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防御平分对会战征途boss防御没用了,是真的吗

宋时轮对长津湖战役的指挥是否失误!
长津湖战役第9兵团伤亡惨重一个非客观原因探析
长津湖战役,志愿军第9兵团对抗美军第10军团,歼敌13900余人(志愿军统计),其中成建制的歼灭美军步7师“北极熊团”,迫使美军第10军团
3.5万人携带大批装备从海上大撤退,但自身却也伤亡达到48000余人,其中作战伤亡19000余人,在“完成巨大战略任务”的同时,可谓损失惨重,代价高昂。其中原因,不能不引人深思。
其中非作战伤亡过大原因,可参阅网友“伊拉克外公”精心凝炼《朝战中9兵团后勤供应滞后之真相》一文,该文据史料而言,行文严谨,分析得当。只补充一点,志愿军第9兵团紧急入朝作战,命令是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下的,那么毛泽东岂非是最大责任者?不是的,“第9兵团紧急入朝作战”是彭德怀根据当时变化了的战场形势提出的,并在电文中向毛泽东建议部队冬装“入朝后再一并补足”,毛泽东采纳了这一建议。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志愿军刚成立的后勤部门管理混乱,效率低下,车辆运力不足,距离战场过远,前线公路又经常被美军所据,又不断遭美军飞机轰炸,终于酿成志愿军第9兵团大批人员冻死冻伤饿死饿病惨祸。其实这根本是个不切实际的建议---到战时的朝鲜补充怎么也没有在国内就地补充快捷方便,看来彭德怀是忧虑战场形势变化太快,心急如焚才出此似巧实拙的下策的,彭德怀难辞其咎。但是毛泽东在这里也是有一定责任的,对该方案的可行性向有关人员进行认真审核了吗?第9兵团的冬装最后竟是迟至兵团入朝时才带到。
由此,又导致一个更为严重的后果,就是第9兵团战力大幅下降,直接影响了长津湖作战效果。不管天时地利还是人为,总之,当时就是这个情况,谁也没有办法更改。但是,当我们对战役计划和过程深究就会越来越感到有问题,除去一系列不可更改的客观因素,伤亡过大其实另有其他部分原因。
这个部分原因主要就是宋时轮在战役部署和指挥上存在严重失误,而且一个事关全局的失误始终没有得到弥补和纠正。
毛泽东早在所作党内指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一文中就曾指出---
“(一)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法,不但必须应用于战役的部署方面,而且必须应用于战术的部署方面。&
 (二)在战役的部署方面,当着敌人使用许多个旅⑵(或团)分几路向我军前进的时候,我军必须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即集中六倍、或五倍、或四倍于敌的兵力、至少也要有三倍于敌的兵力,于适当时机,首先包围歼击敌军的一个旅(或团)。这个旅(或团),应当是敌军诸旅中较弱的,或者是较少援助的,或者是其驻地的地形和民情对我最为有利而对敌不利的。我军以少数兵力牵制敌军的其余各旅(或团),使其不能向被我军围击的旅(或团)迅速增援,以利我军首先歼灭这个旅(或团)---在战役部署上,必须反对那种轻视敌人、因而平分兵力对付诸路之敌、以致一路也不能歼灭、使自己陷于被动地位的错误的作战方法。”
宋时轮在未战之先布局时是知道自己所设包围圈里有美军陆战一师“1个师”和步7师“1个加强营”的。根据“集中优势兵力”原则,根据当时已知美军陆战一师战力很强的情况,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算术---
(1个师+1个加强营)*6=6个师+6个加强营=7个师
当时第9兵团实际到达前线总计兵力是20军4个师+27军3个师共7个师,计8万余人。单就部队编制数量对比而言,这是绝对优势。即使按3天后才知道的美军实际数量2万余来算,8万/2万=4倍,兵力对比基本问题不大。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先来看一看宋时轮的布局,战役之初,
以89师2个团阻截社仓里美3师一部;
以81师242团阻截新兴里美7师一部;
以81师2个团阻截广大里,小汉岱里美7师一部;
以59师分割柳潭里至下碣隅里一线;
以60师一部分割下碣隅里至古土里一线;
以60师另一部分割古土里至真兴里一线;
第9兵团前线总计兵力7个师8万余人,但担任分割阻截任务的部队就达到了3个师另2个团。
真正的包围进攻部队是多少呢?
以27军79师+89师267团进攻柳潭里美军;
以27军80师进攻新兴里美军;
以20军58师进攻下碣隅里美军;
加起来只有3个师另1个团,更别说在作战中还要预留1/3的预备队---
3个师另1个团*(1—1/3)=2个师另2个营
以2个师另2个营(还没有减掉持续增加的非战损数量)去进攻所谓1个师+“1个加强营”,这连2倍的优势都谈不到了,这哪里还谈得上“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同样,宋时轮布局时也是知道“柳潭里有美军2个团”的,根据“集中优势兵力”原则,围歼“柳潭里美军2个团”需要---&
2个团*5~6=10个团~12个团=3个师另1个团~4个师,
但宋时轮却用1个师另1个团去进攻“柳潭里2个团”,而且是5路进攻。每一路兵力的单薄和后力不继是完全可以想象的。
就柳潭里,新兴里,下碣隅里这三处的包围进攻兵力部署来看,宋时轮显然犯了“处处平均用兵”的错误。难道打败日军的美军连国民党都不如?包围国民党王牌2个团有没有用1个师另1个团的?除了轻敌,还能是什么原因呢?能发生什么呢?会发生什么呢?毛泽东早就作了结论---“在战役部署上,必须反对那种轻视敌人、因而平分兵力对付诸路之敌、以致一路也不能歼灭、使自己陷于被动地位的错误的作战方法。”
,“平分兵力,处处攻击,处处不得力,拖延时间,难于奏效”。
那么被围美军实际是多少呢?柳潭里有美军8000余;下碣隅里有美军3900余;新兴里有美军近3300人;3处共计15200余。当然,这是开战3天后11.29审问美军俘虏才知道的。
战役结果其实是不合理的战役部署就早已注定了的。
“处处平均用兵”的坏处就是没有重点。就柳潭里,新兴里,下碣隅里,古土里,真兴里这5处的包围圈用兵来看,宋时轮无疑是将第一阶段作战重心放在了古土里以北。那么就柳潭里,新兴里,下碣隅里这三处的包围圈来看,哪里是美军最薄弱处,哪里是最应首先突破的重点?
两者答案是唯一的,就是下碣隅里,舍此无它(原因后详述)。但从当时战役计划和实际进程来看,宋时轮始终没有对此处给予特别足够的重视。有4个情况可以说明这一点---
【1】最初的平均用兵布局已经初见端倪---处处平均用兵,没有优先重点。用于分割阻截的兵力甚至超过包围进攻兵力,只是达成了分兵包围的态势优势,而不是包围进攻中的绝对兵力对比优势,造成包围进攻兵力不足,平均分散用兵造成优势兵力的优势丧失和缺乏机动兵力;
【2】宋时轮将擅长攻坚突击的27军部队3个师都部署在了下碣隅里以外的地方。当然,这也有一个就近攻击的问题,但毕竟也能说明问题,起码宋时轮不够慎重。看到有资料说,在下碣隅里,当时20军部队很着急,因为27军主攻部队迟迟未就位。可能在宋时轮的原作战计划是这样,27军80师附81师242团从长津湖东侧顺道“扫掉”步7师“1个加强营”后,再向下碣隅里前进,会同20军58师包围进攻下碣隅里,但这样显然是未将下碣隅里放在优先进攻地位考虑。
【3】发起总攻的11.27夜没有对下碣隅里采取任何行动,而柳潭里和新兴里却打得热闹异常。致使11.28夜对下碣隅里的进攻不再具备突然性,反而是美军预有准备。这使得精心策划的20军,27军长途隐蔽机动行动效果打了相当的折扣。
【4】开战第3天,11.29经审讯美军俘虏,在获得了真实的美军兵力分布情况后,宋时轮11.30所作兵力调整,也充分证实了这一点。宋时轮并没有将有限的机动兵力81师241团(本在广大里,小汉岱里一线监视阻截步7师主力,被11.30赶到的27军94师281团替下)和27军80师,81师炮火及时投入到对于此次战役至关重要的下碣隅里,而是投向了看起来好打一些实际上对大局影响有限的新兴里。
回过头来说,何以见得下碣隅里特别重要?
首先,仅从地理位置上看,陆战一师和步七师31团特遣队的阵势就好比是一个两头蛇阵,柳潭里的陆战一师“2个团”是从下碣隅里向西北伸出的大头,新兴里步七师“1个加强营”是从下碣隅里向北伸出的小头,2个蛇头的蛇颈交汇于下碣隅里,蛇身则是由此向南一字排开的下碣隅里,古土里,真兴里。此阵势恰如“Y”字形,而下碣隅里则正位于交叉点上,是陆战一师这个两头蛇阵的“7寸”要害所在。由于受地形和公路的限制,无论机械化的美军南逃北援,这里都是美军必经之处。这个阵势对宋时轮来讲,是很清楚的,11.29前只是不清楚各处美军具体兵力分布,但通过侦察有个大概的估计。按照“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原则,按照“凡有战役意义或战术意义的地方必须保守或夺取之”原则,下碣隅里是必须优先确保拿下的。拿下了下碣隅里,也就意味着关闭了美军南逃北援的大门,陆战一师和步七师31团特遣队这个长蛇阵将身首分离。即便是前方的2个头都不能互相兼顾了,因为它们隔着长津湖完全是靠通过下碣隅里的公路连接在一起的。这将造成美军整个阵势的瓦解,形成真正的身首3段态势,是对美军的致命一击!这样就完全掌握了此次战役的主动权,掌握了美军命门所在,长津湖这盘棋就下活了。此地对于美军,恰如围棋中的“眼位”,被围美军保有此“眼”则生,失掉此“眼”则将被志愿军分割收气而死。而打掉新兴里美军只不过是去蛇1个小头,对长蛇阵影响有限,不能撼动全局。恰如被围大龙断尾,对整体大龙死活不起根本的决定性作用。
其次,如果集重兵确保优先打下下碣隅里,比如说,使用20军58师,59师一部,60师集中攻克下碣隅里,将起到比59师,60师单独分割还要好的效果,这也能够保证完全达成攻击的突然性。可以以一部兵力就地阻截古土里方向来之北援美军,以主力部队向西北进攻柳潭里(视情况也可以一部增援新兴里方向);也可能此时柳潭里美军已突进到下碣隅里附近,则就地阻截之。总之,有很大可能性延长北援美军增援距离(柳潭里距离下碣隅里22公里),迟滞美军北援速度,这也就缩短了预备队26军东援距离。
第三,最凑巧的是,当时的志愿军侦察已经表明当时下碣隅里物资堆积如山,美军工兵日夜不停地加紧修建机场,此处对于美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实际上这里在11.28晚开始还是陆战一师的司令部所在地,此地确系美军通天之“眼位”)。
11.28,20军58师师长黄朝天还对部队下了严令,不准炮击物资(到了后来无望拿下,美军万人集中于此需要炮击之时,却又无炮火可击了,真是让中国军人们欲哭无泪)。
那么,既然缺吃少棉冻饿交加的9兵团如此急需这些物资补充自己,为何不先集中重兵突袭务求必克呢?最起码60师可以不必劳师偏远南去古土里,受冻挨饿多日,徒占山头白白消耗,这样还可以在攻克后迅速装备部队转移物资。就首先解决部队生存来说下碣隅里也应成为首选目标,真是令人费解(现在看,似乎1950年这个特别寒冷的冬天把指挥员们的头脑都冻结了,部队作战失去了惯有的灵活性,机动性和多样性)。推测其中原因,可能是宋时轮在接受毛泽东亲自点将面授重任后,思想负担过重,一心想打好出国第一仗,一心要“全歼”美军陆战一师,所以一滴汤水都不想给陆战一师留下,所以采取到处穿插分割一路由北向南卷击的作战方案以求连续作战扩大战果,却在进行兵力部署和分配时无形中违背了毛泽东“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军事原则。实际上如果及早攻克下碣隅里,不但等于封闭了柳潭里,新兴里美军南逃的大门,志愿军还可获得极大的棉服,食物,弹药,炮火等物资的补充,战力可得极大恢复,将给下一阶段作战带来极有利物质条件。
在很容易达成突袭的的11.27夜,为何不同时命令58师进攻这里呢?难道非要等到27军80师到来么?20军,27军长途隐蔽机动(第9兵团在这一点上确实是了不起,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从中也可看出宋时轮将军确实治军有方)究竟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悄悄形成有利态势达成攻击的突然性吗?面对眼前有利形势,当下级要求提前进攻各自为战时却被宋时轮拒绝了,统一指挥的结果是时断时续的战场通讯造成很多宝贵战机的丧失。事实上,11.28夜,即便在情报泄露美军预有精心准备的情况下,20军58师经过一夜浴血奋战依然攻占了下碣隅里东侧的东丘全部阵地,并一度在南侧机场附近打开了突破口。如果允许58师及早于11.27夜发起进攻,下碣隅里鹿死谁手还未可知(实际上11.27夜下碣隅里美军防御阵地尚未完全筑成,也不坚固,人员编制繁杂混乱,战力尚不如新兴里美军)。
早在战役计划之初,毛泽东,彭德怀的指示都是“先打柳潭里的2个团”。后来,当毛泽东听说了陆战一师是美军部队中战力最强的后,又强调“我军以两个师围歼其两个团,(兵力)似乎还不够,应有一个至两个师作预备队。”,并指示“26军应靠近前线”。按照毛泽东的包围原则,对付强敌该用5~6倍兵力,也就是2个团*5~6=10~12个团=3个师另1个团~4个师,特意嘱咐,“似乎还不够,应有一个至两个师作预备队”,并指示“26军应向前线靠近”,指示清晰明确。可惜宋时轮并未具体执行,26军迟至11.29才收到调动令。宋时轮11.27夜仅以79师和89师267团去进攻“2个团”的柳潭里,如果只是箝制性攻击也就罢了,可是偏偏该打的下碣隅里又一声不响,这种做法是本末倒置,打草惊蛇。如果一开始就觉得兵力不足,为何11.22.26军到达集结地后不主张26军靠近战场?哪怕是先靠近2个师也好?对此毛泽东曾经这样教诲过---
“(五)现在我军干部中,还有许多人,在平时,他们赞成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原则;但到临战,则往往不能应用这一原则。这是轻敌的结果,也是没有加强教育和着重研究的结果。必须详举战例,反复说明这种作战方法的好处,指出这是战胜蒋介石进攻的主要方法。实行这种方法,就会胜利。违背这种方法,就会失败。”
随着战局的进展,相对于未把握住几次机会的宋时轮,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对己方弱点心知肚明,忧虑重重。11.27夜开战后,随着对被包围局面认识的加深,史密斯一面下令加紧修建机场,一面不断地向这里调兵遣将,调动附近一切可调动的力量,以求确保下碣隅里这个临时战略支点------
【1】命令下碣隅里的7团2营营部连和火器连向下碣隅里西北部的德洞通路前进以图救回该处的该营F连,但受阻只得返回。
【2】命令已到达古土里的1团3营G连保护师司令部汽车梯队向下碣隅里前进,但前进不久即遭遇20军60师堵截以至于几乎被包围,急忙退回古土里。
【3】下令将后浦里以南泗水里锯木厂的100余小股陆战一师工程机械部队撤回下碣隅里。(对20军58师来说,这一小股美军起了非常大的破坏作用,他们在逃命似的回撤中发现了58师东丘迫击炮阵地,于是用无线电报告了下碣隅里,58师东丘迫击炮阵地立即遭到下碣隅里美军炮火的“毁灭式打击”。)
【4】下令古土里美英军组成“德赖斯代尔特遣队”继续向下碣隅里前进,并在其中途遇阻难以前进时下令“不惜一切代价继续前进”。“德赖斯代尔特遣队”在“地狱火溪谷”遭受沉重打击,先头一部400余人于当夜到达下碣隅里。
【5】下令将本应接应支援新兴里的后浦里含有坦克连的324名31团特遣队美军也撤到下碣隅里,对被包围岌岌可危的新兴里31团特遣队干脆不管,只提供空中支援。为了陆战一师和自己活命,确保下碣隅里,史密斯干脆不管这部分陆军死活。
史密斯托庇于宋时轮的一再失误终于侥幸保住了下碣隅里这个“眼”,在柳潭里美军突围汇聚到这里后,最终从此空运走4500余伤员,又空运来大批作战物资,12.6突围之前还空运来597名伤愈归队的陆战队员以确保突围成功。
这一切的一切只能表明,宋时轮在一开始制定作战计划时就产生了严重的失误,正是宋时轮的各处平均用兵造成战损严重以致后来需要集中兵力时却又兵力严重不足,导致兵力上的优势丧失。再往前追溯原因则是宋时轮因轻敌自以为兵力雄厚,不需26军参加,从而造成26军调动过晚(通信不畅绝不是造成26军调动过晚的唯一原因)。接着的恶果就是26军的冻饿炸和6天6夜连续大行军的拖垮。11.30宋时轮所作兵力调整方案是个错误,放掉了最后把握长津之战主动权的机会(12.8美军撤到古土里南5.6公里处的水门桥时,客观的说,冻饿疲困弹药匮乏的第9兵团已不具备大规模阻截的能力,只能不断进行追击,小规模的阻截和袭扰,很多士兵是靠扒美军衣服捡美军弹药以及顽强的战斗精神坚持作战的)。歼灭新兴里美军步七师31团特遣队固然非常荣耀,但下碣隅里才是真正值得中国军人伤亡万人(包括非战损)拿下的地方。换句话说就是,长津湖战役27军歼灭“北极熊团”的辉煌掩盖了宋时轮战役部署和指挥上的失误。
由于个别干部思想麻痹,不注意保密性(其实11.27夜柳潭里,新兴里战端一开,下碣隅里美军就已经被惊动了),11.28
20军58师进攻情报被下碣隅里美军派出的南韩情报人员刺探到,造成下碣隅里美军预有准备,筑成坚固阵地,布设严密火力网,并将原本混乱不堪的58个单位3913人编成有序的防御部队,致使
20军58师在11.28夜的进攻中遭受屠杀似的反袭击。令人不解的是,在经过了11.29一白天的观察后,11.29夜的进攻不是去在已占领了有利地形的东丘进一步扩张战果,反而固执的将后续兵力继续投入到南侧的美军强大火网方向。也许是一心要取得弹药给养的渴望让指挥员失去了应有的冷静判断,但这严重违背毛泽东军事原则---
“(三)在战术的部署方面,当着我军已经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包围敌军诸路中的一路(一个旅或一个团)的时候,我军担任攻击的各兵团(或各部队),不应企图一下子同时全部地歼灭这个被我包围之敌,因而平分兵力,处处攻击,处处不得力,拖延时间,难于奏效。而应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即集中六倍、五倍、四倍于敌,至少也是三倍于敌的兵力,并集中全部或大部的炮兵,从敌军诸阵地中,选择较弱的一点(不是两点),猛烈地攻击之,务期必克。得手后,迅速扩张战果,各个歼灭该敌。”
另外,对柳潭里美军其实都算不上包围,因为柳潭里南面没有布置封口部队,只是占领了柳潭里南面沿途公路两侧的一系列山头阵地,致使12.1美军开始从柳潭里突围时顺利地从柳潭里一涌而出。这一缺陷完全是当初计划不周造成的。
宋时轮是黄埔五期生,正宗科班出身,是一位富于文韬武略身经百战的常胜将军,但是百密难免一疏。长津湖之战,诚如将军自己检讨所言“......此次作战打的很不好,应由职负主要责任......”,并一度引咎辞职。
对此战伤亡过大的原因,后来的普遍观点是着重强调各种客观因素---匆忙的参战时间,天寒地冻,敌情掌握不准,悬殊的装备差距,落后的几近于无的后勤供应,联络不畅的通讯,等等。诚然,这些因素确实客观存在,而且起着主要的制约作用,但是,宋时轮此次排兵布阵绝不是像某些媒体宣传的那样“堪称完美,没有什么大的问题”,而是大有问题。由于排兵布阵不当,造成“处处攻击,处处不得力,拖延时间,难于奏效”,从而导致相当一部分的战损和非战损增加,这,就是掩盖在一系列客观因素下的人为失误因素。
当然,攻下下碣隅里也不能就保证一定全歼柳潭里,新兴里美军。由于当时交战双方的种种差距,还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如果不及时从下碣隅里撤出部队,白天就会遭到美军飞机的狂轰滥炸而造成大量伤亡。(11.29夜志愿军在东丘阵地附近集结时,就因为一个没有及时跑下来的受伤美军通讯兵报告而遭到下碣隅里炮火急袭)但是,它对前方美军心理上的震撼和打击可想而知---失去了下碣隅里这个后方立脚点,飞机场被占,空运伤员,物资就都成了泡影(也意味着司令部被打掉)。实际上,当时柳潭里的美军仅携带了2日份的作战物资,又缺乏坦克的保护(该处只有1辆轻型谢尔曼式坦克),士气此消彼长,力量此消彼长,美军几乎可以说是绝望的(真正做到了“切断退路”美军还是会绝望的,新兴里美军王牌“北极熊团”的四散溃灭和“德赖斯代尔特遣队”中麦克劳林团队的被迫降都是例子。当然,美军还有空投补给一途,但是,一经形成混战,空投效果就打折扣),担当包围的志愿军部队只要能设法拖到26军赶来(如此打法26军将会缩短增援路程),第9兵团取得更大的战果不是不现实的。
随着战局的进展,相对于未把握住几次机会的宋时轮,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对己方弱点心知肚明,忧虑重重。11.27夜开战后,随着对被包围局面认识的加深,史密斯一面下令加紧修建机场,一面不断地向这里调兵遣将,调动附近一切可调动的力量,以求确保下碣隅里这个临时战略支点------
【1】命令下碣隅里的7团2营营部连和火器连向下碣隅里西北部的德洞通路前进以图救回该处的该营F连,但受阻只得返回。
【2】命令已到达古土里的1团3营G连保护师司令部汽车梯队向下碣隅里前进,但前进不久即遭遇20军60师堵截以至于几乎被包围,急忙退回古土里。
【3】下令将后浦里以南泗水里锯木厂的100余小股陆战一师工程机械部队撤回下碣隅里。(对20军58师来说,这一小股美军起了非常大的破坏作用,他们在逃命似的回撤中发现了58师东丘迫击炮阵地,于是用无线电报告了下碣隅里,58师东丘迫击炮阵地立即遭到下碣隅里美军炮火的“毁灭式打击”。)
【4】下令古土里美英军组成“德赖斯代尔特遣队”继续向下碣隅里前进,并在
以上对长津湖战役第9兵团伤亡惨重一个非客观原因探析告一段落,兹将长津湖战役第9兵团伤亡惨重非客观原因一并概述如下---
非战损过大非客观原因:
①总后勤部张令彬不实用的“加装方案”和该方案的通过;
②彭德怀不切实际的冬装“入朝后再一并补足”建议和毛泽东不审慎的采纳该建议;
③第9兵团高级干部在沈阳停车时不敢及时向上反映实际情况;
④高岗不允许宋时轮越级请示毛泽东,对第9兵团极端不负责任;
⑤第9兵团个别干部思想麻痹,下令部队舍弃棉大衣(如20军60师将6000余件棉大衣留在地方不要,第9兵团总计将30000余件棉大衣留在地方不要,巧合的是第9兵团非战损就接近这个数)。
战损过大非客观原因:
①第9兵团不恰当的“纸老虎”宣传和从上至下普遍轻敌的情绪;
②宋时轮在战役部署中违背“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原则的错误的平均用兵方案导致兵力优势丧失;
③宋时轮在战役部署中违背“凡有战役意义或战术意义的地方必须保守或夺取之”原则,始终没有抓住下碣隅里这个关乎全局的要点;
④宋时轮对26军调动过晚;
⑤面对战机,下级请求提前进攻各自为战,宋时轮不予允许,时断时续滞后战场的指挥导致主要战机的丧失;
⑥战术上,有些部队对美军阵地多点进攻,不分主次,违背“应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即集中六倍、五倍、四倍于敌,至少也是三倍于敌的兵力,并集中全部或大部的炮兵,从敌军诸阵地中,选择较弱的一点(不是两点),猛烈地攻击之,务期必克。得手后,迅速扩张战果,各个歼灭该敌。”原则;
⑦有些部队进攻战术单一重复,营连部队进攻队形过于密集,上级指挥员犯“官僚主义”,未能及时调整;
⑧有些干部带领部队集结或转移时不注意隐蔽。
其中本文着重探讨了战损过大非客观原因的②,③两条。
【后记---题外话1】“兵力”小解
对于“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这样一个基本的军事原则,现在肯定有相当多的人对此呲之以鼻。诚然,时代不同了,战争手段和形式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条原则似乎过时了。但,战争的本质不会变,归根结底,战争是人与人的对抗,再好的武器也要靠人来发挥效力,整合各种武器效力也要靠人,武器是不具备谋略性的。所以,如果只是片面狭义的将“兵力”理解为原始含义“兵员数量”就大谬了,就严重的背离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实质了。“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体现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如今只须轻轻改动其中一个字,这条原则就依然能大放光彩---“集中优势战力打歼灭战”。
【后记---题外话2】长津湖之战后话
不管是在新兴里还是在下碣隅里进攻美军环形防御圈的战斗中,都发生了令人痛心的一幕----冻饿交馁的志愿军士兵在成功的突破美军防御圈消灭了当面敌人后,在急于寻找衣物,食物,弹药,钻进美军帐篷烤火取暖时,被趁机集结的美军反扑,遭到很大损失。在下碣隅里的南侧,甚至有成群的志愿军士兵就聚集在被美军炮火打着的房子旁取暖,被美军集中火力消灭了,可见当时志愿军士兵冻饿到了何种程度!
在下碣隅里,有一名陆战队员在通夜的作战中,由于丢掉了鞋子只好穿着袜子战斗,于是他获得了“陆战队野战冠军”的美名。那么,那些成千上万光着脚,一波又一波,前赴后继冲向美军,拖着冻坏了的腿仍然一瘸一拐追击美军,据守阵地直至冻死都依然保持着作战姿势的志愿军士兵们又该被称为什么呢?陆战一师士兵的战斗精神和志愿军第9兵团士兵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这正是令美军感到恐惧的地方,也成为很多参战美国老兵终生挥之不去的噩梦。以至于有位美国老兵说:“谁要是想和中国军队打仗,那是他妈的有病!”。
陆战一师是美军的头号王牌部队,号称“长胜不败之师”,“美利坚合众国之剑”。第9兵团则是3野的头等主力,它的3个军每一个在华野(3野前身)里都是响当当的----27军作风硬朗擅长野战攻坚;20军擅长穿插分割;26军擅长打阻击并且攻守兼长,当年在国民党部队里有句话叫,“3万发炮弹打不动,一定是8纵(26军前身)”。王牌与王牌的殊死较量注定是惨烈无比的---一方损兵折将灰头土脸的匆忙夺路从海上逃走,一方虽然胜利但是自身却也伤亡惨重。虽然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在下碣隅里颇具勇气的对报界记者说:“这不是撤退,只是换个方向进攻!”但,这不过是掩耳盗铃似的遮羞之词。因为谁都知道---
陆战一师向东边的大海进攻什么?那里可没有一个志愿军!再说美军第10军团坐拥10.5万兵力和大量武器弹药,却被一个弹药给养严重匮乏又冻饿疲困的对手一路穷追猛打不得不从海上狼狈而逃,将400吨炸药,50万磅炸弹和兴南港一起炸上天,就更不是什么光彩的进攻行为了。至于史密斯师长所言“带出了全部装备”,就更是自欺欺人了---“损失飞机8架(飞行员也死了8个),坦克
42辆(陆战一师坦克营总计有坦克71辆),装甲自行火炮11门,汽车 数百辆,155榴弹炮18
门(整整1个营的装备,这是陆战一师所有的155榴弹炮数),105榴弹炮32门(陆战一师总共3个105榴弹炮营,54门),大型推土机3辆,铲车1辆,大型车辙桥组件8件”,其它如迫击炮,无坐力炮等数目不详......这也能叫“带出了全部装备”吗?!别让世人笑话化学硕士出身的史密斯师长不会计数!在下碣隅里目睹志愿军的前赴后继浴血冲杀,史密斯师长的作战报告就更令人瞠目“......他们大多都服了安非他命和鸦片......”。至于史密斯师长对外公布的伤亡数字,是不是也经过了师长大人的类似加工,只有天知道了。史密斯师长这一系列言行,无非就是为了设法掩饰美军头号王牌部队号称“长胜不败之师”的陆战一师遭遇了有史以来的惨败。
陆战一师在成功地突围到第9兵团包围圈南端的真兴里后,不作停留就迅速向兴南港退却。12月15日,陆战一师官兵到达东海岸的兴南港,此时他们已精疲力竭,个个蓬头垢面,形容憔悴,一副人不人鬼不鬼的样子,不少人还穿着因腹泻而沾满了粪便的裤子,有的人一到驻地倒头就睡。在圣诞节前夜,大难不死的陆战一师乘船南逃,上演了一出"敦刻尔克"式的大败退。
据美军统计,自至,陆战一师伤亡4418人,另有7313名非战斗减员(其中2/3已归队)。而在开始的2个星期里减员万人,这是陆战一师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惨败。据南韩国防部战史委员会编撰的《朝鲜战争》一书书后附录战争日志中记述,,美国陆战一师死伤损失6000余人。另据美国陆军集团战史中心所编《冰封长津》记载,史密斯师长于汇总统计陆战一师自仁川登陆以来损失如下---战死969人,因伤致死163人,失踪199人,受伤5517人,总计6848人,非战损8900人,被俘7916人(此项存疑,仅据实而录)。多年以后,该师作战处的鲍泽上校心有余悸地写道,“幸亏中国人没有足够的后勤支援和通信设备,否则陆战1师决不会逃离长津湖……我相信,长津湖的冰天雪地和中国军队不顾伤亡的狠命攻击是每一个陆战队员心中永远也挥之不去的噩梦
......陆战1师不过是侥幸生还”。对于陆战l师的这场失败,美国战史学家描述道:“在陆战队历史上,从未经历过如此悲惨的艰辛和困苦,这简直是一次地狱之旅。”
经此一战,美军头号王牌部队陆战一师遭受沉重打击。先是在马山整补,后来被调往安东和浦项地区,和南韩陆战队一起执行清剿游击队(北朝鲜人民军第10师和部分游击队)和担当二线预备队的任务。比较具有讽刺性的是,就在陆战一师对外宣称“游击队基本被肃清”时,其实是北朝鲜人民军第10师和游击队还有10000余人通过山脉回到了北方。陆战一师后来参加了开始的“屠夫作战”行动,担当美军第9军团右翼的突击队任务。在朝鲜战场后来的2年多时间里,不断遭到志愿军的打击,和其他美军部队相比,并无什么特殊表现,完全失去了往日王牌部队的威风和锐气。在朝鲜战争期间,陆战一师总计战死4000余人,受伤25600余人,是朝鲜战争期间美军中伤亡最重的师,其严重程度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究其原因,草根以为,很有可能陆战一师的主力作战部队(1,5,7团)在长津湖之战中损失惨重,损失了大批二战老兵,即使经过整补后战力也始终难以复原。史密斯师长为了保住美国人的脸面,极有可能在对外公布的伤亡统计上做了手脚,大量提高非战损,大幅压缩战损,但保持总损失不变。有一个理由就是陆战一师的物质条件比志愿军第9兵团优越得多,另外尚有余人不在长津湖地域,不可能非战损率比第9兵团还高出很多:=30.3%>=19.3%!难不成他们净是些老弱病残,比衣单食少露宿野外的志愿军还不抗冻?!
长津湖之战后,第9兵团20军,27军进入元山,咸兴地区休整。后26军参加了的第4次战役,战役第一阶段担当二线预备队,战役第二阶段参加了议政府,铁原之间的防御作战。26军利用山地有利地形构成纵深防御阵地,以3个师交替作战,抗击美军第1军团主力进攻,历时38天,毙伤俘敌1.58万余人(志愿军统计),毁伤敌坦克76辆(志愿军统计),与友邻部队共同掩护了志愿军后续兵团的集结,为发起第5次战役赢得了时间。作战中,26军伤亡4100余人。在朝鲜战场上,第9兵团20军涌现出来的战斗英雄,模范和功臣,数量之多,雄冠志愿军全军之首;26军专门针对坦克作战研究出很多打法,涌现出来的反坦克英雄和集体数量之多也雄冠全军之首,击毁和缴获的坦克竟然有630余辆之多!第9兵团3个军都参加了开始的第5次战役。
长津湖之战,中国军人以其不畏一切艰难困苦勇往无前的战斗精神让他的强悍对手从心底里感到由衷的惧怕和敬意!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征途boss防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