但需要别人知道他身受慢性病之苦,更重要的是肯定他在工作上的努力与成就。所以,工作角色的激励、赞美与肯定,才能帮助他承受慢性病之苦。家属与同事千万不能劝他说:「生病的人,何必工作得这麽辛苦?过得去就好,不要太认真,身体健康比较重要。」(2)B类对於B类的当事人,应该努力帮他贴上B标签「你是了不起的病人」「没几个这样子发病的人还去工作的」「哪有病人要做这麽多事的」「做这麽多,病情还能保持稳定,真是了不起啊!」B类病人不但需要别人知道他身受工作之苦,更重要的是肯定他在治疗、养病上的努力与成就。所以,病人角色的激励、赞美与肯定,才能帮助他承受慢性病之苦。家属与同事千万不能劝他说:「工作这麽忙,还有时间生什麽病呢?又不是多严重的病,干嘛不工作啊!这麽一点子病,工作该没问题吧!」(四)绝症期知道自己身患绝症的病人,已被告知大概只能再活若干年,所以生命开始倒数,每天都愈靠近死亡。绝症期的人面临死亡的实体威胁,对死亡的畏惧,无法逃避的害怕与焦虑,珍爱的人、事、物都将永别的不舍,让剩下来的这几年或几个月,每天都是折磨,一天比一天更折磨。病未至死,人已恐慌心碎而死。家属或照顾者,务必要求病人接受心里治疗。只有临床心里师给予「二次生涯治疗」,才能帮助绝症期病人承受绝望的死亡之苦。  二次生涯治疗,是由临床心理师协助当事人,把出生至得绝症切断为「第一个生涯」,次把现在至预期死亡的日期建构为「第二生涯」。并对第一生涯进行重建,然後开启第二生涯的目标、价值、苦乐与成败。二次生涯治疗的对象,第一个是当事人,第二个是家属与亲友。当事人采特别心理治疗模式,家属与亲友则采团体治疗模式。二次生涯治疗的程序只能执行一次,第一次若失败当事人会拒绝第二次,故临床心理师宜谨慎行之。  (五)安宁期安宁病房的病人,区分为有要求和没要求的二类。要求是病人要求照顾者协助他执行某些动作,例如要坐起来、要下床、要走走、要到外面去......等。家属照顾病人,且知病人将不久於人世是苦,病人要求做他做不到的事是苦,拒绝病人是苦,病人被拒绝也是苦,二苦相对滋生怒气、怨气、伤心与痛心都是苦。  家属如何帮助自己家属必须自助或者获得协助,共同确认这个时期不同於加护病房外的等候,共同确认尘埃已落定的当下,家属们该做的是那些事(包括:丧葬事宜、遗物处理、财产继承、医疗保险......等事务;暨家属创伤心理发展的必经心理历程,家属如何互相扶持共度伤恸与难关......等,心理与精神创伤之治疗。)细目包括如下:  (1)家人彼此知道:其他家人都已付出最大努力。  (2)家人彼此相信:其他家人都愿意承担公平的事务负荷。  (3)公平规划每个家人实际承担的工作。  (4)家人彼此知道对方的心理创伤落在「创伤发展阶段」的那个阶段,以及相互慰藉的方法。  (5)共同确认陪当事人走这最後一程的价值为何?以及各人可以支付的代价。  家属如何帮助病人家属帮助病人只有一个字,就是「顺」。例如:病人方才恢复意识没几日,就吵着要下床。问题是病人连坐起来都很困难,那可能下床呢?这时就出现病人吵着下床,家属劝着不要下床,病人生气不能下床,家属生气病人闹着要下床,双方气来气去,就有家属气急了哭起来,病人气坏了也哭起来......。正确的处理方法是:对病人说「好呀!我帮你下床」,病人就会高兴。家属要高兴地、甘愿地、真挚地帮病人撑起身子,协助他做下床的动作。直到病人做不来,自己放弃了,才能停下来。停下来的时候,还要告诉病人说「没关系,晚一些,你想下床时,我们再试试看」「这次还差一点点,下次再试试看好不好」「唉唷!差一些些,下次一定会成功的!」这就是「顺」的方法,如此一来双方都高兴。人都将死,就别再折他的意了。顺意就畅心,高高兴兴地让病人高兴,才是病人与家属承受安宁之苦的真谛。  (六)精神病期之苦精神疾病的病人可区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人格疾患,第二类是精神官能症,第三类就是精神分裂症。第一类以他人为苦,第二类自以为苦,第三类不知苦而令人痛苦。  第一类:人格疾患之苦人格疾患俗称人格违常,是指当事人异於常人、常理、常规、常识的念头、言语、表情、动作、声音、行为的原因,源自扭曲的人格结构与内容。这样子的病人没有痛识感、没有是非价值感,苦乐的感觉与反应程度却反而十分强烈。人格疾患最困扰当事人的就是多思多虑到几乎失控,而未达强迫的状态。对家属而言,则道理说完、好话说尽,该做不该做的都已规范完毕。哭骂叫打、能做的都已做完,可当事人却依然故我。不可理喻、不胜其烦、不堪其扰至不知所措,正是家属的写照。  (1)家属怎麽帮助自己和家人家属必须先自助、互助,必须先让自己不会忧伤,才有心神帮助病人。  家属必须告诉自己、教育自己、说服自己和家人:  他不是故意的、不是找我们麻烦、不是找自己麻烦、不是不管理自己、不是放纵他自己、不是爱生气、不是爱找碴、不是没事找事、不是不懂事,不是不顾怜、不疼惜、不感谢家人,不是偷懒、不是爱发脾气、不是爱哭、不是爱闹、不是自卑、不是自暴自弃,不是劝不听、不是说不得、不是教不会、不是个性不好、不是固执、不是不合作......。  他是病人,他生了缠人、烦人的疾病,他不是自己故意要生病的,不是活该他必须生病的,他甚至不知道他病了,他不知道他病很久了,他可能懊恼自己生的病,他可能憎恨自己为什麽会生这个病,他甚至可能不知道自己是病人,他可能每天都在猜疑为什麽我会这样......。  他知道他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他也认为我们想的做的也都和他不一样;其实他坚持己见时,也不知该如何是好;其实我们生气时,他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就像他伤心难过气愤时,其实他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他是病人,一切一切都是疾病引起的,都不是他能控制的。要求他是没有用的,责怪他、迁怒於他都是没用的,吃药是不会好的,人格重建需要漫长的时间,不是三、五个月就能成功的。  如果家属无法做到上述四项,务必寻求临床心理师的协助──家属接受心理治疗。否则,当事人还没成为精神病人,家属就已精神病发作。  (2)家属如何帮助病人家属免於被病人伤害之後,才有动力与能力去照顾与帮助病人。  专心聆听「听到不想再听」「看到不想再看」「当做没听到」「当做没看到」「随便听听」「随便应付应付就好」「听到就气」「看了就伤心」家属免於被病人伤害後,就不会出现上述行为。所以病人说些「不是人话」、做些「不是人事」,还流露着「人不该有的表情」时,还能真心诚意的「专心聆听」。专心聆听的行为标准是:眼睛看着对方,适时发出语助词(嗯!哦......),频频点头且表情与病人一致(同喜、同悲......)。  各自表述家属不必对病人不合情理的言行做反应,要记住「他说他的,你说你的,各自表述」。各自表述的重点在於,病人说的时候一定要专心聆听,但听完後不须要就其内容、主题、事件或其人做任何回应,只须直接陈述自己的想法或要求。不要说「你不可以~,你应该~。」只要说「我希望你~」或「你应该~」或「某件事~」。  温情体贴人格疾患区分10类,包括妄想型性格障碍、类分裂型性格障碍、分裂性型性格障碍、反社会型性格障碍、边缘型性格障碍、做作型性格障碍、自恋型性格障碍、畏避型性格障碍、依赖型性格障碍、强迫型性格障碍。边缘型、做作型、依赖型、妄想型与强迫型的人,需要大量温情体贴的照护,而且愈多愈好。类分裂型、分裂性型、反社会型、自恋型与畏避型的人,则不需要温暖体贴的照护,愈多他愈困扰、愈逃避、愈反抗。这是家属照护人格违常的人,务必要注意的分类。  他不是病人人格违常的人认为自己没错、更没病,他们认定都是别人错、别人有病。  至於他为何到医院看病还在用药,是因为有病的家人们一起逼迫这个没病的他,他不得不屈服。家属愈指证他有病,他的症状就愈严重,反弹或反抗就愈强烈,就出现愈多的偏差行为。千万不要帮当事人贴上病人的标签,家属务必切记这个禁忌。  心理治疗人格违常的人最适合的治疗模式是心理治疗,故家属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协助或强迫或诱导当事人就诊。如果一定要用药,更必须同时接受心理治疗。  第二类(上):精神官能症精神官能症包括:忧郁症、焦虑症、恐慌症、畏惧症、强迫症、妄想症。不论初发为哪种病,都可能会并发其它五种病的症状(通常只并发一、二种),但并发的症状会改变,病症也会从这一种转移至那一种。通常较易初发的病为忧郁症,忧郁症也会合并焦虑状态,或者合并畏惧......等其它状态,忧郁症也会转化为焦虑症或其它病症。忧郁和畏惧症都是情绪系列的心理疾病,焦虑、强迫、妄想症,都是动机(念头)系列的心理疾病,恐慌症则为动机与情绪复合的心理疾病。动机与情绪互为因果与表里,呈现完形心理学的「形-基」现象。形基互换时病情就发生移转。  精神官能症的病人困在情绪失控与负向情绪之中,更困在动机失控与负向动机之中。他没有能力抑制各种情绪的滞留和流转,他更没有能力控制各种动机的识别、判读、抉择、滞留、重复或漫无逻辑的急速变换与发展。最可怕的是这些现象,会从零开始愈来愈多,愈来愈严重也愈来愈失控。当事人从没有觉察、到有警觉、到愈来愈害怕,到愈来愈无法控制、到完全失控而不自知,这是一个非常可怖的历程。  (1)焦虑症忧郁症患者容易并发焦虑状态,焦虑症患者也容易并发忧郁状态。从精神科药物治疗的药理上看,忧郁症与焦虑症有共病现象。但是从脑电波学的观点来看,焦虑症与忧郁症却有完全不同的表现。焦虑症患者不论全脑放电强或弱,都以β波(13~30Hz)为优势波。优势的β波出现的次数愈多、时间愈长、强度愈大,当事人就愈焦虑。焦虑症患者若伴随专注力降低、恍神、情绪变易、记忆力变差、不安、混乱、失眠...等心身症状,都可以在脑电波上明显的确认与区分。  焦虑症患者区分为想到就焦虑以及想不想都处於焦虑状态二种,前者「思想」的标的物是固定那一件或那几件,後者则为了觉察「我在焦虑」而更焦虑。  焦虑症患者难过的不是「那件事」、不是「想」、不是「想那件事」,而是想或不想那件事引发的「身体反应」。心悸、冒汗、口乾、频尿、肌肉紧绷、晕眩、虚弱无力、无法移动...等身体症状,让一个人为焦虑症所苦。  焦虑症病人为身体症状所苦,而引发的心理创伤则为恐惧和害怕。碰到会引发焦虑的情境就害怕,没碰到却预期万一碰到而恐慌。这种夸大的恐慌和害怕又无端地引起新的或更严重的身体症状。严重的身体症状,甚至令人瘫痪无法动作,而且毫无任何预兆。有的人则转化於其它变态行为,如:拔头发、咬指甲或自虐、自残的行为。上述这种严重的身体症状(走在路上随时会瘫痪或提到某事就立刻瘫痪),以及自虐、自残的自我伤害行为,在二次发作之间则又引发更严重的焦虑。  焦虑症病人焦虑时很苦,不想、心不焦、思不虑就不焦虑吗?从「焦虑的心理状态」,陷落到「焦虑的生理状态」的人,24小时脑部的β波不论微弱强烈,都处於优势波状态盘踞整个脑部。有的病人感觉得到自己没事没想,却不知在焦虑什麽?有的病人长期处於生理性焦虑之中,自己却懵然不觉。  (2)恐慌症与畏惧症对实体事物夸大的害怕,称之为畏惧。对虚拟或非实体事物夸大的害怕,称之为恐慌。畏惧症患者,面对畏惧之人事物时,通常采取回避或不接触的方法,来让自己不暴露在畏惧的情境中。恐慌症患者发作,都是从事前延续到事後。因为想到就害怕,一开始怕就怕很久,非关目标情境有没有出现,所以恐慌症患者痛苦的时间很长,引发的身体症状也更激烈。  焦虑症患者愈想愈担心,为了不担心他会故意去做这些事,或故意不去做那些事。畏惧症患者只要回避或不接触就没事,恐慌症患者却愈想愈害怕而做不了任何事。焦虑症容易并发畏惧或恐慌状态,畏惧症与恐慌症也容易并发焦虑状态。当焦虑症与畏惧或恐慌症结合时,患者的痛苦就愈无法自制了。  (3)强迫症强迫症几乎都联结着焦虑症,前者引发後者或後者引发前者,在心理治疗上代表两种不同的技术与疗程。强迫性思想的病人,一直在想──想着实体或虚拟的事件,大部分是小事,小到一句话或一个动作或一个念头或一个表情,然後「想不通」。因为想不通所以一直想,因为一直想所以影响了正常作息与事务。又因为错乱或耽误了身边的事务,所以又出现了新的思想的标的物。永无止尽的「想与想不通」,引发永无止尽的事务挫败,又引发一次又一次的暴烈、消沉与哭泣。病人必须讲给特定人听,因为他要求助。家属不管怎麽分析与劝说,却又说不过或劝不通病人。病人认为家属没有能力帮我,家属认为病人冥顽不灵。通常,病人会搅乱一家子的亲情。  强迫性行为的病人,不是困在谬误的逻辑中,而是挫败於无法做决定。犹豫不决,决而又犹豫,没法子下判断,无法确认行为的标准。就是不知道洗乾净没,所以才一直洗手。就是摆不出自己所认定的那个完美标准,所以才一直在调整鞋子的位置。(例外:洁癖不同於一般的强迫性行为,不可等同视之。)强迫性行为的病人,会在日常生活中出现许多标的性的强迫性行为。如果没有治疗,这些标的行为会转换,还会愈来愈多,因为耗用太多时间致使生活步调与作息又被影响。因为总是无法在适当的时间完成每件事,所以造成许多事件的挫败而招来训诫与教诲。虽然劝说无效,但是家属很清楚他病了;不像强迫性念头的病人,常被家人视为无理取闹、想不开...,就是不把他当病人。强迫性行为发作时,病人通常不会有多难过。病人难过的是时间的压力或有人在旁边催或有人在旁边看,或者还没完成这件事(例如:脱下皮鞋後,要花15分钟才能「摆好」在鞋柜里。)就被迫停止,这才会引发病人严重的焦虑。  (4)妄想症不论是被迫害妄想,还是神息妄想,只要是生活机能正常,还可以上班上课,就仍属精神官能症。若妄想内容已达人格的分裂或逻辑的谬误并强制去规范他人行为,则属精神分裂症。  被迫害妄想的病人,整天怀疑有人要迫害他。他怀疑到处都装了针孔要拍他,他怀疑别人说话是在说他。他怀疑看到的每个人每辆车,都在密谋害他、跟监他。他会寻找主要的坏人,合理化他被迫害的原因。他整天生活在杯弓蛇影的苦楚之中。他不但觉得有人要害他,还怕这些人也会伤害家人或特定人,所以必须去警告他们,所以每天都焦急地向几位特定人──又说又劝。听话的家属先是满头雾水,次而再三分析、劝说无效,甚至厌烦的翻脸。到最後只好听了就算,也不争辩了,因为知道──他病了。  当事人不相信自己病了,因为他真的看到与听到,他真的被胁迫。当事人又害怕又没人相信,只好找一个安全的地方躲起来。他看到人就怕,所以也不见人。尽量不出门的他,可能躲在家里或房间里或床上或电脑游戏里。他忧郁、情绪暴躁、意志消沉、哀伤苦闷、自信心愈来愈低落,自我影像与自我价值感慢慢破碎,他渐渐远离这个世界。除了妄想、被迫害妄想,他什麽都尽量不去想。他只要一想,就连结到妄想,就开始害怕,就想去做些什麽或不做些什麽来制止迫害的行动,全家人的日子就又过不下去了。  家人的感伤除了无奈就是绝望,就算还未达妄想型经神分裂症的标准,家人在病人长期服用精神科药物,却仍然没有病识感,仍然妄想的情形下,已经知道:生活在身边的这个病人,已经不是原来那个人。家属知道:我(们)已经失去他了。因为妄想的病人,在生活的事件上,已经无法有正常的动机与情绪反应和展露。相对家庭角色的角色内容,已经一部份一部份的删除与简化之中。  (5)家属如何帮助自己与家人家属必须很明白告诉自己:他是病人。如果病情轻,病人还有自觉─―他知道自己愈趋失控而害怕,愈害怕却愈看着自己走向完全失控。病人没有自觉─―他已完全失控。除了像人格疾患病人的家属一样的自助的方法之外,家属最重要的是必须把精神的焦虑与生活的重心,从当事人身上移开。家属的喜怒哀乐,不可以只是绕着病人打转。家属疼爱病人,就必须维持自己身心健康,让自己有能力适时伸出援手来帮助病人。家属宜执行下列自我管理:  建立生命的天平伸出左右手当做自己生命的天平,右手是痛苦,左手是幸福。  把病人和相关事务,置放在右手的痛苦端。  努力去寻找人、事、物,置放在左手的幸福端。  二只手记得上上下下摇来摇去,痛苦是必然但是勿忘仍有幸福。不论多痛苦,都有资格也可以去追求幸福。因为很痛苦,所以更要努力去追求点点滴滴、大大小小的幸福。  一定要建立生活的目标,正常的作息规律,规律的运动型态,务必努力追求自己的身心健康。发现自己压力无法解除,或注意力无法集中,或有胸闷心悸现象,或睡眠品质愈趋不好......,务必及早寻求临床心理师的协助。  (6)家属如何帮助精神官能症的病人病人需要的帮助区分为二类:一是就诊,二是养病。  帮助病人就诊中国人按照习俗拜拜烧香、收个惊也都是必须的。但是,罹患精神官能症的病人,应以向临床心理科求诊为首选,次为精神科。一般失眠、忧郁、焦虑症,临床心理科的疗程都在3~6个月,并发症状严重才要拖到一年。若病情已至强迫、妄想症,则要 1~2年才能痊癒。若找不到适合的(或有疗效的)临床心理师,或者病人出现急性症状有生命或伤害的暴力危机,则应先寻求精神科或身心科的药物治疗,待病情稳定再寻求临床心理科进行联合治疗。病人不愿就诊,家属应采强迫或半强迫方式,带病人就诊与持续就诊。以下五个要项是务必遵守的原则:  (A)(强迫)就诊。  (B)协助病人执行心理治疗作业或规律服药。  (C)持续(强迫)就诊。  (D)协助病人说明心理或药物治疗後,病情发展的详情。  (E)病人会出现:抗拒、懒惰、任性、撒娇、撒野、悲伤、暴怒、不守承诺、执行力不佳、主动性不够、配合度不好、挫折容忍小、耐力不足、持续力不够、易累、喊不舒服、抱怨、发脾气......等现象,家属一定要坚持完成预设疗程。绝不能中断疗程,或自行减药、停药,或任意换医生、换药。尤其是心理治疗的疗程,家属务必坚持完成;否则,重新开启第二次心理治疗,就难上加难了。  帮助病人养病病人就诊期间,家居养病时家属该做什麽事呢?如果病人接受药物治疗,家属务必确认病人是否「规律服药」,并注意病人是否「藏药」或私自「减药」。药物会对不同病人造成差异极大的副作用,副作用造成的巨大创伤生理,又会引爆大量的创伤心里。故家人要细心观察与聆听病人诉苦,协助完成「换药」与「调药」的最佳效果。如果病人接受心理治疗,家属除了协助病人执行各种心理治疗作业外,务必配合心理治疗师的要求,调整适当的角色行为,重建指定的角色关系与权力系统的治疗性互动模式。  (7)同事如何与精神官能症病人相处精神官能症病人在病情发展前期,大都会能继续上班上课,病情愈严重请假次数愈多;病情严重到濒临失控时,病人就会自己要求停止上班、上课,因为不论是深度情绪或异常动机的困扰,都已引发强烈的畏惧与恐慌状态,而无法执行事务或与外人相处。  同事对於出现精神官能症初期症状,却缺乏病识感而未就医者,应联络家属协助就医。对於抗拒就医者,应协助家属强迫就医。对於就医中的精神官能症同事,则应注意下列事项:  若当事人自认为病人却还要工作,就要支持与安慰其病人角色。若当事人自认为工作者却病成这样,就要支持与激励其职场角色。  不要和病人发生任何冲突。  不要和病人讨论病史与病情。(可以听,但是不要问或讨论。)、不要试图劝说病人,改变他的认知、情绪、动机、言语或行为。  务必引用上述「各自表述」技术,来完成工作的指派与要求。  若病人接受心理治疗,请鼓励其能力、激励其动力,务必完成疗程。  若病人接受药物治疗,请协助病人规律服药,不要动不动就要换医生、换药。  第二类(下):精神官能症之忧郁症忧郁症是当代列名世界三大疾病之一,是精神官能症的「入口」。具有忧郁症倾向或罹患忧郁症的人数众多,故特别分章节详细说明,如何解除病人和家属的忧郁之苦。  (1)临床心理师的诊断我们可以把忧郁症、焦虑症、恐慌症、畏惧症、强迫症与妄想症,看成精神官能症的六个相位,图示如下:  临床心理师诊断病人时,并不是用病人主诉与可观察的病徵,相对於的指标,来诊断当事人得「什麽病」。而是先判断:  现在的症状是否落在A~F的某一条轴线上,严重指数要给几分、现在的症状是否也落在A~F的其他轴线上,严重指数要给几分、如果是B,就把各轴线上的配分点标示出来,再以直线联结为「雷达图」如下例:& A-4、& B-3、& C-1、& D-2、& E-1、& F0 的分向指数与总分为-11的精神官能症指数(左图),并且了解其症状主要表现在忧郁与焦虑。  忧郁症焦虑症恐慌症畏惧症强迫症妄想症、询问病史,从初病发作的症状,以及病情转换的各阶段以至於今。临床心理师切割成不同疾病发展期,而计算各期病情指数,并在同一张表上以不同颜色线条标示各期的雷达图(以上右图)。这种量化的诊断技术,对病情的解析有很大的帮助。  (2)忧郁症病人的病情忧郁症病人的病情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脑波现象,二是生理现象,三是心理现象(是病人的自我语言或主诉)。二、三是病人表现出来而可观察的病徵,一则是病人无法觉察却为治疗的重要指标。  脑波现象忧郁症病人在脑波仪上的表现如下:  (A)左右脑放电现象微弱至几乎停止状态。  (B)相位图上呈现极为细小的不动微点。  (C)左右脑波形太弱,看不出任何波形,几乎都只是一条直线。  (D)无法观察优势波。  (E)在水平频谱图上、四种波线叠在一起,强度&50而无法观察。  (F)重症者,脑部放电强度无法激发。  (G)轻症者,脑部放电强度可以激发,激发速度愈慢,放电强度的提昇愈弱,代表病情愈严重。  (H)在立体频谱图上,脑部放电强度可以激发者,停止激发作业後;若放电象缓慢下降者,病情较轻;若放电现象立刻回复原来微弱电位者,病情较重。  (I)左右脑放电现象,强度相差倍数愈大,并发情绪困扰越严重。  (J)左右脑放电现象,在各波频表现不对称者,愈混乱愈并发动机性的症状。  (K)在水平频谱图上各频谱的数值、图形与变动,显示较复杂之各种并发症状。  (L)优势波图上,α波无法激发,β与θ波呈交替现象,或只有θ,或只δ波为优势波。  生理现象忧郁症病人会表现以下三个生理症候群,但是兼俱此三个生理症候群仍不被诊断为忧郁症,可是忧郁症患者几乎都有这三个生理症候群之一、二或全部。以下症状的描述,若一个月内有2~3周,一周内有3~4天,一天内有次,就被认定为符合病症判读的标准。  (A)胸闷、心悸、手麻、手发抖:项目愈多,发作愈强,则愈严重。  (B)什麽「力」都没了,全身无力,包括:记忆力、专注力、体力、视力、听力......性能力,从无力到无力感,令病人连一根吸管也拿不起来,所以也无力动作或散步......等。  (C)这里痛、那里痛、到处痛:习惯性的心身反应会扩大与并发。  心理现象忧郁症病人会表现以下四个心理症候群,但是兼俱此四个生理症候群仍不被诊断为忧郁症,可是忧郁症患者乎都会有这四个心理症候群之一、二、三或全部。  (A)不要,什麽都不要,统统不想要:忧郁症病人不会说「我想要」「我喜欢」「我不喜欢」,只会说「我不要」然後变成「不要」,再变成「不」,再变成─―不接受刺激也不产生反应。  (B)乱,什麽都乱,统统乱成一团:忧郁症病人的认知、思想、念头、动机、语言、表情、动作、行为等,以上各个可控制的功能,彼此之间乱成一团,失去了─致性、恒常性与稳定性。从而造成生活作息之失控而产生睡眠& 障碍 (& 失眠或嗜睡)与饮食障碍 (暴食或厌食)。出现这二个障碍或其中一个障碍的出现,都是自主神经系统失调的徵兆。从非自主神经系统范畴内可控制功能的混乱,进而影响自主神经系统范畴内生理机能的失调、失控或伤害,而引发心身症状的扩大与并发状态。  (C)情绪变异性愈来愈大,所有的负向情绪(暴戾与悲伤)绝境出现,正向情绪(快乐、兴奋)统统消失。人随着时间,整个心情一直往下沉,变得烦闷、沮丧、悲伤、痛苦,而後是一阵阵袭来的「莫名的痛苦」,把人打入「忍受不了的痛苦」的深渊中,也会伴随长时间的大量哭泣行为。  (D)当事人觉察以上身心自我状态时,找不到「病因」的人会为了「莫名」而担心,找到「病因」的人会为了「不至於此」而担心。这些担心还会继续发展出紧张、焦虑、恐慌、畏惧或强迫性思想、语言、动作的并发状态,让当事人丧失自信与价值感而萌生自我伤害的念头。  (3)忧郁症病人的六种痛苦、第一种痛苦:失控与停止忧郁症病人可区分为:有明显创伤事件可以归因,以及没有创伤事件可归因等二类。第一类较稀少,第二类较常见。第二类病人无法回答自己为何这麽痛苦,也无法向别人说明自己有多痛苦,更没人明白他的痛苦到底有多痛苦,最可怕的是他人(尤其是家人)几乎都无法谅解-当事人爲何要用看不到的苦,来伤害或忽视身边的幸福。第一类病人无法解释自己「为何」「必须」苦成这样?也就如第二类病人一般,陷入觉察自己「失控」却「无能无力」,愈是「引以为苦」,愈是深陷痛苦的深渊,进而又陷入没有痛苦、没有感觉的虚无与苍白之中,终而进入停止感觉、停止动机、停止情绪、停止思考、停止语言、停止动作,以至停止生存的现象中。  第二种痛苦:害怕与恐惧忧郁症的至苦其实是―─害怕。从病徵初现,以至轻鬰、中郁、重鬰、或者转成躁郁而有轻躁、中躁、狂躁、或者并发焦虑、恐慌、畏惧、强迫、妄想等症状。整个发病的过程中,每一个病症都是一个刺激(S),每一个所引发的第一个R都是痛苦(R1);每一个痛苦都是另一个S2,引发的每一个R2几乎都是―─害怕。从疑惑到担心,从担心到害怕,从害怕到恐惧。  每一个病徵都接续引爆痛苦、害怕与恐惧(S1 →R1 +R2 +R3),如下图示:  (痛苦)(害怕)(恐惧)每一个精神疾病的病人,只要意识清楚时,几乎都会陷入 S1→的恐惧之中。这种恐惧带来的绝望感,会令病情持续加重以至自杀。但是病人能够描述R1,却无法诉说R2 与R3。家属或观察者能观察S1体贴R1,却无法同理R2 与R3;甚至会对表出R2、R3的病人说「我知道你很R1,但是我陪着你,家人都爱你,我们一直都......我们付出一切......,我们为你用尽一切......,所以你不必R2,更不应该 R3 啊!」往往令病人陷入更深沉的R3之中。  第三种痛苦:二个世界忧郁症患者和其它精神官能症(焦虑、恐慌、畏惧、强迫、妄想)患者有很大的差别,他最贴近精神分裂症却又大不相同。忧郁症患者很清楚,他活在另一个世界,另一个任何人都进不来的世界。他知道家人与他人活在什麽世界,这世界好不好与我无关,他们在那个世界对我好不好也没用。  没人知道我以及我的世界,他们在另一个世界叫嚣、指责与要求,只是对我与我世界无止尽的、残酷的折磨。焦虑、恐慌、畏惧、强迫症患者很清楚,他和家人都活在同一个世界,不同处在於自己控制不了这个世界中的某些、人、事、物以及自己。妄想症患者也知道活在同一世界,只是自己还有另一个世界。他一共有二个世界,一个和他人一样,一个只有自己知道是怎样。他知道不一样的世界是自己的妄想,一样的那个世界才是对的,可是他没有能力控制自己不跑到忘想世界去。精神分裂症患者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自己的世界可能有很多个,但是却没有别人的世界。隔着一个世界和不同世界的人对话──他知道家人在说什麽,他也知道家人不知道他在说什麽,这就是忧郁症患者的生活。忧郁症患者不但要在自己世界和自己对抗,在自己世界对抗别人的世界与别人,还要在别人世界(被迫接受家人的安排与照护......)对抗别人以及别人的世界。  第四种痛苦:空洞忧郁症患者会慢慢失去意志力,他逐步丧失对事件控制的能力,丧失对特定他人控制的能力,丧失对(从特定至整个)环境的控制能力,最後丧失对自己的控制能力。最可怕的问题是,当意志力愈是脆弱稀薄,控制力愈是软弱稀微的发展过程中,「自我」却还存在。「我」还活着,可是病了;所以「我」不会说「我要」,只会说「不要」,最後连「不要」也说不出口。只剩个「我」,一个病人、一个被照顾者─― 一个丧失爱与权利的「我」。家人用无微不至的照顾来「爱」我,并且剥夺我一切的权力。家人认定我想的、说的、做的,我不想的、不说的、不做的,都是错的、都会伤害自己,所以家人安排一切对的。异常的深度情绪困扰发作时,病人在漫长的悲泣中忘了「我」。只要忧伤稍缓或有断续,病人那个「我」就得面对「病人」─―一个没有爱、没有权力、没有能力、没有动力、没有意志力、而被环境所控制的「人」。忧郁症病人以及躁郁症病人处於郁期时,只要症状缓和、人较清楚,就得面对这样的自我。忧郁症病人的「我」面对「自己」时,「我」只剩下一个空壳子,自我「里面」的内容─― 一辈子累积下来的价值、知识、情感、成就、善恶、财产、地位...全部净空了。  忧郁症病人的第四种痛苦:自我空洞感;掏空心肺骨肉只剩个皮囊,以及忽明忽灭的一抹心火。  第五种痛苦:崩溃任一种痛苦袭击病人时,或者各种痛苦一起袭击病人时,若病人承受不了,就会导致─―崩溃。崩溃时,病人陷入极端的情绪经验中,或是大怒、大哭、又叫、又跳,或是僵直不动发不出任何声音,或是瘫痪的烂泥,或是以上状态复合呈现。崩溃後身心极度疲劳而虚弱,整个人的心理与生理历程,全部瘫痪而无法操作。崩溃,令人经验─―毕生的价值、信念、认知、努力、成就、情感...全部摧毁,身心灵同时引爆碎裂,而後一片黑暗与沉寂。崩溃後,每一个碎片慢慢地黏合,生活与生命缓缓地重新开始。  病人总是在崩溃之後,费力地看着另一个世界与另一个世界的人。每一次的崩溃,都让病人愈无能力拼凑成自己,更没有能力拼凑出相对的那个世界。他跟不上、看不见、听不懂别人的生活与生命,他没能力与人互动,他连自己都动不了。  第六种痛苦:绝望与自杀忧郁症患者最终极的痛苦,就是:绝望感。病情愈重,前面四种痛苦,就如永不休止的波浪侵袭病人的自我,令病人丧失自我价值感,以及为了自己存活的意义,而萌生绝望感。若家属不能提供正向的拉力,而有负向的刺激,病人会丧失为了他人而存活的意义,以及自己拖累家人的罪恶感,而对人生(整个环境系统)萌生绝望感。这二种绝望感(对自己与对他人),会引发病人自杀的动机,造成严重的生命危机。想死的念头出现後,病人时时刻刻都浸泡在生与死的抉择中。绝望的情绪与死亡的念头,就像二条绞绳紧紧缠住病人的脖子,愈勒愈紧。  (4)忧郁症病人家属的痛苦家属刚开始只是觉得这个人「变了」,从变得不一样,变成无法理解、理喻,到变成不认识的人,变成无法认识的人。次而才发觉这个人活在另一个世界,另一个无法认识的世界。家属最後才发现,病人沉浸在另一个世界无法自拔,在这个世界的家属却找不到可以沟通二个世界的「有效语言」。难处是,家属必须用千方和百计来接近病人、照顾病人、保护病人,帮助病人回到「正常的世界」。语言沟通的挫败、表情沟通的挫败、情绪沟通的挫败、行为沟通的挫败等。  这四种挫败从归因於病人,到归因於自己;从责罪於自己,到责罪於病人。忧郁症病人的家属会出现以下四种深沉而迷乱的痛苦。  第一种痛苦:罪恶感当正式被诊断为忧郁症病人之後,病人虽然也难以接受,但也松了口气「原来,我生病了,我是得了忧郁症,所以才会变成这样...」。家属就不一样了!不论家属的第一个反应是「他怎麽可能会得忧郁症?」或「结果呢?  得忧郁症了吧!」第二个反应通常是「不是我害的!」「我又没对他怎样!」「我已经尽力了!」「不要怪我,和我没关系!」。初病之时以至诊断确认,家属已和病人经历漫长的拉锯战。从「你怎麽这样」「怎麽不那样」「你为什麽非这样不可?」「你可不可以不要再不......」「你行行好,振作一点......」「你管一管自己好吗?」「不要陷下去了!」「活动活动好吗?」「你什麽都不要,我该怎麽办呢?」从「你不干嘛!我偏偏要你干嘛!」到「你不干嘛,我也不干嘛」再到「你不干嘛,我能干嘛就尽量干嘛」,家属已历经千辛万苦。可是,这些苦,都没确认诊断(S)後的第三个反应严重。因为第二个反应之後,接连出现的第三个反应(R3)是─―都是我害的。  家属责罪於自己,把自己当加害人,把病人当受害者。确认诊断前的日子是罪行,确认诊断後的日子是─―赎罪与偿债的日子。家属上天入地的蒐集相关资料,无所不用其极的用尽各种办法,天南地北的遍访名医。「我一定要治好他」家属心里大声叫着「都是因为我不好,我没尽责任,他才会变成这样!」。病情愈重,家属的罪恶感愈深;日子变成二件事:赎罪与偿债。  病人有多苦,自己就得多苦,而且要更苦,一定要以病人之苦为苦。只有比病人痛苦,才能赎罪与偿债。病人的家属会在心里对着病人呐喊「我知道你很苦,可是,我比你更苦!」,甚至有人不小心地用表情、动作、语言或行为表达出来,让病人看到、听到、感觉到或碰触到。  第二种痛苦:挫败感家属会规劝病人,病人不会听从。家属会鼓励病人,病人不会接受。家属会要求病人,病人不会服从。家属会安排各种治疗行为,病人不会配合。  说什麽都没用,做什麽都没用。用尽所有努力与方法,统统都没效。冲突事件接二连三的出现,连续的挫败感接踵而至。「一切都是白费」「一切都没用」「都是白做的」「他还是这样」「他永远这样」「折磨呀」家属没做努力就是不对,可是任何努力却都是错。「我还能做什麽呢?」「只要对病人有好处,做什麽我都愿意。」「问题是:我们还有什麽没做的呢?」沉重的挫败感浮现在家属眼中,每当他看病人的时候,沉重的挫败感撞击家属的心灵,每当他看着镜子中无能为力的自己。生活,家庭生活,这个家,都只是永无止尽的挫败。挫折的魔咒,有如恶灵缠身,家属泣诉如荒野的狼嚎─―直到我死。  第三种痛苦:无助感家属找不到原因:为什麽他会得忧郁症?家属得不到保证:他的忧郁症什麽时候会好?家属找不到援助:谁能够来帮我?家属知道自己无能为力,知道自己帮不了病人。带他看病,劝他吃药,保护他的身体,规范与管制他的作息。用劝的、用骂的、用哭的要求病人「不可以这样,不可以那样」,结果是自己这样子不对、那样子也错了。家属找不到可以参考的医疗资讯,找不到可以依靠的医疗资源,更找不到可以帮助他们的人。无助感像冰冷的空气,逐渐冻结家属的四肢与心脏,令人濒临窒息。  第四种痛苦:拷贝病人之苦家属目睹与身受病人的六种痛苦,自己也开始拷贝与模仿病人的痛苦。  在经历第三组痛苦:无助感之後,家属开始复制病人的痛苦,包括:崩溃、绝望与自杀,所以病人治癒後,可能就是家属罹病或病情发作的起点。家属会与病人「共病」,这是家属照护病人的最大危机。  (5)家属如何照护忧郁症病人打从那个人开始多愁善感,什麽事都不对劲,情绪经常爆发大怒或大哭...;家属就已经受尽无妄之灾,也被激得心情动荡,身受亲情与相对家庭角色关系破裂之苦。心中忿忿不平的动念「人怎麽变成这样」「她怎麽变成这样」「我老婆怎麽变成这样」「这样还算老婆吗」「我这个老公怎麽办」「我怎麽办」「怎麽办」。心中的自我语言,从相对家庭角色的挫败,直接摧毁对自己与相对人的自信与信任。  自从被诊断为「忧郁症」之後,那个人被正式定名为「病人」。她是忧郁症病人」这句话,像铁槌一样重击每个家属的脑袋。每看病人一眼,脑门就「碰」的重撞一下。这句话带给家属的不只是恍然大悟--多少日子以来的冲突和苦痛,原来是因为她得了忧郁症。家属要的不是解释,解释并无法释怀,释怀这些日子以来的痛苦。心中的自我语言是「为什麽他会得忧郁症?」「我才该得忧郁症」。家属要的是「他会好吗?」「怎麽办?」「我该怎麽办?」「我该把他怎麽办?」「如果不会好,他怎麽办?」「如果不会好,我...?」「日子,就酱子下去吗?」...。如何照护忧郁症病人,成为家属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家属一定要做的二件事:  (A)强制就医,定期回诊。  不要屈服於病人的拒诊行为,强迫就诊是家属的责任,有效处理拒诊是医疗人员的本职学能。如果看临床心理科,就得协助病人完成治疗作业。如果看精神(身心)科,就得协助病人规律服药。并对病情(改善项目、持平项目、恶化项目、新增项目)做完整的记录,提供回诊之参考。  (B)和颜悦色的提供日常生活起居饮食之照护。  定时提供与提醒是家属的责任,病人推拒不理或不要是病人必然发作的病情。家属不可把病情视为自己照护行为的挫败,表出不悦或挫败的表情或语言或动作或行为。不引以为苦,不被激怒,和颜悦色的提供照护,是家属一定要做到的坚持。没吃饭就回收,再送点心。没喝汤就回收,再送饮料。不管病人多麽地不理性,家属一直保持「和颜悦色」的提供生活照护,关怀之情「溢於言表」这才是家属的正确照护行为。绝不能生气或沮丧或不悦,病人非常的敏感,家属的任何负向刺激讯号或负向反应讯号,都会令病人更加「引以为苦」──「我都已经如此不堪的地步,你(们)却还这这样子对待我!」「我已经病成这样子了,你(们)就硬是要这样子逼我、刺激我!」、家属一定要说的三句话家属要怎样子和病人对话呢?家属绝对不要「梦想」和病人对话,因为活在不同的世界。你说的他都懂,他说的你都听不懂。你会认定他总是听不懂,他却知道你不懂他懂。所以,他懂你的不懂却无能为力,你不懂他懂而气急败坏。轻度忧郁症病人还很会讲话,中度忧郁症病人还能讲一些话,重度忧郁症病人已经不再讲话,躁郁症病人在躁期则喋喋不休的讲话。以下三种句型,适合家人在照护病人时「自言自语」,切记每次说话不要超过一分钟,间隔至少半小时,否则病人会「不耐烦」而更封闭自己。  (A)唯唯诺诺的专心聆听语句病人只要开了口,不管说什麽,家属务必「专心聆听」,并以「语助词」适时回应,并以「肯定句」回答重点问句(例如:嗯!噢!是啊!  对!...)。  (B)温言软语的一次提醒语句家属要提醒病人执行某个动作或行为时,务必要「温言软语」做只有一次的提醒。例如:端了水果到房间,提醒他吃水果。请依以下程序提供一次提醒,只要一次。不管他说了不要吃,或一直没吃,也不要讲第二次、第三次...。  水果放在他碰得到的最近距离。  走进一公尺的领域空间,尽量靠近他身边,能摸就摸摸他,能碰就碰碰他(不让摸,就只靠近而不去碰。不让靠近,就不要太靠近。)。  看着他,轻声细语叫他名字,然後说「吃点水果哦!」、接下来,可以导入「自言自语的多元关怀语句」,或即转身离开。  (C)自言自语的多元关怀语句家属提供生活照护时,可夹杂在前二种语句之间,用自言自语的表情和对方刚好可以听到的最小音量,陈述下列各主题。但是每次见面只能选择下列 1~2个主题,用30个字以内的语言来陈述,说太多句就又烦了病人。适度的运用这个语句,除了表达关怀之外,也可以协助病人较不易脱离现实感。  居家琐事:爸爸老是惹妈妈生气...,昨天弟弟又...,家里的瓦斯热水炉...,我的同事...,小狗狗、个人心事:最近呵,我总是想...,我的好朋友呀,对我说...,我好想...,我很怕...,我努力要、家人健康:我老是头疼...,爸爸的血压...,妈妈的血醣...,妹妹的体重、整理房间:这个窗帘最美了(一边打开窗帘)...,光线真好、家属一定不能做的八件事以下每一件事,家属绝对不能说、更不能做,否则会激发病情恶化,成为新的病源。  (A)不生气、不恶言恶语不在病人面前斗气,不在病人面前生自己的气,更不能对病人生气。  家人在病人面前嘶吼斗气,病人会受不了刺激,或认为你们是因为他才生气。主要照顾者在病人面前生闷气,病人也会受不了刺激,或者认定你是在生他的气。家人责骂病人、大声吼叫、疾言厉色,不管病人有无反应,都会对病人造成重大伤害。单向的怒骂,或双向的互骂,都绝对禁止。若是病人主动挑衅,先开口骂家属,家属更要婉言悦色以对,绝不能被激怒,记得──他病了,是病情发作,不是他在骂你。  (B)不赌气、不要冷言冷语家属千万不能把病人当作赌气的对象,照顾他却冷言冷语。家属不能心怀怨气,不要说一些尖酸刻薄的话,不要有一搭没一搭的说着难听的话,给着难看的脸色。  (C)不放弃,不要不言不语家属不要放弃病人,认定给他吃喝给他住就好,把他当透明人、植物人看待。没把他当个活人,在他面前的言行恣无忌惮,完全忽略他的存在。尤其是不理不睬,不言不语,不对他说话,不回应他的说话与行为。  (D)不抱怨,不要唠唠叨叨家属提供生活起居作息的协助,可以引以为苦,但是不能对病人说出来。哀声叹气、粗声戾气,什麽事都要碎碎念,什麽话都讲了又讲。  家属如何让自己「甘愿」呢?甘愿才能不抱怨。不甘愿,就唠唠叨叨,就必须付出更庞大的代价──刺激病人令其恶化。  (E)不质问,不要追根究底家属千万不要用质问句型,东一句「为什麽?」,西一句「怎麽会这样?」,南一句「这样对吗?」,北一句「到底要怎样?」。家属不要用不好得句型或不耐烦或刺耳的声音,去要求病人,描述、说明病情,更不可以要求病人保证病情的改善。  (F)不哭泣,不要哭哭啼啼家属心中悲伤无助,却不宜在病人面前哭泣,也不要用哭哭啼啼的语气和病人说话。因为病人会把家属的苦,解释为我害家人受苦,进而引以为自苦而让病情更为严重。  (G)不劝善,不要说教家属不要教诲病人,千万不要一直劝善。企图告诉病人什麽是对的?  怎麽做才是好的?只会让病人更自卑更消沈。病人不是不知道,什麽是对的、好的、正确的、理性的、价值的?家属小看病人的认知与价值观,所以才劝善又说教。家属的劝善与说教,将让病人对自己更反感──我知道,可是我就是做不到。  (H)不规过,不要指错家属不要告诉或指责病人「这里错了」「那里错了」「不对」「怎麽会这样」「不可以吧!」「不该这样子的」「不能改吗」「不知道错了吗」。病人不是不明是非、不是不讲道理,不是因为非理性才会变成病人。规过指错只能带给病人攻击行为与反向行为。病人会执意孤行,反向而行,明知故犯,一错再错。不但会合理化自己的行为,更会攻击家属,造成双方的伤害。  第三类: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的病人,丧失知觉与表出能力,看到、听到、想的、说的、做的,都和常人不同也不合常规、常情、常理与常法。较不严重的,还保留某些区块的意识是清楚正常的;较严重的,就全时、全部错乱。精神分裂症、类精神分裂症、情感型精神分裂症、妄想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均需接受药物治疗,且宜住院治疗或进住日间病房。因为家属不但没有能力帮助他,所以门诊治疗期间,整个家陷入地狱一般煎熬与摧毁每一个家人,且病人的病情也会愈趋严重。直至病人住院後,家人才松了气,才有机会恢复生机。因此家属必须了解:  (1)急性精神病如果病人只发作一次,或间隔半年或1年以上才再发作1次,称之为急性精神病。这样子的病人,在第一次发作那一天或几天,会耗尽体力、精力,且对人格造成若干程度的破坏。务必先接受药物治疗,次接受药物与心理的联合治疗,再持续接受心理治疗。  因为急性发作平复之後,当事人就变成「病人」─―面色可滋养红润,但体力稍用即尽,一下子人就精力衰竭形容枯槁。脑子会慢慢回忆起每件事、每个人(有些人、事也会遗忘),心念动机会乱转,情绪变易性大,敏感易悲易喜易怒易闷易烦易饿,需要长时间的睡眠与休息又易失眠或睡眠品质不佳。亦也退化现象,个性、脾气、想法、价值观退回儿童期,有时会用幼稚、简单、非理性的方法行事,但又有反省、知觉能力,能够正常上班上学执行各种事务。  有过一次急性精神病经验的病人,发作平复後即进入「漫长」的「康复疗养期」。病人和家属都害怕,害怕什麽时候会再来一次,一次又一次,而变成「精神分裂症病人」。这种害怕、这种畏惧,甚至会变成恐慌,而令病人和家属并发忧郁与焦虑状态,甚至合并若干强迫或妄想状态。  首次发作之时,间隔好几个月後二次或多次发作之时,因为急诊医师采用快速安神法(rapid neurdeptization,RN)通常会给予haloperidol 1M与处方。当事人醒来之後,立刻面对自己无法控制的身体,以及接踵而至的药物治疗。只要当事人的残余症状与残余症状的发展,不是进程性精神病性反应(症状时好时坏,主要症状不但残留,而且愈来愈严重。),而是反应性的精神病性反应(没有或愈来愈小残留症状,而是遭遇重大或特定刺激,才会引起症状反应。),接下来门诊的预防用药,从试药、调药、换药到加药历程。  抗精神病药物带来的各种副作用,极度可能重创当事人和家属。  因为各个人体质的差异与病因的生理条件不同,相同的药物与剂量,会造成天壤之别的效应或伤害。又因为当事人和家属对药物反应的不同认知、态度与表达能力,可能又造成病人莫须有的极大痛苦,甚至直接贴上精神病人的标签。(急性精神病的首次或二、三次发作的预防用药,应该开给抗精神病药物或抗焦虑药物,或搭配哪一种镇静安眠药物呢?是每天定量服用,或备药於预期冲突情境之前服用呢?如何确实掌握残留症状的强弱、多少与变化的发展,来分配以上二种预防用药模式呢?精神科医师的用药观念,将严重影响当事人预後的发展与生活。)病人家属务必做服药反应记录,充分与医生交换意见,协商最佳调药效能。  首次或前几次精神病性发作的模式,家属可以协助当事人整理出发作的程序、方式与内容。发病的程序,是预防用药,以及病人与家属紧急制止发作程序的重要参考。发病的内容,是日常生活可以预先避开的事件或创伤事件。发作的方式,则和日常的动机与情绪表出模式,有进程性的联带关系。  日常生活动机表出急躁而强烈,情绪表出剧烈而变易性大,且易有攻击性行为者,易发作为正性症状。反之,则易发作为负性症状。残留症状为何?如何发展?更是以上二者的重要参考。做RN的紧急处遇之後,精神药物是预後的预防治疗,心理治疗才是急性精神病病人的主要治疗模式。而心理治疗的疗效,则建构於当事人的人格重建与动机情绪表出模式的调适,这也成为二次生涯心理治疗主轴。  病人如何帮助自己「只要不再发作就没事」,病人很清楚这个准则,但是要怎麽疗养才不会再发作呢?病人必须规范自己:  (A)重生管理漫长的康复疗养期,是我第二个人生的开始。第一个人生已结束,第二个人生正重新开始。身体像婴儿发育般脆弱,调养得好,我会比以前更健康。  心灵的修养与个性也打散了重组,调养得好,我会比以前更宽达仁厚。  (B)作息、饮食、运动、工作与休闲管理我必须维持规律的作息、饮食、运动、工作与休闲管理,来维持身心的健康。  (C)动机与情绪管理我要更积极的执行动机与情绪管理,务必在不好的念动与情绪初生状态,就立刻改变自己的动机与情绪。尽量让自己的心志,维持在冲虚平和的状态,绝不大喜大怒大悲大愁大哭大气大怨大恨大声大叫。改变原来人格与动机情绪表出模式的缺点,成为自我治疗与接受心理治疗的主要作业。  (D)预警系统因为不记得发作的状态,再加上药物的作用,病人的意识与记忆是慢慢回来的。问题是,发作後有些人格特质或气质或相貌却回不来了。病人应找一个自己信任的亲人或同事,协助观察病人若有负向的进程性症状的发展(例如:对小事情愈来愈放不下,念头一拿起来就必须顺从他,愈来观念愈刻板,愈来情绪愈激烈,说话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dnf暴击伤害冲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